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精选7篇)
1.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一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摘 要: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交际、汲取文化知识等的重要科目,而高中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希望,在传承传统的文化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现如今教育进入了不断的改革,语文也逐步担任起继承名族文化的任务。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简单的向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的语言是绝对不可以脱离其传统文化的,语文只有渗透了传统文化才有灵魂,即便当今时代语文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改革,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依旧存在一些弊端,对于传统文化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本文将简单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1]。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但是却依旧存在以下两点教学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现在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多数地方为了追求分数仍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老旧模式。学生上课失去主动性,完全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但是由于语文这门科目的特殊性,对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要求很高,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们的思维都变得狭窄。
2.教学内容刻板
语文这门科目本身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现代许多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把学生变得十分拘束,在语文教学中,照本宣科,内容十分的刻板,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常忽视[2]。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一个国家传统的优良文化有必要代代相传。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的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们一直以中国为荣,并且在长时间的传统文化的传授过程当中,逐渐养成许多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并且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们的情操,随之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
1.将古诗词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古诗词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使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优美的古诗词从古代流传到当今,里面沉淀着满满的传统文化,所以为了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首先就要将古诗词的教学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孟子》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上天将重大使命安排在这个人身上,首先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受到煎熬,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饿的体无完肤,使他身体变得十分虚弱,使他做事错乱不顺心顺意,从而使他心理承受能力增加、性格变得坚韧不拔,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像来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所宣扬的,该古诗主要是指万事都必须经过苦难、磨练,才能达到成功,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铭记自己的理想抱负,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该古诗时,一定要联系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优良的美德传承给下一代,重点培养学生们故事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永不服输的理想抱负,教会学生从古诗词当中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动的投入语文课堂中,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将作文教学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作文向来是考验学生整个高中语文的标准,因为作文中文字表达、语言、技巧等都可以很明确的反映出该学生的语文功底。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整篇文章的灵魂,老师在教学写议论文时,可以导向性的以一些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词语,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用辩证的思想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进去,更好的为祖国传统文化发展做准备[3]。
除了教学写议论文之外,老师还可以以半命题的形式,例如,写一篇关于“仁”的文章,仁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诗经的洵美且仁当中,接下来就是论语中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些都是高中古诗词中必备诗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们首先会从语文书上的相关例子找起,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将这些古诗词运用进作文当中,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这些古诗词,更广泛的传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时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等,老师都可以安排写与其相关的作文,曾有一句诗这样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带着忧伤的,学生通过描述清明节所发生的事,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清明节的背景,从而使学生们更好的?鞒兄泄?传统。
3.将四大名著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中国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是高中语文必读的四大名著,老师可以每周安排一次语文阅读课,要求学生们阅读其中一本书,慢慢品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学生们的情操[4]。
结语
所以通过以上简单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语文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科目,老师一定要多元化的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为我国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帮助我国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田新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J].文学教育(上),2017(07):58-59.[2]王晓艳.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4(12):238-239.[3]米家卓.浅谈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6(22):120-121.[4]朱志刚.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6(30):192-193.
2.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二
一、字理字源解析
字理是汉字的构字依据和演变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 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 也就是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分析, 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记字形, 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种识字方法能很好地渗透汉字文化。
(一) 象形指事:图画文字, 溯源对照
象形字是摹拟事物的外部形状而造的字, 来自于图画文字, 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如口、手、山、水等。指事字一般是抽象符号或是象形字和抽象符合的组合, 如:“上、下”是用“一”为界, 在横线上用一点或短线指出上方或下方。汉字中象形字有二百多个, 并且大多为独体字。浙江省教坛新秀朱柏锋老师是这样教象形字“隹”的:出示一张短尾巴鸟的图片, 在图片上动画描绘出甲骨文的“隹”, 再从甲骨文演变到隶书, 然后出示“隹”。在演示的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如画之美, 体会到造字者的高超智慧, 对字形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 象形和指事字的教学要抓住字形, 用图画演示和分析字形, 给学生的记忆打上文化的烙印。
如此教学, 绝对不是干巴巴地死记一笔一画, 而是揭示汉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过程, 理解一笔一画的有理与合理。学生不仅学会观察, 学会思维和创造, 更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祖先创字之巧妙。
(二) 会意形声:溯源组合, 举一反三
会意字是最能展现造字者的构字智慧的。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 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这种造字法就叫会意。日月同出, 光芒万丈, 那叫“明”;人在田里, 劳作出“力”, 那叫“男”……在会意字中, 我们还能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场景。教学中, 要让学生体悟构字的原理和意义。韵语诵读对识记会意字很有帮助, 如一年级教材中的“日月明, 鱼羊鲜, 小土尘, 小大尖……”。
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多的。朱柏锋老师在教“雁、雀、雕”的时候, 先请大家发现特点, 找出形旁“隹”, 通过溯源, 解决了字形的难点, 接着, 让学生到字典中找同形旁的字, 拓展识字。归类是学习形声字的好办法, 同类联系能一下子记住一大串。形声字的归类可以从形旁归, 也可以从声旁归。形旁归类可帮助区别易错字, 理解字义, 比如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 如“福、祝、祖、祈、祷”等字。如果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 他们就不会将“衤”“礻”混淆在一起, 也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什么时候该加一点, 什么时候又该减一点。从声旁归, 则可更好地记住读音, 如“青”字是后鼻音, 以它为声旁的字如“请、情、晴、清”都是后鼻音。
二、故事诗文熏陶
朱柏锋老师在教词语“乌鸦”时, 让学生谈了乌鸦的外形, 学了乌鸦的叫声, 还交流了关于乌鸦的传说, 特别提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对乌鸦这种动物有了充分的认识, 还增加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 又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熏陶。笔者也曾教到“乌”字, 记得当时给学生讲了一个传说故事:原来乌鸦很漂亮, 有七彩的羽毛, 它就想与太阳比美, 结果它还没有飞到太阳边上, 就被太阳烤焦了, 于是它的羽毛就变成黑黑的。因为全身黑漆漆一片, 连眼睛也分不出了, 于是乌鸦的“乌”就是“鸟”没有眼睛。听了这个故事后, 学生们对“鸟“字记得特别好。所以, 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神话故事、古诗文、名言警句、逸闻趣事、成语典故等, 增加教学的知识含量, 展示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动作情境渲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小学识字教学方法,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选择, 比如游戏法、表演法、实验法等, 都是学生较喜欢的教学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既能展现汉字丰富的文化底蕴, 又让学生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中。比如“大”字的教学就可用动作演示的方法, 一个学生正面站立, 两臂平举伸展, 两腿直立分开, 那就是“大”, 从这个站立姿势也透露了古人“正则大”的思想。
四、多元渠道拓展
借鉴传统的蒙学经验, 可为我们的识字教学丰富文化内涵,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现象中感受汉字的魅力。传统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集中识字的典范, 对对子也很有意思。这些在我们的教材编排中也有体现。
另外, 在我们的语文世界里有许多与汉字有关的体式, 如字谜, 对联中的藏头联、叠字联、拆字联, 诗歌中的回文诗、藏头诗、拆字诗、叠字诗, 甚至儿歌、笑话、故事……结合得当, 联系得法, 它们都是赏析语文的好材料、识字教学的好资源。
汉字文化的内涵领略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 那就是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 处处都洋溢着文化气息, 处处都是识字的殿堂。走进校园, 校名, 校训, 宣传板报, 课程表……生活中, 父母的名字, 同学的名字, 广告牌, 包装纸……处处都有汉字鲜活的身影。如果能用好生活这一资源, 在生活中更能领略汉字的魅力, 播种汉字文化的根。
五、写字教学渗透
汉字的形态美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从总体上看, 汉字具备疏与密、刚与柔、屈与伸、开与合、正与偏、藏与露等多种变化, 造成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 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章法上看, 字距、行距相称, 起承连断, 大小背向, 往往显示出一种气韵, 一种格调, 在汉字结构中也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 讲究对偶, 结构上有主有次, 平衡对称, 刚柔相济, 又求避让统一。所以在指导学生书写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也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3.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三
关键词 字理 识字教学 汉字文化
一、为什么要研究识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可我们的师生被困在生字的堡垒下,为汉字所累,反复抄写、默写、听写、改错,日复一日。教师们总抱怨:光生字都弄不清,昨天刚听写过,今天又错了。为了让师生脱离烦恼,我们决定改进识字教学。
首先,从研究课堂识字教学现状入手。通过调查发现课堂识字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形音、轻字义
重视字形识记,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生字字形。独体字死记笔画、笔顺。如:学“大”字,“一横一撇一捺”,就是“大”,大是个什么形象,为什么用这个形象表示“大”的意思,不知道;对于合体字仅仅分析结构,“哀”字,是衣字中间有个“口”,到底字形和字义、字音和字义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师生都知之甚少。
(二)重记忆、轻理解
许多教师的识字教学,只是让学生给字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在汉字外围打转转,依然是机械记忆,汉字本身的魅力没有被挖掘出来。
(三)重想象,轻科学
想象如何记忆字形时,学生往往天马行空,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如“察”字,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察”字上边的宝盖头就像警察叔叔的帽子。想象“处”字怎么记,学生:“又”跑到胡萝“卜”地里了。这种想象与字理不沾边,不科学。
(四)师生对形声字理解太浅、只在表层
形声字是现代汉字构成的主体,占到现在汉字的84%。对于形声字,多数教师只知道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如:“木”字旁字与树木有关;三点水字和水有关;口字旁字和口有关等。
(五)重字形、漏文化
为了探索,我们把小学一二年级课文里的独体字全部找了出来,还把1-12册语文课本里的汉字按照形旁归了类,又按声旁归了类。 我们设计了一组集中识字的材料,将同一文化下同一个偏旁部首的字归在一起,进行大量集中识字实验。但是,在进行集中识字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字理知识,集中识字、大量识字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完不成预期识字数量的目标。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发现,改变了我们的实验方向和着力点。学生没有字理知识,是因为教师普遍缺乏字理知识,这是汉字字理知识的传承出现的断代,缺什么补什么,我们开始进行学习和培训。
二、字理知识学习与教师专业培训
(一)领导带头引领大家阅读专业书籍
为了有效进行字理研究,学校领导把关多次购进相关书籍,并与大家一起研读、交流。如《古文字趣谈》《从字到人》《汉字学十讲》《咬文嚼字》《信仰字中寻》《图说汉字五千年》《汉字寻根》《汉字密码》《字里乾坤》等等,每次有关汉字的书籍到来后,老师们都争先恐后借阅,唯恐抢不到手。
(二)在网上寻找学习资源和资料利用网络,推荐网站。
《特级老师家园》《字理网》《字理小屋》都是老师们经常光顾的网站,我们又找到《汉字宫》和《部首与字义》,《汉字宫》是汉字教学艺术片,成了语文老师的必修教材。
(三)外出向专家学习
通过请专家为学校的字理实验进行把脉、指导,我们明晰了识字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开始采取字理教学为本,多元识字的策略。进行字理教学的同时,填补识字教学领域文化传承这个空白。我们要让教师与学生通过字理知识和汉字文化的浸润,成为有智慧的人,而且是有大智慧的人。
三、课堂实践与收获
教师们在学习与实践中,形成了以一年级、二年级为主的“字理乾坤”共同体。大家快乐而幸福地寻找汉字资源、汉字字理、汉字文化,乐此不疲。我们实验的效果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教师的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有的老师在团队的协作、支持、帮助下,在教研活动中做二年级课《心愿》。用《汉字宫》视频讲“槐”字,“槐”字为什么用“鬼”做声旁;她们自创“强”字的笔画与手握弓箭的兵马俑跪俑图片对应;“辛”字,展示其甲骨文的字形及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其本义及引申义。学生学起来极有兴致,听课的老师感慨地说:这也是给老师上了一节课,这些知识,他们以前也不知道。对汉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们经常从市图书馆借来汉字故事书阅读、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素质。有的老师参加市评优课,讲《孩子们的花》。通过讲解“艳”“枯”两个字字理,学生既记住了字义和字形,又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还有的老师把“折”与“拆”的字理进行对比,折:斧头砍断木或草,“拆”字多的一点,就是拆房、拆桌椅时,散落的土块或木屑。“座与坐”用“汉字宫”视频演示,使得学生不用机械抄写,就能轻易而牢固记住这几个汉字字形。也有的老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在查到目标字后,先看一看本意是什么,有几个引申义。
(二)学生的变化显而易见
有些老师说:“我们的学生自主识记字形的时候,不再像以前一样天马行空地想了,基本靠拢字理了,能更科学地识字了。”也有部分老师说:“学生们由于部首知识学得好,遇到新字,能用旧知同化新知,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科学的学习汉字的能力。”二年级学生能问出:为什么“给”字是“纟”旁的高级问题。一年级学生还能自己悟出“甩”字就是“东西没用了,就把它“甩”出去的妙记高招。很多小学的师生已经因字理识字和渗透汉字文化,显示出了独有的智慧。
四、总结
由此可见,实施字理教学渗透汉字文化已经是以后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值得我们以后好好探究。
参考文献:
[1]邵怀领.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01)
[2]陈黎明. 汉语基本字汇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四
轻松识字,快乐学习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识字
内容提要:
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的改革直接影响着阅读和写作教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识字量大,内容枯燥。为了让孩子们喜欢学习汉字,有识字的愿望,我针对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实际,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积极探索识字教学的新方法。我从创设和谐氛围,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孩子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巧用多种方法,轻松愉快识字;拓展积累运用,巩固识字效果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努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识字能力,让孩子们轻松识字,快乐学习。
关键词:轻松
快乐 学习兴趣
方法
积累
运用
轻松识字,快乐学习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识字
汉字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汉字的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象征性等特点,其形 2
体构成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往往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充溢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一个汉字,往往就是有关人的一种智慧:一种生存智慧、情感智慧、生命智慧和伦理智慧。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柳斌同志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也谈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可见识字是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低年级的识字目标是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由于低年级识字量大,课文篇幅多,每课要求认识的字多,学生的识字水平差异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他们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为读书打好基础。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识字教学,让孩子轻松识字,快乐学习。
一、创设和谐氛围,调动学习热情。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就是课堂中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人格,真诚对待学生。
构建良好氛围,重要的是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缺乏自主性的学生,让他们受到积极氛围的影响和激励,从而积极主动学习。对识字较多的孩子要多表扬,对识字有障碍的同学,不歧视,老师要多鼓励、帮助。让每一位孩子都乐于识字,勇于识字,愉快识字。
2、关注学生情感,让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语文,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积极主动识字阅读。教师要适时恰当地评价,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遗憾的坐下。诚恳地评价,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取得前进的动力,以更好的姿态参与自主识字。
3、尊重学生差异,相信学生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一《春天来了》时,课前布置自主性作业,让学生画自己眼中的春天,并写上一个有关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既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又体现了层次性,学生有了自主权,小组交流,分层展示:“春暖花开”、“我喜欢五彩缤纷的春天”、识字时引导学生尽情读自己认识的字,然后不经意一问:“还没学呢,你们怎么认识的?”学生自豪地说:“我自己预习的。”“妈妈教的。”从而推动了学生自主识字。
4、师生合作交流,共建和谐课堂。
《课程标准》实施下的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十分灵活。课堂是学生与老师活动的共同场所。学生可以自由的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向老师提问,获取答案。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为学生服务,更重要的是以丰富的知识,恰当的事例,引导、调整与学生的关系,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相互尊重,积极合作的最佳状态。事实证明:合作的师生关系无疑能为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产生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交往还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得以加强。
二、激发识字兴趣,培养读书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也可以说是个体意识的倾向性。学习兴趣是在好奇心和求知欲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了求知的需要,学生会如饥似渴的学习。
低年级阶段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只要孩子对语文有了兴趣,识字朗读就易如反掌。
1、运用课前故事,激发识字兴趣。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无一例外。一年级的学生自己读的书很少,有的学生在入学前甚至自己从未读过书,但是他们的求知欲望却不比大孩子们低,喜欢听故事,喜欢探求新知。我在一年级开学一个月内,在每次语文课前都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简单易懂的,或童话,或寓言,或成语故事。每次讲故事之前,我用投影投出故事题目、图画,指导学生识字,4
看图听故事。一段时间后,我在上语文课前,问孩子们老师讲的故事好听不好听,想不想听。孩子们就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还想听。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书中直接读故事。想自己读故事,就需要自己多识字。识字多,自然而然就可以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了。这样,由讲故事、听故事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与兴趣,为以后的识字、阅读做下铺垫。
2、参与快乐游戏,提高识字能力。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内容,把快乐带进课堂,让孩子通过有趣的游戏,来快乐地识字。
例如,在教学“红、花、草、们”时,我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帮助孩子识字。我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们分别制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四个学生拿着偏旁卡片说:“谁是我的好朋友?”另四个学生分别跑上来找他们的朋友。还通过打牌游戏、开火车识字、摘果子游戏、走迷宫等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采用这些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学习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昂,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3、自编谜语儿歌,巩固识记生字。
低年级儿童喜爱猜谜语、听儿歌,我把识字内容编成谜语、儿歌。通过猜谜语、听儿歌来巩固所学知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跃的思维。在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编儿歌、猜谜语的方法来识记生字。如: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午)。再如:白儿左边虫无脚(貌),重心靠边戴草帽(懂),二十一日有金钱(错),己见反文尾巴小(改),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很字两人离,木棍左边立(根)。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磨)一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大口里面一个才(团);心字离开,木目相伴。在学习“热”时,读出:“左手拍了九下球,四滴汗珠往下流。”时间久了,学生自己就会自己创编谜语,儿歌,进行创造性地识记生字。
4、学编顺口溜,创造性识生字。
“顺口溜”是形象化的,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语言简短明朗、语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5
轻松愉快中掌握生字。如:学习“聪”时,读出顺口溜“小聪明,耳朵灵,会听课,总专心”。学生既掌握了生字,又受到专心听课的教育。在学习“清、情、晴、请”时,编顺口溜:“山青青,水清清,心头有事情。出太阳,天气晴,说话嘴边常带请”。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就会自己编顺口溜,进行创造性地识记生字。
三、巧用多种方法,轻松愉快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培养阅读能力是个难点。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意识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对此,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1、动作演示,在体验中识字。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还应注意学生的情境体验。情境体验是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的心理活动。从多角度、多方面体验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学生的认知体验、经验体验、情感体验就能得到发展。教学中,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尝试学习新知识。
在进行第一册《操场上》的教学时,根据这课表示动作的词较多的特点,如“打、拔、拍、跳、跑”等字,先让学生通过动作演示来掌握新字,再通过偏旁归类的方法来加强识记。例如:学习“坐”,我让两个学生在地上坐下,引导学生体会识记“两人在土上”就是“坐”。
2、读说结合,口语训练中识字。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插图较多,我们可以在看图说话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词识字的方法。看图说话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凭借之一。
如:在第二册识字1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仔细看图的基础上,把“春天来了,__________。”这句话说具体。根据学生的话,相机出示有关词语,并引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首先,教师示范说话: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醒来。再出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指导读准“苏”,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万、复、苏”。最后,学生看图说话,教师相机出示“柳绿桃红、莺歌燕舞”等词语。相机指导识记“柳、歌、舞”等字。
还可以运用词语说话识记生字。在学习《松鼠和松果》这一课时,在识记生 6
字后,让学生从“聪明、活泼、忽然、如果、以后、主意”选择喜欢的词语进行口头表达说句子。激起孩子们强烈的新奇感和创作欲望。这样,孩子们既认识了生字,又积累了语言,还锻炼了表达能力。
3、读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但是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对学生阅读指导,培养阅读能力的任务,这又是一个难点。所以我指导学生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
(1)听读课文,认识生字。
小学低年级语文每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有些生字笔画多难认,只要求看到后能正确读出来,不抄写。首先,将本课生字词全写在黑板上,老师范读课文,在读到生字词时就在黑板上做上记号,让学生清楚认识字形,听清字音。然后,让学生自由读生字词,没听清楚或没记住读音的,可利用拼音再读或用学过的识字方法来读,还可以小组交流难字识记方法。最后,利用生字词卡片检查,掌握情况。可采用开火车读、个人读、齐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2)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识字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
例如:《春雨的色彩》是一篇童话故事,课前让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感受春雨美如画,在美丽的动画中感受小鸟的天真可爱,体会大自然的美丽、神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生字较多,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可以巧妙运用识字方法,帮助学生降低识字难点,突破识字难关。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把躲藏起来的生字朋友找出来,把它们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的识字方法,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各种方法来识字。如:“题”字是“是”加“页”。“钱”和“线”,“底”和“低”,“欢”和“吹”等可以通过换偏旁的方式识记。还可以用偏旁归类的方法来识记,如:淋、洒、滴、油等字。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后,在朗读中着重体会“落、淋、洒、滴”等字词的表达效果。读懂读熟课文后,可让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文。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生字的记忆。
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 7
容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植、扶、栽”等字的含义,这样识字问题也就解决了。
4、辨析字形,在书写中识字。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对于要求“会写”的字,在学生理解音形义的基础上,指导书写规范。
在教学识字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分析比较不同之处,再识字写字。如“女”与“妈”进行比较。“女”的第三笔横要长,第二笔撇稍微出头,“女”做偏旁时,横不能超过撇,这样书写才规范。学生可在正确规范的书写中加深生字印象。例如在教学“岛”字时,孩子特别容易和“鸟”字相混淆,就将“岛”字的字理和现代化的手段结合起来,挖掘“岛”字这个字本身的文化底蕴,让汉字开口说话,感觉到“岛”下面一座“山”,就是鸟飞累了,到小山上停下来休息。这样会让学生感到识字更生动有趣,孩子也会记得更牢一点。
5、表扬鼓励,在竞争中识字。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我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喜欢表扬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鼓励表扬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随时注意心理效应,善于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例如,在学习第二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时,我让学生分成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识字多,就能夺取胜利的红旗。在平时上课时,只要学生积极识字,我就用各种方式进行鼓励,如:奖励小红花、练习本、小玩具等,这样,有效发挥了表扬的促进作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6、小组合作,在互助中识字。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合作,人与自然合作,群体与群体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让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习会与人和谐相处、共同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检查、督促,帮助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如在教学第二册识字4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由组长领着学习,每一位成员都读一遍,比一比谁读的最好,不认识的字 8
多读几遍。小组合作学习,借助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效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真正做到了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看不到陪客,找不到观众,人人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7、运用体态,在观察中识字。
体态语是另一种教学语言。它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它是教学口语的重要辅助手段,补充教学口语的不足。恰当的手势、和蔼的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可以创设和谐多彩的语言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果教师能运用体态语创设恰当的动作、表情,让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有“渴、喝”两个生字,我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表情,舔着嘴唇,咧着嘴,无精打采的样子。此时,让学生说说老师这时怎样?(很渴)渴了需要什么?(水)我把渴中的“三点水”描红。让后拿起茶杯喝水,让学生说说老师喝水用什么?(口)我把喝字的“口”描红。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动作、神情,分清了“渴和喝”的意思,也识清了字形,以后学生用“渴和喝”写词语和句子时也没有发生混淆。
8、会查字典,训练技能中识字。
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学生应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利用工具书可以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教给孩子识字的能力。会查字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查字典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识字工具。二年级学生学习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无论那种方法,都要多给他们创造练习的机会。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孩子出难题,不认识的字问别人,多查字典。这是一项需要反复强化的技能。掌握了这一技能,无疑等于配备了一个全程陪伴的识字教师,孩子们学起字来更加得心应手。
课堂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由识字的空间。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识字方法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
四、拓展积累运用,巩固识字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 9
中学习、运用语文。在教学中要积极挖掘课程资源,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1、搜集资料,广泛识字。
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中去自己识字,在生活中广泛识字,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
如:学习《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事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实践,学生不但认识了图片上的字,还知道了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天安门、北京大学、升旗场面……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通过图片直观形象地了解了北京的美丽壮观。从而理解了一个从来没走出大山的孩子,多想去北京看看的思想感情,学生也就能读出“多想”的心情,识字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2、逐步积累,自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还特别重视加强积累,因此,我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积累文字。
(1)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平时,我极力引导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见字识字的习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树立一种见字识字的意识。在上学放学路上看标语、读广告纸、认店名,在家中看电视字幕、读书报。在学校看宣传栏、校训、课程表、同学姓名。不论什么时候,只要见到认识的字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问一问、说一说,这样逐步积少成多,增加自己的识字量。
(2)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引导每个学生都制作一个“识字本”,把自己从广告纸、报纸杂志上认识的字整理、粘贴在识字本上。这样,学生识字的兴趣增强了,班里的每个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去做。其中有一名叫周泉的同学,做得非常漂亮,他用厚的白纸订成一本像基础训练那么大的书,设计了精美的封面,并在每张纸上都贴上了自己认识的字,并且还把每张认识的字都排列成了一个个图形。如:心形、“工”形、“2008”、奥运五环等。孩子的每份作业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剪报,将阅读物上认识的字剪贴收集,这样就避免因字形复杂而给他们带来的麻烦,便利了他们识字。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3)在班级开辟“生字超市”,把有关的汉字制成卡片,分类摆在“超市” 10
里,如:生活用品类、学习用品类、水果类、蔬菜类、植物类、动物类。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断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多,识字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3、读讲故事,巩固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统一,强调扩大阅读空间,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讲故事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构建,学习便成为轻松愉快的事。
我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每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书识字,在语文课前轮流让学生讲一个自己读过的故事。学生为了熟练地讲述故事,展示自己,就会积极地读书识字。这样,既提高了识字、阅读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学写日记,写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记录下来。学完《在家里》,我让孩子们写出自己的家庭情况:家中有几口人,都干什么。一开始,写得几乎都是拼音,错别字也较多。后来学完《棉鞋里的阳光》这一课,我让孩子们回家帮爸妈做事,坚持做一星期,每天记下自己做事的经过和感受。渐渐地,每个同学都能写出自己想说的话,也能记录自己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时间长了,通过写日记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使学习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鼓励学生积极地识字、阅读、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山东教育》
《语文教学用书》
5.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篇五
——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歌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从初中诗歌教学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并根据学生审美趣味依然普遍幼稚化、低俗化,审美心理结构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完善,审美教育的进展仍然比较迟缓等现状,提出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和生活体验,在诗歌教学渗透美育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涵泳明象佳境,培养审美意识的自觉性;
(二)品词遣句悟文明意,培养审美感知力的敏锐性;
(三)激发体验领情悟志,培养审美情趣的高尚性;
(四)融情入境训练写作,培养审美能力的创造性。
[关 键 词]:诗歌教学;美育;中学生;情感因素;生活体验 [正 文]: 一、三大需要:凸显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一)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认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然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如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审美教育则是以学生为审美主体,以教师教学的语言感染等精神性内容和语文教材等物质性内容)为审美对象的教育活动。在新课程中,是这样定义教材的: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也就是说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里共选有诗歌48首,总20课,占课文总数的12%。其中古诗30首,现代诗11首,外国诗歌7首,另外要求背诵课外古诗60首。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正是有效途径之一。但对于新课程中诗歌类教材,教师们表现出了迥异的态度:有些老师认为这些文章不在中考之列,就粗上省上,甚至不上,其做法其实是本末倒置了;而另一些教师则是以教参为纲,死守教参,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照本宣科,不顾学生的精神体验。其实教材作为知识、情感、价值观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也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凭借,值得我们去研究、利用和开发。
(二)改变学生审美现状的需要
据研究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由于受改革开放后潮水般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的影响,再加上应试教育对其思维模式的限制,当前初中学生的审美趣味依然普遍幼稚化、低俗化,审美心理结构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完善,审美教育的进展仍然比较迟缓。对审美意识不知所云或一知半解。许多同学对“美”的概念模糊不清,误以为现在一些所谓的“流行”与“个性”便是美;“粉丝”、“玉米”等追星一族,就是追求 “美”。对于所欣赏的艺术作品,大家普遍偏向缺乏艺术的卡通、漫画等通俗作品,而不是那些更能表达人类灵魂、深刻思想、智慧精华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是乐于标榜自我、急功近利;在审美感知力上, 对天地自然的美,对平凡生活的美甚至对文学作品的美感觉不敏锐.。而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建构、人格发展,还是对于我们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养成,都是极其有害的。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要改造社会,首先要“洗刷人心”,要“怡情养性”;而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那么人生美化的关键,就是要能欣赏美,感受美,让美深入心灵,从而陶冶心灵,美化心灵。
(三)改进诗歌教学的需要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体会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熏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以更深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利用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在诗歌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完善自身人格修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病,而根源则是中考“默写”的背景。每年的考试说明中都明确地列出了三十多首诗歌背诵的篇目,考试要求也不过是默写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十几首古诗中的名言佳句。在中考中,诗歌考查的呈现形式也无非就是以默写填空为主。在这样的中考背景下,诗歌教学自然被教师功利地还原为纯粹的背诵和默写。不仅毫无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可言,更不必说教学策略、教学艺术了。学生对诗歌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背诵和默写,而失却了诗歌的审美欣赏和文化熏陶。教学陷入误区,随之而来的不良后果是不容忽视的。不但使学生厌学诗歌,还会对学生的健康
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灵如未开垦的肥沃土壤,播种什么就长什么。在这个时候,他们有时会感到困惑,出现迷茫,甚至手足无措,如果此时我们不利用诗歌或其他中介,给学生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而是只教给应考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那么将会使他们进一步模糊了美丑界限,偏离了健康的审美观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现在的诗歌教学,改变教学心态和方式,让诗歌教学真正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综上所述,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如何发挥和开发诗歌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对于落实新课程理念,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牵手诗歌,与美共舞——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二、三大美育观:体现诗歌教学中美育的理论的哲理性
(一)新课标中诗歌教学美育观。
2003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对人格人品的一个概括性定义。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审美主体,以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教学的语言感染等精神性内容,也包括语文教材等物质性内容)为审美对象,一方面是主体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客体的充分艺术化,尽量运用审美方式呈现。审美教育方式注重主体对客体的美丑、是非的判断,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情感,如家国情、父母情、同胞情,由此培养健全人格,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有审美教育目标的分化和细化,尤其是情感态度。至于审美教育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有多处强调,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中也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新课标呼唤初中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接受美学的审美教育观
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在文学活动中,有着与作家、作品同样重要的地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
一般的阅读活动,是从文本到读者,而诗歌教学除了文本和读者(学生)外,还加了一个教师,比一般的阅读活动要复杂,教师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审美境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审美能力有三个层级,即(1)感知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审美意识,能敏感地捕捉作品中的美学因素。(2)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审美境界,深入体验和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逐步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3)创造美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独到、表达的生动。
(三)初中生独特的美育欣赏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美育,能调节学生的心态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学生通过参加审美教育活动,以快乐的情绪化解紧张的情绪,以愉快的心情化解不正常的情绪。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初中课本中诗歌的美育因素分析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它有着其它文体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纵观现行人教版七 ~九年级语文教材入选的111首诗歌(现代诗歌21首,古诗词30首,课外附录古诗词60首),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性诗歌,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首诗都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
1.美在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①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②可见,情感是诗歌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的诗歌,往往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游子思乡之情,《关雎》中的男女恋情,《乡愁》中的渴盼统一之情,《沁园春雪》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报国豪情……诗歌美育教育讲究以情动人,就是要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
2.美在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臻于精粹的一种艺术,处处闪烁着美的光华。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它既有精炼含蓄的特点,又有优美生动的神韵,因此,语言美是诗歌中的主要审美因素之一。王
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曾用过“到”“满”“过”“入”等十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它看似平凡,却动静结合,表达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描绘出江南春意的盎然生机,也暗示了作者再次进京的喜悦之情。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这与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以后才写入诗歌的,内容表达贴切准确,在浓缩的诗句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具有极强的美感和表现力。
3.美在形式
诗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从雪写起,又以雪终篇,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而《马嵬》这首咏史诗,则是以倒叙见奇,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二是表现为建筑美。从诗歌的外在形式来看,往往具备一种建筑美,即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形成了重章叠句的形式美,一唱三叹的音韵美,再如《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着,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4.美在意境
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③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韦应物《滁州西涧》则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可见诗歌的意境美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和创造,因而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美。因此诗中的一朵花,一片页,一棵树,一个人,都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四、诗歌美育实施策略
美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的心灵,使之向善,此之谓美育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
要途径。《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不论在教材内容,还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美的因素。它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美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营造涵泳明象佳境,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有‘真知’读,哪里会有‘真能’读?”的确,很多作品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传统的语文教学法“涵泳”是很值得提倡的,它主张经过反复吟诵,潜心体会,最后了解把握诗歌主旨和艺术(也就是明象)。在诗歌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太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念经式地草率读过课文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我们什么教育,或者机械地挑出课文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的启发式教学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这样做的结果即便是再美的诗歌也会被教得索然无味!对一首诗歌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
1.范读与领读。
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播放教材录音带。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每一首诗歌诵读的语音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以及艺术处理,让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创设情感共鸣的氛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感情的焦点,既是作者对现实的慨叹,又表达急切希望天下穷苦人都能过上安定生活的理想。读时须把握感伤、愤懑、期盼的基调。这里的“呜呼”要读得沉重一些,缓慢一些,哀伤一些,以表现诗人杜甫百感交集的痛苦之情、悲伤之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要读出急切期盼的语气。“死亦足!”要读得重一些,读出诗人内心的坚定。学生通过读,把握了诗歌的基调,掌握了诗歌的节奏,进而体味到诗歌的情感美。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没有类似生活体验时, 朗读起来感情就不容易表达.这时教师要在美的作品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进行想象,使学生头脑中的固有表像,不断进行改造、重组,得以强化丰富。让学生在美读中感悟作者的“意韵”,从赏析作者描绘的美景中获得美感。如就余光中的《乡愁》第三节朗读可作如下指导。
教师:
(1)这一节与前两节相比,气氛上有什么不同?(多了些悲凉)
(2)抒发的情感与前两节相比有什么不同?(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乡愁都是有所寄托有所排遣的;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了。)
(3)请同学先说轻重读处理方法。其他同学做轻重读标记。
(4)读:请同学试读。
(5)诗中有“矮矮”一词,同学是怎么理解的?(含辛茹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那“矮矮的坟墓”便是明证,“矮矮”也正说明母亲溘然去世已久了!)
(6)大家没有余光中的这种生活体验,朗读起来感情就不容易表达。诗人自己少年起就在外漂泊,一直想好好孝敬老母亲,抚慰她那一颗盼儿回家、望穿双眼的慈母心,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因为远离故土,诗人不仅未能在母亲膝前尽孝,就是在白发苍苍的母亲去世时,都未能让老人家看上自己一眼,而让他带着长长的思念、未了的心愿长眠于地下。念及此,怎不让人肝肠痛断啊!请同学想象,若你要画一幅画,画出白发苍苍的诗人上坟祭母的情景,你要画些什么呢?(提示:季节;天气;环境;坟前的细节;诗人的身体情况„„)
(7)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注意处: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读出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8)鬓已斑白的作者在冷风苦雨中直挺挺地跪在坟前!没有眼泪,眼泪也许在漫长的思念中流尽了!今日的冰冷的雨水就是他的泪吧!没有了哭声,哭声也许在刚跨进家门看到母亲遗容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一声“娘啊”的哀叫时已哭尽了!今日凄厉的秋风就是他的痛哭吧!这种,正是亲情最浓重时,乡愁最感人时。真是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9)指名朗读。
(10)老师范读。
此教学环节,教师首先架起学生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去感受,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2.有声有画诵读。
借助多媒体,声画并举,创造氛围,促进诵读。如笔者教曹操的《观沧海》时,播映“瑟瑟秋风、洪波涌起”和“大海似乎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画面,背景音乐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音乐,如此让学生在声画氛围中反复的涵咏,较好地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在这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里,学生的诵读更加准确感人。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放了琵琶独奏曲《忧思》,那凄美幽怨的曲调本身就是一段故事,再配以多媒体画面——“荒野幽径图”,学生听了后立刻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学生能真切诵读出游子内心深处无尽伤痛。
3.比赛诵读。
在班里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评比,展示朗诵才华,提高朗诵水平,感受诗歌的魅力。组织学生通过诵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小组读等各种形式的赛“读”,触动学生的情感,创造诗歌的意境,创设共鸣的氛围,使教学渐入佳境,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诗人所爱,恨诗人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语文课程中特别是诗歌教学总是通过诵读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来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比如我开展的一次古诗诵读比赛。首先,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然后进行赛读比赛。活动过程:分四人小组。每人一张小纸,写上名字,作为记分卡。实行小组积分制。
第一轮:第一人选三张签,选背其中的两首,背对一首得10分。
第二轮:第二人选三张签,选背其中的两首,背对一首得10分。依次类推,看哪个组背得多。
古诗赛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诗歌赛读不仅培养了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还能改善学生的性情涵养,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品词遣句悟文明意,理解中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特级教师韩军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应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人民教育》2004年第2期)。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培养他们对诗歌中所体现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的敏锐感知力,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体会字、词、句的韵味和作者的感情,特别是对诗歌中一些具有双重或多重意味的关键字、词、句的品味,即审美感知的敏锐性的培养。笔者认为,对诗歌中一些具有多重意味的字、词、句的敏锐感是培养语感的核心所在,而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在语境中读出来的,品出来的,悟出来的。
1.先声夺人,营造氛围。
借助声音和图象,营造与诗歌相似的氛围,把学生引进诗的意境。然后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配《沁园春· 雪》的音乐)诵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谈谈词中感受较深的语言,学生在细细品味之后,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有的学生说“舞”字既让人感受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有人说“素”字写出了雪后大地的清爽纯洁美丽;也有人说“封”字写出万里山河被冰雪覆盖的景象;也有人说“顿”字好,黄河是奔流不息势不可挡的,可在这铺天盖地的奇寒面前,也乖乖地束手就擒,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可以感受到雪国宏大的气势„„.
通过对语言进行吟咏、比较、推敲、品味、辨析,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诗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学生在品味语言的时侯,能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美好的感情和意境,也自然而然受到美的熏陶。
2.随象寻情,紧扣诗眼。
诗的实质,全在感情。在诗歌教学中,我十分注意从诗歌的物象,即所描写的景象或作者寄托的物出发,并紧扣“诗眼”挖掘诗人健康积极的感情,用来陶冶学生,诱发学生的情绪。“诗眼”一般是诗词感情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全诗最关键、最重要的字、词、句,在诗歌中就是最凝练,最能激发情感的警语佳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采
菊》)一个“见”字表示无意中看到,若改为“望”,便与“悠然”相悖了。这一“见”乃全诗之眼,着意表现诗人淡泊、超然的田园乐趣。我觉得只要抓住每一首诗歌的燃烧点即诗眼进行教学,就能激发起学生的诗情,就能很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活动是以审美的感知为基础的,并且,审美感知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始终。可以说,没有审美感知力就没有审美。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紧扣文体特征和语体特征,重点抓住一些关键的、凝聚诗人感情的或是具有双重、多重意味的字、词、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悟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这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激发体验领情悟志,体验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审美情趣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可以具体地表现为个体的审美偏爱或选择。初中学生审美趣味普遍幼稚化、低俗化。在新课程中尤其应注重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1.触动心境,体味情美。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说明诗歌以传达感情为宗旨,那么诗歌教学也应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净化灵魂为目的。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诗文,入情入景,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诗文的情感美。初中阶段所选的古诗文,都是作者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际遇,呕心沥血写成的。它们或描绘河山的壮美,或描绘田园的风光,或揭示自然宇宙与人生的真谛,给我们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无比的情感天地。阅读这些作品时,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一次次被感动中,智慧得到启迪,心灵受到震撼,情操得到提升,从而体味诗歌的情感美。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要求对文章进行深刻抽象的美学研究,而着重在阅读基础上的感知与理解。一般来说,我们应大致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基本特点以及存在的方式,然后去观照具体的审美对象(自然景物、社会现象和人生经历),领略作者饱含其中的审美情感。
如教《钱塘湖春行》一诗,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作者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并说说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
生:我听见了和尚撞钟的声音,那么庄严、肃穆,那么辽远、空旷,使我心旷神怡。我在西湖边上耳听着这天籁之音,眼看着美丽的西湖胜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的人儿在西湖边轻歌曼舞,或细语呢喃,那勤劳的妇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纱,木杵捣衣声、击水声清脆的、悠扬的此起彼落;而孩子们则在嫩
嫩地、绿绿的草地上欢快的叫跑着,估计他们是在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那轻盈、活泼的黑头莺唱出美妙的歌声,“自在娇莺恰恰啼”。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我听出了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见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钱塘湖春行》,清风传送着那优美的诗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生:我看见“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生:我看见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
生:我看见云是白的,蓝天白云。
生:我看见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
生:我看见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
从上面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被西湖的明媚风光陶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进而体悟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因此,古典诗词教学,应以诗词直接描述的意境为诱导,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将语言文字的的描述还原成具体形象,甚至进行丰富、补充和创造,体味深层的审美意蕴,使学生“各以其情而自得”,获得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2.把握个性,挖掘情志
“文如其人”,“诗品即人品”,一个诗人不可避免地在诗歌中会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人生的观念,因此,诗歌中体现出的思想和感情,往往是诗人个性气质、人格精神的写照。诗的情志的融合,也就成了诗人观照这个世界时,个体生命的存在和依托,成了认识自己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因此,古典诗歌教学应把握诗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体会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人生及其对人生的态度。比如从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品行的高尚、纯洁和一片爱国之情;透过杜甫的《石壕吏》,可以看到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伟大的心;而陆游诗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孤芳自赏,正是诗人高风亮节,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抗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杜甫诗《望岳》中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诗人要登临绝顶,极望远景的豪迈情怀,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显示出诗人不凡的抱负。所有这些诗文都是自然美与个性情志美的和谐统一,都包蕴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优秀的古诗文,它们不仅以其个性给人启迪,还给人智慧。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面既有乐观旷达的情怀,又有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地呈现出来。这些优秀的古诗文,它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真正去感受伟大而崇高的情志。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文不能不注重其具有个性化的情志之美。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带者审美的眼光感知课文的情思,这样才能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融情入境训练写作,在抒发中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过:“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所再造的都是一首新鲜的诗。”鉴赏美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把对诗歌的鉴赏得到的感悟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我们要鼓励学生尝试着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调动火热的审美情感,真实、独特、“审美”的来表达,美的创造由此开始。创造美的方法有很多,如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等。
1.仿写。如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体验写诗,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烦恼挫折,假如是你的同学朋友遇上了,你准备怎样劝慰他?请用上这样的句式仿写:“假如
,不要
,不要!
需要
。相信吧,!”学生兴趣浓厚,几分钟后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佳作:
假如生活背叛了你,假如朋友离开了你,假如生活冷漠了你,不要恼怒,不要放弃,不要难过,不要哭泣!,不要难过,不要气馁 孤独的日子里需要忍耐,寂寞的日子需要等待,孤独的岁月里需要勇气 相信吧!幸福的生活将会来临!相信吧!重逢的喜悦会悄悄降临!相信吧!太阳明天就会
升起!
(毛文林)
(汪荣锋)
(钱晨)
诗歌是诱人的玫瑰,通过诗歌的仿写,可以看出学生创造美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教师给机会,学生一定会借助诗歌,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情挥洒诗兴,写出令人拍手称快的诗篇。
2.续写。如《乡愁》这首诗构思精巧,意象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画面美,节奏具有音乐美,结构整齐,具有建筑美。这些好处,同学们都通过朗读和联想充分体会到了。然后,我说:老师想请大家集思广益,给《乡愁》补上一段“读书时”,要求与全诗其他意象绾合在一起,不破坏全诗的和谐性。
提示: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的四个意象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我们可以再想象:电脑网络、电话、星星、月亮、银杏树、老榕树、笛声等等。
学生的创作兴趣被激发,几分钟后展示了自己的佳作: 读书时,乡愁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读书时,乡愁是一轮弯弯的残月,我在这里,母亲在那里。
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此续写练习,学生在内在情感驱动下,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想象将感情融入写作来表现美和创造美。
3.改写。在众多的方法中,改写无疑是最具有创造性的方法之一。如把山水田园诗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把叙事性强的诗歌改变成记叙文,变换人称改写故事等。在审美教学设计中,我常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各种再创作。如把《木兰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编成一篇记叙文,把《次北固山下》改编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等。比如教授《天净沙.秋思》一文,在让学生解读完诗歌的基础上,我请学生选择诗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词或某一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改写。同学们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写出了许多优美而丰富的语言。如有同学通过想象后这样改写“小桥流水人家”:“小屋座落在溪旁,门前便是一座小巧的石桥。潺潺的流水缓缓流过,暮色四合,从小屋的窗户里透出淡淡黄晕的光,屋里飘出饭菜的香味,女主人吆喝、驱赶的声音,使我想到这不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吗?可是无情的战争把我幸福快乐的生活击得体无完肤,使我浪迹天涯,想到这,饥肠辘辘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是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象群,艺术形象得以再造与扩展。改写使美从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地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
五、结束语
在诗歌教学中,经过诵读、理解、感受、品味、鉴赏、再创作,必能使诗歌中的美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审美的理念将支配他们自动地对自己日益丰富的精神世界进行清洗和整理,用日渐获得的理性审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为自己心灵的丰富而庆幸。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它只存在于观照物者的心灵里。”这就是说,审美的情感不会自发形成,必须通过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美感,而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教师应首先致力于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和认识水平,并利用教学这块阵地,充分挖掘和运用诗歌丰富多彩的美感,借助大自然和周围环境所提供的一切手段,架起学生与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
去感受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谈美书简》,朱光潜
2.《诗论》,朱光潜,北京出版社
6.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六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有些教师在进行单词教学时,还停留在带读几遍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几遍,回家让学生死记硬背。时间是省了,但是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创造的激励、词汇的记忆等等都无从谈起。因此,如何在单词教学中渗透语音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悟,轻松愉快地读写单词成为摆在广大小学英语教师面前的共同课题。笔者就此话题谈谈个人的一点做法。
一、以旧带新
对于刚学英语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认读单词对于他们来说极其困难。读完就忘是常有的事,以旧带新、音形义结合是最适合他们的记忆方法。如,在教bear之前,先复习pear,然后擦去p改写成b,这时,学生马上会产生音形的联想,然后我在黑板上再画上一个小熊,显示其含义。这样,一个词的音形义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迅速掌握了bear一词,产生了以旧带新的良好效果。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如:cat—cap,purse—nurse,tie—pie,hot—got,sun—fun,bike—like,bad—dad,walk—talk,all—tall—fall—wall—call—small等等,训练一段时间后,他们对简单的单词能触类旁通,并能脱口而出。
二、积沙成塔 想让小学生最终记住单词,必须先让他们掌握拼读单词的基本规律。在教新单词时,教师可以将语音教学有机地渗透在单词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单词的自我识记掌握一定的语音拼读技巧,这将大大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口语的提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自信心。
当然教师不能把48个音素一股脑儿灌给学生,强制他们全部读出来,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实物、单词与发音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教学发音。例如,教师在教学“bed”这个单词的时候,可以画出一张床,同时手指单词,嘴里念“bed”,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调节到最佳状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渗透元音音素[e]的教学,让学生知道“bed”中含有元音音素[e]。并写出系列单词:let,egg,get,yes,让学生读,还可以扩展一些没学过的相同规律的单词让学生试读。如教学coat时,可以出示cat,clock,cap,cold,并渗透辅音音素[k]的教学。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能了解字母的基本发音,养成拼读单音节单词的能力。再渗透字母组合的发音,如sh,th,ee,ow,ear等。半学期的时间就能渗透完48个音素。当教学hot,can,win,mouth,flower这样的读音很规则的新授词时,学生就能自己拼读出单词,省略了教—跟读—遗忘—再教的过程。
三、巧用诗歌 韵律诗铿锵有力,节奏鲜明,而且易学易记,琅琅上口,是帮助学生掌握语音的好形式。在渗透了元音[e]后,我使用了传统优秀的韵律诗“Good,Better,Best”。内容如下:Good better best.Never let it rest.Till good is better,and better best.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极力模仿着,毫无厌倦之意。传统的能直接运用于语音教学的韵律诗不是很多,这就要求教师按实际情况编写。为了练习元音[?]的发音,我编了一首名为“Pat has a black bag”的韵律诗,内容是这样的:Pat has a school bag,That is a black bag.You can see a fat cat in the black bag.在读的过程中,我配上了节奏感强的音乐,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打拍子,热情洋溢。即使课后,他们也会一起背诵这些有趣的韵律诗,从而达到了练习语音的目的。
四、以点带面
英语的发音规律是很多很复杂的,如,不发音的“e”规律,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的规律等等,我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将所有的规律一一讲解,但我们有必要将一些简单的学生容易掌握的发音规律逐步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后能实际运用并做到真正巩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单词的拼写与整体认读。例如,以元音加辅音加不发音的“e”结尾的单词,其元音字母发本身音。我们可以列举出一系列的符合这一规律的单词(make/plane,Chinese/these,bike/like,close/note,use/cute...)生自己比较、探究,教师再经过一些简单的归纳,让学生从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让他们理解这一规律、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
而在教学American这个单词时,可以出示about,ago,banana,cinema等单词,带领学生体悟非重读音节的规律。像这样的符合规律的单词群在小学英语教材中还有很多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收集总结,只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特殊单词的发音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先分再合
单词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从意思或读音方面掌握单词,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例如,在教学“football”时,可以把它拆分为“foot”与“ball”,“用脚踢的球”就是“足球”。这样学生对“football”的意思就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再比如,教学“firefly”时,可以把它拆分为“fire”与“fly”(火与苍蝇),把火每天背在身上飞的苍蝇应该是什么昆虫呢?同学们一下子记住了这样的单词。这样的单词还有许多,如,basketball,watermelon,grasshopper等等。
六、步步为营
7.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七
关键词:班级文化;爱的教育
爱是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一个具有爱的人,自信、坚强、幸福。在我国社会关系、家庭人口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学生爱的意识在逐渐淡漠。教育需要爱,爱也需要教育,身为教育者要勇担此任。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班级活动来实现的。下面谈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在环境中感知“爱”
生活中,孩子不缺少爱,往往缺少发现爱的眼睛。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对爱产生认知,体会“爱”在哪里,如何去“爱”。教育者可以发挥班级这个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营造一个整洁、温馨、向上的空间。在教室外墙面的醒目位置上开辟“我爱我家”宣传专栏,可以是学生的家庭摄影,生活故事,亲子绘画、手工等作品。结合中外传统节日,挖掘“爱”的元素,充分发挥板报与手抄报宣传的及时性和参与性的功能,由各小组轮流出版,全员参与评分,期中期末评奖。这既锻炼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等能力,又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又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在教室里开设“生物角”,评选最美“爱护小使者”。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除了物理环境的创设,还需要努力营造轻松、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每位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心、耐心去关爱和呵护每一个孩子,建立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在精神中凝聚“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的著作比比皆是,加之小学生的心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学生在诵读经典时,可以潜移默化地使爱浸润他们的心灵。为此低年级可以在每日晨读时花10分钟诵读一些节奏明了、郎朗上口的著作,如《弟子规》、《三字经》等,中高年级诵读《论语》、《朱子家训》等。另外,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各学科特点,挖掘教材里蕴涵的爱,把爱的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将爱凝聚在学生的脑海里,引导学生去捕捉爱。如在端午前一个星期可以围绕“端午节”这个话题,设计“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诵诗会、端午画端午”等板块,让学生课前精心准备,收集信息资料。最终通过讨论,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
三、在行动中表达“爱”
爱的美不在于接受,而是付出,只有将爱付诸于行动时才能真正体会爱的快乐,爱的幸福。因此,学生对爱不仅要知于心,感于行,更需要将爱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师长、亲朋、国家、社会的爱。如让孩子寻找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听父母说自己成长的故事,或和父母交流难忘的往事,了解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苦付出。这让学生从一些生活中的事,感悟出生命的宝贵,父母的恩情与关爱。为此可以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中秋节、植树节、国庆等节日开展“为父母洗衣服”、“为长辈敬杯茶”、“为老人让座”、“为小树浇杯水”、“为国旗争光”等活动。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道,学生在学校可同时受到两种教育,获得两种知识:“一种是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一种是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这“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文化,我们要关注班级文化对学生爱的教育的潜在影响力,发挥其更丰富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
[2]刘金华. 教育需要爱 爱需要教育[J]. 中学教育1997,(1):23-26.
[3]许蓓毓. 幼儿园“爱的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 生活教育. 2013, (1):85-57.
[4]杨克祺,赖定益. 试论班级文化建设[J]. 深圳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15-16.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推荐阅读:
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10-21
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07-17
浅谈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识字”方法11-14
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10-08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10-27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08-03
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09-13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