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2024-07-19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共7篇)

1.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篇一

文言文阅读4断句和翻译

第四节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 学 者 所 以 求 益 耳 见 人 读 数 十 卷 书 便 自 高 大 凌忍 长 者 轻 慢 同 列 人 疾 之 如 仇 敌 恶 之 如 鸱 枭 如 此 以 学 自 损 不 如 无学(节选自《颜氏家训》)【答案】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参考译文】 „„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一、文言翻译

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1.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要脱离全文这个大语境,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必须把句子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要从原文找答案。

(2)要正确理解句意,还要掌握通假、活用、倒装等现象,还要注意语法、修辞等现象。

(3)要弄清代词的指代作用,对句子中的省略成分也要分辨清楚,特别是省略的主语、宾语、代词等,如果对这些内容分析不清,就会曲解句意。

(4)对复杂不好理解的句子,可以作句子成分分析,也可以抓关联词语,分析句间关系,这样可以帮助理解句意。

2.翻译要求:信、达、雅

翻译文言语句,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做到字字落实,不添、不漏、不走样。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直译的,要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原文字词尽可能在译文中有所落实,保持原文语句的特点。“达”就是要使句子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子安排、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在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无法直译时,要灵活地进行改变或调整。“雅”就是要求句子生动、优美,即具有文采,用词造句要考究,能传达出原句的韵味,能体现出译者的文采。

在上述原则中,“信”和“达”是最基本的原则,“雅”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发展提高的,考试中对考生的考查,主要就是对“信”和“达”的考查,离开了“信”和“达”的原则,片面追求“雅”无实际意义。

3.翻译手段:直译与意译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像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译了。

4.翻译方法

翻译的方法有“留”“删”“补”“调”“换”等。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①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③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2)删——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等,都要在翻译中剔除。如“之”,作为助词,它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些情况下就无法译出,可以删除。另外某些发语词、语气词、表停顿、补足音节和缓语气的虚词,也应删除。

①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滕王阁序》)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④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3)补——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必须补出,使上下文衔接。

①(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补主语)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补谓语)③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补宾语)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于)项王。(《鸿门宴》)(补介词)⑤比好游者尚不能十(分之)一。(《游褒禅山记》)(补出分数相应的部分)⑥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补出量词)(4)调——在翻译时,有些倒装句的词序需要调换,如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①何由济乎?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战》)例①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

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

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

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5)换——文言词语要准确选用恰当词义,用现代词语代替。词类活用必按较为固定的格式翻译,体现出词类活用的特征来。

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

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安:安心)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另一个单音词。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背)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余:我;自:从;适:到)要注意古今异义中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古义,头颅;今义,某些集团的领导人)(6)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讳饰、婉辞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使文意通顺。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二、文言断句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dòu)。所谓“句”,就是作者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句读之不知”,对原文的意思就会领会错误。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下面介绍一些断句的具体方法:

1.掌握大意,高屋建瓴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而领会全篇的文意的基础是要对文段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如: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脚),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脚)?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足够)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足够)。’非一足(脚)也。”

这段话的断句很典型,如果不理解“足”两层含义(脚;足够),要断清这段文字,就非常困难。大致弄清了文意,断句就有了基础。

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1)虚词标志:

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于是、且夫、向使、虽„„ 句中虚词:于、以、而、者„„

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2)实词标志:

①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如: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庞葱曰:)“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战国策·魏策二》)这里,庞葱的第二、第三次问话,作者把主谓部分都省略了。如果把引号直接贯下去,成为——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就错了。

有一段介绍唐朝诗人白居易作诗的情况:

“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要是加上标点,便是:“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上述文章,不是以白居易同老妪对话形式出现的,是作者叙述的语气,因此在老妪答话的“曰”字下,不必加冒号。“解”“不解”后,不必在引号里加句号,应在引号外加逗号。

②一般动词作标志

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在断句中可以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

③人名、物名作标志。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如: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章句上》)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3)修辞标志: ①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②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又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③以“反复”确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4)句式标志: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由于不能掌握文言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学生往往会造成标点上的错误。如: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列子·汤问》)如果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就不对。这里第一个标点就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因为不懂得在文言中,介词结构(“于秦青”)常常放在动词谓语(“讴”)之后。应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另外,也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以„„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准确更便捷地断句。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夫_冀_北_马_多_天_下_伯_乐_虽_善_知_马_安_能_空_其_群_邪_解_之_者_曰_吾_所_谓_空_非_无_马_也_无_良_马_也_伯_乐_知_马_遇_其_良_辄_取_之_群_无_留_良_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序》)【答案】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臧 与 谷 二 人 相 与 牧 羊 而 俱 亡 其 羊 问 臧 奚 事 则 持策 读 书 问 谷 奚 事 则 博 塞 以 游 二 人 者 事 业 不 同 其 于 亡 羊 均 也(《庄子·骈拇》)【答案】 藏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藏奚事/则持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3.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郁离子曰:“善_战_者_省_敌_不_善_战_者_益_敌_省_敌_者_昌_益_敌_者_亡_夫_欲_取_人_之_国_则_彼_国_之_人皆_我_敌_也_故_善_省_敌_者_不_使_人_我_敌_汤_武_之_所_以_无_敌_者_以_我_之_敌_敌_敌_也。惟天下至仁为能以我之敌敌敌,是故敌不敌而天下服。”(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答案】 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夫欲取人之国/则彼国之人皆我敌也/故善省敌者不使人我敌/汤武之所以无敌者/以我之敌敌敌也。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题。

[齐 人 有 言 曰 虽 有 智 慧 不 如 乘 势 虽 有 镃 基① 不 如待 时 今 时 则 易 然 也 夏 后 殷 周 之 盛 地 未 有 过 千 里 者 也 而 齐 有 其 地 矣 鸡 鸣 狗 吠 相 闻而 达 乎 四 境 而 齐 有 其 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②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注】 ①镃基:锄头。②置邮:驿站。(1)将“[ ]”里的内容用“/”断句。(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2)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参考译文】

齐国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的时间,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饥饿的人什么都吃而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而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虞君曰:“晋我同姓,不宜伐我。”宫之奇曰:“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虞公不听,遂许晋。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是 岁 也 晋 复 假 道 于 虞 以 伐 虢 虞 大 夫 宫 之 奇 谏 君曰 晋 不 可 假 道 也 是 且 灭 虞。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2)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

【参考译文】

就在这一年,晋国又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进谏虞君说:“(虞国)不能借道给晋国,这样做将会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君与我同姓,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虞国与虢国,(好像)嘴唇与牙齿,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虞公不听,便答应借道给晋国。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俘虏虞公以及他的大夫井伯、百里奚,作为秦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人,而派人办理虞国的祭祀。

一、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通读全篇,理解大意

对于一个句子的翻译,往往涉及前后文,要把这个句子放在大语境中去把握,只有形成整体认识,解决局部问题才有依据。另外,在一个语段中,词语有时是可以参照解释的,这就为合理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

2.关注一句,标注要点 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往往是按要点给分的,所以动手翻译前,要根据分值情况找出要点,如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不同义以及句式的特殊性,要按照上面提到的五种情况分别对待。

3.译出要点,连缀成句

在对每一个要点处理后,大脑中就形成了整体印象,然后遵循一一对应的原则,连同其他词语逐一解释连缀成一句话。

4.检查对照,誊写答案

翻译完成后,还要将整个句子放在全文中对照检查一下,看是否协调,大意是否一致,检查无误后,将草稿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处。誊写要做到笔画清晰、字体工整、卷面整洁;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标点使用要恰当。

二、断句应注意的问题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完成之后,还需要检查验证断句的准确性:(1)断句后,要检查语意是否畅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做“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2)断句后,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如: 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如: 几无所逃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

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例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世所以不传也。吾知所以拒子矣。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吗”。例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例如: 夫子何命焉为? 1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其„„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6.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例如: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1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或“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8.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19.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0.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如: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1.有„„者,译为“有个„„人”。例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2.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篇二

一、考情分析

当前, 考生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过于程式化, 追求僵硬化的逐字逐句直译, 不懂得知识的迁移, 不能得高分。就文言文翻译而言, 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但也不是无章可循。只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大量诵读, 加强语感培养, 做到文言并重,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考点精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 既能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 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做好文言文翻译, 考生可借鉴以下方法。

1.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如: (1)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官名)

(2)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人名)

(3)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崤函之固, 自若也”。 (人名、地名)

2.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 , 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 译文时可删削。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例如: (1)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凑足音节的助词)

(2) 夫赵强而燕弱 (发语词)

(3) 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 (偏义复词)

3. 换 :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 留的留下, 删的删去, 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 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例如: (1)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单换双)

(2)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 (古今异义)

(3)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4) 既泣之三日, 乃誓疗之。 (动词为动用法)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 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译文时,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例如: (1) 夫晋,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短语后置)

(3)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4) 甚矣, 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5.补:补出省略内容。比如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 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 使译文显得通顺。

例如: (1) 沛公谓张良曰:“ (你) 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省略主语)

(2) 夫战 , 勇气也。一鼓作气 , 再 (鼓 ) 而衰 , 三 (鼓 ) 而竭。 (省略谓语)

(3) 竖子, 不足与 (之) 谋。 (省略宾语)

(4)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 (省略介词)

6.贯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 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的情况:

例如: (1) 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再拜言。 (注:牛马走, 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

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2)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译: (秦) 有并吞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高考链接

《申甫传》 (2010年山东卷)

13.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入嵩山, 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 乞其术, 师事之。

译: (申甫) 进入嵩山, 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 (向他) 请求 (学习) 那本领, 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 常不见听信。

译: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拜见各位公卿, 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3)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 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译: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 并且讥讽刘公、金公不能了解别人 (的优劣) 。

从以上例题不难看出:在做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时, 考生要抓关键词语 (多义实词、常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 找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 (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 。抓住关键词句, 洞悉得分点。代入原文, 联系上下文准确翻译。这样就能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四、方法归纳

第一步:通读语句, 整体理解。

第二步:找得分点, 找出关键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 调整语序。

第四步:草拟底稿, 连词成句。

第五步:调整至答题卷。

附:文言文翻译技巧口诀

熟读全文, 领会文义;扣住词语, 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 准确第一;国年官地, 保留不译;

单音词语, 双音换替;遇到通假, 换回本字;

古今异义, 仔细辨析;虚词无义, 删去不译;

遇有省略, 补充整齐;前置后置, 调整语序;

被动判断, 语气清晰;固定结构, 不要乱译;

修辞用典, 辅用意译;推断词义, 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 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 检查仔细;

通达完美, 翻译完毕。

3.浅析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备考策略 篇三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备考策略

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由以往的5分增加到8分甚至10分。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纵观近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我们还是能找到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解题技巧和方法的。命题人在题型的设置上有一定的用意(即设置了得分点),我们只要把握好文言文阅读翻译的得分点,翻译时就能游刃有余。那么,如何把握好文言文阅读翻译的得分点呢?

一、析词义

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往往在一些重点字词上设置障碍。所谓重点字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主要是重点实词。实词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句子中重点字词是翻译的难点,也是高考考查的得分点。重点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单音词和双音词以及偏义复词等。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语法特点、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因为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然而它“在文中的含义”即在特定的语境里,其含义却是唯一的。一个词一旦进入了这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因此我们要在重点字词上多下工夫,多用心分析,翻译时就能更游刃有余。

二、悟文意

我们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因此,阅读翻译文言文词、句,就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先读懂全文,了解大意,然后根据上下文意推断并悟出词句的具体意思。

从宏观上,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敲判定悟出要求翻译的句子的整体意义,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要求来翻译。从微观上,要在服从整句大意的基础上,能正确利用相关的文言知识,如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格、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表达现象等来灵活地翻译指定的句子。即从总体上把握这句文言句子的意思,能将文言句子尽量按照原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让原文在译文中字字有着落,译文在原文字字有根据。如“单音节译成双音节”“调整语序”“补出省略成分”等等。

三、看词性

高考翻译题常以“词类活用”为考查对象。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中的实词在固定用法之外,常常还有临时活用的情况。同样一个词,所属词类不同,理解则有别。翻译句子时,要注意看有否词性活用的词,如果有,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虽然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还是基本一致的,即按“主+状+谓+定+宾”(倒装句除外)的顺序排列,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我们翻译活用的词时,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四、辨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直是文言文阅读翻译题考查的重点。从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看,难点在于辨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重点在于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

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表示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只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几个,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因为虚词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在翻译时,关系搞错,翻译也就失真了。

五、观句式

高考也常拿文言文特有的句式来命制翻译题,我们翻译时应注意看其属于何种句式并译出其不同的句式特点。

文言文句式属高考考查的范围。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这些句式一般来说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又常在主语之后加上“者”字表示提顿,在谓语之后加上“也”字帮助判断。被动句可以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别。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二是疑问代词充任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三是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

4.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四

苏秦之楚

原文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阅读训练

1.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③愿闻其说()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5.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参考答案:

1.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2分)

2.①能够,可以;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吃。(4分)

3.B(2分)

4.(1)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2)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够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2分,“狱”、“察”、“情”译句时须落实)

5.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1分)。

译文

苏秦到楚国去,许多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说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烧桂木,依靠小鬼见天帝。”楚王说:“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注释

1、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说客。

2、之:到......去。

3、乃:才。

4、得(dé):能够,可以。

5、卒:完毕。

6、闻:听说。

7、若:像。

8、临:到……跟前。

9、曾(zēng):竟然。

10、愿:希望。

11、闻:听。

12、于:比。

13、贵:高贵。

14、谒(yè)者:古代掌管进谏的人(国君的近臣,负责传达)。

15、令:要。

16、食:吃。

17、因:依靠。

18、就:到、到达。

19、舍:馆舍。

20、就舍:回到馆舍。

21、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评析

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

5.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五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 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6.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篇六

1.文言文翻译的题型仍然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把句意理解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

2.翻译的文句取自文言文阅读文段, 许多省市的翻译题有变长变难的趋势, 一般要求翻译2~3句;分值也有加大、加重的趋势。

3.命题时往往选择那些含有中学学过的文言语法知识的句子, 如有词类活用和句式特点的句子, 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可看出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已成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必考内容, 也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 而且翻译的分值已经超过了客观题。因而, 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 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 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

通常文言文翻译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 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 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所谓“意译”, 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 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 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 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 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而翻译的两个标准主要是“信、达”。古人认为翻译有三个标准, 即“信、达、雅”。“信”就是要字字落实, “达”就是要文从句顺, “雅”就是要生动形象。而高考翻译要求“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所以, 翻译的标准主要是两个字:“信、达”。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信”就是要字字落实。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首先要忠实原文, 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 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 降低身份, 委屈自己, 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2.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 其中的 (另一只) 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3. 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1)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 (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 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2)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 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 (《陈情表》) 。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 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 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 让她嫁给了别人。

5. 注意并提句的翻译, 要分开表述。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译: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的人, 应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应得的处罚;对尽忠行善的人, 评定应得的奖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达”就是要文从句顺。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 准确翻译外, 还在语言表达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做到表意明白易懂, 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 衔接紧密自然。

总结起来说, 文言文翻译大致可从下面入手:

1. 要注意在文言文句子中可能出现的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倒装句。翻译时, 一定要按照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翻译。

(1) 判断句翻译时加上“是”“就是”。 (2) 被动句翻译时在谓语前加上“被”。 (3) 省略句判断时, 需要把整个句子的成分分析得基本差不多才能够判断。基本都是省略宾语和介词, 以及语境中省略主语。

(4) 倒装句。包含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考纲中特别指出的是宾语前置。

(5) 固定句式 (结构) , 不能硬译, 要靠平时积累。

2. 注意了句子的整体结构后, 对词语的处理就是直译。

这里的“直译”就是根据平时的掌握和积累, 以及对文段的简略分析, 把句子中的所有词 (不包括明显的常见虚词) 都直译出来。每个词译时如意思不明确也可以把本义、基本引申义和常见义都译出来。从频率上看, 120个常用实词及次常用实词 (以课本出现的居多) 。

3. 注意特殊实词, 如通假字, 古今异

义, 还要注意各个词的词性在文中是否合理, 有没有活用的情况。尤其是要注意谓语、宾语和状语位置的词。从特殊性看, 与现代同形的词语 (如“妻子”、“亲信”) 可能是常考点;用其本义实在讲不通的字可能是通假字;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 (如两个名词连用, 主谓之间的名词, 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 要留心。

4. 在翻译过程中, 不要把一些专用名

词拆开来进行翻译,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古代文化仪式和礼制, 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惯用语。

例:“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 “巴陵郡”是地名, 都应保留。

5. 最后是收尾的工作。

当把所有应该注意的问题都解决了之后, 要做的就是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将句意串联在一起翻译出来。

7.高考文言文翻译有诀窍 篇七

关键词:准确断句;关键字词;直译;意译

“一读”:基本要求是“读得上口,准确断句”

高考文言文阅读均取材于课外,考生对文本不很熟悉,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读懂选文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所以,对所给语句要认真去研读,结合语境,效果更佳。

“二找”:准确找出所给句子中的关键字词和文言句式

句中的关键字词和文言句式就是采分点,其中,关键字词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重点虚词等;句式主要指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四种特殊文言句式。抓住并准确理解句中关键字词和文言句式,翻译语句就很轻松了。如:吉林市高考模拟试题两个文言句子的翻译:

1.“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

句中关键字词是:“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以”(因为)、“发”(作案)、“得”(抓住)。

2.“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

句中关键字词是:“坐”(犯罪)、“威”(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威力)、“豪强”(强横有权势的人)、“得职”(各得其所)。

“三落实”

高考文言语句的翻译中,一般会有二至三个重点实虚词和一种文言句式,在翻译时必须翻译出来,落实到位。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中两个文言句子的翻译。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淳立石以纪其事”。

句中采分点有以下几个:“咸”:都;“以为”:认为;“因”:于是;“即”:就着、靠着。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耶”?

句中采分点有以下几个:“虽然”:即使这样;“以”:把;“施设”:施政;句式:“岂其有歉于彼耶?”(难道比他们少吗?)

“四表达”: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做到表达准确畅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信、雅、达”是标准,“留”“删”“补”“换”是关键。“留”住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品、国号、年号、职称、器物;“删”去不必要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等;“补”全省略的成分和能使语意明确的关键词。转“换”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古词应换成今词,单音节的字换成双音节的词等。如: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实验中学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中两个文言句子的翻译:

1.“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

句中采分点是:“任纵”(任性放纵)、“以此”(因此)、“少”(轻视),各1分,省略句1分,句意1分,共5分。

翻译:(颜之推)嗜好喝酒,过分任性放纵,不饰仪容,当时的舆论因此轻视他。

2.“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

句中采分点是:“值”(恰逢)、“具”(准备)、“妻子”(妻子儿女),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共5分。

翻译:恰逢黄河水暴涨,(颜之推)就备办船只带妻子儿女逃奔北齐,中间经历险要的砥柱山,当时的人们称赞他勇敢有决断。

总之,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积累,勤于练习,每篇如此。坚决克服“眼高手低”,自以为文意知晓,就不屑于落笔翻译的不良习惯。

上一篇: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下一篇:春秋乐园一日游的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