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

2024-07-20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精选8篇)

1.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 篇一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分析

2012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部分地区局势激烈动荡、以及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应进一步调整战略,积极应对。

紧紧把握国内、国外发展两个大局,努力为国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国内的发展是我国根本战略利益所在。我们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外交外事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努力化解因国际金融危机、部分地区局势动荡、以及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我国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努力化解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为国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稳定的周边环境。为此,我们应当始终不移地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方针,不因为眼前局势的变化而发生动摇。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危机的加剧。

综合运用我国的实力和优势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同各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邻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中国同各相关国家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的基石。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通过继续深化同各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稳定同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逐步破解外交难题。发展经贸合作与交流要服务服从国家大局,要坚持实现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合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避免野蛮式开发,避免因此而激化与当地民众的矛盾。要提高对外经济援助的效率,讲究方式方法,符合国际规范,多参加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多边援助。要加强文化交流,政党外交,多角度、多层次促进国家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软实力的增强和国际文化影响的扩大,不能急于求成,避免授人以柄。当前,美国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军事力量,但经济却陷入危机当中。它已经不可能像二战后、冷战时期那样援助欧洲和亚洲的盟国。在西方遭遇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时,美国自顾不暇,无力救援其他国家。“重返亚太”更多的是炫耀军事力量和军事存在,不仅不能帮助亚太地区重振经济,而且还会导致地区的局势动荡,危及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东盟国家对美国的“重返”态度就不完全一样,有些国家就担心美国的介入会加剧南海紧张局势,使小国成为中美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加快国防建设,强化周边防卫力量,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军事手段是解决一切国际冲突的最后手段,也是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强大的国防,国家就会任人欺负,国家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其领土、领海就会受到蚕食。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才能产生相应的威慑作用,使任何挑衅者不敢轻举妄动。2011年,国际干涉的盛行,西亚北非的变局,以及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推行,都提醒我们,中国必须适度加快国防建设。特别要加强海军建设,中国海军要拓展强化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推进现代化。加快国防建设,要量力而行。国防建设要与整个国家的建设、综合国力的增强相适应。同时,我们要吸取当年苏联与美国全面军备竞赛的教训,避免陷入全面军备竞赛的“陷阱”。我们加强国防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地区和全球霸权,而是防御性的。我们没有必要,其实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同美国展开全面军备竞赛。加强国防建设是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最高目的,要具备与此相关的防御能力、反制能力、反击能力。

2.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 篇二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基本保持稳定,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因为科举制度为底层人民通往仕途阶层筑起了一条通天之路,实现了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数量很少,但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使得有才、有识之士找到了发展自己的路。各阶层之间的凝固,堵死了穷人阶层跨入富人阶层的路,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如何实现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是执政者始终不敢怠慢的问题。教育的公平就可以担当此任,而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的不公平,君不见什么国家级重点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市级重点学校、县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优质学校、实验学校,还有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等等,这就是教育不公平的具体体现。

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国力不强,为了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出示范性学校(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个别地方或学校)可谓当时的无奈选择。但国力发展到今天,再这样做就不合时宜了。可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不公平是政府教育投入不均所造成的。在这种投入严重不均的现实情况下,国家的教育投入不仅不应该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而且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如西部地区、农村,普通学校)大力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原来造成的巨大差距,以保障教育的公平。我们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热衷于投资重点学校而忽视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以换得所谓的政绩是极不明智的。无视这种差异,而人为地还在加剧这种差异,无异于自掘坟墓!

概括起来,教育的公平问题可以分解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公平问题。

1.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是指不同阶层的子女(人人)均有享受相同质量教育的权利,即所谓的“有教无类”。尤其是义务教育,国家财政应统筹解决,不应该由公民负担。一位公民已经向国家纳了税,国家就应该提供公共服务,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前,我国儿童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很普遍的,不仅存在与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公平也是怵目惊心。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工子女异地就学、农村儿童就学问题。长期以来,教育投资重大城市轻小城市,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学校轻一般学校,人为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相差悬殊。有权有势家庭的孩子、城市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上的的点学校,接受的是优质教育;没权没钱家庭的孩子、农村孩子、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上的是一般学校,接受的是劣质教育,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上学更是难上加难。什么择校生、高价生、自费生等将弱势群体的子女统统拦在了优质教育资源之外,重点学校可以收取不菲的各种费用,再加上我们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也热衷于重点学校投资,无论是在政策导向上,还是土地的划拨上、师资的配备上无不向重点学校倾斜,而一般学校不仅收不到应收的学费、杂费,连政府的正常教育投资也难以保障,使得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一般学校雪上加霜,更加剧了原有的差距,哪有教育机会公平?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一般学校的教育投入,创造出公平的教育机会,以便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

2.教育过程的公平:

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不同的学生要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遗传、生理、年龄、情绪、个人阅历、愿景、生活背景、性向、潜能、学习能力、需求…),他们需求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每个学校都有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责任,也就是说应该实行差异教育,真正地落实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利于教育过程的公平。了解学生的个性所需、研究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每个教师的应尽职责,要创造适合每个人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需要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3.教育结果的公平:

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完成学业后,能从事与自己学业相一致的工作,无歧视现象。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高科技需要高级人才,扫厕所也需要适合的劳动者。具有相同技能的人享有相同的就业机会。学校既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高级行政管理人才,也要培养普通的劳动者,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因此,教育应关注人才结构问题,最终实现人尽其才!

总之,有教无类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国家的责任),因材施教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学校、教师的责任),人尽其才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诚然,目前我国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朝此方向发展。

二、教育质量问题

我国目前有各级各类学生两亿多,教育的任务很重。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膨胀,波及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国际教育实践证明,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大必然是以教育质量的下滑为代价的,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每年一届的全国、地方人大代表会议特别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科技工作者也对近年来的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可见我国的教育质量的确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由于教育的周期比较长,不能马上显现出地方政府的政绩,致使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当地的经济指标(准确地说是GDP)来说严重不够。近一段时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教育问题,多次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呢?

1.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主要关涉到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教师群体的结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就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近年来基本得到解决。而教师群体的结构不均衡涉及到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性别结构、教师分布等问题。其实,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不要以为教师的学历达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教师学历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而更多是靠质量低劣的各种成人教育(函授、自考、党校、电大等)完成的(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教师)。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的表现就是教师老的老、少的少,缺乏中年教师。所谓的“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还有就是教师的性别结构,男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小、女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领域,更多的是女性教师。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信号。教师的分布不均衡最为严重,不仅存在于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也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更存在于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体制分布不均衡问题),同时还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如英语、音乐、美术以及科学、社会、劳动技术、综合实践等综合课程的教师奇缺,而传统学科教师过剩)。一直以来私立学校教师的归属问题不能得到重视,私立学校教师的退休养老按企业工人的方式处理,给私立学校教师带来了许多顾虑,尤其是职称问题、治病问题以及户籍问题,好在现在已开始着手研究解决。

2.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相互支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教育研究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师范专业教育中没有得到重视,师范专业的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导致新任教师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师范教育是教师的母机,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需要师范毕业学生传播和推广,可惜我们这些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其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几年前他上中学时的水平,怎么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呢?我们的教育专家不能深入基础教育实践,在书斋里研究教育,与基础教育实践严重脱节,怎么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呢?优质课的评审、优秀教师的评选是专家、领导说了算,却不顾及最有发言权的学生;课改中的演练做秀、形式主义,导致教育目标的倒置,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首先考虑的是便于教师表演而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说,这样的课“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代儿童”。自上而下、盲目学习国外经验,不倾听教育一线人员的意见,不挖掘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势必导致教育改革的阻力重重和课程改革目标的落空。学科教育的研究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科专家既不在教育理论钻研上下功夫,也不在学科教学的实践里摸爬滚打,带出来的学科教育硕士、博士只会照抄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主见。常常是理论上头头是道,实践中一窍不通;动口可以,动手不行;让他们研究学科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撤。学科专家以及他们的弟子们恐怕更多地应该钻研先进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同时深入基础教育实践,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材编写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托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编写适切的教学指导材料、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措施。学科教育专家和其弟子们应多反思自己所做课题研究究竟对基础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究竟能解决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哪些切实问题,而不是生产垃圾论文。

3.教育实验的缺失。

教育是需要实验的,尤其是课程改革更需要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验。坐在书斋里想出的、或照搬他国的教育教学方案,存在水土不服问题,往往与本国具体的教育脱节,必然引起课程改革的混乱。如何将他国成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本土化是需要切实重视的问题。我国各地有诸多所谓的实验区、实验学校、实验班级,真正从事教育实验研究的有多少?恐怕我们都心里清楚。实验区、实验学校的设立无非是为了争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更好的生源、更辉煌的教育政绩、更耀眼的荣誉光环,除此之外别无它有。形同虚设是对教育实验学校的最准确描述!教育的创新、课程设置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都需要通过教育实践的检验,这才是本土化的正道。快餐文化、多快好省只能带来变化很大,进步很小,甚至退步。试想想,我们新一轮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发展自身特长、提高素质,而事实上哪个课改实验省或学校敢正面回应这个问题?普遍反映是课改不仅没有起到减负的作用,相反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原因何在?如此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大跃进式地推进,根本来不急总结反思、调整修正、改进提高,怎么能实现其宏大的愿望呢?归结起来,根本症结还是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分离,我们需要好好反思这个问题。教育实验需要我们的教育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他们的硕士、博士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教研人员的通力合作,要研究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学,而不是书斋里的教育、图书馆里的教学。

三、教育秩序问题

教育秩序问题也是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的话题,教育的乱收费问题、教育的立法问题、特色教育问题、教育教学中的歧视和体罚问题无不涉及到教育的秩序问题。我国虽然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诸多教育法律、法规,但执行和落实的极不到位。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教师的权益侵害问题、学生伤害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办学经费的使用问题、教育部门的腐败问题常常见诸于各种媒体。可见,规范教育秩序刻不容缓!规范教育秩序一方面需要立法,要靠法律来约束,更需要学校领导、教师的自我约束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近年来,所谓的特色学校在中国遍地开花,但真正的特色学校却为数不多。原因就是教育秩序的不规范,审批程序的不严格,配套设施、措施的不健全,导致盲目上马,草草收场。本来创建特色学校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到我国就走样了。英国就特别注重特色学校的培植,特色学校的特色就体现在特色学科上,以特色学科带动其它学科,以某个领域的卓越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从而有效辐射周边地区和学校,最终实现教育质量的普遍提升。

3.八问当前行情热点问题 篇三

答:我们倾向于这里就是“底部区域”,主要依据来自对于市场内部流动性的阶段判断。按照我们自己研发的流动性监测系统,当前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处于“断流层”,换句话说,新增流动性的流速已经降至接近于零。即便在2008年最困难的时候,也只是很短暂出现了这种状况。有理由相信,这种极端局面绝对不可持续。

二问:此前汇金以及保险、大股东和企业高管都纷纷增持,不过,市场影响似乎很快归于平淡。是不是预示市场中期底部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

答:增持,只是代表着一个态度。就本次增持高峰而言,我们认为,这的确是论证中期底部的重要依据。对于以估值体系作为决策依据的投资人来说,是一种明确的“心理暗示”。

但是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相当庞大,指望产业资本的“一己之力”进行托市是不现实的。仅仅“心理暗示”的出现,并不一定能够有持续性的影响。只有当这种“暗示”与外界其他条件的共同催化下,才能使得投资人在“市场低估”这一问题上达成预期一致性。这才是扭转市场趋势的行为动机所在。

三问:现在市场的估值状况到底怎么样?有没有到达一个绝对低估的状态?向下还有多少空间呢?

答:坦率说,估值的用法不是用来寻找市场底部,而是寻找“价值”。因为估值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指标,是一个动态指标,它不是绝对值。因此, “绝对低估”永远无法得出。我们只能得出“相对低估”的判断。

目前大盘股的PE水平与2008年相似,非常接近。不过,中小盘股还存在不小的差距,2005年、2008年中小板静态PE在20倍,现在差不多还有20%上下的“溢价”。说句玩笑话,如果中小板业绩继续下滑,即便价格再跌20%,距离20倍PE的“估值底”却越来越远。

这句玩笑话,其实不是玩笑。看待静态PE,有两个变量。以中小板为例,要么股价再跳跳水,要么利润蹦一下。如果股价下降,利润也下降,PE回归会很漫长。如果股价下降,利润上升,PE回归就很容易。

至于PB,相对而言更加“稳健”,波动更平稳,变数小一些。以PB作为衡量标准,目前两市的PB是1.97,已经低于2008年,而现在的内外经济环境远远好于2008年。

四问:价格趋势很明显,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个接近50周的下跌周期,经济方面,特别企业盈利方面也是这样吗?未来预期如何?

答:如果“双降”(价格降、利润降),我们会发现PE可能会随着股价下跌反而上升。如果这一局面出现,是非常悲催的。不过,企业利润层面似乎并没有出现过于悲观的信号。

从目前三季报的披露情况来看,客观而言,增速的确出现了下降,但PE下降速度实际上比利润下降的速度快得多。现在市场投资人,大都预期未来会出现2008年末那样的惨剧,即金融市场风险波及实体经济,反映在中国经济层面就是“经济硬着陆”。出口、消费等等都出现超预期下滑,房地产、地方债接连成为风暴眼。

问题是,截至目前为止,上市公司的利润波动没有超出正常范围。类似2008年那样突然一下崩溃的场景,并没有出现。根据我们从一些调研机构获取的信息,相比2008年,现在的出口形势并非悲观,企业订单的最大威胁在于成本控制(相关法规调整后人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后汇兑风险的上升)方面,而不是外需大幅下滑造成订单缺乏。

大部分宏观数据十分平稳。个别数据出现波动,也早被市场所预期,比如,CPI见顶、PMI回升、房地产投资回落、M2创出低点。坦率说,从数据上很难看出2008年悲剧重演的明显苗头。反过来看,A股市场表现出的极端悲观是不是过激了呢?

五问:近期我们看到中小盘股杀跌非常厉害,远远超过了大指数跌幅,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代表持续三年的“八时代”结束,二八转换终于出现了?

答:根据一些侧面了解,在目前点位出现非常坚决的机构卖单,多半是因资金链断裂不得已的减仓或清仓。

至于,持续三年的“八时代”是否就此画上句号,我们还需要更多依据来进行辅助判断。

市场上还有两种猜测。一则认为,估值加速回归是造成中小盘近期杀跌的主要原因。正如前文所描述,大盘股PE已经率先落地,中小盘股PE水平还在半空中,这构成了估值方面的“比较”压力。二则认为,机构调仓是造成中小盘加速调整的动机。弱势市场,个股选择一般要符合“流动性好、估值低、靠近下游需求、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弱”等特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中小盘个股都面临机构全面撤出的风险。从逻辑上,这两种说法都具有一些道理,供各位参考。

六问:近期海外市场看似也到了收官阶段,到底欧债危机会不会得到救治或者演化成更大的危机?

答:欧债危机不用再猜了,欧盟本周已经给全球投资人吃了颗定心丸。目前来看,试图现在就根本解决欧洲危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从本质上讲,欧债危机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仅从经济层面着眼去想办法,只能做到缓解而无法根治。目前我们根本看不到政治层面存在积极努力,所以“缓解有望,根治无期”。

不过,对于投资人而言,缓解也是一种不错的结果。毕竟,2011年持续动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一旦出台一个能够阶段性缓解欧债危机的方案,金融市场必然会给予十分积极的“回应”。

七问:本周A股市场表现出放量上扬的走势,盘面热点也比较多,有没有哪些热点是具有持续性的,或者存在操作机会的呢?

答:现阶段,我们的投资建议是,更多关注主题投资,根据短期趋势变化的特征来选择胜算较大的区域。建议关注“种子”与“传媒”,都是依托宏观事件主线的事件推动型。

催化剂上,近期泰国洪灾加重,泰国大米价格大幅上涨的预期非常强烈。更重要的是,根据过去四个多月的观察,上述宏观背景的确对于A股市场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形成了明显支持,宏观事件推动与板块资金流动已经形成共振。因此,随着催化剂释放,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概率较大。

传媒板块的催化剂来自后期政策层面上的“频繁轰炸”。通过政策解读,以及近期证监会高层的直白表态,我们判断传媒板块必将迎来一次“大扩编”,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社会资金正在跟随“指挥棒”向传媒资产转移。按照历史经验,政策红利下的资金热捧,从来都会形成可持续性的估值溢价表现。由于前期A股市场整体性投资意愿不强,上述估值溢价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市场的“错误”代表着未来一定的溢价空间。

时间稍长的策略选择,我们的投资建议是,弱化行业属性,抓住五个维度——超跌股、ST、高送转、股东增持、增发价破发、机构重仓。

原因在于,市场背景上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资金宽裕程度有限;二是经济趋势并未明朗。基于这两个前提条件,策略上需要更加侧重市场层面的心理分析——“比较价值与预期一致性”。

从周期规律来看,多头趋势初期,投资人投资情绪并不稳定,对于价格非常敏感,超跌股容易被投机资金追捧。

从时间规律来看,四季度ST、高送转板块容易达成投资人的预期一致性,并且存在催化剂时间界定明确,资金消耗小的比较优势,跑赢市场的概率较高。

从筹码流动规律来看,股东增持、增发破发、机构重仓同样容易形成预期一致性,筹码集中,买方力量容易占优,价格上升阻力相当较小。

八问:“能做什么”已经清楚了,“不能做什么”有没有需要提醒的呢?

答:上游行业是一定要回避。按照经济周期循环,上游行业目前处于周期末端。我们不清楚究竟现在经济是否探底成功,但上游行业在现阶段很难出现来自经济层面的催化剂,除非出现非常有利的政策导向。请记住,经济一旦回暖,首先驱动的是下游需求相关的板块。

新能源也一定要回避。由于新能源行业发展至今,依然属于资本投入期,随着政策主导的投资高峰掠过,下一次盛宴还不在视野中,指望企业自身依靠成本调整来恢复,在短期是不现实的期望。唯一变数在于,新能源可能存在政策红利的再次出现,不过,这已是后话。

4.科学对待当前热点问题 篇四

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两会前夕,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位列其中。两会期间,这些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议案提案对此都有涉及。网友的关注、两会的热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体现了人们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凸显了科学对待这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然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待更强烈。因此,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现象。

问题是一种现象,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数量明显增多,表现更加复杂。我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任务的叠加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的叠加,有的问题在多年发酵以后逐渐显现出来,有的问题在客观条件形成之时自然产生出来。尤其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问题不仅数量多、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且形态多样、十分复杂。而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强化乃至放大了这些问题,使之显得更加突出。

关系改革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热点问题带有普遍性、综合性、代表性。分析一下人民网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都关系和影响大局。同时,这些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

不同问题相互交织,解决难度明显加大。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态多样,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既有长期积累的,也有新近形成的;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社会领域的;既有不同特点,也有共同之处。从总体上看,不同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强,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不少属于“两难”问题,它们彼此依存、彼此牵扯,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

容易引发对立情绪,甚至造成社会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问题是公众利益和情绪的集中体现与表达。有的社会热点问题“热”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加以妥善解决或者进行必要的降温。如果应对和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就很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对立情绪,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2010年,全国群体性事件呈高位运行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对热点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的。

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及其新特点表明,我国改革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同在。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突出任务。而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也就是要弄清“怎么看”,明确“怎么办”。

在“怎么看”上增进共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清才能方向明。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正确认识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必然陷入主观和片面,造成认识偏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共识,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呢?

理性地看。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人们不承认而消失。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都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在经过30多年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后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并不奇怪。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严肃地看。就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不言重,也不看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却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看小了、看轻了、看淡了:或者认为它们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都是“问题”,没什么了不起;或者认为它们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正常的”;或者认为“虱子多了不痒”、问题多了不愁,用不着太在意。这些认识需要及时改变。

全面地看。就是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同其他事物一样,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正确认识问题,就要对它全面地看: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对于“看病难”问题,就可以从多个层面寻找原因——政府投入不足:2009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5%的平均水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本应为“金字塔”型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却呈现为“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医院,从而导致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人们的心理因素:有些人的病在社区诊所和一般医院就能看好,却非得去找大医院的名专家,导致原本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紧张;等等。所以,出现类似“看病难”的问题,很难说只有哪一个方面的原因。只有坚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具体地看。就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能搞“一人生病,全家吃药”。比如,对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和收入分配不公这两个问题,有的人简单地把它们都归结为体制机制不合理的结果。其实,这两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一样: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高,固然有制度设计相对滞后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具备实行“高福利”的现实条件;收入分配不公固然也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把这两个问题的成因等同起来,势必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发展地看。就是看到变化、面向未来。社会热点问题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必然随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也会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必将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特别应当看到,党和政府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并在不断加大解决的力度。当然,解决任何问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既不能动摇信心、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不下大力气解决。

在“怎么办”上凝聚力量

行动是认识的指向,重行动才能出实效。对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要正确认识即弄清“怎么看”,更要有效解决即明确“怎么办”。弄清“怎么看”,最终是为了明确“怎么办”;明确了“怎么办”,又有利于进一步弄清“怎么看”。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怎么办”?总的来说要靠发展、靠统筹、靠实干、靠群众。

加快改革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凸显,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不充分、不科学导致的。有效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根本途径就在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努力“做大蛋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切实“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大蛋糕”,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分好蛋糕”,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重统筹兼顾。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数量多、涉及广,性质、表现、成因复杂多样,解决难度也大。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以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和全局视野进行通盘考虑,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先后顺序、实施步骤、有效措施等,制定路线图,列出进度表,确保稳步、协调推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要求,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与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防止顾此失彼;把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有机统一起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统筹规划又突出重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哪些问题已有解决的可能、可以尽快解决,哪些问题尚不具备解决的条件、需要逐步解决,防止急于求成。

坚持真抓实干。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不能靠拍胸脯、喊口号,也不能“等等看”、“慢慢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全面信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考虑群众的感受和感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雷厉风行、少说多做,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急事先办、小事快办,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为此,需要健全必要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力的工作措施,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做到该哪个部门和岗位管的就归哪个部门和岗位来管,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同时,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成效纳入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导向鲜明,切实改变回避矛盾、只说不练的现象。

5.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篇五

一、我市干部群众当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1、如何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更为了解,认识到了我市经济落后的严峻现实,希望我市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面临的大好发展机遇,加快创业创新,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奋力崛起。

二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占比16.48%。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社会稳定等则是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相关制度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较突出。其中,外来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福利待遇长效管理机制是近年来发达地区民工短缺引发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阳光工资的落实以及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

三是物价特别是房价问题,占比15.38%。物价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自去年以来,我国食品、住房等消费品的价格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在普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中引发了一些恐慌和怨言。而且物价问题也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四是新农村建设问题,占比12.09%。新农村建设问题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流转等问题,主要是一直从事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在长期与农民接触的基础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些经济薄弱村因为自身资金的缺乏,所以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实施,而经济发展较好村的建设项目相对来说更多一些,自然也能获取更多的财政拨款,造成贫困村和富裕村的差距不断拉大。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加大,群众对农村宅基地自由流转的呼声较高。农村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也是一个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

五是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占比8.79%。生态问题引起重视,一方面是大家希望能利用生态优势吸引更多的周边城市特别上海游客来湖州休闲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对工业化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诸如太湖蓝藻事件表示担忧,希望能寻找有效途径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另外,我市节能降耗任务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大家讨论的一个热点,特别是随着德清和长兴去年一些高能耗项目的投产,加上安吉节能降耗的空间本来非常有限,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大家普遍关注。

六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占比7.69%。看病难、看病贵是在现行医疗体制下,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普遍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据一位乡镇干部提供的资料,该镇205户低保户和困难户中因病致贫的占60%。此外,大家反映,医保覆盖面虽然广,但是报销比例有限,保障能力不强,而且不能跨地区转移,这些都限制了医保作用的发挥。

七是创业富民问题,占比7.69%。有学员认为创业富民、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保持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有学员认为这是缩小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干部群众特别关注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让低收入阶层能走上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的发展之路。

八是政府特别是乡镇(街道)职能转变问题,占比4.40%在这一问题上,大家认为政府职能转变,首先是要把政府转变为一个主要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另外,大家也对如何改变乡镇(街道)的责任与权限不一致的问题非常关注。

九是土地要素制约问题,占比3.30%。在土地要素制约上,大家认为要加强宅基地和废弃矿山的复垦,另外也提议国家增加沿海地区建设用地指标。也有乡镇干部反映,在土地使用审批上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国土资源部门坚持“认图不认地”的原则,而这些土地性质图有时相对滞后,造成图上标注的土地性质与实际土地的使用性质不一致,影响到工业土地指标的获取,制约经济发展。

6.当前四大反腐倡廉热点问题大解析 篇六

当前四大反腐倡廉热点问题大解析 发布日期 2011/6/29 11:19:03 来源:百纳网

举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不少网民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前反腐倡廉的4大热点问题。刘志军一案的进展、“权力期权化”问题的解决、贪官外逃现象的防范、“我行贿了”等民间反腐网站的评价等热点问题成为焦点。刘志军一案的进展:仍在调查阶段

自今年2月起,中央纪委就开始对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涉嫌违纪违法一案展开调查,中纪委表示,不管牵涉到谁,都会坚持插到底,拒不姑息养奸。但就网民最关心的调查结果问题,中纪委表示,目前案件还在调查阶段,等到调查结束后才会向公众公布具体的调查结果,希望公众能够耐心等待。“权力期权化”问题的解决:三方面着手,防止问题发生 “权力期权化”现象,指的是当前腐败出现的一种新动向,一些领导干部通过利用手中的权利和将来的利益做交易的行为。

针对这一现象,中纪委表示,已经引起了高度警惕,将从完善相关的制度与规定、加强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与监督、严厉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等三个方面着手,以防止“权力期权化”问题的发生。

贪官外逃现象的防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近期,有消息称1.6万贪官将8000多亿元的资金转移到了海外。尽管该消息的数据是否属实值得考究,但贪官外逃现象仍引起的公众的持续关注。对此,中纪委称,近年来,境外追逃和追赃工作正稳步开展,一批逃亡海外的腐败分子已悉数被捉拿归案。

7.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 篇七

(一) 大学生社会热点学习缺乏积极性

大学生社会热点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大学生重视专业课, 轻视公共课, 认为社会热点教育与自己的专业无关, 与自己将来就业找工作无关,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形势政策课只要及格就行, 学习社会热点的时候表现出消极情绪;有些大学生认为社会热点教育中小学开设过相关课程, 曾经学习过, 在大学里再学习就是重复, 因此提不起兴趣, 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还有些大学生觉得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性强, 枯燥无味,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 上课不认真听讲, 玩手机、睡觉、讲话等, 某些大学生会选择逃课, 这些致使高校社会热点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 大学生社会热点学习缺乏持续性

往往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 学校会组织相关讲座或者活动, 但随着讲座和活动的结束, 社会热点教育也结束, 缺乏持续性教育。大学生的学习是“一阵风”, 当时积极响应, 听讲座, 参加活动, 但之后很快就忘记。这就使得高校社会热点教育工作不能深入地、有效地、持久性地开展, 使得社会热点教育失去原本的教育意义。

(三) 大学生社会热点自我学习主观化

某些大学生完全依靠自己从报刊和网络上获取社会热点的相关信息, 进而了解、认识和理解社会热点, 而缺乏必要的引导。由于理论水平、认知能力和社会经历的限制, 大学生在自我学习时往往具有一定的情绪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不能深入思考, 这样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 对一些政治现象不理解, 对自身所面临的困惑难以及时疏导。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热点学习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大学生社会热点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待加强

1. 大学生的形势政策课严重不足。

根据调查显示, 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中课堂授课排位比较靠后, 这从侧面说明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存在严重不足, 课程设置不合理, 时间上没有得到保障, 这是高校需要进行自我反省的一个重要方面。某些高校和任课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在大学生社会热点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要针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根据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 帮助大学生认清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近年来,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教学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 因此对于关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 高校和教师更要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充分调动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积极性,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高校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课时, 及时将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深刻、有感染力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避免网络“碎片化”的信息, 深度解读和全景展现社会热点问题。

2. 大学生社会热点教育存在功利心理。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 心态浮躁、急功近利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病。一些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 功利心理很重, 对自己有利的就去做, 而对自己不能立即见效果的就不去做。功利主义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功利式教育使大学生的社会热点教育缺乏持续性。在社会热点教育的问题上, 部分高校功利心理比较严重, 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认为“可上可不上”, 对社会热点教育缺乏预见性和持续性, 存在“一阵风”现象。当社会热点问题冲击到校园时, 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时, 有些学校就紧急举行座谈会或者讲座, 当社会热点对校园大学生的影响不大时, 就放到一边去了。一些大学生也会根据学校的活动安排, 一时兴起或者跟风学习, 或以自我成才为目的认知一些社会热点, 但是活动结束后, 就抛到脑后, 没有自己的感悟和行动。

3. 大学生社会热点教育的效果不突出。

强迫式的教育使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学习很被动, 积极性不高。在高校社会热点教育中, 某些高校一律大班上课, 每个班级必须按照学校安排, 固定的时间和教室上形势与政策课, 而教师一味教条式地灌输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 缺乏“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的生动案例和视频资料, 使社会热点教育课显得非常枯燥, 没有吸引力, 从而造成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热点教育课缺乏兴趣, 甚至反感排斥。对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在社会热点教育上要具有时效性、深入性和针对性, 结合实际, 结合案例,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和理解社会热点, 增强教学效果。

(二) 高校社会热点教育工作者队伍有待完善

目前, 高校社会热点教育工作者在人员数量、教育途径、教育方法上比较薄弱。高校社会热点教育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一方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教学方式方法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同。另一方面, 辅导员队伍工作压力大, 事情繁琐, 责任不清。

在人员数量上, 社会热点教育工作者严重不足。有的学校采取放任式的教育, 社会热点教育主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来完成, 而形势与政策课往往只有几位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或者兼职教师在承担。学生学术团体、理论团体, 缺乏相应的教师指导, 学生靠自学了解, 这样就使得学生在高校社会热点教育的自我学习中过于主观化。

在教育途径上, 主要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形势政策课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课堂上找到与课本内容相切合的点讲社会热点, 同时也有时间的限制。形势政策课主要通过讲座的形式或者大班上课来完成。学生很少有机会深入社会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因此, 要深入有效地讲解社会热点问题,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时事敏锐性, 要第一时间掌握社会热点,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结合, 及时带入课堂, 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当然, 学校会辅助一些座谈会或者社团活动的形式完成, 但是前者往往学生的参与人数非常有限, 后者学生也会积极组织社团活动, 如讨论、演讲等方式, 但教师的课外活动指导力度不够, 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主观化。

在教育方法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形势与政策课普遍采取讲授的方式完成, 大班上课, 很少进行讨论或者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课堂枯燥或者无趣。为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强化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 采取对社会热点评述、讨论等形式展开, 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更多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正确认识社会热点。

(三) 高校党团组织的宣传引导工作有待加强

社会热点教育涉及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思想政治课部等多个部门, 这种教育重叠或者多头管理, 容易造成教育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高校党团组织人员本身有限, 且要处理很多日常事务, 在及时进行社会热点教育的宣传引导工作上容易打折扣。在校园文化氛围塑造上, 在舆论导向上, 高校党团组织能否及时通过海报、校园报刊、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等多种媒体传播方式, 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让学生有更多途径了解社会热点,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 解除疑惑, 这都影响到大学生社会热点学习。

网络引导教育是否跟上来。在信息化发达的时代, 传统的报纸、杂志和书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想要及时了解信息的需要。随着当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信息平台。网络虽然快捷, 但未必安全, 高校党团组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需要及时占领网络阵地。党团组织能否主动及时地开通微博, 建立微信号, 建立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并通过这些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教育, 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把握和理解。

(四) 大学生自身特点及对社会热点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对社会热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会导致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和侧重点有差异, 进而影响对社会热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持续性不强。

年级不同, 学科方向不同, 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高校学生在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能力上是不同的, 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视野更开阔, 认识更深刻, 社会责任感更强烈。高年级学生比较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择业与就业、民生等社会热点问题, 从宏观角度把握社会热点事件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影响;而低年级学生比较关注人际关系、爱情等与大学校园生活、学习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从微观角度分析, 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件分析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就导致低年级大学生对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热点的关注度不高。

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有些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很感兴趣, 有的学生兴趣不大, 或者没有兴趣, 这就使得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不同, 知晓的内容和程度也不同。在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上, 有的学生认为社会热点离自己很遥远, 浅尝辄止, 认为略知一二即可, 不深入了解和分析;有的学生为了消磨时间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 对社会热点问题缺乏独立思考性;还有的学生以个人为中心, 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就积极关注,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引起更多的关注, 而对自己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 就不关注不参与讨论。

摘要:新形势下每天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无形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本文围绕高校大学生社会热点学习存在的问题, 着重进行原因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热点学习,问题,原因

参考文献

[1]王宝林, 宁悦.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

[2]施节敏, 孙兰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

[3]章军, 郑选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8) .

[4]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 2012, (15) .

[5]何军明.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构建研究[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0, (10) .

[6]张宇.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9) .

8.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 篇八

8月,2009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河北香河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印度、韩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名中学生代表模拟各国领导人的身份,围绕全球热点问题进行了对话。

参加活动的学生,需要“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参与“联合国会议”。代表们遵循大会规则,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阐述“自己国家”的观点,并进行辩论、游说,与友好国家沟通、协作。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振兴全球经济、谋求繁荣发展”。在4天时间内,与会代表围绕“高科技反恐”“外空间利用”“经济危机下的国家合作”等20多个议题展开讨论。此外,大家还以各国政要的角色出席了中美、中欧、中印战略对话,并模拟举行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北京高中生压力最大

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当代中国青年人口与健康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蓝皮书。其中一项报告显示,在被抽样的近2000名高中生中,超过一半的高中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而相对于广州、西安等城市,北京高中生压力最大。

数据显示,有53.7%的高中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6.6%的高中生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另外,高达72.2%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其次是情绪不平衡、适应不良、学习压力等,比例都超过了68%。

不同地区的高中生的压力源存在显著差异,北京高中生的压力感最高,其次是广州、济南、开封、西安。对高中生影响最大的5个事件则全部跟学习密切相关: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效率不高、班内学习竞争激烈、父母期望过高。

国际信息学奥赛中国获三金一银

第21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8月14日晚在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市落下帷幕,中国队获得3枚金牌和1枚银牌。

本届比赛有83个国家和地区的85支队伍、340名选手参加,参赛队伍和选手数量均创下历史之最。

来自白俄罗斯的根纳季·卡拉特科维奇以743分夺得个人第一名。由北京清华附中的高逸涵、湖南雅礼中学的漆子超、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毛杰明和浙江绍兴一中的周而进组成的中国队经过两轮比赛,获得3金1银。

对于这个结果,同学们都表示满意。即将步入大学的漆子超说:“很高兴能获得金牌,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能在大学里取得更好的成绩。”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与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齐名的五大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之一,是全球信息学最高水平的竞赛项目。每年举办一届,参赛者为20岁以下的中学生。

广东女大学生发现小行星

又一颗小行星被发现了!广东天文学会通报,广州女大学生袁凤芳于今年3月20日发现的永久编号为215080的小行星,已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为“高雄星”。

这颗小行星直径大约2公里,平均4.66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圈,距离地球最近为2亿公里,最远为6亿公里。目前,“高雄星”正在室女座运行,亮度为21.9星等,距离地球约4亿公里。

上一篇:民事裁定书(拍卖)下一篇:南京大学金融研修班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