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2024-08-30

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共12篇)

1.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篇一

大学生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有人说,这都是努力发展经济的成果。但实际上,维持民族团结也在这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稳定,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想要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就必不可少。不仅如此,民族团结还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因此,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肩负的责任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然而,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呢?

在我看来,想要维护民族团结,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民族团结的含义。民族团结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明确了含义,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将维护民族团结时时刻刻放在心上。

明确了含义,其次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信仰。坚定正确的立场,拥护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坚持党的领导。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是引领人走向目标的指路明灯。因此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我们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道路上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和处理事情的准则,遇事也就不会再盲目跟从,以至于犯下严重的错误。

第三,我们应该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而又独特的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拥有者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着一定的生产技术,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意识,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尤其是在伴随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条件下,当代大学生深深受益于祖国发展带给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学生有能力也有义务为祖国发展民族团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祖国的养育之恩。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学习为第一任务,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突出专业优势,以百倍的热情投身与祖国的发展中。作为一名医科学生,我们的专业与人的生命紧密相连,工作时稍有失误,便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我们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爱护国家的公共设施。培养自己的社会公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民族的团结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强大,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在校期间,我们不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关注国家大事,增强爱国之心。一个国民的生活细节可以反映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爱护各种公共设施,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公民。

除了以上四点,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小事是我们可以做的。例如在生活中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与文化习惯,通过支教下乡等途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以普及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参与乃至帮助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努力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事等。这些在我们看来可能只是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却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面对不断变迁的社会,我们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向着心中的方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代的大潮流融合,依靠自身的实力为民族的团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 篇二

2008年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执意同窜访欧洲的达赖喇嘛见面,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涉藏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坚决反对达赖以任何名义到其他国家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也坚决反对外国领导人同达赖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法方不顾中方重大关切和中法关系大局,在涉藏问题上投机取巧,必将对中法关系造成损害。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这种自我炫耀式的做法毫无必要,只能作茧自缚。”

[知识链接]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础。各民族一律平等,不仅包括法律上、政治上的平等,也包括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平等。只有民族完全平等,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开辟了道路。解决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经济。

2、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每个公民都有责任维护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积极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4、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并得以维持的原因是()

①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②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差别已经完全消失③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④我国政府允许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完全自治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④

2、维护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

①是新时期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能充分调动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④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汉族青年张强到宁夏旅游,他来到一家清真餐馆,请你告诉他需要注意()

A.不要让服务员知道他是汉人

B.不能要求餐馆提供肉类食品

C.不能饮酒

D.不能将猪肉火腿肠带进餐馆

4、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这样做()

①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③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④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就会发生较大改变⑤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二、材料分析题

5、材料一1965年至2004年,中央对西藏地方财政补助累计达968.72亿元,其中1994年至2004年达785.26亿元。对口支援西藏的中央部委、省市区、中央企业先后派出援藏干部2892人,支援自治区建设项目1698个,投入资金64亿多元。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为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西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材料二事实上,达赖私人代表前段时间向中央提出的所谓《为全体藏人获得真正自治的备忘录》,实质就是企图先在占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土上建立一个由达赖集团控制的“半独立”、“变相独立”的政治实体,条件成熟时再谋求实现“西藏完全独立”。而达赖一直坚持的所谓的“中间道路”,用中央参与接触谈判的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的话说,更是彻头彻尾的“西藏独立”,只不过是加了一个“大藏区”、“高度自治”的包装而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关系?材料二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2)多年来,西藏自治区多次严厉打击各种分裂活动,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西藏的稳定有何积极意义?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中学生应该怎样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参考答案:

一、1.C2.B3.D4.A

3.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篇三

1,徐敬龙:《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及增进民族团结对策研究》,《边疆经济与文

化》,2011年第2期。

2,谢树青,栗迎春,李剑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反对

民族分裂思想的历史考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3期。

3,贺虎:《反对境外敌对势力的民族分裂活动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传

承》,2011年第17期。

4,帕提古丽·买买提:《关于防范和抵御“三股势力”分裂破坏活动的若干思

考》,《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赵翠芳:《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代主题及实践探索》,《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6,王春辉:《论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兵团教

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7,肖静芳:《做好反对民族分裂的报道》,《新闻爱好者》,2010年11期。8,白永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唱响和谐发展主旋律》,《巴音郭楞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9,本刊评论员:《更有力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四川统一战线》,2009年第8

期。

10,闵祖初:《反对分裂破坏活动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黄埔》,2009年第5期。11,阿巴拜克·阿布来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乌鲁木齐“7·5”严重暴

力犯罪事件的反思》,《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2,人民日报评论员:《国家统一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今日新疆》,2009年

第14期。

13,马登杰:《“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是分裂祖国》,《今日新疆》,2009年第17

期。

14,杨发仁:《分清敌我 维护民族团结》,《今日新疆》,2009年第17期。

15,都永浩:《中国各民族应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安全和利益》,《今日新疆》,2009

年第17期。

16,隆金华:《江泽民民族团结思想论》,《湖南农机》,2007年第7期。

17,潘建生:《加强反对民族分裂立法与构建和谐西藏》,《西藏发展论坛》,2006

年第4期。

18,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

分裂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研究之五》,《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2期。

19,田忠福:《增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必须把握的几个观点》,《陕西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0,涂创敬:《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教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 第1期。

21,闫文虎:《论国外敌对宗教组织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6期。

22,胡祥云:《当代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刍议》,《国家安全通讯》,2000年10期。23,巩勇;赵铨:《论非法宗教活动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危害性》,《实事求是》,2000

年第1期。

24,郑杰:《民族分裂:危害国家安全的隐患》,《国家安全通讯》,1999年01期。25,来仪:《从香港回归谈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7年第5期。

26,邢宜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宪法》赋予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新疆社会学科》,1997年第2期。

27,王义林:《论爱民族与爱祖国的一致性》,《东疆学刊》,1991年第3期。28,谭玉林:《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博士

学位年度论文。

29,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博士

学位年度论文。

30,何华星:《我国宗教政策与国家安定团结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2010年。

4.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篇四

维护祖国统一

材料一 2010年11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5年来,自治区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族政策,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接受民族知识教育,为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例1 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富有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实施,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一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呈现在世人面前。究其原因,主要有

系,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材料二 2011年7月19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日。60年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深切关怀西藏各族人民,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西藏发展、保持西藏稳定的政策措施。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新政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使西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材料三 中新网2011年8月4日电:全国反恐怖工作会议今日在乌鲁木齐召开。近期,新疆和田、喀什连续发生暴力恐怖犯罪案件,造成无辜群众重大伤亡,严重影响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孟建柱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的稳定,事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国家统一和安全。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新中国成立之后,消除了民族间不平等的根源,各民族间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3.我国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

4.新疆、西藏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①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政策,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④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与援助。⑤自治区各级政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⑥自治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不断创新。

5.新形势下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①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关系到我国边疆地区的巩固,关系到我国政治的稳定、民族的团结。②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④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6.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答:①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②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每个公民的崇高责任。

7.为什么维护和保持新疆社会大局稳定,是当前新疆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答:①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才有百姓的幸福安宁、社会的发展进步。②一个社会如果混乱失序、动荡不安,社会的繁荣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③同心协力,坚决维护新疆团结稳定的局面,有利于促使新疆早日摆脱贫困,增强新疆的经济实力。④有利于促进人民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⑤有利于增强新疆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⑥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谐,共建民族大家庭。

8.青少年应怎样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答:①按照“三个尊重”的要求去做,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②要自觉履行维护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③在学校生活中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与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④积极宣传党的民

()

①党和民族政策是西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保障

②民族团结进步、各项事业的发展是西藏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基础 ③完全依靠国家的帮助和支持 ④勤劳、勇敢的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此题以西藏60多年来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背景,考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使学生感悟成就的同时,坚定信念,明确责任,突出“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学生既可以从党和国家、少数民族自身、全国人民等角度分析归纳,也可以将政策适度、民族精神等作为解题的角度。总之,学生要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归纳知识。③“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

例2 [2011·德宏] 材料一 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的各族群众。温家宝指出,盈江地震灾区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贫困地区,要把恢复重建同扶贫开发相结合,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通过扎实努力的工作,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盈江。

材料二 2011年4月11日至13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州府芒市举行“中国·德宏2011国际泼水狂欢节”。“中国·德宏2011国际泼水狂欢节”以“美丽德宏、欢乐傣乡、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为主题,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进德宏跨越式发展”为宗旨,在民俗活动中增加为灾区祈福等活动,唱响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主旋律。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温家宝总理对于灾后重建的重要指示中,特别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哪些观点?

(2)在盈江遭受3·10地震后,国际泼水狂欢节的举行有何重要意义?

(3)为帮助盈江人民重建家园,我们能做些什么?(注:答案中不得出现县市名称)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材料和教材基础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第(1)问旨在让学生回答民族团结的有关知识。学生要通过材料找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来回答。第(2)问考查国际泼水狂欢节举行的意义。学生可以从感恩党和政府、提高国际影响力、弘扬民族文化、展示灾后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等角度回答;第(3)问旨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回答时一定要注意设问中的主体是“学生”,回答做法时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宣传、献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②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已经载入宪法和法律。③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④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⑤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①表达了德宏人民对党和全国各族同胞大力支援的感恩之情。②有利于在遭受3·10地震后重建家园、振奋民族精神,鼓舞灾区人民勇敢战胜困难的勇气。③有利于树立德宏的良好形象,提高德宏的知名度,扩大德宏的国际影响力。④有利于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加快德宏桥头堡黄金口岸的建设。⑤展示德宏人民面对地震灾害时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⑥充分展现德宏傣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5.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篇五

“十不准”责任书

1、不准学经文。

2、不准到清真寺、经文学校、唱诗班读经诵诗。

3、不准参加宗教活动。

4、不准佩戴宗教标志。

5、不准参加“法轮功”及其类似的其他组织。

6、不准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反动言论。

7、不准鼓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

8、不准“封斋”,做“乃玛子”。

9、不准参加“邪教”组织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10、不准传看反动书刊、画册,收听、收看宣传宗教思想的音响制品。班 主 任:

任课教师:

学生:

6.论落实双语教学,加强民族团结 篇六

【关键词】边疆幼儿;双语教学;培养模式

一、边疆幼儿双语教学的意义

“双语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关注幼儿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关注幼儿语言行为是否合乎规范,更要关注幼儿的语言活动所带来的心理体验,关注他们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拥有了一种潜在的意识。边疆的幼儿从小在民族的语言环境中成长,父母和亲人都是用民族语言和幼儿交谈。因此,幼儿园自然就成为了培养幼儿民族情感的第一站,我们必须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在汉语语言实践中去体验爱国的情感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语言教育”的实践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幼儿树立学习汉语的骄傲感和成就感。一种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也是提高孩子素质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不忘民族情,一方面又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因此,“双语教学”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合格的“人”。学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终究要升华成高尚人格的形成。对于我们幼儿园的这些少数民族幼儿而言,迫切需要老师担任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一个品格优秀的人。

任何事情,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语言的教育就更不例外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过一个长久的积累。终有一天,他们的创造力会如银屏炸裂,爆发出让我们震撼的力量。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坚决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让孩子们树立一种热爱汉语学习、善于学习汉语的“养成教育”长效机制。这样有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最终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健全孩子的心智发展。

二、边疆幼儿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案

1.胸中有丘壑,放眼望全局——“目标激励自我”是关键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首要任务就是为孩子培养目标。目标是一个人期望未来能达到的状态,目标是对一个人目的的说明和界定,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目标。小到琐碎的日常生活,大到人生,不能没有目标。

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目标组成。想让孩子有一个积极的、正确的人生,就必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目标清晰的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对于我们来说,幼儿语言培养的目标,就是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积极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情感能力,坚决落实双语教学,让孩子在双语中健康成长,让语言成为孩子通往未来的第一条道路。这样,孩子才不会在生命的航程中徘徊不前,才不致在未来的人生中迷失方向和自我。

2.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语言习惯养成”是核心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一世的基础,是一个学校至始至终的任务。我们的习惯养成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我们要求从老师做起,积极养成双语习惯。我们幼儿园有很多民族老师。每月,我们都会对民族教师进行培训和汉语学习,提高汉语水平。让老师们成为汉语的宣传者和引导者。

其次,对孩子也严格要求,上课时都使用汉语教学。我园民汉孩子在一起学习汉语,每个班都配有一个民族老师,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使用的是汉语教学。教师上课的时候,特别注意教授民族孩子说一些简单的汉语,给他们提供听、说汉语的机会。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后来,随着环境的影响,民族孩子慢慢地会说或者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汉语日常用语。此外,我们还进行“一帮一”结对子工程,让一些汉语说得好的或者能听懂的民族孩子帮助能力弱的民族孩子。

第三,请求家长配合,在家也尽量说汉语。我们接园时让民族孩子的家长回家后给孩子进行汉语学习。要求家人尽量用汉语讲话,尽量多看汉语的电视,提供一个良好的汉语环境。

最后,我们还“以赛促学,提升效果”。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每学期我园都会进行“双语比赛”,例如讲故事、朗诵诗歌等形式,鼓励民族孩子学习汉语的兴趣。

对于民族的孩子来说,我们要积极培养他们的心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出发点,加深对少数民族孩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使少数民族孩子通过语言学习,增强自身的民族感和归属感,在今后的日子里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民族情感培养”是归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幼儿,应从热爱祖国的语言做起,少了解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立场。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因此,对孩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树立“汉语文化教育”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层面的理解有限,我们需要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实践生活中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普通话是语言的交流最重要工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从而培养孩子热爱民族的情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才是从语言到品格的养成关键所在。

三、结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幼儿教学实践中,语言的教学是树立幼儿情感的第一要素。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坚决落实“双语教学”,加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孩子的情感意识,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语言习惯和情感目标,长大以后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幼儿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向阳,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

[3]贾晓明,幼儿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秀兰,教书育人——幼儿语言教学的主旋律[J],开封大学学报,2010(2);5-9

7.维护民族团结的措施和对策 篇七

坚持四个维护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影响团结的人民内部矛盾。

就国内而言,民族问题已出现了四个转变,即:由个别问题向多个问题转变;局部问题向社会问题转变;简单问题向深层次问题转变;农村问题向城市问题转变。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要落实好十六大提出的目标任务,针对当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结合民族问题反映出的四个转变和昆明民族工作的实际,各级领导,特别是民族工作部门,必须坚持一个方针,突出两个重点,本着三句话,采取三种方法,按照四个要求,坚持四个维护,建立四个方面的常效机制,争取做到五个一,六个结合,七个立足于,把民族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为新昆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坚持一个方针:“团结、教育、疏层、化解”的方针,突出两个重点。1、刑事案件处理不当引发治安案件;2、治安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突发事件,引起民族问题。本着三句话,对突发事件,群体性上访要本着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也就是说对于突发事件,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对于群众反映合情合理合法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尽量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给当事人有一个明确解决的时限。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与现实政策法规和实际情况不符的,或者是有出入甚至出入很大的,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不能乱开口子。对群众要求领导和部门协调并调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现场交办工作。当然,凡是突发事件,群体上访,都有幕后煽动者、操纵者、组织者,都有唱红脸的、白脸的、黑脸的,对于这类人,该当场批评教育的要批评,一时不能解决的,事后要把帐记下来,调查摸底,搞清事实真相,个别教育。

8.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篇八

严打暴力犯罪 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41中:王玉山

一、时事背景

(一)近一年来,疆独分裂势力暴力恐怖犯罪活动频繁。1、2013年4月23日。新疆喀什巴楚县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案件,造成民警、社区工作人员15人死亡、2人受伤,处置过程中击毙暴徒6人,抓获8人。2、2013年6月26日早晨,新疆鄯善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犯罪事件,造成24人遇害。暴徒手持大刀沿街砍杀,袭击当地派出所和政府机构,放火焚烧警车。共造成24人死亡,其中维吾尔族16人、汉族8人,2名女性,另有21人受伤。3、2013年10月28日12时许,乌斯曼〃艾山等3人驾乘吉普车闯入北京长安街便道,沿途快速行驶故意冲撞游人群众,造成2人死亡,40人受伤。嫌疑人驾车撞向金水桥护栏,点燃车内汽油致车辆起火燃烧,车内的乌斯曼〃艾山等3人当场死亡。其他5名在逃涉案人员全部抓获。4、2013年12月30日上午6时许,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公安局遭到9名暴力恐怖分子持砍刀袭击,暴恐分子投掷爆炸装置,纵火焚烧警车。公安民警果断处置,击毙8人,抓获1人,警方没有任何人员损失。5、2014年3月1日晚9时20分,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8 人暴力恐怖团伙统一着装,在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经调查,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名、击伤抓获1名(女),其余3名已落网。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二、教材链接

1、我国的民族国情及民族关系现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3、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

4、作为公民,要知道如何去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对国家尽责任。内容涉及九年级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九年级第六课中的“维护国家安全”。

5、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

三、试题模拟

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落后,发

展处于停滞状态。当时的新疆,没有一寸铁路,没有农场和成规模的良田,工业企业几乎全是私营小作坊,人民生活贫困不堪。2008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达4203亿元人民币,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5年)前的1952年增长了86.4倍,新疆全区各方面事业都得到了巨大发展。

材料二:近年来,个别“疆独”不时制造恐怖活动,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2014年

3月1日晚9时20分,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8 人新疆分裂分子,在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制造恐怖。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他们暴力恐怖行径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

1、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①坚持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②实施了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利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④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国家实施本部大开发战略; ⑤得益于国家和全国人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扶持。等

2、党和政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有哪些? ①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我国处理各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④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长期以来,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已形成了什么民族关系? 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4、“疆独”分裂子所制造的暴力恐怖事件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①侵害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②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③制造民族分裂,伤害了民族感情,破坏了安定和谐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 ④破坏国家统一,危及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

5、暴力恐怖事件的罪恶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分裂中国、破坏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破坏民族团结。

6、作为一个公民,你会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安全? ①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③与身边的各族同胞和睦相处、互帮互助;④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9.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篇九

一、“公民”概念及其历史演进

(一)“公民”一词西方溯源及通识用法

“公民”是一个地道的外来语,它的源头在西方。最初的公民产生于城邦政治生活中,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国家。古希腊的“公民”为polites,它是由城邦即polis这个词衍生出来的,其本意为“属于城邦的人”,作为一个概念,它代表了两个意思,一是民主政治的构想;二是不完整的民主政治的现实,或者说政治和经济上的一种特权地位和身份。

在古罗马时期,公民的概念中的等级性特权性被做的很精细。发展出了“人格权”(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一个完整的罗马公民的人格权包括了自由权、市民权(又有称之为公民权的)和家长权三种身份权。其中,自由权的是否享有划分了奴隶和自由人,市民权的是否享有及享有多少,划分了罗马市民、拉丁人和外国人,家长权的是否享有则划分了家长和家庭成员。

注意这个时候,1、公民的范围扩大了;

2、公民开始成为构成国家的一个基本的元素和力量;

3、公民身份开始成为权利义务的基础。

欧洲中世纪时期,由于教权和王权的作用公民的概念逐渐湮灭,臣民的意识开始泛滥。

不过,自11世纪末起,随着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城市发展了起来,开始出现所谓的“市民(civil)阶层”,有强烈的要求民主的要求,于是公民”又开始重现于政治生活中。

近代“公民”概念主要形成于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将“公民”普遍适用于社会全体成员也是自这一时期开始。由于受到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影响,公民不可让渡和剥夺的基本权利得到确认,附于公民身份上的诸多限制逐渐被解除,公民的等级色彩日益淡薄。同时,公民概念开始由有限的城镇扩散、泛化到农村在内的广阔领土,并对 1 原有的公民和市民概念的等级观念发起冲击。在资产阶级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及“主权在民”等原则下,只要具备法定资格,国家的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公民,公民这一称谓也逐渐为资产阶级国家宪法所确认。到了现代,公民概念的外延渐渐法定,内涵则趋于泛化,作为与国家相对应得一方,公民就是具有一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这个很宽泛的定义已经被多数人接受。

从以上过程来看,公民概念的演化和发展的现实成果是:

1、公民成为国家和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联结点。更重要的是,它成为维系个对国家产生认同感和情感的一种动因和元素。而原先这种情感和认同感是只有在民族、血缘当中才能找到的。

2、公民成为人们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和基点,成为判断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和标准。这就为法治国和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3、“臣民”向“公民”的转化,增强了民众的主体意识,丰富了国家和民众关系的内容。

(三)公民一词的当代用法

宪法第3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籍法第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具有中国国籍。

这一规定说明,在我国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成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主体,不受民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具有某国国籍,这就意味着从法律上同特定国家产生了固定的联系,构成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就基本的权利与自由方面而言,公民与作为人权主体的自然人范围是一致的,人权在实定宪法上表现为基本权利,即人权的宪法便表现为基本法。

(四)“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1、指派辩护人。培训辩护人。不监督、不监听、不尾随,防逃逸,防串通,防意外。

2、公民是一个法律判断、实事判断、权利判断;人民是一个阶级判断、立 2 场判断、是非判断。所以,这两个概念具有场合性,而且具有互补性和统一性。如,我们在学习讨论的时候,我们是公民的身份,人民的立场。我们应当更多地从人民的角度看待问题,需要立场判断、是非判断。如果都谈成了如何保护权利等等,那么,你没有错,但格调不对。场域决定态度。

我国宪法序言正文中多处使用了人民的概念.两者的区别是:

1、公民是法律概念,而人民是政治概念,是政治上表明敌我的概念.2、公民概念的外延大于人民的概念,不仅包括人民,而且包括敌对分子。

3、公民是个体概念,而人民是整体概念。

(五)公民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内容酌定

二、树立公民意识对维护新疆长治久安的现实意义(重点)

1、有利于树立国家观念、完善认知结构,驻守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1)国家是公民的法律“本座”,没有国家就无所谓公民。

(2)作为公民首先要认可国家的存在,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不容置疑的高于一切的显著地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至上,不能从事任何有损于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社会公共管理秩序的行为。当然,这种认可并不意味着对权力的一味地屈服和盲从,而是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地参与国家事务的商议、管理和监督,所以公民并非“臣民”。

(3)公民不仅仅是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共同体,在观念上和行为实践中,它也是维系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传统、不同宗教信仰与国家之间的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公民作为个人或者个人的群集,在上述各项上可以有所不同,但在构成国家的基本法律元素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所以,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任何民族都不能以民族间的差异以及文化、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差别,而擅自地割裂、肢解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这是国家主权原则和公民个体法律身份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论,也是通行于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逻辑。

(4)引用雷老师课题——《公民政治行为理念研究》:在意识形态领域借口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混淆国家、民族和宗教的界限,不择手段地煽动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为其分裂活动铺垫心理基础,是民族分裂主义的惯用伎俩。他们利用民族与宗教的对称属性及其对信教民族群众心理、情感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借题发挥,歪曲新疆历史、挑拨民 3 族关系、攻击党和政府,恶意把不同民族成员的个人交往对象民族化,诱导民族意识滑向民族仇恨,把宗教意识升温到宗教狂热。实质上,是窃取号召群众的权威资格,为的是掌握群众、运动群众,挟迫群众与我抗拒,把人民内部矛盾演变、激化为敌我矛盾。

所以,为了增强思想教育的深度与实效,我们认为必须在理论与实证的结合部导入新的理论内容和制度元素,即在加强常规教育的同时,进行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将教育对象从偏执的民族意识、民族情结中解脱出来,使所有人的身份、行为、情感有一个共同的归宿、共同的理念载体和共同的评断标准;才能在个人与国家、自由与纪律、行为与法律之间建构新的理论联结点;才能把公民意识渗透到民族性认定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各族群众行为理念的本质内涵,使“三个离不开”的观念真正融入各族群众行为理念当中。

(5)当然,这里的“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说到“中国”、“祖国”,那么,仅仅是树立公民观念还是不够的。

2、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培养正确的权利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观念,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也是实现法治秩序的思想文化基础。强调公民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增进政治民主。就是唤醒公民的主体意识,把民族的内在要求和观念追求外化为公民的实际性定,并且使得公民成为国家权力的捍卫者和有效监督者。(现在法律领域,公民的民主意识很强。例如:听证会,人大代表的言论不受追究,较为广泛的知情权等。)

从公民意识的内在构成来看,它由三个方面构成——公民的主体意识,公民的权利意识,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1)公民的主体意识。这是对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就是公民无论在法律上、制度上还是现实生活当中,都应该具有的和被充分肯定的法律人格及尊严。

第一,主体意识是对人的法律人格的尊重。如----“认为”、“不服”就可以诉讼;“告知”的义务;选举权直接选举到县一级。

第二,主体意识是一个历史的、客观的范畴,是发展的。如如伊斯兰法中关于一夫多妻的规定,实际上是当时历史性的进步。“亲亲得相隐”——“凡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都有义务作证”----“亲属之间作证义务的免除”。

第三,主体意识不是无条件的,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利用法律达到一种非正义的 4 目的。如剥夺政治权利。

(2)公民的权利意识。权利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独立自主地作出选择或决定的一种资格和可能性。是社会和国家承认并有责任保障其实施的个人利益和行为尺度。是公民可以用来反抗他人非法干涉的可靠凭证和充足理由。公民的权利意识就是指对一个人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利的认识。(例如:教育教学权、受教育权中权利义务的统一;又如,现实中的实例:土地使用权分项证书,死囚生子、囚徒捐献肾脏。)

例如——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几十年来,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党和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1、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①妥善解决好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职工的伙食问题。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公职人员较多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人数较少的可以几个单位联合举办或备专门灶具,对因客观条件限制,单位没有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又不能回家用饭的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公职人员,按规定[(79)鲁财行字第230号文件]发给每人每月伙食补助费4.5元。

②广设清真饮食网点。在城市和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来往较多的交通要道、饭店、旅馆、医院及列车、客船、飞机等交通设施上,设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点,国家对经营清真饮食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各地火车、民航售票处等部门知道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旅客时,应及时通知配餐部门;配餐部门在配备食品时,也应准备一定数量的清真食品。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外出,乘火车、飞机者,只需在订购票时申明自己的民族成份,并在购票单上注明“请供应清真食品”字样,即可获得清真食品的供应。

③在经营、销售食品中,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凡供应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的牛羊肉,由阿訇持刀屠宰。如急需屠宰而阿訇不在时,可由回族或食用清真食品的其他民族职工处理,剥皮、剔骨均由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职工按照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操作习惯进行。由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的职工负责牛羊肉等食品出入库的检查,在调拔单和出入库单上,注明特别标志,以便同其它肉类分库保管,分车装运,分别出售。做到单宰、单储、单运、单售,不与其他肉食混杂,并注明“清真”字样;供应糕点及其他食品也应照此办理。在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聚集的大、中城市,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专门经营牛羊肉的批发部门或零售机构;在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较少的地方,则委托回民或食用清真食品的其他民族人员屠宰加工或批售活体牛羊。

2、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习惯,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3、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我国各民族丧葬习俗各有特点,有火葬、土葬、水葬、天葬等不同葬法。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有土葬习俗,国家划拨专用土地,建立公墓,还设立专为这些民族服务的殡葬服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不得强迫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实行火葬;对不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干部,应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处分。

关于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中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规定的解释:

第三条 对患有鼠疫、霍乱、炭疽死亡的病人遗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必须立即消毒,就近火化。

《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遗体处理和丧葬活动的紧急通知》

(卫法监[2003]105)中规定:“对死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遗体要本着就近原则,及时、就地火化,不得运转,不得采取埋葬等其他方式处理遗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死亡后,不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利用遗体进行其他形式的丧葬活动”,“回、维吾尔等十个少数民族的公民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残废伯遗体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必须就地火化”。

4、在大众传播媒介防止出现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

禁止使用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和地名,封存和收管带有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碑碣、匾联等。大众传播媒介应使用对少数民族的正确称谓。新闻、出版、文艺界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民族政策,正确地认识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防止出现丑化、侮辱少数民族的作品。歪曲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直接责任人应赔礼道歉;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七条第七款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涉及民族歧视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八条第七款规定,商标不得使用“带有民族歧视性的”文字、图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条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五)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我国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少数民族有保持、也有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但这种改革由少数民族自己决定并实施,政府不予强迫和干涉;少数民族自愿地要求进行风俗习惯的改革,国家同样保护他们这种权利,他人不得阻挠和干涉。

(3)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理性化体现,即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的认可以及对社会基本义务的遵守和执行。由此,优良成熟的公民意识成为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法治秩序的思想文化基础。

责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责任进行分类,一般而言,按照对象来分类,包括:

——对国家的责任。如《国家安全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以及各企业事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第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进行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

2、对社会和组织的责任。----这种责任往往要求你应当“不作为”,例如

集会游行示威,紧急避险,许霆案件,例如在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下,组织成员的“权利克减”理论。——罢考、擅自离校、集体静默等行为的法律分析。

3、对家庭的责任。例如,婚姻法对同居的禁止。如婚姻的本质是责任。孩子判给谁。另外,责任还有延展性,责任在同一体结束之后可能还有一个延续的周期,如孩子的费用还得给。所以,你离开学校之后不久,你对学校依然有一种义务。

4、对他人的责任,——三股势力不考虑他人,什么杀死一个人,等于功修60年,如果战死,立刻可以见到安拉。所以,宗教极端势力和邪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轻视他人的生命。这个逻辑下,626中死去的人,岂非去见安拉了吗,你问什么还如此地叫嚣。

5、对相对方的责任如合同责任。----就业毁约。

当然,责任还有很多分类,如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导致醉酒的人死亡案)、行政责任(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还有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两者时常交织在一起,如开除作弊的学生,法官主持调解)等。(紧急避险——为了在骚乱中逃生,驾车撞人。当初90年代,乌鲁木齐爆炸案时,乘客将炸弹扔出去炸伤行人。)

3、有利于明确社会成员的角色定位,摆脱狭隘的民族观念和极端的宗教情结

公民是一种法律身份,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角色。它是国家法律对其社会成员的一种定位,也是社会成员必不可少的一种主观上的自我认知。从法律上看,身份决定认知,认知形成思想,而思想支配行为。一个人如何对自己的身份角色进行定位,直接关系到他将怎样思想、怎样信仰、怎样行动、怎样处理他与社会的关系国家,而这又将直接和间接地作用和影响于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的结和社会的稳定。(例:从许多民族分裂和暴力犯罪事件中我们发现,参与其中的许多人也不是全然没有法律意识的无知无畏者,“7·5”事件中实施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塔西油田一所中学里的地下分裂组织,头目13岁女孩;叶城的衣沙木丁,200平米一个院子,那是“圣战大学”,办了3期培养了100多恐怖分子,开三门课:宗教、政治、军事,政治课里就有一门课转讲中国法律和沙里亚;还有递交游行示威申请的大学生;他们并非不懂法律,只是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定位,这个定位要么是“教徒”要么是“圣战者”、“争取民族独立的人”,总归不是“公民”。)在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身份和角色上的定位不能是“民 8 族”,也不能是“宗教”。拿民族来定位,会更加凸显民族间的差异,从而产生“异族”和“非我同类”的观念,由此会滋长狭隘的民族主义;(就如孜牙·乔加勒甫说的——民族精神,惟有民族精神才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和祖国。而当我们以地域、统治范围等等去看待时,我们总是发现我们是他人的奴仆。)而拿宗教定位,其直接后果就是发现所谓“异教徒”(“卡非尔”)的存在。而且,一旦拿宗教来定位,后果就是国界不存在了、法律和沙里亚的差别反而彰显。(其实,教徒到并不是我国法律禁止的概念,关键是要搞清楚,在我们的法律框架内是这样一种逻辑——在思想上你可以是一个教徒,但在行为上你必须是一个公民。现在有一些人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是在思想和行为上他都可以是教徒。这是拿宗教定位所带来的必然后果。)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有可能给“三股势力”、“双泛思想”提供事实上的土壤和温床。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比民族、宗教等更为上位的概念,来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社会公众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的最为本源性和基础性的概念,这个概念只能是公民。只有以公民观念统领民族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狭隘的民族观念,才能够有效地抵御民族分类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鼓噪喧嚣,才能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作出合理的自圆其说的解释与论证。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公民概念来取代或抹煞民族情感和民族差异,也决不意味着要为某种有效的管理和统治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这只是要表明,在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之上,还存在一个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的因素,这种因素因为与国家的主权和利益直接衔接而成为一种更高的认知标准和价值追求。

4、有利于贯彻民族平等的宪法精神,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基本原则。从法律的意义上说,民族平等不是民族差异的结果,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宪法理念在民族关系上的必然反馈。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的“人人”,指的不是生物体意义上的人(在法律上叫做“自然人”,自然人是没有国别差异的纯粹的人的生命体),而是一国法律效力作用下的人,也就是同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所以,人的公民性是人的民族性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任何一个民族中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公民性、国家性而去单纯地追求民族平等都是片面的,在法律的演绎逻辑上也是行不通的。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应当进一步明确:

第一,民族平等不是要力图消除民族差异,进而同化某一个民族,而是要在总体态势上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法律平台和法律氛围。

第二,民族平等也不是要刻意强化各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状况而事实上存在的不均衡和不对等。我国的宪法、法律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对少数民族公民和少数民族地区所作出的一些“优益性”的规定,一方面是考虑到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状况、文化传统、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因素;另一方面,也是针对某些事实上存在的不均衡、不对等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对此,我们应认识到:

其一,我国宪法、法律因为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个性,为了推动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做出的特殊的制度规定和制度安排,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法律上将民族性凌驾于公民性之上,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向民族利益的绥靖或妥协,而是公民性和民族性、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相互统一、相互整合的结果;

10.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篇十

———苇湖巷社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典型材料

苇湖巷社区地处吉木萨尔县城边缘,辖区总面积0.6平方公里,是维、回、哈、蒙、汉等9个民族生活聚居的地方,现有居民1492户,3860人,其中少数民族90户237人。今年以来,苇湖巷社区民族团结工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结合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通过“帮、引、导、顺”等有效方式,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巩固,各项工作更具特色,各类活动丰富多采。

一、“上下”同步,让创建工作在主题实践活动的引领下提升。

1、上到战略精心谋划。县委、镇党委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镇动员会议召开后,苇湖巷社区召开专题会议,将本次创建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求社区干部和居民党员做到“三个带头”,即: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带头维护社会稳定;带头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三个人人”,即人人讲民族团结的情,人人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重点做到“六个结合”,一是与我县实施“跨越发展、富民强县”战略相结合;二是与民生建设年活动相结合;三是与“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相结合;四是与现代文化为引领工作相结合,五是与“三城同创”相结合;六是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六个结合”工作开展以来,我社区从未因民族团结问题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从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起的上访和纠纷械斗,民族团结 进步模范个人不断涌现,在今年庆祝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上,有50名13大类的先进个人被社区表彰,进入“感动百姓光荣榜”中,其中9名为少数民族群众。苇湖北巷孝敬婆婆的好媳妇阿依古丽被吉木萨尔县评选为“十佳公民”,她的事迹在本辖区群众中广为流传。

2、下到氛围牵动人心。为在辖区范围掀起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热潮,切实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我社区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思稳定、促发展”为主题,专从社区离退休人员中精心挑选出5个热爱社区工作,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质较强的党员与社区干部混合编组,组成5个宣讲团深入居民区开展“五百”活动,活动中,老人们结合“六史”教育,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对边疆各族群众的无限关怀,宣传对口援疆工作带来的大好机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改期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教育人们更好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宣讲活动,使本社区各族人民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同德、携手奋进。

二、“左右”同心,让团队精神在主题实践活动的引领下发扬。为充分体现本社区各族群众团结奋进、深谋远虑、全力以赴的团队精神,自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活动以来,我们始终带领各族居民群众坚持以学习蚂蚁精神为动力,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1、以文化培养人,用亲和力推进凝聚力。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苇湖巷社区多次组织社区秧歌队、舞蹈队、戏曲队等文艺团队和志愿者队伍开展了“广场舞展演”、“红歌比赛”、“8大类作品展”、“廉政戏曲大家唱”、“文化下乡”等文艺节目和各类比赛,在活动中,本社区将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通过自编自演的方式,把各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拯救、发掘和弘扬,最大限度地规避了民族文化濒临失传的危险。同时,社区各自治组织还将吉木萨尔精神、将北庭文化潜移默化地掺透到各族居民群众的思想中、生活中及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全辖区群众迸发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筑牢维护新疆稳定,形成反分裂斗争强大合力,使“三股势力”及蓄意破坏新疆稳定的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2、以典型带动人,用文化力提升向心力。一年来,苇湖巷社区坚持“三个文明”和“典型带动”一起抓,民族团结形势越来越好,极大地焕发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共建博湖的奋斗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广泛开展“十比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从辖区内选出了残疾人致富能手马斌(回族)、助人为乐的好职工吾守尔(维吾尔族)、勤劳能干的好居民巨曼(哈族)等10名典型人物,将他们的典型事迹制作成20个“K”展示牌,分别在各个小区内进行展示,使社区各族群众受到熏陶、受到启发,积极向他们学习。二是广泛开展“四看”活动。即:看昨天与今天、看文明与陋习、看先进与落后、看激情创业与不思进取,努力使本社区各族广大居民群众形成爱国的、感恩的、勤劳的、互助的、进取的精神,更好的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感恩。三是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名社区干部要主动交1户少数民族群众朋友,定期联系开展少数民族团结 互帮互助;为联系户少数民族群众解决1个实际困难,办实事好事;帮扶1名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提供致富信息,发展致富项目;指导少数民族群众培养1个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帮助联系点树立1个维护团结意识,切实凝聚广大群众意志和力量的少数民族群众。活动开展以来,我社区15名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共结交少数民族朋友31名,为帮扶点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办实事好事120多件,制定发展致富项目2个,提供致富信息60多条,指导联系点培养主导产业1个,开展民族团结教育11余场次,受教育群众1350余人次,受到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内外”兼修,让民族团结工作在主题实践活动的引领下延伸。

为进一步扩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活动的外延与内涵,苇湖巷社区坚持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结合“四项”活动,将辖区划分为4个民族团结服务网格,成立了4个网格党支部,将党总支56名各族党员分别下沉到各网格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分别由本社区的4名工作人员担任,同时,社区还根据各网格党支部的特点,进行了人性化的命名,形成民族团结工作“一网格一特色、一支部多特色”的服务格局。

民族团结网格党支部成立以来,各支部党员都能义不容辞地担当开路先锋,通过党员议事会、社情民意倾听会等形式确定了支部标志,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积极主动搭起了社区与广大党员的连心桥,尽心尽力为居民服务。如苇湖北巷“肩并肩·爱国情” 团结共建型网格党支部因民族群众较多,在活动中,该支部通过坚持“三个贴近”、“六个结合”等机制,在居民区广泛 开展“三个离不开”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月”扶贫帮困等活动,使18户少数民族居民受到帮助,500多名群众受到教育,使社区的参与文化、人文文化、服务文化得到了提升;团结北巷“手拉手·兄弟情”结对帮扶型网格党支部因下岗失业少数民族较多,针对这种情况,党支部书记徐风玲特通过与12个进社区单位开展“一帮一”活动、“春风行动”、提供就业信息、小额担保贷款、各种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辖区8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老城东北巷 “根连根·骨肉情” 温暖入户型网格党支部因各民族群众混居,因养殖事宜常有矛盾发生,为在该辖区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友好氛围,该支部通过开展“百民党员入户”、“端午节”等节日和“居民公约”、“八荣八耻”等宣传活动,激发社区各族居民群众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沙河北巷“心连心·鱼水情”党群连心型网格党支部因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员较多,工作开展过程中,该支部为给流动人口营造一种家的感觉,特开展“五送”服务--送关爱、送温暖、送方便、送健康、送政策、送礼物,有35户82名流动人口得到帮助,这些特殊群体远在他乡也能体会到“家”的感觉,党员奉献精神传遍了社区的每个角落,为吉木萨尔县全力打造文化立县、旅游强县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1.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篇十一

--班级民族团结公约

1、各民族同学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2、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树立“三个离不开”、“四个人人”、“五个互相”的思想。

3、各民族同学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4、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互帮互助,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各民族小伙伴。

5、与民族小伙伴开展手拉手活动,互学语言,互学民俗。养成“从小知友爱、长大讲团结”开展各民族联谊活动,加强相互交流。

6、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和事做斗争。

7、积极参加民族团结活动,踊跃争做民族团结小标兵。

12.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篇十二

1、伪造历史,2、歪曲历史,3、()。(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编造历史 B.编造内容

3.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域文化经过政治文化整合,确立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4.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不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们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5.民族团结是福,分裂**是()。(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祸 B.福

6.新疆的宗教人士在信教群众中地位很高,威信高、影响大、具有很强的的号召力。(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群众的觉悟一靠基层干部带,二靠()。(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自己领悟 B.加强宣传教育

8.从整体的社会结构来看,不论是新疆的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人口中的年轻人比例都占了各自人口的()。(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一半左右 B.绝大多数 9.“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这句话是哪位领导人说的?(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胡锦涛 B.邓小平

10.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新疆社会(),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秩序 B.稳定

.单选题
1.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域文化经过政治文化整合,确立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各级党委和各族领导干部,要在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迟缓。(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立场动摇 B.立场不动摇

3.民族团结是福,分裂**是()。(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祸 B.福

4.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新疆社会(),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秩序 B.稳定 5.“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

误”这句话是哪位领导人说的?(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胡锦涛 B.邓小平

6.从整体的社会结构来看,不论是新疆的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人口中的年轻人比例都占了各自人口的()。(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一半左右 B.绝大多数

7.群众的觉悟一靠基层干部带,二靠()。(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自己领悟 B.加强宣传教育

8.新疆的宗教人士在信教群众中地位很高,威信高、影响大、具有很强的的号召力。(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9.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不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们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10.建国以来,反动书籍猖獗,这些反动书籍主要有三个内容:

上一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2011年一季度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