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运用四》(12篇)
1.《积累运用四》 篇一
积累运用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积累运用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形容词重叠后的表达作用。
2.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心理、情感的四字词语。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在习作中自觉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
3.巩固边读书边批写的读书方法。
4.能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们,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言清楚流畅。【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叠词的作用以及边读书边写批注的读书方法,学会分析人物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在习作中自觉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叠词的表达作用。2.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心理、情感的四字词语。二、出示学习方法与提示:
(一)温故知新
1.同桌对比读这三组句子,纠正字音,组内交流。
2、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规律和特点,谈谈你的发现。(组长在组员充分自学后组织组内交流)
3.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句子。总结形容词重叠后表意的变化规律。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查字典,与同伴讨论解决。2.说说这些词的共同特点和每组词的特点。
3.用多种方式记住这些词语(抢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尽量读熟。
4.你知道哪些这类的词语,根据每组的特点说词语并写在同类词右侧。
三、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自学。(师巡视指导)
四、教师引导展示:
“温故知新”主要展示带点词语的规律和特点以及自己对叠词作用的理解。
“语海拾贝”主要展示自己对各组词特点的归纳以及对同类词的补充。
五、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鼓励、总结。
六、当堂检测:(检测题:课堂练习册1---2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任选“语海拾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说一句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2.巩固边读书边批写的读书方法。
三、出示学习方法与提示:
(一)互动平台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同伴分角色对读、自由读),读通顺。2.说说你在对话中懂得了什么,做好批注。
3.把你读到过的课内外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片断介绍给大家。
(二)自主阅读园地 1.读课题,明白要求。
2.学生自读短文,根据要求边读边批。
四、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自学。(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进程,随时解答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五、教师引导展示:
1、“互动平台”主要展示自己的收获和推荐优秀写人片段。
2、“自主阅读园地”主要展示所做批注。
六、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鼓励、总结。
七、当堂检测:
(检测题:课堂练习册3---4题)
第三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读过的书的魅力。
2、学会把自己看过的书推荐给别人。
3、能通过读书,推荐书,使自己更加热爱读书。
二、出示学习方法与提示:
1.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引导学生明白向别人推荐书应介绍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自己读书的体会。
2. 学生在小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组内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并在组内交流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三、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自学。(师巡视指导)
四、教师引导展示:
1、民主评选出数名推荐明星,请小明星上讲台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2、学生展示自己关于读书的名言。老师补充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五、当堂检测:
(检测题:课堂练习册5---6题)
教学反思
五语备课组6号:
2.《积累运用四》 篇二
其实积累与运用应贯穿课堂的始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积累, 是人生的永恒课题之一”“没有积累, 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那么, 语文课堂该如何积累呢?
一、强化积累
1. 在背诵中积累
关于背诵, 周振甫先生引述张元善老先生的话说:“读书要追求‘立体的懂’, 它的关键在于熟读背出。即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背诵, 不光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还有利于记忆能力的提高。然而,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较少看到有背诵的, 或者是只背书中须背的部分。因此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多一些背诵, 少一些琐碎的理解, 并将背诵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常抓不懈。
背诵也是有法可循的, 而非死记硬背。背诵是可以训练的, 背诵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如:借助关键词背诵;运用“总—分—总”的方法背诵;按文体特点背诵, 写人记事的文章, 按其线索或“三要素”来背, 参观游记一类的, 抓住浏览线索来帮助记忆等。不仅要背准内容, 更要能体会其情感, 这才是更高层次的背诵。
另外, 背诵的形式更是多样。如齐背、抽背、比赛性背诵等, 总之要多角度、多感官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方可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正如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因此熟读成诵就是学好语文的最起码的条件。
2. 在阅读中积累
的确, 好词须背, 名句须背, 优秀篇章更要背;但背诵不能成为积累的全部, 因为广义的积累更得益于阅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 是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学生语言的有效措施。教者可以从名著篇目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阅读方法的指导等方面, 让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语文教师可结合本班学生的实情, 制订一个长远的阅读规划, 分阶段, 分目标, 并根据不同年级或是不同水平的学生, 选择不同层次的书目。课外阅读的积累不仅有语言文字的积累, 还有思想情操的积累。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和评判。积累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可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 然后可以写读书心得, 以达到模仿、创造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素材积累得越多, 越有助于表达;越有助于观察生活、感悟道理、积累知识, 从而使积累得到更好的延续。
老舍说:“只有入口成章, 才能出口成章。”多阅读便是“入口”。在阅读中积累, 在积累中运用, 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二、指导运用
积累不是最终目的, 它只是手段, 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才是目的, 学会写作才是目的。积累是“存”, 写作是“取”;积累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 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 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 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也规定中学生每年各种练笔不得少于5万字。因此, 教师应在强化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 也给予其练笔指导,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是词句的运用。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挑战主持人》, 其中经常安排一个测试题, 那就是选用单个词语, 或多个不相关联的词语组合, 口头造句或即兴表演短剧, 这跟我们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大相径庭。或选择几个不相干的词语, 进行情景模拟写作;或利用几个成语连词成段;或在课堂上进行仿写练习, 通过这些训练, 久而久之, 定能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二是优秀诗文的运用。苏教版教材中, 每册都有优秀的诗文赏读, 教师也可以将此迁移到写作中去。一方面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 理解诗文意蕴, 在习作运用中加深学生对优秀诗文的理解和品味;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扩写之类的练笔, 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诗文的意趣和意境, 并有所创新。如教授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 让学生把该篇古文改成记叙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真是“一举多得”。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能将名篇精美的语言最终变成自己的语言。
三是名家名篇的运用。朱光潜谈学习写作时的主张:“最简单的办法是, 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 (能多固好, 不能多, 百篇就够) , 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 务求透懂, 不放过一字一句, 然后把它熟读成诵, 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 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 还须沉到筋肉去。”是的, 揣摩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写作要领, 如此一来, 怎能不行云流水呢?
3.感悟 积累 运用 篇三
一、在咀嚼品味中感悟
首先是联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讲到“雪中送炭”一词中,我先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字面上的意思及比喻义(比喻在别人急需解难的时候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接着结合课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弄清文中的“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读课文,学生知道了文中的“雪”指的是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送炭”是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们送来了打糕。这样,词语学习是有层次的,是立体的,学生对这个词便有了具体的感受,以后再见到这个词语就会想到帮助的及时和宝贵,情谊的高尚与温暖。
其次是比较。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作者对主人公的称呼出现四次变化:“小红军”“小家伙”“小鬼”“小兄弟”,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我让学生比较这四个词语的异同,联系课文看看其是否可以互换位置,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通过联系比较,学生明白了四个词语虽然都是带个“小”字,都点明了主人公的年龄,但其内涵是有区别的,不能互换。“小红军”一词用在陈庚刚碰上小红军时,点明了这孩子的身份;“小家伙”用在陈庚对小红军的外貌观察描写之时,体现了陈庚对小红军的怜爱之情;而“小兄弟”一词用在陈庚悟到真相往回找小红军,可小红军已经牺牲,陈庚深深自责和悔恨之时,陈庚同志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对阶级兄弟的满腔深情倾注笔端。
第三要深抠。如《荔枝》一课最后以一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戛然而止,与上文形成了思维的跳跃,言尽而意犹未尽,是痛楚,是遗憾,是无奈,更是无限的怀念,浓缩了作者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这里我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想想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是什么。有的学生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母亲却永远地离我而去了。”有的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母亲已不在人世,我再也无法弥补我的遗憾了!”也有的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睹物思人,要是母亲还健在该多好啊,我一定让她把荔枝吃个痛快。”从学生的言辞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真正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二、在诵读中积淀
诵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诵读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注重诵读中意会、涵泳、体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林海》一文中,有一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句中为什么连用了四个“点儿”呢?去掉它们行不行?,我让学生去掉句中的“点儿”比较读一读,想一想,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学生很快就体会到:去掉“点儿”,不仅句子意思发生变化,不切实际,且读起来显得呆板无味。加了“点儿”,才能说明兴安岭的岭差别不多,确实是“温柔”,也使句子灵动活泼,韵味十足。又如人教版第五册《秋天的雨》中第一段话:“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段话中为什么连用了两个“轻轻地”呢?用一个不行吗?这是值得让学生感悟的。用什么策略呢?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诵读体味。通过诵读体味,学生明白了加上一个“轻轻地”,一方面突出了秋雨的温柔,一方面使句子读起来节奏舒缓优美,显出诗般的韵味,和全文优美的语言风格融为一体。
三、在实践运用中强化
要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练习运用语感、强化语感。对文本中反复诵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可通过情境性的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运用内化。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针对“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一句表达特点,设计这样的仿写;太阳出来了,先是________,随后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一句是个总分句,可作这样的仿说或仿写:公园里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的像_______,有的像______。学了“林海”一词,知道了“海”字可比喻数量多的人或事物,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可称为“海”。学生很快想到了书多可叫“书海”,人多叫“人海”,会议多叫“会海”, 学习的广阔天地叫“学海”等等。
此外,教师还可挖掘文本训练点,精心设计书面练习运用语感。如进行改写句子,提供词语组合成句、续写、改写、重组、补写、扩写等语言运用的练习。每天、每课练一点,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感就能逐步得到提升。
4.《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 篇四
积累运用四(3.4)
【课型】:
习作课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并在读背中有所感悟。
2、阅读短文,明白其解释的道理。
3、交流健康小常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或想象,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学生收集健康小常识,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教学内容】:
(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明确习作要求
这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习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大家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习作提示。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谢罪想写的,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屑错别字。
二、交流想法,开启思路
1、先自己想一想,你最想写什么?
2、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互相帮助提提建议。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按怎样的顺序写。教师鼓励学生向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三、试写出稿
教师巡视学生习作,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存在的问题。
第四课时
(习作评改)
一、组评议,修改习作
1、四人为一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组内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2、根据同学的评议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选读习作,共同评议
1、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全班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进行评议,发现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
2、每组推荐一篇写地较好的习作或一些优秀片断,全班同学共同欣赏。
3、教师提出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引起学生注意。
三、修改誊抄
1、自己再次修改习作。
5.语文教案设计:积累.运用四 篇五
1、读背12个成语。
2、学习短文,了解主要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最后一段话所揭示的道理。
3、在向别人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4、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写出它的梗概。
二、教学重难点:
1、读背12个成语。
2、阅读短文,抓住其主要内容,体会所揭示的道理。
3、练习写梗概,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小黑板,收集各种树叶。
2、准备口语交际的材料。
四、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
一、读背成语:
1、小黑板出示12个成语,读一读。
2、齐读带拼音的。
3、小组开火车读,你能发现它们的特点吗?
4、同桌互读,能用身体语言表达的边读边做出来。
5、哪些词语你不能理解,提出来。
6、齐读,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
8、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好多,大家可以课外收集交流。
二、学习短文: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大家赞同这个说法吗?好,现在就拿出你们收集到的各种树叶,给大家介绍、证明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全班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有关词语。(教师随机点拨。)
2、分小组读,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3、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师生利用工具书等合作释疑。
4、全班齐读,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
5、学生自由组合后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6、教师简单介绍:文中的人物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
(三)、再读短文,从内容中体会文章的思想。
1、这节生物课老师是怎样上的?找出有关的文段读一读,再用你自己的话来评一评这节生物课。
2、林巧稚是怎样称赞自己的老师的?
3、文中说,林巧稚上的这一堂生物课给了她很大的启示。你认为,她得到的启示是什么?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4、全班交流:(即文中最后一段)
林巧稚体会到了一种人生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像是树叶是绿的那样简单,因而自己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5、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这段话的?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一说,从本篇短文中,你也体会到了什么吗?(小组内自己讨论后,全班交流。)
(四)、小结:学习了这篇短文,我们知道了:思考问题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要自己多看、多动手、多思考等,要有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五)、课外拓展:学习了本文以后,大家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疑问时,应该怎样做?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读读背背。
2、自选2个成语,写一段话。
3、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读读背背。
2、我们进入第三环节口语交际的训练。
二、明确要求:
1、齐读提示语,边读边思考要求是什么?
2、讨论、交流思考题。
3、明确交流的要点:突出这一招好在哪里。
三、小组交流:
1、四人一小组,交流自己的拿手本领,听的同学给别人提意见。
2、介绍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做的绝活拿出来展示,边展示边说。
四、全班交流:
各组轮流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绝活,全班评议。
五、选出最佳绝活,表扬。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写读书笔记吗?课前你了解的常见的读书笔记有哪几种形式?
二、学习梗概: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读书笔记形式(板书
梗概)。
想了解梗概吗?请翻到语文书P107。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谈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2、通过读书,大家知道了梗概就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简略的主要内容。据我了解,同学们平时非常喜欢读书看报,那么,你知道常见的梗概一般出现在一本书的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报刊、书籍、杂志。仔细看看,看谁最先找到梗概。(学生查找)找到的给同桌介绍介绍。
3、找到梗概了吗?找到梗概的同学介绍给我们听听,好吗?请你说说你带来的是什么书或什么文章的梗概?请从书名、类型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介绍。还有哪些同学找到梗概了,请把你找到的梗概和同桌交流交流。
4、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的梗概,那么该怎样写梗概?让我们翻到语文书P108第二自然段,一起读一读这一范例,以此了解写梗概的基本要求。(学生朗读)
5、师:请孩子们结合范例和本单元的读写例话想一想写梗概有哪些基本步骤。想好后,请把你归纳的步骤和同桌说一说。
A、通读全文抓住内容连贯意思
B、齐读步骤:引读第一第二第三)
C、老师按照步骤写出了范例《猎人海力布》这篇文章的.梗概,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梗概)生齐读。读后结合原文和板书中写梗概的要求,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谈)
小结:同学们真会发现,真会动脑筋,对写梗概的要求了解这么多。是呀,写梗概时,我们就要注意这些问题。(出示写梗概的要求)请大家齐读。
①、中心不变。②、顺序不变。③、人称不变。④、语言精练。⑤、保留主干。
三、导写梗概:
1、下面就让我们按照写梗概的要求和步骤一起概括《我的墨渍狗》这篇文章的梗概吧。
第一步:这篇文章按照要求在课外读。
第二步:默读每一自然段,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请同学们注意,先找出每段的重点词句,说的时候尽量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概括,要抓主要内容,去掉次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什么?(齐读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第五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第三步: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写梗概的要求(出示要求)写《我的墨渍狗》这篇文章的梗概,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2、学生独立写梗概,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并自读梗概,全班按照板书要求进行评价。选一个又连贯又简略的梗概齐读。
4、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四、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按照写梗概的步骤找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练习写梗概,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出内容简略、语句连贯的好梗概。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完成梗概,教师巡视指导,进行个别辅导。要求先完成的同学认真检查,互相交换评议。
第五课时(习作讲评)
一、小结本次习作完成情况:
1、肯定优点。
2、指出存在问题。
二、佳作欣赏:
1、请一些完成较好的同学朗读作品。
2、评议:好在哪里,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3、再次强调写梗概应注意的问题。
三、修改自己作品。
四、鼓励学生常做这样的读书笔记:
6.四、语言积累与运用与作文开头 篇六
1、梅花: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伴随它成长的不是温暖的春天,而是寒冷的冬天。滋润它成长的不是晶莹的甘露,而是肃杀的严霜。衬托它美姿的不是浓浓的绿意,而是寒彻的白雪。花坛暖房里,它不开;冰天雪地里,它怒放;寒风霜气中,它绽开。阳春三月,不见它的踪影;寒冬腊月,它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作文开头
写与同学朋友之间发生的事
1、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2、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熄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谅解是一滴晶莹的甘露,能滋润人们心中干涸的土地。
写生活中难忘、成功、失败、伤心等的事情
3、成功与失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4、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云。
写你读过的书或书带给你的快乐
5、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美好时光。
写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甏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醆香;生活是一本书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一首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生活是一首讗,充滁着“大江东䎻浪淘尽”的豪情。
写腪己的理想追求
7沁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朁方ᐑ。
歌颂母爱或写与毌亲之铴的亲情
7.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七
鲁迅先生曾经在指导青年学生写作时, 强调要做到两个“多”, 就是一要多看, 二要多练。道理并不深奥。鲁迅先生强调的“看”指要做好平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 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对书籍的阅读, 它可以丰富一个人的视野。因为素材的积累在生活中, 在书籍中。而且, 语文与生活关系密切, 它来源于生活, 又指导生活, 对生活又有着特别的作用。多姿多彩的生活, 构成了斑斓的世界, 素材积累必须依托这个丰富的自然宝库。此外, 原始的生活还远不能构成素材的全部, 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阅读。语言的素材的积累必须抓住书籍的阅读, 它更能在语言和典型事理中给学生以积累。所以, 大量阅读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和课外书籍的阅读是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 两者相辅相成, 曲径通幽, 各具特点, 作用相同, 不宜有所偏废。
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它说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古人尚且懂得这个道理, 今人更应注重。同样的道理, 要写好作文, 必须注重素材的积累, 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有一句话叫“厚积薄发”, 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
中小学学生作文, 苦恼的是无素材, 每每动笔之时, 搜肠刮肚, 无物可写;即便是拿起了笔, 也都是些言之无物的假话、空话、套话, 生搬硬套, 索然无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平时积累不多, 用时只能是那些应急的材料。想想, 写作时临阵磨枪, 虽然费尽了大脑, 但功效甚微, 很多东西东拼西凑, 徒劳无益。平时勤于积累, 才是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 各种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内容, 但是, 庞杂的内容,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很多材料无法甄别。如何发现确定其中合适的作文素材, 对中学生而言, 需要教师的指导, 需要长时间的学习鉴别。教师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人物素材、故事素材、情节素材、思想素材, 有了积累这就如同盖房子准备好了砖瓦、水泥、沙子、钢筋等原材料, 这只是写作的第一步, 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原料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学生作文就是将素材进行加工, 利用具体的写作技巧, 进行剪裁和运用, 布局谋篇, 形成篇章。积累素材是作文的前提条件, 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 就不会有蕴涵丰富的内容;没有素材的提炼, 也就不会有华章的出现。提炼素材并加以运用是作文的基本功。对于素材提炼的技法, 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直接引用名言诗词
在语文教材中, 或课外阅读中, 学生积累了大量名言名句, 它是作文的很好素材, 正确运用, 可以为作文增添亮色。直接引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直接引用, 就是对所阅读的材料中的语言素材进行直接引用, 可以成为文章的观点, 也可以作为论证的材料。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有利于操作。运用得体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积累要准确。运用必须合理, 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与观点一致, 与所论证的中心一致。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文章中间直接引用名人名言作为素材, 能起到论证文章论点、升华主题的作用。引用贴切, 简练而醒目, 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精选叠加同类素材
同质叠加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 我们积累了许多素材, 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论证中心, 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 按照时空关系或材料内涵的相似性进行组合, 通过相同的素材特质, 来起到论据的作用, 增加文章的气势。
三、理例结合
文章如果只是一味地说理, 就容易令人生厌, 因此要有活生生的素材。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各种和文章主题相关的素材, 让文章显得有血有肉, 丰满多姿, 具有说服力, 读起来也真实可感。
四、多料合用
在素材应用中, “多料合用”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 组合在同一段落中, 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材料丰富, 有说服力。同类的材料组合, 内容充实, 容易形成内容上的排比, 说起理来滔滔不绝, 有一种气势, 能收到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 我们也要注意运用技巧, 比如按时间的先后排序, 思路清晰;也可以由近到远, 逐步展开;也可以由主到次, 突出重点。语言排列顺序要合理, 效果会更好。
8.品味 积累 运用 感受 篇八
一、诵读中品味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才能习得语文的滋味。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在字里行间尽情地读,美美地体验,浸润学生的语感,培养美好的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整体上品味出文章的意蕴,才能挖掘出文字的灵魂。
1.诵读中品味——注重范读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最大,置身三尺讲台的语文教师只有倾情投入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所以,范读时,我把课堂当作舞台,充满激情地朗读,配上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更加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学生也被我带进文字中陶醉着,这样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致,常常会与我呼应、对诵、跟读,潜移默化中发挥了范读的作用。
2.诵读中品味——读有形式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枯燥无味的反复朗读,却毫无实效。教学中,组织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品读、小组读、吟诵、表演读、赛读、朗诵表演等,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与兴趣,从而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揣摩语言。鲁教版的《太阳是大家的》、《听听,秋的声音》这类诗歌的学习,我常常运用配乐朗诵表演,达到品味语言的目的;《晏子使楚》、《去年的树》这样的课文往往是在扮演角色中,不知不觉浸润语言;《秋思》、《长相思》一首首古诗词,通过吟诵,让学生领略文字的博大精深。
3.诵读中品味——读出层次
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蔺相如;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的廉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凤辣子”……一个个人物性格各异,在指导读这些人物的对话时,要品味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与之碰撞,方能读出他们的性格、品行,方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就这样,教师不断点拨,学生相互吸引、相互触发、争相表现,营造出浓郁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朗读变成了学生学习、品味、运用语言的快乐途径。
二、情境中品味
语言品味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置身情境之中,完成角色转换,再通过朗读、品味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产生真切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教授《珍珠鸟》一课时,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
师:渐渐你(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生:我(它)先是离你(我)较远,见你(我)不去伤害我(它),便一点一点挨近,然后蹦到你(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你(我)的反应。你(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你(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这种入情入境的品味语言,立刻将学生带入到宽容和爱所创造的美好情境中。这一创造性设计,激活了文本内容,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语言的情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词语中品味
诵读中咬文嚼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在语境中自然而真切地品味感悟字词的含义,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之所在。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颐和园》
一个“滑”字淋漓尽致展现昆明湖的静美,一个“漾”字勾画出满墙的叶子在风中的姿态。每当遇到这样鲜活的辞藻时,我就带领学生美美地读,细细地品,回味无穷……其实很多课文,都有他的词眼,如:《白鹅》中的“高傲”,《猫》中的“古怪”,《日月潭》的“风光秀丽”,等等。通过理解词意,想象情景把语言化为具体的事物,通过品味感知拉近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课堂就会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四、批注中品味
“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即为写批注。“批注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种高效的品味语言的阅读方法,学生将自己阅读心得、疑问、评价等读书感受,用精练的语言写在原文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空白”之处,充分挖掘学生在自我阅读中的个性体验,是一种终身受用的语文学习习惯。
五、比较中品味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可以提高学生辨析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语言都很有特色,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再三推敲、斟酌之后敲定的,通过比较品味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如课文《花的勇气》中“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这段中的“冒”能不能换成“长”;“顿时”能否换成“立刻”呢?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语境分析品读后,一致认为唯有“冒、顿时”才能够突出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生命的勇气和力量。
9.《积累运用四》 篇九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
2: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有关词语,练习讲述故事.
3: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
4: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完成读读背背
1、接龙游戏,激发兴趣.
(1)同学们通过读书,积累了不少成语,我们来做一个成语接龙的游戏.
(2)师读一组成语,让学生发现他的特点.
2、读成语,背成语.
(1)自读.
(2)指明读成语.
(3)练习悲成语.
(4)合作学习,积累成语.
二、阅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1、导语激趣.
2、自读故事,完成以下练习.
读正确流利,边读边想,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画出本文出现的成语,联系课文理解“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赞不绝口”“风雨交加”等成语的含义。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三、练习讲述故事
1提出要求
(1)时间、人物、地点不能说错。
(2)最好用上黑板上写的成语。
四布置课外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二、拓展思路,选择话题
1、谈话引入主题
在生活中,有许多行为让我们敬佩,如“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等,也有许多行为让我们看不惯,如“随地吐谈”等,今天,我们选一个话题进行演讲。
2、提出演讲要求
选一个你最想说的话题。想好理由,从哪几个方面,用那些事例把意思说清楚。
先在小组讲一讲,也可例个提纲。
三、学生演讲
小组内讲
选代表讲
四、讨论,评议。
10.《积累运用四》 篇十
教学目标:
1.感悟拟人句,试着运用拟人拟人这种修辞手法进行简单的写作。2.积累歇后语,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3.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假如我来当老师”的设想。
4能清晰、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能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简要转述别人发言的主要内容。
5.能就讨论的问题,整理材料写成文章。6.能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修改自己的作文。温故知新
请同学们读读温故知新的第一和第二两句话,说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所谓“拟人”就是给一些非人的事物,加上人的动作或想法,使事物的形象更形象、生动。画出表示人地动作或想法的词语,并体会体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1)句把高粱当做酿酒的壮汉来写,突出了高粱红而饱满,生命力强的特点。(2)句把银杏树看作穿上新衣裳的人来写,表现了银杏树的勃勃生机。)语海拾贝
多积累词句中的精华,才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这一单元我们将积累三个有用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的口头语言。前句比喻或说出一种事物,后语说明真意所在,前后句之间有间歇,后语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他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读一读“开心一刻”中的小笑话,用词典查一查“生气”的不同意思,体会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方法阅读课文。2找同学们来朗读搜集范文。全班交流从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的最后一段。从上述文章中体会互帮互助的情感美。习作环节
同学们,我们的班级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们共同成长,共同快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以“假如我来当老师”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话题一:假如你是老师,你怎样让班上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话题二:假如你是老师,你在学习上怎么样帮助学生,在生活上怎样关心学生? 要求:说的同学要用普通话将清楚,明白的介绍。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找出几条最佳方式。要求:在商议时能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养成向别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教师小结。
(畅谈了“假如我来当老师”的设想,这些给老师了很多启示。在交流中我们还懂得了与人交流时要大胆的说,有条有理的说,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练习,成为能说会道的人。)本次习作的要求。
指明读习作要求说说什么是心里话。这段话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
你有些什么心里话想告诉老师吗?写作文的“说”不同于一般的告诉。在写作之前,还要考虑清楚“对谁说”“为什么说”“说什么”“怎么说”。如果让你把说的话写成文章,你准备怎样表达?(学生口述作文,教师指导。)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谁能说说修改作文有哪些方法?(增加、删除、调整、改错等。)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养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习惯。
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2.积累成语,感受成语的趣味性。
3.阅读成语故事,培养积累、运用成语的好习惯。
4.能清楚明白地讲述做客的文明和待客的热情;能热情、大方地与别人交往;在与人交流中,养成耐心倾听、文明建议的习惯。
5.留心观察你生活中熟悉的人,能找出其特点;能把自己想介绍的人物的特征写出来;能自读自改习作,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温故知新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今天的“温故知新”栏目里,你准备怎样通过“温故”达到“知新”?(先按要求读句子,然后想带点的词语的意思,看看带点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再写出类似的一些词语。)读中感悟带点词语的意思,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都表示很快的意思;不同点: “顷刻间”表示很短的时间。“立刻”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
写出类似的一些词语。(马上、一会儿、转瞬间、一刹那)语海拾贝
1.读成语,不懂的通过查《成语词典》了解意思。2.每一列成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呢?3.你还能补充这样的成语吗? 点击成语
自由练读,读通顺,想想《惊弓之鸟》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把读懂的内容与同学交流,或提出自己的疑惑。交流阅读体会,说说成语的意思。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读短文,读准音,读通句子。2.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3.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口语交际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到别人家做客,家里也常有人来做客,我们每一个孩子既当过主人又当过客人,对待客与做客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和体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说给大家听听
自读“口语交际”内容要求。
请同学把 “待客与做客”在全班表演一下。大家当评委。评价:你最欣赏谁?原因是什么?你想给谁提点建议?为什么?
待客时,动作要自然大方,语言要热情,要有礼貌,要主动与客人交流。如果能根据当时的情境为客人考虑得更周到那就更好。做客人也要讲文明礼貌。习作百花园
审读习作要求。启发观察,筛选内容。
对一个你不熟悉的人,你最想了解他的哪些方面,介绍一个人就得把你想要了解的写清楚。怎样让你所介绍的人给别人留下特别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呢?:抓人物特点写。(如外貌、个性、兴趣、爱好等特征。)观察的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特点习作可分为哪几个方面来写?其中哪些特征可以详写?这些方面可按什么顺序进行排列?
11.由积累理解到感悟运用 篇十一
一、积累型
例1、由《岳阳楼记》牛的“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大连市)
例2、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事,西朝几济老人心”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及俗语等还有许多,请举三个(句、对)。(山西省)
[解析]本题型在于检测考生课内外古诗文的积累迁移能力和语言欣赏能力。只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要完成以上答案是不难的。例1涉及背诵课文《三峡》。例2虽涉及范围较宽,但题目只要求举三个(句、对),大大减轻了答题的难度。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成语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言警句如:“出师未捷身先死,千载谁堪伯仲间”;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均出自课文和一些名著名篇之中。
二、联系型
例3、《答东阳马生序》的作者认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请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从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南通市)
例4、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样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文名篇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吉林省)
[解析]此题在于检测考生的思维境界和语言运用能力。考生要结合对原文内涵的深刻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答案。例3不设统一答案,诸如“良好的天资,优越的学习环境等条件,并不是学有所成的决定因素。” “人要有所成就,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等等均合乎要求。例4提供了三篇课文供考生选择,只要考生具备了作对偶句的能力,就能写出如“琅琊山蔚然深秀”、“岳阳楼壮美雄奇”、“桃花源和平宁静”这样的佳句来。
三、补充型
例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像唐雎那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黄冈市)
例6、《鱼我所欲也》结尾段中孟子的思想与《岳阳楼记》结尾段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镇江市)
[解析]此题型检测考生的思维境界,迁移拓展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考生只要对题干涉及人物的事迹有所认识,对其思想内涵有所感悟,并有一定语言概括能力,就能作出合乎要求的答案。如例5的“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等和例6中“孟子舍生取义”、“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课本和课外阅读的名著中都不乏其例。考生在答案中只需写出人名事迹即可。
四、感悟型
例7、《为学》、《黄生借书说》说的都是读书求学方面的事,你读了之后有什么启示?(嘉兴市)
例8、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重庆市)
[解析]此题型是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只有对选文的思想内蕴(主旨)有所感受,才能作出正确答案。由于有文字限制,语言必须简洁,把握重点。例7如“事在人为,人应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主观努力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懂得读书机会难得,珍惜有利时机,勤奋学习。”例8如“获胜的根本原因是取信于民”,“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时机”,“统治者应善于采纳群众的意见”等,取其中之一均合乎答案要求。
五、评价型
例9、阅读《唐雎不辱使命》用自己的话回答: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黄冈市)
例10、从《出师表》(选段)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辽宁省)
[解析]本题型由命题者提出某名人、或名人的某种思想观点,或人们对某名人某思想观点的几种看法,要求考生就自己的看法作出评价,以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及辨证思维能力;上述二例都是要求考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这种题型是开放型的,答案不要求统一,考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对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当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好。
六、概括型
例11、读《五柳先生传》,请概括五柳先生是什么人? (河北省)
例12、《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也”)、《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忠陛下之职分也”)中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山西省)
[解析]此题型是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驾御语言的能力。考生只有把握选文思想内蕴,并具备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才能作出合乎要求的答案。如例11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人”。例12中“恢复汉室,统一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都是合乎要求的答案。切忌对选文一知半解就作出丢主取末的答案。
七、欣赏型
例1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黄冈市)
例14、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字用得好?
(滨州市)
[解析]古诗文具有的感染力,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欣赏古诗文的文词之美,意境之幽。其中很多名句蕴涵着哲理美,包括人生真谛、万物奥秘、自然规律及语言丰富的表现力等。此题型主要检测考生的思维境界及其欣赏审美能力。考生需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细细品味古诗文的意境和语言的表达效果,才能作出正确的答案。例13中诗句展现的是: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诗句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例14中的“潜”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无声无息的特点。
八、运用型
此题型是从课本外选文,检测考生能否凭借注释理解浅易古诗文的大意,把握选文中心;能否组织文字,运用文中的思想观点,认识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它是对考生古诗文阅读基础、思维品质、思维境界的综合性测试。其内容与课本有紧密联系,考生只要认真阅读选文,结合课内知识,就能作出正确答案。
12.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考查命题例谈 篇十二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考试当然也需要这样的氛围, 要尽量拉近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 实现试卷与学生的对话, 让学生感受考试的乐趣,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一) 设计提示语和激励语
创设宽松的考试氛围在试卷上出现一些友情提示语和激励语, 能提高试卷的亲和力,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营造宽松的氛围, 让考试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1. 设计卷首寄语。
如:“同学们, 一个学期的语文之旅又要结束了, 回首这次旅行, 你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一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天就让我们抽点时间检测一下。努力吧, 老师真诚希望你能满载而归。”
2. 设计卷末提示语。
如:“同学们, 对自己的测试结果满意吗?如果满意, 你就是积累小明星;如果不满意, 今后可要多阅读、多积累呦!”这些温馨的提示, 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 营造了和谐的氛围;这些激励的话语,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 改变题目要求
1. 采用第一人称。
如:“我能写出十个带有数字的成语”“我能填加词语”等等, 以增强试题的亲和力, 拉近试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请”字当头, “你”字为中心。
题目力求亲切, 如“今天你的心情怎样?请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下来, 并恰当运用两个四字词语”。“同学们, 熟读背诵古诗词是我们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 平时你这样做了吗?请写出你积累的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等等。这样的题目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提高自信, 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
在题目中适当地出现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看谁写的多”“积累你真棒”等, 以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二、注重情境性
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无论是口头的, 还是书面的, 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 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同样, 对语言积累的考查不应是学生平时所积累语言的简单呈现, 积累应是和运用相互关联的, 应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语言的能力。因此, 试题中应多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文, 学生才会觉得积累是有用的, 所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例如:
1.用你积累的形容人多的成语填空
今天街上人真多啊!人行道上 () , 车行道上更是 () 。来到服装市场, 哇, 人更多, 每个店铺前都 () 。来到影剧院, 前面的广场成了人的海洋, 真是 () , 影剧院里面更是 () 。
2.读下面一段文字, 看这段文字你能用哪些四字词语来概括, 试着写出三个。
春天到了, 阳光明媚, 天气转暖, 花儿开放。院子里, 柳树发芽, 各种花都开了, 黄莺在啼叫, 燕子在飞, 望着眼前的一切, 我心情非常愉快。
3.现在, 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真是“___________” (填一句歇后语)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积累的成语、古诗句、名人名言、歇后语, 这是活的语文, 这比单纯说几个词、背几句话对学生帮助更大, 更能看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感到语文不仅仅在书本上, 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进而真切地体验到, 语文真有用!
三、突出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考查中不是孤立地考查学生的一种能力, 而是有机地融合几种能力地考查。就积累与运用考查而言, 既要引导学生加强积累, 又要以此为基础, 进行语言迁移运用, 重组仿造, 提高语言感悟、理解、表达能力。例如:
1.“赤壁之战”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请你再写一个出自这部名著的故事, 它的名字是《》。
【这道试题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了, 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 也要适度地超越文本。】
2.《红色之旅》这本书中, 《》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最深, 读后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
【这道试题是把课内和课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既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同时又是考查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 对课文中心理解的迁移运用能力。】
四、突出生活性
语文源于生活, 又广泛用于生活。所以试题要强化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意识,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命题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突出真实性和情境性, 焕发出学生学语文的激情和活力, 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开掘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
1.仿照例句, 给学校设计标牌用语:
例句:某居民小区的一个标牌上写着:保护公共设施, 人人有责。在学校的花坛边或草地旁可以写:
【这道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意在考查学生语言内化和外显,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同学们即将小学毕业, 眼看就要离开关心爱护我们的老师, 此时你一定想表达对老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你想用上哪些四字词语?
3.你的好朋友认为当班干部吃亏, 耽误学习, 你怎么想?若你的想法和他不一样, 你怎么开导他?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用语文的能力,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积累运用四》】推荐阅读:
《积累与运用四》教案10-21
语言文字运用积累06-22
诗句的积累与运用07-06
(43)积累与运用五10-13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07-06
《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09-12
积累运用二教学设计09-20
语文《积累与运用五》教学方案设计09-01
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09-28
人教第十册《积累?运用五》教学设计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