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完美”的父母(精选3篇)
1.做不“完美”的父母 篇一
.《做不完美的教师》读后感
当我拜读了《做不完美的教师》这本书,心里为之一颤。不抱怨工作,获得工作的乐趣。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正因为不完美,所以在不断追求,不断完善。今天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仿佛释然了许多,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慰藉了心灵,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工作
俗话说得好:“好工作不如好身体,好身体不如好心情。”的确,愉悦快乐的心情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整天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你纵使工作条件再好,职位再高,薪水再多,也是徒劳无用的。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心情去享受工作的乐趣,自然就会怨声四起,抱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是如此,倘若我们没有好心情,如何将快乐传达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愉快学习呢? 高尔基曾经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一个人之所以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他的工作真的有多么的糟糕,而是因为他没有用一种良好的心情,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把学生当朋友
作为初中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群特殊年龄的孩子,这些孩子正处于人生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有着鲜明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别看他们当中有的已经长得很高大,但他们毕竟还只是一个个
..正待成长的孩子。我们教师应该把这些学生当成真正的孩子,好好去把握他们这个年龄段特殊的心理活动和发展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并遵循这样的规律。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去调节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充满期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活动中。如果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怎么怎么样,而不注意去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那么我认为教育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刚刚毕业的初中生,身心各方面潜藏的发展可能性,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还不是很稳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他们的品德、观念、行为习惯等都在形成之中,他们容易受到正面的引导,也容易接受负面的影响。他们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尚未成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完善,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如果教师愿意做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学生就会比较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并主动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品格。这应该是教育中的高境界了。
其实,没有哪个学生喜欢高高在上的老师,学生更喜欢的是具有童心的老师。初中教师除了要把学生当孩子看,也应该常常把自己当成孩子,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要鼓励他们
..大胆地往前走,以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去认识是与非,教他们学会把好人生的方向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工作都是有压力的,但压力是一把双刃剑,要么让你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要么让你一鼓作气地扶摇直上。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关键在于自身不断追求完美,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进而追求人生更高层次的发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一个阳光老师,“做不完美的老师”,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会简单而充实。
三、肯定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管是人的身体特征、精神特征还是行为习惯等等,都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不同的个体,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集体灌”有时会忽略个体的差异,使个体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才能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包容每个学生的不同,才能更好去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教师如果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用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学生,就会扼杀许多“童第周”、“爱迪生”。
就算是“问题”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
..他们的闪光点。不要只是一味地关注好学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多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让他们的长处得到发挥,让老师和同学都来肯定他们的优点;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对于“累教不改”的个别孩子,教师更应该有慈母般的胸怀,应该包容他们,理解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注,用自己的温暖去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关爱他们,引导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我始终坚信,只要精心去培育,再顽固的“种子”也会发芽,也许还会开出漂亮的花朵。只有擦亮我们的眼睛去寻找,才能发现学生身上星星点点的美!多给学生机会,我们将会发现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的。
我们平时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努力促使每个学生有个性地成长。也许他现在学习成绩不理想令人失望,也许他现在调皮捣蛋使人头疼,但他将来可能在别的方面有所建树。只要教师用心观察,就容易发现学生的独特之处。如果教师引导得当,也许他们就是未来的“达〃芬奇”,“莫扎特”,“林肯”……假如教师都来当伯乐,那么我们的学生肯定都是千里马。
四、激励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爱听表扬是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做作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教师如果只是泛泛批评,那么效果不会很好。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还容易伤了学生的自尊。倘若从马虎中找些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同学便会仿效。有了
..榜样,孩子们才有了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认可的需求。教师应该走近学生,观察和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利用机会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经常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例如,班里有一个小个子男生,他学习很糟糕,书写也很不像样,甚至穿着也邋遢,他简直就是一只十足的丑小鸭,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但我发现他常常有奇思妙想,课堂上我就常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他的回答也总是独具匠心。因为我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同学们也开始从心底里佩服他,他终于在班里抬起了那张灿烂的笑脸。激励能够使学生找到自信,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五、修养成就习惯,习惯成就未来
魏书生老师曾经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我一直在坚持让我的学生参加这项“长跑”。我还把日记当作师生沟通的一把金钥匙。鼓励学生把自己每天的收获和感受都写进日记。通过日记,我能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我善于捕捉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点滴表现,不仅在日记本上,平时的作业本和测试卷上,都有我对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的话语。有时,作业本里也常常夹有学生的字条,他们戏称为“快乐邮递”。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要关心的不应该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善于与学生沟通,理解和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并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也是社会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学生不是完美的学生,老师也不是完美的老师,让我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也帮助我们自己,师生共同进步。.
2.我们做不了完美父母 篇二
曾在某篇博客中,我谈到对孩子教育的用心良苦,后面有很多留言。其中一位妈妈给我留言说:她曾经花了20年精心培养她的儿子,但一个女孩子不到20分钟就彻底瓦解了她20年的心血。儿子跟着那个没有教养的女孩,做很多她看不惯的事情。
老一辈父母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大概也是对于种瓜种豆最后也不一定确定得什么的感叹和祝愿吧。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就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加管教。
其实,看不见的无法操控的未来,还只是做父母难题的一方面。
我们常常内疚的还有过去,常常束手无策的还有当下的每时每刻。我们很多时候感到为人父母力不从心。我至今记得儿子卿与两岁左右的情景:
工作日早上,我出门的时候,卿与没有醒来,我就走得很利索,但心里有点空;儿子早早醒来,我的那碗燕麦粥就要被打断四五次才能吃完,化妆时他更要捣乱,我就干脆放弃。
儿子看守妈妈,有点像警察和小偷之间的游戏。
一天早上,我吃早点第三次被打断的时候,出门的时间已经快到了。卿与依然拽着我的手,我就用力挣脱了他的小手。他顺势就倒在了餐桌下的地板上,我故意不理他。很快,他就跑到床上用被子捂着头,一个人沉默着。过了几分钟,我去把他抱起来,他又很高兴地来给我捣乱。
我顺口说:那你还是到床上去哭吧。
我话音刚落,他就快速跑到了床上,又把自己捂在被子里。
我趁机就走掉了。但在路上,在中午吃饭脑子空下来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要那样对两岁的儿子说话,而儿子为什么知道他那种不假思所顺从的方式,是比继续捣乱更加能击中我的方式。内疚是一种力量,感谢是一种力量,热爱是一种力量,而这个幼弱生命,他的—个最简单的小小举动,却汇聚了这几种力量,来一下子击中我。
这只是某天欠缺孩子一个陪伴造成的内疚。那么现实的当下的爱和怕呢?
做了父母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是最担惊受怕的人。
为孩子担忧,从古至今的父母大约都体会过。但是,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担忧似乎尤其变本加厉。
这是—个多元的社会、自由的社会。对于强者来说,多元和自由是最大的幸事,他可以游刃有余。但是,对于柔弱单纯的孩子来说,这种多元和自由正是新一代父母们恐惧的根源。
在万马奔腾的大地上,一朵生长在尘土里的玫瑰如何避免被践踏?这正是我们这一代父母们的爱与怕。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度,没有恐怖主义和战争,但是毒品、暴力、性、瘟疫、冷漠等等却是孩子生活的阴影。也许从怀孕开始,有的准父母就在忧虑如何在孩子的生命之路上为他们规避这些危害。
如何避免孩子们学坏?过去父母担心孩子撒谎、不勤奋、品质不高尚等等,从邻居家的果树下捡一个掉下来的果子吃,也许都会挨父母打骂。但是,今天,我们担忧孩子施暴、担忧他们过早的性行为、担忧他们过早到看黄色网页、担忧他们性取向受到误导、担忧他们被毒品侵染……这些担忧几乎都是“重量级”的担忧,压在父母们的心头。
其实,还有一些父母,对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心和能力都十分自信,而且他们似乎还十分自信给了孩子很好的生命遗传以及生活条件,这些教育背景良好的“中产阶级”父母们,倒不是很担心孩子学坏,但却十分担心资质良好的孩子被想不到的意外伤害所伤害。也就是“穿鞋的”害怕“光脚的”。比如孩子文质彬彬,各方面出众,或者青春期受到很多异性青睐,结果,被妒忌、被纠缠、被合谋伤害的可能性都有。
然而,孩子不能被收藏在铜墙铁壁的屋子里,孩子总是要在这个世界上长大生活,要脱离父母的视线。怎么办?怎么办?
所以,很多父母,不仅从小教育孩子有鉴别力、有定力、有良好的习惯,不被坏人坏事所污染;同时,还教育孩子结交可靠的朋友,具有洞察环境和人事的能力,具有适当的本领,以及处理危机的常识和技巧,能够趋利避害。
除了这些个人的建设外,还有很多因为热爱自己孩子,而热爱着未来和这个世界的父母们,他们对社会公益事业格外热心,对其他孩子也非常关爱,这些父母除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外,的确在私心里怀着良愿,希望凭借自己哪怕点滴的努力,给这个世界多增添点滴的美好,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孩子生长生活的世界。
3.他们都是不完美的父母 篇三
豆瓣还有个不太有名的小组,叫“反父母皆祸害”,只有区区2500个成员,非常不成气候。组里的论调基本都是“我和父母曾经吵架,如今一切安好”“和父母对调下角色才知道”“放下恨,是对自己的救赎”……怎么看怎么像居委会大妈卧底群。
这两个群代表了两种对父母的不同态度:愤怒和原谅。虽然从中国的历史传统看,后者要比前者正统得多,但现在,前者可比后者有理论支持得多,也有人气得多。
我觉得这几年心理学普及最大的成果之一,是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了解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影响。副作用则是,父母不幸从备受尊重的家庭权威,变成了心理问题的替罪羊。经常有人跟我说:“我的问题来自我的原生家庭。”说这些话的人,大多读过一些心理学的书,这些书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巨大影响。(我瞄了眼书架上的《为何家会伤人》《热锅上的家庭》)他们当然是对的。“家庭是人格的制造工厂”,如果仔细回溯,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问题,确实跟父母的争吵、忽视、溺爱、或明或暗的控制、严苛的要求、难以琢磨的期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省略号后面还可以罗列更多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的背后,隐藏着某些极端可恶的坏父母,但更多的,是有着各种缺陷和局限的普通父母。他们受制于他们的时代背景、教育水平、成长环境和社会地位,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不想爱孩子,而是不会,他们甚至意识不到问题,伤害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这些伤害滋养了愤怒,而愤怒又承载了生活的其它不如意,在像“父母皆祸害”这样的豆瓣小组蔓延。
我有个朋友,是个500强企业的工程师,人很能干,事业也顺利。但他一直不太开心。他父母在一个单位的食堂做点杂事,没受过什么教育,只会跟他说类似“你要好好读书,见了亲戚要礼貌”之类的话。他们不太管孩子具体的学习,只看孩子的成绩。至于三观啊、职业生涯啊、人生理想之类的话题,更是无从谈起。
但他自己在慢慢成长。他考上了当地很好的中学,又上了一个很好的大学。上大学之前,他从来都是听话的孩子,没顶撞过父母。上了大学之后,发现原来除了成绩单之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在乎,可这些他父母从来没和他聊过,于是冲突开始大量产生,无论父母说什么,他都要反驳几句。那时候,他心里憋着一句话:“你们对我的教育有问题!”
这句话他怎么也说不出口,而愤怒和怨恨却在积压着。
父母当然能感觉到孩子的变化,他到现在也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原因,总归也是从来没跟他好好聊过这个话题,见面时会说:你要多关心爸爸妈妈了。但他并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一家人在沉默中慢慢疏远了。他找了个离家很远的工作,也很少给家里打电话。有一年回家,父母照例跟他念叨,谁谁家的孩子,就在街口的药店工作,一家人天天都能坐一起吃饭,现在孩子都生了,多好。他心中有想爆发的感觉,但扯了扯嘴角低下头说:“你们小时候要我好好学习,将来考北京上海的大学,也不是为了让我天天陪你们吃饭啊。”
他话一出口,就觉得歉疚,父母没接话,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想说声对不起,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只好梗着脖子沉默着,始终没抬头。
这一次回家也没有风波,他回到了工作的城市。有一天他跑来问我:“你觉得我现在怎么样?”
“很好啊。”我诧异地看着他,“一路上好的学校,现在有车有房,事业也顺利。”
“那你觉得,我这些成就,全靠自己努力,还是也有父母培养的功劳?”
“啊?应该也有父母培养的功劳吧?”我愣了下,“你为什么这么问?”
“我就是想确认下,”他说,“这么多年来,我父母从来没有参与我的学习和生活。当别人父母为他们辅导功课,跟他们谈心的时候,我却只能自己努力。我知道他们理解不了,也做不到。现在,我就是很想确认一下,这么多年,他们是不是也在有意培养我。”
“如果是呢?”我问。
“如果是,那我就不是一个人,”他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父母在我身边的感觉了。”
他的愤怒慢慢地消失了,隐藏在背后的悲伤,却开始显露出来。
我知道这悲伤是什么。一个我们很难承认的事实:我们没有能理解、支持和帮助我们的父母,没有别人都有的嬉笑打闹、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我们误以为“幸福美满的家庭”该是人生标配的时候,却发现上帝分配给我们的家庭,充满阴影和残缺。而最让我们难过的,是“父母已经尽力了,他们能提供的、能想到的,就是这样了”。
我们悲伤的是,父母和我们,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
假期,我那个朋友回了趟家。回来他说,父母都老了。
心理学家罗伯特库丝在研究人们怎么面对死亡时,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5阶段模型: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平静。这个模型也被用来广泛地解释人们如何面对一切不如意的事,比如,面对一个不完美的父母。
该怎么面对一个不完美的父母呢?除了愤怒和原谅之外,也许我们还能悲伤。悲伤不是什么好的解决方案,但它最接近真相。悲伤能帮我们从愤怒中解脱出来。在悲伤中,我们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受害者,而开始有独立生长的能力,在悲伤中,我们滋长了爱和同情,这种爱和同情,既给父母,也给那个曾经弱小的自己。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动机在杭州
编辑/围子
【做不“完美”的父母】推荐阅读:
完美事业的十大价值06-20
我的完美哲学作文09-10
完美的失败高三作文09-21
不完美的爱情个性签名06-18
观电影《完美的世界》后感09-08
完美的梦想象作文10-08
完美的婚礼策划书10-25
作文之最完美的礼物07-14
关于非常完美情感老师的语录07-19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不完美的小孩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