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知识概述(共8篇)
1.中国茶文化知识概述 篇一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性。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没有中断,世代相传。其他三个,或因自然灾害,或因战争侵略,已中断甚至消失。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产物,并不像西方崇尚对外扩张。这一特定区域和人类圈,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凝聚力。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或者大清帝国。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同化力和包容性的表现。各文化间融合互补,长期共存,数千年的发展中,各地域、多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中原文化为核心,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2、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与西方社会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礼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在国家治理上,家族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注重孝道。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重伦理、倡道德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
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君爱国,舍生取义。与西方倡导的个人享受和拜金主义不同,中国人以家庭、家族為重,重視孝友睦淵仁恤,重視敦親睦鄰,重視整個宗族、社區並進一步講求忠君愛國。歷史上的理想人格典範: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谭嗣同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4、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庸,追求和谐。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协调”的观点。认为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只能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然后体现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贵和尚中”。中国文化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必然强调和谐。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者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5、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外儒内道,儒、佛、道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以儒释道三教文化为精髓而千古流传。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长期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以来,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发扬光大并广为传播。唐代是三教并立的时代,开明的政治造就了唐代的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即使是后来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无不被汉文化所征服,说明了三教文化的生命力。而这一点,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化力和包容性。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延续性、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性;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提倡忠君爱国,舍生取义;崇尚中庸,追求和谐;儒道互补,外儒内道,儒、佛、道三教合一。
2.中国茶文化知识概述 篇二
关键词:新时期,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路径
新时期, 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新发展条件下, 给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际视角看:随着知识产权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 知识产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从国内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势在必行。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就新时期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路径进行探讨。
一、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
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起步晚, 对知识产权文化的理解, 由于存在不同的基点而作出不同的回答。目前, 从综合的角度分析, 知识产权文化是基于本国国情, 适应本国需求, 在知识产权的运用中能融合国家的传统文化、经济、法律、科技、政治等形成的综合性文化。其具体包括国家的法律制度、行为体制和机制;公民大众的心理认知、思想意识等。知识产权文化, 从本质上讲就是法律文化、产权文化。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权力, 崇尚创新驱动, 诚信守法的观念。它体现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崇尚创新驱动, 就是要发扬创新精神, 彰显知识产权文化的精神品格;诚信守法, 就要遵纪守法, 就是要严格执法、信用做事、真诚待人, 坚守知识产权文化的普遍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二、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文化, 也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推动法律文化, 促进依法治国, 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 知识产权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保障
法治国家的建设, 是我国新时期,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 要实现法治化, 则离不开国家的文化建设, 更离不开知识产权文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 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民的价值观和行为观;任何一种法律制度的制定、实施都离不开本土文化、法律文化、法律意识的支撑。国家的法制建设, 急需我国要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经济目标早日实现。可见, 当前, 我国法治国家的实现, 是建立在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基础之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保护, 产权制度的发展, 急需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完善。
(二)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是科技创新驱动的根基
国家知识产权制度作用的发挥, 是在先进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积极向上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中实现的。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作用, 就在于积极鼓励创新热情、创新活力, 促进科技创新驱动,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就是说, 国家已将科技创新驱动、自主创新驱动、制度创新驱动、管理创新驱动, 作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任务。对此, 国家就必须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创新精神。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就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根基。
三、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路径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途径。新时期, 我国知识产权建设着重从三方面给力:一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二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三要培养知识产权文化人才。
(一) 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知识产权文化作为文化的子系统, 其包括精神文化。精神文化表现为尊重知识产权的普遍意识和创新开拓的行为方式。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就是说, 没有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化, 就谈不上知识产权环境建设和知识产权的转化。
任何国家、任何法律, 要能真正成为人们行为规范、行为准则, 对公民大众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其法律必须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这样的法律, 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才有实现法律价值的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 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 还是时有发生。究其原因, 主要是公民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制度没有得到公众了解、认可和严格执行。其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权利意识不强。使权利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尊重和保护, 这就制约了知识产权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当前, 要进一步的强化大众的权利意识观念, 同时, 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权利的实施机制, 积极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驱动活力, 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契约意识淡化。现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竞争需要秩序的维护, 维护竞争秩序的重要手段, 就是契约。任何科研机构、企业及个人, 一旦取得了知识产权后, 就意味着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使知识产权发挥应有的功能, 必须通过市场交换, 转让许可。市场转让许可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目前, 我国还经常有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良现象的存在。这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 必须尽力杜绝, 其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强化公民大众的契约意识, 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 是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核心。这是因为, 知识产权是由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障;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 是以知识产权制度为根基的。可见,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建立知识产权文化的基础;知识产权文化又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集中体现, 即任何一种社会、任何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法律制度的支撑, 法律文化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当前, 我国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中, 最为关键的要从两方面去强化:第一, 强化权利保障。市场经济就是权利经济, 市场资源配置即权利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私权与人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知识产权而言, 其既具有私权属性, 又是构成人权的内容。在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中, 我们应在私权与人权的统一中, 把握和认识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观、法律观。私权是神圣的。私权是与公权相对应的范畴, 私权神圣, 所强调的是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种私人权利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当前,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要注意几个关键点:一要保护私权。以私权领域为依据, 知识产权是知识类无形财产的权利形态, 它的基本属性与财产所有权相同, 也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二要以权利制度为体系, 以创造者的权利为中心。实现私权领域中的法律规范体系。三要以权利中心为本位。就是说知识产权制度要以权利为本位, 在立法重心上要以保护创造者权利为主要任务。第二, 利益均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知识产权强调的利益均衡, 其本质上是与一定形态的权利限制、权力制度相联系。知识产权强调的权益均衡集中体现在本权与他权的关系上。创造者的权利就是知识产权的本权, 对知识产权具有全面享有和支配的权利;而传播者、利用者则是他权, 即根据法律的规定或本权人的意愿, 对知识产权进行的有限支配的权利。知识产权利益均衡的实现, 就是在法制的范围内, 将创造者、传播者、利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要协调, 尽量做到不偏不倚。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合理确定人们对知识的权利, 平衡人们在科技创新、运用知识产权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促进知识产权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发扬, 最终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驱动的知识产权文化的氛围。
(三) 培养知识产权文化人才
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 竞争的关键是科技, 竞争的核心是人才。我国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要基地,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知识产权人才。新形势下, 特别是高校, 除了自身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以外, 还应该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出发, 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知识产权业务培训。从而使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 更好地保护好自有的知识产权。使自己的科技成果得到即时转化, 收回成本, 实现效益最大化, 获取超额利润。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的科技创新驱动,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实现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制度变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2]栾春娟.日本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及其启示[J].文化学刊, 2009 (6) .
3.中国知识分子的士人文化传统 篇三
摘要: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古代虽没有“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但“士”这一集团,一直以社会批判、建言立论为己任。士人知识分子对社会发言的历史传统经过心理积淀成为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意识。在对各自专业领域发言时,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的关注,而是努力获得对社会的发言权。
关键词:知识分子;士;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一词起源于十九世纪的俄国,这一群体由不同的职业人士所构建,对社会作批判,使社会机制加以改进;其成员要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影响国民思想、塑造政治领袖的行为来直接干预政治过程,并将此看作他们的道德责任和共同权利。”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知识分子”這一概念,但“士”是与之相接近的一个集团,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知识分子大论争。持不同世界观、人生观的知识分子群体纷纷对社会体制建构抒发一己之见。儒家希望君主采取仁政,道家希望君主无为而治,法家更是与国家机制直接融合,为国君颁布法令。虽然诸子政见不同,但总体特性一致:介入社会;希望以自己的理论模式规划世界,建立起更好的国家机制,使百姓安定富足。他们对自身人格修养要求很高。孟子提出“我养吾浩然之气”是儒家君子的内在修养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表现。老、庄则在玄妙的哲学思考下指导人生境界,希望人能活得更本真,顺其自然,回归本性。诸子百家建构国家的社会理想,是在对现实生活进行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面对连年战乱、满目疮痍的现实社会,怎样才能让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让国家稳定富强,这是诸子经过哲学思辩想要解答的问题。在奴隶社会渐趋衰亡,封建社会缓慢建立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纷纷游说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希望自己的社会建构理论能被统治者采纳,付诸实践。此时,由于社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知识分子以“立法者”姿态批判社会;而要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建构社会制度、国家机制,知识分子就必须与执政者联合起来。这一时期,教育体系并不发达,知识的传播媒介只是竹简、绢书,知识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掌握知识的人能参与国家管理机制,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掌握有绝对优势,在思想上认为自己是先进的,以一种权威姿态发言;而百姓因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太少,社会又极不稳定,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对知识分子的权威性发言表现出依赖性。
孔子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确立了士人知识分子的权威地位。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传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血液中的一部分,并且衍生不止。士人知识分子除了参与政治的功能外,还有一部分进行文学创作,甚至二者互有融合。儒家知识分子做官的同时也进行文学创作,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不胜枚举。在魏文帝曹丕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后,文学创作的独立地位才得以确立。文学的独立由一位政治家提出来,可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联系之密切。由于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也开始发展起来: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经典文论著作都成书于此时期,为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规划。这是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立法”阶段。这是对文学创作实践的初步理论、规律总结和指导,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文学这一艺术样式自诞生之初就带有审美的自身诉求和社会批判功能。文学创作者一直追求在美的表现之中蕴涵社会批判意识。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用儒家典籍考试来选拔官员,儒家思想在士人知识分子的系统学习中深入其心。进入统治阶级内部的士人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立身准则,心怀苍生,以天下为己任。他们愿为“帝王师”,希望帝王能采纳自己的治国方略;如果不被帝王欣赏,郁郁不得志,或是归隐,或是死谏,都会坚持自己的人文品格。他们直接与政治接轨。明末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古已有之。无论是否在统治集团内部,古代士人知识分子都希望能为国家大事发一己之言。
在儒家思想的不断愆衍中,各朝各代又有新的发展。宋朝的理学、明朝的心学都是在儒家思想内部向更深处发展。有的思想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解,越来越趋于僵化。这时,从儒家思想内部产生出对立的因子,如明朝李贽以“童心说”对社会现状、儒家僵化理学思想的批判正是此种表现。这正是知识分子以批判精神看待社会及僵化知识的传承。
经过历史心理积淀,士人知识分子对社会发言的传统成为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在专业领域内部发言的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的关注,而是努力争取对社会的发言权。
在消费社会中,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呈现一种张力状态:他们天生坚守弱势群体立场,虽然处于边缘化位置仍不放弃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发出批判的声音;他们越来越强调多元化思想并存,注重分析社会现实,从中作出对自身定位的判断,分析人们在当代快速生活的思想困境。
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之下,在知识普及的语境中,人文知识分子地位已经边缘化,他们只能作为“阐释者”使不同的领域达成交流,以构成完整的社会;然而他们仍没有放弃自己的“立法者”理想性关怀,希望自己对现实的发言能引起关注,改变社会,坚持面对现实存在发言,以“人文关怀”关注现实问题而不是现实关怀,坚持社会良知和道义。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秉承质疑、批判的士人思想传统,坚持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发言权。
4.中国文化知识 篇四
(一)1.“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2.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 A.左雌右雄 B.左雄右雌
3.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A.十个 B.十二个
答案:1.B 2.B 3.A
中国文化知识
(二)1.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 A.大都 B.中都 C.上都 D.燕都
2.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 A.人口数量 B.政治地位
3.拍电影时常用“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
A.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 B.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
答案:1.C 2.B 3.A
中国文化知识
(三)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
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2.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3.“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的时候?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答案:1.C 2.C 3.C
中国文化知识
(四)1.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哪个园林? A.颐和园 B.圆明园
2.“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 A.象形字 B.表意字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答案:1.B 2.A 3.B
中国文化知识
(五)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名家
3.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为“孔门四教”,具体指什么?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文、行、忠、信
答案:1.A 2.A 3.B
中国文化知识
(六)1.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 A.干 B.戈
2.《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什么? A.花旦 B.青衣
3.《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 A.上古 B.崇尚 C.官名
答案:1.A 2.B 3.A
中国文化知识
(七)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下列哪组人物?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2.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哪种? A.阴文印 B.阳文印
3.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C.息第息妹
答案:1.B 2.A 3.B
中国文化知识
(八)1.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哪种乐器? A.鼓 B.锣
2.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挂香包 B.插艾蒿 C.登高采菊 D.喝雄黄酒
3.“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A.十五岁 B.二十岁
答案:1.B 2.C 3.B
中国文化知识
(九)1.河姆渡遗址位于哪个流域?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2.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 A.能 B.不能
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A.晚春 B.仲夏
答案:1.B 2.A 3.B
中国文化知识
(十)1.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
A.秦始皇 B.武则天
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
A.《金陵记》
B.《石头记》
3.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答案:1.B 2.B 3.B
中国文化知识
(十一)1.下面哪位名医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药王”?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 A.八条 B.二十二条
3.都江堰和秦始皇陵哪个的修建年代更早?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
答案:1.C 2.A 3.A
中国文化知识
(十二)1.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子 C.汉高祖和汉武帝 D.周武王和周文王
2.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 A.《弟子规》 B.《三字经》 C.《千字文》
3.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 A.面部表情 B.舞蹈动作 C.器械表演
答案:1.A 2.A 3.B
中国文化知识
(十三)1.“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A.天文、地理、文学 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3.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 A.法律条文 B.美德善行 C.圆规曲尺
答案:1.B 2.C 3.C
中国文化知识
(十四)1.在古代,人们对对方妻子的尊称是什么? A.令爱 B.令正
2.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叫做“商人”,这跟历史上的商代有关吗? A.有关 B.无关
3.木版年画发源于四大名镇中的哪个名镇? A.汉口镇 B.景德镇 C.朱仙镇 D.佛山镇
答案:1.B 2.A 3.C
中国文化知识
(十五)1.按照戏曲界的行话,以下哪个表示最后一出? A.压轴戏 B.大轴戏
2.琵琶本名“批把”,“批把”一词来源于什么? A.制造琵琶的材料 B.演奏琵琶的方式
3.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 A.静脉 B.动脉
答案:1.B 2.B 3.B
中国文化知识(十六)
1.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 A.文章书画稿费 B.替人研磨墨汁 C.为人作序
2.“杏林”在指代什么? A.教育界 B.医学界
3.《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总称,其中哪一部是完全意义的通史? A.《汉书》 B.《史记》 C.《三国志》 D.《左传》
答案:1.A 2.B 3.B
中国文化知识(十七)
1.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是什么方向? A.东 B.西 C.南 D.北
2.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 A.子路 B.子张
C.子贡 D.颜回
3.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 A.《永乐大典》 B.《四库全书》
答案:1.B 2.C 3.A
中国文化知识(十八)
1.“红娘”今指代为爱情牵线搭桥的人,请问她最早出现在哪部文学作品中? A.元稹的《莺莺传》 B.王实甫的《西厢记》
2.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什么? A.土地之神 B.五谷之神
3.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研磨挥毫,请问下面哪种是正确的研磨方法?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答案:1.A 2.A 3.B
中国文化知识(十九)
1.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 A.长度 B.面积 C.体积 D.重量
2.在古代,人们将乐器分为“丝”、“竹”,分别指弹弦乐器和吹奏乐器,其中哪个是指吹奏乐器? A.丝 B.竹
3.中国人常说“五福临门”,下面哪一项是属于“五福”的? A.品德高尚 B.子孙成群
答案:1.D 2.B 3.A 中国文化知识(二十)
1.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 A.孟母教子 B.举案齐眉 C.岳母刺字
2.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代指什么? A.宫殿的台阶 B.天的别称 C.玉玺
3.下面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 A.京剧 B.黄梅戏 C.昆曲 D.越剧
答案:1.A 2.A 3.C
中国文化知识(二十一)1.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 A.《孙子兵法》 B.《孙膑兵法》
2.下面哪句诗的作者离开家的时间更长?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B.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什么? A.期颐
B.耄耋
答案:1.A 2.B 3.A
中国文化知识(二十二)
1.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其中狮头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戏曲脸谱来打造的是? A.南狮 B.北狮
2.文人对各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 A.居无松 B.居无竹 C.居无梅 D.居无菊
3.下列哪一项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唐朝文宗御封的“三绝”? A.裴晏的剑舞 B.公孙大娘的舞蹈 C.吴道子的画
答案:1.A 2.B 3.A
中国文化知识(二十三)
1.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
A.除夕 B.正月初一 C.立春 D.春分
2.《齐民要术》是关于什么的书? A.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著作 B.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的著作
3.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A.读到一本好书 B.听到一段好乐曲
答案:1.C 2.B 3.B
中国文化知识(二十四)1.《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 A.秦朝 B.清朝
2.风筝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A.通报消息 B.娱乐健身
3.“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 A.祭祀用礼器 B.地位象征物 C.烹煮器具
答案:1.B 2.A 3.C
中国文化知识(二十五)
1.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下列书籍中应优先选择哪一本? A.《史记》 B.《论语》
C.《庄子》
2.“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A.21点至23点 B.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
3.明朝永乐年间,从西洋归来的郑和船队带回了一只西方异域兽“麒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 A.狮子 B.金钱豹 C.河马 D.长颈鹿
答案:1.C 2.B 3.D
中国文化知识(二十六)1.下列古代名曲哪一首是琵琶曲? A.十面埋伏 B.高山流水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最早提出的? A.孔子 B.孟子
3.成语“咫尺天涯”中的“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哪个更长? A.咫 B.尺
答案:1.A 2.B 3.B
中国文化知识(二十七)
1.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2.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伍子胥 B.范蠡 C.屈原
3.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种物品上发现的? A.青铜器 B.药材 C.墓碑 D.竹筒
答案:1.D 2.A 3.B
中国文化知识(二十九)
1.“双簧”是我们一门独特的曲艺艺术,它得名于?A.初演的两个人都姓黄 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 C.表演者巧舌如簧
2.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完美熟悉的词语,它指什么? A.阴晴圆缺 B.风花雪月 C.梅兰竹菊 D.初夏秋冬
3.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下面的鞋就是东晋时谢灵运发生的“谢公屐”,它当时的用途是什么?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答案:1.A 2.B 3.C
中国文化知识(三十)
1.《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 A.忠义 B.孝悌
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指的是?
A.天气炎热似火 B.天气渐渐转凉 C.流星异常出现
3.“实事求是”一词出自哪部典籍? A.《左传》
B.《战国策》 C.《史记》
D.《汉书》
答案:1.B 2.B 3.D
中国文化知识(三十一)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文字统一成了下面哪一种?
A.楷书 B.小篆 C.鸟虫文 D.行书
2.宣纸得名于什么? A.用途 B.材质 C.产地 D.使用人群
3.下面哪个是农历五月的别称? A.杏月 B.桃月 C.榴月 D.荷月 答案:1.B 2.C 3.C
中国文化知识(三十二)
1.下列植物中,不应当出现在《岁寒三友图》中的是?
A.菊 B.梅 C.竹
2.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A.天、地 B.南、北 C.阴、阳 D.文、武
3.“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 A.湖北 B.河南
5.中国文化知识本性略论 篇五
中国文化知识本性略论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更加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分析.文化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知识本性.从历史认识和文化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知识本性有三个基本的主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自然与社会、人与伦理秩序的相得益彰;三是简约思维和整体综合观念.这些主题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从不同方面得到发展,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影响因素.
作 者:张艺 作者单位:广东行政学院法学系副教授 刊 名:岭南学刊 英文刊名:LINGNAN JOURNAL 年,卷(期): “”(6) 分类号:G02 关键词:知识传统 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6.中国茶文化知识概述 篇六
第一章 中国历史及文化小常识
出卷人:朱异璠 答卷人
一、判断题(每个1分,共20分)
1、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_____
2、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_____
3、“夏夷之辨”并不是按人种,血统来划分,而是按文化来区分。______
4、“中国五千年文明中”是从炎帝时代开始的。______
5、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尤其以在陶器上绘制彩绘而异于“彩陶文化”。_____
6、发现于河南安阳商代晚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_____
7、春秋战国时期《甘石星经》上记明120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_____
8、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_____
9、东汉司马迁写就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______
10、元朝疆域辽阔,实现了包括新疆,西藏及贵州地区在内的全国大统一。_____
11、《神农本草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修订的药典。_____
12、在秦汉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_____
13、在古代名人雅士的字比号更加尊重响亮。______
14、“武穆”是岳飞的谥号。_____
15、科举制度正式开始于唐朝,发展于宋朝,完成于明清。_____
16、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并且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通行。_____
17、乡试,每两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也称“礼闱”。_____
18、四象是指东方白虎,北方玄武,西方朱雀,南方苍龙。______
19、紫薇垣中的北斗星座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_____ 20、古代分一日为十二个时辰,每天24个小时,2小时为一个时辰。_____
二、选择题(每个1分,共40分)
1、成书于商周之交的《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_________著作。()A 文学 B 史学 C 哲学 D 命理
2、在我国古代医学家中,被誉为“药王”的是___________。()
A 张仲景 B 扁鹊 C孙思邈 D 李时珍
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称明太祖,这里“太祖”是___________。()
A 谥号 B 庙号 C 年号 D 尊号
4、北京山顶洞人什么时候学会使用天然火________________。()
A 170万~40万 B 140万~70万年 C 70万~20万年 D 20万~1.8万年
5、下列哪个不是人类过渡到父系氏族阶段的代表______________。()A 大汶口文化 B 彩陶文化 C 龙山文化 D 良渚文化
6、古代的“四灵”是指__________。()
A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B獬豸、骆驼、象、麒麟 C龙、凤、麟、龟 D乌龟、白鹤、狮子、白象
7、下列为儒家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
A 老子 孟子 B 孔子 庄子 C 老子 庄子 D 孔子 孟子
8、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
A 《离骚》 B 《诗经》 C 《九歌》 D 《天问》
9、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 兵马俑 B 万里长城 C 阿房宫 D 紫禁城
10、最早建立郡县制的是_________________。()A 商 B 秦 C 汉 D 唐
1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A 商鞅 B 董仲舒 C 荀子 D 司马迁
12、下列是东汉时期的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
A 《论衡》 《汉书》 B 《史记》 《论衡》 C 《史记》 《汉书》 D 《诗经》 《汉书》
13、《齐民要术》是哪一类书________________。()A 医书 B 科技书 C 天文书 D 农书
14、贾思勰的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A 齐民要术 B 神农本草经 C 文心雕龙 D 千金方
15、已知2002年为壬午年,请根据干支纪年法推算,2003年为__________年。()A 庚辰 B 辛卯 C 癸未 D 丙戌
16、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在________举行。()
A 县城 B 省城 C 市 D 乡镇
17、百家争鸣中,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_________。()
A 李悝 B 程颢 C 韩非子 D 吴起
18、张骞开拓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分别是______。()
A 西汉·唐·明 B 西汉·明·清 C 东汉·元·清 D东汉·明·清
19、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统一大业的是____________。()
A 刘邦 B 秦始皇 C 李世民 D 杨坚 20、不是南北大运河的作用的是__________。()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通 B 促进了南粮北运 C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D促进人员来往。
21、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唐朝的是_________。()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
22、古代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的是哪个朝代?()
A 唐 B 宋 C 元 D 明
23、下列属于宋朝的科学技术是_______.()
A第一次测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B 小数点精确小数点后七位 C 发明了麻沸散 D 活版印刷术
24、手工业生产部门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朝代是________。()
A 元 B 明 C 清 D 民国
25、下列属于编年提通史的是________。()
A 《史记》 B 《汉书》 C 《三国志》 D 《资治通鉴》
26、被誉为“中国科技史的里程碑”的是_______。()A 《梦溪笔谈》 B 《授时历》 C 《水经注? D 《论衡》
2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A 纪传体通史 B 编年体 C 国别体史书 D 断代史
28、下列不是在书法上得名的是_________。()A 王羲之 B 欧阳询 C 柳公权 D 顾恺之
29、被尊称为“画圣”的是_________。()A 张择端 B 石涛 C 吴道子 D顾恺之 30、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书的是_________。()A 《农政全书》 B 《大衍历》 C 《水经注》 D 《天工开物》
31、官谥为“文忠”的是________。()A 韩愈 B 柳宗元 C 欧阳修 D 范仲淹
32、每两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叫做_______。()A 院试 B 乡试 C 会试 D 殿试
33、哪个皇帝因为避讳自己的名号而把“玄武门”改为“神武门”。(B)A 乾隆 B 康熙 C 唐太宗 D 唐高宗
34、以干支纪年萌芽于_________。()A 春秋 B 战国 C 东汉 D 西汉
35、诸子百家中,在人与自然的看法上明显对立的是__________。()A法家与道家 B 法家与儒家 C 墨家与儒家 D 儒家与道家
36、我国古代的火曜日是星期几_______。()
A 星期四 B 星期五 C 星期六 D星期天
37、某人在乡试中考取第一名被称为________。()A榜眼 B会元 C 探花 D解元
38、今年是鼠年,在我国古代的地支中与它对应的是_______。()A 午 B 子 C 辛 D未
39、下列不属于总结性著作的是________。()
A 《徐霞客游记》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齐民要术》 40、下列不属于五代十国的是________。()A北魏 B 后汉 C 后蜀 D 南唐
三、多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
1、下列近代史上那些重大事件是用干支纪年来表示的。()A甲午战争 B 九一八事变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2、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判断季节正确的是。()
A斗柄指东,天下皆春;B斗柄指南,天下皆夏;C斗柄指西,天子皆秋;D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3、阴阳五行八卦中五行相生的是()。A 金生水 B 水生木 C 火生土 D 土生金
4、纪年方式中,为帝号纪年法的是()。
A 周平王元年B 鲁孝公二十七年 C永乐十八年 D 乾隆四十七年
5、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就有了四象,它们分别是()。A 东方苍龙 B 西方白虎 C 北方玄武 D 南方朱雀
6、古代对星空的分区中的三垣为()。A 紫薇垣 B 天权垣 C 太微垣 D 天市垣
7、诗歌的代表作有()。
A,《诗经》 B 《文心雕龙》 C 《史记》 D《离骚》
8、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是()。
A 仰韶文化 B 龙山文化 C 大汶口文化 D山顶洞文化
9、伏羲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了哪些贡献?()。A 画八卦 B 刻文字 C 钻木取火 D 养蚕桑
10、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百家争鸣,对我国历史进程影响甚大的是()。
A 儒家 B道家 C 墨家 D法家
11、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___________建议,使儒学获得了独尊地位。()
A 罢黜百家 B 独尊儒术 C 设立太学 D 教授五经
12、五行之间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相克的是()
A 金克木 B 木克土 C 土克水 D 水克火 E 火克金
13、明清时期,科学技术方面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著作,它们是()。
A《本草纲目》B 《农政全书》C 《徐霞客游记》D《天工开物》
14、中华文明史的基本特征是()。A 深远性 B 悠久性 C 持续性 D 兼容性
15、下列属于名人的号的是()。
A 放翁 B 五柳先生 C 青莲居士 D 鉴湖女俠
16、帝王的谥号中为表扬意义的是()。A 文 B 武 C 昭 D 穆
17、中国五行论中,下列匹配正确的是()。
A 土—中---黄 B 金—南---白 C 水—北---黑 D 木—西—青
18、唐代书法是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有()。
A 欧阳询 B 张旭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19、中国的四大名著是()。
A 《聊斋志异》 B 《西游记》 C 《水浒传》D 《红楼梦》E《三国演义》 20、我国帝王谥号中属于贬意的有()。
A 悼 B 厉 C 烈 D幽 E 炀
答案:
一、判断
1、× 2 × 3√ 4 × 5 × 6 √ 7 √8 √9 × 10 ×11、× 12 × 13 × 14 √
15、× 16 × 17 × 18 × 19 √ 20 √
二、单选
1、C 2 C 3 B 4 B 5 B 6 C 7 D 8 B 9 A 10 B
11、B 12 A 13 D 14 A 15 C 16 B 17 C 18 B 19 D 20 C
21、A 22 B 23 D 24 B 25 D 26 A 27 A 28 D 29 C 30 D
31、C 32 C 33 B 34 D 35 D 36 C 37 D 38 B 39 D 40 A
三、多选题
1、ACD 2 ABCD 3 ABCD 4 AB 5 ABCD 6 ACD 7 AD 8 ABC 9 AB 10 ABD
7.中国茶文化知识概述 篇七
一、构建知识体系, 夯实基本能力
尽管学生们做到了多听、多读、多背, 仍然常有“温新忘故”的感觉, 这是由于在学生大脑中散落的一个个知识点, 它们彼此之间并不缺乏内在的联系, 只是学生没能构建起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才导致学生的基本知识不扎实, 给后续的能力拓展与提升设置了瓶颈。
怎样来构建这一知识体系呢?一方面, 文化蕴含于历史中, 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有主流思想, 以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因此探讨主流思想的演变必然要以时间为轴构建整个知识体系, 使学生文理清顺。另一方面, 每个时代都出现过文化巨人、推动文化发展的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是构成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 可在时间轴的基础上, 横向联系各个知识点, 使整个知识体系向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延伸, 形成一张有效的知识网。
1.以时间为轴, 创建知识体系
以时间发展为轴线来构建知识网, 可以使知识点形成连续性, 在教学中如同引领学生从古代走向未来;在认知心理上, 为学生营造出穿梭时空之感。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教学专题为例, 教材中共分四个部分来讲述, 即“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正是依从了时间顺序, 即春秋战国、汉代、宋代、明末清初四个主流文化发展的节点。在教学中, 以这四个部分作为知识体系的主框架, 介绍本专题内容, 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明晰的时间线索。
2.以事件为核心, 突出主次重点
每一段历史都是由许多的事件组成的, 这些事件中有人物、有故事, 都离不开文化内涵的体现。文化作为一种载体, 其传承代表了历史在发展。因此, 扩展时间轴的主体线索还需要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了解它们, 也就了解了一个时代, 明白了文化是如何形成和被传承的。以“百家争鸣”为例, 在大的时代背景下, 可引导学生挖掘这一时代的主要学说、代表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事件, 使一个时间节点横向拓展出许多个小知识点。如同一棵树, 时间轴如同树干, 每一个节点分出一根树杈, 而这些小知识点就是树叶。由一个小树干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逐步构建起了一个“知识体系”。
二、强调过程体验, 丰富学习方法
在知识体系框架基本构建完成后, 接下来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 运用观察、归纳、比较等学习方法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 使知识掌握更牢固。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 知识是最先被学生遗忘的, 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却可受用终生。另外, 在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中也具体指出:在教学中要融入学习方法, 可杂糅多种教学方法, 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 学习方法可使学习过程变得简单、充满趣味性, 使单纯的学习变为一种心灵体验, 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观察历史, 了解文化的形成
一种新文化的形成必然取代旧文化, 走上主流思想的舞台。可见,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不是偶然形成的, 而是多种因素调和后的必然产物。因此, 要探讨文化的发展不能抽离于历史环境。可以说了解文化的形成, 就需要观察历史。在教学中, 可将提炼出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四大节点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中, 从政治、经济, 甚至人文方面来观察和了解文化的演变过程, 同时也是对知识体系的进一步细化。
比如“百家争鸣”时期, 主流思想由“道”“儒”“法”“墨”四大家构成;而到了汉代, 由于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法”“墨”两家衰微, 道家逐渐走向民间;至宋、明两代, 儒家学说向理学发展;到了明末清初, 由于经济的发展,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儒学又向实用性发展。在探索主流思想形成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历史和提炼知识点。
2.归纳、比较, 体验文化的演变
归纳、比较也是学习历史的两个重要方法。其中的归纳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已经有所渗透, 将人、事、学说、社会影响等内容按形成时间归纳到各自的节点中。而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仅以主流思想中的儒家思想为例, 不同历史时期, 儒家思想的内涵、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也不尽相同, 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来体验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比如,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学说与“道”“法”“墨”三家学说并列, 而到了汉代, 汉武帝“罢黜百家”, 使其地位凌驾于其他学说之上, 到了宋代理学盛行, 更使儒家学说套上了官学的外衣, 直到明末清初, 儒家思想仍然保持着官学地位。通过这样的比较法, 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又增加了一条历史线索, 使整个知识框架更为立体。
三、运用辩证思维, 合理质疑反思
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 也是学习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新知与旧知必然发生碰撞, 同一知识从不同维度去解构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是由于学习者的观察角度和个人经历不同, 影响其对事件的客观分析与判断。可见, 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辨观点, 一分为二地去审视历史, 客观地判断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以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特别是对文化演变的探究, 要联系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政治因素、经济基础, 甚至人文因素。
构建历史学习思维模式, 也就是引导学生将知识有效转化的过程, 即实现知识的运用, 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反思质疑。
比如, 有学生对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行为提出质疑, 认为“尊儒”是为了“抑道”。尽管这样的质疑不免存在片面性, 但一方面其说明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观念转变, 另一方面说明这一部分知识在教学中没有讲透, 或者说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兴趣, 教师可借由这一议题组织一次课堂讨论活动, 引导学生挖掘事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有的学生提到, “尊儒”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发展有关;有的学生认为“独尊儒术”符合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帝王性格;也有学生认为“尊儒”是一种政治需要, 这些诱因都可作为“独尊儒术”形成的因素。通过课堂交流, 学生自觉地探究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 也使学生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学的层次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不同, 则需因材施教, 从不同维度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一层次, 满足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 这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理论知识高度;第二层次, 有意识地将归纳、概述、比较等历史学习方法渗透于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以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第三层次, 鼓励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联系因果关系、运用分析、探讨、质疑等方法来分析历史问题, 形成有效的反思, 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8.人工成本的有关基本知识概述 篇八
对人工成本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91年发表在美国经济学季刊关于制品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情况的文章。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P. Douglas与C. Cobb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工业生产统计资料,计算得出了这一时期的美国生产力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这个生产函数中,劳动所占份额为3/4,资本所占份额为1/4,该研究成果成为国外控制企业人工成本的基础依据。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对企业人工成本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企业经营战略、人性化管理层面。1971年Baruch Lev和Aba Schwarts在《会计评论》中利用数学模型对员工从录用到退休或死亡期间预期支付的工资进行了估算;Robert G. King研究了通货膨胀率和单位劳动成本的关系,结果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份额逐年下降,通货膨胀率却没有显著变化,而且,实际单位劳动成本增加也不会带来通货膨胀;2010年Nicolas R. 研究了福利水平与人工成本的关系;同年,Anthony Barkume发现,美国对加班费用实行严格监管,导致许多经常加班的企业不得不采取降低正常工作时间小时薪酬水平的办法,来弥补加班费用多支出的损失。上述有关人工成本的研究主要涉及理论和微观企业层面,只有对CPI的研究涉及了人工成本宏观问题研究。
人工成本的含义与构成是于1966年10月召开的第11届国际劳动统计学家会议(ICLS)上确定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劳动统计学家们就人工成本(Labor Cost)的统计进行了充分讨论,形成了“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
国际劳动统计会议确定的人工成本含义是:雇主雇用劳动力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其构成包括七项内容:一是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的报酬、奖金、小费、食品、饮料和其他实物成本;二是雇主支付的工人住房费用;三是雇主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四是雇主支付的职业培训费用;五是雇主支付的福利费用;六是其他费用;七是人工成本的各项税收费用。其中,前四项内容被定义为直接人工成本,后三项内容被定义为间接人工成本。该决议还对人工成本作了更为详细的划分,以便进行国际比较,被称为“人工成本国际标准”。国际上通常采用“人工成本”和“雇佣费用”两个概念。后者被定义为以工资和薪水及其附加的形式全部给付雇员的费用,包括现金、有关雇员的社会保障和个人养老金、意外保险、生活保障及相似的项目,在实际使用中,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各国的人工成本构成有所不同,如欧盟统计局调查的“人工成本”包括雇员薪资(含工资总额、现金和实物报酬)、雇主的社会保障缴款、职业培训成本,其他支出(如工作服、招聘成本和开支、雇佣税);澳大利亚调查和发布的“主要人工成本”包括雇员收入、雇主支付的养老金、工伤保险、工资税和福利税;日本统计局公布的“人工成本”包括现金收入、退休金及相关费用、法定福利费、法定外福利费、教学培训费、募集费和其他劳动费用。《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注意到了各国在人工成本统计方面的不同,并做出了如何处理人工成本构成差异的规定。
二、国外关于人工成本指标的规定
关于人工成本指标,《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规定采用每一单位时间的平均人工成本,如小时平均人工成本。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单位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小时薪酬成本已成为衡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L. 索利斯、M. 高尔文,2012)。欧盟主要采用平均月人工成本、平均小时人工成本等,统计季度和年度人工成本指数。美国使用雇佣成本和雇佣成本指数。人工成本与雇佣成本的统计范围大致相同,但人工成本是从行业与企业角度观察的,雇佣成本则是从地区角度观察的。雇佣成本包括雇佣成本水平和雇佣成本指数两个指标:雇佣成本水平是指一个地区的一个就业人员工作1小时,雇主为其支付的人工成本,包括工资和福利两个部分;雇佣成本指数是指非军队雇员雇佣成本的变化情况。这两项指标统称为“雇佣成本趋势统计”。美国劳工统计局报酬与工作条件办公室负责这两项指标统计调查的组织工作。其他一些国家也参照美国的做法计算雇佣成本指数(李慧民,1998)。日本对人工成本的比较分析通常采取人事费用率和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销售额×100%,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附加价值×100%(狄煌,1993、1998)。澳大利亚主要采用单位人工成本指标进行分析,即:单位人工成本=小时人工成本÷小时GDP。根据这个公式,企业在计算微观人工成本指标时,将小时GDP换成相应的效益指标。澳大利亚还提出战略成本系统的理念,建立了人工成本的动态分析模型,分析变量包括外部失败成本(杜绝的部分)、内部失败成本(控制的部分)、评估成本(坚持的部分)和预防成本(把握的部分)四个部分(马小丽、刘军胜,2007)。
三、国外关于人工成本数据收集、统计、发布与应用的规定
关于人工成本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中专门做出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成本统计应按经济活动分类,以日历年度或财政年度为调查期,且在五年期限内收集,统计口径以就业数据作为补充。
欧盟各国四年进行一次详细的人工成本调查,包括人工成本结构和水平、工作时间、每小时支付的薪酬。调查的抽样方法为随机分层抽样法(PPS),覆盖范围是除农业、渔业、公共管理、私人家庭、域外机构以外的18个行业中的员工在10人以上规模的所有经济活动组织。欧盟也进行季度和年度人工成本指数统计计算,特别是每个季度,欧盟各国对本国小时人工成本进行调查,2013年第一季度与2012年第四季度相比,欧元区17国每小时人工成本增长了1.6%。
美国进行雇佣成本调查的有关情况是:雇佣成本水平调查样本包括:私有企业约4 200家,涉及18 300种职业;州及地方政府所属单位850家,涉及4 500种职业。雇佣成本指数(ECI)调查样本包括:私有企业约4 100家,涉及17 500种职业;州及地方政府所属单位800家,涉及4 400种职业。调查时间是: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分别调查当月的一个工资支付周。ECI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虽然美国在新闻报道中引用ECI的频率不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频率高,但CPI是衡量消费物价变动的指标,ECI是衡量人工成本变动的指标,两个指数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相关调查还包括:雇员福利调查、劳动力管理关系发展项目、职业报酬调查、安全与健康统计项目、国家报酬调查等。美国使用雇佣成本统计调查数据的机构是美国的经济政策部门,他们把雇佣成本指数视为主要和基本的经济决策指标,作为最后确定货币政策、最低工资政策、进行通货膨胀和生产率分析的依据(见表1)。
nlc202309010714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薪酬调查介绍及技术解释》制作。
国际劳工组织对人工成本收集和统计也非常重视。国际劳工组织在1985年制定的《劳动统计公约》(第160号公约)①中明确规定:“第一条:凡批准本公约的会员国应承诺定期收集、汇编并发表基本劳动统计资料,并根据其来源予以逐步扩大到以下方面:……(e)人工费用;……”;“第十一条:人工费用的统计资料的汇编应包括各重要经济活动部门。”同年,《劳动统计建议书》(第170号建议书)②规定:“为满足长期需要,劳动力成本的统计资料应至少每五年汇编一次。这类统计资料应提供按经济活动部门分类的劳动力成本的水平和构成的资料。”上述国际公约和建议书为我国下一步与国际接轨,建立人工成本统计分析系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关于人工成本数据信息的披露是应用中的一个敏感问题。人工成本涉及企业竞争力,因此,美国和加拿大的会计交易法规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劳动及相关成本没有做出单项披露的要求。调查显示,大公司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更愿意披露人工成本信息,而有些行业则不愿意公布人工成本信息,目的是为了保护竞争优势。欧盟统计局规定欧盟各国要在一定参考期结束后公布季度人工成本指数和年度平均人工成本、平均小时人工成本等数据。澳大利亚统计局不定期调查和公布人工成本数据信息,最近一次是2010/2011年的人工成本调查。日本国家统计局每年在统计年鉴中公布每月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和结构以及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指数。新西兰自1998年起,由国家统计局定期开展人工成本调查,按季公布人工成本绝对值和其增长率数据。目前,国际劳工组织从1999年以来,每两年发布一次《劳动力市场关键指标》,其中包括了薪酬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两个关键指标。
四、我国关于人工成本的相关概念
人工成本的含义和构成最早于1991年介绍到我国③,以后,1996年,国家统计局的同志将《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的全部内容翻译成中文,首次在内部刊物上连载④。我国对人工成本的有关规定源于《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但又有一些差别。
1994年原劳动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劳动统计指标解释中对人工成本的定义是: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后来在关于人工成本的制度文件中,明确提出人工成本包括: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七个项目。
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建立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30号),规定行业人工成本指标主要分为人工成本水平、人工成本结构、人工成本水平指数、人工成本投入产出四类九项指标,具体包括:人均人工成本、职位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分项结构比例、人工成本相当总成本(费用)的比例、年度人均人工成本环比指数、年度人均人工成本定比指数、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通知》规定行业人工成本调查方案包括确定调查行业和企业范围、调查内容、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以及制作调查表等。《通知》还规定对行业人工成本实行预测预警制度,包括:人工成本的提示、人工成本的预警、人工成本的预测。
注释:
①②ILO《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第二卷,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1994年第1版。
③鲁士海《国际劳工组织对“工资”和“人工成本”指标的界定及与中国有关统计指标的比较》,载于《中国劳动科学》1991年第10期。
④参见原劳动部工资研究所所刊《工资动态》1996年第4期、第5期,李慧民译文。
(作者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
【中国茶文化知识概述】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11-03
关于中国文化历史知识抢答题07-23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策划书08-16
中国文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07-31
中国古代茶文化特征09-16
世界茶园漫谈中国茶文化09-02
中国古诗文化07-24
中国易经文化07-27
中国文化读本09-26
中国文化英语试卷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