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2024-07-06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精选11篇)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一

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6=4×80=600×9=

5×700=50×6=3×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作业:课题练习相应题

七、板书设计: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二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倍”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3.在含义理解与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的兴趣与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除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情境: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小朋友在花园里观赏美丽的花朵。(出示例题图一:2朵红花,6朵黄花)

谈话: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花,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交流:用加法可以求出红花和黄花的总数,还可以用减法求它们的相差数。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设疑:你知道这两个条件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吗?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预设:学生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可以据此直接引出本课问题: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

[设计意图:课始便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从求总量和求相差量切入,然后再进一步关注两量相比的新型关系(即倍数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倍”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找准落脚点。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尝试探究,主动建构

(一)具体感知,初步认识

1.尝试探究。

谈话: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呢?你有自己的想法吗?可以想想并在图上圈圈画画,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一下。

2.交流沟通。

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你是怎么想的?

预计:有学生画画圈圈,有学生列式计算6÷2=3。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即求6里面有几个2)

指出:“倍”不是单位名称,只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明确: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就是把红花2朵看成一份,6朵黄花按照红花的朵数,每2朵一份分一分。黄花能分出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6里面有36"2,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3,反恩内化。

提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4.小结提炼。

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只要想6里面有()个2,我们可以圈一圈、分一分,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倍”虽然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但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对“倍”的概念并非是空白的,一些学生对于“倍”在脑海里已有了一个雏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努力呈现、解说他们所认识的“倍”的含义,再适时提炼和引领,沟通了“倍”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逐步把握

1.出示图二:红花2朵,黄花8朵。

图三:红花4朵,黄花8朵。

2.提问:这两幅图上,黄花的朵数还是红花的3倍吗?同学们先拿出作业纸,自己独立地想一想、做一做,好吗?做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3.交流:说说你的发现,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理清思路,灵活把握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策略。]

(三)对比归纳,深刻领悟

质疑1:对比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上红花都是2朵,第一幅图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第二幅图上为什么是4倍呢?你有什么发现吗?

质疑2:对比图二和图三,这两幅图上黄花都是8朵,为什么第二幅图上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第三幅图上是2倍呢?你有什么发现吗?

归纳:看来,同学们在比较它们的倍数关系的时候,既耍看清是和谁比,是把几看成一份,还要看清能分出这样的几份就表示“××是××的×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如果一倍数不变,几倍数变了。倍数会随之变化;如果几倍数不变,一倍数变了,倍数也随着变化。从而使学生对“倍”的含义理解更加深入,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问题反思,梳理总结

提问反思:刚才我们从三幅图上找出了黄花和红花之间的倍数关系,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归纳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比较两个数量,找到了两个量之间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一个数是男一个数的几倍”。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思考?

交流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想这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不仅可以来圈一圈、分一分,还可以用除法来算一算。

四、分层练习,提升思维

1.开放思考——想想、写写、猜猜。

出图提问:在水果拼盘中看到了什么?(西瓜1个、樱桃2个、苹果3个、菠萝3个、橘子4个、芒果6个、草莓8个)

活动要求:哪两种水果的个数之间有倍数关系呢?哪种水果的个数是另一种水果的几倍?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请你写出相应的算式,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得多!最后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写的这些算式表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水果拼盘的趣味练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开放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用算式表示两种水果之间的倍数关系,内化知识,并进一步训练语言模式“()的个数是()的()倍”,提升学生用数学语言外化内部思维过程的表达水平,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从多角度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

2.猜想验证——猜猜、量量、算算。

第一条线段:____________

第二条线段:____________

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倍。

(学生先估计猜测,再主动想办法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尊重教材,还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使学生经历估计猜测的过程,并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测量计算以验证估计结果的探究活动,让外加于学生的测量计算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内在的学习需求。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探究空间,也激励并提升了学生后续学习的情感与能力。]

3,生活拓展——年龄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在两条线段之间也找到了倍数关系。其实,倍数关系在生活中很常见呢!小朋友今年几岁了?丁老师的年龄正好是36岁,我的年龄和我们班9岁的小朋友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试说)

激励:看来,同学们只要做个有心人,带着你今天

学到的知识,用“倍”的眼光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一定还能找到很多像这样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4.书面练习:独立完成书上第74~75页“想想做做”第1、第3、第4题。

总体意图: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学生学习“倍”概念的初始阶段,不仅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概念,还要根据“倍”的意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正确解题。本课设计以生为本。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发现、质疑、创造……实现“彼此尊重、互助共进、智慧分享”的理念,形成“全面关注、平等对话、资源共享”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巧设变式,以“薄”见“厚”,辩证理解概念。

二年级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课本例题是以“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分别展开对“倍”的研究,我适当地进行了取舍,以“红花有2朵,黄花有6朵”的信息展开“倍”的例题教学,然后在不改变花的种类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变式练习”。首先让学生自主研究“黄花分别是红花的几倍”,巩固对“倍”的理解,然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后发现:一倍数不变,几倍数变化,倍数也发生变化;几倍数不变,一倍数变化,倍数也发生变化。这样的处理防止了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式,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让学生能辩证地、深刻地认识“倍”概念,理解“倍”概念。

2.主动迁移,以“点”带“面”,理性解释应用。

例题的教学,从常态至变式比较,促进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而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与拓展,不仅尊重教材,还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第一层次开放思考,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的意识与语言能力。第二层次猜想验证,让学生通过猜猜、量量、算算的思考与实践活动,将围绕直观数量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了半直观、半抽象的“形”(即线段长度的倍数关系)。这样激发了学生主动进行测量计算以验证估计结果的探究活动。增强了问题的挑战性,拓展了学生的探究空间。课尾,教师结合师生熟悉的年龄素材,引发了生活中有关“倍”的问题,把学生的观察视线从课堂引向课外,养成善于应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和尝试从“倍”的角度解释生活中数量间关系的意识习惯。

3.尝试创造,由“外”促“内”,积极提升能力。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三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且深刻感悟呢?在课堂中我采用了让大部分的学生说的方法来感悟,但在课堂中也发现了学生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对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想“几里面有几个几”没有深刻理解与掌握。那如何来使学生不仅会说,而且理解其中的意思呢,我觉得可能动手操作,经历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深刻的感悟,才能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真正含义。

练习中虽然显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但我觉得对练习的利用还不够到位,如果可以根据一个或者两个练习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包含在里面,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如何对练习进行有效反馈也是我课后所思考的,是应该教师挑选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还是让学生自己上台来讲?怎样的形式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呢?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把这两种方式都尝试一下,然后根据效果来进行选择。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四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与交流中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学习方式,利用多种表征之间的转化,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解题策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中利用“包含除法”的迁移是本课的关键,即是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学生能初步感知用除法计算,但是仅仅停留会列除法算式计算的层面上,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能学生会这样想:我会列算式计算,为什么还要画一画、圈一圈来表示两个量的关系。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们要思考:数量关系的理解及表述要通过多种表征的转化,使学生感悟问题的深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在这里画示意图、圈一圈等方法是由直观操作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有差异的,如:一部分学生要借助画好的示意图,看出擦桌椅12人是扫地4人的3倍;另一部分学生则在直观的基础上,将求12人是4人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12里面有几个4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得出12÷4﹦3的算式。要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逐渐地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让学生用所学除法的含义来分析数量关系,理解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五、教学过程

(一)围绕“倍”的不同表征,把握教学起点

1.复习旧知,感悟标准量与比较量的关系。

(1)说一说。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一行有()个,第二行有()个,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倍。

(2)圈一圈。

有()只,是的()倍。

师追问:在这几题中,每题中的1份量(标准量)分别是多少个?

2.变式运用,深化标准量与比较量的关系

我说你摆。(拿出学具●、☆和△)要求摆出的☆是●的2倍,△是☆ 的 2倍。

师:你是怎么摆的?还能看出谁是谁的几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摆一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注重学生表述中说明谁是1份的数量(标准量)。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图片,渐进式的题型设计,进行旧知回顾,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再次感悟对“倍”概念的理解。同时在习题中不同的表征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理解对“倍数关系”,引导学生准确地用“倍”来描述两个量的比较结果。

(二)探究在“倍”中求标准量的形式,建立整体框架

1.形象感知,在操作和语言表征中逐步抽象方法

师:刚才我们看见勤劳的小蜜蜂忙着采蜜。看看我们班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主题图。

(1)阅读与理解

师:他们在干什么?(打扫卫生。)真是一群爱劳动的孩子。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板书:

信息:擦桌子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

问题: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打扫卫生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生活情境在数学应用的意识。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观察情境,了解相关信息和明白问题,培养学生检索有效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分析与解答

①尝试解答

可能会有学生答出: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他的问题是否正确?

②画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

师:如果像刚才的复习题中的图示表示,就能看得更明白了。

引导学生尝试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擦桌子和扫地人数。

尝试讨论:怎样简洁、清晰地表示擦桌子和扫地人数。

(用自己喜欢的图形代替。)

指名上黑板画图解决,其他同学独立在草稿纸上画图分析。

③语言表述

作品分析,平台展示。

教师引导同学说出怎样画好图:(图的前端文字说明、图形尽量大小一致,上下图形做到一一对应。)

课件出示(预设的出现的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教材中呈现方法)

师:说说要先把扫地的人数圈起来?为什么要4个一圈?擦桌子的人数里有几个4?在这两个数量中,谁是标准量?

引导学生从图中看出:要想知道“求12是4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④把思考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2÷4=

3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算式的意义。

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⑤对于单位的分析

师:在这个算式中,12、4、3分别表示什么?3表示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3倍,而3倍指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指具体物体的单位,后面是不写单位,所以不能写成“ 12÷4=3(倍)”。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引入,图示比较,渗透符号化的思想。在追问中深化概念理解。“为什么4个一圈?”“谁是标准量?”“为什么会是3倍?”引导学生在比较和思辨中感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关系。这个过程借助简洁、概括性强的直观图示呈现比较结果,帮助学生积累概念的感性认识的经验。

(3)回顾与反思

你算的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口诀进行检验。补充答语,引导学生养成完整答题的习惯,体现数学规范性和完整性。

(4)变式练习,逐步理解

师:爱劳动的同学还有很多,你们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信息:教室里还有8人擦窗子。

师: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倍的问题吗?并解答。(擦窗子的人数是扫地的多少倍?)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同桌互相说方法,全班反馈。

(可以借助示意图,也可直接列出算式 8÷4=2。)

【设计意图】创设“打扫卫生”学生熟悉生活情境串,体现情境的整体性。对刚学习的重难点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进行巩固练习。

(5)概括比较,抽象模型

比较12÷4=3,8÷4=2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点。进一步思辨“为什么都除以4”的本质所在。

在比较和思辨中逐渐清晰两种量的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解决中,确定标准量的重要性。

(三)关注“标准量”的变化,体会唯一性

1.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练习十一第3题

课件出示分步呈现小鹿、小猴的只数和第(1)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出“18÷6=3”算式的意义。“为什么除以6?”

(2)课件分步出示小兔、天鹅的只数和第(2)问题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最后同桌交流汇报。

②集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可能会有:小兔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24÷8=

3还有:小兔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24÷6=

42.沟通联系,拓展延伸

(1)比较18÷6=3和24÷6=4

师:这两个算式中为什么都除以6?

(这两个算式都是以小猴标准量,所以除以小猴的只数)

(2)比较18÷6=3和24÷8=3

师:这两个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

(这两个算式中虽然比较量与标准量不同,但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3倍的关系)

(3)比较24÷6=4和24÷8=3

师:这两个算式中为什么都是24除以一个数?

(这两个算式中,24表示小兔的只数,标准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师生小结: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时,找准标准量,把它看成一份。比较量里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几倍,用除法表示“比较量÷标准量=几倍”。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列除法算式解决这类问题方法虽然不困难,但仍然需要大量具体事例进行比较、思辨、建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逐步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变式练习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刺激审题的严谨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直观到分析推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实物表征、操作表征、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到符号化的算式表征,探究解决问题的本质。

(四)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应用意识

1.圈一圈 算一算: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方法。

2.拔萝卜:课件出示

灰兔拔了9个,拔了3个。拔的是的几倍?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正误。

3.踢毽子:

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的第7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7题的情境图,先出现信息和问题: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①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说出算式的意义,追问:谁的个数是标准量?

课件出示问题:②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2)分析问题:谁是标准量,如何表示刘梅和王平的关系?。

师:像这样知道一份量的个数(王平的个数),要求比较量(刘梅的个数)的个数的问题。该怎样思考呢?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把新旧知识间的进行无缝连接,通过圈一圈、算一算和生活中情景图,让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对用除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模型的建构更加清晰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目的,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孕伏新知

1.课后思考,孕伏新知

师:同学们课后可以思考:知道一份量的个数(王平的个数),要求比较量(刘梅的个数)的个数的问题。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五

一、教学内容:

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四省市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9。

二、教学目的:

懂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文字题。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练习。

1.出示图。

师:用我们学过的倍的知识说明图意。

生:黄花有2朵,红花有3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

生:还可以说黄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红花有多少朵?用2×3=6(朵)

2.出示

师:蓝珠子和白珠子各有几个,看仔细。[师再操作计数器成右图]

师:把2个蓝珠子看成一份,6个白珠子可以怎样说?

生:6个白珠子可以分成这样的3份。

生:也就是白珠子数是蓝珠子的3倍。

师:为什么白珠子数是蓝珠子的3倍?

生:因为6里面有3个2,所以说白珠子数是蓝珠子的3倍。

师:这一点很重要,谁再来说一次。[生重复说]

3.书面练习:课本第12页练习五第1题。

批改讲评后,将这题在投影仪上改编成:

○○○○○○○○○

○○

师:现在把上边和下边的皮球各拿走一个,又怎样说?

生:把下边的2个皮球看成一份,上边的8个皮球可以分成这样的4份,8里面有4个2,所以上边皮球是下边的4倍。

师:刚才上边皮球数是下边的3倍,现在都拿走了一个,怎么反而是4倍?

生:现在把2个皮球看作一份,8里面有4个2,所以是4倍。

师:[把题改编成上边12个皮球,下边4个皮球]又怎样说呢?

生:上边的皮球数是下边的3倍,因为12里面有3个4。

(二)教学例题。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倍的知识的一个新内容。

例9 有8只小鸡,2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

师:[指名读题]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边出示图]

师:例题是关于倍的知识的一个新内容,新在哪里?

生:题目告诉了小鸡的只数,还告诉了小鸭的只数,要求小鸡只数是小鸭的几倍。

生:它要求小鸡只数是小鸭的几倍,不是求小鸡有多少只。

师:对呀!题目告诉了两个数,一个是小鸡的只数,另一个是小鸭的只数,要求的是小鸡只数是小鸭的几倍。要解答这题应该怎样想?同座同学讨论,再阅读课本11页例题下面的“这样想”。

[生先讨论后阅读课本]

师:怎样想,请汇报。

生:小鸡有8只,小鸭有2只,8里有几个2,小鸡只数就是小鸭的.几倍。

[将例题图演示成2只小鸭看作一份,8只小鸡有这样的4份,添上集合圈,并再指名一学生汇报]

师:这题怎样列式?为什么?

生:8÷2=4(倍)8里有几个2就是几倍,用除法算。

师:这个4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所以在算式中“倍”一般可以不写。[把得数上的“倍”字擦去]

师:再看一题[课本第13页练习五第2题,要求列算式并且解答]学生解答后批改,并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三)归纳小结。

师:刚才讨论并且解答的两道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点?解题时怎样想和解法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告诉了我们两个数,都要我们算他们的倍数关系。

生:求两样东西的倍数,就是看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算。

师:今天我们学的新内容是:知道了一个数与另一个数,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答的方法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四)组织练习。

1.课本第12页,练习十五第3、4题。

2.(出示一盒)

师:盒内放了好些纸蝴蝶,要求一种颜色的蝴蝶数是另一种颜色蝴蝶的几倍?这题我们让小明来解答。[出示皱着眉头的小明头像图]小明为什么皱起眉头?他有什么困难?

生:因为不知道盒子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蝴蝶?

生:而且也不知道每种颜色的蝴蝶有多少只?

师:说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要知道哪两样物品数,求倍数。

生:要知道一个数是几,另一个数是几。

[师打开盒盖]

生:还是不能解答,因为不知道求谁是谁的几倍?

师:这又说明了这类题还必须弄清楚什么?

生:要弄清楚求谁是谁的几倍。

师:讨论得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必须知道一个数是几,另一个数是几,还必须知道求谁是谁的几倍,也就是谁和谁比,这是很重要的。

3.全班练习:课本第12页练习五第5题。

批改讲评。

师:第一题一个数都是15,为什么第1小题得数是5倍,第2小题得数是3倍?

生:第1小题求15是3的几倍,第2小题求15是5的几倍,两次15和谁比是不一样的。

4.线段图:

师:根据线段图,谁能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让全班小朋友解答。

生:白兔的只数是猴的几倍?[全班学生在簿本上列式并口答]

生:黑兔的只数是猴的几倍?[同上]

生: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几倍?

生:这题不好算的,15除以9有余数。

师:这道题我们现在不会算,以后再学下去就能算了。

生:我说兔子的只数是猴的几倍?

师:想得好,兔子的只数是猴的几倍怎样算?

生:9+15=24(只),再拿24÷3=8,兔子的只数是猴的8倍。

师:灰兔也来了,[在线段图上补一条线段表示灰兔的只数, ]灰兔有几只?

[很多学生举手]

生:9×2=18只,灰兔有18只。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生: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算。

生:要弄清楚一个数是几,另一个数是几。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六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51页例2,练习十一第3、4题。教材分析:

1、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计算及相关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以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情境图,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出“倍”的含义,然后例2是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倍的关系

看一看、数一数,说说上下两行小棒图的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课件出示第51页情境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

1、阅读与理解。

同学们在干什么呢?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

你能提一个用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板书问题)我们一起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2、分析与解答。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第一种:画示意图。先画出某种图形表示擦桌椅的12人,然后用相同的图形画出扫地的4人,每4个图形圈成一组,可以把12人圈成3组,所以说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第二种:列算式计算。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

几个

4、用除法计算:12÷4=3。

3、回顾与反思。

师生共同检验:扫地的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子的人数,解答正确。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4、归纳与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三、知识运用

1、我会提出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飞机:48元,布娃娃:8元

2、我会看图列式计算。

图片:梨4个,苹果8个,菠萝16个。(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2)菠萝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3)菠萝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3、我会看图列式计算。

梨子4个;苹果8个;菠萝16个。

(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2)菠萝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3)菠萝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4、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读题,找准问题中对应数量,自己用画图或列算式解决。

观察下图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会提出除法问题并解答吗? 如: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5、看图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红红有6个苹果,笑笑有2个苹果。红红和笑笑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红红的苹果数比笑笑的多几个?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6、提高练习

学校联欢会表演节目,唱歌的有64人,跳舞的有6人,表演魔术的有2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和表演魔术的几倍?

四、课题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算。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

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

12÷4=3

7.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七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由此可见,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以学生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和独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全过程。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一方面学会运用所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分析、推理,另一方面体会身边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这几方面很是突出:

1、容量较大,但条理较清楚

本节课要完成两个例题和部分练习题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做到条理清楚。

首先从除法口算的复习出发,通过游戏、动手操作,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初步感知“谁是谁的几倍”。然后再通过游戏的深入引入例题的教学,让在学生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全程参与到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两个例题结束后通过一组同步练习做到了巩固新知,最后通过一组开放题的学习,拓展学生思维,达到提高学生思维的目的。

2、动手操作,时间充分

课堂中我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从复习引入开始就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充分激活知识储备,在例题讲解中让学生每个人都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将学生的手、脑、口充分调动起来,把操作与概念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同样选择了画一画、说一说的内容,让学生先动脑想一想,再亲手画一画,在操作的基础上使知识得以深化。

3、拓展练习,梯度明显

xiaoxue.xuekeedu.com

本节课教师设计的练习,从开始复习导入就遵循了由浅入深,扶放结合的原则。先是听算,复习了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又利用27÷9说出除法的含义,初识“谁是谁的几倍”。在例题学习的同时设计了同类型的练习。例题练习结束后,首先设计了一组3道基础题,由学生在组内自由选择其一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既达到了每个人都巩固练习的目的,又在相对较少的时间内使每组学生接触了较多的题目。拓展练习的设计,先是一道本课内容的深化练习,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信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然后是一道开放题,通过放手让学生给原片涂两种颜色,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达到发展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巩固了新知,提高了能力。

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八

1.使学生借助直观并联系对分数的已有认识,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通过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用不同方法比较两个数量,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42页第8题的统计图。(改多云天数为3天,雨天天数为8天)

要求:从图中任意选择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并用一个数表示比较的结果。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特点,分别用“差数”或“倍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指出: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比较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以及其中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还可以用分数表示比较的结果。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比较方法。

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说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本质上是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倍比的结果,它既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数学问题的自然拓展,又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有着一定关联。因此,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相关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再由此引导学生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方法,符合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例4,初步学会用真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1.出示下图。

提出要求: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根据图意,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出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2.启发:要求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应该把哪种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图中把红彩带平均分成几份?黄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3.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完成教材中的填空,并小结: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先要确定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在此基础上,可联系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

4.追问:你能把上面的示意图改一改,使黄彩带的长正好是红彩带的1/5吗?如果要使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10,上面的示意图又可怎样改动?

5.指导完成例4后面的“试一试”。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引导讨论:

要求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应该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

从图上看,红彩带的长被平均分成了几份?蓝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2)追问:你能把这道题的示意图也改一改,使蓝彩带的长正好是红彩带的3/5吗?如果要使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3/10,这道题的示意图又可怎样改动?

[说明:教材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前,安排“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感性认识。上述教学过程,注意强调“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先要确定作为单位‘1’的数量”,而这样的思考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理解相关问题的数学本质,也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在一致性,因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同样也要先确定作为比较标准的那个数量。这就为学生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此外,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比较结果(分数),调整表示相关数量的示意图,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在此过程中更为透彻地把握基本思考方法。]

三、教学例5,初步学会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1.出示例题:已知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如下图)的5/4,你能画出表示绿彩带长度的示意图吗?

2.讨论:根据题意,你认为是红彩带长一些,还是绿彩带长一些?说说你的想法。

组织讨论后,要求学生各自画出表示绿彩带长度的示意图。

3.引导反思:解决这个问题时,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红彩带的长被平均分成了几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4.拓展:如果画出的绿彩带是这样的7份,那么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如果画出的绿彩带是这样的8份,那么绿彩带的长又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这样的比较结果还可以怎样表达?

学生讨论后,明确: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8/4,也可以说成是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2倍。

5.指导完成例5后面的“试一试”。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引导讨论:

都是对两根彩带的长进行比较,为什么两次比较的结果却不相同?

(2)启发:求花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需要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求红彩带的长是花彩带的几分之几,又需要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

(3)强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关键要弄清应把哪个数确定为单位“1”,单位“1”不同,比较的结果也就不同。

[说明: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假分数的实际意义及其应用价值。先让学生画图表示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从中体会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结果的基本思考方法,这样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数量关系的数学实质。通过改变绿彩带所占的份数,并让学生用不同的假分数或整数继续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既体现了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又突出了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和发展线索,有利于学生把新的数学内容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至于“试一试”中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法,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让学生各自完成填空,再通过交流并明确:解答这里的每一个问题时,分别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另一个数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2.出示课始的条形统计图,要求学生从图中任意选择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并用分数表示比较的结果。

适当提示:多云的天数是阴天的3/9,也可以说成多云的天数是阴天的1/3;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3倍,也可以说成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9/3或3/1。

3.口答。

小红有9张画片,小明有13张画片。

(1)小红画片的张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小明画片的张数是小红的几分之几?

(2)如果小明送1张画片给小红,这时小红画片的张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小明画片的张数是小红的几分之几?

(3)如果小明送2张画片给小红,这时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他俩画片张数的关系?还可以怎样理解这样的关系?

如果学生解答第(2)、(3)题感到困难,可提醒他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回答。

4.课堂作业:练习七第5~7题。

学生完成后,适当组织交流,进一步突出正确确定单位“1”的数量对于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性。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哪些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关键是什么?

总说明

9.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评课稿 篇九

今天我们听了邹老师的两堂课受益匪浅,我先抛砖引玉,谈点自己的看法,首先说说邹老师的这堂课,邹老师整堂课给人感觉节奏鲜明,干净利落,充分体现了该位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对教材的充分把握,练习课本来是枯燥的,但邹老师这堂课的练习形式并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形式的多样化,使本身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了,其次,邹老师这堂课还特别突出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强化,总之整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有一个小小的细节我有些不同意见,就是在练习除法应用题时,邹老师问了一个问题,问‘为什么用除法’我觉得这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应该要老师自己解释,至少要给以提示或启示。吴老师整堂课堂气氛活跃,在纪律,课堂的条理性和基础性上不如邹老师,但老师、学生的思维特别灵活,开放,就教育的长远来说,我更欣赏吴老师的方法方式,好,我的`一点薄见到此为止,现在请各位老师就这两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邹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是指导思想、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邹老师的教态,语言,节奏非常好。充分体现了一个经验丰富老师的全面素质。教学设计合理。

10.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十

教学目的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规律。

2.正确列式,掌握计算方法,准确计算。

3、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重点

明确单位“1”,会列关系式。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题中条件找出和关系式中相对应的数量。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0.75=

1.25=

0.786=

1.763≈

0.9855≈

3.列式计算,说分析思路。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说思路:关键句是“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和六年级人数相比,六年级人数做单位“1”,关系式为 已达标人数÷六年级人数

小结:这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因为所求的问题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用除法计算。关键是找单位“1”,用单位“1”做除数。(二)讲授新课

改变准备题为例题,把“几”改成“百”。

例1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1.读题,说出例题与准备题有什么不同?百分数表示什么?(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道题与准备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吗? 2.说解题思路。(小组互说,集体订正。)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把问题补充完整,也就是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和六年级人数比,六年级人数是单位“1”,做标准量。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120人是和六年级学生人数相比的量。3.列关系式:

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六年级总人数 4.列式:

(板书)120÷160=0.75=75% 答: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75%。

请同学们看计算格式:通常先求出商,用小数表示,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问:结果表示什么?为什么没单位名称?

(体育达标的人数与六年级学生人数是倍数关系,所以没有单位名称。)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解题方法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是最后结果,一个用分数表示两数间的倍数,另一个是用百分数表示两数间的倍数关系。)6.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单位“1”的量;找准与单位“1”相比的量,用与单位“1”相比的量除以单位“1”。)7.过渡到例2。

百分数还可以叫做什么?(百分率,百分比。)你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哪些率?(发芽率,出勤率,合格率„„)求这些率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实行科学种田,为了保证基本苗数量,又避免浪费种子,就要先进行发芽率的试验。求发芽率就是求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通常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问:“率”表示什么?(两个数相除的商。)师:发芽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所以,要“×100%”。

例2 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做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求发芽率。1.默读题,说已未知条件。2.什么叫发芽率?(同桌互说)3.根据发芽率公式,自己列式。集体订正。问:结果有单位名称吗?为什么?

4.根据发芽率的公式,你们能说出求下列百分率的公式吗?(边说边投影。)想一想:你能告诉大家一个百分率公式吗?

5.练习:第137页“做一做”。强调先写公式,再列式计算。(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

1.一班种树40棵,二班种树48棵,二班种的棵数占一班的百分之几?(集体订正)48÷40=120%

为什么不是40÷48?(一班是单位“1”,一班种的棵数做除数,二班种的棵数是和一班相比的量,做被除数。)2.读题,说单位“1”;列式,说结果。①2是5的百分之几?

(5是单位“1”,2÷5=0.4=40%。)②5是2的百分之几?

(2是单位“1”,5÷2=2.5=250%。)③4千米相当于5千米的百分之几?(5千米是单位“1”,4÷5=0.8=80%。)④20分钟是1小时的百分之几?能直接列式吗?先怎么办? 3.以小组为单位说分析思路后,个人在本上列式,集体订正。①某村前年造林15公顷,去年造林18公顷,是前年造林的百分之几? ②某种录音机原价560元,现价是320元。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原价是现价的百分之几?

③某生产队割青草200吨,晒成干草后还有120吨。求青草的含水率? 关键要明确,青草含水重量,就是失去的水分,即:青草晒成干草后少的重量。

④某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女生占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女生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分析第三问,全班人数是单位“1”,全班人数是男生和女生的总和,所以,除数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列式为:22÷(22+20)。问:第三问与前两问有什么区别?

⑤某区绿化环境,前年种花草200公顷,去年比前年多40公顷。前年种花种草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小组讨论分析,谁是单位“1”,谁是和单位“1”相比的量?会列式吗?集体订正。

4.根据:“24,60”两个数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四)课堂总结

1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十一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通过这样的教学情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课活跃起来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新闻,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题材,信手拈来,即新鲜又有亲切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情境掌握数量关系。

问题解决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强调学习设置到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情境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培养使用数学的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它旨在使学生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过程的体验,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上一篇:高三地理周周练下一篇:中秋名家文章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