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诗句苏轼

2024-10-21

红梅诗句苏轼(通用8篇)

1.红梅诗句苏轼 篇一

红梅古诗苏轼手法

定**·红梅

宋代: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1.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2.慵:(yōng拥)懒。

3.怜:爱惜。

4.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5.小红:淡红。

6.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7.尚余:剩下。

8.孤瘦:疏条瘦枝。

9.随:听任,顺从。

10.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11.沁:(qìn)渗入。

12.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13.梅格:红梅的品格。

14.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贬官在黄州,因读石延年《红梅》诗引起感触,遂作《红梅》诗三首。稍后,作者把其中一首改制成词,即取调名《定**·红梅》。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三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主要成就

文学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 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书法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绘画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2.形容雪中红梅的诗句 篇二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5、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6、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____卢仝《有所思》

7、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8、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9、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10、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11、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____杜耒《寒夜》

1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13、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____吴文英《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14、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____曹组《蓦山溪·梅》

15、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____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16、姑苏城外一茅屋,萬树梅花月满天。____唐寅《把酒对月歌》

1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____张谓《早梅》

18、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19、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____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二》

20、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____陆游《落梅》

21、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____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22、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____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23、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____苏轼《西江月·梅花》

24、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____苏轼《西江月·梅花》

25、陌上风光浓处。第一寒梅先吐。____李弥逊《十样花·陌上风光浓处》

26、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____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

27、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____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28、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____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29、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____齐己《早梅》

30、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____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31、萬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____道源《早梅》

32、江涵雁影梅花瘦,四无尘、雪飞云起,夜窗如昼。____卢祖皋《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33、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____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34、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____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35、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____吴锡麒《长相思·以书寄西泠诸友即题其后》

36、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____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37、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____王维《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

38、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____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39、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____李商隐《对雪二首》

40、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41、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____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42、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____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43、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____李世民《元日》

44、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____晏几道《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45、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____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46、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____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47、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____李方膺《题画梅》

48、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____范成大《喜晴》

49、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____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50、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____龚自珍《病梅馆记》

扩展阅读:梅之品格

自古以来,有太多太多的咏梅之作。确实,梅作为四君子之一,是志士仁人永恒的追求。他代表了一种态度,那是一种毫不张扬的情怀。他代表了一种精神,那是一份“凌寒独自开”的品质。

梅之品格众多,首推恬淡。或许他还不如情人眼里的玫瑰般珍贵,他也不如百合优雅大气,但他依然自足地开着,只为有人能被这浮动的暗香所感染——那更是心志的感染。人们印象中的季老往往是一身蓝卡其布中山装,带着他那标志性的和蔼的.微笑。在语言文字领域造诣极高的他,却从不显摆夸耀。他不屑于提及辉煌,只愿潜心作学问。“我辈书生,青灯黄卷,兀兀穷年……”“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养生无道便是有道”,看淡名利,看淡得失,安然处世,便是季老如梅般品质的最好写照。

梅之品其二,便是坚守。她,曾不顾爸爸的反对,毅然决然选择了播音主持这个行业。独自一个人北漂,坚忍是墙,孤独为瓦,但她依旧如香梅般典雅,行走在北京的街头。每每看到她总会想到梅花。或许她并不是最美的,可她懂得在历练中坚守梦想,这才成就了今日的“金话筒”。她便是董卿,一个在寒风中战胜了冰雪,走进了春日,走向了成功的央视当家花旦。

梅之品其三,便是隐忍。独立墙角的他,是否也会被孤独困扰?万物萧瑟的冬日里,唯有他傲然挺立于世,为人们送去精神上的慰藉。这让我想到了抗战时期英勇的地下特工们。人们往往只会认识到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才是英雄。可地下特工们为最终的胜利牺牲的可能更多。秉承着做梦也要有纪律的谨小慎微的信念,他们的每一天似乎都在悬崖上行走。隐忍的品格换来了战争的胜利,却也牺牲了他们的自由、爱情、家庭,甚至生命!正如梅花吧,放弃春日温暖的阳光,灿烂地绽放在纷飞大雪中,也给冬日里慵懒的人们送去了精神一振。

欣赏梅花在寒风中摇曳的美姿,用力嗅一嗅他沁人心脾的芳香的同时,我们更被梅之品格所震撼。于是我们便学着他的恬淡、坚守、隐忍,用心、积极地生活着。

3.苏轼最著名诗句 篇三

1、碧纱窗下水沈烟。——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2、谁家水调唱歌头。——作品出自:《南歌子·游赏》

3、蓝桥何处觅云英。——作品出自:《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作品出自:《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作品出自:《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作品出自:《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作品出自:《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作品出自:《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作品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作品出自:《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作品出自:《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作品出自:《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作品出自:《临江仙·送王缄》

20、雪晴江上麦千车。——作品出自:《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1、杖藜徐步转斜阳。——作品出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品出自:《题西林壁》

23、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作品出自:《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5、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春月》

26、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作品出自:《和董传留别》

27、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8、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作品出自:《少年游·润州作》

29、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作品出自:《有美堂暴雨》

30、门外东风雪洒裾。——作品出自:《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31、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32、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作品出自:《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3、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作品出自:《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作品出自:《惠崇春江晚景》

35、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作品出自:《西江月·顷在黄州》

36、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作品出自:《满江红·江汉西来》

37、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作品出自:《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8、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作品出自:《临江仙·送钱穆父》

39、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作品出自:《虢国夫人夜游图》

40、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41、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作品出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42、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作品出自:《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43、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作品出自:《念奴娇·中秋》

44、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作品出自:《满江红·江汉西来》

45、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作品出自:《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46、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作品出自:《蝶恋花·密州上元》

47、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作品出自:《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48、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作品出自:《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49、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作品出自:《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4.苏轼自由的诗句 篇四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于苏轼的简介资料: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x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诗人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然后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5.苏轼诗句 篇五

1、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三月七日》

5、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苏轼《江神子·江景》

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7、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8、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春景》

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4、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5、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18、笑渐不闻声渐悄。——苏轼《蝶恋花·春景》

19、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0、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2、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4、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2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7、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8、一枕初寒梦不成。——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29、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0、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3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3、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4、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 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35、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36、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3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三月七日》

3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4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1、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2、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4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44、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45、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46、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7、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48、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49、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50、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51、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5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三月七日》

53、蝶懒莺慵春过半。——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5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55、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5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5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59、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称赞苏轼的诗句 篇六

称赞苏轼的诗句有哪些呢?各位同学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哦!

称赞苏轼的.诗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东坡父子三)

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

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

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7.苏轼爱国诗句 篇七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浪淘沙・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延伸阅读: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

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去可汗。”(《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牧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放(一作皆。)春容。”(《闻洮西捷报》)写熙宁五年(1072)洮西大捷。又如元s二年(7087),擒获吐蕃首领鬼章,苏轼写诗称颂道:“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但他也清醒地告诫说:“羌情防报复,军胜忌矜骄。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获鬼章二十韵》)

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市石本灵怪,忽从梦中来我前,骇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这表明苏轼从青年时代就具有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可见他高燃的理想火炬。

其三、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在他的诗中,主要是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正如刘克庄所评:“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后村诗话》)

看苏轼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中前两句翻用刘禹锡《看牡丹》诗“只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最后一句翻用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语意。描绘杭州百姓观赏牡丹的欢乐氛围以及笑看其带醉而归的情形。诗中描写出自己白发簪花的情态,赏花醉归,十里花街,珠帘半卷,佳人仕女,纷纷探头观看。诗中“人”、“花”、“老”、“羞”四子有意重复,使音节回环往复,带有很强的婉约情调。

又如他的诗《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等,更是婉约细密,幽微深远。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鸨诔ぴ饴睢2秽敛宦钕灿杏,世间谁复如君者。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这是苏轼诗《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从诗中感觉出有种笔墨淋漓,锋芒毕露,豪气喷薄的感觉。而苏轼的词其豪放特点更甚于诗。

其四、品茶论禅,书写绘画。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一种超然精神,因而造就了其创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风格特点。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苏轼有名的一首禅诗,琴声既不在“琴上”,又不在“指上”,那么发自何处呢?诗人设问奇诡而并不作答(也无须作答),诗中充满了“禅意”,其间之雅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对苏轼的影响。

8.苏轼月亮的诗句 篇八

自古以来有不少诗人在诗中写到了月亮,可见月亮在古时候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且借月亮来抒发ta们内心的情感。苏轼就是其中之一,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成为了经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苏轼关于月亮的.诗句,体会个中情感吧。

1、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花影》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中秋》

3、月笼云暗重门锁。——《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4、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上元侍宴》

5、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6、春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减字木兰花·春月》

7、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润州作》

8、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顷在黄州》

9、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0、仲也珠径寸,照夜光如月。——《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

11、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临江仙·送钱穆父》

1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中秋月》

13、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中秋见月和子由》

14、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鹊桥仙·缑山仙子》

1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16、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7、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8、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念奴娇·中秋》

1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0、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21、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22、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23、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蝶恋花·密州上元》

2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中秋》

上一篇:沈从文的眼泪阅读答案下一篇:领导干部党性锻炼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