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精选8篇)
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篇一
diqing.offcn.com
2018云南迪庆教师资格证考试素质教育基本内涵以
及表现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考查方式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体现战略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正面:大众化教育;无偏见;关注所有学生;平等受教育机会;不抛弃,不放弃 反面:少部分人;精英教育;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优等生与 差生(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正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均衡配置;学习、道德和能力 反面:唯成绩论;唯分数论;主科与副科;重知识,轻能力(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正面:多样性、差异性;特长、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反面:只重视共性,忽视差异性,扼杀独特性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正面: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保护好奇心;激发想象力;多动手 反面:灌输教育,死记硬背;扼杀学生想像力;以教师为中心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diqing.offcn.com
【考题回顾】
1.【2015上-中学】班主任马老师常对学生说:“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呆子’”。这表明马老师具有()。
A.开拓创新的理念 B.素质教育的理念 C.自主发展的意识 D.因材施教的意识
2.【2016下-小学】筱筱喜欢唱歌跳舞。孙老师对她说:“成天蹦蹦跳跳的,没有学生样。学生得老老实实学习才行!”孙老师的说法忽视了()。
A.学生的心理发展 B.学生的全面发展 C.学生的主动发展 D.学生的主体发展
3.【2017上-小学】小丽的语文成绩很好,庄老师常常鼓励她多阅读、勤写作,力争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小刚学习基础较差,但篮球打得好,庄老师就鼓励他将来做名职业运动员。对庄老师的做法,下列评价中不正确的是()A.善于因材施教 B.注重学生的全面性 C.善于激发学生自信 D.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参考答案】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diqing.offcn.com
1.B 2.B 3.B 更多云南迪庆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关注迪庆中公教育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篇二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 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 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一)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 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它既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条件与保障, 同时也代表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育知识技能的体系化、教师教育专业化、国家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等等。
(二)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 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代表已经是成熟的专业人员, 当了一辈子教师并不意味其专业性得到了发展。教师专业化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 但不仅仅是时间的延续, 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教师职业生活个性化的过程, 也是良好教师形象形成的过程。
二、现代教师职业角色
教师的职业角色, 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责及相应的行为模式。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现代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的文化授受活动, 而且是师生的相互交往活动、情感交流活动、教学共同生活的创造活动等。教师作为主体, 其作用的客体在教材、学生个体与集体、自我、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还作为客体为学生主体所认识。因此, 现代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不断变化和创新的。其基本角色包括: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等等。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则将教师比作中间人即介入者, 他说:“整整一个多世纪以来, 学校与教师在最为统整民族国家、推进产业社会之发展、推进民族主义建设的装置或主体方面, 被赋予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使命, 不过,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民族国家的架构动摇了, 在后产业主义的社会中效率性的神话崩溃了;在民主主义的进展归结为个人主义与市场主义的现在支撑学校这一装置与教师这一主体的规范性与正统性正在急剧式微。继而大众媒体的扩大与信息社会的发展, 使得学习的机会在校外爆炸性地扩大。这使学校存在的价值变得不透明了, 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性急剧丧失, 因此, 需要重新界定学校与教师, 以适应新的情况。”例如, 教师这一角色显露出如下种种二元关系的中介性质:“儿童”与“成人”、“学习者”与“教育者”、“从属者”与“掌权者”等等, 教师这一角色, 无论怎样做出明确的界定, 事实上都是“中间人” (intermediator) , 教师角色的转换意味着其基本功的培养途径要随着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师基本功涵盖的范围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业”就是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基本功包括所有教师的一般基本功, 也包括学科教学以及和教育工作相关的基本功。教师基本功是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说教学是技术加艺术, 那么这种技术和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上面。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表现, 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过去所说的教师基本功, 无非是三字一画 (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 和语文基础知识、口头表达能力等, 再加上一些专业学科的基本功 (音乐、体育、美术等)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需要我们重新看待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基本功的含义越来越广, 教师基本功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大。
(一) 为人师表
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 只有思想上以学生为本, 有做名师的愿望, 至少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才能练好基本功。
有理想, 有事业心。教师应该以对工作的热爱和热情感染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热情。教师在工作上的孜孜追求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未来的事业心。如果教师没有事业心, 他所教的学生可能会没有责任感和不求上进。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很明显地表现在学生身上, 教师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激励学生。
以身作则。学校无小事, 处处皆教育, 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身教胜于言教, 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教师不能“言必行, 行必果”, 不讲诚信, 不能以身作则, 对学生的教育就难以奏效。
(二) 爱的能力
教师应该有人文素质, 在爱学生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爱学生也是一种技能, 爱他们, 使他们愉悦地接受教育。不懂得爱的方式, 往往会适得其反。爱学生, 学生就会觉得表扬是激励, 批评是爱护。这种爱, 是“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大爱、长爱、博爱, 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 也是工作的需要。爱是教育的基础, 不单纯是教师的基本功, 更是一种境界。
(三) 表达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普通话一般应达到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水平。在公众场合即席讲话或与人沟通时, 能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做到观点鲜明, 内容具体, 用词准确, 条理清楚, 节奏适宜。教育学生时能够入情入理, 以德育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春风化雨, 把话说到学生的心里。一位优秀的教师用不了多少话就能吸引住学生, 这就叫基本功, 这就是艺术。没有精彩的语言就没有精彩的课堂, 教师的语言要能“粘”住学生, 即确切、明白、简洁、优美、形象。在新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的口语表达依然重要, 教师口语表达的效用已远远超越了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朗读、讲述、发布指令等。新课程提出的主动建构学习, 就是要求教师自己不仅要善于表达, 还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表达,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说话或表达的余地。
2.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的工作比较繁重, 但教师要学会反思和总结, 把心得体会写出来, 才能少走弯路, 更快进步, 才能轻松高效地工作。如教师的计划、总结、随笔、论文、教育故事、反思和教案等等。现在要求教师做研究型教师, 没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是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的。我们不能只靠网络来堆积自己的文章, 而是要写出来自己真实的感悟, 形成自己的认识, 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四) 理解课程标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
掌握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掌握各个年级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基本知识, 能够理解单元或章节教材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准确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的需要。
(五) 备课的能力
能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构思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调理清楚, 认真设疑, 抓住重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科与学科、单元与单元以及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教案字迹工整。
(六) 设计板书的能力
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板书, 目的明确, 条理清楚, 科学、合理地体现复习价值, 书写美观。
(七)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
能够恰当使用教学媒体, 做到独立使用, 教学规范, 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要达到相应的水平等级。
(八) 学科专项基本功
如语文学科朗读, 数学学科绘制图形, 外语学习绘制简笔画, 能用外语组织教学, 历史学科能够熟练指示和分析历史地图, 物理、化学、生物能够熟练进行实验, 音乐课能够进行自弹自唱, 体育能够熟练进行示范动作, 具有肢体协调的能力, 美术学科能够示范美术技法, 等等。
(九) 组织教学的能力
课堂上重视组织教学, 做到从开始到最终师生都能够精神饱满地进行教与学。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 随时调节课堂氛围, 端正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十) 教学评价的能力
教师要熟练掌握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方法和技能, 关注学生之间有差异的成长和发展, 及时帮助、指导学生, 鼓励学生更好地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 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逐步学会运用个人成长记录袋, 成长自述, 实作测试案例分析等评价方法和手段, 提高评价效果, 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基本功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 具有多阶段性的特征。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表明, 虽然师范教育对专业发展不可忽视, 但许多教师的优秀品质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其成长是多阶段的连续的过程。
四、教师基本功的培养途径
一般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一) 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它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特性之上, 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服务。为此, 师范教育必须强化其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职能, 把学术性、师范性和服务性结合起来;注重师范专业信念体系的形成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建构反应教师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建立有效的教育实习制度。
(二)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新教师的入职培训辅导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并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有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 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在我国, 各级师范院校还承担了短期的系统培训工作, 其目的是向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 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三) 在职培训
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在职教师提供适应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 主要采取“理论学习、时间尝试、反省探究”的方式, 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 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四)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末崛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 90年代逐步被我国学者所认同并在一些地区率先尝试。这种教育模式力图使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联系, 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发展的一体化。
(五) 校外专业支援与合作
主要形式有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这类多样化的校外专业支援和合作, 不仅在引进新的教育观念、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交流方面, 能成为培养学校教师基本功的有利支援;而且促进教师与校外专业团队之间更大范围地互动与合作, 扩大了教师的专业视野, 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和分享外部专业信息, 对促进教师基本功的培养提供重要的途径。
(六) 自我教育
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教师的自我建构。教师自我建构的方式主要有系统的自我反思, 主动收集教改信息, 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 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
在德国, 教师在职进修分为进修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种。教师进修被政府规定为教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继续教育是教师在自愿原则之下参加, 以便取得其他的新资格。现在, 教师进修一般称为“教师继续教育”, 法律规定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师的进修已改变过去自由参加的方式, 规定到退休为止都要定期参加进修活动。
未来的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应遵循两条路。一条道路是一定数量的教师在学前教育、技术教育、迟钝儿童训练、“终身教育学”等方面专业化。另一条道路是把另外一些人训练成为组织者兼教育家, 其中包括一大批师资受训者, 他们应该在理论上懂得在校内校外如何对儿童和成人进行教学。教育工作者在训练方面的根本改革是要改变他们的任务, 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王邦德.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黄坚厚.教师的多重角色[J].教育资料文献, 1978 (8) .
[5]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6]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篇三
【关键词】教师评价 内涵 特征
人类自从有教师以来,教师就在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评价。但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却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我国的教师评价开始于60年代,直到80年代以后才有比较正式的评价。现行教师评价制度可归纳为发展性、管理性、放任性和判决性四种教师评价模式。目前,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其“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鲜明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它是一种以教师为核心,注重教师个体发展的评价。它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对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总结和完善。国内外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称赞这种教师评价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内容。据英国一项调查表明,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教师中间产生了相当大的热情,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参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甚至是一种享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系统被介绍给我国教育界后,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就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意义以及如何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做一探讨。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本理是:教师评价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认为教师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的过程,它不应只是对过去的总结,主要应该面向教师的未来发展。这种评价制度注重教师在评价之后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旨在完善教师的职业素质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它不仅是一个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过程,而且还是通过评价反馈,不断调节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作为过程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不看重静态的评价结果,更不以此为依据对教师实施奖惩,而是看重这一评价过程能为教师的未来发展提供哪些促进因素,以及评价的可持续性。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重要意义
1. 促进教师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需求的融合,为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保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才会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蒸蒸日上。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念正是立足于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学校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2.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校工作氛围,提高学校工作质量和效益。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奖惩、排序为目的,因此,教师之间难以形成一种真诚合作的关系,而发展性教师评价结果不与奖惩挂钩,这样就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消除传统的教师评价方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学校工作质量和效益。
3. 有利于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使得教师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性的发挥。发展性教师评价注重的是全方位的工作,因此有利于把教师从只注重课堂教学、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怪圈中解放出来,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广大教师切实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三、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大面积推进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人的发展,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最终标准。基于此,我们必须积极实行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如何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立足现实,加强学习,进一步树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教育观念。由终结性教师评价向发展性教师评价转变,实际上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人们只有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加以吸收和内化,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领导者首先要转变旧的教师评价观念,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观念。
(二)实施教师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强调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因为与他人相比,教师自身最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对象,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以及想从评价中得到什么。所以,在评价开始时,学校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即制定科学而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教师才能有目的地收集和分析有关自己教育教学的资料,体现评价的导向作用。 此外,明确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还有助于减小教师自我评价与他评之间的差异。
(三)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重心和目标,所以评价教师一定要充分获取学生的意见。因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交往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同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听取并高度重视学生对自己在教学、师生交往和其他方面的建议,并且根据他们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或者转变某些不恰当的教育教学行为。
(四)实施教师评价一定要注重反馈环节,切实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提高,因此学校对于评价结果的运用,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奖惩和评优的处理上,而应帮助教师以开放、坦荡的胸怀面对评价结果,对教师存在的优势、不足和進步形成清晰认识,并且与教师一起提出如何发扬优势、克服不足的改进意见,教师也应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反思与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斌华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s
4.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 篇四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它包括如下基本旨意:
1.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应具有的。
2、揭示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作为道德的一种,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它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所共有的特征 1.相对独立性:
道德在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道德在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的发展不总是同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道德发展中,某些道德并不是苍桑变幻和世代更替而发生变化。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是总是保持着同步性。主要表现为:或滞后于社会发展,或超前于社会发展。
2.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总是反映和体现着阶级的意志,并按照阶级的意志来建筑自身道德体系。
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阶级性主要表现为:
a.不同阶级都是从自己实际所处的经济地位中形成本阶级特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以此作为为评价人们的行为善恶的标准。
b.不同阶级的道德总是各自反映着本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c.不同阶级都是以自己的道德作为的工具,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3、历史继承性:
任何新道德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适应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需要,适应一定阶级的需要,并对以往的道德规范、观点等进行加工改造,保留那些符合新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的东西,抛弃那些不相符合的东西而形成发展而来的。
4、道德现象的共含性
作为道德现象,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规范现象。它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知道和衡量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社会或行业团体对人所提出的外在要求,2.道德意识现象。它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在道德活动中形成的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认识及在这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信念、信仰等。
3.道德活动现象。它是指人或团体在社会生活中,在一定善恶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东西。
(二)教师职业道德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反映着道德对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影响和作用,道德作为社会共同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价值来源。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中,道德总是作为各种师德规范的确立提出合理性论证,提供有力的依据,教师职业道德价值思想根植于道德基础之中,总是与道德相一致。总之,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区别:道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一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特有的善恶标准和观念;两者的产生的时间和发展不同。道德先于教师职业产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萌芽和产生的,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人类社会脑体分工之后才开始产生的,就它们的发展而言,道德是随着社会集体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在整个社会的广阔空间里形成发展的,而教师职业道德,虽然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但更主要的、更具体的还是在教师职业领域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与教师这一职业 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节 教师劳动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及其对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是针对教师劳动与需要它的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言,指教师劳动针对需要它的社会所具有的功能属性。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劳动能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2.教师劳动能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3.教师劳动能推动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4.教师劳动能推动人的素质的发展。
(二)教师劳动社会价值对其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社会的要求上: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既是社会赋予的也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体现着教师 劳动对社会所具有的独特属和多方面的功能。
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职业的自我要求上:从教师这一行业自身来说,它在努力追求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会在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过程中发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教师劳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教师是以教书来培育人的专门劳动者。这种职业的特殊性除了内在地规定了应有的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外,还内在地规定了评价教师行为的善恶标准和教师应有的从教为善的品质。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
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专门体现性和对教育的专门适用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
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道德相区别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所在。从古至今,始终贯穿着教书育人的要求,教书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为人处事的方法。
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1.在教师劳动价值上,它向人们揭示了教师从事的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2.在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上,它显示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把教师视为联系历史与未来的一个活的环节。
在教师职责上,它强调教书育人是根本,主张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反对只教书不育人。
在教师职业态度和情感上,它提倡爱岗敬业,以育人为乐。在教师职业形象上,它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师职业行为品质上,它要求尊重信任学生,关系爱护学生。
四、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发展是社会和教师职业的需要,其功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对教师职业作出了总要论证,而且有助于增强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其重要旨意,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难点是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劳动社会价值对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教师劳动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复习思考题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2、教师职业道德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吗?
3、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4、简述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对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教师劳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及其强化的意义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所含有的价值因素
一、道义价值
道义,即道德和正义。是一定社会精神文明的主体内容。教师职业道德在满足社会道义需要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教师职业道德所含有的道义价值除体现在教师职业功能上之外,还体现在教师职业的社会性上。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道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必须遵循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体现一定社会的道德风貌。反映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合乎时代的要求。
其次,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声望,可使教师职业道德的道义价值含量更高。
二、教育价值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教师职业道德,其教育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三、文化价值
道德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表现。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从一个侧面满足着人民大众在社会文化的需要,具有文化价值。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一、对教师工作的动力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教师职业道德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行为中,具有一种启动性的力量,激发、鼓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自我修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觉地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的三种实现形式:
1.社会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通过树立理想的榜样和评价等方式,塑造理想的教师职业人格,造成社会舆论,从而使教师在职业行为中向往、追求,并力图实现高尚的职业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旦被教师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它便可以成为教师自我限制、自我约束的动力系统,促进教师的工作。
3.当教师职业道德被教师在工作中不断遵循、认识、体验,最后内化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时,它便成为一种精神力量,使教师在职业行为中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自觉行为。
二、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以“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外在尺度和内部的命令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保证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行为的正常进行。因此它对教师职业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三、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现象具有教育功能。教育职业道德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教师职业行为的师范性特点上。
四、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为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而对教师工作提出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既是规范教师工作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准则,也是社会、学校和教师自己对教师工作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准则之一。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工作具有评价功能。
五、对社会文明的师范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过程汇总,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六、对教师自身修养的引导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对 教师自身修养来说正是起着指明方向、矫正行为、保证修养目标实现的作用。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
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作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
2.教师 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如何,也是其他教师素质因素能否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
二、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
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自觉地为教师人体品质后,它便成为了一种内在力量,促使教师自觉地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用辛勤劳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与此同时,他们还会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则,调节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个体需要与社会要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克服一切困难和阻碍,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因此,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是克服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
2、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教师的廉洁从教。
3、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四、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教师要不断新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时代精神、适应时代的人才。而所有这些正式教师职业道德所包含的内容。可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是推动素质教育所必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的道义价值和教育价值;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动力功能。难点: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道义价值和教育价值。
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有哪些?
3、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有哪些?
4、为什么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具有教育功能?
5、强化教师的意义有哪些?
6、为什么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
7、简述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对净化教育行业风气的意义。
第三章 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
一、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继承性
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不能离开中外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历史,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丰富的教师职业道德遗产,它是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源泉。
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教师职业道德,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给予批判地继承。
1、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作用的思想和观点
2、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方面。
3、所创导的优秀的道德品质,二、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时代性
在建构社会注意教师职业道德时,要体现时代的精神,适应时代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教师职业道德建构必须体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注意道德精神。
2、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建构要有利于解决教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
3、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建构要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4、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体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点。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全面性
1、要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2、要有利于对各种关系的全面调节。
3、要有利于全面育人。
第二节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教书育人原则
教书育人就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既要努力教授学习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
教书育人的基本问题上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2、正确理解育人之含义,树立全面的育人意识。
3、多方面努力,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
二、乐教勤业原则
乐教勤业原则是指教师要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勤奋地进行工作。这是对教师在对待自己职业方面所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
乐教勤业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教育,路于从事教育事业。
2、勤于功业,勤奋工作。
三、人格示范原则原则
所谓人格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应当遵守的基本的师德原则。
人格示范原则要求教师做到:
1、教育者先受教育
2、在实践中努力锻炼和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3、要有良好的仪态。
第三节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教师职业道德态度、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约定俗成及明确规定的标准,是依据道德原则调整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道德标准。
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各自含义
(一)依法执教
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和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是最根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二)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没有爱岗敬业,就谈不上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联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也不可能实现。
(三)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师生关系是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作为教育活动的双方参与者,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和效果。
(四)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业务之间相互的道德规范。严谨治学是教育工作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必须的道德规范。
(五)团结协助
团结协助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等教育主题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教育实质上是整体劳动,是教师、学校领导和职工群体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六)尊重家长
尊重家长是处理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这是教师必备的主要道德规范。
(七)廉洁从教
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情操方面的要求迷失调整教师与物欲之间的道德规范。它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
(八)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教育活动对教师个人言行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必备的主要的道德规范。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联系
在各道德规范的联系中,爱岗敬业是基础,其他规范都是爱岗敬业的体现。教师爱岗敬业必然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因为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传授知识是教师工作的主要方式;教师爱岗敬业,必然期望自己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而人的培养教育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取得成效必然会与他人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主要特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及廉洁从教都是为人师表应有的重要方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乐教勤业和人格示范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现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难点: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现时代性和全面性。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如何把握。教书育人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继承性、时代性、全面性?
2、教师的职业道德原则有哪些?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3、为什么说教书育人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4、简述乐教勤业和人格示范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5、现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第四章 依法执教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依法执教的道义性存在
本节主要从道义的角度来阐述依法执教何以成为教师职业道德议题的原因。
一、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性
依法执教的道义性源于道德和法的内在联系性。
(一)道德和法的一般区别
法是国家指定并认可,体现国家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法的产生晚于道德。道德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法则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而被加以确认的,具有国家明确的规定性。法通常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决议等特定形式。
法和道德虽然都是涉及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但二者所依靠的力量和实施方式、作用方式有所不同。从产生作用所依靠的力量上看,法是借助国家机器得以强制性实施,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而道德则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和人内在良心、信念的督促来维护并发挥作用;从二者的实施方式看,法的实施主要表现在对一时行为的强行禁止。道德的实施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劝阻或示范。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要受到惩罚,而违反道德则不然;从作用的范围上看,道德作用的范围要比法的范围广泛得多,它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一切活动。一般而言,法律所调整的范围也是道德所调整的范围。而道德所调整的范围,则不会都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现实生活中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只要没触犯法律,法律无法干涉,是不能给予制裁的,但这些行为却可以通过道德进行批评、谴责加以制止。
(二)道德和法的内在联系
法和道德的内在联系是多方面的。
发展过程的联系性。道德是法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法是道德的固定化和不可侵犯的神圣化。
内容上的联系性。在道德领域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适用性的道德内容,常常成为法和法律的内容。
目的的联系性。道德和法作为社会行为规范,都共同承担保持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任务,其功能具有通约性,只不过在保持社会秩序方面两者所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价值精神的联系性。道德和法都是含有一定价值精神和思想宗旨的,人们通常分别把这些称为“道德价值”或“道德精神”,“法律价值”或“法律精神”
二、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表现。
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主要是指在法律法规中所体现出来的善意性、人道性、公正性以及它对善、对人道和公正的维护性。
(一)人道—正义性
人道—正义性,是法律法规成为信任对象的主观价值的对象,而且只会成为人们厌恶反感的对象。法律法规只有富于人道—正义性,才能被人们所信任、拥护和执行。
教育法律法规的人道—正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体现在对教育事业及其发展的规范和保护上。
通过教育法律法规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和保证经费的投入。
通过教育法律法规不仅明确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规定了要为公民接受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和帮助。
教育法律法规对教育事业及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保护性。
(二)公平—合理性
公平—合理性是教育法律法规道义性的又一重要体现。公平合理是人类在发展的历史中所形成和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法律法规如果没有公平——合理性作基础,或人们发现法律法规偏私、不合理,就会被人们拒绝甚至被人们反抗。
从法律法规产生的过程而言,它都是经过长期酝酿研讨和严格的法律程序、严格的行政程序而产生的。一方面,教育法律法规在起酝酿研讨期间总是对人们关于教育的看法、意愿进行各方面的征询;另一方面当代教育法律法规虽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民性,但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严格的行政程序得到专门认可的,在客观上能有力保证公正合理的规范得到确认,避免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避免偏私和偏见。
(三)公平—平等性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公平—平等性主要体现在:
1、规定了公民个人受教育的权力的平等。包括两方面: 就学权利均等、教育条件均等、教育效果均等
2、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之上的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受教育权利。
第二节 依法执教的教育需求性
一、依法执教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所必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教育立法,加强依法治教,以法律来确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保证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
二、依法执教是普及义务教育所必需 实行义务教育的客观要求:
1.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需要各种专门人才,而且需要每个劳动者也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
2.近代社会人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彻底摧毁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逐步成为社会公民应有的权利。
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事关一个国家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依法执教是教育规范化、有序化所必需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越高。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有现代教育与之相适应。而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规范和有序化,这是以往历史上的各种教育所无法相比的。现代教育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实现教育功能的需要密切相关。
四、法执教是保证教育人道化所必需
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被赋予人道化要求,即人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强调教育过程对人的发展性,对人的关心、爱护,对人格的尊重,反对教育过程对反对人的压抑,反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中伤。当代社会,非人道的教育已成为世界文化和伦理所谴责,教育的人道化成为世界教育的普遍趋势。
第三节 依法执教的一般要求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法律与教育规律
依法执教与依教育规律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联系,具有内在联系。这种意义上讲,依法执教将更加有利于使教育工作符合教育规律,促使人们更好地重视教育规律,更好研究教育规律,更好地按照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为合乎教育规律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护。
教育法律并不是教育规律的全部体现,它对教育规律的体现是有限。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规律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二、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
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活动、保护教育发展的根本机制。所以对于教育者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方面,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轻视法制的国家,当代中国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以至于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知法不守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人当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的时候,还想不到用法律来维护和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在适应改革开放,适应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已经离不开教育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
三、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
作为教师应该自觉的学习和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我国当代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作为一个教师应当依法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执教的责任意识,知道不履行或违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应承担什么责任。
2.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来提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
3.作为一名教师,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还要把坚持正确的职业行为方向与依法执教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4.依法执教还应体现在依据法律法规来维护和保护教育对象的合法权益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表现;教师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
难点: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法执教对搞好教育工作的意义;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2、简要分析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表现
3、联系实际说明依法执教对搞好教育工作的意义。
4、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5、简要分析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6、谈一谈教师应该如何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
第五章 爱岗敬业 尽职尽责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价值蕴涵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我们社会主义师德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广大优秀教师在自己的职业道德生活中体现出的一种优良品质。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所蕴涵的价值精神
从马克思主义伦理角度看,善恶的判断源于人们的现实利益及其厉害观念。教师的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一种德、一种善。作为一种道德导向,“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基本精神在于奉献,这同样是教师的职业特性所预制或决定了的。教师劳动的特点,如教师的劳动周期长,教师劳动时间的非固定性和高投入等等,决定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一种带有崇高意蕴的自觉承诺。
二、爱岗敬业的道德境界—乐教勤业
从教师个人对待自己职业的情感和态度的倾向性角度,将现实生活中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境界大体划分四种不同层次:
厌教。他们对待教师这一职业的态度有轻蔑,有无奈,缺乏起码的敬重感。
功利。这种教师他们工作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因此他们成为雇佣型教师。
热爱。这类教师对这一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并且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
乐教。这好似对“热爱”层次的进一步升华和超越。他们从事职业工作已不单单是出于喜欢和热爱,而是对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有着深刻、全面的认识,并且为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
三、教师职业苦乐的道德判断
对从业者的个人感受作出判断,应考虑两点: 职业生活给从业者带来物质上的满足程度 职业生活给从业者的精神、心理的影响。
按照这一思路,判断教师的职业是苦是乐,必须考察教师这一行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满足程度。
第二节 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性需求
一、爱岗敬业是保持教师队伍稳定的基础
发展教育事业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那么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就是一个关键问题。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社会对教师工作意义的切实体认,国家的政策向导,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的加强。只有当所有的教师的都培育了自己的爱岗敬业精神,任劳任怨,奉献和忠诚于教书育人的大业时,教师队伍的稳定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爱岗敬业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来源
爱岗敬业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来源。当岗位职责成为教师积极情感的对象,而不是一种束缚或约束时;当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教师的精神寄托,而不是无关于己的身外之事时,当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已经和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爱岗敬业”就从一种道德准则或道德规范转变了教师个人的道德理想,并进而必然构成教师的行为表现。
三、爱岗敬业是在岗位上有所作为的重要条件
爱岗敬业的不懈追求能为教师正确处理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矛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队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
爱岗敬业能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反之,搪塞、马虎,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追求的教师只能一事无成。
第三节 爱岗敬业精神的强化与实践体现
一、爱岗敬业精神的强化
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师德的核心内容,在任何社会都不能不受到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影响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生发和巩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从教师个人修养的角度而言,应注意:
1.理解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不应该把教师职业单单看作是一种谋生的道路,而是全面透视它对学生的幸福、对民族的命运、对国家的兴旺发达所具有的巨大价值,那么我们就会对“教师育人“心怀敬重,就会体会到这一平凡的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就会以为教师这一职业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进而会以实际工作表达这一思想。
2.全面理解和认识“爱岗敬业“的教育价值。这是教师培养和强化敬业精神的基本手段和基本要求。
3.注意实践体验。爱岗敬业精神的修养必须加强实践体验,认真做好哪怕是微小的教育工作,都会为敬业精神开掘出良好的培养土壤。
二、爱岗敬业精神的实践体现
爱岗敬业的基本导向是教师尽职尽责,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完成教育任务。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以下几方面的道德精神:
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淡泊名利,育人为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强调教师爱岗敬业的意义;如何培养和强化爱岗敬业精神;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
难点: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切实体现爱岗敬业精神;分析爱岗敬业所具有的精神境界。
复习思考题
1、“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确立为师德规范的根据是什么?
2、简要分析爱岗敬业所具有的精神境界,怎样评价你自己在爱岗敬业方面的道德境界?爱岗敬业
3、如何看待教师工作的苦和乐?
4、强调教师爱岗敬业的意义有哪些?
5、如何培养和强化爱岗敬业的精神?
6、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切实体现爱岗敬业精神?
第六章 热爱学生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热爱学生的道义性存在
一、热爱学生所蕴涵的实质
热爱学生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要给予热情的关心和爱护,它是社会伦理道德在师生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它所表达的道德实质是人道主义这一重要的伦理精神。
(一)人道主义与教育的人道性
人道主义是社会发展的结晶,它强调人的地位,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二)教育人道性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人道性,是指教育目的上对良好人性发展及其价值的追求和教育过程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
教育的目的上和教育过程都应该体现教育人道化。教育人道大多数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认为只有人道化的教育目标,而没有人道化的教育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人道化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具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1.尊重学生,不讽刺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关心学生,时刻想着学生,同情他们的痛苦或不幸,关心他们生活的冷暖和学习的进步,关心他们的各方面发展和做人的好坏。
爱护学生,保护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实质上也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二、热爱学生的精神境界
对热爱学生所具有的精神境界来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含有以下几个层次: 尊重信任学生,这是教师执教对学生应有的起码要求。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两者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把两者很好的融为一体,在崇高的育人事业中展现高尚的精神境界。
三、教师待学生的非人道性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待学生的非人道性表现
心罚。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对学生的心理上、精神上、人格上所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不好的,有的是非常严重的。
体罚。对学生身体的惩罚。这类惩罚的非人道性在于无视人的尊严,造成学生的肉体痛苦,在伤害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给学生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变相体罚。并不直接对学生人身诉诸拳脚和工具,而是以各种借口并以其他形式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处罚。这种惩罚同样给学生的身体带来损害。
经济惩罚。对学生物质上、经济上的处罚。这种本身含有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伤害,是非人道的,极不道德的。
(二)教师待学生非人道性致因 1.陈旧观念的影响。2.伦理观念上的误区。3.应试教育的影响。
4.教师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和教育经验。
第二节 热爱学生的教育性需求
一、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一)师生关系与教育效果
任何的教育结果,都是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能够建立并保持经常性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育效果就好;反之,如果师生关系是没有民主、没有平等、极不协调的,反感甚至对立的情绪总是销蚀着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他们对教育理解的能动性,甚至形成对教育的排斥现象。正因为如此,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在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热爱学生与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虽然说建立师生关系双方都有责任,但教师是极为重要的一方。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活动,也会经常产生各种矛盾。如果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热爱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要真正化解这些矛盾也是不可能的。教师一定要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就能为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热爱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动力。
热爱学生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热爱学生有助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
第三节 教育爱及其内涵的思想特征
一、教育爱的一般概述
教育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艺术。它是从教师热爱学生这一职业道德规范中所引申出来的一个教育学的概念和教育伦理概念,其内涵不仅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二、教育爱内涵的思想特征
教育爱内涵的思想要求有许多方面,除了教师应以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来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感化陶冶学生,引导学生的要求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爱的广泛性
教育爱的广泛性反映的是范围上的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
1.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爱要求的不是对少数学生的爱,不只是对个别学生的爱,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这一方面反映的是所爱教育对象的范围。
2.对教育对象发展的全面关心。教育者要求的不是只关心学生学习的好坏、成绩的高低,不只是能否在各类比赛拿名次、获奖,而是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各方面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该方面反映的是对所爱教育对象应有的责任的范围。
(二)教育爱的引导
教育爱的引导性,指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具有教育意义,要体现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和对学生给予良好的教育上的引导。
实现教育爱的引导性,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意把对学生的爱和教育目的结合起来。
2.要善于使爱的情感和行为富有激励性,教育爱不仅要给学生以温暖,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以激励,这样才能使教育爱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教育爱的理智性和纯洁性
教育爱的理智性和纯洁性,不仅是保持爱的道德所必需,而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所必需。在教育过程中,当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被理智驾驭,不能保持它的真、善、美的道德本性的时候,那么这种爱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而且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这说明,爱也具有两重性,即含有真、善、美的高尚的、积极的爱和偏狭、庸俗的非道德的、消极的爱。只有那种充满真、善、美的爱,才能培养人的良好品德,陶冶人高尚的情操,而要保持爱的道德价值,使它发挥更大的功能,就必须保持爱的理智性和纯洁性。
(四)爱与严
教育爱的两个方面,真正的教育爱总是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的。一方面,在关心爱护学生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这是教师责任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尊重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爱与严的结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要善于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爱,积极为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3.教师对学生不仅要做到爱得得体,也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热爱学生所包含的道德境界;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难点:教育人道性的基本要求;教育及其内涵的思想特征;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条件的原因。
复习思考题
1、热爱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最基本的论理学思想是什么?
2、教育的人道性及一般的要求。
3、简要分析热爱学生所包含的道德境界。
4、联系实际分析教育中对待学生的非人道化表现及其原因。
5、为什么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所必需?
6、为什么说热爱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
7、教育爱及其内涵的思想特征。
第七章 严谨治学
基本内容:
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包括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学习知识,创造性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等道德要求。“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求精、求实、求真、求善、求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提高自身活动水平。
第一节 严谨治学的精神体现
一、严谨治学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教书育人是一项职责重大的严肃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否则必辱使命。实事求是地对待工作职责要求,教师就应当严谨治学,而教师能做到严谨治学,则必然表现出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或工作态度。
二、严谨治学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1.科学精神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为人师者的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严谨治学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
2.现代科学的发展日行千里,令人目不暇接。严谨治学的教师必然表现出紧跟时代步伐、做科学弄潮儿的精神追求,这是严谨治学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严谨治学的教师对工作极端认真,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勇于发现真理并捍卫真理的职业态度,同样体现着科学精神。
4.教师在严谨治学过程中不断锤炼教学艺术、不断强化技能、敢于同妄见谬说作斗争等等,都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严谨治学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
1.教师如果有爱岗敬业精神,他必然有严谨治学的要求;如果教师有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他必定是个爱岗敬业的好老师。
2.现代教师要求教师要更新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实践,彻底改革一切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是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勤业敬业的具体体现。
3.通过严谨治学体现爱岗敬业精神还表现在教师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勇于改正自身缺点和错误。
总之,严谨治学体现着教师实事求是精神、科学认真精神和爱岗敬业,而且这些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第二节 严谨治学的教育意义
一、严谨治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所必需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是现代学校教育必须特别强调的任务;要形成良好学风,教师具有严谨治学的师德修养。教师严肃认真地对待自身业务知识的修养、能力结构的完善,老老实实地对待学问,一丝不苟,求真求善;在教育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都会
给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榜样,教师在平日里的学习生活中的刻苦钻研、学而不厌、不骄不躁、勤思明辨、坚持真理、努力甄别真假以及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严谨治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需
严谨治学既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所必需,同时它又是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具备好学不倦的精神。
2、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需要有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精神。
3、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还必须做到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强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这就需要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改革开拓。
三、严谨治学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做到严谨治学。一方面严谨治学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另一方面严谨治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这说明严谨治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需。
第三节 严谨治学的实践体现
一、好学不倦,努力精通业务
好学不倦,勤奋刻苦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做到好学不倦,应该注意:
1、有志于学
2、实践中体现勤奋。
3、勤学好问,不耻下问。
(二)把握规律,科学施教
教育劳动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握规律,科学施教。要做到把握规律,科学施教,要做到:
1、及时总结和提炼经验。
2、要主动自觉地吸取前人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并使其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三)严于律己,严格执教
严于律己,严格执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育职责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素养标准,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完成教育任务。
(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1.“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要求教师具备不断发展改革意识,清除循规蹈矩、畏缩不前的保守思想。
2.要求教师在明了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注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要求教师勇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给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以道义上的支持,并为其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4.要求教师将自己的劳动当成创造性活动来对待,积极探索更有效、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等。
5.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以科学的形式、科学的方法去探索,而不是盲目蛮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严谨治学的含义和内在要求;严谨治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风和提高教师 素质的影响
难点:严谨治学是爱岗敬业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怎么样去践履“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
思考复习题
1、为什么说“严谨治学”是一条师德规范?其价值基础何在?
2、严谨治学的教育意义主要包含哪几个方面?
3、是否可以将严谨治学的教育理解为确立“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的根据之一?为什么?
4、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践履“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
第八章 团结协作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团结协作的基本要理
一、团结协作的伦理价值基础
团结协作是指人们的联合并在各种活动中的相互配合、合作,作为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有做好教育工作的内在需要,而且还与伦理学集体主义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赋予团结协作深厚的伦理学基础。团结协作是集体主义伦理价值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这是团结协作成为一种重要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据之一。
(二)团结协作的教育意义
团结协作是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教师自身团结协作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并对他们整个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具体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团结协作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团结协作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
团结协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第二节 团结协作过程中的关系调节
一、教育过程的协作性与施教方式的个性关系的调节
教师的施教方式是个体的,但是它却是整个教育环节中的一道重要的“工序”,进而也会影响的质量。因此,每个教师首先要尽职尽责,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保证自己这道“工序”的高质量。同时,不能只看到个人工作的成果或过高评价自己的工作成绩而忽视相互间的协作,要摆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单个“工序”与成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育过程的协调性与施教方式的个体性之间的关系。
二、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调节
学校是由众多的肩负育人职责的人组成的教育集体,教师个人与教育集体之间有其根本利益和目的的一致性。要合理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发展。
要以适当的、良好的方式来处理与集体的关系。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要采用恰当的方法。
作为教师在处理与集体的关系是,也应注意克服自己的私心杂念,也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衡量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过分。不能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要以大局为重
三、教育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调节
人际关系指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除了师生关系之外,最经常、表现最多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在共同的与人目标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现实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的人际关系也会出现种种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育劳动的分工和教育劳动具有个体性、独立性、使教师可能忽视团结协作而产生矛盾。
教师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彼此之间容易发生分歧。
学生的评价不同,导致教师之间产生误解,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受到学生的称赞。
学校管理中采取的某些措施,如表彰先进、评职晋级等,也容易引起教师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相斥心理。
个别教师受“文人相轻”嫉贤妒能“坏习气的影响。
调节好人际关系,教育自身要注意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政策性和规范性调节,进行教育调节,心理调节。
四、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教师之间要具有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也需要具有竞争意识、竞争能力。
因为教师劳动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教育目的的一致性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合作,而且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以及能力全面提高的有利条件。当然,教师之间不能缺少竞争,因为在我国当代改革开放和市场的背景下,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具有协作精神,而且应具备竞争精神。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从客观上要求教师要敢于进取,敢于冒尖,敢于攀登,在教学和科研中保持领先地位。教师之间、教师集体之间只有开展有益的竞争,才能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整个教育水平。要注意的是,在竞争的过程中,应采取正当的竞争手段。不正当的竞争往往给他人、集体和社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第三节 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
一、关心教师集体,维护集体荣誉
关心教师集体,维护集体荣誉是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教师做到: 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热爱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教师要维护集体的荣誉,并为集体创造荣誉。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正确对待集体中的矛盾。
二、克服文人相轻,相互学习配合。
文人相轻是指知识分子之间相互看不起,彼此不尊重。克服或避免文人相轻,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谦虚正直。缺乏谦虚正直,是导致文人相轻的重要原因。维护其他教师威信,做到文人相助。
三、尊重同志,相互学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育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在处理着这些关系是,双方应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共进。
1.担任同一学科的教师要从交好学生这一共同目的的出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不同学科的教师,特别是教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相互尊重,互相配合。
新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优秀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学习。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要互相理解。
教师与教辅人员、后勤人员也应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怎样调节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为什么要团结协作;如何看待教育过程中的协作性和施教过程的个体性的关系。
难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合作与竞争的含义,在实践中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教师之间为什么要团结协作?
2、如何看待教育过程的协作性和施教方式的个体性的关系?
3、应该怎样调节个人育集体的关系?
4、这样调节教育集体中的人际关系?
5、什么是合作?什么是竞争?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6、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教师之间应该怎样团结协作,有哪些经验教训。
第九章 尊重家长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尊重学生家长的必要性
教师尊重家长是我国教师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与学生家长应有的基本关系
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家长,需要合理地认识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合理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社会地位的平等性。联系交往的互尊性。教育过程的配合性。
二、尊重学生家长对搞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尊重家长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结合
从中小学生的成长阶段来说,他们所受的教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一是要使学校和家庭的影响能够一致;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来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总之,两种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教育好学生,要实现这一点,从根本上不能忽视家长的重要性,尊重家长,才能建立良好的教育联系,真正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尊重家长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所必需。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看,尊重家长有三方面意义: 有利于信息沟通。优化环境。互助互补。
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及其矛盾的道德调节
一、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矛盾的分析
虽然教师与学生家长在对学生教育目和愿望有着共同性,但时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不同,对培养目标的设计和认识不一致。教师与家长对儿童的情感不一样。
教育学修养水平的差距会使教师与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不一致。
教育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学生成长是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辨证过程。对学生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学生评价上的差距。
此外,学生家长常常对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教师工作中确实有缺点,家长则缺乏应有的谅解态度等等,都会造成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道德性调节
(一)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谋求共同一致的教育立场
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有利于沟通感情,相互理解,谋求一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总之,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重要的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有共同一致的立场。
(二)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经常地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三)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不训斥,不指责
教师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中,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能训斥学生家长、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果。
(四)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教师教育学生尊重家长,不但可以提高家长的威信和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力量,而且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教师教育下健康成长,对自己又是那样受尊敬时,就会由衷地感谢教师,更加信任教师。
第三节 发挥家长教育作用的基本策略
一、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
二、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
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参与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举办家长开放日,班会、队会、校会、运动会、文艺演出、节日庆祝活动等
三、帮助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和思想
指导家庭教育,重点是帮助家长更新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法 指导家长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父母子女关系。指导家长建立开放的家庭教育模式。指导家长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指导家长理智而科学地教育独生子女。
教育重点和难点:
重点:尊重家长对搞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教师和学生家长关系的道德性调节。难点:怎样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师与学生家长矛盾的成因及类型。
复习思考题
1、教师与学生家长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合理的?为什么?
2、联系实际说明尊重家长对搞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3、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家长关系时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4、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家长的作用?
5、应该注意从哪些方面指导家庭教育?
第十章 廉洁从教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廉洁从教的基本要理
所谓立教,一是指教师能够被教育岗位所接纳并胜任这一工作。二是指当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各种教育影响,能够在学生中得以确立即被学生信得过并且接受,内化为自身品德,这一点实质说的是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不能有效的问题。
廉洁即清廉、洁白之意,与贪污相对。廉洁是师道立的根本前提,所谓师道,说到底就是做人之道,为真为善为美之道。为师执教要保持师道的高尚和纯洁,清廉从教,廉洁所持,道之所存。
(一)廉洁公正是社会择师的首要人格条件
不廉洁是污染社会的毒素,它侵蚀健康肌体,败坏纲纪和社会风气。为人不廉,人格不洁;为官不廉,不会有社会公正;为师不廉,不仅人格不洁,而且会消灭学子廉耻之心,后生无廉耻,社会何以为继。因此,社会选择首要的人格条件是能在物欲面前节持操守,有不坠青云之志。好的品德要靠有良好品德的人来培养,廉耻之心要靠廉耻之举来熏陶。廉洁公正才能在人格具有当任人师的资格,为师不廉就不能当教师。
(二)廉洁工作是为师立教的根本
为师立教当看重养德修身,为人师表,特别是廉洁方面,这是为师立教的根本。是因为:
只有廉洁,教师的人格才具有可信性 廉洁,教师才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
只有廉洁,教师才能保持教育公正性。
二、廉洁与树人
树人指培养人的渐进而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指培养学生、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有道德的人。
(一)廉洁是树人的根本人格条件
树立学生高尚的品格必须以教师自身的高尚品格来感染。而为人廉洁公正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只有当教师自己的言行正直而高尚时,他所持受的道德观念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并逐渐支配孩子的思想和感情。
(二)廉洁与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
只有廉洁公正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操守。
(三)廉洁与学生道德是非观念的形成
中小学生正处在是非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是非观、教师对某些事情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和行为,仍然是影响学生是非观念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廉洁从教的社会意义。
教师执教不廉不仅有损自身的形象,还会带来许多人价值观的迷惑或错位,甚至习染学生或他人,使不良风气蔓延,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如果教师廉洁从教,不仅使行风清正,学子德尚,净化世人灵魂,净化社会风气,使文明风尚倡化于社会。
第二节 为师不廉的致因及人生观道德观矫正
一、为师不廉的主要致因分析 从外在的客观因素上看: 外在规范失衡乏力。收入分配的不公。社会不正之风的侵染。从内在的主观因素上看: 人生价值观的错位。心理防卫的失当。道德品质的败坏。
二、为师不廉的人生观、道德观矫正
(一)个人与社会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个人组成的社会。当个人需要和社会发生矛盾时,个人应坚持集体主义,因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不坚持社会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就会被个人主义所损害,从而使个人的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二)奉献与索求问题
索求和奉献是人在社会生存发展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生存和发展要从外界获得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在索取的同时也应积极的劳动创造为社会或集体作贡献,这是人生两个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
(三)义与利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义”与“利”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在这一基础上,应吸收借鉴重义轻利这一价值观所含有的积极意义,不思不义之利,不取不义之利,不收不义之利,不取不义之财,以义导利,以义获利,见利不忘义,以利行义。相反,如果见利忘义,见利弃义,就会是私欲膨胀,丧失廉耻,利益一旦失去道德的大堤,就会变成贪婪小人,甚至为利而不义,陷入金钱物欲的泥潭。
(四)幸福观的问题
追求幸福无可厚非,但是真正的幸福在于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协调统一。
第三节 廉洁从教的基本要求
一、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
廉洁从教的根本在于保持廉洁自律,廉洁自律源于坚守高尚情操。廉洁自律是人的高尚情操的一个重要表现,高尚情操是保持廉洁自律的深厚基础。
保持廉洁自律,保持高尚情操要求我们做到:
要不断提高道德认识。要不断增强道德情感。要不断磨练道德意志。
要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是指在社会使每个人公平地受到教育的基础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要符合公正公正的道德准则,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学生及全体合作者。
教师公正是其立身之根,只有教师廉洁,才能保持公正,公正才能世身廉明,为教廉洁。
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要做到:
1.应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辨别能力。有了是非标准,才能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抵制污浊之风,保证教育公平。
2.敢于抵制不良风气,恪守公正立场。3.自觉培养公正之品行。
三、自觉接受外在监督,增强廉洁从教意识
外在监督主要包括:舆论监督,制度规范监督、体制监督、法纪监等等。从监督的操作主体来看,有组织监督、群众监督。
是要主动把从教行为置于组织和群众监督之下。
在从教过程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合乎原则性,或让组织、家长、学生等直接参与,共同决定并负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为师不廉的原因;廉洁从教的社会意义。
难点:廉洁是为师立教的重要条件;廉洁从教的基本要求。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和理解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
2、简述廉洁从教对树人的意义。
3、为师不廉的主要致因有哪些?
4、如何从人生观道德观上矫正为师不廉的现象?
5、如何理解教育公正?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教育公正?
第十一章 为人师表
基本内容:
第一 教师为人师表
一、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所赋予的特殊要求
教师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更注意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精神风貌,以带动社会行业人员,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带头人。这是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从师立教的根本前提。
二、为人师表的道德性内涵
为人师表作为一种师德规范,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
(一)为人师表蕴涵着真
品格上的真——诚实正直。诚实是正直的基础,是心灵美的核心。
言行上的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不仅是衡量教师人品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学生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二)为人师表饱含着善
矢志不移地把教育学生当作自己的人生目的。有教无类,爱生如一。济贫助学,嘘寒问暖。
(三)为人师表体现着美 语言美 仪表美
三、为人师表的教育性功能
1.为人师表对教师的激励功能。一方面,为人师表可以指导教师正确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激励教师积极主动、高质量地完成教育任务。另一方面,为人师表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为人师表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一方面为人师表对学生品德具有定向功能。另一方面,教师为人师表对学生智能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节 为人师表的基本特点
一、表率性
教师的表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同时,青少年学生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因此,教师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做到最好,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律己性
严于律己是保持良好师表的根本保证。教师严于律己,用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勤奋钻研,刻苦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言行一致。
三、内在统一性
教师为人师表之所以在实践中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源于教师内在思想情操和外在文明的统一。教师要做到内外统一,必须加强自身思想情操的修养。还要不断加强教师外在行为文明的修养。
四、真实性
真实是教师为人立教的根本标准。教育是心灵与心灵交流的事业,只有奉献出真心实意,才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教师追求真实性。首先必须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和情操的修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追求善良的美好品质并拥有它。
平凡性和精神的高尚性
第三节 当代教师应有的师表风范
一、内在思想情操的高尚性
(一)高尚的操守
操守,是指一个人平素所执持的廉洁正直的志行品德。教师应具有的操守表现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 精神。热爱学生,具有廉洁公正、公私分明的思想境界。
(二)高尚的道德素质
教师的良好素质主要表现为: 爱生 敬业 乐群 克己
二、外在言行举止的文明性
外在言行举止的文明性是教师师表风范的基本要求: 遵纪守法 语言文明 仪表大方
三、个性品质的健康性
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健康的个性品质: 广泛的兴趣 坚强的意志 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情 健康的情绪
职业工作的纯熟性和进取性
教师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性、勤奋敬业精神。首先表现为既勤且韧。其次学问结合。教师要具有职业工作的纯熟性和进取性,必须勤奋,善思,好问,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进取创新的精神,才能纯熟地进行教学工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人师表的教育功能;为人师表的道德性内涵及特点。
难点:教师应有的师表风范包括哪些方面;怎样理解文人师表的统一性和律己性。
复习思考题
1、简要分析为人师表所蕴涵的道德因素。
2、为人师表的教育功能。
3、简述为人师表的基本特点。
4、怎样理解为人师表的内外统一性、律己性?
5、教师应该有的师表风范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第十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在其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它使教师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要求,通过积极的自身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选择能力,不断克服自身一切非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品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育任务。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知即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等。这是师德修养的前提,也就是一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的目的。
坚持知行的统一,就是要把学习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识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道德理论,不断激发出创造情感,才能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和信念,为形成道德品质打下基础。
二、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一定目的的主动意向和愿望。动机和效果是人的行为的互为存在、互为转化的两个要素。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思想动力。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也就谈不上什么效果。效果反映一定动机,动机本身就包含着对一定效果的追求并指导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动机体现在效果之中,并通过效果去检验。动机作为主观的东西,只有转化为效果才实现了作用,否则动机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空想或假想,效果又是不断产生新的动机的基础。
三、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所谓自律,是指自我控制,是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所谓他律,就是指外部凭借奖惩以及各种制度规范等手段对行为进行的调节和控制。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实质上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基础,他律是外因,是纠正不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要用外在因素进行自我约束,又不能忽视主观能动性,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四、坚持个人和社会结合
五、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但是师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进行师德修养中,创新与继承必须同行。必须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借鉴传统的优秀师德,重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师德。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内省,慎独
(一)加强理论学习
(二)注重内省和慎独
二、勇于实践磨练,加强情感体验
三、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四、确立可行的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意义;教师职业修养的原则。难点:怎么理解职业道德修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的需要。
复习思考题
1、联系实际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5.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篇五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8年修订版)(一)爱国守法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并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的同时要自觉地遵守教育的法律法规,享受教师权利的同时也要依法的履行教师义务,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尊重关爱自己的学生等等,不得违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
(二)爱岗敬业(关键词:教育教学过程中)陶行知曾这样评价教师的工作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要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待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课前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上认真讲授,课下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无时无刻,都以最饱满最积极的状态对待工作,绝不敷衍学生。
(三)关爱学生(关键词: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应该履行的一项义务。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做到关爱学生呢?首先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既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严慈相济。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案例1,某校一年级班主任姚老师在一次家访中发现,该班学生小明的家庭条件很是不好,于是姚老师主动提出承担小明上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在平时,也经常和小明谈心,疏导小明的情绪,姚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哪点? 案例2,某校一年级班主任王老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严厉,所以班级里只要有学生犯一点小错误,都要严加惩罚,轻者语言上侮辱谩骂,重者殴打学生,该名教师的行为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哪点?(四)教书育人(关键词:教育的方式方法)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学生上,要从多角度看待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关键词:教师自身品德)“为人师表”强调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道德品质。教师要严于律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自身形象上,要衣着得体,要语言规范。在自身行为上,要举止文明,热爱集体,团结同事,尊重家长。在态度上,要廉洁从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抵制有偿家教。
(六)终身学习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杯水”,作为老师,要不断的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充实自己,潜心专研,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6.职业道德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篇六
但丁曾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无法弥补道德的不足。”因此,对于一
位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
于是,那位坚持取出最后一块纱布的护士遵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那位坚持给一个学生
上完了一节课的教师也遵守了教师的师德。那么,我们如果能够做一名教师,也必须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因为这是对真理的永恒追求,对责任的永不言弃。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教师的关爱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缺乏师爱的班集体是不和谐、不快乐的,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成长,势必形成不健全的性格和个性品质。教师的爱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孩子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作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教师,仅仅具备热爱学生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教学需要教师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另外,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教书育人,需要自己有一桶水才可以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认知、情感、能力、价值观等等,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
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核心要求是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时,要运用教学机智灵活而巧妙地处理,灵活多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搞恶作剧,若立刻处理,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若不予理睬,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并致使学生变本加厉。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以使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下去。
作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其智力特长也是不一样的。作为教育者,应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7.教师道德意识的内涵、要素及构成 篇七
一教师道德意识的内涵
1道德
尼采认为,道德是与生命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生命,也就失去了道德。如果没有生命对人的一切做出指向,那么人的生命当中就无法挥洒出这样或那样的道德样式。道德,只有同生命相互参照,才能称得上道德。因此,衡量道德的标准,是看它对社会是否起到了作用,对人类的发展是否彰显了生命的勇气和智慧。[1]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和德不仅是两个最重要的哲学范畴,而且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在老子的道德视域中,道与世界万事万物是分不开的。道法自然,浑然天成。道之若水,至清至纯,如果人为地破坏了道的本则,也就破坏了道的意义,也就不再称之为道。
孔子概念中的道是在人的基础上的道,是以人为中心的道。与老子的万事万物的道相比,孔子的道仅侧重于人,万物以人为中心,即人之道。
可以看出,道和德是联系在一起的,有道就是事物的本原,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有德则是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把生命的价值同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情况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万物的和谐,最终做到天人合一,这才是道与德的合二为一,相互融合。也才是真正意义的道德。
2道德意识
有学者将意识视为“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知识、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是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3]道德意识是在道德的基础上所迸发出来的人的一种本能的而非外在约束力强制的一种自然意识。它要求人首先在有德,有了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所给予别人的帮助与关怀。它不同于智力,更不同于感性和思维,它是在理性基础上,把道德理性上升为一种感性的有结合,使职业道德理性上升为一种纯朴的感性的东西。这中间也反对为了道德而道德,为了炫示所谓道德而彰显的道德外象。这里所倡导的道德意识,是内在的、本能的、潜意识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跨越时空的、积极自觉的、整体性的、直觉意识的道德实践与创造活动。当一个人有了这种道德意识时,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情操是庸俗之人所难以模仿和表现的;当一个人有了这种道德意识时,也就有了高尚与庸俗,平凡与卓越的区别。
3教师道德意识
教师道德意识是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及其关系的认识、理解、体验和反应的总和,包括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
道德认识是教师对职业道德关系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主要是指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集体、与学校领导、学生之间、与学校、与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种教育团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总和。
道德情感是教师的道德需要能否得以满足的一种体验与感觉。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感,才能真正体会到何谓一个教师,何谓教师职业。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才能真正甘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道德意志是教师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所彰显出来的一种应急机智和不怕困苦的精神。教师在履行道德义务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克服这些困难则需要坚强的道德意志。我国一批批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教师道德意识的构成要素
1儒学的“人学”主旨
首先,儒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命,孔子关心的是人自身的问题,对人的关心成为儒学的主调。其次,儒学重人,儒家重为己安人之道,这都是人道。儒学的天道观不在于提供关于自然界的总图景,而在于为性善说和成人说提供依据,它是关于生命学说的一部分。其三,儒学关注的生命是德性生命,关注的人是伦理中的人。[4]儒家人生哲学积极入世的基本精神与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人生哲学是相合的,其中许多基本原则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有论者着重先秦儒家人生观作出评价,认为它包括和孕育了后来一切合理人生观的萌芽,较之先秦道、墨、法各家人生观具有明显的优点,较西方古代人生观主张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2墨家的“兼爱学”
邢兆良在《墨子评传》中认为兼爱学说是墨子的理想社会蓝图,在这一理想社会中,人人平等,有财相分,有利相交,彼此互爱。[5]与儒家相比,墨子的兼爱互利是从“生”来讲人性和社会,在现实社会中比较实用。墨家在人性的认识上,侧重于人的自然属性。是理智的思辩方法;在认证方法上,即有心理学基础,又能以知识论、名辩学方法作为基础。墨家兼爱的根据是人类的确有自爱而爱人、自利而利人之心,因而是可以发扬光大的。自私自利并不是人的本性,只是人性的一种扭曲,因而是可以克服的。人人互相尊重、爱护、帮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道教的“生命哲学”
重生性。一般道教教徒回避舍生取义的问题,道教把修炼生命、获取不死看作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象征,故它以“生”为价值目标。道教将其生命哲学与本体论接通,形成本体型的宗教哲学。从宇宙本体论向下落实到人的生命现象,两相贯通,便有永恒生命存在,这就是道教神仙不死的生命本体论哲学。
主体性。从神仙的长生出发,道教建立起我命在我,神仙可学的主体论,主张在生命化教育过程中奋进不息,激发主体能动性的追求,把生命看作是个人自己不断作出各种价值选择的历程。这种主体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儒家天命观的否定,对“我命在我”的调扬。
超越性。所谓超越性对道教来说,就是超越死亡,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这里的生命本质指生命是抗拒死亡,不死是生物的本能意识。道教对不死的追求,在这里可以找到生物意义的解释。换言之,道教的不死实际上是出于生物本能的追求,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其超越性的另一个表现是超越天人对立,实现天人合一。
三教师道德意识的构成
1教师首先要“有德”
这要求教师首先是要有德的。所谓德,也可称为德性。老子《道德经》里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就是说,有德之人不需要为了显示道德而去做一些道德的事,他依然有德。因为他本身就是“上德”,即道德高尚的人;下德之人,为了让别人感觉他是有道德的,所以就要做一些“施德”的事,去做一些“做秀”的场面,或做一些政绩工程;为了让人们感觉他是有德的,但既便如此,他依然无德。因为他本身是无德之人,下德之人。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有道德的人不需要做什么,或不需要为了显示道德而去做什么,因为他本身是有道德的,这种道德是积蓄已久的,是内在的。而下德之人,或无德之人则需要做一些事来显示他是有德的,这恰恰说明了他是无德的。因为他做一些显示自己道德的事是有原因的,其原因就是为了显示自己是有德的。借此来达到其它不可告人的目的。
2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离不开“仁、义意识”
老子《道德经》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无以为。”有仁爱之心的人做一些仁慈的事不是为了什么,也不是有什么原因,因为这是“上仁”的本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潜在的,难以割舍的“仁爱”情节。一个人做一种选择不需要理由,一个仁者做仁者之事更不需要理由,因为向仁是他们的本能。同样的道理,上义之人做一些仁义之事也不是为了什么,也不需要什么原因,因为他们的仁和义已经形成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教师只有具备了仁和义的意识,才之所谓为教师。
3生命体验是教师道德意识建设的价值与核心
“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是一种未被科学抽象、未被逻辑思辨、未被数字化的世界。”[6]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人的生命存在的真实而具体的、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和温情的人的世界。生命的意义不是一种凌驾于个人日常生活体验的建构,而是一种来自个体日常生活的心领神会。教师当前由于受课业压力,升学压力,职称压力的影响,很难抽出时间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科研素质、专业素质,道德修养等。他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外在压力中占有一空,使教师失去了对生命价值的探求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回归教师生命体验,找回教师生活闲暇是提高教师道德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要“走进生活”,“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根基,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生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相反,体验不到生命活力释放的快感和意义所在的人,就不可能有积极主动的表现;而越是感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人就越会热爱生命并使生命表现出最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Nietzsche.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translated by Walter Kaufiman,Vintage Books,1989.
[2]道德经第21章.
[3]3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意识及意识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35.
[4]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94-100.
[5]邢兆良.墨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93-216.
8.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解析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师型 内涵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的出现,是上世纪末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件新生事物。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职业教育领域,“双师型”教师是—个相对复杂而模糊的概念,无论政策层面、高职院校还是专家学者,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不一,缺乏权威性的科学解释。为了进一步揭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有必要对已有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研究作一番归纳、梳理和分析,为今后科学、准确地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一、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
从“双师型”教师概念提出至今,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字面意义上的“双证书”说和“双职称”说
在职业院校,有不少人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或“双职称”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并依此指导实践,这已给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双证书”说在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应重视实践的特点,而实际上,大量拥有“双证”的专业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课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需要,因为有些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是通过书本学习,再通过考试获取的,缺乏实践性。
“双职称”说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的“两栖”功能,但“双师型”教师若仅指具有“讲师+工程师”职称的教师,就忽视了他们应具有的实际能力。因为从理论上讲,“讲师”与“工程师”的区别不是理论与实践的区别,而是行业或职业的不同,二者都要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理想化的“双素质”说、“双能力”说和“双层次”说
这一类学者从“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着手,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进行理性的综合解释。如“双素质”说,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双能力”说,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作是“双师型”教师;“双层次”说,第一层次是能力之师,即“教师(专业知识)+技师(专业技术)”;第二层次是素质之师,即“人师(价值引导)+事师(职业指导)”。
这种“双素质”、“双能力”和“双层次”的理解从含义上说是对“双师型”教师本质的理解,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却是一种隐性的东西,难以具体化,不宜量化考核,增加了“双师型”教师认定的难度。因此,“双素质”、“双能力”、“双层次”说等尽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不能作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
二、“双师型”教师内涵解读的误区
1、偏重学术理解,忽视现实操作
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双职称”说,还是“双能力”说,以及“双证+双能说”都是从学术层面上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都强调了“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以及所能反映这些能力、素质的条件。但在实际操作中, “双职称”代表的是在两种不同的工作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两类不同特性的人才,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的。其次,“双能力”指既有教学能力,又有社会实际能力;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操作能力,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评价这两种能力也是一个问题。第三,“双证+双能”使“双师型”教师的学术内涵更全面,然而在操作上也更困难。
2、偏重实际操作,忽视现实情况
为了能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可操作性,不少学者提出了“双证”说,即“双师型”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證和职业资格证,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和考核具有了可操作性,但鉴于目前我国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不规范,证书资格与实践操作能力并不完全相符的事实,具有“双证”的教师也不一定能很好地胜任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工作。虽然大力提倡依靠兼职教师来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也忽视了“双师型”教师必须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培养的规律。
三、如何准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职业院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从理论层面看。“双师型”教师应该同时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是教学行家和专业行家。但这只应是一个理想目标,而不应用这个目标去衡量每一个教师。在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时,不应用这个概念去硬套。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应该有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对他们的评估应该从教学、参加专业活动和为社会服务这三个方面去衡量。
从现实层面看。“双师型”教师应该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它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个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即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充实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大力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初期,高等职业教育师资水平较低的现状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要求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时“双师型”教师反映了这一矛盾,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的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必然会有新的内涵。
总之,要准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必须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两方面去理解,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实际操作中产生混乱,而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必然会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
[2]兰杏芳.高职“双师型”教师内涵解读[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
[3]任琪.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内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
[4]汪锐.正确认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
作者简介: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推荐阅读: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09-03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09-04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9-25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07-27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材料07-29
教师职业道德笔记整理07-29
教师招聘职业道德问答08-14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论文09-01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内容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