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答题思路

2024-08-18

记叙文答题思路(精选8篇)

1.记叙文答题思路 篇一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

(一)记叙文简单的文体知识:

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认真答题。

1、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3、记叙的顺序:顺叙 倒叙(同一件事)插叙(另一件事)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我们分析一篇记叙文,应能认识它的记叙顺序,并且能够对这种顺序的选择运用的作用有所了解。考试检查这种能力,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让考生分析某篇学过的,而且记叙的特点又比较突出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种情况只限于基本课文;如果要求考生回想的课文,那就必须是要求熟读或背诵的。另一种是列一篇课外的文章或一段记叙完整的文字让考生分辨。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5、记叙的线索: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线索要贯穿整篇文章。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6、表现手法: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

7、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8、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二)阅读步骤:分以下几步:

第一:要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

第二:精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

第三:看文章所设的问题,再次回头细读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

第四:对拓展延伸的题目,要审清题意后再认真回答.(三)阅读题答题要点:

答题原则:

1、明确文体(文体知识扎实)

2、联系主题

3、语言准确,言之有物

具体方法: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论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文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记叙文的整体感知与记叙的六个要素密切相关,当然,有时候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了,而经过又不能多说,所以记叙文的整体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2)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体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

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进行品析理解。(3)能够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包括:词义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 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

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这需要在充分理解这句话内容以外,还必须弄清原来位置的语言环境。

(4)能比较阅读。即对体裁和题材相同或相近,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文段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

3、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4、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1)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2)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做出准确理解。

5、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⑨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2.记叙文答题思路 篇二

因此, 对初中的学生来讲, 做好阅读理解题确实存在不小的困难, 也有不少学生对阅读题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于是, 凡是阅读要么空着, 要么乱答一通。即使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也反映要做好阅读题不是一件易事。其实, 要是能简单掌握一些阅读题的解答思路, 是可以大大降低其难度的。

综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总结了一套简单的解答思路, 以求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答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那就是一定位, 二联系上下文, 三联系生活, 四组织答案。

第一步, 定位。这指的是准确指出题目的源头所在, 它要求学生首先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然后找到“问题源”在文中的准确位置。这一步一定要准确。因为, 有些相同的字眼在文中会出现多次, 这就很容易干扰学生的视线。不过一般来讲, 找“问题源”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找准了这个位置, 也就缩小了答题的范围, 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精确“打击”。

第二步, 在定位的基础上, 联系上下文。这一步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任何文章都隐含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同时任何题目都隐含了命题者的思维, 而命题者在命题时是离不开语言环境的。联系上下文就是初步感受这道题目的语言环境, 感受到了语言环境就是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就等于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只有感受到了作者的写作脉搏, 才能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寻找文段或全文的中心句可以更快捷地帮助学生把握写作思路。有的中心句在段前, 有的在段后, 也有少部分在中间。中心句的特点是一般都不长, 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或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感情倾向。

概括文段内容也有助于帮助读者更快地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概括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如果是写人的, 可以简单概括为“谁做什么事”;如果是写物的, 可以简单概括为“什么东西怎么样”。

在整体明白文章写了什么东西之后, 可以再粗略寻找出能表达作者写作感情的句子, 抓住了这些句子, 也就把握了作者写作的脉搏。

第三步, 把语言环境移植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生活是客观存在的,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这个移植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思想移植的过程, 是内心投射外物的过程, 或者说是将心比心的过程, 或者说是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

这一步的难度比较大, 也是答题的核心关键步骤。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 局限于学校、家庭, 他们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相差甚远, 因此, 学生与作者的思维方法也是不同的, 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 必定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观感。如果学生不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文章所设定的语言环境, 那么要想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就不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这也就显示出了题目的“难”。如果能够感受并把握文章的语言环境, 那么难度也就降低了许多。因为人的感情只有放在同一个频率上才能产生强有力的共鸣。

第四步, 组织答案。此步必定要认真地走完前三步才能完成, 特别是受第三步的制约。单单有这种思维并不能说就能够高枕无忧, 必须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也就涉及书面表述的能力问题了, 要努力做到有效地表达且不会产生歧义。语言简洁明了,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啰唆, 不得要领, 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 如果时间允许, 要重读全文内容, 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 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 检查答题有无疏漏, 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 确保无误。

3.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探析 篇三

关键词: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32-01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如同饮食对于人类,是我们取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的手段。只有通过阅读的积累,才能够“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阅读理解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也是中考的重量级题形之一。可是因为阅读的知识面广,问题琐碎,所以常常让语文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只烫手的热山芋,难以下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现以记叙文为例,从以下几方面解读阅读理解,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和大家共分享。

一、中考记叙文考试要点

1、题型全面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题有填空题、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摘抄题……从题型上说,十分全面。

2、客观为辅,主观为主

近年来,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改变了以往选择题多的情况,有效避免了学生在不理解文意的情况下猜答案,侥幸得分的因素。主观理解题占绝对优势,有利于检测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联系阅读,品味人生

现在的阅读文,除了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能力,更多的要检测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一种看法。如开放性试题:是否同意作者观点,请简述理由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类等。

二、解题技巧

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1)把握记叙六要素

(2)纵观全篇,理出文章中心

(3)对记叙顺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审清题意,找准突破口

(1)关注题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线索或者是文章的内容提要。

(2)锁定关键词语

词语解释是每年中考必考的2分题。具体解题方法是:依据平时积累,判断词语的字面义;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信息;判断词性及词语的感情色彩而解释词语;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汇在文中的隐含义;具体解词法可用找近义词法、分析综合(先解释组成词的各个音节再综合起来)法、比喻形容法。

(3)抓重点句子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也是每年中考必考4分的题,复习时我们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①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還是言简意丰,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②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炼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③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④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句意。⑤从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去理解句意等。如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a、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b、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c、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4)理解艺术手法作用

常见的变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1、形象表现……感情。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

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抒发了……情感

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

(5)品味修辞手法

恰当的修辞使文章增色不少。品味修辞的妙处,也是常见的考题。一般来说,常见的修辞有以下答题套路: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夸张:夸大(缩小)……(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之情。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2、概括力强。

反语:说反话。讽刺,揭露……(对象)……本质。

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显得幽默风趣。

(6)记叙文写景方法及其作用

方法:○1动静结合;○2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作用:○a暗示……时代背景; ○b渲染……气氛;

○c 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d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三、综合训练 强化巩固

4.记叙文答题技巧总结 篇四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5.记叙文阅读答题模式 篇五

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1.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找出并合理利用它们。答题模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内容,对照四要素补充增添即可。

3.段义合并法:

用于较为复杂的记叙文,把每段段意连起来即可。

4.摘录句段法:

关注文中的总领句,过渡句,重点段,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5.取主舍次法:

若文中写了好几件事,概括内容时应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

6.关键问题回答法:

某些关键问题的答案就是主要内容。

二、阅读句段,体会作用。

1.首段的作用:

若开篇点题,则:①总括全文,点明主旨。②表达与主旨有关的某种感情,鉴定全文感情基调。

若开篇不点题或点题不明显,则:①引出下文②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若文章开篇为景物描写,则:①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②内容上,够了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若首段连续发问,则: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答题模式:①通过描写······,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暗示了文章主旨,表现了人物品质,衬托了人物形象。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背景。

2.文中语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末段的作用:

①首尾呼应(呼应文题),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结构上)

②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总结全文,卒章显志,表达了······的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4.特殊语句的作用:

1>中心句和点睛句

①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

②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2>情感句

抒发强烈内在感觉,直抒胸臆。

3>矛盾句

①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寓意了深刻含义。

②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4>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文字

创造文化气氛,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引用句)

使文章更具有诗情画意(文学性强的文字)

三、语句段赏析,理解作用。

(一)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点。②拟人:赋予······以人的灵性,表现了对象特点更加生动形象。③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性,深化思想内容,增强

文章感染力。

④夸张: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

鲜明。

⑤对偶:整体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⑥对比:拿······与······作对比,使语言色彩鲜明,是某个事

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⑦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增加节奏感。

⑧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⑨反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二)抓富有表现力的词(如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情感。

(三)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该句重是想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四)看该句中有无特定的表达方式。

①若是议论,分析其蕴含的哲理。

②若是抒情,剖析其抒发的情感。

③若是描写,分析其创设的意境。

(五)理解句子含义:①句子的表层意思。②深层意思。

(六)重点词语表达作用主要有四种:

①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艳、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②结构性作用:指······在全篇(或全段)中的.地位,及照应、过度、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全文等方面的作用。

四、感受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刻画

正面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里)

细节描写:更细腻的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细节描写: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突出了······,从而深化文章主题。

理解句子含义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离不开文章所要表示的中心或抒发的情感。

五、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题目的作用(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所用的修辞手法等理解。)

6.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六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3.段意的概括归纳

(时间+地点)+人+事。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4.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9.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10.写作手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强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8)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

11.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对象+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富有感染力,加强语气。(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8)反问:强调,加强语气。12.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3.句子或语段的作用(1)内容上: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2)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A承接上文B引出下文C承上启下(过渡)D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发人深思,意味深长等作用。

(3)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4)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14.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移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5.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描写形式

A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B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C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2)人物描写 ①正面描写

a肖像(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c动作描写d语言(对话)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e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②侧面描写 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3)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②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16.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17.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

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18.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19.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0.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不可以(一般情况)。

B、解释词义(强调突出或限制说明或修饰+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 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

副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C、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21.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不能。

B、简单解释概括。C、原因

词语: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句子:指出这两句之间关系,(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22.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23.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24.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7.记叙文答题思路 篇七

古人读书强调“由文悟道, 因道解文”, 即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主旨, 然后再去解读文章的艺术特色, 理解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的内容表现得更艺术, 主旨更突出的。这就是不仅要懂得文章写什么, 还要懂得文章怎样写, 为什么这样写。

近年来, 中考语文试题加大了对写作手法理解能力的考查, 命题者试图通过对写作手法的鉴赏, 以直接透视考生的阅读品位。因此, 掌握该类试题特点及答题技巧, 对于提高考生答题准确度意义很大。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 写法鉴赏题一般有如下几种提问模式:

1.联系全文, 说说“××”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对第×段中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3 . 第×段写 道 :“××××××××。”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请分析它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4.本文以“××××”为题, 却又写到“××××”, 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5.这篇文章在表现情感时, 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一线穿珠等写作手法, 请结合原文, 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简要分析。

文章的写作方法一般是因文而异的, 同样是记叙文, 因为题材或者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的不同, 其方法、技巧也不尽相同。从现状看, 同学们在答这类试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较多的是跟着感觉走, 结果只能是不知所云, 离题甚远;其次是不能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习惯于搬用空洞的概念术语, 导致失分率较高。

那么, 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呢?简单地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二是分析文章的顺序和结构;三是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四是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为例, 就表达方式而言, 其叙事有详有略:文章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 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去看戏的全过程中, 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 而用了不少笔墨写乡间景物和小朋友的活动。这样写则能更好地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就顺序和结构而言, 文章以“社戏”为线索, 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过程为结构, 层次分明。就表现手法而言, 景物描写细致逼真, 尤其是出航途中, 作者用白描手法, 勾画出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 堪称经典。就人物形象刻画而言, 可谓生动传神:作者笔下的“双喜”聪明、能干, 善解人意, 富有同情心, 而且反应灵敏, 考虑周到, 办事果断, 充满自信, 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此外, “六一公公”的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等也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就语言特色而言, 可谓生动、简练、幽默。如写“我”热爱农村, 把平桥村比作“乐土”;写“我”想看社戏而不能去时“急得要哭”, “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 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等都体现了语言生动简练的特点。还有“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 黄牛水牛都欺生, 敢于欺侮我, 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 只好远远地跟着, 站着”等充分体现了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典例解析】

如果你足够优秀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夏天, 我报考美术师专。复试在县城的美专进行, 参加复试的头一天, 父亲问我:“需要我陪你去吗?”我说, 不用。父亲说:“那你一个人去好了, 我去了也帮不上你什么忙。”第二天早晨, 我一个人挤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那年我17岁。下了汽车, 按照父亲的嘱咐, 我找了一家旅店, 我结结巴巴地跟服务员要房间, 然后找到了考场。考场设在美术师专的一间教室里。在那里, 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画夹画板, 第一次见到石膏模型。我兴奋得浑身战栗, 能在这样的教室里画画, 我愿意拿所有的代价交换。

当天我彻夜未眠。躺在陌生的旅店, 兴奋与紧张将我裹挟。我想明天假如我发挥得好, 就将实现画一辈子画的梦想;假如发挥得不好, 极有可能我会和父辈们一样, 将自己的一生消耗在地头田畔。

那天我发挥得糟透了。我想即使我发挥得再好也没用, 等待进考场时, 我听到一些考生的风言风语。他们说考试只是一种形式, 人选其实早已内定。他们的话似乎有道理, 我看到校门口的轿车排成一排, 一些可疑的人在鬼鬼祟祟地交头接耳。我第一次感到世界是可怕的, 原来还有另一种力量可以操纵一件事情, 并轻易埋葬一个人的梦想。

考场上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 可是我做不到。手心全是汗, 我不停地用着橡皮——稍有素描常识的人都知道, 过多用橡皮是素描中的大忌。我稀里糊涂地交了考卷, 垂头丧气地回到家。

父亲在村口接我。他给我讲两天来村子里发生的事。他做了一桌菜, 他第一次把我当成男人, 在我的酒杯里倒满了酒。那天我和父亲说了很多话, 唯独没有谈起考试的事。用不着问, 父亲能从我的眼神里读到一切。

两个多月后, 录取通知书仍然没有盼来, 我考上美专的希望彻底破灭。我终于跟父亲讲起那天的事, 我告诉他被录取的人员可能内定得差不多了。为证明我的话是正确的, 我给父亲举了很多例子。父亲听后, 看了我很久。他说我相信你说的那些都是真的, 可是, 如果你足够优秀, 那么他们就没有不录取你的道理。你被淘汰的理由只有一个——你还不够优秀。”

有时候就是这样。这世上的确有龌龊、阴暗, 我们不喜欢这一切, 可是我们无法改变, 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我们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非常优秀。你变得足够优秀, 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阴暗的可能。当你的才华光芒四射, 任何龌龊和阴暗都不能将其遮挡。

当然, 很有可能, 你一辈子都达不到足够优秀。可是你应该有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想法, 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行动。假如你只为“变得足够优秀”而活, 首先, 你不会变得龌龊和阴暗, 其次, 你会快乐, 第三, 你极有可能变得足够优秀。

多年来我一直相信父亲的话:只要你没有成功, 被别人击败, 就证明你还不够优秀, 怨天怨地, 都是悲观和毫无作用的。你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不是对龌龊和阴暗的妥协, 而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选自《思路》2011年第10期)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自2012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这是一篇叙议相结合的文章。文章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 叙述了17岁那年自己到县城参加美术师专复试的事, 那次复试“我”没有成功, “我”认为没有被录取的原因可能是内定得差不多了, 而父亲却说“如果你足够优秀, 那么, 他们就没有不录取你的道理”。文章结尾部分围绕父亲的话展开议论, 文章告诉我们:你变得足够优秀, 那么, 你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阴暗的可能。

这道试题考查学生分析描写方法以及作用的能力, 属于写法鉴赏类试题。答题时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来分析描写方法以及作用即可。参考答案:心理描写。表达了“我”盼望考上美术师专的强烈愿望, 写出了“我”渴望梦想成真而又担心失败、既兴奋又紧张的心理活动, 为下文“我”考试失利作了铺垫。

【模拟演练】

门前的夹竹桃

⊙陆涛声

①门前有小院, 栽有自家喜欢的花木;隔栏便是近5000平方米的大花园, 花木品种、数量更多, 大都集中在春天一哄而起竞相争妍, 暴发一时也败于须臾;夏秋时节, 何处去寻她们的玉颜娇容?

②江南“入梅”时节, 原该连日梅雨沥沥, 气温该降至10摄氏度上下。可是当下入梅超过10天, 却没有正儿八经下过一场雨, 气温高达36摄氏度。门前大花园里百花畏惧, 蔫蔫无色;唯有一种花开得欢欢畅畅、热热闹闹, 它便是夹竹桃。

③夹竹桃是木本, 枝干是树, 叶似竹, 也有几分竹子的清雅;花似桃花, 也有红有白, 有单瓣又有重瓣, 也有几分娇艳。

④门前花园中早年建小区时种下的夹竹桃共有四棵, 两棵开红花, 两棵开白花。如今树干都比热水瓶还粗了, 枝盛叶茂花繁, 占了好大的空间。这时花正开得有场面, 有气势, 四棵大树分开组合成两大片繁花, 每片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 像两片绚丽云霞。

⑤春天百花盛开时, 夹竹桃也繁花满枝头, 也曾与百花同有过蜂鸣蝶舞“春意闹”;百花谢去, 而它还只是开始。它这种热烈、灿烂, 从农历二月底一直持续到农历十月底, 无一日间断, 试问百花中还有哪种有如此长久而又不间断的花期?园里虽有几处月季零星开放, 虽连开七八个月, 但一次开放仅五六天, 即落瓣凋谢红消香断, 间歇时间长。细看夹竹桃那满树满枝头, 有枯萎的花朵, 有新生的花苞, 有盛开的花儿;盛开的花鲜亮夺目, 足以淹没那些枯萎的花朵, 一代又一代接力, 前赴后继, 始终保持着满树灿烂, 有着一种超强的耐久力, 独特、奇异。我特别欣赏、钟爱它, 今年春也从乡下花木市场买来两株, 栽在小院边, 如今也已经开出红艳艳的花。在楼上书房, 视线每移向窗外, 便能看到那两大片久驻的“云霞”, 总感到赏心悦目。

⑥文人作文常从花草树木身上总结出一种精神, 把松、梅说成不畏冰雪, 把竹说成顽强、清高、虚心, 把菊说成傲霜耐寒, 把莲花说成“出淤泥而不染”……将植物人格化、品性化、道德化、精神化。我曾写过《为夹竹桃抱屈》, 说到它能吸收毒气净化空气, 被誉为“环保卫士”……其实那都是它们各自的自然特性, 它们不可能对自身这种能力和“精神”有所感知。文人的“发现”却使诗文有了情感和灵魂。这是文人们自己找的寄托, 是主观的附会。其实, 重要的是, 与这些草木亲近, 欣赏它们, 呵护它们, 成为朋友。让大自然物件, 为我们的生活增色添彩, 也许, 这门前的夹竹桃遂了我这心愿。

(选自2012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阅读训练】

1. 结合语境理解第①段中加点词语“一哄而起”的含义。

2.第②段的画线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略作赏析。

4. 第⑤段主要写夹竹桃的什么特点?

5.文章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门前的夹竹桃》参考答案:

1.“一哄而起”本指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 一下子行动起来。这里指春天许多花都竞相争妍。

2.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高温时节蔫蔫无色的百花与开得欢欢畅畅热热闹闹的夹竹桃形成对比, 突出夹竹桃不怕炎热的特点。

3.“这时花正开得有场面, 有气势, 四棵大树分开组合成两大片繁花, 每片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 像两片绚丽云霞。”将夹竹桃的大片繁花比作云霞, 形象地写出了夹竹桃盛开时的情形。

4.夹竹桃的花期长。

8.例谈地理描述题答题思路 篇八

例题 读图,回答问题。

[图1][图2 气候统计图]

(1)图1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什么?

(2)据图2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据图1、图2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

解析 第(1)题,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等。根据图一高度表的信息可以看出该地四周高、中间低,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2)题,此题考查区域气候特征的差异,比较两地的气候特征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①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②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③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对比Q城和B城的气候统计图可知两地的气候特点差异。B城的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影响气候差异的因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和下垫面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两地纬度相当,气候的差异主要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第(3)题,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盆地。(2)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大气环流(海陆位置)。(3)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

点拨 特征描述类题目要求同学们对常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科学的表述,如描述某国的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城市分布特点等。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具体答题思路是: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充分利用材料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完整的描述。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最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常见的特征描述类的答题思路和方法,以供参考:

1.地理位置特征

(1)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纬度带;

(2)海陆位置;

(3)大洲位置;

(4)国界位置或邻国;

(5)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6)其他位置:经济和军事位置、板块位置。

2.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以……为主(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

(2)地势……高……低——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区域极值(地势最高、低值);

(3)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

(4)海岸线的曲直;

(5)主要地形区的走向。

3.气候特征

(1)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

(2)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

(3)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4.河流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年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

(2)河流水系特征:流向与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形态、河网形态及密度、河道深浅弯曲宽窄、落差或峡谷分布。

5.分布特点类

(1)(人口、城市、旅游景点等)分布不均;

(2)(人口、城市、旅游景点等)……多……少(比如东多西少);

(3)(人口、城市、旅游景点等)沿……分布(面状分布:平原;线状分布:沿河流海岸线交通线分布;点状分布:沙漠中绿洲);

(4)典型分布区:如分布最多的地方是……分布最少的地方是……

[参考答案]

(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上一篇:运动会里面的数学知识下一篇:XXX工作实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