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简便计算

2024-08-07

乘除法简便计算(精选10篇)

1.乘除法简便计算 篇一

四年级语文《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P43页例3,p43页的做一做,练习八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

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根据例3题中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试一试。

3、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43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 )。

2、试计算:20001258 1200254

二、协作学习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它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学生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计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3、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加上小括号)

6、两种方法作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算式相同可以结合数字特点,改变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

三、达标训练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0001258 1200254

25(4+8)

2、599+5

3、我用了3个星期才把这本习字本写完。一共写了420个毛笔字。她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四、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怎样简便怎样算:3200254 2000258

2、8016

3、我校一共收到捐赠图书350册,全校共有14个班,平均每个班

可以分到多少册?

作业布置

教材P46页1、2、3题。

2.乘除法简便计算 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简便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在探究、发现和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

减法运算中简便计算的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做凑数游戏。

(1)老师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使两个数的和是整百数。

师:我说59。

生:我说41。

师:59+41等于——

生:100。

师:375。

生:25。

师:375+25等于——

生:400。

(难度可逐步加大,也可以学生说教师接或学生说学生接。)

(2)接下来换个游戏规则,你们说的数要与我说的数的差是整百数。

师:我说173。

生:我说73。

师:173-73等于——

生:100。

师:265。

生:65。

师:265-65等于——

生:200。

(依照前面的方式,适当变换说数与接数的对象。)

2.下面我们口算几道题(课件出示口算题)。

第一组:76-3-7=

85-4-6=

158-20-80=

(指名学生快速口答,边答边用课件出示结果。)

第二组:76-(3+7)=

85-(4+6)=

158-(20+80)=

(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结果。)

问:你们喜欢哪一组的算法?为什么?

[引导比较两组题中对应题目的异同,如76-3-7与76-(3+7)]

师:同学们都喜欢减整十、整百的数,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这就是减法中的简便算法。(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

1.教学例1。

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你最想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是啊,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你们还记得那个骑自行车旅行的李叔叔吗?他在旅行之前要阅读《自主旅行指南》,现在他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助解决。(多媒体出示例1: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请同学们说说,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列算式?请你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教师巡视,留心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

(小组汇报)说说你们小组这样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板演。(以下是可能出现的算法,也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请学生说说这三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区别?结果怎样?

师:不同的算式得到了相同的结果134.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达成共识:

通过解决问题看出,在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时,简算方法有:(1)从左往右按运算顺序计算;(2)用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3)先减去第三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简便计算。

我们在学习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的时候已经学会了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连减的简便算法也能用字母来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

请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第一种方法简算?在什么情况下用第二种方法简算?

2.把例1中的234改成266 (出示改编题),想一想,我们该选择哪种方法计算才更简便呢?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说后用课件出示两种做法。)

三、巩固训练,拓展运用

1.灵活运用

(1)数学小医生:指出错误,算出正确结果。

389-35+65=389-(35+65)=389-100=289

764-146-46=764-(146-46)=764-100=664

247-(147+64)=247-147+64=100+64=164

(2)比一比,谁是计算小能手。(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28-53-47

470-254-46

545-167-145

学生独立完成后板演,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奶奶参加小区居委会主任的竞选,有效票共计425张。其中赞成376票,反对24票,弃权有多少票?

四、课堂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3.“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2、初步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

2、在老师的帮助下,积累学习的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书包76元 文具盒14元 足球44元 球拍36元

(1)从图中你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小明拿了100元钱,想购买两种不同的商品,他可能会购买哪些商品呢?还剩多少钱?

(3)讨论发现规律:

书包、文具盒 100-76-14=100-(76+14)

足球、文具盒 100-44-14=100-(44+14)

球拍、文具盒 100-36-14=100-(36+14)

足球、球拍 100-44-36=100-(44+36)

(4)建立模型。

师:你能模仿上面的等式举一些例子吗?想一想,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着,纷纷动笔写……]

生1: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

生2:□-△-○=□-(△+○)

生3:a-b-c = a-(b+c)

师:观察这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跟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5)记录成果,培养习惯。

师指导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书39页,教给学生做学习笔记的习惯。

你们发现了减法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人们通常应用这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将教材重组,以引起学习兴趣,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发现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交给学习方法又是极其重要的。鼓励独立思考,然后才是同伴互助。这里的记录要求是首先记录自己的成果,然后记录a-b-c = a-(b+c),意图使学生从小学会悦纳自己,欣赏同伴,又达到推广规律的目的。】

二、运用规律,灵活解题。

1、练习:213-69-31 790-79-121 173-36-64

师:你能应用发现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把69和31相加?

2、解决问题:

人民代表选举中共计有效票482张,其中反对票47张,赞成票382张,弃权票多少张?

全班练习,指名板书,做完后交流。

板书:

3、引领思考:

师:观察这三位同学的板书,你们想说些什么?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在脑海里产生许多问题,是这样的吗?

生1应用发现的规律计算,为什么算得这样慢?生2为什么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生3为什么算得这样快?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看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做题之前要先审题,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坡度的训练,然后设置障碍,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引起思维冲撞,结合具体情况感受“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算法”的内涵。】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基本训练

1)书41页练习七1题

2)书39页做一做1

2、解决问题

3、看书,回顾。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设计练习,努力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收到良好的教育,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的责任。】

四、全课总结,注意积累

如何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认真审题,观察数据特点。

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关于“简便运算”,教材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1讨论的是连减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我根据自己对课标、教参的学习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将教材进行重组,例题的设计通过创设“购物”情境,着重突出了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体会到一种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建立符号感的意识和发现规律的能力。然后在练习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设置问题障碍482-47-382,辨析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按运算顺序计算”,也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依赖于思维定势,一概而论。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且学会“数学地”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我努力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简便运算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我在教学中,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同时,我还注重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保持对数学的热爱。

附本课人教社教材

4.乘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内容:乘、除法的简便计算P29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题算法的多样化。

2、过程与方法:在选择合理的、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体验乘法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题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或相除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口算。

4×()=12 100÷()=25 4×()=32 1000÷()=12

5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就算出了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 有哪三对好朋友呢?(想)

教师板书: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简便计算。

5×13×4 32×(200+4)5×99+

5让学生说一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8。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生交流后,教师可选择重要问题进行解决。(1)解决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学生尝试计算,探索简算方法。

师:我们先来研究12×25应该怎么算更简便些。

展示交流各种算法,并说明算理。

交流预设:

方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方法二: 12×25 ‘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方法三:12×25 =12×(100÷4)=12×100÷4 =1200÷4 =300(个)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25×12时,方法一把12写成4与3的乘积,目的是4个25的乘积是100,可得25×12=25×4×3=100×3=300;

方法二是把12写成10与2的和,目的是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计算10个25是多少,再计算2个25是多少,最后把计算的结果相加。

方法三是把25看成100,扩大到原来的4倍,为使积不变,再除以4。

引发思考:想一想,大家为什么不用竖式计算呢?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应用了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是根据不同的想法可以有多种方法解题,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2)解决问题:买羽毛球.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出示后让学生自主列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算“32×25”。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的。

板书:32×25=8×4×25 32×25=(30+2)×2

532×25=32×100÷4

2、即时练习。

(1)24×25= 24×125= 88×125=(2)学生说出计算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分别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检测评价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2×97+3×97 17×23-23×7 720÷24 99×23+23 2.下面等式中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的在括号内画“√”。(1)4×(15×3)=(4×15)×3„„„„„„„„()(2)(3×4)×5×6=3×(4×5)×6„„„„„„„„()(3)6×(3×a)=6×(a×3)„„„„„„„„()

(四)评价反馈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知道了多位数四则运算,有时候根据算式和数据的特点,通过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能帮助我们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五)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例8:(1)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方法一: 12×25 方法二:12×25. 方法三: 12×25 =(3×4)×25 =(10+2)×25 =12×(100÷4)=3×(4×25)=10×25+2×25 =12×100÷4 =3×100 =250+50 =1200÷4 =300(个)=300(个)=300(个)

答:一共买了300个羽毛球。

5.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篇五

四年级:杨国超

一、“教”要适应“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案例中,教学时,跳过了连除应用题的教学,因此,学生对于“用被除数除以一个数,等于用被除数连续除以这个数里的各个因数”较难理解。但是,由于老师给他们建立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分发练习纸活动,感悟出分的多种方法,然后再探究分练习本(数量增多),让学生计算、讨论,得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时,除了要重视对客观形态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钻研外,还必须强调对学生主观形态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学生角度设想其从事新学习时可能发生的心理过程,把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契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案例中,学生从动手分发练习纸,自主探索分发练习本,经过合作交流得出多种方法计算240÷48。因为有了分练习纸的经验,同学们的计算方式多样化,有一小组一小组分的,也有按四人小组分的,把48拆成8×6、12×4、4×12„„列出的算式也各不相同。但是,我却没有把握这个契机,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只对第1、2种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比较,后面几种只是一句带过。其实,这几种方法,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出现算法的多样化后,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把分步式的列成综合式,从而建立起这堂课的数学模型:240÷48=240÷(8×6)=240÷(12×4)=240÷(4×12)为后面的变式(拆数,合成一个数,交换数的位置),灵活、合理地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时,要敢于摆脱教材、教案的束缚

6.乘除法简便计算 篇六

一、复习准备.1.口算2.板演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答:每组有15人. 答:每组有15人.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解法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教师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教师提问: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第二种解法,即两个除数相乘得6,用90除以6比较简便.)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利用上面的规律,有时把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写成除以两个一位数的积,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算法)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例3:1.组织学生讨论:(1)这道连除法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容易口算吗?(2)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这道连除法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出结果,如果把两个数相乘,正好得30,是一个整十数,一个数除以整十数,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得出结果.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教师质疑: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改成 ?教师明确:当两个除数相乘得整十数时,可采用这种简便算法.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两题:由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过程和得数.

(二)出示例4: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过程反过来用,也就是一个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改写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1.组织学生讨论:(1)不容易口算,把除数分解成哪两个一位数进行连除?(2)先除以几,再除以几?为什么?420除以35不容易口算,把35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连除,用420先除以7,再除以5,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明确:要根据被除数的情况进行选择,怎样简便就怎样除.这道题先除以7,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比较简便.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订正第2题时,提问学生,为什么先除以8,而不先除以4呢?

三、巩固反馈.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2.(1)56除以4,再除以7,得多少?(2)532是76的多少倍?(3)38个76是多少?3.学校买3盒钢笔给三好学生作奖品,每盒10枝,一共用去60元.每枝钢笔的价钱是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除法的简便算法和乘法简便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7.简便计算教与学方法初探 篇七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 也想到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简算的能力。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把计算步骤简便化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像我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那样, 把题目标出哪题用简便计算, 如果真像某些教师那样出题, 我们的学生的简便计算意识和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许多学生在考试或平时的练习时, 拿到题目甚至不把题目读完, 就开始计算, 计算了几分钟才发现有问题。当他回头重新审题时, 才发现原来所做的计算是在浪费时间, 题目只是检测我们的“估算”能力, 简便方法是隐藏在算式里的。在列完综合算式之后, 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停下笔来, 用眼睛去观察, 用大脑去思考有没有简便的算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意识地思考是否有简便方法, 也就是寻找计算的捷径。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一下解题的思路, 还节省解题时间。例如, 有一道这样的题:学校要采购一批桌椅, 桌子每张58元, 椅子每把42元, 要采购62张桌子和63把椅子, 一共需要多少钱?停下来仔细审题, 如果是62张桌子和62把椅子, 那就是62套桌椅, 我们不妨将一把椅子搬开, 这样先算62套桌椅的价钱, 再加上搬开的那把椅子的价钱, 就知道一共需要多少钱了。比起大部分学生先算桌子需要多少钱, 再算椅子需要多少钱, 再算两者之和就简便多了。

二、理解的基础上说算理

在学习简便计算的计算定律时, 不能教学生死套公式, 这样学生往往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反复犯错, 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些定律, 应用起来就会比较灵活。让学生理解算理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 经常会出现不分别相乘的现象:25× (40+4) =25×40+4。我们可以先问学生原算式里面一共有多少个25相加。根据乘法的含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等于几乘这个相同加数, 学生一定知道是44个25相加。再看等号后面的算式里一共有多少个25, 还差几个25, 所以应该加4个25, 而不是加4。我们可以一边教学生说算理, 一边写过程, 这样可以帮助那些对乘法分配律不太清晰的学生弄清楚算式的来龙去脉。找到规律后, 在逆运算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 如89×27+89×73, 发现89×27和89×73这两个算式中的89是乘法算式意义里的“相同加数”, 27和73分别是这个相同加数的个数, 表示27个89加73个89等于多少个89, 结果一共是27+73个89, 写成算式便是 (27+73) ×89, 这样运算起来就简便多了。

三、在课堂前几分钟进行计算题比赛

在上课前几分钟, 我会在黑板上出两道计算题, 有口算, 有笔算, 也有简算。我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采用灵活的方法简便快捷地算出答案。由于我给的时间有限, 最能考查到学生所采用的计算方法, 谁用的方法好, 谁就算得快。长期这样下去, 学生就会在计算之前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给出的题有没有简便方法, 培养了他们的简算意识。例如, 这道很简单的题:135+77-35, 如果按照一般的计算方法, 就要进位和退位, 采用移项法, 就可以先算135-35=100, 100+77=177。长期积累和发现, 学生会自然找到一些不是定律之类的简算方法, 发现一些规律, 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四、灵活运用“数字朋友”的关系

数学离不开数, 其中有些数在计算中经常出现又比较特殊。例如, 一年级学过的“凑十歌”, 在简算中也十分有用, 如小数的凑整数“1”, 个位相加满“十”, 其他数位上的数字相加都得“9”, 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就可以将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交换位置后结合, 这样计算更简便。另外, 在一些乘法算式中, 特别是连乘, 通常是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将两个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 如:25×125×4×8= (25×4) × (125×8) , 像25和4、125和8, 还有2和5等这样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密切, 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就要充分运用它们这种“好朋友”的关系, 将计算简单化, 甚至可以在计算过程中见到其中一个, 看看能否找出另一个, 没有时, 尽量“凑”出一个来。例如32×25, 想办法将32看成8×4, 也是后面要讲的用算式8×4代替数32, 这样很快可以口算出答案来, 简便、快捷。

五、学会找隐形数字“1”

我们都知道, 任何一个数和1相乘, 得到的还是这个数本身。如何来利用这个规律呢?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类似这样的题:A×99+A, B×101-B。A, B代表一个整数, 到底这样的题可不可以简算呢?许多学生遇到这种题容易和A×99, B×101这样的题混淆不清, 比较一下就能发现它们的异同点。我们要善于观察:A×99+A表示99个A加1个A, 写成算式刚好是A×99+A×1, 运用我们熟悉的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刚好是 (99+1) ×A=100A, 所以遇到这样的题, 先将隐形“1”呈现出来, 不会改变原算式的意义和大小, 还会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

8.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06-02

走上讲坛十多年,以前对计算没有做过深入的探究,总觉得计算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简便计算套用一下运算定律就解决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大的价值。但通过近几年连续担任小学数学高段教学,我发现这样一些现象:现象一,当学生在四年级学完“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之后,学生脑海中自然就有了这样的“定势”:认为一个数减去两个数,只有减去两个减数的和才是简算,于是在练习时,有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这种情况:6.73-1.37-3.73=6.73-(1.37+3.73),而不会用6.73-3.73-1.37。很多学生对减法性质的逆用感到很困难,如会出现9.62-(0.62+4.5)=9.62-0.62+4.5=13.5;25.48-(7.48-4.52)=25.48-7.48-4.52=13.48。现象二,学生对题目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大部分都能准确运用,如:13.4×99+13.4=13.4×(99+1),但在文字题中如果出现101个13.4减去1个13.4,生列式为13.4×101-13.4×1,可是计算时却选用常规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很少使用简便计算。现象三,学生在简便计算中常犯以下错误:一是1.25×32×2.5,学生会想到把32分成8乘4,计算时却分不清该用乘法结合律,还是乘法分配律。二是只看数,不看清运算符号,乱用简便方法,如25×4÷25×4=100÷100=1;4.9+0.1-4.9+0.1=5-5=0。仔细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学时只注意表面运算符号的训练,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负迁移,只要貌似就用学过的方法牵强地套用;二是不会灵活运用,学生学了一种简算就只能机械地搬用,只懂技能,一味地练习,没有深入地探索。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简算,学生就只能用一般方法进行计算,没有形成自主简算的能力。我认为应把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意识作为简便计算教学的核心。所谓简便计算意识是指学生面对一个运算问题,能从多个起点产生多种联想来开拓运算途径,并灵活、合理地选择运算途径,获得运算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为此,我对简便计算做了深入探究,我结合现行教材的基本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简便计算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一、贴近生活是基础

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起来就会轻松一些。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汉语理解能力较弱,生活中接触面比较狭窄的情况下,用生活实例效果更好些。如采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用到的钱这件事来举例:一个书包72元,一个文具盒28元,两样都买4个,一共要多少元?有同学列式为72×4+28×4=400(元);还有同学列式为(72+28)×4=400(元)。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得出第二种方法计算时快些,准确率也高些,从而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反用,有时在解决问题中也可以灵活应用。因为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解题方法,购买东西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所以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轻松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自主体验是关键

教材或教师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化的,但对于学生而言未必就是喜欢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才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最简便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完“除法的简便计算”后,在拓展练习时,要求学生计算1200÷25,大部分学生按照学习新知识的习惯思维,把25分解成5×5的积,即为1200÷(5×5)=1200÷5÷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想一想,这道题能不能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呢?学生很快列出(1200×4)÷(25×4)=4800÷100=48。通过此题的两种简便计算训练,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简便计算成功的乐趣。当然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揭示数学的简洁美,然而在数学实践中又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学生接受的前提是建立在自主充分体验的前提下。

三、辩证思考是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牢固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自身必须熟悉教材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拓展自身思维,在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应用简便计算时,要注重观察数的特点,从而选择最佳算法,如在同学们会做1.8×2.58+1.8×1.42的基础上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变题为1.8×2.58+18×0.142等。

总之,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尤其是合理应用简便计算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旭.简算意识——简便计算的有效途径[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09).

[2]郭建芬.如何有效进行简便计算教学——由一次简便计算作业反馈所想到的[J].教育科研论坛,2009,(02).

[3]用新課程理念关照当前的“简便计算”教学[DB/OL].

http://www.xxjxsj.cn/article/8123.html.

[4]王洁冰.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简算能力[J].网络科技时代,2007,(05).

9.乘除法简便计算 篇九

教学内容:书上67-68页,例3例4,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两种简便算法。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如果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把这两个一位数先乘起来,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

2、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如果能把除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而其中一个数除被除数时较简便时,可用这两个一位数去依次除被除数。

数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

420763094505

2、填空:

18=()()24=()()

35=()()63=()()

可能出现各情况都可以填。

3、出示应用题(小黑板出示)

四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学生先读题-指名口述解法-提示用不同方法解-板书过程

(1)9023(2)90(32)

=453=906 =15(人)=15(人)

二、新课

1、引入新课

(1)比较复习中的两种解法,得出:

9023=90(23)

(2)启发学生说出哪种解法简便,并总结规律

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时,可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积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3)用一个关系式表达出来并加以强调

abc=a(bc)

有时,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计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339056

(1)看:题型结构........56=30

(2)想:计算方法........390(56)

(3)算:用简便方法计算

39056

=390(56)

=39030 =13

3、补充例题:21035

(1)问:怎样算比较简便

(2)同桌讨论并尝试练习(3)评讲:21035 =705 =14

指出:遇到不同题型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找出恰当方法。

4、练习:书上68页作一作的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集体订正)

5、教学例442035怎样算简便

(1)启发:能否用刚才学的规律反过来用

a(bc)=abc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导掌握简算方法 42035

=420(75)

=42075................先除以7较简便

=605 =12

(4)总结规律:

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计算较简便。

(5)强调:a(bc)=abc

6、练习:书68页做做的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集体订正)

7、小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2)指出:今天我们学了除法的两种简便算法,强调a(bc)abc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21056=210()

28035=280()()

42037=420()

36045=360()()

2、判断:

63079=63079()750253=750(253)()

450153=450(153)()

3、练习十九,第四、五题。

10.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一)基础训练 【口算】

48+36= 75-29= 21×3= 52÷6=)88÷4= 60+70= 150-90= 4000÷5= 3000+140= 60×8×0=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里原有77棵梨树,12棵杏树,又栽了23棵桃

树。现在有多少棵果树?

(二)新知学习【典型例题】

1.创设情境,引入例1。

2.探索规律,解决例1的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3.解决问题,揭示定律。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

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小结】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4.创设情境,引入例2。5.探索规律,解决例2的问题。6.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

就是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基础练习】

1.运用加法结合律,在下面的 □ 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 +147)(23+47)+56=23+(□ + □)654+(97+a)=(654 + □)+□

2.课本31页第4题。3.课本28页做一做。4.课本31页第2题。【提高练习】

5.课本31页第3题。

6.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64+73)+37 87+(42+58)56+78+44 78+(56+44)

【拓展练习】

7.动动脑筋,看谁能很快算出下列各题。

165+204+335+96 78+53+47+22 36+18+64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韩冬芳

1.两点“突破”。“不求完美,但求突破”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中心思想,“追求高效课堂”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了体现中心思想,凸现主题,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教学内容的“突破”。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因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似乎突出了对“a÷b÷c=a÷(b×c)”的理解,而有意识地淡化了对“a÷b÷c=a÷c÷b”和“a÷(b×c)=a÷c÷b”这些形式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连除的运算”的背景下来研究“连除性质”的,引导学生在理解“a÷b÷c=a÷(b×c)”的本质意义的同时,不可避免会碰到对“a÷b÷c=a÷c÷b”的理解。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成为了课堂教学规律拓展的内容,也成为了认识规律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相关的变式题目,让学生完整的认识了“除法性质”,还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2)教学方法的“突破”。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自始至终整个课堂都变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由学生去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通过学生“自己做自己讲”,让学生去倾听学生的思想,更有代表性,更有吸引力;通过“极限挑战”赛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通过“你有困难我来帮忙”活动化解重难点,运用“互帮互学”,加强了教学针对性,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流程上我从“唱响口号”开始,设计了“小试身手”“热身活动”“一式定音”“深化认识”“独立解题”“你挑我讲”“应用拓展”等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入。特别是“热身活动”,让学生耳目一新,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你挑我讲”活动,让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不再在课堂上显得无所事事,被同学选种为心中“小老师”,自然是莫大的光荣,也为他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树立了信心。

3、关注学生的心声,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

在这个课堂上,我极大的满足了学生表现欲望,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积极发

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本着“学生有疑问,我们当堂就解决”,“学生有感想,我们一起来倾听”的宗旨,我不放过教学中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异议,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大快人心”之感,真正体现了口号中所提倡的“认真倾听,大胆表现”。教学中“温馨提示语”,课结时“老师送给你们的话”,构建出了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

二、两点反思;

1、学生“悟”得不深。在第一环节“小试身手”中,如果每位学生两组题目都做,自己去对比,感悟,印象会更深刻;在“热身活动”中,如果将一分钟的比赛时间再增加一分钟,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在“深化认识”中,对两种思路分析得更透彻一点,学生对算理会理解得更深刻。

2、作为一节计算课,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大量练习之后,让热闹的课堂沉静下来,安排4、5道的独立计算练习,检查一下教学效果,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得也会更扎实一些。

小学数学习兴趣的培养

韩冬芳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

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韩冬芳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数学教学生活化

——韩冬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

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习和个

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韩冬芳

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习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 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

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4.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习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赵月茹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2.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

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习,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数学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赵月茹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习和练习是学生负担的状况。2.数学练习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3.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发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习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4.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上一篇:浅谈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下一篇:关于第二季度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