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反思

2024-09-18

陈情表教学反思(精选8篇)

1.陈情表教学反思 篇一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 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2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近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习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陈情表教学反思3

10月19日和10月20日,我利用连排课在高二(4)、(5)班进行了《陈情表》两个课时的教学。本篇课文内容较简单,容易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展示的形式,提前一天给四个组分配了任务,每组负责展示一段。每展示完一段,我利用白板展示出重点词语,让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解释,以检测当时的学习情况。课后我有收获和教训。

学生展示时我有意外的收获,主要来自高二(5)班,有两个组的小组发言人展示得近乎完美。她们除了上齤台根据白板打出的原文进行翻译之外,还能找出本段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在黑板上面边写边展示,一个小组展示的.是古今异义词,一个小组展示的是表示时间的词语。这是需要我在四班提醒给学生,让学生改进的。

关于这次课,由于课件我做好之后没有浏览一遍,以至于呈现给学生时,顺序有些颠倒了,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后我会认真做好课件,保证使学生感觉到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陈情表教学反思4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我选择教授必修五李密的《陈情表》一课,授课后,我在发现授课的成功处时,也发现了不足。

正如评课老师给我的建议一样,这堂课的前半节有些“闷”,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我以为学生会被作者的那份深情感染,但学生并不如我期待地那样“多情”,相反他们有些“慢热”,所以在分析李密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时,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这一点让我很遗憾。

课堂设计相对成功的设计我认为是在德育目标的突破上,为了激发学生对“孝心”的感悟,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照片:我的姥姥和妈妈,题目为《我最亲爱的》,并在课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与姥姥的深情以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对亲情的感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如何把孝心化为行动?我的抛砖引玉真正地打动了孩子们,使他们对如何尽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的真情流露,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事实证明我的设计是成功的。

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需要精心地设计,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便是这节公开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陈情表教学反思5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朗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掌握各种方法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正是因为作者以“孝”为核心,将诉情与陈理交融一体,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同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李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李之终也。”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因此,针对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我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主要文言字词的处理,注重积累,联系之前的学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注重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走向生活。②本文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对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本节课上得较成功。

本课在分析孤苦之情(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责无旁贷)、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两全之情(尽节日长,尽孝日短) 时,分析得比较到位,但是两难之情分析得不够具体。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朗读课文,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朗读与训练时,要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6

学习完《陈情表》这篇课文,回头总结,有成功也有遗憾。

首先我的感觉是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当六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之间讨论热烈,你展示我点评,掌声此起彼伏。而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其次这节课堂教学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任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陈情表》是晋代李密的名作,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本节课在第一课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理解其文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因此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经过反复推敲,我把问题设置成:本文陈了哪几种情?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最后一个环节在抒写孝情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铺垫,因而学生对亲情的抒写便水到渠成,听着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我深为感动,而一部分同学也抹起了眼泪。本节课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再次本节课成功地运用了诵读、点拨与探究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因此诵读贯穿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真情图片,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母爱,抒写孝情,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洗礼与升华。

但感到遗憾的是在第一自然段的引导学习中,分析不够具体深刻,对于学生的讲解我的点评较少。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还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机会。

陈情表教学反思7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也是讲“孝”的一篇课文,感人至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写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公元263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灭蜀。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晋武帝)立即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初年,为了安抚蜀汉的士族,同时也为了吸引吴国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减少将来灭吴的阻力,于是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自身赴京城洛阳任职。李密就在征召之列。作者作为亡蜀降臣,如果不应召,会被认为是“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但此时作者卧病在床的祖母已90多岁,作者实难赴任。为了说服晋武帝,作者巧妙地利用当时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写下《陈情表》,推托祖母年岁已高,无人奉养,要求暂缓赴任。晋武帝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以优厚的照顾。苏轼曾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这种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学生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素材,也能达到既教书也育人的目的。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由此可见,在讲解古代散文的时侯,并不是因为时代久远而使学生产生隔阂感,主要是因为教师还未找到一个学生有所感悟和引起他们思考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我们还是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贴近学生的需求。

陈情表教学反思8

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时候,文本内容时代久远生疏或文字深奥难懂,学生理解的难度比较大,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一座桥,引导学生顺利通过,走进教材中去。

青年教师屈保川对《陈情表》一课的处理是比较合理的。李密那个时代的背景学生不清楚,李密为什么不愿去做官学生也不能理解得透彻。屈老师采用了诵读和探疑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的。对于这篇文情并茂的文章,通过诵读来品其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理解感悟的过程,读好了文也就通大半了。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必须重读、多读。本堂课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但有一点遗憾,就是读得情味不够,似乎只是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对诵读做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品其文而感其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齐读、分组读、竞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揣摩,理解感悟也会比较深刻。“情”不能仅指出来,还要去品味。就好比一盘美食,你能说出它的用料它的味道显然不够,亲自品尝才感受得真切。诵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门艺术。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诵读,而代之以繁琐的讲解,以致学生不愿读不会读,读的能力十分低下。如何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陈情表》中所陈之“理”,屈老师引导学生做了分析梳理,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层次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放得不够,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牵引,在探究的主动性方面有所缺失。这是一堂竞赛课,有许多领导同行来听课,讲课者通常会考虑到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对时间的把握要恰好,怕出现冷场或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讲课者要控制好课堂进程,牵引学生思考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话,学生便会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探索型创新型人才。也没有必要课课追求完整性条理性,面面俱到往往流于肤浅。点燃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和琐碎,虽然使得课堂看起来一问一答比较热闹,但对培养学生积极深入思考的习惯也是不利的。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选准了一条合理清晰的主线,进行诵读探疑训练,文言知识的学习也紧紧围绕主线,整节课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好。对于《陈情表》这样的有一定难度的文言,能在一节课之内完成那么多教学内容,确实不太容易把握好。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建了一座桥,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方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适度地放手,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把文章做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会有所提高,当然,这要看我们搭的桥怎么样。

陈情表教学反思9

我总是寻思:古文怎么教才能吸引学生?许多老师抱怨古文很难教,我也有同感。但我们不能因为难教而“简教”,也不能因为无趣而“怠慢”。

作为农村高二的学生,对文言的积累有一定的量,但由于不记、不熟,所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作为老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积累词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声音,他们才能体会到古人的思想的精髓。学生才有兴趣往下读。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的篇幅又和高考的古文接近。如果不疏通字词的话,就很难读懂内容。因此我要从高考的高频词的角度让学生积累字词。

一、读要有目的

读总体来说可以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消除寂寞,净化心灵、修身养性、休闲娱乐。所以第一次读都要达到目的。

第一次读是培养语感,读准字音,以朗读者的激情感染自己,使自己蕴酿朗读的感情。所以学生在模仿读时能声情并茂。

第二次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生边读边查工具书,对字字词进行对比筛选。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次读是为了深入理解,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李密交流,和作者交流,和自己交流。

二、查要有重点

一篇古文,要查的字词是很多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就要对课文做筛选,加强积累高考高频词,学生才有明确的方向,学生学才有信心。因为高考题考的是课外的内容,但知识点来自于课本。等到学生做习题时,遇到课本上积累的词语,他们心里有多高兴。就能够读懂陌生而浅易的古文了。

三、问要有深度

我认为一篇文章是否读得懂,思得深,就要以能否提出问题为主要。所以学生的思维深度应体现在“巧问”上。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去问题教育”是可怕的。

在课堂上,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所以在这节课里,我改变了往常的做法,全部由学生自主提问,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让我惊喜,想不到学生对课文理解那么深入,思维那么活跃。

四、思要有时间

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些老师有合作交流的环节,但由于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无法交流,无法回答,交流就成了晃子。所以课堂交流时间一定要留足。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才能读得充分,思得深入,问得巧妙,答得顺畅。

五、练要有针对性

在前面的古文教学中,我是先以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大多学生都拿参考资料做答,并不真正去思考。而在此节课中,我打破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动手查字典,真正弄懂字词的意义后才去练习,从练习中观察就可以得知学生是否真正思考和理解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六、结要有余味

课堂小结是重要的。但平时我们的课堂小结大都由老师来完成。但本节课我让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升华文章的感情,觉得余味有余。文中陈了对命运多舛的悲情,对朝庭的忠情,对皇上的感激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对自己的无奈之情。对以上的感情总结,学生都能一一道来,顺理成章,让我欣慰。

在一些古文课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独立讲字词的课型,大多都是以串讲为主,讲得像分析现代文一样。而我此节课中,我把字词独立开来讲解,是否割裂了文与言的关系?

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

陈情表教学反思10

授完《陈情表》这篇课文后,我在发现授课的成功处时,也发现了不足。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总结: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有话可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大胆地展示自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陈情表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2.陈情表教学反思 篇二

李密初仕蜀, 任尚书郎。蜀亡后, 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做太子的属官, 这是一个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差使。然而或许是出于对旧朝的怀念, 或许是出于对新君的疑惧, 或许是真的要奉养祖母, 李密上《陈情表》辞谢, 以供养祖母为名, 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天威受到藐视, 龙恩未被领情, 晋武帝本该龙颜震怒, 然而览表之后, 非但未怒, 反而命“赐 (李密) 奴婢二人, 使郡县供 (其) 祖母奉膳”。

那么, 《陈情表》到底是怎样陈情, 最终打动了晋武帝的呢?

1. 诉悲情。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即使国君也不例外。李密深知这一道理, 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极力陈述自己悲苦的身世:“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显然, 作者意图用辛酸的身世、孤苦的生活使国君一开始就陷入凄凄切切的悲苦氛围中, 油然而生怜意, 并使国君在阅读过程中心理上形成一个缓冲, 不至于刚一读信就大发雷霆, 从而为下文提出辞职赢得表述的机会和情感上的认可。这正是李密的高明之处。

在叙述自己悲苦身世的同时, 李密还恳切地阐述了祖母与自己孤苦无靠、相依为命的关系。小时候“祖母刘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 名为祖孙, 情胜母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这种表述, 如泣如诉, 情真意切, 把祖孙二人苦难相依、深厚难舍的感情表述得淋漓尽致, 任你铁石心肠也不得不为之动容。古人评价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想来, 晋武帝再冷酷, 面对如此至情, 又怎能不感动呢?

2. 明伦理。

李密辞不就职的借口就是要奉养祖母。为使借口合情合理, 他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搬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当朝治政准则, 即本朝既然极力提倡用孝道治理天下, 那么我躬遵孝道、奉养祖母就是应该的。而且“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 自己作为特殊情况更应该受到照顾。李密还以“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进一步向晋武帝明理:连乌鸦都知道反哺, 我如不奉养祖母, 岂不是连禽鸟都不如?然而, 这样表述却存在着另一种不敬。古人一直强调要尽忠尽孝, 难道你李密只知道尽孝, 就不知道尽忠吗?对此, 李密早就有了应付之道, 下文接着就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即待祖母百年之后, 我一定尽忠。且尽忠的时间很长, 何必急于一时呢?这就圆满地解决了忠孝不能两全的难题, 使武帝无话可说。

3. 剖心迹。

李密是蜀汉旧臣, 他“辞不就职”最容易让人联想到他难忘旧朝, 恪守“忠臣不事二君”的古训, 意欲保全名节。这是新君非常忌讳的。对此, 李密也做出了诚恳的解释。“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即自己一直是个追求飞黄腾达的人, 并不注重保全自己的名节。而且, 面对朝廷的征召, 自己首先想到的就是“臣欲奉诏奔驰”, 潜意识中并没有推辞的念头。文中还极力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察臣……”“举臣……”“拜臣……”“除臣……”, 回忆之中熔铸了对朝廷接连征召的无限感谢和情不得已的愧疚;“今臣亡国贱俘, 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臣之辛苦……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 听臣微志……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这些语言把满腔感激、忠诚、期望之情溢于纸上, 诚挚哀婉, 恭谨虔诚, 动人心魄, 有力地表明了自己“辞不赴任”惟一的原因就是确实要奉养祖母。其情之真, 让人笃信;其意之切, 令人嗟叹。言既至此, 晋武帝又怎能再有怀疑、拂逆其意呢?

4. 赞圣朝。

李密还在文中多处称赞本朝为“圣朝”, 如“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沐浴清化”, 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新朝的政治清明, 治效卓著;“以孝治天下”、“矜育故老”明赞治政有方, 暗赞皇上的宽厚仁慈, 既为自己因孝请辞作铺垫, 又暗示了对本朝及皇上的敬爱, 表明不出仕绝不是对朝廷不满。他还称自己的旧国为“伪朝”, 这就委婉地表达了与旧朝决裂的心意。作为新君, 阅罢此言, 晋武帝必然疑虑顿释, 不会报复李密了。

5. 移视线。

除了用开头的“诉悲情”移视线外, 李密还回忆了前两次被地方官的举荐, 即“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这两次自己都因“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 这就含蓄地暗示皇上, 我并不是针对您的这次征召不去的, 我一直都不能赴任的, 从而使皇帝对他的本次“辞不就职”不致感到突然和难堪。接下去李密又用大量的篇幅强调了自己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是“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郡县逼迫, 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另一方面是“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 最后以一言概括自己的处境:“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李密采用了铺陈的笔法, 使用短句, 成功地渲染出了皇命急催、形势紧迫、焦虑万分却又一筹莫展的窘况, 将自己的困难、狼狈、忧心如焚展示得淋漓尽致, 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而成功地淡化了对皇恩的违背, 赢得了武帝的谅解。

渲染困窘处境的同时, 李密还极力表达违背皇命而十分惧怕的心理。“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越是写自己的惶惧、害怕, 越能使皇上的尊严得到维护, 威望得到体现, 虚荣心得到满足, 从而也就越能减少其对自己的猜忌和不满。

3.《陈情表》教学二得 篇三

适时点拨理清思路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曾说:“点拨的精髓在于适时点拨,相机诱导。”我在上李密的《陈情表》时注意及时捕捉这种点拨的时机。分析文章时,我引导学生着重抓住李密陈情的对象。在当时的情况下,李密言辞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李密是如何陈情的。谈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时,我问学生:李密该怎么说服皇帝?

顿时,大家一片茫然。我知道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我及时点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说服一个人,一般会怎么做?”学生快速反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又问:“是先用情,还是先说理?”有一学生又快速说:“唐人白乐天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再问:那么作者是是先以情动人还是先以理服人呢?如果是这样作者又是如何说情,如何说理的呢?这样学生便豁然开朗,对文章的思路也就更加清晰了。这节课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既明确了文章思路又学习了写作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联系生活读写结合

第三节课,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文章语言、学习完李密高超的劝说艺术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情、理两个方面来打动别人的方法。并举班上两个同学同一天请假因叙述原因的方式各异而效果相反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方法的重要性。此时大家的兴趣高涨。我又结合班上最近一段时间有较多的同学上网的现象,请大家从情、理两个方面来劝说那些沉迷于上网的同学,使他们远离网吧,健康成长(可就某一方面来谈)。面对这样的作业,大家很兴奋。

十分钟后同学们陆续写完,相继发言。王绪普同学说:

当你坐在开着空调的网吧,听着音乐,打着游戏时,你是否会想到你的父母正在烈日当空下演奏着锄头与土地摩擦而成的交响乐?你是否会看见那飞扬的汗水?

当你沉迷在游戏所带来的刺激与震撼中时,你是否会知道你的父母正为你唠叨、正为你忧虑?

为了你,他们愿意付出一切。而你却用他们的血汗钱去上网、去玩游戏、去寻找刺激。这不等于用他们的血汗钱去享受你所谓的快乐人生吗?这样你忍心吗?

当大家听完这一段话后,那些平时喜欢上网的同学低下了头。我想他们的心中一定十分惭愧。正当大家沉思时,熊敏同学又结合自己沉迷于网络的经历叙说自己意志消沉、无心上课、成绩一落千丈的痛苦事实,发出了“如果这样下去,我将彻底玩完”的感慨。这种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故事,我想对大家应该很有说服力。

看到同学们时而面带沉思,时而议论纷纷,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一半。便顺势引导:这些同学从情的方面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同学们能否从理的角度入手,使这种劝说更具说服力、更具感染力呢?

此时大家发言积极。贺江同学接着说:

网络如五尺寒剑,可以刺穿你的生命,可以夺走你的灵魂。

今天,它偷走的是你的眼泪;明天,它偷走的可能是你的心。

上不文明网,你将会如行尸走肉,你自己也犹如被白蚁蛀蚀一空的长堤。

该同学发言完毕就有同学私下诘问:难道网络没有好处吗?我也借机发问。此时在我期待的眼神的鼓舞下,王飞琴同学说:

“网络如草原上的一匹马,有能力驾驭的人可以让自己驰骋世界;而那些没有驾驭能力的人,如果也想享受那种策马奔腾的豪放之情,反而会让自己走上自己本不想走的路。同学们,我们自制力强吗?”

该同学发言完赢得了热烈掌声。这样的话语掷地有声,大家听后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有些人沉浸在思索中;有些人面露悔恨之意;还有些人暗自发笑,庆幸自己没有沉迷堕落。

面对此情此景,我觉得火候还未到,又引导大家叙述晚上上网的时间、出寝室的方法(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目的是预防。有人说是老师查班后。我又问是怎么离开公寓的,同学们陆续说了六七种方法。一位同学说许多同学是从二楼用绳子往下掉,我震惊之余又及时问能否在二、三楼安上防护栏,大家又是七嘴八舌。有位同学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有形的墙是无用的。我又诱导大家:“那什么墙对我们有用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心墙,只有心中有一堵墙,我们才不会翻越。”

课进行到这里,我知道已达到目的,便总结道:

希望我们心中有一堵墙,愿这堵墙挡住乌云,挡住阴霾,挡住诱惑;希望我们心中有一盏灯,愿这盏灯照亮我们的双眼,照亮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我的总结赢得了同学们发自肺腑的长时间热烈掌声。这时下课铃响了我便布置作业:请结合同学们所说及自己所思进一步从情、理两个方面进行劝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4.陈情表教学反思 篇四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晋武帝)立即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初年,为了安抚蜀汉的士族,同时也为了吸引吴国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减少将来灭吴的阻力,于是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自身赴京城洛阳任职。李密就在征召之列。作者作为亡蜀降臣,如果不应召,会被认为是“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但此时作者卧病在床的祖母已90多岁,作者实难赴任。为了说服晋武帝,作者巧妙地利用当时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写下《陈情表》,推托祖母年岁已高,无人奉养,要求暂缓赴任。晋武帝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以优厚的照顾。苏轼曾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这种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学生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素材,也能达到既教书也育人的目的。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

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5.陈情表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

篇二:陈情表课堂教学反思

惠东县平山中学课堂教学反思(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姓名: 胡带娣年级: 高二科目: 语文上课时间: 五 第周星期 二第 四节课题 第四单元 三 教时《陈情表》 课型 文言文阅读 教法 朗读、研读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 力的高度融合。课堂上我从以下几点着手: 1.积累,阐发 5 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 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2.感受,品味 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 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3.思考,领悟 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为此,我设计了 2 道题:①作者为 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②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 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 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这样,通过问题的探讨与领悟,既使学 生深入了文本,又使学生挖掘了文本内涵的深度 不足之处: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不够积极参与讨论并阐述个人见解。创新: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了“返回历史”与“回到现实”的几个题目的换位思考。引 用《古文观止》上的评说和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更使学生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 而提升了文本中心的高度。注:教学反思主要内容为:成功、不足、教学策略、创新、再教设计等1 篇三: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一、要重视教学设计,吃透教材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 充,岂不很好?

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6.《陈情表》教学案例 篇六

(2015-10-15 21:28:22)

转载标签: 陈情表 ▼

分类: 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案例

转自 何有湖的博客

设计背景:

设计思路: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语文课就是用教师自己的情感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最好平台。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教学流程(3课时):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

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

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

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

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

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

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

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师引导:一般小孩子13个月就会走路了,为什么李密九岁还不会走路? 生:他营养不够,缺钙。

生:他没人带,也没人教他走路。

师引导: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哪里会看到类似的小孩? 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烂、全身肮脏、到处讨饭的小孩。

师引导:对,李密的童年和他们很相似,我们可以推测他还会有哪些遭遇呢? 生:受人歧视,没钱读书,没有同伴,没有玩具,性格孤僻,自卑至极…… 幻灯显示2:李密说自己险衅,有哪些句子可以抒发他命运悲苦的情怀呢? 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和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师引导:为什么李密会“晚有儿息”呢? 生:家里穷,没有人愿意嫁给他。师:是一般的穷吗?古代穷人可多了。

生:穷得看不到希望,家里人都快死光了,感觉这种家庭快灭绝了!

师引导:那么李密结婚后呢,他应该不再孤单,为何还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生:莫非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真爱,不能理解他。

生:那么穷,有人愿意嫁给他,在古代门当户对的观念下,估计这个妻子自身条件也不太好,所以李密觉得不幸福!幻灯显示3:第二段中,李密历任了哪些官?他为何在最重要的升职前推脱呢?说说他的“狼狈”在哪里? 生:做了秀才,到郎中,要升到东宫冼马。

师引导:能为太子冼马,这是多么荣耀的官职。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对李密的看重? 生:切峻、逼迫、急于星火。

师引导:越是急,李密越是推时间,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刘病日笃,没有几天光景了。

师引导:课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刘的病情严重?

生:“朝不虑夕”,早上活着,还不知道能熬得过晚上吗。

幻灯显示4:第四段中,李密欲说服皇帝的胜算筹码在哪里?他是如何巧妙述说使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呢? 生:圣朝以孝治天下。

师引导:他称本朝为圣朝,而称前朝为什么?

生:伪朝。这样能讨好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师引导:还用了哪些句子来打消?

生:亡国践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幻灯显示5:李密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祖母身边,他用了怎样的说理艺术去感化皇帝的呢? 生:他用了重复述说他与祖母的感情。

师引导: 重复几层,各表明什么意思?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三层,第一层述说与祖母的关系是相依为命,二人不可或缺;第二层用两人的年龄告诉皇上祖母光景不长,在人生70古来稀的社会,96岁已是极寿了;第三层以乌鸦反哺例子,动物尚能知孝,久病床前怎能无孝子。三层之间呈递进关系,层层剖析,多次强调。

师引导:在去与不去之间,你听到了李密内心怎样的挣扎? 生:去吧,圣旨催得急,去吗?祖母的汤药谁人侍奉?

生:去吧,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优越的俸禄,去吗?祖母又咳嗽了。生:去吧,前途要紧,能去吗?祖母已经96岁,我不能没有她!

一层层的铺设,引导学生一层层的思考,让他们理解李密平淡的文字后面唱出的深沉的孝之歌。全班顿时一片寂静,大家陷入对李密的同情之中,也理解了作者文字背后更深沉的东西。自我反思:

1.《语文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不仅落脚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主体——学生的人格塑造上。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本文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字词的讲授上,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解决了文言字词的障碍,教师把课堂的时间花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情感的体会和把握上,使得整节课充满生命力,充满探究与思考。教案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引导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本课试图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设置情境,让学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泪水。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本节课在教师的成功引导下,学生在自己构筑的画面里真情流露,整节课以孝穿情,完成既定的三维目标,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文学形象。

3.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自己平时对家人的态度拿来和李密做比较,比如“当妈妈生病时,你又刚好遇到升学考试,那么你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穿插其中,引发他们的讨论,这样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品《陈情表》

宋朝皇族大臣赵与时的《宾退录》有言曰:“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无独有偶,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曾说过:“读《陈情表》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孝。”时至今日,读罢此文,依然触动内心,久久难平。当然,在“礼义仁智信,忠孝节勇贤”盛行的封建社会,君主需要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向民众传播一定的道统思想,以期达到驾驭民众、巩固统治的目的,那么该文文逢其时,千古传诵确有政治原因做支撑的一面;但当我们剥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后,深潜文中,依然可以汲取不尽的言语养分,学到高妙的说话艺术。因此,《陈情表》入选各地各类的语文教材,也凸显了当前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和实用性。

笔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恰从两句对《陈情表》的评论中来。

(1)清人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2)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道:“(《陈情表》)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笔者认为这两种评论所下定语过于偏颇,实未理解李密当时的政治身份和特殊处境,下面笔者就从“说话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这一角度重新梳理本文,以兹补缀前人的评述。

众所周知,李密是前朝旧臣,晋武帝司马炎让他出来做官,目的只有一个:采取怀柔政策,博爱才美誉,笼络士人之心,减少灭吴阻力。由此可见李密在当时已经很有威望了,不然也不可能进入司马炎的法眼。史书记载:李密研究学问从不倦怠,以谯周(蜀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陈寿的老师)为师,门人把他比作游夏(孔子最重视的学生之一,相传是《论语》的撰稿人之一)。这样的人才如果可以入选东宫侍读,定可感召天下,以德服人。所以,以种种形势看来,李密想不仕基本是死路一条,这就成了此表非常难写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因为李密不仅要让司马炎这个逼君退位,篡权摄政的阴险毒辣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孝心,更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忠诚,这样才可能全身而退,自保于世。自古“忠孝难全”,本文却极好地解决了这一人文命题。笔者认为,这也是《陈情》高于《出师》的地方,高在心思缜密,高在说话艺术,高在不露痕迹。

本文首段述“悲”。以时间为叙述主轴,可以概括如下:童年时期,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祖母抚养;少年时期,行动不便、零丁孤苦,祖母耐心呵护;成年时期,无亲无仆、较晚得子,祖母尽心支持。事实是最有力的明证,唯有真实才能打动人。这一部分的叙事即为汇报,向晋武帝汇报自己的成长史,怎一个“悲”字了得?《晋书》言曰:“母何氏改醮,密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一个前半生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能活下来,除了“上天厚德”外,定有“贵人”相助,而祖母刘氏就是李密的“贵人”。她自始至终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李密的长大成人,这是何等伟大的母性啊!但长期的独自劳作,一人担当累垮了比李密大五十四岁的祖母。于是接下来的一句“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让李密之悲从自身蔓延到了祖母身上。本可以在孙子成人立业后安享晚年的祖母,孰料重病附身,丧失行动能力。这对李密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这位曾经对自己“头顶肩扛、悉心付出”的祖母,李密则以孝偿情,亲自照顾、不离左右。《晋书》记载:“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这是李密第一次表露“孝心”和“孝行”,有为下文铺垫之意,其实更是提前向晋武帝创设了一个“现在祖母已离不开我”的情景。

首段表述皆为事实,言语融情,处处显悲,渲染出了悲凉的阅读氛围,描绘出了一幅“病榻老妪、风烛残年、孙子在侧、跪奉汤药”的悲情感人的画面。美国著名演讲家卡耐基在其风靡世界的著作《有效的沟通艺术》中提到的第一条演讲法则就是“讲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因为只有你的故事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故事,才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才最能吸引人。”本文第一段深合此法则精髓。

讲完“己悲”,按理应该详细描述祖母的病情以及自己的难处,然后恳请晋武帝让他在家照顾老人。但作者却别开生面、宕开一笔,特写本朝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圣主对自己的重视和重用。真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本段婉转地表述了自己四次拒绝做官的经过:第一次,太守逵聘他为孝廉;第二次,刺史荣聘他为秀才;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聘用人都是晋武帝,而聘任的职务也十分显赫,前次为郎中(厅级官员),后次为太子洗马(前途无量),但李密是无论你是谁,给何职务,我都以一言拒绝——祖母重病,供养无主。着实执着。

第二段的结尾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我相信这是李密当时真实而真切的表述,但李密的言语技巧在本段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句是奉承之言,接下来便是上述的四次拒绝经历。其中既从两位官员的重视角度抬出了自己的人品和实力,又把晋武帝对自己的超级信任(当太子的属官)表述出来,并剖露以死相报之心。可是心存侥幸的李密依然没有赴京任职,晋武帝一定是被他拒绝的行为激怒了,于是开始了封建帝国里有趣的逐级威逼和催促,文中一连用了“逼迫”“临门”“切峻”“诏书特下”等词语来形容。迫于形势李密也不得不“奉诏奔驰”了,这也是在为自己开脱,表明自己其实是准备赴京的,这是自己“尽忠”的心理表现。但此时祖母的病情日趋严重,李密的孝心又一次使他斗胆请示,“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这是最妙的一句。明知不可能却非要有此一说,我相信他的孝心,但我也相信这是他精心的设计,把自己的孝心和抗旨之罪并列排开,天枰的两极盛放的一边是祖母的生命一边是自己的生命。难怪莎士比亚也曾下过论证:“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还需要强调的是,李密的两难抉择是一种真实存在,上到晋武帝,中到地方官员,下到街坊邻居都应该知晓,否则李密早已欺君遭刑了。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的长子,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为西晋开国皇帝。此人阴险狡诈、城府极深,你想忽悠他,那真是嫌命太长,所以李密很清楚应该怎样说才能打动这位不好惹的皇帝。李密的说服策略从上述两段可观其大概,即老老实实说情况,真真切切显孝心,认认真真表忠心,这才有可能触动晋武帝。第三段又开始回归自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分四个层次。首句就给皇帝戴了高帽,“圣朝以孝治天下”,我李密乃至孝之人,圣朝将如何待我?把球踢给了皇帝。随后的“犹蒙矜育”“特为尤甚”两词,展现圣朝厚待自己,自己也将对此知情铭恩。是啊,知恩就应该图报才对,按理下文当在报恩上着墨才对。但李密说话艺术之高妙,就在“不按常理出牌”上。他随后的十句“剖露仕心”真真把晋武帝的心思看透,在本文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十句的整体心理布局是大说特说自己本意做官,这是在消除皇帝的戒心,尤其是“不矜名节”一句,真是把自己的声誉和人格都搭进去了,可谓破釜沉舟!然后是对圣朝的越级提拔和优厚待遇表示惶恐之至,理应投桃报李,即刻进京,以死尽忠。这前半部分的确塑造了一个铭恩图报、为国尽忠的的臣子形象。这一形象确是真实的,可以接受的。一点也不矫情。

但祖母的“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又让李密顾虑重重,深怕自己这一去即为祖孙永别,足留人生最大遗憾。《曾国藩·黑雨》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大臣潘祖荫的一句“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救下了这位大清国最后的顶梁柱。后来左宗棠收复我国新疆全境,这可是在当时相当于六分之一国土的山河啊!我相信李密更是以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深深打动了晋武帝的心。此句对仗工整且不必说,那其中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信念足以震撼世人。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啊!接着,此段结尾道出了李密的最终抉择——“不能废远”,即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硬气!这可是在对当朝皇帝说话啊!但笔者相信,这份硬气,来自于对自己说话艺术的底气和对晋武帝心理把握的自信!

前三段李密的说服思路是细数悲情——两难抉择——剖露内心,而最后一段的表述则回归谦逊和忠情。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的李密,能够活到四十四岁,无疑祖母的付出是居功至伟的。今年九十六岁的祖母,在世之日当为不多,按照“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此祖母当属稀世珍品,放在当代也是长寿明星,于是李密讲出这一事实,顺便带出来了尽孝刘氏日短,尽忠陛下日长的对比,这一对比很实在,很客观,很有效。接着他又拿动物来做比较。乌鸦反哺、且知孝养之意,何况人乎?这两处对比,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种群上的,极有力度!而且下文又引出可证明自己实情的人,有前朝的也有本朝的,在舆论方面也得到支持。最后借祖母之名表示感谢,更再次为自己表忠心:生为人臣,死为鬼雄。生死之间,除祖母之外,绝对尽忠。真正的让皇帝放心。

本文至真至诚,历来为人称道,而笔者在如此真情溢满的文中,也读出了作者高妙的说话艺术和技巧,其淋漓尽致的多维凸显,委婉波折的极尽能事,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折服,这正是成熟政治家的必备生存技能。难怪晋武帝也被其感动,《晋史》有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古文观止》也记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看来此文的效果真是相当的好啊!

顺便再说一句,李密有两子,一为李赐,一为李兴。两子都有文采。李赐死在被推荐为秀才的那一年,李兴后为诸葛亮和羊叔子写碑文,传诵一时,为人称道。

《陈情表》:“陈情”有法

《陈情表》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是古代表章史上的奇迹。

文章一开始,李密便以“四苦”精心营造了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二苦:“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四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重悲苦的经历,不但揭开了作者苦难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更能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心理。

第二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开头,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顺理成章地说到地方举荐和朝廷征召,不动声色地向主题靠拢,接着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一方面自己“欲奉诏奔驰”;另一方面“则刘病日笃”;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这样,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的进退两难而又无助茫然的忠臣贤孙形象立刻浮现在晋武帝眼前。

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在第三段中先恭维“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赞赏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政策,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接着宕开一笔,谈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不会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但我的祖母已“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这样一番发自肺腑的倾诉,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目的已见分明。

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铺垫,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通过一组年龄数据的对比表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说明“报皇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从长远着眼根本没有矛盾,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和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晋武帝哪里还会拒绝呢?不仅准其所请,还特地“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至此作者终于转危为安,实现了他的陈情意图。

说理类文言文因其长于论辩与精于说理,近年来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难度较之传记类文言文等要大得多。因此,考生抓住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与解题技巧,快速掌握其主要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以资借鉴。明确中心论点

文言说理文往往有一个表明作者立场的中心观点,阅读时要准确抓住文章论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说理文除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有围绕中心论点而设的几个分论点,阅读时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层次,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到纲举目张,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从题目、开头和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如《陈情表》的说理目的在于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把握说理凭借

论据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理由与根据,在文言说理文中不可或缺。阅读时,必须准确找出本文主要论据,并把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具体分析论据是怎样为论点服务的。把握了说理凭借,方可更深入地领悟文章内容。如分析《陈情表》,就要在找出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这个中心论点后,迅速找出文中“愿乞终养”“辞不就职”所列的论据,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梳理说理逻辑

所谓说理逻辑,是指说理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了论点、论据后,就要深入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说理逻辑论证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就应把握其独特的论证逻辑,即“情真意切,委婉诚恳”。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层层推进说理的。这样阅读,就能将论文三要素串成一线,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体味说理艺术

文言说理文往往文、理、情兼具,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试题在考查文章艺术技巧方面时有涉猎,因此对其说理艺术的把握也不可忽略。我们应掌握文言说理文的三大艺术特色:一是说理讲究生动形象,二是说理注意启发诱导,三是说理注重对比议论。特别要重点弄清说理文结构上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上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语言上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还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艺术技巧及其基本作用,阅读时,才会思路清晰。

试析《陈情表》的陈情策略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等伐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新成立的司马氏政权为笼络民心,征蜀汉旧臣入朝做官。李密在蜀汉以至孝闻名于世,且为人刚正,颇有文名。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像李密这种孝子贤孙,当然是首选。朝廷征召李密,这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含辛茹苦将自己一手带大的祖母年事已高,卧病在床,急需照顾。李密希望供养祖母以尽孝道,但对于朝廷的征召,又不能置之不理。司马氏政权是夺取曹魏政权而得来,在道义上是不正当的,为当时士林所不齿。统治者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因此特别看重士人对朝廷的态度,曾杀害许多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合作的士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于262年被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杀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面对一个特殊的人物,提出这样一个敏感的要求。李密想达到目的,但又不激怒朝廷,以免招来杀身之祸。故对于如何写这样一封表文。着实费尽心思。《陈情表》的陈情策略,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我们要透过语言文字去探究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学会综合运用现代的文体知识去领悟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从语言的认知进入到写作艺术的鉴赏。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认为李密采取了以下四个策略:

一、以悲惨身世感人

文章开头李密便陈述苦情,讲述自己的悲惨身世:刚生下六个月,父亲死去;四岁时,母亲被迫改嫁;自幼体弱多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家门人丁不旺,孤苦无依,全赖祖母抚养长大。真可谓祸不单行,这样的身世,岂一个“惨”字了得。尤其读至“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时,令读者无不动容。可以说文章开篇便定下了哀婉真挚的感情基调。

二、以谦卑自贬敬人

在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加海内,“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臣民十分渺小,微不足道。李密是蜀汉旧臣,陈情的对象为当今皇帝。提出的要求又有违旨之嫌。因此,李密在行文时处处小心谨慎,一味谦卑自贬,以示对朝廷的敬畏。这种谦卑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满口称臣。全文共用二十七个“臣”字,除“前太守臣逵”、“后刺史臣荣”两处的“臣”字外,其余全是自指。李密左一个“臣”右一个“臣”,其用意在于表明:虽然我是蜀汉旧臣,但对朝廷是臣服的。毫无不满反抗之意。二是多用谦辞。李密在文章中不时向皇帝表明自己是一个身分卑微低贱之人,如“猥以微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他把自己的请求说成“微志”。以“犬马”自比,对朝廷怀着像犬马一样恐惧的心情。为讨好司马炎,他甚至称蜀汉为“伪朝”。蜀汉是李密的祖国,他竟将祖国称做“伪朝”,那等于说蜀汉四十多年的存在是非法的,这当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李密一方面谦卑自贬,另一方面又极力恭维朝廷,称晋朝为“圣朝”,说国家政治清明,自己“沐浴清化”。李密这样说,无非是向司马炎表态:我对朝廷是臣服的。

三、以委婉说理服人

朝廷四次征召,李密四次拒绝,如果换作其他人,早就被杀了。不管将自己的身世说得如何悲惨,语言上如何谦卑,若不能给司马炎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其后果可想而知,想必李密对嵇康之死也记忆犹新。故李密在陈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后,接着便集中笔墨对自己的行为和请求作出解释:首先,我在蜀汉曾经做官,很想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但国破之后,就断了仕进的希望。如今有机会重入仕途,正是求之不得。其次,我“辞不赴命”不是为了矜名节,我很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这一点解释尤其必要。李密是亡国旧臣,却多次拒绝朝廷征召,于司马炎看来李密是在张扬一种忠于祖国的气节,或是表示对朝廷不满。李密这种举动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必须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猜疑。第三,我“辞不就职”实在有我的苦衷:祖母年迈,危在旦夕,急需照顾,且自己由祖母一手带大,很想报答祖母的恩情。所以我请求先尽孝,再尽忠。我风华正茂,感恩报国,来日方长;祖母已如同风中残烛,生命之火随时可能熄灭,尽孝时间越来越短。况且晋朝倡导“以孝治天下”的策略,我现在供养祖母,是以实际行动响应朝廷的号召,为天下人做表率。这番话逻辑严密,合情合理,且提出两全的解决办法。读到这里,晋武帝心里也许在想,你李密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如果我还不批准你的请求,那我这个做皇帝的也太不近人情了。

四、以感情真挚动人

“情”是全文的核心与基石。作者将真情贯注于字里行间,融情于叙事说理中。从全文内容来看,文章的情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陈苦情、述孝情、表忠情。文章开篇便向司马炎陈诉自己的悲惨身世,情感的外在指向是为了打动司马炎,内在指向是为下文述孝情张本。李密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述了祖母生命垂危及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情形,最后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将孝情推向高潮。在陈诉孝情时,却不能落下忠心不表,以免给司马炎造成眼里只有祖母没有皇帝的印象。故李密对司马炎满口称臣,并表示对朝廷的“宠命优渥,过蒙拔擢”充满感激,结尾以“结草报恩”的典故结束了对晋武帝忠心的表白。无论是陈苦情,还是述孝情、表忠情,都写得情真意切,发自肺腑。

7.陈情表教学反思 篇七

第一步——以“情”为线索, 解读文本, 重在启发

《文心雕龙·章表》说:“章以谢恩, 奏以按劾, 表以陈情, 议以执异。”那么《陈情表》中作者是如何陈述自己对于祖母的至真至诚的孝情的呢?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立足于文本, 以“情”为线索, 引领学生去体会。

李密述说自己对祖母的一片深情时, 是将含蓄委婉地传达与直接抒发情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在文章中找到这些相关的语句, 并试作解读和分析。

作者先是从自己的身世遭遇写起, 历述了年幼时的四重不幸:幼而丧父;母亲改嫁;年少多病;伶仃孤苦。然后以“祖母刘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和“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来写祖母对自己深沉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长大成人之后对祖母的感恩回报, 含蓄而委婉地传达了自己不能马上赴诏的心意。

接着在“陈情”的过程中, 李密内心对祖母的真情挚意, 如洪水奔流一般不可抑制, 情至深处, 如泣如诉, 动人心扉, 让读者不得不为母孙二人血浓于水的真情厚意而动容。

如“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作者直陈祖母与自己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实情。在体会这份情感的时候, 我让学生试着来想象, 能否将难以把握的内心情感, 幻化为一幅画面, 透过这幅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他们回答道:先是于画面中看到了李密年幼无助渴望被疼爱的眼睛, 在他身旁, 是尽管羸弱但却坚定, 以多病之躯, 承担起母爱重任的祖母刘氏, 画面逐渐虚化, 如今的祖母已“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旁边则是业已成人, 满腹忧虑, 艰难徘徊于抉择之间的李密。最后学生们由衷地说, 这样一幅画面怎能不让有情的读者心生恻隐之心, 情随所动, 感慨万千, 深受感染呢!

又如, 文章的第四段作者又直接抒情到:“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此处作者是以自己与祖母年龄的差距来写“尽孝之日短, 尽忠之日长”。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我举了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文章《孝心无价》中的一句话“只是, 天下的儿女啊, 抓紧时间吧, 趁着父母还健在的光阴!”, 然后进一步引领, 让学生体会, 李密不就是想趁着祖母还健在的时候, 尽自己的一片孝心, 以免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吗?接着我又举到韩愈《祭十二郎文》的例子。韩愈和李密的命运很相似。他三岁就成了孤儿, 十二郎与他名虽叔侄, 实为兄弟, 两人自幼相依为命。十二郎之死, 对韩愈来说, 最伤心的固然是他的匆匆早逝, 而最痛心的还是韩愈的求官远离, 为了一顶乌纱帽, 连自己自幼相依的亲人离去, 都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这让韩愈十分悔恨。而李密为一份骨肉亲情宁愿舍弃高官厚禄, 实为难能可贵。

李密身份特殊, 是前朝旧臣,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依然能够得到新朝新主的器重和赏识, 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很多臣子来说何尝不是梦寐以求的一条捷径。面对“功名和亲情”的选择, 李密毅然选择了后者, 可见其一片孝心之真。

第二步——以“情”为牵引, 拓展迁移, 重在感悟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和感受了李密的至孝真情, 但因为时代的久远和所处环境的不同, 学生对于这片真情的体会还说不上深刻和透彻。加之解读文本, 学生更多关照的是作者, 体会的更多的也只是李密对其祖母的那份孝心, 缺乏自己融入其中的真实情感体验, 尤其是在当下, 更多的学生忙于学业, 更多的孩子习惯于理所应当地接受父母的给予, 往往忽视对于父母亲人的孝心和感恩。所以立足于文本, 而又能拓展迁移, 也是引领学生体会孝情的关键环节。

为此, 在讲授之前, 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拓展迁移的练习, 要求他们感受《陈情表》一文的至孝真情, 给自己的父母或亲人写一首小诗, 或是最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句话, 然后在课堂上开辟了一个环节——“亲人让我对你说”。

很多学生有感而发, 把一句句打动人心的真挚话语, 写给自己的父母, 写给自己的亲人。有的学生写到:渐渐长大, 渐渐体会到您的不易与艰辛, 感恩的话语我不说, 感恩的情意, 我用余下的人生表达。还有的学生说道:总是你们给我最温柔的呵护, 让我一步步走向成熟。今天, 你们——发白了——齿松了, 未来我将是你们的依靠, 搀扶着、相依着、走向幸福。

为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做到情感的交流, 我也精心的准备了送给父母的诗《上天啊我一定是你的宠儿》, 在课堂上展示。

情到真处, 很多学生都禁不住流下了泪水。课堂效果及学生反馈证明, 这一环节的加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孝”的含义, 唤起了他们对于亲情的一份感恩回馈。

第三步——以“情”为基点, 关照现实, 重在升华

经过前两步的铺垫, 学生对于孝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但是我认为还只是停留在个人与小我的这个层面, 突破个人异己私情, 走向大我, 才能提升人生的境界。所以第三步, 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 引导学生从个人、家庭走向社会、国家和民族, 体会“为人孝道”是一种社会认同。

值得欣慰的是, 虽然平时他们可能疏于父母的爱, 对于孝道也没有特别的看重过、践行过, 但是在感受过李密《陈情表》中的真挚孝情后, 在真切的发自肺腑地向自己的父母家人表白自己的感恩之情后, 我从学生们的讨论中听到是他们对于弘扬孝道的叫好和对将“孝”作为评价标准的称赞。

由现实引发开来, 学生体会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核。而且,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孝”将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要想真正成才, 得到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陈情表》鉴赏 篇八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他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需他供养的祖母,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点不服气。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被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价值观念中去,所以他在结构全篇时,紧紧扣住了一个“孝”字。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还申明自己作为故旧遗老,现在不奉诏绝非是忠于前朝,而是实属无奈,是为尽孝而难以远行,因此反复强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特蒙“国恩”,“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等等,以表自己对当朝的感情,同时表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愿报皇恩的诚心,表明自己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氏,是为了“孝”。李密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意思是等我把祖母刘氏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将其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构造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祖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上一篇: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下一篇:评价饭店的好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