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2024-10-21

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精选12篇)

1.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一

患者平卧术台,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取右疝切口3厘米。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上皮肤保护巾,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游离精索,于精索内侧找到疝囊,切开疝囊,于中间切断,远端送回原处,游离近端疝囊至疝囊颈部,高位结扎疝囊,于结扎线上0.5厘米切除疝囊。逐层缝合,术毕。手术顺利,麻醉好,术中无出血,安返病房。

腰麻下行“斜疝补片修补术”,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右腹股沟中点上0.5CM至右耻骨结节切口4CM,切开皮肤脂肪,剪开腹外斜肌腱膜,至外环口,分开提睾肌,打开疝囊,见内容物为大网膜,还纳后,剪开疝囊,远端旷置,近端分离至颈部,于疝囊颈部结扎,以巴德补片网塞填塞内环口,周围固定四针,水平补片平铺于精索后方,周边固定数针,精索前方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缝合脂肪及皮肤,术毕,术后安返病房。

诊断:右腹股沟斜疝

治疗:抗炎对症治疗。

2.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二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74 岁,因“发现右腹股沟可复性包块10年余,局部隐痛1 周”入院。患者于10 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腹股沟一包块突于体表,鸡蛋黄大小,无疼痛等不适,平卧后可自行回纳,近1 年来包块逐渐增大,且近1 周来局部隐痛不适。体检: 站立时见右腹股沟耻骨结节外上方隆起8 cm × 9 cm,质软,表面光滑,境界欠清晰,无压痛,未及搏动,未突入阴囊,平卧或手法按摩包块可逐步回纳腹腔,患者站立位咳嗽时可见包块突出体表并向两个方向充盈。术中显露精索内侧疝囊,疝囊外脂肪较多,游离疝囊至颈部,探查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右侧腹股沟斜疝诊断明确。探查没有发现同侧直疝的存在,但在疝囊颈发现另一开口,手指探查发现系一囊状结构,表面脂肪较多,打开该囊状结构发现系腹膜样组织,术中诊断为双疝囊腹股沟斜疝。两个疝囊大小相仿,并列排列,首先发现的疝囊位于精索内侧,后来发现的疝囊位于精索前方。在内环口处高位结扎疝囊以后切除多余疝囊组织( 双疝囊均予切除) ,予网塞充填内环口,网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修补。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双疝囊均为腹膜组织。

2 讨论

3.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三

经腹腔修补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符合解剖生理、操作简便而副损伤少的一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

因为小儿腹股沟疝为非后天性疝,不是由于腹压增高及腹股沟局部解剖薄弱所致,故经高位结扎疝囊即可达到去除病因的目的。如经腹股沟管修补,便可能使该区形成解剖结构上的弱点。经腹腔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组织损伤小而确切。

我自1983~1991年间共行1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经腹腔修补术,年龄在1.5~12岁之间,其中有6例发生嵌顿,实践中体会到该术式有很大的优越性。

1手术操作方法

1.1切口部位在患侧,于腹直肌外缘下腹壁皱纹向外横行切口,长约3-4cm相当于腹股沟管内口稍上方)。

1.2按层次分离腹壁组织,横行剪开腹膜1.5~3cm,将疝内容物(嵌顿时)还纳推入腹腔内,若有坏死或其他现象另行处理,我所遇几例嵌顿均未见坏死:将一卵圆钳沿内环向疝囊远端伸入,用数把蚊式钳提取下方后腹壁疝囊口外腹膜,相对横行剪开部分或全部,将其精索组织小心向下推开并使腹膜前后对齐以便缝合闭锁疝门。

1.3缝合方法

内口在1cm左右可采用荷包缝合闭锁,若大于1.5cm,我们采用丝线间断结扎缝合。用小块纱布磨擦远端疝囊内壁,使之充血,促进粘连愈合。远端疝囊口不需结扎,亦无需切除较大疝囊。

2术式优越性

2.1采用经腹股沟法修补时,不仅疝囊不易找到,而且嵌顿时间长者,因疝囊充血水肿、组织脆弱易被撕裂,还会影响高位结扎的可能性。

2.2经腹腔疝囊颈部高位结扎,不用解剖腹股沟管,避免了损伤髂腹股沟神经及髂腹下神经,不会因为手术造成局部组织创伤、血肿、切口感染而削弱腹股沟前壁的力量,且能保持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位置。

2.3经腹腔修补术适用于小儿嵌顿疝和复发疝:前者由于疝囊充血、水肿、组织脆弱,分离时易出血,结扎时易撕脱。后者因腹股沟部做手术,瘢痕粘连解剖层次不清,容易造成副损伤。而经腹腔手术避免了这些问题。在这种术式中我们注意到少数患儿外环口大于1.5cm时则需要加强腹股沟前壁。在关闭腹腔后,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向下稍加分离即能显露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根据内环的大小缝合2~3针。

3术中误伤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处理

3.1膀胱损伤

小儿膀胱位置较高,当其充盈而切口又偏向内侧时,有时误伤膀胱壁,将其当作腹膜切开,因此,如疝囊内侧有较厚脂肪组织时,必须警惕是否膀胱,必要时可试穿加以证实,切勿盲目切开。一旦误切应及时修补,术后留置导尿5~7天均能痊愈。

3.2精索损伤

小儿疝囊壁菲薄,精索组织紧贴于疝囊后面,因此提取后壁疝囊口以及行高位结扎时,须加注意。不熟悉者应常规剪开后壁疝囊门腹膜,将精索组织向下方钝性推移后方行高位结扎。

3.3阴囊血肿

多因止血不彻底所致,只要远端疝囊不分离切除,一般出血的可能性很少。手术过程中应认真止血,术后可用胶布向上提吊阴囊予以压迫,可防止血肿发生。

3.4复发疝

小儿先天性腹股沟疝只要经腹腔确切行高位缝扎,术后很少发生复发。

4.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四

1.高位结扎术:

手术在内环处显露斜疝囊颈,在囊颈根部以粗丝线作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术,随即切去疝囊。此手术没有修补腹股沟区的薄弱区,因此仅适用于婴幼儿,因其在发育中腹肌逐渐强壮可使腹壁加强;但对成年人不能预防其复发。疝囊切除高位结扎术也适用于斜疝绞窄发生肠坏死局部有严重感染的病例。因当时不能进行疝的修补手术。

2.疝修补术:

是治疗腹股沟斜疝最常见的手术。修补在高位切断、结扎疝囊颈后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补应包括内环修补和腹股沟管壁修补两个主要环节。内环修补只适用于内环扩大、松弛的病例;它是在疝囊颈高位结扎后,把内环处腹横筋膜间断缝合数针或作一“8”字缝合,以加强因疝内容物经常通过而松弛、扩大了的内环。这是疝修补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减少手术后疝复发;但对于内环区缺损不明显的病人,并无必要。而腹股沟管壁的加强或修补是绝大部分腹股疝手术的主要步骤。但迄今尚无一种术式适用各种情况,故而方法很多,通常有加强腹股沟前壁和后壁两类手术。(各种术式依主张如何修补的创制者而命名的)。

5.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五

1.课题立项的背景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在小儿外科的迅速发展,在一些开展较好的单位,约有80%的小儿腹部外科疾病采用腹腔镜治疗,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是东莞市唯一独立成科的小儿外科,腹腔镜技术是小儿外科特色微创技术,目前开展各类小儿外科腹腔镜手术病种20余种,许多项目填补东莞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在东莞市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开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新生儿腹腔镜肠闭锁手术,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及胃底折叠术、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等手术。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婴幼儿。传统嵌顿疝开放手术后易出现阴囊血肿 睾九移位、睾丸萎缩、复发等井发症,切口瘢痕大。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婴幼儿腹股沟斜疝嵌顿国内报道不多,存在一定争议,在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医院开展,且例数较少,没有大宗病例报道。我们在开展大量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取得成功基础上,我们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疝,取得一定临床效果。本课题研究是基于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其运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及解决方法及较全面及系统的评估小儿腹腔镜技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嵌顿的优缺点。

2.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明确腹腔镜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临床应用价值。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既往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久,术后恢复慢,复发率高,切口疤痕大,而微创手术使用腹腔镜技术证明具有损伤小,康复快,复发率低,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等优点,解决了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通过课题研究论证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依据:

全麻后患儿无哭闹,无抵抗,不增加腹壁紧张度。全麻加肌松药物使腹壁肌肉完全松弛,有利于疝内容物回纳腹腔;腹腔镜术中可以使用无损伤钳牵拉嵌顿肠管,提高复位成功率。

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切口小,损伤小,康复快,复发率低,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婴幼儿嵌顿疝传统手术,年龄越小疝囊越薄,加上组织水肿游离疝囊易撕裂,可增加手术困难,造成疝囊颈部结扎不完全,导致术后复发。

④嵌顿疝术中腹股沟管组织水肿,易造成输精管及精索血管、神经损伤,甚至膀胱损伤。

4.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中临床应用价值。包括:1.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临床应用较传统手术的优势。2.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注意事项。3.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70%的斜疝在1岁以内出现嵌顿,腹股沟斜疝一经诊断,均应手术治疗。我院小儿外科2011年2月~2014年2月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855例,其中采用腹腔镜手术急诊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62例,我们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嵌顿性斜疝进行研究。

5.1 课题资料

课题完成期间共完成手术62例,男59例,女3例。年龄1个月~3岁,平均1.2岁。均发现腹股沟区不可复性包块,伴随哭闹,胃纳、睡眠差症状。呕吐、腹胀38例,出现轻度脱水症状18例,6例阴囊皮肤潮红或见瘀斑。发现嵌顿至就诊时间<12 h 46例,>12 h 16例。术前明确诊断腹股沟斜疝嵌顿,右侧43例,左侧19例。术前均行腹部立位片示膈下无游离气体,42例患者提示肠管轻度扩张,有气液平面。B超示嵌顿肠管有肠蠕动征象。58例术前行1~2次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失败;4例嵌顿>12 h,阴囊红肿,阴囊肿块质硬,无复位指征,未行手法复位。

病例选择标准:腹股沟嵌顿疝诊断明确,手法复位失败,或临床不具备复位指征,有急诊手术指征(嵌顿时间超过12 h,临床判断不能复位或手法复位失败),无严重心肺疾病等腹腔镜手术禁忌,排除肠坏死及绞窄疝。5.2 手术操作方法

全麻下急诊腹腔镜手术,根据术中嵌顿疝腹腔镜辅助复位是否成功分嵌顿复位组及嵌顿松解组。

5.2.1 嵌顿复位组 术前常规放置尿管。气管插管全麻,取头低脚高仰卧位。脐下做5 mm切口,穿刺建立CO2气腹,压力设置在8~10 mm Hg。置入5 mm trocar,腹腔镜探查。首先,观察腹腔内情况:腹腔渗液情况包括颜色及性状,对侧内环口是否闭合。检查嵌顿的组织器官血运情况,确定有无明显坏死、穿孔征象。于右侧腹直肌外缘置入0.3 cm trocar,置入无损伤操作钳。退镜后解除气腹行手法复位,如果手法复位困难,建立气腹,腹腔镜直视下用3 mm无损伤钳牵拉肠管,辅助复位。复位成功后检查肠管。观察是否有肠壁肠穿孔,肠壁淤血、浆膜破裂等情况。女性应检查输卵管、卵巢的情况。复位成功后内环体表投影1.5 mm切口行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如果血运欠佳可观察15~30 min,若肠壁有局部坏死、浆膜破裂,在腹腔镜下行肠壁修补。

5.2.2 嵌顿松解组

腹腔镜辅助手法复位失败,解除气腹,选择外环体表投影1.5 cm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外环,松解嵌顿成功。重新建立气腹完成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依次缝合腹股沟切口。

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采用内环口腹膜外荷包缝合,于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一1.5 mm小切口,刺入带线针,从内环口内侧沿着腹膜外潜行做一半荷包,操作钳辅助穿刺过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刺入腹腔将丝线一端留于腹腔,退出带线针,术中注意显露并保护输精管,女孩可缝合子宫圆韧带。同一切口取线针穿刺沿内环口的外侧腹膜外潜行做另一半荷包,与内侧半荷包缝合腹腔出针点汇合,将先前留下的丝线一端带出,于体外剪断带出的荷包缝线,使之变成2根缝线。分别于体外收紧结扎缝线于皮下。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者诊断隐匿疝,同时行内环口结扎术。对于内环口直径超过2 cm巨大疝,采用双荷包加缝脐内侧襞内环口高位结扎处理,其中第二荷包缝合平面距离内环口1~1.5 cm。

6.课题完成情况

6.1项目进程及主要内容

2011/2至2012/2 课题前期准备,资料,文献查阅,查新 2012/2至2012/6 课题设计,制定手术操作规程,手术医生,护士培训

2012/02至2014/02 项目具体实施阶段,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 2013/12至2014/02 统计课题数据,撰写论文。

2014/02至2014/08 论文发表,技术工作总结、研究工作总结。本课题按照科研立项申请时所拟定的实施计划,合理地完成了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并在各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6.2项目工作主要结果

我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866例,其中采用腹腔镜手术急诊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62例,占比7.2%。课题入组病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62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辅助成功复位49例,复位不成功需要嵌顿松解13例,2组情况见表1、2。术中复位后发现肠管浆膜损伤2例,予以腹腔镜下肠管浆肌层缝合修补。术中无输精管、精索血管损伤,术后无阴囊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麻醉清醒后根据术中肠管血运情况指导饮食,次日恢复活动。62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无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切口疝等并发症,术后4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1.6%,为早期巨大疝(内环口超过2 cm),术后半年再次腹腔镜手术治愈,2例腹股沟线结炎症反应,局部处理,3个月后清除线结后愈合。

7.课题成果

7.1.腹腔镜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具有下述优点:

术中不需游离精索,不破坏腹股沟管解剖结构,输精管及精索血管、神经不会受到损伤,因而术后出现阴囊血肿和医源性隐睾、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本组无一例出现上述并发症。

全麻后手法复位及腹腔镜监视下无损伤钳辅助复位成功率高。

开放手术中嵌顿肠管可自行复位入腹腔或形成“W”形疝,再检查嵌顿肠管困难,造成坏死肠管遗漏腹腔,造成严重后果。腹腔镜可以完整观察嵌顿肠管血运情况,也可避免逆行性嵌顿疝导致肠坏死的漏诊。

④腹腔镜疝囊内环口结扎,腹膜后缝合无间隙,因此术后复发率低。⑤腹腔镜手术切口美容效果确切。

⑥腹腔镜手术可诊断对侧有无隐匿疝,并在不增加切口情况下完成双侧内环口结扎,避免患儿二次手术的痛苦。

7.2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腹腔镜进镜首先明确嵌顿肠管血运情况,排除坏死穿孔,退镜解除气腹压力下手法复位。解除气腹后可以避免较高的腹内压对抗和阻碍肠管回纳腹腔,复位成功率高。

腹腔镜辅助复位,应使用无损伤钳顺着腹股沟管纵轴方向小心、持续牵拉结合手法复位,切忌粗暴运用分离钳提拉肠管,容易损伤肠壁,严重时导致肠管医源性穿孔的可能。

目前,国内多篇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皱壁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报告。我们对于内环口超过2 cm巨大疝,采用双荷包加缝脐内侧襞内环口高位结扎处理,无一例复发。本组复发1例为早期巨大疝病例采用单荷包缝合内环口。

④对于腹腔镜辅助手法复位困难者,可在下腹做一1.5 cm切口,经此切口剪开腹外斜肌腱膜,松解外环,手法复位,本组13例松解复位成功,手术中不需要游离精索,复位后建立气腹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

⑤术中一旦发现肠管坏死穿孔则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7.3.1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适应症:

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诊断明确,手法复位失败,或临床不具备复位指征,有急诊手术指征(嵌顿时间超过12 h,临床判断不能复位或手法复位失败),无严重心肺疾病等腹腔镜手术禁忌,排除肠坏死及绞窄疝。

7.3.2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禁忌症:

术前通过临床表现、腹部立位片等检查明确肠管绞窄坏死穿孔; 嵌顿时间超过24 h,患儿一般情况差,或嵌顿时间超过12 h伴有休克,短期扩容后不能纠正;

有其他合并症,不能耐受气腹的; ④嵌顿疝合并隐睾者。

7.4 目前该课题完成相关论文三篇,《婴幼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328 例临床应用》2012年7月发表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62例》拟于2014.09发表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中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摘要在2013广东省小儿外科年会上被录用,并在会上交流

8.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对于腹腔镜技术是否能够取代常规开放手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证实。

2)小儿腹腔镜手术对手术医师技术要求高,加强小儿外科年轻医师腹腔镜再培训,逐步扩大可以胜任完成手术的小儿外科医师。

3)腹腔镜技术在我院小儿外科已常规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治疗,取得明显效果,如果能够在东莞市其他医院或省内其他医院推广,将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加强宣传推广,为社会做更大贡献。

6.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80 例研究对象均为随机选取该院2013 年7月—2015 年7 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 所有患者经检查和诊断均符合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4]。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 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9 例, 女性患者11 例, 年龄20~72 岁, 平均年龄 (32.6±5.2) 岁。 病程1~32 个月, 平均病程 (16.8±4.5) 个月。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 例, 女性患者14例, 年龄22~76 岁, 平均年龄 (33.4±5.5) 岁。 病程1~30个月, 平均病程 (16.2±4.3) 个月。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 连续硬膜外麻醉后, 内外环之间做5 cm斜切口, 逐层切开后游离腹外斜肌腱膜及精索, 找到疝囊后经腹股沟管深环送回腹腔, 若疝囊较大可横断, 切断近端疝囊颈并缝扎后送回腹腔。 远端打开后内面与精索缝合, 重建腹股沟管浅环, 缝合切口。 观察组采用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 钝性分离腹外斜肌腱膜, 找到疝囊并做与对对照组相同处理。 处理完毕后使用聚乙烯为材料的成型网置入深环, 引导病人增加腹压, 无腹腔内容物膨出后缝合固定成型网与腹横筋膜, 最后置入聚乙烯补片, 复位精索后缝合切口。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 、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两组患者并发症包括尿潴留、水肿以及感染,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仅为5%、2.5%, 低于对照组的17.5%、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疝气类型, 其中又以斜疝为最。 其可能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腹横筋膜先天发育不全以及缺损等引起。 治疗的最终原则是使发病部位恢复正常生理解剖结构和功能[5]。 临床上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 传统采用腹股沟疝修补术, 将筋膜、肌腱以及腹股沟韧带一起缝合, 达到治疗目的[6]。 但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中, 由于修补后局部组织肌张力增高, 牵拉力增强, 容易引起患者疼痛, 且复发率较高, 不能有效的达到理论治疗效果, 如何加强疝气的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7]。

该文对该院患者进行不同修补术治疗, 结果发现,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仅为5%、2.5%, 低于对照组的17.5%、10% (P<0.05) 。 结果提示, 无张力修补术手术操作简单易行, 术中出血少, 患者恢复快。 且术后由于无张力, 并发症和复发率均降低, 与目前研究相符[8]。

综上所述, 相对于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 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应用效果较佳,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少,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腹股沟斜疝患者使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80例该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 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和无张力修补术两组各40例。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仅为5%、2.5%, 低于对照组的17.5%、10% (P<0.05) 。结论 相对于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 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应用效果较佳,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少,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治疗效果,无张力修补术,腹股沟疝修补术

参考文献

[1]徐知非.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分析[J].四川医学, 2012, 33 (5) :832-833.

[2]杨建纲, 翁立新.局麻下行腹股沟斜疝手术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9) :125.

[3]宫焕松, 郑维波, 罗菲, 等.无张力修补术治疗86例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分析[J].安徽医药, 2014, 18 (1) :138-139.

[4]王思根.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 (8) :1338-1339.

[5]朱德淼, 李锦成.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12, 41 (3) :293-294.

[6]黎明, 钟先荣, 杨奕, 等.两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对比分析[J].微创医学, 2013, 8 (1) :74-75.

[7]林益坤, 杨彪, 陈壮锋, 等.无张力修补术对中老年人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 2011, 17 (23) :3651-3652.

7.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七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82-02

中图分类号:R 656.2+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64

腹股沟斜疝是儿童的常见疾病,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约有1%左右的复发率[1],需再次手术治疗。为降低手术复发率,我科从2003年2月起,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方法作了改进,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03例,男性194例,女性9例。患儿年龄15天~13岁,平均4.1岁。疝嵌顿急诊手术26例,其中肠管坏死2例,择期行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177例。术中发现6例为滑动疝,另197例为普通斜疝。

2.手术方法 均采用下腹横纹切口,长约2 cm,在精索内前方找到疝囊后横断,用一把止血钳横行夹闭近端疝囊以作牵引,边提拉边游离疝囊至见到疝囊颈处腹膜外脂肪上方约1~2 cm止,游离过程中因疝囊始终处于封闭状态,操作简单且很少撕裂,再用另一把止血钳在尽可能高位钳夹疝囊,钳夹时使疝囊壁展开,减少皱折,继续用第一把止血钳牵引疝囊,用4#或7#丝线在止血钳近端连续“S”形贯穿缝扎疝囊,即相当于“外荷包”缝扎,在缝扎线近端再结扎一圈。嵌顿疝切开疝囊后先处理、还纳疝内容物,滑动性斜疝充分游离、还纳疝内容物后行疝囊重建,同法高位结扎疝囊。

结果

本组203例,手术时间12 ~40分钟,平均18分钟;术中出血1~5 ml。术后阴囊血肿3例,未做特殊处理,均于术后6周内症状缓解。医源性隐睾1例,术后三月在外院行睾丸固定术,患儿术后第1~3天出院。术后169例获得随访3个月~5年,无一例复发。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斜疝与成人斜疝发病机制不同,因此小儿斜疝只要作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就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这是公认的治疗小儿斜疝的典型方法。手术方法很多,但核心均为尽可能高位结扎疝囊,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手术方法有腹部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及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小儿常见、简单手术,但仍有1%左右的复发率,复发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游离疝囊未到内环口水平就结扎疝囊,未做到真正的高位结扎[2];②因疝内容物与疝囊颈粘连,术中未将其游离就行结扎,从而使疝囊高位结扎不牢固;③滑动性斜疝未充分游离、还纳疝内容物及疝囊重建,即“低位”结扎疝囊;④由于一味追求小切口,导致手术操作难度加大,在作疝囊高位内荷包缝合时缝合不在同一水平面或无法做到高位缝扎,甚至很多手术者仅行简单“8”字缝扎疝囊。容易残留“小疝囊”致术后复发。本手术操作方法的特点有: ①游离疝囊简单、安全。操作时用第一把止血钳牵引疝囊后,只需用湿血垫沿疝囊壁向近端轻推即可轻松游离疝囊至高位,游离过程中因疝囊始终处于封闭状态,不需像常规方法那样将疝囊用多把止血钳提拉、左手食指伸入疝囊游离,具有操作简单、极少撕裂疝囊且不易损伤疝内容物等优点。②能做到真正的高位或超高位结扎疝囊。在行疝囊高位结扎时,大多数手术医师均用贯穿缝扎或内荷包缝扎。贯穿缝扎操作简单,对较小的疝囊效果肯定,但在疝囊颈大者,容易残留小疝囊致术后疝复发;而内荷包缝扎对大小疝囊结扎效果较好,但操作相对困难、易出现缝合线不在同一水平面而未真正做到高位结扎,特别是经验不足者易出现撕裂疝囊或针尖损伤精索等副损伤。本手术操作方法在用第一把止血钳牵引疝囊后,很容易在高位或超高位用第二把止血钳钳夹疝囊颈部,钳夹疝囊时注意将疝囊尽量展开、减少皱折,止血钳只需钳夹1~2齿即可避免夹破疝囊壁,在钳夹上方,可轻松行连续“S”形贯穿缝扎疝囊(即外荷包缝合),在缝扎线近端再结扎一圈加固,从而真正做到了高位或超高位结扎疝囊。本法对疝囊颈较大者优点尤为突出。滑动性斜疝在充分游离、还纳疝内容物、重建疝囊后同法处理。③降低复发率。由于该手术方法较好的避免了上述疝复发因素,真正做到了高位或超高位、牢固结扎疝囊,从而有效的降低术后复发率。

随着医学的发展,很多医院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都采用了腹腔镜,但现阶段使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医院也不少,尤其是我国“新医改”和“新农合”的普及,很多基层医院均开展了此类手术,如何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降低术后复发率是手术关键。笔者认为,本组病例的手术方法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副损伤、降低术后复发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许 建,余小炯.小儿腹股沟疝78例术后复发原因及防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7):126.

[2]宫 莉,芮有臣.小儿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再手术治疗[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26(3):208-209.

(收稿日期:2009-04-17 修回日期:2009-08-13)

8.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八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平片修复术

腹股沟斜疝是外科中常见的疾病,其中老年男性患者发病率较高。目前腹股沟斜疝的主要的治疗方式是采用手术治疗,以往的修补手术由于缝合张力较大,因此导致患者术后牵引过大,从而导致患者术后疼痛感较重,患者恢复时间较长,术后容易出现感染,影响患者治疗效果[1]。为了克服传统腹股沟斜疝的缺点,本院将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对28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应用无张力平片修补手术进行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让人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对28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为52-78岁,平均年龄为(65.8±5.7)岁,其中单侧斜疝患者22例,双侧斜疝患者6例.中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5例,合并前列腺增生3例。患者疝内容物无绞窄、无嵌顿,具有复发性。

1.2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在连续外膜麻醉下实施手术,确定腹沟股斜疝位置及长度后将腹沟股腹外斜肌建膜打开,并根据平片的大小选取合适的间隙,游离精索,并对疝囊部位行高位结扎手术,并将修剪合适的平片置入腹外肌腱膜下。将剪裁好带有恰能穿过精索的小孔的平片让其穿过精索,并将剪开部位重新进行缝合修补为完整的补片。补片四周没有张力固定,补片下端距趾骨交叠位置约为2cm。

1.3指标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评分,根据疼痛程度共分为0-10分,其中0分:无痛;1-3分:患者静息时不觉疼痛,运动时感觉轻微疼痛;4-6分:患者静息时疼痛感轻微,运动时感到较强的疼痛;7-9分:患者疼痛感剧烈,但在可忍受的范围内,10分:患者疼痛感剧烈,难以忍受,需要进行药物止痛。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5.3±12.4)min,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4.8±1.54)mL,平均住院时间为(7.5±2.4)天。术后28例患者中共有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感染,1例出现尿潴留,1例出现阴囊积液。感染患者给予抗生素应用治疗后治愈,尿潴留患者行留置尿管后2天后患者均恢复自行排尿的功能,阴囊积液患者经抗炎治疗及穿刺抽液治疗后均痊愈。术后对患者进行VAS平可知,其中1-3分:22例,4-6分:6例,患者VAS疼痛平均分为(3.18±0.45)分,术后患者疼痛为轻度。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没有发现复发的病例。

3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腹股沟斜疝传统手术治疗的远期治疗效果较差,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复发,临床复发率为11.4%,而无张力疝平片修补手术治疗的复发率则为1-5%,而国外平片修补手术复发率仅为3%左右[2]。传统手术治疗效果较差的原因可归为如下几点:①导致腹股沟斜疝出现的原因是由腹部筋横膜受损引起,传统的修复手术没有对横肌膜进行修复,因此患者术后效果较差。②传统手术患者修补张力较大,对患者进行缝补过程中容易对周围组织进行牵扯,从而导致组织胶原纤维生成受阻,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③由于传统手术切口较大,对于已经复发的患者难以再找到合适的切口进行修补。④由于腹股沟斜疝患者大多数为老年患者,患者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组织退行性病变,因此患者术后远期治疗效果较差,术后容易复发。采用人工材料对腹股沟疝后壁进行修补,在修补过程中能与正常的解剖层次进行吻合,而且对合不具有张力,更符合机体的生理特点[3]。修补材料属于聚丙烯网状结构材料,网空直径大于10u,能让白细胞自由通过孔径,因此能很好地抵抗感染,本组28例患者术后均没有出现感染现象。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5.3±12.4)min,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4.8±1.54)mL,平均住院时间为(7.5±2.4)天。术后对患者进行VAS平可知,其中1-3分:22例,4-6分:6例,患者VAS疼痛平均分为(3.18±0.45)分,术后患者疼痛为轻度。术后28例患者中共有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感染,1例出现尿潴留,1例出现阴囊积液。尿潴留患者行留置尿管后2天后患者均恢复自行排尿的功能,阴囊积液患者经抗炎治疗及穿刺抽液治疗后均痊愈。其中1例感染患者中是合并慢性糖尿病者,患者机体抵抗能力较差,因此术后容易感染,对感染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后病情治愈,1例尿潴留患者中年龄较大,患者术前为前列腺增生,由于患者对手术耐受性较低,因此术后出现尿潴留,对患者经留置导管处理后患者均康复。阴囊积液可能与手术过程中止血不彻底有关,对该例患者进行抗炎治疗及局部抽液治疗后患者均痊愈,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患者均没复发,患者远期治疗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高敏.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43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0,5(2):658-659.

[2]刘志云.无张力疝修补与传统术式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外医疗,2012,9(4):335-336.

9.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九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09例, 女5例, 年龄18岁~56岁, 平均年龄37岁。病史最短8个月, 最长13年。疝环直径3 cm~4 cm, 伴有嵌顿者16例。均采用疝囊高位结扎后腹横筋膜修补内环口方法。

1.2 手术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 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0 cm处至耻骨结节, 做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斜切口4 cm~5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 将腹内斜肌、腹横肌向上拉开, 暴露精索和覆盖于其上的提睾肌, 在前方切开提睾肌, 在精索内上方寻找疝囊, 打开疝囊, 若有内容物, 先还纳, 用手指深入内环明确是斜疝并且了解内环的大小, 腹横筋膜的薄弱程度, 若疝囊大者, 横断疝囊, 远端疝囊不需切除。用止血钳提起近端疝囊, 充分游离至内环口处, 见到腹膜外脂肪, 用7号丝线荷包缝合高位结扎, 距结扎1 cm处切除多余的疝囊。在内环口处横断提睾肌, 游离出精索并提起, 解剖出内环口的腹横筋膜, 更好地暴露撑大的内环和凹间韧带, 用7号丝线从凹间韧带向外间断缝合凹间韧带和腹横筋膜, 腹横筋膜松弛者重叠缝合, 使内环缩小以只能通过精索为度。精索放回原处, 查无出血, 逐层关闭切口, 术后切口压沙袋6 h.

2 结果

腹横筋膜修补手术时间40 min~60 min, 平均48 min, 住院时间7 d, 所有患者术后7 d拆线, 无切口感染、积液。随访3年, 无1例复发。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 传统的疝修补术在疝囊高位结扎后行被撑大内环和修补腹股沟管, 剥离广泛, 操作困难, 极易造成神经、血管及精索损伤;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缝合加强腹股沟后壁, 改变了腹股沟区的生理结构, 由于是张力缝合, 势必造成组织的牵拉缺血, 甚至发生坏死, 往往造成术后坠胀牵拉和疼痛不适[1]。

本方法注重修补腹横筋膜重建内环, 不做腹壁其他层次的修补。由于腹横筋膜修补缝合处张力小, 术后伤口无牵拉感, 属于同一组织, 愈合也好;对于年轻患者, 精索在原处, 不影响其发育。本方法简明、快捷, 疗效确切, 手术创伤小, 符合解剖生理, 术后患者痛苦少, 恢复快, 复发率低;对手术器械要求不高, 经过规范的技术培训后, 易于掌握;与应用疝补片相比较, 更经济实惠一些, 更适宜于基层医院。

2岁以下患儿暂不需手术, 随着患儿腹壁肌肉的发育有自愈可能, 2岁以上儿童少年腹股沟斜疝只需疝囊高位结扎[2]。老年人腹壁肌肉松弛, 容易合并一些增加腹压的慢性疾病, 不宜应用本方法, 巨大腹股沟斜疝患者腹壁肌肉和腹横筋膜松弛严重, 也不宜应用本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本方法适用于中青年, 无增加腹压的慢性疾病存在的中、小型腹股沟斜疝患者。

参考文献

[1]徐智真.充填式网塞法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12例临床报告[J].基层医学论坛, 2002, 6 (4) :40.

10.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60例, 均为男性, 年龄5天~81岁, 平均年龄41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包块, 40例位于右侧, 19例位于左侧, 1例位于双侧;51例临床初步诊断为腹股沟斜疝, 5例为鞘膜积液, 4例疑为附睾炎。

1.2 方法

仪器使用GE-730和PHILIPS-HD7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0MHz, 患者采取平卧位及站立位多切面探查。

2 结果

本组60例中, 超声诊断全部符合。45位于阴囊内, 15例腹股沟处探及包块样回声, 与睾丸及附睾不相关, 大小约1.0 cm×0.8 cm×0.7cm~7.1cm×4.0 cm×3.9cm。

根据腹股沟斜疝临床分型及疝内容物可见表1。

46例为肠管, 表现为肠道气液流动及肠管蠕动, 或可见到肠道内粪便回声。14例疝内容物为大网膜, 表现为实性回声团, 境界欠清, 其内见短线状强回声。向上追踪扫查可见包块通过腹股沟管与腹腔相通。5例斜疝嵌顿或绞窄坏死, 声像图见肠管蠕动消失, 肠壁增厚, 层次消失。疝囊内渗出液较多, CDFI示肠壁血供减少至无, 动脉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均下降。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一种腹外疝, 其发生有腹壁薄弱和腹内压增高两大因素, 男性小儿高发, 右侧多见。临床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和绞窄性疝4种[1]。

临床诊断各类型斜疝仅能根据病史和体征, 但客观依据不足。对疝内容物病理变化不能了解, 难为临床手术时间选择提出正确可靠依据。而高频彩超能准确区分腹股沟斜疝的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等结构, 对斜疝的诊断及鉴别, 特别是斜疝嵌顿或发生坏死有重要价值[2]。

腹股沟斜疝在临床上有时难与腹股沟直疝、精索鞘膜积液及睾丸附睾炎鉴别。但高频彩超的应用则迎刃而解。腹股沟直疝包块由直疝三角突出, 不进入阴囊, 年老体弱者多见;精索鞘膜积液呈无回声, 且包块积液内无肠管及大网膜等杂乱内容物回声;阴囊内包块与睾丸、附睾不相关, 可与睾丸附睾炎本身的疾病鉴别[3]。

总之, 高频彩超在诊断腹股沟斜疝中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点和多项科学的客观量化指标, 是诊断斜疝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临床辅助检查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高频彩超也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患者易接受, 且具有方便、快捷、直接、准确等优点, 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40-441.

[2]吴邦骐.高频超声诊断腹股沟斜疝的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4, 5 (9) :704-705.

11.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十一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合并腹股沟斜疝 临床分析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男性老年人的常见病,而常并发腹股沟疝。2008年11月~2011年11月同期行(TUVP)+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6例,年龄61~85岁,平均72岁;均有尿频、排尿困难症状。术前最大尿流率均<10ml/秒,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均>17分,肛门指检及B超检查提示Ⅰ度增生8例,Ⅱ度增生11例,Ⅲ度增生17例。疝囊大小(4~10)cm×(4~9)cm×(5~7)cm均为可复性疝,并发斜疝23例,直疝13例,单侧27例,双侧9例,其中复发疝2例。并发高血压17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15例,膀胱结石4例。

手术方法:手术采取腰硬麻醉,患者先取仰卧位,行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取腹股沟切口,逐层切开,找到疝囊后高位结扎,于内环口处在精索周围游离出环形间隙,将锥形伞状网塞剪除内上1/4后填塞于内环口并固定于周边腹横筋膜上,然后将补片平置于精索后方并固定于周圍组织,缝合腹壁切口并以防水贴膜保护切口。再取膀胱截石位,行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术中彻底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彻底止血,防止膀胱颈及前列腺包膜穿孔,预防电切综合征(TURS)的发生。术后患者留置18~22F的Foley氏三腔导尿管,持续生理盐水冲洗。术后给予抗生素及止血药物处理,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结 果

手术时间55~120分钟,平均85分钟,术中出血30~150ml,平均70ml。无TURS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中切除前列腺组织7~35g,平均20g。术后2天停冲洗后即可下床活动,术后腹股沟区无紧缩感,疼痛轻,伤口愈合好。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无尿失禁。术后5~7天出院。术后随访6~40个月,36例患者均无疝复发,无合成材料排斥反应,无切口感染,无手术区牵扯疼痛,无网塞、网片移位及永久性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

讨 论

随着腔镜技术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技术已基本被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所替代,TURP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迄今仍为BPH手术治疗的金标准。BPH长期排尿困难导致其腹内压增高,加之老年人腹壁肌肉萎缩,使腹膜强度减低而并发腹股沟疝,文献报告5%~12%的BPH患者同时伴有腹股沟疝[1]。BPH并发腹股沟疝的治疗原则应解除尿路梗阻后进行疝修补术。以往多用分期手术,先解除梗阻再进行疝修补。但有专家认为也可行前列腺切除的同时行疝修补术[2]。本组病例同期行TUVP+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体会:先行腹股沟疝修补后再行TUVP术。腹股沟疝的修补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术中要清晰解剖腹股沟结构,注意保护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缝合补片要无张力,止血要彻底,可避免术后腹股沟区顽固性疼痛、切口感染和疝的复发[3]。对高危患者宜采取“姑息性”电切法,不要追求过多切除腺体,而增加手术风险。术中尽可能将膀胱内的血块和前列腺电切的组织块冲洗干净,这样可减少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本组36例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疝复发。证明同期行TUVP和疝修补术方法简单,它既避免二次麻醉、二次手术的痛苦,又减少了二次住院所增加的费用和时间,特别是对高龄BPH并腹股沟疝同时又伴有其他内科疾患的患者,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梅骅.泌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魏东,万奔,王建业,等.良性前列腺增生摘除术同时行腹股沟疝修补术13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320.

3 华蕾,韩峰.聚丙烯网塞及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84.

12.健康教育腹股沟斜疝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男性患儿, 其中1~2岁28例, 2~4岁80例, 4~7岁20例, 4岁以下占本组84.4%, 双侧的15例, 占11.7%。

1.2 手术方法

(1) 麻醉:所有手术术前准备好气管插管和麻醉机, 术中行监护仪监护, 了解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情况。麻醉采用氯胺酮复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2) 手术:单侧疝取该侧下腹部耻骨结节上横行沿皮纹小切口, 相当于腹股沟外环口所在体表投影, 长l~2.5cm;双侧疝取下腹部耻骨结节上正中横纹切口长3~4cm, 、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各层。切开浅筋膜后, 将切口向外下方牵拉, 找到外环口腹外斜肌腱膜的内外2个脚, 即可确认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 钝性分离提睾肌和固有鞘膜, 直至提起疝囊, 切开后距疝囊颈约2cm处横断疝囊, 牵拉近端疝囊并向内环口剥离, 至腹膜外脂肪处贯穿缝扎疝囊颈, 精索创面、疝囊横断处严密止血, 牵拉同侧睾丸使精索复位, 缝合浅筋膜, 切口皮肤只缝合1~2针。

2 结果

128例患儿均手术顺利, 手术操作时间10~40min, 平均25min, 术中出血少。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1~5d, 平均3d, 术后全部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7年。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以斜疝为常见。小儿腹股沟疝的发生多因腹膜鞘状突未闭而并非因肌肉薄弱。腹股沟疝的患儿年龄在3个月以上者, 自愈机会很少[1]。随着年龄的增长疝块增大, 极易发生嵌顿, 绞窄, 一旦发生嵌顿, 不仅累及肠管、卵巢、输卵管, 尚可造成睾丸萎缩, 影响成人后的生育, 应及早手术。公认的小儿腹股沟斜疝经典治疗方法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 一般不做修补术[2]。但腹腔镜操作一般需在腹部打3个孔, 且术者尚需具备熟练技术, 并有较完善的设备作保证。因此, 在多数医院里, 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仍是首选方案, 尤其是直接经外环口结扎疝囊的方法, 下腹横纹小切口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切口小, 直视下操作对腹股沟管的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 术中不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对精索的游离刺激轻, 副损伤小[3], 切口选在下腹部与皮肤纹理一致的横切口, 愈合后几乎不显手术瘢痕, 不仅符合美学观点及微创原则, 而且对患儿的心理无不良影响。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达到目的, 腹股沟管壁修补术很少用于婴幼儿, 因为小儿腹股沟斜疝与成人斜疝发生原因不同, 小儿斜疝发生除发育过程中遗留的疝囊外, 腹股沟区多无肌肉薄弱因素[4], 即使有暂时的腹壁薄弱区, 通过以后的发育多能自行得到加强, 故手术治疗时仅需作高位结扎即可, 无须修补。因此, 绝大多数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时, 不必像成人那样充分暴露腹股沟韧带、弓状缘和联合腱等腹股沟管的周围组织结构, 由于婴幼儿腹股沟管短小 (约1~2cm) , 在外环口就能容易地将疝囊、腹膜拉出, 结扎疝囊颈, 所以不打开腹股沟管, 经外环口途径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中是可行的。由于手术步骤较经典的经腹股沟管途径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一般可控制在25min以内, 配合熟练者仅需10~15min。同任何手术一样, 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手术者的经验有一定关系, 但是, 由于本法不必切开和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可以减少对腹股沟管周围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损伤, 可避免因不慎将腹外斜肌腱膜和精索组织相缝合而引发的医源性高位睾丸, 由于是在腹股沟管外离断疝囊, 近端疝囊约有2cm以上, 这就使菲薄的疝囊壁剥离时被撕裂或部分滑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有利于疝囊的完全结扎, 而这又是防止术后复发的—个关键因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保证这种术式成功的关键。

4 体会

(1) 该手术方式仅适合腹股沟斜疝患儿, 尤其是4岁以下患儿, 大龄儿童由于腹股沟管变长, 已不适应这种手术方式, 我们将年龄界限控制在7岁左右; (2) 下腹横纹切口小, 易找到疝囊, 副损伤小, 术后不留明显瘢痕, 美观; (3) 手术时间短, 麻醉风险小; (4) 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1~5d) , 费用低, 易接受; (5) 效果好, 复发率低; (6) 手术方法简单,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推广外科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 。方法 采用经下腹横纹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128例。结果 128例患儿手术顺利, 手术操作时间平均25mim, 术中出血少, 术后均恢复良好, 术后住院时间平均3d, 随访无复发。结论 经下腹横纹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适合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 尤其是4岁以下患者, 具有疗效确切, 痛苦小,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关键词:儿童,腹股沟斜疝,手术

参考文献

[1]刘贵林.手术学全集·小儿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 4:51.

[2]陈建民, 马建新.新编实用外科学[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1, 10, 526.

[3]李韶山.针孔式切口治疗腹股沟斜疝10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 20 (1) :78~79.

上一篇:秋瑾的孤独阅读答案下一篇:如何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