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话题的选择

2024-07-23

作文话题的选择(共11篇)

1.作文话题的选择 篇一

树影婆娑,夏夜的轻风偶尔拂起窗帘,送来阵阵的凉意。我干脆起床,走到阳台上,秋虫呢喃,繁星点点,多美的静夜,一切都朦朦胧胧,一切都安安静静,一切都缥缥缈缈,一切又都实实在在。

感觉身上好凉,我转身回屋,坐在桌前,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坐着,忽然间觉得很委屈,鼻子酸酸的,无法抑制的泪水化为奔溅的长溪沉沉地从我眼角滑过。多日来积郁的伤感使我再也无法保持自己矜持的气度。我无力地倒在床上哭了起来。

第二天,我两眼红肿地坐在餐桌前时,连最疼爱我的奶奶也气呼呼地看着我毫无表情。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面包和牛奶递给我:“雨宁,快点吃,白天做功课,晚上还要练琴。”这一句话又把我推向新的失望的尽头。我猛然站了起来,扯着嗓子喊:“不,就不,我偏要去播音,偏要!”我一甩门回到自己的卧室。表哥两眼喷火地跟在我后面,一把抓住我,一切响亮地耳光扇在我的脸上。我一下子觉得痛得厉害:“滚出去,请你快点给我滚出去!”我对表哥说。这是我第一次对表哥无礼。我关上门,在书桌前坐下,拿出镜子,五个手印清晰地印在我的脸上。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之中。

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校广播站招新的播音员,我去参加了选拔。也许是女孩的天性,我常常会在读文章时加上自己的感情就,把自己各种各样的生活情绪融入到阅读当中去,结果我入选了,成为校广播站的一名播音员。于是每周五我都满怀热情地为老师和同学们播音。可是没过多久,我在学校播音的事被家里人发现了,他们人人来劝我,奶奶每晚给我洗半个小时的脑子,妈妈日日劝我回心转意,表哥帮我分析,说我不成熟,“雨宁,好好念你的书吧,光会播音又不能考大学!”“雨宁,别瞎想了,中国那么多人,还轮得到你上电视播音吗?”

这是不是梦?梦是什么?我们十六七岁是不是爱做梦?我是不是真的不够成熟?但最现实的是,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放弃自己最爱的播音,专心学习;另一条是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播音。我清了清脑子,毅然地选择了第二条路。

也许,别的女孩没有我这样的烦恼。梦是金黄色的,我的多梦的身心受到了震撼,但我会证明给所有的人看,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终有一天我会成功,因为这是我无悔的选择。

一阵风吹来,我打了一个寒颤,我关好窗,带着我新的梦﹑无悔的选择睡去,因为明天将是崭新的一天!

2.作文话题的选择 篇二

关键词:口语教学,话题选择,性别差异,学习动机

一、引言

口语教学, 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能用汉语流利地进行口语交际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成为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目标。笔者经过观察得知:学生对课堂中所讨论的话题的感兴趣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到其参与程度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口语课的教学效果。那么学生究竟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呢?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话题的选择是否相同呢?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目的一般是什么呢?又如何根据其兴趣、目的来进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呢?

根据一些人对性别语言的调查研究得知“男生一般对生理健康、安全、金钱和性问题较有兴趣;女生则对吸引力、人生哲学、日常生活计划、心理健康、家庭、亲眷关系等较感兴趣”。和一些人对动机作用的调查研究得知“动机推动学习, 学习增强动机, 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再结合实践生活, 笔者推断:

1.学生一般对购物、爱情、工作等贴近生活的话题感兴趣。

2.性别差异对学生的话题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大体上看, 男性更倾向于科技、工作等话题, 而女性更倾向于购物、爱情等话题。

3.从学习汉语的目的来看, 选择“为了从事与中国的商务活动”、“为了从事翻译类工作”这类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占大比例。

二、研究方案

1. 调查对象

为了排除语言能力对其话题选择的干预, 笔者选择了刚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华东师范大学大学一年级两个班的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5份, 收回22份。有效率为88%。其中填表的男生数为8, 女生数为14。

2. 程序

采用自编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话题选择参考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中的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建议表 (附录一, 第31页) 和分级目标描述 (说明IV) 以及每一级的目标及内容。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回收, 填写问卷的方式为班级集体填写, 即由这两个班的口语老师发放问卷, 下课收回。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1) 数据统计

笔者对调查得知的数据进行了三个角度的统计, 并绘制了三张表, 如下:

为了便于图表显示, 按照调查问卷上各个目标的排列顺序, 给其各自定一个代码 (从1开始) , 以下将按照代码进行分析说明。

从表 (一) 可以看出被选择的话题最多的是旅游, 排第二的是购物。被选择最少的话题是动物保护和人口问题, 其次是科技产品和运动。笔者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曾预测学生选择购物、爱情、科技、工作这些话题的会比较多。但是经过调查得出的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却是旅游, 相对而言, 科技和运动这些话题的选择人数比较少。

从表 (二) 可以看出男生选择的话题以音乐 (57%) 、工作 (36%) 和旅游 (75%) 居多, 而女生选择的话题以购物 (93%) 、旅游 (86%) 和家庭 (71%) 居多。男生没有人选择人口问题和动物保护, 而选择科技的男生有4个人, 占男生人数的50%;选择爱情的女生有9个人, 占64%。按比例来衡量, 男女在购物话题上选择比例差距最大, 女生比男生要高出68%, 而在工作上, 男生也比女生高出39%。

从表 (三) 得知:“为了从事与中国的商务活动和从事外交、翻译类工作”两个目标是学生选择最多的, 各自有八个人, 分别占了36%。这个数据也恰好符合了调查预测。

(2) 分析

考虑到参与调查的被试性别不同, 且各自在人数上存在较大差距, 因而结合表 (一) 和表 (二) 一起进行分析, 并得知:之所以旅游话题能够高居榜首, 与男生和女生对其选择率都高是分不开的。 (女86%, 男75%) 。通过访谈进一步得知, 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 很多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 对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学习之余更希望游遍大江南北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另外, 购物之所以排第二, 是因为女生选择该话题的占了93%的高比例, 而女生又占了调查人数的63%。该数据统计同时也反映了性别语言学的相关结论, 按照相关的性别语言学的研究结论, 女生谈论居多的是情感家庭类的话题, 而男生谈论居多的则是工作和国家大事类的话题。可是这在调查表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体现, 更令笔者奇怪的是, 按照性别语言学有关知识预测, 女生一般很喜欢谈论情感方面的话题, 而男生一般很喜欢谈论科技方面的话题。这些在调查表中也没有得到印证。笔者就此对几位被试进行了访谈调查。得出的解释是:女生认为这些话题她们是很喜欢谈论, 但是作为隐私话题, 她们不愿意拿到课堂上讨论;男生认为他们是喜欢科技产品, 但是并不喜欢过多谈论此类话题, 仅仅是热衷于此类产品而已。由此我们可以拟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话题是否适合被选用于作为课堂教学不仅取决于学生是否喜欢此话题, 还取决于该话题本身是否适合进行课堂口语教学。

根据Gardner和Lambert (1972) 所提出的融入性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性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 分析调查表中的目的选择比例, 发现工具性动机选择比例是最高的, 而融入性动机占少数。又有人经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持工具性动机来学习的学生要比持融入性动机来学习的学生在语言能力测试中表现出的成绩更好 (Lukmani, 1972) 。可是从长远来看, 最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是那些持融入性动机的人 (Falk, 1978) 。那么如何让这些持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在汉语课堂上培养起对汉语的热爱, 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让其成为融入性动机的持有者, 更好地掌握汉语呢?

三、基于调查报告对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启示

1. 话题选择与教学处理的启示

话题的选择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讨论其感兴趣的话题。笔者按照调查表的话题排列对时下比较流行的两本口语教材《初级汉语口语》 (戴桂芙、刘立新、李海燕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和《汉语口语速成》 (基础篇) (马剑飞编,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的话题选择进行了统计, 其中, 北大版中旅游话题和家庭话题占据了最大比例, 分别分布在第1、3、17课和第5、8、9课;北语版中旅游话题和购物话题占据了最大比例, 分别分布在第5、7、13课和第8、9、11课。可见, 这两本教材的话题选材与此次学习者的兴趣是相符的。调查表更加强调性地提醒了我们在进行口语教学时, 应该讨论那些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如果仅仅从宣传中国悠久、博大的文化角度来选材进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反而可能难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既然男生和女生在话题的选择上有着不同的倾向性, 那么是否把它利用于对外汉语口语的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是可行的。拟给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同的讨论话题, 引起其参与的兴趣, 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是有利于提高口语课堂话题学生参与程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 在进行对外汉语口语课话题选择时, 教师应考虑到此话题是否适合在课堂上讨论, 会不会因为一些原因造成学生反应不强烈, 参与性不强而影响教学效果。以此次话题调查为例, 学生可能对“爱情”等这类话题本身感兴趣, 但是由于各国文化差异, 他们却不愿意在课堂讨论此类话题。这些非话题本身因素也应该纳入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去。最后, 笔者对调查表中某些选项进行观察得知:在动物保护、国际关系、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这些“男性话题组”中, 女性的选择比例要高于男性。这又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 男女谈论的话题并没有非常绝对的界限。以之前设想的按照性别进行话题分组讨论为例, 我们应该注意在进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时应以实际为指导, 适当地融入异性组话题,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开口练习口语。

2. 关于培养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的启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能从短期来看, 持工具性动机的学生成绩要好于持融入性动机的学生。但是如何让那些把汉语仅作为一门工具语言来学习的学生真正地爱上汉语、爱上中国文化, 更好地提高其汉语学习水平呢?又如何让那些因为喜欢汉语、喜欢中国文化而学习汉语的人保持其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呢?根据此次调查统计可以看出, 中国学习汉语的学生中, 大部分都是因为把汉语作为一门对其工作有帮助的语言工具来学习。那么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 应该适当地把其学习汉语的目的也融入到汉语教学中去。教授学习者在工作中使用频率高的口语表达方式, 培养他们的实际语言运用技能;告诉学习者同样的工作在中国和他们的国家异同所在。这样一方面是在学习新的知识, 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复习已学知识, 并且也把中国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汉语教学中, 让学习者能更自然地了解中国文化。这样有利于引导持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融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中去。对于本来就喜欢中国文化的学习者, 更应该把汉语学习联系上实际的生活需要, 让他们了解到汉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进行课堂口语教学时, 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以免影响到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初级汉语口语教学应该让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的东西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并联系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 让学习者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研究不足之处

笔者通过此次调查研究了解到华东师范大学初级学生对话题选择的情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此次调查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 因为华东师范大学留学生的分班并不是按照口语测试水平进行的, 所以本次调查选择的被试的口语能力被界定为“初级”是否准确仍有待商榷。其次, 在调查问卷设置上, 由于笔者考虑不周且能力有限, 造成话题类型不够丰富、话题设置缺乏层次性, 使得学生在填表时出现了找不到需要的选项内容的情况, 并且造成了后来在进行统计的数据与两本教材对比时发现:初级口语教材中常使用的一些话题未录入调查问卷中。如:《初级汉语口语》中的第12、14、15等谈论校园友谊等话题, 又如《汉语口语速成》 (基础篇) 中的第1、3、4、6等谈论住宿环境、天气状况等话题都没有在调查问卷中出现。再则, 在表 (二) 中出现的在某些“男性话题组”选择上 (如国际关系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 女性的选择比例反而比男性高, 笔者未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诸如以上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并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润清, 胡壮麟.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3]崔永华, 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

[4]Herbert W.Seliger Elana Shohamy: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Diane Larsen-Freeman Michael H.Long:An Intru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

[8]许迎春.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编写评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 (1) :101-102.

3.电视谈话体评论的话题及嘉宾选择 篇三

在世界信息多样化的今天,受众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了解“世界是什么样”,而更多的是追求“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我该在这个世界怎样”,他们不仅需要有很好的倾诉渠道,而且需要一种“权威的声音”来进行引导,而电视新闻评论在这个层面上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那么,以电视谈话体形式出现的评论性节目要如何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呢?首要的一点便是栏目制作者在所谈话题和嘉宾邀请方面,必须作全面而充分的考虑,慎重选择。

话题选择。人说“题好一半文”,这是很有道理的,好的选题是电视谈话体节目成功的重要前提。确立了准确的谈话话题,评论特色才能在谈话中得以有效地发挥。

首先,话题的选择要有导向性。所谓导向性就是要求谈话所选的话题能配合当前形势,突出重点。电视谈话类节目评论的话题是国家新发布的重大方针政策或广大群众关注的事件或人物,谈话者才会有兴趣谈,观众才会有兴趣看,这样做出来的节目才会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对话》节目制片人王利芬的手记:

节目录制完的录后会上,我曾经对《对话》的员工这样说过:在一个时代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我们这样一些人既不会写程序,也没有掌握高科技本领,能够展现那些最前沿的观念,能让众多人在这个栏目中引发一点有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富强之类的思考,已实属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了,爱国是一个栏目的灵魂,也是一个栏目最大的导向。②

由此可见,该栏目在开创之初就是以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要求谈话选题的精度与深度,他们力图通过这个节目传达给观众一些有分量的信息,在大方向上给人以肯定性的指导。这种明确的导向也是栏目所圈定的目标受众想要确切了解的信息。谈话主体在节目进行过程中积极地评论,阐述着事件的来龙去脉,使原本混沌不清的事物渐渐清晰明朗,主题突出,导向也就很明确。受众在这种追根溯源的论谈中明白了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在这个栏目里观众获得所需,才会定期地期待和观看节目。于是在节目和受众间便不断地积累和巩固了一种稳定的联系。

其次,话题要有多层内涵。评论的话题有矛盾、有交锋、有争议,才能给参与谈话的人提供谈话的空间。节目主持人引导谈话的各方进行积极的对话和交流,通过深挖话题尽可能地搭建一个最广阔的话语平台,使观众的话语表达的权利和需求都得以实现,从而形成一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层层向外扩散的模式。电视谈话体评论性节目最大的闪光点也就在于此,它不是一个人的自吹自擂、孤芳自赏,而是一种集体智慧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话》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部2000年7月全新改版之后推出的一栏演播室谈话节目,每次时长6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目前播出时间最长的严肃节目。③长达一个小时的谈话,要使严肃的节目中表现坦然而真实的谈话,给观众一片思想的空间,让参与评点者在谈话中充分展现对话的光彩,话题的选择是关键的一步。《对话》热衷于挖掘经济热点的幕后真实故事,展现极富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的个人曲折经历,分析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发生的特殊背景,将话题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如抽丝剥茧般在谈话中一层一层地展开,加以评点。因此,《对话》每期节目都能很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得到观众的认可。2001年6月底,《对话》制片人王利芬女士策划了一场对北大、清华、人大三大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活动。在这个调查中,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身”:在栏目的内容设计方面,对于《对话》所选话题是否有层次感,40%的清华学生持“比较同意”的态度,人大学生“非常同意”的比例与“比较同意”的比例相当接近。④这说明观众对于《对话》所选话题层次感的充分肯定。

再次,话题的选择要贴切。谈及的论题应贴近目标受众,根据栏目本身的定位以及风格特征,选择受众感兴趣又区别于其他栏目风格的独特话题。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对话》栏目一反谈话节目“平民化”的主潮,走上了一条“高、大、洋”的路子。为保持这种个性化的风格,在谈话选题上,《对话》栏目有自己的特色。这里可以借用《对话》栏目组对人民大学学生提出的“如何选题”的回答作一个概述:“《对话》栏目的整体、宏观切入点是:(一)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嘉宾;(二)经济前沿里有价值的思考;(三)创造性的表现方式。”⑤

当今媒介市场中同类产品确实很多,谈话体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就有很多种型号:新闻频道的《实话实说》、体育频道的《五环夜话》、教育频道的《交流》等,而《对话》在这一点上考虑的就是如何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型号,何处才是别人未曾开垦过的处女地。在这块经仔细调查分析开辟出来的领土上,《对话》力图获得其他栏目难以企及的传播效果。于是,《对话》通过谈话嘉宾的合理安排、适时而经典的话题选择,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品位。谈话者在节目制作中也兴趣盎然,侃侃而谈,一小时的节目,往往让观众觉得意犹未尽。2003年一期《对话》节目《项怀诚理财》的编导手记中记载:

这期节目的结尾尤具特色,在主持人陈伟鸿同项怀诚部长握手告别之后,项部长走到观众席当中,就“小金库”等4个问题同现场观众进行了又一轮的对话。⑥

观众的谈话兴致被激起,在短短的谈话评论后往往觉得不过瘾,从而形成对下一期节目的迫切期待和亲身参与的欲望。自然,栏目的生命力也就越来越旺。

嘉宾选择。这里所说的嘉宾选择,不只是一个纯选择的问题,应当还包括选择之后如何充分发挥嘉宾效应的问题。《对话》在这两个方面的作为是值得借鉴与效仿的。

先说第一个问题。电视谈话体评论性节目中,嘉宾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嘉宾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个卖点,就像一部电视剧由哪些演员来演,有没有明星演员,观众在与媒介产品的最初接触中,都是被这样一种简单的纯感觉体验所支配,左右着自己的选择。《对话》本身就致力于打造一档白领阶层收看的高端精品栏目,在嘉宾人物的选择方面也是颇具匠心,曾邀请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谈审计之道、“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陈锡文先生话农情、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谈全国的财政问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谈背后的曲折经历……这些各行各业里的杰出代表,所处的是他们研究领域的制高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所说的、所评论的是一种权威,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真理”,其说话的力度和可信度是一般嘉宾无法比拟的。在《对话》的栏目简介中是这样介绍的:

《对话》栏目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这里出现的人物颇具分量:左右经济走向的权威人士、经历商海浮沉的企业巨头、见证热点事件的当事各方。⑦

《对话》栏目很好地利用了所处平台的优势,抓住“经济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中心,赢得了大批观众赞赏的目光。2001年,《对话》对于北大、清华、人大三大高校的问卷调查报道中,第三部分对《对话》栏目的总体评估,认为《对话》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清华与人大的学生均肯定嘉宾的个人魅力,将“嘉宾有魅力”置于首位。

可见嘉宾对于观众的确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栏目的生存至关重要。主持人与嘉宾以及现场观众进行充分对话和交流,仿若一场头脑风暴,将对话者的智慧、对话者的风采展现和凸显,像杂技明星表演着众人难及的特长,让人时刻关注,充满期待。

第二个问题。如何发挥嘉宾效应?就《对话》而言,比较好地处理了精英化的嘉宾与平民化的视角之间的矛盾。作为一档面向全国白领阶层观众的谈话节目,体现一定的深度是必然要求,但如何在比较平易的层面来显现深度,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则需要相当的水准。《北京晚报》曾刊载一篇关于中国10个最有品位的电视栏目的文章,《对话》排在首位,理由是《对话》从普通人的视角探讨名人的成功与面临的挑战,让名人以普通人的视角与普通人对话。而另一方面,《对话》栏目中嘉宾效应的发挥也离不开现场的“特殊观众”。《对话》对现场观众的选择同样是非常严格的。《对话》的每一位观众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而他们的高学历恐怕是其他所有谈话栏目都无法企及的。让观众带着问题去现场,在观众席上安排一些与嘉宾同样重量级的人物,这里的观众决不是某些谈话节目为了造气氛、充场面、出掌声所随便征召的。他们已经成为《对话》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更重要的是,正是有了这些高水平的现场观众与嘉宾交流,才使得整个节目显出其不凡的品位。诚如王洋先生所说:“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对话》请到的大都是重量级嘉宾,挑选现场观众以高层次、高素质为一条重要原则,整个节目显示出一种精英主义情结。”⑧如果说这是《对话》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诚不为过。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③⑦央视《对话》栏目简介,http://www.cctv.com

④⑤对于北大、清华、人大三大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报道第二部分,http://www.cctv.com

⑥《对话》:《项怀诚理财》编導手记,央视国际.http://www.cctv.com

⑧王洋、张蔚:《国际化的普通》,《瑞丽伊人风尚》,2001(50)。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4.作文话题的选择 篇四

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着不一样的选择,小时候我们从玩具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学毕业,我们要选择初中,这种选择持续到大学;到了大学毕业,我们又要选择自己合适的行业,进入岗位......每一段时期的选择都将决定我们的人生方向。

有句话说:“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选择。”学会选择,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名人之所以会成功,因为他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中国人都喜欢喝茶,一本《茶经》我们便可了解中国的饮茶文化,而作者陆羽正是因为年少的时候作出选择,才能编著出这一部伟大的著作。陆羽是个孤儿,小时候被智积禅师收养。禅师希望陆羽可以跟随自己诵读经书,然而陆羽却喜欢看诗文著作,执意下山求学。禅师没办法,只好让陆羽学习茶艺。在学习的过程中,陆羽受到一位茶艺精湛的老婆婆的指导,从此他的茶艺突飞猛进。当陆羽学成之后拿着一泡茶见禅师的时候,禅师终于妥协让他下山求学。这就是陆羽的选择,他在佛经和诗书中作出了选择,还因学习茶艺,最后才为我们编著了《茶经》。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要学会选择,作出选择。如果我们贪心想两全其美,最后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发岔路时,如何选择一定会是我们的人生的难题。但是我们始终要鼓起勇气,作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即使失败了,我们也要勇敢面对,因为那是我们的选择。

5.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五

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敢地抬起头就会发现人生的挫折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天使你不再彷徨。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选择命运的主宰是自己。命途的坎坷多艰在于你选择了奋斗,但结果会是一条光明大道。命途的短暂愉悦在于你选择了放弃,前方也将会是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曾说过:“命运是注定的,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去改变。”有些人终日浑浑噩噩,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有些人终日奋发拼搏,或许他们的IQ并不比你高,但通过努力与不懈的坚持却可以弥补这一先天的不足,命运的大门为这些人而敞开,他们主宰了命运的选择权,因为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岳飞选择了精忠报国,魏忠贤选择了背叛国家,文天祥选择了一心向南……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命运的天平或许不公,有些奸逆小人可以心安理得地过着所谓的富庶生活,而精忠之士却有志难为,徒有一身才华而无所施展。但这并不影响什么,因为只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即使前方多么渺茫也掩饰不了那一丝希望的闪耀。

6.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六

人生的选择有很多,但我从未后悔过四年前的那个决定。小学毕业将至,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便摆在了我的面前——选择初中。母亲把两所学校的资料拿给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两所学校的情况你大致已经了解,妈妈建议你去好初中,但我还是尊重你的选择。”我拿过两份资料,思索了很久。

一边是离家仅两百米的初中,学生少,压力小,但成绩不怎么样;一边是离家一千米的市重点,成绩优异,但压力也不小。安逸与竞争,两百米的便利与一千米的风雨兼程,皆在此一选。我又该如何选择?那段日子,我过得很是忧心忡忡。两枚棋子在棋谱上左移右动,却仍是举棋不定。都说人生慢慢,关键的节点却只有几个。那么,我手中的色子又将掷向怎样的未来?

做出最后的选择,是在一场暴风雨后的下午。那天,暴雨倾盆而下,我在教室里如坐针毡——可怜了我阳台上的花,这下怕是要全部“阵亡”了!放学后,我慌忙赶到阳台,这才发现,弱小的花草早已毫无生机,而几株健壮的绿萝,却在暴风雨的冲刷后愈发精神抖擞,肥厚的叶片上凝聚着剔透的水煮,那从新绿经过风雨的洗礼后更绿了!刹那间,我如饮醍醐:暴风雨摧残了弱小的生命,却没能屈服强大的生灵,反而使它们更加坚韧。压力与竞争使弱者身心俱疲,却也使强者出类拔萃!心中的阴郁一扫而光:我要上好初中,哪怕风雨兼程!抬头远望,暴风雨后的天空碧蓝如洗,澄澈到透明,我的选择也让心灵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但暴风雨所诞生的,是颗踌躇满志的心!

如今,回想起四年前的选择,我毫不后悔。我是那绿萝,经受得起暴风雨的冲刷。而如今的我,又将面临中考的选择。然而,手中的棋子不再犹豫,执棋的手自信又坚决——这次的选择我也绝不后悔!

7.象征类话题作文的立意 篇七

象征类话题作文题目的设计, 一般对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或某种生活现象作适当阐释, 然后指出这个事物 (或现象)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存在, 要求习作者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特点是:题目中所涉及到的事物 (或现象) 已经超出了其本义, 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这就要求习作者从“此”物见出“彼意”, 由“个别”事物引申到“普遍”事物, 透过现象看到它的象征义, 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

此类作文的立意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 抓住话题的关键句, 弄清话题中的事 (物) 象征了什么, 明确话题的指向, 确定思维的走向, 这样才不易偏离话题。可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在拿到此类考题时感觉读懂话题的材料, 对于具有象征性的物 (事) 的象征义与话题的关联把握不准, 最终导致立意出现失误。

例如:文题《心中的阳光》导语:阳光是什么?它既是大自然播撒在我们身上的温暖, 也是生活中照耀我们心灵的光辉, 有时可以简单到只是温暖人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笑脸、一个拥抱…它留存于我们心底, 让我们的生活熠熠生辉, 充满感动与力量。你心中的阳光是什么?请告诉大家。

在这个作文题中“心中的阳光”可分解成两个要素“心中的”和“阳光”。首先, 学生在作文中要具体表明“阳光”是什么, 能赋予“阳光”具体象征涵义;其次, 既然是“心中的”,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揭示“阳光”的特殊涵义这个层面上, 这缕“阳光”须引起内心的情感共鸣, 投射的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感悟;最后, 如能自然地写出“阳光”给“我”带来的影响, 在立意上又拔高了一层。学生在写作时却易出现以下两种误区:

(1) 象征义不明确;例如:有的文章前面叙述奶奶对晚辈无私的爱是“阳光”的象征义, 文章后面“阳光”竟然是风雨之后的成功;或是文中出现多个涵义的阳光, 前面是陌生人友善、助人为乐, 后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精神, 又没有用议论来点明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2) 立意陈旧乏善可陈:绝大部分的学生将“阳光”的象征义确定为亲人、朋友、老师的关爱与帮助, 立意雷同的太多。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象征物的特殊涵义的思考缺乏经验,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上如果能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训练, 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敏捷的“下意识”, 才能在此类型作文的构思中做到:“立准意”, “立新意”。

“立准意”:对话题做“立体化”解读。所谓“立体化”解读, 就是对话题解剖, 把话题中的关键词句分解出来, 然后与象征物 (事) 结合起来审视与思考, 才能准确把握出题者的意图, 从而准确立意。

例如: (2008年杭州) 日历是生活忠实的记录, 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日历具有生命感, 当你翻过一页时, 是否已将难忘的昨日珍藏于你的生命史?当你翻过一页时, 你是否明白鲜活的今日需要你去填补?当你翻过一页时, 你是否意识到美好的明日等待你去创造?让我们伴随“日历”, 将人生岁月谱写成永存的诗篇。请以“日历”为话题, 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1) 审材料:从打开写作思路的材料来看, 命题人不是从实物这个角度来诠释“日历”。材料从非常抽象的高度对日历的一种功能进行了解释, “日历是生活忠实的记录”, 把“日历”变成了“生活的日记”, 努力引导学生书写的对象是“生活”;材料中的一组排比“当你翻过一页时”更明确地提示了学生选材的范围 (过去、现在、未来) 。

(2) 悟涵义:本题的象征物“日历”具有形状、特征、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从阅读材料后我们可以明确命题人指向的是功能特征。然后我们将从具体到抽象去挖掘其丰富的内涵, 去领会其引申义或比喻义。如:从生活的角度去引申, 过去的日历是过往的生活, 虽已消逝但值得珍惜, 今天的日历是当下的生活必须牢牢把握, 明天的日历是要展望的生活, 应精心规划。

根据以上步骤我们就不难领会出题人的意图, 从而准确的把握了本题的立意的方向, 围绕“日历”写生活故事, 围绕时间抒发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立新意”:古人云:“凡作文发意, 第一番来者, 陈言也, 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 正语也, 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 精意也, 方可用之。” (元·陈绎曾《文说》) 即第一次想到的立意太陈旧、第二次想到的立意太规矩, 都不能用, 只有第三次想到的立意才有可能有新颖的创意, 方可使用。可见只有在每次习作前要做足功课, 开拓思维, 比中选优, 才能力避老生常谈、人云亦云, 写出高屋建瓴的文章来。

例如:以“台阶”为话题, 说说“台阶”让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

(1) 迁移法:由物及人或由人及物 (根据其相似点进行迁移) ———由台阶想到帮助自己成长的人, 如父母、老师、朋友。

由表及里 (心中的……人生的……) ———由台阶想到每一次的挑战就好比人生道路上设置的台阶, 战胜它就上升了一个高度。

由此及彼 (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事物) ———由台阶想到了山、楼房, 这些高物代表着攀登和进取的精神。

(2) 找特点:根据事物的外观、用途、变化等方面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 寻找角度, 确定立意。

外观———台阶通常向下容易向上难;

用途———一步步拾级而上说明做人要踏踏实实。

(3) 思辩证:正反立意, 辩证思考。

台阶既能上楼也能下楼———既能帮你进步又有可能成为你的退路。

(4) 忆词句:回忆与之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俗语、歌词、流行语来寻找立意的切入点。

“给别人一个台阶下” (俗语) 说明人与人交往是要学会让步学会宽容。

8.作文话题的选择 篇八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应该怎样清醒的进行选择,如何跳出劣质春茶“借壳上市”的陷阱?

下期话题:咖啡、咖啡伴侣 您可谈谈对咖啡的感悟、咖啡冲泡的技巧、科学选择咖啡伴侣以及任何对咖啡的疑问发送到邮箱:sfdlf05@hotmail.com或写信至:上海市吴中东路513号《食品与生活》杂志社 雪莉有约栏目收,邮编200235

雪莉:

你好!看了今年新设的栏目《雪莉有约》,内容丰富,贴近我们的生活,很喜欢。

我平时非常喜欢喝茶,想向你咨询一下,三四月份新茶上市,每年媒体总有雨前茶、明前茶的报道,且价格年年上涨。究竟明前茶、雨前茶有何区别?新茶的质量又如何判断?另外,我看到贵刊曾刊登过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介绍,能否再介绍一下它们的功效和饮用方法。

希望《雪莉有约》越办越好,成为我们读者的好朋友!

上海林少骏

“明前茶”与“雨前茶”

有什么区别?

“明前茶”和“雨前茶”都是新茶。“明前茶”是指清明前采摘炒制的春茶,茶树经过上一年秋冬季的休养生息,产出的第一道茶养分足、口感好,但因为雨水比较少,长得很慢,所以量很少,比较珍贵。“明前茶”通常是手工茶,成本高,价格是同类茶叶的四五倍,由于嫩度较明显,故不耐泡。

“雨前茶”是指清明过后到谷雨间出产的茶叶,以两叶一芽居多,泡出的茶水色绿汁浓,入口略带苦味,回味甘甜绵长,价格相对适中。“雨前茶”比“明前茶”经受的日晒时间更长,因而有股清新的“初老”味。从经济角度以及茶叶的内涵两方面来考虑,“雨前茶”更适合大多数消者费。

怎样区分新茶与陈茶?

茶叶在贮存过程中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如空气、温度、湿度、光线、氧气等的单一或综合影响,而使所含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所谓“陈化作用”,品质下降,导致茶叶色暗、香低、味差,所以陈茶无论在营养价值还是在口感上都远不如新茶。 一般可以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来区分新茶与陈茶。

色新茶泡出来汤绿、清亮、均匀,如果深浅反差大,肯定是新茶中掺进了隔年陈茶;陈茶由于受到空气和阳光的影响,茶叶中的叶绿素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茶汤相对暗浊,一般碎叶度会高一些。

香新茶香气纯正,有股清醇爽鼻的茶香味,闻起来会令人感到愉悦。若无香气甚至有陈气或霉味,那就不是新茶,可能是陈茶或霉茶,而那些差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还会沾染上异味。

味新茶味道鲜爽、醇厚,陈茶由于在贮藏的过程中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因而鲜爽味明显减弱,回甘不好,且有“滞钝”味。

形先看茶叶的外形是否整齐,老黄叶、茶梗、茶末多则不是好茶,再捏一捏茶叶,如果捏不成粉末状,就说明茶叶已经受潮,不能买。

茶叶越新鲜越好吗?

新茶上市,人们在品茶时为求其鲜嫩往往追求品新茶。且慢,专家提醒消费者,新茶买回家后最起码要存放半个月以上才能喝。如果存放时间短,茶叶中未经氧化的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它们对人体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长期喝会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新鲜茶叶中的咖啡碱、茶碱也较多,喝了容易使人神经系统高度兴奋,产生失眠、头痛、乏力、出汗、尿频等现象。新鲜茶叶中还含有活性较强的鞣酸,它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铁质凝固,影响消化吸收。

还有一点要注意,不要空腹饮浓茶,不习惯饮茶的人一次最好饮一个品种的茶,同时饮两个以上品种的“混茶”,容易出现头晕、胃不适的“茶醉”现象。有些人的体质对茶叶中的某些成分过敏,也会引起“茶醉”。

怎样才能泡出好茶?

要泡一杯好茶首先要配好的器皿,若再掌握合适的茶叶用量、冲泡水温和冲泡时间,就能轻松享受喝茶的清福了。

好器皿绿茶、白茶、黄茶和花茶宜选用骨瓷的盖碗、盖杯或透明洁净的玻璃杯;而乌龙茶、普洱茶和红茶宜选用紫砂茶具。

茶叶用量要根据茶叶的种类、茶具大小及个人饮用习惯而定。绿茶、茉莉花茶等选量为3~5克为宜,茶与水的比例为1:50~1:60。即3克左右干茶,加入150~200毫升开水。

冲泡水温每种茶叶都有最适合的冲泡温度,茶叶越是细嫩冲泡温度越要低,细嫩名优绿茶水温宜控制在80℃~85℃左右,所含维生素C不易被破坏;碧螺春由于特别细嫩,宜用70℃的水来冲泡;较粗老的茶叶水温最好控制在95℃。家庭一般采用饮水机冲泡,由于饮水机加热完温度为90℃,可以先加1/3水,过20~30秒后,再将水加满。

冲泡时间绿茶、花茶冲泡时间最好掌握在2~3分钟,通常冲泡三次至四次为宜。

如何保管好茶叶?

家庭储藏茶叶时,通常取大约一周用量的散装茶叶,装入罐内日常使用。剩余的可分成每份50~100克,分别装入铝箔袋内,密封包装,置于干燥、无异味、温度为15℃以下的地方。茶叶中有孔隙,很容易串味,夏天最好将密封好的茶叶放入冰箱内保管。

上海市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子法

今年新茶的具体上市时间还是要受天气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早熟品种通常会比较贵,建议消费者选择性价比高的茶叶,不要盲目消费。近几年,出现一些不法商贩将陈茶、保鲜茶甚至假茶伪造成新茶来销售的现象,消费者一方面不要贪图便宜,应去正规的、名优茶叶商店选购新茶;另一方面可多留心眼,观察茶叶的颜色,若叶色呈黄绿色则说明茶叶已经氧化;保鲜茶虽然颜色不变,但泡出来后香气明显不如新茶的醇厚浓郁。

从去年开始,行业协会已联手沪上各媒体在新茶上市的季节推出一系列的“茶情通报”,及时准确地将新茶的品种、上市时间、价格范围以及推荐的销售店铺等行情信息告知给消费者,今年市民可继续关注此通报。另外,协会在上海设了11个茶叶咨询店,有南京东路720号第一食品商店茶叶专柜、淮海中路605号叙友茶庄、中山西路520号天山茶城总台、大统路598号大统路茶叶市场、南京西路731号泰昌黄山茶叶店等,市民若有相关的茶叶问题或者鉴别真伪茶叶等,都可前往咨询。

饮茶养生宜忌

茶叶含有维生素C和钙、钾等矿物质及茶多酚,经常喝茶能消食减肥、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预防肿瘤。根据我国传统中医的理论,茶叶有寒温甘苦等不同的性味,对人体的功效作用也不同。春、夏、秋、冬四季饮茶要根据茶叶的性味功效,随季节变化选择茶叶,以取得理想的养生保健效果。

绿茶绿茶是经过高温杀青、烘炒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不发酵茶,主要品种有龙井、毛峰、碧螺春等。

绿茶性味甘苦、寒,有清热消暑、生津止渴、解毒利尿等功效。绿茶一年四季可饮用,特别是夏天气温高,出汗多,人体内津液消耗大,饮绿茶既有消暑解热之功,又具增添营养之效。

温馨提示:绿茶嫩芽用冷开水浸泡,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胃寒、神经衰弱、服用中西药患者及哺乳期女性应少饮浓茶或不饮绿茶。

花茶花茶大多以绿茶为茶坯,与花拼合经过窨制、烘焙等工艺加工而成,主要品种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等。

花茶性温,有理气解郁、疏肝活血的功效。花茶最宜春季饮用,春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体处于舒发之际,此时喝茉莉、桂花等花茶,可以散发漫漫冬季积郁于人体之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生发。花茶香气浓烈,香而不浮,爽而不浊,令人精神振奋,消除春困,提高人体机能效率。

温馨提示:现在也可用干花自制花茶,如玫瑰花茶以玫瑰花若干朵加少量冰糖,用沸水冲泡数分钟即可饮用。具有气味芬芳,味甘微甜,促进食欲,活血行气,调经止痛的功效,对妇女病症有良效。

红茶红茶是经过揉捻、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全发酵茶,主要品种有祁门红茶、云南红茶等。

红茶性味微甘、温,有生热暖腹、和胃等功效。红茶最宜冬季饮用,由于冬天气温低,寒气重,人体生理机能减退,此时喝红茶,可补益身体,生热暖腹,从而增强人体对冬季气候的适应能力。

温馨提示:红茶除开水冲饮外,还可加柠檬或牛奶、蜂蜜等,口味与养生效果更佳。红茶对骨质疏松、脾胃虚弱等有保健作用,但过量饮用浓红茶可能会引起心率不齐。

乌龙茶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是经过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半发酵茶,主要品种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台湾高山乌龙茶、台湾冻顶乌龙茶等。

乌龙茶性味苦、温,有消食下气、降血脂等功效。乌龙茶最宜秋季饮用,秋天天气干燥,常使人口干舌燥,此时喝乌龙茶能润肤、益肺、恢复津液,对保健大有益处。

9.选择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 篇九

我们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他们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希望子女有一份称心的工作,生活得幸福快乐。但是,我们有我们的选择,他们应当尊重我们的意见。可许多时候,我们与父母沟通起来很难。放学回到家,一见到他们满脸疲惫或不耐烦,我们就只能默默接受他们的安排了。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事业有成的人都拥有幸福的人生。比如贝多芬,他的音乐影响了几代人,他是当之无愧的奇才,他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但在家庭、婚姻上,他却颓废成一个“活死人”,一生孤苦伶仃,无妻无子。可想而知,他的后半生是在怎样的痛苦中挣扎度过的。我们在惊叹贝多芬所创造的伟大的音乐的同时,不能不感喟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但我们也不能不为他令人同情的个人生活而慨叹。父母大人们,你们是否希望我们成为贝多芬一样的名人?你们一定会说“不”,但我们却比喜欢周杰伦更喜欢贝多芬!

作为跨世纪的青年,我们有着进步的思想。我们崇敬大作家金庸,我们赞美大音乐家贝多芬……但我们更有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尊敬的父母,请放开你们的手,让我们追求属于自己的梦幻。

10.选择话题的作文600字 篇十

我们在应该选择的是会总会迷茫:我们应不应该去选择它?选择它的后果是大还是小?选择它之后我们会后悔吗?实际上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当你选择过后就不要后悔,因为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卖后悔药的。

曾几时,我也是个果断的人,应该选择的时候不会犹豫。因为我知道,一旦我犹豫,机会就会从我的指间溜走。而现在,当我遇到一些选择的时候,总会先考虑后果的大小,犹犹豫豫,婆婆妈妈,不再像以前那样果断了。

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确,选择是道难题。选择是艰难而痛苦的,有时甚至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一个选择可能改变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所以,当我们要选择的时候,应当考虑后果。

慢慢的,我不再为我的犹豫而烦恼,因为我发现这是一种成熟,这是一种成熟的象征。

写着写着我想起了自己的选择,汗颜了:在发奋与偷懒的两个选项中,我选择了后者。不过也有正确的选择:在诸多的兴趣当中,我选择了写作文在其中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尝到了背后的艰辛,

虽然其中有着诸多不幸,但是我始终相信一句话:“选择了一条路,就要把它走到底,不可以半途而废。其实最可悲的人不是在路的起点徘徊;不是在路的终点止步不前,而是在路的尽头掉头向回走”

其实选择没有对与错,只要你选择了,那就会是成功之路。

11.如何缩小话题作文的话题 篇十一

一、缩小外延使之具体

所谓外延,就是概念的范围。缩小话题外延就是在话题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以增加内涵而达到缩小外延,使写作内容变得具体、明确。

在添加一些限制性成分后,文章选材、主题或中心论点的指向会更加明确和集中,极便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有机展开。如话题为“诚信”,那么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的写作需要,在它的前面分别加上一些定语,就使话题变成了下面一些文题:“爸爸的诚信”、“一位卖鞋老板的诚信”、“一个农民工的诚信”等。如此对话题进行限制,它的外延就缩小了不少,写作内容也明确了许多,考生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应用示范:生活中我们见过多种形状、多种色彩、多种质地的绳,长的、短的、粗的、细的,有形的、无形的……假如此时在你面前放着一根绳,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缩小话题外延:

绳——一根绳——-根细绳——一根栓在木桩上即将断裂的细绳。

绳——一根绳——一根粗绳——一根挂在悬崖上摇摇晃晃的粗绳。

绳——根绳——根长绳——一根牵在孩子手中悠悠荡荡的长绳。

绳——根打了套结的绳——一根挂在高高的绞刑架上的绳。

绳——根无形的绳——一根在我心灵上打了一个死结的绳。

二、扩展话题使之成句

即将话题扩展成一句话,从而使话题的范围具体、清晰。如高考满分作文《诚信不可抛》《诚信归去来》《丢弃“诚信”之后》《诚信无价》等,就是如此。又如作文的话题是“战胜脆弱”。这一话题采用缩小话题外延法并不奏效,然而使用扩充话题成句法来化小却十分合适。如可将话题扩充为“战胜脆弱才能有所成就”、“我是这样战胜脆弱的”、“战胜脆弱对我尤为重要”等等。把话题扩充为一句话,话题的内容范围就变得更具体、更明确,有利于从小处、实处打开我们的思路,进而“大题小作”,“虚题实作”。

三、多点设问使之化小

所谓多点设问话题就是围绕话题进行多方面的设问、自答,从而缩小写作范围、开通写作思路的一种有效方法。

如作文的话题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该话题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化小显然不行,但当其采用多方设问话题法时,就可以这样来化小: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问题的标准、角度不同),何种原因造成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出身、地位、经历、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如何看待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些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经过对话题作如此多方面的设问和自答,写作内容的范围就逐步地得到了缩小,写作思路也逐渐地明朗起来,最终即可实现话题化小的目的。

应用示范: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好这篇文章要善于“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同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小”的目的。例如,可以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责任感;可以写压力的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的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自身等等。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四、多角度梳理使之细化

因为题目或者材料往往不是单义的,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梳理出多个小的话题,使大话题进一步细化。比如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经过认真梳理,就会发现这个话题包含了一个“四维结构”:一维是感情性质,即亲近与疏远;二维是认知性质,即正确深刻与错误肤浅;三维是对待方式,即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四维是情知方向,即由情到知与由知到情。再综合这四个维度,从“认识事物的角度”可以得到如下八个小话题:“认识事物时”,“感情上的亲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错误或肤浅”;“感情上的疏远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错误或肤浅”;“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造成感情上的亲近/疏远”;“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造成感上的亲近/疏远”等,反之,从处理问题的角度考虑,又可以类推出另外八个小话题。

上一篇:中心小学教研教学计划下一篇: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