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材料三

2024-07-13

高考作文指导材料三(共8篇)

1.高考作文指导材料三 篇一

高考作文指导三

如何写好考场记叙文

陈解仁

目标:

1、让学生明白当下高考作文文体训练的必要性;

2、让学生直观感受记叙文,明白考场记叙文的基本写法。重点:目标2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2010年高考江西语文卷的作文是以“找回童年”为题,同学们还能记得第一个作文要求是什么?

明确:文体限制要求,必须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二、近几年高考江西卷作文“文体要求”回顾(1)08年的书信体(2)09年议论文

(3)今年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三、文体训练的必要性

高考一向倡导开放性和开拓创新性,以人为本,不人为地设置障碍束缚学生,作文题也如此。为何最近几年江西卷在作文文体要求这么较真? 1、99—06年话题作文风靡高考,不能不说它起到了应有历史性作用,涌现许多优秀的高考满分作文,也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不少问题,套作,速构,四不像的作文,屡见不止,影响延伸到实际课堂的作文教学偏废作文本位训练,偏离正常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轨道,很多同学对文体意识很淡漠甚至是无知。现在中学生写作大多是信马由缰,古今中外,无病呻吟,堆彻文字,千篇一律。

2、高考的功能之一——导向性。而江西语文卷无论是知识能力题还是作文题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作文题这几年命题者意图非常明确,其中之一就是重视回归作文本位教学,注重文体意识,不难说明年的新课标下的作文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是我们作文训练还应“稳”字当头,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要从实着手,所以今天我们这节课先从高考常见要求文体之一记叙文说起,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写好考场记叙文。

四、高考考场记叙文写法要求:三个“必须”+四个“做到”(1)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记叙文成熟标志)(2)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记叙文的核心)

(3)必须以记叙、描写主为。(结尾部分允许适宜、恰当的抒情或议论)文1:《妈妈的手》

注意了以上三点,文字通顺,结构完整,一般可得中等分数。怎样尽可能地发挥自己记叙文写作的潜能和优势,使自己的作文成为优秀的记叙文呢?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4)真实(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真挚情感(记叙文的生命)文2《愧疚》、文3《父亲》

如果我们生活真实中只有白菜、萝卜,千万记得设法放一点生活味精——感人的细节,巧妙情节设置,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也乏味。

(5)抓住细节,情节精巧(感人的必要因素)文3《父亲》

文4《妈妈的手》(6)善用修辞、句式。文2《愧疚》最后一段。(7)主题鲜明,意蕴深刻。文2《愧疚》

文4《妈妈的手》

五、作业布置,记叙文训练

材料1,鲜花张开小喇叭感谢细雨:“是你把我滋润得这般俊俏,这般美丽。”细雨闪着眸子说道:“说感谢还得先感谢春风妈妈,是她让我这么做的。”

材料2,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一个个稻穗长得非常饱实,是他们的头都垂得很低,眼睛总是望着根底。

要求:

1、发挥合理想象,以“如果没有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记叙文的内容与材料寓意一致;

3、不少于800字。

2.高考作文指导材料三 篇二

一、成也审题, 败也审题

审题是写作的门槛, 通过审题可以检查出作者的思维走向和思维能力。当前学生在审题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1) 眼光狭窄, 想不到更广的范围; (2) 认识肤浅, 想不到更深的内涵; (3) 理解错误, 想不到命题者的意图, 导致失分。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

1. 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目的内涵。

全面准确地理解题目的内涵就要在所给材料上下功夫。准确全面至少包含以下因素: (1) 内容要求, (2) 范围要求, (3) 立意构思, (4) 格式, (5) 字数, (6) 其他要求。有了这些因素, 全面具体就变得比较具体了, 学生的审题也就容易操作了。

2. 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材料的内涵。

作文材料来源广, 材料有一定的隐蔽性, 也要经过一番审视。本次六区联考作文所给材料主旨本不难理解, 而且角度多样, 谈团结、爱心、互助、坚持、领导等皆可, 尽管这样, 仍然有部分学生甚至文笔还相当不错的学生写偏题, 造成非常遗憾的失分。怎样审视材料呢?对单则材料, 我们可以用多项思维来分析, 挖掘其内部蕴涵, 下面通过实例具体说明。

材料:有一个鲁国人, 擅长编织麻鞋, 他的妻子擅长纺织白绸。他们想把家搬到越国去, 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是穷困不堪了。”鲁国人问是何道理, 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 而越国人却赤脚走路;白绸是做帽子用的, 而越人却不戴帽子, 你们夫妻在越国无用武之地, 怎会不穷呢?”

横向分析: (1) 从鲁国的角度看, 鲁人的特长是什么?以他们的特长到越地会有怎样的结果? (2) 从劝告者的角度看, 她劝鲁国人不要搬到越地去的理由是什么?这使你认识到什么道理?

这样横向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思索材料的含义。

纵向分析:设想鲁人听了劝告后, 是去还是不去越国?各有怎样的结果?

这是用恰当的想象作深入思考。

综合分析:将横向和纵向思考综合思考, 可以比较准确深刻地确定作文的立意;如何发挥才干, 如何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 以及掌握信息的重要性, 等等。

逆向分析:如果想求得新意, 还可以逆向分析:鲁国人到越地去一定会受穷吗?鲁人可能会富起来, 因为越人不戴帽子, 不穿鞋子, 鞋帽业更有广阔的市场;正因为披发赤脚并非文明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 必将逐步改变, 所以鲁人特长也可能会大有用武之地。

用以上的多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作文立意也就容易确定了。

但是有时候作文提供的材料不止一则, 这时又如何审视材料呢?这里最关键的是要找出一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概括出这组材料的一般道理。

寻求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定要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的思考主要依赖发散思维, 跳出材料本身, 在更广阔的范围思考。

有这样一组材料: (1) 作家丁玲, 十年浩劫的折磨, 使她留下了难以忍受的腰痛病, 不能伏案写作, 但她不甘心文学生命的终结, 自己做了一块特殊的写作板:一块二尺见方的木板, 凿上四个眼, 系上两条带子, 套在双肩上, 在上面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2) 杨荫榆自“女师大”事件被“打落水”后, 先后在苏州女师, 苏州东吴大学任教, 日寇攻陷苏州时骂敌, 于1938年被日寇杀害; (3) 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之一,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 晚年被解职后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处境尴尬, 但断然拒绝国民党反动派的利诱。

这三则材料虽然庞杂, 看似有不同的命题,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保持晚节, “夕阳无限好, 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此类材料作文虽然内容烦杂, 实则与单一的材料作文差异不大, 因为它是在同一观点下统辖的众多材料, 好比我们选用一个观点, 论述过程中引用众多材料一样, 只是调换了位置而已。

二、调动储蓄, 冲出平凡

在本次作文阅卷过程中, 许多教师都有共同的见地:出彩的作文太少, 太多人云亦云, 比如“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筷子易折断, 十根筷子难折断”这些句子, “汶川地震”“蚂蚁抱团闯过大火”等事例被考生滥用, 造成阅卷老师视觉疲劳, 因此都只能得个中庸的分数。

人云亦云是一种保守的思维方式, 它限制了思维者的活动, 总是在固定的圈子进行, 怎样才能“出新”呢?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

1. 组织学生多读书。

不读书或少读书必然缺乏原材料, 也就会出现别人想到的材料你也想到, 当然就人云亦云了。比如有个考生谈到张爱玲和顾城的例子, 这位考生一定是读过两位作家的作品, 或者看过介绍他们的有关书籍, 这样的文章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这篇文章显然就在众多的平凡的考卷中脱颖而出, 获得较高的分数。当然, 只读书还不行, 还要边读边想。读书好比工厂进材料, 分析就像对材料的加工。如果只读不分析, 就无法汲取写作的营养和方法, 就无法下笔如神。

2.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个人要有独到的思想认识, 就必须对周围的人事热情关注。现在的中学生一谈到作文就头疼, 认为无话可写, 这就是生活的贫乏。

三、积极防止, 冲出误区

1. 题目俗套雷同, 拟题不当。

自拟题目首先要准确, 其次要生动形象。可是有的学生为了讲准, 就选一个说错不错说好不好的题目, 比如这次的六区联考就有不少这样的题目《谈团结》、《团结就是力量》等, 这就犯了俗套的毛病。俗套与新颖之间虽然很难用语言表达来区分, 但两个题目放到一起比较, 谁优谁劣还是很容易区别出来的。

有些学生的拟题甚至出现不准确的现象。题目与内容不合或者用词过大或过小的现象都有。

2.“三段”模式。

每次考试, 不少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总跳不出“三段”模式, 第一段提出论点, 第二段选用具体事例论证, 第三段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复习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比如贾谊的《过秦论》, 其论点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处总结出来的。又如, 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的论点却是在批判送去主义以后, 也就是在“破”之后才“立”出来的。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 有些学生无话可说, 就拼命用例子来填塞, 一个不行两个凑, 两个不行三个够, 看看约摸字数差不多了就匆匆结尾, 缺少必要的道理分析, 简直就是故事大串连。还有些学生估计是积累不够, 在一篇文章中反复空洞地说教, 翻来覆去就是那些话, 凑足字数完事。对于以上情况, 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一篇文章中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论证方法不是只有举例论证或者道理论证一种, 两者应兼而用之。另外,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也是很好的论证方法。对于后一种情况, 还应该指导他们多读书, 加强知识储备, 实在不济, 大脑中强行记住十几则材料, 到时候灵活运用即可。

3.高考作文三注意 篇三

审题立意“二忌”

“意,犹帅也。”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近年来,高考作文加强了开放性,但不可能没有限制因素。《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方面提出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等要求。因此,考生在写作时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那么,如何精准地审题立意呢?具体来说,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有“二忌”。

一“忌”审题不严,偏离题意。所谓“审题”,就是命题者让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叫你“向东”,你就“向东”,万不可由着自己的性子“向西”。有些考生审题意识不强,不注意把握试题的要求和内涵。比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的命题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很诗意也很明确的一句话,按理说立意是相对容易的,但偏题现象并不少。有些考生忽略了题目中的“我”字(“我”,可以是中华五千年沧桑之“我”,可以是名人之“我”,还可以是自然万物之“我”)泛泛地去写一般意义上的“隐形的翅膀”,甚至“明目张胆”地写成了“你”的翅膀、“他”的翅膀……像这样的理解,在审题上都存在较大的偏差,行文立意自然偏颇。

二“忌” 中心不明,主题含混。高考作文要在题目限定的范围内,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但从历年阅卷情况来看,总有一些文章因为中心不明而失分。比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的“绿叶对根的情意”,有位考生写了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一段说“我们学生比那些外来打工的人还要可怜”,第二段写“简单的生物每天都过着一样的生活,而我们人类生活压力过大”,第三段似乎文意有所转换,强调了“我们不用反复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总有一天会找到答案的”。综观全篇,主题含混模糊,思维错杂纷乱,思想情感也谈不上积极昂扬,文章自然不会有好的分数。

选材警惕三弊病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一则好的素材,往往能够点亮整篇文章。但是,很多同学不愿意或不善于搜集、整理素材,整个作文宝库缺乏鲜活生动、富有内涵的素材,这样一来,临场写作是必然感到无从下笔,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其结果必然表现为捏造事实、无病呻吟、夸大其词、无的放矢,等等,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空泛不深刻。即不善于精选典型的材料来表达主题,而是代之以众人皆知的空话、套话,内容空洞,面目可憎。还有些考生则一味地堆砌材料,满篇皆是解释“材料超市”式的狂轰滥炸,最终形成了让人厌烦的“叠床架屋”现象。

二、陈旧不精细。这类作文选用的材料,多是几年甚至十多年来见于各类文章的陈旧实例,如马克思、爱迪生、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不是这些例子不能用,而是考生使用这些材料时,根本没有从新的角度加以审视,没有进行精细的“打磨”,没有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而是随便套用在文章中。这样的文章,徒具躯壳而没有灵魂,毫无吸引力。

三、虚假无真情。比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的“见证”,不少考生“编身世,赚眼泪”,声称家中亲友亡故,几乎所有血亲都在考生手底下“死”了一遍。我们不排除有些考生的确是亲人离世,情之痛处历久不消,但哪里就有那么多自幼失亲者?有位考生一本正经地写:‘爸爸,你在天堂还好么?时光流逝,现在我18岁了,但我依然记得当年你牵着我的手,送我上小学的情景。不知不觉,你离开我已经15年了。“”——15年前几岁?3岁就上小学,神童吗?这显然属于胡编乱造。

文体意识不可缺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作文要“符合文体”,这有两层含义:一是符合作文题本身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考生一旦选定某种文体,行文时就必须合乎这种文体的要求,不能任意而为。这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试题中的规定。有的规定“不能写成诗歌”,有的规定写“议论文或记叙文”,有的特别提出“文体特征鲜明”——相对于前些年的“文体自选”,高考作文已适当增加了文体方面的限制。如果违背试题的限制而自选文体,必然要吃大苦头。

二、将作文写成多体合一的“杂文”。有些考生“文体意识”相当模糊,错将文体混杂当作夹叙夹议,作文一半是议论,一半是记叙,犯了文体不能统一的错误;有些考生将叙述与议论相割裂,议论部分不是从叙述中引申出来,而是另起炉灶,造成两种表达分离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平均使用笔墨的现象;还有的文章“四不像”“五不像”,不知道作者究竟“自选”了那种文体。

三、刻意求新反而弄巧成拙。有的考生把作文写成了一道数学证明题,有的考生则写成了一份寻人启事或者忏悔书等。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是不少考生弄巧成拙,使作文内容荒诞离奇。

提示:文体该怎么选?

1.根据题目特点,考虑该题最适合写哪种文体;

2.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形象思维发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散文或者小小说;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辨、善于议论说理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

3.考虑有没有与该文体相适应的足够的素材;

4.人生三本书高考作文 篇四

探索“有字之书”的魅力,这无疑是给眼睛的一场视觉盛宴。懵懂的我们最初只愿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事物,是它启迪了我们的心智,赋予我们最柔软的情感,最明确的初心。

寻觅“无字之书”的状态,是对生活的升华,肯定了人不断磨练的价值。在复杂的世界里,初心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而生活却是写实主义。初心需要被保护,但却不是我们的终点。我们要有回望过去的勇气,但生活永远向前行,读懂“无字之书”的人是懂生活的人,在生活中磨练,在磨练中生活,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与“无字之书”的无隙契合。

追寻“心灵之书”的姿态,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似乎成为一种奢侈品,给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更有甚者认为“心灵之书”虚无,这是对心灵的否定,亦是信仰坍塌时代的悲哀。

不由得想起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灵有阳光”。于今看来,不无道理,一个读透“心灵之书”的人势必能将心中的真善美推己及人,无论身处何方,拥有何物,幸福也会如影随形。

回望历史,邓世昌于黄海海战中壮烈地死,以死明志,是他不屈的心灵;司马迁在受宫刑后勇敢地生,以文践志,是他坚韧的心灵;阮籍看破尘世超然地活,以隐守志,是他自由的心灵。

他们似乎选择不同,但较于读透“心灵之书”来说,又怎分伯仲呢?痴醉于华美的外表,注定如流星跌落,那么重,那么痛;珍惜美好的心灵,哪怕是梅花碾作尘土,依旧香如故。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如是说。何谓“通事理”?或许是能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有机结合,从而使自己摆脱书页中微薄空间的禁锢,等下一个春花秋落,再尝尽人生百态吧。

5.2016高考材料作文预测指导 篇五

【题目】读下列文字,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一个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各种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们来送死。

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去,羊拼命地逃,最终从一个小偏洞仓皇逃窜。狼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小洞。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面一个更小一点的洞逃生了。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全堵上了。第三天,来了一只小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小松鼠上蹿下跳,最终,小松鼠从洞顶的一个通道跑掉了。狼非常气愤,于是,它堵塞了山洞里的所有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水泄不通,狼对自己的措施非常得意。

第四天,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由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留下余地,活出品位

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由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这只狼比灰太狼还要倒霉。它忙碌了三天,却是自掘坟墓。它之所以死亡,固然有弱肉强食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它没给自己留下余地。如果人如此狼,则品位太低。“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况的确是有的,但还是多条后路比较好。

余地留给自己。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的堂屋上挂着一块匾,上书“留余”二字。宽备窄用,生意兴隆,康家便有了骏马一天也跑不了一圈的大庄园。庄园里还有一条精心设计的地道,以便主人在紧急情况下逃脱。山西平遥古城的县衙里也有一条地道。这些都是留后路的例子。

余地留给他人。人大多不是圣人,尴尬时需要一个台阶,穷困时需要一点救助,绝望时需要一条出路,如果没有回旋余地,必然激化他们与社会的矛盾。

余地留给生命。为什么要“网开一面”?为什么提倡“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因为一个人把一个地区的动物都灭了,周围的人吃什么?这个人的子孙吃什么?现在东海每年都有禁渔期,草原也有禁牧期,希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画面更多地出现。

余地留给艺术。中国画大都讲究“留白”,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雕刻也需要留下修改的余地。琵琶女在演奏中也曾出现这样的情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音乐上的“留白”。白居易写完琵琶女的演奏后,并未急于收笔,而是写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二句,让人产生“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遐思,则是文学上的“留白”,深得艺术的要旨。

余地产生品位。比尔·盖茨主动退位,让人感到亲切;本·拉登搞恐怖袭击,只能自断后路。美国耗时十年,终于将其击毙。老虎再贪婪,也会给秃鹫和鬣狗留一副狼的骨架的。

衣服宽松则舒适,时间宽裕则悠闲,空间宽阔则坦荡,心胸宽广则豁达。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让我们留下余地,活出品位。

预测作文二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范文三篇】

一、心系中心,不畏边缘

无论是抽象还是具体,总有中心边缘之分。中心与边缘这对关系是辩证存在的,在边缘的映衬下,中心显得更加“高大上”,拥有着更多的便利、机会和认同。因此,中心成了大多数人的向往和追逐的目标,在边缘 的人们努力奔向着中心。重要的是,不必在乎自己在边缘的处境,心中要坚信会进入中心。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勺子,便成为中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从边缘眺望中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心。你可以现在在边缘,但绝不能抱怨,如果你想成为中心,就一定要心系中心,渴望到中心,甚至成为中心。“重要的不是你是谁,重要的你想成为谁。”心系中心,哪怕身在边缘。唯有此,在边缘的我们会从眺望中心,变为迈入中心。

“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契诃夫这样感叹道。诚然,追求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目标是人之天性,从边缘想挤进中心也是无可厚非的。罗本岛锌皮房中的曼德拉可谓地处政治的边缘,但他却心系缓解种族矛盾的中心,27年不忘初衷,用自己伟大的心灵为南非民主建设架起桥梁。27年的牢狱生活,在边缘的小角落,但不仅没有削弱曼德拉目标,反而使他更加坚信自己的信念,身在监狱,心却一直紧随南非政坛。可见,无论身在多偏僻的边缘,心系中心是秘诀。

“没有了希望,一个人就不能维持他的信仰,保守他的精神,或保全他的内心纯洁。”巴尔扎克如是思考。是的,心系中心,是保持在边缘却亦能拥有持续追逐中心的希望。正如北宋范仲淹在四次被贬谪后,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亦能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高尚节操。虽距皇帝千里之遥,却心系皇帝,永远在心中贴近中心。

心系中心,就不畏身处边缘,无论迈入中心的机会多么渺茫,但那毕竟是心中的希望。那是潘多拉魔盒中人类最后的法宝,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助你迈入那曾经眺望无数次的中心。

二、花开边缘,不曾凄凉

中心之处,不乏香车宝马,川流不息,更有繁花似锦,碧树银台。只怕庸人忙忙碌碌,迷失在了中心地带的拥塞,似锦的人生最后还是沦为平庸。

边缘之隅,兴许大雪弥漫,星空暗淡,平添彻骨寒意,无限悲凉。只要人心永不沉沦,去探寻那边缘地域的魅力,平凡的生活终究也会流光溢彩。

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位失掉王位的国王。”的确,我们从生活的夹缝中获益良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在找寻属于自己王位的过程。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像梁衡所说:“正常生活中人人可以为王,只是我们不必在意这王国的大小。”无论你身处何方,若是你心笃定,永不沉沦,纵然只是村夫之乐、平民之趣,也可以变成沉甸甸的王冠,在边缘的帷幕前熠熠生辉,闪耀着如中心地带般的光芒。

其实,大多时候,最明亮的中心地带总是最迷惘,最繁华的庙堂之高却总是最凄凉;最冷清的边缘之处不见得没有花开遍野,最寂寥的江湖之远不一定缺失铁血燕然。六朝之后,初唐的社会靡艳娇奢,多少白衣飘飘的诗人,渴望着一赋动帝王,招封至京城。于是,他们于洛阳,吟咏自己安享富贵的闲情逸致;于长安,描写帝王城居的宏丽繁盛来讴歌太平。纵然是身居旖丽的中心,可那满纸的六朝遗风,通篇的靡靡之音,是换不来认可的。

当那份繁华,无缘得触,当他们被迫远离京城,当赴任偏远之地漫游道中。他们才真正的发现,江湖之远的忧患之作,比那庙堂之高的盛世繁华,更有价值。于是,才会有抽离繁华之外的惊警,流芳万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古有忧国忧民的诗人,恣意纵横,一字千钧;今有“走到人生边上”的低调作家,陶陶然专心治学。

菜根谭有言:“世人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世间花迎鸟笑,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的确,边缘之处人烟荒芜,冷烟寒月,怎奈,唯其寂静,得其深远,唯其清冷,得其安然。或许是未曾跻身,反思时才会想的更加清楚;或许是一直远离,回望时才会看得更加真切。

既然如此,何必执拗于身处何处?心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边缘之地,鲜花自然开放,边缘之地,不曾寂寞凄凉。待明日,我心自定,问天下谁人不识君? 文

三、心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

这是一个争当英雄的时代,人人都渴望挤到社会的舞台中心。的确,中心意味着机遇、关注、成功,它的确非常美好。然而,就在挤向中心的过程中,多少人迷失在人流中,成了永远的边缘。其实边缘未必不是一个新的中心,只要我们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只要我们安心于脚下,我们就在中心。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阿久悠如是说。如果我们身处边缘,那么正如阿久悠这句话,不必强求自己向中心进发,而是要心在中心,不沉沦,不放弃。梭罗,生活在瓦尔登湖畔,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并写出了《瓦尔登湖》。门罗,生活在加拿大的边远小

镇,坚持勤勉写作,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文学上的至高荣誉。高更,生活在塔希提岛上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画出了传世名作。他们,既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傲人的天赋,生活在边缘,心却向往广阔的天空,承受着边缘的痛苦,却也在这里坚持内心的选择,于是他们成为了中心。

“虽然我们都嘲笑追逐影子的人,但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却都在追逐影子。”华兹华斯如是说。我们的心决定我们是不是中心,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决定我们会成为什么。然而,在生活中却很少有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正像追逐影子的人,一开始都充满希望,最后只不过选错了方向。大多数人艰难地奔向中心,却永远也不能到达,他们抱怨自己没有富庶的家境,没有过硬的人脉,没有成才的环境。而他们在抱怨时,身在农村的俞敏洪,早已立下了考去北大的决心;刚刚成人的马云,早就拥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志向。心之所向,便是中心,他们在边缘,并不沉沦,而是用心拥抱世界,默默努力,最后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中心。

心之所向,便是中心。中心是极容易迷失的,因为身处中心往往看不清自己,他们丧失了在中心的那颗心,而身处边缘却能时时认清自己。设想如果在中心迷失,那么挤进中心的意义又在哪里?只要不沉沦,我们的心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

预测作文三:反对奴化,尊重天性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铁笼子里关了五只猴,实验者放进一挂香蕉,五只猴顿时兴奋起来,其中一只率先伸出手臂去抓。这时,实验者用高压水枪攻击五只猴,那四只尚无行动的猴子都受到了惩罚。过了一会儿,又一只猴窜到香蕉跟前,高压水枪的集体惩罚再次启动。几个回合下来,猴子都变得老实了,竟没无一只敢再尝试。这时,实验者换进一只新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一进笼子就直奔香蕉而去,这时,四只吃尽苦头的猴子一拥而上,阻挠它接近香蕉,以免大家跟着受罪。等猴子一只只置换完毕,五只新猴面对香蕉皆不敢造次,个个循规蹈矩,成了“自律”的一群。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反对奴化,尊重天性

猴子吃香蕉本是天性,但这种天性却在高压统治下泯灭了。如果这些猴子要做的是坏事,当然应该强力制止,要求其“自律”;但“民以食为先,食以味为先”,猴子想吃点香蕉就受此折磨,并在吃过一系列苦头之后形成了奴性,不是很悲哀吗?而对猴子进行集体惩罚的高压水枪手们,不就是残暴统治者和各种卫道士的象征吗?

中国现在的很多动物园都被私人承包了。于是东北虎成批被饿死,死后肉上餐桌,骨头泡酒。活着的老虎往往是收取照相费的工具。河南登封一家动物园整天饿着一头熊,这头熊逮住机会咬死了饲养员;当时应该是熊冬眠的季节,但熊竟然饿得睡不着觉,不发飙才怪。更有甚者,从活熊身上开一刀,插入导管,提取胆汁药用,自私得很!所有这些,都是统治上的高压与残暴,都是对动物的榨取与迫害!这些暴行推及人类,自然会有破觚为圜、九族尽诛的连坐制度,自然会有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自然难免劳教所里的“骷髅死”。

自从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迅速恶化为“男女授受不亲”,以致妇女要缠小脚,破坏生理结构!三妻四妾的假道学们以虐杀为手段给重心不稳的贞节牌坊奠基。难怪《诗经》刚刚在德国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因为《诗经》时代的人们的天性不受一点压抑,表现得淋漓尽致、毫无挂碍!印度还不如中国。电影《月亮河》末尾提到,因为宗教的流毒和传统的余孽,印度至今仍有三千万寡妇。印度法律早就允许寡妇改嫁,却不能驱除历史给人们心灵上留下的阴影。

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多要点汤就招来异样的眼光;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想喝口水都那么难,也只有天使般的爱斯梅拉达能给他帮助;托尔斯泰描写的玛斯洛娃,莫泊桑塑造的羊脂球,还有那个德伯家的苔丝,王夫人淫威下的金钏儿,那个不是像猴子一样,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正深入人心。还是国歌写得好:“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高压水枪算什么,冲上去,吃掉香蕉!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揭露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写满“吃人”二字,其实吃掉的还有人的天性。鲁迅的结尾是“救救孩子„„”。

预测作文四

【题目】

翅膀是鸟的悲剧,它把生命带入永恒的异乡——(俄)伊万﹒日丹诺夫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文题分析】

①翅膀(身高,容貌,出身,门第;文学才华,施政水平,书画造诣,襟怀抱负等等)在造就个体生命成功的同时,也造成了生命个体的悲剧。(顺着材料写)

②翅膀造成的这种生命个体的悲剧,从社会的发展的许多角度看,促进了人类的进步。(逆着材料写)

③把上面两者结合起来。其实就是辩证认识翅膀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不同呈现问题。

当然顺逆的角度之中都包含着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更重要的要看学生对这个命题的精彩回应。

【范文】

一、翅膀与风雨

草蜢轻笑鸟儿的翅膀,终日令鸟儿流离异乡,却不知因为双翼,鸟儿尽览人间旖旎风光;矮草嘲讽大树高耸招风,有雷电磨砺,却不知树梢与云端逗弃之畅快。为了梦的翅膀,历经流离困苦,但终识人间美景,四海为家,心自为家又何妨?

拥有梦想,正如拥有了双翼,纵有困苦孤独,但亦拥有了自由的太空和世间的风景。

诗词是叶嘉莹的翅膀。自幼研习诗词,诗词世界令她流连忘返。也正因诗词,叶嘉莹一生流离,没有安身之所,经历生死离别。但也因为诗词的爱抚宽慰与保护,她不忘初心,笑看人生,心甘做诗词的摆渡人,引渡飞行中迷茫之人找寻自己内心的安巢。诗词的翅膀带她飞过了疼苦,到达了士的彼岸。

真理是卢梭的翅膀。为了追求真理和自由,卢梭断然拒绝国王送来的斗金,自己却过着温饱都不足的生活,“我不为面包而写作,我一生只为真理。”正如卢梭所说,为了让真理的翅膀可以自由飞翔,他放弃了名与利,历经穷困潦倒,却收获了单薄的人生,自由的人生,真切爽朗,充满真理的人生,他自己正真珍视喜爱的人生。

国学是王国维的翅膀。王国维生活朴素,节俭,潜心研究国学,面对生活的艰辛不曾抱怨,当翅膀补折,前朝文火破败,他却毅然投入湖中,随文化而去,随伴他一生的双翼而去,这是何等的坚贞,任性如他,认真如他,为了心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翅膀,生命又如何,他们便是生命的全部。

翅膀是鸟的悲剧,但因惧怕翅膀带来的苦难风雨,终日藏匿于地面才是更大的悲剧,正如惧怕社会的磨砺的青年,空有一身本领,终日困于家中心甘啃老;正如担心扶起老人后负责,便匆匆而走却在网上谩骂不扶老人的过客;亦如社会上众多之人,身边之人等等所为......拥有翅膀,会经历风雨,会远离他乡,但拥有翅膀,你也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天空,更加旖旎的风光。

不要惧怕风雨流离,挥动双翼,向更加高远的青天飞翔!文

二、不要让“翅膀”沦为悲剧

翅膀是鸟儿赖以飞翔的骄傲,何以沦为悲剧?有了翅膀,鸟儿便要远离地面,不得不飞行,不得不背井离乡,这便是悲剧。

而人类,由远古野蛮时代走到今天,也进化出了“翅膀”——科技。跨洋通讯、日行万里、上天入海。人类依仗着这黑色羽翼,肆意地翱翔。人类开始变得狂妄,化工废料倒入大海、铲车开进丛林,平原沦为导弹试验田„„

人类不停地为自己增添羽翼,但我们可曾看到过自身的悲剧?

尼尔·波兹曼曾说:“毁灭自己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我们热衷于钻研科技,提高生产力,热衷于饲喂人类心中名为欲望的野兽。诚然,科技为我们带来了进步,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当我们看到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当我们看到首都笼罩在雾霾之下,当我们看到人类亲手制造的武器却对准了无辜的平民百姓时,我们还笑得出来吗?

高速的科技发展,更是带来了人类灵魂的堕落,物欲的追求空虚了我们的内心。“抬头族”习惯终日在电脑旁看“会动的图画”,“低头族”忙着在手机上晒照片刷屏。科技成了人类的信仰,在它的统治下,自然万物不再丰富、浪漫,仅仅成了能量的提供者。这样的人类创造出了机械一般的自己,对周围的人与事物与自然缺少了那一份爱,仅将自己封闭在空间有限的屏幕中。如同里尔克所说:“事物成了虚假的事物,人的生活只剩下了生活的假象。”

然而看到这些,就要把所有的罪恶归咎于科技吗?科技本身并没有罪过。科技无非是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

改变事物的手段,手段本身无所谓好坏。

纪伯伦曾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是人类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我们所发展的科技的初衷。科技,不正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得更好而存在吗?而现在,科技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当我们拿着它披荆斩棘时,陶醉于前进的兴奋却丝毫没有注意到它已划伤自己的手,正直指人类的心脏。

拥有翅膀,本不是悲剧;而拥有科技,更不应是悲剧。一味追求科技却伤到自己,是愚蠢的;而摒弃科技,重回原始,那更是愚不可及。我们何不用道德约束自己的目的,控制科技的后果,使之造福于人类与地球?

不应再让黑色羽翼下的人类的纯洁内心继续堕落!科技应为人所用,造福人与世界!

翅膀,应是我们的骄傲,不应沦为悲剧!

预测作文六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为经常受到猫的袭击,老鼠们终日提心吊胆,非常苦恼,于是就开会商量躲避猫的办法。一只老鼠说:“猫走得那么轻,一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如果在它的脖子上挂个铃铛,我们一听到铃声就可以逃跑了。”大家对它的提议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一致通过。这时,一只年老的老鼠站起来说:“这个办法是非常好的,但派谁去把铃铛挂到猫的脖子上呢?”老鼠们开始推来推去:“你去挂!”“不,你去!”它们就这么互相推,所以一直到现在,猫还是照旧捉住老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符合实际,办法才好

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活之树长青。老鼠给猫挂铃铛,那是找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理论只能屈居第二。目标要恰当,办法要可行,理论要科学,做人要实际。

目标要恰当。猴子捞月亮是徒劳无功的,曾经的“超英赶美”适得其反。若不想“竹篮打水一场空”,就要从客观条件和精神状态出发制定目标。

办法要可行。面对强秦的威胁,燕国太子丹不是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改善民生,增强军队战斗力,却聘请刺客荆轲去杀嬴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实,即便成功了,也无法阻挡秦统一中国的步伐。而刺秦只是加快了燕国的灭亡。所以说,符合实际,办法才好。而符合实际的根本在于把握规律,有的办法虽好,也不是万能钥匙。韩非子在《五蠹》中提到:“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施行仁政、能言善辩本来是好事,但在强盗逻辑下也会带来危害。

理论要科学。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做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并指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但孟子的理论在战国时代是不可能被重视的。因为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都穷奢极欲,作威作福,动辄大兴土木,还要争地盘,各国贵族也在窝里斗,能让老百姓有个一亩三分地交交地租就不错了。再说,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吗?贵族们的肉还没吃够,会让平民喝肉汤吗?所以说,孟子的理想在当时只是乌托邦。

做人要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的矛盾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不一定非要对着干。老鼠斗不过猫,躲着就好了。实力相当时,面对挑衅,若采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办法,以德服人,往往能取得最佳效果。要不然,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如鹬蚌各自松口,鹬高飞、蚌深潜?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定按规律办事,一定找实用办法。

预测作文七:向背后的推力致敬

【题目】

鲜花是美的,鲜花首先是开在你的心上,鲜艳和芬芳才能活跃在你的指间。而此时,你必须明白,促成鲜花开放的,是那窗前那树梢里透过的一缕阳光。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题解】这则材料富有诗意,意蕴曲幽,包含生活哲理。对于材料,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材料的类型,并找准材料间的逻辑。这是一则寓意型材料,鲜花是核心,美丽、开放与阳光是它意蕴的延伸。要触摸鲜花的鲜艳与芬芳,就需要用心去感受,要让鲜花“开在你的心上”;在感受到鲜花的第一重美之后,我们更要知道这

美丽背后的因素,也就是“促成鲜花开放的,是那窗前那树梢里透过的一缕阳光”,这是更深层的写作。写作时可以围绕材料的多层意蕴拓展、引申,在立意方面多层挖掘,写出感悟,烛照生活。

【简评】本文最大的亮点是感悟至深,结构清晰。在鲜花与阳光关系的论述里,作者以推力二字概括,可谓简洁。从历史回顾的高度,看到了辉煌背后的推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以李安等典型事例,阳光、土壤、发动机做类比,感悟到推力的潜在影响,并引申到感恩之情与治国之道,感悟很深;思维逐步推进,正反对比鲜明,结尾回到国人对推力的重视与感恩上,并以意境式画面收笔,思路清晰。

【范文】向背后的推力致敬

环视历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数风流人物,他们的伟业令人仰慕。而到过莫斯科无名英雄墓瞻仰的人,才蓦然感到,无名英雄对二战胜利的巨大影响。

“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人看到了将帅的功成而忽略了枯死的万骨?马克思唯物主义论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理性的目光下,辉煌背后的推力更值得致敬!

功成名就的毛泽东深情地称徐特立为他一生的恩师,二度捧起奥斯卡奖杯的李安在致贺时首先亲吻在背后无声支持他事业的妻子,有人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城市的废墟中看到了窗台上盛开的玫瑰花,因此断定这个民族必然能够浴火重生,他们都重视并深谙成功背后的推力。

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鲜花的美,而容易忽略促成鲜花开放的那窗前、树梢透过的阳光,很多时候是源于感恩的缺失。我们知道,失去了阳光,鲜花就会枯萎;失去了土壤的养分,种子不会发芽;奔驰而过的再华丽的车身,也是由那看不见的发动机来驱动。以此推论,人若是失去了赖以支撑的推力,存在与价值的实现都无以依附!

很多人一旦登上成功的巅峰时,就容易自我膨胀,唯我独尊,而忘记创业时别人的帮助,缺乏感恩情怀!秦始皇横扫六合也是借助万千冲锋陷阵的士卒,当他位及最高位时,却漠视一切残暴恣睢,何来感恩与抚慰?而唐太宗却以君舟民水的思维治理国家,始兴贞观之治,其中史鉴,几人能懂,几人能悟,又几人能身体力行?

手捧璀璨的珍珠,我们要依稀看到那晶莹的光泽里隐射出的蚌壳的艰难孕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故而,真人杰者要目光俯视,感恩成就自我者,致敬推力!做到这些,辉煌就离你不远;漠视这些,失败也会接踵而至。

殷鉴于前,悟行在后。如今,我们国家的发展已是一日千里,今非昔比,这离不开亿万国人的勤奋与努力。我们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民生福祉,我们为地震民众举行国葬,我们倾注全力从利比亚撤侨„„自上而下的对推力的重视与感恩,已蔚然成风。

因为阳光般的推力,我们强大;因为鲜花般的美丽,我们感恩!

6.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篇六

例3:( 20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检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 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这则材料里,老人是人格优点鲜明的核心人物。“老人友善建议——游客打碎玻璃杯——老人谅解——游客打扫——老人拒绝”。材料体现了一种价值引领,彰显了一种责任担当。在老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良的人格精神——善良、宽容,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考生作文便可从这些优良的人格精神入手,发表自己对“善良、宽容,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看法,或以此为核心思想编写故事等。

【立意范例】人与人之间相处在一起,就构成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就构成美好的社会。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总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子如果人们相互之间多一点体谅,多一点宽容,就能感兰受到生活里春暖花开的美丽。(重庆考生《再多想一少点点》)

7.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篇七

先说审题的原则。

一是审题要关照整体。对于新材料作文而言, 审题时要有全局意识, 整体关照材料。也就是说, 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 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 把整个材料的寓意挖掘出来,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二是审题要多向思考。一般来说, 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寓意并不是唯一的,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材料, 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此, 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三是审题要筛选立意。从材料中, 我们可以审出众多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一定都适合我们写作, 所以, 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审得的立意要进一步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时, 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立意要服从材料的整体, 立意要新颖独到, 立意要适合自己发挥。

再说审题的方法。

一是要理清叙述主体。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人或物等叙述主体, 这几个叙述主体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 在关系上是平行并列的。

二是分清主次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人或物等几个叙述主体, 但是, 这几个叙述主体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而是其中有主有次。因此, 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 从主要叙述主体入手进行分析, 而不能以次要叙述主体为主, 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三是辨清彼此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叙述主体, 而且这几个叙述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叙述主体间彼此可能存在的关系, 以辩证看待, 全面分析。

四是分析清楚材料寓意。有些材料蕴涵着某种比喻或某一哲理, 审题时我们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 仔细揣摩寓意, 从而全面、准确揭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 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下面, 以2006和2012年的两道高考题为例, 具体谈谈怎么审题。

先看2006年的河北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山峰顶上俯冲下来, 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 非常羡慕, 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 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 便哇哇地从树上俯冲下来, 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 想抓住山羊往上飞, 可是它的身子太轻, 爪子又被羊毛缠住, 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 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本材料叙述主体中的“主角”是“乌鸦”, 而不是“老鹰”。面对“乌鸦”的行为, 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

从“牧羊人”所说的话“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考虑, 可以如此立意: (1) 盲目模仿; (2) 缺乏自知之明; (3) 一味好高骛远; (4) 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孩子”所说的话“它也很可爱啊”考虑, 又可以如此立意: (1) 向强者学习, 理应得到鼓励; (2) “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3) 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4)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再看2012年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 顺便将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 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 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 所以我感谢你!”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本材料叙述主体中的“主角”是“油漆工”, 而不是“船主”。面对“油漆工”的行为, 涉及到“油漆工”让“船主”儿子的平安归来与“船主”对“油漆工”感谢等结果。

从“船主”感谢“油漆工”的原因立意, 可以如此提炼:“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有时候你自己一个简单的举动就能救人于水火之中, 给他人带来帮助……

8.诗歌材料类高考作文审题指导 篇八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表意重点,或寓意,或谈理,或抒情;不同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立意。因此只有审清了材料的特点和考查的目标,才能立意准确,有的放矢。

一、象征类

【考点阐释】象征是诗歌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面对以象征手法为主的诗歌材料,形象的象征意义便成了审题重点。审题时要结合意象的传统意义及整首诗的含义来判断。

【经典试题】例1.(2009年北京卷)作文。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解题指导】本题的审题重点在“隐形的翅膀”上面。“隐形的翅膀”象征让人奋勇前行的动力,它有具体所指,不屈的信念、坚定的理想、美好的憧憬和顽强的意志精神等都可作为选择的对象。

【经典试题】例2.(2009年浙江卷)朗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解题指导】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构思作文时,审清“绿叶”和“根”的象征意义至关重要。“根”可以象征“祖国”、“母校”、“家园”、“故乡”、“父母”,也可以象征“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高层次的东西。而“绿叶”与“根”之间是二元关系。“根”滋养、哺育了“绿叶”,“绿叶”才得以葱绿昌茂,因此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因此可以提炼出“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华侨对国家的回报感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爱戴”、“学生对母校的回馈”等观点。

二、哲理类

【考点阐释】哲理诗往往通过形象告诉我们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性认识,给我们带来启迪。当哲理诗被作为作文材料时,实质上就是让我们写一篇思辨性议论文或含有哲理性的记叙文。虽然形象大于思想,但诗歌的哲理往往是集中于一点或几点的,题目的分析文字,往往给我们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经典试题】例3.(2008年湖南卷)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解题指导】文题先引入唐代诗人韩愈名句,接着对诗句进行解说,进而揭示其哲理:“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这几句话集中于“远与近”的关系和“美在距离”的上面。我们可以任选一个哲理立意,自设一个切合题意的论点或角度,写一篇具有思辨性的议论文或具有哲理意味的记叙文。

【经典试题】例4.(2008年山东卷)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题指导】这是一道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所包含的哲理和高中政治中的哲学原理一致,即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我们应了解自然,利用其规律。

三、意境类

【考点阐释】诗歌的意境主要体现为“情”和“景”的交融。在审题时,要透过意象体会作者之情。由于诗句是写景的,题目以考查我们的联想想象能力为主,而联想想象又是发散的、多义的,因此题目也往往给出定量的分析文字,给我们指明写作的方向。与第二类的“理”不同,这类作文主要强调“情”,写这类题目时往往适合选择抒情散文的形式。

【经典试题】例5.(2007年北京卷)阅读所给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解题指导】题目所给两句诗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它有很多种理解,而材料中有了定量分析:“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这实际上给我们指明了审题的方向——我们根据提示的四个角度选择其一就是了,而文章以写作抒情散文为宜。

【经典试题】例6.(2006年上海春季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是那……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题名自拟。

【解题指导】审题的关键词是“真正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你内心深处”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可以实写,如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可以看出这是一道思维发散型作文题目。

上一篇:新年新希望主题队会教案下一篇:柳树姑娘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