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2024-08-07

新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6篇)

1.新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篇一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培训总结

2017年2月15日,我院护理部举办了《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培训班,培训内容为: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1.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2.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3.确保用药安全; 4.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5.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 6.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7.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8.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9.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10.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本次培训,有助于医护人员贯彻落实卫生部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提高护理质量,有效防范风险,消除医疗护理隐患,更好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2017年2月16日

2.新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篇二

1 加强培训,强化意识,营造重视患者安全良好氛围

1.1 组织培训,掌握相关知识

医院选送管理人员到天津、南京等地参加患者安全目标管理专题培训,并在全院举办患者安全目标管理知识讲座;邀请上海、南京等地医院管理专家到我院进行了多场患者安全知识讲座,听课人数达1000多人次;医院根据相关内容编撰了《医院患者安全目标管理二百问》,并在医院内网公示,以便大家学习。

1.2 解剖案例,提高安全意识

医院按照患者死亡了,死亡原因不明不放过;手术失败了,失败原因不明不放过;病人投诉了,病人不满意的原因不明不放过;病人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原因不明不放过;纠纷处理了,当事人认识不到位的不放过的“五个不放过”原则,认真组织对有关病例进行讨论。特别对有医疗纠纷的病例,按照接受投诉、组织调查、评判责任、责成整改的管理流程,由院领导、医务处、责任科室和部分专家组成医疗责任评析委员会,对整个诊疗过程进行认真的责任评析,并要求责任科室或个人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举措。通过以上措施,来提高全体员工的患者安全意识。

2 建章立制,加强督查,抓好患者安全环节管理

2.1 以制度落实来保障医疗安全

医院制定了《科主任管理条例》,建立了提要求、抓落实、看结果、听反馈的4步循环机制,要求科主任在医院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医院组织编写了以12项医疗核心制度为重点的《医疗质量管理手册》,作为医务人员工作指南,要求人人掌握并认真落实;修订了《专家、专科门诊人员准入制度》、《手术权限分级管理制度》、《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制度》,制订并完善了《急诊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DSA介入手术准入制度》等有关医疗工作制度。护理部也建立了三级督导机制和内部护理缺陷如实登记报告制度。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以实时监控来强化环节管理

医疗质量的控制,重点是对医疗过程的关键环节控制。医院通过对近几年医疗缺陷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分解出医疗过程的一些关键环节,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医师值班、交接班环节,院内会诊环节是否到位,术前讨论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输血管理制度、病例讨论制度、首诊负责制等制度是否落实等。同时坚持每周院长质量查房制度,以便及时发现医疗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隐患。对于存在的问题,医院一方面要求科室及个人立即整改,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会议、医院《医疗质量简报》在全院进行分析点评。通过检查,尽可能杜绝医疗隐患,确保患者权益的落实。

3 创新服务,提升品质,追求患者安全“无缝隙”管理

从细节做起,创新服务,尽量避免和减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工作基础。通过分析医院管理、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隐患和不足,我院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病区安静管理、门诊温馨服务、急诊快捷通道、机关后勤主动保障服务”为抓手,切实改进服务流程,确保医疗安全的“无缝隙”管理服务。

3.1 创建安静病区

为了还病区以安静,给病人以宁静,切实提高查房质量和病区管理质量,医院要求医务人员坚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同时,要求有关科室保证各类设施、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尽力减少机械噪音对患者的影响;温馨提醒病人及陪客遵守规定,减少相互影响;优化作息时间管理,合理控制噪声来源。通过集中一段时间的强力推行,在全院形成一种人人重视病区安静管理、人人自觉维护病区安静环境的氛围,受到了患者欢迎。

3.2 倡导温馨门诊

在全市率先推出“无午休门诊”,各相关医技科室实行24小时工作制,为病人提供无缝隙服务;门诊医技科室提前开诊,延迟下班,提供错时服务;开通“爱心通道”,80岁以上无家属陪护者、体弱者或行动困难者,由导医临时充当患者“家属”,提供全程陪护服务。努力为患者提供温馨、便捷、快捷、简捷的服务,切实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

3.3 畅通急诊通道

医院注重急诊科的规范管理,设立了“急救免费专线电话”,对来电告知的急、危、重症患者提前做好有关急救准备,为病人诊治赢取宝贵的“几分钟”;成立了院内“120”急救小组,重点负责对突发事件批量伤病员的医疗救治工作;急诊病人实行床边办理入院手续;建立了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急诊值班制度,负责急诊室疑难、危重病人抢救的组织协调工作;强化了对危重病人转送途中的观察与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病情变化,从而保证医疗安全,真正畅通了急诊、急救绿色通道,

3.4 机关后勤主动服务

医院要求机关、后勤工作人员确立主动服务临床的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对临床科室提出的事项要及时帮助解决,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提供有效保障;为此,机关后勤人员深入一线,主动下收下送;进一步完善管理干部与临床科室联系点工作,主动深入临床实行导医导诊服务;成立了“病区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有关服务功能,实行保障物资集中配供,确保后勤保障服务及时到位。

4 统筹兼顾,把握重点,实施患者安全目标管理

4.1 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抓好医务人员日常养成

近年来,医院十分重视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工作。为提高医务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水平,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三基”训练。一是建立了每月早、晚读制度和季读制度,医院每月均要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全院职工按照不同职称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二是定期组织医疗教学查房,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情分析入手,培养年轻医务人员基本功;三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级各类人员“三基”理论考试和技能训练,要求全体医务人员参与,且考试合格率达100%。

4.2 实行腕带识别系统,加强危重病人管理

医院实行急诊分诊制度,建立了腕带识别系统,对危重病人系以红腕带予以标识,保证了急危重病人能够做到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治疗;对住院危重病人管理实行“关口前移”,临床科室每天上报危重病人、特殊病人情况,医院对需要会诊或讨论的病人及时组织院内外会诊或讨论,做到早介入、早提醒、早预防,早干预;建立了危重病人沟通谈话制度,危重病人行特殊检查时,由床位医生陪送、陪检。

4.3 建立健全临床用血和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确保用血、用药安全

医院修订了“临床安全、合理用血制度”,要求临床医师和医技人员,严格执行临床输血规范,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制定了《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对于高危药品的界定、摆放作了明确规定;同时积极开展药师临床查房制度,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4.4 鼓励汇报不良事件,实行危急值报告制度

医院建立了不良事件登记汇报制度,鼓励及时汇报不良事件,并要求各科室主动查找、汇报医疗工作存在的隐患和不足;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及压疮、院内感染和意外损伤等上报、处理流程;对临床检验、影像、超声的危急值进行了界定,要求有报告、有处理意见、有反馈,同时记录到位;结合患者安全目标有关要求,我院还对一些易滑、易绊部位进行了改造,增设了扶手,增高了病房窗户的护栏,对不符合要求的窗户进行了更换,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患者入院时的安全宣教。

5 持续改进,深化内涵,患者安全管理成效显著

5.1 医疗质量明显提升

在2007年11月江苏省医院协会组织的全省病历竞赛中,我院有一份病历位列全省第一,有2份病历入选省优秀病历;在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三基”理论考试中,我院名列全省三级综合医院第3名。在2007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护士岗位技能”竞赛活动中,我院护理人员在江苏赛区的比赛中取得了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双第一的好成绩;同时,我院接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现场检查和认证,专家组对我院的资格认证的各项指标表示满意和认可;2007年,我院检验科还被江苏省卫生厅评为“2004~2007年江苏省质量管理优胜奖”。在2007年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评审中,我院荣获3个一等奖和13个二等奖,位居全省前列。

5.2 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

3.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应知应会试题 篇三

姓名得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80分)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主要用于下列哪些关键流程?()

A、急诊病房 之间的转接;B、病房手术室之间的转接;

C、病房ICU之间的转接;D、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 E、病房辅助检查科室之间的转接;

2、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主要用于下列哪些患者?()

A、产妇;B、新生儿;C、过敏史患者;D、昏迷患者;E、语言交流障碍患者。

3、腕带主要用于下列哪些病区?()

A、普通病区;B、重症医学科;C、新生儿室;D、手术室;E、洗婴室。

4、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中,提倡使用唯一标识,查对中要求同时使用至少多少项核对患者身份?()

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E、五项。

5、腕带登记的信息内容至少要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A、姓名、性别、年龄;B、床号、住院号;C、身份证号; D、本人电话、亲属电话号码;E、临床诊断、过敏史。

6、急诊科腕带采用红、黄、绿、黑四种色对患者进行检伤分类,意义分别为:()1

A、黑色代表死亡;B、红色代表轻伤;C、绿色代表轻伤;D、红色代表重伤; E、黄色代表中度。

7、新生儿的腕带使用,正确的是()

A、按男左女右原则,全部使用紫色;B、全部使用黄色,记录好信息即可;C、男孩用浅蓝色,佩戴在右手;女孩用粉红色佩戴在左手;D、男孩用粉红色,佩戴在左手;女孩用浅蓝色佩戴在右手;E、男孩用浅蓝色,佩戴在左手;女孩用粉红色佩戴在右手。

8、口头医嘱只适用于抢救患者或术中需要抢救用药的紧急情况下,正确的流程是()

A、医师根据病情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向医师重复药品名称一次,医师确认,使用药物,记录,抢救结束后下达书面医嘱,双方签字。B、护士向医师电话汇报病情,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向医师重复一次,医师确认,使用药物,记录。C、医师根据病情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向医师重复药品名称、剂量、给药途径一次以上,医师确认,使用药物,记录,抢救结束后下达书面医嘱,双方签字。D、医师根据病情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向医师重复药品名称、剂量、给药途径一次以上,医师确认,使用药物并记录,(抢救结束后)清点核对安培及记录一致,补记书面医嘱,双方签字。E、医师根据病情下达口头医嘱,护士执行后,记得让医生补药物处方即可。

9、下列检验危急值,正确的是()

A、血钾:>6.2 mmol/L,<2.8 mmol/L ;B、血钙:>3.25 mmol/L,<1.5 mmol/L ;C、血糖:>24.8 mmol/L,<2.5 mmol/L ;D、血

红蛋白:<50g/L ;E、血淀粉酶:≥500U/L。

10、危急值处理原则,正确的是()

A、发现危急值,立即电话告知主管医师即可;B、发现危急值,检查仪器无误后再次复查确认,电话告知医生即可;C、发现危急值,检查仪器无误后再次复查确认;进行登记,报告医生和/或科室护士,接到报告科室护士及医师应双签字;D、危急值报告登记,原则是体现危急值在工作人员之间,到达检验、科室护理部门或/和主管医师的具体值及时间,并签字确保能够溯源;E、通知患方患者病情危重,让他们赶快找主管医师。

11、关于《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描述正确的是()

A、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重点是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多平面部位的手术;B、“三步安全核查法”是指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的三步核查;C、手术院感风险评估表是单独的一张表格;

D、手术安全核查由科主任主持;E、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向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报告。

12、下列关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手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2级时,应及时向科主任请示;B、术前风险评估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完成;C、术前风险评估在患者进行手术前24小时完成;D、车祸伤患者,开放、新鲜且不干净创口;伤情威胁生命,需要进行深部组织手术,预计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其NNIS分级为1分;E、车祸伤患者,开放、新鲜且不干净创口;伤情威胁生命,需要进行深部组织手术,预计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其NNIS分级为

2分。

13、下列疾病进行手术,需要强调标识的有哪些()

A、硬膜外血肿;B、白内障;C、阑尾炎;D、疝;E、输尿管结石

14、关于“手卫生”的定义,正确的是()

A、即“七步洗手法”的简称;B、专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C、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D、指先洗手,然后使用手消毒剂的过程;E、专指对医务人员洗手、消毒后进行的专业检测。

15、病区常见高危药品包括()

A、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B、麻醉药品、精神药品; C、放射性药品; D、类易制毒化学品等;E、毒性药品。

16、医院抢救车内物品采用定位放置制度,简易呼吸球囊处于()

A、左上层;B、右上层;C、右中层;D、左下层;E右下层。

17、约束带主要用于下列哪些病员()

A、谵妄病人;B、躁动病人;C、儿童;D、骨折病人;E、瘫痪病人。

18、压疮的好发部位包括()

A、仰卧:枕骨隆突、肘、骶尾部、足跟;B侧卧:坐骨结节、耳、髋部、膝内外侧、踝内外侧;C、轮椅:手(外伤或推轮椅时磨擦)、坐骨结节、脚后跟;D、俯卧位:前额、下颌、肩、髂嵴、膝部;E俯卧位:乳房、男性生殖器部位、足背、足趾。

19、有关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规定,正确的说法是()

A、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可以据情获得医院减、免责任的鼓

励;B、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已经废止,启用了“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C、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对不良事件的要求是,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0件;D、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对不良事件的要求是,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0件;E、报告不良事件,必然受到处罚。

20、患者参与医疗安全,主要内容是()

A、向患方提供健康教育知识;B、提供可选择的诊疗方案;C、签署知情同意书;D、住院患者医患沟通至少三次,分别是:入院时沟通、住院期间沟通、出院前沟通;E、所有不良事件都告知患方,以求得谅解。

二、问答题(20分)

请详细说明“三步手术安全核查法”的实施方法及步骤

标准答案:

一、1、ABCD;

2、ABCDE;

3、BCDE;

4、B;

5、ABE;

6、ACDE;

7、E;

8、D;

9、ABCDE;

10、CD;

11、ABE;

12、ACE;

13、BDE;

14、C;

15、AE;

16、E;

17、ABC;

18、ABCDE;

19、ABD;20、ABCD。

二、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第二步: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4.儿科十大安全目标 篇四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目标三:提高患儿用药安全。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五:预防静脉输注高浓度等药物外渗。

目标六:防范或者减少患儿坠床的发生。

目标七:加强患儿家长教育,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目标八: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完全(不良)事件。

目标十:鼓励患儿家长参与医疗安全活动。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着识别方法,不得仅以房号作为识别依据。开展请患儿或患儿家长说出患儿名字,后再次核对的确认患儿姓名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儿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的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目标三:提高患儿用药安全。

1、建立病房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检查的规范制度,存放毒、剧、麻药有管理和登记制度,符合法规要求。

2、病房存放高危药品有规范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存放,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与细胞毒等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标志。

3、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严格分开放置,有菌无菌物品严格分类存放,输液处置用品备用物品、皮肤消毒剂、物品消毒剂严格分类分室存放管理。

4、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有严格的二人核对、签名程序,认真遵循。

5、在下达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6、病房建立重点药物用药后的观察制度与程序,医师、护师须知晓这些观察制度和程序,并能执行。对于新药特殊药品要建立用药前的学习制度。

7、进一步完善输液安全管理制度。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关,控制静脉输液流速,执行对输液病人最高滴数限定告知程序,预防输液反应。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手部卫生:贯彻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配和设施,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2、操作:医护人员在任何临床操作过程中都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完全性。

3、器材: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4、环境: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当遵循的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五:预防静脉输注高浓度等药物外渗。

1、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是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2、血管的选择

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4、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它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6、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7、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切忌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静脉输液外渗后易引起坏死的药物附录

1、高渗性液及阳离子溶液:浓度大于10%葡萄糖注射药,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等。

2、3、静脉高营养液:氨基酸,脂肪酸等。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

4、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一、治疗原则:促进液体冲吸收;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灭火外渗药物的毒性。

二、具体方法:1、2、1)立即停止注药,保留头皮针接注射器回抽药液。血管刺激性小的药物:抗生素类

硬肿<5cm X 5cm时,抬高患肢,冷敷(不超过24小时),改变ph值的药物:5%碳酸氢钠等。

48小时后视患者局部渗液情况可行热疗。2)

3、硬肿>5cm X 5cm时,应及时给予硫酸镁或呋喃西林湿敷。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取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目的。)

4、1)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

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引起对抗作用强);也可采用0、5%654-2湿敷。2)

5、甘露醇:初期可用热敷,或硫酸镁,75%酒精湿敷。高渗性药物:如多巴胺和酚妥拉明渗漏出现色泽改变,可用丹参注射液与酚妥拉明(9mlNS+1ml酚妥拉明配置)交替湿敷,2小时后可用红外线照射,直至色泽变浅6、7、碳酸氢钠渗漏:5mlNS+VitC 2只配置,湿敷

高渗性药物致静脉炎:喜疗妥涂抹,并用保鲜膜或薄膜手套包裹。

三、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记录

注意点:渗透超过24小时以后,不可热敷。因此时,局部皮肤苍白,之后逐渐转暗红色,可产生局部出血,如此时热敷,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高,可加速组织坏死。

目标六:防范或者减少患儿坠床的发生。1、2、3、4、5、目标七:加强患儿家长教育,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1、住院期间做好小儿饮食喂养宣教。建立与实施小儿坠床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治疗处置后及时上窗栏。

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小儿使用约束带。操作时将小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2、3、指导家长按时按量喂奶,选择合适奶嘴。

指导家长喂奶时及时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头偏一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5、告知家长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开。

告知家长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6、加强巡视,特别是在夜间家长睡着、天气变冷时,警惕棉被遮挡口鼻。

7、一切针类及玻璃用品,如别针、大头钉、图钉、玻璃球、接管、试管等,不可遗留在病床上或周围。应避免吃瓜子、花生、豆类等,以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有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目标八: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危机值的定义:“危机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机值”。

2、凡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心功能科等科室检查出的结果为“危机值”,应及时复核一次,同事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如果两次复查结果相同,且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标本采集、运送无误,方可将报告送到临床科室。

3、临床科室仅医务人员能接有关“危机值”报告的电话,并按要求复述一遍结果后,认真记录报告时间、检查结果、报告者。

4、护士在接获“危机值”电话时,除按要求记录外,还应立即将检查结果报告主管医师(或当班医师),同时记录汇报时间、汇报医师姓名。

5、医师接获“危机值”报告后,根据该患者的病情,结合“危机值”的报告结果,对该患者的病情,做进一步了解,对“危机值”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估。对进一步的抢救的治疗措施(如用药、手术、会诊、转诊或转院等)做出决定;并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分);若为住院医师有向上级医师报告的内容、上级医师查房情况。

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完全(不良)事件。

1、2、积极倡导医护人员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积极参加中国医院协会自愿、非处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为行业的医疗安全提供信息。

3、形成良好的医疗安全文化氛围,提供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有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措施。

4、将安全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科室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目标十:鼓励患儿家长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1、针对患儿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儿家长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儿家长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2、主动邀请患儿家长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儿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

3、教育患儿家长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5.手术室十大安全目标 篇五

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正确。

①至少采用两种方法核对患者:①腕带法;②反问式核对法(患者或家属参与自己说出姓名、手术部位等信息)。

②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标识识别患者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识别方法。

③确保手术通知单信息、手术病历信息与患者本人腕带信息完全一致。

④对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婴幼儿等特殊手术患者应有身份识别(如腕带、指纹识别等),同时由患者家属或陪同人员参与身份识别。

2.在输血、标本送检、植入物使用等操作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身份。

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1.术前评估与准备核查:患者皮肤、过敏史、免疫八项等生化检查:检查仪器设备、物品耗材、植入物等准备情况,须完成各项术前准备方可实施手术。

2.手术部位标记:术前在病房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患者家属知晓)的情况下进行。标记规范应根据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操作流程要求实施。

3.手术安全核查:由麻醉医生或手术医生主持,根据所在医院规定,在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前、离开手术间前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手术室护士根据“手术安全核查表”内容逐项核查。离室前核查结束后,由三方签名确认。

4.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核查:医嘱、过敏史、皮试结果、药物等。5.手术物品清点查对时机: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缝合皮肤后。

6.操作前后采用双人核查:手术物品灭菌效果检查、高值耗材和药品使用等。

三、确保用药安全

1.遵医嘱给药,双人核对,三人八对,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述,医生确认应应答后执行。

2.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相关管理制度。

3.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制度。

4.规范手术台上药品管理:严格双人核对、标识清楚、消毒液(特别是无色消毒液)现用现倒,不得保留在手术台上,避免与药液混淆。

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1.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等,为执行相关规范与指南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和手术隔离技术,监督手术人员手卫生、穿手术衣、戴手套、消毒铺单等操作。3.落实术前抗菌药物使用制度,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手术医生规范刷手、穿衣、戴手套遵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切皮前0.5--1h给与抗菌药物,术中追加抗菌药物应遵医嘱执行,减少手术相关性感染风险。

4.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与监测应遵循WS310.1、WS310.2、WS310.3规范要求,且追溯系统健全。5.手术室环境表面清洁消毒应遵循本指南第八章--手术室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要求。

6.规范手术间管理:严格控制人员,保持手术间门处于关闭状态,减少开门次数,手术间净化系统处于功能状态,回风口不得遮挡,手术安排科学合理,特殊感染手术标识清楚,落实标准预防。

7.严格执行各类废弃物的规范处理流程: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标识清楚,密闭转运。

8.落实手术室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9.规范人员培训:各级各类人员均要进行医院感染项性培训,如人员着装、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标准预防等。

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1.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

2.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手术室标本冰冻结果为危急值,报告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可传真或网络传输),严禁仅采用口头或电话报告的方式。

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护理人员的劳动强调。

2.建立规范化信息沟通交接程序:如手术申请、患者交接、标本交接、血制品交接、器械交接等相关监管制度,确保患者交接程序正确执行。3.明确沟通过程中信息的正确、完整与及时性。

4.规范并严格执行麻醉、手术过程的口头医嘱、电话和书面交接流程。5.强调为手术团队提供多种沟通方式与渠道,确保沟通及时、有效。6.建立急危重症手术患者绿色通道,确保急危重症患者、批量伤员、突发应急(火灾、断电、泛水等)情况下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妥善救治。

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1.加强高危手术如危急重症、躁动、昏迷患者的管理,制定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应急预案的发生后的处理流程。

2.采取适当约束、护栏保护、受压部位综合预防等有效措施,预防手术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伤害。

3.落实手术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4.加强各级人员的安全文化培训、强化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培训到位、检查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1.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鼓励患者与家属主动与手术医生、护士沟通,包括手术方式、知情同意、过敏史、植入物、义齿等。2.鼓励患者及家属多方式、多途径参与医疗护理过程:参与身份确认、手术部位标识、术前与术后转运、护理操作、体位安置等。3.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关培训,鼓励患者参与医疗护理过程。4.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1.建立手术室安全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提供有效、便捷的报告途径,鼓励全员参与,自愿、主动报告安全隐患、近似错误和不良事件等。2.汇总和分析护理安全事件:对报告的安全事件进行收集、归类、分析、反馈,对严重事件有根本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落实并反馈结果。3.建立手术室护理风险评估体系:针对手术室存在的薄弱环节,采用系统脆弱性分析工具,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达到持续改进目的。4.加强医务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手术室患者安全文化。

5.加强对医务人员暴力伤害的防范。

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

1.建立手术室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遵从安全操作使用流程,定期维修保养,使用中避免关闭设备报警装置,发现设备故障,及时与医院相关人员沟通。

2.建立手术室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培训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培训方式,并对培训人员、内容、考核等进行记录,确保仪器设备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加强手术室信息化建设:手术室信息化涉及医院多个部门与科室,同时也涉及器材、设备、人员、操作、患者、手术标本等,实现信息闭环管理,确保安全。

6.新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篇六

(一) 基本目标凸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和实验版比较, 有一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那就是在“前言”中, 将课程基本目标由原来的“语文素养”变成“能力+综合素养”。实验版课程标准在规定课程基本目标时这样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修订版课程标准对此修订界说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言而喻, 以语文素养界说语文课程目标是笼统、模糊甚至空泛的。一直以来, 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它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能统一的。有一点是共识, 那就是语文素养一定包含语文能力。但这包含其中, 显然不如直接表述出来那么具体、清晰。修订版课程标准简单明了地直接将课程目标旨归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 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修订, 更贴近学科教学本质与个性地设定课程目标, 有力地导向课程实施中泛语文、非语文和教学低效现状的改变。

(二) 课程理念重视“能力”。

在基本目标设定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 在后面的各板块表述中都十分强调“能力”, 使重视能力培养的思想一以贯之, 通篇统一。

基本理念之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论, 首先从语文学习层面依次呈现“激发和培育思想感情”“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具有四方面能力”, 最终落脚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样的表述不难领会其“能力”旨归。其次从综合素养层面依次呈现“思想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健全人格”。这个阐述逻辑与“前言”中“能力+综合素养”的课程基本目标定位是一致的, “能力”置前, 显示为重。

基本理念之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句话揭示了“能力”与“实践”的关系, 明确告诉我们, 语文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的途径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定位因课程性质的强调得到再一次突出。

(三) 目标与内容强化“能力”。

课程目标与内容这一大板块修订不多, 但是就如“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这一部分, 仅有的几次修订都是为了突出“能力”目标。如第7条, 修改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将“能力”与“方法”紧密相连地陈述, 更合乎逻辑, 更突出“能力”与“方法”的关系。再如第8条由原来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修改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增加了“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及其具体表现为“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的表述, 强调了写作教学发展什么能力。

(四) 教学与评价突出“能力”。

新版课标“实施建议”中增加的很多文字都是为了突出与强调“能力”培养。比如在原则建议第二条中增加强调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学会学习”;第三条中增加强调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第四条中增加强调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 或增加或保留原来的表述, 都是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评价与考察。如“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方面, (拼音) “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 (识字)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如阅读教学, “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 “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进而考察其阅读的……能力”。

二、为什么新课标要如此“重”能力

(一) 教学改革大趋势:“能力中心”或“能力为重”。

当今世界教学格局总体来讲呈现为两种基本态势:一是“知识中心”;二是“能力中心”。前者是以知识为中心, 以知识为线索, 以知识为重点展开教学。而后者是以能力为中心, 以能力为线索, 以能力为重点展开教学。多年来, 我国的教学状态包括语文教学, 基本属于前者, 而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中叶就开始变革, 已经转向为后者。“知识中心”的教学带来的弊端与问题早已是罄竹难书, 不必赘述, 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中提出“能力为重”的要求, 指明“知识中心”的教学格局应该扭转为“能力中心”, “能力中心”的教学要弱化与变轻知识的教与学, 教学的展开以能力为目标、线索和重点, 知识的学习只是能力培养的载体, 能力培养成为教学的硬指标 (过去知识学习才是硬指标) 。明确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我们就不难理解新版课标对基本目标设定的重大修订, 将语文教育定位于凸显能力培养, 绝不是随心而为的。

(二) 客观规律:语文能力在人的综合素养中的重要位置。

教学改革大趋势是转向重能力, 语文教学也要求转向重能力, 是不是一种跟风呢?是不是真符合语文及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呢?

其实这一点, 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新版课标“前言”第一自然段, 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人类存在与发展、文化传承, 就必然存在着人类活动;在人类活动中,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就必然存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人在运用语言文字时, 直接表现出来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是什么?当然是能力。为什么不能回答“当然是知识”?简单理解就是知识只是经验的固化, 知识只有被获得者灵活地用起来, 它才有用, 而“灵活地用起来”实际上是能力。为什么也不能回答“当然是语文素养”?“素养”实质上说是德性、修养层面的, 是内涵、内在的表现, 不如“能力”直接面对问题情境“有用”而“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去辨析为什么不能直接回答为“积累”“方法”或“习惯”等, 最终都能理解到只有“能力”才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

再从语文教学内在规定性来看, 语文教学必然使学习得到的东西是多方面的, 就如课标所列“能力”“方法”“积累”“语感”“习惯”“情感”等, 能同时回答“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 显然是“能力”。“方法”与“能力”紧密相连, 能不能选择“方法”?不能。因为“能力”是心智性的本领, 是人的素质沉淀, 而“方法”是其情境化、具体化的运用, 是外化的操作, 教方法、用方法, 实质是为了能力培养, 方法被人掌握了才是有用的, 才是能力。所以最终还是“能力”为首选。其他选项都很重要, 但是都不能取代“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位置, 略去辨析。

这样理解的意义在于, 凸显“能力”在语文综合素养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地位, 也在于指引语文教学最突出的着力方向, 避免实践操作的泛化与无所适从。

(三) 原课标笼统、模糊定位, 将语文教学引入低效误区。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 (特别是与数学教学比较起来) 一直被斥责为“少慢差费”“耗时低效”, 而且教师教不好语文、学生学语文困难似乎成了一种沉疴顽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肯定跟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 包括对目标定位的理解不清晰或有偏差有关。

新课程实施后, 实验稿课标在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实践。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发现语文教学的症结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于是, 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大力反思, 全面展开了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甚至高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研讨。这其中也包括对语文课程目标定位的反思。实验稿课标将课程目标定位于“语文素养”, 笼统、模糊、复杂, 理解都困难, 何况实际操作并培养学生。包容的因素太多, 那教学实践时从何着力, 基本点、重点何在?广大教师把握不住, 操作困难, 焉能不使教学低效?所以, 虽然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不能全归咎于课程标准的导向, 但是课程标准作为学科教学“小宪法”, 是教学的方向与航标, 受指引的实践出了问题, 作为方向引领的“标准”一定是难辞其咎的。

三、在重能力的课标指引下, 语文教学要重练能

新版课标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强化“能力”的修订?很显然是因为现实的语文教学轻视了能力培养, 把不应该加“重”和做“重”的方面, 给加“重”和做“重”了。课标修订后如此重能力, 目的很明确, 就是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课程实施中, 高度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高度重视学生发展中的能力评价。针对语文教学来说, 重视能力培养的操作思维、操作方法和操作习惯, 都与过去的教学区别很大甚至大相径庭的。在知识中心、知识为重的大格局下, 我们的教学操作基本是“教知”状态, 教学主要凭借教师的讲授和提问 (生答) “教知识”“教知道”“教懂得”。而今我们要把教学的“教知”状态改革或扭转为“练能”状态, “教知识”“教知道”“教懂得”这三教是要的, 但要弱化, 而要做强、做重的是练能, 操练语文学科基本技能, 训练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锻炼“规划纲要”强调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大能力。教学改革的走向是, 整体实现教学的能力中心或能力为重的基本格局, 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力强, 素质高, 发展好。

(一) 重练能的教学要克服三个倾向, 实现三个扭转。

1. 过于重知识学习, 弱技能操练。

过去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 从起点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来看, 我们偏重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的操练不足。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仍然保留这句话:“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首先要明确, 任何技能的形成都不能缺少训练, 语文从工具性的角度看, 无疑是一种技能, 离开了训练是一定学不好或者学习的效率差的。其次注意“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这“语文基础”不啻基础知识, 更包括基本技能。第三是充分注意“注重”二字, 要注重的是语文基本技能训练, 注重意味着在“语文基础”的双基层面, 基本技能训练是要偏重、加重的。

2. 过于重内容教懂, 弱语言学习、运用与积累。

在语文知识和篇章阅读教学中, 我们一直以来偏重于教懂, 基于语言学习、运用与积累的练能是弱化的, 甚至我们连要强化它的意识都没有。如教一个词“衰老”, 我们一般是问“衰老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年老而精力、体质衰弱的意思, 或者教师再让个别学生来找找这个词的近义词、反义词之类, 于是大家知道了、懂了, 教学活动就结束了。更多、更灵活、更自主的凭借这个词的练能, 特别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练能, 基本是没有去想的。篇章教学教懂的现象更严重, 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大陆阅读教学的一个定律。近年来, 我们对这个问题已经反思很多了, 阅读教学“教什么”?我们突然明白, 一直以来我们是在教课文、教学生懂得课文内容及思想意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凭借例子进行语言学习、运用与积累, 被我们弱化甚至忘记得干干净净。举一个小细节来说, 教师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个学生答了写什么, 最多再抽一两个学生答了, 一般教师就满足于此, 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就终结了。不难发现, 至此全班学生是听懂了, 听懂了课文主要内容了。但是全班学生在这个环节充分练能了吗?每一个学生都操练了抓主要内容的方法, 都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课文主要写什么了吗?显然没有。长期这样教课文, 是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整个语文教学低效的症结所在。

3. 过于重熏陶感染, 弱能力训练。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式方法上, 包括课堂内的阅读教学和课外的阅读活动, 我们偏重于通过文本内容进行思想教育、道德引领和审美培育, 通过熏陶感染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受到教益与陶冶, 显然这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增进与提升上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的课在公开课展示甚至一些名师的表演课中, 表现尤为突出。但是这样的课让人感到“是语文非语文”的困惑。它弱化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和积累, 弱化了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扎实的能力训练。偏重让学生扎实练能的课, 不一定是教师表演得神采飞扬的, 不一定是课堂高潮迭起的, 不一定是让观众激动不已的, 重要的是看学生在练能上的收益, 通过学生自主练能而得到思想教育、道德引领和审美培育等熏陶感染, 那才是最好的, 那才是有价值的语文课。

(二) 重练能的教学要注意几点。

1.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重练能的教学最终的评判是看学生 (全体学生) 是不是在练能, 练了什么能, 练能到怎样的程度。为了突出学生的练, 教师就不要再霸占有限的教学时空, 在那儿讲呀, 问呀, 忙得不亦乐乎呀, 要努力地让出尽量多的教学时空, 突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里, 扎实地做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的事, 进行着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教师要最充分地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突出课程实践性, 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练能。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一改原课标对课程性质表述模糊不清的状况, 清晰呈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掷地有声地揭示语文课程性质就两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而且秉承上述课程基本目标定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此表述课程性质时, 给“综合性”与“实践性”加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修饰与限制, 凸显出语文课程性质的特定性与个性。为了强化“实践性”定位, 修订版课标还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强调,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并在后面的各大板块阐述中多次强化重语文“实践”的思想。这样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就被着实地突出出来了。

基于如此明确的课程性质定位, 我们在实施语文练能时, 要注重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练能, 活动式学习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为此, 无论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学习, 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喜闻乐见、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练能、进步与成长。这也告诫我们, 语文练能的教学, 绝不能重蹈形式训练、机械训练的覆辙, 切不能打着练能的幌子, 将课上成书面练习课, 让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变成题海战术的训练场。

3. 重视基本功训练, 重视在方法学习和运用中生成能力。

练能的教学不回避训练, 必须重视训练, 但是要训练些什么呢?从语文基本功的角度讲, 传统的表述就是听说读写几个方面。修订版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定位上讲, 强调要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四个方面的能力, 也就是从四个方面实施训练。而每一个方面又包含很多具体的训练角度, 这里不赘述。我们要强调的是,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每一个方面, 都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学习、掌握和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生成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观点已经没有任何人质疑其真理性, 问题是多年来, 我们在“授人以鱼”上下的工夫大, 弱化“授人以渔”, 甚至根本就没想过如何早日让学生得“渔”而不再要教师“授人以鱼”。如果我们将“授人以鱼”主要转变为“授人以渔”, 让学生在习“渔”、练“渔”的过程中学习, 那实现学生自主练能的理想愿景, 就绝不再是“空想社会主义”。

4. 以能力的习练与提升, 以每一个学生的练能收益, 作为教学成效的标准。

上一篇:小学作文:未来的笔下一篇:年度幼儿园保教工作详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