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作文:义龙洞游记

2024-06-30

游记作文:义龙洞游记(精选7篇)

1.游记作文:义龙洞游记 篇一

周五,爸爸跟我说周末可以带我去我盼望已久的金华双龙洞游玩,我高兴得整夜合不拢眼。去之前,我还特意在网上百度了双龙洞,作了些了解:双龙洞位于金华山双龙风景区中心,是整个双龙名胜区的象征,洞形成于约一亿年前。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双龙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来到洞口,我就看见了蜿蜒在洞门口的龙头和龙爪,但看来瞧去,却只找到了一条。走进洞里,就像来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果然像叶爷爷所说的在这里能聚集一千多人呢!

排了队,坐进了小船,那小船最多能坐进六个人,再也容不下其他人了。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和爸爸妈妈弟弟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开始移动,眼前突然昏暗了,左右和上方的山石好像一个劲儿地向我挤来。我又感觉要是稍微把头抬起些,准会撞伤额角,擦伤鼻子。可这刺激的旅程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

来到了内洞,靠着手机上手电筒那微弱的灯光看着那些栩栩如生的钟乳石,有”海龟望海“,”老寿星望桃“,”倒挂麒麟“等,我最喜欢的就是”老寿星望桃“了。瞧!那老寿星慈祥地笑着,手里拿着一根拐杖,眼里露出一种令人信服的眼神,逼真极了。顺着老寿星的眼睛望去,果然看见了一个又大又香的仙桃,令人垂涎欲滴!

在洞里转了一圈,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泉水缓缓地流着,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那么轻,那么脆。

我一定会再来的,下次来时,一定要找到那传说中的另一条龙。

2.游记作文:义龙洞游记 篇二

今天早上,跟读三年级的儿子谈写游记。他说老师布置的作文是写一篇“游记”。我说:“这好写呀。”他不动笔,却在床上打滚。于是,我开始说教:“游记嘛,就是写某人游某地,记录下自己印象深刻的东西。这个某人就是你,某地嘛,就不好说了。要不,我们一起去“游”一次吧,去玩一转,回来就有写的了。”他还是在床上滚,说老师说过了,可以回忆以前游过的地方。

“喔,是这样吗?你就不想亲自去游一游?你看,春天来了……”“我不想出去。”“我们可以到南站的广场公园,那里花都开了。”“不去。”“要不到我们楼下去看看吧,院坝前那棵桃树开花了,红得很好看。”“不想去。”他这样顽固,我也没有办法。儿子从乡下到万州一所城区小学读书,已经三年了。他很少出门去逛,似乎对城市有很大的敌意,城市里的一切,在他来说就是用“钱”堆起来的,引不起他的好奇,甚至公园的花草也不能吸引他的注意。他更愿意在暑假里回到乡下,到原来居住的乡政府院里,找过去的小伙伴玩,要不就到老家的山林里、小河边去自由地摸爬滚打。看来为了他的游记,我们真的只有靠回忆了。

我进一步说教:“你就回忆吧。你游过的地方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乡下,公园,或者野外,风景名胜,或者乡土野趣,可以写你对自然美景的欣喜,也可以写你感受到的风土人情。那么,你到过哪里呢?好像我们游过西山公园,你还和老师同学们游过沱口瀑布吧?”他嘟囔着:“都写过了。”我沉吟了一会儿,轻声念叨起来:“那你还回忆得起马头吗?还记得乡政府院子里的那些花草吗?如果现在你再去看一看,会发觉它们都长大了。草都长高了,乱蓬蓬的,蜜蜂开始嗡嗡地飞了。我前些天看见手腕粗的花树,枝条很茂盛,树上开满了花,小小的五片花瓣,白白的,细看,又带粉红,不像桃花那样鲜艳,也不像李花那样雪白,有点像樱桃花。几个小孩在花下跑来跑去。以前,那里刚种下花草时,乡政府的叔叔阿姨们都盼望看到花坛里树叶婆娑,鸟语花香,可是几年过去了,现在,花儿寂寞地开着,小草寂寞地绿着,鸟儿寂寞地唱着,叔叔阿姨们,还有小伙伴们,却一个个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

儿子出神了。我知道,我呓语似的谈话触动了他甜蜜而忧伤的记忆。我说:“你回忆吧,随便写一点儿。”他下了床,拿出书包,坐到桌子边。我往他的作文本上望去,题目是“马头的春天”,接下来他写道:“我的心又飞回了马头,我要去抚摩那里的春天!”……

二、反思:

从上面的事例看来,作为一个家长,我教儿子写游记费尽周折,效果也不一定就好。同时,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又有责任把游记类作文教好。而从学生方面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难题。其难主要表现在:首先,孩子见识不够。农村孩子对城市不了解,什么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几近隔膜,反过来城市孩子对农村的风光民俗也甚少接触,让他们写自然景观他们也往往束手无策。其次,缺少情感的激发。面对老师给出的游记作文要求,当他们觉得没什么好写,没什么值得写的时候,会有被迫让他们写的感觉。再有,就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怎么克服这些难题呢?我想谈谈自己以下肤浅的思考。

1、游记要“游”,让学生言之有物。

笔者30年前也是农村小学生,常在老师带领下游森林、看瀑布、访水电站,几乎每年春游,写作时虽是文笔稚嫩,却也能有的放矢。如今的小孩子,被以安全为由束缚在学校和家庭的小小圈子里,不能跟老师同学一起亲近大自然,欣赏风景名胜,走近人文景观,自然写作时就没有源头活水了。为此,强烈呼吁有关部门认识封闭孩子的严重弊端,把春游还给孩子,政府、民间协作保障师生出行安全,而不是因噎废食,剥夺孩子的权利,扼杀孩子天性。

2游记要“有情”,让学生有写的冲动。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游记文章,无不是缘情而发,情景交融。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充满早春的惊喜;郁达夫的《苏州烟雨记》散发出乱世中青年文化人的忧郁;普里什文的《鸟儿不惊的地方》,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渗透着作者对俄罗斯遥远而广袤土地的深沉眷恋;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展示了这位日本作家对家乡土地风物和乡亲百姓的一往深情。孩子写游记,一定要诱发他们的情感,让其有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3、游记要有“技”,让学生有写的技巧。

3.游记作文:义龙洞游记 篇三

《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中的主要部分,最近才被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室吴应寿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发现,尽管不全,却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于《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和文学成就,已有不少人进行过论述,这里只就这两部著作的来源和相互关系,以及《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浅见,就教于同志们。

《徐霞客游记》得以成书和流传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经过了一系列曲折坎坷的道路,许多人为了这部书的流传和出版,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徐霞客去世后不久,其生前友好钱谦益(牧斋)写信给徐霞客的族兄仲昭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后来钱氏又写信给刻书家毛子晋,希望他将游记“仅存数本”刻印出版,广为流通。①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旅游日记,一开始就受到他同时代人的重视和珍惜。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徐霞客游记》大约有下面几个主要版本,曾流传于世。最早的第一个本子是“季本”(即季梦良本)。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徐霞客的姻亲季梦良(会明)受霞客生前的委托,和友人王忠纫,对游记手稿共同进行整理,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装订成册。然而不幸的是,清朝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家乡江阴被屠,霞客长子屺遇难,游记原稿全部被焚于火,季梦良的整理本亦遭散失。事后虽经季氏再为搜集,但仍缺滇游记一册及游太华颜洞和盘江考诸记。

今天被吴先生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据考当为季本的残存部分。全书共五册,仅记载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游历,即浙游日记、江右游记、楚游日记和粤西游记等部分。虽名为西游记,但缺黔游日记和滇游日记。首册中有初编者季梦良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的题识,并每册皆注明:“友弟季梦良会明甫校录”。关于它的来源,吴应寿先生有过详细考证,他认为《徐霞客西游记》就是明末著名藏书家钱谦益推荐给刻书家毛子晋刻印的“仅存数本”,时间大约在顺治八年底至十六年间。根据书中钤有的朱文印,此书曾为汲古阁、莫友芝、刘嘉业堂等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先后收藏过。解放后,才由刘嘉业堂将此书转给了北京图书馆。②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至于毛氏未能将游记刻印出版,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不定,出版困难;第二,因为书中有不少关于政局、阶级斗争、人民生活的记载,对统治阶级不利,不敢出版。后者又是最主要的原因。

《徐霞客游记》的第二个本子是“李本”。

原来顺治二年以后,季梦良再次收集整理游记残稿时,曾经指出:“今全集唯义兴曹骏甫有之。初骏甫亦好游,慕霞客之高,闻其死,诣,兼求遗书校录,子依以原稿付去,逾一年而还。今其全集必存,访而得之,甚易也。”③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季氏未能完成这一任务。霞客庶子李寄(介立)有父风,生平亦好游览。他痛感季本残缺,经过多方打听和苦心访问,终于访得曹氏所抄游记在史夏隆处。可是发现曹氏抄本已被史氏涂抹删改,字多讹误。为了恢复这部游记的原来面貌,他“重请得其底本,从日影中得出曹氏原文,与季本互校成书,而史本乃不传,但存其序一篇而已”。④据陈泓考证:曹氏底本滇游首册,“亦仅载游太华颜洞数小记而已”。⑤故季本所缺,李本仍未能补齐。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奚又溥为《徐霞客游记》作序,认为李本尽管还有少缺之处,“然不啻已毁之玉,复出昆山,既沉之珠,又还合浦”⑥陈泓则认为李本是“诸本之祖”。这些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李寄不仅从史夏隆处得到了曹骏甫所抄游记,而且利用了季梦良的成果(指第二次整理本),使《徐霞客游记》成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曾被后人误认为原本。虽然它已经失传,我们无法见到,但是,后来出现的各种《徐霞客游记》的抄本不少,绝大部分录自李本,其中以杨名时本最为著名。今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保存一部杨氏旧抄本,共十册,分为十二卷二十五篇,可说是目前留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徐霞客游记》。随后,陈泓又集李寄、杨名时等诸抄本校对数次,使之更趋完善。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九月,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又对李本进行了重新编订。他说:自李本问世,“传写益广,讹落多,兼之俗下书庸,竞于作生活计,而任意删节杂凑,一如彦和尝梦索源之文,往往使读者莫悉漏义,是可痛也!”⑦徐镇为了使《徐霞客游记》保持原来的面目,使霞客精神“不澌灭煨烬之余,更不灭于妄庸之手”,乃用杨、陈二人编定之真本作指南,各抄本作参考,与李本对比校勘,考其缺失,订其异同,然后刻本付印成书。《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从此诞生,一直流传至今。从徐镇所写《辨讹》五十条⑧可见徐本在文字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纠正了过去抄本中不少错误,不过内容和杨本基本相同,只是在编排上略有变动。徐本分十册,每册再分上下篇,并增添了书牍、墓志、诸本异同考略及辨讹,作为外编附于第十册下之末。

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藏书家叶廷甲(保堂)又将徐刻本校刊、增补、再版。他在序言中写道:“嘉庆十一年冬,锡峪徐氏以所梓行游记之板归余。……翻阅之,朽蠹颇多。乃借杨文定公手录本,暨陈君体静所校本,与徐本悉心勘。……十三年春,延梓人于家,讹者削改,朽者重镌,又增辑补编一卷,附于后。”⑨

据我们查对,叶本实际上是徐本的翻版,除增辑补编外,正文和外编与徐本完全相同。

自叶氏校补《徐霞客游记》印行之后,遂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后来出版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十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

目前通行的《徐霞客游记》主要是一九二八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一九三四年的国学基本丛书本,前者根据咸丰年印本,卷首加添徐霞客小像一幅,又将清初潘次耕为《徐霞客游记》作的序(载于《遂初堂集》卷七),刻于本书之首。丁氏还为霞客作一年谱,与游记同印,又请人根据徐霞客的旅行路线,绘图三十六幅,作为副册。此外,丁氏从晴山堂帖中,录其完整者,汇入卷二十第五部分《家嗣丛刻》中。因此,丁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综上所述,《徐霞客游记》原稿早已亡佚,三百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辗转传抄、校对、订讹、刻印,产生了各种抄本、校本、印本。其中最重要者,有季本、李本、杨本、徐本和叶本,季本仅存《徐霞客西游记》部分,李本已不传,杨本、徐本和叶本虽然保存下来了,但是他们都未见到原稿和最早的整理本——季本。由于传抄时容易产生错误,校对又缺乏原稿作依据,加之有些抄录者或校勘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文字炼达,又往往故弄玄虚,随心所欲的对《徐霞客游记》进行增删、改纂,致使今天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和通行本,与原稿的本来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出入。如果只根据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研究,恐怕不一定能完全、准确、真实地表达作者思想的全貌及其成就。

关于《徐霞客西游记》的科学价值,吴应寿先生在其《徐霞客及其游记》一文中,已经作了精辟的论述,有助于对徐霞客思想及其成就的研究。下面我们还想就《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几点补充。

第一,由于《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本的残存部分,自从顺治年间被毛氏汲古阁收藏后,虽曾多次易主,但被藏书家视为珍本,密不刻印,未曾在社会上流传。三百多年来,历次整理游记的人除李寄外,都没有利用过。因此是我们今天研究徐霞客最原始的资料。从文字上看,《徐霞客西游记》较现存各本更接近原稿的本来面目。钱谦益在《嘱徐仲昭刻游记书》中曾经写道:游记原稿“文字质直,不事雕饰,又多载米盐琐屑,如甲乙帐簿。”⑩《徐霞客西游记》则完全符合此种情况,能帮助我们更真实地反映徐霞客的思想品质和旅行考察情况,是非常难得的宝贵文献。

第二,据我们初步统计,发现《徐霞客西游记》的文字数量大大超过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包括抄本、刻本、印本)。徐霞客这段旅行时间(指崇祯九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共一年零七个多月,计五七一天。《徐霞客西游记》中只有七十二天无记载,现存《徐霞客游记》则有一八九天缺记载。《徐霞客西游记》总计有二十二万余字,现存《徐霞客游记》只有十二万多字,前者比后者几乎多出十万字。季梦良在题识中说:霞客在旅行中“日必有记”。因此,《徐霞客西游记》又是记载徐霞客西南游最完整的本子,它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的重要部分,主要记载了徐霞客对湖南、广西两省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情况。我们仔细地阅读了《徐霞客西游记》,并和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了校对,认为现存的《徐霞客游记》,除文字上比较通顺、简练外,都不如新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对石灰岩地貌记载具体、生动、真实,更能说明事物的真相和更充分地反映徐霞客在地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兹举数例如下:

(1)湖南省南部系第三纪红色岩,岩层多垂直节理,常形成悬崖奇峰、山洞和石梁,《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正月十二日描写这种地貌特征时写道:“自会仙岩而东,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或三面回环如者,或两对叠如门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在现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改为:“自会仙岩至此,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为为门,为岩为洞,往往而是。”这两段话的意思虽然相差不多,但前者较后者描绘得更为详细、生动、逼真。

(2)《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闰四月初二日又写道:“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豁,而江两岸水之石,时出时没,但有所遇,无不赏心悦目。”通行本中却被改成:“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骋,江两岸瞰水之石,出没屡变,但有所遇,靡不霁心缀目。”按“”食也,“瞰”俯视也,意义完全不同。《徐霞客西游记》中采用“”字,形容恰到好处,通行本中改为“瞰”字,可谓失之千里矣。其它改动,亦均属画蛇添足,实无必要。

(3)《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五月二十六日,描写漓江对画山的冲刷作用时说:“山受啮,半剖为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质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今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把上面一句话简化为“石质错绮成章”。这就使原稿的意思受到很大的损害。

(4)《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即徐霞客旅行到浔州(今广西省桂平县)白石山时写道:“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沸寂也!”这就纠正了《西事洱》与《百粤风土记》的记载:“山北有漱玉泉,闻寺中钟鼓声而起,止则寂然”的唯心主义的说法。霞客通过实地调查,证明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寺庙中的和尚根本不知道有漱玉之名。但今存《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却把上面一段记载砍掉了,这就抹煞了徐霞客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精神。

第四,《徐霞客西游记》中还记载许多有关当时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情况,是研究明末社会的珍贵资料,这些都被后人无端删掉了。例如: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关于江西贵溪渔塘一带居民以造粗纸为业的记载,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关于江西吉安坞村居民靠捕鱼为业的记载,崇祯十年一月十九日关于湖南攸县和衡山县界诸山皆产煤的记载,三月三十日关于湖南兰山高梁原农民起义的记载,四月十三日关于湖南耒阳上堡市产锡的记载,六月二十日关于广西柳州河流的记载,十一月二十日关于镇远地区贩卖人口的记载,崇祯十一年三月关于河池南丹地区产银、锡的记载,等等,在现存各种《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都不见了。此种事例还有许多,这里就不想一一列举了。

最后必须指出,《徐霞客西游记》中季梦良的题识可能被后人删改了,为说明问题,今将全文抄录如下:

“崇祯丙子秋,霞客为海外游,以别余而去,去五年始归,归而足俱废,噫嘻望之槎既返,章亥之步亦穷,今而后惟有卧游而已。余时就榻前与读游事,每丙夜不倦,既而出箧中稿示余曰:‘余日必有记,但散乱无绪,子为我理而辑之’。余谢不敏,霞客坚欲授余,余方欲任其事,未几而霞客遂成天游。夫霞客之事毕矣,而余事霞客之事犹未毕也。迨其后,纪尽为王忠纫先生携去,余谓可以谢其事矣。忠纫之任福州,仍促冢君携归,冢君复出以示余曰:‘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启箧而视,一一经忠纫手校,略为叙次。余复阅一过,其间犹多残阙焉,遍遗帙,补忠纫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编,俟名公删定,付之梓人,以不朽,霞客余不敢谓千秋知己,亦以见一时相与之情云尔。壬午腊月望日友弟季梦良录完识。”

按:上录题识只针对崇祯九年(丙子,一六三六年)徐霞客西南游而言,好象不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难道季氏于崇祯十五年(壬午,一六四二年)整理游记时,诸名山游记就已亡失,显然不可能,因为霞客死后并不久,江阴又未发生战乱。很可能是在王忠纫经手整理游记时有所散失,故季氏要“遍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我们认为季氏第一次整理本应当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只是在顺治二年遭兵祸时才散失,经季氏再次收集“仅存数本”,即《徐霞客西游记》。后来藏书家或传抄者为了使题识符合西南游的内容,可能对题识进行了删改,并命名为《徐霞客西游记》。吴应寿先生认为《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梦良的第二次整理本,是正确的。直到李寄辑补游记时,才根据曹骏甫的抄本将诸名山游记编入。

总之,《徐霞客西游记》的被发现,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吴应寿先生已经整理注释,不久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们殷切期待这一堙没多年的珍贵史料能够早日问世,为祖国的四个现化代作出它的贡献。

①《徐霞客游记》,第十册下书牍,嘉庆十三年水心斋叶氏藏版。

②见吴应寿:《徐霞客及其游记》,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五期。

③⑤《徐霞客游记》,第五册上,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④同上书,第卜册下,陈泓:《诸本异同考略》。

⑥同上书,补编《奚序》。

⑦《徐霞客游记》刻游记原序,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⑧载于《徐霞客游记》第十册下,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⑨《徐霞客游记》序,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4.双龙洞游记作文 篇四

爸爸开着车,带着我、弟弟、妈妈向双龙洞溪谷出发。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观赏开满鲜花的花海,树木早已抽枝长叶,风景如画。

很快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溪谷的大门口,一眼望去隐隐约约能看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石板路。我们下了车,顺着石板路走去。路边上,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又看见一座座大山连绵不断,绿树成荫,令人忘却了夏日的酷暑。

这时,我听见流水潺潺的声音,一直往前走,小溪涧的溪水,很清很清。我能清楚地看见,大大小小的石头和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鱼。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跳了进去。爸爸妈妈把垫子铺好,把各种各样的食物放上去,我拿着水枪戏水,先射大树,大树又把一些小水滴反射回来,射向天空,洒湿我全身。我又去射弟弟,弟弟非常生气,用水枪又来射我。哇!水真的太冷了。我又向小瀑布冲去,差点被小瀑布冲下来,真的太险了。哈哈,你看,弟弟学我,结果被小瀑布冲下来了。我还在溪里游泳。玩累了,有香蕉、苹果、面包……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太阳就快下山了。我看了看泡白的双手双脚,开心的笑了,回味无穷。

5.金华双龙洞游记作文 篇五

停好车后我们就拿着事先买好的门票向双龙洞的入口走去。一到洞口就看到了,在一个有十多米高的洞口两边上方有两个像龙头石头突了出来,就像两条巨龙守护着,因此得名双龙洞。

接下来我们沿着路向里走,前面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入口,我们需要平躺在渡船上才能进入。等到我上了渡船后,我激动的躺在渡船上,船慢慢的向前划着进入了洞口,周围一片漆黑。不一会前面有了一点光亮,我的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洞厅,原来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里面了。

原来双龙洞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溶洞。里面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竹笋一根根的长在地上,十分美丽;有的像冰锥一根根的挂在洞顶上,一滴滴的往下滴着水;有的像一颗颗巨大的宝石闪闪发光,十分的耀眼。还有的像乌龟、有的像蛇、有的像仙人的床、有的像狗、有的像猴子……。十分的新奇。

我们向上爬了一段陡峭的路,远远的就听到轰隆隆的水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条巨大的洞内瀑布。它就像李白诗中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真的十分的壮观。

我们又一路的向上爬,一路欣赏着美景。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出口,我依依不舍的回头看了一眼美丽的双龙洞。这里太美了,我一定要让妈妈再带我来玩。

6.金华双龙洞游记作文 篇六

我们坐上了大巴,出城大约两小时后到达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所以我们还得坐会大巴。

双龙洞,坐落在海拔350-450米的北山南坡,他不仅是旅游胜地,还是国家a级景区呢!

我们来到双龙洞洞口,只见两块酷似龙头的石头凸了出来,我想那应该双龙洞的龙头吧,果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这给双龙洞增添了一份神秘感。洞口非常开阔,可以容纳很多人,就是千人在里面避暑,也绝不会感到拥挤。

我们慢慢抄入洞口走去。这时,我的心里既兴奋又恐惧,兴奋的是我马上就可以见到内洞千奇百怪的景物了,恐惧的是坐船的时候我的肚子会不会碰到上面,我就这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坐上了船。坐上船之后,随着“滴”的一声响,船开动了,上面的石头像乌云一样铺面而来,我害怕极了,干脆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祈祷。终于看见亮光了,这坐船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不到,可在我心里却像过了一个小时。

终于到了内洞,我对这里的景色充满了好奇,不一会儿,我就看到了著名的晴雨石。上面潮湿就说明一定会下雨,上面干燥就表明一定是个好天气。这是双龙洞幡顶!真神奇

继续走,看见了一位老寿星,他的胡子很长,表情安详,面带微笑,在他的不远处有一个蟠桃,还有一只青蛙正抬头看向上面。据说,以前有只青蛙,想吃灵芝,于是抬头看,被老寿星发现了,就像用点石术把它变成石头,可是手里还有个蟠桃,所以连青蛙带蟠桃一起变成了石头。

龙王爷爷可好客了,见我们来准备了一大桌好吃的呢!有北京烤鸭,南京板鸭,当然,也少不了金华火腿。

再往前走,看见了母子泉,它们的脾气还真烈,走在扶梯上,谁都溅到了我的脸上,水溅到脸上,凉凉的,也有点痛。

7.和田、喀什游记 篇七

新疆和北京有两个小时的时差,晚上8点多太阳还高高挂着。10点,我们在广场对面的民族风味小吃街吃晚饭,这儿分“汉餐”和“民餐”。从进内蒙古过宁夏再到新疆,羊肉算是吃够了。羊肉串,手抓饭,过油肉拌面,炒烤肉,揪片,没有一样离开羊肉的。要了一碗叫“糊糊”的东西,黄色的玉米碴碴,红的枸杞,淡绿的葡萄干,还有一枚大大的杏,味儿不错。喝了酸奶,吃了馕,还有青绿青绿的核桃,刚摘的。维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走到哪儿都有热情洋溢的“热瓦甫”、“东不拉”,配合着“萨巴依”打击乐,让人热血沸腾。子夜,广场上才真正热闹起来,跳舞的、唱歌的、伴奏的,那么自然、热烈,没有人旁观,大家都是舞者。

“和田美玉”世界驰名,满街都是玉店,以乳白色“羊脂玉”最有名。不懂玉,只是看看也很养眼。

出了和田不远,又是无尽的沙漠,用“沙海”形容一点儿不过分。大家的脸晒得通红,偶尔一点儿水气扑面,就觉得可能有村庄了,因为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首先见到的是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与内地不同的是,叶子又细又长,树干笔直,直刺天空。因为很少下雨,老百姓住的都是土坯房,门前搭着葡萄棚子,厚厚的藤和叶遮挡阳光,屋里倒是很凉爽。小毛驴车是主要交通工具。

离喀什市区20公里的英吉沙小镇,以产手工民族小刀著称。停车随意走进一家小店,各色小刀摆满四面墙,非常壮观。刀刃的尖像一轮弯月,俏皮地上翘着,很有个性,漂亮极了。刀把有镀银的,镶红宝石的,雕木花纹的。最便宜的也要20元一把,不过2寸长,全是手工制作。后院就是作坊,艺匠们“丁丁当当”干得正欢,可以随便参观,照相。如果肯多花钱,可以让制作者把姓名刻在刀把上,横横竖竖的签名看不懂,但充满西域风情。

同行的两个女大学生,一进门就与大眼睛的维族小伙子“套磁”,然后,切入关键问题:“有学生证,半价成不?”小伙子看上她们的手机,腼腆地说:“拿这个,可以换两把。”他小心翼翼地捧着手机,很虚心地请教用法,然后,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快乐地呼叫同伴:“吃饭,吃饭。”姑娘们说:“不行,这是索尼的,1600元呢。”最后,大家嘻嘻哈哈砍价、还价,每人买了好几把西域刀。

傍晚到达喀什,这个有2000年历史的南疆重镇,地处帕米尔高原,人口约37万。没有工业污染,天特别蓝。正午的阳光格外明媚,只要站在树影里就很凉爽,倒是感觉不到夏天的火热。女人们蒙着纱巾,有的把头全包上。酒店门口的西瓜每公斤0.40元,坐出租车不用砍价,全是5元,胆大的可以坐摩托车,1.5元,你随便去哪儿都行。出租车司机老家是浙江。“怎么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啦?”“祖上做丝绸生意,来这边换皮毛,后来就留下来了。这儿有6万多汉族人,生活很方便。”

“不到喀什,不算到过新疆;不到艾提尕,不算到过喀什。”这是我国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艾提尕大清真寺的广告词。曾去过宁夏的清真寺,那里不让女人进,只能在外面看看,很遗憾。这次终于可以进去了,兴奋至极。寺内礼拜殿堂南北总长140米,进深19米,如此庞大的礼拜堂,在世界上也很少见。平时有二三千人做礼拜;“居马日”(星期五)则有六七千人;逢节日,内外跪拜的穆斯林可达四五万人。

喀什东北5公里是艾孜热特林,密林深处一座伊斯兰式古代建筑掩映在白杨和苍穹之间,这是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圣人后裔)陵墓,因为里面葬有清朝乾隆的“香妃”,也称为“香妃墓”。门口除了收票,还有个游客地区登记,我看了一下,北京的居然有50多个,还有山东的、东北的……

上一篇:教师个人自评报告下一篇:幼儿园教师的个人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