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晨读

2024-07-02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晨读(10篇)

1.(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晨读 篇一

1、亲历科学

一、活动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吹纸片

一、活动目标

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过程

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

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

三、课后反思:

2、认识自己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㈠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

记下现在的我

一、活动目标

1、能找出一种办法描述现在的自己,并进行简单记录。

2、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3、能用勾画轮廓图的办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

4、遇到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时,能够请别人帮忙,同时也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口35分钟。

2、教材中采取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办法。教室四周或教室外围的墙壁可供学生勾画轮廓图时站靠,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示意图。注意提示学生,在勾画轮廓图时,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最好用较粗的彩笔并与纸保持垂直的角度沿被画学生的身体轮廓勾画;观察身体可分为哪几部分,标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3、当学生只凭眼睛进行观察得不到更多更准的信息时,可引导学生先 进行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部分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测量人体各个部分的数据时,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要启发学生思考没有卷尺时怎样量腰围(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为下一单元中测量盘曲着的蚯蚓打基础);还可测一分钟心跳次数等,并将结果记录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4、勾画轮廓图时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 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需要时间太多或不易组织,可让学生请家长帮助在家中完成,再带到课堂上,完成其他内容。

5、学生可能会对身体的内部结构产生兴趣,提出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此课只了解身体的外形特征。测量时,读数可以不很精确。记录外形轮廓时只要求勾画大致轮廓,衣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仔细观察找特征

一、活动目标

1、能借助尺子或放大镜观察用眼睛不能准确看出的物体。

2、能举例说明有些形态特征是会改变的,有些是不会改变的c

3、能较正确地用图和文字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找特征约10分钟,记录约10分钟,按照轮廓图猜人游戏约15分钟。思考约5—10分钟。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日已与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特征。用镜子、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的特征,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异、是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征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3、引导学生猜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人体的各种特征哪些会发生改变,哪些不会改变。

4、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轮廓图(图中不要写出姓名)。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将各自的轮廓图重新排列顺序后,从中任取一张,根据图中所具有的信息,猜一猜勾画的是谁?

二、教学过程

让学生填出所找到的特征,并在是否会改变的相应栏中打“/”。留指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能举例说明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留指纹活动约25分钟,讨论约15分钟。

2、小组同学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学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样。

3、小组同学打乱刚才按指纹的顺序,再次将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另— 张半透明的白纸上(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所按的位置),不再写出名字。设法找出与前一次的指纹中哪个相同,判断是小组中谁的指纹。这是指纹识别的基本道理。

4、组织学生讨论指纹的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可从阅读“科学在线”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计算机、银行等领域的应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

一、活动目标

1、能将观察记录的图表做长保存。

2、能关注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将自己的轮廓图保存好。当每学年开学时,在保存的轮廓图上再次勾画出身体的轮廓,并与旧图相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此活动为课下拓展活动。在学生找出的特征中,胎记、指纹、耳垂、有无酒窝、平舌卷舌、额头发际是否有“美人尖”、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等是不易改变的。而有些特征如有无小辫、指甲长短等是容易改变的。在知识上,教师要刻意强调,“不能改变”的特征仅仅是指在某个个体的一生中才成立,因为到了此个体的下一代,这些“不能改变”的特征也可能会改变。教学后记: 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活动任务。,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三、课后反思:

3、寻找动物和植物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第

二课时汇总小组记录,进行汇报交流。第三课时进行拓展活动,训练综合运用感官认识事物的方法。

寻找身边的动植物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

2、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

3、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

4、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

5、能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二、教学过程

1、建议本课活动分小组进行,一般可分为四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合

作进行寻找、观察和记录活动。每组准备一套工具。

2、活动开始前要制定活动计划。小组内进行分工与协作。还要对寻找动植物的区域进行划分。另外,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动植物时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同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回来后再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可进行探究的问题。

3、学生在进行寻找动植物的活动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学生可能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在开始寻找前,教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以防止危险的事情发生。并强调,观察时不能打扰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4、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不认识的动植物,要及时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述记录、下来。在进行小组汇总、整理观察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规范的书面材料。另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观察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5.在进行汇报交流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同时进行简单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对于用哪种形式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

6、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

猜一猜

一、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辨别事物。

2、能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经验。

二、教学过程

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活动时间在15分钟和30分钟之间。分小组进行活动,教材的插图只是一种活动提示,教师根据学校条件自行设计活动,只要能达到活动目标的要求即可。例如,可以把要识别的物体放在布袋里,让学生通过摸、闻来识别。选择识别材料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当地便于寻找到的几种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便于用感官识别的物体。另外,不要选择那些容易伤害学生身体的动植物。例如,带刺或有毒的植物等。

教学后记:学生能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三、课后反思:

4、蚯蚓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观察蚯蚓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

2、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际长度。

3、能正确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细微结构。

4、能与其他同学配合测量蚯蚓的长度。’

5、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过程

1、在活动开始前,先选一种小动物,本课以蚯蚓为例。

2、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可以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例如,可以分为“研究蚯蚓如何运动组”、“研究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组”等等。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际研究之前,应先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

3、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

4、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

5、将观察后的蚯蚓继续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个活动继续观察。

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一、活动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设计探究蚯蚓生活习性的方案。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观察报告。

3、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4、能将实验用的蚯蚓放回大自然。

二、教学过程

1、此活动是活动1的延伸,活动开始前,对上节课的观察结果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在交流后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2、让学生对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进行预测,根据不同的预测进行分组。

3、实验时,教师只对方法进行提示,不做过多干涉。例如,在研究蚯蚓喜欢干燥的还是湿润的土壤时,要把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的分界线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要注意提示学生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进行重复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4、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预测,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观察报告,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5、课后组织学生把观察过的蚯蚓(或其他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好机会。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

教学后记: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到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由于环境问题有个别学生没有找到蚯蚓,导致活动出现一定的困难。

三、课后反思:

第5课

凤仙花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

观察凤仙花。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或借助观察工具观察植物的细微结构。

2、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

3、能与其他同学分工进行观测凤仙花的活动。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分组进行,一般四人一组为宜。小组内要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教师要注意提示安全事项,例如,“不能损害花草树木”,“不能破坏植物的生活环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植物的细微结构,指导学生认识组成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

2、建议在室外花园或温室中进行,农村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鲜花较多的大自然中进行,课文第18页上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尽量多的选择余地,二是让学生对植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3、要让学生先对所观察的植物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课文中给出的凤仙花只是一个提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

4、把观察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图表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 要求的是画一株凤仙花的图。在实际活动中,应该让学生画出所观察植物的草图,没有必要都去画凤仙花。

5、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思考,学生会发现不仅自己观察的植物,而且其他植物也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课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记录、图文收集起来,以板报或文件夹的形式展示出来,促进学生进行交流。种子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不同种子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也有所不同。

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

一、活动目标

1、能找出不同种类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辨别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基本器官。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教学过程

1、通过标出教材中第20页上图中植物的器官,巩固活动1对植物的认识。同时,对几种植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外形上的不同点。

2、进行交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活动后使学生能意识到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爱护花草树木

一、活动目标

1、利用学到的植物知识,对保护周围植物提出合理的建议

2、能在课后做一两件保护周围植物的事情。

3、能从植物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植物。

二、教学过程

1、欣赏植物给环境带来的美。

2、引导学生保护植物。

3、引导学生参照书中的实例,提出保护植物的建议。

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植物;能模仿别人的计划指定本组的计划;能用图画记录所观察的植物;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课后反思:

第六课、土 壤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先用两课时完成活动

1、活动2和拓展活动的学习,再在大约三周以后安排且课时讨论、分析拓展活动的结果。前面两课时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1)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拓展活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2)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拓展活动。

观察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

4、能够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5、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2、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观察并与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较,分析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观察。

4、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和交流。

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

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

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二、教学过程

1、先组织学生猜想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

3、如果学生设计使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顺序操作。由于这个实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观察。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5、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行进一步研究,观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观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这个活动与“埋垃圾”活动有联系,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

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的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粘性等性质上进行比较实验。进一步认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

7、最后各小组汇报,与全班同学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此环节为归纳能力和表达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帮助学生理解。

8、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实验,利用多种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研究是本活动的重点。

埋垃圾

一、活动目标

1、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物体在土壤中的腐烂情况做出测。

2、体验到用证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3、能举例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和不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将一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帮助加快腐烂的过程。

3、让学生再用比较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

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

5、几个星期以后,将土挖开,观察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

6、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7、将实验结果与猜想对照。

8、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腐殖质。

教学后记: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三、课后反思:

第七课 土壤的保护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实验,并通过分析资料找出黄河中下游河水发黄的原因;第二课时完成保护土壤的拓展活动。

水土流失实验

一、活动目标

1、能猜想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图或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黄河中下游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

2、在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式盆。

3、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样,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4、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讨论草对土壤的作用。

5、让学生看森林被砍伐的图,设想一下如果森林都像图中那样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会有什么影响呢?讨论水、土壤、植物之部的关系?

6、根据以上事实,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流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找出黄河中下游水发黄的砂因。

7、在本课结束时,布置调查和搜集资料,了解周围的土壤受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拓展活动做准备。

保护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调查周围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2、意识到保护我国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3、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防止水土壤流失的建议。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开展调查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课的教学方式和具体过程。

2、在课室开一个展示会,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实,对学生搜集到的音像资料,可以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要给与积极的评价,做得好的重点表扬,做得一般的也要鼓励。

3、在交流调查结果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展示,进行评选。对于那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三、课后反思:

第八课 水

课时安排:

建议用3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第三课时完成拓展部分的教学。

一、活动目标

1、能够用五种感官综合感知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能够把观察到的现象实事培育是地记录下来。

3、愿意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4、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物理性质。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开始,教师可简单提一引些活动要求,如: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想的方法要多,记录要真实等。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尽可能用与其他人不同的方法观察,不要直接教具体方法。当学生无从下手时,可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插图。

2、教师指导学生往塑料袋内灌水,感知水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的性质;通过将水和牛奶、石头比较,引导学生感知水是无色的、会流动的;通过把手放到水槽中,一方面感知水是透明的,另一方面提示学生直接用手去抓水、捧水;尝味道时,要用舌的前部,注意提醒学生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能随便尝。

3、教材中未涉及到的闻气味、听声音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给予启发和指导。

4、学生活动时,切忌由教师带着学生按一看、二闻、三尝的顺序一步一步操作。具体观察方法的指导,可在组织讨论时给学生一些启发。

5、活动1结束后,可安排学生课后围绕水与生命的关系开展调查。

水和生命

一、活动目标

1、能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脉关系的不同看法。

3、大胆想像没有水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应先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如询问家长、查阅资料、搜集图片等。

2、一般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一课时。

3、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填写教材上的关系图。然后,通过交流将关系图填写得更充实,引导学生发现水与生命之间既有直接的关系,又有间接的关系。最且,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讨论“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环境会变成什么样?”

4、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展示学生和教师搜集到的相关图片,如:干旱地区龟裂的土地、枯黄的庄稼,湿润地区繁茂的植被、优美的风光。如果的条件,还可以播放一些的关水与生命的影像资料片。

5、讨论结束后,可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像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榨果汁

一、活动目标

1、能完成解剖、挤汁等基七的操作活动。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说明水与植物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过程

3、一般可四人一组,活动总时间为一课时,也可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

4、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来开展榨果汁的活动。

5、如有条件,可利用天平来分别比较几种不同的果实或茎叶在榨取前后水分和残渣的质量。质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植物含水量的多少。

三、课后反思:

第九课 浮与沉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

物体的浮与沉

一、活动目标

1、能对由常风材料制成的物体的沉浮进行预测。

2、能利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能根据沉浮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可4人一组,合作进行。

2、在本课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说说“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在学生回答正确或对答案产生争议时,可自然开始本次活动。

3、学生预测某物体的沉浮特点时,如棉花、海绵、小瓶(有盖与无盖)、废纸等,如果有争议,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再让学生根据预测将材料在实验桌上分门别类地摆开。

4、指导学生实验时,一定要强调操作方法,如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A)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可根据各组实验情况,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沉浮原理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都比沉下去的物体小?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上,有的却要沉下去?

B)可以边实验边记录,也可以在实验结束后集中记录。如材料较多,可以给物体编号,记录时只记某物体的号码即可。

C)活动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并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一、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个恰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订简单的究计划。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3、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选择问题,燕自由结组。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问题做个简单的统计,明确各组的任务。

2、实验前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每次尝试都可作为一种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时,要指导学生说清过程和结果(即说清楚实验步骤和看到的现象),更要启发学生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4、可让学生用刚获得的经验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打捞沉船的方案、推测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等。

感受浮力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方法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2、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3、能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1、分成4人一组。

2、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自然进行。例如,学生交流时可能会提到:“我把瓶子向下按,有顶手的感觉”;“橡皮泥在水里变轻了”等现象。教师可适时提示其他同学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从而开始本活动。

3、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按顺序认真体验1—2次,要轻轻往下按物体,再慢慢将手抬起。

4、活动后可引导学生具体谈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如果学生始终没提到过浮力这个概念,此时要告诉学生,在水中感觉到的那种往上顶手的力,科学上称为浮力。

5、活动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在插图的启发下,举一些日常生产生活中和浮力有关的实例。如:船、游泳圈、救生衣、救生衣、淘米、煮饺子等。

三、课后反思:

第十课 流动的水

课时安排:

建议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中的制作小水轮,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研究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并完成拓展活动。

感受流水和静水

一、活动目标:

1、能亲身体验到流水的力量。

2、能用文学语言描述自然界中不同水体的美丽。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首先组织学生观察教材引入部分的4幅插图。让学生发现在自然界的水体中,有的水平如镜,有的奔腾咆哮,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进而让学生实际去感受这种力量。

3、让学生通过控制烧杯的高低和水量,反复体验流水的力量。体验静水和流水可交*进行。,4、鼓励学生利用现有材料模拟海浪、瀑布的状态,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让小水轮转起来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供实验用的小水轮。

2、能想出2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制作小水轮是学生学习科学课以来的第一次较完整的制作活动,在教学中尽量帮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3、怎样让水轮转得快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绝好机会,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尝试并判断方法的可行性,自己比较哪种方法更好些,教学中不要带着学生齐步走。

4、交流时,注意启发学生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虚心学习更好的方法。对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尝试让他们对想到的方法进行归纳。

制作小水轮的第一种方法:

1、把水轮图样放在塑料片上,在片上刻一个与水轮图样完全相同的圆圈。

2、沿着所画线往下剪。

3、老师帮忙在中心处打一孔。

4、把吸管插入轮中心。调整叶片,使轮的每一个叶片都能转动接水。

5、把竹扦插入吸管。

6、把插上了竹扦的轮子放在水流下面,看是否转动灵活。

制作小水轮的第二种方法:

1、模仿教材拓展部分的水轮插图。

2、切一段萝卜,周围插上几片较硬的材料(牙膏皮、剪开的塑料瓶壁),沿萝卜中心插一根自行车辐条。

3、将西瓜皮削成圆形,沿周边刻开几个缺口,中心插上自行车辐条。

评价建议

利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

1、你会制作小水轮了吗?

2、你是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

3、水流很急时水轮转得怎样?

4、水流很慢时水轮转得怎样?

5、你知道哪些利用流水的例子?

流水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一、活动目标:

能举例说出水的力量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二、活动过程:

1、在活动2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利用流水的力量。

2、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流水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除生产方面的内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哪些体育项目与流水有关,如:游泳、划船、冲浪、漂流、钓鱼等。

3、教师还可补充一些相关资料,能结合当前或当地的实际更好。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进展情况、各类媒体的相关报道等。

三、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 节约用水

课时安排:

活动安排:用2课时完成。

海水和淡水

一、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信息资料的表现形式。

2、能尝试用填图和填表格的形式整理已知数据。

3、能概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4、能提出一些合理使用水资源的建议。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活动前先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表面是水多还是陆地多,讨论时引导学牛对自己的看法尽可能说出自己的依据。

3、要求学生在读懂资料的基础上,用彩笔将海水、冰、可利用淡水的份数在坐标图上表示出来。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多一点”和“不足”应怎么表示。

4、告诉学生“科学在线”内的圆形统计图也是数据整理的一种方法。

5、在使用教材上资料的过程中,适时地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作补充。

6、学生对水资源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后,再让学生进行如何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的讨论,鼓励学生把本组的建议记录下来。

评价建议

关注学生用颜色填涂表格是否正确,提出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

议是否可行。

家庭用水调查

一、活动目标

I、能举例说出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2、能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调查。

3、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措施。

活动

1、调查活动由学生在课前分头进行,约需2——3天,可请家长帮忙。

2、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不浪费水。如刷牙时关上水龙头等。

3、教师可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调整调查表的内容。统计家庭用水量,并计算人均用水量

一、活动目标

1、能坚持6个月调查家庭用水量。

2、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实施建议

1、课上要用一定的时间教给学生怎样认读水表,简要介绍记录表中各栏目的内容。

2、教师要定期关注学生的调查情况,下一个学期要安排时间总结。

3、农村不用水表的地区,教师可灵活布置其他内容的长期调查活动,能达到活动目标即可。

调查周围浪费水的现象

一、活动目标

1、能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2、体验数据在调查中的重要作用。

3、树立节约用水意识。

实施建议

1、可在活动2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更多的浪费水的现象,提出若干可调查的专题,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调查专题,各组尽量不重复。

2、设计调查计划时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

3、完成调查后,要及时组织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将调查结果和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可供调查的专题:(1)学校水龙头漏水情况;(2)农田

灌溉问题;(3)公厕冲水情况;(4)玩水游戏。

三、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 认识空气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可分2课时进行。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找空气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

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活动过程:

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

2、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教学应从水占据空间的实验开始,实验中应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水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钩码进入烧杯以后,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

3、组织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正确与否进行预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预测,并讨论。讨论过程还可以为设计实验打下基础。教材中实验设计提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从水的实验类推。

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学生可依托教师提供的材料想自己的办法。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可提示学生首先考虑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用什么方法验证空气占据了容器的空间?

5、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的结论。

6、实验后,应组织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为填写实验报告打下基础。实验报告虽然文字量少,但内容和格式一定要规范。

7、对实验结果或现象的解释和交流过程,是探究学习的重要过程。但本课不做重点训练,如教学时间允许可做简单的交流。

8、实验报告书写之前,不妨先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口头修改了表述句子的基础上,再动笔填写。

三、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 风

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制作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实验,进行分析,不讨论人类对风的利用。

让我们来感受风的力量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感受到风有力量。

二、活动过程:

1、本活动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4人一组。

2、建议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感受空气的流动。

3、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去感知空气的流动,不要约束学生仅仅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可以有两类方式使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一是通过皮肤直接感受空气的流动;二是通过观察被风吹动的物体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做风车模型

一、活动目标

1、能按图示制作出可正常运转的风车模型。

2、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3、能用自制的模型证明风有力量。

4、能举例说出风有力量,以及人类能利用风的力量做事情。

5、能坚持较长时间地观察并记录风力的情况。

二、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风车提水图,初步了解人利用风力提水的基本原理和风车的基本构造。

2、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风车模型图、分析模型的构造,并提出自己制作风车的方案(画图、确定打孔位置)。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独立制作。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风车模型。

3、组织各组学生通过分工与合作制作风车。在每一小组内,先由每人完成一个部件,然后照图将各人制作的部件组装成风车模型,通过调试使风车转动灵活。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各小组应合作完成风车的制作,并对风车进行初步调试。

4、(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利用在前一节课制作的风车模型做实验,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看谁的风车提起的物体最重。

5、在比赛的基础上,引导各小组分析本组和其他组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6、关于人对风力的利用,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教材上的三幅图的启发下,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关于人利用风力的具体事例。

三、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 纸飞翼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放法控制条件进行实验。

2、能使用自己的方法进性定量

二、活动过程:

1、按图纸尺寸每组制作一个飞翼,教师指到要细,不要在制作上花费过多时间。

2、作好飞翼在空中停留时间的实验,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3、提出影响飞翼再空中停留时间长短的因素。

4、按自己提出的因素逐个改造飞翼并做实验,记录结果并计算平均值。

5、实验时应指导学生注意把握:

(1)每次只能改变纸飞翼的一个条件。

(2)每次实验时,下降的起始高度都应一样。

(3)每次实验时,即使方法都应一样。计时可采用秒表、手表计时,也可以采用摆捶计时,还可以采用等计时。实验时,教室内可播放节拍较强的音乐,帮助学生准确计时。(4)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计时的准确性和计时求平均数的实验过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习体验一种科学的方法。

三、活动目标:

对学生再这实验中的学习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会做纸飞翼的对比实验。

(1)知道对比实验,但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不太清楚。(2)知道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3)实验操作较准确。

2、是否知道影响纸飞翼下降快慢的主要因素。(4)飞翼的翼面大小(5)飞翼的质量。降落伞的研究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式控制实验的条件,进行实验。

2、能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

3、能举例说明下降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的关系。

二、活动过程:

1、制作一个降落伞。

2、测量降落伞再空中停留的时间。

3、模仿纸飞翼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按教材中的提示,选择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进行对立研究。学生还可以独立提出新的问题进行研究。

4、研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交流。

三、课后反思:

第十五课 食物的营养

一、活动目标:

1、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有关说明,收集食物营养的信息。

2、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分析。

3、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能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制定营养合理的食谱。

5、能举例说明人类需要那些营养及其来源。

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

1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合理的营养需要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

2、能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选择食物的理由。

活动过程:

1、由问题导入,让学生想象中吃了多少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从四组食物中根据自己的理由选择一日三查的食物,并且填或画在对应的栏中。

2、与小组同学说说自己所选的理由。教师不必评价学生所选食物是否合理,但有必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吃的食物被分别归到四组食物中去。

3、教师可将图中的食物自制成食物卡片,共学生选择。

4、解食物中营养的成分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的阅读表有营养成分的食物标签,并进行简单分析和记录。

2、能说出几种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二、活动过程:

1、次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食物标签或包装纸上印制的内容,学习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纸上应制的内容能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

2、教材中选取了利用分析食品标签了解营养成分的方法,鼓励学生想出更多办法来研究,并列出研究计划试一试。可组织学生对收集到标签进行分,找出标有营养成分的标签,仔细阅读,并进行记录。可先有个人完成,再小组讨论后共同完善记录表。

3、再填完记录表后,可引导学生对记录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围饶教材中的问题

4、将大家研究过的食品标签或包装汇集粘贴在一张大纸上或板报上,可下课完成。

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一、活动目标:

1、能与家长共同协商,结合所里解的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知识,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2、能对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评议。

3、能举例说明“不调食: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

2、可由问题引入,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再线中有关维生素及合理饮食的秘决,思考并回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3、结合所了解的食物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秘决,参考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出对自己来说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及可能落实在今后的生活中。

4、小组同学对各自的设计互相评价,看看谁的设计更合理;并与自己再活动1中选择的食物相比较,看看哪次更合理。

5、建议教师将科学再线及相关的内容制成课件,并让学生能够 通过计算机进行查阅。

6、学生每人选择一道菜或一种面食,回家看看家长是如何煮的,仔细观察加工步骤、用到的橱具等。

三、课后反思:

第十六课 食品的加工

活动目标:

1、能将搜集到的同一种食品的各种包装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能设计一种新的食品,并能想别人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1、拓展活动1几拓展活动2的部分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帮助牛奶上餐桌

一、活动目标:

1、能描述牛奶加工、运输等过程,并说明再这些过程中用到了那些技术和设备。

2、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

二、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我们每天吃到许多食物,多数食物是经过加工后使用的,那么食品是怎样被加工的,又是如何保鲜的?学生可能没有关注过,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牛奶是从楼下的牛奶箱中来的。

2、组织学生观察牛奶加工和运输过程 图或卡片,分析每副图的内容,并将这些图的正确顺序排列出来。

3、可引导小组同学进行讨论,说说那些人在为我们能喝道纯净的牛奶而忙碌,以及牛奶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会用到那些技术和设备。描述一道常吃的菜是怎样制作的

一、活动目标:

1、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

2、观察并能记录一种食物的亨饪过程。

3、能具体说出一些橱具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二、活动过程:

1、上节课已经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长做饭的过程,并注意纪录加工步骤以及用到的橱具等,并能说出这些橱具给我们带来得便利。

2、建议播放一段食品亨饪的录象片,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进行讨论并完成记录表中。

3、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围绕记录结果开展交流。a)收集一种食品的包装

活动目标:

1、能说出食品包装也是食品加工过程的一个环节

2、感受食品包装技术包括材料选用在不断变化。

3、能自定标准,对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

活动过程:

1、可由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食品包装,启发学生模仿教师的办法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食品,收集他的各种包装。

2、鼓励学生自定标准对收集到的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如按袋装、简装、品装;按纸、朔料、玻璃等包装,并用旧像册或集邮册或厚书加以保存;可以选一两样贴在书上。b)设计新食品

活动目标: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象,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容食品、方便食品等录象片,或用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这属于“头脑风暴”类的活动,学生可以创所预言,大胆设想,但要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

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门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

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再楼道或壁报上。

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三、课后反思:

第十七课 保持健康

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

2、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

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怎样做更健康

活动目标

1、能有根据的提出有利于自己健康的标准。

2、能事实求是的对自己的健康行为作出科学的评价。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

活动过程:

1、可以由问题引入,如“吃的好,睡的足,长的胖,就算健康吗?”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回想前面单元所学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并进行自我评价。

3、引导小组同学继续讨论今后应该如何作才能更有利于健康。

4、评价学生的重点不在睡得的☆多,而在于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注意表扬、鼓励那些现在得☆不多,但打算今后努力去做的同学。

我的作息时间表 活动目标

1、能实是求事地对自己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生活习惯作出评价。

2、能结合如何做更健康的内容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3、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及家长对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提出意见和建仪。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溶食品、方便食品、特殊食品等的录象片,或有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

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

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在壁报上。

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三、课后反思:

2.(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晨读 篇二

2. 食品工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联系最(密切)了。

3. 食品的生产原料,主要是由(农业)生产提供的。

4. 哪些叔叔,阿姨在为我们喝到纯净的牛奶而忙碌?

答:农民伯伯养牛,工人叔叔操作机器挤奶,灭菌,分装,运输,售货员阿姨卖牛奶等。

5. 牛奶的加工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3.(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晨读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3、学习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测量的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5、向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的能力。

教具准备:蚯蚓若干条、放大镜、纸、尺、玻璃瓶、长方形纸盒、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用感官认识一些动植物,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观察蚯蚓。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学习观察蚯蚓

提问:我们怎样观察蚯蚓?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评:让学生动脑思考研究观察蚯蚓的方法,并且做好观察记录。

按照学生讨论的方法观察蚯蚓。

填写观察报告。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节:我们大致看到了球员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什么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什么环境中。指导学生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让学生猜想: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条件下?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蚯蚓喜欢生活在医院潮湿的环境中。

教师小节:我们用这种方法观察其他小动物。

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提问:蚯蚓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好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

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几种小动物,并写出观察记录。

阅读有关小动物的资料,或上网访问科学在线网站,了解有关小动物的知识。

板书设计:

4、蚯蚓

投影片出示几幅观察结果

蚯蚓 蚯蚓 蚯蚓 蚯蚓

4.(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晨读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空气的性质。

2、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具准备:烧杯、钩码、粉笔、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

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套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讨论: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

1、教师问: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酱油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评: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

生:空气占据空间。(板书)

5.(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晨读 篇五

授课教师:李会枝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冬天的那场雾霾吗?………

那场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保护环境》(板书)

一、授新情境: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小鸟图片)

生:小鸟

师:这时候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鸟的叫声

师:那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小鸟会在什么地方叫呢?

生:蓝天

生:树枝

生:鸟窝

师:这样的环境美不美啊!

生:美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画面更美(多媒体图片)

师生共赏:1蓝天、白云、碧水   2芦苇、鸭子、河水  3、小河、树木   4、清澈的小溪

师;看完画面,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整体感受啊!

生:环境优美

师:其实啊,以前我们这个地方比刚才看到的更美,上节课老师给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同学们访问爷爷奶奶,他们非常了解过去村庄的环境,下面老师想听你们爷爷、奶奶是怎么说的?

生:1、爷爷告诉我以前的我们这的河水很清澈

2、奶奶说河里满池的荷花,荷花特别的美

3、奶奶告诉我以前这里空气清新

4、听爷爷说以前这里的天空湛蓝、深远

5、听奶奶说河里有鱼虾

6、爷爷说下地渴了,就捧一捧沟里的水喝

7、那是奶奶在河里洗衣、洗菜还洗澡

8、人类在河里捕鱼、捉虾吃

9、公路两旁有绿树、花草,清香宜人

师:(质疑)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刚才说的那样吗?

生:不是

师: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真实的故事,看课本67页

师:刚才听爷爷、奶奶说的不是这样的,咱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

师:有什么整体感受?

生:变化很大

师:下面小组探究(小组合作)

生:汇报

生;恶劣(板书恶劣)

河面上有许多垃圾

水里都是垃圾,没有鱼虾

河里不在有荷叶、荷花

人们不能在河里洗衣、洗菜、洗澡了

二、延伸导入

师:(展示图片)这是老师在一家工厂采集到的图片,原来这里是一条宽阔的大河,现在垃圾成海,河水变成一条线,这是大堤旁边,地面有垃圾,水是浅绿色的,填空灰蒙蒙的。

师生共赏:浓烟污染了空气,天空灰腾腾的

人们过度的砍伐造成沙尘暴的恶劣环境

师:人类对这些行为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吗?

1、人们爱得病

2、摔跤骨骼易断

3、牙是黄的

4、得癌症的多

师: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保护生存环境

师:怎样保护生存环境呢?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

生汇报

1不用塑料袋、用布袋

2、多植树造林,抵挡风沙,净化空气

3、建立垃圾回收站

4、不乱扔化学物品

5、不适用一次性木筷

师、为什么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生:因为一次性木筷是木头做的,要毁掉很多的树木,所以不能使用一次性木块。

师:是啊!这些污染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下面是老师调查得到的数据。

4月13日,南方的风霜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死亡人数达108人,失踪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37.9亿元。据科学家预测: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到2050年,气温升高2-4度,上海东等五座城市将会淹没在水中,听了这些,同学们感到怎样?

生:痛心

生:害怕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这里有一个荒坡,老师相信同学么都是仪的小小的设计师。老师想让你们把这个光秃秃的山坡给治理一下,请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让荒坡变成绿洲。

小组讨论

看你是怎么设计和美化荒坡的

小组汇报:

1、栽树净化空气

2、我想种草净化空气

3、我想栽树抵挡风沙

4、我想种果子树,果子树不但等绿化,人们换可以吃到新鲜的水果。

师:同学们,你们的设计真是太美了,你们个个非常的踊跃,你们把光秃秃的荒坡已经变成绿野了。这里真是太美了,同学们,那边飞来了很多蜻蜓,同学们看书回答问题。蜻蜓的腿能吃吗?书中的小学生的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

生:因为蜻蜓是益虫

应为蜻蜓是吃害虫的,他们在保护庄稼

师:因此我们要爱护小动物,爱护蜻蜓,保护生态平衡

光靠咱们自己保护行吗?

生:不行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应该动员全社会都来保护环境。

师:只有全社会都来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美好。

三、总结: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全球行动,全人类行动起来一起保护环境。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保护生存环境

恶劣

环境好                  影响

行动

保护               人类

闫里小学

.5.26

[保护生存环境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三年级上册)]

6.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六

1、认读12个字。朗读课文。了解动物之间是怎样互惠互助的。

2、能结合课外资料向同学介绍一例动物之间互惠互助的事。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动物之间是怎样互惠互助的。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之间我们要互相帮助,那么动物之间需不需要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课文。

二、新授:

(一)提出自学要求。

1、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组动物间的互惠互助故事?

4、书上是怎样介绍的?(按表格要求正确填写,小组合作。)

(二)小组汇报交流。

1、各组汇报,互相补充。

2、指导学生说完整话,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

(三)指导说话。

1、向同学们介绍一例动物之间的互惠互助的事,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自己知道的!

2、注意把语言组织完整。(说完整话的训练。)

三、课堂小结:动物王国里的事情真是奇妙呀!大家在平时还要多观察,看看你还知道哪些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

7.(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晨读 篇七

1.没有调(diào tiáo)查就没有发言权。

2.居委会大妈经常调(diào tiáo)解家庭之间的矛盾。

3.鹿时时刻刻提(tí dī)防狼的进攻。

4.爸爸提(tí dī)着提包上班去了。

二、看拼音,写字词。w

1.hú tān( )上一只天é( )正在跳wǔ( )。

2.qiǎn( )水洼里kùn( )住了几千条小鱼。

3.由于zī( )金的问题,工chǎnɡ( )jiǎn( )少了生产。

三、辨字组词。

四、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反义词。

1.有的小鱼从水洼中跳到沙滩上,奄奄一息地等着死去。

( )

2.大瀑布的水量因此逐年减少。( )

3.绿洲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木。( )

4.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 )

5.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 )

五、选词填空。

视察 观察

1.要想写好作文就要仔细( )。

2.今天,教育局的领导到我们学校( )。

六、句子练习。

1.每只鸟的嘴里都衔着一根带绿叶的树枝。(缩句)

2.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改为“把”字句)

七、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填空。

1.云朵 着天鹅,天鹅 着云朵,轻轻地,轻轻地在湖滩上降落。

2.是谁在滩上 起鸟窠,窠旁还 着饮水的小盒?

3.会植树的鸟全身披着 的羽毛,尖尖的喙像,尾羽有 长,像,两只黑黝黝的 特别粗壮。

4.狼是森林和鹿群的“ ”。

5.旷野对 。

6.何处 风景好,谁家 月华圆。

7.塞特凯达斯瀑布水量逐年减少的原因是 , 。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九、快乐写话。

8.(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晨读 篇八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最后谁获胜了?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不应该骄傲自满,应该向坚持不懈的乌龟学习。后来他两成了好朋友。但是这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原来,他两个都很喜欢散步,乌龟每天围着这个广场走一圈,兔子每天围着公园跑一周。乌龟说,我每天走的路多。兔子说我每天走的多。乌龟说是我走的多,要不我怎么回这么健壮。兔子说,不对,不对,我走的多,要不,我怎么会这么苗条。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谁走的路多些?光靠猜想说服不了他们,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使他们心服口服。看看乌龟走的路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兔子走的路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要看谁走的路多,就要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展开

1、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用步测的方法,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可以求出周长。)(可以量出长和宽,在计算。)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在这里那种方法最合适呢?(我认为步测的方法不合适,因为步测不太精确,在这里要比较谁走的路多,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用绳子量太麻烦了,有时绳子不够长,也不合适。)(先量出长和宽。再计算的方法比较好。)

2、乌龟采用了大家的建议,他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时60米,宽是40米,请你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

(我是用60+40+60+40=200(米)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那就是用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我是用60×2+40×2=200米,先算了两个长,在算两个款,然后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先算长×2就是两个长,再算宽×2就是两个宽,就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我是用(60+40)×2=200米,先算长+宽的和,再×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我们看,我们可以吧长方形的四条边分成两组,这组的长和宽是一组相邻的边,比一比,另一组相邻的边和这组相邻的边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可以先算出长+宽的和,再乘2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

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看来数学中简单明了的方法喜欢的人总会比较多。

我把它写在这里。这样写行吗?那你觉得列综合算式解答时最应注意什么?真好,给大家提了个醒。

3、解决了乌龟的问题,我们再来帮帮兔子,兔子量出了正方形的边长是50米,请帮他算算正方形的周长。

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50+50+50+50=200米,我是把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得到了它的周长。)就是四个边长相加,得到周长。

还有更简单些的方法吗?

(50×4=200米,正方形的边长×4=周长。)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可以用边长×4得到正方形的周长。

两种方法,你会选择第几种方法?教师板书。

4、现在,比较一下乌龟和兔子走的长度怎么样?乌龟和兔子有和好如初了。我们帮助了乌龟和兔子,而且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掌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对不对?

三、巩固

1、求下列图形的周长。(口答。)

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宽1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3、这是我的一块手帕,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4、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4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看图,一面靠墙,求篱笆长就是求几条边的总长度,那三条边的总长度?

5、拼一拼,算一算:

用两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请大家指出它的周长。来看屏幕,我们拼成了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谁来求正方形的周长。(3+3=6米,6×4=24米)为什么中间的边不算呢?(因为中间的边不再是新正方形的周长的一部分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计算。

请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指出他的周长。算一算新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算。

四、总结回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9.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九

职业:

boy girl teacher queen doctor nurse student police officer bus driver worker businessman

家人:

mother father son daughter sister brother

二物品:

book ,chair, desk, pen, pencil, pencilcase, marker, blackboard, school, birthday cake and candles, birthday gifts,birthday party

三 26个英文字母配词:

apple book cat door eraser fish girl hand ice cream juice key lion mouth nose orange pencil queen rose school teaumbrella vegetables window X-ray yellow zoo

四数字: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nine ten

五颜色:

red yellow blue pink orange purple greenblack white brown blond

六动词:

直接加ing open(opening) sing(singing)draw(drawing) cry(crying) talk(talking) laugh(laughing) play(playing)jump(jumping) reach(reaching) work(working) eat(eating) stand(standing)

去e+ing:close(closing) write(writing)

双写最后一个字母+ing:cut(cutting) sit(sitting)

七介词:

in out under

八形容词:

happy sad, cold hot, cool warm, long short,tall short, straight curly, old young, big little, tired, handsome, beautiful,pretty

九身体部位:

body head eye nose mouth ear face arm leghand foot(feet) shoulder stomach elbow knee toe finger

十其他:

10.(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晨读 篇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有关说明,搜集食物营养的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将搜集到的同一种食品的各种包装纸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设计一种新的食品,并能向别人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订的作息时间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敢于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亲自设计新食品。

3、能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制订营养合理的食谱,能倾听同学对自己的食

谱提出的评议。

4、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能说出日常的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能举例说明食品包装所用材料和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能联系自己家庭中在食物营养方面遇到的问题,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能描述观察过的有关食品的加工(烹饪)过程,并举例说明加工过程中用到的技术和设备(工具)。

3、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搜集食品标签及有关资料,并通过简单分析获得有关知识;设计新食品,搜集饮食卫生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人:

谈话:吃得好,睡得足,长得胖就算健康吗?

学生发表意见。

二、新课:

联系实际认识什么是健康

1、讨论:怎样做才能保持健康?

2、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身体健康,还要心情愉快,才能保持健康。

4、讨论:怎样才能保持心情愉快呢?

5、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小结: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不怕挫折,不怕困难,心胸开阔,控制自身的情绪。

评:通过分析讨论了解健康的重要内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活动:怎样做更健康?

1、学生按照书中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2、学生自我评价。

3、讨论:为了有利于健康,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

评: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并且同伴交流体会。

学生交流、研讨。

上一篇:茶花女读书心得800字以上下一篇:常规教学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