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产业分析

2024-06-22

环境产业分析(精选8篇)

1.环境产业分析 篇一

用pest和五力模型分析凤凰卫视的外部环境和产业环境

一、用PEST分析凤凰卫视的外部环境

(一)P(政治环境)电视传媒作为现代国家的信息舆论工具,必然受到所在国家执政党和政府的深刻影响,执政党制定的行业政策、法规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传媒运营行为的决策变量,它包括了对电视传媒的内容监管政策、资源分配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传媒管理体制等等。

凤凰卫视新闻解读策略巧妙的利用了政策空间的限定性,将政策壁垒有效转化为现实的受众凝聚,将政策的规定性转化为受众的纯粹性,将空间局限合理转化为独家的媒介号召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第22号令的规定:“经广电总局批准,境外卫星电视频道可以在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饭店、专供境外人士办公居住的涉外公寓等规定的范围及其他特定的范围落地。”按照传统的逻辑,包括华娱、星空等很多境外电视传媒都顺理成章地把这一政策法规看作是一种保护性壁垒,在“壁垒思维”的作用下,制定试探性的电视传媒运营策略,主要目标是培育中国本土市场,积聚力量等待时机,这一传媒策略是相当被动的。而从凤凰卫视新闻解读策略中可以看出,凤凰卫视主动适应政策空间,专门针对高档会所和公寓中的人群或家庭进行传媒内容投放和新闻体系设置,并通过对这一特定阶层的拉动有效聚集了华人的注意力。

(二)E(经济环境)

广告收入是媒体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早在1998年,凤凰卫视的广告额就已经达到3亿,它最大的广告客户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在当时紧缩性的电视政策管控之下,还不到300人的凤凰员工从内地电视市场聚集3亿的广告额,这样的奇迹背后必然是适应性的媒介策略支撑和实施的结果。2004年,凤凰卫视把旗下中文台、资讯台40个栏目的广告面向社会广告代理公司以独家代理的方式售卖,由社会各广告公司广泛参与竞争,创下三天签约6.1亿元的成绩。仅开幕当天,就有多家广告公司与凤凰卫视签下3.72亿元的广告代理合同,《凤凰快报》、《娱乐串串烧》等一批栏目当场定下合约。凤凰卫视对包括电视新闻栏目在内的一系列品牌内容向企业品牌开放冠名,既为企业品牌的拓展提供了通道,又为传媒运营注入了可观的资金,而且,雄厚资本经费支撑的电视新闻栏目将趋向品质精良,也必将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三)S(社会环境)

1、电视受众人群分析

随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获取手段不断的多样化。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传单等等,你每天都能接触到这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某种媒体都很感兴趣。据调查显示大众平均看电视的时间为2.23小时,而在周末等休假日,大众看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3.15小时。从年龄的差异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访者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逐渐缩短。平时,20-24岁的年轻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约为2.34小时,而45-49岁的中年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约为2小时。在周末,20-24岁的人平均为3.54小时,而45-49岁的中年人平均为3小时。在对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偏好上,不同年龄的人对此有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被访者对新闻时事类节目越来越感兴趣,而对综艺类节目的兴趣在减退。在20-24岁的年龄段,被访者看的最多的是综艺类节目,而25-34岁的人群对新闻时事、综艺类节目、电视剧这三种类型的节目类型都比较感兴趣,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最感兴趣的是新闻时事。2、80后的收视特征

我国正处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趋向融合的时期,手机电视、IPTV、网络宽频和高清电视等新媒体的优势正在显现。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群正在成为中国媒介消费的主力,他们上网时间越来越长,收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显著下降,他们熟悉和掌握互联网,身处日益丰富的媒介环境中,主要通过互联网和各类新型的消费电子产品满足视听娱乐需求。此外,在消费方式上,“80后”们也具有鲜明特点,更加张扬自我个性需求。我国电视观众日益呈现老龄化趋势,平均年龄超过45岁。而“80后”一族收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显著下降,每周少于18个小时。在一项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的抽样调查里,样品8000位,他们在回答最想拥有的信息和娱乐终端时,45%选择家用电脑,31%选择手机,只有12%选择电视,其中中国的比例分别为61%、30%和4%。这种情况也意味着“大传媒时代”的到来,对新媒体的偏好在将来只会越来越强,而这种情况也充分说明了如今电视媒体的广告倾向,因为受众平均年龄是45岁,所以在电视媒体上发布广告的产品占大部分的主要是OTC药品、日用品和食品,其他的如服装、电脑、汽车等产品的投放比重都相对要小得多。

(四)T(技术环境)

电视媒体是一个依托设备和技术的产业,一段时间内,电视媒体仍会通过在网络上扩展来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是像手机电视、IPTV、数字电视这样的媒体迅速成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2008年我国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2015年将停止模拟电视的播出。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充分分析我国电视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借鉴国外数字电视发展经验广电总局发布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计划到2015年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

二、用五力模型分析凤凰卫视的产业环境

(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替代品的威胁

网络会不会替代电视?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经济进一步增长,2007年的互联网开始进入高速路,到目前为止,网络媒体风生水起,带到大众传媒的又一次革命,电视作为媒体老大的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在网上停留的时间是一千分钟,大大高于电视收视的时间。博客、播客、威客、网络视频点播、手机电视等等各种新兴媒体风起云涌、迅速成长,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史无前例,随着互联网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传统媒介的受众人数和接触频率开始有所减少。我国在199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上网的青少年有30口的人对电视的接触减少。据《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从网民结构看。18一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6.8%;35岁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为18.O%.调查显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少年是使用网络的主体。在网上收看视频信息将越来越方便。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电视观众资源必定要遭受不可避免的分流,从而使整个收视群体格局产生新的变化。

(二)来自受众和供给方的压力

国家统计局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早在1999年8至9月在中国大陆为凤凰卫视做的普及率调查就曾经显示,凤凰卫视中文台在中国大陆已经有4 178万户收视家庭,接近14 700万收视人口,占全国电视家庭户的13.1%。其中,在各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观众量达到2 823万户,共9 040万人,普及率达20.2%。据AC尼尔森调查公司在中国30个城市做的新世纪调查报告显示,凤凰卫视观众家庭中的15%的月收入超过4 000元人民币,比其他本土电视观众家庭收入高出87%。43%的凤凰观众教育水平在大专以上,比本土电视观众的同等程度高出34%。42%凤凰观众是经理/专业人士/政府官员,在不同层次上掌握不同程度的权力。凤凰卫视观众对品牌认知度高, 20.4%凤凰观众愿意为品牌付更高价钱,而一般电视观众只有16.5%愿意付更高价钱购买品牌。由此可见,凤凰卫视的观众无论在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及工作岗位方面均高于一般电视观众,他们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必然是广告客户首选的目标观众。由此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也就相对更高了。

虽然凤凰卫视在新闻方面有着其他电视台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新闻有着更大的开放度和客观性,但在其他相关方面也不是不无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方面,:一是部分经济、娱乐、教育节目都属于填充时段的节目,有的简直就是广告节目。凤凰卫视曾一度在国内被戏称为“烟酒台 ”,也就是说出现在凤凰卫视屏幕上的多是烟酒企业的形象广告。二是新闻事件直播偏少。事实上,一旦没有重大突发事件,凤凰卫视就变得很平庸,许多节目可看可不看。三是节目老化趋势不利于广告营销。凤凰卫视有不少存在了多年的节目,比如《铿锵三人行》、《凤凰大视野》、《世纪大讲堂》、《凤凰早班车》等等,长寿栏目的弊端之一就是容易让观众缺乏新鲜感,进而将注意力转移,其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广告客户对于广告的投放。

(三)媒介竞争

凤凰卫视新闻的主要受众集中在中国本土,其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本土的CCTV、省级卫视和城市电视台。相对于其竞争对手而言,凤凰卫视新闻竞争力的核心无非集中在两个层面:第一,其对于中国本土明确的地缘优势,香港地区处于本土和两岸三地地缘交汇处,先天的拥有大中华区信息集散和流通的优先话语权,利于在本土公众中形成某种中立性的立场暗示,便利建构所谓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和本土电视新闻形态形成明确的差异化。第二,在地理上比中国本土更为接近港澳台及境外地区,便利召集本土区外的新闻话语,对中国本土展开和而不同的媒介策略。同时,凤凰卫视新闻又有明确的竞争弱势:首先,其立足于本土区位边缘,人文语境、政治趋向同本土空气未必适应,极有可能形成某种隐性疏离甚至是话语对立的倾向,这一隐忧多年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其次,凤凰卫视新闻所在的地缘优势没有充分的利用,在很多新闻解读进程中,凤凰邀请的嘉宾比例竟然逐渐以中国本土的嘉宾为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缘木求鱼、舍本逐末的媒介策略。很显然,所谓媒介的本土化不等于嘉宾的本土化,如果凤凰不注意在港澳台及海外地区寻找嘉宾,有可能在新闻评论话语方面面临和本土电视新闻同质化的危险。最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外随着中国本土电视新闻话语空间的扩展和电视新闻形态的发展,随着两岸三地之间的进一步凝聚,凤凰卫视新闻的生存空间正在缩小,极有可能面临四不象或四面楚歌的风险,即在中国本土地区面临本土卫视群雄竞起的挑战,在港澳台地区面临传统电视王牌媒体的挤压。长期以来,凤凰卫视在香港地区的收视规模平平,这与其标榜的媒介定位和号召力是极不适应的。在香港无线电视台(TVB)、香港亚洲电视台(ATV)、香港卫星电视台(STARTV)、香港有线电视台等老牌电视传媒称雄的本港市场,应该说凤凰卫视一度显得相当的弱小。

对香港电视观众的调查结果显示, TVB中文台仍然是经常收看的电视频道,接近九成香港观众经常或有时收看TVB中文台(翡翠台),经常或有时收看亚洲电视中文台(本港台)的也有72%。① 即使是到了2006年5月,凤凰卫视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凤凰卫视在香港仅有120 万收视户数,与TVB、ATV的覆盖率相比仍然呈现出弱势。

2.环境产业分析 篇二

一、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

(一)环境监测的涵义

所谓的环境监测,就是指将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相关测定,并以这个为依据来确定环境的污染度。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等相关特点,从其检测内容来看,其检测对象主要是是“人为、自然”等相关组分。环境监测具有相对规范的步骤,去现场进行“调查”与“资产收集”,并根据其资料设置监测计划并去采集样品。然后将搜集到的样品要通过“保存”和“运输”,至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总之,环境监测需要精准快速地对环境质量的现况及相关变化情况作出及时的反映,并为“环境污染、环境规划设置”等相关方面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环境影响评析

一般情况下,环境影响评析是指对拟建项目在实行可能会造成的环境印影响及破坏方面进行“系统”的预测及评析。所以,环境影响评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使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事实上,环境影响评析与环境监测是一样的,其也是需要按照相关的步骤及规范来进行的。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每个地域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其环境影响评析的实行过程是具有“灵巧性”。总的来说,环境影响的评析对于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显示现实价值,这不仅是对项目建设者的“环境保护责任”进行了明文规定,与此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途径,为项目的建造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依据。

二、探析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在环境影响评析中,环境监测作为其有效的前提为环境影响评析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证据。一般情况下,根据环境质量的相关规范,并配置合理的技术手段,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以此来确定拟建项目的“环境容量”。此外,环境影响评析还需要对拟建项目项目中的环境保护给出相关有效的治理方法,并利用环境监测的分析数据,显得评价更具有说服力。所以,环境影响评析用来取决建造是否可行性,而“环境监测”可以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条件。

(二)环境监测贯穿整个环境影响评析体系

项目建设单位在委托环境质量监测单位对项目施工环境进行评析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对拟建地的环境监测,并对其监测出来的数据机械探析和评价。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所需要拟建地的可行性。根据有关规定,在项目试运行一个季度后,需要验收其项目,并且对其影响环境的要素进行“监督”和“评价”,并且对其建设前后的环境进行比较,倘若项目在完工之后对环境的影响超出了其之前的估计范畴,就需要继续对环境保持监测。也就是说,在项目建设中关于环境影响的评价可分为4个阶段,“初期阶段、建设阶段、运行阶段、建设后阶段”。在对这四个阶段的评析中,始终都离不开其环境监测数据的参考。

(三)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析具有监管作用

在环境影响评析方法体系中,其评析方式有很多种,但在“环境监测”是属于环境影响评析中的策略之一,其为环境影响评析的科学提供了有效的监管作用。特别是对环境监测中的监管作用在项目建成之后的环境影响评析中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建成之后的项目作出有力的环境影响评析,还需要借助环境监测去获取一些相关数据。换而言之,就是在项目建成之后无论环境是好还是不好,其都离不开检测数据的说明。

三、结束语

3.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分析 篇三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 问题 解决措施

1概述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负责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管理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

2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二是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环境监测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由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其主要分为 3 个层次:一是现状环境影响评价;二是环境预测与评价;三是跟踪评价。

3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当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进行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承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是否具有环境容量,是否可以建设。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作用

当前进行环境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而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有效的影响、评价的监督方法,进行环境的评价过程中,具有监督的功能。根据环境监测的数据,将环境的质量、污染等情况反映出来,有利于环境保护人员及时发现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有助于财务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因此,环境监测工作是判断环境是否受污染的依据,同时也对环境质量起到监督的作用。

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检测作用

对当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起到判断作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主要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环境评价的结果以及报告等内容。环境监测可对建设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有效的检测,保障项目环境的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环境监测工作还需要运用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项目环境的可行性,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的评价初期、建设过程与运行期、评价期,均起到有效的检测作用,并为分析工作提供充分准确的数据。

4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检测的方案不够规范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面临较大的困难,首先表现在检测的方案不规范,检测方案的重点内容突出性较差、并且缺乏合理与科学性。同时,部分环评单位为减少监测的费用开支,检测的方案中环境监测的点位较少、频次也较低;在分析项目环境时,没有考虑到条件的不同而盲目采取相同的分析方法。此外,部分检测工作者对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不熟悉、对环境监测的知识不理解,缺乏全面、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导致进行环境监测方案的编制时,监测与分析的方法不正确,导致环境监测数据错误,影响了环境影响与评价的结果。

方案的监测点位操作误差较大

环境监测方案中监测点位的操作技术不规范,并且出现的误差也较大,监测部门与环评单位应对项目施工环境未进行仔细的踏勘,未对现场的环境监测点位进行确认。同时,环测人员也未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未按照监测的技术与规范要求,进行监测点位的合理调整。此外,监测人员的责任感不强,为了图工作的便利,擅自改变监测点位的位置,因此造成监测出现较大的误差。

5加強环境监测工作的解决措施

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的监测工作者应规范环境监测的方案,提高环监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与意义;对环境的监测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对重点问题与内容应做好记录,提高方案的规范性。对不同的监测环境进行统计时,应考虑到其的受限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有效规范环境的影响与评价报告,健全编制的制度,根据统一规范准确描述环境信息。

采用GPS技术进行监测点位的测点

为了保障环境监测点位数据的准确,减小误差率,确保监测结果完整性与规范性,采用GPS技术对监测点位的确定进行有效的定位,为环境监测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GPS技术能够进行正确的定位,并且提供准确的定位数据,对环境监测的点位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应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对人员的培训,重视增强环境监测工作者的责任感,切实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6结语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监督职能,只有认识到的环境监测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才能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7):375.

[2] 赵常华.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1(09):89-89.

[3] 刘承豪.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0(03):105-105.

4.甘肃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分析 篇四

罗尚泽

摘 要:近些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与初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在利用比较优势战略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以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和战略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SWOT分析法和五种竞争力分析法,对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营造高效有序的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中药材贸易环境SWOT贸易环境分析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种植概况。甘肃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具有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大等优势。截至2007年底,有2540种中药材品种资源,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大宗地道药材有30多种,地道药材品种已初步形成规模优势。

(二)中药材加工概况。甘肃省拥有一定数量的初具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特色的专利产品。

(三)中药材市场交易状况。甘肃大型的中药材市场主要有国家定点的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县文峰镇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和首阳镇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

二、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对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威胁和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对备选的战略方案作出系统的评价,最终在增长型战略、混合型战略、稳定型战略、紧缩型战略中选出最佳的竞争战略的方法。

(一)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基础上的资源优势。甘肃中药材资源整体表现为覆盖区域广、资源种类多,种植产量大、特色优势明显,为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2.甘肃省中药材产品品牌优势。甘肃省拥有一定规模的药品生产企业达到60余家。其中兰州佛慈是中国中药产业的鼻祖和奠基者,其产品在英国、东南亚影响广泛。

3.甘肃省拥有以地产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的中药产品的显著优势。第一,当归系列产品。当归是甘肃省地道药材。当归丸等产品生产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是甘肃中药名牌产品。第二,黄(红)芪系列产品。黄(红)芪为甘肃省地道药材。经过深加工的贞芪扶正颗粒,被省政府授予“陇货精品”称号。第三,甘草系列产品。甘草素有“众药之王”的尊称。我省作为药品生产并形成规模的主要产品为复方甘草片,发挥了较好的规模效益。第四,大黄系列产品。大黄是我省五大宗地道药材之一。中药制剂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均以大黄为主药。

(二)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的劣势分析

1.生产加工不规范影响中药材质量。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药材栽培品种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使名牌产品不能发挥应有的优势;药农在栽培中药材时不能科学地施用化肥和农药,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严重影响了中药材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稳定,为出口创汇埋下了隐患。

2.市场宣传力度不够。甘肃省中药企业呈现出营销水平低,且以传统自营自销方式为支撑,缺乏联盟合作的意识。

3.企业自身积累不足。中药生产企业必须实行认证,技术改造后企业负担沉重、利率上升、能源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企业负担,导致甘肃省中药企业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困境,企业自身积累也出现严重不足。

(三)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的机会分析

1.世界新需求。近年来,国际“回归自然”热不断升温,中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好,对中药材的需求增加,为我省中药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入世后各成员国间的关税壁垒和人为限制将被取消。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中药企业凭借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价格优势可以平等地进入各国市场,这为甘肃中药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中药文化不断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由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药纳入了药品管理体系或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

(四)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的威胁分析

1.竞争对手的威胁。日本、韩国是除中国之外使用中药材最早、最普遍的国家,而且研发水平比较先进。

2.信息引导滞后。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指导和调控,生产盲目性较大。

3.东西文化差异导致中药材处于困难境地。我国出口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身份是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并未以药品身份被承认。由此导致中药材的国际认知与需求处境困难。

4.不良事件对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造成的威胁。被西方舆论大肆宣扬为所谓中药“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使中药材形象受损。

5.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严重。发达国家不断通过用药安全和保护等措施,加强了中药材监管,制定并提高各种技术要求。

(五)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的战略选择

在以上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基础上,进而得出扩大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的战略选择。

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复杂且多变,任何一个企业都力图在稳定的基础上寻求新发展,针对甘肃中药材产业所面对的内部约束和外部限制,单一战略选择无法满足其发展壮大的需要。因此,应选择混合型战略,在巩固原有的中药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进一步以创新产品冲击国际中药市场的空白。

三、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利用现代技术加工产品的力度不够。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主要以原药材与初级加工品种的商品形式供应市场,缺乏集约经营规模。

(二)市场化程度较低。甘肃省医药工业状况总体表现为多、小、散、弱。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弱、技术改造能力弱。

(三)市场开发资金不足。甘肃制药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改造资金靠自筹或贷款十分有限,多年来主要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

(四)中药材生产品牌化运作力度不足。甘肃中药材资源优势与经济弱势的强烈反差,集中反映在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开拓能力、营销组织形式、市场培育建设等方面的落后性。

(五)政府扶持力度相对欠缺。甘肃在中药材经营管理方面工作较为分散,由于缺乏全省协调性的中药产业发展领导组织,对于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这项战略工程,缺乏实施与落实机制。

(六)国外中药材产品市场绿色壁垒高筑。1.卫生检验和检疫制度;2.国际环境保护公约;3.绿色环境标志;4.绿色包装与标签绿色包装。

四、加快营造高效有序的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

(一)加快建设中药材生产、加工体系,转变生产方式。结合国家实施的中药材、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工作规定,对中药材按照最佳适宜种植区进行合理规划;切实加强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

(二)促进市场集群化发展。巩固扩大甘肃中药材种植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市场建设,努力建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药材交易中心。

(三)发挥区域特色,树立品牌,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机制。不断扩大当地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走好“品牌兴业”的路子。

(四)全力拓展出口渠道,增加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日本、韩国、东南亚市场拓展潜力巨大,是我省可以依托的基础市场;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大洋洲)逐渐承认中医与西医同等的合法地位,将有助于我省的出口;中药材在非洲地区也是备受关注,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五)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优化种质、合理引种、科学化管理与采收、规范化加工与炮制等手段的实施力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针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制定出系统化的综合应对策略。甘肃中药材种植要切实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确保中药材生产的安全、有效和稳定。

参考文献

[1]陈霜华.国际贸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2]蔡文浩,王思文,赵霞.甘肃贸易环境的评价与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DEA模型[J].开发研究,2007(04).

[3]唐海燕.国际贸易环境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23.

[4]肖兴志,张.产业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

[5]赵仁军,廖朝林.中药材市场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6(4).[6]赵喜卓.紧盯国际市场活化优势资源拓展增效空间——加快甘肃省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1).

[7]王正军.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家族化经营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中药材市场的调查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6(6).

[8]蔺海明.甘肃省中药材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3(1).

[9]辛辰.甘肃中药材的分布特点与蕴藏量[J].西部论丛,2005(5).[10]李兆丽.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7

5.环境产业分析 篇五

本文在分析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增强环境管理能力方面,急需高技术强力支撑前题下,指出解决高效环境管理数字化集成技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典型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对策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在CIS统计分析及其集成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最后指出,加强开展GIS坞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集成科研与区域环境污染源管理工作的若干方面及其对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的重要意义.

作 者:马民涛 王江萍 张菁 李旭 作者单位:马民涛,王江萍,张菁(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李旭(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54)

6.饮料行业环境分析 篇六

引言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需进行科学的管理,制定出来有效、合理的 国贸1102班陈威勋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自然环境

中国饮料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中国消费品中的发展热点和新增长点。30年来,饮料行业不断地发展和成熟,逐渐改变了以往规模小、产品结构单

一、竞争无序的局面,饮料企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中国饮料在品牌方面的发展成果显著,全国性品牌已有十几家,五类产品中22个品牌被评为中国名牌。

近五年来,中国饮料市场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中国饮料每年以16%的增幅快速发展。

2007年1-11月,中国饮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55,426,20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67%;2008年1-11月,中国饮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69,689,61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35%。2009年1-11月,中国饮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累计企业单位数为5,618个,累计利润总额为61,029,265.00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78%。

“十一五”期间,中国着重调整饮料产品结构,降低碳酸饮料的比例。饮料行业生产总量继续提高,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茶饮料等产品,适度发展瓶(罐)装饮用矿泉水,逐步降低可乐等碳酸类饮料的发展。因此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未来几年将是软饮料行业框架结构重构时期,功能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等健康饮料将组成框架结构的主体。追求健康价值,是未来中国饮料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饮料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好的发展环境。

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在对饮料行业进行信贷决策时,必须对行业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本研究报告运用大量专业的分析工具,并结合相关理论模型,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饮料行业近年的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做了深入地分析,对行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等关键指标进行了全面地剖析,并对饮料行业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信贷风险进行了客观严谨的评估。本报告可为银行在评估饮料行业项目贷款时提供极其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对银行降低可能的信贷风险、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具有重要意义。

7.环境产业分析 篇七

关键词:环境会计,煤炭企业,环境成本

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 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 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 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环境成本, 它的确立, 有利于加强解决煤炭生产环境问题的成本意识, 有利于分析、评价环境保护工作的业绩, 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仍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很好地结合煤炭行业的实际情况, 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相对成熟的核算体系。因此, 针对煤炭行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 提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以及成本控制非常重要。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必然性

1.环境会计的产生是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时期, 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大, 但受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国民素质等各种的制约, 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非常严重, 这些问题正越来越制约我国的发展。因此, 消除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使人口、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追求的目标。建立环境会计使会计突破仅仅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反映和监督, 对大量环境以及生态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2.环境会计的产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 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各种灾害也让人们感到了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全民性的环境意识觉醒并逐渐提高, 绿色革命浪潮不断掀起, 并更加关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情况及其作出的贡献。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应当注意自己的环保形象。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对这些活动需要进行反映、监督、管理, 环境会计也就得以产生。

3.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 经济高速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损耗为代价换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约束我国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正确衡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的环境影响, 需要有合理的系统机构对其作出记录, 并予以披露, 这样, 环境会计的产生是必然的。

4.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改进传统会计的需要。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 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 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 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严峻的挑战, 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一) 煤炭企业区环境成本的特征及构成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一种“补偿性成本”, 煤炭在生产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表塌陷、水体污染、瓦斯积聚、煤尘和烟尘污染、有害气体排放、粉煤灰、噪声等各种污染。这就决定了煤炭在开采过程中, 既要支付煤炭开采本身所必须的成本, 又要对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补偿。

根据煤炭生产的特点, 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可归纳为: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费用、排污费用、环境影响赔偿费用、污染现场的清理和保洁费用、地面塌陷赔偿、矿山占用土地、复垦复田费用、村庄搬迁费用、地下充填费用、防治措施费用、耕地占用税、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植树及绿化等费用。

(二)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

1. 煤炭开采条件因素。

煤炭开采条件很差, 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相对应的环境成本也很高。因此, 煤炭开采条件与环境成本密切相关。

2. 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也愈来愈多, 煤炭资源开采量和生产量越多,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大, 环境污染也越严重, 为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支出也越来越大, 环境成本也随之增大。

3. 技术创新因素。

技术创新对于矿区环境成本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开采深度加深、产量增加, 造成三废排放量越来越大, 环境成本增加;另一方面, 随着技术的发展, 煤炭环境污染的保护技术、洗选技术等越来越先进, 这将使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

4. 矿井开采年限因素。

随着矿井开采年限的不断增加, 矿井开采的范围越来越大, 开采深度不断增加, 将加深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地表塌陷面积增大、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增加、空气污染程度加大等, 致使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5. 煤炭生产量因素。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开采一吨就会少一吨。过度的、不当的开采利用, 会加速煤炭资源的枯竭。根据有关理论研究表明, 环境系统的资源供应量存在一个阀值, 这就是环境系统自净力。一旦煤炭资源开采量过大, 超过环境的阀值, 就会使资源过早衰竭, 引起环境质量的退化, 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6. 环境标准和环境意识因素。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对于生产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约束增加, 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致使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来, 国际社会对环境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这些都将使得环境标准日趋严格, 进而使得环境成本不断增加。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对策

1.开展煤炭企业环境预评价

环境预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煤炭企业实施环境预评价, 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事前控制起重要作用。事前预评价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 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 提出各项可能的生产方案, 然后, 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评估, 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出环境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施, 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企业有能力获得环境信息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合作的基础上, 优化设计生产流程, 提高环境支出的可控性, 减少环境维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 从而达到减少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环境预评价能对环境成本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2.进行作业成本管理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 通过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产生的动因深入分析, 有效地追溯环境成本的来龙去脉并对之实施控制, 不仅可以通过减少这些环境成本的动因来减少成本, 还可以通过消除不增值价值的作业、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加强对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价值作业的控制, 从多个不同的作业链中选择其中最佳的作业链。企业应结合环境成本和其他成本进行权衡, 选择最低成本的设计策略, 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即作业成本是成本控制可执行手段, 有很强的实际操作价值。

3.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

煤炭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 要延长整个煤炭产业链, 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开始, 强调对污染的预防;紧接着在生产阶段, 强化环境负荷的抑减机制, 进行清洁生产, 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在消费、使用阶段, 建立废料残渣回收体系, 通过再利用、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 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4.把环境成本的外在化与内在化相结合

环境成本内在化, 是指把企业的环境成本计入到生产或交换成本中, 从而反映在价格机制中。通过“谁污染, 谁负担”的原则, 污染者要付费, 通过环境管理政策对企业的行为制约, 对企业造成的成本增加都累积在生产成本中, 反映在最终的产品价格上, 进而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市场控制环境污染状况。

环境成本外在化, 就是让企业与环境责任脱离开来, 从而建立一个独立的环境产业集约化治理环境。环境成本内在化之前是被外在化着, 但是, 内在化之前的环境成本外在化, 是资源被无偿使用, 环境被无偿污染的外在化, 而环境成本外化, 是资源被循环利用, 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外在化。

我国现今普遍要求各企业建立与生产配套的环保措施, 而很多企业建立环保设施的成本可能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难以收回, 造成企业经营的不经济性。但可以通过增加我国环境产业的方式, 由环境企业向生产型企业收购污染、废弃物等, 利用专业的回收再生技术和设备, 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再生, 产出有价值的新资源卖给生产型企业, 从而创造利润。在此过程当中, 生产型企业能够节约大量环境治理成本, 只需支付更少的费用去购买环境企业的产品, 从而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刘金平.矿区直接环境成本评估[J].能源环境保护, 2003, (1) .

[2]甄国红.基于作业管理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 2008, (5) .

[3]项晶.浅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矿业, 2009, (2) .

[4]李秀香, 刘俊文.论环境成本内在化与外在化[J].生态经济, 2007, (3) .

8.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 篇八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影响分析

0 引言

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而构成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部分环境监测、环境答理、环境监察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答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部门,负责为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正确处理好环境监测、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答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答理提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的检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建设项日“三同时”及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必须有法定的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站)负责实施。因此,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2 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测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3.1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3.2 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3.3 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答理体制上,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两者相互配合。一方面,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另一方面,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已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5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5.1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5.2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5.3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6 小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环境科学文摘.2008.01.20.

[2]雪抱尘.结合环境监测实际 传授环境监测技术.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12-25.

[3]孙燕.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 环境管理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0.10.01.

上一篇:紧固件检验作业指导书下一篇:数学特长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