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疗法基础知识

2024-07-12

中药外敷疗法基础知识(精选4篇)

1.中药外敷疗法基础知识 篇一

秘50种常见病的外敷疗法(强烈推荐收藏)

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哮喘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朱曦琴中医师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处方: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10g; 穴位:中脘、阴都;

方法:上三味,共捣如膏,取之敷于中脘、阴都穴。1日换药1次。此治久呃不止证。泄泻 处方:丁香2g,肉桂1g; 穴位:神阙;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以水调和,做成黄豆大药丸,放在肚脐神阙穴上,外贴普通膏药固定。便秘 处方:大黄末10g,芒硝4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二味,用适量黄酒调和,涂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熨10分钟左右。处方:白矾末20g; 穴位:脐部周围;

方法:上一味,先做一纸捻,围在脐周,将白矾末放于其中,用冷水慢慢淋湿白矾末。

处方:葱白(连须)10g,生姜10g,淡豆豉10g,食盐5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共捣烂如泥,制成饼状,烤热,趁热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眩晕 处方:嫩茶叶6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为极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1日数次。失眠健忘处方:吴茱萸9g,米醋适量;穴位:涌泉;方法:吴茱萸捣烂,用米醋调成糊状,敷贴双足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处方:酸枣仁适量;

穴位:耳穴神门、皮质下、心、肾、脑点;

方法:用开水将酸枣仁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平面贴在直径约10mm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选耳穴,每次1-2个,将药贴压于穴上,并按揉1-2分钟,每日数次按揉。3-5日换药一次,4次为1疗程。汗证 处方:何首乌适量; 穴位:神阙;

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水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用纱布固定。此用于自汗证。

处方:五倍子(蜜炙)、枯矾各等份,乳汁适量;

穴位:肾俞;方法:上二味药混合研细末,过筛,加入乳汁调和成膏,取10-15g药膏,敷于肾俞穴,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此用于盗汗证。吐衄 处方:大蒜2个; 穴位:足心;

方法:大蒜2个,捣为泥,敷贴双足心,4小时敷1次,连续敷贴。此治吐血。处方:白及15g; 穴位:印堂;

方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冷水调和,涂敷两眉之间印堂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此治鼻衄证。注意:治疗期间忌喝酒。水肿

处方:针砂、猪苓、生地龙各9g,甘遂1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先将针砂加食醋煮数沸,取出炒干,再同猪苓、地龙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做成饼状,贴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1日换药2次。癃闭

处方:独头大蒜1个,山栀子6g,食盐60g; 穴位:脐部、阴囊;

方法:共捣为末,加清水调和,敷于脐部,若小便不通,再加敷阴囊部位。遗精

处方:硫黄、丁香、胡椒、杏仁各10g,麝香少许,红枣肉20g; 穴位:脐中;

方法:上六味,共捣研如泥,做成黄豆大药丸若干粒。每用时,取一丸放在脐中,外用纱布固定。处方:五倍子(炙)15g,煅龙骨15g; 穴位:脐中;

方法:共研末,唾液调糊为丸,如龙眼核大。用时纳入脐中,外以布扎。3日1换,久用有效。面瘫 处方:皂角(去皮)1500g; 穴位:地仓、颊车;

方法:上药研末,用陈醋调成膏状,敷贴面部穴位地仓、颊车,左侧病患贴右边穴,右侧病患贴左边穴。药干燥后换掉再敷。头痛

处方:葱白、薄荷各等份; 穴位:太阳、眉心;

处方:用开水泡上药,后贴于双侧太阳穴及眉心处。此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处方:川芎、芒硝各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患者鼻孔中。此治偏、正头痛。胸痹 处方:丹参、川芎各适量;

穴位:A组:心俞、巨阙、内关、上巨虚;B组:厥阴俞、中脘、间使、足三里;

配穴:偏于气滞者加肺俞、气海,偏于血瘀者加膻中、膈俞,偏于寒凝者加关元、命门、中极,偏于痰浊壅盛者加太白、丰隆;

方法:将中药丹参、川芎各适量,制成粟粒大小的药丸2粒,贴在7mm×7mm的二氧化锌橡皮膏上。每用时,将膏药贴于所选穴位上,隔日贴药1次。腹痛处方:葱白(连须)7个,胡椒适量,枯矾6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三味,共捣烂,用乳汁调和,做成饼状,敷在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此治寒积腹痛。

处方:老生姜60g,豆豉15g,葱头(连须)3根; 穴位:脐中;

方法:上三味,共杵成药饼,烤微热,贴脐中,布扎12小时。此用于便秘腹痛者。处方:川楝肉30g; 穴位:肛门;

方法:上一味,用酒浸泡1小时左右,取出,用干净纱布包裹,塞入肛门内。此治虫积腹痛。痹证 处方:吴茱萸16g,大蒜1头;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捣烂,取药包患侧足心。1日1次。坐骨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乳香、没药、麻黄各250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加蜂蜜调成膏状。每用时,取膏药适量敷于痛点阿是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三叉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等份; 穴位:太阳、下关、颊车或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黄酒或醋调成膏状,敷贴在穴位上,外用纱布覆盖,并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痛经

处方:食盐(研末)300g,生姜120g,葱头1握;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三味,先将姜、葱洗净,后共炒热,温熨腹部痛处阿是穴。经闭

处方:红花50g、食醋200ml;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一同煎煮,趁热熏蒸患者鼻孔。崩漏处方:蓖麻叶1张; 穴位:头顶;

方法:上药捣烂,包在患者头顶上。1日换药1次,可止血。处方:艾叶适量; 穴位:隐白;

方法:上药捣烂,加热,敷贴隐白穴。1日换药1次。左右穴同时使用,也可交替使用。胎位不正 处方:鲜生姜适量; 穴位:至阴;

方法:上一味,捣成泥状,用生姜泥分别敷贴双侧至阴穴,外用塑料薄膜包裹。每日贴1次,可连续用2-3日。乳痈 处方:生半夏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药末少许,放入患者鼻孔中。处方:生南星1粒;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捣烂,用细纱布包裹成花生米大小的药栓,塞入一侧鼻孔中,当鼻内有热辣感即取出,塞入另一侧鼻孔中。乳缺

处方:麦芽、芒硝各等份; 穴位:乳房;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备用。每用时,将药袋贴敷乳房上,湿则另换1药袋,交替使用。小儿惊风 处方:天南星1个,全蝎1条; 穴位:囟门;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成膏状,敷涂于患儿囟门上。抽搐止则停用。若抽搐未止,则继续敷涂。此用于小儿急惊风。

处方:胡椒、栀子各7粒,葱白7根; 穴位:心窝;

方法:上三味,共捣研烂,加细面,以鸡蛋清调和成泥状,摊在布上,贴于心窝处。此治小儿慢惊风。小儿泄泻 处方:五倍子、吴茱萸、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份,冰片或麝香少许;

穴位: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

配穴:吐乳加内关,发热加大椎,久泻加脾俞、肾俞、大肠俞;

方法:前五味,共研极细末,加冰片或麝香少许,用油膏调成黄豆大药丸。取药丸贴敷穴位,盖以伤湿膏。1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小儿积滞 处方:胡椒、公丁香; 穴位:肚脐;

方法:上二味,研细末,以水调和成饼,贴敷肚脐,24小时更换1次。小儿顿咳处方:阿魏6g,膏药1张; 穴位:天突;

方法:将阿魏放膏药上,敷贴天突穴。小儿发热 处方:铅粉30g,酿酒小曲10枚; 穴位:胃口及手心、足心;

方法:以鸡蛋清调水粉,略稀,涂小儿胃口及两手心。复以酒曲研烂,用热酒和做二饼,贴两足心,用布扎之。小儿夜啼

处方:陈茶叶适量; 穴位:脐上;

方法:将茶叶嚼烂后,捏成小饼状,敷贴在患儿脐上,外用棉花盖上扎好,10分钟后即可停止。小儿尿床 处方:五倍子3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味药,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分做成6块药饼。临睡前取药饼一块置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丹毒处方:硝石、白面各10g;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井水调和成糊状。临睡时涂于足心,外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湿疹 处方:白芷、白及、白枯矾、黄柏、硫黄各25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若湿疹未流水或未溃烂,取药末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部阿是穴处;若湿疹已流水或溃烂,取药末直接撒于患部阿是穴处。每日换药1次,病甚者可每日换药2次。扭伤 处方:大黄粉、生姜汁各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二味,混合调匀成膏状,备用。每用时,将药膏平摊在扭伤处阿是穴,覆盖油纸或塑料薄膜以保持湿润,再用纱布、胶布等固定。敷12-24小时,若未愈者,再敷之。目赤肿痛

处方:决明子适量;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一味,炒,研细末,以茶调敷太阳穴,干则易之。鼻渊

处方:独头大蒜2粒; 穴位:足心;

方法:上一味,去皮,切成薄片,贴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黄木香花50g; 穴位:头顶百会;

方法:上一味,铺于头顶百会处,外用纱布固定。咽喉肿痛 处方:绿豆粉30g; 穴位:颈项; 方法: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成膏糊状,敷贴在双侧颈项处。每日用药1次。牙痛

处方:苍盐(炒)12g,青黛1.5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牙痛一侧的鼻孔中。

处方:全蝎21个,五倍子15g,蝼蛄6个;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三味,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成膏,摊在纸上,贴敷在牙痛一侧的太阳穴上。鸡眼 处方:鸦胆子仁10粒; 穴位:阿是穴;

方法:将鸦胆子仁捣烂如泥,备用。用药时,先用温热水泡脚,后剪去鸡眼上的硬皮,涂少许药泥于胶布上,贴敷在患部阿是穴上,外固定之。5-7日换药1次。冻伤

处方:萝卜1个,麻油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在萝卜中间挖一个圆洞,将麻油倒入洞孔中,再将萝卜烧热,待麻油开滚后,即倒出备用。用治时,用无菌棉球蘸萝卜油涂敷患处阿是穴。每日2-3次。烧烫伤 处方:大黄、地榆、黄柏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先将地榆、黄柏加油熬煮,后加入大黄,待药熬成焦黄色,去渣待冷将纱布浸泡其中。用药时,取浸泡药油之纱布,包敷患处。面部色斑

处方:白及、白芷各6g,白蔹4.5g,白附子6g,白丁香4.5g,密陀僧3g; 穴位:患部;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晚用时,先净患部,再取药末少许,以鸡蛋清或白蜜调成膏状,涂敷患部,次晨洗去。痤疮

处方:黄芩、黄柏、红花、硫黄各等份;穴位:患处;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药时,取药末适量,以清水调为糊状,涂敷患处。狐臭 处方:佩兰叶9g,滑石12g,枯矾6g; 穴位:腋窝;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用药时,将药末敷于腋窝中,用绷带包扎之。3日换药1次。脱发

处方:芫花、红花、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椒各3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放入适量75%乙醇溶液或白酒中,浸泡一周左右,过滤取汁,备用。每用时,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部阿是穴处,擦至头皮发红为度。每日1-2次,1个月为1疗程。烟瘾

处方:丁香、肉桂、谷氨酸钠各等份; 穴位:甜味穴;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0.5-1g,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或加少许白酒做成药饼,贴敷于手腕甜味穴,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

2.中药外敷疗法基础知识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该院70例急性阳证疮疡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对照组35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有19例, 女性患者有16例, 年龄介于14~59岁之间, 平均年龄是 (40.7±3.2) 岁;实验组35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有21例, 女性患者有14例, 年龄介于12~55岁之间, 平均年龄是 (38.1±2.5) 岁。

1.2 方法

以该院治疗的70例急性阳证疮疡患者作为办研究的调查对象, 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用常规抗生素联合药物外敷治疗方法:轻度疮疡患者口服头孢拉定, 0.5g/次, 3次/d, 持续10 d;中重度疮疡患者利用青霉素药物静脉注射治疗, 持续10 d;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 将芙蓉膏贴敷于患者的疮疡部位。观察组患者则选用中药内消外敷疗法:内服药物中包含银花、紫花地丁各15 g, 早休、紫背天葵、赤芍、夏枯草各12g, 丹皮、川贝母、川芍、陈皮各10 g, 蒲公英30 g, 生甘草6 g等中药成分;病情严重患者依照病情情况添加元胡索、金铃子等中药成分;体温升高患者添加牛芬子、大青叶、黑山桅等成分;头面部疮疡患者的药物中应加入羌活、香白芷等成分;下肢疮疡患者的药物配方中应适量加入怀牛夕、独活等成分;所有内消药物配方经水煎制成, 每天一剂, 经两次服用;在内消治疗的基础上, 将芙蓉膏贴敷于患者的疮疡部位。

1.3 疗效判定明显好转

明显好转:无疼痛且疮疡完全消失;好转:无疼痛或轻度疼痛, 疮疡大部分消失;无好转:疼痛稍微缓解, 疮疡未见消失。好转率= (明显好转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s) ,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用常规抗生素联合药物外敷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则选用中药内消外敷疗法, 经过一段时间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

从上表结果中可以得出, 观察组患者经中药内消外敷方法治疗一段时间后的病情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 疮疡的病因分为外感病邪与内伤原因两大类。其中外感病邪分为外感六淫病邪、特殊之毒或是其它外来伤害等。内伤原因主要是本身问题, 即情志不舒、无节制饮食、房室受损等。疮疡轻症有以下表现: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疮疡重症有以下表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咳嗽、痰中带血等症, 更甚者失去生命, 因此如何有效治疗此病受到了更多的关注[3,4]。

其中冰黄解毒膏治疗急性阳证疮疡是采用双盲, 阳性药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简而言之, 冰黄解毒膏治疗急性阳证疮蠰是“没有内消, 只有外敷”的过程, 而常规的抗生素联合药物外敷治疗疮疡疾病后, 可暂时消除疮疡, 当疮疡再一次出现时就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抗生素易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逃避药物, 在不断的变异, 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 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不存在耐药现象。使用抗生素还容易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 也会造成人体损害, 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且容易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 寄殖菌群在互相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 敏感菌会被杀灭, 而不敏感且易繁殖, 其细菌也可趁虚而入, 诱发又一次感染。因此无法彻底清除病灶[5]。但中药的内消外敷疗法, 可从患者体内的病因入手, 利用中药成分彻底消除病灶。中药内消外敷疗法中, 以消、托、补为内治法的总则, 消法能使外疡内消, 避免手术之苦, 这是中医外科所独有的特长。 (1) 病情初期:脓肿尚未形成时, 应该用消法, 即消散的意思, 诊断出准确的病因后,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证治疗, 其治疗法则包括清热、解毒、调和营卫、行气、活血、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法则, 其中最常用的是清热解毒; (2) 病情中期:脓肿已经形成, 但是还没有溃烂, 或是已经溃烂但无法全部排出时, 应该选择托法, 即将毒邪托出的意思, 分两类, 为透托法和补托法; (3) 病情后期:患者的正气较虚, 抵抗能力较差, 应选择补法。补充并增强患者的正气, 加快疮面的愈合能力, 通常采用以下法则, 补益气血、滋阴补阳等;但是什么时候选择补法是不定的, 应以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状况为根据, 选择恰当的时候及用法, 进行补给。外敷治疗中, 应以疮疡初、中、后期不同症状为根据, 辨证用药: (1) 初期:应肿胀部位紧紧围箍起来, 箍围消肿, 阳证者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为主;阴证则以掺黑退消为主;半阴半阳证具有阴阳双重功效的, 即冲和散、冲和膏; (2) 中期:已经形成脓肿, 应切开疮疡处, 及时排脓。应根据疮疡情况选择切开时机, 根据疮疡处的位置选择切口的位置与方向。如应及早切开的手部疗疮和附骨疽;如疮疡在手指部时, 应从手指侧面切开, 切口大小要适宜, 保证脓液全部排净; (3) 后期:清除脓液及腐肉, 促进新肌肉的生成, 加快创口愈合, 采用八二丹、九一丹治疗阳证:采用七三丹、五五丹治疗阴证, 到达提脓去腐的功效;如果窗口面积较小或是发生萎缩时, 应采用白降丹、千金药线治疗;胬肉高突于疮口时, 应用平胬丹;如想清除干净脓腐时, 选用生肌散和八宝丹, 可以配合其他辅助方法加快疮口的愈合, 如垫棉法、扩创法[6,7,8]。研究者认为未来的中医内销外服的方法可以加以改进, 由于中药煎药时间较长, 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 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煎药, 需将中药制成中药饮片或冲剂, 来减少大家的时间。

该研究结果得出, 观察组35例中, 明显好转患者有18例, 好转患者有1例, 无好转患者有1例, 因此好转率为97.1%;而对照组中, 明显好转患者有8例, 好转患者有17例, 无好转患者有10例, 好转率为71.4%。由此得出, 经中药内消外敷方法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抗生素联合药物外敷治疗方法。综上所述, 中医中药内消外敷疗法对于急性阳证疮疡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内消治疗起到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外敷治疗起到了消肿止痛的作用, 因此二者联合有效的改善了急性阳证疮疡患者的病情, 提高了此类疾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许京锋, 祁妍, 金保亮.化腐生肌定痛散治疗疮疡阳证溃疡64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 (8) :894.

[2]陈雪清, 韩书玲.金黄膏治疗疮疡阳证183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1) :226.

[3]李光聪.运用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4) :95-96.

[4]杨秦, 曾莉, 李文林.中医外科关于疮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 (6) :535-537.

[5]Tao KM, Tao Y, Chen CY, et a1.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1 contributed to up-regulation of enkephalin in keratinocytes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J].Anesthesiology, 2014, 121 (1) :127-139.

[6]张庚扬, 李晓军.疮疡疾病相关的外用中药研究概述[J].环球中医药, 2010, 8 (2) :101.

[7]高飞, 周春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疮疡阳证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2, 27 (7) :898-899.

3.中药外敷疗法基础知识 篇三

关键词 中药热奄包外敷疗法 针灸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造成神经受压症状和体征的颈椎疾患之一,占颈椎病发病的50%~60%,2009年3月~2010年3月采用中药热奄包结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西医诊断标准:本组患者61例,男27例,女34例;年龄17~70岁,平均61岁;病程3周~20年,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项肩臂疼痛和患肢放射性疼痛及上肢麻木等症状,每个患者经X线或CT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辨证分型:①风寒阻络证,主症:颈部感受风寒而发病,畏寒肢冷得温则舒。次症:颈项僵痛,活动不利,肢端麻木疼痛,四肢拘急,或肌肉萎弱,手指麻木。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或沉迟;②气滞血瘀正,主症:因颈部外伤或损伤而发病,颈项僵痛,动则加剧,痛点固定不移。次症:常伴肢体麻木,舌质淡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疗方法:①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疗法,对照组只采用电针治疗。②针灸治疗。取穴:①主穴:风池(双侧)颈3~7、夹脊穴;②配穴,根据中医辨证及其临床症状上肢麻木、放射痛配患侧肩髃、曲池;姆、示、中指麻木配合谷、列缺;小指、无名指麻木配后溪、中渚。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取0.35mm×40mm毫针,颈夹脊穴针尖朝向颈椎两棘突之间快速刺入1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针感传向脊背及手臂。肩髃曲池等配穴均按常规取穴刺入,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SDZ-Ⅱ型针灸治疗仪选用疏密波治疗30分钟,1次/日,10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中药热奄包外敷,1次/日,每次30分钟,注意避免患处烫伤,7~10天1个疗程,共3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阳性体征转阴,恢复正常工作;②显效:症状与阳性体征基本消失,基本能从事工作或轻工作;③有效:症状与阳性体征减轻,但未能完全缓解,仍需治疗;④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症状与阳性体征无变化,不能从事工作。

结 果

对照组30例,有效率76.67%,治疗组31例,有效率93.5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热奄包结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讨 论

中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属于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指明本病病因及类型。本病是由于“污秽之血不行,乃至瘀血内结”,使局部的经络气血循环受阻所致。针刺颈椎病变处的风池、夹脊穴配合手三阴经的肩髃、曲池、合谷、后溪、中渚、列缺等穴,能够起到疏通经脉,散风祛寒,利濕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方中麻黄、黑附子、土茯苓、荜拔、肉桂、高粱姜、天仙子、干姜8味药皆可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止痛;针灸治疗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疗法,有效率达93.55%以上。另外,治疗期间,起居要避免风寒湿气侵袭,并且要注意精神调养,加强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方向明.改良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5例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药,2009,28(5):367-368.

4.浩天威中药熏蒸疗法的暝眩反应 篇四

中医熏蒸疗法的暝眩反应,也称为好转反应。

在熏蒸疗法的过程中有7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反应。这是人体在从疾病状态调理至正常状态必须的一个过程,中医称为暝眩反应,也称为好转反应。

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排气多且味很重,这是体内正在升清降浊排废气的表现。

1,局部皮肤痒,微循环正在疏通排毒的正常表现。

2,手上或身上冒凉气,正在逼出体内风寒的表现。

3,脚踝或小腿肿胀,经络不通正在打通的表现。

4,犯困,更怕冷,气血亏,微循环差的表现。

5,出汗有酸臭味,是排出体内毒素的表现

6,出冷汗,体内寒湿重的表现。

7,血糖不稳定,血糖正常前的过程。

8,头部沉重不舒服,脑缺氧、动脉硬化缺血或颈椎不好的表现。9,色斑加重、起皮,淡斑退斑前的过程。

10,头上油垢易产生,身上油垢多很多,这是血脂有害胆固醇排出 的表现。

11,熏蒸后排便变黑有臭酸味为排毒反应。

12,腰部酸痛加重,腰部循环不好到好的过程。

13,胃部疼痛反酸打嗝有饱胀感,胃部病灶区开始蠕动,调理好的过程。

14,出水泡,是毒素排出的表现。

上一篇:化学化工学院实验中心党支部先进事迹下一篇:我为祖国站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