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历》说课稿

2024-09-16

《看日历》说课稿(通用7篇)

1.《看日历》说课稿 篇一

《看日历》说课稿

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二小学校

赵羽佳

《看日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机关二小的数学教师赵羽佳。我说课的题目是《看日历》第一课时。我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看日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七单元《年、月、日》中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内容,主要学习年、月、日,认识24小时计时法,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后安排的,即是对所学时间单位知识的扩充与延伸,又是为认识平年和闰年等有关“时间与数学”知识做铺垫。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借助观察日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在整理数据、观察数据、发现规律活动中,认识大月和小月,并能借助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或其他自己总结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大、小月。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时分秒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日历方面的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不过学生们有着自主观察、探究日历,发现并总结规律的基础。

三、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在整理数据、观察数据活动中,能发现某些月份天数相同、2月份天数有时不同的简单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在识记大、小月的活动中,能积极思考记忆的方法,并能清晰的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并识记大月和小月。学习难点:能发现并总结一些简单的规律,并能选择喜欢且有效的方法记忆月份的特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取问题引导法和指导归纳法进行本课教学。在出示日历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再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汇报后,指导他们归纳规律,并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记忆规律。

学法: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从回顾入手展开学习活动,通过一系列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让有关年、月、日之间的知识更加系统的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五、教学手段

本课教学中学生活动占为主体,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自主学习以及小组交流中思考过程提供平台。经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后,借助多媒体展示自学和交流成果,便于不同小组互相学习和借鉴。

六、教学流程

(一)新知引入(5分钟)

首先我提出问题:“谁能向大家汇报下我们现在开始上课的时间?”学生汇报准确的上课时间后,我介绍其中的时分秒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时间单位,以此来将年月日与时分秒这些时间单位联系起来。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教学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为了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回顾和整理自己对年月日已有的认识,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完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我提出问题“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给他们充分的机会表达,丰富学生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知道一年有12个月,当天是几月几日,当月是30天还是31天,也可能了解到更多的年、月、日的知识。在学生汇报后,我补充介绍两个时间单位:季度和星期。

(二)新知探究(23分钟)

请学生拿出2013年—2016年的年历,在我提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活动和小组交流活动要求后,学生进行操作。

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发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根据课标要求和建构理论的指导,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我在教材活动要求上细化的本次活动要求:

1、独立将2013年—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并与同桌互查。

2、你有什么发现?

3、请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认真听一听同桌的想法。”

教材提供的日历印在四页上,在填写数据时来回翻看不方便,且书中表格周围有过多的会影响学生分析数据的提示,所以我课前将2013年——2016年的日历和表格都重新复印,供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完成后,我请他们借助多媒体展示成果,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学生也许会发现:一年中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其中1,3,5,7,8,10,12月每月是31天;4,6,9,11月每月是30天;2月的天数很特殊,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我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指导归纳有关知识。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若学生已经说出这些知识,就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小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

接着进行一个用大拇指方向来判断大小月的小游戏,预设大部分学生对大小

月判断需要借助板书上大小月的分类,判断速度较慢,所以游戏结束后,我问道“有的同学判断是需要借助黑板上的规律,那么请大家想想,怎么能快速准确的记住各个月份的天数呢?”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记忆有关年月日的规律。

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想办法记住各月份的天数,再集体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如果学生说出书中的两种记忆方法,可以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尝试。如果学生没有说出书中两种方法,教师请学生打开书自己阅读,然后看懂的同学介绍给全班同学。

介绍“拳头记忆法”时,请介绍的学生将拳头放在投影机下展示“拳头记忆法”,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其他学生可以清晰的看见“拳头记忆法”的记忆过程。接着全班一起举起左拳头指一指,说一说,再与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检查说的对不对。

介绍“歌诀记忆法”时,屏幕出示歌诀,帮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同桌互相考一考。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第一题,为了提高学生从年历中查找指定日期的能力,学生了解常识,同时知道要感恩父母,感受年月日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将此题作为第一道练习题。在此习题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找一找其他节日,例如国际劳动节、国际妇女节等。

第二题,为了运用年月日的新知,能正确推算一定天数后的某天是几月几日,也就是求经过的时间,我采用此题作为第二道练习题。

第三题,为了巩固本课重点识记大小月,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这两个填空题作为练习第三题。

(四)学习回顾(2分钟)

为了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回顾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说一说学习体会。

七、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如图。

黑板左侧及中间为本课重难点知识,右侧为副板书,书写本课引入内容。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中“重过程,轻结论”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时,我注意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特别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整体的优势,在小组中,每人都有交流、表达的机会。我力争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学习过程。

最后,谢谢各位评委和老师们的认真倾听,期待您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2.《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二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几篇文章的基础上起着深化勾连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实际上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预期的学生习得。《湖心亭看雪》作为一篇情、景、事交融的优美散文(小品文、游记),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写法上都有可供八年级学生借鉴的地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本课内容及学情,本节课的预期学习效果应体现在以下四点: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理解写的是什么)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3、感悟作者的雅趣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情感目标)

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技能性、积累性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本文语言简洁雅致,特别是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写作方法的运用更使得文章言简而意丰。在慢慢地“咬文嚼字”过程中“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并引领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孤傲高洁的情感”,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多直线思维,还不能全面看问题,因此,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易事,这就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整体思路

本节课以“读”贯穿整节课堂,采用“一线串珠”式方法,设计“导读——译读——疑读——研读——品读——背读——延读”七个环节,层序递进。预期在“品读”环节达到课堂教学高潮。

五、教法

1、诵读法:以“读”作为教学的抓手,由最初的“范读”到最后的“延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通过“默读、齐读、寻读、自由读、想象性朗读、虚拟性朗读、创造性朗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了解写法。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2、疑读法:本节课牢固树立问题探究意识,一方面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入,深化思维;另一方面,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研读文本、感悟语言、品味语言、揣摩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因为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从本质上说:是问题驱动了本节课堂教学。

六、学法

1、朗读法:教学中将朗读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思考的过程中品析词语、体验情感。

2、质疑法:课堂思维从学生开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主动发现问题。

3、去字法:从字词的删减入手,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通过句子前后变化的对比,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语言的妙处。

4、补白法:通过移情式的体验,想象补白文本以外的内涵,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前几天我们欣赏了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三峡美景;品味了清澄明澈、静谧美好的承天寺月色;还观看了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山水之旅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到杭州西湖,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看今天又将有怎样的收获。

说明: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本文导语设计把学习过程比作“愉快的山水之旅”,一方面回顾旧知,一方面又引出新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求知兴趣。

2、译读

1、教师伴竹笛曲《别样的乡愁》范读,学生听读,尽可能随着行踪的变化、景物的呈现,想象并进入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③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有别,必须重视它的文体特点和字面教学。只有疏通文句,才能深入了解文言字词知识,更好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字面教学是个基础,既不能简单感知一下文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又不能牵着学生走“串讲包办”的老路。这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思考、合作攻关来疏通文意,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提醒。“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理解其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3、疑读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小组长归类后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教师。

综合各组的问题,教师选出如下有代表性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②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③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④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⑤“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⑥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说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吕叔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学习文言文,能读懂仅仅是初步要求,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发现问题,主动质疑,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产生疑问后,先是学生用递纸条的方式呈现疑问,教师再掌握情况,从中筛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以供研究、探讨。这里的放手让学生自已主动发现问题,摒弃了“请君入瓮”式的预设框框,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4、研读

1、因为部分问题在理解上有些难度,这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

2、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这些问题中①、③、⑥相对容易些,②、④、⑤有一定难度)

3、研读后明确。

说明:因为疑读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难易有层次,所以有些问题就需要合作攻关,充分发挥团队力量,集思广益。教师把归纳好的问题分成几个部分交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问题,让学生先在组内发表各自意见,进行分析讨论,再依次上台讲解本组同学对此问题的看法。在学生合作交流、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会尝到探究的乐趣。还有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仅限于表层,不能深入理解,如问题②和④、⑤,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首席”的作用,“穿针引线”,适时地启发、点拨,或纠错匡正,或指明方向,讲在疑难处,讲在最需要讲处。

5、品读

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及易忽视的精彩语句,要引导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思考、品析、品味、品评。

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2、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孤傲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情感。快速浏览课文,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题发言。

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融情于景的段落思考)

说明:文言文的语言很精练,语意很含蓄,有的还显得朦胧。而学生的视野毕竟有限,在疑读过程中一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他们并不一定能发现,如精彩语句妙处、语句背后蕴含的深意等。所以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一是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二是用“寻句法”、“补白法”品情感;三是理解融情于景于事的写法。在师生共同诵读、品味、探究中,细细咀嚼文中精妙的语言,慢慢体味其独特情感,并从中悟出融情于景于事的作用。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学生的思考、品评、感悟;教师的引导、点拨、明确都在这里显现,随着学生的奇思妙语涌现和个性化的素材生成,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鸣,课堂教学也在这里达到高潮。

6、背读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

说明:屏幕出示有关课文理解的文字,让学生依据提示背诵。

7、延读

介绍相关书籍张岱《西湖寻梦》、张京元《湖心亭小记》、余秋雨《西湖梦》及网站http://www.chinaedu.com/ http://www.yuwen123.com/,对疑读部分未解决的问题,课外延伸解答。

作业:用白描的手法写自已的同桌。

说明:课堂上学生因个性阅读,所以产生的问题不只“疑读”部分出现的那些,教师手中还有一些写在纸条上的疑问课堂上没有得到解答,课下就作为作业让学生结合相关的资料去解答。另外,学以致用,尝试白描手法的运用。

3.《动手做做看》说课稿 篇三

黄花小学 孙玉芳

一、教材分析:

《动手做做看》是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以“用心思考,用于创造”为单元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故事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就本篇课文来说,故事中的伊琳娜不盲从,积极动手做做看,故事中的郎志万煞费苦心,引导学生动的要勤动手,还有故事中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这些人物都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本节课依然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简单了解故事内容;

2、会认10个生字;

3、会写9个生字,并能组词。教学重点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难点是辨析形近字。

三、教学过程:

(一)“四环导学”的体现: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时间短,活动区间小的特点,在教学中,分别将三个教学目标落实与几个环节中。同时,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几个环节进行区间划分,将这几个环节一一对应划分为三大板块。在“自主学习”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学生自主读文识字;

2、学生自主读文,思考问题;

3、学生自主书写生字并组词。“合作探究”环节包括:

1、检查交流识字和读文;

2、交流读文后的收获;

3、交流生字组词、形近字区分等。同样的,“展示交流”环节也对应了三部分内容:

1、展示识字读词;

2、展示读文及对故事内容的了解;

3、展示生字组词等。

4.动手做做看说课稿 篇四

说课教师胡亚君 各位评委:

早上好!我叫胡亚君,来自午汲实验小学。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各位老师的认可。

我说课的内容是《动手做做看 》的第一课时,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出处、内容、地位:

《动手做做看》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篇阅读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学家朗志万故意把一个错误结论告诉小朋友,再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他不迷信权威,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实践,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学家真正的目的。本单元的教育专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动手做做看》是本组单元的首篇课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生动教材。

(二)《新课标》对二年级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要求: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识字方法能够很快掌握生字读法与写法。

教学重点:会写9个字,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读出生字,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结合新课改理念与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我采用了自主读书、主动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实践中去体验、思考、领悟,并启动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读儿歌,通过读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

我们无论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今天我们来学习13《动手做做看》。

旨在通过儿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整体感知 学习生字

1、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字音,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认识人物(朗志万、伊琳娜)

2、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解决。

旨在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正确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生词,这样设计重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继续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3、生字辨析、识记生字

试一试这些方法:

换偏旁识字

如;慢 — 漫

篇 — 骗

()出来了一()文章

缓()哄()

偏旁归类识字如;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如;琳娜

编字谜识字如;士兵的心(志)

4、再读我会认

齐读我会认,组内互相读

5、练一练

6、写一写(下面是我们这节课要写的生字,你们可要仔细地观察啊!)

7、学生说话占格,师范写,齐读。

8、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检查。

9、展示书写较好的作业。

教师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具体了解识字方法。

(三)、知识拓展掌握新知

1、蒸气机改革家------瓦特

2、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者------蔡伦

3、炸药大王------诺贝尔

4、电话的发明者------贝尔

5、发明大王------爱迪生

旨在扩大学习资源,增加知识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课堂回顾 布置作业

1、回顾本堂课内容

2、教师:对于朗志万,这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所提出的奇怪的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回答的呢?把课文读个爸妈听,并思考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主要是生字范写,力求学生能够直观掌握写字要求,让学生认真书写。

六、说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识字写字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在初读课文时,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换偏旁识字如;慢 — 漫篇 — 骗,偏旁归类识字如;哎、哄,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如;琳、娜编字谜识字如;士兵的心(志)

在书写指导的时候,引导学生因形索义、因意记形。“提、题”两个字先让学生比较异同,然后引导学生知道字的偏旁往往跟它的意思有关。比如“问题”是要靠头脑来想的,而在古代的时候,“页”字就表示“头”的意思。这样,学生根据意思记住字型,错别字的概率就会大大下降。同时,在识记字型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把“题”字的一捺写得舒展,以便托住上面的“页”字,这样教学就会做得比较扎实到位。然而,上课的时候,由于教学内容安排过多,以至于后来写字十分仓促,今后,在教学中实在是应该引起注意。低段一定要保证写字的时间。

5.《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在粤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44~47页。

《看不见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为“认识空气”第1课时,是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空气”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觉及(借助媒体、实验)间接感觉: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及空气实实在在存在着、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等属性。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在深入认识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点,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科学探究

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科学知识

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出发,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感受空气的存在及知道空气占据着空间”。

本课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趣法

本课中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让学生在一个个的问题情境中从猜想――观察――发现――提出问题――验证猜想的活动中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2、实验教学法

我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还采用了“实验教学法”,加强了科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感知科学概念。

四、说学法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采用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感知法

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看、摸、按、听等多种观察方法感知空气的各种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似乎熟悉的空气,原来观察起来还有那么多的奥秘。

2、小组合作法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3、实验探究法

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因此,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原有经验,本课在设计上力图在指导学生学会规范化操作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足的科学探究材料、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行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感知,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五、说教学准备

学具:风车(每组一个)、气球、扇子、塑料瓶子、玻璃杯、装有2/3水的水槽、保鲜袋每人一个、干的纸

教具:塑料瓶子、玻璃杯、装有2/3水的水槽、保鲜袋、干的纸、毛巾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体现课程课改的精神。落实《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师生探究”;“运用媒体,思维提升”;“总结延伸,拓展视野”四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所以本课的导课的设计力图使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悬念,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1、第一个环节,先给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用课件出示精彩的降落伞表演,并针对这些图片提问,高空中降落伞像一朵“盛开”的花,为什么高空降下来的降落伞会“盛开”?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的呢?如果是空气,那空气又在哪里呢?从而引出研究的课题“认识空气”。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并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提出问题,师生探究

本课以“怎样才能感觉到空气的存在――怎样用感官来感觉空气――纸为什么不湿――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这几个问题的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首先演示:拿一个装有水的饮料瓶,然后打开盖子把水倒掉,再把盖子盖上,然后用手捏瓶子。对学生提问:为什么捏不瘪呢?瓶子里面有没有东西呢?怎样才能证明空气的存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以小组形式动手实践。(如挥动手中的风车、扇动扇子、吹保鲜袋……)

(2)引导学生用感官了解空气。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空气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我和空气躲猫猫”的游戏,让学生想个方法把空气“逮住”放在我们面前吗?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用各种方法收集空气。用手、口、耳看看能不能发现空气更多的秘密。

然后让学生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

好奇心与动手玩是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人人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经历捕捉空气的过程。通过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自己的手、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也感知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为本课下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3)魔术表演。

“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中对这一环节并没有设计具体的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体验,我准备了让三年级学生既感到好玩又有一定经验基础的魔术表演“小纸巾奇遇记”,安排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真正感知到看似空的瓶子、杯子中确实有空气充满着(空气占据着空间)。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空气占据着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各种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证明空气占据着空间,让学生自选材料实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多方面的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并巩固这一知识点。

(三)运用媒体,思维提升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多媒体播放“身边的空气”,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对空气的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总结延伸,拓展视野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2、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请把你了解的空气描述出来。

3、空气的秘密还有很多,出示一些有关空气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上网去了解更多空气的知识。我们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收集资料是将本节课科学活动的向课外延伸,非常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快乐,养成热爱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志向。

七、说板书设计

看不见的空气

空气的性质:1、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

2、占据空间,能流动

6.《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对于西湖,人们常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来西湖雪景在人们眼中是何等美丽!这篇文字,开篇点明时间,其中暗含着对故朝的追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我们都读过柳宗元的那首著名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回过头来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篇文字所营造的境界是多么的相似,笔下的山水正是他们孤清寂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家没有直接去写他的心情,然而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早已经跃然纸上了。待到具体的湖中雪景描写,张岱就只用“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句描写出,淡淡的笔触,读来是那般隽永。张岱是个“痴人”,这是舟子的说法,然而还有比他更痴的人。谁呢?湖心亭上客居此地的金陵人。人生最难得的事是天涯遇知音,“国破山河在”,两个漂泊天涯的人相遇,那种感慨真实一言难尽呀!

7.关于《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张岱以清闲淡雅的笔墨,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以不着痕迹的浅淡笔触展示了游湖人的高雅情趣,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积累相关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及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竞赛活动法,朗读法,赏析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另外作为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初读

1、导入课题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使学生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抛出引言“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检查预习

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说明:初读阶段,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调节初三紧张乏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中初步感知文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精读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采用什么写法?

3、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的态度呢?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三)品读

在整体朗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下来开始对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加以深入挖掘。为了防止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留于表面,我于是设计了由词到句到文的三个环节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

一读品词语。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我让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意在通过对词语的赏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两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绝”字和“独’字来分析,一个“绝”字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然而正是在这人鸟声俱绝冰雪天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趣啊!

二读品美点。本文意境深远,更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其中在写湖中雪景,视线由远及近,山水,景致,人物一气合成,如同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

于是我设计了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意在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鉴赏,由景入情,例如:“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我指导学生体会句中视线由远及近的移动,景物由面到点的变化,从而感受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及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粟米的深沉感慨。

三读品情感。文章虽是写景佳作,但它更深的寓意是在于抒发他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虽然就学生的年龄而言理解这一情感有一定距离,但在前文的层层铺垫之后学生的感情已经逐渐被调动起来,于是我设计了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虽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但学生很快就能捕捉到情感喷发的焦点。如: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夜深独往,既是不欲人见,也是不欲见人。那么作者的这种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忧愤就溢于言外。再如:周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的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环节确实有一点的难度,有时也遇到了引而不发的尴尬局面,但我始终紧扣文本,力图做到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正是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下面让我们一起以我们最饱满的情感再次齐诵全文,再次感知这位痴人之痴心。

关于《湖心亭看雪》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二)学法的点拨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

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师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精读课文。

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熟读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课堂小结: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关于《湖心亭看雪》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三、学生合作探究:

1、语词破译组: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上一篇:欢乐课间作文小学下一篇:《钢琴艺术赏析》网络学习课后习题答案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