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2024-12-03

毕节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通用10篇)

1.毕节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篇一

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毕节市气象局

近年来毕节市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会需求,以服务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为宗旨,遵循“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发展理念,努力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一)努力构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

目前已经完成气象预案体系修订,预案已报相关单位,等待最终的批复,初步开展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重点研究了暴雨、干旱、凝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风险评估,建立了气象灾害收集评估制度,出现重大气象灾害时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评估工作。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充分利用“3.23”气象日、科技宣传周、科技下乡等机会制作一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对老百姓进行宣传。同时已经完善了市政府相关领导、乡镇书记、镇长、村级信息员数据库建设工作,拓宽了信息覆盖面。

(二)进一步强化决策气象服务

每年结合毕节市各个季节天气气候特点,明确年度、季、月决策气象服务关注重点,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和敏感性,对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命名、服务产品的数据、图标、制作流程和服务传递程序、时间等进行规范,不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质量。建立并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传真、网络、短信发送文件交换等渠道,还建立了专人新闻发言制度,当气象台预报有重要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通过电视、媒体等渠道由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接受电视等媒体的采访,让老百姓接受最权威的气象预报信息,提前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准备。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与农业、林业、水文、交通、旅游、国土、教育部门合作,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针对性及应急联动的有效性。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敏感性。主动跟地方政府沟通,及时了解当前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决策气象服务工作。从2011年以来,当预报有暴雨等重大灾害天气即将影响我市时,气象局以《重要气象信息专报》的形式由局领导亲自向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汇报,领导作出批示,由地方政府领导亲自到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对全市防汛形势统一调度。

积极参与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价项目工作,为优化我市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服务。

(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发布流程

(四)所使用的地方标准和指标体系

所使用的地方标准:“凝冻”灾害。

指标体系:地上结冰,天空一般有小雨雪。它既区别又类似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它突出的是凝冻过程,体现的是灾害影响。

二、全面加强公众气象服务

目前我市向社会公众发布的突发预警信号包括暴雨、干旱、雷电、冰雹、低温冷冻、大雾、道路结冰等灾害性天气,当有暴雨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发布手段和方式,不断增加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发布频次,努力扩大公众气象信息覆盖面,及时利用省局分区全网发布系统将重要气象信息发布,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同时还和市国土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开展7天内的城镇精细化预报服务。加强面向全社会的公众气象服务,满足公众对气象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联合交通、旅游、国土资源、联合民政、电力等部门共同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保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传播媒体,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的广覆盖。

三、逐步完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做好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工作,我局积极主动与多家行业单位进行沟通,了解不同行业的气象服务需求,尽最大努力做好优质的气象服务工作,如长期与电力、烟草、农业、植保站等部门的合作都很好,由于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做得较好,气象服务工作得到了这些部门的 高度评价。

加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每次遇到重大户外大型活动,我局都统一调度、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周到服务,各科室紧密配合,较圆满地完成各项大型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

四、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村级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针对特有灾害的防御、科普、和灾害普查工作,加强公众,特别是边缘山区老百姓的防灾减灾宣传,建立灾害评估业务(包括预报技术研究、技

术开发和平台建设),完善应急体系,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社会舆论给予科学引导。

(二)强化决策气象服务

要继续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以政府为载体,关注社会重大发展问题等方面需求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敏感性和针对性,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气象服务中的指标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气象预警平台和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由于对我市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因暴雨诱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因灾害发生突然,因此要加大预警平台的投入和开发力度,努力拓宽信息传输渠道,让老百姓在最短的时间知道气象信息,尽早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2.毕节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篇二

毕节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 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稍显滞后, 在数据共享与数据服务方面有很多要做的工作。随着空间数据获取技术和手段的发展, 高质量高精度空间数据的数据量正呈几何级数倍增。如何有效的存储、管理和共享海量空间数据, 并在此基础之上提供弹性的、可靠的、高性能计算服务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1]。近年来, 云计算技术不断成熟发展, 特别是云计算与地理信息的结合为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 的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及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前景, 为空间数据获取快速及高效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1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诞生于企业界, 学术界对云计算的研究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云计算的概念、内涵、技术体系和应用范围目前还有待统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GIS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云计算的出现及其发展, 为GIS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环境。由于云计算是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按需即取的服务, 对云GIS应用模式的研究将丰富Web GIS理论。本文涉及的云计算关键技术主要有[2]:

1.1 虚拟化技术

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要解决大规模的虚拟化资源管理问题, 主要包括虚拟化资源的动态负载均衡、虚拟化资源的迁移、虚拟机灾难恢复、虚拟机的安全及可信管理等, 因此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到云计算环境中是非常值得研究并具挑战性的话题。

1.2 分布式存储

分析和比较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式文件存储 (简称云存储) 与分布式数据库的特点, 然后对分布式空间数据存储方式进行探讨。

1.3 分布式计算

从云存储的特点可以看出, 云计算中的分布式计算技术Ma PReduce属于分布式存储系统编程模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合理的规划待研究问题的并行性, 以及理解现有并行框架运行方式, 如采用Map Reduce编程, 需要考虑并行计算划分阶段的基本要素, 需理解其工作时负载均衡、任务调度方式、数据访问方式等。

1.4 云服务

云计算中的资源都是以服务接口方式暴露给用户, 从服务提供的范围划分, 云计算可分为私有云、公有云及混合云。如何建设云计算有很多争论,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分析, 包括采取的技术、服务类型、规模大小、安全性、虚拟化、性能、网络设置等;而从使用者的角度, 则相对简单, 主要包括所需服务内容、未来扩展、数据安全等。本文所研究的云计算属于混合云, 其中公有云主要是云环境下地图服务与共享服, 私有云提供更高性能的并行计算能力。

当前, 云GIS还处于发展阶段, 云计算的四种服务模式在云GIS都有体现。“云”的规模按行业、规模、流程、业务和不同层次的用户可以动态伸缩;“云”之间也可根据不同需要、不同业务属性进行聚合;服务提供商可重新定制其应用, 为各种用户提供无限多的千变万化的应用。据云计算的四种服务模式, 云GIS也提出了四种GIS应用模式:

(1) 软件即服务 (Saa S) :是通过网页浏览器把程序和功能传给成千上万的用户。

(2) 平台即服务 (Paa S) :即大家所熟知的“云件”, Paa S能够将私人电脑中的资源转移至网络云, 是Paa S的延伸。这种形式的服务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 允许开发者进行创建、测试和部署应用。实例包括Arc GIS Oline共享的REST API和Arc GIS Web Mapping API。

(3) 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 S) :由计算机架构和虚拟化组成, 并作为服务实现为用户提供。基于Internet的服务是Iaa S的一部分。

2 平台框架及关键技术

2.1 平台框架

使用专业GIS平台厂商的Server加上云套件作为数据核心, 利用GIS门户作为权限管理和共享的平台, 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多种端支持的贴合业务需求的应用。这种建立模式的优点除了传统SOA的所有优点外, 还具备大数据管理分析方面的优势, 简化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智能化弹性调整, 充分使用硬件资源;缺点在于一次性投入成本较SOA模式高, 但是长期使用较为理想, 因为节省运营维护费用。因此在实际开发中, 可以考虑将传统SOA模式与云存储、云集成、云管理、云共享等需要的部分相结合[3]。图一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毕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贵州省市县级公众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本文采用基于云计算环境的部署方式, 运用灵活的开发手段, 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公众版地理信息的查询、检索、地图浏览, 及对电子地图的管理、维护, 实现面向公众的地理信息服务。

2.2 GIS云服务构建

GIS云服务平台如图一所示。

GIS云计算的建设模式与云计算相同, 主要有三种建设模式, 即公有GIS云、私有GIS云和混合GIS云。其中, 混合GIS云是公有GIS云和私有GIS云之间的权衡模式。对ESRI来说, “云服务”和部署模型提供的技术和架构是研究与发展的关键领域。基于“云服务”的GIS (GIS in the Cloud) 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且运营更加灵活有效, 而且使其快速实现新的运营能力[4]。

平台研究内容涉及Arc GIS云服务的Iaa S、Paa S、Saa S解决方案, 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服务模式。传统的应用程序部署需要关注数据采集、处理数据、构建数据库、制图、发布地图服务几个方面, 更重要的要考虑GIS软件的部署和优化软件系统配置。采用云计算可大大简化GIS服务器的部署, 减少复杂的服务器的管理, 集中统一的维护数据, 通过共享的方式提供数据服务和软件服务。

平台使用天地图以及Arc GIS提供的API (Java Script和Silverligt等) , 访问地图和任务服务, 创建富互联网应用,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将配置好的地图、使用到的数据、相关的文件上传到云端, 组织在目录中, 发布后可用于共享;

(2) 利用云端部署好的Arc GIS Server将配置好的地图切成瓦片, 并以Tile Services的形式发布;

(3) 将矢量数据发布为可查询、可分析、可编辑的Feature Services, 供应用程序调用;

(4) 与Arc GIS桌面产品联动, 直接从Arc Map中将地图、GP工具发布为云端服务;

(5) 具有群组、角色、权限管理功能, 可以指定共享的对象和内容;

(6) Arc GIS Online的后端是运转在亚马逊上的无数个Arc GIS Server实例, 利用亚马逊AWS保证服务的弹性、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3 数据解决方案

数据解决方案如图二所示。

研究并实现进行电子地图制作与服务发布的三个步骤:前期数据处理、电子地图配图和地图服务发布[5]。

2.4 平台的部署

(1) 本地部署

基于10以上版本的Arc GIS部署方式主要有:开发人员沙箱站点、单机器站点、多机器站点。本研究采用第二种方式, 单机器站点方式从意义上讲就是单GIS服务器站点, 是简单的适合最终成果部署的一种。它将GIS服务器通过Web Adaptor向外暴露, 配置相对简单, 可以将GIS服务器和自身的Web服务器整合, 并且增加额外的安全技术以及增加承载Web应用程序的能力, 适合有小并发量的用户[6]。

(2) 云端部署

采用云计算可以大大简化GIS服务器的部署, 减少服务器的管理;可以将缓存的地图切片上传到云端, 在云端建立数据中心;可以将GIS平台所有的技术点“暴露”成一个个可调用、可访问的服务, 一切都是开放性的、以服务的形式展现, 整个产品是一个具有松耦合、可移动、可伸缩性和自适应性的架构。Arc GIS Server 10里面含有一个可轻松部署到亚马逊弹性计算云 (Amazon EC2) 上的解决方案———Arc GIS Server on Amazon EC2, 要使用该解决方案, Arc GIS Server的用户必须向ESRI客户服务中心提交亚马逊网络服务帐户信息。这个帐户是可以免费获取的, 但是如要使用亚马逊网络服务中诸如网络、计算和存储等基础设施则是需要付费的。

3 平台实施

本文将云计算技术融入到GIS, 对云计算在毕节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进行研究, 分析云计算提供服务模式在GIS中应用的具体表现, 构建基于天地图、Arc GIS云平台等云计算环境的云GIS框架, 实现平台有效地和现有的云计算平台进行对接。门户网站采用Java Script+HTML语言开发, 部署在IIS服务器上;基础地理数据来自天地图及Arc GIS的云服务, 毕节地理数据可以在本地服务器发布或部署到云端。地图服务利用天地图及Arc GIS应用程序接口API进行二次开发构建应用系统。

系统根据其功能需求分析暂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地图显示浏览、查询、交互、数据服务、专题图。

(1) 地图显示浏览

主要包括对地图放大、缩小、移动、鹰眼、地图显示等功能。

(2) 查询

主要包括专题要素查询、地址查询等功能。

(3) 交互

主要包括添加标注、地图纠错、画点、画线、画面、侧面、测距等功能, 让用户亲自体验, 实现人机交互。

(4) 数据服务

主要包括毕节市基础地理数据及遥感影像数据的调用接口。

(5) 专题图

提供毕节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专题图。

4 结束语

毕节地区地处黔西北, 经济相对欠发达, 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稍显滞后, 在数据共享与数据服务方面有很多要做的工作。本文将云计算技术融入到GIS, 对云计算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分析云计算提供服务模式在GIS中应用的具体表现, 构建基于天地图、Arc GIS云平台等云计算环境的云GIS框架。本文紧紧围绕贵州省大数据、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建设趋势, 研究云计算环境下大数据中不可或缺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开放式应用, 实现海量数据共享与行业应用, 建立毕节地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毕节地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并为智能交通云工程、智慧物流云工程、智慧旅游云工程等公共云平台建设带来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亚杰, 李琦, 冯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架构研究[J].测绘科学, 2014, 39 (08) :70-73.

[2]李德毅, 张天雷, 黄立威.位置服务:接地气的云计算[J].电子学报, 2014, 42 (04) :786-790.

[3]曹全龙, 唐权, 杨程瑶.基于Arc GIS的云GIS平台设计方案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 37 (10) :36-38.

[4]谈帅, 刘波, 刘昱君.基于云计算的市县级“天地图”架构设计[J].测绘通报, 2012, (S1) :621-623.

[5]王志红, 任金铜, 汪华君, 等.基于Arc GIS的“天地图·天水”电子地图建设[J].测绘, 2014, 37 (02) :63-67.

3.毕节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篇三

针对目前的公共气象服务,通过对自己局站情况的把握,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从服务对象上,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服务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应有所区别。对于决策气象服务,其侧重点是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做好决策气象服务是县级局的工作重点,尤其是要进一步增强县级局公共气象服务的敏感性。如灾情调查收集上报的及时性,预警信号发布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而不能某县出现了气象灾情,新闻媒体都报道了,县级局还不知道,造成被动局面。对于公众气象服务,其侧重点是实现服务的多样性、精细化、高频次和广覆盖。

其次,县级局公共气象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事业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落脚点。各地县级局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需求、地理环境及天气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做好县级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

县级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包括编制县级局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加强气象灾害信息收集上报,开展气象灾害普查、调查;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建立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增强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按照中国局要求,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县级气象部门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同样的天气过程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对不同行业和人群的影响有着明显差异。气象服务系统如果仅仅是在“阁楼”中提供观测和预报产品,而不能够准确掌握灾害性天气影响区域的各种情况,就难以提供有价值的、针对性强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能够通过对天气形势的把握,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对灾害性天气引发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及其对交通通信设施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城镇乡村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和预警。将气象服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面向实时气象防灾减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并探索对外发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产品的新机制,逐步实现由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预报的延伸。

公众气象服务:为公众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向公众普及气象科普知识等。在城市,要依托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精细化;在农村,要充分利用各种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社会资源与传播载体,解决服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业农村气象服务:包括强化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加强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气象服务等。要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气象为农服务业务,充分发挥县级气象部门和基层气象信息员的服务主体作用,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要继续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目前“两个体系”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扎实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继续健全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并带动地方政府加强对气象为农服务的组织领导、加大对气象为农服务的资金投入、出台有利于气象为农服务的政策措施,力争形成强大的气象为农服务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管理新体制,强化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要通过试点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编制和经费预算的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等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和气象灾害防御相关设施建设和维护等项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气象部门为技术支撑,以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为核心,以乡镇气象信息服務站为载体,以气象信息员等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形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长效发展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在上级气象局指导下,开展突发公共事件事发点气象条件监测服务;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气象预报服务等。

专业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必须强化科技支撑,从基础能力上改变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不高,服务产品不“专业”的状况;同时要进一步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从服务需求出发,发展涵盖气象高影响部门的专业气象服务。

上述几个方面工作是目前县级局有条件做、可以做、而且也能够做到的。事实上,各地的一些县级局已在这几方面做了许多富有探索性的工作,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气象服务活动,并初步摸索出一些经验。如:

(1)河北省迁安市气象局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构建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好地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他们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防灾减灾需求出发,注重基层调研、走访,在切实了解全市各区域、各行业及各部门对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几年努力,初步建立了以气象综合观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输三大系统为支撑的地方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撑。

(2)浙江省德清县气象局服务新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该县气象局以创建全国首个新农村气象工作示范县为契机,在全国率先编制和出台了首个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积极推进以“强化四项保障、实施四项工程、建立四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以上县级局结合本地特色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方法。各地县级局应该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实现基层台站公共气象服务的多样性、有效性、广覆盖,提升基层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好的服务要有好的技术支撑,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势在必行。

4.公共气象服务考试提纲 篇四

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公共服务还包括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如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公共服务的类型在我国目前公共服务包括四大类:一是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水、电、公路、电信等;二是经济性的公共服务,如规划与计划的制定,规范的监督,宏观调控,资金的动员与分配等;三是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等;四是安全性的公共服务,如国防、警察、消防等,用以维护整个社会安全与稳定。基本特征一是为大众的服务,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不仅是对特殊阶层和特殊人群;二是基本的和基础的服务,如九年义务教育、新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等;三是非赢利性的服务,它指不以赢利为目的,其服务所得不用于利益分配,而用于公共事业发展。

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是新时期公共气象服务深入发展的着力点:

1、要强化体现政府行为的意识:在服务中发挥职能,在发挥职能中体现服务。

2、要更加注重适应和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更深要求。

3、要探索气象服务多元化发展机制:履行和发挥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机制保障。公共气象服务概念,公共气象服务的概念指气象事业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并让用户了解和掌握一定气象科学知识,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原则:需求牵引原则、公益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人为本,普惠公平原则

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理念:发展理念:“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

核心理念:增强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服务的能力

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

重点理念:防灾减灾、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协调理念: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促进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与公共气象服务的协调发展

公共关系服务属性、类型,公共气象服务的属性:公益性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属性。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具体表现 分类: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的产品类型: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各种公共媒体适时发布的天气监测服务产品、天气预报服务产品、气候服务产品、环境预报服务产品、气象 灾害预警服务产品、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和气象科普宣传等。天气预报服务产品:短时临近预报产品,短期预报产品,中期预报产品

专项气象服务主要类型:专项气象服务是从决策气 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中逐渐衍生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气象服务类型。两大类:一类是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建设、国防安全和军事等专项气象保障服务;另一类是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专项技术服务。专项气象服务的基本特征针对特定的服务需求,面向特定的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

要认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更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2)要从更好地体现公共服务和我社会管理职能,找准推进深入发展的切入点。(3)加强预报预测业务能力,提高预报预测水平,是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保障。为什么进行发展公共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党组深入贯彻十七大、国务院3号文件、国办49号文件,总结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经验提出的战略任务。2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的迫切需要。3是增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主要任务,体系中的关系主要任务-服务内容上面向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为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气象服务、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交通、水、能源、电力、卫生等行业气象服务、城市气象服务、重大活动和重大工程等专项气象服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等。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再认识:“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注重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促进气象服务不断适应需求,气象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气象工作在建设服务性政府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二、气象灾害、类型、影响特点,类型: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特点:灾种多、突发性强、频率高、分布广、危害重等,同时由气象灾害引发或衍生的其他灾害如山洪爆发、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对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影响:不仅造成粮食减产和直接农业经济损失,还带来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诸如灾荒、饥饿、疾病、物价上涨、失业等,影响社会安定;干旱可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土地干旱化、荒漠化;暴雨洪水可引起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间接影响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的新特点:气象灾害呈多发,重发趋势、气象灾害的“灾害链”特征更显著、气象灾害的关联性特征更突出、气象灾害的社会敏感性更高。

防御气象灾害概念及范畴,目前重点是什么?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有哪些?

气象灾害防御概念:通过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效益,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是气象部门履行政府部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综合体现。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内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发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综合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气象灾害防御 工程措施。五项保障措施: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气象灾害繁育经费投入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部门间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气象灾害防御的范畴: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防御应急体系,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法规标准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运行机制,建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20年减少50%,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减少20%,农牧业开发控制在气象资源的承载力之内,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达到相关标准,城乡人居气象环境达到优良标准。

重点气害防御工程: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大城市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台风灾害防御气象工程、高影响行业气象灾情综合监测预警工程、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气象卫星工程

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内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发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综合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气象灾害防御 工程措施。气象灾害防御的五项保障措施: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气象灾害繁育经费投入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部门间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气象灾害防御概念:通过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效益,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是气象部门履行政府部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综合体现。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政府主导(行政组织协调、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建设、财政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减灾队伍建设)部门联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消息树的部门间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信息共享联动、监测预警联动)社会参与(气象志愿者参与、社区气象防灾减灾、公众参与、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参与)

三、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农村气象服务: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两个体系建设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2010年春季农业生产会议上把两个体系建设做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作为推进新时期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任务。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农用天气预报、气候和农业气候资料服务,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预报以及各种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具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农业气象情报服务。主要有农业气象旬(月)报、雨情、墒情、农情、灾情和春秋季播种季节低温情报等;(2)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主要有播种期预报,物候期预报、土壤水分条件预报、物和牧草产量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以及农用天气预报等;(3)农业气候评价和专题分析。主要是对作物或全年的农业气候利弊进行全面鉴定或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农业气象问题进行专题分析服务;(4)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应用服务。从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入手,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气候资源,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改革种植方式等提供科学依据。

农村气象服务解决办法: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向综合化发展(融入农村:与党政、民政、农技部门建立综合信息站。发展农网,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将气象信息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发展新的技术服务方式,适合农民的应用水平。强化管理职责(明确定位:农村气象服务是地方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要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发展之中。县级气象局承担对农村气象服务的运行管理,包括气象服务的网络体系建设、气象服务、信息队伍的管理维护等。探索县级气象局的机构建设新模式。县级气象部门的转型发展:由业务为主的部门向更多承担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扩大中央财政的支持规模:2011年已安排近1亿元的乡村专项。通过中央财政的匹配政策,争取各级政府的投入,信息服务站的维持纳入公共财政。)两个体系的整体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向乡镇全面推进。)强化为农气象服务的能力建设发挥各级业务的整体优势,改变过去国家和省两级侧重于为决策者和农业部门服务的倾向。(形成以省级为龙头的农业气象业务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省市气象业务单位加强精细化预报预警和农业气象技术支持能力。培养县局气象服务队伍。)

四、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在使用,在循环,尽量减少资源投入和废物生产,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实现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渣及日常生活废物的循环利用。引导全民从我做起,保护地球家园,保护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仅仅是工业经济的事,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组织环境继续恶化。在环境气候全球治理中进一步发挥大国作用。

一是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大力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强度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

三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努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四是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固碳能力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碳汇。

五是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在农、林、水、气等重点领域和海岸带等脆弱地区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应急机制,提高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

六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学科建设和基础科学研究,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

七是完善经济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规范和引导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继续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八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广泛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机制。

五、业气象服务:

5.县局公共气象服务调研建议 篇五

秘网免费公文网

县局公共气象服务调研建议2010-06-29 18:53:5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县局公共气象服务调研建议县局公共气象服务调研建议(2)10月23~25日,湖涛、沈建国、杨志利一行三人赴**、**、**县气象局就县局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作为县一级气象部门来说,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三农”。各县局对此都作了积极探索。从三个县局情况看:

(一)为农业服务正普遍受到高度重视。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加强为农业的服务意识比较强。三个县局均把为“三农”

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面向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发布渠道。

(二)为农业服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是局限于大众农业泛泛服务,而是紧扣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为农业服务的思路和做法。如**市气象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为满足**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公众服务专业化、专业服务精细化”的服务理念,以提高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为重心,加强监测能力为手段,使农业气象服务更加贴近农业和农民。

(三)为农业服务讲究特色。**市盐业发达,县局针对盐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与**盐务局合作,开通了盐业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此平台具有信息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时效性新等特点,服务内容包括了最新气象预报、临近和短时的气象预报、降水的定时和定量预

报、蒸发量预报和实况等。该平台自运行以来,广大盐业生产用户尝到了气象信息的甜头,受到了盐业用户的青睐。

(四)基层台站为全省“四个特色气象服务品牌”探索了路子。怎么样打造为果品蔬菜的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局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影响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对棚内小气候做出准确地判断,**县局选择在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大棚内建立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为:气温、地温、湿度、辐射。并将观测气象信息在中国**蔬菜网和**农业信息网向公众发布。

(五)为农业服务讲究贴心农民。**针对果品的服务、**针对沿海养殖的服务、**针对蔬菜的服务,都做到了贴心贴近农民,深受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局依托“**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收集的温、压、湿、光照等气象要素数据及制作的大棚蔬菜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气象网站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

向菜农提供服务,受到菜农好评。寿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预报到每个乡镇的精细化电视天气预报,增加了一周天气趋势预报、农事与建议等内容,使预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六)为农业服务科技含量增加。**与无锡大气科研所、潍坊市气象局联合开发 “**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在蔬菜大棚安装自动气象站,获取蔬菜大棚的温度、湿度、地温、日辐射等气象要素资料,对该资料进行分析,并研究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对温室气象条件的影响规律,建立外部环境气象条件与棚内气象条件的联系。同时建立蔬菜生长条件数据库。收集不同蔬菜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条件资料,包括蔬菜种类、蔬菜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利用大棚内外气象条件的联系,输入最新的天气预报结论,得出大棚内气象要素的预报信息,通过12121、手机短信等渠道为菜农及时提供服务。

(七)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仍是传播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三个县局都建立了延伸到农村的手机信息库,通过短信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建立的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除发布气象信息外,还多次为市委、市政府发布政务信息,先后为纪委、宣传部、绿博会组委会、公安、工商、民政、物价、消防等部门,及时发布信息,业已成为推介**气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县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人才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人才匮乏,人才老化的现象,人员队伍素质还需加强,特别是既善管理又懂业务的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大气科学又懂气象服务的人才几乎没有。

(二)预报预测水平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准确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气象信息发布的渠道不够畅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手段不先进,信息传输主要靠电话、手机短信等。怎么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个大事。

(四)单位存在着收入不合法、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防雷审批、技术服务、防雷市场没有彻底分开的现象,县级气象部门只有防雷技术机构,但是没有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银行账户,审批收入有的是气象主管机构收取,有的是所属企业收取,这些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许多地方纪律检查部门对此质疑,给单位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隐患。

6.毕节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篇六

湖南省气象局局长 祝燕德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性事业。这个定位决定了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是气象部门履行国家公共职能的体现,是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密切相联的纽带。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必须适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保障和资源环境保护提供服务,尤其要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作出贡献。

防灾减灾: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是前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总量的增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已把气象服务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公共需求,高度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对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有着十分迫切的要求和日益增长的需求。防灾减灾同人口、资源、环境一样,都是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而气象工作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其中的首要环节。气象灾害作为大自然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防与不防存在天壤之别。当不可抗拒的灾害来临之前,气象监测预报“一字千金”。一次哪怕提前几分钟的准确预报就有可能为抗灾救灾抢得先机,避免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再准确的预警,如果不能及时广泛发布,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气象预警只有发布及时,覆盖面广,才能为防灾赢得时间,从而做到有效的防灾、抗灾、减灾。构建无缝隙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仅有利于社会公众有效做好防灾避灾准备,也有利于党政领导及时指挥防灾抗灾工作,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和效率。因此,做好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是构建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极其关键的环节。

气象预警:湖南防御山洪灾害的“利器”

湖南是一个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灾害频发的中部省份。尤其是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对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已经成为湖南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湖南的山洪灾害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季节性强,频率高。二是区域性明显,突发性强。三是来势凶猛,成灾快。四是破坏性强,危害重。而湖南山洪灾害的易发区,又往往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远山区农村,这些弱势群众更加迫切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怀,在气象灾害发生的危急时刻,更加需要及时得到赖以“救命”的气象预警信息。因此,如何在山洪发生前把预警信息传递给他们,既是政府最关心的,也是气象气象实践“公共气象”理念的职责所在。

传统的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方式包括广播、电视、报纸121电话以及网络等,但传统手段在预警信息发布上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如果身处室外,看不到报纸、电视,也不能上网查询,或是错过了收看收听时间,就无法接收到广播、电视发布的预警信息,而且对于突发性天气灾害,普通的传媒手段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

湖南气象部门早在2005年就主动向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利用手机短信发布气象预警信息的建议。因为

手机短信有传播迅速快捷、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是传递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发布短时突发气象灾害以及在夜间或是在偏远山区发生的气象灾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解决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手段。湖南省气象局的建议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在副省长杨泰波的领导协调和各部门配合下,很快建立了手机短信气象预警系统。当年就通过这个系统向21363名防汛责任人免费发送气象预警信息,对减少山洪地质灾害人员伤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至今年汛期,湖南手机气象短信免费用户已达69789户,居全国气象部门第一位。湖南省气象局始终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定位,对防汛责任人免费服务,并且实行专人管理,单独建库,优先发送,实时监控。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还直接打电话进行紧急预警服务。今年仅“圣帕”台风影响湖南期间,湖南省气象局就通过手机短信向839万人次(移动、联通、小灵通手机用户)免费群发暴雨预警短信,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肯定。

实践证明,气象短信成了基层防汛工作者的得力助手,在暴雨山洪灾害的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被新闻媒体赞誉为“穿山越岭的关怀”。省领导对手机短信气象预警在组织人员紧急转移安置过程中的明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在2007年召开的全省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指示,在手机短信气象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农村广播系统,防汛责任人收到气象预警短信后,及时启动农村大喇叭发布警报,配套采用高频口哨、打锣、放山铳等方式,及时通知村民转移,避让山洪地质灾害。这是对我省手机短信气象预警的延伸和完善,在今年防御山洪灾害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与去年“碧利斯”相比,今年“圣帕”台风影响湖南时间更长、强度更强、范围更大,但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远比去年少,人员伤亡不到去年的2%。这样的成效,既是党政领导科学决策和指挥的结果,也是全国气象部门准确预测预报的成效,这其中把气象预警信息及时传送到群众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积极作为:努力扩大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

国办49号文件明确要求“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国务院领导也多次批示,要求采取快捷有效的手段把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告诉广大群众。因此做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提高覆盖面应当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的重要任务。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专用发布平台。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从为乡村防汛责任人预警服务扩展到为城市社区、街道、学校、企业和气象敏感行业(单位)安全责任人提供预警服务。在发布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向所有手机用户免费发送预警信息,有效扩大防灾减灾气象预警服务范围。

二是加快推进中国气象频道湖南落地和本省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节目插播系统建设工作。尽快让中国气象频道落地进入省委、省政府大院,以便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时了解参考全国气象灾害信息和各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动态,方便领导及时科学决策。加快中国气象频道进入城市有线网或数字网的进程。

三是广播电视实时插播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各级政府和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增加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出密度,确保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所有广播电台和电视频道实时插播。

四是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终端显示屏系统。在乡村、广场、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公交车站、宾馆酒店、机场、高速公路入口、居民小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接收和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五是建立12121气象信息电话预警预报主叫系统。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通过12121电话向各级政府、行业、单位、乡镇值班电话和安全责任人电话主叫通知,确保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可靠传递。

7.毕节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篇七

摘 要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節奏日渐加大,人们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给气象事业带来了挑战。为加快气象事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对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 气象事业,科技型事业,探测水平,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公共气象服务可以指导人们的出行和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从改革开放至今,公共气象服务较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但近几年,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气象服务行业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1]。因此,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建设综合气象观测体系等工作已迫在眉睫。公共气象服务应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利用已有的资源,为人们带来更全面的服务。本文通过对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调查和研究,为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提出建议,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性

加快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发展节奏是气象行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气象服务行业是减少自然灾害、保障人们生活健康的主要途径,对人们的出行以及社会活动有指导性的作用。而目前,怀化市仍然具有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强度大、危害性大,给当地的经济及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因此,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才能够使人们对灾害有更清楚的认识,才能做好对灾害的防护工作,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的变化。解决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粮食、水资源、能源减少的问题公共气象服务可以针对气候的或变化进行合理的评估,制定良好的应对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2]。

做好公共气象服务能够更好地保护能源,通过分析气候能源的变化能够更合理地开发和使用能源,实现最大程度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保障环境的健康。

2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对策

2.1 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构建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既是重要的气象基础公共设施,也是进行气象学科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气象部门应大力加强对雷电监测网、气象卫星系统、气候观测系统、天气雷达及农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相关部门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去,保证其良好的运行。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检测能力。

2.2 加快气象信息平台建设

气象信息系统是传送气象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气象信息要具有全面性和统一性。气象部门要能够充分的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的优势,实现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气象部门要在气象信息平台之上提供环境、大气及生态等各方面的气象知识,加大人们对气象工作的认识程度,实现气象信息的全面覆盖。

2.3 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

气象部门要不断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努力提高预测水平。预报预测的内容要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对天气预报系统的建设工作,做好对灾害性天气以及其他重要天气的预报警报工作。气象工作者应大力加强研究气象灾害发生的原理,并能够研究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为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灾害性天气对人们造成的损失。

2.4 建立气象灾害的预警应急体系

气象部门要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工作,深入分析评估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协调社会各个相关部门相应气象灾害的应急机制。以降低损失为原则,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气象部门应加大对气象灾害预报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气象灾害的检测、调查以及评估工作,并能够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制定出相应的有效的防护措施。此外,要加强对区域环境污染、农林业病虫害、沙尘暴灾害、有毒有害气体及生态破坏等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和应急保障水平。

2.5 制定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政府应当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去,进一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步伐。公共气象服务在发展中要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借助社会中已有的资源,不断改善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领域、研发服务产品等。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实质上的帮助。气象服务产品更要注重于对农村、企业及社区的服务。增加气象信息的服务渠道主要是借助互联网、媒体、电视、短信、广播、报刊及网络通讯等多种通讯工具,将气象信息和内容传递给更多的人们,增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开拓通畅的气象信息的传递渠道,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2.6 做好农业公共气象服务工作

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气候条件可以影响粮食的产品和品质等。因此,公共气象事业更应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工作。用科学的观点解释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充分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利用有利的气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地挑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给农作物的生产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安全及高产。气象部门应建立农作物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评估和调查工作。制定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能够知道农民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农业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害。

2.7 做好对交通运输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

气象事业应建立以公路、海洋及铁路等交通和空间为依据的气象监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为社会的运输业及人们的出行和旅游等提供实时性的帮助和应急救援工作。另外,要加强建设航空气象业务体系,加强机场终端区探测和监控预报的水平,提高高空天气灾害的监理能力和灾害性天气的应对能力,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

2.8 加强对城市公共卫生的气象监测工作

气象部门应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增加气象观测站点的建设,对城市气象灾害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同时,要及时使用多种渠道传播城市气象灾害信息,增大预警信息的覆盖范围。气象部门要配给卫生部门及环保部门等制定合作机制。积极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为城市公共卫生的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性支持,为城市环境的健康提供帮助,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作用。

2.9 建设优秀的气象人才队伍

加强建设气象人才队伍使做好气象工作改革和创新的根本。气象部门应转变原有的用人机制,积极的实施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为主要内容的用人制度。定期对在职员工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加大力度培养气象人才和引进新的人才,形成多样化的人才队伍,满足各方面工作的需求。在职人员的培训要涵盖基础知识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培训,要对其进行全面、多样的气象科技的教育。重视对创新意识的培训工作,并使其能够具有充足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袁文良,樊艳萍,王宗贝.新形势下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1(17).

[2]黎健.新时期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浙江气象,2012(1).

8.毕节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篇八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气候条件的分析,论述了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必然性。通过对目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不足和现状进行重点分析,对农村气象服务的特殊性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完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途径和许多可行性的举措。

关键词:农村,农业,公共气象服务,问题,具体措施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与气象工作紧密相联息息相关。气象工作与“三农”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生产受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天气、气候条件影响十分明显。丰富的农业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另一方面各类气象灾害也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我们应着力解决制约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各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现存资源,大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文献回顾:

1.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王晓录 郭玉喜 山西省气象局,太原,03002 文章在分析山西省气象为农业农村服务的现状与不足的同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五大需求。作者在研究了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提出构建农村气象监测体系、农村气象预测服务体系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建设气象服务的保障措施。

2.关于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 蒋运志,唐熠,唐桥义(广西桂林市气象局,广西 桂林 541001)

文章通过对我国气候条件、气象灾害的研究,指出气候条件越发严峻的事实。作者分析了当前“三农”存在的主要气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收、农村健康发展。

3.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案 张旭晖 商兆堂 蒯志敏 王俊 谢洪芳

文章通过对江苏省气象局因地制宜地制定的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案带来的成功进行分析,提出在为进一步深化特色农业气象的大背景下,针对如何 提高特色农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自2004 年以来连续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就农业农村和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农业防灾减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等工作进行部署,对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气象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做好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对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一、我国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公共气象服务产品针对性差。

我国的气象预报大多具有普遍适用性,各地的预报包含的要素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没有专门针对农业的气象预报。大多数农民听天气预报只关心的是是否有降水,是不是会降温,对其余的天气要素都不关心。

2.气象信息传输效率得不到保证。

农村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电视直播的天气预报和部分手机发送的气象信息以及广播电台发布的气象信息。3.农村气象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近些年气候变化越发明显,气象问题越发显著。农村居民在自然问题面前显得束手无策,主要原因还是掌握的气象常识过于薄弱。也正是由于农民的气象知识薄弱,才导致不能最大程度的发动群众来采取全面的抵抗自然灾害的措施。4.农村的减灾防灾的体系不健全。

主要的防雷防雹设施在大多数的农村都属罕见,农民防雷防雹意识淡薄,经常会发生闪电使人畜致死的情况。

5.气象信息传输存在着一定的盲区和滞后性。

因传输手段所限,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经常难以及时获取气象预警信息,致使农村成为遭受气象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地方。需求与服务不能很好地“对接”。6.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服务及时性与规模化农业生产需求有差距。

天气预报的精细化、针对性还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对策 宏观层面:

1、广开气象信息获取渠道。

建议气象局与通讯运营部门联合建立“绿色通道”,向更多农民开通手机短信包月信息,重点发送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逐步完善预报服务传输系统,建立信息接收平台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立较密集的气象预报预警显示牌,同时建立镇、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

2、开展多层次的气象信息服务。

气象部门不仅要做好日常的天气预报工作,同时要加强农业生产中的服务,及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中长期服务。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农民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

3、开展气象知识科普宣传。

农民对气象知识尤为缺乏,特别是防灾减灾知识,气象局可组织气象知识宣传队伍,进村进行宣讲,同时编印一些气象知识宣传单、小册子、宣传画册等,利用村镇集会广泛散发。还可以与村委会建立宣传气象知识制度,定期进行广播宣传,方便农民获得更多的气象知识及防灾减灾知识。

4.建立多样化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体系。

建议气象部门通过农村灾害性天气广播发布系统、手机短信发布系统、电子显示屏发布系统、网站发布系统等平台发布气象信息。具体落实层面:

1.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升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

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加大农业气象(农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天气预报分析和农作物的产量预报)服务力度;

不断提高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积极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预测产量,应用各种先进手段提高预报准确率,及时开展环境评价、气候资源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为新农村建设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在农村建设、能源利用、建设规划等方面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2.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① 加快气象观测站网建设,为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可靠资料,从而为农业生产、农村稳定和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气象保障。可以采取以地方财政为主体、部门支持、社会(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的投资力度,优先完善天气敏感区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实现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建有自动气象站的目标,达到有效监测局地性突发气象灾害的时空分辨率。

② 建立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所有部门的服务信息产品均通过农网这个很好的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按照各自层次、职责进行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网络体系,所有信息即刻发布到千家万户和市场,并促进各地的信息及时活跃在市场。

③ 抓紧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在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建设气象灾害信息自动接收系统,如电子显示牌,落实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快速响应机制。

3.加强协作,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益。

气象服务产品的有效传递,离不开现代传媒和通信。从农村实际出发,当务之急是提高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的气象服务能力。

1)气象与广电部门的合作:增加和调整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各地电视台应当顺应农民朋友的强烈要求,确保转播全国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在晚上八点半左右增加一次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并在早、中、晚多增加滚动字幕。

2)气象与电信部门的合作:可以考虑申请一个新电话号码,作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热线电话,基本通话费和信息附加费采取包月形式,消除农民拨打电话的顾虑,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率,节目内容可以是包括气象服务在内的新农村建设的多种信息,实现信息集成。3)气象与移动、联通等部门的合作:应充分发挥乡、村干部手机的作用为广大农民服务,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警。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气象专家下基层制度,定期派遣气象专家参加乡镇村举办的“农民知识化培训班”授课、培训,能够向农民传授有关气象与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科学防范气象灾害的知识,有利于树立农民科学生产和气象灾害防范意识。

结束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事业,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也是我国气象服务事业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前瞻性作用日益彰显。

9.毕节市政务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篇九

毕节市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于2002年12 月,是全省第一个成立的县级政务服务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管理不断规范,努力建设便民、利民、高效、廉洁的服务体系,现就中心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建设及运行情况:

毕节市政务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运作模式实施建设,中心总面积1800平方米。自去年搬迁以来,进驻窗口部门从13个增加到29个,窗口人员从25人增加到74人,在我市169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中,已经进驻中心142大项、231 小项。同时还设立了国税、地税、社保和合医4个分中心,分中心受理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共27项。全市41个镇乡、办事处和524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委会分别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站、点),构成了市、乡、村、组为一体的便民利民综合服务网络体系。今年1至4月,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 30928件,已经办结30511 件,办结率为98.65%,其中提前办结率为24.82% ;集中收费7280186.73元。公开文件和信息40个,接待群众咨询900余人次,查阅文件200多人次,群众满意率为97.2%。各镇乡、办事处共办理各类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56500多件,公共服务事项84300多件,群众满意率为92%,努力做到“便民、利民、廉洁和高效”。

二、工作措施:

政务服务中心是政府面对群众的窗口,中心办事绩效事关政府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也是事关投资环境好坏的重要环节。按照“三个建设年”的要求,我们着力采取以下措施:

1、努力加大授权力度。中心要求所有进驻单位按照“办事手续最少、办事效益最高、办事成本最低、”的要求,采取“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实施行政审批的事项集中到一个部门受理后转告相关部门办理或实行联合办理、集中办理,部门审批服务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职能科室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的“三集中”原则,按照“受理、审核、审批、发证”在窗口的原则,做到“应进必进”,最大限度地对窗口予以授权,并有规范性的授权文件,努力解决好“两头受理、两头办理”和“体外循环”以及服务对象“两头跑”现象的发生。

2、积极营造温馨的办事环境。中心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想群众之所想,以便民和利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标识清晰,环境整洁,用品摆放有序。在中心全部实行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大厅设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处、商务中心、投诉中心等,分别由银行、市监察局派员进驻,设置了咨询引导台、填单台、饮水处、服务对象休息阅报区、LED彩屏、触摸式查询机等服务设施,为服务对象提供打字、复印、传真、上传下载、自助上网查询、代缴话费等,最大限度地为民提供便民、利民条件,努力营造温馨的人文大厅。

3、强化窗口规范管理。中心窗口是接触群众的最前沿,也是行政审批服务的第一线,为了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我们实行多措

并举。一是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包括中心大厅管理制度、窗口人员行为规范、窗口人员考勤制度、窗口单位考核办法、管理人员考核实施细则、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大厅卫生管理制度、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保密制度、投诉举报办法等,以制度管人,不断加强窗口人员管理,进一步规范了窗口行为。二是对窗口人员实行双重管理,业务上接受窗口部门领导,考勤考核以中心考核为主,原则上部门窗口人员不满一年不得更换,保持窗口人员的相对稳定,并对窗口工作中成绩优异的人员实行奖励;三是加强窗口人员培训,举办了窗口人员培训班,重在规范礼仪举止、仪表仪容和文明用语,努力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四是建立了首问责任窗口,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要求首问人员必须熟悉工作流程,做到一次性全部告知,让办事群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到办事在大厅,满意在大厅;五是建立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随时监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情况,目前系统已经处于试运行阶段,并在大厅设置了“电子眼”监控设备,随时掌握窗口工作纪律;六是重视民意调查和服务对象投诉,不定期开展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通过发放调查表等形式,有效收集服务评价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定和措施,并设置了专门的科室受理群众投诉;七是实行首席代表和分管领导“坐班制”,首席代表必须常驻窗口,负责处理好窗口每天行政审批服务中的相关事宜,分管领导每周必须进驻窗口一天,负责了解和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八是实行挂牌上岗,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必须实行挂牌上岗,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更好的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义务。

4、公开行政审批事项。为了切实做到便民、利民,中心对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网站进行了公开,公布了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以及事项的办事流程、申报资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重要内容,并统一印制了《便民指南》、《事项告知单》在大厅免费发放,采取多渠道公开宣传内容,努力为群众缩短办事时间,简化办事流程,为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5、严格兑现承诺时限。办理时限是群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重要环节,也是群众对中心窗口容易出现不满意的重要方面。为此,中心要求各窗口必须严格按照对社会承诺的时限完成事项办件,即办件必须随办随结,承诺件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完成,能够做到提前办结的要提前办结,不允许超越时限办理,更不允许接而不办。对发现受理而不办理情况的,将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不能满足作风建设年和环境建设年的要求。一是部分窗口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二是少数窗口部门授权不充分,没有真正做到“受理、审核、审批、发证”四个环节在窗口;三是窗口文明意识有待加强,窗口纪律依旧存在一定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以上存在的问题都是关系我市投资环境改善的问题,必须富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是要加强与窗口部门的协调与沟通,要求进驻窗口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能够有权独立完成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办理,并严格坚持窗口人员的稳定

性,实行人员更换协商制和通报制,减少窗口人员的流动性;二是配合纪检(监察)努力做好事项进驻和部门授权窗口的工作,做到“应进全进”,该授权的全部授权,切实解决好“体外循环”和授权不充分的问题;三是加强窗口作风建设,强化窗口人员教育,严格考勤考核制度,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倡导文明之风,树立窗口文明形象,努力做到一张笑脸、一个热忱、一个满意和回答咨询耐心、办理业务细心、提供帮助诚心、为民服务真心;四是强化对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指导,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好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五是以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为方向,积极探索并联审批、联动审批、协同审批、绿色通道和网上预审等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努力营造服务高效的良好投资环境。

10.毕节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篇十

[关键词]GPRS;气象信息;采集;传输

一、构建GPRS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多数气象局分为市(地、州)级气象局及多个气象站。自动气象站数据的传输方式主要有有线传输和无线 传输两种,目前多以有线传输方式为主。有线传输存在网络布线成本高、施工困难、不宜维护等缺点,尤其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地区其弊端更加显著。原有的网络中,省、市、县是主要通过X.25和PSTN组网的,其中省中心带宽为64Kbps,市县带宽则为9.6Kbps。网络传输主要用于气象实时信息或办公信息的传输。同时,国家局和全国的各级台站一起组建了卫星广播网,用于卫星数字广播。

随着我国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气象信息系统因设备性能及线路速度低且时延长,已经很难满足自动站、雷达以及沙尘暴等资料传输的要求,也很难满足数据综合传输的需求。而卫星网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其覆盖面小、速度慢,加之小站之间无法进行直接通信,这些都限制了网络的功能发挥。此种情况下,构建一个更快捷、更安全、更完善的气象广域网络平台迫在眉睫。这个广域网平台除了要在速度、容量上完全满足信息采集及传输的需求,还需要从规格、管理软件及安全防护等方面将原本松散的网络进行整合和统一。此外,还需要具有可扩展性,以便未来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升级。以上的这些需求,GPRS无线网络都可以为之实现。加强气象监测工作,建立有效合理的综合气象监测网,可以取得连续、准确、高时空密度的气象监测数据,使雷电天气预报准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这项技术建立在GSM网络的基础上,被称为第2.5代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将无线通信与Internet紧密结合了起来。随着GPRS技术的发展,它已经能够应用到许多需要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的领域,这种实践也为气象远程自动站的数据采集以及传输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传输方式。

遥测站发送信息采用GPRS,通信实时性强。支持通信信道备份自动切换,并确保数据可靠传输。系统能够长期、特别是在暴雨洪水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可靠地工作,系统设备具有野外运行高可靠性。 系统具有先进的数据通信协议,确保数据通信的可靠性。通信协议具有信道侦听检测、碰撞及拥塞调度等功能,具有自动查错纠错功能,以保证数据通信误码率小于 10 -6 ,数据畅通率达到99%,可靠度大于99.99%。数据收集速度快,能在5 分钟内完成一次全系统的数据收集。系统便于运行管理和维护。

利用GPRS系统构建气象信息的采集传输系统,对气象信息采集点实现无线数据传输具有诸多优点,建设周期缩短,建设成本也得以降低,而且设备安装方便兼维护简单。采用GPRS构建气象数据采集系统,对于气象局来说,较低的通信费用使得气象局也享受到了实惠。此外,由于其接入设备可以移动,因此当气象观测站及气象信息采集点移动搬迁时设备也可随之迁移并且可继续使用,如此一来就可以很好地保护气象局的原有投资,所以,很适合气象采集工作的特点。

二、GPRS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的构成

GPRS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的软件部分包括合理規范的数据通信传输格式,以便实现数据标准化共享。其硬件部分包括气象数据采集端设备、数据中心数据接收处理端设备以及应用终端设备。具体而言,基于GPRS技术的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为:气象采集器、PLC逻辑控制 ,F2103 GPRS IP modem以及数据中心(包括管理工作站、数据库服务器和web发布服务器)。然后通过串口RS232或RS485传给了四信通信的IP modem(F2103),远程数据中心服务器可以使用APN专线或普通ADSL等作为网络接入。当F2103通过GPRS网络连接到远程数据中心服务器主机,建立透明数据通道后,采集终端产生的数据只要送到串口,F2103就会把收到的数据原封不动地发送到数据中心服务器主机;同时服务器主机下发的命令通过通道传输到F2103后,F2103通过串口送到采集终端,从而实现了数据双向透明传输。

风、温、湿、压参数是气象采集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采集器负责实时采集各种气象参数如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等,一般采集温度、湿度、辐射、风速、风向、雨量等环境参数。采集时,主要依靠湿度传感器、辐射传感器、风速感应器、风向感应器、雨量测量计及温度传感器等设备把各指标的数据传输给监测仪,接着监测仪进行分析处理,并把这些参数信息汇总到PLC控制逻辑。PLC控制逻辑使用APN专线或普通ADSL等作为网络接入。

综上所述,GPRS气象信息采集和传输系统特别适合气象信息的监测、采集及数据传输,可满足气象数据信息采集实时性及同时性的要求。该系统还可全面降低气象信息采集和传输的运行成本,且提高气象信息的数据传输时效及服务质量。GPRS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采集数据快速准确,还能快速生成统计分析,且安全可靠,它的这些特点使气象发布的实时性、稳定性及高效性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楼平.基于GPRS的无线远程气象数据采集传输系统设计.电子测量技术.2012.05.

[2]张元平.GPRS自动站数据传输的可行性分析.青海气象.2010.01.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下一篇:关于开展2006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十佳标兵”评选活动的通知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