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文言文及翻译

2024-10-27

简短文言文及翻译(精选11篇)

1.简短文言文及翻译 篇一

有哲理的话有许许多多,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文言文的这里句子有哪些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1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6、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19、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2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24、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2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3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34、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35、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36、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3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40、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4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4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4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4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附: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锁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句法来确定其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除倒装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对应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

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示例: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例2: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

解析:本句中“兴”“咨怨”二个词是命题者定下来的采分点,这两个词表面上看都不是动词,但两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其“动词性”是很容易得出的。

示例: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二、锁定宾语,判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例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2015年高考重庆卷)

解析:“师”是名词,这里带了宾语“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是意动用法,直译就是“以他为师”。

示例:(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例4: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2014年高考山东卷)

解析:此句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但其带了宾语“其命”,值得研究。再者,“活”在课文《鸿门宴》中出现过(项伯杀人,臣活之)。稍加迁移,即可译出。

示例: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三、借助同位置词义对举关系来推测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这样,我们便可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测两个实词中较难的那一个实词的词义。

例5: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2015年高考四川卷)

解析:这个句子很工整。“积”对“累”,“一勺”对“微尘”,“江河”对“峻极”,意思都很接近。这里“微尘”好懂,“江河”也好懂,根据同位置的对举关系,“一勺”与“峻极”的意思就能推测出来了。

示例: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例6: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2014年高考天津卷)

解析:“补朝廷之治”与“救宰相有司之失”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意思也应该相近。“失”“失误、过失”之义。根据对举关系,就不会将前一句的“治”这个词简单理解成“治理”了,而应该翻译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

示例: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四、抓住倒装句,使之调整成汉代汉语语序

倒装句式是翻译题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表现形式。要按汉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7: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

解析: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

示例: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例8: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年高考湖南卷)

解析:首句“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与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结构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

示例: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设置的采分点,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要不断增强采分点意识。另外,还应注意翻译后的句子在整体上要通顺、无语病,注意书写的大方、清晰。

练习

将下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示例

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

2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

3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简短文言文及翻译 篇二

一、答题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基本的语感,断句无从下手,只好凭感觉进行。

第二,文言知识基础薄弱,掌握不熟练。如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0年断句题中的“正色危言”和“谄谀奸恶”两个词就是明显的并列短语,不必分开,但有不少学生将其断开。

第三,翻译实词的积累和迁移能力不强。

例如,2009年和2011年翻译题: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③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这几句中,“向”、“殆”、“过”、“许”、“然”、“壮”、“洵”等词都在课文中学过。

第四,答题表达能力欠佳,词不达意,翻译答案欠通顺,病句较多。

2.问题成因

第一,基础知识未掌握落实,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核的120个实词和常用18个虚词,学生未掌握好。

第二,迁移能力薄弱,不懂得将已掌握的词义迁移到考查的句子上。像上面提及的“洵”、“向”等字均在课文中出现过。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和“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杂然相许”(《愚公移山》),“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洵美且异”(《静女》)等。如果直接考查课文里的语句,可能很多学生能答出来,而一旦面对课文外的文段就束手无策,就是因为不会将已掌握的知识灵活地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做到举一反三。

第三,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从断句情况来看,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感,翻译更是错漏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如(2008年)“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其中“以女妻侃子瞻”,正确译法: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结果考生翻译花样百出,摘录其中几种:①他们两人的孩子结为兄弟或姐妹或夫妻;②他们就指腹为婚;③周访让自己的妻子与侃相好。再如,“主簿”,稍有一点常识,都知道这是官职名,属于专有名词,直译即可,但从阅卷情况看来,不少考生却绞尽脑汁去翻译。看到“陶侃”、“子瞻”字眼竟联想到陶渊明、苏轼。

第四,答题缺乏整体关联意识,表现在不会利用篇末相关注释。2008年卷篇末有“散吏”的注释,学生却视而不见,翻译时要么不译,要么绞尽脑汁译成“懒散”、“无所事事”等。2010年卷篇末有“上”的注释,翻译“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上”又译不出来。这种毛病,与学生做题时不良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系。

二、备考建议

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文言阅读题选自课外,答案却在课内。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文言文阅读素材的“原始积累”。譬如,在学习必修1至必修5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传记》、《短篇小说欣赏》、《论语》等文言文阅读篇目中,要一如既往地巩固各个知识点,把各篇目中主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分类整理,建立“知识库”,进行必要的储备。要强化记忆一些重点考查和容易出错的字词,联系归纳篇与篇之间的字词句,给这些散落在不同篇目中的知识,做一个汇总,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善”一词,在《劝学》“积善成德”中是“好事或好的行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是“擅长或善于”;在《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是“与……友好亲善”;在《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是通“缮”,意为“修治”,引申为“揩拭”。这样将散落在各课的相同的字词,串成一串,更有助于掌握理解。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加强课内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对文言句读的感知能力,也有助于文本的学习和记忆。

2.总结规律,触类旁通

干活苦干不如巧干,学习亦如是。我们要教学生掌握做题规律、方法、技巧。针对断句翻译题中的常见问题,可利用《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文言文翻译十注意》等课件,给学生支招。断句的前提是领会文章大意,其次是抓住一些标志性词语或结构,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普及应有的文言常识,例如虚词“夫、盖、凡、故、岂”等常用在句首,“也、矣、哉、乎、焉、欤、耳”等常用在句末,古人写文章还讲究语句整齐,常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笔者特意让学生背诵断句口诀,以帮助记忆,口诀如下:

“曰”后往往加冒号(:),“哉”字后面跟感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圈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断(,)酌情看。

至于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为了更好答中赋分字眼,避免无谓失分。翻译时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注意保留——表示国名、年号、地名、物名、官职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如2008年考查到的“主簿”。二是注意增补,一些省略句,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如2010年卷“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翻译为: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三是注意活用——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判断它的活用类型。如2009年卷“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诏”,下诏,名词活用为动词;“壮”,意动用法。

至于倒装句、固定句式和较难掌握的使动、意动用法等,笔者特别强调学生要记住典型例句,触类旁通。例如定语后置的三种情况,记住“人马烧溺者甚众”,“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句。两个反问句式“何……为”、“何以……为”,记住“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和“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的意动用法,记住“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句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强化训练,加强积累

传授理论知识好比纸上谈兵,要提高实际解题能力,还需持之以恒的练习。备考经验告诉我们,文言文专题训练可以在复习必修1至必修5的文言文课文时进行,或者穿插在讲授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过程中进行。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既可在早午读教师统一安排,也可由学生在课外自行把握。重在知识点的重现与落实,做到加强训练,天天见面。至于内容方面,选择一些与考纲要求相仿的散文或传记。安排实词、虚词、句式、断句、翻译等专项训练题和整体阅读的能力训练题,通过自主练习,化知识为能力,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应试水平。

4.测验提高,查漏补缺

检测手段形式多样,可以考查文段,也可以考查若干个实词虚词,检查出薄弱之处,深化记忆。真正将课文中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学生做题之后不能只简单地对答案,要加强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反思答题思路或知识落实的问题。

练习与检测可以交叉进行,以过去备考为例,有很多辅助资料配套使用,如系统训练用书《名师领航》,练习用书《早读晚练》、《45分钟训练》,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不要光看不做或走马观花。

文言文断句考查学生能否读懂文言文, 翻译题测试综合能力,其考查的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因而这两个题型是真正体现考生能力的题型,所以,加强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畏难情绪,选择题靠碰运气,断句翻译就束手无策。其实越是这类有难度的题目,越要想方设法解决,否则文言文就像拦路虎,把学生挡在半路,严重影响后面答题。既然连作文这样的硬骨头都可以啃掉,那么,文言文题目,怎么会难以攻克呢?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中学(511500)

3.感恩节介绍英文版简短及翻译作文 篇三

In the States, Thanksgiving is usually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And in many states, the Friday after Thanksgiving Thursday is also a holiday, this is called Black Friday. Many people choose to have a long weekend break, spend time with their family or shop for Christmas presents on Black Friday. Many stores offer special discounts.

在美国感恩节是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美国很多州,感恩节后的星期五也是一个公众假日,这一天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就是“黑色星期五 Black Friday”。很多人会利用这个长周末探望家人或者趁“黑色星期五”这天采购圣诞节的礼物。很多商店在“黑色星期五”这天都会有各种促销或打折活动。

4.励志文言文名句及翻译 篇四

1、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8、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1、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12、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1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19、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扩展阅读:论语名句及翻译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8、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5.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五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翻译:

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6.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篇六

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将文言语句翻译由客观性试题改为主观性试题,分值为5分。文言文翻译是对考文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高考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要求是“直译”,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如去年全国试卷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有一句为:“其李将军之谓也。”很多考生没有译出表示推测、估計语气的“其”字,句式与原文不符。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为便于同学们记忆,我编了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对很多考生来说,译旬之难,主要在于对文言词义和句式的理解。其中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

如译句:“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这句话的难点是这样一个词:“说”,应译为“话”或“教诲”;“达”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谦词,指“微小的”、“卑微的”;“趣”在句中应解为“志趣”、“情趣”、“志向”等;“规”在句中的意思是“规划”、“考虑”、“打算”等。这句话应译为:

7.《象祠记》文言文及翻译 篇七

②灵博山:二座山的名称,即灵鹫山和博南山。均在云南省境内。

③苗夷:即苗族。中国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泛称夷。

④宣尉:即宣慰使,官名。元代始置,掌军民事务。明代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设此职,以土夫世袭,为土官最高职衔。安君,其人不详。

⑤新:动词,意却加以修整,使之如新。

⑥肇:创建。

⑦曾、高:曾祖、高祖。

⑧禋(yin)祀:泛指祭祀。禋,古代祭天的一种仪式。

⑨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唐代元和年间,道州刺史薛伯高将象祠拆毁。

8.赵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八

原文:普 少习吏 事,寡 学术,及 为相,太祖 常 劝以读书。

字词:赵普 年少 熟悉 官吏 的事务 少 学问 等到 做了丞相,宋太祖 经常 用读书劝勉

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事物,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勉他读书。

原文:晚年 手 不释 卷,每 归 私 第, 阖户 启 箧(qiè)取书,

字词:年老时 手 不放下 书卷 每次 回到 自己 大住宅 关门 打开 箱子 取出书来

译文:(他)晚年读书很勤奋,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箱子取出书,

原文:读之 竟 日。及 次 日 临政,处决 如 流。 既薨

字词:读书 整 天。等到 第二 天 处理政务,处理决断 像 流水一样。 古称诸侯或大官的死

译文: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快。(他)死后

原文:家人 发 箧 视 之,则 《论语》二十篇也。

字词:(赵普的)亲人 打开 箱子 看 它,原来是一部论语。

译文: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啊。

原文:普性深沉有岸谷, 虽多 忌 克, 而能以天下事为

字词:沉着 严肃、刚正 尽管 嫉妒 刻薄 但 “把……作为”

译文: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原文: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循默

字词:形容过分拘谨照章办事 言语不多

译文: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

原文:普 刚毅果断, 未有其比。

字词:赵普

译文: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原文:尝 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复奏其人

字词:曾经 担任 第二天 又

译文: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官,宋太祖没有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求启用此人。

原文:亦不用。明日,普 又 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

字词:还 第三天 再一次 将、把 撕碎

译文:太祖还是没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这个人,太祖生气了,撕碎

原文:案牍 掷地,普颜 色不变,跪而 拾之 以 归。

字词:奏章 扔 面容 颜色 连词 回家

译文: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面 色不改,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

原文:他日 补缀 旧纸,复 奏如初。

字词: 缝补 再次

译文:过些日子,他将旧纸片缝补好,再次像当初一样上奏。

原文:太祖乃 悟, 卒用其人。

字词:才 醒悟 终于

9.文言文翻译十注意 篇九

从近几年来考生解答试卷的情况来看,文言文翻译这一题型的得分率一直很低,根本原因在于考生在答题时没有把握住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及应试技巧。为了帮助同学们科学、高效地掌握应试技巧,笔者特归纳出以下十个文言文翻译中的注意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之类的词语应保留下来,不加以翻译。例如: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004年上海卷)

译文: 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分析:句(1)中的“尧” “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2) 中的“楚相”“孙叔敖”是分别表示官职名、人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

二、注意增补

原文如果是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补充完整。例如:

(1)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广东卷)

译文: 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2)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湖北卷)

译文: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分析: 句(1)中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这件事);句(2)中动词“告”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尼僧)。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并补充完整。

三、注意删减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其删减。例如: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2004年上海卷)

译文: 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分析: 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

四、注意对换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语词,翻译时应注意将其转换成与其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例如:

(1)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2)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浙江卷)

译文: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

分析: 句(1)中的古语词“终日”与句(2)中的古语词“岁”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分别转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整天”和“年”。

五、注意选择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来翻译。例如:

(1)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福建卷)

译文: 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分析: 句(1)中的“已”是多义词,共有五个义项:①取消,停止;②已经;③太,过分;④语气词,同“矣”;⑤通“以”。在上述义项中选择义项①最恰当。

六、注意压缩

翻译时要对原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加以压缩简化。例如:

(1)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登泰山记》)

译文: 我与泰安知府朱子颖从南面山脚下开始登山。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译文: 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析:句(1)中的“孝纯”和“子颖”是指同一个人,此人名孝纯,字子颖;句(2)中的“席卷天下”与“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为同义词。翻译时应将其压缩。

七、注意扩张

文中看似是一个多音节合成词的词语,在古代实际上是多个独立的单音节词语,翻译时应将其扩展成多个词语。

(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译文: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2) 楚相孙叔傲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傲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分析:句(1)中的“中间”和句(2)中的“妻子”在现在看似双音节合成词,而在古代则是两个单音节单纯词。所以应将其分别翻译“中间夹杂”和“老婆孩子”。

八、注意套用

文言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例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全国卷Ⅰ)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2004年江苏卷)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分析: 句(1)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 ;句(2)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

九、注意调整

文言文有时会有一些特殊的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例如:

(1)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天津卷)

译文: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2)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

译文: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命。

分析: 句(1)中的宾语“何”前置;句(2)中的介宾短语“于勾践”作状语后置。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

十、注意意译

原文言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例如: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2006年四川卷)

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我也不厌弃。

分析: 句中的“万钟”“箪食”均用了借代修辞,分别指代“优厚的俸禄”和“粗陋的饮食”。

10.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篇十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

(二)通过对课文内容“说、辨、议、想”的合作探究过程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通过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知己”这个词来源的故事(即伯乐在太行山相马的典故)。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

(板书:一、理读 1、读准2、读懂)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 扫除字词障碍。

(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板书:二、解读1、内容 2、主旨)

1.说一说

(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 的千里马,因为……

(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 的饲马者因为……

2. 辨一辨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食马者喻指 。

3.议一议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们来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

(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 共鸣)

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2.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 学生背诵课文

(七) 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教师举例: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1.基础题: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11.如何翻译文言文句子 篇十一

可是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和古人相去的时代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使他们大多不能理解古人的心情和写作的背景,也就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句子了。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摸索了一套能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这句就可以译成:“四季的风景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啊。”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体现在:

(1)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

(2) 词义缩小。如:“妻子”现指男子的配偶,而古汉语中的“妻子”为一个并列词组,指妻子儿女。

(3) 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指品质恶劣。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有一条原则: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分别加上量词“个”、“张”、“把”、“把”、“块”。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如:“乎”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成:“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上一篇:日本留学:申请日本研究生如何确定研究课题?下一篇:道家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