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申请书

2024-09-21

读博申请书(通用4篇)

1.读博申请书 篇一

如何申请出国读博

新托福成绩可保留2年,GRE(2400+)成绩可保留5年

2012 年研究生考试结束后 可着手准备GRE考试

出国申请流程

出国留学流程

申请学校申请表(RAM Form)

【时间】七月~九月

【表格】

1.可向学术交流基金会买,或在各个留学补习班买;

2.照一定格式打印;

【注意】

1.地址需找最新的,学术交流基金会可查阅,Peterson’sGuide、世界新闻报导均可;

2.选择50-100家学校;

3.可叫朋友同学代为申请,如果他们正在那学校念书;

4.将申请学校的地址制成目录,随时追踪;

5.表格要求不严,别担误太多时间,托福、GRE没考的先预估一个大概分数,但宁可估高不估低;

6.同时间准备一封简信(coverletter),说明要的申请表尚未寄到;

7.若一月后尚未收到,再寄一份RAMForm,附上CoverLetter;

二.教授推荐函(Recommendationletters)

【时间】七月~十月

【表格】

1.教授自写;

2.你代写;

【注意】

1.至少三封教授推荐函;

2.礼貌上先打电话问候,第一次不宜单刀直入索要推荐函,应先打打招呼;

3.能代写就代写,尽可能找有把握的教授,喜欢你的教授记得你的教授,该科分数高的教授,有国际声

望的教授有教过你课的教授;

4.自己准备好邮资与邮票,虽是小钱,教授会有好感的;

5.申请到与否都该至少打电话感谢,礼貌一点让他一辈子难忘;

6.每次会面先约时间,避免扑空;

7.信的格式注意学校地址,教授地址;

三.填写申请表

【时间】申请表寄到后

【表格】用打字机打入,打错的宜用修改液修正

【注意】

1.表寄到时,在信封上填入寄到日期与申请截止日期;

2.在申请学校的地址目录打勾表示收到,并填入申请截止日期;

3.依照申请学校截止日期归档;

4.选择10~15所学校,但依个人状况而定;

5.拿一本空白笔记本,依选择与字母排列这15所学校,每所学校留一页空白;

6.记录每所学校托福、GRE最低标准(高分的可省略此步骤)、教授推荐函几封,要寄资料的新地址

(有些学校,资料分开寄的要注意),申请费多少,托福、GRE的学校代码(托福、GRE代码不一样要

注意),申请截止日期(多留弹性时间给邮局与自己)。

四.寄TOEFL、GRE的证明

【时间】于申请学校时立刻寄出

【表格】见托福、GRE的报名表,亦可影印使用

【注意】

1.学校代码别填错,别找错校名(Harvard、Hartford不同);

2.到当地邮局买小额汇票(如果寄的学校不多的话。否则多比较几家外汇银行、信托局);

3.最好一次寄出;

4.收据留好,老美常以没收到来塘塞,要注意;

5.TOEFL、GRE的代码不一样要注意;

五.财力证明

【时间】于十月准备

【表格】银行表格

【注意】

1.能多证明多金越好,每所学校要求不一,但最好一次OK;

2.别太早准备,以免财力证明太旧,学校不接受;

3.可请家人代为准备;

4.若头衔是家属,需另付一简信叫该家属签名;

六.申请费知多少

【时间】于申请学校时准备

【注意】

1.多比较几家外汇银行、信托局;

2.差别多差在手续费,每所学校有不同的Title,需要不同的支票,不同的支票就要一笔手续费;

3.保留一切汇票收据到一袋内,当学校说没收到时使用;

七.申请表寄时的注意事项

【时间】于申请学校时准备

【注意】

1.教授推荐函另函寄出较好,别贪省事;

2.每所学校制一目录表,一可提醒自己还哪些东西没准备,哪些东西已放入,二可让学校知道有哪些东

西含在里头;

3.影印TOEFL、GRE的成绩证明,并说明正式的成绩证明已申请随后就到;

4.表格别填错,或漏填;

5.附财力证明,不管有没有要求;

6.申请汇票附入,以邮局的挂号寄出,保留收据待查;

7.附自己地址的小卡多张供申请学校使用,小动作利人利己;

8.计录寄出日期,以备日后追踪;

八.其他

1.学校资料与以前申请者的背景资料可向学术交流基金会购买;

2.读书计划要抓对题;

3.与申请到的学校的同学会联络,询问接机事项与该带的东西;

4.机票多问几家不吃亏;

5.护照没办的先办妥,需时一星期!可找旅行社代办,告诉他你机票一定在那儿买!

6.连络参加申请学校的说明会!可向学术交流基金会查;

7.菜刀、拖鞋、电锅、肥皂盒、筷子等视需求而定;

8.不急用的东西以海运先寄出;

9.要不要住校?要得先连络;

10.先办好国际驾照,到监理所随到随办,有效期五年;

11.办理旅行支票,注意签对名(以防遗失时补救),旅行支票号码记在笔记本内(保管好);

12.洗大头照多张备用,彩色为佳,脱帽露笑脸;

13.护照影印备份,以防遗失时补救,护照号码记在笔记本内(保管好);

14.留些钱供回家使用,小额美钞与硬币多换一些备用;

15.抄录好友地址、电话、E-mail;

16.带些小纪念品送给接机的学长;

17.带着朋友的祝福,做好迎接新朋友的准备。

申请博士不同于硕士和本科,只需要有好的GPA和英语成绩就可以。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两点:

1.语言。做博士研究,语言是很重要的的,学术讨论、论文写作、日常交流都需要有熟练的语言底蕴,所以在学校的招生简章上都有最低语言要求。英联邦国家一般要求雅思,美国则要求GRE、托福。一般要求如雅思不能低于6.5,单科不低于6,GRE2400以上。

2.有高水平的硕士论文且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对口。

说白了,博士就是去给导师打工的,只要有教授欣赏你、愿意接收你去给他“干活”,你才有可能出去。GPA什么的只是校方为了防止导师“走私”招收太差的学生而设置的门槛,对博士申请来说并不象本科那样看重~~~

申请的具体准备程序抓好以下几点:

1.准备推荐信(Recommendation Letter)

申请者一般需要提供3封英文的推荐信。也有的学校只要求提供2封即可。推荐信要说明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介绍推荐人的成绩,包括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获得奖励、所具备的能力等。一般由系主任、专业导师来写推荐信,最好能够拿到校长或者具备高级学术职称或在学术界较有影响的导师的推荐信或者你要去的美国学校的教授的推荐信,这样大大加强了推荐的力度,但这2-3个推荐人都必须和申请者之间确实有过联系。我一个同学就是通过他硕士期间的师兄向他的老板保荐得以录取到同一学校、同一导师门下读博士的。

2.准备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文章(Essay)

个人陈述是影响录取的重要文件。在美国申请博士有三大件:自述、推荐信和GRE等成绩。而GRE绝不应被理解为是什么初试,只不过是考试公司设计的智能测验,供学校参考而已。许多教授看中的是你的个人自述。自述最多两页,非常简短,但很能说明学生的素质。大家写自述几乎都找人帮忙、提各种意见,但也很难作假。因为博士的研究志趣和方向很特别,别人无法帮你发明。个人陈述对于导师了解你的实际能力尤其重要。你可以通过文字向你申请的学校全面反映你的能力。

3.准备个人简历(Resume)

个人简历是申请人的说明书,招生办老师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你的所有信息。因此好的简历可以给你的申请增光添彩。

4.其他证明材料

为突出优势,最好提供其他能够充分证明自己才能的文件。例如参加社会活动的经历、特长证书、发明证书、发表过的文章及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等等,这样将大大增加被录取和授予奖学金的机会。

5.申请学校:去你中意的学校网站查找专业、导师,然后按学校要求准备材料。与此同时,你要跟导师取得联系(这是关键),进行沟通。例如美国一般是秋季入学,不同的学校申请的截止日期也不同。一般来说越好的大学截止日期越早。一流大学的截止日期通常是1月1日之前或更早。因此申请者应密切注意自己目标学校的截止日期,以免错失良机。

6.如果导师认为你的条件比较符合他的要求,会主动跟你联系。要求你提供一些材料如大学期间的成绩单、个人研究能力、有时甚至会要求你提一个研究计划,满意后他会向学校提出推荐你入读的意见,好的导师一般都是系一级的学术委

员,他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到了学校这一级基本上就是走走程序,一般会给你发个Conditional Offer,即有条件通知书,条件就是拿到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成功完成所有课程等等。我有好几个同学,硕士根本就没毕业,学位证也没要,就凭自己的硕士开题报告找到了导师,研二就走人了……

7.拿到Conditional offer后,就可以开始办理签证。这时你还要准备一大批材料,如成绩单、学位证、毕业证、推荐信(以上全部需要公证)、英语证书、财产证明、出生公证、亲属关系公证……等等,均需要提供原件和复印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在准备好上述材料后,可以找一个有资质的中介帮你办理这些琐事。

先把要申请的学校确定好,email问清楚学校招生的人,今年收不收phd才开始申请。

1.至少准备2-3封推荐信。推荐人最好是大牛教授,不是大牛的话,也得是教授。上网好好查看怎么写,老外不一定认真看,但是他们要是真看了,就要告诉他们你是怎么样一个人。

2.Personal Statement & CV(resume)。前者是个人自述,看学校要求写什么,上网好好查查怎么落笔。后者是简历。这两个也很重要,要好好的写。

3.大学及研究所成绩单。最好让学校把成绩的GPA给算出来,这样老外就不算了。GPA越接近4分,申请越有戏。如果分数不理想,用高的GRE弥补。

4.根据申请院校的要求填申请表,然后支付申请费用。

5.论文。每个学校Phd的要求都不一样,可能需要你递送过往的论文,或者是要你写论文什么的,甚至不关心论文。你要查清楚requirement。

把学校requirement要求的东西都做好后(记得把G,T的成绩送分),就邮寄。然后听天由命。

2.30岁读博的体会 篇二

前几天科学网一位博主,贴了一篇题为“ 这个年纪了还有没有必要去读个博士”的博文,第二天就发现博主删除了该文。这位博主其实也曾发邮件给我,要我帮他把把脉。看得出,博主内心很纠结,到底该不该去读博。

读博这个话题,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要是换做10年以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建议他去读。记得当年与我博士同宿舍的室友,入学时已经44岁,其实他本人当时也已是地矿部一个二级单位的老总了,而且他虽然是单位委培,但至少有3年以上时间是在校脱产读博。后来我答辩毕业后,听说他脱产在校呆了5年,最后还没参加答辩,只是又回到了原来的单位,继续当老总。

那个年代,来自单位的大大小小的头头脑脑们,出来读博的还真不少,应届生反而很少。记得当年全校招35个博士,仅有5个人是全日制应届生。不言而喻,单位来读的,想提升一下学历,回去后,职务、职称晋升能派上用场。那些脱离原单位来读统招博士的,一般也是想跳槽换一个单位。因为,那年月,博士还属于稀缺资源。

如今每年博士毕业生人数剧增,博士已不再是头顶上的光环。高校自不必说,而相对有一些技术含量的企业、研究所等单位,也不再稀罕高学历的人才了。学历优势确实已今非昔比,很多单位的头头也早早就戴上了博士帽。

关于读博到底有没有用,以前的博文中我也谈到过此话题(见:“读博≠赌博”之我见),不过是针对硕士毕业或应届生而言的。

那么,单位已工作多年,年龄已超过30岁的人,还该不该读博呢。

做任何一件事情,总是有动机的。也就是说,读博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或者反过来想想,读博优势不在时,读了又会造成什么样的不利因素和后果。工作后再回校读博,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就业,换单位,换地方,谋求更好的发展。博主也意识到了,现在国内很看重年龄优势,所有“人才计划”的帽子都有年龄限制。一般来说,拿到博士学位需要3-6年,视各学校的毕业要求而定,等戴上博士帽可能就35-36岁了。

从博主的博文和给我邮件中看出,他现在的单位还是不错的,是央企,而且博主在单位干的还不错,已成为业务骨干。从这点来说,没必要再去读博。

2)提升学历,谋求更高的平台和资源。博士要说是一个平台,那也是过去式;要说资源嘛,读博期间,进入导师或导师积累的人脉和圈子,对后续的发展或许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回到原单位,说不定哪个老总成了你的师兄。石油行业我呆过,还比较看重同门或校友情结。冲着这一点来说,建议博主去读一个在职博士,还是不错的选择。读博不一定能提升你的学术水平多少,但每个学校要达到博士毕业的基本要求,会把你向科学研究工作拉近一步。

3)遵从内心,崇尚学术及科学研究工作。

读博期间,经济上肯定有损失,成家立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人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后,总有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支撑或许更强烈。个人的追求和信仰,也许会让人不断追求新的高度。

我有一个师弟,现年龄过了40岁,博士毕业10余年,很早就是副教授了。但突发奇想,又想去国外名校拿一个博士学位。可想可知,在职老师要去国外脱产读博,只能是辞职。尽管家人、亲朋友好极力反对,但他还是辞职了,前些时候真的去国外读博了。

所以我想说,如果博主真想遵从内心和追求长远目标。建议不妨去读,哪怕在职,甚至脱产。

所谓的“年龄”限制,只能限制住那些只想在体制内追求各种人才“帽子”或想获得丰厚资源、待遇的人。自己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只要自己的健康状况允许。

读博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为什么读博。

延伸阅读

读博士,你适合吗? 一个博士生的透彻分析

文:博士圈

看看你是不是适合继续读博士,这是每一个面临读博的学生甚至考试读博的学生的困惑。

一.基本概念

博士:在美国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简称Ph.D.,是最高学位。

读一个博士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

1、掌握一个科研领域

要通读所有这个领域的文献。一般开始时是看书,然后要找学术期刊杂志,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

一般在读博之前,学校会有一些方法来考核你对某一个领域地掌握情况,比如要有相关专业本科或者硕士学位。然后,为了证明对本专业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并确获得较高的平均分。最后还要通过一个评委会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评委都是博士。

2、开创新理论

博士和其它学位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字:科研(Research)。要开创一个理论,学生必须探索,调查,思考,总结。学术界用“科研”来表示这种行为。

“科研”经常暗示着要“实验”,但是科研绝不仅仅实验,还要解释和深层理解。

以计算机科学专业为例,科研意味着要探索并发现数字计算和通信领域的新法则,必须要发现帮助建立和使用计算机制的新技术,要寻找新抽象、新算法、新规则、新机制。

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要写博士论文,并且通过博士论文口头答辩。

3、成果的关系

科研的成果可以开发新产品或者改善现有的。但是,博士论文的价值不是用商业效益来评价的,必须要引导将来的研究和知识体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会在短期创造,而是在长期才慢慢体现。

二、问自己几个问题

决定是否要读博士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想做科研工作吗?

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

2、你想进高校工作吗?

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3、你有足够的能力吗?

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显然

时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

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你学高数时感到有意思吗?

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

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

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

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 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三、警告

博士不是……

1、让自己有声望:你毕业后,你周围每个同事都是博士。

2、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

3、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要个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

4、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

5、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

6、证明自己的聪明:你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

7、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

8、找工作更容易:搞笑!

9、比其它选择好:每个人都要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什么最能激励自己。

10、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四、经验

如果你有能力和兴趣,搞科研将获得与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奖励:你能遇到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甚至与他共事;你将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将解决以前从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看多了本科生的此类问题——考研还是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又要面临这个问题的困扰——考博或者工作?人生总是充满了选择,选择也是困难的。

博士是一个文凭,更是一种经历。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体,尤其是女博士。事实上真的就那么恐怖吗?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那好,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为什么要读博和读博的利弊!

首先,谈谈为什么要读博?

1、如果你压根就没想好这个问题,完全是随波逐流,或者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或者认为考博可以带来生活的翻天复地的变化,或者认为读博就是混个学位,为了以后好提升,那么,请你谨慎考虑。首先,博士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与行业与职位相关,而不是与学位相关的。当然通常计算机的博士要比学文学,考古什么的博士收入要高。

2、其次,即便为了想进高校而读博,也要事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喜欢那种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种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过,竞争一样激烈。而考博只不过是”多米诺骨牌”的间的感受之一就是,周围的人的确不简单,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坚持。所以这是一个可以相互约束、相互见证、共同进步的群体。高智商基本是读博的刊几篇,理工科的可能还需要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虽然大多数博士都完成任务,拿到了学位,但那是付出了很多焦虑、睡不着觉、掉头发等等代价的。当然,视个人天资和基础不同,可能各有差异,但不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务的还真没听说过。

3、平时上课、读书的要求就不要说了。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或者在那样一个氛围中,为了自己至少像个博士,理工科的人要无数次地做实验,甚至通宵达旦,而文科的学生则要天天泡在书堆里,基本上3年或者4年下来,看小说的时间是没有的。大家都比较训练有素,就是自己浪费了时间会自责。所以为了逃避自责的痛苦和外在的压力,大家一般还是要选择一点点的去面对和积累。没有点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

4、博士同学中已经是硕导的,在博士论文的冲刺阶段,也会形容枯槁,也有老师们形容”做完博士论文就像扒层皮”,毕竟抛却客观要求不说,就自身而言,大家也知道专心在学校搞点研究不容易,所以基本上博士论文就是一段时间内的最高水平。何况博士论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创新”。这两个字,可是会把人折磨坏的。结果是,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自然减肥”。一个抱着侥幸心理,本来以为混混就可以过关的同学,在博士论文写完之后,说了这样一句深刻的推翻自己以前逻辑的话——”以后,谁要再说博士是混出来的,我跟他急!”

接下来看一下读博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1、读博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和轨迹,比如恋爱、婚姻和家庭。

说这个好象是废话。但是我们可以算笔账,一个人中间一直不停地读书,等博士毕业也是接近30的人了。这时候的社会工作经验还可能是零。如果不是足够幸运地在读书期间遇到合适的另一半并且已经成家的话,那么就要在毕业之后不但面临找工作,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也要面对建立一个小家,适应婚姻和家庭的问题,还要考虑是先在工作上干出点成绩还是抓紧要孩子的问题。这时候大多数小家庭都是无产阶级,可能早先工作的同龄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摆平。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家庭、孩子之后又去读博的,这种辛苦就不要说了。面对家庭和自己的前途之间的不调和,需要自己判断、选择。有时候,有所选择是痛苦的。所以有很多人说,早知如此,宁愿不要选择的机会。可是时光是无法倒流的。校园里有不少带着孩子读书的母亲,有的将孩子放在周边的幼儿园或者学校里,自己面对多重压力,孩子也跟着受苦。精力、财力和爱心、责任之间的冲突和压力,让很多母亲说:”等我拿到学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有的时候,鱼和熊掌的确不可得兼,这是事实。所以大多数博士在毕业后都会多多少少有些尴尬,来自情感的、家庭的、工作的,等等。

2、读博可能会加重取舍之间的难度。

有人认为,读完博士,工作等等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博士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它不是一个通才教育,只会将人的研究领域和学习领域越限越窄。所以,除非是在高校或做科研,不然,博士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读博可能多多少少还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就是你在长期的研究和投入中已经多多少少对这些研究产生兴趣。明知继续研究可能热情和动力不足,但是放弃却着实可惜,那时该怎么办?

其实周围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最后选择的未必是最初想选择的生活道路。我的很多同学,本来想进新闻媒体,或者出版单位,或者机关等等,机会并不是没有,但是真正抉择的时候,却又割舍不下对专业培养起来的感情,最终继续选了高校进行教学科研,也有的虽然进了新闻出版,却做的并不开心,有点后悔的意思。不得不搞学术的时候不觉得热爱,反倒是真正离开了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喜欢学术的。这是一种悖论。会带来很多困惑和尴尬,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智慧、对自己的了解,还需要决断能力。一旦上了这贼船就必须面对,由不得你了。

说了这些,有人可能退缩了,觉得后脊梁骨嗖嗖发凉。其实,运用最简单的逻辑想想,如果真的读博就像地狱,哪还有现在的趋之若骛呢?不否认有一些头脑发昏,没想明白就混进来的人,但是一定也是有人是真正考虑好了并认可这种方式的。

读博的好处,权且说其一二:

1、读博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相比于钱来说,读博的机会显得更是一种稀缺资源。有机会读博的人可能不觉得,但是有很多人是压根没有机会考虑和尝试的,他们的羡慕和憧憬可能不是你读博的理由,但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可以体会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生活体验是非常奢侈的,有限的,难得的,所以自然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如果说有人选择冒险、挑战生命极限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读博也是。读博完成和实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享受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种收获。

有一个同事,海归,放弃了原来在外企的高薪工作,跑到国外读博士,最后回到高校。就是因为她觉得在外企的工作,使人变得没有时间思考,人像机器。所以为了进高校,她选择了读博并为这个目标奋斗了10几年。

她说,人是要有点追求的。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对精神的渴望和寄托就会浮出水面,而读博是使人更接近思想本身的一种方式。

2、读博可以有机会接近和聆听大师的声音,并与最聪明的人相处,想不提高都难!

有博士点的地方,大都是师资力量相当强的地方,各种资源也很多。读博士可以使人轻而易举地就接近原来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一些大家,聆听他们在学术、做人等等方面的一些感受和教诲,这将是受益终生的,这种视界的打开和融合对一个人的提升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学者的点拨,可能会使人少走很多弯路,并在一些领域迅速接近国内或国外同行。某种意义上,这有”鲤鱼跳龙门”之效。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的名牌大学,这种优势就更加明显。用原来硕导的话说:”就像从省队进了国家队”。各种讲座、交流以及图书等等资源,使人进步飞快。

再说周围的同学,都是来自各地的人中龙凤。依我的经验,每个读到博士的人,都是有一些品质可能是一般的老百姓没有的,比如那种悟性、那种天资、那种刻苦、那种执着、那种毅力,等等。所以,与这样的一群聪明人交往,无论别人是不是有一些很难容忍的缺点,但也总是有一些优点是值得学习的,在这样的一种碰撞和交流中,无论是对学术的,还是对生活的看法,都会让人获益匪浅,真的是想不提高都难!

3、读博可以积累许多资源。

博士期间会遇到很多名师,也会有很多优秀的同学,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资源。就算日后你的同学里出不了王侯将相,但至少以他们的起点,在各行各业上都会是精英。至少就我而言,很多同学遍布在很多城市的很多高校,无论对搞研究,还是作为了解风土人情的交流,都是颇有助益的,博士期间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

毕业之后,如果选择一个中等城市或者发展中的学校或单位,那么可能意味着你会瞬间拥有别人奋斗10几年才能拥有的东西,比如各种津贴补助、比如房子,或者配偶的工作,都能得到解决,生活会有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用原来同事的话说,读博就是赚钱。或者,读博还极有可能在毕业后进入一个博士成群的工作团体。这样,你就有可能使自己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上升不断进步的状态,与智者的交流毕竟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也是一个老教授曾经说过的,做研究工作,所有的科研成果的发表,名利都是自己的,不像在机关等单位工作,在年轻的时候多是为别人做嫁衣,而到了退休,往往是人一走茶就凉。而现在看来,读博直接地与以后是否有机会搞科研密切相关。

4、读博可以愉悦身心,是难得的生命体验。

因为博士不象本科生那样有天天上不完的课程,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的约束,有各种检查和评比,所以基本上属于比较天马行空的、自由的一群。而高校大都有优美的环境和小资的气氛,博士生里面,大家基本上要么是有收入的,要么是可以自己赚些外快的,思想相对比较成熟了,各方面处于学校和社会的结合带,并可以暂时脱离家庭的束缚,做一些自由自在的个性的事情,是难得的生命体验。对于工作多年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放松、调整和休憩,而对于从未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也从别人那里直接间接得到一些启迪。

3.读博利弊的功利主义分析(大全) 篇三

2015-07-15 许铁 中华博士智库收藏,稍后阅读

点击上方“中华博士智库”可以订阅哦!

读博利弊的功利主义分析许铁中国的老一辈家长,习惯于给博士头衔赋予一种高贵的光环,这种光环多半出自神秘,而并非一定明白内中门道。我这个正在读博的人,就现身说法,从“邪恶”的功利角度阐述一下读博的利弊。

第一部分:读博之于科研,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一博士生于科研的供不应求:博士制度,形成19世纪的德国,而能够延续至今。其合理性也植根于其所在的科研圈子。科研圈子就是一个等级金子塔,处于金子坛底层的博士,以低廉的试错成本,维持着整个塔的稳定。比如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耗费人力物力而且通常比较枯燥的。这些学科的发展都是通过海量的实验试错才能有所进步。这使得招收大量博士生变得特别的具有必要性。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校理工科现在大量招收亚太地区的博士生,就是反映了这种需要以及本国学生不愿意进入这些领域造成的供不应求的现实。一博士生于科研职位的供大于求:博士生对于科研工作本身是很需要的,但却没有那么多科研职位给博士生做。这不是很矛盾吗? 其实你想想这正是硬币的两面。假如我是科研机构本身,你毕业了我要给你个教授职位,我要付出至少多10倍的薪水,而刚刚毕业的你与新入学的博士生差距却有限,你说我愿意招吗? 当然不愿,不如要个博士生。那么好吧,我给你一个叫“博士后”的职位,听起来特别牛,实际上就是相当于一种延期的博士或者科研临时工。因此博士头衔虽然是科研金子塔的入场券。但是被很多博士生忽略的是,这张入场券背后依然是金子塔上宽下窄本身造成的高淘汰率。你不仅需要读完博士,而且要卓越,才算真正获得这张入场券。当然世界上大多数职业都有金子塔结构,只是多数行业的人一开始就心知肚明并早有准备,把赚足现钱作为保底。而博士这个行当天生后知后觉,大部分博士生甚至博士后到很后来也搞不清市场情况。博士生成果的成本收益分析:首先,博士生的工资相当于其所在地的平均工资,可以忽略不计,这个钱基本是维持生存的,完全不计入收益。博士生的收益,基本是由他的论文成果决定的。而论文成果这件事,基本是成本很高,风险很大。因为好成果归根结底是个小概率事件,一个很好的可以出成果的东西掉到你头上的可能几乎为0.而如果出不来成果,博士生也被要求在一定时间有所产出,但这样的东西多半是一出来就入了学术论文垃圾堆。在这个过程中,博士生除了拿到头衔外,他创造的成果几乎很难说有什么成效。而成本呢?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没有成果但我也没付一毛钱。你付出的是你最宝贵的青春,这每一份每一秒,都要和你不做博士同等时间所能得到的平均工资以及从中积累的经验值做比较。如果你得到的总量小于前两者,那么就是你每天都在亏损。当然你可以说最终头衔可以值会这个成本,但是这个计算是自我安慰还是真的如此却是值得怀疑的。一个没有产出的博士,其头衔除了骗骗外行基本是一张废纸。你用你四年时间证明了你的失败,证明了你的缺乏止损能力,你很难被科研金子塔接受,而聪明的公司也显然也不会糊涂。所有的工作都要试错但是博士生的试错成本显著高于其它工作,因为科研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但反馈率极低的活,你在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在正确道路上,也就更容易为试错付出高昂成本。博士制度存在已久,但存在的不代表合理的,这个世界很多的存在,只是历史遗留,是惯性。第二部分,读博之于个体综合长远发展:如果把读博仅仅放在科研领域看,文章从上一段就可以停止了。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博士都没有进入科研界,因此,一个更广泛的成本收益分析很有必要。在这一部分,结果会稍微乐观一些。博士的长远经济效益:美国国家统计局的一张从长期的经济效益角度看,博士的确比硕士毕业生的长期积累平均工资水平要高,但是这个区别要依据领域而定。如下表中可见,对于商科,工程类这个区别不大。而对于理科和心理学,这个区别高达30%以上。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这些专业在本科和硕士阶段的积累不足以进入相关的核心领域,而博士则大大拓展了可能的发展路径。这张图代表的情况是否代表中国我不太清楚,因为美国的产业结构显然比中国更适合高学历人群。但是起码这张图代表了现代市场经济对智力资源的估值倾向,并无出现市场不看重知识的情况。这张图可谓意义丰富,从中可以看出硕士其实是性价比最高的学历,付出的时间较少但是在不少领域都有大量提升。更令人惊讶的是,理工科压过商科是所有高学历人群工资水准最高的领域,理工男可以含笑酒泉了。这从根本体现了经济的实体还是要靠理工科的搭建。博士之于个人能力提升:既然有人愿意多付工资,业主还是对博士具有一些期望值。首先是专业知识,如果你博士积累的专业知识恰好与你工作的领域对口,这些专业知识对企业显然是很好的工具。这就是我们有时候说的,某一个领域开始发展,老板带着他的PhD去挖矿了。那么综合能力呢? 一个博士的综合能力是否更高? 有人说博士有更强的思维能力,有人说博士提供给人以持久能坚持的证明。我都持怀疑态度。首先我觉得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多元的素质。某种程度上,管理和公关需要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科研少,而且需要人思维更加迅速全面。博士显然在这些方面没有优势。一个人任何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而时间放在哪里就会提高哪里。博士提高的是分析性的思维能力,包括综合概括,逻辑推理等。但即使在博士擅长的那部分思维能力方面,我也对读博本身的作用持疑。博士的主要任务是像完成一个工程一样回答一个未知问题,如鸟儿是怎么飞起来的(joke)。的确确需要大量脑力劳动是真的,但是脑力劳动不代表产生思维能力。就像劳动也不一定产生价值。事实上一个能够增长思维能力的东西很少是封闭的,而现在的科研圈则比较封闭。你需要强烈持有某观点并不停强化某种观点的时间多于真正和别人进行思想碰撞的时间。你除了每周见导师的时间和每年开会的时间,比较少有和人直接接触的机会。我觉得让一个思维能力增进最快的,一是博览群书,二是和高手过招,三则需要个人花功夫思考-所谓自己和自己过招。如果这三点和你的职业有关,已经很不错。科研在这三点上可以符合,但并没有绝对的优势,极大程度取决于自我管理的水平。如果说练习思维能力,一种理想状态的博士是一群老师和学生每天进行角斗士一般的辩论,我把你赶到死角然后你奋起反击,并查阅所有文献准备置我于死地。可惜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工厂化的博士培养制度下已经不多见。然后说说用博士文凭证明持之以恒的耐力,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换个说法,就是我你愿不愿意付出4年做一个没什么意义的东西,来证明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的做事情。这点看应该农民们都更比博士更强。所谓这点显然是荒谬的。博士制度的致命问题-缺乏淘汰机制:博士一般一读3-5年,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既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导师也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学生。我见过的不少博士生要在一个不知道正确的方向上工作很久,有的干脆中途失去了动力和目标,而导师经常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不太清楚博士生的现状,或者已经忙其它的去了。这种问题当然有导师和学生个人原因,但是也不能不提制度本身的缺陷。在很多地方博士学位的颁发本身就缺乏客观标准而是比较灵活,而且这个检验只在最后一刻进行。因此博士和导师在过程中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淘汰机制(中间的一些考核多流于形式),而是像签了一个4年的一锤子买卖。相比之下,进入企业或创业就高效的多(除非是一样缺乏灵活退出机制的大型国企),现代市场经济有效的核心机制就是迅速的反馈,市场上的买家和卖家不一定要多聪明,但是它们的特点是快速的变化。因为你一旦不适应市场几个月就会被辞退或倒闭。在这个时候你会在摸不清道理的情况下迅速调整直到被市场接受,所谓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市场的灵活淘汰机制的结果是市场主体迅速进化,而不至于在一条不太清楚死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这点上博士制度和国企及计划经济比较像,用一个4年的框架和一个保底的文凭削弱了个体的自由发挥,因此也带来了低效。博士内外:首先说说我对博士和非博士生活的想象。博士就像在潜水,你是在你的思维深度里下潜,达到周遭无人的境地。而创业一类工作,在我想象里,更像冲浪。你无须在自己的思维世界下潜太深,但你的洞察力需很好,需要紧紧盯住世界,找到这个世界的需求,然后去做弄潮儿。我想,大多数人的脑还是给冲浪用的.Mind is designed to cope with the external world, to dig deep into itself makes no sense.而要知道读博对你的意义,是要比较你可以通过博士得到的机会和因为博士失去的机会。得到的机会刚才讨论过了,进入科研界的入场券,以及众人眼中的火星人。但是这个世界变化快,你用博士花费的4年,往往也是世界各个领域机会不停涌现的时候。尤其一个人的精力之有限,尤其是年轻的精力,在成家之前,也就是3,5年功夫。你的博士,实际是和你在其他领域关键性的机会换的。

综合一下:博士是值得崇敬的人群,科学是伟大的事业。对,但是笼统的东西对个人是无借鉴的。对于生存,博士文凭可能让你进入高盛做一个定量分析员,但是如果仅为了高盛定量分析员的工资,花最好的年华去换不一定值得。如果你要去做教授,由于金子塔结构的存在,这是个高风险的选项。我们说创业风险大,但也不可低估读博的风险。从经济效益看,如果你已经进入了物理学心理学一类的非实用学科,眼下又无其它选择。那么选择一个合适的国家,城市,合适的专业(转向能赚钱的领域的机会),合适的导师(注意这几点缺一不可!尤其是前两点,因为你还可以趁机移民)去读博士不妨考虑。如果你在这几个蛋疼学科之外,就不需要考虑了,直接冲着行业核心资源冲。如果你想通过读博提高综合能力为能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我认为读博并没有明显优势。你可能提高高扩分析,逻辑,综合在内的几种技术型工作比较需要的能力,但是可能失去一些培养其它核心能力的机会,比如人际公关或者谈恋爱。那么什么人什么时候适合读博士?这里就不是本篇功利性分析所能涵盖的,因为它更多应出自非功利因素-如果你enjoy在自己思维的深度里慢慢下潜的过程。对于在读博士的人,这篇文章的意义更大,因为它告诉我们依据博士的弊端及时调整,不合适的尽早做离开科研界的准备,并严格自律真正挖到博士中可以被市场接受的那些资源,而不是最后一刻临时抱佛脚。

4.李开复关于考研读博的几个建议 篇四

开复:下面是我上次回答类似问题:考硕士正确的动机:对某专业有兴趣,希望学得更深。考博士正确的动机:对某专业有兴趣,并希望做最高深的、创新的研究。个人对冒风险的、困难的研究有热情。

今天大部分学生的动机:某专业热门,希望增加自己以后申请工作或进一步读书的实力。所以,更多人考热门的专业,也有很多人把这个当作“学校升级”的机会(从二、三流的本科进入一流的研究生院读硕士,在靠这个出国或进入优秀的企业)。这个动机是不符合研究生院培养学生深造的初衷的,但是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今天的人力市场是很畸形的,有很激烈的竞争。最好的公司的待遇可以是普通的公司的5-10倍。这些公司每年申请者众多,可以100选一,根本不可能面试每一个申请者。考研本身就变相地称为企业的一层筛选。利用这层筛选,企业在招聘时可以节约成本。于是,有些公司可能只看名校的学生,或是只挑有硕士、博士的学生。

这“学历贬值”的状况是不是好的现象,但是这是实际情况。它又再一步的鼓励学生对名校、读研的追逐。所以一般来说,想进优秀的公司最好的途径还是进名校、考研。

对于学生考研,我的建议是:

(1)优先考虑出国的可能:虽然你想留在中国,但是出国比考研更能够帮助你学习技术、开拓视野,因为国外的师资、资源、教学方式都领先中国不少。我赞成每一个有能力出国的人(包括学业、经济、和对外国的适应力)都试试出国读书,无论是读博士、硕士、甚至重读一个本科(当然重读本科一般代价太大,不适合大部分人)。出国读一个硕士或博士和在国内读花的时间是一样的,尤其博士通常有奖学金,所以不要不考虑出国的可能。当然要挑一个不太差的学校。最后,美国的签证不好拿,所以可以多申请几家,考虑加拿大、英国、澳洲等地。

(2)如果还是决定留在国内,而又想做研究,那当然应该考研,预备读完博士。尽量报考一个比你现在的学校更好的学校、挑一个你有兴趣的科目、找一个值得尊敬的导师。一般我会建议找一个曾出国的、有足够经费的、较年轻的、仍动手做研究的做导师。读博士时,最好找一个不必打工,可以专心做研究题目的老师和题目。(3)如果你只是为了进一个好公司工作而决定考研,那我建议你尽量报考一个比你现在的学校更好的学校、挑一个有兴趣的科目、选一些以后工作会用得上的课题、挑一个热门又实际的论文题目、找一个有管理或商业经验的导师(为他打点工也没关系)。读个硕士应该够了。(4)如果你觉得你不考研也能找到好工作,而不想去读一个你没兴趣的硕士,那你可以挑一个公司,也许不是最好的待遇或职位,但是有很好的培训员工的计划,由爱护属下的老板,有挑战你的工作和学习的机会,那你不妨去工作。当你的同学拿到硕士,也许你已进步更多了。

出国、考研、就业三者并不是你大二、三就要决定。你可以挑两者并行,当你更进一步的知道你的选择时(得到国外入学许可、考研过关、得到国内公司的offer),再作最后的决定。

Jacobi:我现在是大二也是计算机系的,我很早就准备考研了,现在经过和学姐还有开复老师等人请教,发现考研越来越重要了,所以我现在的生活就是计算机,英语和高数了,但是我的兴趣还有影视,文学,在上面也有花一些时间。我觉得这样子很充实,另外我还很喜欢一个女孩子,说不出的好……

我觉得这样子很有动力,另外我也是想考上中科院,然后,跑到希格玛大厦去…… Krest:读硕士和读博士还是有一定的分界线的。读硕士可以拓宽知识面(本科时学习的专业知识往往是基础的),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导师的项目以增强动手和团队合作能力。很多硕士也是面向工业界培养的,并不是研究型的。所以,一般来说硕士毕业生比本科毕业生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也是企业为什么青睐研究生的原因之一。当然,读博士应该是为了将来任教或从事研究。如果对任教或研究没有兴趣或天赋,就不要勉强自己了。社会盲目崇拜博士的现象迟早要被纠正的。博士毕业生不是在任何方面都比本科生或硕士生强。

上一篇: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下一篇:外汇中心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