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成长

2024-07-25

马克思成长(共8篇)

1.马克思成长 篇一

从马克思的宗教信仰看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解读

读完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马克思在我心中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并不是一个古板呆滞的老学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情不羁、平凡真实的学者、斗士。马克思主义主张无神论,而马克思在青年时代似乎是个有着深厚根基的基督徒。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发生转变的?这点在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中并未详细提及,抱着好奇,我继续阅读了其他的文献。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是个有着深厚根基的基督徒,但又不缺乏理性与唯物。在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中提到马克思在学校时“宗教课程令人满意”,宗教论文和德文作文中“洋溢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人的个性完全发展出来的热情”、“用自我牺牲的精神来为人类整体谋福利”。这些正是基督的精神。马克思从高校毕业时,他的文凭里注明了他的宗教知识:“他的基督教理知识,是明晰、且相当有根基的。而且,他对基督教会的历史非常了解。”青年时代的马克思虽然信仰上帝,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持自然神论观念。所谓自然神论,即“那些只承认一位上帝,不接受任何启示宗教的人们的观念”。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者。可见青年时代的马克思虽然信仰上帝,但是却规避宗派主义,脑中已有了理性、唯物的观念。

马克思基督观念的转变。马克思高校毕业之后,Moses Gess 在将马克思引导向社会主义信念之前,马克思已经成为了一名无神论者。有文章研究分析称马克思为“撒旦教”——马克思在其学生时代写的剧本《Oulanem》中证实了那类文章的观点。《Oulanem》中描写了撒旦教的“黑色聚会”,人们的纵欲狂欢,以及马克思担任的角色Oulanem对全人类的诅咒。马克思写作《Oulanem》时,这位年轻的才子仅 18 岁。此时,他没有幻想要为人类、无产阶级、或社会主义服务。他想毁灭这个世界,以世界的震荡、剧痛、**为基础,建起他的王座。马克思曾有基督的观念和信仰,可是却没有付诸实践。马克思在大学时代纵酒作乐、斗殴闹事,“他花钱一直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这显然不是一名基督徒的作风。由于马克思花了大量的钱用于娱乐,所以他与其父母存在很多矛盾冲突。

马克思有种族歧视。马克思不仅憎恨犹太人,也憎恨德国人。他声言:“只有棍棒才能唤起德国人。”他惯于谈论“哑的德国”,并称“德国人、中国人、犹太人都像街头小贩。”最后,他又说:“德国全国性的狭隘思维真令人厌恶。”(A.Kunzli《马克思心志》)他认为俄国人是最低等的民族--“一个野蛮种族”,又将斯拉夫人称作“种族垃圾”。这又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公义”和“爱”不符。

马克思似乎从来没有否认过上帝的存在。马克思更多的是为所欲为的生活,不受基督教教义的束缚,但这并不能表示马克思否认上帝的存在。马克思是反抗神,他的诗词中曾写到:“我渴望向上帝复仇”(一说马克思已入撒旦教),而从这个逻辑上来讲,即前提是神存在。有意思的是,马克思仆人曾描述过马克思晚年的情况:“他是一位对神有着敬畏的人。在他病重时,他惯于在房间里,在一些燃烧的蜡烛前独自祈祷;围绕他头部的伤痕就像带子一样。”与此矛盾的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马克思清楚地表明他梦想消灭所有宗教,不仅包括基督教,同样也包括了撒旦教。

信着神的存在,却又公然反对神,为此只能用狂傲不羁来形容马克思了。或者说,马克

思的“理论”和马克思本人的行为或“个人想法”不尽相同。同样,马克思提出了伟大的经济法则,可他却浑浑噩噩,似乎永远生活在贫困中,其中一点是“马克思未曾管理以前收到的和60年代又收到的一笔笔大数目的钱财”。

我觉得马克思是以为伟大的思想家。因为马克思提出了或者总结了过去所没有的理论,并且在现实中取得了成功。但马克思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跟许多普通人一样,他的行为与思想中总有充满矛盾的地方,就比如他的神的认识。

无可非议马克思是伟大的,但同时也是悲哀的,这不仅仅是因为马克思成家后长时间贫困潦倒的生活,而是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过多地被错误地解读或者被人为的断章取义。马克思本人曾说,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马克思主义者,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因为当时德国、法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内一些自称“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言行让马克思、恩格斯感到不满、厌恶、愤怒,那句话是为了同他们划清界限才这样说的。

而可悲的是对马克思主意的误解在近百年来仍是存在。例如苏联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而在朝鲜,马克思主义成了实实在在的为个人崇拜和家族统治服务的思想工具。就在当今的中国,大多数人对马克思的认识是:马克思创造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中国正在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代替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中国将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并且到时候生活将是多么多么美好等。而实际上呢?我认为马克思对经济的理论和看法是正确的(在一些国家的失败尝试只是因为没有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提出的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共产主义社会,我想这只是个假说,或者美好的想象——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价值——我觉得,它否认了人的本性。马克思骨子里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这在上文他对信仰、对神的态度上即可看出来,他的理论不断号召工人阶级去为自己的权益斗争。马克思主义在被中国的共产党人解读后,对于“斗争”的认识更加变本加厉了。就说说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他有句名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是呀,新中国确实是在暴力革命和不断的斗争中产生的,我不否认这种斗争精神。但是这种与天地人“斗争”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对自然和人文缺乏敬畏。大跃进中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中毁坏文物、打击文人、对一些组织和游行采取极端的方式镇压等,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与利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缺乏人道主义精神,这点在中国一些“不为人知”的现状中显而易见。中国官员的腐败不是个别现象,我觉得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敬畏、“天不怕地不怕”。我不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相反,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误解,反而会害了中国。

2.马克思成长 篇二

一、立足实践,聚精会神做学问

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实践及其意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对青年学生的学习成长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目前,高校青年学生中存在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另一种人一门心思参加社会实践而丢掉了理论学习。青年学生的这两种学习状态都是不科学的。学习是学生的天职,青年学生只有踏实学习专业知识,认真掌握科技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社会实践也是至关重要的。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青年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才能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磨练意志、砥砺品质,逐渐成熟起来。因此,广大青年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为指导,正确处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聚精会神地做学问,为自身成长成才选择正确的道路。

二、基于现实,科学有效谋发展

《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它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宣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杰出的理论文献,而且必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的实践纲领。因此,《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必读篇目。《宣言》7篇序言的内容之一是提出必须以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运用《宣言》的基本原理。《宣言》正文第四章阐明了共产党人对当时各国反对党派应持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在政治斗争中应采取的策略原则……共产党人必须根据各国的情况、条件或历史进程的不同,在坚定原则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策略。这些原理听上去枯燥乏味,实则对青少年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远大目标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作家路遥曾在其经典著作《人生》中对青年成长有这样一段描述:“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大学生队伍中一些年轻人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为自己制定了宏伟远大的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不切实际的规划,最终导致毕业后心理落差较大,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结果荒废了青春。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青年学生应该客观评估自身素质和实力,制定适合自身状况的理想目标,站在历史的高度,科学有效谋求自身的发展,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而不应该自欺欺人、妄自夸大。

三、置身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并由此引出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这些观点尽管晦涩,但依然能让人清晰地领悟其中的道理:每个自然人都不是以个人的身份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相关联的。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依然对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新一代大学生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是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果的新一代。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一些青年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淡薄等等。这些现象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青年学生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任国家领导人均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广大青年学生应该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融入生活学习当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不断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当中去。“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可见,诸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非空洞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纲领,更是普通百姓生活工作的宝典,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指向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年学生应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 它不仅对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而且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最有力的推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现实,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 2009年

[3][7]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编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 人民出版社, 2008年

[4][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年

[5]汤文曙、金开好、李宗楼编著,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年

3.“东方少年马克·吐温”成长记 篇三

如果你拿着门门红灯的成绩单,放声大哭的时候,你的爸爸却叫你“把成绩单贴到教室的墙上去,然后向大家宣布:我是最差的!”你会这么做么?

我想,你肯定会反抗,至少也是非常地不高兴,但在这里我要告诉你,真的有这样一位父亲会这么做;真的有这样一个儿子被父亲设置的挫折,打造成了东方的少年“马克·吐温”。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爷俩的故事吧!

2006年3月,在美国出版协会的“周销售排行榜”上,有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少年胡铉出版的系列少儿文学作品,连续50天创下了销售前六名,总销售量达106万册的奇迹;4月2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在一名外籍学生既没有经过美国大学正式的CAT考试,也没有托福成绩的情况下,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批准胡铉进入该校英语文学系学习的入学申请。

4月23日,胡铉的父亲胡勉文接受了旧金山华人电视台和全美广播公司的电视采访——

主持人:“你是怎样培养出当今的‘小马克·吐温’的?”

胡勉文笑答:“培养一个少年作家,也就那么三招两式。”

把孩子扔进“苦水”的父亲

论“家境”,胡铉家该算得上殷实了。父亲胡勉文是香港明报的副总编,母亲是一名小学美术老师,按常理这样的家庭完全可以让孩子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可胡勉文偏不!

胡铉上小学时,背的是表哥的旧书包,用的是表姐用过的旧铅笔盒,穿的更不必说了。一次,全班搞活动需要买点小零食助兴,胡铉因为没有一分钱零花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小同学到学校附近小卖部买东西,心里非常难过。这以后,班里的同学们都误认为他家很穷,有个小同学还在学校公益活动中,号召大家为胡铉捐款。

有钱,为什么非要孩子过穷日子!

胡勉文是这样想的……

胡勉文的大姐嫁给了澳门最有名的“和记饼业”的二公子,姐姐的孩子从小聪明伶俐,但是到了中学以后,却只知道玩乐,成了一个花花公子,姐姐经常为此而感到遗憾。姐姐把自己教育孩子的失败教训告诉胡勉文——千万不能在钱上放任孩子,再富也不能“富孩子”。联想到李嘉诚、曾宪梓等香港富豪的教子经验,胡勉文觉得姐姐的忠告十分正确。李嘉诚和曾宪梓的几个公子,小的时候连买一辆自行车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只能骑家里的旧车上学。然而,这些公子后来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子承父业,成为商场翘楚。胡勉文决心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穷小子”。他从不给儿子零花钱,也不给他买任何奢侈的日用品,胡铉穿的、用的全是表哥表姐们剩下来的。

(专家点评:小胡铉真是个“苦”孩子,但是,正是这种对欲望的控制训练,才使他在精神上对于目标的追求能力得以积蓄,有朝一日,当他真正树立起一个追求的目标时,这种被压抑许久的追求能力,就会爆发出不可估量的能量。)

我是最差的!让孩子从“笨小孩”做起

胡铉8岁时,胡勉文离开《明报》,受聘于美国旧金山华人报业集团《金山华声》报任主编,举家移民美国。胡铉入读于旧金山最好的私立小学奥克兰多小学,读二年级。虽然此前在香港,他跟英语家教进行了一年的英语训练,可是,到了美国后,他在听课、交流方面,还是有相当大的障碍。很长时间,胡铉一直是班里的“差生”,饱受同学们的嘲笑,期中考试结束,胡铉把印着一串C和D的成绩单拿回家里,大哭着不吃饭,强烈要求父母给他转学。可是,胡勉文断然否决了儿子的恳求。他认为:最关键的是让胡铉认识到自己确实存在差距,逃避永远没有出路!

让一个孩子相信自己是天才很容易,但让一个孩子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却是很难。

想来想去,胡勉文想到了龟兔赛跑的典故和“知耻而后勇”的成语故事来启发孩子,他自己动手设计了一套动画flash,还加进了爱因斯坦五岁之前不会说话被人们耻笑为弱智儿童的故事。胡勉文力图使儿子明白:他的笨是事实,但并不是一个永远不变的事实。

不久后,胡铉考试成绩又得了三个“D”,是全班的倒数第一名。成绩单发下来,胡铉打电话告诉爸爸这个“不幸的消息”,还哭着说,一些同学正围着他笑呢。胡勉文对儿子说:“有一件事,儿子,你敢不敢做?”胡铉回答:“我敢!”胡勉文大声说:“把你的成绩单贴到教室的墙上,向大家宣布:我是最差的。”胡铉找来浆糊,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自己的成绩单贴到教室的墙上。然后,他面对全班同学,大声地宣布:“我的成绩是最差的。”他的这一举动,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那些经常嘲讽他的同学也不嘲笑他了,而老师却为他这一勇敢举动当众表扬他有“非凡的勇气”。这是胡铉到美国一年多来受到的第一个表扬。那天回到家,他高兴地对爸爸说:“看来,做个笨小孩也不错呀。”

有了好的心态,胡铉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凄凄惶惶了,他把注意力全用到如何提高英语成绩上。胡勉文给儿子设计了一套特别适合“笨小孩”的学习方法:“一遍学不会,学20遍。”采用这种方法,胡铉把课文弄得非常精熟。为了提高儿子的阅读能力,胡勉文让儿子放学后就去《金山华声》报社里,担任晚报的文字初校工作。胡铉从给别人的文章找错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自己如何写文章不出错,也对各种文章的体裁和写法熟悉起来。晚上,胡勉文让儿子进行一个半小时的汉译英练习。胡勉文认为,只有弄好了汉译英,才会从根本上解决从汉语思维向英语思维快速过渡的问题。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胡铉将汉文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欧文华盛顿小说选集》全部翻译成英文,翻译量高达300万字。他的英文成绩也理所当然地跃为全校第一!

怎样找到最合适的发展之路?

笨鸟“多”飞的胡铉进入三年级后,成为同年级里最出色的学生,尤其是他的英语写作课,每次都获得满分,老师的评语往往是“无懈可击”或“天才的表达方法”等等。看到儿子出色的实力,胡勉文想:应该帮儿子找到表现自己的舞台了。于是,他将胡铉写的一组儿童心得标以“旧金山早梦”的题目,发表在《金山华声》报英文副刊上,没想到这组儿童心得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胡勉文从中看到了儿子笔下巨大的成功潜能,他开始考虑如何培养儿子成为作家。

在家教领域有一种观点:培养孩子是家长的责任,而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则是孩子自己的事。胡勉文认为这种思想非常有害。家长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综合分析孩子的特点,为孩子选择道路,这样,才能使孩子少走弯路。

胡勉文认为没有太多生活经历的胡铉,比较适合写儿童文学。可是,儿童文学也有很多分支,究竟从哪个分支入手好呢?在美国,儿童文学出版业非常兴旺发达,每年出版的各类儿童文学作品数以万计,如何在这激烈的竞争中让胡铉胜出呢?

一个关于“外来植物”的电视节目,启发了胡勉文。美国豚草、水葫芦、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进入中国后,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疯长蔓延,从生物学联想到社会,胡勉文想起了一个在美国成功的典范人物——著名画家陈逸飞。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油画家在美国苦苦挣扎流落街头而不能成功?而陈逸飞却成为全美著名的油画家?根本原因在于陈逸飞在《浔阳遗梦》等代表作中,将中国特色的水乡风情展现给了美国人民,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试想,如果陈逸飞在美国只画些美国人熟悉的东西,他永远也只能是一个街头画家而已。

做别人渴望却不熟悉的事,卖别人想了解却陌生的思想——模仿陈逸飞的成功之路,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故事编成儿童文学。

胡勉文为儿子找到了这样一条路,无疑这条路是正确的。在胡勉文的指导下,胡铉将“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20个古典故事,用美国儿童易懂的浅显英语,写成了一部命名为《中国儿童智慧故事》的书。此书经纽约大都会出版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联合推介出版,第一版印刷2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十天后再次印刷20万册,再次销售一空,而且荣登全美出版协会的“周销售排行榜”首位。一时间,胡铉这个名字,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和家长中,广为传播。在美国人的深层意识里,对于中国古老的文明和智慧有着深深的钦佩,《中国儿童智慧故事》一书,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书中那些故事,对于听惯了米老鼠、唐老鸭的美国少年儿童来说,有着不可思议的新鲜感,很多美国成年人,也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华盛顿邮报》在一篇评论中写道:“这些极为生动极为有趣且极富哲理的故事,无疑会成为美国少年儿童新的精神养分,而耐人寻味的是,做出这一伟大壮举的竟然是一个只有12岁的中国少年!”

巨大的成功鼓舞了胡铉,他开始写系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在这部系列里,有《封神榜》的故事,有《西游记》的故事,迄今,胡铉共出版了系列中国神话故事读物12部,总销量达106万册,成为很多美国著名作家“望尘莫及”的新星。

4.马克思成长 篇四

试析中共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摘要: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积极探索。中共八大提出历史任务,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分析具体国情,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坚持科学态度,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关键词:中共八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七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 济、文化、党建等方面对“苏联模式”有重大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认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1]。薄一波认为,“八大的一系列正确决策,是在探索中形成的,是探索的积极成果”[2]。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建设实际,形成了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以及八大前后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共八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中共八大提出历史任务,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围绕特定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首先是以实现历史任务为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自诞生

之日起,围绕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革命的一般原理同中国特殊实际相结合,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前夕,党决定将工作的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为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后,时代的主题就由革命转为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为进行社会改革和国家建设,一直都在寻求符合本国实际的理论,以适应时代主题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当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结束的时候,党中央适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其总目标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要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问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毛泽东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马克思主义名著《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建国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成功实现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与此同时,党还成功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建国后的前八年我们搞得不错”[1]。“我们的发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当的。”[1]这些为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再加上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发展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中共八大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

正式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鉴于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又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具体的建设实际,同时也把建设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制定出新的历史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例如,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3],因为这样才能发挥干部和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充分集中群众的智慧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历史任务。政治报告指出:必须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监督,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人民代表的视察制度、检查制度、公开发表人大代表对政府的批评,增加人民代表大会的透明度。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发展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和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作了专门的阐述。此外,周恩来提出了“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原则,董必武作了《进一步加强国家法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言,对法制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不少重要意见,认为法制是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心环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围绕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产生的。

二、中共八大分析具体国情,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科学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特殊矛盾,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3] 他历来主张,中国革命必

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的国情,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例如,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科学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施和平赎买政策,成功实现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历史经验表明:认清中国的国情,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纲领、路线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中共八大召开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比较系统的经济建设情况调查。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就是集体调查研究的结果,它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方针。大会召开前进行的调查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大会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4] 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科学分析和总结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的情况。例如,从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教育方面科学分析中国的基本情况,并相应地提出任务。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的情况”、“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若干主要问题”科学分析了中国的基本情况,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同时,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提出了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地解决的十个经济政策问题。这些正确政策的客观依据是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

中共八大科学分析国情,认真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经验,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方案。在生产上,提出了必须保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发展速度上,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李富春、薄一波等在大会上发言,对经济建设提出了一些非常可贵的思想。陈云在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格局,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论点。李富春在题为《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全国的计划工作》的发言中,提出了实行分级管理的计划体制的建议。薄一波则作了题为《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发言。这些关于国情的科学分析,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提供了客观依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三、中共八大坚持科学态度,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主观主义其实就是在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割裂两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去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起来的。“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5]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斗争的历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规律。“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4]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共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4]

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本本主义”,与王明等人照搬苏联式的“本本主义”和“城市中心论”作坚决的斗争,开拓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

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6]。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再次强调要大力克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6]的严重缺点。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总结了党三十五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1931—1934年期间王明、博古等人统治全党的教训,“由于他们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和横蛮武断的作风,把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发展到了党的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地步”[4],使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损失惨重。为此,提出了有效地反对主观主义的各种方针措施,如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的原则。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结果,必然发展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4],提出必须对此进行坚决的斗争。中共八大坚持事实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态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共八大对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进行深刻的总结,初步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例如,中共八大分析了建国以来党的组织,总结了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路线和方针。中共八大提出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要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民主集中制,扩大党

内民主,要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继续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还有关于选拔和培养干部的论述等。中共八大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显然是初步的,但还是把握了执政党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总结了自身建设的独创性成功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八大路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贯彻下去,但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进行新的探索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5.马克思实践 篇五

要求:

1、在网上找到原文电子版

2、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3、制定学习计划、方案、进行小组分工

4、论述研究背景、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等方面

5、记录学习研究过程、做好笔记和记录(包括照片、视频等)

6、制作汇报ppt7、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目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资本论》第一卷

《哥达纲领批判》

《反杜林论》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和起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

《论粮食税》

《实践论》

《矛盾论》

《论十大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读一本关于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的著作

要求:

1、在图书馆借书或者购书

2、了解著作的历史背景

3、制定学习计划、方案、进行小组分工

4、抓住书中感兴趣的主要观点进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集中研究1-2个主要问题。论述研究背景、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心得体会等

5、记录学习研究过程、做好笔记和记录(包括照片、视频等)

6、制作汇报ppt7、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三、观看一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纪录片

要求:

1、比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思想的历程》《卡尔.马克思》《世界历史》《寻访马克思》《信仰》《创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旗帜》等

2、了解纪录片的创作历史背景

3、制定观看、学习、研究计划、方案、进行小组分工

4、基本上要求观看纪录片全集,并抓住纪录片中感兴趣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集中研究1-2个主要问题。论述研究背景、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心得体会等

5、记录学习研究过程、做好笔记和记录(包括照片、视频等)

6.马克思重点 篇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

民族区域自治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独立自主

正确认识:

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也完全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形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发展是我党执政共同的第一要务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许多国有中小企业不断被私营企业并购不会影响公有制的主题地位

理论记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经理的四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

三大改造完成的伟大历史意义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基层民主政治的性质内容和实现形式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7.马克思成长 篇七

自法国巴黎公社失败后, 德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马克思主义也在德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所以马克思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反动政府的思想也贯穿于德国工人运动整个过程之中。但是与此同时, 德国工人运动中滋生了拉萨尔派, 他们是典型的机会主义代表。他们不主张革命, 坚持运用改良或者宗派运动来进行革命, 甚至认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反动的普鲁士政府妥协求全。这是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所以在当时与马克思主义也形成了对抗。于是, 德国工人运动中分为主张机会主义的拉萨尔派和主张革命的爱森纳赫派, 两派的长期对抗存在在当时严重阻碍了德国工人运动。

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 俾斯麦开始打压工人运动, 拉萨尔派基于形势所逼, 不得不同意爱森纳赫派提出的两派合并的意见。统一之前, 马克思强调必须坚持马克主义原则。但是, 由于当时情况危急, 两派急于统一, 爱森纳赫派在双方拟定行动纲领时, 做出了妥协, 签订了一个充斥着拉萨尔派观点的行动纲领, 这使得马克思愤恨不已, 于是就他们拟定的行动纲领进行了批判,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里程碑, 它首次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并且基于当时实际, 运用发展的观点, 合理的将未来社会划分为三大阶段, 即文章中提到的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还不发达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个对未来社会阶段的划分, 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发展的看问题, 科学的预测。

二、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国家阶段的划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的提出了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时期, 进入共产主义之后, 共产主义又是由一个不怎么发达的第一阶段进入一个比较完善发达的高级阶段的过程。

1、过渡时期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 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过渡时期, 指的是从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了政权, 到马克思所阐述的发达共产主义社会这之间的时期。

2、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马克思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 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 恰好相反, 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 因此它在各方面, 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2]“但是这些弊病, 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是不可避免的。权力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3]这不仅告诉我们, 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过程, 而是从过去向未来发展的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过程, 共产主义也不例外, 它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而来, 必然还带着某些资本主义的弊病, 如人们的劳动依然是为了谋生, 劳动分工依然存在,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依然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等等。但是这些只是遗留的问题, 社会的整体必然会向着共产主义更好的发展。

所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必然带有一些它固有的特点:首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水平较低。人们的物质没有得到满足, 人们的劳动主要还是为了谋生, 社会分工依然不公, 导致人们的收入分配上也出现了不公平;其次, 社会上层建筑欠发达。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发达, 使得相应的上层建筑也没有完善的基础力量。政治, 法律, 宗教, 文艺, 道德建设等等都处于欠发达的水平之上。最后, 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迫劳动, 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没有得到实现。

3、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 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 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只有在那个时候, 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力的狭隘眼界,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4]

在这里马克思依然用发展的观点告诉我们, 社会是由过去发展而来, 向未来发展而去的。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是由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发展而来的, 这个时期, 劳动不再是为了谋生, 而是生活的需要, 真正的实现了“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首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到达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人们劳动不再是为了谋生, 而是生活的需要, 生产物品的分配也是按需分配, 劳动分工消失。其次,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达, 上层建筑也相当发达, 宗教, 文艺, 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领域内非常和谐, 且富有勃勃生机。最后, 人们自身也实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划分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用辩证唯物主义中发展的观点向我们阐述了未来社会的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从旧社会中发展而来, 向新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 并不是一个孤立不变的过程, 是对过去旧社会的“扬弃”, 在否定之否定中获得新社会的产生。这启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也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而来, 必然遗留着或多或少资本主义的弊病, 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共产主义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路线。

2、道路是坎坷的, 前途是美好的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 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最高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要经过过渡阶段, 和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才能到达, 这个过程必然是艰苦而漫长的, 同时还要不断的革新旧社会中不利于新社会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 不断发展新社会中需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这个道路是坎坷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途是美好的, 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摘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了对未来社会阶段的划分, 他明确提出未来社会要进过一个过渡阶段进入共产主义, 进入共产主义之后又要经过一个第一阶段再进入高级阶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划分也给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过渡时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3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3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305

8.走近马克思 篇八

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以来,他的形象似乎一直在变。悉尼·胡克——此公二十世纪末期在法兰克福研究马克思的时候还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则不断疏远、反叛,最终成为美国重要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在六十代曾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大意是说:在第二国际宣传影响下的马克思,是《资本论》的作者,是一位面孔严峻、目光锐利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家;在列宁主义时代,马克思则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作者,一位风尘仆仆、激情满怀的革命家;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学那里,马克思则又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一位悲天悯人、愤世嫉俗的“宗教先知”、“人道主义思想家”……等等。这种描绘多少有些漫画化,但也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马克思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确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岁月,这是正常的。马克思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其形象何尝不是在不断变化?在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那个大胡子画像的马克思给人的印象是既威严神圣而又神秘莫测;改革开放之初有一段时间,马克思似乎从革命家变成了人道主义哲学家;但不久他便渐渐远离我们而去,形象越来越模糊。尽管马克思的“主义”话语仍然是那样铺天盖地,但他的书与思想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年轻这一代人大概只有一个传奇印象了,甚至于认为是“冬烘”至极的“古董”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人喊一句“回到马克思”,认真写一部介绍马克思原汁原味思想的书,恐怕不是多余的。

张一兵先生这部书,其副标题说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回到马克思的思想根基处、本真处,来研究其哲学。这部书告诉我们,马克思首先是生活在特定生活条件与思想环境下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肉身”或者凡人。马克思是一个人而不是神。马克思并不天生注定成为革命导师,而是经过许多历史活动,读了很多书,犯了许多错误,走了许多弯路,慢慢才形成自己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在青年时代的思想水平并不明显地高出他同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如鲍威尔兄弟、蒲鲁东、施蒂纳等。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通过批判“旧世界”才发现了一个“新世界”。马克思的思想魅力与革命意义不在于某些现成结论上,而恰恰体现为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因而只有通过追溯这个转折过程才能够被重新发现。此所谓“结果若无通向它的道路是没有生命力的”黑格尔语。这也正是《回到马克思》的真实用意。

之所以重提“回到马克思”这个响亮的口号,还因作者认为,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著作的理解距真实的马克思非常遥远乃至于越来越远,这里有一个阅读方法的问题在严重阻碍着我们本书的独特研究视角是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深层语境中去重新探索他的哲学话语的转换。今天我们提出“回到马克思”,绝不是要寻求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本真含义,而恰恰是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本理解视野。

本书其实并不是对马克思全部哲学文本的阅读,而主要是对马克思的未发表的哲学手稿—笔记的一种阅读。按照作者自己的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共有三种:一是读书摘录笔记与记事笔记;二是未完成的手稿和书信;三是已经完成的论著和公开发表的文献。以往我们的研究注意的往往只是第三种。而作者认为,“一定的意义上,恰恰是在对第一、二类的文本的深入解读中,才能发现马克思思想发展和变革的真实心路与源起性的语境”第13页。问题不在于马克思自觉地明确地表达了什么观点,而是我们所能够看到的马克思的哲学观点究竟是如何“无意识”地形成的。《回到马克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历史舞台背后的、未戴思想假面具的马克思形象。通过此书,作者让我们读到了笔记本里的马克思的“私人物语”,看到“后台”思想实验室里的马克思,让我们同马克思一起经过了、看到了他如何完成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的艰难思想历程。所以,这个“马克思”不是中国人所熟悉的革命导师,而是一个苦啃书本的,甚至于学究气十足、嗜书如命的古典学者。从这部书里,你可能看不到前面已提到的胡克所描绘的那一个个具有迷人魅力的“马克思形象”,但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一位哲人私人读书思考与写作的那个“无意识的”神秘心理世界,“偷窥”到一个充满着自我矛盾与冲突的思想“暗室”,与马克思一同享受思想探险和科学发现的痛苦与愉快。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说:“原来这一切是如此发生的”那个曾经影响整个二十世纪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进程的神秘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来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并没有多少是马克思自己的东西

上一篇:文明礼仪我先行 主题教育下一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