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总结(精选9篇)
1.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总结 篇一
本学期本人任七年、九年级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始终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置于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地位,教师甘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给学生足够的施展时间和空间,尽快交给学生发现和思考的工具,重视教学的交付,尽快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升华理论。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把学生置于真正自主的状态中,激发他们的潜力,发展他们的天性,使他们的收获像鲜花般盛放。
二、教学情况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努力,获取了不少教学经验。
在七年级学生中,外地生多,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我刚开始备课时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而九年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两极分化严重,不少同学有厌学情绪。为此,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1、制定计划,研究中学教学理论
作为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经常听同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2、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
2.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总结 篇二
在此, 课程标准明确地说明, 教师也是课程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目的第2条, 还明确地说明了历史教师在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 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 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 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时光流逝, 不经意间回眸, 笔者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在这近7年的教学中, 对“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这一论断的体会越来越深切。笔者越来越深地感受到, 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绝不仅仅而且绝不应该只是课本。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的范围相当地广, 而历史教师自身就是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笔者认为, 历史教师自身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包括许多方面。在此, 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将历史教师自身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师自身的经历可以作为重要的中学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 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历史过程的不可再现。理科学科的学习中, 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观察实验的发生, 体验实验的过程, 记录实验的结果。但是,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学生却无法像理科学科那样去观察、体验历史过程。
不过, 教师可以将自身的经历作为历史发展的重要素材, 以此来“活化”干巴的、逝去的历史。教师自身的经历开发为教学资源, 有着真实性、生动性、具体性等特点, 易为学生接受,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案例1:在高中历史必修2第5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中, 讲到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教材强调“改革开放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视逐渐普及”。这是一句比较干巴的结论, 教材虽有一些数字的支撑, 但让90后的孩子体会到结论背后的历史进程是很困难的。然而, 笔者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80后一代, 成长的经历恰恰就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于是, 笔者给学生讲述了一段“亲历历史”。
“记得我6、7岁的时候, 整个一个村也就两三台电视机。那时, 我小学同学家有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记得很清楚的是, 当时电视台播放《济公》。每天只要电视一开播, 整个东部半个村子的人就几乎全部涌到他们家的院子里看电视。后来, 我大约10岁的时候, 我爸卖了一窝猪仔, 之后买了一台18寸的彩色电视机。于是好多人改到我家看电视, 记得人数最多的是《离开广岛的日子》和《杨家将》。再后来, 村里好多家陆陆续续买了电视, 到我家看电视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前几年回老家, 我给家里买了台液晶彩电, 顺便把我家那台老掉牙但是还可以收到台的旧彩电当破烂卖了。卖它的时候, 我多少有点伤感, 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了, 哥们’。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这段经历给学生讲了以后,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学生下课后纷纷地继续询问相关的情况, 对教材的陈述有了感性的认识与深刻的体验。
二、教师听闻所得也可以开发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
如果说, 教师自身的经历是亲眼所见, 是“亲历历史”的话, 那么教师听闻所得则是亲耳所听, 是“口述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教师的听闻所得, 照样可以开发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案例2:在高中历史必修1第6单元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讲到了“关于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时, 我讲了一段我妈对我说的文革往事。我妈说, 文革开始的时候, 她刚刚10岁, 成长的经历就是伴随着文革进行的。那时候, 经常跟着全村人批斗一个叫张XX的人。喊的口号到现在都记得, “打倒张XX, 打倒张XX”, “张XX, 死了活该, 不死活埋, 埋了不算, 扒出来砸烂”。
这段文革往事一讲, 学生马上对文革有了很生动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试想, 连普通人都如此深地卷入到了那场浩劫之中, 整个社会的疯狂可略见一斑。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民主倒退则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 运用“口述历史”作为课程资源的时候, 要注意筛选。要选择生动的、真实的“口述史料”, 尤其要注意其真实性。因为, 由于口述者立场的不同, 口述史料的真实性需要运用者详加鉴别。
三、教师阅读所得也可以作为重要的中学历史课程资源
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 需要广博的历史知识作为支撑。因此,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必须不断地扩充、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否则, 随着原有知识的逐渐遗忘, 自己能够掌握的知识会越来越少。这样下去, 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而且,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可以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 及时地更新陈旧的历史观点, 以把握历史研究的时代脉搏, 引领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向。
阅读是更新自己知识储备的最重要的方法。历史教师的阅读所得也可以有效地开发为历史课程资源。
案例3:高中历史必修2第3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 讲到了洋务运动, 讲了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艰难曲折的发展。为了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之艰难, 我引用了一段《大清留美幼童记》的记述: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 是“中华创始之举, 古今未有之事”。这两句话, 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的。因为“古今未有”, 所以这一计划的决定, 采取了极其郑重的方式:1871年8月5日, 先由当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曾国藩和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联名, 向同治皇帝 (实际上是向垂帘听政的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 会奏;太后们批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总理衙门和曾国藩、李鸿章对奏稿进行商议修订, 9月5日, 再将“议奏”呈太后, 最后, 在9月9日, 获得批准办理的圣旨。……
1871年9月9日 (农历八月初八) , 总理衙门奉旨:依议钦此。
皇太后的批复只有这短短的四个字, 但这四个字却字字千钧。前无古人的幼童留美计划, 从容闳的梦想变成了激动人心的现实。……
请记住这四个字———“依议钦此”, 此时它让容闳梦想成真, 而十年后, 同样的四个字, 却让史无前例的幼童留美计划毁于一旦。
之后, 又给学生讲了10年之后, 留美幼童被召回的史实。由此, 学生对100多年前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经常引用自己平时阅读所得, 而且还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不少学生在听讲之后, 真的找来原著阅读, 读了以后还跟老师交流读书心得。可见, 教师阅读所得开发为课程资源, 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另外, 笔者认为, 从阅读目的来看, 阅读可分为有意阅读和无意阅读。有意阅读即是针对某一问题, 有意地寻找相关的读物, 阅读相关的资料。这种阅读的收获比较有针对性, 有时候就是为了寻找某些课程资源进行的阅读。无意阅读则是没有特定的目的, 凡事兴趣所及, 随意阅读而已。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样的阅读中, 也要注意搜集可以开发为课程资源的素材, 勤加记录, 以便随时使用。
四、教师的思考成果也是重要的中学历史课程资源
亲身经历、听人口述、广泛阅读, 都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作为历史专业人士, 在所见、所闻、阅读的基础上, 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形成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形成理性的历史认知, 也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开启智慧、提升人文素养。
案例4:在给高三学生进行世界近代现代史复习的时候, 笔者总结认为, 世界近现代史呈现出明显的线索性, 从而用几条线索贯通了世界近现代史。其中一条线是“世界的民主化浪潮”。
笔者认为, 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民主化的发展, 近现代以来, 世界历史一共出现5次民主化浪潮。第1次,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2次, 19世界中期前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革命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法国1875年宪法) ;第3次, 一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及民主化运动;第4次, 二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及民主化运动;第5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东亚、南美、非洲、东欧等国的民主化运动 (以苏东剧变为代表) 。
这个总结, 即是笔者研读众多史料、进行多年思考的结果。这样的总结, 将世界近现代史从民主化的角度进行了贯通, 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 得到了学生广泛的赞扬。
3.小议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三
一、献身于教育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
“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历史教师所教的历史课就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是时代赋予给我们历史教师的光荣使命和崇高职责。
职业理想和道德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动力来源。只有历史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认识自己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才会产生职业情趣,才能萌发出对自己从事这一职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传道、授业、解惑”要特别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展示新时期历史教师高尚的道德风貌。
二、广博的知识结构
现代教育学认为,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基础。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又有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知识。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且内容又相互交叉和包容。1.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就必须了解、掌握并能够传授知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和掌握丰富的历史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具有传授知识的本领。2.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历史教育学,要懂得授课、板书、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艺术。“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师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再向学生授课时才不致于出现错误,才能深入浅出地讲清问题,才能上好课,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也是教师职业理想、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历史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许多领域有待我们深入地探索、研究。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对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历史教师应突出研究创新教育的地位、价值、内涵、目标、知识结构、教学途径、方法、手段及教学评价,力求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教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开拓,构建出研究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探索出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同时,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好一切准备。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更是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备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教师授课具有独创性,才能激发学生智慧和发展学生才识。由此可见,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将大大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中学历史教师个人教育总结 篇四
中学历史教师个人教育总结范文篇一
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向持续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此刻就应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明白,“读史能够明志,学史能够鉴身”此刻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构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教育影响,从而到达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潜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学历史教师个人教育总结范文篇二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用心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简单、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用心应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透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透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透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忙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资料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解潜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学科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___总书记关于教学工作的讲话。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用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此刻,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期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此刻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厌恶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状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透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先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个性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简单,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用心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潜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潜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我所教的三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用心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搞笑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忙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忙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构成了良好的学风。
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的三率状况良好。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善。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必须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中学历史教师个人教育总结范文篇三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8、9、10三个班的历史教学,经过一年的事历史教学工作和国培培训,对历史教学的内容结构、知识体系、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教。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和探索实践,在业务知识掌握上、新课堂的构建上及学生的知识水平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业务知识学习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深感知识的匮乏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教师教师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和时代的引领者,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否则就out了。为此,我自主钻研业务知识,看与历史有关的书籍和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坚决不打无备之仗。坚持听课,听先进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从而我的业务知识水平有很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我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堂的构建上
新课堂的构建上,坚持运用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理论,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健全制度、坚持分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堂的构建,分组教学是关键,制度是保障,灵活多样的环节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通过实施分组教学以来,我感觉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能现在看起来有些耽误好学生,可时间久了,对全体学生都有好处,能培养优等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能帮助差生提高成绩,但是也存在不会还不学的学生,这是分组尝试路上的老大难。也是教学中的困惑所在。
三、学生成绩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在几次的考试中有了良好生,这是上个学年没有的。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进步,这与我对本年级的教学设计和能力培养相协调的。
四、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构建新课堂方面存在问题 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精神,仍然习惯于控制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虽然在学习新课程的精神中意识到了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潜意识中仍然习惯于把课堂看成是我们自己崇尚自由、自主的场所,担心把自由、自主还给学生以后,自己就失去了自由、自主。升学考试的重压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愈来愈重,迫使我,愈来愈背离教育的本质,以图牢牢地控制学生。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总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是待解决的问题。
努力方向: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本学期,新课堂构建初见成效,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无论成绩的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模式。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尽力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中学历史教师个人教育总结范文篇四
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能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学校和备课组组织的各项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取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认真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使课堂讲解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积极借鉴杜郎口先进教法经验,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注意精讲精练,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开展课堂教研,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在备课组,经常与其他老师沟通交流。每个章节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先进方法。同时,多学习,多听课,主动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认真做好课后辅导,注意分层施教。在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还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作用?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我将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学历史教师个人教育总结范文篇五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
2、精心设计学生练习。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精心准备课堂练习,设计开放性课外习题,制作历史手抄报、电脑报,历史手工制作等,使学生动手动脑。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严抓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且养成了主动复习、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减低问题难度,增强其自信心。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历史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世界历史近现代史到中国历史近现代史中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7、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的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5.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总结 篇五
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不可或缺地包括师德、专业素质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作为一名教师,这几方面自然是缺一不可的, 尤其是师德方面更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起码素质,这一点许多老师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就不再赘述了。在此仅就笔者在几年的历史学科教学中体会最直接的关于“师才” 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谈一点认识。
作为所谓“副科”教师,一般一周只与学生接触两节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比起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来,我们的难度相对要大些,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以笔者的认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师才”可在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接触和交流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恰恰是最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的。一些被学生反映为“不会教书”或“教得不好”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专业不过关,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既无合理的教材处理也无深入浅出的教材分析,一俟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或涉及学科新成就和较深层次的问题就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况且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联系性无论是在教学过程的教材处理中还是在高层次的考试中都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在这几年的高考中文科的语文、政治和历史三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之高历史上尚无出其右者。
比如,在讲述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这一章中,你会发现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远不及语文课上的《陈涉世家》来得丰富,有时在预习语文书上的内容后再进行授课,效果会更好些。再如,对于文化部分的文学诗歌的讲解,倘若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一节45分钟的内容一定会显得枯燥无味。在看过福州二中倪江山老师的《封建文化高峰光耀千古的文学》一课的录像后,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奥妙之一就在于授课者有不浅的古诗词基础,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词及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等作了十分精辟的演绎,使学生在获得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增长了许多古汉语知识,由此可见历史与语文的联系之密切了。
而政治与历史间的联系则更进一步,历史课上所传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即是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现代史部分,由于紧扣时代脉博,如果历史教师对政治学一知半解或有反向的理解,则会给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产生导向上的副作用。
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列出语文、政治两科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其实历史课上也经常涉及美术、音乐甚至数理化的内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知识结构日新月异,作为教师还应关注着历史研究的新成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以更新和发展,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时期的教学特点。
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现阶段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经过各级高中等师范院校深造后才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因此这方面的“师才”问题似乎不太突出,而在下述两方面,教师素质的个体之间差距则十分巨大。
2.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
用心爱心专心 1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最大限度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下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的听懂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并加以成功地吸收。相反,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听懂自己所教的内容。一些人认为历史课不是“故事课”就是“古董课”,其中原因有方方面面,在此不作评述。笔者认为要消除他们的成见,不要光停留在争执与辩论上,更重要的应该是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我的最佳水平,变被动为主动。
在几年的教学摸索中,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能力的不同要求,形成一套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如在初一年段展开竞赛式教学法,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比较争强好胜,喜欢听老师和同学的夸奖, 于是每节课都设计十几个问题,然后按小组回答或抢答,将其得分记在黑板上。一分成绩要有一分辛勤付出,为了多得几分,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以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效果往往不佳,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现在要为集体争光,老师即便不布置预习和复习,他们也会埋头书上,于是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十分有效。而在初二年段则进行乐学教育法,经过一年的竞赛式授课,效果虽说比较理想,但长期使用此方法,已经长大一岁的学生逐渐由兴趣到枯燥。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笔者经过反复实践、推敲,在初二年段开展乐学教育法。关于这一方法,许多老师均有较为全面的说明和深刻的体会,就不多做介绍了。对于初三年段的学生则相应采取参与式教学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身心较为成熟,而且时逢初三学的是《世界历史》,许多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宽,时代节奏感强,他们努力去了解世界,但又不全明白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向和前景等,所以笔者尽量将初三的每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多问多答,即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回答,不完备之处再由老师补充。这种参与授课法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极受学生欢迎,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核定。
此外,经验丰富的老师还善于采用身体语言和直观教具来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在脑中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和其他表现同时并存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老师产生信任和崇敬。
因此,作为教师是否具备这一方面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每堂课之前能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期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效果,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 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如在初一上学期的历史教学中,出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几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笔者在讲完淝水之战之后,把几次事件串起来,让学生介绍各自所熟悉的典型战术,然后再归纳这几次战例以少胜多的相似之处。有可能的话,还可在适当的机会,进行一节军事知识竞赛课,既能丰富书面上的知识,又能进行国防教育。再如,在解释“蹴鞠”这一名词时,如果你有一定的足球知识,就可以与学生一同探讨中国足球和世界足球,也许这会多占用几分钟的课堂时间,但却可以使那些小足球迷对你刮目相看,而后这些学生就会觉得与老师有了共同语言,甚至会认为学不好历史就对不起“历史老师”。由此可见,拥有广阔知识面的老师与
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们大多都受过各种较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在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上已有了一定的造诣,这是我们成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也是笔者在上述第一点中所阐述的,但是对于其他如体育、文艺等非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严重的因人而异。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不难发现,在一定领域中有特长的老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老师在书法、体育或文艺上的才华也往往会使学生为“自己的老师”感到自豪,在这种自豪的同时,对老师所产生的“崇敬”心理一旦带到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对于我们组织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效。当然,也并非绝对地说看的书多、知识面广或有一技之长,就能呼风唤雨。实际上,我们强调的教学素质更重要的还是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能将所知、所学、所想等贯穿于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消化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新事务的认识与理解。
6.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六
其次,对学习过程应注意形象性、生动性。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能减少历史学习的枯燥感、抽象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入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方面,历史独具优势,因为历史是昨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昨天的社会生活如人物照片、相关资料、事件过程等内容直接搬入课堂,避免抽象的说教;还可以通过场景表演、新闻报导,增加体验感;通过结构图、坐标图,增加清晰感,还可以给历史人物制作名片、简介,以目击者、过来人身份讲述事件,通过语言的感情色彩、相关知识的丰富具体、表达的悬念条理等实现生动性。
最后,对评价应注意正当性、启发性。我们作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给今天提供启发,不对历史人物、事件作出评价,就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给今天的社会生活、人生实践提供借鉴。但评价要注意正当性和启发性。对历史人物、事件要按照对社会发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这一基本尺度进行评判,但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双重性,比如林则徐、左宗裳既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一面,也有镇压人民的一面,对他们必须要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作出评价,这样才是恰如其分、尊重历史。
★ 中学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 找准切入点,突破重难点的语文教学反思
★ 中学历史教学
★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反思重“三点”
★ 初中英语感叹句和祈使句语法重难点
★ 中考化学重难点记忆口诀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难点探讨论文
★ 高三物理重难点知识点总结
7.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总结 篇七
第一, 能调动广博的有益于历史教学的相关知识。历史知识浩瀚无边, 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存在不确定性,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教师必须把历史视为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 以还历史本来面目。因此, 历史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过去。所谓熟能生巧, 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学习, 不仅掌握中学历史教材的教学内容, 还得有更深厚的历史知识功底, 不断地深化和开阔自己的历史视界, 做到“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这样的历史教师才具有感召力、诱惑力, 不至成为教死书的历史教师。其次, 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由“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的形象, 向“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转化;改变被动执行者、盲目模仿者地位, 成为主动参与、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开发者;放弃循例执教, 习惯于操作训练, 满足于传统教学的态度, 而以职业心态认识历史价值、体验历史意义、享受历史教学快乐。同时, 也可借助现实生活来解读历史,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多关心国家、国际事件, 向报刊杂志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网络学习、向书本 (包括低年级课本) 学习, 尤其要养成读一些好的历史、时事刊物的习惯。这样, 历史教师就用相对少的时间获得相对多的信息, 大胆拿来, 并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 为我所用。当然, 历史知识的具备和观念的转变, 并不是全部。作为历史教师如果不懂得历史教学目的和必要性, 就会盲目、无序地进行历史教学, 自己都会索然无味更别提学生了。那么, 历史教师的修养, 就包含了认识历史教学的目的和必要性了。因此, 历史教师有必要读一些历史理论著作, 理解其理论精髓:包括司马迁“述往事, 思来者”“通古今之变”, 司马光“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 钱穆“学贵致用的史学目的论”等, 当然也包括德国史学家兰克的“评判过去, 教导现在, 以利于未来”和其他一些重要论点;也有必要读一些教育理论著作。了解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二, 要掌握科学的历史教学技能技巧。具备了知识才能进入理论的殿堂、上升到思想的高度, 而这个高度的实现需要师史、师生、师师的交流过程。首先, 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后, 历史教师就要有意去挖掘历史意蕴, 复活历史, 在注重叙述“宏大”历史的同时, 也讲究“微观”的历史;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结合, 展示美好的未来;各种历史论点相互为用, 尽显历史风采, 着眼于历史的整体性、连续性、统一性, 着手于历史的个别性、独立性、指示性。也就是在教学的时候思路必须清楚, 要知道本课的主旨和用什么样的事例来说明问题。即在对历史资料的熟稔基础上, 用“同情之理解”和“温情与敬意”去看历史上的人与事, 从而让躺在故纸堆里的东西富有生气, 让其有声音、有笑容、有性格、有脾气、有“人”的气息, 做到在细微之处发现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激活历史, 在百家争鸣中弘扬历史, 把学习历史变成一个受感染的自觉过程。其次, 历史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 创造平等和民主的氛围, 对他们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学生作为一个渴望知识的生命个体, 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在日常的生活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生活和历史知识, 作为历史教师就必须信任学生, 保持他们的自信心, 激励其主动探求。这样, 在开展历史教学时, 教师与学生才能保持平等, 在活跃和民主的气氛中各有所得, 正所谓“学学半”。于是, 历史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现身说法的过程, 历史就富有生命, 其价值不在停留在我们的意识深处, 而是通过课堂的有效教学让其转化为一种可感和可接受的表达。而这个过程的实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 现代传媒体系的发达, 足以让学生和教师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也包括: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诱导学生思考、合作;课程内容的发掘、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的设计、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当然,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 教师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程实施中, 有很多过去不曾遇到的新问题, 因此需要历史教师去实践、研究, 并且进行思想的交流。历史教师之间的交流, 应该有学习资料的交流、教学思想的交流、试卷命题的交流等, 当然还应有跨学科教师的交流。
第三, 必拥有成熟的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历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 它常在变动中发展、进步, 决定了历史教学也不能千篇一律, 必须不断地创新, 用历史的眼光、负责的态度、思想的积淀创造性地、批判性进行历史教学。这包括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即采取一些更有益于教学的行动, 找到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手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论点、新视角、新争论的引用等诸多方面。惟其如此, 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风格、体系。前点已涉及了教学方法、手段创新, 那么教材的创新意味着什么呢?众所周知,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他们要理解的是过去的历史并体会其对现实的意义, 因此,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 要切合实际得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我们可以大胆地对课本的编排做适当的调整, 包括:不同课节的调整、同一课节内不同子目的调整, 还有对课本的应用的合理补充和删减, 也涉及到问题设置等诸多方面。正如陶行知所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是开辟精神。”而这种创造、开辟精神, 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要求, 不仅能焕发历史自身的生命活力, 还能促进学生发展, 也能使历史教师与时俱进。当然, 这也是新教材所要求的, 历史新教材是开放的, 到处有“留白”, 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因此, 现在的教学, 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 就课本教课本, 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不断地创新, 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其次, 在历史教学还要引入新的东西。要凸现新论点, 引导学生进行新论证;导入新视角, 启发学生发现新因素;引发新争论, 激发思维火花。
摘要:随着课改步步走向深入, 历史教师面临着新一轮的考验。面对现实, 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发挥中学历史教师的桥梁作用”的问题。主要包括:广博的历史教学相关知识、科学的历史教学技能技巧、成熟的历史教学创新能力。
8.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篇八
一、终身学习——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历史学科博大精深,它不像其它学科,历史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时间跨度很长,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而做到这些则需要长期的学习、终身学习,积累才能形成。即使经过专业的历史学习,了解历史的脉络,但也要经常去钻研相关教材。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以及史学理论等庞大的史学专业课程。同时,通过订阅各种历史教育教学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等,来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了解史学研究信息,汲取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中外古今历史的框架体系,才能梳理出逻辑清楚的知识系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广谈博伦、旁证侧引。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作为中学历史老师,要丰富我们的课堂,要让课堂有“料”,信手拈来,我们在平时要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料,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再把自己平时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当然,还可以收集有关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各种重要集会、专题报告会和奥运会等资料。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外出旅游或者学习的机会,收集一些实物资料,比如到北京去,可收集一些故宫仿制品、拍一些历史遗址图片等。特别是自己城市的遗址,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成都我们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三星堆,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等,学生看到身边的历史他们会很感兴奋,还可以收集一些杂志、报刊、铜钱、粮票、连环画甚至是自制模型教具等。
二、教学反思——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反思是就教师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对教育活动进行再认识,再研究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反思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录或教学反思笔记是教师记录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某个方面和自己的感悟,从而实现自我提高的方式。教学反思不仅可以纠正教学偏差,而且还可以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师教育水平,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发展。教师要通过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全面、准确地分析的教学行为、课堂组织、及学生反应,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达到促进自己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
认真研究自己的课堂,观看课堂实录,观看别人优秀的课堂视频,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教师成长的园地。因此,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适合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同时,让教师的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有关教学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分析有利因素;知道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掌握学生思考状况;把握自己的提问管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及教学情景的设置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并为各个评价主体提供了不同的评价角度。认真观察和分析自己和同行的课堂实录是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自己教学行为中总结成功与不足,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灵感。
观摩别人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学习别人的长处。通过教学观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观摩的形式很多,最常见的有示范课、公开课和教学竞赛等。通过这些课,让观摩者领悟到授课者在教学风格、课堂组织等方面不同,这样可以讨论、研究授课者存在哪些优势,哪些方面可以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哪些方面授课者还需改进。教师通过反思和感悟,可以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把握新课标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的教学观摩实践中,教师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同伴互助——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同伴互助产生在美国,当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对教师培训工作日渐重视。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Joyce,B.& Showers,B)首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们认为同伴互助让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人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相对于管理层和学生提供的教师评价而言,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的教学行为。
教研活动是同伴互助最好的一种方式,让教师畅谈自己教学教研的心得、感想和困惑,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同课异构,“一课多研”,通过教师自己独立备课、上课,其他教师听课,同伴之间进行评课,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措施,并反思自己与他人的教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反思同伴建议的基础上,这名教师再次设计实践其他教师再次听课、评课。这样的方式能够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课题研究——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9.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篇九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除具备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外(如师德修养、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还需要与其它学科教师的素质有所不同。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史德。我们知道,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以想象和主观构思为大忌。秉笔直书,是我国历史学家的优良传统。因此,作为历史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更要有良好的史德,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说真话,讲真史,做到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不随便下结论,要做到论从史出。在史实之外凭空捏造不存在的“史实”,或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那无异于欺骗。良好的史德不仅表现在讲述真实的历史,而且讲课中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情实感。老师的喜怒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述而真实的流露,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样容易使学生随着老师对历史的评述与老师产生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以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二、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要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这看起来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值得花费太多的笔墨,实际上,在高考大棒重压之下的历史教学,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却并未形成真正的共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因此,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形成一种职业习惯,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历史教科书本身在德育功能方面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重视,就会很好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人们往往把“考试”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高考试题本身也体现着德育的功能,体现着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试能力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思维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应该能较好的检验教育效果。历史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着能力培养和“德”的教育,这是相辅相承的。人为地轻视德育功能,也势必影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三、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而系统的渊博的历史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因此,历史教师要有一种危机感,首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时的知识水平,即使是本科毕业或是研究生,也要经常钻研教学大纲,学习最新的大学教材,还要经常研究史学动态和史学专著。要站在历史学科和历史研究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另外,不能让自己的认识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要深化教学内容,深化对高考目标的研究,努力达到或接近高考命题人员认识中学教材的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但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学校对历史教学的不重视,一些历史教师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教学中拘泥于历史课本和参考书涉及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很难讲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及影响。也就很难揭示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照本宣科,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了。我们常讲欲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是有深刻哲理和事实依据的。
四、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的修养。历史学科的功能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会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认识和实践等矛盾的对立和辩证统一关系,以及国家与政党,阶级和阶级斗争,民族与宗教,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的能力。实际上,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已经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的这一思想,在考查知识能力的同时,加大了对学生基础理论的考查。而这部分试题常常是学生感觉最难解答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理论的修养。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史学理论不甚了解的历史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学生的。如果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能够自觉运用正确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来分析教材,指导学生,那么,学生就能较好地解答理论问题。
五、历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程度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日常教学中,有的历史教师,学识渊博,满腹经论,但拙于言辞,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壶里有倒不出”,使课堂无生气,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就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规范专业语言,做到:叙事说理要条理清楚,全面周密具有逻辑性;描人状物要有声有色,情景逼真具有形象性;谈话范读要情真意切,平易流畅,具有感染性;借助手势,穿插事例,比喻新颖,生动有趣具有趣味性;举一反三,弦外有音,留有余地富有启发性。切忌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题无关的废话;颠三倒四疙里疙瘩、滥用词藻、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巧话;不懂装懂,“或许”“大概”模棱两可的混话;干巴枯燥、平淡乏味,催人欲睡的淡话;挖苦讥笑、低级趣味、不干不净的粗话;粗词滥调、生搬口号,八股味很浓的套话。只要我们努力实践锤炼,就一定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历史教师除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做到能说会写。文字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写作能力,也就是教学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总结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对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感受,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和研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既有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六、历史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迅速加快,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Internet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我们利用互联网可以迅速地查找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术,能够熟练地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一切媒体资料(如电影、电视、图片等)制成生动、形象的丰富多彩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当把一些科技发明,著名战例制成软件,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演示。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更能由此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此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利用,可以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对培养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许多先进地区的学校已走在了前边,如东北师大附中,上海市七宝中学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上几项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 的,也是我们历史教师所应具备的。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的历史教师,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浅探提升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摘要】
一般认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牢固的唯物史观,深刻的历史学的基本知识、会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坚实的语言修养,还有关于学生的知识等。本文拟就提升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
专业素养 提升 阅读 终身学习
在社会数字化、生活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勇敢的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努力的通过实践、学习、阅读、思考等方式,不遗余力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纵观诸多历史教育界的名师,他们成长成名的过程无外乎是在读书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因此,学习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不二法门,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学习政治理论,树立牢固的唯物史观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深刻了解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历史课程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1]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为此,作为合格的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机会阅读相关著作,以便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寓思想教育历史教学中。
二、阅读、思考、写作,铸就深刻的历史学基本知识
历史学科一大特点就是广博,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而做到这些则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形成。
(1)学会“温故知新”。即使是大学本科毕业,接受过系统的历史专业教育,也要经常去钻研相关教材。历史教师必须通读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古汉语以及史学理论等庞大的史学专业课程。同时,通过订阅各种历史教育教学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等,来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了解史学研究信息,汲取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学而不思则罔”,大量的阅读一定是要伴随着思考的。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中外古今历史的框架体系,才能梳理出逻辑清楚的知识系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广谈博伦、旁证侧引。
(2)要有“源头活水”。现在已经不是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时代了,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水”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历史学科有一定的滞后性,历史教师需要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下面谈一点收集历史教学资料的方法。
比如,初中历史教材主要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那么将其建立为三个文件夹,然后在每个文件夹中分为三个子文件夹——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再把自己平时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上面。用的时候就能够信手拈来,不费力气。再例如在储备世界史资料方面,我们可以在各国官方网站下载所需国家的国情介绍,包括某个国家的面积、人口、种族分布、宗教信仰、国家简况(包括国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国家形成过程、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政治制度、外交、教育文化事业)等等。甚至各国国旗、地图等系列图片。当然,还可以收集有关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各种重要集会和专题报告会等。如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也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纪念,相关媒体报道及图片资料都是丰富的,这样收集起来就方便多了。有人会觉得历史资料收集,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其实“功夫在诗外”,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也不会牵制自己太多时间和精力。资料可来源于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背景及文献资料、网上搜集的相关资料、图书馆查阅的资料等。当然,“时时处处有学问”,我们还可以利用外出机会,收集一些实物资料,比如到西安去,可收集兵马俑仿制品、拍一些历史遗址图片等。还可以收集一些杂志、报刊、邮票、古钱、连环画甚至是自制模型教具等。需要时,直接结合教学展示,定能收到特殊效果。(3)要成为一座“好风景”。博学的教师是一座风景,好的风景就能吸引学生驻足流连。历史教师要建构以教材为中心学科知识库,以拓展历史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除了专业书籍以外,要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地理、艺术、宗教、军事学、医学、数学等。“书山有路勤为径”,既然选择了博大精深的史学专业,既然成为了历史教师,读书、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是我们提升历史教师学科素养的唯一途径。要想成长的优秀,不仅要读书更要学会写作。例如:写读后感、教育随笔、教育教学论文、课堂设计方案及课题研究报告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2]
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与时俱进的历史教学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武装。传统的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教参、教学挂图之类,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历史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就媒体素材而言,历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丰富素材,无论历史图片、影视作品、考古成果,还是史料、遗迹,都是用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好素材,尤其是利用了上述第二点中的方法收集的材料更是可以作为相关素材。总之,历史教师要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勤于实践总结,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和语言修养
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历史教学的艺术在于生动地再现历史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历史,把握历史的脉搏,领略历史的风采,并引发对现实的思考。要做到这些,第一,要苦练教学基本功。板书、绘画要规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养成庄重大方的说话仪态和发音准确、表达清楚的语言习惯;通过写教学反思,教育心得,来系统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第二,掌握相关课堂教学艺术,包括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导入新课,如何运用教育语言,怎样提问等等。第三,充分做好备课工作。一是钻研教材;二了解学生;三考虑教法;四准备教具。第四,要把握各种上课技能。包括如何驾奴教学信息、运用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把握课堂反馈信息、处理偶发事件、控制情绪与教态、板书和运用教具等诸多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师,必须过好语言文字关。包括标准普通话、较强感染力的表达能力、较有条理的分析能力等。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3]那么如何提高历史教师语言修养呢?一要多方汲取,广泛学习,酿就深厚文化底蕴。历史教师不但要成为专家,也要成为“杂家”,知识越多,语言越丰富;储存越多,才会底蕴越足,教学时才能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情境和学情需要,信手拈来。二要不懈努力,苦练深究,铸成扎实的语言技能。口语表达能力完全是可以通过下功夫练出来的。广大历史教师要舍得花力气、下真功夫,刻苦钻研、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不断的锤炼自己的语言技能。良好的语言素质将能使学生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
五、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了解学生
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没有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特征的了解,教学是没有效果的。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在儿童的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过程中,在游戏、参观、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儿童,以及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4]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途径很多。首先,经常翻阅心理学书籍,如教育心理学方面专著及相关报刊杂志等,阅读、思考和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其次,善于观察儿童,了解他的智力水平、身体发展、健康状况等。最后,学会写心理学和教育学笔记,并能和同行去讨论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困难而又复杂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中学教师历史教学反思心得体会06-18
论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06-21
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08-02
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10-09
有效处理历史课堂中学生的插话10-21
张静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分类——历史专题11-24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0-07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