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

2024-06-26

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共10篇)

1.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 篇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抓紧做好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改法规【2008】9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兵团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民航总局、广电总局联合编制的《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以下简称《标准文件》)已于2007年11月1日发布,于2008年5月1日起执行。按照九部委《关于做好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发改法规[2007]3419号)有关规定,现就做好发展改革系统试点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高度重视。《标准文件》是国务院有关部门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的,标志着对招标投标活动管理的进一步深入,对于进一步统一招标投标规则、提高招标文件质量、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加强政府投资管理、预防和遏制腐败,以及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招标投标市场,将发挥积极作用。选好试点项目,是贯彻实施《标准文件》的关键环节,也是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修改完善《标准文件》的重要途径。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试点工作。为全面执行《标准文件》奠定扎实基础。

二、明确责任。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国《标准文件》贯彻实施工作,针对施行中反映出来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标准文件》有关内容作出解释或调整。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指导、协调本地区《标准文件》贯彻实施工作,做好试点项目的选取、督促指导、情况跟踪和意见反馈等工作。

三、抓紧落实试点项目。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单独或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选择一定数量的建设周期较长、施工工艺要求高、规模较大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试点,具体数量由各单位本着积极稳妥、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对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全面推开的行业领域,不再选择试点。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可以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本地区试点项目范围,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全面推开。

四、加强督促指导。选择试点项目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试点项目招标人的指导,做好沟通、协调和必要的解释工作,妥善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应由试点项目招标人自行解决的事项,选择试点项目的单位不能干涉甚至代替试点项目招标人作出决策,也不能干预和插手具体的招标投标活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对试点项目招标人使用《标准文件》提出进一步要求。

五、及时跟踪反馈试点情况。试点项目招标人要主动向选择试点项目的单位反映问题。选择试点项目的单位要结合实际,及时跟踪反映《标准文件》的试点情况。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汇总本省(区、市)试点情况,包括试点项目范围、试点出现的问题,以及行业试点或推行情况,并确定联系人,每三个月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标准文件》编制工作小组办公室)报告一次。

六、加强与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各单位要在试点项目选取、适用解释、督促指导,情况跟踪等方面,加强与本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协作,特别是要做好《标准文件》和有关行业施工招标文件范本在具体适用上的协调。对于《标准文件》留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规定的内容,如工程量清单、圈纸、技术标准和要求等,在行业施工招标文件范本出台前,按照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二○○八年四月十五日

2.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现状,措施,问题,对策,安徽宣城

1 宣城市农业标准化开展现状

至今为止, 宣城市已有105个品种分别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认证, 占安徽省认证总数的近1/6, 位居全省前茅。其中有39家企业, 56个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 认证面积29 085.2hm2, 产量30 713.5t、禽蛋1 100万只、生猪1.8万头。绿色食品23家42个产品, 环境监控面积31 287hm2, 产量69 248t。有机食品认证6家7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4家, 其中茶叶达6 113hm2, 水产品达22 333hm2。2001年宣城市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项目实施以来有20多个企业和基地被市政府授予示范单位称号, 全市建立了10个家禽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威等7家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 太阳禽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列认证。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 实行源头控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基地农产品销售价格普遍提升, 农民因此得以增收。同时, 农产品标准和控制监督体系开始起步, 农业投入品执法监督也进一步强化。

2 主要措施

2.1 政府推动, 舆论宣传

由于宣城市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 农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工作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宣城市委早在《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加强基地建设, 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 适应苏浙沪等销区市场的需求。同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意见的通知》, 2003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努力把宣城市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大市和绿色食品强市。2004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 又为获得全国家禽、茶叶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农牧企业和基地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为鼓励发展安全食品的生产, 各县、市区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 如宣州、广德、宁国、泾县、郎溪等对每获得1个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及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企业给予1~5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宣城市安全食品标志认证步伐。宣城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除了做好向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宣传外, 特别注重向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宣传, 以“科技下乡宣传月”为契机, 采取了会议、广播、电视、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 把农业标准化生产每个关键技术环节宣传到农户、宣传到企业、宣传到车间、宣传到企业每位职工。同时还加大地方党报的宣传力度, 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进行系列专题报道。

2.2 加强执法, 依靠科技振兴

农业标准化生产, 首先要有合格的原料, 而原料生产首要选择好的基地和开发品种, 建立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保护区排放污染物, 特别注重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 禁止对基地作物使用农药, 力争堵住源头。为加强农药的安全使用, 宣城市政府以宣政办[2003]39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农药安全使用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宣城市农委以宣农明电[2003]26号文下发关于加强农药安全使用与监督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同时印发了对宣城市农药经营户 (单位) 的公开信。针对宣城市区域特点和优势农产品布局, 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先后制定了茶叶、大米、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多个作物和品种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及相应的技术标准。

2.3 建立健全体系, 强化监督管理

为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 防微杜渐, 确保宣城市安全农产品是符合标准、受市场欢迎的, 并且是消费者放心的农产品, 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宣城市7个县市区目前都已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落实专人负责安全农产品生产管理工作, 目前已有16人具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查员资格, 1人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产品检查员资格, 3人获农业部绿色食品检查员资格, 7人获农业部绿色食品监督管理员资格, 根据业务部门的安排及无公害、绿色食品管理办法规定, 每年都要对区域内获绿色食品认证的基地和产品进行年检, 对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的企业进行检查和产品抽检工作。

2.4 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产品开发

为努力实现宣城市“三生”一体化 (生产、生活、生态) 、“四品”系列化 (品种、品质、品牌、品位) 的目标, 宣城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特别注重面向农业龙头企业, 因为这些企业在市场预测和流通、基地建设、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 特别是在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有较为完善的产业化经营机制。目前, 宣城市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数已通过安全食品标志认证或正在积极组织申报。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力度不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由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 种子市场整顿不彻底、禁限用农药管理不严、替代农药推广滞后、产地环境被污染等原因, 一些农产品药残及有害物质超标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滞后, 一些企业加工工艺和设备相对落后, 建立起标准化生产加工制度和现代化质量管理制度的企业少, 安全生产、质量监管和品牌培育难度大。三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宣城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多, 务农劳力素质有所下降, 农民对农残控制、安全农药的使用及用药安全间隔期不能很好掌握, 给优质农产品基地实施无害化操作增添了难度。四是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尚未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尚不健全、质量安全工作基础薄弱。另外, 目前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部门职能不明确, 存在多头执法、职责不清、协调困难等现象。

4 对策

4.1 注重抓好安全农产品的质量管理

安全农产品标志使用有效期一般为1~3年, 在这几年中一定要做到“三个要”。一是切实做好基地的建设工作,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措施和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狠抓农业行政执法工作, 堵住源头, 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员队伍的职能作用;三是牢固树立为企业和农民增收的服务意识, 不断强化对基地农户的培训工作, 主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帮助解决好市场接口问题, 从而使获得认证的品种打出品牌, 使获得认证的企业做大、做强, 使基地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

4.2 正确处理好农业标准化生产与生态农业之间的关系

发展安全食品, 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 把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与当地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结合起来。只有这样, 才有可持续性, 系统内的物流才能达到良性循环。要牢固树立安全农产品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必然产出, 是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的观点。通过对基地建设, 使农作物化学品的投入得到有效控制, 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从而使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4.3 抓产销结合, 切实为农民增收服务

农业标准化生产一定要树立大局观念, 要树立品牌形象, 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狠抓市场接口问题, 只有这样, 农业标准化生产才具有生命力, 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前提下, 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 产业化经营, 产、加、销一体化开发。

4.4 要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

目前,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主体不明、体制不顺、执法不力、管理不严等。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在建立农业标准体系的前提下, 要切实抓好推广实施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直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无害化。

参考文献

[1]景延秋, 刘聪利, 成应杰.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1) :176-177.

[2]张伟萍.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对策[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5) :322.

[3]李利民, 艾比布拉.买买提, 王强, 等.发展农业标准化势在必行[J].农业科技管理, 2008 (3) :38-40.

3.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 篇三

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是中小学技术课程的主要特征。目前,中国教育存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状况,很多从国外考察回来的专家都深感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书本知识并不比国外的学生差,但一到设计制作、实际动手就不如别人了。而技术课程的确立与实施立足于素质教育的恢弘背景,从中小学生的性质、特点、任务出发,针对中国教育的现状,以回归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进行目标定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它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1 工具、仪器和设备对于技术课程必不可少

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强调设计与操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而这个过程必须基于一定的平台,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仪器和设备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和实验工具、仪器和设备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完成学习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单向传授、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为教师引导、辅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学习,并通过工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所以说,与课程相配套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的设计、配置对于课程建设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配套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课程的目标就无法达成;没有配套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就难以实现。

与课程相配套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设计和配置并不是随意进行的,它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必须符合新的教学观,引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须体现一定的教育价值;并且能反映当代先进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课程配套工具、仪器和设备的设计或配置应符合一定的“标准”,必须在一定的“标准”指导之下进行。

2 技术课程的配套工具、仪器和设备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技术课程刚实施不久,特别是高中技术课程,与其相配套的工具、仪器和设备也较为缺乏。近两年,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其中也有一些质量较好、有一定课程针对性的工具、仪器和设备,但总体而言,现行的市场上或教学中已使用的配套工具、仪器和设备并不能适应技术课程要求,主要问题是:产品的针对性不强、质量不好、数量不够。从技术课程理念层面来分析,目前的配套工具、仪器和设备存在以下问题:

2.1 工具、仪器和设备的针对性不强

首先,技术课程是针对中小学生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面向的对象是普通中小学生,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而不是定位于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某个职业或岗位所必须的职业技能,更不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基础教育中技术课程的工具、仪器、设备必须是适应中小学生性质和特点的,是要满足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其次,工具、仪器和设备既要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技术课程的工具、仪器和设备应兼具统一性与灵活性,在满足全体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差异性、体验性。所以,技术课程工具、仪器和设备应具有开放性,应具有多样品种、多种功能和多种规格。最后,技术课程有其独特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及技术实验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虑与其他课程的工具、仪器和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但更重要的是开发和配置适应本课程特征和需求的工具、仪器和设备。而就现状而言,技术课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仪器和设备并没有针对中小学生进行设计与配置,或者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与配置,甚至是没有针对技术课程本身进行设计与配备,存在很多“拿来主义”的现象。

2.2 工具、仪器和设备的内涵建设不够

技术课程注重技术实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突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性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此外,课程还特别强调技术设计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强调学生对技术的操作方法、技术实验的方法以及技术学习的探究方法以及先进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学习。与课程相配套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应能辅助上述目标的实现。目前市场上的工具、仪器和设备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涵上,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一方面,市场上的工具、仪器和设备品种规格单一,满足不了学生对设计、制作、实验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一些工具、仪器和设备缺乏探究性,强调“动手”而忽视“动脑”。有些工具、仪器仅仅能让学生简单地“玩一玩”,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再一方面,一些工具或仪器设备缺乏基于技术设计过程的整体建构,强调“制作”而忽视“设计”,不能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技术设计的概念,更谈不上让学生进行设计学习了;最后,现有市场上的工具、仪器和设备无法体现技术发展时代性和前沿性,多是低水平、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而通过工具、仪器和设备体现当代先进的技术,例如,传感技术和电子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特别是因特网、计算机建模和虚拟设计等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能使学生透过工具、仪器、设备,感受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技术观念。

2.3 工具、仪器和设备的质量不高,略显杂乱

考虑使用对象及使用频率等的特殊要求,技术课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仪器和设备应充分考虑其质量和安全问题。中小学生在使用工具、仪器和设备的过程中,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较弱;并且,这些工具、仪器和设备一般要在不同学期、不同班级重复使用,分组实验时工具、仪器和设备往往要反复使用。这就对技术课程的工具、仪器和设备的质量及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两年,技术课程工具、仪器和设备市场吸引了不少的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厂家,这些厂家都瞄准了技术课程这个市场。但由于部分厂家对课程内容理解出现的偏差或技术水平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这些种类繁多的产品并不是完全针对技术课程所设计,或者说,并没有完全达到技术课程的要求。因为技术的开放性,很多小的厂商生产与大厂商模样相似、功能相近的产品,再以“机制灵活”“价格优势”打入市场,造成了技术课程工具、仪器和设备市场的混乱和恶性循环。这些现象造成了目前技术课程的配套工具、仪器和设备存在质量较差、技术含量不高、安全性能不强的问题,如一些产品使用材料差,设计不合理;一些产品做工粗糙、工艺较差;还有些工具、仪器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一些产品技术含量低,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复,无法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

3 技术课程的配套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

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标准化不仅是国家法规和教育部的要求,也是行业自律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目前工具、仪器和设备所存在的问题,技术课程的配套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制订技术课程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标准”旨在明确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它对与课程配套的工具、仪器和设备的功能与要求、数量、配备目录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标准”解决了针对技术课程,学校配什么、怎么配、如何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其目的是为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方向,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建设技术课程实验室时提供系统的科学的依据,为学校技术课程的教学服务。对于企业而言,“标准”为他们提供了产品生产的目标和约束条件,避免企业生产出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对于学校而言,“标准”一方面指导学校工具、仪器和设备选择和配置的科学化;另一方面指导工具、仪器设备管理的规范化,技术课程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选择和配备的依据是装备标准。此外,“标准”还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装备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提供了依据。总的来说,标准化工作为用户服务、为企业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培养人服务。

由此看来制订“标准”刻不容缓,为了促使学校的技术课程的技术装备进一步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我们需要加强技术课程配套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标准化工作,促进工具、仪器和设备整体水平的提高,保证它们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3.1 “标准”制订要以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为依据

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技术课程配套工具、仪器和设备建设的依据。技术课程工具、仪器和设备建设的需求来自于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也服务于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因此,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标准”制订也应以课程理念、内容和目标为依据。

“标准”应根据技术课程的理念、内容和目标对相应的工具、仪器和设备设计和配备的原则、实现的功能、技术性能指标、配置标准等提出要求。在已颁布的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实践室配置标准与说明》等一系列通用技术实验室配置标准(以下简称《配置标准》)中,通过“配置的基本原则”来说明该课程所涉及的工具、仪器和设备如何满足其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

3.2 “标准”制订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标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能在若干年之内指导工具、仪器和设备的配置,因此,技术课程“标准”的制订一定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种“超前性”体现在进行标准内容制订时要考虑到技术课程发展的空间,要考虑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对工具、仪器和设备功能、规格、数量的要求上要有一定的“弹性”和“超前性”。例如,对于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和虚拟网络的配置,在保证当前最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应视将来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技术发展的改变,进行相应的配置,且配置的档次也可以适当提高。如,在简易机器人的《配置标准》中,规定了工具、仪器和设备的“可视化设计”等功能,并在技术性能指标中规定了其“柔性”和“可拓展性”。

3.3 “标准”制订应具有可操作性

作为指导性文件,“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标准”能够明确地、充分地指导实践。一方面,“标准”的制订应做到“全面而细致”,即全面考虑技术课程教育教学对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总体要求,并细致地规划出这些工具、仪器和设备的功能、性能、数量、规格等必要的参数。在简易机器人的《配置标准》中,规定了相应的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技术性能要求、安全性能要求和经济性能要求等,并规定了工具、仪器和设备的类别、数量和规格等。另一方面,“标准”的制订需要考虑到现状与发展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学校教学实际和经费的关系,使标准既符合教学实践的要求,又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在简易机器人的《配置标准》制订过程中,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生对工具、仪器和设备的不同需求,因而制订了I类标准、Ⅱ类标准和Ⅲ类标准。

4 “标准化”的关键在于实施

4.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 篇四

摘 要:对于党的群团工作而言,这是进行党的建设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项工作是党与人民群众建立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家领导人对于我国逐步展开的全面深化改革做了一定的部署,如何保证在国家进行的全民深化改革的视阈下展开党的群团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对国家的改革还是对于党建工作都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并且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党的群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这对党的领导、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群团工作;建设

治国理政中一项长期性、基本性的工作就是关于党的群团工作,这也是党进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5年的时候,党中央就已经下发了关于开展群团工作的意见,对我国相关的工作进行指导、部署。在进行全民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开展党的群团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也表明了对于党和国家的建设来讲,有效的开展群团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相关的探讨[1]。

一、在全面深化改革视阈下推进群团工作的重要性

(一)推进群团工作是全民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就当前形势看,国际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国内的经济发展也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种困难都对党的群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国家来讲,只有展开深化改革才能有效的应对这些困难,必须下定决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中共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为我国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党群众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群团工作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开展相关的工作时,党组织是不能包打天下的,一定情况下对于借助群众团体的力量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要充分的肯定群团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性,肯定其发挥的独特作用[2]。

(二)推进党的群团工作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对于我国来讲,党无论是在领导夺取政权时,还是作为执政党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对于党来讲,最大的危险也就是脱离群众。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党的群团关系就是党与群众之间建立的联系。毛泽东指出,对于我国的党群关系来说,如果搞不好是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即便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不可能进行巩固的。所以,对于党的群团关系建设来讲,群团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作用,这也是对于国家政权建设的支撑,在维护社会不同团体利益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现在的新形势下,在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逐步推进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发展、完善合理的党的群团工作组织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关于进一步完善群团组织建设的一些想法

在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新的任务背景下,一定要紧紧的抓住国家的中心任务,也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另一个方面还要注重对于自身组织结构的建设,确保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相关的部门还应该注意到在群团工作开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当前的群团工作在自身的定位上依然是存在问题的,相关的群团组织在意识形态领域多是属于自身管理;对于相关组织之间的联系不够重视等问题。所以对于未来党的群团组织来讲,依然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设更完善的党的群团工作应该注意以下的几点:

(一)加强党对群团关系的领导

实际上,相关的群团组织工作是作为党以及政府工作的助手存在的,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在党与一些特殊的群体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今后相关群团工作的开展中,党应该加强对于群团工作的理论指导,对于群团工作的发展方向应该牢牢的把握住。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条件下,必须着手建立新型的群团组织模式,突破传统组织模式的束缚,进行组织结构、群团工作模式的创新,应该着力于建设党与群团工作一体化的新格局。通过一些具体的管理将群团工作的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部分来对待。

(二)建立完善的群团组织

对于我国群团组织建设原则来讲,应该形成有群众、职工的地方就应该有群团组织,在进行群团组织的建设中应该注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要求下、结合国家的发展要求以及具体的地方实际展开相关的工作;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对于群团工作相关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工作人员储备库,对于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应该注意落实,关心基层群团工作人员的生活;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加强对于相关群团活动组织的经费投入,各级的群团工作人员还应该注意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工作,确保经费的来源,对于财政资金,各级群团工作组织应该坚持严格管理的原则[3]。

(三)搭建新型党与群团组织关系

群团工作在理论和自身的实践中,有着自己的规律性。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不断巩 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支撑,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看到,党与群团组织的“合”只是手段,并不是要泯灭其特点,而是更好的用一体化来促进各自职能的实现,有些工作和活动必须对应的组织来承担,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忽视群团工作自身的规律性和重要性,这样只能使党群工作难以科学、有序地开展。当前,党的执政条件和群团组织面临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建设,必须突破传统的党与群团组织思维模式的束缚,在推进党与群团组织间的关系中不断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形成党与群团组织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明确各自职责,通过党群联席会议等形式,努力把各级群团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建设过程中来。

三、结语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给与了足够的重视,将其提高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发展地位。这无疑也点出了国家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视,而群团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和其他组织之间搭建桥梁的组织部门,所以对于群团工作也是十分的重视,在开展群团工作时应该注意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但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对于群团工作的开展还是应该坚持在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做好党对外联系助手,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5.改革课堂评价标准的几点思考 篇五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繁琐的量化,突出指标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状态四大指标。但我们认真研究后得出结论:对课堂教学评价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评课的,当前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不是可以换种角度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评课?

现在的课堂是一种主体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所以评课应从传统的教师评价向以学生评价转变。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的发挥,更要看学生,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看课堂上学生个性、能力等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从学生的几个方面来看呢?

一、从学生的情绪状态看

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否饱满,学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热情是否高涨等。如果一堂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那么,这堂课中师生之间 必能形成良好的氛围情感双向和谐交流,从而达到教学共振。

二、从学生课堂活动广度看

学生的活动广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每一种感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堂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他们的读、写算能力,还有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的参与广度,如学生主动参与答题率、独立完成习题率,小组活动率等。

三、从学生活动时间看到

学生的活动时间即看一堂课属于学生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传统的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很难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交流、探究为主的课堂则恰恰相反,它鼓励学生拥有较多的自主学习,这样就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小组学习的开始和合作学习的实施。

四、从学生的参与方式看

看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一堂课学生参与方式可以

[1] [2] 下一页

6.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 篇六

调查与思考

王满生 罗善平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强势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为此,笔者近期对我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初步了解了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一些建议。

一、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我县地处吉泰盆地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物产丰富,区域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我县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建基地、扶大户、强龙头、树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呈现出鲜明特色。

1、建立了一批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从2003年开始,我县已陆续申报成功了泰和乌鸡、竹篙薯、马铃薯、泰和肉牛等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泰和乌鸡、竹篙薯、马铃薯3个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已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检查验收。

2、打造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001年,农业 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全国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一体化申报工作,县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建立了茶油、绿色大米、茶叶以及水产品、生猪饲养等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并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和经济实体开展了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三品”认证工作。到目前为止,经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定,野生压榨一、二级茶油为有机食品,仙凤牌白凤贡米、白凤香米、白凤精制米、白凤玉雪粘米、白凤福临门米为绿色食品,万合竹篙薯、南车水库水产品、蜀口茶叶、福海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的生猪、井冈红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杨小26”等农产品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3、制订了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近年来,我县依据国家颁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结合本地的生产实际,制定了泰和乌鸡、泰和竹篙薯、马铃薯、百合、茶叶、“稻鸭共栖”绿色大米等一系列生产技术规程,用技术标准、技术规程指导生产,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4、注册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商标。为实施品牌战略,我县部分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无公害农产品商标,如苏溪镇注册了“井冈红”牌杨小26,县乌鸡办注册了“泰和乌鸡”,白凤米业公司注册了“仙凤牌”大米,马市镇注册了“蜀口牌”绿茶等。由龙头企业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统一制作了专门包装箱、包装袋及检验合格证,对检测合格的产品,进行统一商标、统一包装,既方便了农户,又树立了品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尽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农产品生产还处于低、小、散的局面,总体竞争力不强。

一是在认识上仍处于低水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认识尚有差距,部分生产者和经营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注重眼前利益,抱有投机心理,对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是在生产经营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目前全县尚有诸多农产品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虽有标准,但没有严格按标准执行;产地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周边市场拓展不够,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营销组织网络不健全,难以有效组织我县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优质优价难以实现。

三是在要素保障上不够有力。目前,我县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存在扶持力度不够,重点不突出,扶持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滞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生产还是沿袭传统的生产技术,科技开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四是在管理水平上亟待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涉及到各个方 面和多个部门,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还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迄今为止,我县最有特色的泰和乌鸡还没有相关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导致我县特色农产品很难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上发挥品牌效益。

三、推进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几点建议

按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农产品品质使之成长为名牌的技术基础。因此,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必须在生产,加工、流通三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一)抓基地强基础,做好农业标准化基地的申报认定工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一是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的要求,围绕本县粮食、泰和乌鸡、肉牛、果蔬、水产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标准化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不合要求的要进行环境改造。二是抓好标准化基地生产环节的管理,重点加强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严格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的管理制度,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业生产上使用,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三是建立从基地环境条件、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全程监督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四是积极引导并组织各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在巩固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品牌的培育力度,力争2年内将冠朝和禾市粮食高产创建基地、澄江万亩生态果业基地、螺溪肉牛养殖基地、澄江千亩水产养殖基地、泰垦茶叶基地、万合和冠朝油菜基地、碧溪和桥头香菇基地、南溪和螺溪早西瓜基地等申报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与商标注册,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兴科技增效益,做好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一是抓好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传媒形式,宣传《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江西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及上级部门出台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广大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和标准化操作技能。二是抓好技术培训。首先,做好农业系统管理、质量监督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普及质量管理知识、标准化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有效指导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其次,通过卡片、技术手册等方式把农业标准化细化成简便可行的操作规程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三是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丰富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知识,培养更多的农业标准化管理人才。四是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样板。在示范样板区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做到严格按程序实行标准作业,从播种到收获、加工、保鲜、包装,每一道工序都按照规范化操作,保障农产品的质量。通过示范样板的引导,带动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企业和农民标准化操作技能和水平。五是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点,提高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三)育龙头拓市场,延长农业标准化产业链。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把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要突破口。一是按照“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引进和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加工龙头企业。严格执行农产品有关加工标准,搞好加工过程的跟踪监控,提高加工、保鲜、储运和包装质量,提高产品档次。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尽可能多的在国内沿海城市建立无公害农产品销售网点和专销区,采取鲜货包装,净果、净菜上市,直供超市或实行配送,实行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推行优质优价,杜绝不安全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努力营造一种公平竞争、文明经营的氛围。

7.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 篇七

1 沈丘县基础畜牧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

1.1 沈丘县基层畜牧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基本情况

1.1.1 畜牧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

成立了沈丘县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主抓畜牧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 县畜牧、财政局长以及全县22个乡镇的乡镇长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畜牧局, 畜牧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畜牧局为正科级行政局, 主管全县的畜牧兽医工作, 畜牧工作站负责全县畜牧新技术推广工作, 动物疫病防控中心负责全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 各乡镇成立有畜牧站并有4~5名防检员负责辖区内的畜牧技术推广和动物检疫工作。

1.1.2 畜牧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按照程序, 我们遴选了兽畜牧医专业中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26名基层畜牧业技术指导员, 全部到位, 职责明确, 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1.1.3 畜牧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多元推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县政府每年拿出5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防检员的误工补贴。全县有畜牧技术推广单位24个, 定编定岗畜牧推广技术人员217人。我们逐步建立了22个乡镇预防中心站, 服务一片辖区, 解决了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空缺问题, 并优先保证乡镇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经费。同时, 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建立了多元化运行机制, 以县级为中心, 以乡级为主导, 以村级为补充。县级技术人员主要负责重大技术实验研究、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乡级主要负责辖区内畜牧兽医技术指导、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村级动物防疫员、兽医诊疗员、改良员、负责农户技术服务。目前全县已建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现有村级防疫98人, 兽医人员112员, 村级改良员22人, 冷配改良点75个。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 实行县聘乡管绩效考该制, 工资根据考评情况统一发放。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畜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畜牧技术推广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二是完善了服务网络, 创新了服务机制。三是实现了科技创新。四是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队伍。

1.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情况

根据2012年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结合沈丘县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优势产业实际, 我们发布了主导产业、主导畜禽品种和主推技术。主导产业:肉羊、生猪。主导品种:槐山羊、三元杂交生猪。主推技术有: (1) 槐山羊规模化养殖技术; (2) 槐山羊良种繁育技术; (3) 生猪无公害生产技术。进一步完善以“包场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试验示范基地+畜牧业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场 (户) +辐射带动场 (户) ”的技术服务模式, 完善“三”级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提升乡镇畜牧业推广机构服务功能, 带动全县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发展, 促进养殖场户增收2亿元以上。

加大科技示范场户的培育力度, 遴选和培育44个科技示范场, 示范带动220多个养殖场户, 根据养殖规模、品种、主推技术实际需要, 选聘26名技术指导员, 对科技示范场户和所带动场户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培训和示范, 推广主导品种, 形成技术规范, 饲养高效的养殖模式, 确保全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0%以上。达到了以下效果:一是切实加强领导, 成立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强化绩效考评, 建设岗位责任制, 工作落实公示制, 推行三方考评制, 充分调动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强化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省级和县级实施方案要求, 建立县乡财务报帐制, 保证项目资金的落实。四是强化项目宣传, 扩大项目影响力, 切实把项目实施好, 把党的惠农政落实好。

2 基层畜牧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乡镇畜牧业推广机构在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中, 并入农业服务中心后, 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少。在从事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又要完成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行政工作, 造成了职能不清楚, 工作不专一。

(2) 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 “四化”现象普遍存在, 即人员老龄化、知识退化、职能弱化、思维僵化。虽然全省组织培训以后有所提高, 但时间较短, 能力提高有限。

(3) 养殖户受传统饲养模式的影响, 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较慢。在技术推广中, 不愿高投入, 直接影响着新技术的推广效益。

(4) 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效果、效益量化难, 影响评价效果。

3 加快基础畜牧业体系改革与建设推广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使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 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是现阶段现代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 省、市畜牧主管部门要加大检查督导力度, 对项目县的检查工作做到不流于形式, 最好是委托第三方考核, 做到资金专款专用。

(3) 结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百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切实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使畜牧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得到不断更新, 业务能力显著提高, 使基层畜牧业科技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4) 对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制度, 形成激励机制。对出成果、有成效的技术人员给予重奖, 形成基层畜牧技术指导员队伍能进能退的良性机制。

8.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内涵

教育管理大致包括功能、目标、操作、措施这四个方面。教育管理的这四个方面内容体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是特定的。就高校的教育管理而言,其功能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把握社会人才需求动态,并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标为培育出合格的现代化接班人,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要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来培养学生,既要注重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的提升,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德育的加强;操作和措施是用以实施计划和实现目标的,是高校为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的功能和目标而运用的现代科技手段。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学生管理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校纪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对于违反校纪的学生的处罚过轻,不能达到警示的效果;考风考纪较差,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没能及时作出相应的纪律处分,造成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太过松散的学生管理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受到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笔者对一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结果也反映了这一点,高校教育管理的管理人员大都欠缺专业的管理知识,不明确高校的发展战略,且大部分管理人员文化水平都较低,这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3.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直接受到运行的管理模式的影响,而高校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影响。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运行的管理模式普遍缺乏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这些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完善教育管理模式才是正确的选择。而目前却还有一些高校完全不考虑自身的发展情况而直接引用其他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导致自身的教育管理工作问题不断。

三、如何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水平还比较低,要想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就要从各个方面对我国教育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1.开展服务型教育管理工作。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及时更新理念,实现管理型教育管理工作向服务型教育管理工作的转变。因此,高校首先要从立足于实际,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规划、课程设置,根据教师的需求来建设教师队伍,以提供给师生舒心愉悦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只有这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

2.全面规划教育管理工作。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在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规划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目标,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内容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社会的人才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实际性,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可用之才。

3.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程度。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着人才的培养,更关系着学校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因此,高校领导应提高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制定严格的教育管理人员录用标准,为此,可以选择录用基层推荐的人才,还可以选择通过公开招聘等办法来增加竞争力度,择优录取,确保担任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具有该岗位所应具有的素质,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对于在岗人员还要加强相关培训,加大考核、评估力度,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

4. 创新教育管理工作形式。管理工作形式的创新要与高校管理与改革的需要相适应。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落实,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因此,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校的发展需求,只有加快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才能优化高校管理。信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技术,具有覆盖面广、灵活性强等多种特征,高校引进教育管理信息处理技术,构建教育信息平台,优化高校教育信息从生成到传送的各个环节,为全体师生互动交流以及获取资源提供方便,减少教育管理工作中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5.构建教育管理激励机制。高校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内容繁杂的工作,很难准确地进行评估鉴定。因此,要想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详细的薪酬待遇制度,根据岗位以及工作情况的不同给予合理的薪酬待遇,多劳多得,并且,还要给予管理人员职业发展上的期望,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定以及职位晋升制度,从而增加管理人员对找份工作的信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形成管理人员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

6.提高对高校教育文化核心的建设。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理应具有自身内在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核心,这种内在精神价值和文化核心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凝聚力。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也是评价一所的高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高校的文化内涵越具有深度,外界对高校的认可度也越高,并且,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文化建设也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管理工作的运行具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应提高对高校文化内涵的认识,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科学先进的文化核心,从而指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一所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办学质量,而高校的办学质量又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观念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加快赶进,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此,高校应立足于实际,既要从工作理念上作出转变,实现服务型管理,又要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的转变,实现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从而逐步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崔炳利,王向菊.加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9.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 篇九

发布时间:2011-11-5信息来源:舟山质量网

普陀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全国沿海要冲、舟山渔场中心。自然资源丰富,渔业发达,港口优良,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素有“东海明珠”之称。境内举世闻名的沈家门渔港是我国最大渔货集散地,与挪威卑耳根港、秘鲁卡亚俄港合称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拥有佛教胜地普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普陀山(朱家尖)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桃花岛等著名旅游景区。古人云:“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则推普陀”。普陀诸岛山海景观独特,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岛风情浓郁,是饱揽海岛风情画卷,感受东海海洋文化的绝佳去处。在这里,“海天佛国”普陀山被誉为“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推崇第一山”,拥有全国最大的观音道场;“沙雕故乡”朱家尖是国内沙雕的发源地;“中国渔都”沈家门渔船翔集,海珍荟萃,是纵览渔港秀色、细品海鲜美食的好地方;“金庸笔下”桃花岛又可以体会到“射雕城里探神秘,海上桃源享闲情”的美妙意境;如果您登陆六横岛、蚂蚁岛、东极诸岛,那里的“渔家乐”、“海上人家”则可以一圆“做时尚先锋、当东海渔夫”的美梦。

经过几年的旅游开发发展,特别是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以沈家门为基地,普陀山为依托,朱家尖、桃花岛为重点,星级宾馆、旅行社、酒店林立;久享盛名的海鲜夜排档占尽渔港夜市优势,令游人大快朵颐;国际水产城内美味海鲜,琳琅满目;跨海大桥、民航机场、海运码头,构成普陀旅游海、陆、空的主体旅游交通网络。依托海洋经济和佛教、武侠文化、沙雕艺术,“渔农家乐”、“海钓”等观海景、听海韵、沐海风、品海鲜的休闲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已从传统单一的观光拜佛型逐步向观光拜佛与海洋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格局转变。佛教文化、沙雕艺术、金庸武侠文化、休闲渔业等一批特色产品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环境不断改善,旅游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突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经济收入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10月止,共接待旅游总人数478.44万人次,增长13.6%;接待境外游客突破65500人次,增长26%。实现旅游总收入30.65亿元,增长16%。

然而,从“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目标出发,提升普陀整体旅游业水平,如何使普陀休闲旅游业向标准化、精品化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谈几点思路。

一、充分认识休闲旅游业标准化、精品化的重要性

休闲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一种业余生活。标准化建设是现代旅游业发展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是树立旅游业品牌化战略的内在需要,对于旅游产业的质量提升、设施完善、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普陀区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工作中,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加快星级饭店评定步伐,扩大绿色饭店创建队伍,严格旅行社资质审核等工作,对旅游标准化、精品化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推行普陀休闲旅游业标准化建设,就是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引导普陀旅游各产业要素朝着高水平和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标准就是航标,通过严格按照《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渔家乐休闲客栈星级评定标准》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加强对饭店评星升星、景区评级、渔家客栈建立等工作的检查指导与验收,服务理念的灌

输,服务过程的规范,运作质量的提高,有力推动了休闲旅游业标准化、精品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建设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并能充分彰显海岛特色的旅游精品,就是树立普陀鲜明海岛旅游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区的需要。精品就是品牌,各级旅游部门切实树立起休闲旅游精品意识,严格遵照《普陀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配置与指导,坚持保护与开发融会贯通,加快名胜普陀山佛教文化、朱家尖国际沙雕城、乌石塘渔家风情园、沈家门“东方渔都”、六横海岛世界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发展海钓、休闲渔农业等参与性强的海上游乐活动和回归自然的海上度假休闲活动。精心策划培育“节庆游、红色游、自驾车游、度假游、环岛游、生态游”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构建起覆盖全区、面向世界的旅游精品网络。旅游标准化、精品化工作已经成为促进规范休闲旅游业发展、加强行业管理、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必要手段。

二、休闲旅游业项目的开发和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欢度节假日的主要活动,休闲是旅游的目的,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方式。休闲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场构成中已占62%。据专家预测,未来15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每年将有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而80%以上的人会把旅游列入生活必需范围。而以海洋渔业为基础的生态休闲渔业更是备受关注,发展势头强劲。海岛旅游是滨海度假旅游的延伸,海岛作为远离都市喧嚣和原生自然的象征,备受世界游客青睐,泰国的普吉岛、印尼的巴厘岛、美国夏威夷群岛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度假胜地。普陀滨海风光优美,拥有丰富的“渔、港、岛、滩”等旅游海岛资源,星罗棋布的数百岛屿像一串珍珠,海洋人文景观众多,海产资源丰饶,吸引着远来的客人,更吸引着旅游投资者和开发者。

打造休闲普陀品牌,就是充分依托良好的滨海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滨海休闲目的地,推进形成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以节促旅”,打造品牌,让更多的游客参与,真正达到以节促旅的目的。在产业链上,普陀区应着力打造“吃普陀海鲜、住滨海酒店、行生态通道、游黄金海岸、购普陀海珍、娱海洋文化”的产业链条,大力提升海鲜餐饮业发展水平。

打造渔农家乐特色品牌,就是把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渔家产业、拓展旅游的重要途径。全区要大力发展渔农家乐特色村,休闲渔船、渔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点和经营“渔农家乐”渔农户。

打造一批有吸引力、有竟争力的精品项目。一是打造海上环岛游精品线路的游轮、游艇及积极扶植朱家尖、东极庙子湖、桃花等大众海钓游项目开发的海上旅游精品,推动普陀旅游项目开发重点从“岛上游”向“海上游”转移。二是海滨运动旅游项目,海滨运动旅游是当今世界海滨度假旅游产品中最时尚、最具有人气的旅游项目。开发沙滩足球、排球、帆船、攀岩、冲浪、滑翔、乘风浪板、户外运动、滨海高尔夫、网球、海洋剧场、养生岛、会展等休闲旅游项目。从而是运动度假成为普陀滨海旅游的一大特色。三是突出海洋文化内涵,精心提炼地方文化精髓,深度开发海洋文化游项目。精心策划一台有浓郁海洋特色、佛国韵味的“舟山群岛”海洋文化大戏,提炼历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精华,加快以普陀佛茶、渔民画、舟山船模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产品的深度研发和包装力度,把普陀打造成为中国的“船模之都”。四是实施沈家门渔港两岸的夜间景色工程的建设,整合规范沈家门夜排档、渔港古帆船,围绕“三个上”即海上、船上、晚上,充分运用游艇、游船、水面、岛峙、岸线、滨海夜景等旅游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并通过提升渔都夜游、渔港夜排档、渔港船宴、渔港渔民画现场制作、渔港小夜曲现场演奏、渔港夜市购物等品牌项目的质量和档次来全面丰富沈家门渔港旅游精品的内涵。五是随着朱家尖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的建成开放,努力拓展佛教文化游项目。六是整合“渔村、渔港、渔船、渔俗”等资源为载体的“渔农家乐”,使其成为最有普陀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突出引导“住水上、玩水面、海上钓、吃海鲜”渔农家乐“一家一品”,避免简单的模仿照搬,促进渔农家乐向品牌化发展。七是建好海洋生物及水产品博览馆,朱家尖全国最大的梭子蟹养殖基地和创建观赏鱼基地。

三、提高对休闲旅游业标准化、精品化的水平

(-)制度创新,探索休闲旅游业标准化、精品化工作管理体制改革

标准是规范客体的技术法规,是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管理、经营、服务在市场条件下的行为规范,从技术角度获得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会淘汰管理落后的企业,标准成为企业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建立普陀区旅游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休闲旅游标准化、精品化工作,建立起从上到下的休闲旅游标准化、精品化网络队伍。其次,探讨在区旅游标委会统一领导下,设立如旅游住宿业标准化、旅游景区(点)标准化、旅游车船标准化、旅行社业标准化、旅游餐饮业标准化、旅游产品(商品)生产加工标准化、旅游娱乐业标准化、旅游信息标准化、旅游教育标准化等部门和中介机构,并由各部门负责各自标准的规划、制定、实施、监督和评定等工作。

(二)迅速制定旅游市场准入相关标准

加快我区旅游标准的制修定速度,旅游标准实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尽快建立和完善休闲旅游业标准化体系和精品化研究,制定相关的休闲旅游市场准入的地方标准,规范对休闲旅游业的管理。在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虽起步较晚,但起点高、质量好,己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规范作用,但旅游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数量过少。应当根据国家《旅游业标准体系表》的构架,结合我区旅游业实际加快制修定速度,扩大标准的覆盖面,完善旅游标准体系的建设,如建好一支导游队伍的星级建设和管理,设计出普陀城市形象的VI标识及其应用系统,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的规范化经营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实施旅游厕所的标准化管理,实施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道路交通标识系统等标准化建设。又如从我区的渔农家乐项目看:一是“小”,规模小,功能单一,缺乏竞争优势,只能吸纳满足部分城市消费者的一般需求; 二是“弱”,设施不配套,功能单薄,相关服务滞后、困难问题多;三是“低”,品位不高档次低,精品亮点较少;四是“散”,场所分散,布点零乱,缺乏整体效能,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缺乏健全的行业管理制度;五是“险”,水上交通安全、环保意识不强,水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亟需出台有关政策、规划和标准,促进渔农家乐项目又好又快地发展,把标准真正成为普陀区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三)加强旅游企业的标准化、精品化工作

积极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文化娱乐、生产经销、交通等旅游企业贯彻执行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标准化、精品化工作,政府要设立奖励基金,鼓励旅游企业制定各自的企业标准,将企业的质量管理成果和实践经验,变为国家行政管理的决策依据,以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形式加以推广,成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规范。这也是建立旅游业标准体系的最广泛、最坚实的基础,以增强旅游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比如制定实施我区餐饮、娱乐业和社会小宾馆的星级评定及监督机制,制定普陀导游解说词的系列化标准文本等。

(四)加强培训工作,强化地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的标准化、精品化意识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在发展各个阶段上,休闲旅游业标准化精品化工作也需要政府主导。为普及旅游标准化、精品化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和全行业对标准化精品化工作的认识,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不同旅游管理层面的人员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和宣传,提高对标准化、精品化工作意义的认识。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中要设立专(兼)职机构、配置相关专(兼)职人员,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旅游标准化精品化队伍。

(五)加强旅游标准实施的监督工作,力争形成制度

全面实施以旅游标准化战略实施为重点,优环境创质量;以旅游精品化战略实施为契机,抓品牌树形象是普陀旅游的战略核心与发展目标。围绕“标准化、精品化”,对旅游行业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情况,纳入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工作中,加强监督,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并形成制度。

10.关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思考 篇十

自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全 面的改革,先后制定颁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 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 度》,基本满足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各级财政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 算的需要。但在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预算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与企业会计体系的 迅速建立和实施相比,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发展相对落后,不能有效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科学性和完整性, 也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对政府财政的监督和政府实 施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因此,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4.系进行全面改革,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政 府会计体系,使政府会计更好地为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大 众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1.采用收付实现制弊端凸显 我国预算会计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特点在于会计核 算程序比较简便,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的进度, 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但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也存在明 显弊端:收付实现制不记录非现金交易事项对政府资产和 负债的影响,不区分资本性支出(如购建建筑物)和经常性支出(如人员工资、办公费用),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 入、支出核算,相应的债权与债务也不确认,导致资产负债 表和收支结余表不完整,难以揭示政府及所属单位财务状 况和绩效的全貌,使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 供给信息使用者。现行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人、支出的核算,在真实性等、准确性等、全面性等和彻底 性等方面,与公众期望和经济发展需要有较大差距。如缺 少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总预算会计没有核算和 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 支核算,固定资产的建造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账簿中登 记和反映,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存 在登记不及时、甚至不人账等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 款项实际支付时才确认为支出,对于那些支出已经发生,但款项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则不能确认为当期支出,造 成单位的成本核算不完整,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政府 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 效率水平,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不利于经 济分析与绩效分析。

2.缺乏规范、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的“制度规范”按照组织类别分别 制定与实施,划分为3个不同分支: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 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准则规范”模式不 同,3个分支的“制度规范”模式只是对于特定的组织类别 具有约束力,这与“准则规范”适应于所有会计主体这一国 际通行做&形成对照。在实践中,制度规范表现出一种明 显的不适应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制度规范”很难做出适 应性调整,因为制度规范模式本身存在一个固有的弱点,即所有的会计事项都需要在现行制度下做出规定,一旦某 个方面不再适用,只好整个制度推倒重来。这个弱点导致 制度规范天生缺乏灵活性。

3.财务报告系统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迄今还没有一份能够集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 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政府财务报告。在我国现行的政府财 务报告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 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中均规 定了相应的一套会计报表,但各会计报表自成体系、分别 编报,没有一套能完整集中地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 和净资产全貌的合并会计报表,使人民代表大会等政府财 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难以全面、系统地考核和评价政府财 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不够完整,披露的信息过于简单。现行财务报告只能反映预算收支执 行情况,它只是政府会计的一个侧面,而不能充分反映整 个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一些资产产权(股权)、债权、债务的情况没有核算或者核算得比较粗略,即使是 收支情况也未能与预算项目协调配合,难以充分反映预算 收支的执行结果;会计报表项目列示不科学,影响会计信 息真实性。

二、对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措施

1.重新界定预算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应当考虑借鉴国际做法,按单位或机构是否使用政府 财政资源、政府是否直接支配其运营和政府是否对其运营 结果直接负有财务责任的标准来界定政府会计的管理范 围。如果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就可纳人政府会计的管理范围,受政府会计准则的约束。按照此标准界定,应将我国 预算会计体系准确界定为政府会计体系,将政府与非营利 组织会计准确界定为公共会计体系。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 况,建立起既符合本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具体包 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公立且纳人预算管 理的事业单位会计的政府会计体系。私立及不纳人预算管 理的事业单位会计则应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共同构 成一个与企业会计、政府会计相并列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体 系。这样既结合了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很好地解决了事业单位的归属问题。

2.逐步改革核算基础,实行权责发生制

根据我国国情,为了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受托 责任,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与国际公共会计准则 接轨,我国政府会计应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具体表现为运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资产、负债、净资产、收 人和支出的确认与核算及编制会计报告。这样有利于促进 财政管理改革,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水平;全面地反映政府 的负债状况,有利于揭示和防范财政风险。

3.构建新型政府会计财务报告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应当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充分 考虑中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管理水平和人员技术 条件,按照政府财务报告目标要求,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 内容。政府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 务状况和财务活动结果,内容也应该从报告预算资金的收 支拓展到报告政府的所有财务收支活动;政府财务报告必 须把政府所有的收人和支出纳人报告的范围,使政府财务 报告能够真正反映政府所有的收人和支出的去向,并判断 这些收入和支出是否符合政府预算及相关财经法规。政府 财务报告应当提供财政收支执行情况与批准的预算之间 的比较信息,规范收入支出表,使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的财 务收支信息更加全面、清晰、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的成本 费用。

三、结语

上一篇:合同的基本格式下一篇:小学语文部编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