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个人思想汇报

2024-08-04

大学个人思想汇报(精选8篇)

1.大学个人思想汇报 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在这个季度中我度过了在大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就是在校外的毕业实业阶段,这使我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与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使我懂得如何更好地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组织的关怀和党员的熏陶下,我在思想上不断去提高,并在工作中也不断努力实践,现向组织汇报一下我在这个季度的基本情况。

在思想上,我主要学习了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让我更清醒的意识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正确处理先进群众与先进党员、职业标准与党员标准的关系。作为党员,一方面在党内是党的一个成员,同时是一名群众、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者。党员有党员的标准,群众和社会主义劳动者也有自己的标准,应该服从哪一个标准?这是所有党员都必须严肃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处理得不好就会使自己混同甚至落后于一般群众,降格以求的根源就在这里。对于党员来说,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党员标准,努力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必须要做一名“先进群众”。群众未必落后于我们,我们一些党员也未必先进于群众。有时候,群众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而且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像奋不顾身、置生死于度外勇救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李学生,尽管是一位普通的群众,但他的思想境界又是何等地高尚,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吗?当前,有个别党员以为组织上入党了,就感觉永远先进于群众,其实不然。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必须始终注重党性修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决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落伍于先进的群众甚至一般的群众,最起码要先做一名“先进群众”。

当然,仅做一名“先进群众”还是远远不够的,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更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争做优秀党员的坚定信念,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党员,就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和中央的要求,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最根本的就是要在思想、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先进性是通过每个党员的具体行动来体现的。我们一定要按照××××的要求,努力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的表率,群众的表率。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做到勇于创新,做到敢闯、敢试、敢冒,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闯前人未能闯过的“禁区”,以做出无愧于本行业的一流业绩,争当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共产党员,从而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在实习期的一些感悟:我在六月份即将踏入社会,这对于我来讲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选择和转变。我从一个学生,逐步走进社会,转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在这段时期中我经历了不少事情,对于我来讲也是我即将步入社会前的一段适应期,这一些的经历都将对我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我也相信自己可以以一个较好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我的另一段人生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不少事情,也有了不少想法。我愿意向组织谈一下我的想法,也算是我对在一阶段工作中的总结。就在1月份我校组织的毕业生招聘会上,我如愿的找到了适合我专业的招聘单位,于是我投出了我的简历向招聘单位表示了我的诚意,在经过了招聘单位领导的面试后我顺利的被招聘单位选中了。其实我的招聘经历是比较顺利的,如我的一些同学他们好些都是赶了好几个招聘会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单位,因此对于这个机会我也十分的珍惜。于是我便在3月来到单位正式报到实习,我被分配到运输部工作,部门经理安排我在技术组实习主要工作是做运输方案的编制。单位对我也十分关心,领导对我也寄托了希望,这对我也来讲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

从单位的第一天起,我就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实习期间,我没有一次迟到、早退,坚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我虚心向前辈请教,在工作的过程中向前辈学习。实习工作与我过去在学校接受的理论有很大区别,实习的第一天,我就借来了一些业务书籍与以前单位做的一些优秀方案参考,争取尽早熟悉业务。我注意观察前辈的工作方法,学习他们的优秀工作经验,也多次在施工工地上考察学习,逐步熟悉起了一些业务。部门中的同事们对我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在很多问题上给我以指导和帮助,帮助我熟悉业务,指导我使用工具并告诉了我一些工作的小窍门小技巧。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指导下,我现在已经逐步熟悉了单位的一些基本业务,在实习期中我也做了几个方案,同时也得到了领导们的肯定,我觉得自己正在渐渐进入角色。除了在部门中的工作外,我还参加了单位的一些活动,积极参加单位宣传组工作,我被选为了部门通讯员;我也参加了总公司的知识竞赛为公司夺得了荣誉,同时我还参加了单位组织的篮球队等等活动。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日期:xx年x月x日

2.大学个人思想汇报 篇二

关键词:诚信,产生,发展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 而建立完善规范的个人信用体系则是其建立的前提条件。在我国有关于诚信的成语层出不穷, 如一诺千金等等, 真是不胜枚举。这也说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诚信, 诚信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有其独特的特点。

1 诚信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国社会数千年来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儒家的诚信观更是由来已久, 内容丰富。儒家的诚信观包括这几层含义:一是指言而有信, 忠诚无欺;二是指内在诚实品德与外在不欺诈行为的统一, 做到内外兼修、言行一致;三是指人们立身处世及社会存在和有序发展的一种必要条件。如孟子认为“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其中, 把“诚”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 而“信”也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中的“诚实、不欺”。儒家的“信”更多是在“诚信”意义上提出的, 是对人的一种道德品质的要求, 诉诸的完全是自律的良知。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与朋交而不信乎?” (《论语》) , 说的就是做人、为人处世、与朋友交往都要讲信用。孔子一直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 认为讲究诚信足以教化民众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这样国家也就会得到发展, 逐渐变得强盛起来。

2 诚信思想的发展

2.1 传统型社会中, 诚信的从属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 诚信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朱熹认为“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 无成名, 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也就是说诚信就像是五行之中的土默默无闻, 没有浮华的地位, 没有显赫的威名, 然而水、金、木等元素都是在等待中萌生的, 借此说明信的重要性。但在过去的社会中, “情”是家族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纽带, “诚信”只是作为一种从属的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每个人对于朋友那是一定要讲“信”, 言而有信的人, 会受到大家的尊重言而无信的人, 大家会嗤之以鼻。在传统的中国社会, 市场本身对自然经济的从属性质决定了诚信作为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从属地位。因此诚信问题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并不会成为严重的问题。

但并不是说不讲信用, 在传统型的社会中, 信用也是会受到一定的约束的。“熟人社会”是社会成员个人信息的集合体, 由于大家彼此都非常熟悉, 又处于同一血缘聚集的社会关系中,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俗语说“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有许多民间的借贷, 其实并无白纸黑字的借据, 但一般也很少出现赖账行为。因为如果一个人干了什么缺德或违法的事不仅会受到别人的贬斥, 甚至还要株连九族。因此在过去一个封闭性的传统农业社会, 欺诈、赖账、制假等现象极少发生。传统社会的诚信之所以能够得到保障, 实际上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是以礼为核心、以家族为社会单位的伦理性的熟人社会, 范围相对而言较小;一是传统的中人或保人制度。“面子”、“人情关系”使得传统的信用体系具有了一定的可信度和安全感。我们的这种信任和西方不同, 并非出自对契约的重视和信任, 而是因为对熟人社会中那套行为规则的熟悉, 对中介人的熟悉和信任。在我们传统社会中, 中人和双方都是熟人, 在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的场合, 中人将利用自身的一切手段使矛盾得以顺利解决, 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使借贷双方都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 没有后顾之忧, 从而确保经济交往中的安全性、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相对而言, “熟人社会”的道德自律比较高, 个人诚信度也比较可靠。

2.2 新的历史条件下, 诚信的挑战

随着人类文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 熟人社会开始转向陌生人的社会, 在陌生人社会里, 由于大家没有了共同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情况, 也就难以产生共同的信仰和道德准则, 所以依靠道德自律肯定是不行的, 道德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也就像滑滑梯一样直线下滑。当一个人从原来的熟人社会来到一个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会, 很多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现在就有可能去做了, 因为他觉得即使做了也没人会在意或发现, 犯罪行为也可能会产生了。对于这种情况, 就有必要通过契约关系这根纽带维护和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当然这种契约文化也会反过来推动以契约信用为主要形式的信用经济的发展。于是, 社会就有了制度化的诚信体系。诚信关系的普遍化有赖于稳定的市场经济。马克思指出,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 即货币或商品有条件让渡的独特运动形式。一般而言, 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 使受信人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得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这种能力会受到一个条件的制约, 那就是受信方在其应允的时间期限内为所获得商品、服务或货币付款或付息。这个时间期限必须得到授信方的认可, 具有契约强制性。一般来说, 诚信的构成有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信任, 即授信人对受信人的信任;二是时间, 即授予信用和偿还信用的时间限制。这种诚信思想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显得比较滞后, 远远适应不了全球化的经济, 适应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诚信一词最早是属于道德伦理范畴,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双方行为的一种规范。它要求当事人能够自觉遵守承诺、履行义务的道德准则, 是一个人本身所固有的品行。今天的社会诚信则应该是法律意义上的信用, 它是关于经济信赖的社会评价, 是民事主体所具有的诚实守信能力和经济履约能力, 在社会上获得相应的信赖和评价。因此现如今诚信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 还是一个法律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 人们的信仰开始出现危机。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过于追逐经济利益的思想, 导致诚信观念和诚信道德岌岌可危, 需要及时地引导、调整、维护。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 古代“诚信”思想对于净化人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更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这个传统美德, 下大气力在全社会开展诚信宣传教育, 使诚信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洪筠, 冯茹梅.关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2]江海.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J].福建金融, 2004 (9) .

[3]李永胜.诚信价值论[J].理论界, 2006 (4) .

[4]齐刚.关于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 (9) .

3.一个人的大学 篇三

那天在书店看到《记忆之塔》,匆匆翻阅,就决定买下它:只因为这本书的不少篇幅都记载了作者周志文读大学的一些经历,和对大学师生的一些珍贵感知。“桃园风景” “初进台大” “台大师长” “五经博士” “教育” “在我们的时代”……仅这些文章的标题,就让人浮想联翩,激动不已。

阅读台湾作家,一个总体印象是:他们的文字温婉、克制,或者回响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跫音,或者尽显女性知识分子的娴静、淑雅——虽然也有例外,比如李敖、陈映真、龙应台等,但不足以打破这一整体感觉。翻开《记忆之塔》,读没几页,就为作者捏了一把汗。显然,周志文不是那种特别温雅、以至于掩饰或回避生存本身的窘迫、难堪与尴尬的作者。没有显赫的身世,没有可以自傲的家学,作为一个来自“乡下的孩子”,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夹杂着艰困与苦涩的乡下孩子的青春记忆。读来尤感真切,真实。

一、东吴大学

书的开篇,作者从自己高中毕业的“联考”写起。因为父母早逝,“寄居”在二姐家,考上了东吴大学中文系,因为是私立,学费要比一般公立大学贵一倍,很是犹豫。之前也曾报考陆军学校,虽然也考上,“但随即想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成语,便很自然地意识到,将来自己到底会成为成语中的‘一将’还是‘万骨’之一呢?”就神气不起来了。去找自己高三的国文老师商量,老师根据“个人的气质与‘气象’”,还是建议他去读。因为“当兵要从没有脑子训练出有脑子来,对‘我’这样天生有脑子的人很不适宜”。如果选择明年重考,前途仍然未卜,“因为考学校这件事不完全靠实力,有时更靠机缘”。最终,他接受老师的建议,“不如趁机会早点走出这个小地方,到台北见见世面”。此后的人生虽然曲折,却也果如老师所言,“也许突破了一点之后,其余就不成为问题了”。

录取通知书来了,“三姐”也寄来了注册费,“二姐”则帮忙解决生活所需。终于可以从宜兰乡下去台北了,作者不禁想起“零落的家庭,不幸的童年”,同时有些难以置信地自问,“我怎么又幸运地得到这么好的机会,让我从此之后可以在知识的大海里,我好像从一个莫名的地方领取了一副插满白羽的翅膀,进了大学,我就像有翅在身,能够‘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周游无限了。”

然而现实却是令人失望的。在作者看来,这所由于校友过于仓促而成立的大学,不仅交通不便,甚至有些草率。“学校在士林的外双溪,要从台北火车站前先搭十路公车到士林,再在士林转二十九路公车到外双溪,如果搭车顺利,光是一站一站地又停又开,在公车上就要花上一个小时,何况还要加上等车的时间……”为了节省住宿费,作者在“姐姐”安排的一个被服厂职工宿舍住,就这么每天往来。

“当时的东吴大学整个学校只三栋半的建筑,一栋是所谓教学与办公大楼,还有一栋是女生宿舍,一栋是男生宿舍”,正如作者所言,“不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所简陋的学校,一所有规模的中学甚至于小学,设备都要比它像样。”比如图书馆,“它的图书馆只能相当于一个普通小学校的图书室,藏书少不用说,管理也很糟,反正也没人去借书,有些学生到毕业都不知道学校还有图书馆。直到我们大四,学校建了安素堂,安素堂的主体是一座教堂,它旁边的附带建筑就辟为图书馆了,但所藏的书与期刊,比一般好一点的中学尚不如。”

这大约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台湾相当一部分私立大学,甚至也是自“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并离台后,台湾高等教育筚路蓝缕、惨淡经营的普遍写照吧。

不仅学校的设施不尽人意,老师也难以让学生满意——如果不是更不让人满意的话。“东吴强调英文教学,大一除了每周有四学分的英文之外,还要修两学分的英文文法,两门同一位老师教,因为老师性格懦弱,教学法也很冬烘,学生反应十分一般,所教所学的,现在已没任何印象了。”

“国文则由一位能言善道的老师担纲……他的个子高壮,头发因为稀疏干脆剃光,这使得他更是红通通油光满面,一口斩钉截铁的贵州官话,总是头头是道又充满自信。他的举措言行,真像一个正面的官场人物”。这位姓华的老师,“上课的时候一直抽烟,而且是一根接一根的抽” “华老师对古代的官场文化十分娴熟,喜欢说臣子与皇上之间的关系,但都理想化的要求进退合宜、出入有度。他不喜欢宫闱秘辛,上课的时候,说教的意味较重……但他上课也会取巧,明明一次要上两节课,他只上一节,另一节规定学生默写上次教过的课文,默书的时候他不用来教室,要两个助教轮流监督。”这两个助教,一男一女,女的,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那时,年轻的她已经开始在台湾文坛崭露头角。

大二教“孟子”课的老师,“对教学尚具热忱,他也许知道学生的程度不行,总是试着用最通俗的方式来解释他认为的深奥古典,有时语言显得轻佻,然而学生的兴趣并没有被引导出来,表现得一样很冷淡。”

即使一些从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聘请来的兼职教授,也情形相若,或者举止粗俗,或者迷信扶乩,或者上课时迟到、在课堂上酗酒……真是辱没斯文,多有不堪,甚至可以说是丑态百出,活像一幅当代“‘学’场现形记”。

更令人灰心的是,据说连中文系的系主任都是兼任教授,而且年纪已经很大:“据说洪陆东教授以前在大陆做过司法行政部的次长,自己是诗人也是书法家,他当时年纪已很老了,没有八十岁也有七十余岁,在学校很少见到他……大三时我们上他的杜诗,闹了不少笑话,洪老师是浙江黄岩人,浓重的乡音,没几个人懂,他把杜诗的《北征》念成‘剥金’,在台上摇头晃脑的把诗又唱又读的,他不讲格律,也不讲诗的典故……只用他难懂的黄岩话不停的赞叹说这首诗真是好啊,真是好啊,下面的人一个个晕头转向的呆坐在那儿,不知好在哪里,更不知道该如何把金山一般的杜诗‘剥’下一点黄‘金’来”,以致作者感叹,“我们真是空入宝山”。

nlc202309090427

或者为尊者讳,或者由于叙述者的理想化和浪漫化处理,在另一个人笔下,上课抽烟、喝酒、说俏皮话,读杜诗时“摇头晃脑的把诗又唱又读”,完全可能成为“世说新语”式的名士风度,或者能够体现一个师长和学人鲜明的个性特征与精神濡染的叙述,在这里,都被作者褪下了“假面”,没有任何的美化、修饰与渲染。相反,他实实在在地写出了学生们“一个个晕头转向的呆坐在那儿,不知好在哪里,更不知道该如何把金山一般的杜诗‘剥’下一点黄‘金’来”的无措与失望。”这种景况,对于读了十多年大学,如今也厕身高校的自己来说,至今都是现实、真实、切实的。

总之,在周志文笔下,“东吴”的老师们大致上一样,“都庸俗又市侩得厉害” “他们也许有些小聪明,但没有真学问,教得稍好的,其实也只是在逞口舌之巧而已。除此之外大部分老师对中国学术发展的脉络与潮流很不清楚……”于是乎,就如作者所言,“一切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的,课程开得不清不楚,教书的老师一个个精神涣散,上课既不准备,下课也无作业,走上台来,总是胡扯一通,他们都是兼职,只拿微薄的钟点费,学校也没要他们负什么责,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该负些什么责来。”

而这,就是一位学子大学生活的开始。“一切混乱而无章法,我天天挤三趟公交车到荒芜的学校,中午想尽办法吃便宜又简单的午餐,有时五毛钱买一个馒头果腹。学校很小,又没有图书馆,课余根本没有去处,课间只得找个空教室坐着空等。我是乡下来的学生,这儿没有朋友,有时闷慌了,就一个人到学校建筑之外的野地去闲逛……”这些关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叙述,至今读来,让人唏嘘。

我们或许会心存疑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东吴大学,果真像作者所描绘的那般不堪么?抑或,只是作者回忆时情绪化的表现?对此,不妨看一看当年做学生的作者对“孟子”课的反思。他说,“孟子教人‘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证明孟子学不仅仅是桩学问,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只要掌握这个核心,孟子的语言是人人都懂的。没有难易的问题,只有深浅的问题,了解孟子,能说出孟子深刻的涵意才是重要的,深刻的话反而好懂,而且引人入胜,因为每个人都有了解这项真理的能力。现在舍本逐末,把具足的‘初心’放掉,要在语言的难易上做文章,就离道太远了。” “老师对这位伟大历史英雄的真实无法掌握,这是症结之所在。”这番出自一个大学生的“心里话”,足以让做老师的汗颜吧!它之作为参照,是否也能说明,作者对自己置身的大学失望和不满,并非没有来由的牢骚,而更像是出自一己之冷静和理性的真实观察?当然,首先是掩埋于历史尘埃中的真切现实。换句话说,书中对当时大学之种种不堪的“揭露”,并非作者的本意。与其说他是在揭露,不如说,他是在以一颗求真的心道出事实与真相。他不愿将自己亲历过的、留下深刻印痕的往事与经验故意地按下不表,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仿佛天下一片太平,形式一片大好。很显然,周志文不是这样的人。生性的诚实、乃至耿直,使他不得不秉笔直书,甚至毫不留情地作出批评。

周志文将大学的“假面”描写得那么刻骨,在让人感到心惊的同时,也让我们少了一些大而无当的幻想,相反,多了几分对历史真相的了解与感知,何尝不是一种珍贵的镜照与警策?

更珍贵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毫不懈怠地将自己培养成校训上所说的:Unto A Full-Grown Man——做一个完整的人。入学之初就看到的这个校训让他久久地感动:“对沉醉在浪漫思潮中的我来说,英文里的完整的‘人’给我更大的激励。当时我的信念是:真正的‘人’是独立的、不依仗别人的,道德之所以高贵是因为道德来自于自觉,而不是来自于他人或他物的规范,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是在我自觉的心中油然而起的,不是受圣人的指引,也不是受‘完人’的影响启发而来的。君子独立苍茫,没人值得效法,也没人可以依傍,真正的英雄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觉得东吴的英文校训比起中文的更有气势,口中一念,感觉自己与浩然相聚,两腋习习,顿时忘记自己出身在简窳的现实环境之中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的“自觉”,才使作者能不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而得自身的独立,与坚定的信念。

这实在是可贵,而又可幸的。作者没有被这种出自清醒认识的失望情绪所淹没,而是通过一己的清醒与自制,走向了成熟。他在心里不愿承认,这就是他要开始四年生活的大学:“大学绝不会是我初到看的那么糟,一定有一些伟大的蕴藏是让人在一般状况下看不见的,否则就不会叫那东西是‘宝藏’了。”这宝藏是什么呢?就是作者向往的知识,“它是我生命中最感贫乏又极想追寻的东西”。正是靠着自己不息的追寻,他抵御了现实的涣散与局促。这是一个人身上的“人”的觉醒,也是内心之不甘的体现,更是理想的不灭。反过来说,即使大学的环境不那么涣散、无序,学生也完全可能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平庸,甚至“沉沦”。

作家张承志说:“人的经历往往是环境和历史的强加,只不过,少数人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在平庸或残酷的历史中,向周围显示自己闪光的个性。”(张承志:《诗与游击队的谶语》,载《读书》2014年第9期)可以说,周志文正是这样的“少数人”。在他以后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会看得更为清晰。

回到周志文关于大学的记忆与叙述。呈露往日的不堪,不是《记忆之塔》的全部。更可幸地说,也不是周志文读书经历的全部。对于大学,他也有美好的记忆。比如十年后的他的“台大岁月”。不过,这是下一个话题了。

二、台湾大学

无论东吴大学的生活和求学经历如何的混乱无章,甚至回忆起它时,不免带着些隐痛,周志文还是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难忘的四年。一九六五年大学毕业后,他服兵役一年,之后,在桃园找到一份中学老师的工作,后来又转到夜校做老师。期间结婚生子,为报刊写文章,因为妻子工作调到台北,又一起搬到台北。住在台北,又在桃园的夜校做老师的那段时间,周志文感觉尤好:“我白天在台北,黄昏搭公路班车到桃园上课,有时到桃园尚早,还可赶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那种生活忙里偷闲,规律又愉快”。

nlc202309090427

安适又规则的生活,让他考虑进修的问题。一方面,他有了空闲的时间,没有很好的利用,觉得可惜;另一方面,“这样的生活也许很安适,却不是我人生的究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究竟”之心作为内在的推动,大学毕业九年、参加工作八年之后,周志文决心报考台湾大学的研究生。此时他已过了而立之年,虽然背负着养家之累,除了上课,还要去中学“打工”兼课,却仍然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从硕士到博士,一读就是七年。

在周志文笔下,台大的岁月不再像在东吴大学时那般不堪回首。相反,很多老师都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金祥恒老师的“甲骨学”、齐邦媛老师的“高级英文”、何佑森老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都给他成了他生命中美好而难忘的记忆。不仅课程本身难忘,老师本身也让他难忘。比如何佑森老师:“先生是位谦和又会照顾学生的老师,他不是善于言辩的人,但对人的人格启发很多”。如此笔调,与在东吴大学时的经历与感受,何啻天壤!

而尤其吸引我的,是他此时读书的观感与心境:“我觉得这次读书的机会是我人生路上偶尔捡拾到的,所以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我比其他同学更加放慢脚步,以便更好的欣赏周遭的一切。”他所谓的放慢脚步,是指选课时的慎重与认真,读书时的用心与感念。比如他对台大图书馆的描写,和在图书馆看书时之情景的记忆:

台大图书馆很好……文学院有一个很好的院图书馆,就设在文学院后楼的楼下一层,这个图书馆好像没有大型的阅览室,整体上更像个藏书库,平常很少人来,所以特别安静。

文学院是幢日据时代的旧建筑,上下两层,挑高都很高,图书馆设在文馆楼的第一层,为了让使用者检索图书方便,又用铁板将之隔成上下两层。在上层行走必须小心步伐,尽量不要出声,以免打扰到别人,虽然绝大多数时间,上面一个人也没有。

我特别喜欢在上面读书,有时来查看资料,有时没有资料要查,纯粹用“云游”之姿在书海中闲荡。书架之间有只单管的日光灯,用来阅读不很适宜,但靠窗的地方总放着一张小桌,在那里展读书籍是最快乐的事。文学院图书馆藏有台大还是“帝国大学”时代购自一家福建藏书楼的珍贵藏书,大多是清版的线装书,解开牙制的书扣,打开蓝色的书函,一股纸的幽香扑鼻而来,其中有干燥的树皮、沉淀的草香与淡淡的樟脑香。我喜欢古书的气味,我在想,这套书自被学校收藏编目之后,就一直静静的躺在图书馆幽暗的一角,也许还没让人真正打开阅读过呢。

室外也许是炎夏,或者是刮着风的冬天,都没有影响到室内的气氛。读古书时,与我面对的是历史,是过去的人与事,读完了几册,都是与现实无关的旧事,但却能让我更澄明的看出一些属于人类共有的事实。

我从图书馆出来,外面的光线有些刺眼,好像走出下午场的戏院,刚刚那场精彩的电影还在脑中萦回不去,而戏院外的热风又扑面而来,我怀疑,到底是刚才所看的或是现在面对的才是世界的真相。

这是我初进台大时候的精神状态,时冷时热的,夹着些亢奋,又带点迷离,而心里却是从未有过的安稳与宁静……

如许文字,让我们在领教了他的那些尖锐的叙述与批评之后,重又领略了一个人经由知识、书籍和大学氛围的熏染浸润后,其生命所呈露出的柔光和暖意。仿佛作者的心,是那经过腾腾热水泡开的茶叶片,轻松自在地舒展出无限的悠然与沉静。可以理解,此时的作者,由于岁月的洗礼,也由于学问的浸润与烛照,生发起了更多的理性,和更多的人性之良善与美感。

当然,他的身上存留着一贯的特色:谦谨,冷静,自省,觉悟。由长期严肃的阅读和大学的经历所培养起的思想力——也许更多的由于个性使然,周志文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异、清醒和强烈的反思精神。回顾自己年轻的经历时,他说:

生命中的许多意义,是要在很久之后才发现的。就以我初中留级的事来说,我后来能够从事学问,并不是我比别人多读了一年的书,那一年,我不但没有多读什么书,反而自怨自艾得厉害……然而那次“沉沦”,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生某些极为幽微但属于底蕴性的真实。譬如什么是假象什么是事实,哪些是背叛哪些是友谊,何者为屈辱何者为光荣……那些表面上对比强烈而事实是纠葛不清的事物,都因这一阵混乱而重新形成了秩序。那秩序并不是黑白分明的,更不是像红灯止步绿灯通行那么的当然,而是黑白红绿之间,多了许多中间色,有时中间色相混,又成了另一个更中间的中间色。真理不见得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多层。以前再简单不过的,后来变得复杂了;以前再明白不过的,后来晦暗了。我与我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人挤人的住在同一个世界,但每个人都活在不同的层面里,彼此各行其是,关系并不密切。人必须短暂跳脱,才看得出你与别人以及你与世界的关系,这层关系也许不像一般人所说的那么是非判然、黑白分明。

与这份自省相应的,是他置身人群时的“旁观”精神(后者乃由他的个人气质生发而出):“我在以后的人生中,屡屡遭逢不同的挫折,每次挫折之后,都有另一种力量在心中兴起,这使我对挫折有了新的看法。挫折让我更为坚强,它让我在心灵上更博大地接受多元,在情操上则更同情处身在幽微角落的弱者。”他说:

我觉得幽微角落的弱者更值得同情在于没有人同情他们,大家老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几个媒体炒作的人物之上……人在施展同情的时候也是图便利、图省事的。由于幽微角落的弱者永远置身在权力或利欲漩涡的边缘,他们知道任他们怎么努力,也无法争到更好的位置,因而决定放弃。一般的放弃是消极又悲观的,但他们的放弃却充满了自信,他们似乎找到了另一个生命的方向,这使得他们不论行止作息,都表现出自由与从容不迫,整体而言,他们的生命姿态因“自如”而呈现一种特殊的美态,与矫揉造作的人比起来,高下立判。

所以在众人之中,引发我注意的常常不是大家公认的重要人士……反而是忙着帮他们拍照。挤进去以图照片中有自己的可怜人常引发我的某些想发笑的联想,而一些不愿卷进闪光灯的漩涡、独立一旁后来默默走开的人才令我艳羡。杜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句子,那是杜诗里最美的句子,寒气透骨而独立有神,那句子仿佛就是为他们而写的。

nlc202309090427

显然,文中所引的那两句杜诗,也是为周志文写的。很大程度上,那些不愿卷进闪光灯的、“因‘自如’呈现一种特殊的美态”的人,就是周志文的自我写照。正如他所坦言的:“我不喜欢伶牙俐齿型的人,不善言谈甚至有些木讷,反而显示可能具有某些犹待发现的内涵,令人想静静的再等些时候,也许隔一阵子会有些收获”。在我的想象中,周志文也正是那不善言谈、甚至有些木讷,却有着满心锦绣和大丈夫气的人。

三、觉悟之为大学

无论如何,周志文的东吴岁月和台大岁月,反差还是太大了些。到底只是环境变了,还是人也随之变了?重新翻阅前面的文字,我看到作者回忆起自己高中老师的文字,一样温暖,充满情味:“我在宜兰乡下的一所县立中学读书,学校乱得很,但高中所遇的国文老师都还好,学问都不错。高一国文是刘伯勋先生教的,他是湖南耒阳人,一口难懂的湖南话,但教书十分认真,批改作文更是仔细……会在所改的作文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他的意见和评语,有时候红彤彤的一片……高二与高三,国文是由禚梦庵先生担任,他学问好又大气,不只教我们读中国书,还要我们接触西方名著……他教国文,使我真正打开了文学的视野。”无论对东吴大学的愤刺,还是对高中老师的称许与认同,都有充分的理由与依据。无论怎么讲,都很难将他对高中老师的肯定视为,在对大学的不满之下,所做的理想化回忆。于是释然,并因此更加相信他描述的真切和可信。这份真切没有快乐可言,它只是一份历史的案底和参照,让我们时时观照,并警惕。

博士毕业的周志文先生谈不上什么自豪,相反,他清醒地认为,人生的路越走越窄。这不是矫情,而是一贯理性的真实表白。当然,他没有说的是,也许正因为“窄”,他才有机会在淡江大学和台湾大学任教,进而深入地思考教育。当回顾往事,对于自己的东吴岁月,他也终于达观地处之淡然、视之澄然:“在我们的时代,信任与背离,荣耀与嘲讽同时存在。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该感谢我后来在东吴所受的‘教育’。对绝大多数的东吴同学而言,那种教育阻碍了他们的智慧,戕害了他们的心灵,是该严厉谴责的,我不讳言,当我在躲避毒箭的时候,我也曾试图报复,幸亏我不久就放下了,我没有被仇恨影响我的心志,否则我也随着堕落,就真的划不来了。对我而言,那场负面的教育,其结果不见得全是负面,它使我思考教育的本质,以及探索一些荒谬事务发生的原因,我后来从事教育一辈子,这种思考在我身上十分重要。”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思考教育的功能与本质,不仅化解了压在他身上的“负”能量,也是他之觉悟的表现。由此觉悟而来的,是他对一系列问题的明澈洞见。比如对自由与民主、以及知识分子之价值的议论:“譬如自由与民主,其实包含了很高的道德意义,但我们台湾在实施了自由与民主之后,许多人用它作为施展自私的理由,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别人担,把所有的好处揽给自己受,而且言语粗鄙无礼,完全不会反躬自省,遂为世人所笑。……要救这种危机首先要自觉有这项危机,然后善谋对策,但要几千万人同时去做这种心理建设,本身就是困难重重,我想起孟子说过:‘无恒产者而有恒心,唯士为能。’解决这个问题似乎还是要仰赖知识分子,等知识分子自觉后,再自觉觉他才是办法。所以根本还是教育与文化的问题……”

这番话,让我想起台湾版齐邦媛《巨流河》腰封上的一句“宣传语”:“读了这本书,您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因为孟子的这句“无恒产者而有恒心,唯士为能”;因为两千多年间,不断有知识分子想起孟子这句话;因为他们有信念从自身开始“自觉觉他”,从教育与文化上着手,转变世道人心。这或许也正是大学的意义之所在——培养人的自省能力与反思能力,唤起人的浩然之气和觉悟精神。

对知识分子的如许期待,是周志文教授思考的结果,也是他对自身的要求与衡量之准绳。也由此可见,真正的大学精神在他身上活生生的体现和他的人格之正直与淳厚。他说,文化不仅是一种做学问的在学术研讨会上被谈及的话题与材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原则,一种价值取向,从哲学的观点看,文化必须贯穿在生活中,当它是生活的形式(方式)时,它才能称作文化。这有点像讨论道德时,主张道德不能只在‘空言’上立论,必须躬身实践才能算是道德一样”。与此相应,文化人则是,“他必须认真选择自己的价值,选定后就朝着这个方向走,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在他心里,一个文化人,或者说一个自觉的、纯粹的人,是“少说话,最好是沉默”的人,是“那些善于独处的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找到了生命的中心,自信又从容的走自己的路”的人。周教授说,这些“善于独处”的人是他所艳羡的。其实,他也应当毫不逊色地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吧。透过文字所呈现的他,又何尝不让我们景仰和艳羡?

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正直,善意,纯粹,警醒,转化世上负面的力量,正如他喜欢的孟子、胡适、罗素……一样。

责任编辑:远 人

4.大学生个人抗击疫情思想汇报 篇四

XXXX春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春节。新皇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很快加入了xx城市xx县xx街道xx社区xx社区xx社区的防疫和控制一线队伍作为志愿者。在工作中,我对党的组织有了更深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水平,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

在学校参加党课时,我对党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先进性。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看到,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批批的党员不顾自身安全,放弃了自己的家庭,与这种流行病作斗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要忘记自己的首创精神、牢记使命,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党旗高高飘扬在防疫前线,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场作用。

为了整理社区居民的信息、为了推广个人电子信息识别码,我一直工作到凌晨12点。为了向所有家庭宣传党的政策,我们耐心细致地做了解释工作,直到群众接受为止。为了保护社区中3+x户和3+x个人的健康,我们坚持保持警惕。六级大风吹倒了我们值班的帐篷,我们又把它竖起来了。为了满足隔离人员的生活需要,我们跑前跑后,上楼下楼将生活材料交给他们。在第一个月的15号,为了核实信息,我放下了我的元宵节,在晚上8点挨家挨户地去了。我从事的防疫和控制工作仍在继续。令人欣慰的是,在党的领导下,疫情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不懈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场防治艾滋病的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我也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人民将会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经过这次志愿服务活动,我想以更大的紧迫感和坚定性加入党组织。我希望党组织能尽快吸收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始终按照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努力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个人抗击疫情思想汇报2

我是一监区民警__,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也是一个难忘的旅程。当疫情战役打响的时候,我选择了和大家并肩战斗,感触颇深,也受益匪浅。对于一个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的热血青年,现将个人思想汇报如下:

这些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看着一批批医护人员赶往武汉,一个个逆行者顶力前行的画面,不禁泪眼婆娑,多想自己能成为“神笔”马良,可现实不然。

我们所知道的是疫情可防可控的,可我们不知道的是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到来。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同志和我一起参加这次防控疫情阻击战中。这其中也不乏很多优秀的人和事,有推迟了订婚日期的,有“抛妻舍子”的,有对生病的老人含泪离开的,还有甲子之年的花发老同志,连过生日也在疫情一线的。

大年初三早上,我看新闻得知疫情夺走了近百人的生命。举国上下都在防控疫情,都在为武汉打气,为祖国加油!看到一个个疫情一线倒下的战士,我的脑海里再度浮现出那张带有文字的图片:一张灰色背景的图片上,有高楼、有长江、有小船,看得出是武汉这个城市。早已湿润的眼眶里,热泪终如堤坝溃塌般泻了下来,悄然落地,似乎在亲吻大地的同时,也再一次镌刻着图片里的文字:我的城市生病了,但是我们会治好它,还是欢迎您以后再来武汉......而这一天,是执行封监管理任务的第二天。

晚上,看着老同志在许愿时,面对那“众筹”来的简易生日蛋糕,我的心里不住发酸,而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时,我对老同志的敬意油然而生。他凭着一颗对监狱事业的忠诚之心和对监狱工作的热爱之情,在疫情特殊时期,投身一线。他深知疫情就是命令,只能“舍小家,为大家”。看似这么简单的一件事,确牵动着一监区民警们的心。“四十年如一日,只争朝夕”,这就是他的“初心”!从警多年,除了依然自信的表情和依然高洁的气质外,时光早已悄悄改变了他的容颜,岁月渐远、花发丛生。用他的话说:“这是我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深深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和关爱,自己能在即将退休时能参与抗击疫情的工作,此生无憾”。

在今天,“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担当,我们要学习身边人,身边事。这些人,这些事,就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动力。

我们的工作常年与高墙相伴,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相比那些遥远的标杆,身边正好有爱岗敬业,以身作则的他们,更能感染人、激励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状语,有的只是对监管改造工作朴实的情怀和默默的奉献,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激励大家为热爱的监狱事业而无私地奉献。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与岗位的执着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守住清贫和寂寞,不畏艰难和困苦,也没有任何怨言,恪尽职守。用奉献谱写人生美的乐章,这使平凡的监狱人民警察不再平凡。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年轻民警该学的,该做的。

作为长期身处高墙电网内的监狱民警,能有幸参加这次抗击疫情的封监管理任务,倍感荣幸和自豪。我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也明白这将会是我多年后的美好回忆。我会全力以赴做好它,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警察,请党和人民放心,疫情在前,警察不退!我坚信,在监狱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此,衷心希望灰色的天空早日散去,期待武汉樱花绽放时,一起相约那场樱花雨。

“我是一名医生,面对疫情,救治病人是我的职责;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困难,挺身而出是我的责任。”清河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张春营坚定地说。连日来,清河县人民医院198人响应号召,主动请战。在他们的“请战”申请中,总少不了“我是党员”这一坚定理由。有着近20年党龄的张春营更是身先士卒,舍弃春节期间与家人的团聚,投入到发热门诊的忙碌工作中。

2020年的春节,似乎注定就是那样的不平凡。不走亲,不聚会,不来往……这别样的节日气氛中,我们经历的其实太多。在这太多的故事、人物中,总有太多的感动,让人情不自禁地忆起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感慨:“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防控工作越来越艰巨,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是党员,我先上”依然是最响亮的口号,最豪迈的誓言。

为什么该是“我先上”,因为“我是党员”,这个因果关系显现出的是党员的本色。作为 ___的先锋队,能否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群众的困难就是试金石。面对无情的“疫情”,从个人而言,谁都希望避而远之,但是,为了群众的平安,为了祖国的明天,党员干部们就应当冲锋在前,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给群众作出表率。就像新闻中讲的,全村30名党员喊出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口号,村内126名群众被党员的奉献精神所感染,主动加入队伍,分别投入到志愿服务岗位。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前行的路上都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党员干部,更随时都会面临千难万险。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正是有了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才能取得前行路上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不管是个人的人生之路,还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之路,都需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每一个困难面前,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我是党员,我先上”就是人生的高境界。

高尔基说:“感到自己是人们所需要的和亲近的人——这是生活的享受,的喜悦。这是真理,不要忘记这个真理,它会给你们无限的幸福。”是呀,这些主动“请战”的党员干部,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也许会付出许多意料之外的代价,甚至有被病毒感染的可能,但他们的内心是幸福的。“每天和数字赛跑、和时间赛跑、和生命赛跑……”这是另一场“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这其中的无限幸福,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只有心中有他人的勇士,才能体会得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尽管打赢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还困难重重,但是,有广大党员干部“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请战承诺,有一线的科技、医务“勇士”们的不懈奋斗,有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必将迎来“柳暗花明”。“我是党员,我先上”,是情怀,更是担当,唯有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交给党和人民的人,在困难、危险面前才会说得出并做得到。同志们,行动吧!让“ 我是党员,我先上”蓄起“冲锋陷阵”的强大动力,伴随这飘扬的党旗奏响胜利的凯歌!

大学生个人抗击疫情思想汇报3

思想方面,我每天坚持听新闻,还利用学习学习强国app,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进行时政热点的学习,了解社会的动向,并及时向家人朋友传播国家的抗疫政策,帮助他们识别谣言,劝导他们面对谣言不信谣,不传谣。同时,我也作为一名志愿者,在疫情期间,我多次去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做好出入人员的登记和体温的测量。站在防疫岗位上,我心里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虽然我清楚地知道,我们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也通过这次经历让我更深地理解了在前线工作人员的艰辛和不易,明白了作为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学习方面,在假期期间,我知道了自己英语方面的不足,并想办法进行提高。在家里,我每天上午都会背一个小时左右的单词,学习一些稍复杂的句子,并进行适当地将知识点进行运用。还会利用晚上在小区内散步的时间带着耳机进行听力的练习。

工作方面,作为学院团委的一员,我积极完成学院工作的要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线上活动,比如线上分享和线上研讨活动,可以帮助同学们在疫情期间能够及时了解疫情防控的相关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组织开展特殊主题团课活动等,引导同学们通过此次的疫情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还开展了“火线推优”,将优秀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团员向党组织进行推荐。

5.XX年大学生个人思想汇报 篇五

XX年大学生个人思想汇报一

敬爱的党组织:

作为身在校园的大学生,我们脱离不了学生的本质,所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在大学阶段,我们要不断的磨练自己的精神意志,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练就一颗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在校大学生个人入党思想汇报。所以我提出了以下口号:怀赤诚之心,积点滴之力。

对于如何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我经过认真思考,总结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沉下来;第二,走出去。所谓沉下来,就是要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静下心来努力学习,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更好的为党和人民更好的服务,具体怎么做,我提出了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其精华部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孟凡斌在跃入冰冷的江水之中的时候,没有去想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已经把践行这一宗旨变成了自己习惯,所以他才会毫不犹豫的做出选择。牢固学习党的理论,进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血肉,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共同选择。

2、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向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发展。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一个先进的政党,他可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集中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和先进分子,而迫切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我们也应该努力达到党的要求,成为一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专业的人才,思想汇报《在校大学生个人入党思想汇报》。这就要求我们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

3、多读书,多读好书。我认为,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的个人素质较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站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有一个成熟开阔的眼光去面对一个一个社会建设中的问题,这对党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时时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处处起带头作用。上课认真听讲,不翘课,不挂科,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最能考验出我们的素质。身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只有将这些小事做好,将来才有能力和信心完成组织交给我们的更大任务。

所谓走出去,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仅仅要努力学习知识,更应该走出去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为以后更加得心应手地为人民服务打下基础。结合我们自身来讲,首先要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和校内组织的各种活动。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逐步走入社会,即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渺小,但是我们依然做一粒微尘,从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以上是我近期学习的思想汇报,希望党组织继续加强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请党组织考察并检验我。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年××月××日

XX年大学生个人思想汇报二

尊敬的党组织:

时间转眼即逝,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大三的第一学期.在这一学期中,我感到最光荣的并且影响我一生的是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准备党员.这是我自己不断听取群众反馈的意见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使自己达到准备党员的所必须的前提,但是,成为了准备党员之后我并不会骄傲浮躁,反而会更加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由于现在的我是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党在群众的印象.可是现在的我还不是正式党员,我还要更加努力去改进自己,并且多为同学,班集体做实事,无论在思惟上仍是步履上都要得到加强,以达到中共党员的必备前提.而在这一学期,我自己也努力了很多,下面就来总结一下自己在大三第一学期的表现.首先从思惟理论方面说起.实在从大一开始,我为了要达到早日成为中共党员的目标,就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关注党的新闻,了解党的章程,以进步自己的思惟程度.但是因为没有系统地学习,所以学习的效果不太显著.但是自从接受了党课培训后,我从各方面了解到党的发展历程和党的最新精神,对中国共产党的熟悉上升了一个等级.党课培训后,我也知道了如何系统地去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党的精神.因此,一直到大三,我都保持着时刻了解党的最新动态,学习党的最新思惟的习惯.从学习党的xx大精神中,我了解到党未来的建设和党以后的目标,这使我吸取到党的最新思惟的精髓,极大地晋升了自己的思惟水平.除了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精神,我还不断地

去了解优秀党员的事迹,以此来渲染自己,并从中知道要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所需具备的素质.因此,我一直都以优秀党员的事迹作为自己的榜样,努力使自己不断前进,使自己的前提向中共党员的尺度靠拢,早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尤其在每一次的党员面谈中,我都能从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所以能让我不断改善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更接近党员的尺度.因此,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与党员的交流指导,我在大三第一学期终于成为了一名中共准备党员.但是,我都会把每一次的提高当做新的出发点,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学习方面,在大三开学时,我就对这学期的课程不敢懈怠,由于这学期的科目全部都是专业课,而专业课也是本专业最重要的部门,加上要能成为一位学生党员,必要的前提是在学习成绩上要够优秀,在同学之中形成先锋效应,因此,我本着大一,大二确当真学习立场去对待大三的学习.我在这一学期中,从没有过早退缺课,而且上课的时候当真听讲,对不懂的题目积极向老师提问.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后功课,我都会当真去完成,按时提交功课,并且协助学委负责收齐男生们的功课,再给学委汇总.在学习方面,哪位同学有题目的时候,我都会尽我所能去帮忙解决.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外,我还常常翻阅课外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更多的业务知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气力.在工作方面,固然我这个学期没有在学校或学院里担任职务,但是我这学期投身于志愿者的行列,介入了多个志愿者的流动,如广交

会服务志愿者,华农百年校庆接待组志愿者等等.通过志愿者流动,我不仅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匡助到别人,使流动顺利举行,并且从匡助别人的过程中晋升了自己服务大众的思惟,进步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也使我更靠近党员尺度.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仅会继承投身于志愿者流动,还会介入更多其他类型的服务流动,真正为群众做实事.在班级中,即使我没担任班干部,但是作为班里的一份子,我仍是施展了我应有的作用.在班委工作中,我积极配合和提出个人的建议,协助班委团结班集体和举行班集体流动.在课余的时间或假期,我都保持着与同学联系,并且常常组织大家一起进行运动,放松大家的心情.在成为了准备党员后,我还会继承尽我所能为集体服务,团结同学,在剩余的大学时光中,多为班集体做实事,保持良好的群众基础.汇报人:***

***

XX年大学生个人思想汇报三

敬爱的党组织:

回顾大学四年,收获不少。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上也比较刻苦努力,现将我大学四年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加强理论学习,首先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而最为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在过去的四年中,我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继续深入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配合支部的组织生活计划,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注重加强对外界时政的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大一入学时,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院党班、校党班的学习。平时,我经常同党员谈心交流思想,使自己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更快的成长。在这不断学习和为之奋斗的漫漫长路上,洒下了我无数的汗水,也耕耘出了丰硕的果实。那就是我从最初的要当英雄的幼稚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性认识阶段。可以说我唯一的入党动机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去年我顺利转为预备党员,给了我更大的责任和义务。这时刻提醒着我注意,什么是一个党员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更促进了我的进步。我经常作自我批评,发现自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理论学习过于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工作中不够谨慎,细心。不过我会尽我所能予以改正的,同时还请组织给与指导和帮助。

当然,加强理论学习仍将是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主要的内容。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一开始就一直当学生干部,四年来,担任了院实践部干事,班级文体委员,年级学习委员,学院青志队副队长等职务。从干事到队长,从班级到年级,从年级到学院,这是一个飞跃,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份责任,更多的义务。自加入学生干部这个大群团,工作认真负责,以诚对待,做到“在其职,谋其位”,获得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在任期间,曾组织暑期三下乡,义卖等活动,并取得了“三下乡先进个人”,“校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团干”等称号。

6.大学个人思想汇报 篇六

敬爱的党组织:

这份思想报告,是想表达自己的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以及承诺和激励自己在以后的学习时光中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我,请党组织考验我!

大四上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我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虚心学习,促使自身全面的发展进步。在大学第一学期即将结束之时,通过业余党校的培训,通过学习党的先进思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求知,谨将个人一年来的基本情况向党组织作一个汇报,请党组织教育指正。

首先,在学习上,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能把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老师的讲解加之自身的理解、领悟,慢慢运用在工作、生活当中。我们常常提到凡事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等等的道理,可是到底有几个人能真正做的到呢?其实一直以来,对于老师讲解的知识,我都习惯性的报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去思考,他讲的是否有道理?哪些可行?哪些不行?独立思考,冷静判断,少些轻信盲从,少些左右摇摆。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勤学、思考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我的行动。我很期待暑假能有一个机会来锻炼自己能力,就是去一个政府部门实习一段时间,说心里话,自己并没有多大的把握,但是我却有足够的信心,我从始至终都坚信:只要自己努力,踏踏实实的、虚心的去接受别人的指导和意见,我一样可以做出成绩!相信心中有种意念,所有的理想都会实现!

其次,在工作中,作为一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团队创新精神的意识,加强对实际应用知识的学习,关注社会的变化,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我深入考虑过我为何要入党的问题,如果在校期间,有幸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想凭借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创新能力与精神品格去应聘,而不是靠关系。我之所以想加入党,完全是想要一个更大的空间发展自己,施展自己的抱负,增加将来为家乡、为社会、为祖国的团结与富强的能力。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如果可以得到适时适当的挖掘与培养,就有大放异彩的时候,而这些,是需要党组织一步步的带领和指导!

此外,经过这一学期的党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虽然我已顺利结业了,但它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爷爷从小就告诉我“学无止境”的道理,对于那颗我向往的红五星更是如此,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实现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为自己能靠近党而跨越出第一步十分骄傲,也为自己的表现能被党组织认同而高兴,同时更是对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促进和鼓励。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拥有她—神圣的红五星,为她的光彩负出自己的一份责任。

同时,作为党员的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且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建树,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该按照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按照党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增强做好实际工作的本领,而且要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铁的纪律,这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党的先进性的标志。

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在默默坚持,不愿放弃,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苦难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重要的;每个人都一样,只要我们自己不小看自己,不放弃自己,就没有人敢小看和放弃你……

此致

7.大学个人思想汇报 篇七

一、以“礼”治国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礼是一个时代的意识流,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政治策略。“礼乐治国”是西周治国的核心策略。由于当时没有法律、法规, 不能用法来治理国家, 所以必须要有“礼”来归范社会秩序以及制约人的生理欲望, 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论语》讲“不学礼, 无以立”。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 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 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 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 一切都有“礼”的规范, 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是生活在礼中间的。“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道德要落实到行为规范上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就是要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思想行为, 照着礼去做, 这就是仁。说具体一点, 就是“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对于依法治国的今天, 我们依然需要“礼”。《论语·学而》:“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知而和, 不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这里的“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的“礼”就是反映、厘清和维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间的区别, 达到“和”的目标。“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伦理观念, 为的是稳定春秋动乱时期的社会。但是今天, 我们崇尚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父子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 人与人的交往中还是要注意一些“礼”的, 这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底限、一种尺度, 其目的是为了“尊重”。现在, 孩子打父母、夫妻间因一点小事互相争吵甚至动手打架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礼”可以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尊重, 即学会“和”。当今社会忽视了“礼”的观念, 这个“礼”并不是“三纲五常”中单方面所指的, 而是双方面互指的、平等的, 是为浮躁的人心增加了一个规范的砝码, 避免开放变成放纵, 避免社会的道德观念变得浑浊, 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

事实上, 在阶级社会里, 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各在其位, 各司其职。君主必须像个君主, 臣子必须像个臣子。君主必须体恤百姓, 施仁政, 自我约束。孔子曰:“临之以庄, 则敬;孝慈,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论语·为政篇》) 意思是说对老百姓要表情恭敬, 那老百姓就会敬重你;要孝敬父母慈爱大众, 老百姓就会忠于你;要是提拔好人教育不能为善的人, 那老百姓就会彼此劝勉了。

《论语》中还提倡孝道, 用“孝”来规范社会道德。“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弟子, 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凡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尊重师长、孝敬老人, 社会才能有一片祥和的气氛。

二、“修’是人融入社会的根本环节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其实立志也好, 要做一个君子也好, 都要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子曰:“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人先天的性是相近的, 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影响和学习, 所以人需要也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改变、提高自己。《论语》中个人的修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人格修养和心理修养, 其中, 人格修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圣人、君子、小人;心理修养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仁、智、勇。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修’是人融入社会的根本环节和层次理念。“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朝闻道, 夕死可矣。”“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等, 这些都强调了人们要注重自我学习, 使自我素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达到普遍提高人民素质的程度, 这样的国家才能真正的富强。

《论语》告诉人们要不断学习“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百姓不断学习, 民族文化的实力加强了, 那么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 人才辈出。能人志士多了, 国家栋梁、君主的谋臣也就多了, 才能抵御外国侵犯, 成为强国。现在, 我国注重人才, 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将教育的重任放在学校身上是不够的, 还要重视家庭教育和个人的自我修养。所以我们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要想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就要进行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下, 应试教育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但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理想力和一种勇于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而《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对知识的一种执着、热爱。

《论语》中还提出通过方方面面来加强自身修养。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 则无惮改。”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是君子, 君子就是有仁德的人, 而君子的标准则包括五项具体内容:举止、学习、品质、交友、态度。提高道德素养的核心就是学习, 我们首先应该有好的心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除了自己孜孜不倦地学习, 还要向他人学习, 及时改正自己不好的行为。“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告诉我们要端正态度去学习他人的长处。然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身边要是有品德高尚的朋友, 那么自己会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 还可以“忠告而善道之” (《论语·颜渊》) 。《论语》揭示了通过在各方面加强个人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才能和谐社会风气, 使国家安定富强, 这对今天国家的治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论语》作为儒学之经典,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正如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所说:“五经之管辖, 六艺之吼吟”。内容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哲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为人处世的原则, 可见《论语》已超出它特定时代限制的一般性价值, 足可成为当代道德建设的价值资源。《论语》是一部经典又是百姓易懂的文学作品。今天,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们已经逐渐消除了以往因为贫穷落后而导致的交织着自卑与激愤的文化焦灼感, 现代人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的继承。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 大自然的面目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而古典的传统文学里蕴含的真理却在朴素的外表下更耐人品味。《论语》就是这样一部书。它内容意蕴深厚、富有哲理、思想深刻, 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

关键词:礼,治理国家,个人修养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 (论语集注·卷一) [M].成都巴蜀出版社, 1986.

8.爱默生的超验个人主义思想 篇八

一、理论基础

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也称作“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美国文艺复兴”,是于1836-1860年间兴起于新英格兰地区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超验主义通过吸收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以及东西方多种哲学和宗教思想基础之上,把欧洲的文明精华和浪漫主义想象与当时美国的社会现状紧密联系起来,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其社会目标在于打破长久以来加尔文主义对人性的桎梏和压抑,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强调万物本质上统一于“超灵”,人类灵魂与“超灵”和谐一致。超验主义精神已成为美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遗产。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即是针对19世纪美国的社会现状而发展起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时的美国社会正面临着经济迅猛发展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加之加尔文教对人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否定和对基本人性的束缚,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种思想帮助人们摆脱束缚,更新意识,进而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和思想解放。在这种形势下,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美国社会,照进了人们的心灵,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信仰和希望。贺麟曾在他的《现代西方哲学演讲集》中提到:“先验(即超验)论的表现形式是对于个人天性和人格尊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露。当一个民族发展到和平与繁荣的阶段,当它从外部的压迫和任何形式的内部专制中解放出来时,人民就开始认识到个性和个人灵魂尊严的重要性,因此,他们自然就有了对整个人类和世界的责任感。”[1]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以阐述自然、人、灵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基础,以“超灵”思想为精髓,认为宇宙由自然和灵魂共同构成,自然并不脱离灵魂而独立存在,而是人心灵的表象,灵魂才是人的本质。在爱默生看来,“超灵”是人类灵魂发展的最高阶段,“超灵”遍存于每个独立的个体之中,只要人类能够反省自我,不断自我更新,就能最终与“超灵”相通,打破权威,发挥自我的独创性和主动性。

二、精神内核

爱默生超验的个人主义思想是继19世纪初期杰斐逊所提倡的强调个人生存权利和现实利益的个人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美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又一巅峰之作。他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强调人性的重要性并使其发展成为了美国民族独立精神的代表。其精神内核主要体现在:一,爱默生的个人主义以超验主义为基础,强调精神的力量,强调“超灵”的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灵魂是万物之本,是一切的根源,“超灵”将自然、人和上帝连成一线。灵魂遍存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因此,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上帝,人的灵魂便具有神圣的意义,人类通过共享上帝的灵魂而铸就着自我纯粹的“超灵”。爱默生本人曾有这样的阐述:“谁来为我界定个人?我看着这独一无二的宇宙之灵有那么众多的表现深感敬畏和欢欣,我看到自己融于其中。……我在神中成长,我只是它的一种形式,它是我的灵魂”。[2]二,爱默生非常强调人的个性特征,强调人的个性存在,强调人的个性中的独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应该尊重个性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保有自己的个性而不随波逐流,这也正是爱默生本人一生践行的理念。三,爱默生非常关注实践的作用。爱默生的超验个人主义并没有像以往的思想家一样把眼光局限于纯粹的思辨哲学领域,而是继承了英国的个人主义传统,关注实践,认为实践才是获取智慧资源的重要渠道。四,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中最核心和最具特色的内容体现在其自助观的阐述。爱默生曾在其演讲中提到:“我们要用自己的脚走路,我们要用自己的手来工作,我们要发表自己的观点。”[3]这对19世纪的美国来说具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代表着美国脱离宗主国英国的束缚而去追逐实现属于美国自己的独立精神。

三、文学体现

爱默生超验的个人主义在文学上最主要地体现于倡导美国文学的本土化,具体体现为:一,反对权威。长久以来,美国的殖民地文学一直局限于日记、随笔、记录、信笺等形式,鲜有自己独立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后来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无不是对英国或欧洲文学的模仿。美国文学完全是英国文学的附庸,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和独立精神,不能充分体现美国的独立个性。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中曾这样指出:“书籍使用得当,它就是最好的东西。将它滥用,它就成了最坏的东西。怎样才叫使用得当呢?在使用一种手段就可以达到的唯一目标究竟又是什么呢?它们只是要启发人。我宁可不读书,也不愿被书的吸引力拖出我自己的轨迹,以至我成了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4]由此看来,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对于打破欧洲文学的束缚,摆脱殖民地文学的习惯,建立美国自己的民族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二,在文学创作中,爱默生倡导抛弃传统欧洲的文学束缚,鼓励美国人通过自己的直觉来感悟自然,描述自然,描述发生在美国土壤上的人和事。三,爱默生以超验主义为基础,倡导人类灵魂的重要性,一切的文学都应是发自真实内心,描写最真情感,最终回归灵魂的作品。关于心灵和文学创作的关系,爱默生曾这样评价道:“任何行诸文字的东西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可以根据其所表达的思想的深度来精确地测量出来……如果它唤醒了你,并促使你去思考,如果它能以自己伟大的雄辩使你思想有所提升,那它对人心灵的影响就是宽泛的、缓慢的、永久的,如果书上的文字对你毫无教益,那它很快就会像苍蝇一样死去,要想说出不过时的话,写出不过时的文字,方法就是真诚地说和写……谁为自己写作,谁也就是在为永恒的大众写作。”[5]

[1]贺麟.现代西方哲学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3.

[2]RalPh Waldo Emerson.Selections from RalPh Waldo Emerson[M].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60:95.

上一篇:少先队活动教师节下一篇: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