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情境创设

2024-08-10

古诗情境创设(8篇)

1.古诗情境创设 篇一

浅谈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古诗是汉语言文学里的一朵奇葩,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韵律优美,形象生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学历史长河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何让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领会古诗所蕴含的意境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境的创设。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境创设:

一、故事引入,拉近距离,让学生感同身受

古诗所描绘的年代离学生比较遥远,要让年纪尚幼、缺少经历的低年级学生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就要利用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起情感的共鸣。

1.教师讲述故事。

教师通过对诗人生平的介绍,挖掘古诗的时代背景,讲述诗人的故事,把学生的视野拉到诗人生活的年代,听诗人所听,看诗人所看,闻诗人所闻,想诗人所想。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情感得到自然的生发。如在教《赠汪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李白和汪伦之间“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故事,使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下面体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深厚的友情起了很好的感情铺垫。

2.学生改编故事。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拓展相关的故事,展开想象,对古诗所描绘的内容进行扩散性思维,填补诗中的空白,丰富诗人所要表现的画面,从而闻其声,临其境,悟其情。《所见》就是一首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的诗歌。教学时,可以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诗歌中的一些画面进行加工再造,再用自己的语言做细致的描述,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调动起来了,不但理解了古诗的内容,还真切地领悟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音乐渲染,烘托气氛,让学生情感迸发

诗即是歌,歌即是诗。古诗本身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富有韵律,朗朗上口。在教学古诗时,可以把音乐融入其中,通过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进诗歌的意境中,去感受美,领悟情。

1.利用音乐品味诗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有时,古诗中的诗句所要表达的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只凭老师枯燥的讲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显得太过抽象。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声、光、色等多种形式,将抽象、概括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视听画面,这将更有利于学生领略古诗用语的妙处。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我先请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感受瀑布跌入谷底的壮观,紧接着播放经典古筝伴奏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渲染之下,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了切身感受,朗读时不用多讲气势自来。

2.利用音乐吟唱古诗,体验古诗的情感美

音乐的感染力是无限的,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借鉴一些表现力很强的音乐作为伴奏,让学生轻松自然地走进古诗的意境中,反复吟诵,字字入心,声声有情,最后让学生把古诗唱出来。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古诗新唱”的视频,可以在学生们学完古诗后播放,让学生们跟着唱一唱,跳一跳,学生学习古诗就显得轻松愉快,记忆古诗也就轻而易举。

三、绘画结合,诗情画意,让学生身临其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中一山一水,一鸟一木,都极具画面感。画家作画,文人配诗,诗画结合,意味幽远。低年级学生天性也喜欢涂涂画画,在教学中,将绘画结合其中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简笔勾勒,再现古诗的意境美

诗人要表达情感,往往要借助一些象征性的景物而抒发内心的情怀。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手里的那根粉笔,随着课文的教学,或描或画,轻轻几笔,把古诗的意境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一句一景,对仗工整,写法精妙,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老师在教学中可在黑板上进行版画,翠柳依依,黄鹂鸣叫,碧空如洗,白鹭冲天,这样的画面将很快把学生带入了明媚的春色之中。这样的古诗教学,天然无雕琢,学生也由景生情,水到渠成。

2.给诗配画,实现学生与古诗文本的对话

古诗言简意丰,富有内涵,时空跌宕,意象跳跃,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通过给诗配画,再现诗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刻领悟古诗深邃的内涵。如《宿新市徐公店》,在引导学生理解“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我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通过自己的画笔绘出脑中想象的画面。学生有的画了一只黄碟隐约于金黄的油菜花丛中,有的干脆就不画,说是淡黄的蝴蝶和金黄的油菜花已经混在一起了,分辨不出哪是蝶,哪是花了。可见,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思维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挥,而古诗所要表达的意蕴也如春风化雨般无形地浸润学生的心田。学生那稚嫩纯真的心灵就在给诗配画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与诗词文本的对话。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枯燥讲解的方法,而要通过多种手段营造一种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训练,心灵受到了经典文化美的熏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史玉英)

2.古诗情境创设 篇二

创设情境, 感知美的表象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这是创造美的基础。

“美”蕴含于古诗的字里行间, 如《山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美秋景。《绝句》《春晓》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因此, 教学古诗, 把学生引入美的情境, 即创设情境, 使其感知美的表象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感染。

如讲《春晓》时, 我通过视频投影把春天美好的景色展现出来, 那盛开的桃花, 那欢快的小鸟, 那柔和的春风和录音机里传来鸟的鸣叫声, 构成了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 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古诗描写的情境之中, 并由衷感到:春天真美啊!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凝神视着, 美滋滋的品位着, 这就促使学生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学生以“境”中见到“形”, 从“形”中感到“美”, 进而从“美”中产生“情”。

创设情境, 理解美的实质

创造美的中心环节是从审美感受提高到美的鉴赏, 从而理解美的实质。

如在教《草》一课时, 古诗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在理解诗意时, 我首先创设情境。在投影片上画枯草, 又用红彩笔在草上画上火苗, 并且问:“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白居易说的“烧不尽”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 学生终于发现“地下的草根没烧完”。最后我让一名学生将春风吹又生的意思画到投影片上。让学生知道:尽管大火烧的那么厉害, 但第二年春天, 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生长出来了, 从这点可以看出小草什么样的品格?学生说:“小草不怕烧, 很顽强。”我最后向学生讲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 因为这样, 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 学生的感情升华了, 他们从古人描写的“景”理解到诗人的“情”, 把理解美的实质和情操的陶冶融合在一起。

创设情境, 表达美的感受

表达美的感受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要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前提条件是充分感受美的事物, 感受越充分, 提供的想像和思维材料越丰富, 学生表达的欲望越强烈。

3.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教学情境 篇三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多媒体;创设情境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拓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两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讲究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学习古诗、吟诵古诗,使学生乐学古诗。

如何为学生创设符合诗意的诗境呢?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可以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可以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可以想象漫游,深入情境;可以指导朗读,体会情境等。但小学生喜欢直观的事物,而古诗中所描述的情境大都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意境时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他们的特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化,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出更加直观、更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促进学生的古诗学习。

一、图解文意,创设情境

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写景诗,诗句优美,仿佛能带领人们走入一幅幅图画当中,给人无限的美感。这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如《乡村四月》里“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展示的是江南农村的美景。很多孩子从未见过那里的景象,当老师出示了满山遍野的桑树及泛着白光的稻田图时,学生对“绿遍山原”和“白满川”产生了直观的印象,朗读起来会带有强烈的向往之情和赞叹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展示的是西湖美好风光。我们都知道西湖的景色堪称一绝,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亲身到西湖边走上一圈,亲眼看看那里的美景,学生体会“好”和“奇”又有何难?当老师出示西湖风光图后,学生在图中景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深深陶醉其中,犹如走进了仙境。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诗里所描绘的故事和画面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如一些反映农民生活的诗、送别诗等,这就更需要我们运用有效的媒体手段尽快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便他们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四时田园杂兴》里“昼出耘田夜绩麻”一句体现了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但“耘田”和“搓麻”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远了点,光从字典上来解释还不足以形象了解。当教师远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农民耘田图时,图中的老汉跪在田中伏下身子的样子加上教师深情的引读,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对老农辛苦耘田的赞美之情,再读诗句时就自然而然能读出赞叹和敬佩的语气。

二、音乐激活,创设情境

创设古诗情境仅有图来辅助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得好:“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一幅画中如果能有动听的声音或美妙的音乐,就能更大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画的形象就能更清晰、更生动地展示在大家眼前,学生学习古诗也就更能贴近诗境了。

以往,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创设一种适合诗中气氛的感情,如教学《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现在,我们还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的影音资源,让美妙的声音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认为,仅仅观赏庐山瀑布的样子是远远不够的,就好比在看一幅没有生命的画。如果试着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瀑布流水的声音,如此雄浑震撼,我们又能从瀑布声中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恐怕这比有形的景物更能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乡村四月》里子规鸟的叫声在烟雨蒙蒙中显得无比的欢快,这种叫声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遥远,我们不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耳听一听。“空旷的田野中传来一两声鸟叫,声音越来越近,你听到子规鸟在唱些什么呢?”这些问题一出,就引发了学生对文字和图画以外的无限遐想。而在本课结束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将古诗记在心中,设计了一个环节——将古诗配上音乐让学生欢快地唱一唱。别说,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学生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回家还想唱给父母听。这让我想到,在古代古人的确有为古诗谱曲的做法,为什么我们不运用多媒体音乐为学生带来这种更简单有趣的学习呢?

三、再现情境,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动画的产生将图画、声音等过往多媒体常使用的元素融合在了一起,不仅有声有色,还能更准确、更有效地传达出诗中想表达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动画中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有听觉上的黄鹂的鸣叫,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只要教师启导得当,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令他们经久难忘。

教学古诗《所见》时,让学生边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蝉的动画片,边听森林中潺潺的溪水声、悠扬的笛声和知了的鸣叫,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快就能体会到古诗中迷人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强烈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走进文本之中。

其实,运用动画创设情境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牧童》里小童在林中欢快歌唱的情景,小童脸上那欢快的表情、手上拿着枝条一甩一甩轻快的动作,无不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小童当时的心情;《小池》中蜻蜓绕着荷叶飞舞,立在枝头的样子,看上去它们是多么喜爱这儿的美景啊;《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从百花中慢慢探出头来伸出墙外,诗中所表达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解词达意,创设情境

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还能有效地解决诗中的一些难点字词,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便学生能更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对“又生”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冬天百花凋谢和春天花草茂盛的对比,告诉学生只要“根”还在,旺盛的生命力是扼杀不了的,这样学生的心就更贴近“小草”的心,以心换心,更能读出对它们的敬佩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对“尽”“唯”的字义理解较易,而对文字后面所包含的情感却难体会。因此,我们可以播放课件:一只小船在江上慢慢驶过,越来越远,直到不见,只留下滚滚流去的江水。这时,学生仿佛站在了江边也在看着这一切,想着自己的朋友即将离去,这些词透出的伤感就会很快涌上心头,学生再读这两句,从而读出对好友的不舍。

其实,要想在古诗教学中创设出诗境,还需要教师能深入钻研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再加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古诗学习的快乐。

4.创设导入情境教学 篇四

一、创设导入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很快地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绪迅速进入到一定的课堂情境中,对课堂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数学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贴切自然而又新颖有趣,所采用的方式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力求切实可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授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用“大家都有生日,那么大家的生日都是哪天呢?同学们来说说吧”做导入语,在学生们积极发言的同时,教师就可以继续问“哪几位同学的生日在这个月呢”,在确定好过生日的几位学生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过生日设置为教学情境,并组织学生为其准备节目开始抽签,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进而顺利地让学生进入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用语“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的学习中。

二、创设探究情境

数学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和规律相,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所以,小学生要想将数学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深刻,就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同时产生发现新知的欲望,这个过程也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发现,才最容易掌握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且发现又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动眼、动脑的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探究新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其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相似,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尤其在学习和生活习惯及兴趣等方面。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以便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授“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这种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动脑、踊跃参与,通过交流和讨论,同学们会得出各自的答案。这种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爱问个“为什么”,而数学独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又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所以,要想使小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掌握好数学技能,数学教师就一定要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实践活动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进行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将已有数学知识和新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延伸拓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平台和机会,力求创设与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情境,以便学生有效地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在几何图形的实践活动课中,数学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实际操作需要用到的用具,像橡皮泥、小木棒、三角尺、直尺等,然后给学生明确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际操作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组合橡皮泥和小木棒来成功搭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而且通过这个过程更深入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来更深入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实际应用性,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三角尺、直尺、正方形、长方形来更直观地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及其联系。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既可以对这些图形加深认识,又可以锻炼和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四、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还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征来创设竞争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可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摘苹果”等游戏方法来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竞争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还增强了竞争意识。例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教师便可以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教师说明比赛规则,让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哪组同学计算得又快又正确,就可以夺得红旗。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创设问题情境 篇五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徐倩 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入学习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敢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置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光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还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轻易否定。最重要的还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针对课题提出问题、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后练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之后,这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尽可能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并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是否得以延续,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有效的40分钟内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得学生最优发展,并从课内走向课外,提升语文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创设情境感受美 篇六

详细介绍:

一、有关背景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费品后两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二、实施 激趣引题,感受美 师:你们知道有哪些船? 生:轮船。生:货船。生:军舰。生:潜水艇。生:帆船。师:这些船在哪里行驶的? 生:所有的船都在大海中行驶。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种有趣的船,它是在什么地方? 生:老师,我知道,这种有趣的船,它叫“月亮船”,它在天上。出示图〈一〉

师:图上画的是哪里?谁坐在那里,她干什么? 生:图上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月亮船里看星星。生:这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很多很多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无数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师:我们先来放松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歌里唱的是什么?

生: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师充满感情对学生说:是呀,在晴朗夜晚,满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上天去看看?好,老师带你们和小女孩一起上天去旅行。整体感知,再现美 配乐朗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边听边看边想:小女孩乘着小小的船看见了什么?

生:在小小的船上小女孩看见了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生:我看见许多星星向我眨眼睛。通过这段绘声绘色的讲述,就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初步体会到月空的美。

通过这一环节教学,培养了他们认真听的习惯,并能一边听一边想,使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师:请小朋友在组内轻轻地把儿歌读一读,要求做到

1、将生字的读音读正确。〈读一读〉

2、数一数有几句话,编上号码。

3、议一议:小小的船儿指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儿歌中的小小的的船儿是月儿。小女孩乘着月儿看见了星星与蓝天,现在请每组组长带领小朋友再读儿歌,然后完成桌上的填空,把正确答案填好,看哪组又快又好。(用拼音填写)各小组自学,填空。

____的月儿,____的船,____的船儿_______ 我在_________船里坐,_____看见____星星_____天。师:现在,我们来做“你问我答”的游戏:

师: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师:小小的船儿怎么样?生: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怎么样的星星,怎么样的天? 生: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师:谁也来像老师那样问,请小朋友回答?〈生问——生答〉 学生的情绪高昂,争当小老师,争当小评委,在这里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品词析句,体会美

师:老师有个疑问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解决,好吗?这里为什么要加个“只”,比较: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体味其中原由,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学,学生自己体会领悟,最后真正明白了。

(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有了“只”以后,说明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生:多了一个“只”读起来比较好听、读起来比较顺口。生:有了“只”以后,说明了小女孩只有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除了星星蓝天外什么也看不见了。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天空太美了,小女孩被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吸引住了。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上被一闪一闪的星星包围着,她感到天空太美了,她陶醉了。

师:是啊,夜空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上闪闪的星星对着我们眨眼睛,小女孩在这么美的夜空中陶醉了,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为图配音,把天空的美读出来,并加上动作。播放《小星星》的音乐

分组尝试读——其他小组评价——指名范读,模仿——全班一起读一读〉

师: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让老师感受到了夜空的美,不过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教小朋友,蓝天上的月儿除了像小船以外,还像什么?生:这月儿弯弯的,像一条香蕉。生:这月儿小小的,两头尖尖的。

生:这月儿像小船,也像镰刀。生:这月儿有时候还像细细的眉毛。

师:那小女孩为什么觉得月儿像小船而不像香蕉和镰刀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香蕉只能吃,不能坐。生:小船就可以坐上去了。

生:因为月亮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小船也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

生:还有天空是蓝蓝的,大海也是蓝蓝的。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因为大海很大很大,很广很广,天空也是很大很大,很广很广。生:说月儿像小船,因为它离我们太远了。

师:说得真好。(展示图)绘声绘色地向学生描述:小女孩看见夜空中这一轮弯月,两头尖尖的,多像一只漂亮的小船,她想:要是我能坐在这小船似的月儿里看看美丽的夜空景色那该多好啊!想着想着,她仿佛看见辽阔的蓝天变成大海,月儿变成小船,自己坐在小船里观赏着美丽的夜空景色。接着播放“小小的船”的曲子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天台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的星星,又有月亮,你觉得月亮像什么?请同学眯着眼睛,听着琴声,有什么感觉?(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都看见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大门,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夜空。

三、讨论

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2、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教学不能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不能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本案例采用了哪些有效的形式?

四、简析 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的效果就大不一样。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丢弃了那块宝贵的磁石一一美。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的是决定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偷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为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兴趣,那就要把诗歌描写的意境,先推到孩子的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这中间就需要运用情境教学了。因为诗歌注重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人物、景物、事件的爱憎和感叹。诗歌描写的场景和儿童生活的经验,往往是相通的或是相关的。在教学时,我们就要想办法,将诗的意境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沟通。儿童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就觉得特别亲切,教学从这儿入手,利用儿童的积累唤起儿童的亲切感,他们就会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状态,进入诗境。皮亚杰在《教育心里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因此,起始课的审美诱导,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期待,借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审美内在动力。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在上面的教例中,因为孩子们喜欢唱、喜欢跳,特别对自己学过的曲子,在语文课上出现更觉得新奇。因此便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一边听音乐,一边感受那满天的小星星,多美啊!用这种艺术的手段,出现在课堂上,孩子特别亲切,觉得那美丽的弯月就在眼前。这段导入,把诗的内容,诗中的景一一月亮,诗中的人一一那个看月亮的小朋友“我”,连同写诗的人都揉入一个美妙的境界中,而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进到这诗境中。最后让学生为图画配上声音,目的在体会图中小女孩轻松、欢快的心情,以及被那美丽的星空所陶醉的神情,激起学生共鸣,让他们想象自己也坐在月亮船上,邀游于闪烁的星空,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愉快。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老师再进行指导,就能把短文的意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现出来。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而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如上教例“你问我答”的游戏中,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必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好问句。这里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7.古诗情境创设 篇七

●背景铺垫, 曲径通幽

古今语言的差异, 生活环境的变迁, 生活阅历的不同, 在学生与诗人之间形成了天然的理解上的鸿沟, 所以我把古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利用动画的形式配上音乐、解说, 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古诗《行路难》时, 我曾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在悲凉的音乐声中, 李白拔出宝剑, 四顾茫然, 顺着诗人的目光, 我们看到料峭的雪山和冰冻千尺的黄河, 一个苍凉的声音将李白写作此诗的背景缓缓道来——天宝元年, 李白奉诏入京, 担任翰林供奉。李白少有大志, 胸怀着“济苍生, 安社稷”的理想, 想辅佐帝王, 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 蔑视权贵, 不容于朝。天宝三年, 被逼出京, 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 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 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与古人的心境有了初步的对接, 也就更能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 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 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 又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理解作者、品味作品特有的文化底蕴打下基础。

●表现形象, 横侧皆峰

抓住诗句的关键词句品味, 从而领悟诗歌的形象美, 是古诗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一首好诗, 犹如一幅画面, 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蕴其中的艺术画面。这种画面构成了诗歌艺术的形象性。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 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

帮助学生感知诗歌形象的过程, 也就是帮助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性的过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一幅幅孤寂清冷的画面叠加起来要比单单从简单的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的羁旅之思对学生情感的冲击大的多。而著名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也只有在学生见到了在纯然一色的大漠之上远处独起的一股炊烟, 醒目而又格外孤单, 沙漠上没有山, 没有树, 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而“长河”之上, 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此时才能体会到诗中那种富有线条的构图美、色彩搭配的鲜明感、刚柔相济的和谐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学生不再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 而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 通过想象对它们进行整合, 透过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蓄、韵味使得教师很难用有限的语言去表述诗歌的意境美和独特韵味, 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也就很难领会诗歌的美。多媒体的优势在这里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中国古典诗歌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 诗画相通, 多媒体技术中的音乐、画面、动画, 更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体会韵律, 珠落玉盘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 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 学习古诗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传统的古诗教学中, 教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受教师个人素质的制约, 普通课堂上的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 播放录音, 效果会更好。因为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与此同时, 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化为作用于听觉的音律, 更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屏幕上显示以破旧茅屋为背景的古诗全文。随着范读开始, 诗中出现相应停顿符号,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悲壮的气氛被朗诵者抑扬顿挫的语调传达的恰如其分, 更从情感上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

8.情境教学的关键:创设情境 篇八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关键 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前提。那么,何谓情境呢?情境就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心理特征而创造的能引起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反应的形象整体。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情境创设的作用

1.情境教学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教学规律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学应该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创设情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先进理念,符合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

2.情境教学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强调使学生在接受多种刺激和信息的同时,更全面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加深其对事物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更需要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兴趣,唤醒其思辨和感悟的能力。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创新教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创设情境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3.情境教学能促思激趣,怡情悟理

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主动积极的探索语文的奥妙。而先于学习事件的情境可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需要、认知准备和情感因素;学习中的情境则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动机、理解、态度、方法種种因素以及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语文可利用对白、表演、音乐、美术、语言和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手段等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领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把握。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学生融入这样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身临其境,吸收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性情,思维活跃,悟性特强,能较好的感悟语言规律和理解文章意蕴,这对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对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有着无与伦比无可估量的作用。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这个“活”字在一定程度上是指课堂上他们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入迷入痴的情境,那种令学生学而不厌、留连忘返的气氛,那种使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的如泣如诉的感情流动。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利用图画再现情境,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情感

即充分利用插图、教学挂图、CD或自备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明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抓住图文相似之处,以图导文,图文合一,使用启发、点拨、设疑、对比等手法,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琢磨画面的“境中之情,境外之音”,细细品味文字,让学生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美的洗礼。

如教学古诗《渭城曲》,先让学生反复听诗歌录音感知内容,然后运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诗歌主题插图,让学生细致观察:平日路尘土飞扬,路旁的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总之,清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最后,播放《渭城曲》(又名《阳光三叠》)的录音带,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样就十分形象逼真地使学生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挚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尽情陶醉在美的艺术氛围中。

人在直觉中不仅发现了真理,而且由于直接与完美观照对象合一,心中会产生一种美感,受这种美感驱使,直觉者会以一种执著的颠狂进入思维,从而使观照、思维的过程呈现出知情意一体化的结构。(柏拉图语)画面情境的创设正是强化了这点,所以能产生令人震撼的教学效果。古人论画时常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画面情境的创设,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启发学生的思维。

2.借助生活显示情境,让学生在熟悉思维中拓展想象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老师。“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创设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把生活引入课堂,将那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有启迪作用的生活引进来,在这种思考中去推知和感受教材的情感和道理,去发展学生的时空想象力,以收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奇妙效果。

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分析第一个诗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第二个诗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理解,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搬入课堂,作了这样的引导:“我念高中的时候,我的母亲为我买了一件棉袄,买回家后发现袖筒脱线。她是做裁缝的,所以就在当天晚上给我缝那件棉袄。灯光下,我发现母亲眼角有明显的皱纹,一双手虽然白皙,十指纤长,但皮肤有些松弛。此刻,让我想到白天母亲到地里劳作,晚上做裁缝,为我们这八口之家日夜操劳,母亲已有些苍老了。因此我感到非常难过,不禁流下了眼泪。”学生听了以后,很快能联想到诗人就像我爱母亲那样的爱着这块土地,而这块土地近百年来遭受种种磨难与屈辱,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这块土地有多少中华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想到这些,当然眼里常含泪水了。这样,不仅达到了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也培养了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而,懂得要学好语文,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nlc202309020705

利用生活再现情境的另一方面是将学生引入大自然,引入社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领略他们能观察到的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在自然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中升华对自然的认识,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深厚感情。例如,我们经常带学生踏春、秋游,在阳光明媚的春日感受《春》的气息,到美丽的大自然中谛听《大自然的语言》,在硕果累累的秋天领略秋的魂魄——《秋魂》。也可触景背诵相应内容的诗词,真切细致体会诗文的蕴涵。例如我们到江边野炊活动时看到有人垂钓,便问:“咱们学过什么诗句可与眼前情境相似?”学生们会联想到学过的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若是经过一农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脱口而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样既达到背诵的目的,亦达到了理解的初衷。

除此之外,我觉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拓宽生活情景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作品,即使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时空的原因,学生读起来总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我们把祥子与现实生活中的“的哥”“的姐”联系起来,让学生比较,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想象,通过对比,更深的了解了祥子的痛苦,体会到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别,增强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3.巧播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领悟文本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借助音乐语言,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可紧紧抓住他们感情的动情点,以情入手,以情导情,情理兼顾。

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可先播放歌曲《绣金匾》,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旋律震撼了学生,他们不仅体会了人民对总理的深厚感情,而且领会到了总理的精神实质。然后再播放总理逝世后北京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场面。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画面的展示,学生不仅了解了那一段对他们来说已是陌生的历史,了解了总理,更捕捉到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深情的歌唱到依依不舍的相送,再加上对课文的朗读、语言的揣摩、内容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借助音乐渲染一种与课文相似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用音乐渲染情景,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抑制社会那些乌七八糟的所谓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知形象

就是师生共同扮演课文中的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去把握作品中的角色。扮演实际是一次再创造,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必须实行角色的转换,必须细细揣摩当时人物的每一个神态、每一个动作、每一丝心理波动,才能用丝丝入扣的感情、恰如其分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将其朗读出来。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现其景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皇帝的新装》,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把“皇帝”的独断专行,语调傲慢,神情自负;“骗子”的油腔滑调,阿谀奉承;“老大臣”的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等神情姿态,语气语调展现得活灵活现。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各种社会生活里的人物形象,从而提高理解能力,情感素质,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再创造精神。

这种方法在叙事类作品中都可运用,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例如《变色龙》场景单一,人物不多,可把课文改成独幕剧表演。《最后一课》《孔乙己》《故乡》这些小说场景、人物富有变化,可以编排多幕剧加以表演。

5.语言对话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情动辞发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传统的信息传递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语言。教师巧妙地利用语言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1)对白创设情境。良好的内心体验和激情,能使人的思维活动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会涌现。“对话式”情境创设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创设学生良好的内心体验,让学生乐于学、勇于学。

有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案例:诗词欣赏课,欣赏宋人方泽的诗《武昌阻风》,原诗:“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者飞花忘却愁。”学生朗读两遍之后,笑着对老师说:“老师,这首诗不在有于思想内容,而在于其写法或其他的东西。”老师也笑着对学生说:“是的,按照我们平时学习诗词的习惯,我们很容易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思乡,是为了表达一种思乡的愁绪,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的,应该是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一是即景取喻,一是委婉曲折的抒情手法。接下来,师生、生生及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对话。学生们对“即景取喻”理解得不够好,很多同学理解为“把情赋在景上”,这种理解很明显失之偏颇。老师打了一个简单的比喻:“我现在站在教室里可以说我的爱情就如天上的月亮一样纯洁,我还可以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对着月亮大声说我的爱情就如月亮一样纯洁,在两个句子中都用了喻体月亮,这两个月亮有什么区别呢?”这时很多同学都兴奋起来,有同学举起手说:“一个月亮是实指,一个月亮是虚指。”老师以点头表示赞许,并让学生继续说,“这首诗中,诗人站在船上,船在江边,临流凝涕,取水为喻,显得十分自然贴切,这里的喻体水是实指,这就是即景取喻,最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这种自觉不自觉的对话所创设的情境很自然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語言描述情境。课堂教学要考虑情境创设的新颖性,使学生从具有新颖性的情境中感到“趣”。从“趣”出发,结合课文内容,精心创设营造现代白话构思的情境。

例如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先用对白引入课文,接下来,请学生一边看诗文,教师一边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这首诗:清晨,下着微雨,我们与王维、元二一起走向西安市的西北面。路上轻尘刚好让晨雨润湿了,空气很清新,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了一家酒店,在这个地方王维要与元二喝上几杯饯别酒。这间酒店很幽雅,店旁种着许多柳树,刚让雨水洗过,显得青翠新鲜。“元二,再喝一杯吧!”王维在劝即将离别的朋友。“酒席过后,我们就得分别,你将走向远方,去一个没有熟人、朋友的地方了,喝了这一杯,记住我们的深情友谊吧。”将一首诗换成现代的语句、语境来讲,学生很容易明白,可顺利达成预定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描绘情景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语言必须能让学生明显地感知其方向性;二是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优美、动情,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境中见形——形中见美——美中激情——情动辞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方式,用心地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才能体现新时代语文课的特点和风采。

创设情境的技巧有很多,情境的类型很多,作用也很多。总体来说,要讲究一个“实”字。要紧扣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要能突出语文教育的特点,要能增强学生的效用。若能使学生“依境染情”、“因境悟道”,“据境解文会意”的,便是好的设计。

上一篇:工资上税标准计算器下一篇:民法总则司法解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