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2024-09-25

小学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1.小学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及机制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背景意义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基地。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文化氛围,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支点和抓手,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学生的素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然而,现实中我们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千篇一律,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班级自身成长的需要。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文化素养,树立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不容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提高班主任“文化意识”的研究”课题,以期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马克思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从外部形态来看,它表现为全体同学“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杨全印,《学校文化研究》,2005)。从产生的过程来看,学校文化是基于预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产生制度,并进而约束行为(肖川、倪晓玉,《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2008)尽管有点难以捉摸,但班级文化经常会以强有力而又微妙的方式影响全班同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以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支配着日常学习生活,从而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现代教育正在由单纯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学与人文熏陶相互渗透的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管理正在由过去外显的行政管理向内隐的文化驱动方向转变。文化影响力已成为班级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最高境界。

3、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块文化阵地,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4、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

5、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我们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6、美学理论依据。Freuid曾说:“我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它同样能代表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班级文化环境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三、研究现状

提高班主任“文化意识”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课题。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些做法大多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1、苏州市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2、一本来自一线教师原创的新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成为了教育类的畅销书。该书作者对班级文化作了如下诠释:以往我们强调班级管理,一味地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现在我们强调用文化育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生命力所在,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

3、上海北郊高级中学是较早开始全面建设班级文化的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班级文化为主体的德育陶冶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文化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各具个性与风格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由班集体共同创造的体现本班个性风格的班风,班级文化决定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级活动又凸显了班级文化的特征,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创新。

4、宁波市镇海学校开展的《新课程条件下创建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探索》提出“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个性化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形成具有创造精神的班风,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

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将给我们的研究指明方面,打好理论基础,我们将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结合班级,在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

四、概念界定

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团体的每日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有规划。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它是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息、价值观、态度的总称。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组织文化,渗透到班级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以及班级活动等各个方面。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 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班主任文化,指班主任利用一系列影响活动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它是班主任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过程。以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班级活动等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的精神的班级文化。

五、目标假设

1、遵循教育科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文化。

2、深化对班主任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探索班级管理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自身专业成长。班主任文化建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载体,能从班级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探索班级工作实践活动的新途径,建成一个个有创新力、有凝聚力、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班级集体。

3、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塑造学生主体性文化人格。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六、研究内容

(一)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创设充满激励的班级环境

1、品牌班级的创建。确立班级的总目标,制定目标的过程就是品牌班级的创建。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命名好适合并能凸显本班特色的班级名称。制订本班的各阶段奋斗目标、班徽、班级名言、班歌、班训、班级文学社等,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个人或者是团体来校互动。

2、坚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学生,犹如春雨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之妙。可以从立志、学习、求实、奋斗、人生等几个方面抄些名言警句,制成条幅挂在教室四面墙壁,同时还在黑板一角开辟“名言园地”,定期摘抄名言警句。学习一则警句,一句名言,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或许不能立即奏效,但是每天坚持不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的变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证明,健康和 谐,文明优雅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枯燥呆板的说教所无法奏效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3、充分利用空间,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块园地。利用这个阵地,可以结合节日文化、吴文化,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如时而展示班级活动剪影,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获奖作品,时而刊出丰富精当的剪报,诸如此类的活动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二)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

1、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文明习惯、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娱乐活动方式、学习风气等,是班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竞争机制,主要通过评比各种先进等并形成制度。这保证了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有序性、稳定性及持续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成长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完善提高自我素质的自觉性。

2、创立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在班主任接班后都应及时和学生商讨、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这是良好班集体的必要前提。而班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班训。形成班训,才能使每个学生有奔头,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明天是绚丽多彩的、是快乐的。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形成班训,然后把它醒目地标榜在教室中,用目标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常把自己的言行同目标对照,反省自己。

3、培养自强意识,彰显班级特色。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撑起成功的柱石。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要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

(三)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如调查研究、参观与访谈、班级环境布置、主题班会、互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如设计书香校园、节约校园、安全校园等的宣传标语口号,感动人物演讲比赛、讲故事、绘画比赛,班级之星评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学生精神追求的品位。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 成员:

八、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2、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对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九、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1月- 2011年2月)

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总体的理论分析策划;建立课题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操作计划。并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创设必要的物质、设备条件;进行课题研究的最后设计,并举行相当规范的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完成本阶段的工作总结报告。

(二)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1月)

本阶段是课题实验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初步计划实验研究分两大步进行,第一步:开展对我校在校学生家长的素质状况及教育方法的调研,了解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影响状况和程度;第二步,落实研究任务,从学校的行政管理层和一线教师两方面同时着手,在学校范围内,针对家长素质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开展全面深入的实验研究,并在此阶段进行各阶段实验状况的分析总结,找出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距,写出分析文章和阶段工作总结报告,并每年召开一次阶段实验研究成果交流会或专题学术研讨会,有计划地在本校范围内实践阶段性实验研究成果。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

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系统整理实验研究资料,分析得失,归纳总结成果与经验。并形成实验报告及论文。根据这一任务要求,我们初步计划在这一阶段完成 以下工作:

1、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对实验假设的验证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2、回顾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归纳其中的得失,并形成书面报告;设想今后这一工作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

3、准备结题鉴定的一切必要材料,并向课题主管部门申请结题。

十、预期成果

1、《班级管理制度汇编》(文本)

2、《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文集》(文本)

3、图片、视频

4、《课题研究实验结题报告》 7

2.小学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并遵守和建立起来的准则、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直接指导班集体成员达成班级目标的行为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有三个层面:表层的物质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物质行为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班集体制度文化则是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围绕班级建设目标,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它是支撑班集体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制度安排和道德规范。班集体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为班级的例会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班级规章制度直接影响到班级成员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班级物质文化体现为:班级教室内部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张贴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班级演讲比赛、创业竞赛等各类文化活动;人性化的警示语、内涵丰富的宣传栏;班级博客、班级QQ群、班刊班报等各类班级成员交流平台。它们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与展示,是班级成员自我的个人才能和创造力的反映,应当有利于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习氛围、文化氛围、创业氛围、竞赛氛围。班集体行为文化体现为班级成员在生活、学习、竞赛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方式的养成和呈现。班级成员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特色的反映。

班集体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班级目标、班级氛围、班风等意识形态上,它是班集体成员追求的价值观念、作风和精神面貌的浓缩和反映。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特征分析

高校班级文化体现了对班级成员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具有约束规范性、主体性、生成性、引导和激励性等特征。

1. 约束规范性。

班级文化是大多数班级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的共同反映,因而对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约束作用,并且能够成为评价班级成员自己及他人言行的标准和内在尺度,从而使得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准则下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集体目标的方向发展。

2. 主体性。

高校班级文化的构建主体,是指在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的参与者。既包括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个体,又包括由班级成员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组织等。班级成员的主体性决定了其在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主体位置。每一位班级成员都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主体”,都有利于形成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

3. 生成性。

高校班级文化是动态生成的。班级文化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会形成特定的班级文化。如在抗震救灾时期,则容易形成献爱心、讲奉献的班级文化,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容易生成弘扬奥运精神、树立文明新风的班级奋斗目标和班级文化。外部环境是特色班级文化生成的驱动力。

4. 引导和激励性。

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激励班级成员充分展示个性风采,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鼓励班级成员争做勤奋好学、创新创业、全面发展、成才成长的典范。

三、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影响

和谐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后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沃土。

营造和谐、富有特色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将班级建设成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组织,将有利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保障机制。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探索,是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突破口。

缔造积极的特色班级文化,培育健康的班风,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按照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各种法定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重要时机,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四、高校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及构建措施

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窗口”和“名片”,能充分展示一个班级的价值取向、班风班貌,能给班级带来良好声誉,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广泛的宣传效果。特色班级文化对于创建优良班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形成融洽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1. 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

(1)培养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值日班长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既使更多的班级成员能够参与班级管理,也使学生干部有了更大的锻炼舞台。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班级成员对自己班级的认同感、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班级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组织优势。

(2)搭建各种素质拓展的平台。通过举办英语学习讨论会、四六级复习互帮互督、班级社会实践团队、班级演讲竞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有效搭建班级成员全方位锻炼和培养的素质拓展平台。

(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文体活动、板报等形式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形成班级物质行为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和班级奋斗口号。

(4)展现班级优势,营造氛围,激励引导。通过创建和谐班级文化,能逐步改善班风、学风、考风和教风,加强班级成员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责任意识,提高班级成员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让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在无形当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成为催人奋进的激励力量。

2. 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措施

(1)抓内涵,创特色,确立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要结合班级实际,打造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要依据班级成员的个性特征、班级凝聚力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形成班级文化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如学院新闻学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创建“行走的新闻”特色班级文化。每年暑假,新闻专业的学生分赴宁波市村庄和社区,进行新闻调研写作活动,创建深入社会、了解民情的班级文化。

(2)增强班级成员班级归属感,建立值日班长和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值日班长制,就是按学号人人轮流当班长,每天由值日班长写班级日记。完成记载班史的班级日记,有利于班级集体意识的养成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就是由班委干部采取自愿报名形式,通过竞选产生,班长、班委每学期更换一次,不能连任。此外,要形成班级例会制度。每月认真组织两次班级常规例会,每次例会一个相应的主题,让班级例会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班级也是师生员工成长的家园,要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共同自主参与到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中来。

(3)实施班级成果公示分享制度,激励班级成员。制定班级成员获奖情况通报制度,每个学期结束时将班级的各种获奖情况通报给班级成员及家长,每学年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积极开展各种评优工作,以此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既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也激励全体班级成员。以评优促良为主旨,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4)建特色班级物质行为文化,创班级温馨家园。例如学院的求是实验文科班、求是实验理科班对班级墙饰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班级获得的荣誉、学生作品,创办班报班刊,组建班级新闻中心,明确班级工作宣传队伍和班报班刊的撰写人员职责,形成了团结进步、求是进取的班级氛围。

(5)扎实推进班风建设。要切实推进学风建设,将优良学风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道确立为班级工作三大目标之一。我学院从2006-2007学年起推出了“优良学风班”和“优良学风创建班”的建设与评比活动。活动分为宣传发动、检查落实、评比审核、总结表彰等四个阶段。越来越多的班集体参与创建优良学风班的活动,从而使得全院的学风状况得以逐步改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得以逐步形成。

(6)以专业社团和专业学科竞赛建设为载体,构建学生专业学习的平台。鼓励以班级所在专业为依托,创建专业社团,定期开展专业学术活动。以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为引导,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创建学术氛围浓厚的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徐新.论素质教育进程中的高校班级文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

[2]陈志刚.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

[3]祝玉芳.构建高校和谐班级文化,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J].教育与职业,2007(7).

3.小学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篇三

关键词:班级文化;规章制度;文化意图;文化舆论

班级文化应包括以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班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和以班级学生共同的思想、审美的追求、特色的载体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

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有些班级存在着不够重视的倾向,教学任务轻就抓一抓,教学工作重就放一放,学校里推一推,就动一动,不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进行有效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以为只要了解和狠抓学生在课堂里学习、做作业的情况,就掌握了学生的全部情况,就算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就算尽了班主任的职责,甚至以时间紧、工作忙、头绪多、没空抓班级文化建设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智育对立起来,甚至以“班级文化建设要让学生慢慢地感染、感悟、自主、自求、远水救不了近火”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对立起来。这种思想和态度实质上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以智育为中心,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唯一的标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抓班级各项制度管理,而不花力气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是以管代导,甚至是以罚代管,这种班级管理方法无法将教育要求转化成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和品质,容易使学生形成理论、实践脱节,说、做脱节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因此,重视学生班级文化教育,建设健康、文明、向上、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抓好班级德育的重要课程,是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努力抓好。

那么,班主任应怎样引导班级学生建设班级文化,并发挥其德育功效呢?

一、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

它包括《班级一日常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艺术及其解读》《班级值日制度》《班级奖惩条例》等等。班级值日制度的执行,课桌凳、学习用品的整洁爱护,学习习惯,活动要求的明确规定,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卫生环境和美观的物化环境。全班学生讨论一致通过的班级文化特色内容、口号、班歌、班徽和目标及其解读,既统一了学生思想的认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既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二、搭建一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载体

过河要有船或桥,要搞好班级文化就要有一个教育载体。这要根据班主任的思考和特长,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经过学生反复讨论,共同选定一个教育载体,这个教育载体能否成为让全班学生感染、感悟、体验、自主、自求、自得,从而搞好学风、班风建设的平台,教育载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经过多次论证,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班情学情,又喜闻乐见,便于操作,易现成效,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没有好好选择、论证,不能吸引学生参与,学生难以感悟自求;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班级特色文化平台是搭建了,没有认真抓好感染、自求、辐射工作,没能发挥其班级德育作用;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决定后,认为大功告成,没有花力气去进行过程管理,虎头蛇尾的工作作风使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这只大航船搁浅在起航线上,却反过来认为“班级文化特色建设没有用”。这说明,选择班级文化特色这个载体是重要的,而花力气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班级德育作用是更重要的。

三、营造一种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除了要有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文化特色载体,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成果作品来对班级环境进行美化,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表现班级学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共同审美倾向,感染自求过程。如果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课桌凳整齐还停留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那么,班级文化环境的美化,则不只是一个外显的物质文化,更是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支撑集体的四大基石是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共同的思想指的是集体成员有共同的喜恶标准,即集体的道德观。形成集体的思想,就能够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同时表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追求。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提高了班级文化品位,创设了文化氛围,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汇报,能对学生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环境一定要布置得精、美、实。

四、创设一种健康有力的班级文化舆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的一致开始的,集体舆论可以将每个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因此,要使班级学生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必须加强班级正确舆论的营造。班主任、小干部和积极分子要尽量掌握班级的舆论动态,对一些不良言论要及时引导,既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思想素质,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又能使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从而保证班级特色文化在班级德育中的作用。

五、培养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少,有些学生在家里比较娇惯,依赖性强,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再加上学习紧张,负担重,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班主任必须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它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互相感染、沟通、理解、尊重、帮助、促进,培养了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又有利于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级群体,便于班级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学生进步。

六、强化一套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每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管理,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加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比如,班级舆论、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不能全由班主任或班长来决定、执行、督促和检查,而应该由学生讨论、商量、决议、自查、互查、总结、评比,这样不仅能克服班主任包办代替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弊病,而且达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增长才干的目的,还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班级文化在德育中的实效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在新课程的沃土上正在生根、萌发、生长,需要我们用智慧的营养去浇灌,才能枝茂叶盛。同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侧面,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积累出的经验,培育出的情感,磨炼出的意志,将带动新课程的全面展开。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和坚实的底气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新课程成功班级文化建设[M].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12.

[2]闫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浅探[J].徐州教育科研,1997(05).

4.小学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篇四

开题报告

2010-12-30

班级常规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五星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们之所以提出“五星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国家观念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选择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各国国民创造力的竞争。一个国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关键在于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加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2、教育改革趋势:开展创新型教育管理,是深化学校管理改革的需要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校管理过多地强调了管理的严格规范与整齐划一,从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因而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得管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活力。

3、自身属性设定:班级管理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僵局有待打破 我国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机制成熟后,在“教育目标”上的特点是“以班集体建设为中心”。这成了我国学生教育工作的最大特色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责任感,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等都具有积极的价值,但是这种群体教育过多的强调了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性。而且这一负面影响还有连带效应,在国内的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怪圈:班主任在班级和不在班级时,班级秩序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这又对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起到了负面的推动作用。

另外,在传统的班级管理视野下,学校的领导者对教师开展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不是宏观的指导而是具体地过于细致地约束,教师没有多少班级管理的自主 2

权,“千人一面”“千班一面”的管理僵局就是必然结果了。这样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学生成长需要:初中生有展示自我、乐于实践的成长渴望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初中生有好动、好新、好奇、好仿的成长特征。这一时期的他们,身体迅速发育,精力旺盛,又活泼好动。从心理上看,他们的求知欲旺盛,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喜欢亲自探索,对感性的、形象的、新鲜的东西易于接受。此研究就是要把学生的这种潜能激发出来,形成他们的意志和品质,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成长个体。

5、校本现实呼唤:改变民族学校的办学现状

北京市民族学校地处朝阳区东部,属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主要是当地拆迁农民子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管理的困难很大,而地区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校急需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内涵发展之路。生源薄弱,既需要学校这一层面的集体提升,但更需要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的提升。从而才能彻底改观学校的办学面貌。

(二)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1、现状

国外。以美国、前苏联等国为代表,以苏霍姆林斯基等为代表,对班级教育、班级集体管理进行了卓绝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国内。早在1919年10月《新教育》第2期,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学生的自主管理问题,只不过他当时的提法是“学生自治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班级自主教育由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出,在全国迅速发展,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模式,已经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同。而班级管理改革几十年来,卓然而成大家者,像魏书生、丁榕老师等无一不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自主管理、积极主动发展为探索目标的。

2、趋势分析

(1)注重从思想到理论。班级自主管理将从思想转化为具体的理论,理论图式将真正突出人的地位,班级管理将重视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

(2)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班级管理中,自主管理将让“以人为本”由教育口号变为真实的教育实践,能体现专业精神和有操作价值的模式、规程探索日益加强。

(3)注重向生命回归。班级自主管理的生命意识将凸显,由教师的主体管理探索为主变为向师生主体管理,特别是向学生的主体管理转变。

(三)课题研究特色

“五星班级管理”与班级自主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来源于自主管理,又发展了它的思想内涵。继承了班级自主管理范畴中的优秀内容,又丰富了实践内容:人的自主化管理——教师的自主化管理和学生的自主化管理。

具体表现在:

(1)由于为学生提供了适宜的发展环境,从而有机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具备的统一,真正把班级管理的价值定位于“服务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幸福着想。

(2)探索更适宜教师自主性、创造性开展班级管理的机制,使班级管理更有效益。

(3)学生自主管理的操作规程将追求外显化、简易化,这更易于中学阶段班级管理的实际操作,更符合学校生活的特点,更能遵循学生的生命规律。

(四)课题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学术意义。实验符合基础教育阶段新形势的需要,更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能改变班级管理的部分僵局,对基础教育改革阶段的班级管理改革作出贡献的可作为性非常大。

(2)社会意义。实验在科学的研究结束后,形成的一些成功的理论框架和操作规程,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班级管理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3)现实意义。这一实验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经过科学的实验后,能够改变学校薄弱的办学现状。

2、应用价值

(1)构建量化考核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学校班级的有序化管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

(2)量化考核细化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一个环节,从坐、立、行、走等一言一行入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贯彻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界定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改进管理方式,构建和谐校园。

2、班主任目标:破解“学校管理者的束缚压抑对班主任的工作个性”的难题,为班主任提供自主化的发展空间。

现行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着按“一个脑袋”办事的现象:班级管理工作由校长出“点子”,在班主任会议上布置,德育处检查,然后由校长再出点子,再布置,再检查的管理格局。这种集权格局,是校长、主任从班主任手中夺权才形成的:把班主任手中应有的班级管理创新权夺过来,不相信班主任,不尊重班主任,没有主观能动性的班主任,在这样不能体现“人本”精神的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环境里,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性的班级管理策略的实施,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3、学生目标:破解“班级管理共性压抑学生的个性”这一难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对于学生来说,班级的编制是偶然的,归属是带有强制性的。尽管学生的年龄相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却迥然不同,学生的成长轨迹自然也是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班主任要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生发展计划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捆绑过严,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平等性、民主性和个性化。用教师的思维框架约束学生的思维发展,硬把学生向教师主观制定的教育管理目标上“生拖死拽”,大大限制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而 5

“五星班级管理”的理念倡导和实践追求就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展示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五星班级管理”的宗旨放在学生成长这一层面来解读,定位于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平台。具体做法就是:通过研究学生、班级的当前实际情况,帮助每个学生确定个性化班级管理岗位、帮助每个班级确定个性化班级管理的水平;帮助学生和班级明确富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发展领域;通过营建个性化的班本管理文化,支持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成就班级质量的提升。

4、学校目标:破解“如何提高学校办学声望”的难题,为学校寻求一条持久长效的“科研兴校”之路。

北京市民族学校的办学声望亟待提高。促使民族学校走向快速发展的路径很多,如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群体素质、争取来自上级行政机关的扶持等等,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借助“科研兴校”这一战略。因为“科研兴校”这一战略最科学、最有针对性。而“五星班级管理”立足于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群体性提高,这对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学校的声望有辅助作用的,而用科研的态度对待学校的班级管理,提供的却是持久的长效的发展措施。

(二)研究内容

1、基本内容

(1)五星班级管理的结构形式的建模;(2)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载体的打造;(3)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操作模式的建构;(4)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的评价与管理的研究。

2、创新内容

(1)量化考核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突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甘愿为集体争荣誉、贡献力量,变他律为自律。

(2)发挥学生自主性。在学生中形成比荣誉、比成绩、比贡献的“三比”氛围,形成学生提高学生、学生促进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课题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我校七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总结法。理论研究法:“五星班级管理”理论形成;

个案研究法:“五星班级管理”结构形式的建构、操作规程的形成; 行动研究法:“五星班级管理”结构形式的建构、操作规程的形成; 总结法:“五星班级管理”理论形成。

四、课题研究步骤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0.9—2011.2)

成立研究小组;制定管理研究方案;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完善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0.8—2012.12)

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落实研究方案,实时总结经验。

(三)成果总结阶段(2012.8—2012.12)

组织课题汇报;收集班级管理案例;总结经验与不足,做好反思;撰写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参加人员及其分工

执行组长:律更强

组员:黄兵彦、李桂东、谢冰、王志海、李春燕、陈雪峰、刘利红

人员分工:

律更强——负责课题全面工作、查阅文献; 黄兵彦——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

谢 冰——前期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结果及分析; 刘利红——前期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结果及分析; 李春燕——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李桂东——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陈雪峰——本课题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内容及基本内容界定; 王志海——本课题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内容及基本内容界定。

六、预期研究成果

班级管理秩序井井有条;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尤其明显;学生的学习水平高、学业成绩高;构建起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理论原则及结构形式;构建起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的理论原则及操作规程;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集。

5.小学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篇五

一、基本内容和做法

(一)确立新观念,了解人格内涵。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格。”英国名人伯克的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指南。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把转变教育思想放在首位来抓。利用校本教研活动时间,鼓励课题研究老师学习课题相关文字资料。从《浅析健全人格》、《让学校成为人格修炼的场所》到《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从《浅析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到《从马斯洛动机理论看班级文化建设》……课题小组成员先后学习文献资料人均十余篇,并在校本教研记载册中做好读书笔记;同时,我们利用每月一次的课题例会,开展学习内容的交流汇报、反思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大家确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终生发展,认识健全的人格是人发展的最基础素质。其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各学科参考资料。了解各学科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等方法了解现行以及以后十年、二十年社会对人格的要求,深入了解健全人格的内涵。通过学习大家教育思想的提升,为课题的研究实践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补充完善 “小学心理健康目标内容体系”,初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健全人格评价体系。

以我校“小学心理健康目标内容体系”为基础,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为构建我校学生健全人格评价体系收集大量资料。同时通过组织课题组成员在我校《小学生思想品德问卷调查》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结合实际,拟定我校高中低年段《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组织学生答卷后,由课题组教师进行分析,掌握了学生真实情况。对“小学心理健康目标内容体系”进行了补充和提升,确立以“心态阳光,身体健康;乐于合作,文明有礼;善于学习,自信进取;适应环境,勇于担当”为重点内容小学健全人格目标体系。

(三)层层推进特色文化构建,步步促进健全人格形成。1.拟定构建计划,保障课题顺利实施。

作为一个集体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在建立班级文化时,必须注意使班级特色文化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校健全人格目标内容体系。学校高度重视班级计划的制订工作,要求各班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认真制订班级文化的创建计划。为便于各班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学习,学校专门召开全校个性化班级文化创建计划交流会,各班以电脑演示、教师介绍的形式进行介绍,学校领导班子对各班的创建计划进行认真审核,对部分班级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良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2.营造个性环境,彰显特色物质文化。班级环境文化是指班级的内、外部环境和各种教学设施所表现出的物质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的浅层面。优美的班级环境,合理的教学设施具有“桃李不言”的作用,可以使学生产生“蓝天更蓝,天地更宽“之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并对他们的心理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要求每个班级的教室布置中必须有体现本班个性特色的班级公约、班级特色介绍、信息栏、个性展示园地等基本组成部分,主题突出,个性鲜明,布局合理,创意新颖。要求各班的环境文化建设重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学生共同参与的特点,营造了和谐、健康的教室环境文化,使班级环境成为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无声力量。

3.强化人文管理,构建特色制度文化。

管理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价值导向的作用。管理文化开发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健全人格目标体系的在班级以及学生个体中的实施,同时,管理文化也关系到班级能否做到规章合理、纪律严明、管理科学,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通过全面评价,家校参与的全员评价、平时与期末结合的全程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在各方面不断勤奋进取。丰富的班级管理文化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

4.创新班级活动,打造特色行动文化。

精彩纷呈的班级活动让孩子们在群体中互相碰撞,其间有喜悦,有挫折,但他们能从中充分享受欢乐,树立自信、承担责任、感受温馨,激发创新灵感和智慧火花,各班开展的一系列寓教于乐、彰显个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使班级的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给平淡无奇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无数绚丽的色彩,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提供了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们将班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五方面的结合。

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付出一定的脑力、体力和心理能力,会遇到压力、困难、失败,通过学科课堂活动,学科辅导活动,帮助孩子学习战胜压力、克服困难、正确面对失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为每个学科开设展示平台,只要孩子在任何学科有了进步,在学科展示平台上都会得到展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更能获得“尊重、激励、民主、愉悦、自信”。

6.职工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总结 篇六

中期研究报告

本学期我们抓好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围绕这一特色开展了各种有意义的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大力发展班级文化特色活动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特色创建的目标。为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的氛围,我们在创建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整个过程,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期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顾这一学期来的工作有许多感慨:有取得了成绩而带来的喜悦,有面对一些不足而产生的遗憾;有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刻,也有让人苦恼的短暂瞬间;有在工作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有取得成绩后的幸喜和快乐。总之,这学期的班级创建工作使我想起了很多。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做以总结,也算是前车之鉴吧。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级特色形成的主要形式。

1.“每周一歌”天天唱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与大队部一起在继续开展班级活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每天早操前全校师生齐唱校歌,以职小为荣,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自豪感。

2.“经典诵读”,扎实做好“四个必须”。(1)每日必读:每日坚持开展“晨读、课前”诵读活动。利用每天晨会和语文课前3分钟”等,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诵读。领导小组人员将不定期抽查。

(2)每周必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诵读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明确学生每周的诵读量,教师做好解读和检查工作。并形成记录。

(3)每月必展:以年级为平台,坚持每月组织一次诵读展示活动,如开展诵读比赛、演讲、故事会、表演、诗文配画和创设诵读交流区角、文化长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乐于参与。引导学生将一段时间内诵读的内容进行回顾,深化。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对照诵读内容,纠正自身和周围不恰当的言行举止,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推动活动开展。

(4)学期必评:坚持开展诵读考评活动,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联合制定详细的“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和学习考核细则,每学期对各年级、班级进行一次考核。班级也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将对考核优秀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以考核评比促进你追我赶局面的形成。

3.根据年段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一、二年级:

1)、9月份以主题队会的形式开展了“学雷锋诵童谣”的活动。在队会活动中,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学雷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2)、9月至10月初开展了“我诵童谣”活动,让孩子们利用唱童谣牢记在具体行动中做到讲文明、懂礼仪,尊长辈、爱学习、守纪律、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

3)、10月份组织开展“我画童谣”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图画来表现童谣,学校将举办一次优秀作品展。

4)、10月份至11月初组织开展“我传童谣”活动,鼓励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创编童谣、诵读童谣,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新风尚的良好氛围。

5)、12月份组织开展“我写童谣”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在整个新童谣诵读活动中的具体感受,学校将举办一次“童谣伴我成长”优秀作文展。三、四年级:

1)开展课前“十分钟写字”活动,孩子们通过每天的课前写字活动让孩子,端正坐姿,用正确的姿势写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2)在班级黑板报里开辟童谣创作栏。数量1—2篇,定期更换,内容与学科教学、德育教育、情趣生活等结合起来。

3)组织开展“中国梦书信大赛”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具体感受,学校将举办一次“ 中国梦。我的梦”优秀作文展。4)、开展“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读书演讲比赛

10月份我校围绕雷锋的故事或自己身边的雷锋故事开展演讲活动,小选手们在演讲比赛中声情并茂,表现自然得体,语言流畅生动,表情、动作极富感染力。五、六年级

1)、根据主题活动,筹划学校大型活动。

在课题组成员和大队部的共同策划下,在“六一”开展了以“体育艺术2+1活动”为主题的校内活动,让孩子们过了一个舞动、健身、快乐和难忘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正确导向,面向全体学生,重在普及,充分发挥了艺体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向真、向善、向美,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活动后把“更高更快更强” 的体育精神深化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文明礼仪星、刻苦好学星、敬老扶幼星、卫生洁净星、创新奇特星”在班级里层出不穷,形成了积极向上,和谐互助的校风。以“体育艺术”为依托,打造班级精神文化的方案是成功的、精彩的!老师们在活动中进行课题的研究、总结和提高,并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的调整,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它凝聚了课题组全体成员及班主任老师的心血。我为他们感到骄傲!2)开展环保特色活动

①9月份开展“绿色口号”征集行动。以创建绿色学校,低碳生活理念为指引,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如:节约水电、珍惜资源、爱护生命、维护校园绿化等等,向全校师生征集富有童心有创意性的绿色环保口号。所有口号要进行评比,每班推出10条口号,参加全校评比,优秀口号要做成绿色口号牌贴在教室、走廊、洗手间、教室、办公室、食堂、学生午休室等师生活动场所的墙上,保护环境呵护生命的口号要做成不锈钢的标牌,树立在学校的植物园、花坛、草坪等地方。

②10月份开展“绿色文明”公约行动。关注我们在校园的生活,向我们浪费资源、破环环境、不注意个人文明的陋习发起挑战,面向全校师生征集绿色环保的工作、学习、生活行为方式。形成《职工小学师生绿色文明公约》,张贴在每个班级、功能室和办公室的墙上。在卫生建设方面,环境卫生责任到人,一天二小扫,每周一大扫。地面,黑板,桌椅,门窗始终保持明亮整洁,从而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③10月中旬开展“绿色环保黑板报”活动。以“绿色生活 生态定远 和谐校园”为主要内容形式,各班出一期黑板报,向全体师生普及和宣传绿色环保知识。

④11月初开展“一行动”主题队会。倡议学生进行十个“一行动”:亮一盏节能灯行动;拒一次性用品行动;蓄一天生活垃圾行动;省一度电行动;找一件家里的节能电器行动;留一张纸行动;关一次空调行动;做一次家庭节水调查行动;节约一滴水一粒饭行动;听一次节能报告会行动。

3)开展“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

十一月已经寒风料峭,我校五六年级的“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拉开了序幕。活动隆重而又讲求实效,每天早上,课间,下午放学后,都可以看到学校操场上同学们排着整齐队伍跑步的身影,他们的身影成为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学校通过各班每天跑步情况统计、上报的数据,以及网上进行宣传的数据,进行了先进班级和教师评选。这项活动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4)、游戏大欢园

开展以“我运动,我童真;我运动,我童趣”为主题的经典游戏活动:

经典游戏我收集。在跳橡皮筋、石头剪刀布、老鹰抓小鸡、穿越山洞等经典游戏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7.倾心打造特色班级文化 篇七

⒈ 开辟图书角, 丰富文化底蕴

书籍是人类文化的结晶, 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班集体应充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 班主任率先垂范, 号召学生捐书献书, 丰富图书角资源,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保证一定图书量的基础上, 还可以提倡生生互动, 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号召学生把看过后的书互相调换阅读, 使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定期交流, 横向交流, 资源共享。

⒉ 开设阅读课, 拓展知识外延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和首要表现。语文素养所包括的读、写、听、说能力正是以“读”为先。“腹有诗书气自华”, 丰厚的阅读积累, 良好的语感, 是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基础。反之, 读书少, 积累差, 必然思维贫乏, 语言枯燥。班主任可以把每周一节自习课的内容设为阅读课, 周周如此, 雷打不动, 长期坚持, 阅读的内容为小学必读书目、经典书籍、文化名著系列。为学生建立读书成长记录夹, 主要栏目可设有:个人小档案、读书计划、家校联系表、读书摘记、读书笔记、读后感、收签、读书小报等。教师还可以适时地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 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生在颂读经典、赏读美文、选读交流中培养了阅读兴趣, 使知识的外延得到不断地拓展。

⒊ 精心写日记, 见证成长历程

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必要手段。为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班主任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必备一个日记本, 每周写3~4篇日记, 并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悄悄话、美景欣赏、内心感觉、节日抒情等方面去选材, 让学生有感可发。同时,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上交日记, 并对日记的字、词、句及语法错误进行纠正。长此以往, 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明显提高, 师生感情也愈加浓厚。学生在写日记中见证了自己成长的历程, 也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美, 学会了感悟生活, 学会了思考生活, 学会了反思, 学会了感恩。

⒋ 精心设计活动, 浓厚书香氛围

读书使人高尚, 读书使人聪慧, 读书使人明智, 读书使人文明, 读书使人善辩。通过活动让课外书给孩子们呈现出一个精彩的大千世界, 活跃他们的思维, 陶冶他们的情操。可开展“四个一”读书活动:每天背一段经典名句、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月选定一个读书主题、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展示”活动。

班主任应每天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名言、古诗、好书介绍、读书体会、成语接龙、讲故事、朗诵等活动, 同时还要重视检测工作的开展, 设计学生个人读书量卡, 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内容、时间、数量等。学生每天填写一次, 周日由家长签名评价, 周一交给班主任评价。每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读书的情况评估学生并鼓励争取不同级别的认证, 如:铜质奖章、银质奖章、金质奖章。

可以小组为单位, 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交流课, 此活动是学生交流展示、思维碰撞、心灵飞扬的绝佳时机, 也是落实读书推广活动的重要阵地。主题可以是:“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假如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来到今天”“我崇敬和喜爱的一个作家”等, 其形式可以是故事会、班会、书评会、演讲会、朗诵会、作文比赛、阅读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自编自演课本剧和小品。

可制定每月一个读书主题内容, 阅读相关的书籍、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 进行合理的成果评价等。根据学生、年级特点, 制定课外阅读成果汇报方式。

8.小学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篇八

关键词:个性发展 班级 特色文化 创建

班级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努力形成的氛围,而班级特色文化是结合班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营造的独特的群体文化,它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渗透于班级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

一、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建设没有规范的推动主体

班级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系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推动过程中,应该形成一定的规范,并且有明确的推动主体,而事实上多数高职院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经常是为了各种评估或某个学期的工作亮点而开展阶段性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因为如此,很多班主任无从下手,甚至在遇到问题需要求助时,不知道具体的责任部门。

(二)班级文化建设主体没有形成共识

班级文化建设主体不仅仅包括学生,还包括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班主任及学生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班主任投入精力,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班级特色文化创建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协助班主任一起致力于班级特色文化的创建。但在实践中发现,忙于教学及常规管理工作的班主任消耗了过多的精力,无法专心致力于班级文化创建,对于学校创建特色班级文化的要求疲于应付,没有主观上的积极态度;而学生也因为学业、考证等压力,并无心这些看起来比较空洞的事情,班主任和学生没有思想上的重视,没有形成创建的共识,也是当前班级特色文化创建滞后的原因。

(三)班级文化建设无法体现班级特色

从当前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的相关研究资料以及一些高职院校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班级的文化创建停留在表面,涉及面不够广。班级特色文化更关注班级目标、班纪班规、班级口号、班歌等的制定,在实践中很多院校也倾向于精神上的、理论上的班级特色文化创建,没有真正地结合班级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班级特色文化创建,无法让学生在特色文化的氛围下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很多人以为只要字面上的材料跟其他班级不一样,就完成了班级特色文化的创建工作,其实不然,班级特色文化创建涉及的工作很多,理应体现班级特色。

二、个性发展对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的作用

(一)个性发展的概念

个性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出生后直到青少年期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青少年时期,个体身心达到成熟阶段,对世界和人生等看法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判断能力,这时的个性发展是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稳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在他们已经形成的包括个人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念等在内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突显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继续坚持个性中的优点,以高职学习为契机,发展个性中好的一面,而不要因为现有教育体制的要求完全将个性中的优点抹灭。

(二)坚持个性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曾说,“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出物质条件”, 已过去的历史为发展丰富个性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未来要为发展自由个性创造美好的条件。虽然个性不一定导致创造,但没有个性发展则肯定没有创造。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该鼓励学生坚持个性发展,帮助他们完善个性中的缺点和弱点,让他们在个性发展中有所创造。

坚持个性发展,为个体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个体形成在相应领域的特殊技能或能力,在考虑社会和国家需求的背景下,尊重和培养个體的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个体的能力并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引导个体在尊重并遵守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规范、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多元价值选择等。

(三)个性发展在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的作用

班级文化的建设要想体现特色及独有性,需要作为建设主体之一的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这也就意味着班级特色文化创建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册入学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因为滑档、漏报、错报、分数低等原因而选择此专业学习,大部分学生的特点:有自己的爱好、不喜欢英语。但班级中有极个别的学生特别喜欢英语,在英语方面的优势相对其他学生非常明显。针对这样各有特点、各有优势的情况,个性发展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因此,个性发展在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可忽视。

三、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的策略

笔者以为,班级特色文化创建在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其特长,调动积极性。

(一)结合个性特征,进行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使用“目标管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重点,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制定和安排,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

首先,制定具有班级特色的个人目标。多数学生在目标制定时容易大而空,且会忽略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班主任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个性特征融入到目标制定中,不能大而化之的追求共性,要突出个性。此外,在制定特色目标时还要考虑时间性和可行性,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内实现。

其次,制定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目标。在个人特色目标制定的基础上,进行班级特色目标的制定。班级特色目标不以“通过考证、顺利毕业”这样的共性目标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能够体现个性发展的目标为特色目标。

这一阶段,班主任在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的作用更多地是引导、帮助和支持,此阶段的工作会为其他阶段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需要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的另一个主体——班主任具有创新性思维,在班级特色文化创建方面有不一样的思路。

(二)树立各种典型,进行榜样激励

班级文化建设要想体现特色,就需要班级中树立的人物非常具有典型性,这会为班级特色文化创建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册入学班很多学生非常有才华,班级中有“舞蹈达人”、“英语达人”、“音乐达人”、“绘画达人”、“创业达人”等,这样一些人物在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榜样示范激励的效果就会特别明显。这也就要求班主任能够在所带班级中寻找典型人物,并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从而在班级其他学生中起到激励效果。

(三)结合个人兴趣,鼓励参加比赛

基于以上两项工作的努力,班级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已经比较明显,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营造独特的学习氛围同样重要。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通过学校提供的各类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适合自己的比赛,在比赛中发展个性,提升能力。

在入学几个月时间里,“英语达人”取得江苏省“外研社”杯高职高专英语演讲比赛特等奖的好成绩,“音乐达人”参加学校新生风采大赛获得“最佳才艺”奖,“创业达人”利用学校的创业平台开了为同学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站”,“舞蹈达人”在主题班团活动中一展魅力,“绘画达人”在班级黑板报设计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也许他們中的大多数兴趣点不在专业学习,但他们都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将个人已有的爱好和特长表现出来,在比赛中能力得以提高,个人价值得以提升,这也是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的重要内容,即班级特色文化兴趣氛围的创建。

(四)开展特色活动,张扬个性青春

活动能够将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展示出来,在活动中也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离不开独有的特色活动氛围。

在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可以展开诸如“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坚持成就梦想·个性张扬青春”等相关主题的班团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创建具有本班特色的活动文化氛围。

四、结束语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能否持久,是否体现特色,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学生的个性成长。基于个性发展的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本,是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的持久之路。

参考文献:

[1]胡雪芬.和谐与特色——论高职校班级文化的创设[J].世纪桥,2012(23).

[2]农大明.创建特色文化 营造和谐家园[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1(6).

[3]张楚廷.全面发展实质即个性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2).

上一篇:煤矿员工行为管理办法下一篇: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