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热点

2024-08-07

考研政治热点(共8篇)

1.考研政治热点 篇一

考研政治冲刺时事政治热点

考研政治的时事热点一直都在考,从未重复过,为使考生朋友们能够在记忆这一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结合时局和考点的分析,为大家准备了时事热点里的大国关系以作巩固。

1.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

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进行了调整或重新定位。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大国关系的调整,主要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结果。两极格局的崩溃,意味原有的以美国为一方,以苏联为另一方的大国对抗关系消失。世界政治格局主角间的这种关系的调整和改变,势必引发其他大国间的关系的调整。

第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调整,主要是各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为寻求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和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中的有利地位而进行的。由于中国实力增强,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西方国家纷纷调整对华关系,将中国纳入大国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其他大国首脑会晤频繁,也建立了各种 形式的伙伴关系。

第三,科索沃战争、“9・11”事件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等重大国际事件推动了大国关系的.进一步调整。中美、美俄关系一度因为科索沃危机和小布什上台初期执行强硬的对华、对俄政策而变得紧张。美欧也由于小布什的单边主义立场和在导弹防御、执行京都议定书、中东、朝鲜问题上的政策分歧而关系受损。

第四,新世纪之初,大国关系的调整增加了新角色――印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迅速成长。在信息技术上,印度走在了世界前列,其软件研发和出口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在军事上公开成为有核国家,增加军费开支。在外交上纷纷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建立伙伴关系,世纪之交印度与中国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2.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

(1)实用主义主导了大国关系的调整,冷战结束后,各大国关系的调整都根据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

(2)大国之间基本上不互为战争对手或者不明确地将对方视为敌人,尽力避免公开对抗。

(3)大国间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协调又彼此摩擦,既相互合作又彼此争夺,是当今大国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

(4)美国是大国关系调整的中心,其他大国关系的调整深受美国影响。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对外政策对其他大国周边环境、国际地位和利益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

(5)不存在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前景。欧盟、日本同美国存在千丝万缕的经济、科技、文化和政治上的联系,彼此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国,主要的科技合作对象。

(6)世界次等大国在大国关系调整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美国一贯的地区战略是联合、支持次等地区强国,防范、遏制头等地区强国。

2.考研政治热点 篇二

一、以时政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精彩生动的新课导入能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课堂教学顺利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选择具有趣味性、真实性以及时效性特点的时事热点话题材料开场, 往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下去学习和探讨, 获得新知识, 感悟新道理, 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知识。比如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这一框题时, 恰好是我国每年“两会”的召开时间。我就充分地利用这一时政资源导入新课, 设置了一系列问题: (1) 爱心小贴士:什么是“两会”? (2) “两会”的召开体现了我国的什么根本政治制度? (3) 全国人大代表听取和审议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说明了什么? (4) 两会与我们中学生有关系吗? (5) 你有什么问总理?……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 使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 学生积极地思考, 踊跃地回答, 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 我们要地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 有针对性地运用时政热点导入新课, 既活跃课堂的氛围又有利于增强教师讲解课本知识的说服力。同时为了使引入的时政热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在选取时政热点时还要注意精挑细选, 我们可以从《焦点访谈》《今日关注》《新闻1+1》《新闻110》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 亦能贴近福州的实际。

二、运用时政热点, 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发现, 课本中有些内容, 尤其是教学重难点, 单凭教师理论性的讲解, 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空洞,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很难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如果适时地运用生动鲜活的时政热点, 利用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兴趣和关注, 巧妙地创设情境, 设置问题, 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不但会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而且对于教材疑难知识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思想品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 对于消费者享有的权利, 仅凭课本知识的解释, 学生很难理解, 于是在课堂上利用一则时政材料: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用过期变质原料加工产品、“健美猪”等事例来分析消费者所享有的哪些权益遭到了侵害, 使同学们对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豁然开朗。又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我们的共同理想》时, 引用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中国梦”的部分材料, 引导分析认识了现阶段, 我们的最高理想以及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重要内容, 并启发学生由“中国梦”到“我的个人梦”的思考, 使理想教育不再是空话、大话, 而是实实在在的思考和教育。实践证明, 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紧密结合, 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血有肉,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换, 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三、运用时政热点, 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教材说服力

任何理论都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材也不例外, 面对日新月异、信息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 相对稳定的思品教材难以及时反映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 尤其是难以及时反映社会进程中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等政策的调整变化, 因而不可避免地使教材中阐述的一些内容或观点带有滞后性。而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 要适时地为教材更替或充实一些新的时政材料, 以弥补教材部分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实际的不足, 保证教材知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时代性, 打破思想品德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 同时拉近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距离, 化深奥枯燥的政治理论为鲜活的思想认识, 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为此, 平常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及时收集整理时政资料习惯, 按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加以分类收集整理, 当学到课本相关知识时, 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 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科教兴国战略》内容时, 让学生把平时收集的有关我国科技发展方面的时政材料展现出来, 有的介绍2013年6月2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 有的同学介绍2013年8月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中国月球车巡航月球, 有的介绍了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胜利召开, 还有的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技成果给我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生积极讨论的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 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科技强大作用, 懂得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教学时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时政热点, 培养道德情感, 凸显价值取向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有赖于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自身的实践,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因素, 对外界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认识不清楚, 想问题比较简单、片面, 主观随意性较强, 而且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 运用时政热点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对时政热点的分析, 增强是非明辨、善恶判断的能力, 加深了解我国法律、社会主义道德以及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要求, 积极学习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 从而促进自身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 以“刘汉、刘维特大涉黑案被判死刑”的事例, 说明依法治国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坚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容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再一次彰显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真理, 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比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的内容时, 我选择了“最美司机吴斌”:高速路上遭铁块袭击, 肝脏破裂。虽剧痛难忍, 吴斌却仍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等保障安全的动作, 安全停车, 成功疏散乘客的感人事迹, 引导学生分析模范人物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什么代价, 同时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回报, 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与讨论中, 理解掌握了责任的回报与代价的知识, 并激发了向最美人物学习, 做优秀中学生的强烈情感。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例子, 与枯燥乏味的呆板说教相比, 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有说服力, 从而达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凸显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价值取向。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时政热点的运用, 带领学生关注、解读时政热点, 用自己的双眼去感知社会、感悟人生, 活跃课堂气氛, 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凸显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取向, 点亮政治课堂。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把时政热点融入思想品德教学, 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也是适应当前中考命题变化的需要, 本文试从新课导入、重难点突破、充实教学内容和凸显价值取向等方面谈谈如何运用时政热点, 点亮政治课堂的几点粗浅体会。

关键词:时政热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石荣辉.如何将时政教育融于思想品德教学中[J].科教文汇, 2011 (33) .

[2]刘燕.时政教学与学生分析能力提升[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3) .

3.关注2013政治热点命题 篇三

罗文明,福建厦门集美中学教研员,中学政治特级教师,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教育学会学会政治课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厦门市名师讲学团成员。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于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考查非常引人注目。一是年年必考;二是题量多,分数高。如在2012年全国各省(区、市)的高考试卷中共有11道题涉及,其中选择题8道题,主观题4道题;2011年全国各省(区、市)的高考试卷也有9道题涉及。2012年11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由于高考政治试题大都围绕热点命题,因此,在2013年的全国高考文综考试中,“党的领导”将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之一。那么,近几年的高考是如何考查这一考点的?考生应怎样来应对“党的领导”的考查呢?

一、有关“党的领导”在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角度分析

(一)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1.(2010年天津卷第3题)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国10%的县展开,一些年满60岁的老人已经陆续领到基础养老金。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这些德政工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在不断地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

D.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材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A、C、D不合题意。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党的建设等。

2.(2011全国课标卷第16题)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这些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在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组织上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

③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先进性

④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辉煌成就为背景,着重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政治知识,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党自身的性质和宗旨。①③正确,②说法本身错误,④不符合题意。答案:B。

【考点定位】党的性质、宗旨、党的领导方式、党的执政方式和党的建设。

3(2012年安徽卷第5题)201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

①体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党的执政理念②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④赋予党的执政资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八大为背景考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故①项正确,②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不履行国家职能,本职能屬于政府职能范畴;③项正确,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④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取得了执政资格。故正确答案是B。

【考点定位】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宗旨、执政方式、政府职能等。

(二)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运用材料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迁移教材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角度一:结合材料,说明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依据。

(2011年山东卷第28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山东省委为什么要组织调研,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8分)

【参考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山东省委组织调研、听取建议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求听取民主党派建议;③听取群众建议是对人民民主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解析】答案主要包括两部分,即依据(理论依据即答案②,现实依据是答案①,或者说是现实的需要)和意义。回答该题,首先要讲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接着分析党这样做的意义。

角度二:提供背景材料,考查有关党的执政方式的内容。

(2010年江苏卷第35题)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阐述建设学习型政党对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意义。

nlc202309031605

【参考答案】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完善执政方式的要求。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利于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科学执政:有利于坚持为人民执政、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现民主执政;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依法执政。

【解析】本题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为背景,考查有关党的执政方式方面的内容。考查的内容为党的执政方式,解答的方向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意义。故应围绕党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三方面进行论述,论述时注意材料与三种执政方式的恰当结合。

解答类似于本题意义型的主观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意义的指向性,即题目要求分析对谁的意义:二是明确知识范围的要求,如政治意义、经济意义,还是文化意义等;三是明确意义分析的依据,即围绕着什么主体或事件分析意义。本部分内容种关于党的执政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考点,由于党的十八大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一次会议,因此,在关于党的性质、地位,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进行主观试题命题的可能性非常大,务必要注意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一是要注意一些新的提法,二是要注意从四个模块进行多角度分析。

角度三:以党采取某些措施为载体,要求用有关知识分析材料。

(2012年四川卷第38题)就业是撬动人民幸福的支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促进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和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今年一月,国务院批转了右七部委联合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确定了“十二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就具体实施作出了详细部署,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相关责任”。

联系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党和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依据(12分)。

【参考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2分)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国家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具体相关举措,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4分)③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国家形成促进就业创业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体系和规划,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也是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和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6分)

【解析】回答这种问题,首先要阐述相关的知识,然后再与具体材料结合。解答本题首先要在材料中找出市委的做法是什么,然后分析市委为什么要这样做,作答时要注意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答题时,也要使用归纳法或演绎法,注意分层,体现逻辑性。

2013年是四川新课改后“新高考”的第一年,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自主归纳知识,自主设计问题。从全国课标卷的试题可以看出,新课程下的高考注重考查能力,因此,备考的明智做法是把握“能力立意”的大方向,提高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和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尽管背景千变万化,设问的角度层次多样,但通过对答案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题目大多是命题专家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因而这种能力考查仍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更高要求基础之上的,要想取得理想成绩,必须注重基础,强化基本技能。

角度四:提供背景材料,考查党与人大、政协之间的关系。

(2010山东卷第28题)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

【参考答案】答案一:人大代表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②通过行使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

答案二:政协委员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②积极提交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政协的性质与职能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的能力。本题比较简单,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现,只需将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政协的职能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接即可。

随着新课标教学的发展,类似于本题这样答案多元化的题目呈增加趋势。由于这类题目体现了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所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寻找不同答案。

二、有关“党的领导”的备考建议

(一)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高考命题的第一依据。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基础知识不扎实,是无法获得高分的,考生失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抓住基础知识而引起的。所以,复习有关党的知识这一考点,我们必须明确政党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变化:中共中央、党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党组织等,要熟练掌握以下内容。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nlc202309031605

2.性质和宗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把握各自含义及之间关系。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

6.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政治上领导、组织上各自独立、法律上平等、事业上合作的友党关系。

7.政协的性质与职能: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二)整合教材相关知识

通过重构与整合,回归理论体系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既要弄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要把每一个知识点放在知识系统中去把握,构筑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为有效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做好准备。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把“党的领导”作为重大热点专题,以专题形式为依托把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知识,切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1.全面理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1)三种执政方式的区别:科学执政是遵循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其中,科学执政是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依法执政是保障。

(2)三种执政方式的联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的关系。

(1)区别: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但是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执行国家职能。

②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利益。

③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据人大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④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但它不是国家机构,不能行使国家职能。政协委员由民主协商推荐产生,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2)相互联系:中国共产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是国务院根据党的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政协委员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国务院负责实施。

3.全面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民主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厂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贯彻依法治国方略,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4)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也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活动准则。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关注热点,强化训练

2012年11月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强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问题切入】

材料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材料二从建党之日起,党就明确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经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是指导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成功的科学指针,现在全党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在新时期应如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是如何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

【参考答案】

(1)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提高党的执政水平。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③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立了科学理论,开辟了发展道路。②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创立了科学理论,开辟了发展道路。③坚持用矛盾观点、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看问题。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用矛盾分析法创立了特色理论,开辟了特色道路。④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根据中国与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創立了特色理论,开辟了特色道路。

4.考研政治热点 篇四

2018考研政治热点“一带一路”怎么考

——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刁贺老师

考研政治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与去年考纲想必,增加一部分考点,在这篇文章中跨考教育刁贺老师会为大家进行解析。

形式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变化考点如下:

1.大国关系:亚投行正式开张,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新增内容)。

2.中美关系:美国大选以及习近平主席会晤美国总统特朗普(新增内容)。

在大国关系中中美关系还是比较重要的,复习中美关系考点是时大家要注意将中美关系结合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以及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相关考点结合。

3.中欧关系:法国大选以及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新增内容)。4.中俄关系:普京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增内容)。

5.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标题下新增:联合国迎来第九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新增内容)。

联合国的相关考点在近几年已经考过了,所以2018考研当代部分应该不会考到了。6.南北关系:二十国集团峰会在杭州举行,达成五个共识(新增内容)。这个考点去年考过分析题,所以,今年不用按照分析题来准备了。

7.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新增内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部分出题概率比较大的就是'一带一路'相关考点,并且这是一个交叉学科的考点,也可以在毛中特部分考察。在当代部分复习这个考点时,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刁贺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结合以下两个考点。

(1)经济全球化

Born to win

为了更好凝聚共识,推进合作,中国将高峰论坛主题设定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议题总体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线,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支撑、人文交流、生态环保和海洋合作等重要领域进行讨论。经过梳理和汇总形成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清单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这些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应加紧联系,共同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自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开始,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妄图破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因而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比如“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史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刁贺老师建议2018考研同学要注意将“一带一路”问题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两个考点结合起来复习。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道分析题的出题角度一定是跟中国有关的国际性问题,所以这道题一定是结合时政的,所以大家除了复习'一带一路'考点外还要关注今年的金砖国家会议以及中国的外交理念的变化等考点,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刁贺老师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新增考点理论与社会热点结合。所以,大家在复习时可以结合老师对各个新增考点命题分析来复习,帮住大家找到重点和热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政治教研室 刁贺

来源:跨考教育

5.考研政治热点 篇五

2016年考研政治备考热点 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第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其中,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原理。

1.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体现了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原理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能将主次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

我们看待一切问题、处理所有事情,既要树立全面观,统筹兼顾,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优先考虑;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即坚持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2.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如何深化让改革开放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第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第一,任何事物都表现为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求同存异”与“上下同欲者胜”就是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二,任何事物都表现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体现着共性。由于“不同地方、不同阶层各有其改革诉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各有其改革指向,党内外对深化改革在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所以才要善于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善于寻找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守护全党全社会坚持改革的广泛认知。

3.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我们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辩证的扬弃实现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因此,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其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胜利。

4.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为什么35年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第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而今天的改革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35 年前的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是因为那时缺少实践的经验,也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总结经验。当前的改革,既积累了35年的实践经验,又形成了不断完善的理论指导,还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这说明决策者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科学的认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

5.用唯物史观的观点说明改革是推动中国进步和发展的“中国引擎”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改革是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实现在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中国引擎”发挥的强劲动力指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就是要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的思考

改革开放理论:

1.我国改革开放的直接理论基础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

第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邓小平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就深度而言,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就目的而言,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就改革开放的实践而言,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3.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什么?

改革开放30 多年,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辉煌的。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极大改善了生活水平质量,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成功探索出一条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快速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即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4.为什么我国要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因此,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5.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1)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

第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3)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两个不能,一个坚持)

对改革的全面认识(客观题)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3.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

第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4.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第一,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第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第三,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5.全面深化改革基本途径(如何理解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第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第页

6.初中政治中考热点 篇六

一、“中国梦”(材料取自十八大或习近平语等)

1、什么是中国梦?

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梦”?

答:①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②依靠中国力量(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3、列举已经实现的“中国梦”(或例举成就)任举三例?

①奥运梦②飞天梦③航天梦④解决温饱问题(第一步战略目标)⑤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战略目标)

4、“中国梦”为什么一定能实现?信心在哪?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励;③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英明决策;④有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5、“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怎样?为实现“中国梦”你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答:关系:

1、二者相互促进;

2、“中国梦”包含“个人梦”

3、“个人梦”的实现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准备:

1、增强社会责任感,集聚“正能量”

2、树立崇高理想

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二、“正能量”(材料取自“最美XX”;优秀人物的优秀事迹等)。

1、正能量的含义是什么(或优秀人物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爱国、爱集体、自立、自信、自主、自尊,有孝心、有正义感,诚信、遵纪守法、无私奉献(从材料中提炼答案)。

2、为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开展XXX评选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②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⑤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列举“学习形式”或“活动形式”等(任写二种)?

答:①黑板报②主题班会③当志愿者

④文艺表演⑤演讲比赛等

4、怎样向他们学习(要求)?

答:①树立远大理想②增强社会责任感

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④从小事做起,自立自强,开拓创新

三、邵阳市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或省级文明城市“五个邵阳”

答:材料体现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是什么?体现什么文明? ①基本国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②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文明:生态文明

2、活动标语:

①邵阳是我家,卫生(文明)靠大家

②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③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

3、活动形式:

①主题班会②漫画比赛③社会调查④黑板报

4、建议(怎么做或写倡议书)?

市政府:

①加强宣传②加大投入③加强执法④制订奖罚条例等 公民(中学生):

①当志愿者②植树造林③不使用一次性餐具④节约水、电⑤举报不良行为等等。

四、“光盘行动”、“舌尖上的浪费”:

1、体现什么样的“基本国策”、发展战略及发展观? 答:①基本国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②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2、“光盘行动”体现什么样的中华传统美德?

答:①勤俭节约②艰苦奋斗

3、“光盘行动”对建设美丽中国(邵阳)有何意义(作用)?

答:①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②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③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你准备怎样参与“光盘行动”?

答:①增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意识;②吃不完打包;

③一水多用;④举报“浪费”行为等等。

5、任写一句名言警句:

答:谁中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五、“网络传谣”、“扫黄打非”等题型设计见小册子“专题三”。

顺祝:考得好才是真的好!

西米先生

2014年6月

(三)应试策略:

1、选择题方法:

①排除法②因果联系法③最佳选择法

2、问答题方法:

①逐题逐问,逐字逐句,逐标点符号审题,逐问做答,切忌常规失分。②答案务必做到“观点化”、“条理化”、“规范化”、“多写”、“乱写”。③观点源于教材,紧扣题干(材料),学会从材料(表格、漫画)中提炼答案信息;

④依分数值“条理化”、“观点化”;

7.考研政治热点 篇七

1 链接时政热点, 开放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每位教师“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既是“教本”, 又是“学本”, 主要是“学本”。学生解读教材文本既要“进得去”, 又要“跳得出”, 这样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更深刻。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要开放教学内容, 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鼓励他们扩大视野, 广泛接触社会, 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因此需要教师链接课外材料, 充实教材文本信息资源。在有了丰富、可靠、翔实材料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精细加工、缜密制作, 以使其实现认识与情感上的飞跃。如在讲授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因素时, 由于教材文本提供的信息显得零散、有限,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笔者通过链接课外拓展材料对教材文本加以补充, 选择了国有企业——长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及于1918年创立、享誉几十年的老字号著名企业———冠生园由强盛走向的衰败历程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 归纳并概括出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因素的类比点 (公司的经营战略、竞争手段、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公司的信誉与形象等) , 让学生在分析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来实现知识的积累。对于当前社会中的时政热点,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时政信息, 而且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去搜集时政资料。如笔者在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 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有的学生搜集到“西部大开发”、“中央一号文件”、“取消农业税”及国家关注民生问题的“五有政策”等丰富的时政材料。这些热点材料的链接, 为学生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提供了感性材料,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

2 选准切入点, 跳出政治课教学固有模式,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政治课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使命, 是我国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它对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传授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基础知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 坚持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目标所在, 突出时政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 当前我们一些教师的政治课教学仍拘泥于教材文本, 没有从学生和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 教学内容忽视了与当前丰富生动的国内外热点时事的结合, 使政治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由于教学目标脱离实际, 知识变得教条化、抽象化, 导致学生对政治课讲授的理论观点缺乏深刻的认同, 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最终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课堂讲授内容的需要, 克服思维定式, 联系学生关注的时事, 选准切入点, 选用与讲授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时政材料, 避免出现时政热点和课本内容“两张皮”的现象。大胆采取多种措施拓展教学内容, 让学生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掌握更多的信息, 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努力做到课内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 促进时政知识与课本知识的融合, 从而使学生达到由外到内的知识升华, 实现由事实材料到理论知识的飞跃, 使“死”课本“活”起来。如在教授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 可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话题——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又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大地震, 教师在掌握和整合热点材料后, 将抗震救灾与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生观等哲理相联系;将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抗震救灾与政府性质、职能及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等理论相联系, 将灾后重建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相联系。再加上教师课堂上提供的时政信息, 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内容,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3 应用时政热点, 激活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政治课教学不仅需要我们关注时政热点, 而且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紧紧把握同教材重点相关的国内外大事;密切联系贴近学生实际的热点问题, 大量整合、提炼出重大时政焦点、亮点、热点材料。聚焦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巧妙地设置切入点, 对接政治课本的重点理论, 激活课堂教学, 提高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聚焦闪光点材料并将其插入课堂教学, 活跃学生的思维。结合国内、国际的重大时政热点, 将课本知识中的重点与时政重点交互渗透。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书刊等媒介, 广泛地搜集时政材料, 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策略, 然后加以分类整理, 从中提炼出特别重要的时政材料, 将之与课本基础知识相联系, 多层次、全方位地加以阐释, 使其时时渗透在政治课教学中。在讲授我国的经济制度时, 教师就应该穿插讲解2008年的热点问题即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具体包括首次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时政材料和中共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两会”精神以及高举旗帜,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知识点, 以此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是激活热点材料并将其插入课堂教学,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国家的职能时, 通过激活新热点, 将时政热点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 赋予教条、枯燥的理论以鲜活的时代精神, 让生动、朴素的具体实例在教学中得到应用。例如,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当年的热点和焦点, 激活奥运会这一热点材料可以利用多种手段, 通过多种渠道, 广泛地搜集与奥运会有关的资料。在取得大量丰富的有关奥运会的材料后, 按照奥运会的历史、我国的申奥历程、我国承办奥运会及其成功等几条线索, 将这些新热点材料与相应的书本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渗透奥运经济、意识能动作用、实践与认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政治职能、党的性质与宗旨、综合国力、民族精神、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知知来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搜索敏感点材料并将其插入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文化建设时, 如果教师简单提问弘扬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等问题, 学生肯定不感兴趣, 回答时照本宣科, 缺乏思考, 参与更无从谈起。反之, 教师如果这样处理: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简称办法) 已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办法中把我国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一起纳入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系列中。让学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学习将三大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政策, 这种方法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可见, 同样的知识, 由于教学方法上的区别, 学生的感兴趣程度、参与程度会大不相同。再如, 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时, 就应该联系粮油、猪肉涨价等时政知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加快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步伐, 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双重目标, 以此来激活政治课堂, 达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当然, 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 所穿插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恰当的时政材料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不恰当的时政材料也可能使学生误入歧途。笔者认为, 选择时政材料要做到:第一, 所选的时政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时政材料要来源于现实生活, 是曾经发生过的真人真事, 最好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一些事情, 这样的时政材料最有说服力。第二, 所选的时政材料必须具有相关性。时政材料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内在的联系, 必须能够说明相关原理, 充分体现时政材料为教学服务的要求。第三, 所选的时政材料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选择时政材料, 这样的时政材料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第四, 所选的时政材料必须具有开放性。选择的时政材料可以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 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 以便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五, 所选的时政材料必须具有教育性。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教学, 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参与, 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教师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南宋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政治课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而时政材料则时时更新, 在政治课中渗透时政教学, 犹如为政治课注入了涓涓清泉, 恰当使用时政材料, 有效开展时政教学, 是使政治课保持蓬勃生机的源头活水。

摘要:与时俱进, 紧密结合时事, 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是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就是要实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无缝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链接时政热点, 突出时政性, 要求教师瞄准社会热点问题, 采用新材料、新背景里的新角度, 链接新知识, 从客观实际出发, 紧跟时代步伐, 采用多种手段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活政治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现从在政治课教学中链接时政热点教育的方法、手段, 要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以达到增强政治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时政热点,思维品质,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窦育园.2008年高考政治超视觉点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 10:46~47.

8.时政热点与政治教学的结合 篇八

【关键词】时政热点 政治教学 结合

一、引言

政治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时政热点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课本补充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把握当下前沿政治思想和发展动态,迅速捕捉当今国际国内的焦点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时政热点和高中政治课本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在丰富教学内容和课本资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时事热点与政治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分析

(一)注重信息搜集,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政治教师对于时事热点的教学,首先应该在教学资源上做好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章节时,可以有效利用当前国际油价的情况来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手段。比如最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通过控制石油价格,意图打压俄罗斯的经济,因为俄罗斯历来是能源出口大国,油价的下跌必然会对俄罗斯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引入这一时政热点,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等一系列相关政治理论知识。时事热点的教学是一项经久不衰的工作,每天国内外都会发生很多重大时政事件,教师在搜集素材的同时要兼顾一些知识点的考查,双管齐下,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多思多想多做

新教育理念发展多年,逐渐深入人心。高中政治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政治教师可以每天在晚自习前的30分钟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让学生自主搜集和关注热點事件,然后让每位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新闻信息整理好,并在各条信息旁边标注上涉及到的政治理论。这样坚持下来,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多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利用黑板报形式,公布每周最热门的时政热点

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天由组长把政治教师强调的热点时事整理到黑板报上,供全班学生学习和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黑板新闻评选,让学生就黑板上的时事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分析。教师可以将评选结果计入到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中去,并且作为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的参考内容之一。总之,政治教师要让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时事政治,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自觉收集、归档、分享、评选各种时事信息。

三、结语

时政热点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对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能够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弥补课本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的不足,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高中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时政热点的优势,紧紧抓住主流思想,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多角度、宽领域地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活学活用,为迎接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建明.找准课堂探究设计基点 带领学生轻松走入课堂——《生活与哲学》课堂探究设计基点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04):14-15.

[2]鲁新民.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高中新课程“生活逻辑”探究综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11):24-26.

[3]杨泽章,李道志.研讨式教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1):107-109.

[4]闫少庆.时政热点,想说爱你不容易——2016年高考时政备考复习的几点建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1):69-70.

[5]李应明.正确解读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对中学生价值导向的重要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2).

上一篇:设备转让协议下一篇:美术会变的线条二年级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