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共8篇)
1.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李海涛
同志们好!
首先感谢同志们的信任和邀请,给了我和同志们进行一次心灵交流的机会!很高兴和同志们相会,一道学习和感悟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现在人们已时常提及,“至今已觉不新鲜”。“ 百家讲坛” 把学术殿堂的历史、文学、哲学、文物鉴赏等传统文化引至平民百姓;北京奥运开幕式有一轴长卷尽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又让我们想起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著名论述: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个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1
又:“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22009年2月初,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时专门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和’在中国古代历史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
看来,尽管“传统文化”虽已不觉新鲜,但仍有说不尽的话题。今天愿将我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同志们做一个交流。相信这种交流只要源自心灵间的真诚,就一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长途中时时闪亮。
我们就从源头说起吧。
一、你从哪里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
1、从汤因比、李光耀的预言说起:中国、历史、文化传统。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20世纪英国的世界级历史学大家)
“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 4
“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才有令人惊叹的威望。„实际上,中国从纪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 12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选2 / 533-534页。
《新民主主义论》2 / 708、668 3 《论语·子罕》 《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为影响世界的中心。”5
﹝按:当然,今天重要的是谁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是预测谁能充当未来统一世界的领袖。﹞
东方时空:水均益访李光耀谈中国崛起——李预言崛起,水问其故,李曰:“一个民族的历史!”
(1)、“中国”概念的形成与内涵的变化发展
《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维德用,和怿先後迷民。”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史记·货殖列传》:“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明史·宦官传·郑和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外国传·琉球传》:“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
《今晚报》2009年2月19日:“绝版李鸿章”:“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既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改写国号之例。”
2009年3月13日:网载:李氏朝鲜与美国条约——1882年5月22日,大朝鲜国四百九十一年即中国光绪八年四月初六日,大美国一千八百八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China与昌南镇:
俄语“中国”与契丹。
(2)、历史一词的起源与内涵。
史——“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许慎《说文解字》 历——经过、经历。
——左民安《细说汉字》 历史——《三国志 ·吴主传· 裴松之注》:“魏帝曰‘吴王颇知学乎?’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明朝,李廷机,袁黄著《历史大方纲鉴》、《历史大方纲鉴补》,(在日本流行)
——19世纪末,清设京师大学堂仿日本设“历史”课。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1页注)“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既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的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5 《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年版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
内涵:
客观过程——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客观发展过程,是已经稳定的凝结下来的活动。
主体化的记载——历史家、历史记述者对人类活动的记录。
学科
(3)“传统”与“历史”密不可分:
传——传递;
流传、传承。
统——纪,茧性为丝,煮以热汤而抽统纪,方能成丝。
引申,纲纪,本、始。
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
(4)、“文化”的起源与意义
文——文身,引申:文字
文章——文采、礼法制度
文饰
文明、文化 文化:《易经· 贲卦· 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广义——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组织机构。
泛指——一般知识、语文知识
考古学用语——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文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二、如何认识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精华
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独创性——一枝独秀,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文字与文学——用心为文可雕龙,北风南骚韵深长。文字的独创性:文—形—音—义 陶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唐诗 宋词
元曲——诗的国度 对联:苏州留园对联
上联:读书取正,读诗取志,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下联:与兰同芳,与莲同洁,与梅同疏,与菊同野,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②史学——绵延五彩纂著,三通两鉴廿四史
③哲学——重德言道轻神,天人理气知行辩
④科技、医学——九章祖率恒表
四大发明耀中华
望闻问切辩证
一枚银针行天下
⑤文物艺术——君子无故玉不去
表里如一可比德
南青北白青为主
李唐越器时间无
求意丹青无限美 东方神韵有奇葩 莫道一币形微小 已纳百学在其中
(2)悠久性与连续性——一脉相承,不尽长江滚滚来
史官制度
史馆制度
黑格尔“中国历史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
不上的。”《历史哲学》
李约瑟:“一般认为司马迁不可能拥有足够多的一千多年前的历史
资料来写历史。可是,当人们从无可争辩的真迹——安阳甲骨文中清楚地找到三十个帝王中的二十三个帝王名字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许多人该是何等惊异!由此可见,司马迁一定拥有相当可靠的史料。这一事实再一次说明,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识。”《中国科技史导论》
汤因比:《历史研究》——世界26种文明形态,唯中国文明未中断。
(3)凝聚性、融合性与共创性——一统向心,天下华人一家亲
四次民族大融合、三种文化大交流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传统文化。季羡林先生:传统文化——大国学 感悟魅力:
a)天津驻新疆办事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出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2、精华:千般主张论人文
重民贵和说精华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郑师渠:“在我们看来,‘和’即追求和谐的中和主义,更能表现中国文化神韵,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也许更恰当些。”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寻根探源说“民本”
① 敬德保民说周公——周公庙里思无穷
《尚书 ·夏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史记· 鲁周公世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以接天下
之士。”“勿以国骄人”“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尚书· 召诰》“惟命不于常”“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
不鉴于有殷”“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
自我民听”
《尚书· 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 康诰》“用保乂民”“永康保民”“怀保小民”
曹操 《短歌行》: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自古勋劳推元圣,从来梦见有几人(周公庙对联)
[感悟:“以人为本,天下归心”原文见《新滨海》2008年22期]
② 仁者爱人说 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论语·宪问》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姓足,君孰与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③ 民贵君轻说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 君舟民水说太宗——人为本 存百姓 不夺农时
《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君道篇)
贞观二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
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务农篇)
贞观十四年“魏征上疏曰----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太宗深嘉纳之。”(君臣鉴戒篇)
《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故事:
1、纳魏征谏“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乃停
中男”
2、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马周)
3、杜佑——富国安人;刘晏——米麦数斛,杂书两乘。
⑤ 枝叶关情说郑燮——冯伟林《谁与历史同行》“枝叶世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⑥ 普渡众生说佛教(汶川地震,四川什邡市佛寺素全主持,108个婴儿)
感悟:
1、传统文化民本观的本质:(1)不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说到底“君”是主体。
(2)“重民”、“亲民”——御民、使民之道。
2、传统文化民本观的精华:(1)重民、亲民——对民的态度
(2)保民、惠民——对民的政策
(3)听于民——问计于民
3、今之民本观: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主人;
领导者——人民公仆
重民、执政为民
听于民——逐渐完善的制度 4、有感而发:
一、霜冷长河忆半生,青云蜀道写真诚。
一腔热忱赋学子,玉壶冰心慕雪清。
二、累累军章百战功,珍存只为英烈情。农工厂长皆本色,解甲数载不扬名。老来多病贫无计,卖却军章失却灵。
侠骨闻知柔肠断,白衣听罢泪纵横。
几多感慨吾谁语,悄言知己诉衷情。
三、闻语“老乡”喜欲狂,总理与民拉家常。
深居高坐帝王寡,问暖嘘寒公仆详。
工钱紧追手紧握,真情溢见泪溢行。
莫道尚需体制改,无情怎论为民忙?
四、吾观任长霞,感时泪眼花。
心中民常在,真诚实堪夸。
庶人咏召公,决狱棠树下。
郑人歌子产,为政德天下。
诸葛为丞相,开诚布公明赏罚。
历览前贤迹,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今民为本,诚出于心利万家。
一把红标尺,量出英雄步履满天涯。
路漫漫其修远兮,千里始足下。
宁静淡泊心如火,一腔热忱育才华。
五、入板房,手相握,老人泪两行。
千车砖,望一行,涛兵语深长。
最是令人动情处,孩子笑声满课堂。
爱自为民,源自本,依依08去,切切09望!
(2)、奥运表演说“和”字
①、“和”字的本义与意义的延伸。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说文解字》: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和:乐器,引申义:和顺、和谐。
《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②、以和保和说西周——一个时代的思考——和谐理论文化初成 周公庙:(中周、左召、右太)
召公殿:爱遗甘棠留古迹,故寻周迹赴卷阿。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蔽芾甘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
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③、礼用贵和说儒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有子曰)
背景:天下大乱,乱极思治,乱极思一 —— 思的时代。孔子:仁、礼、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论语·子路》)怎样达到和:修己、举贤才、乐教
修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举贤才:“为政在人”、“不以言取人”、“听其言观其行”、“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微子》)乐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礼记·乐记》
“乐者,乐也。”
(《史记·乐书》)
按:楼宇烈——“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这种人文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
“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
感悟:
学习并快乐着!
音乐承载着历史!岁月是流逝的,精神是永存的,音乐是永恒的。(同一首歌、喀秋莎、歌唱祖国——指挥)
音乐表达着感情:同窗情、朋友情——我们手拉手想说的太多
亲情——妈妈的吻、常回家看看
爱情——月亮代表我的心、泉水叮咚响
爱国情——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
历史教育之情——太行山上、历史的天空
④、兼爱、非攻说墨子:
“我国古代最讲爱的莫过于墨子”——孙中山。
兼相爱则治,交相利则安。—— 双赢、共富
⑤、道法自然以求和——天人合一
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柔弱谦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
⑥、兵家论战本为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
感悟:刘伯承元帅的故事,周恩来送叶挺三书——《史记》《离骚.》《孙子兵法》
⑦、“法不阿贵”论法家——行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分析)
感悟:和战不绝对,辩证看和谐
ⅰ:时代主旋律不同,和战有异。
ⅱ:和战可转化,仁智促和谐。
例子:楚汉之战、从颂三杰到歌大风
一幅长联说诸葛: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故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陈寿:“臣寿等言„„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感悟: 岷水湖光映翠林,锦城诗意尽诗文。
武侯祠里凝一对,为政得及千古人。
巴山蜀地共君行,一景一情思无穷。
ⅲ:民为本,和为贵——相辅相成,以民为本可致和,以和为贵可安民
温家宝: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政府廉洁
三、现实需要你——“史之为用”与“古为今用”
1、古人论史之为用: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满纸英雄言,一把悲愤泪,可知红楼外,更有太史味。
刘知几:“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岂可缺之哉!”
2、今人“古为今用”:(略)
三、与你同行——举起人本、尊重、和谐的大旗,完善自我,践行科学发展观
1、尊重人、人才,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的精华
《史记·管晏列传》
《史记·魏公子列传》
剔除糟粕利发展——个人权力过大,乏监督,乏约束。
“一封朝奏九重天”
2、和谐——闫崇年“四和”新解
(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1)和谐个人——与己和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好——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读经典——梁启超:“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诗经》、《论语》、《史记》、《红楼梦》、《道德经》 学点歌曲,外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
(2)和谐他人、家庭、单位、社会、世界——与人和
①、于友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我的和谐课堂——三言两语
三言:交益友,真诚获相知;
相切磋,述往而知来; 学思问,体道识穷达。
两语:留一片净土赋学子,存一份真情伴今生。
教学相长——随风潜入夜,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
朋友,我与你同行;欢迎你—来自天山的朋友。
③、《相知年年岁岁》——相逢何必曾相识,知心便可记一世
杨柳青青;咏月怀古——他乡也有问候;留住真情集册
④、和谐家庭
互敬互爱,互谅互为。相知相助,相进相随。琴瑟和鸣,举案齐眉。腹有诗书,德言萦回。关雎之乐,夫妇和美。
常怀父母爱,情比河海深。而今虚花甲,痛不见双亲。双亲虽已逝,慈容遗儿孙。可为处世鉴,可为仁德心。穿针平和貌,教我淡浮尘。待人诚和意,教我贵情真。毕生持二宝,可得和谐音。人生长路行,最念父母恩。
⑤、和谐社会——歌颂平民,关注弱者,与人为善,与人为友。
给三叔子女的一封信;累累军章百战功;结识项城新知;贺召师傅八十寿辰
⑥、和谐世界
一国两制——和谐中国的创举
面向未来,捐弃前嫌,密切合作,携手并进。
和谐世界
久慕西花厅,今见不染亭。
最念周总理,容颜沐春风。
满园温馨意,教我毕世铭。
物显和为贵,但祈永太平。
琴曲:彩云追月,泉水叮当响。
2009年6月13日
2.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篇二
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 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大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 为中华民族蓬勃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孔子的“中庸”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强调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 不要太过, 也不要不及, 在实践中做到恰当合适, 《中庸》对此称之为“合内外之道”。我们做事的时候, 应该从自己内心深处、最诚挚的角度出发, 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灵的想法一致, 并且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中庸思想的断章取义
有人会说“中庸”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其实不然, 孔子曾说:“乡原, 德之贼也”。这里对乡原的解释是不讲原则, 四面玲珑, 自私伪善的意思。所以对中庸的偏见实在是后人理解有误, 同样也是和中庸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离有关, 之后慢慢演变、误解为讲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天合一的学说;再者, 很多人都认为中庸是圆滑, 是世故, 是没有原则, 没有进取, 是追求平庸;更甚的是, 许多以爱国自居的人, 往往以为恰是中庸, 才害得中国人失了锐气, 失了进取, 结果让国家积贫积弱, 在近代倍受欺凌。照此看来, 中庸乃是祸国之邪说, 不但敬而远之, 实在应该把它打倒在地, 这也是很多人对其藐视的根本原因。
还有就是一种守旧的边际平衡论。在他们看来, “中庸”反对“过”与“不及”是以稳定旧质为其前提的, 是反对质变的, 因为新事物的规定性是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在旧事物的“中正”和“过”与“不及”的矛盾中形成的, 因此在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 一时难于确定它的质。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但本人认为这种批判是根本错误的, 也正因为近几十年对“中庸思想”的歪曲批判, 人们才会扭曲了“中庸”精髓, 把“中庸”变成懦弱和不思进取唯心主义的象征。
三、中庸思想的望史生义
《中庸》记载:“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论语》又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日:‘过犹不及。’”, 这是孔子对子张和子夏的评价。子张做事总是超过限度, 子夏则是不及。两者都不好, “中”最好。但程颐对“中庸”的解读还不到位, 很容易让人把“中庸”理解为调和或者平分成等。
任何事物的“中”有三种可能性, 一种是事物的“临点”它是静态的;一种是两临界点之中, 有一活的、动态的、运动着的“中点”, 这一“中点”或是向左端靠拢, 或是向右端前进, 也可能是正在其中间位置;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这一“中点”恰好与“两端”之一的某端叠合为一。即是《中论》所云的“惟变所适, 惟义所在”。这一要求也是中庸的核心思想所在。因此, 可以把孔子的“中”, 看作一个“度”的概念, 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恰如其分, 无过无不及的理想状态。凡事物皆有度, “度”是该事物之为该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中庸的主要思想, 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 不要太过, 也不要不及, 恰到好处, 这即是中庸。
四、中庸思想的一得之见
不偏不倚、不离不弃、不轻不重、不温不火, 于此事不藏而藏机, 不露而露锋之为最佳。在做事的方法上, 万事采取中间策略, 不刚不柔, 不多不少, 不偏不正, 不上不下。以至有刃有余, 进退得当, 能进能退, 能上能下, 中庸作为做事的一种方法, 它要求人们准确地把握事物、协调对立双方之间的矛盾, 达到一种平衡、稳定、恰当最佳的和谐状态。因此, 中庸思想强调做事要有分寸, 不走极端, 保持事物的最佳状态。把事情做得不到位不行, 但是把事情做得过了头也不行。
最后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东西, 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 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 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对中庸“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 是要我们辨黑白、论是非, 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 即事物的核心。
真正的中庸, 是以人性为主体, 以人为本, 以尊重其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 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五、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 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 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并且乃至整个人类世界都有影响, 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一个无法绕开的课题, 是一种对现在和未来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思想。它提倡宽容中正的理想道德、反对极端道德主义的理论, 它反对乡愿的伪善, 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使得我们民族养成宽弘博大的胸怀善待他人、团结他人, 使我们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与传统思想发生激烈的摩擦和碰撞, 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道德认知能力低下、道德行为缺失、意志薄弱、自我调控能力不高、独立意识欠缺、心理素质薄弱等问题, 这要求他们不仅在知识和智力层面上发展, 更应该在心理和人格层面健全, 而中庸要求大学生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 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 以“至诚”的态度不断进行道德修养, 内圣外王以达到自我修身完善的境界。用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大学生身心和谐, 并能使他们拓展知识面、改革创新, 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以至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和谐。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准则, 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范, 在中国思想文化的长河中有着其特殊的位置。天人合一理论、普遍和谐、持节而中思想, 对于改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素质、构建和谐生态社会、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堪称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也是中华民族保持内在凝聚力的源泉和持久稳步发展的精神动力。本文通过历史与现代思想的碰撞, 揭示了中庸思想的真正涵义;论述了中庸思想对现代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 以及对现实伟大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中庸,用中,儒家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篇三
综合观
即大教育观。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孔子十分重视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的基本要素。他认为,在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之后,唯一的大事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他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孝悌忠信”,看到了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所具有的重大作用。这种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首要地位的认识,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作治国安邦基础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16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其意思是:建立国家、管理人民,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化老百姓形成良风美俗,必须抓教育。教育的作用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风美俗。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对教育作用的精辟概括,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辩证观
即对立统一观。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但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时,他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未知,焉得仁?”没有智慧、没有知识,怎么得到仁德呢?德非常重要,但知识也不能忽视,这是辩证统一的。
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德智统一观: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是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为德育服务,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这种教育辯证观不仅体现在德育与智育方面,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例如,古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明人徐光启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过去保守的人,制作出绣花品给你,但不把制作绣花品的方法告诉你。徐光启主张把绣花的方法、思路告诉你,这比给你一个现成的绣花品更让你受益。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讲一些现成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内在观
即强调心的内在道德功能或内在自觉性。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即殊相与共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统一),在这种“天人合一”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与此相联系,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即悟性、领悟。有慧根是基础,有德行是表现,有缘分是机遇,而有悟性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长起来。
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主张“为仁由己”“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重视人内在的力量,重内过于重外,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教育特色。
4.【精华】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四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文化传统作文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1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节日是最具有代表性得,洋溢着喜庆和吉祥得春节是众多节日中最新鲜最独特得一个节日。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得古老文化。
春节也叫做“年”,有关年得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个叫“年”得怪物,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最终,有人发现“年”怕响声、红色、火。最后“年”被杀死。于是,便在“年”被杀死得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得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有关春节得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在春节这天,家家户户走门串巷,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得压岁钱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准备压岁钱得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得数量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得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得内容。
过春节,家家户户得门上都要贴春联,祈求这一年平平安安。春联也叫“门对”、“春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得文字形式。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关于春节得传统文化太多了,一时间也说不完,等下次再聊吧。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2俗话说:瑞雪迎春到,每当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起雪花的时候,春节的脚步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每到这时我的心情就是快点让春节到来,终于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终于到来了。
春节不但热闹还很喜庆,下来就听我介绍介绍吧!我相信人们都很爱吃饺子,到了春节人们到要欢聚一堂吃饺子,给饺子里头放一个硬币,谁吃到到有硬币的饺子谁今年就最有福气。吃完饺子我们就可以看春节晚会了,春节晚会的京剧让爷爷看的津津有味,笑话让妈妈看的哈哈大笑,相声让我们看的大笑。到了零点人们都要下楼放炮,传说每到冬季就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来吃人,人们听说“年”害怕大的声音,人们就拿炮来吓“年”,从此就有了放炮的习俗。
大年初一家家的孩子都要穿着新衣服到长辈们的家里去拜年。拜完年,长辈们都会给我们一些压岁钱。
快乐的日子过的真快呀,转眼,就到正月十五,我们该收心上学了,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2春节传统文化的来历
每当新的一年开始时,人们都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挂灯笼呢?这里还有一个奇妙的神话故事。从前,有一个叫作“年”的怪兽,它居住在一个僻静的山谷里。这个怪兽生性凶猛,样子可怕。他很聪明,他知道大年三十人最多,各种野兽也多,所以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会跑到村子里,见人吃人,见兽吃兽。百姓们都很讨厌他,但又害怕他,人们都束手无策。所以每到大年三十他们只能把门窗关得紧紧的不进不出。
但年这个怪兽还是可以进来的。又是一年的大年三十,人们早早的就把门窗关紧了。这时一个从外地来的人来到村子里,看见家家户户都关着紧紧的,觉得很奇怪。心想:大白天为什么一个人都没有?他连忙走一户人家门前,敲了敲门,一位老人问道:“是谁呀?”“我是一个外地人,想借宿一晚。”这个外地人说。
老人便把外地人请进屋里,并告诉这个外地人年兽的事情,外地人听了哈哈大笑,说:“我知道年兽怕什么,我有办法来整治它。”老人听了,高兴地说:“你知道呀!那太好了,我把村民都叫来,你跟他们说说。”说着,村里的村民都来了。外地人说:“年兽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光、响声。”有的人说:“我赶紧回家找几张红纸贴在门口上。”有的人说:“我赶紧回家烧火去。”到了晚上,年兽又来了,它看见家家户户都贴着红纸,院子里又烧着大火,吓得狼狈而逃,又因为有一户家人用竹子在烧火发出噼啪声,年兽被吓坏了,他逃回了山谷。年兽因为没有吃到东西,活活地被饿死了。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到现在为止,放鞭炮、贴春联、敲锣打鼓这些习俗都流传下来,成了我国春节的传统文化。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3春节可以过的好快乐,放鞭炮、堆雪人、打冰钩,都特别特别的好玩。
放鞭炮很好玩,有很多种鞭炮,最吓人的是红色的鞭炮,一点燃,过了几分钟就噼噼啪啪地响,我们事先躲在房子里,听了真恐怖,包鞭炮的红纸,都飞了过来。
还有一种鞭炮,粗粗的,外皮很鲜艳,点燃了,轰的一声响,天上立刻出现也五彩缤纷的光束,漂亮极了,鞭炮像一束束鲜艳、美丽的鲜花。
下雪打冰钩也很好玩。满天飞舞的雪球,凉凉的,一会儿就化成了水。我试着添了一下,凉凉的,像雪糕一样冰,就是没有味道。房屋的屋檐下有一根光滑、晶莹剔透的冰钩滑滑的,摸起来特别舒服。打冰钩用力得轻一点,如果用力太重了,冰钩容易碎,也要接住。如果摔到了雪地上,就会被摔碎,所以打冰钩要注意接住,最好两个人一起玩
传统文化除夕的作文二: 除夕,好热闹啊!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贴了对联又挂年画;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里炒芝麻似的接连不断;啪啪啪的焰火声就像北京天安门举行盛大的庆祝会似的,穿过了大街小巷,穿过了高楼大厦,把漆黑的夜晚照着得如同白昼。家乡的除夕之夜到处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夜幕降临了!等候多时的我和姐姐高兴地拿出了万花筒。我兴冲冲地拿了焰火和打火机,准备放焰火。我们放的第一炮是一啸冲天,随着一声巨响,天空顿时如同白昼,好壮观哦!紧接着是天女散花,所谓天女散花,顾名思义,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场面。你看,果真不出所料,仙女们在天空中把一篮子花毫不怜惜地撒向人间。那些花在空中飘飘悠悠,美丽极了!刹时,空中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和姐姐高兴得手舞足蹈。随后,我们又放了降落伞、七仙女、百花奔放
传统文化除夕的作文三: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梦系魂萦、铭心刻骨,它以其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浓郁特色,在人们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结。这无与伦比的厚重情结,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连结着百姓的幸福与苦难。当岁月的脚步声又一次震响于年末岁首之时,年关已倏忽而至。我在神圣的期待里翻捡着关于春节的陈年记忆,也在温暖的盘算中寻觅着关于年关的诸多话题,由此衍生出一连串的思索。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国门的洞开,各国文化的交流,人们逐渐关注起西方节日来,如圣诞节就早已闪亮登场于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大地。尽管洋节来到中国,却冲击不了中国传统节日,过大年,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光泽,挥舞红绸、打着腰鼓而扭秧歌,舞雄狮从来都没被淡漠;红炉围坐、张灯结彩而为除夕守岁的光景总是令人倍觉温馨。一个古老悠久的节庆,以其极为强盛的民族性而经年沿袭,绵延不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灭它的存在。即便世间长久流传着年关难过年年过的说法,然而不论是孩提的过年所向往的欢乐,还是成人的过年关所滋生的微妙情感,都不可能动摇人们对过年的浪漫憧憬与慎重思谋,这便是春节的无限魅力。
春节文化已由单一变得丰厚,由传统走向新潮。人们从过去的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转向外出旅行,游览名山大川;转向参加主题PARTY庆典活动。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传统的阖家团年,转向到饭店包席守岁;即便拜年,许多人早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信、Call机传呼以及发E-mail等手段,将传统的团拜与逐门逐户的恭贺新禧取而代之。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
但不变的是春节对于所有炎黄子孙,无疑是共同的吉祥福祉。不论是飘泊海外,远涉重洋的游子,还是羁旅他乡、辗转迁陟的儿女;无论是挣扎底层、孤陋寡闻的草民,还是高官厚禄、养尊处优的贵人,心里无不揣着对春节的眷恋,无不怀抱着对过年的珍视。一句每适逢佳节倍思亲的诗,该凝结人们心头几多深情!一俟年关迫近,跋涉于迢迢旅程的人们,那种星夜兼程的匆匆行色,那渴望乡关的殷殷目光,无一不是因春节这根幸福丝带所牵动所濡染。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饱含深情,旷世持久,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无比虔诚,历久弥坚。
春节,是亲情的高度凝炼,又是催生欲望的时辰。寄托的是真情,期盼的是团圆。此时此刻,就连铁窗之中的囚徒,也会萌生对大墙之外的家的深深挂念。在年关,许许多多人的心中便有形形色色的欲望悄然升腾:有的期待时来运转,把忧伤与苦痛抛弃;有的渴望开年大吉,将理想与希冀化为现实;有的畅想宏福齐天,能有贵人保佑平安、万事顺遂。因而久别的希望重逢,分离的希望团聚,贫穷的希望富有,卑微的希望平等,痛苦的希望幸福,忧伤的希望和美,农人希望丰收,工人希望上岗,穷人希望发财,我希望顺利考上重点高中人们似乎把所有人气与运气和机遇一古脑的托付给春节。哪怕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人们也对春节充满无限的眷恋。因而春节盛满了欲望,春节催生着欲望,人人梦想乘着这不无吉祥的欲望之船抵达美满如意的彼岸。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的笑声被晚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这笑声饱含着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她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久久地回荡着!我祈愿大家在牛转乾坤、辞旧迎新的日子会有一轮火红的朝阳照耀亿万人的头顶,让它的赤炽扫除每个人心头的阴霾,燃烧起本不该亵渎的纯洁向往与不倦的信念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4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新年,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不止有传说,还有许多习俗呢!比如贴窗花、贴春联、贴年画、吃饺子,发压岁钱、穿新衣、放爆竹……其中,我最喜欢发压岁钱。因为,每到发完压岁钱,我都会跑到文具店,买新的文具,学新的知识。我还可以用压岁钱买很多的书籍和好玩的玩具。压岁钱还代表着长辈对我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我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我最喜欢热闹的春节了,你最喜欢什么呢?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5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每到大年三十,商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买年货。但你知道吗?过年还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我讲给你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鼠,每到春节的晚上“年”都会袭击山下的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非常害怕年,准备到城里过年,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仙人,仙人对他们讲“年”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人类听了以后,连忙去买了春联和锣鼓。到了晚上“年”又来了,它看到红色,听到锣鼓声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
现在,我们每到过年,吃完午饭,就兴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里买许多礼花。到了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礼花撕开包装袋,取出礼花,用打火机小心翼翼的点燃后向天空发射,只听一声“啪”,一束美丽的烟花挂在天空上,五彩缤纷,好看极了。放完礼花后,我依依不舍的回家了,和家人观看晚会。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6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年三十的时候,早上吃完饺子,我和哥哥还有爸爸高高兴兴去贴对联。
我拿起一幅对联就大声读了起来:“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横批是吉祥如意。”不一会儿,我和哥哥就把这幅对联给贴上了,爸爸妈妈夸我俩真棒!我又贴了一个春光满园,哥哥又把一个大福贴在房间里,爸爸把一幅最大的对联贴在了大门上,不一会,家里被我们贴的五颜六色,可漂亮了,我和哥哥去爷爷奶奶家贴对联,我拿了一个身体健康,贴在床腿上,我和哥哥把快活地喊着,福到了,不一会奶奶家也贴完了。
妈妈和奶奶做了一桌丰盛的菜,我给爷爷、爸爸搬凳子、哥哥倒酒,还给我倒满满的一杯饮料,还给妈妈倒了一杯、给哥哥倒了一杯,给爷爷到一杯白酒;还有爸爸,又开始吃鱼肉,鸡肉,菜花,蘑菇等等
不知不觉天黑了起来,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灯笼,也开始放鞭炮、烟花有五颜六色的,有的像降落伞,还有的像天女散花,十分的漂亮。
我和哥哥蹦蹦跳跳大声唱着,我们又长了岁了!走,去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领压碎钱去了!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7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过新年的时候,人们喜帖春联,敲锣打鼓,放鞭炮,过年为什么有这么多习俗呢?这里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从前,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逢新年的时候,年就出来攻击人们,所以人们非常害怕,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人们急忙收拾东西逃走了。在路上,人们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他们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人们回到家里,在门外贴春联,敲锣打鼓。年看到了红色,听到了响声,逃跑了。所以人们过年的时候,就有了这些习俗。
“放鞭炮,唱歌谣,快快乐乐过大年。”这是我过年时唱的歌谣。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8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节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洋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众多节日中最新鲜最独特的一个节日。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春节也叫做“年”,有关年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个叫“年”的怪物,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最终,有人发现“年”怕响声、红色、火。最后“年”被杀死。于是,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有关春节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在春节这天,家家户户走门串巷,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准备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量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过春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贴春联,祈求这一年平平安安。春联也叫“门对”、“春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太多了,一时间也说不完,等下次再聊吧。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9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我最喜欢的就是风俗习惯,最喜欢的风俗习惯是过春节放鞭炮,因为和小伙伴放起鞭炮来很开心。关于春节放鞭炮还有一个传说呢!
传说里有一只叫“年”的兽,它会吃人,有时候一次还能吃掉一村子人。老百姓们非常害怕“年”兽,所以都躲在山上,连一个人都不敢出来。有一天,一位神仙来到地上,看到一位年轻人,就对那位年轻人说:“年”兽最怕红色了,你们可以帖对联,放鞭炮来驱赶它。年轻人答应了,于是就组织老百姓们贴对联、放鞭炮来驱赶,张牙舞爪的年兽看到了红色就四处逃窜,以后再也不敢来老百姓这里捣乱了,于是就有了“新年”的传说。
5.【精华】中秋传统作文 篇五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传统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秋传统作文 篇1中秋节的月亮总是一年中最美的,因为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
早上,阳光懒洋洋地照耀着大地,天气特别晴朗。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特别期待见到夜晚那颗“明珠”,等着它迈着轻盈的步伐跑来,可它却像一只蜗牛,我越急它越不来。
太阳仿佛知道了我急切的心情,过了午后,它悄悄地躲进了云层,漆黑的乌云慢慢地布满了天空。我想:太阳是不是搞错了?我是想让它早点下山,可没想要下雨呀。中秋节的晚上看不到月亮该多可惜呀!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着:千万别下雨呀,我好不容易等到今天,如果见不到嫦娥,想再看这么圆的月亮要再等一年了。
傍晚,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把窗户打得啪啪响。唉,还是下雨了,真伤心呀!
到了晚上八点多,雨终于停了,月亮也努力从云层里探出了头,银色的月光散满了大地,就像为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美丽极了。我高兴坏了,赶紧跑到阳台上,抬头望着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好像隐隐约约地看见了那位美丽的嫦娥仙子在广寒宫里翩翩起舞……
中秋传统作文 篇2柚子外形浑圆,也象征团圆,剖开之后,满屋弥漫着清香,而且每人分食一块,和吃月饼一样,有全家分享的幸福感。同时,“柚”与粤语“佑”谐音,有希望月亮护佑的意思。再加上中秋节前后又适逢盛产期,柚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秋节的应节食物。
当然,更重要的是,吃了一晚上月饼、芋头、田螺等甜腻的食品,最后吃上两口柚子,既开胃,又解油,而且让口腔有清爽感。随着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柚子已经超出了中秋佳果的定位,成为了“浑身都是宝”的好东西。柚子皮气味清香而且有吸味功效,不少人新装修后都喜欢在房间各角落放几块柚子皮,很快异味就消散了。此外,柚子皮其实也是做菜的好材料。
中秋传统作文 篇3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介绍中秋节。
我先给大家说说中秋节的由来吧: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各个地方的习俗也不一样,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等。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过中秋节,我和家人坐在一起赏月。我仰着头看着天空那黄橙橙又打又圆的月亮,对妈妈说:“妈妈你看那个月亮,好像一个大橙子啊!”妈妈没有回答,大概是看月亮入了迷吧,我拿起一个月饼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月饼好甜啊!”我大声说道。家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中秋节里,我能吃到好吃的月饼,能看到又打又圆的月亮,我喜欢中秋节!
中秋传统作文 篇4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人喜欢热闹的春节,有人喜欢登高的重阳节,在我心中,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中秋节了。
中秋节那天,我和爸爸妈妈骑单车去顺风山公园赏月,我们一边骑单车一边想起与中秋有关的传说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以前嫦娥吃了不死药后变得轻飘飘的,飘到了离人间最近的月球上。为了纪念她,人们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也有了赏月、吃月饼的活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再次看到嫦娥。
不一会儿,我们骑进了树林中,看到许多小昆虫在爬动着。很快,我们穿过树林,骑到湖边,看见了美丽的水景。我们赶紧找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坐在石凳上,开始赏月。我抬头仰望夜空,惊讶地对爸爸妈妈说:“月亮好圆啊,嫦娥姐姐应该在里面招呼客人吧。”他们都微笑的点了点头,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这次我没带月饼,下一次,我想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中秋传统作文 篇5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相传已久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因为月饼象征着欢乐、美满、和谐。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经过我上网调查,还有这样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七仙女(化名小七)回填宫时给有着正义董永留了一个儿子。之后有一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那孩子看到同村的小伙伴们在村头桂花树下玩耍,也想过去凑凑热闹,哪明白不但没人理他,还骂他是个没妈、没教养的野孩子。他委屈极了,便号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天神吴刚,吴刚便悄悄拿出登云鞋,对孩子说:“如果你想妈的时候,就穿鞋圆月下吧。”
董永的儿子在月光下穿上了登云鞋,飞到了天宫,七仙女见了自我的儿子,又悲又喜,便亲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米,核桃仁,做成馅儿,按圆月的样貌,做成香甜的仙饼,给儿子吃。玉皇大帝明白此事后十分生气,命令麒麟把董永的儿子?回人间。作文
之后,董永的儿子当了官,就叫各州各县的人们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都来仿做他在天宫时吃的仙饼,摆在月亮下,表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这种饼子就像月亮一样,所以后人便称做中秋饼。
直到今日,每年的八月十五日的晚上,当一轮圆月挂在蔚蓝的夜空,人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心中总会憧憬。
中秋传统作文 篇6中秋节是我国第二大节日,也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你们想知道它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中秋节被人称为“仲秋”,它的习俗是吃月饼、吃团圆饭、赏月等。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一口气用神箭射下了九个太阳,庄稼活了,从此他受到了百姓的喜爱。后来,他娶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从这以后,后羿除了狩猎外,每天不离妻子左右,人们希望像他们一样。
有一天,后羿外出狩猎,巧遇经过这的王母娘娘,便向她求得一包不死药,听说这种药两人分吃可以长生不老。一人独吃可以升天,后羿回家后,把不死药交给嫦娥,并把王母娘娘说的话重新说了一遍。嫦娥想成仙。所以在后羿不在家时,便悄悄地把不死药整包给吃了。后羿回家后,发现嫦娥不见了,他看见月亮上有个影子很像嫦娥,便大声呼喊妻子的名字——嫦娥。但不知道她听见了没有。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做了一种圆圆的东西,人们给它取名叫月饼,从此,中秋节吃月饼这个习俗便流伟至今了。
我爱中秋节,爱吃月饼,更中秋节的美丽风景。
中秋传统作文 篇7中秋佳节来临,那为什么我们中国会有中秋节这个传统习俗呢?让我给大家娓娓道来吧!
许多人都认为,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传说记载: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之药之后,飞向了月亮。嫦娥此举是为了代替后羿受罪,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相传,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所以会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亮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来世人每逢中秋,不仅想登月与嫦娥一聚,还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的时候,会祈求男的早日登步蟾宫,高攀仙桂……女的则希望相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为节日来庆祝了。
另外有人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这本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中秋的由来,众说纷纭,你觉得哪一种才是最符合逻辑的呢?你又最喜欢哪一种呢?
中秋传统作文 篇8农历八月十五是众人欢腾的中秋节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传统佳节。
今年的中秋佳节来临了。一大清早爸爸妈妈就上街买菜去了。整个下午爸爸妈妈都在厨房里忙活着……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拿了板凳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准备上月妈妈端来了丰盛的晚餐有碧绿饱满的毛豆雪白滚圆的芋艿还有各种口味的月饼等应节食品。我们准备开始过这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吃晚餐时我听见电视新闻说:“由于台风影响到上海今晚将有可能看不见月亮。”可我却不死心仍然等待着月亮的出现。月亮好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在和我们捉迷藏呢!古人是“月圆人不圆”而我们今天却是“人圆月不见”啊!
想到这儿我不禁失望的叹气气来。爸爸提醒我:“我们比起四川灾区的小朋友可是幸福百倍啊!”听到爸爸的话我不禁想起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们想到他们的家人是否团圆?想到他们那里是否恢复了以往的平静?想到他们过得是否快乐?想到……嫦娥姐姐希望你能把我的祝福送个他们!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小脑袋瓜子想什么呢?在想的话月饼可就没喽!”
我这才回过神立刻去洗手我洗完手拿起一个月饼节吃了起来哇!酥酥的。咬下一口可以看见月饼里有蛋黄好事天上那圆圆的月亮真好吃!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们团团圆圆的过了这个中秋节我还和他们一起狂欢玩耍!这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啊!
中秋传统作文 篇9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中有记:“八月望日,尝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时最肥美。传统的广东人家过中秋节,老人家常会举起田螺对月说一句:“对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然后再品尝。虽然此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但作为一种传统习俗,也代表着代代相传的祝福。
其实田螺不仅仅是中秋食品,甚至已经成为了广式饮食文化的一个路标。在上世纪80年代,包括顺德在内的珠三角等地饮食最流行的“大排档”,就是三三两两炒一碟田螺、一碟青菜,在马路边上边吃边聊。如今大排档都登堂入室了,那“炒田螺”的叫卖声,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中秋传统作文 篇10中秋节到了,我也放假了,星期五下午放学后,回家匆匆的收拾完行礼,就同爸爸妈妈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到家后,奶奶高兴的迎接了我们!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全家就到田地里收割花生,刚开始我还干了一些活,收拾地里的花生,可干了不长的时间就不想干了,抬头看到了爸爸妈妈奶奶都在忙碌着,心里不由的敬佩他们的艰辛。原来中秋节对农民来说就是收获的节日啊!可是城里人的中秋节就是游玩的日子。又干了一会活后就跑到一边与弟弟玩去了。
第二天就是中秋节上午爸爸妈妈准备了丰富的饭菜,有鸡、有鱼、有虾、有菜,还有圆圆的月饼。中午吃的很饱很开心!下午看到奶奶,又开始收拾花生了,奶奶的脸晒的很黑,手也磨得很粗糙,原来农活是这么的辛苦,这两天爸爸妈妈奶奶也没有要求我干活,心里很感激他们,我以后更要好好学习,长大报答父母奶奶的养育之恩!这个中秋,使我收获了很多,心里有许多的感慨,即开心又难过,开心的是和家人团圆相聚,难过的是奶奶一个人在家辛苦的干活,累的又瘦又黑又驼背,我心里很难过!
教师评语:
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孩子,中秋节,你没有像别人那样只是惬意的欣赏月景、享受美食,你更多的注意到了奶奶、爸爸妈妈的辛苦,老师相信,你有这样一颗美好的心灵,一定能给奶奶爸爸妈妈带来幸福!
6.中国入世利与弊(精华) 篇六
【摘要】中国加入WTO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国际大财团的竞争,中国国内始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从十年的实践来看,权衡利弊,本人认为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看,仍然是长期利好。
【关键词】 入世 改革 发展 行业 利弊
一、入世十年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1、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当今世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解决对边贸易争端的最重要场所,其成员贸易总额占全球95%以上。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诞生于1948年,经过60多年发展,特别是其间全球性贸易谈判,其成员从开始时的23个发展到目前130多个,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传统的货物贸易基础上,又进入服务贸易、只是产权和投资措施等新领域。与此同时相关领域的决议和措施经过反复的争论、实验、修补、日趋完善。可以说,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多年来制定的一系列决议、规章、程序、办法、以及互惠互利、互相约束的机制已成为国家社会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可。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加入WTO完全符合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加入WTO,从根本上说,就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就是彻底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遵守“游戏规则”,并从中受益。中国加入WTO十年来,对世界经济体系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是长期利好
有人担心,加入WTO会冲垮民族经济。但事实证明,虽然短期的确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但十年来,民族经济非但并没有垮,反而愈发的蓬勃向上,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所以,从长远来看,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利益仍然远远大于弊。
世界贸易组织现有130多个成员,占世界的三分之二,其中既有发达国家,更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有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入关”时,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但没有一个因为“入关”而导致经济冲垮。相反,我们看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入关”,增强了竞争意识,学会了“与狼共舞”,竞争能力大大增强,经济发展很快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十年来的实践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复。
中国曾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环境中,过去国家对企业的帮扶是有目共睹。虽然经过改革30年的磨练,但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很多方面还差得很多。加入WTO可以说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得中国企业更多的接触国家市场,接触国外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当然,同时还有合作。竞争与合作是市场经济运作的一个基本特征。
加入WTO对于解决国有企业困难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入世之前,国外曾有学者预测,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达到两个百分点。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从这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起到了非常显著,其作用之大,远远超过1000万个就业机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无法衡量。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有了更多的机会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学习到了国外大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经验,这是入世之前所无法想象的。
加入WTO,同时也使得中国开始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争取到了一定的发言权。入世之前,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现象很普遍,加入WTO后,合理的利用该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使得这一问题公平地解决,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望,当然反倾销调查仍然存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同时,入世从此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美国一年一度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审查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某种程度上已经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对外贸易中外来直接投资。200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额达到4743亿美元,年均增长13.5%,远远超过同期世界贸易6.5%的增长速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增长到5%。,表明入世时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与贸易依存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近十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更是十分显著。早在1992年,中国就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吸收投资最多的国家,就世界范围比较,仅
次于美国。根据外经贸部统计,截止2001年9月底,入世之前三个月,全国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企业32.8万个,合资外贸金额7260.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808.32亿美元。说明那时中国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经过了十年的入世发展,我国现在在某些产业方面也具有了世界级的竞争力,这些都为中国的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奠定了基础。
二、入世对中国主要行业影响的利与弊
1.农业 加入WTO以后,提高“大宗商品配额”,即每年进口粮食的“配额”增加到2100万吨。在这2100万吨进口的数额之内实行的是1%一3%的低关税;2100万吨配额以上的进口继续实行高关税,但逐步从目前30%一40%水平降到2004年17%的水平。对中国经济影响比较大的首先是这2100万吨的配额,因为我国目前每年只进口300多万吨粮食,即使在最初两年进口配额只有700-1200万吨,进口的增幅仍然较大,这在目前我国农产品销售困难、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和我国农民收入造成一定冲击。但长远来看,第一,2100万吨的进口仍然只占我国粮食总消费量的2%-3%左右,占市场交易量10%左右,不会左右我国粮食市场。第二,粮价下降,对农民收入有影响,但目前70%的粮食属于农民自给自足的部分,受影响的主要是市场上30%的商品粮,对市场价格影响较大,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还是有限的。第三,农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会对农产品价格体制的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第四,较低的国际粮价抑制国内粮价的提高,对于农民当前的收入是会有影响,但是对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中去则会有用积极的影响。因为粮食价格降低,平均工资水平就可以降低,有利于工业的发展;通过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目前的农村人口进入工业、第三产业的速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获得较高收入的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也就会增加。因此,如果我们承认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太可能继续依靠农业收入的增加,而主要将靠工业、非农产业的发展的话从中、长期来讲,对3亿农业劳动力和7亿农村人口是有好处的。
2.汽车业 入世前,许多人认为一加入WTO,汽车的关税就会降到0,从而对中国的汽车业将是致命的打击。实际上,加入WTO,汽车价格并没有马上下降。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轿车价格也只比国际市场高出20%-50%。投资、服务方面的冲击可能要大于价格冲击。这个冲击是很大的;另外,与汽车制造相比,中国在销售服务方面与国外差距更大。在研究开发上,中国与国外的差距也非常之大。国外像丰田、通用这样的大公司,每年研究开发经费高达50-60亿美元,而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研发经费加起来才不过十几亿元人民币。设计开发一个全新的车型需要研发经费20亿美元,改型要1一2亿美元,中国的研发经费只够改型,可以说,虽然近十年汽车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方面还无法与国外竞争。如此看来,我们唯一可以与国外竞争的可能是汽车的维修服务方面。台湾由于有了很健全的汽车维修服务体系,因而在汽车保护关税降得很低的情况下,其汽车进口量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总之,WTO对汽车行业的冲击是全面的、但也决不会一下子被冲垮。我国汽车企业抓住这个十年发展的时机,完成转型,使中国的汽车业上一个新台阶。
3.电信业 电信业实际上也并没有让外国公司长驱直人。我国入世时承诺的条件是在6年内取消对流动电话进口的限制,在2年内允许外资进入移动电信业务,4年内可以进入基本电信业务。在基础电信业,允许外资占到25%;增值电信业允许外资占到30%。但是这些“进入”在品种、地区、程度、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在移动电讯、基本电讯业务这个领域里,不是让外资独家经营,而只是允许他们参加合资企业的投资。因此,我们承诺的主要还是允许他们参股办合资公司,而不是由他们来控制我国的电信业。因此,这对我们来说,利大于弊。当然外国公司会得到一定的收入,但这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冲击并不是很大,相反可加速我国电信业发展,跟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步伐。
4.金融业 另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领域是金融业,金融业实际上和电信业的情况差不多。在银行业,首先是在各地允许外商开展业务,主要是从现在开始可以在各地设立分行。但是这个业务主要是他们能对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做外币的业务。一定时期之后,会允许他们经营三资企业和外国人的一些人民币业务,目前在上海、深训已经在逐步放开。但这种人民币业务,主要是外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而如果外币不能和人民币直接兑换,很多人还会愿意把外币存在中国银行。而且,外资银行在什么地方可以开展业务,还是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从这个角度看,应该说限制是很大的。第二,金融领域里的另一个开放是允许外资搞
合资银行,股份可以占到50%,也有一定的限制。
5.保险业 保险业的开放速度稍微快一点。人寿保险公司外商持股比例入关时达到50%,一年以后达到51%;在非人寿保险和再保险领域,外商将获准在合资保险公司中持有51%的股份,并且在两年内成立了全资的分支机构,经营一定范围内的保险品种,也不是所有的保险业务都可以由他们来经营。
6.关税 这是另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领域。中国同意降低农产品的关税,在有些领域里降得比较多,比如化工业、医药产品降到跟其他国家一样5%-6%的关税。应该说降的幅度比较大。但是这个影响我们也要通盘考虑。中国过去名义关税比较高,但实际征收关税的比重很低,每年只有3%-5%。在全部进口产品中,由于我们实行了各种关税的减免、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大中型企业进口先进设备的优惠政策等等,以及对原材料、来料加工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所以实际上我们关税征收的比重并不大。并不是说降低关税就没有影响,而是说它的实际影响比起数字所显示的程度可能要小。比如,象汽车这样的工业,关税的下降,对整车组装业的冲击较大,但对零部件生产厂家可能有利,整个汽车工业的就业可能会有较大的增加。
现在,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水平为14%,发达国家为3%,WTO成员国为6%。可见,中国的降税是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不是让步;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关税的保护作用在逐步下降。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全球化要求其零部件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如果关税不降到0,人家就不会到你这儿来生产,也就谈不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需要努力赶超的国家。
三、入世对我国改革和发展影响深远
从各方面来看,毫无疑问,入世是有成本的,对有些领域是有冲击的,但是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我们现在应该进一步对我们国内的体制进行改革,加快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对非国有经济开放各个领域,加强在各个领域里发展国内的竞争,提高各个领域的管理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加入WTO对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国内经济各个领域市场竞争的发展很有意义,而且现在面临内需不足的情况,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就业增长有积极的、正面的促进和推动。一方面由于各国的市场对我国的产品更
加开放,贸易会有所增长、出口会有所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际市场做出了承诺,外国投资会增加对中国的投资,对国内经济有好处。中国要走向世界,要通过开放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
四、结束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至今已十二周年,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加入WTO的十年来成绩显著,加入WTO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但总的看,利大于弊。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机遇与挑战、压力与动力, 我们都应坦然接受。从长远看, 我国“入世”所产生的不利因素都会转化为有利因素, 最终成为推动我国企业进步, 推动价格机制改革,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步入21世纪的中华民族, 必将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以开放的胸襟, 吸收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全面走向世界经济大舞台。
参考书目:
[1] 韩竹.WTO给我国各行业行业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娄底师专学报, 2013,(04)[2] 王茹.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 2011,(02)[3] 卢红飚.中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4] 郑家亨.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与统计[J].统计研究 , 2009,(10)
[5] 刘卫民, 任淑云.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
7.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大放光芒 篇七
在新课改背景下, 一堂公开课, 几乎看不到词语的教学。也许, 字词这一教学环节, 教师已要求学生在课外预习了。但大多数农村与城镇中学的老师都知道, 沉重的课业负担, 已经把语文挤到了最逼仄的角落, 学生哪有时间像模像样地去预习呢?除非这是一堂公开课!甚至有时连上公开课, 学生也没有时间去准备, 我自己就碰到了好几次这样的情况。原想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下, 上课时就可以少些环节。结果让学生站起来读课文的时候, 支支吾吾、字读错、句子读不完整的大有人在。但为了保持课堂的完整性, 我们只能是象征性地纠一纠音。在课后, 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听课老师这样议论:如果每天语文课这样上, 学生考试怎样考?因为检验我们教学质量的方式, 也是最权威、最量化的检验方法, 那就是考试。
记得上半年, 教了十年初三的我第一次接手初一教学工作。当时, 自己也兴奋得跟孩子似的, 因为终于可以用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上大展身手了。整整半学期, 每堂课都有几个年轻教师坐在教室后听我讲课。每一堂课下来, 自己感觉很好, 学生感觉很好, 听课的老师感觉也很好。自以为新课标就是不一样。到期中考试了, 结果却大出人意外。自己这两个班的平均分竟与成绩优秀的班级差了3分左右。
怎么会这样呢?是新课改的错, 还是成绩中心论的错?在这样的疑问下, 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备课可谓一丝不苟, 比如导语部分, 起码要找十几套教案, 进行比较筛选, 而且在许多时候, 导语还是我自己创作的。像上《斑羚飞渡》一文时的影片剪辑, 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备《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 导入部分用“对联游戏”, 也是思考了好几天。在上课这一环节, 因为每一堂课都有听课老师, 所以都很认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我也非常仔细, 平时也不乏面批。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仔细分析之后, 得出了答案:问题肯定出在课堂上, 因为我把每一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了。而问题的根源, 是我们以绝对的眼光看待新课标, 也就出现了误读和理解的偏差。
那么如何纠正错误, 以正确的方式用新课标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呢?
我认为, 首先是观念的问题, 就是要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 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新课标理念的精髓。俗话说,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在课堂活动中, 在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 必须分清楚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职责, 教师的责任在于组织引导, 学生的责任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而我们先前犯的错误, 是与传统教学进行了极端地割裂, 一方面忽视知识的教育, 一方面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 先前认为只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任由学生决定一切, 就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就是非常片面的观点。试想, 学生的知识底蕴, 看问题的眼光, 怎及得上教师?事实也是如此,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 是不能带动学生水平的提升的, 因为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但实际上由于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
早在40年代初, 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自主合作探究, 也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 更不是只有外国才有的东西。叶圣陶有句名言:“凡为教, 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他认为:“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 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因而, 他主张在教师“导”的前提下, 让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自行研究, 自求解决”, 在他的著述中类似的表达很多, 诸如“自动求知”“自己尝试”“自求探索”“自行研究”“自为理解”“自能领会”“自能作文”等等。叶先生的观点, 与其说于新课标不谋而合, 不如说叶先生的理念站在世纪的前沿。
其次, 是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 让传统教学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大放异彩, 从而实现传统语文教学和新课标和谐共处。
第一, 我们要认识传统教学精华的重要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希尔斯曾经说过, 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他又说:“传统不应仅仅被当作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传统应该被当作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我们必须清楚, 新课标与传统教学不是完全对立的, 而是继承与发展, 因此只有认识了传统精华的重要性, 才能对传统教学精华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二, 我们要全面了解传统教学的内容, 如果我们对传统教学的精华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也就无从谈发扬传统教学优势了。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诵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书声琅琅的课堂也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今天我们常在讲的“教学千法读为本”这个道理, 也是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识字与写字教学, 预习教学, 以及“双基”的落实, 也是传统教学中基础坚实的蒙学教育。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效地利用了青少年时期大脑发育的特点。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当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识字是基础, 只有打好了这个基础才能在读书和作文时博采众长。“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传统教学手段, 也被新课标所继承并发展。在新课标中, 只是提得更具体, 更符合时代的脉搏, 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它要求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能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突破固定不变的框框, 做到思想解放, 方法灵活, 富有创造性。
第三, 把传统教育的优势落到实处, 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方面。其实, 早在20年前, 在新课改还没有实施前, 就有人按照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方式进行着教育实践, 而且他们的课堂一片生机。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上海市几位特级教师的上课实录中, 就有于漪老师对《春》一文的记录。其中有朗诵和正音, 有学生的自由提问, 有教师对课文主题的引导, 有课文的细处解读分析, 于漪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 以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把握和独到的见解, 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适时点评示范, 达到了开启思维、高效对话的效果。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名师的教学行为包含了三个方面:以教师为主导的引导和启发思索;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提问;还有知识的教育与落实。这几点, 都是传统教学的优势内容, 而且, 加入了以引导、自主为双核的新课标教育, 做到了二者和谐而完美的统一。
想清楚了这些问题, 在第二学期, 我调整了课堂教学的方法。去掉一些花架子的东西, 在落实上做文章, 在培养兴趣上下功夫。比如:字词落实是我每一堂课都必须进行的一个环节。朗读时, 我提倡多样化的朗读方法。齐读, 散读, 赛读, 分组读, 男女分读, 个别读, 接龙式读书法, 片段欣赏式读书法等等。让学生做到情入课文, 心入课文, 读出趣味, 读出韵味。小组讨论, 也绝不流于形式。我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情况, 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同学, 杜绝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做看客。分组后, 指定一位学生担任组长, 负责讨论的整个过程。我把问题给学生后, 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的过程, 也绝不能脱离语文课本。让每位学生手拿课文, 边圈点, 边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在听取每一组的讨论情况时, 还适当穿插激励机制, 这样让学生知道, 他们的讨论过程老师一直是关注的。正因为自己的教学过程注重了以取得教学的实效为前提, 从而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知识落实了, 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 我们既要忠实的执行新课标的理念, 吃透新课标的精神, 又要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更要结合传统教育的精华, 让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这朵奇葩更加美丽, 更加绚烂。
8.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篇八
我国的孝道文化,其最可贵的核心是“缘人情”、“依人性”而确定的。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说:
洋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尙矣。
这是把美德礼仪从属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的卓越观点。古代统治阶级的文化体系固然是从治国的功利需要来确定道德规范,制定礼仪制度,为了“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才要“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形罚”(《史记·礼书》);但其确定道德规范和制定礼仪制度的最终根据还是“缘人情”和“依人性”。要国家强盛,固然是“非兵不强”,但仍然同时要强调“非德不昌”(《史记·太史公自序》)。“形势虽强,要以仁义为本”(《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所以,要“以德治国”并辅以“以法治国”,两者结合。所以,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建设现代的美德,而其中就包括了孝道这一美德。
孝,是仁之本。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本欤!”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行之有常)而信(言之有实),泛(广)爱众,而亲(近)仁。”(《论语·学而》)《孝经》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就把孝提到天经地义、人伦之大道与核心的高度。
《说文》解释:“孝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是说人子应该“善事父母”,承接上一代的事业和意愿的传宗接代。《孝经》解释:“孝,畜也。畜,养也。”就是要承担养老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还进一步指出,只是养还不够,因为动物也能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不单能“养”,而且“善事父母”,帮父母做事,从内心喜爱、尊敬、体贴、关切父母,使他们快活舒心。《释名·释言语》进一步说得好:“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悦好也。”由衷地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才是难能可贵的核心。出自内心感情,又见诸实际,付诸行动,见于形象,这才是“美”。
孝的基本含义是养与敬。养偏重于物质和事功方面;敬则偏重于精神与心理方面。而它们的核心则是内心的爱。
孝,还常表述为孝敬和孝顺这两个连用词。孝敬和孝顺,也体现在精神心理和物质事功两方面。传统孝道的精华还在于,要求孝敬和孝顺,也讲是非原则,并非无条件的,并非绝对的敬顺和盲从,并非提倡愚忠愚孝。《孝经》中孔子回答曾子“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时,说:“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样才能使父君免于无义无道,失其家和国,这才是真正的爱父爱君,为家国好。这就是说,如果父母合乎义理,则敬顺服从;不合义理,则要争。当然,这个争,不是凶残斗争,恶意争执,而是善意的诤言、商讨和规劝。即使拼死相争,也是为了大义。道理要争,话要说明,但态度要好,仍是出于爱心。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人走极端,把孝敬、孝顺发展到无条件盲从,把等级权威强化到不合人情的地步,使孝道离开了原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根本,则是其流弊,而非其初衷。例如,朱熹说:“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文集·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一》)后来再恶性发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不讲道理,无条件服从,生死予夺,是绝对错误的。
传统孝道,还有一个十分可贵的精华,是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和基础出发,将其可贵的出发基础和核心观念“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博爱思想,推而广之,指向不独孝其父母,而且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孝为仁之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可见孝要推广到博爱。
今天我们要建设、发展、促进新时代的孝道文化,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中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到“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等思想的精华,并批判其糟粕,与时俱进,扬弃一些过时了的部分。例如:“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办喜事,要“二拜高堂”的磕头(现在新式婚礼都改为鞠躬了);父母逝世后,为官者要辞官归里,守孝三年;平时,要早请示,晚汇报。我们今天有报效社会和国家,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想,已经淡化“光宗耀祖”,“光耀门庭”,为一姓一家“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孝道观念。我们还要继续建设、促进和发展新时代的孝道文化。
将家庭的孝道推广到社会上,形成广泛的敬老博爱,这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风气。社会化的敬老爱老,也影响到古代官方采取很多优待老人的行为,例如在节日给老人送衣食钱帛,请老人赴宴,给老人尊荣的虚衔等等。在今天,我们社会上也有很多尊老敬老的新民俗,有敬老院、养老院并有不断改善,提高质量的措施。现在,很多城市发放了老年优待证,让老人免费游公园,坐公交车等。
随着新时代孝道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养老敬老的设施与内容形式,将不断改善和提高,使新时代孝道文化日益丰富,创造出日新又新的局面,以促进我们的社会日益幸福美满!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07-10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08-26
中国传统文化周易09-16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09-27
中国传统文化体会11-06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11-20
中国传统家宴10-31
领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06-30
中国传统文化茶作文06-17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免费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