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导入生活化

2024-07-05

课前导入生活化(通用8篇)

1.课前导入生活化 篇一

第一环节:播放歌曲

播放歌曲《花木兰》,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这一环节主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对木兰的兴趣。

第二环节:花木兰介绍

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放给学生看,初步形成对花木兰的感性认识。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

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因为诗歌文字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行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

2.课前导入生活化 篇二

一、悬念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进行的, 悬念是教师抓住了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 以问题的形式提示矛盾, 让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欲罢不能、牵肠挂肚的感觉, 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述《伟大的开端》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大家都知道, 为了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在开国大典上鸣礼炮, 当时是54门礼炮齐鸣28响, 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 那么, 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又是怎么成立的?

二、谜语导入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 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就会力求认识它、研究它、想法获得它, 而谜语以它的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 越来越被学生喜爱, 每次猜谜, 学生总是兴趣盎然, 踊跃回答。如在讲《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 我先出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 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 谜底是“我国古代一人名”。学生听后, 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当听我说出谜面时, 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三、音乐导入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 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 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有选择、有目的地运用与教材内容合拍的音乐导入新课, 能够创设一种情与景, 意与景融合的艺术境界, 通过动情的音乐语言, 传达动情的事物, 从而交代背景, 渲染气氛, 启发想象, 唤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如在讲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时, 可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边听音乐边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蕴涵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 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 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四、图片导入

历史讲述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年代久远。要把历史的内容由抽象变直观, 由遥远拉到眼前, 对学生才会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运用图片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 可以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 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 并且印象深刻。如在讲述《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时, 先出示一张美国国旗图片, 然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美国国旗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 老师解释:13条横条带象征美国独立前的13个殖民地, 50颗小星星象征美国现在的50个州。现今的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 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可就在二百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 那么, 美国是怎样赢得独立的呢?华盛顿又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呢?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 教师先展示两幅图片: (1)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的残迹; (2) 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法国作家雨果称其掠夺者法兰西、英吉利为两个强盗……这已凝结了一百四十多年的伤痛, 是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联系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越是贴近生活, 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历史知识往往被认为和生活无关, 因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材内容,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和生活情景入手, 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之中, 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厌倦情绪, 使学生感受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使消失已久的历史有了生活味, 从而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如在讲述《电气时代的来临》一课时, 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 每当我们打开电灯看书, 打开电视看节目, 或者使用微波炉的时候, 我们都需要什么呢?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

六、电视媒体导入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 成长期的青少年有极强的表现欲, 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同许可。如果教学中能很好地抓住他们的心理, 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机会, 他们的学习就会很投入。根据这种状况, 在教学过程中, 把《幸运52》和《开心词典》的快速抢答方式引进历史课堂,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中, 我先问同学“诗仙”“诗圣”分别是谁?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我的话还没说完, 几个急不可待的同学马上抢着说出了答案。这样, 在上新课之前, 几个小小的抢答已完全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还可利用电视的形、光、声、色等导入, 如在讲《蒋家王朝的覆灭》一课时, 播放一曲威武雄壮的战歌, 同时配以一组解放战争胜利的投影片来渲染课堂气氛, 看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伟岸英姿, 看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气概, 看五星红旗飘上总统府的胜利凯旋……学生在这雄壮的歌声中, 精神振奋、思绪激昂。

总之, 以上六种课前导入方法, 为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当然, 历史教学的课前导入方法还有多种, 但导之有法, 导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都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都要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

(普兰店市第十九中学)

摘要:有效的历史教学要注重有效的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影响一节课的成败。结合历史课特点、学生心理特点, 现代历史教学的课前导入方法可分为悬念导入、谜语导入、音乐导入、图片导入、生活导入和电视形式导入等等。

3.高一英语新教材之课前导入 篇三

【关键词】英语  课前导入  教启发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04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使人联想起英语教学也必须重视“源头”,才会有“活水”来。

教学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或工作,长时间过多地采用某种单调呆板的模式,就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学生的学习常处于程式化的状态,就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领悟知识,进入自己的“角色”,这种学习状态其效率势必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讲究英语课前导入艺术,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活起来。上课伊始,教师三两分钟的导入,犹如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教师巧妙设计、扣人心弦的引入,耐人寻味的设问,独具匠心的渗透,均能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Well begun is half done.),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灵活地进行课前导入,是关系整堂课成败的关键。

英语课前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差异、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类型,结合所教学生实际,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原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我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所学语言材料特点和导入手段,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图片导入

1.利用现成的教材插图导入。

教材每单元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图片有的创设情景,有的提示教材重点或难点。贫困山区的高一学生见过的事物较少,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机械讲解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更不用说调动学生兴趣了。所以,恰如其分地运用直观图片,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均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觉得身临其境。

2.利用多媒体图片进行导入。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系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声音、影像、动画等手段集于一身,其交互性能好,信息量大。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兴趣,它能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捷径,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益,达到教学目标。例如,讲授Book2 Unit 6 Lesson44:Christmas with Jenny,Lesson45:Li Ming’s Favorite Festival两课时,利用网络上搜集的加拿大风光图、圣诞节盛况图,包括圣诞老人、圣诞树,以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有关图片等等,让学生兴趣盎然,身临其境。

二、实物导入

实物是巧设情景最直观有效、最简便的手段,它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和交际化。实物导入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交际活动情景,把实物带入课堂,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而且方便、简洁、语境真实。

三、视听导入

视听法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之一,播放电影片断或英文歌曲能够使学生在充分的视听效果中愉快学习。如身临其境的画面、美妙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会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视听感受,从而促进其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Book2 Unit 2 Colors and Clothes,向学生展示一些色彩缤纷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各种物体的不同颜色,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使学生在视听中获得顿悟,在顿悟中享受愉悦,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又如,讲授“一般过去时”,利用歌曲形式,其导入效果不同凡响。选择有“一般现在时”的歌曲播放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去跟唱,等学生熟悉了以后,再要求他们把歌曲中“一般现在时”改为“一般过去时”,反复演唱。

Song: Leaving on a jet plane

(Change all the verbs in the first verse into the simple past tense)

All my bags are packed, I am ready to go,

I am standing here outside your door,

But the dawn is breaking, it is early morn,

The taxi’s waiting, he is blowing his horn,

Already I am so lonesome I could cry.

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和理解,远比干巴巴地做语法练习要强得多。它能将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变得富有生机,令学生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真正充分享受课堂。

四、巧问导入

教师课前机智巧妙的设问,无疑是一个调味剂。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有目的地设疑问难,讲究提问质量,问得有启发性,切忌发问肤浅。在提问方式上,少问些“是什么”,多问些“为什么,怎么办?”提问应注意难易度适中,科学合理,才能避免冷落后进生,使学生都能人人参与、个个发展。

五、游戏导入

高一年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童心未泯,爱玩、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创设情景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以达到乐学的效果。正如教育家罗琳所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游戏的形式很多,例如,讲授Book1 Unit 7要求学生掌握数字的表达方式这一内容时,可巧妙设计一轮猜价格游戏,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有奖竞猜”。这样,原本枯燥的一节课顿时变得热闹非凡,笑声不断,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

六、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还可以用类比导入、背景知识导入、时事导入、讨论导入、演讲导入等。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类型,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原则加以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同时还应避免盲目追求表面的花哨和热闹,不顾及导入内容,使导入流于形式的做法。“教无定法”,只有导入的得法,才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2]李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全书.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4.

4.课前导入生活化 篇四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利用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意味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对此应怎样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第二单元

马的政

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师]前面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说,皇帝在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加强皇权的问题上。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古代的西方又是怎么一会事呢? [生]想!

[师]在古代的西方,人们非常热衷于民主政治和法律的建设,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从古希腊罗马那里逐步发展而来的。可以说,不了解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就称不上真正了解西方。接下来我们首先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方古代文明,请同学们先阅读材料:

德国伟大的法学家耶林有一本著作,名曰《罗马法精神》,他在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法学家耶林先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罗马法与罗马帝国宏大历史有何丝丝缕缕的关系呢,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教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浏览两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分别英国的女王和首相,请问他们谁的权力大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这些内容。

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620年一艘美丽的“五月花号”帆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一次改变世界的航行。船上载着102名怀揣着梦想与信念的清教徒,在茫茫大海上飘荡了66天,途中他们经历过饥饿、疾病、寒冷的威胁,曾一次次在生存和死亡之间挣扎,度过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就要在陌生的新大陆靠岸前夕,他们签署了一份共同的契约,这份契约承载着他们的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对对信念的执着即历史上有名的“五月花号公约”。这则区区不到300字,富有创意的社会公约可看成是美国民主之花盛开的前奏,是理解美国的源头和钥匙。今天美国普利茅斯城决定复原“五月花”号作为一艘展览船,作为普利茅斯移民社会发展的标志。那么,就让我作为船长带领大家乘着这艘复原的“五月花”号,穿越时光,探寻美国先贤们是如何缔造他们的民主之梦?

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在欧洲大陆上,有两个强大的国家,它们经历过百年的战争与对立,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交战国。二战结束以后,两个领导人认识到敌对只会让彼此陷入战争的深渊,于是两个走向和解,并携手共创一个统一的国际组织,就是今天的欧盟。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这两个国家的名字呀?它们是怎样走向现代化的强国之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法国和德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第四单元近

略、求

主的潮

第十课 鸦片战争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有八幅浮雕,第一幅就是虎门销烟的场景,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坚强决心。虎门销烟后,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十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天下“太平”是中国老百姓数千年不变的愿望,“天国”是西方基督圣经给世人描绘生活理想。如果能生活在“太平”“天国”,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啊!19世纪中期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在建立人间“太平天国”的理想引导下,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是谁为中国农民描绘了这样的理想呢?

这个人叫洪秀全。他和他所创立的拜上帝会为人们阐述了“太平天国”的理论。洪秀全是何许人?他为什么能把中国农民的理想和西方理想结合起来?我们就来了解他是如何组织起百万民众,加入到建立人间天国的理想当中的?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由此爆发。由此导入新课。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第十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同学们,想必大家都是共青团团员了吧?会唱团歌不?在这首团歌里面,有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爆发,会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呢?这件发生在86年前的历史事件它是怎么发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十五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革命的失败,那么,同学们回想一下,大革命是怎么走向失败的呢? 学生答: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比如:“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革命面临严重危机。中共是如何孵出小鸡来的?也就是中共如何摆脱危机,使革命重新走向高潮的呢?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

国共十年对峙后,日本大举侵华,揭开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合作,共同抗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内容。

第十七课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十八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 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三、四名。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第十九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这也是两国关系最佳状态。回顾中俄关系,可谓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沙俄时代对中国的侵略;十月革命给中国以方向;中苏的兄弟情谊与交恶;中俄的战略协作关系„„回首这一切,不禁更让我们关注这个和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同行了近半个世纪的邻邦的命运,这一切应该从十月革命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 现

国的政

统一

第二十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提问:英国、日本、美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新中国将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

第二十一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而遭到严重的挫折和破坏,这种情况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发生了全面的改变。“民主政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翻开历史的记忆,这是疯狂的混乱的,让人痛心疾首、不堪回首的十年。为什么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在不同的时期会有这么大的反差?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从中找寻答案。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

通过《七子之歌》使学生回忆澳门回归的历史。点明澳门能够回归祖国,是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它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七单元

国的对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教师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第二十四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材料一:“一九七一,十一月十一,万里大江横渡,一望长空尽碧。此去欲何为?擒虎子,入虎穴!” ——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在飞机上写下了这首词。材料二:在1971年的一次国际大会上,乔冠华开怀大笑,有西方人士称“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一些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振臂高呼,但一个国家的代表却哀叹:“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教师提问:看材料一,你能想象乔冠华当时的心情吗?看材料二,乔冠华为什么事笑的那么开心?该事件出现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第八单元 当

局的多

第二十五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展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句话

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十六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的两极格局。但是在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多个区域或国家的综合国力加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那么这些多极具体指哪些?又是怎么形成的?这是本节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第二十七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5.试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课前导入 篇五

关键词:课前导入,误区,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虽然一般的课堂导入只有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 但是一个好的导入却可以带活接下来的四十分钟的教学活动,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技巧。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它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物理这门课,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 同时, 物理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等的培养也具有很多的优势, 因此学好物理这门课程无论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将意义非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 在上物理课之前, 要努力上好课前导入部分, 争取为物理教学工作开一个好头。

一、课前导入的误区

1.导入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一提到课前导入, 教师就会想到在课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回忆, 或者是给学生讲几个学生早就耳熟能详的物理学家的故事, 这样的课前导入事实上很难起到导入应当起到的效果, 并且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2.导入形式大于内容

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很注重课前导入部分, 这当然是好事, 然而问题就是很多教师是为了导入而导入, 过分地注重导入的形式, 而忽略了实质内容。例如, 为了增加导入的趣味性,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 往往严重偏离了物理学科, 让物理导入变成了学生的游戏时间, 这样就失去了物理导入的实际意义。

3.导入时间过长

一般而言, 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控制在三到五分钟之间, 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一个导入占用了太多的时间, 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进度。

4.课前导入偏离学生的实际

课前导入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无论是举例子还是提问题都不能偏离生活实际, 否则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还会出现反作用, 例如, 当教师利用提问进行导入的时候, 由于所提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 使得教师的问题一出, 班里立刻变得鸦雀无声, 试想, 这样的导入又怎么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一定要努力避开这些误区, 努力让课前导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以便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只要符合这些要求的都算的上是优秀的课前导入, 以下几种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到的几种导入方法。

二、常用的导入方法

1.生活实例导入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 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一特点,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 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 我在上到关于热的现象时, 我就从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入手进行导入工作, 像是我们平时打开冰箱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些白色的雾气涌出来、家里用的樟脑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慢慢变小直至最终消失、灯泡用久了会发黑, 等等, 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 很多学生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一旦把这些学生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拿到课堂上来讲, 学生立马会产生好奇心, 并迫切想要知道这些现象里到底包含哪些物理知识, 这样不用教师要求, 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也会认认真真地听教师讲课, 以期能够在教师那里获得答案, 满足好奇心。

2.悬念导入法

一般来说, 人们在看书或者看电影的时候, 都不希望事先知道结局,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而带着好奇心去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会让活动本身更具吸引力。根据人的这一心理特征, 在上物理课之前, 就可以采取悬念导入法, 教师要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悬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样边思考边学习的效果当然会很好。例如, 我在上“大气压强”的内容时, 就给大家变了一个“小魔术”。首先, 我拿了一个塑料瓶子, 并在这些瓶子的底部用针扎了很多小孔, 接着再往瓶中灌进去一些水, 然后迅速的拧紧瓶盖, 这时候, 学生就会发现, 水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会从底部的小孔中流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我看见学生在下面都睁大了好奇的双眼, 希望能够得到答案, 这时候, 我就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认真听我接下来所讲的内容, 让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去寻找答案、解除疑问。

3.实验导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是一种融合了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等为一体的活动, 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这些优点, 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导入。例如, 当我在讲到惯性的内容时, 我就给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 首先我拿出一个杯子, 接着在杯子下面放上一块手帕, 这时候, 我就问同学们:“大家觉得一旦我把手帕从杯子下面抽出来, 杯子会倒下来吗?”这时候, 大部分的同学说杯子会倒下来, 接着我握住手帕迅速地把它从杯子底下抽出来, 结果杯子纹丝不动地立在那里, 这样, 很多学生都感到很惊奇, 这时候, 我在顺势导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物体存在的惯性所导致的”。通过这个简单的小实验, 学生不但亲眼看见了惯性的作用, 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惯性的概念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 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进行实验导入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来, 例如, 我在上到“杠杆原理”的内容时, 就拿来了两块用钉子钉在一起的木板, 然后我就请学生上来帮我用手把这个木板掰开, 这时候很多自认为力气很大的学生都纷纷举手要求上来试一下, 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接着, 我又拿出了一个工具螺丝起子, 接着找了一个比较瘦弱的女生上来用起子把木板撬开, 结果这个女生很轻易地就办到了。通过这个实验, 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杠杆原理的讲解。利用这样一个由学生参与的实验进行课前导入, 起到的效果往往更加理想。

4.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也越来越广泛。多媒体与常规的教学工具相比具有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等一系列的优点, 而这些优点刚好就是课前导入所需要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导入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例如,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一个模拟实验, 甚至是一首歌曲, 通过这种导入方式, 学生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 自然会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 课前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种, 只要教师积极努力地去探索、去研究, 会发现更多的有效的导入方法。

6.高中物理教学也不能忽视课前导入 篇六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前导入;兴趣激发

G633.7

纵观现行的中学高中物理教学,有一个通病值得引起注意:教师无论是新课教学,还是复习课,都很少注重上课前的5分钟,总是会抢时间,让学生直接进入物理知识学习的海洋,一堂课后,学生往往是一问三不知。为何呢?笔者认为,是脱离了学生的学情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兴趣问题。对策是:巧设课前5分钟的教学情境,以学生实际入手进行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巧妙地、自然地、恰当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探求与学习中,并能把学生迅速带入物理情境之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善于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整、缜密。

一、巧设课前设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要让学生成为好的思考者,教师作为好的设问者也应是好的思考者。好的设问决不是随机或随意提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设问之前一定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反思。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实际中提出

我所接触的学生,都是被拔尖后的二三流学生,我曾经不考虑这方面的学情,导致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过高,学生无人可以作答,一致影响到整节课的顺利推进。

2.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冲突中提出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在学习新知识时,对学过的旧知识进行遗忘,更不用说相互间的新旧知识联系了。教学时要特别注重这方面的问题设计,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才符合高中物理学习的要求。

3.从学生的思维节点、难点和疑点从提出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在课堂中可以这样设问: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为什么还会有胜负呢?这个问题可以说从学生思维的节点、疑点中、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提出,极易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善于捕捉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1.通过生动、趣味、新奇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利用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學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内容的观察、研究、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解释物理现象的本质、内在规律。因此,课前可设置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学习。

通过趣味实验的刺激,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迫切想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带着这些问题,大家热情地投入到讨论、交流、探索中,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获得了相关知识内容,也体验了探索的快乐,课堂效益大大提高。

2.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或是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利于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提升学习兴趣。就其长远角度而言,这样的考题,也是高考试题常命题的方式。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的现实问题,极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渗透德育、生命教育等等。

3.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进步,学校配置多媒体设备越来越先进,对直观性教学 ,增加学生感性认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对媒体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来,创设问题情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推进课堂顺利进行。

4.通过读文章、讲故事、说笑话、甚至是猜谜语等创设问题情境

有许多文章、故事是很有感染力的,说笑话、猜谜语等都是非常轻松愉快的。通过这些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疲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开展课前学科知识竞赛

通过课前学科知识竞赛,以试图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苦学、死学变成乐学、善学。

我们所接受的高中生,由于受高中录取批次的影响,录取的都是第三批次的,缺乏优等生是普遍现象。教学中无领斗羊,很多课堂出现学生听天书似的,死气沉沉。面对新课程课堂中所涉及的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对于学习能力差、意志不够坚强的学生越来越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做法是:每周1-2次,竞赛题一是学生学过的知识题,难易适中,教师事先从学过的旧知识中改编或原型题;二是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题,一般较容易,用于督促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竞赛题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逐渐拔高。竞赛形式以小组定位答题和抢答题形式完成,教师事先做好记录表格,每个月小结一次各小组的竞赛成绩,一学期总结一次各小组的总成绩。

课前学科竞赛导入新课,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参与,尽管有的学生还可能对物理知识并没有多大兴趣,但他们对获得“第一”的成就感有很大兴趣,因此,课堂竞赛导入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思考和练习,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学有所获,学得更有意义,具有乐趣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有效的课堂导入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恕不能一一列举。

总之,有效的课堂导入,对于一节课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底子较薄弱的教学对象尤为重要,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当然,兴趣的激发很重要,兴趣的保持也很重要。在这方面,只能另作问题交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蒋琴娥.有效导入----敲好课的第一锤[J].科学大众,2007,(9):121.

7.课前导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 课前导入 重要性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73

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初中生年纪比较小,很容易注意力分散,时常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不能拓展自身思维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课前导入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途径。

一、课前导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政治是初中生普遍头痛的科目之一,因为其涉及的理论知识繁杂多样,使得学生常常对其束手无策,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而良好的课前导入有利于解决该问题。良好的课前导入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就将自身代入到学习政治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起来,让学生能够对初中政治的相关知识进行主动学习与思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中,这对教学效果提高有很大帮助。

2.有利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相对于其他科目的课堂来说更加枯燥。由于理论知识太丰富,学生不能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初中政治课堂的气氛常常是压抑沉闷的。而课前导入的有效运用能够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得到缓解,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初中政治的相关知识。学生既不会在压抑的课堂氛围里昏昏欲睡,也能够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拉近师生关系,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课前导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疑问导入

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环境出发,针对初中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运用有效的课前导入方法。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旺盛这一特点,设置疑问,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够带着教师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在教师的讲解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进行认知自我的相关知识点讲解时,可以向学生设问:一个人的外表能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你的家人朋友谁的性格好?好在哪里?这样的问题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的思考中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悦纳自我”,教学效率随之提高。

2.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法是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课前导入方法能够让学生将自身角色代入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在情境中设身处地地感受相关知识点的内涵,理解相关知识点的运用。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引导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脑海中产生相应的画面。

例如,教師在进行“平等与尊重”知识点的讲解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与教师角色互换后会怎么做。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讨论,教师即可在学生的讨论中写下“平等与尊重”的板书,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

3.时事导入

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时事导入的方法也是良好的课前导入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有感染力的新闻故事,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达成课前导入的目标。

例如,教师向学生讲述有关情绪波动的科学研究报告后,让学生总结人类的情绪有哪些,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即可引入本节课“情绪”的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法与时事导入法不同,时事是基于现实新闻或研究报告而发生的事件,故事则是虚拟的,旨在激起阅读者和聆听者的内心共鸣。教师在进行故事导入时,可以向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政治小故事,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课前准备活动中提升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点的认知印象,有效避免因枯燥的灌输教学而导致的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

例如,教师可结合诚信、友善、平等、自由等教学内容创编小故事。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政治的课前导入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初中政治教师利用这种教学艺术可以让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接受初中政治的相关知识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8.初中科学课前导入方法探究 篇八

笔者听过很多教师展示的教学比武课或观摩课, 感觉凡是特别优秀的课, 听了特别舒服的课, 其课前常有一个精彩并独具匠心的导入, 能让听课者 (教师与学生) 在没有看到执教者之前, 或是执教者没有开口前, 从先前的一种课程思维状态很快转入到学习科学的思维状态中。

一、挖掘情感因素, 实现以情优教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总会产生各种情感,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 学生和教师的情感都渗透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情感这一因素, 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何挖掘情感因素?一是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从情感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组织;二是拓宽或延伸教材内容,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 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展或延伸。我们只要用心体会、挖掘、收集, 几乎每堂课都能找到自己所需的情感因素。

案例1:《安全用电》教学

杭州市第十中学的市教坛新秀朱老师, 在一次杭州市教研活动中, 执教了《安全用电》一课。课前, 朱老师让学生观看短片《中国达人刘伟的故事》:“刘伟, 1987年出生, 在10岁时因触电失去了双臂。但他自强不息, 12岁时开始学游泳并进入了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 仅仅两年之后, 就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为能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夺得金牌, 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导致了刘伟免疫力下降, 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在医生的劝告下, 他不得不放弃游泳, 但很快他又有了另一爱好———音乐。23岁那年, 刘伟出现在《中国达人秀》的比赛现场, 用脚趾演奏钢琴曲《梦中的婚礼》, 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刘伟说:‘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 要么赶紧死, 要么精彩地活着。’”

看完视频, 朱老师请学生谈谈感受。有的说刘伟对生活自强不息的态度值得学习, 有的说安全用电尤为重要, 等等。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瞬间展开, 震撼的感受一触即发。接着, 新课导入自然顺畅, 听课者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 朱老师在《安全用电》的教学中充分挖掘, 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不注意安全用电, 将导致一个正常人变成残疾人的严重后果, 并对其进行拓展、延伸———中国达人刘伟自强不息的故事。观看视频强烈地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效率, 增加了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而且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教育意义, 从而实现了以情优教的目的。

二、创编游戏竞赛, 激奋内心状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那么, 如何使学生达到这种状态?笔者认为在课前创编游戏竞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教学中可作为导入课题用的游戏是相当多的, 如角色扮演游戏、小品剧游戏、拼装模型游戏和实践操作游戏等。教师若能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 利用常见材料大胆地设计各种游戏, 那么就可使课前导入变得生动有趣。

案例2:《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教学

在全国第三届“睿达杯”初中科学名师课堂教学峰会活动中, 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深圳的雷老师执教了《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一课, 其课前导入是:一、播放视频与歌曲, 内容是在优美的“团结”歌声中, 展示班级学生的生活照片, 如学生和老师一起吃饭、拔河、跳绳、做眼操, 等等;二、课前小游戏———学生做教师指令的相反动作, 全体坐下 (全体起立) , 向前转 (向后转) , 用力拍拍你的脚 (轻轻拍拍你的手) , 再轻一点 (用力一点) , 请站立 (请坐下) ……接着, 课堂导入为:我们来玩“沙子”好不好?学生在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内心状态下,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课的教学。值得一提的是, 接下来的整堂课围绕着学生玩“沙子堆山”的游戏进行。

在上述案例中, 雷老师正是利用初中学生喜欢游戏、好动好玩的特性, 通过播放生活视频和歌曲, 让听课者融入其中, 又通过逗人的实践操作游戏———相反动作, 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从而顺利导入到新课中。接着, 又通过“沙子堆山”的游戏, 形成了学生互相激励、团结奋进的学习场景。

三、创设问题场, 提供思维线索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又叫做设置“问题场”, 它能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提供思维线索, 进而达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目的。

如何创设问题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紧扣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现象或事例创设问题场;二是运用多媒体集结问题素材创设问题场;三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过程、现象、疑问等创设问题场;四是倡导学生参与和思考生产、生活中的科学活动创设问题场;五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和课内外比较创设问题场。[1]总之, 在学习中创设“问题场”, 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因素的相互作用, 也即“场”的作用, 可以促进科学问题的酝酿和生成。

案例3:《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

在浙江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中, 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外国语学校丁老师执教了《原子结构的模型》一课。课前, 丁老师播放了视频《从一亿光年到0.1费米的穿梭》:从广袤的宇宙空间, 到太阳系, 到地球, 到一座建筑物, 到一所学校, 到一个运动场, 到一位学生, 到一只手, 到手的内部……视频将学生的思维从宇宙空间带到了一个大家都有但同时又十分陌生的微观环境。建立在学生已有“分子由原子构成”知识的基础上, 丁老师提出了:“你看到过原子吗?”“原子可以再分吗?”等问题, 接着再运用难以认识、观察、描述的一些事物变得直观、易懂的模型法, 点出教学主题, 同时设计成了一副对联“观微观世界精彩, 探原子结构模型”, 拉开了一堂课的精彩序幕。值得一提的是, 新课结束时, 屏幕再一次显示了开课时的那副对联, 并请学生注上横批, 结果出现了诸如“微观世界真奇妙”“科学很神奇”等五花八门、妙趣横生的横批。

在此案例中, 丁老师通过视频展示, 巧妙地创设了“问题场”,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身体部件”产生兴趣:我身体上的微观粒子到底是怎样的, 可不可以再分……这样的导入,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源于身边, 学习原子结构模型是为了解自身组成的需要, 而不只是为学习原子结构而学习。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 兴趣自然得到了激发, 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有一位学者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 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 涌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新课课前的导入技巧还有很多, 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 几乎每堂课都能挖掘到我们想要的素材, 达到课堂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获得融资的商业计划书怎么写下一篇:工程实习报告实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