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精选8篇)
1.小学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一
梧塘中心小学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
梧塘中心小学学校占地面积7676平方米,建筑面积8285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11013人,教职工46人。
学校确立以“一切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创办一流学校,培养合格的有特长的学生”为办学目标,以贯彻“两全”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改革、发展、创新”为办学思想。校领导带领全校师生扎实走好三条路:一是科学管理立校之路,二是教育科研兴校之路,三是素质教育强校之路,实现了学校跨越式的大发展。学校仅用8年的时间就以高分跨入福建省示范学校行列。2001年,学校通过了泉州市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的检评。2001年以来,先后荣获福建省第八届、第九届文明学校、福建省党政工共建先进教工之家、福建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福建省交通安全先进单位、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少先队工作金奖学校、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泉州市文明学校、泉州市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泉州市体育工作先进校、泉州市艺术教育先进校、泉州市课程改革工作先进校、泉州市校务公开示范单位、泉州市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泉州市交通安全文明学校示范校等五十几项荣誉称号。学校被确定为中国首批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福建省青少年道德建设实验学校,泉州市科技教育活动示范校,泉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泉州市课程改革基地校,泉州市行风建设“树新培优”示范单位。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本科学历10人,大专学历的教师67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教师总数的80%,小中高5人,小高65人,小高以上职称占教师总数的73%。3位教师参加省、市学科带头人培训,31位教师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91位教师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14位教师被评为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6位教师被评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2006年以来,教师参加省、市、县优质课比赛33人次获奖,其中6位教师荣获省、市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46位教师荣获省、市、县表彰。教师撰写的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CN刊物的有85篇,获奖121篇。17个课题报送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验收或获奖。目前还承担县级以上立项课题10个。学校被评为泉州市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单位。学校教师制作的网页荣获福建省文明风网站文明形象展最佳子网。2008年荣获福建省基础教育科研活动组织奖,泉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操行评定合格率达100%,年保留率达100%,应届毕业生的毕业率达100%,全科合格率达98%,优秀率达60%。县对毕业班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我校的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连续五年名列前茅。2007年,我校语文科平均分90.18分,及格率100%,优秀率97.91%,数学科平均分92.97分,及格率99.48%,优秀率97.13%。2008年,我校333个学生参加考试,语文科平均分88.7分,及格率99.7%,优秀率99.10%,数学科平均分95.58分,及格率100%,优秀率97.9%。学生参加全国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荣获全国一等奖,并代表福建省晋京展示成果,大型歌舞《采一片新绿送给你》参加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春节校园文娱晚会优秀节目评选荣获全国一等奖,学生参加市“三模一电”拼图比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参加市英语口语竞赛、六项技能竞赛、劳动技能竞赛均荣获团体三等奖,参加县级以上的各项竞赛活动获奖二百多人,学生参加县英语口语竞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县小学生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比赛均荣获团体二等奖。学生撰写的习作发表在省级刊物二百多篇,参加市作文通讯赛荣获团体一等奖。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树立了学校的良好形象,学校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当地干部群众支持办学的热情空前高涨,教育资源不断地流入学校,学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几年来,学校投入资金几百多万元建置了二百米环形塑胶跑道,建有校园网,智能广播系统,35间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电视。教师备课室配备电脑、空调,学生电脑室电脑更新换代,多功能教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图书室、阅览室、自然实验室、乒乓球室、茶艺室等专用室及时添置器材,设施齐全。先进的办学条件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评价要素标准自评 C1 办学思想 自评分 30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改革、发展、创新”为办学思想,以“一切为了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办学理念。首先,管理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①超前发展的思想。充分认识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具有滞后的特点,树立前瞻意识,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适度超前发展,例如,几年前,我校就意识到校本课程的重要性,率先编写了《安溪的茶》。②连续发展的思想。在学校规划,设备添置,课程开设等方面既考虑到现在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考虑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稳步发展。③协调发展的思想。在学校内部,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协调发展。在学校外部,学校的发展与其它社会要素、自然要素协调平衡。④整体发展的思想。学校教育是个整体。从教育的内容看,包括德、智、体、美、劳;从课程的安排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从学科类看,包括语、数、英、思品、社会、自然、体、音、美、劳等学科。要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各科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高。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素质教育文件精神,制订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构想,整体思路是:
1、牢牢把握一个宗旨:学校以创办一流学校,培养合格的有特长的学生为目标,以贯彻“两全”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努力抓好两个建设。一是硬件建设,着重抓设施设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实力。二是软件建设,加强校风建设,开发学校形象资源。
3、扎实走好三条路:即科学管理立校之路、教育科研兴校之路、素质教育强校之路。
4、积极构建四个模式:即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以立志成才为主题的激励性德育模式,以优质高效为标准的效益型后勤模式,以科学民主为特征的舒畅型管理模式。
5、努力形成五个框架:(1)建立有前瞻意识,勤政兼洁,团结协作,勇于开拓的领导班子和良好的运行机制。(2)组成有良好师德修养,教学业务精良,工作作风务实,富有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3)健全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合理、规范的,具有民主性、易行性、有效性的考核奖惩机制和依法治校的管理体系。(4)建设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装备先进,设施完善的基础工程和陶冶师生情操的育人环境。(5)建立培养爱学、乐学、会学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的教育教学秩序。
学校制订了《2003—2007年学校发展规划》、《2008—2012年学校发展规划》和《课程管理方案》。2007年5月修订了学校管理制度,制度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以素质教育、文明学校和示范校的标准为依据,周期性地开展自我评价,并主动利用自评结果调整学校发展计划。
C2 班子素质 权重分 30 自评分 30 班子建设以勤政、廉政、务实、高效为目标,通过抓强化学习促思想建设,抓校务公开促廉政建设,抓述职制度促勤政建设等途径,努力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以增强班子成员特别是校长对群众的感染力、号召力和支配力。学校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支部充分发挥保证和监督作用。学校设立了校长室、党支部、教导处、教研室、总务处,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运作有序。学校领导班子12人,平均年龄45岁,大专学历11人,小中高职称4人,专业结构合理。校长周淡水参加省第一期骨干校长班培训,书记、副校长均参加提高班培训,持证上岗。班子成员团结协作,战斗力强。周淡水校长先后被评为县新世纪
十、百、千、万园丁工程首批优秀校长,县优秀拔尖人才,泉州市科教兴市活动先进工作者,泉州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泉州市劳动模范,泉州市名校长提名奖,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获福建省星星火炬奖章,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王宁飞书记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评上小中高职称;苏志中副校长被评为市创安先进工作者,当选县政协常委;白俊毅副校长被评为县党政工共建先进教工之家先进个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殷千枝教导、苏槐生主任评上小中高职称;殷千枝被评为县优秀教导主任;黄良水副主任被评为省思品学科带头人;苏龙霞副主任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市师德标兵。行政人员编写了《安溪的茶》、《早会教育》、《中华文化素养》等校本教材。全校十几个课题均有班子成员负责参与,班子成员撰写的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CN刊物的有三十多篇。校长周淡水被聘为县校长培训班兼职教师,多次为县校长培训班学员、学科带头人开设专题讲座,多次在省、市有关会议上介绍学校办学经验。班子形成了勤政、协作、务实、高效的领导作风,公正廉洁,严以律已,作风民主,团结协作,无内耗,战斗力强。班子成员能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教学,指导教改,能按有关文件规定兼课、听课,听课节数均超过规定的节数。全体教职工对班子工作的满意度和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均超过90%。
C3 内设机构 权重分 10 自评分 10 学校机构设置齐全,设立支部室、校长室、教导处、教研室、总务处、少先队部,配有中层干部8人。
学校建立岗位责任制,各机构职责上墙,职责分明,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处室有办公地点,配备电脑、内部电话,设备齐全,布置规范。
C4 运行效益 权重分 30 自评分 29 我校被定为安溪县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校,2002年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并有效行使职权,在学校中有威信,得到教职工的支持和尊敬,教职工服从工作安排,并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学校信息传递与反馈渠道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解决问题及时。学校被评为县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每周召开一次行政会,重大问题及大额开支均经行政会研究决定,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教师工作评估方案》、《教师职称晋级积分方案》等均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工会支持学校工作并充分发挥作用。2001年学校被评为县先进教工之家,2002年被评为市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福建省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市先进教工之家。
学校被定为安溪县泉州市校务公开示范点、县行风建设树新培优示范点,学校认真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2000年被评为县校务公开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泉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市校务公开示范单位。
C5 制度措施 权重分 30 自评分 29 加强师德建设。学校要求教师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要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准则;要有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学校通过“四抓”、“四倡导”,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四抓是:一抓理论武装思想,深入开展学习素质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生观、教育观。二抓教育增强意识,通过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促进教师增强职业意识、育人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三抓改革带动提高,改革师德评定办法,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四抓规章约束言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教师的言行。四倡导是:一倡导艰苦创业,身先士卒的苦干精神;二倡导钻研业务,扎实工作的拼搏精神;三倡导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四倡导爱校如家,校荣我荣的沼涛精神。同时通过举行“师爱”、“学生在我心中”、“无悔的选择”等演讲比赛,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师德师风建设典型事迹报告会,树立模范教师。
学校认真实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制订细则要求,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师德表现情况列入教师工作评估内容,学校平时有检查,期末有考核,有奖励。
C6 师德水准 权重分 30 自评分 30 通过抓行风建设和师德建设,锤炼了师德高尚的教师群体。全校教师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做到以崇高师德教育人,以完美人格塑造人,以敬业精神感染人,以表率作用鼓励人。全校教师爱岗敬业,无品行不良行为和违法违纪现象;能正确评价学生,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能切实做好家访工作,并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带法回家等形式,密切家校联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2006年以来,46位教师受到省、市、县表彰,学校先后被评为县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县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县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市文明学校,市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市交通安全文明校、省第八届、第九届文明学校等。
C7 培训工作 权重分 30 自评分 30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制订了提高教师素质的远、中、近期的目标和计划、措施及制度。培养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措施、途径和方法:一是启动五项工程。①技术工程。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举行计算机使用、课件制作比赛。②学习工程。建立学习型组织。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摘录一万字读书笔记。③学历工程。中年教师专科化,青年教师本科化,并出台奖励政策。④青蓝工程。以老带新,师徒结对,名师讲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⑤名师工程。学校通过新教师汇报课、优质课、课题研讨课、高级教师示范课、现场论文比赛等形式为教师成才搭建舞台,同时鼓励冒尖,发现典型,张扬个性,铸就风格,培养青年教师,成就名师,提升教师队伍品位。二是加大训练力度,培养骨干教师。①校本培训。结合新课程的实施,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录像、说课、上课、教后反思、评课等教研活动,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校本培训。学校利用双休日对课件制作进行专项培训。②外派培训。学校每年投入近五万元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和各项教研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研修、学习和交流活动。③专家指导。我校先后聘请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永福,人教社卢江副主编,省教科所林斯坦教授,省教育学院张祥明教授,省普教科主任沈光中、舒镇,福建教育编辑部王乙钦、邓诗霞、陈笑晴、钟建文,市教科所王映辉、赖永景、施伟志、苏俊墉,市普教室卓和平、宋泉慧、刘香芹等专家到校开讲座,指导教研活动。④开展创优活动。学校通过开展说课、评课、高级教师导向课、一级教师优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现场论文、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的评选提高教师的素质。
C8 培训成效 权重分 30 自评分 30 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抓早、抓实、抓出了成效。教师的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角色产生明显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学校被定为泉州市课改基地校。目前,大专以上学历教师77人,占教师总数的81%,小高以上职称71人,占教师总数的74%,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40人通过初级考试,51人通过中级考试,80%以上的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有5位教师评上小中高职称,14位教师被评为省、市、县学科带头人,28位教师被评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2006年以来,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县级优质课比赛,3 3人次获奖。其中,6位教师参加省、市综合素质比赛荣获省市教学能手、优秀青年教师称号,46位教师受到省、市、县表彰。17个课题报送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验收或获奖。目前,县级以上立项在研课题10个。教师撰写的文章发表在省级以上CN刊物的有85篇,50%以上的教师一专多能,能适应2门以上学科教学和年段循环教学,能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中四个指定领域的活动。
C9 教师工作评价 权重分 30 自评分 30 学校把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的评价相结合,制订了《教师工作评估方案》《教师晋级积分标准》,每学期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德、勤、绩、能,突出整体性,评价的条文对花时多,效率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行为陈旧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用刚性的手段纠正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规范教学行为,突出了导向性。评价的条文,对教师的学习科研,培训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突出了发展性。评价方案的出台,经过教代会审议通过,评价的过程经历自评、年段初评、学校总评,突出民主性。学校每学期对教师的工作全面评估,评选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聘任、晋升、晋级的依据。教师职称的评聘,依据《教师晋级积分标准》《教师聘任积分办法》,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由评委会审定原件,综合评定,按积分从高到低选送。
C10 德育环境 权重分 30 自评分 29 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化德育环境。将“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各个环节中。我校十分注重德育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大门用635大理石砌成,庄重大方,大门口是安溪有名的大龙湖旅游风景区,环境优美。校园按规划进行建设,分成教学区、办公区、活动区、生活区,校园整洁美观,绿化遍及可覆盖地面,学校被评为省、市绿色学校。操场硬化,并建置200米环形塑胶跑道,学校设有德育室、宣传栏,雷锋塑像、教育方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校训、名人名言、名画,学生优秀美术作品上墙,环境布置体现育人功能和学校办学特色。学校被评为省、市绿色学校。学校从实际出发,选择凤山纪念碑、文庙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慈山农中,茶科所为劳动实践基地,交警中队为军训基地,县科协为科技活动基地,学校积极协助有关单位搞德育基地建设,经常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活动。学校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聘请校外辅导员,每学期召开家长会,每月开展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的新三好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已经形成。学校通过带法回家,印发简报,召开家长会,家长问卷,教师家访等工作机制,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每年召开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发动社会各界人士为办好学校献谋献策,共商发展大计。学校被评为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五好先进单位。
C11 德育队伍 权重分 10 自评分 10 学校有省思品学科带头人1人,市思品科教学能手2人,3位教师分别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思品科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省优秀班主任1人。有稳定的思品兼职教师8人。有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25人。学校有一支稳定而富有经验的德育工作队伍。学校成立以书记为组长,校长、教导、少先队总辅导员为成员的德育管理机构,聘请36位少先队中队辅导员,6位大队辅导员,1位总辅导员和3位校外辅导员。德育工作有校领导、年段长、班主任、日管组、少先队辅导员齐抓共管,全校各科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成效显著。
学校经常聘请校外有关人士为全校学生举办德育讲座,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校内外教育力量统筹协调,发挥作用。
C12 德育课教学 权重分 25 自评分 24 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教材进行教学,较好地完成德育教学任务。
学校按照有关规定再次修订《早会教育》,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
学校重视思品课教学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感悟,重视情境创设,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读书、讨论、辨析中明理,在实践中导行。品德课教学注意结合本地实际开拓教学资源,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承担了市级课题“深化德育与学科德育一体化实践的有效链接”的研究,定期举行思品科教学公开课。2004年秋季,学校为泉州市承办《品德与生活》研讨会,三位教师为大会提供观摩课,由于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深受与会行家的好评。3位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品生(社)优质课比赛获奖,2位教师获市思品教学能手称号。
C13 班级、团队工作 权重分 15 自评分 15 加强班集体的建设。首先,学校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制度,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每年举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其次,重视对班干部的培养,班干部民主选举,定期培训班干部。第三,每月对班级工作进行一次检评,评选先进班集体。第四,每天做好纪律、卫生、出勤、学习四评工作,每周评选流动红旗。第五,每学期评选文明班级。几年来,我校有五个班级被评为泉州市先进班集体。
做好少先队工作。学校少先队工作机构健全,配备大中队辅导员,每学期举行主题鲜明的班队主题活动。少先队队部积极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开展活动,读书活动,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体验教育,爱心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与交警中队开展的共建交通安全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被评为泉州市少先队工作金奖学校,福建省少先队工作金奖学校,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福建省“爱心单位”。在团中央组织开展的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中,我校“茶都小博士”代表福建省晋京展示成果,受到许嘉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并荣获全国一等奖。周淡水校长荣获泉州市、福建省星星火炬奖章。黄良水老师被评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被任命为安溪县少先队总辅导员。4位教师被评为县、市优秀辅导员。
C15 德育活动 权重分 20 自评分 20 我校是福建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实验校,学校把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切实优化德育内容,优化德育过程和方法,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建立健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制订了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少年的新三好学生的评价方案,每月评选一次新三好学生并列榜表彰。学校根据《规范》、《守则》、《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内容,组织编写了《早会教育序列》,早会教育分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活素质四个部分,供周一至周四早会教育参考。周五为周评。
认真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守则》、《规范》的实施细则,如《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文明礼仪要求》等。在养成教育中坚持从大处着手,从小处着眼,一招一式的训练,一点一滴的积累。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三抓,即:抓起始,抓平时,抓及时。抓起始就是新生入学伊始,把《规范》、《守则》教育作为第一课,印发《规范》三字歌,结合学校制订的《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对新生进行训练,增强学规范、争文明意识;抓平时就是把握学生遵纪守法动态,每天巡视检查,做好“四评”工作,每月开展仪容仪表,班容班貌大检查,每月评选先进班集体;抓及时就是对学生违反行为规范的偶发事件及时教育,及时处理。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立知心姐姐信箱,每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每学期编印《心帆》小报,每周通过雏鹰广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学校被评为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学校每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本学期,学校开展学雷锋做文明学生活动以及“我和我的祖国”班级德育活动、校园十大名星评选活动。学校每年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到慈山农中参加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种茶、采茶、制茶劳动,每年发动学生捐献压岁钱、零用钱,资助贫困山区的学生,与特教学校开展手拉手共同奔小康活动,与感德学区、白濑学区、湖头学区建立帮扶关系。学校开展了每个学生亲手挣一元钱的活动,学生通过卖报、拣茶枝、捡废品等途径,用自己的双手挣一元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创建绿色学校,创建卫生县城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
C15 课程管理 权重分 40 自评分 40 学校认真贯彻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依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或推荐的教学用书目录选用教科书。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图书室、阅览室专人负责,定期开放,仪器实验、体育、音乐、美术、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实行使用登记制度,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学校开发了《安溪的茶》、《早会教育序列》、《中华文化素养》等十几门校本课程。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实验,实行长短课相结合,从一年到六年级每周开设了五节英语课。《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荣获泉州市优秀成果奖,福建省课程改革优秀成果奖。学校建置校园网、资源库、36间教室均配备多媒体设备,8 0%以上的课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校荣获泉州市网络与资源建设先进单位。聘请了乒乓球、古筝专职教练,建置了校园网、闭路电视网,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茶科所、文庙、纪念碑、慈山农中参加实践活动,聘请关工委、茶科所、司法局、交警中队有关人员为学生开讲座,校外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C16 教学常规管理 权重分 40 自评分 40 学校制订了《学校管理制度》、《素质教育工作方案》、《教学工作常规》,每学期制订《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制度、计划对教师应用新课改精神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布置作业、考试命题、评卷等教学过程以及教育科研与教改等各项工作都作出明确的要求,各科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校历编排教学计划和进度。
质量形成于过程,学校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对教学过程实行五监控:①监控开课情况。每天安排校主要领导查岗查课,保证开足、开齐并上好各科课程。②监控备课情况。超前一周备课,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在此基础上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期中、期末组织检评。③监控上课情况。校主要领导每周深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并及时点评。④监控作业布置情况。下年段的行政人员通过了解学生,检查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⑤监控教学质量。每学期学校统一命题考试,流水评卷,考风从严,质量从实。
学校遵循全面性、鼓励性、发展性、创新性的原则,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在德育方面每月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上做好少年的新三好学生评选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在学习方面,建立了《小主人课堂教学评价表》、《小主人单元测试评价表》、《小主人期中、期末考试评价表》,期末评价采用等级+激励性评语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做到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体现主体多元化,运用口试、笔试、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考评,评价方式多样化。学校每周在少先队星光灿烂栏目表彰品学兼优的学生,每月表彰“新三好”学生和学习表现有进步的学生。每学期还设立学习进步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校的的教学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县对毕业班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我校语、数学科的合格率、平均分、优秀率连续五年名列前茅,学校被评为安溪县常规管理年学校管理优级单位,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县教育局在《安溪教育信息》转发了《沼涛实小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若干规定》、《沼涛实小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对全县开展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起了导向的作用。
C17 课堂教学 权重分 40 自评分 39 我校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是:在教学目标确立上,注重“三维”目标,实现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关注知识传授、智慧启迪、人格生成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做到五个转化:即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困难的内容容易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重基础,重能力,重习惯,重情感,重实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在教学的手段上,重视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力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的对象上,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特生特教,特苗特育。学校提倡教学分层,作业分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校设立了学习进步奖,使后进生体验到成功。
全校教师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和其它教学资料,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平等,积极互动,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方式有较大的转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80%的老师能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备辅助教学,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开足开齐。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几年来,学校为市作文教学研讨会,市思品教学研讨会提供观摩活动,36位教师为市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开课。几年来,学校为县可持续发展教学研讨会、同题阅读教学研讨会、县毕业班复习研讨会、市思品课堂教学研讨会、县英语教学研讨会、县一年级新课程研讨活动、县有效性教学研讨会、市课改基地校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提供现场观摩课。
C18 体育与健康活动 权重分 25 自评分 25 我校有体育专职教师4人,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上好体育课和健康课,认真贯彻《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两操和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有保证,学校每年举办校运会,每学期举行体育单项比赛。学校把跳绳确定为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每人一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学校被定为安溪县乒乓球训练基地。乒乓球、田径被确定为传统体育项目,聘请了专职的教练。学校操场硬化,并建置200米环形塑胶跑道。体育教师能合理的使用场地,正确使用体育器材,注意运动安全。学校把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机结合,开展《深化体育教育,开展雏鹰救护》的课题研究,该课题经国家总课题组评审荣获三等奖。
C19 卫生保健 权重分 25 自评分 24 我校认真贯彻国家教委卫生部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卫生保健制度,学校有卫生室并配有常用药品和简单的医疗器械,每年组织教师到医院体检,每年组织学生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制订防近视措施。学校编写了《早会教育序列》,利用早会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卫生教育。按季节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定期出版卫生墙报,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谢惠芳老师的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荣获县优秀课题。
学校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知心姐姐信箱,定期开展师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C20 艺术课教学 权重分 15 自评分 15 学校按照省颁课程计划开足开齐音乐、美术、艺术课,按照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教材结合本地的资源进行教学,各科教学注意挖掘美育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校重视对艺术课教学质量的监控,期中领导随机听课,期末对教学质量进行测试。学校设立美、音教研组,配备7位专职教师,设有专用的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各种教具、器材完备。学校建置了茶艺室、古筝室,开设茶艺课、古筝课。
C21 艺术教育活动 权重分 15 自评分 15 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组建了大鼓、腰鼓、钱鼓、号队、舞蹈、声乐、古筝、电子琴、硬笔书法、美术、毛笔、舞蹈、茶艺等兴趣小组,各活动小组有专用教室或固定场所。学校购买了大型组合音响,声像资料齐全。学校每学期期中、期末举办泥工、手工、书法、美术、手抄报作品现场赛,每学期举行演唱比赛,每年元旦、六一举行专场文娱晚会。每年5月份举行校园艺术节活动。
C22 信息技术教育 权重分 20 自评分 20 几年来,我校多方筹资,购买100多台计算机,建置校园网、资源库,学生微机室配备60台计算机,办公室、教师备课室配备计算机,36间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内所有电脑都直通互联网,网上的大量共享资源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得以广泛的应用。
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技能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学校制订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每年举行课件制作、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的培训,多次举行课件制作比赛。目前,我校已有91名教师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绝大多数的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学生王法亮、李遥恒、林培伟等制作的电脑作品《一群电脑爱好者》参加省电脑作品比赛荣获二等奖。学生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及实践活动漫画创作大赛获1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苏丽萍老师开设的计算机与学科整合课荣获省三等奖。我校老师制作的网页荣获福建省文明风网站文明形象展最佳子网。学校被评为泉州市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单位。
C23 研究性学习权重分 20 自评分 19 学校重视研究性学习,制定《学校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从三年级开始,在语文、数学、思品、自然、社会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全员参与。各年级各学科结合教学计划制订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要求具体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多样,有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有课外以学科以班级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如:六年级学生组织的自然科“水土流失调查”研究,数学科的“问题解决”研究,语文科的“比比谁识字方法巧”研究等等。学生写的研究成果《挖茅草根与破坏植被考察》参加省环保局举办的征文比赛荣获二等奖,3位同学参加泉州市青少年“十百千万”科技传播行动论文评选获奖,2位同学参加县水土保持科技传播行动征文比赛获奖。另有二十几篇学生的小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C24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权重分 20 自评分 20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相结合,灵活安排活动的方式。几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宣传交通安全,小交警上岗值勤,参加创建卫生县城活动,开展用自己的双手挣一元钱的活动,与特教学校、白赖学区、湖上学区开展帮扶活动,每年组织春、秋游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体验教育活动,开展在家当好孩子,在社会当好少年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如我校少先队开展的“空调与茶”社会实践活动,荣获省优秀少先队活动铜奖,《挖茅草根与破坏植被考察》荣获省二等奖,“茶都小博士”荣获新世纪我能行——福建省少先队体验教育成果展示优秀课题一等奖、全国少先队体验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并代表福建省少先队员晋京展示成果。2006年获县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技传播行动“优秀组织奖”。
C25 劳动与技术教育 权重分 20 自评分 20 学校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配齐教材,教师,有劳动课的教学计划,教案,每学期组织考查。
学校把慈山农中、茶叶公园、茶科所确定为劳动实践基地,每年组织五年级学生到慈山农中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每年组织学生到茶叶公园参加种茶、采茶、制茶劳动,学校建置劳技室,茶叶初制加工室,编写并开发校本课程《安溪的茶》,三年级到六年级开设茶课。学校设立学生在家表现情况登记表,要求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每周参加家务劳动和校内外公益劳动,注重劳动观念、习惯、技能三结合的教育。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的劳动观念、习惯、技能得到了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参加市三模一电比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学生参加市“迪宝乐”杯电子千拼图比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参加市劳动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三等奖。参加市青少年无线电定向测向竞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
C26 校本教研 权重分 20 自评分 20 学校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制订集体备课的有关规定,校行政明确分工,参与各备课组的备课活动,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过程评价。同时要求教师做到每课有随笔,每单元有反思。学校要求每学期开设一节展示自己教学风采的优质课,每学期安排公开课,组织教师参与评课,每学期安排学科带头人为全校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上示范课。
C27 改革实验 权重分 30 自评分 30 随着教育科研实践的深入开展,我校意识到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单科实验”的状态,实现学校的“整体改革”。因此,我校经过一番论证,把“可持续发展”办学策略确立为学校的总课题,其他课题归为其子课题,各科均围绕总课题提出实验的子课题,着重从“课程开发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与学校可持续发展”、“体制改革与学校可持续发展”、“师资建设与学校可持续发展”、“后勤建设与学校可持续发展”、“德育教育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几年来,我校上报县、市、省级立项的课题有管理类的“学校可持续发展办学策略研究”;有语文科的“做真人·写真话”的作文教学研究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有数学科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中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的研究;有德育类的“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和深化德育与学科德育一体化实践的有效链接的研究;有活动课程类的“涉茶教学”研究;有课程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有艺术类的小学艺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有心理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除此之外,还确定了校级课题,实现了人人有课题,形成了人人参与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考试的方法有笔试、口试、实践等。语文科考试增加卷面分5分,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期末考试语、数学科增加附加卷,语文科具体内容是课外80首必背古诗,数学科的具体内容是数智题,课本中思考题。英语科的考试采取口语、单词、笔试相结合,技能科、活动课期末组织教学质量测评。课改年段语文科期末测试包括识字、阅读、笔试等内容。学生的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操行使用鼓励性评语。学校每学期设立学习进步奖。
教育教学的改革实验成果显著,学校17个课题获县级以上结题或获奖。其中,“茶都小博士”荣获全国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涉茶教育”通过了省结题验收,“问题解决”研究被评为省课题实验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可持续发展办学策略”研究,作文教学“做真人·写真话”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荣获泉州市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福建省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德育实效性研究荣获市优秀课题成果二等奖。目前学校还承担县级以上立项在研课题10个。2008年,学校荣获泉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C28 学籍管理 权重分 20 自评分 20 学校按照《小学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学生的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毕业、奖励等手续完整,学籍证件完整,数据真实,学籍卡按期填写,内容真实,栏目完整。学校运用计算机管理学籍。
C29 文书档案管理 权重分 10 自评分 10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资料及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各类文书资料和工作过程中的自然形成的文字材料专柜存放,声像资料分类归档,专人管理,查阅方便。资料记载翔实,数据真实,有使用价值。学校购买大量课改的音像资料,并建立了资源库和学校网页。在省文明网站优秀网页的评选中,我校的网页荣获福建省文明风网站,2004文明形象展最佳子网。
C30 财物管理 权重分 20 自评分 20 学校财物管理制度建全,各室财产每年登记,保管、借用、修缮专人负责,固定资产有注册,低值易耗品使用有登记,学校每学期对财产的保管使用情况进行大检查,师生爱护公物,蔚然成风,无失职性的损坏和丢失,设备完好率大于95%。
后勤工作坚持为师生服务,为教学工作服务,财务人员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管理制度,经费实行收支两线,帐目由县核算中心管理,学校财务管理实行电算化。学校帐目清楚,收支情况定期在校务公开栏公布。
C31 校园管理 权重分 20 自评分 20 校园建设有规划,布局合理,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互不干扰。校园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卫生区包干,一日三扫,定期检查,措施落实。
校园环境布置既体现实现教育目标功能,又具有个性特色,校园做到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无卫生死角,学校被评为市绿色学校,省绿色学校。
重视校园治安保卫工作。学校成立治安领导组,组建安全保卫组,配备专职门卫,教学楼,综合楼及重要科室均有铁门加固,校门安装全自动摄影仪。学校创办以来,无发生人为破坏和失窃现象,不存在《规定》中严禁和不允许存在的现象,学校被评为县创安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平安学校”工作先进单位、市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省、市交通安全学校。2008年,学校被评为市交通安全文明学校。苏副校长被评为泉州市创建安全活动先进工作者,荣获福建省绿色学校园丁奖。
C32 入学率 权重分 10 自评分 10 除依法批准免于或暂缓入学外,学龄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入学率为100%。C33 辍学率 权重分 10 自评分 10 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提高认识,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巩生工作列入教师考核内容,与评优挂钩。建立流生报告制度,建立巩生责任制,防止学生中途辍学。认真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教育网络,通过家访,家长会,“手拉手”互助活动,减免杂费等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和学习困难,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在校学生年辍学率为零。
C34 按时毕业率 权重分 20 自评分 20 抓年段质量过关,取消留级制。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注重实效,提高育人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后进生转化纳入评估内容,责任到人,按时毕业率高,学生按时毕业率达95%以上。
C35 思想道德素质 权重分 40 自评分 39 我校是福建省青少年公民道德建设实验校,长期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切实加强对未成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明礼、诚信”教育的专题研究,开展“新三好学生”的评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遵守《守则》、《规范》,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尊重和理解他人,具有诚信、正直、谦让的品质和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几年来,学生无违法犯罪行为,有35个学生受到县级以上的表彰,5个班级被评为泉州市先进班集体,学校被评为第六届、第七届泉州市文明学校,第八届、第九届省级文明学校,泉州市绿色学校,福建省绿色学校。2008年学校被评为泉州市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
C36 文化科学素质 权重分 90 自评分 89 学校重视课堂教学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各科知识扎实,95%以上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2002年以来,县对毕业班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我校学生参加考试,语数学科的合格率、平均分、优秀率连续五年名列前茅。2007年的成绩是语文科平均分为90.18分,合格率100%,优秀率97.91%,数学科平均分92.97分,合格率99.48%,优秀率97.13%。2008年,我校333个学生参加考试,语文科平均分88.7分,及格率99.70%,优秀率99.10%,数学科平均分95.58分,及格率100%,优秀率97.90%。
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高的观察、思维、表达、动手操作能力。2006年以来,学生参加县级以上的各项竞赛,一百多人次获奖。学生习作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有一百多篇。许晓琳同学参加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荣获特等奖,晋京受表彰,受到王光英,彭佩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代表全国小学生在会上发言。在全国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中,我校“茶都小博士”入选晋京展示成果(全国中小学仅有12个学校入选),受到许嘉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荣获全国一等奖。《多功能鞋》、《夏天也能制好茶》荣获省第十七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学校被评为泉州市首批科技教育示范校。学生参加市劳动技能竞赛,六项技能竞赛均获团体总分三等奖。参加市作文通讯赛获团体一等奖。2008年,学生参加县英语口语竞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第十届“海峡冰心”杯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10人获奖。5位同学参加县数学竞赛全部获奖,参加县作文竞赛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C37 身心素质 权重分 40 自评分 39 学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学校确定跳绳为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每人一绳,课间课外组织活动。每年举办校运会,每学期举行乒乓球赛,重视卫生常识教育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绝大多数的学生初步掌握锻炼身体,增强健康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生身体发育,体质,体能状况良好,身高、体重、肺活量、视力和技能素质等基本达到省颁要求,体育及格率达95%以上,三年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0%以上。几年来,学生参加县田径运动会成绩名列全县前茅,参加县乒乓球赛成绩连续三年荣获男单、女单、男子团体总分、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2005年学生参加市传统校体育竞赛荣获女子乙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子乙组总分第三名,团体总分第五名。参加市乒乓球锦标赛荣获2块金牌(全市共10块金牌),团体总分第二名。2005年学校选派学生代表福建省参加两省两地在澳门举行的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荣获4块银牌。学校被评为1995—2005《实施全民健身纲要》先进集体,市阳光伙伴竞赛组织奖。2007年被评为市第十届全民健身先进单位。2008年参加县运动会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我校是泉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学校建置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知心姐姐信箱,并通过讲座、专栏、早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问卷,召开座谈会,开展心理咨询辅导与学生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绝大多数的学生具有自尊、自强、合群,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个性品质,具有初步的自我管理能力,全校学生都能参加校本课程活动,有一项兴趣爱好或特长。
C38 艺术素质 权重分 40 自评分 39 重视美育教育,认真上好美、音课程,加强以美育为主要任务的艺术教育,注意挖掘各科各类课程中的美育素材,学校设施力求按美育规律来安排,使学生处处在美的教育中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
结合日常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通过美育课的教学,审美教育、学科渗透、文娱会演、演唱比赛、书画作品展、春游、秋游、参观展览室等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鉴别美的能力,学生对自然,社会,事物,文艺作品有初步的欣赏能力,并形成爱美情趣,做到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侵蚀,美术、音乐成绩合格率达96%以上,60%以上的学生有一项艺术兴趣或特长。《少儿茶艺》、大型歌舞《采一片新绿送给你》参加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教科所、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春满校园”校园文艺晚会优秀节目评选分别荣获二等奖、一等奖,《采一片新绿送给你》还参加首届全国儿童艺术表演大赛荣获一等奖,并到广州参加颁奖晚会的演出。学生参加县举办的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比赛荣获二等奖。2008年,我校的少儿歌舞《采一片新绿送给你》荣获中国人口文化奖。2008年6月5日,学校配合县环保局到县影剧院举办《绿色奥运,环保茶乡行》专场文娱演出。学校入选《全国艺术教育魅力学校》画册。学校被评为泉州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附加指标
教育物质装备 酌情加10-20分 10-20 自评分 18
1、各类校舍设施齐全,符合教育设计标准和安全规范要求,校舍面积8285.35㎡,生均校舍面积4.50㎡。
2、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班班有标准教室,班班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室自然采光、通风符合教学卫生要求。
3、学校配备实验室、美术室、科技活动室、舞蹈厅、多功能教室、各专用室面积均大于73㎡,同时还配备德育室、少先队活动室、实验器材室、体育室、茶艺室,各室面积均达48㎡,电教器材室、音乐器材室、心理辅导室的面积均达到24㎡。
4、学校图书室面积104㎡,教师阅览室48㎡,学生阅览室72㎡,教师阅览室26座位,学生阅览室108个座位。
5、学校有行政办公室5间,总面积120㎡,教师办公室10间,总面积240㎡,办公设备齐全。
6、教学楼、综合楼每层配备卫生间,男卫生间有40位蹲位,便槽40米,女卫生间有65位蹲位,厕所符合卫生标准。
7、有足够的学生户外用地,运动场设有200米环形跑道和60米直道,标准篮球场和排球场各2个。
8、学校配备面积达192㎡的多功能活动厅、室,内配备多媒体设备。
9、有专用的实验室,使用面积73㎡,仪器室1间,面积42.85㎡,实验准备室1间,使用面积24㎡,实验室能容1个班上课,可按2人一组分组实验,数学、自然仪器按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Ⅰ类标准配备。
10、学校体育器材室48㎡,体育器材按《教育部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配备,器材使用率、完好率高。学校配备85㎡乒乓球馆,为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1、有音乐室1间,面积40㎡,配有钢琴、合唱台、五线谱示教版。音乐器材室1间,面积24㎡,音乐器材按《小学音乐教学仪器必备配备》Ⅰ类标准配备,配有使用面积73㎡的舞蹈厅,各室具有音乐教学特点,器材使用率、完好率高。
12、有专用美术室1间,使用面积73㎡,器材室1间,面积24㎡,美术器材按《小学美术教学仪器必备设备》配备。
13、配有使用面积为24㎡的电教器材室,器材按《福建省电化教育配备目录》Ⅰ类标准配备。
14、各类设备符合教学卫生、安全要求,使用率、完好率高。学校图书室有图书36442册,生均20册,参考书、工具书182种,图书馆配有计算机、复印机,每年新增图书均在4000册以上。学校配有图书管理员2人。
15、我校自筹资金购买计算机120多台,配齐了计算机专用教室,设备确保学生人手1机。学校被确定为泉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
16、学校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均配备计算机1—2台,供教师办公使用。
17、学校建置了校园网,师生均能上网,配有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和教学软件,学校重视软件建设,建置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18、设备有2位兼职教师维护,使用率、完好率高。附加指标 成果与经验 酌情加10-30分 10-30 自评分 30 学校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扎实走好教育科研兴校之路。学校制订《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办法》,通过观念导向、宣传导向、政策导向、示范导向、奖励导向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几年来,我校上报县、市、省级立项的课题有管理类的“学校可持续发展办学策略研究”,有语文科的“做真人·写真话”的作文教学研究,有数学科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有德育类的“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有活动课程类的“涉茶教学”研究,有课程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除此之外,还确定了校级课题,实现了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目前,17个课题已出成果,其中“涉茶教育”荣获全国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问题解决”研究被评为省课题实验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可持续发展办学策略”研究、作文教学“做真人·写真话”课题研究,荣获泉州市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思品教育实效性研究荣获市二等奖。有多项成果在省、市刊物发表,成果得到应用,经验得到推广。学校荣获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称号。人民日报以《走科研兴校之路,结素质教育硕果》为题报道了我校教育科研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荣获泉州市优秀成果奖,福建省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10月23日,泉州市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在我校举行,周淡水校长在会上作了《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的专题经验介绍。2008年12月,在泉州召开的校本课程研讨会上,周淡水校长在会上介绍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涉茶教育活动,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安溪的茶》,建置茶艺表演室,建置茶叶初制加工室,组织学生参加问茶、学茶、知茶、会茶和社会实践活动,涉茶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去年以来,学校又把涉茶教育与艺术教育、体验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有机结合,使涉茶教育这一办学特色更加丰满。涉茶教育已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安溪的茶》被确定为安溪县地方活动课程的教材,在全县小学推广使用。2001年,在团中央开展的体验教育活动中,我校“茶都小博士”代表福建省晋京展示成果,并荣获全国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2002年,“空调也能制好茶”参加省科技实践活动优秀成果评选荣获三等奖。2003年“少儿茶艺”参加第三届“春满校园”全国校园春节文娱晚会优秀节目评选荣获二等奖。2004年以茶为载体的大型歌舞“采一片新绿送给你”参加第四届“春满校园”全国校园春节文娱晚会优秀节目评选荣获全国一等奖。参加国苗奖首届全国儿童艺术表演大赛荣获一等奖,并应邀到广州参加颁奖晚会。2005年,涉茶教育课题研究通过了省结题验收。2006年,泉州电视台刺桐红栏目用两个专题分别介绍我校茶文化教育情况。2007年1月10日,《中国教师报》以涉茶系列化教育展示了绿色素质教育之梦专题报道了我校茶文化教育情况。2008年5月16日,《福建日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专栏》以《茗香飘自校园来》为题,报道了我校涉茶教育的成效。2008年12月,《以茶为媒——寓德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获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评比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福建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泉州电视台先后报道了活动情况,10篇有关办学特色的文章发表在《福建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福建日报》、《茶报》、《泉州晚报》、《泉州青年报》等报刊先后报道了我校涉茶教育情况。
学校课改实验成果显著,2006年以来,教师撰写的文章发表在省级CN刊物的有85篇,素质教育等经验总结文章县级以上获奖121篇。2008年,学校被评为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单位,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组织奖。
附加指标 违纪与失职 酌情减10-20分 10-20 自评分 0 学校没有出现违纪与失误的行为。
2.小学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二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该课题以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为切入点, 对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是各国博士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并非所有的评估都能保障教育质量, 评估体系是否能切实保障教育质量, 与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的高期望与评估体系本身的局限性引起公众对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产生质疑。因此, 如何判断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国外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保障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实践中其有效性如何?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中国应如何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这些是该课题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围绕上述问题, 该课题分为五个部分:第一, 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诉求;第二, 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判定, 基于文献分析、调查研究、逻辑推理, 提出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分析的理论框架;第三, 国外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 以评估体系有效性为切入点, 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进行历史的考察, 总结其优势和劣势;第四, 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分析;第五, 中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提升的路径选择。
(二) 研究方法
该课题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路径, 具体使用文献调查、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
理论研究分为两个研究视角:
第一, 历史的视角。以历史为线索, 对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使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历史继承性和超越性的统一。
第二, 比较的视角。比较分析多个国家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总结其优势与劣势。实证研究拟分为两条技术路线:第一, 调查访谈, 了解我国博士生教育相关评估制度运行的现状、实践中的问题和难点;第二, 构建指标体系, 通过调查博士生教育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管理层、导师、博士生、用人单位, 提出与博士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
该课题的实施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 文献研究。广泛搜集与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及评估体系有效性相关的国内外文献, 在对收集的文献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 逐渐聚焦研究问题, 对与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第二, 比较研究, 对国内外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进行历史的考察与比较。第三, 实证研究, 基于调查研究与比较分析, 提出对策建议。第四, 撰写研究报告。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 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体系结构的合理性与评估过程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影响力
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主要指评估体系的目标实现情况, 即在教育质量提升中发挥的作用。有效性取决于评估体系结构的合理性与评估过程的科学性。评估体系结构指评估体系的横向结构与纵向层次;合理的评估体系结构可在横向上分为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 在纵向上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 整个评估体系协调运行, 保证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包括评估指标的全面性及其与质量的相关性、评估方法与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评估的影响力指评估发现引起教育决策、专业文化、教育理念等发生的变化。博士教育质量评估的有效性是指评估目标实现的情况, 评估结果利用的程度, 以及对博士专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如果评估结果对专业发展产生了持久积极的影响, 实现了促进专业质量提升的目标, 最终促进了博士生的成才和发展, 就是有效的评估。反之, 则不然。
(二) 评估的价值取决于评估的有效性, 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批判性反思中逐渐提高自身有效性, 实现自我超越
该课题研究发现, 并非所有的评估都是有价值的, 评估的价值取决于评估的有效性。教育质量评估的有效性与当时的教育质量目标密切相关, 因而评估有效性是相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质量目标而言的。由于博士生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不断变化, 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形成过程中, 为了提高自身有效性, 其评估体系的目标重心、评估指标、评估形式等都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比如, 在博士生教育规范与治理阶段, 评估的主要目标是规范博士生教育, 保证专业达到基本要求, 当时以输入指标为主, 以资格准入为主要特征的专业认证制度就相对有效。但是, 当美国博士生教育进入成熟发展的阶段以后, 评估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专业质量提升, 追求卓越。这一时期, 基础性的专业认证评估就显得相对低效;而以外部驱动为目的、以专业质量判断为特征的全国性博士生专业培养项目质量排名, 以及旨在促进内部决策的、持续的专业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性不断显现, 不仅直接促进了博士生专业教育核心要素有效结合, 而且间接促进了博士生成才和发展。从不同时期评估体系的诞生与方法的改进来看, 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整体有效性是在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因而, 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 我国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应该批判地学习, 借鉴其积累的有用经验。
(三) 在反思与借鉴中构建有效的中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在我国, 博士点在自律与他律的双重作用下得到发展。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但是社会对博士生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是博士点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诉求。因此, 目前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治理的核心任务是构建有效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而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应该从提高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入手。
1. 保证评估体系结构的合理性, 建立以内部评估为主, 内外结合、不同层次的评估体系。
在外部评估体系建设中, 要根据我国目前博士生教育发展的背景和规范化治理的要求, 加强学科评估, 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 培育健康的评估文化, 并通过专业培训, 提高评估专家的职业素质, 加速评估事业专业化进程。在内部评估体系建设中, 要加强对博士生的过程评估, 推行中期考核制度, 在博士论文评选中要建立明确、科学的评估标准。另外, 为了促进专业质量的不断提升, 应鼓励学术机构内部进行持续性的自主反思, 经常开展形成性评估。以评促建, 通过这些变革, 最终促进博士生的成才和发展。
2. 开展围绕评估有效性的学术研究, 对评估进行质量调查与反思, 使我国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有效性。
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研究不能再局限于对国外评估制度的简单介绍和对我国评估制度的构思, 而应该使评估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关注如何提高评估的有效性。比如开展成熟理论驱动的评估, 或是探索多样的评估方法, 分析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提出增强评估影响力和有用性的建议, 或开展有效评估的指导原则等。对评估实践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评估与是非判断, 而应该基于科学的评估质量判断标准, 开展评估质量调查, 并由评估组织者进行自主反思, 开展元评估, 使评估活动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 在传承与变革中实现自我超越。
三、研究局限与改进方向
(一) 研究的局限性
1. 该课题形成的评估有效性分析框架是一种逻辑推理, 而不是实证调研的结果。
该课题虽然基于对评估研究的文献分析形成了对评估体系有效性的分析框架, 但是, 这一分析框架是在对评估体系与评估的核心要素分析与关于评估有效性的理论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形成的, 而没有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验证, 因此这一分析框架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还有待在实践中去改进。
2. 对国外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研究只限于内容分析, 而没有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
尽管研究者深入美国博士生教育的现场, 通过对权威人士的访谈与全面的资料搜索, 获得了大量一手的经典、权威、前沿性资料, 并基于资料描述和梳理, 以有效性为切入点对美国博士生教育评估体系进行了分析, 将对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体系建设的研究直接聚焦到评估的有效性。但是由于研究者个人力量有限, 对评估有效性的分析, 只是通过文本材料以及访谈资料对评估的有效性进行了说明和内容分析, 对历次评估对专业质量产生的影响没有进行实证调研和科学的数据处理。对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二) 改进方向
1. 构建评估有效性分析模型, 对不同形式评估实践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今后对评估体系的研究, 应通过实证研究, 对评估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对比。首先, 将评估的目标与评估的效果进行对比, 通过调查分析, 了解评估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目标实现程度如何?其次, 从评估目标实现情况, 追踪调查目标实现或没有实现的原因, 反思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为以后的评估提出建议。有效性分析的目的是通过自主反思, 发现评估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为下一次评估奠定基础, 使评估实践有历史继承性和超越性,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评估的有效性。
2. 针对不同评估阶段的有效性进行提出指导性原则, 并通过实践去验证
评估的有效性体现在评估结果的利用、评估的影响力中。但是评估有效性却是由评估不同阶段是否能有效进行决定的。比如评估工具的合理性、评估资料收集与处理中的客观性、评估结果的利用程度等。因此, 今后对评估有效性的研究, 应该考虑到评估过程的不同阶段。提出评估不同阶段有效进行的原则, 用这些原则去指导评估实践, 并用这些原则对已经完成的评估进行对比分析, 对实施过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3.小学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三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五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增长。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337.98万人,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9%;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一千万,达到1006.63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达到559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三是职业院校正在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系统设计,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步走”战略,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为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学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4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151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5%。三是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2000万人次;扩大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推动多所高校免费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时代学习者人人学习、处处学习创造条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门颁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参与的城市已达到900多个。
(三)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得以建立
一是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支持政策。多地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经费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及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职业院校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保持一定规模。二是以推进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全国建成职教集团超过1000个,吸引了近3万家企业参加,覆盖了60%以上的职业院校。2010年以来,集团化办学数量及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三是民办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一些地方设立民办职业教育政府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建立民办职业院校师生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待遇的保障机制,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落实政府职责,强化省、市、县“三级统筹”,完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方式。二是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辽宁省鞍山市建立职教城管委会,探索实行职业教育区域化统筹管理;安徽淮北市成立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河南新乡市设立职业教育局,加强统筹管理力度;河南信阳市平桥区成立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实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推进德育工作规范化。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施展才华。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在总结各地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于2014年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遴选了165家单位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全面对接职业标准,制定并公布410个高职专业、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四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课程国际化、优势特色专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六)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三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鼓励职业院校走向县域开展广泛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四是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
(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生师比日趋合理。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86.30万人,生师比为21.3∶1,与2010年的26.6∶1相比,生师比日趋合理并逐步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比20∶1的标准。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43.83万人,比2010年增加3.4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17.6∶1,与本科高等学校生师比基本一致。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多地通过培养培训并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师企业实践、对口培训和境外培训,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三是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定制度不断完善。各地通过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灵活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重视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职称标准,不断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
(八)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一是经费稳定增长。2013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约为3450亿元,比2010年的1198.9亿元增长2251.1亿元;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543亿元,比2010年的814.2亿元增长1728.8亿元,增长了2倍多。二是制定生均经费标准,生均经费稳步增长。2014年12月底,19个省份、4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共有22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生均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长。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8784.64元,比2012年增长16.1%;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3578.25元,比2012年增长20.2%。三是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落实。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少于30%。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要求,确定并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四是免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扩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享受免学费政策,占在校生的91.5%。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学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助学金覆盖率近40%。高等职业学校纳入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九)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初步建成。教育部分别制定并颁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学校及专业设置的条件、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对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行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常态化。五年来,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了系列的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对各级政府落实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情况实施督促检查。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天津等10个省(市)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三是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基本形成。教育部和各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在评价标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对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十)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良好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国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职业教育,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站在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的起点上,推动、谋划本地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制定取得重大进展,确保了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三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受到关注。各级政府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落户城市等政策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二、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存在难度
根据2014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统计,要实现 “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390万人”的目标,缺口分别为495万人和384万人。随着我国适龄人口逐步减少,,实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80万人”的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二)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一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与激励机制不足,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等缺乏法律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职业院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有待完善。四是市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与市场、产业发展存在部分脱节。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性不足和质量不高并存
一是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远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的标准,部分地区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二是部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差异较大
截至2014年底,仍然有12个省份未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9个省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政府无法落实,分属省、市、县管理的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和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本报告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不动摇,确保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保障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围绕“提高质量”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深化校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合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
五是加强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扶持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七是建立省级财政为主的职教经费统筹机制,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八是进一步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政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4.希望小学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希望小学占地面积422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3平方米,在校生540名,教职工35名,专任教师26名。
几年来,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建设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为办学宗旨,以“爱党爱国爱普陀、爱校爱生爱自己”为德育目标、。学校管理不断加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现将希望小学督导自评报告如下:
一、办学方向
(一)办学思想
希望小学,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打造优雅育人环境,培养创新加特长人才”为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德为本、明理诚信;全面发展、博学严谨;勤奋学习、精益求精;志向高远、务实创新。”为学风,以“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爱生如子、慈善和谐;遵纪守法、精诚团结;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教风,一个校风正、学风浓的学校已初步形成。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抓好每一个班级,提高每一名学生。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学习、听课,认真搞好本校课改教研活动,学习新理念,改革旧教法。
(二)计划制定与实施
学校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每制定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学校发展规划图。规划和计划,内容真实,有实效性,可行性,符合乡情,校情,各方面计划能有机整合,形成具体的日工作计划和周工作安排,各部门围绕学校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计划实行中组织领导到位,实施到位,效率高,质量好,并能认真做好总结。
学校认真组织师生学习教育法规、教师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全校师生知法、懂法、守法。聘请朱家尖派出所陈永发为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多年来,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无严重违法,违纪现象,从未出现重大恶性事故。
我校以“打造优雅育人环境”为办学特色,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明确的、有特色的办学思想,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并制定了创建方案和实施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特色得到社会和主管部门认可,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学校组织管理
(一)班子建设
学校班子成员学习教育法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胜任领导工作。班子成员齐全,分工明确,具有合格学历,身体健康,结构合理,能力互补,团结合作,民主平等的交际氛围,形成合力,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意识强,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威望。
班子成员素质高,定期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较强,各司其职,勇于负责,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教职工队伍建设
学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推行师德信用承诺制,校长向教师承诺,教师向学生承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校务公开,重大决策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能征求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和要求,并把家长的意见变为学校的自觉行为,在社会上树立了较高的学校威信。
严格学籍管理,转入、转出、休学,复学制度健全,手续齐备,档案完全。学校班额适度,一至六年,都在40人之间,有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建立学生自评档案“成长记录袋”保护学生自尊,自信。
(三)财务管理
学校后勤工作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学校各类物品采购,保管制度健全,定期检查、清点。学校财产分类造册,帐物相符、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后勤保障好师生学习、生活所需的物资供应,有卫生、消防、供水、供电生活设施,食堂有专人管理。
严格财经纪律,遵守财务制度。建立收费公示制度:收费有标准收据,接受社会监督。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重视档案管理专档存放,专人管理,能及时检查,方便使用。防火、防盗等措施到位并经常性开展安全教育,有效地渗透在相应课程活动中,每学期至少集中教育3次以上,切实普及安全知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安全工作,组织健全,责任到人,对突发事件有应急措施和办法,学校无安全隐患,进三年无重大事故发生。
三、教育教学工作
(一)德育工作
建立德育管理机构,我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由德育副校长具体抓,形成党、政、工、青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校级领导负责德育的工作体制和工作制度,学校德育机构健全,有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品德课教师、家长、校外辅导员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学校每学期都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有措施、方法、总结经验,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开展了德育系列活动。
(二)抓一日常规,养成习惯
学校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开展五爱教育,利用班队活动,升旗讲话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在抓好日常行为规范上下工夫,学生一日常规遵守好,到校见到教师问好,课堂教学有规章制度,小学生尊敬父母,教师爱护学生以慰然成风。学校规定三月份是规范教育活动月,通过熟记小学生一日常规,做到贯彻落实。
(三)充分利用活动,强化德育教育
建立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制度,实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思想品德课联系生活实际,各科教学均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寓德育与各科教学之中。学校常规是单周班会,双周队会,坚持经常,内容丰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作用。
指导家庭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形成家长、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网,建立与家长联系制度,重视教师家访活动,解决学生学习上、心理上等负担。把班级管理中上好晨会做为日常规范来抓,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学生,优秀干部,学习标兵活动,使学生人人争当小红花,人人争做好学生,学校从没有打架、骂人现象发生,秩序井然。
开展常规教育,传统教育,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奠扫烈士陵园,为烈士献花圈,经常性进行时事教育,重大会议和国内国际重大事件,都及时进行专题教育,并做到有记录总结。
四、课程实施
(一)规范教学管理,执行教学法规
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备课,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教学评价,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对教学过程有检查、分析和改进措施。
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各类课程,无增减课程。认真落实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学校有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教师课程表,作息时间表。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基础,探索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今年我校有四节课被评为课改、优质课。
学校制定了课程改革工作方案和计划。教师做到全员课改培训,熟悉新课改,熟练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体育课,课间操,体育活动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每年举行拔河,踢踺子等活动,坚持常年运动队训练,培训体育人才,为上级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我校五2班的刘家树同学在普陀区2013春季田径运动会中获奖,使我校田径运动有了零的突破。
(三)认真落实条例
学校认真执行卫生工作条理,搞好校园和个人卫生,做到室内外卫生天天净,个人卫生周周评,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落实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并做到利用流水洗手。
按照《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开设音乐,美术课保证课时,有专职教师,有音乐美术活动室,有学校文艺表演队,合唱队,形成学校艺术教育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文艺活动。
(四)重视微机、英语教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年轻教师人人能制作课件,能熟练地操作微机,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五、学生发展
我们在对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五爱教育,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社会公德,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保护环境,要求学生做到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行为负责,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要具备社会责任感。
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无厌学现象,学生学习刻苦,努力钻研,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水平,自觉地养成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
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初步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能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用各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形成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学生体质健康,眼睛近视发病率逐年下降。
六、教师专业发展
(一)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学校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经常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教育计划有内容,具体可行。教师能为人师表,从不接受学生家长的礼品和宴请,不委托家长办事,不搞有偿家教、教师爱岗敬业、具有高度责任感。教师早来晚走、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尊重学生、尊重家长,不训斥、不责备家长,从未有过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教师有自我发展意识,注重学习,更新观念,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和提高。
(二)教师理念更新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观念不转变,实践行为也不会转变,通过培训,丰富和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理念的更新。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中,并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形成骨干教师队伍。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适应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教师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全面正确的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鼓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学校等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质量进行反思改进,教师有明确自我的发展目标,坚持校本培训,重视专业培训、信息技术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校本培训,保证课改顺利进行
教师的理论培训水平和工作能力有明显提高,教学设计、课题开发、教学评价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学历、比例合理。
(四)加强与上级教科研部门联系,借专家智慧,育自己新人,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观看教育科研专题影碟片,学习、讨论。
(五)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有效地带动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提高学校办学知名度。
七、存在不足
1、由于经济条件制约,现代化教学仪器还稍有欠缺。
2、没有音体美活动室,也没有卫生室。
3、课程改革意识在教师中认识不足,习惯走老路。
5.付店小学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五
付店小学建于2008 年,学校校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占地总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90平方米,服务半径涵盖16个村民组,总人口3200人,全校开设6个教学班,在校生192人,服务半径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现有专任教师11人。
学校自创建以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现在教学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学仪器、设备基本齐全;校园环境优美,近几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工作目标,全面落实了县教育局的各项工作要求,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为了做好迎接督导评估检查,我校依照上级文件精神,认真对照《河南省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方案》,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通过自查自评,发现学校仍曾在部分问题,今后我校将进一步争取上级支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校管理,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和场地的建设,满足教学需要,提升学校档次和品位。
6.小学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六
我校按照《德州市关于实施##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的通知》要求,认真学习了各个文件内容,对照《##年度县市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指标》,对我校各项工作逐项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特写出如下自查报告。
A1、教育管理水平:
B1、办学行为:
1、我校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开齐开足了所有课程,按规定开设音、体、美、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地方课程开设了安全教育、口语交际,校本课程得到落实——《经典诵读》。
2、我校严格控制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因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晚8点熄灯,早7点起床,确保了学生八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周末、法定节假日从未组织学生到校上课,更未进行集体补课。
3、严格落实了山东省教育厅贯彻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每班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上下午各设一个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学生除正常活动外,还集体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下午第三节为课外活动,早晨还组织学生跑早操。
4、我校绝无乱收费现象。
B2、规范化学校建设:我校既不是省级规范化学校,也不是市级规范化学校。
B3、制度建设:我校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及我校实际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各项管理工作依照规章制度明确到人,校委会监督检查机制完善,学校档案分类管理,教导处、教育处、教科室、总务处各有专人管理,专橱存放。
B4、法制建设:
1、健全了法制专门机构,有法制专职人员。
2、我校不是依法治校省市级示范校。
B5、校园环境:我校校园整洁美观,达到校园“四化”要求,校园内设有黑板报、知识橱窗、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氛围浓厚。
B6、师德建设:我校按照市教育局师德建设星级创建活动建立了学校师德建设星级创建活动机构、并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活动开展良好,有文件、有活动记录。
B7、校舍校产管理:我校各类功能用房均布置条理,美观整洁,窗明几净;管理办公和生活设施摆放整齐,图标制度悬挂规范。所有校产分类造册,建档立账,卡物相符。
B8、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我校“农远工程”有专人管理,运行良好,应用成效显著;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管理规范,能够充分使用所购置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均每位教师运用现代技术上课节数达到总授课数 的30 %以上。我校未承担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题研究。
B9、实验室管理和使用:我校实验室有专人管理,实验制度健全。实验仪器存放、摆放科学规范、整齐清洁。账目档案完整,仪器使用说明书齐全。按照课程要求,开全开足了实验课。
B10、校本培训与教研:
1、校本培训开展有条不紊。每周5课时专题学习,集中培训,理论学习有主讲人,集体活动有主持人,培训考勤制度严格,学校培训资料、教师学习笔记齐全,按照市教育局《德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要求,将所有参加校本培训的教师进行了学分登记。
2、新任教师全部经过培训,校长也参加了校长培训班和校长提高班。
3、我校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机构健全,计划周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教研活动记录翔实。
B11、教学常规: 我校所有教师都有学期教学计划,每位教师都有
自己精心编写的课时教案,都能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所有教师都能精心设计和批改学生作业,都有精心反思记录。
B12、教育干部听课制度:我校订有《教育干部听课制度》,每个教育干部都能认真履行,做到校长每周听课2节,业务校长听课5节,其他干部听课3节。
B13、教研与指导:此项是教研室行为。
B14、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15、教育科研:此项是县教育科研所行为。
B16、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我校教师参加教师基本功比赛,有1人获一等奖,有一人获二等奖。因我校是小学。
A2、平安校园:
B17、学校安全制度:我校安全制度健全,各项值班记录齐全。
B18、安全教育:我校每班每两周开设了一节安全教育课,教师有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评价均得到落实。但安全教育课尚未纳入县级优质课、优质电教课评选行列。
B19、学校周边环境:我校校内及校门前两侧五乱摆摊点,校园周边五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任何场所。但校门口的华焦路尚未设置警示牌和斑马线。
B20、安全检查与防范:我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安全文件,开展学生安全专项整治,各项防范措施到位。
A3、教师队伍:
B21、教师补充:此项内容是县级行为。B22、城乡教师交流:此项内容是县级行为。
B23、教师培训:
1、远程研修制度健全、措施得力、管理严格,培训场所、硬件设施全部得到落实,教师积极性很高,教师参训率超过95%;计算机设备能够满足培训需要,奖惩政策落实到位,研修关注度较高。
2、县级培训:我校教师培训力度较大,参训面较广,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B24、师德建设成果: 本项属于县级行为。
A4、学校安全和校舍安全工程:
B25、应急预案与演练:我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每学期开学后组织形式开展防火或防震等应急疏散演练。
B26、2009-##中央、省专款项目建设:我校没有中央、省专款项目建设。
B27、校舍楼房化年度规划完成情况:我校校舍全部为楼房。
A5、条件装备:满分:
B28、电教“两费”管理:本项为政府行为。B29、信息化建设:本项是对初高中的要求。
7.小学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七
2010 年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下称 《教育规划纲要 》)颁布实施,要求“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 对新时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在此指导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适时作出了由规模扩大、外延发展到质量提升、内涵建设的重大战略转移,质量建设成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核心战略导向。 2013 年12 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目标:“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逐步增多,品牌专业和示范课程初具规模,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质量评估和认证体系趋于完善,质量监管和信息公开平台基本建成,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3]
在《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指引下,近年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稳步增长,办学模式、类型日趋多样化,办学层次覆盖从专科到博士, 涉及整个高等教育层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一些历史遗留“顽症”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一带一路”建设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 近5 年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已发展30 余年,逐步经历了恢复、探索、调整和法制化阶段;其地位实现了从“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到“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的演变。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质量建设成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核心战略导向,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办学高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顶层设计指向质量建设
2012 年3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涉外办学规范管理的通知》,从“准确把握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界限”“严格对境外学位证书的认证程序和标准”等七个方面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按照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的要求对涉外办学开展专项清理整顿。 ”[4]该通知的下发实施,有力地规范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秩序,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工作的有序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对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3 年7 月,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下发《关于近期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有关情况的通报》指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外国高校‘连锁店办学’”“中介机构参与包办中外合作办学”“个别中方高校办学目的不端正、动机不纯”等现象,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上述情况,结合实际工作,对当前正在开展的有关工作,加强统筹,科学指导,严格把关,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5]2013 年12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 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提出八项指导意见,“一、明确质量保障建设总体目标;二、加强全面统筹,优化布局结构;三、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机制;四、规范办学过程管理;五、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六、加强质量监管和行业自律;七、推动改革创新,加大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支持力度;八、强化分级管理。 ”[6]该文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工作下发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文件,既是对《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3 年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工作的系统性总结,也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的下一步工作指出了明确目标。 除发布上述文件之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运用多种措施促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 如2014 年9 月对615 个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办学信息进行了公示,并公布了中外合作办学督查热线;2014 年10 月对停办的252 个本科以下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了公示;2015 年1 月完成了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网站的改版工作,初步建立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申报的“一站式”审批机制。 总体来看,《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的5 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有力促进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朝向质量建设。
(二)加强了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管,形成多方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是世界跨境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跨境教育在我国的主要实现形式,自《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也逐步建立了多方质量保障体系。
早在2009 年,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就曾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评估试点工作。 2013 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重启了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工作,当年129 所高校的346 个本科及以上机构和项目参加了评估。 此后,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工作制度化,每年评估一次。 2015 年,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也被纳入评估,教育部国际司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5 省市开展试点评估工作。 通过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加强了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监管,落实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政策初衷,进一步规范了办学秩序,对于评估不合格的机构和项目,需要提交整改方案接受再评估,有效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升。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合格性评估之外,一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达的省市,其教育行政部门还积极推动示范性评选。 如上海市教委从2011 年开始的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评选,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质量示范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一些社会组织也积极探索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认证工作。 自2012年以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开启了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认证试点工作,已对包括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在内的10 余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开展了质量认证。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自愿提出申请的基础上,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按照政府的有关法规和行业标准对其进行的质量认可和证明”体现出“自律性”“过程性”“权威性”和“国际化”等特点,是配合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和过程监督的有效举措,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自我改进和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也为社会公众鉴别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7]。
除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评估与认证之外,作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主体———广大高等院校,近年来也重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工作,积极谋求合作外方国家的教育质量保障专业性组织的认证或评估。如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获得了美国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的认证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的评估。
(三)办学规模覆盖全国28 个省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截至2015 年6 月, 全国依法经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获准举办或设立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共计1807 个(包括专科和本科及以上)。 其中,法人机构10 个(含2015 年4 月批准筹建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非法人机构73 个, 项目1724 个,地域分布覆盖全国(不含港澳台)除西藏、青海、宁夏之外的28 个省份,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①。
从表1 可以看出,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分布较为集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达的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规模约55 万人,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已超过150 万人。 ”[8]
二、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难以体现中外合作办学本质要求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
1. 引进合作外方高校世界名校较少, 引进国外名校比例不升反降。 如有研究指出2011—2014 年我国新举办的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方合作高校进入世界500 强高校仅占10% , 而这一比例在2011 年前为23%[9]。
2. 一些高校忽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多样性, 秉承“西方发达国家至上”的观念,造成外方合作国(地区)过于集中少数几个国家。目前的1052 个本科项目,合作外方高校来自英国、 美国、 澳大利亚三国占比达到近60%。对于具有特色专业和优质课程的其他国家(地区)鲜有合作,具体情况见表2。
3. 一些办学机构、 项目引入外方实质教育资源过少,未达到2006 年2 月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的4 个“三分之一”②要求,如在教育部2014 年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中,参评的73 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引入外方课程最低比例仅为8.1%,不足“三分之一”的项目占41%③,具体情况见表3。
(二)区域分布失衡,难以适应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培养需要
从表1 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的格局。 东部地区的10 省共有项目943 个、机构54 个,占全国比分别为54.7%、65.1%,10 个法人设置机构全部位于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6 省共有项目348 个、机构10 个,占全国比分别为20.2%、12%。 东北三省共有项目263 个、 机构11个,占全国比分别为15.2%、13.3%。西部地区12 省份共有项目170 个、 机构8 个, 占全国分别比9.9%、9.6%。 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域分布格局,反映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向东部地区集聚的现象,无益于助推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改变高等教育落后的现实,反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些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不利于改变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失衡的局面,难以适应和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
在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重点圈定的18 个省份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共有737 个项目、39 个机构,占全国项目、机构比例分别为42.8%、47%,详见表4。 这一比例尽管看似占全国总数近半;但这18 个省份中包含了上海、浙江、广东、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较好的省份。
被圈定的18 个省份中, 不少省份有着特殊功能定位,如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云南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广西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 省份则定位为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毫无疑问,这些省份特殊功能的发挥,对“一带一路”战略整体建设至关重要,需要大批国际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智力支撑。在本身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和供给质量不高等现实情况的制约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这些省份突破国际化人才培养困境,实现高等教育后发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有利途径。
(三)办学层次较低,学科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也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指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国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大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 也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创新强国和服务强国的决定性因素。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然而,目前高等教育中合作办学在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设置上与这一目标的实现仍有差距。
在办学层次上, 目前批准设立或举办的1807 个项目和机构已经覆盖自专科到博士整个高等教育层次。 1724 个项目中,本专科占比合计占总数近90%,研究生层次比例仅10%多一点,见图1。 机构方面,一些机构开展多个层次教育,因此以开展某一层次教育来统计机构数,开展研究生层次教育的机构占总体比例仅16.3%,见图2。 从办学层次的统计来看,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无论是项目还是机构,本专科层次均是主体,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比例过小。同时,研究生层次因招生数量较少,在同样比例情况下学生规模远少于本专科层次。当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过低的人才培养层次,是无法满足知识经济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较高知识储备的要求,难以助推我国经济发展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创新迈进。
学科专业方面,按照授予的学位类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专业涉及除哲学和军事学外的10 大学科门类,主体是工学和管理学专业。 以852 个本科项目看,属工学、管理学的专业共计占全部项目近60%;而在国家所亟需的诸如法学、医学、农学等专业比例过小,仅各占总体比例1%~5%,见表5。
部分学科过高比例的背后,实质是办学专业设置的低水平重复。 国内高校热衷于开设办学成本低、回报快的一些传统“热门”专业,造成一些专业设置出现扎推现象。 如本科及以上的项目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8 个,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36 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31 个; 专科层次项目, 计算机类86个,旅游管理类80 个,经贸类79 个,财会类76 个,市场营销64 个,工商管理62 个。 学科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违背了“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10]的要求,容易导致国外劣质教育资源在华倾销,无益于提高合作办学质量,更无法适应新常态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四)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存在欠缺
无论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老牌跨境教育发达国家,还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跨境教育发展新晋之秀,其经验均表明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是跨境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是确保跨境教育质量的根本。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提升, 必须正视和解决目前存在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和质量保障机制存在欠缺的问题。
适用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主要以执行了十余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下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为主。 作为我国对《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教育服务贸易承诺转化的国内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起到了监管和规范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转化瑕疵”[11]50和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近十余年发展对其带来的冲击,使得其难以有效适应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需要,近年来要求适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的呼声也日益见长。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的主要表现有:第一,《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仅适用于“引进来”办学,对“走出去”办学无法适用,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纵深发展;第二,对诸如投入体制等根本问题缺乏明确规定,或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不协调,无法规范实践发展,如《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大学的中外方合作者保证办学经费,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 ( 下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规定中方公办院校 “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12]的规定不协调,造成民办非企业法人性质的中外合作大学办学经费基本以学费为主, 无法获得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第三,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如《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参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允许合理回报”, 但一直未有相关配套的可操作管理办法。
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其一,仅对合作办学的基本条件在准入时有所要求,无法改变办学过程质量保障依赖外方高校及其所在国家专业组织的局面;其二,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执法和处罚落实不够,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处罚退出机制效用发挥不足;其三,受制于我国教育评估、认证发展整体落后的现实,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适应不同类型、层次项目和机构的科学合理评估标准体系,评估对象仍未包括中外合作大学;其四,当前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与认证尚未与国际接轨,评估与认证结果认可度不高,一些社会中介性组织本身带有的官方色彩也遭受独立性不够的质疑。
三、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的建议
(一)从跨境教育战略高度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充分认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所蕴含的价值
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选择,加之教育商品属性的不断彰显,促使跨境教育成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形成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教育输出国和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为主的教育输入国。近年来,跨境教育发展出现新趋势,一些输入国家和地区,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也积极推动本国优质教育资源向外输出,形成输入与输出并举的发展新局面。 这种新趋势背后的原因是,这些国家逐渐突破对跨境教育仅是国家间教育交流和合作的认识,更加全面认识到跨境教育发展蕴含拉动教育服务贸易增长、促进教育国际化、增进国际关系、提升国际影响力等多种功能。
作为跨境教育在我国的主要实现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也经历了“逐利和寻资、文化理解、政治互益、能力建设等”[13]多种因素推动,但主要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质量为目的,而诸如拉动经济消费、提升国际影响力等重要功能一直未能得到应有重视。 究其原因,与我国以往未能从跨境教育战略高度去认识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关。
2014 年10 月29 日,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将“提高教育文体消费,完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扩大中外合作办学”[14]作为我国今后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重点推进的六大消费领域之一。 几天之后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实施跨境教育新倡议,APEC各成员国也决定实施跨境教育。这些信号表明跨境教育的产业属性和增进国际关系等功能得到了我国政府认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要求下,必须转变以往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层面,要从跨境教育的战略高度全面认识、指导、规划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形势要求,提高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 推动我国由跨境教育单一的输入国,向输入与输出并举国转变,扩大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国际形象、文化影响以及国家“软实力”。
(二)优化办学层次和专业结构,促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合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加强对不同类型、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统筹管理、分类指导。应尽快研究制定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学科专业指导目录,鼓励高校申报举办我国急缺、新兴的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严格限制过剩专业审批,对一些投资大、见效慢、市场吸引力小,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基础性学科专业,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引导高校举办与自身办学实力相适应的合作办学,对于“985 工程”和“211 工程”高校,应鼓励申报硕士、博士层次的合作办学;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以本科层次合作办学为主。建立、完善专业数据库,向社会公布外国高校在我国合作办学信息,为国内高校寻找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提供专业信息服务,对存在“连锁店”现象的国外高校严格限制在我国再举办相同专业。加快落实处罚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现有专业的核查整治,对于一些办学效益差、质量低,未引进实质教育资源的专业在办学周期结束后不再受理延续申请; 一些严重损害学生利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应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条件下立即勒令停止,并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责任,禁止举办高校在未来若干年再申报合作办学。
高等院校要端正办学意识,将人才培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作为举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 消除利用合作办学为学校创收,或为学生赴外升学提供服务等不端动机;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办学实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寻找世界知名高校,或是具有特色专业、课程的外方高校进行合作办学; 加深对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转化、吸收外方有益经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严格遵守执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相关规定,切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对优质教育资源内涵仅是课程、师资的狭隘认识,注重对合作外方高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内部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引进与吸收。
(三)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其一,尽快完善跨境教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适时修订《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改变目前分割管理和适应不同法律法规的局面。其二,进一步对“合理回报”的适用对象做出区分,明确落实相关配套操作制度与程序。 对公办高校的“引进来”办学应明确公益性,加强其办学成本的“阳光核算”制度建设;民办高校则“属于服务贸易范畴,其办学活动应更多受市场调节”[11]163, 应明确其利用合作办学获得收益的正当性、合法性。其三,对不同办学形式的审批和管理进一步优化,推进不同形式合作办学更好发展。 如对数量众多但却办学周期较短的项目,是否可以通过评估和认证方式确保准入质量和办学质量,而不必与机构一样走繁琐的申报程序;是否可以参照国外经验纳入高校办学自主范围等。 其四,对中外合作大学的相关问题应进一步明确规定,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中外合作大学的投入体制问题。 其五,进一步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学历学位互认和学分互换工作,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纵深发展消除国际间的政策制度性障碍。
在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上, 可从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社会中介机构三个方面发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重审批、 轻管理的局面,树立全过程监管意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认可的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进入我国的外国高校办学资质认定与评估,从源头上把控引入教育资源的优质性;研究和制定针对不同类型、层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标准与评估机制,并实行全过程的动态质量监测;加强对外方师资的任教资格鉴定,建立健全合作办学师资的聘用、管理和培训制度。 推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的社会中介性组织发展,淡化其运行过程中的行政因素干预;中介组织自身要加强与国际专业组织合作,完善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认证的质量指标体系和程序,不断提升质量认证的认可度。 高校应加强质量保障意识,将自身视为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第一责任主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意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只有“明确政府、办学者和社会中介组织各自的角色定位, 厘清各自的职能,形成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合力,”[15]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才能有效推进。
(四)加大并落实政策扶持,促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适应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 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16];2006 年的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引导中外合作办学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发展”[17];2013 年的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 年)》也提出“办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 ”[18]然而,这些规定和要求并没有扭转广大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落后的现实。 上文已述,西藏、宁夏、青海三省仍未突破空白,甘肃和新疆也仅只有1 个项目,2011—2014 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新批准举办的本科及以上项目中,西部地区仅占11%[9]。
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落后的原因复杂多样,简言之:一方面,区域经济、交通各方面发展的相对落后和高等教育资源的贫瘠,造成对国外高校难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国际化意识相对薄弱,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也较低。
针对这些情况, 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落实相关政策扶持,如必要的资金扶持和免税政策;探索多种多样的合作办学形式,如地方政府可推动区域高校与东部高校合作,利用东部高校“搭桥引线”吸引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或探索与东部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多方合作办学。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审批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增强信息服务,在一些边疆省份探索建立面向国外的区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本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发展规划,编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区域功能定位需要的学科专业目录,引导本地区高校引进与自身办学实力相适应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西部高校自身,应重视国际化办学理念,意识到合作办学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办学实力提升以及对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 积极发挥、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相关特色专业的合作办学; 积极向东部地区高校借鉴经验,节省自身摸索探索时间,实现后发跨越发展。
(五)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智库建设,为高等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2014 年2 月教育部印发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关于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和高校重点推动工作。建设新型教育智库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境教育在我国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新生事物的特性使得其发展必然缺乏相关专业智力支持;近年来的实践也证明,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和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的重要障碍。
目前,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仅有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2010 年3月19 日成立)。 2013 年9 月15 日,教育部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专题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以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和政策咨询平台———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在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用不上、不够用”的局面[19]。 但这对于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而言, 仍显不足,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如何科学、合理应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上。 可以预见,随着质量建设的深入推进,势必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在现有学术机构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智库,发挥其在“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20]等方面作用,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进入质量提升新阶段,质量建设成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核心战略导向。5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办学高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顽症”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总结5年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分析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进程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8.小学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八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与评估
效益是现代社会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效果和收益。它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效果或进展如何;二是指有多少收益。教育信息化效益与教育效益密不可分,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效益就是教育效益。教育效益就是教育的效果和收益,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教育价值,包括教育的经济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价值。价值与目标有关,本文用目标实现程度来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体系包括过程性目标和最终目标,所以教育信息化效益也可分为过程效益和最终效益。
教育信息化效益包括过程效益和最终效益,全面评价教育信息化的效益非指标体系不能完成。概括地说,国内外对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和研究均处于探索阶段。国内还没有普遍认可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已存在的并得到执行的有市级和区级两个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没有国家级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常州将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纳入了常规中小学教育督导范围内。苏州的评估指标设计比较全面具体,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很好的导引作用,但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指标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操作起来也可能会造成重视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数量,忽视质量。现有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估指标均为衡量教育信息化过程效益的指标,但这些指标还没有涉及有效的常规课堂教学。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效益体现为教育系统培养的是否为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最显著的能力特征是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即使只考虑创新思维能力,在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时也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和困难。能力是潜在的,不能直接测量,人们只能通过测量某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来推测他的能力。既然是推测,就有犯错误的可能性。较完备系统的能力测量体系意味着时间、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这对于需要随时进行的测量来说显然是不经济和不现实的。由于教育系统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以教师行为为中介,所以笔者认为评价教师行为是效力更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替代性方案。
本文下面将讨论一个评估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综合指标——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合指标。
二、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合指标
1.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合指标的内涵及其意义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行为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时比率能够集中体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施加影响的强度,能够较好地指示学生获得的创新能力水平的增长情况。
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高意味着信息技术设备有效使用效率高;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条件普遍具备的学校,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越高则意味着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越好。这也同时反映了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核心效益的获得情况。
学校要获得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高比率必须保证有基本硬件设备支持、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能力、学校软环境支持(包括制度、组织、激励等)、教学资料获得便利(以学校资源建设和管理信息化为基础)。这些条件正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的因素。所以,这个指标既具有较好效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对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一直重视硬件设备的评估,而且学校内部硬件设备供应不足是主要矛盾,所以追求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并不会导致学校放弃硬件建设,反倒会使学校改变只重视硬件设备建设的状况,逐步理性考虑如何将硬件建设与教学应用联系起来,把以前忽视的环节(教师培训、软件、资源)重新纳入系统思考的范畴。
因为某一区域的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一致,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R)在区域内部当然具有可比性。又因为它是个相对值,所以,这个指标在地区之间也具有可比性。如果出现地区性的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暂时偏低也很正常。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区域差异很大,先进区域会逐步影响到其他区域,各地区的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会趋于一致,但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区实际才会健康发展。
2.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计算公式
R(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EC(每学期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时)C(每学期总课时) (公式1)
EC是指每学期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教学的课时数。有效使用是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提供生动有趣的教科书要求的内容,扩展教科书内容,信息技术设备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交流工具,学习伙伴等参与、引导或辅助学生学习过程,但不包括教师只用信息技术设备展示板书内容的教学行为。EC可以通过学生随堂填写定制的记录表来获得。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已经普遍开设,对学校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的评估方法也已经形成,本文认为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启动阶段推进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可以不将信息技术课时排除在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外。
当学校提供的信息技术设备不能满足所有常规课使用时,C是指学校环境可以提供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大课时量( ),减去开设信息技术课时( )。此时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用于反映现有硬件设备的教学应用情况。
当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条件普遍具备时,C为学校所有开设科目加权总课时之和。某一门科目加权总课时(T )由该学期这门科目的总课时( )乘上本科目建议课时比率( )。j表示学校开设的学科科目。科目建议课时比率由学校所在的区或市学科教研室确定。
3.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数据的获得
学校教师在专门教室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可以通过专门教室的使用记录和学生随堂填写的定制记录来获取。
学校教师在常规课堂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可以通过学生随堂填写定制记录表来获取,并根据学生记录来界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行为是否有效应用。供学生随堂填写的定制记录表可由区或市甚至更上一级具有评估权的组织确定,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在课上使用信息技术教学;2.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生动表现了课本内容;3.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拓展了课本内容;4.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解决问题;5.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做练习;6.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课上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在常规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符合2~6中的任何一个,即可视为有效使用。如果表格记录显示教师行为符合2~6中的所有项,多项,或者没有选1就选了2~6项,就要考虑数据的真实性。数据的真实性也可以通过校内的教师互相听课,或评估人员抽查听课来相互验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完成表格发放,数据收集,数据处理。
有限条件下每学期总课时数据可以根据学期教学日程推算得出;条件普遍具备时,每个科目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由区或市,甚至更高级的学科教研室给出。学科教研室每学期都会开展常规的教科研活动,主要形式是听课、评课。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得知,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应用已经成为公开课,示范课,赛课的不成文标准。在已有教科研积累的基础上,教研室已经可以初步给出本区域某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
以上是从教育的主要功能,培养人才角度出发,来讨论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此外,教育系统还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而存在,它由各级教育组织构成,为相当多的利益人提供工作机会。这些利益人的行动目标构成教育信息化的另一个目标集合。所以,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可以从培养信息时代要求人才和教育系统内各主体目标两个角度来衡量。教育信息化系统中利益主体的效益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陈敬良等.教育成本管理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37.
[2] 郭莉,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5(6)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付一静)
【小学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推荐阅读:
南刘集小学督导评估自评报告11-08
富家沟小学316工程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10-23
河头店镇海尔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自评报告09102010-30
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自评报告10-13
小学素质教育自评报告08-09
下坝中学素质教育评估自评报告07-25
宋寨小学创建市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自评报告10-24
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学生调查问卷06-27
小学督导评估申请报告08-16
洛南小学迎接区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汇报材料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