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教学创新策略

2024-08-01

小学书法教学创新策略(精选10篇)

1.小学书法教学创新策略 篇一

《农村小学颜体书法教学策略的探讨研究》课题实施研究方案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现实的背景是我们学校是全国的书法教育基地之一,过去开展过一些书法活动,在当地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作为梅溪当地的家长对孩子的书法书写水平有着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期待。因而为我们开展书法教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需求氛围和基础。

作为我们学校在书法教学这一方面来说,也需要开展好书法教学活动,从而形成全校性的书法教学的特色。

从这一阶段的书法教学属于学生学习书法的开始阶段出发,教师的书法教学策略是否适应学生求知的需要尤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探索新的比较理想的教学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无论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期望值的心理需求,还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要,都对我们学校的书法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教科研方面也有所发展。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限于我们的水平和条件,根据我们搜寻到各方面的资料,完整地全面地讲述颜体书法教学策略的内容,极为罕见。一般我们所找到的,较多的都是一些颜体的书法教学的内容。诸如点怎么写,横怎么写等等。

而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在知道了点横怎么写的基础上,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相当较佳的教学效果。

3,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我们在课题实验研究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思想,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验证并改进课题提出的教学策略,最终我们期望探索出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比较理想切实可行的书法教学策略。并且能从理论上找到它的支撑点。我们是冀希望在传统的单纯研究书法技法的基础上,能够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小片来,做一些我们设想的书法教学策略上的小研究,以此寻找到一些适合“种子”生长的培育方法。

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颜体的书法碑帖的选择和小学生年龄的相适应性方面要尽量做到合适合宜。

(2),选取某一颜体书法碑帖为核心,提炼并总结出通用性规则和技巧。

(3),探求相应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言颜体书法教学策略。

5,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操作措施、做法。

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探寻最佳的教学策略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

在这个具体工作中,我们会尝试较多方法来实验。

我们采取实验的教学模式为:创设情景——尝试实践——感受成果

1、创设情境: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知识出现之前,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2、尝试实践:让学生把新知识付诸实践书法练习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使学生尝试的兴趣和认识的兴趣相互促进,教师同时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感受成果:学生用心的多次尝试。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进步,由此让学生有获得成果的喜悦,更加深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愉快地自觉地进行练习。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尝试与探索的条件,不失时机地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我们只能依托农村小学现有的软件硬件的水平,来开展我们的实验计划。我们拟定了简单的开展实验的实施步骤与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1、实验的实施步骤:

A、制定实施方案。

B、实施方案的尝试。

C、中期检测、查找漏洞。

D、形成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的实施计划:

本课题的实施周期为1年。

A、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

B、实验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进行第一轮实验和中期检测。

C、第二阶段(2010年2月——2010年3月),进行第二轮实验和检测,形成研究成果雏形。

D、总结阶段(2010年4月——5月)

6.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及条件分析。

郑亚军,组长,负责课题的开展和实施。全面掌握情况。

黄海涛,组员,负责实验人员的挑选。和具体实验安排。

周安丽,组员,负责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丁立臣,组员,负责具体实验安排和材料收集和整理。

林慧,组员,负责材料的整理。

马义兵,组员,负责具体实验安排和材料收集和整理。

条件分析:大部分组员从事书法的教学工作,为我们的实验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学校对书法特色教育的重视,也是我们课题顺利开展的有利条件。

2.小学书法教学创新策略 篇二

写字和做人一样,要行得端坐得正。小学生初学硬笔书法时,最简单的书写工具是铅笔,而硬笔书法学习要从规范学生的写字姿势开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性情。教师首先要讲清楚正确、科学的写字姿势,结合图示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等方法进行姿势规范教学。借助写字姿势儿歌展开教学“头要正,肩要平,身体坐直本放正,一尺一寸和一拳,预防近视要记清。”边演示、边示范,每个细节、每个角度、每个操作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同时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应该实施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在写字姿势过程中表现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指导与纠正。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实践、互助交流。针对特殊问题,给出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另外采取个别学生演示方法教学,其他学生给予评论,教师点评,促进每位学生规范写字姿势,巩固已学知识,实现全面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规范每位学生的写字姿势,为硬笔书法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规范执笔,培养良好习惯

规范执笔方法的指导是硬笔书法学习的第二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规范执笔方法,小学教师应该将指导与纠正错误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由于学生在幼儿时期已经有了1~2年的写字学习历史,而幼儿阶段形成的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训练却不是很多,并且形成的写字姿势、执笔习惯等都存在一定问题。由于片面的写字目的———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导致学生错误的写字习惯依旧存在。所以,小学硬笔书法教师应该以规范学生写字姿势、执笔方法为目的,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方向,进行规范执笔的教学。

结合执笔儿歌进行规范执笔教学引导“老大老二对对挤,笔杆斜靠虎口里,手握空小拳,笔拿手指端,笔正对右耳,不要对鼻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平心静气,从端正姿势与执笔方法入手,从写好每个字入手,慢慢培养学生的习惯,纠正学生随心所欲写字的恶习。注意学生握笔的细节,手指拿笔的方法,笔杆倾斜的角度(六十度),手拿笔的力度,手拿笔与桌面的距离(手指尖应距笔尖约3厘米),笔与右耳的距离和方向(笔正对右耳)等。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和练习,发现学生的握笔存在问题时,及时指出并规范。

三、实施精讲精练,探索入门方法

初学硬笔书法,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借助田字格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结合实例精讲精练,启发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笔画、位置,鼓励学生观察、理解和分析。基于基本笔画与字的书写进行运笔训练,提升学习的实效性,启发学生领悟和感受,在学生实际训练中提升学生的领悟力。通过精讲精练,结合选帖与读帖、摹帖、临帖、默帖等学习步骤,引导学生探索入门方法。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发现其所处的实际阶段,发现硬笔书法笔画的特点,通过自主训练、思考,逐渐领悟起笔、行笔、收笔的相关规律,扎实掌握基础。

四、布置适当练习,定期组织比赛

硬笔书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问,硬笔书法的学习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需要学生的自主实践、努力探索与坚持不懈。教师需要布置适当的写字练习,结合学生学业实际情况,鼓励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字帖,加强临摹字帖练习,引导学生实施脱帖创新练习。尽可能规定科学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实施定期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于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和解决对策。

另外,小学生对于竞赛活动比较感兴趣。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展开书法展览、作文书法展、抄写比赛等,通过丰富的比赛形式与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与素养,在扎实掌握硬笔书法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3.小学书法教学创新策略 篇三

关键词:一体为主 五体同步 教学策略

中国的方块汉字是世界上最具东方神韵、意境最深远的字体。这一笔一划不仅是用于交流和记载的符号体系,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我国的汉字发展源远流长,从甲骨文到金、隶、篆、楷、行,再从繁体到简体,一路走来,具有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史。

【有感】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想到的……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这是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节目中出现的有些词语是闻所未闻,更别说写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书法教育。前段时间,我带学生去参加一个书法展览。一位学生问我:“老师,这些作品写得真好,但是这里很多字我不认识。”我问他:“哪个字你不认识?”学生随手指了一个,我仔细一看,学生说不认识的那个字是“流”字,其实应该是学过的,只不过是我们学的是楷书中的写法,而“流”在草书中的写法发生了变化( ),草书没有见过,隶书( ) 也没学过,所以学生就不认识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只会说写得真好,但却读不出上面的许多文字。

学写一种汉字字体,同时认读其他字体汉字,就是真正把继承中华文化与传统落实到行动上。

【实践】“一体为主,五体同步”——以点带面, 传承文化

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每种都有各自的书写方法和技巧,让每个学生学会书写所有的书体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一体为主,五体同步”。就是以一种字体为主,学好学精。如,以楷书为主,把楷书的运笔、结体等学透学通。五体同步就是在学好学精一种楷书字体的基础上,同时认记在篆、隶、行、草等另外四种字体中的书写方法,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策略,五种字体同步识记,达到传承文化,传递文明的目的。

一、“点”的选择要恰当。

“点”是万物之始。“点”的运动和连续,才形成了“线”,而“线”的组合,方成为“面”的集合,最后成为“体”。笔画、结体、章法等,处处可以训练,能面面俱到吗?不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精选若干个训练点。

例如,上《捺的写法》一课时,训练的“点”就落实在三个地方:一是写好“捺”这个笔画;二是带有“捺”的范字“史”字在楷体中的书写要领;三是熟记“史”字在篆、隶、行、草中的不同写法,同时了解“史”的人文内涵。如,“史”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 )和小篆中的写法( ),下面是一只手,上面是一支笔,放在口的正中间。意思就是写历史的史官拿着笔,必须做到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地记录历史,不能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和意愿。因为历史是写给后人看的,必须真实、公正。

二、“点”的设计要有趣。

精选出来的训练点,要变成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体活动之中,还需要作一番精心设计。设计出来的训练点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选准学习的突破口,沿着最佳途径切入知识的内核;要能抓住关键,牵动全局,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因此,教师设计训练环节时,应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变换训练点的形式,来增加趣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上中下结构》一课时,在上课一开始,为了让枯燥的书法学习变得轻松有意思,我是这样设计训练“点”的。

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意、茶、衷、率”等上中下结构的字在篆、隶、行、草、楷等五种不同的字体中的写法)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看谁最厉害能帮这些字找到他们的家人?”

这个训练题的提出一下子就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师:请四人小组讨论出结果,然后帮这些汉字送回各自的家。

生开始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后,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很快就把同一字五种不同书体的字送回了各自的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又解决了识记的任务,既轻松又有效。

以下是我设计的表格:

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三、“点”的深化要巧妙。

训练的本质意义不仅在于“接受”,更在于“发展”,即通过训练体现认识的拓展和延伸。

例如,学习《走之儿》这一课,当学生学完带有走之儿的字“道”的楷体写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拓展了关于“道”字的几个部件的其他书体的写法,首先我选择从 “自”字的篆书写法( )切入。

师:你们看,这个字像什么?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像杯子。这个字读“杯”。

生:像自己的“自”,这个字读“自”。

师:读“自”是对的,那你们知道“自”字的本义是指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你们看“自”像不像人的鼻子?(大屏幕出现鼻子的图片)

生:哦,真的很像呀!

师:出示“自”的本义图片:

师:“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自”在甲骨文里写作一道鼻梁,两个鼻孔,明显像人的鼻子。后来鼻梁缩短了,鼻孔靠拢了,鼻子底部变成一横画了,字形跟鼻子的分别越来越大。正因这个变化,这个字慢慢引申为自己、自身、自家、亲自等意思,而记录鼻子这种用法就越来越少。于是,人们在已经不像鼻子的“自”下边加一个声旁“畀”,写成“鼻”。所以当人们要说“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向自己的鼻子。此外,古人很早就发现狗的鼻子十分灵敏,懂得辨识气味,而气味和鼻子有关,所以“臭”字是“犬”字上面带个“自”。甲骨文里有个“自”边上有个“刀”的会意字,后来写作“劓”,本义指割鼻之刑。“罪”字原作“ ”。“自”指鼻子;“辛”原来也是一种刑具。

学生听到这里已经是趣味盎然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在“自”的上面加了三根头发,成了一个篆书的“首”字( )。

师:你们再猜那又是什么字?

生:这是个“发”字,上面有三根头发。

师:不对,这是个“首”字,本义是头部。你们知道这又是什么吗?(出示“走之儿”在篆书的写法 )

生:是“足”字。

师:这是走之儿。在“首”字左边加上“走之儿”,就是篆书“道”字。 ( )中国汉字很多都是这样的合体字。你们看,所有带有“走之儿”的字都是这样写的。(出示带走之儿的字)

师:还有很多汉字也是这样造出来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上网去找找,研究研究。

师:那么“道”字在隶书、行书、草书中又分别是怎样书写的呢?

师出示:

这一训练点的设计,于无疑处求疑,能使学生深感“学无止境”的道理,有很大的发展意义。训练点的定位不落旧窠,为一般人所意想不到。正如乐章中结尾处响遏行云的强音,可起到光照统体的作用。

四、“点”的转化要有创意。

作为一门书法训练艺术,对课后习题的主要训练点,也不是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每每如此,会显得呆板僵化,“涛声依旧”,而必须审时度势,精心包装,转化训练的形式和手段,以求富有创意和情趣。

例如,学习《独体字》一课,教完了“子”字的运笔方法之后,我对“子”字的训练点进行了有创意的转化。

师:(出示“子”的五种不同字体的写法)

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师:“子”在甲骨文和篆书中的意思就是“婴儿”,你们看,上面是小孩的头部,左右是两臂,两腿是用小被裹在一起的样子,非常形象。在很多古文中“子”仍然是“婴儿”的意思。如《荀子 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意思是:古代干、越、夷、貉等民族的婴儿,刚出生时哭的声音都一样,可是长大后风俗习惯就不同了。

师:在我们中国汉字中“子”的意思还有很多呢!

(师大屏幕出示:孔子、庄子)

师:这里的“子”是代表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

(师大屏幕出示:公、候、伯、子、男。)

师:这里的“子”是指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这五等爵位直到清代还在沿用。

师:“子”字在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的变化不大,很容易辨认,但你们知道“子”在十二生肖中是代表哪个生肖吗?

生:“子”代表的是老鼠。

师:对,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代表十二个生肖。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师: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带有“子”的词语在其他书体中的书写方法(教师出示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四种书体的写法)。

……

在一堂优质的书法课中,各个训练点不应是孤峰突起,各不相关;而应当互相照应,转化有创意,点点相扣,浑成一体。

参考文献:

[1]许 慎 《说文解字》 商务出版社

[2]左民安 《细说汉字》 九州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探讨论文 篇四

一、在教学方法中实现创新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课堂,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教室要布置出一种劝学的气氛,教室要尽量布置得简洁大方而且和谐舒适,让学生感到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的兴趣和勇于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信心。

(二)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像“大锅菜”一样对待,应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等全面情况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他们个性的教学模式,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严格的要求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导致讨厌老师,不愿意认真听讲。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如果在回答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应积极引导,应该积极表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课堂的严与松要把握好“度”,学生的自控力比较差,换个角度,如果对学生的这种天性加以控制和运用,带动的不仅仅是课堂气氛,更多的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片面的教学只会把学生教成机器,缺少创新意识。教学的创新不仅仅是教师要创新,也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课题,和学生的互动也十分重要,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不断在课堂中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结合实际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结合实际,不能凭空想象,在教学方法中要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情况。要在教学中运用符合他们的想象方法,拓宽思维、善于发现,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学生的要求。在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不能仅依靠教材上的内容,要在教学方法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中应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实事求是地选用相关的教学方法,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散思维,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大胆地进行教学上的创新。

5.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探讨论文 篇五

一、巧妙利用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技术可以同时展现声音与画面,十分适合对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对诗歌的教学效果更显著。将课文录像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配上古筝音乐,同时用高山流水作为背景,并让小学生进行跟读。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非常舒服的学习氛围。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在学习某些课文需要对课文中的任务进行表现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人物色彩化,先将课文展现得声情并茂,再播放动画和音乐,借助这些视觉听觉刺激,让小学生来进行配音表现自己。每当此时,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格外高,并且会持续高涨。相对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课本为主要资源;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讲解。对语文的学习就是对课本的学习,在课上听教师讲课文,课下在进行练习提高。但是这样就造成对学习内容的局限,不能拓展到课本之外的更多方面。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小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课外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将传统语文教学中无法表达的内容巧妙地展示给小学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小学生思维活跃,帮助小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二、增强学习体验性

人的情感体验一般总是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场合之下才能产生。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触景生情、睹物思情一类词语所形容的体验。从这个方面来说,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播放视频动画的时候,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的身心也是一种放松。小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势必会有较高的效率。相反,如果学习氛围气压较低,对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提高。在一定的条件下,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感染小学生的情感变化,意化情感,成为提高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股潜移默化的力量。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情感的优势,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架起一座精神桥梁。此外,教师对于语言文字中的意境体会肯定要比小学生优先,所以教师就可以将自己的体验涉及到多媒体技术教学之中,帮助小学生获得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对于阅读,应该让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文章中的情感线索,增加阅读乐趣与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并进行创新应用,将多媒体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创新思维学习方式

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正处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可以对语文课件进行形象直观的设计,充分锻炼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作用。例如,在《看云识天气》这节课中,通过将每一种云图搬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进行观察,了解云的形态,最终学习到可以通过观察云图来判断天气的变化情况。这样的学习方式除了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会极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创新,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变得更多更和谐。当代小学生对知识摄取要求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可以很好地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为小学生提供丰富而有趣的学习材料。扩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加大单位学习时间内的学习量。再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学习中,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可以先从网络上搜索,再为小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这样现代的教学方式由于创新得当,会极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终将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巨大推动作用也会促进改革的步伐。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更深一层研究探讨,我们相信最终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展宏图。

6.小学书法教学创新策略 篇六

摘要: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作文

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作文写作技巧,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写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为他们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语言艺术。基础在中文小学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弱,这与学生的知识有限和生活经验

有限直接相关。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该对语文写作教学策略进行创新。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一、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一)学生写作模式化问题较为突出

在教授当前中国小学作文的过程中,写作模式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不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或工作,必须尽快解决。语言是一门语言学科,所以每个句子在不同环境中的含义都会有所不同。如果小学生只按照写作模式写作,这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对扩大学生写作思维非常不利。

(二)学生作文写作情感欠缺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成熟,他们对思想和情绪的理解相对较浅。因此,作文的写作水平会受到缺乏情感的影响。很多学生情绪表达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句子的单调和情绪的模糊表达上。比如,很多学生在对一个人的形象进行描述的时候,大多只会对外貌进行描写,很难拓展到对语言、动作以及形象等方面的描写,这样的作文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枯燥的,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也不够饱满;另外,许多学生会虚构某些情节来表达某些情绪。由于这些地块是虚构的,它们经常偏离常识,这也会对构图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三)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示范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的认识较为浅薄,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示范,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写作方法,以此来达到语文写作课堂教学目标。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写作引导示范工作还较为欠缺。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 6

(一)作文教学形式的有效革新

作文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教师对于这一点应当形成有效的意识。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体现在学生的阅读材料上。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基于教科书文章的高质量课外阅读材料,这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阅读习惯的发展,并允许他们学生可以使用更好的材料。写作创新体现在学生师资培训的方法和要求上。教师可以将一些创意元素融入作文训练的主题和要求中,并可采用更开放的作文教学风格。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对于作文教学的一种很好的促进。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将自己的真实经历与真情实感用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开放性作文题目,以这样的形式鼓励学生在文章中真实表达。此外,教师可以欣赏学生写作的优秀构成,让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并讨论他们的想法,让学生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教师必须能够不断改变作文教学模式,并将更多的内容和感兴趣的主题融入作文练习。这将为作文课堂注入更多新鲜元素,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命题注重展现真情实感

教小学作文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学生对作文提案不熟悉,无法开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知阶段情绪体验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尚未形成理性概念,小学生在面前感到困惑对抽象写作的建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突出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对中文教学的应用日益明显。小学要合理创新教学方法,理解与生活的关系。优化和更新的结合将改变传统构图方案的缺点。中国小学的作文提案应该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平台上,以利用学生的感知认知认知,表明他们在作文的真实性中写下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理解,例如家庭亲情,友谊,学习,校园建设。一项活动和其他微不足道的生活主张激发学生对写作和培养真实学生创造力的兴趣。

(三)开展作文精心批阅

1.对于学生来说,构思修正是提高写作技巧的主要手段之一。不论写作是否正确,都可以在教师,学生的指导下进行创作教学。许多老师认为校正作文是老师的责任,但事实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我声明将有助于学生的作文水平。学生标记自己的写作,通过对自己的缺陷有更好的理解,并在标记过程中优化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2.作文构思的评论是矫正的发展,也是写作训练的主要部分。虽然教师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标注,但也加强了写作的教学,给教师写了一个讲座,让学生标记自己写作教学成果的总结,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评论,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解释学生作文中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成功的修正写作可以作为教学的例子,指导学生总结经验并继续帮助学生一旦完成校正过程,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但要记住,老师在写作评论时,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创新知识,创新写作的支持,应该给予特别的鼓励,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因为学生不应该不切实际,批评或嘲笑学生。

三、总结 / 6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弱,学生自己的知识越狭窄,生活经验越有限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有针对性的学生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语言为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7.谈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七

一、善于启发, 增强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就需要有一个友善的环境。新型课堂要求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 旺盛的求知欲, 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诱发创新欲望, 发挥个性潜能。一般来讲, 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阅读教学的创造性, 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进行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 (即与以前的不同) 。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有自己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 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 就有新意。同时还应该明确, 学习的创造力不是孤立的, 还必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阅读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方面。而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其特点, 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广阔性等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 把学生看成有主观能动意识的人, 是学习的主人。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 重视班级学生间的认知差异, 多层次的因材施教;尤其要关心的是学困生, 少批评多鼓励, 努力让学生获取成功体验;重视融洽的师生关系, 把微笑带进课堂。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 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

建立生动、活泼、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就是明确学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应用者, 而教师只是组织者、激励者、协同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应当打破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 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 动口表述、交流评价, 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成为活动式的教学, 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索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萌发创新意识, 诱发创造的灵感。

二、引导想象, 培养创新思维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 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学生的想象力差在阅读中的表现, 往往是对课文的情景理解很片面, 在说话、作文中就表现为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 会浮想联翩, 思维活跃, 创造力强, 学习生动活泼。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 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 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 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有时以训练创造思维为主, 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有时以创造性的语言训练为主,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在教学中一般做法:

1. 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诱发学生的想象。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 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和物的具体情境, 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 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可爱的草塘》草塘大:写草塘绿得有层次;还有写水泡子鱼多和小河水清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 积累语言, 又发展想象力。

2. 巧设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有意识的巧设问题, 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

3. 教师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 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

想象与情感分不开, 只有情感充沛, 想象才会丰富。教师的语言充满感情很重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 去唤起学生的想象;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 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涌现。

三、重视练习, 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是外向和开发。开发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是创新的基础, 是创新教育应致力培养的重要素质。语文教学开发式的发散思维训练, 主要在编制练习题时推出开放式的问题。

1. 编制有发挥空间的练习。

思维训练的开发, 有利于对学生“全脑”的开发。例如, 教学《火烧云》一课以后, 我让学生结合生动体验、课文插图展开想象, 描述火烧云形态的变化。学生两天后的作业让我大为吃惊。学生的笔下同样出现了变化“多”“快”的景物, 有栩栩如生的动物, 有生动逼真的植物, 并且都能抓住变化极“快”的特点。就连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仿照课文写出了语句较为通顺的片段。实践证明, 诸如此类练习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 编制多种答案的练习。

答案具有不确定性的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也是一种创造思维训练。例如, 《金色的鱼钩》一课时, 学到老班长牺牲这一段, 编制“面对老班长的牺牲, 我想说……”的说话练习。

3. 编制创新性的课外实践练习。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 创造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主动充当小编辑、小记者、小演员的角色, 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 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 发挥主人翁精神。长期坚持练习, 一定会发展创新能力。

8.小学书法教学创新策略 篇八

【关键词】学生;书法教育;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当前“2+2”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特色学校的建设,小学生书法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2010年区教委破天荒地搞了个“在全区公开选拔优秀书法教师”。先不说其他的,但至少这是一种好的迹象,表明区教委领导已意识到素质教育不是“语文、数学”等“主科”的代言词……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其所蕴藏的特质、形式美和抽象性,在世界各类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华夏民族智慧的凝聚、高尚品质的拍手折射和悠久历史的印记,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然后,在当今科技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书法几乎已经淡出我们日常生活,很多国人已写不好汉字,更写不好书法,提笔忘字,无电脑就无法办公,完全进入了“电子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如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将如何发扬传承?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会渐渐夭折。让中华民族的子孙从小就接触书法,培养孩子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对学习书法产生兴趣,这将是传承与发展书法的重要途径。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

如果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能与时俱进,将现代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古老的书法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孩子们浓厚的书法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定能让孩子们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对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定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能净化社会风气,美化环境。

可喜的是,在2010年的时候,重庆的领导就要求全市的中小学校要开设书法课,并殷切希望重庆多年以后能出个王羲之、颜真卿这种人。中共永川区委书记更是积极争锋,要求永川争创“书法之乡”,要求我们的干部要少应酬,多读经典,寄情翰墨,这样能丰富人的精神境界,开发智慧,长精气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万事开头难”,学书的启蒙教学是很难的。要变“要我写好”为“我要写好”,培养他们的学书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十分重要。学生兴趣都没有,写都不想写,牛不饮水强按头,还谈什么书法不书法?这简直是抹杀人性、制造人间地狱。学生一旦对书法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才会肯写、乐写、坚持写,才愿意步入书法的殿堂,品书法之道,赏翰墨之香,写出漂亮的字。在书法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写字热情,是书法教师们必须认真对待、仔细研究的课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书法教学才能深入推进,才会事半功倍,其它学科也能相得益彰。为能对广大书法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我将我的一些想法与做法汇报如下。敬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法:开展学生现有书法学习兴趣调查

我们做教育教学,首先要了解学情。我们书法教师在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时,一定要对班上学生进行书法学习兴趣调查。通过逐班问卷调查,开展调查分析,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法:创设书法环境,唤醒学生学习书法的愿望

学校的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经过精心的规划和布置的充满书法气息的优美环境,可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在校园的走廊和教室墙上等地挂上古今书法家的头像和相应的介绍,以及师生的书法作品,使整个学校书法无处不在,翰墨味浓郁。

第三法:积极争取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支持

学校领导对于书法教学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书法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书法必须争取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学习书法兴趣的影响是很大的,毕竟学习书法是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财力,这就需要家长合理为子女安排学习与学书法的时间,同时对于物质上给予大力的支持。老师可以召开家长会或私下与家长交换意见和沟通。再有设法让社会关心和支持学生学习书法,例如让学生的书法走进社区,为残疾人、福利院、社区中心、街(居)委会赠送对联或作品等,或者邀请当地的书法名家给孩子们作讲座。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是很有必要的。以上这些都关系和影响学生学习书法的因素。

大教育家孔子曾精辟地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重在引导、激发,贵在坚持不懈。浓厚持久的兴趣会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也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乘风破浪,百折不回,自由地遨游。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内驱力。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书法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富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书法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从而才能提高书法教学效果,将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9.浅谈小学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的创新 篇九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使用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注重积累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这些被经久传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经》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内容的横向延伸

课文中的一些诗歌是以节选的形式来出现的,这对于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师范大学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月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但是课本仅仅节选其中的四句,学生很难体察诗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对于人生哲理的探寻。而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在感受江边月色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歌悠远的意境。

2.对诗人的纵向扩展

在小学诗歌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复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绝句》中,一个悠闲自得、闲雅疏狂的诗人映入眼帘。在诗人的不同时期,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诗人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如果可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形成主题教学

在课本中节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此为契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等诗歌都可以加以学习,形成关于“明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所蕴含的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古典诗歌进行分类教学,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4.了解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味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意象已经浸染了文化色彩,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意味。如“月”具有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唐诗中,“柳”往往具有“留”的文化意味;“岁寒三友”则往往象征着君子坚贞的节操与高尚的气节。如果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适时地将这些渗透其中,势必会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注重诵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1]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三、注重感悟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西洋的文字是法治的,中国的文字是人治的。”[2]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地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多媒体授课、出图等方式为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搭建桥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10.小学书法教学创新策略 篇十

一、调整教学认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不光要接受新知识,还要巧妙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也就是元认知,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已学的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提升总结能力。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来说,对于不同的知识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总之,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提升思考和探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少说,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对于语文课堂学习内容较为复杂、不太容易理解的抽象知识,教师就可以强化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适当加大解释力度,同时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和探究,掌握问题解答的策略。针对学生熟悉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学习等方式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学生感觉习以为常的答案,要着重研究,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让他们养成突出常规思维和跳出俗套的能力与意识。比如,在学习课文《司马光》时,很多小学生比较熟悉这个故事了,有的是听父母讲过,有的是在电视上看过,所以教师就不要再满堂灌了,过多的讲授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觉得教师唠叨。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文,做好角色分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同时设计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的学生觉得司马光砸缸很厉害,但是也有学生觉得,可以寻求周围大人的帮助,或者几个小朋友齐心协力迅速地把水缸推倒,这些想法足以证明学生不再依赖教材,而是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了逆向思维意识。

二、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留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对社会不是特别了解,生活阅历较为肤浅,对什么知识和问题都比较好奇,如果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现象,让他们思考相关的问题,他们会异想天开,找出五花八门的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意识得到了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的长远发展。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教学留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需要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突出定式思维和习惯认知,找出新颖的答案,这样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有效的课堂教学留白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在留白的问题设计上,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拥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但是如果问题太难,长时间内找不到答案,解决不了,他们的这种探究意识就会慢慢地消退,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有效的教学留白,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承受能力等。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不能太难,但是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学生感受不到挑战性,没有成就感,也不爱探究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教学留白的时候除了有效地把握留白的难易程度,还要对数量的多少进行分析,做到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三、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更多的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和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作者的所思所想的。优质的文章都需要读者耐心地品读,认真地思考,不能从简单的文字叙述上轻易地断定文章的梗概大意。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地剖析教材,了解字里行间的真实寓意,透过文字挖掘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构建文章的评析,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使用学生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强调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不要和盘托出,要设计一定的疑问,讲究语言停顿,突出语言使用方式的变化,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文章《狐假虎威》时,设问 :为什么大家都怕狐狸?是真的怕吗?一步一步地解开悬念,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寓意。

四、诵读国学经典,提升表达能力。

很多国学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被人奉为经典,是因为值得推敲,在某些方面具有卓越的品质。拿《论语》来说,就文学价值,它的语言表达较为娴熟,字字饱满,句句精炼,总的来说《论语》的语言表达讲究的是简洁精练,同时也讲究字里行间的韵味。一篇文章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词句,但是两三个字就可以折射和透露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也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性格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感觉到既富有文采,又充满情感色彩。在《论语》中,不仅仅字里行间充满文学气息,也折射出品德情感,把儒家思想表达得也非常透彻。所以,小学生如果能认真地品读国学经典,认真感悟它们的文学修为,肯定会极大地促进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

[1] 马占奎 .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研究 [J]. 学苑教育,,(11)。

上一篇:法警大队报告下一篇:新学期的规划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