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环境调查报告(精选8篇)
1.企业内部环境调查报告 篇一
[摘 要]企业内部审计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步骤,随着现代化经济飞速的发展,企业制度建立步伐的不断加快,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对企业内部审计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是建立企业法人制度和产权制度的需要,同时也是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维护产权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目前我们国家内部审计已经不适合企业的组织和市场的发展。
为了让企业内部审计迅速的适应经济的发展,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不断的拓展领域,加大力度改革,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内部审计 基础理论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
1.受托责任理论
受托责任在权力的分离和转移过程中形成,变成了受托方和委托方的关系。
在两者当中,由于双方的目的不一样,受托方是需要承担受托责任的。
在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中,提到受托责任往往是针对股份制的公司,其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而产生的经营管理者所承担的受托责任。
但是受托责任的不仅仅是权力的分离而产生的,因授权而产生的权力下放或转移,也会形成受托责任。
在企业管理方面,从广义上讲授权责任还包括下级管理者对上级管理者的授权责任。
2.公司治理理论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企业各个部门机构、经理层及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市场机制被作为公司的治理机制。
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公司治理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公司的收益,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上面,还需要考虑公司的社会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大的,通过以价值为目的来治理企业,实现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得到满意回报的能力。
很明显,公司的价值越高,给予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回报的能力就越强。
根据公司的治理理论,公司的治理机制包括内外治理两个部分。
内部治理机制是经公司内部决策与执行机构之间存在的一种受托人和受托人的激励约束机制。
而外部治理机制是由于市场竞争产生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产生的激励约束机制。
包含有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
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规定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应该与企业的实际目标相同,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企业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本身利益实现最大化,所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的也是如此。
但是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其特有的方式来达到目的,那就是以风险为关注核心的内部审计,减少企业未来所可能面对的风险,提高对企业正面影响的可能,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这里要重点关注公司治理所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对于风险控制而言,不仅要遵循受托责任,还要对受托责任的成效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我国企业内部的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内部审计起步的台阶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但是随着我国对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过去的里,我们国家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数量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在对于企业经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上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们国家审计部门的统计中,自国内正式出现内部审计至今的.短短数年里,已经完成大约200多万个审计项目,查出损失浪费的金额数目多达600多亿,提出宝贵建议102.9万条。
至今,已经培养出了大约30多万有一定审计能力的人员。
此外,我们国家还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制法规,力争使内部审计健康稳定的发展,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审计能力。
,出台了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义》,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目标。”年初,国家财政部又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审计法》和《公司法》,依法办理审计业务。
目前,出台的这一系列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国际内部审计会计师协会所提倡的审计准则基本吻合。
与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相比,我们国家内部审计起步较晚,所以,目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伴随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际形势的严峻复杂,国内企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引发了国内外专业人士广泛的探讨,比如巨额亏空的郑百文事件、不重视风险管理的郑州亚细亚、秦池标王的没落、四川长虹国有资产转移、三九集团的濒临崩溃。
在这一列重大案件的背后,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国家内部审计能力的合理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内部审计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解决。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是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是管理企业所必须的重要步骤,是使企业管理水平,管理质量提高的有力工具,是企业利益的保护者。
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是经济责任关系。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国家审计署20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开始,财务开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现代起步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已从查错防弊向管理和价值增值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和保证咨询活动。
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更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的领域从过有企事业单位向集体、民营企业单位拓展。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示出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就不签情况而言,我国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效果。
探索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是当前企业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企业内部环境调查报告 篇二
一、内部控制及内部环境关系的发展历程
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对内部控制环境理论也在逐步深入。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朦胧期:
20世纪初期, 随着公司化的进程, 人们从公司的经营活动中逐步摸索出一些检查企业生产活动、组织制约的办法, 因该时期仅仅停留在对公司各部之间活动的检查和部门制约, 故而亦称为内部牵制阶段。
2、发展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 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内部牵制逐步演变为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企业内部牵制演变到了内部控制阶段, 这时的内部环境仅作为内部控制的外部因素来对待。
3、成熟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 内部控制的理论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 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向具体内容深化。尤其是美国COSO委员会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的简称) 在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 其中将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首要因素, 认为:“控制环境是一个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氛围, 是其他控制成份的基础”, 内部控制环境进而开始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我国于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借鉴COSO报告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要素, 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 亦将内部环境作为影响内部控制的首要因素, 故而研究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内部环境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一个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可以很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环境决定着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其预期作用, 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以及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和经营方针的实施。但是无论如何优秀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缺失良好内部环境的前提下都将流于形式。2008年6月28日, 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发布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企业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本文将从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四个方面探讨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
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制度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企业在治理层面的组织架构。一个合理、高效、权责明确并且相互制衡的治理架构和机构设置, 一方面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施行的保证, 同时可将内部控制的信息及时反馈至经理层, 利于经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并持续改进。因而, 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结构, 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既定效果。现今我国大部分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以下缺陷:
(1) 企业将目光聚焦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上, 致力于通过学习, 考察和引进第三方, 建设规范、先进、制度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依托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相应的治理结构。表面看来整个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与国际知名企业不相上下, 但实际上仅仅虚有其表, 不仅制度的执行停留在一本本厚厚的文件上, 治理结构的构建除了出现更多纷繁的机构名词和不作为的人员编制外, 并没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任何影响, 原有的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依然大行其道, 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的意志成为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2) 企业领导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意识, 甚至有些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会束缚自己的手脚, 对相关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建设重视不够, 有关制度往往残缺不全或一人身兼数职, 即使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仅仅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 忽视实际执行情况, 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面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 (1) 转变企业经营层领导的思路, 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和治理结构建立的意义和其对企业经营的深远影响;使通过学习和考察引进的国内外优秀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治理结构真正改变经营层领导的处理方式, 经营层领导由被动的去复制先进制度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去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治理结构的重组和实施。 (2) 现今虽然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法规, 如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中国证监会2000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
Finance and Accounting Research|财会研究
编报规则》等, 但是这些制度的发布往往是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 缺乏一个如同COSO这样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内容完整, 覆盖所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故而, 国家应该加强对国外优秀理论研究和现行国外经验的借鉴, 尽快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 完善的, 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体系。 (3) 借鉴标准化精神, 建立类似ISO 9000标准体系审核制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核体系, 并可优先应用于国有大型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
2、内部审计
缺乏监督的权利就如同脱缰的野马,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受西方三权分立的影响更强调在企业经营中对经营层经营权利的限制, 而这与我国长期习惯依赖道德或者是管理者自身的思想境界来进行权利的约束存在抵触, 所以在现今我国大部分企业中, 虽然依据《公司法》和其它行业法规的相关规定建立了相应的机构, 如董事会、监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制度等内部控制机构和相关制度, 但是往往在实际操作中, 以上机构往往流于形式, 其仅仅向管理层负责而丧失《公司法》赋予其的独立性。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 (1) 大部分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 的管理层观念需要转变, 管理层应该向董事会负责, 董事会才是整个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会授权管理层行使公司的日常管理事项, 同时监事会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和重大公司行为依法进行监督。 (2) 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依据公司法赋予其的职责独立行使其职责, 相关人员应严于律己、严守职业操守认真履行其职责, 为广大股东, 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负责, 并从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出发, 向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 (3) 各审计组织的审计工作不应仅仅限于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监督, 还应加强对公司管理的审计监督,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内部监督审计环境, 保证公司对财务、日常管理、战略制定、风险监测等项目的控制,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3、企业文化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 企业组织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有的理念、观念、规范、规章制度、企业环境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称之为企业文化。
企业的员工在作为内部控制的对象的同时, 亦作为主体控制着相关制度的执行, 员工的执行力决定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和执行效果。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如同人的骨髓一般, 是融入整个身体之中的, 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整个企业:新近的员工在进入企业后, 从开始的被身边的人趋从到不断的开始接受, 直至自然的执行;老员工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周围的人向他看齐;即使是离开企业的员工, 原先企业的文化也将成为一个企业的名片随着他继续传播。就如同《士兵突击》中钢七连那句“不抛弃, 不放弃”一样, 简短的六个字, 影响着每一个进入那个团队的人。
现今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企业, 虽然也在积极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但其企业文化仅仅处于初始阶段——只具其型而不具其神。企业文化往往流于形式, 一个口号, 一个标志, 并且更多的停留和存在于公司的文件和规章制度中。
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 (1) 在建立企业文化的时候应该在认清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2) 重视企业文化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 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 从小处入手, 切忌高大全, 使广大的员工真正从内心接受其作为一种准则、一种方法存在在其心中, 意识到这样的企业文化能够为自己, 为企业带来什么, 而不是对冰冷制度条款天生的抗拒; (3) 只有当每位员工真正从心底开始接受这种企业文化时, 才会形成整个企业团队的凝聚力, 向心力, 在整个管理层的引领下, 驱动着整个企业团队向一共同的方向前行, 真正作为无形的推动力推动着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从上至下流畅的执行。
4、人力资源和激励制度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不仅仅由大量的基层员工组成, 还包括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质量人员、审计人员、董事、监事等。随着管理理论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现今企业的人员组成更加趋于复杂, 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更趋于苛刻。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和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都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职业素质、职业操守和创新能力, 就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良好的效果;反之, 再优秀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缺乏能够很好贯彻执行的人, 那么其形同虚设。
(1) 人力资源的构建应注重人员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重点岗位的重点人员, 可是现今在我国的企业中类家族式的或派系式的经营模式大行其道, 造成人力资源的构成不合理, 故而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极大的阻碍。针对此问题, 企业应该首先加强人事聘任制度的完善, 使企业内部人员的聘任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不因私人关系或亲戚关系任命人员;其次加强对企业人员聘任过程的监督, 使整个人员聘任过程透明化, 接受企业全体员工的监督。
(2) 现代企业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素质 (包括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 往往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如企业的质量控制人员, 除了应该拥有专业的知识来应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还应该在复杂的质量控制中, 做出合理并且正确的判断;其次, 质量人员的诚实和职业操守同样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 如果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质量事故的隐瞒, 或向相关部门出具虚假的质量报告, 将会对产品质量这一关键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造成影响。
(3) 现今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在技术层面的竞争, 而实际上更深层次的是表现在人才的竞争, 现今社会人员的流动更加趋于自由, 如何留住关键岗位的关键人才对企业尤为关键, 故而对于企业建立一套完备并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突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流失不仅仅在流失时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断层性的影响, 即使在相应的人员补充后, 相关的人员依然需要适应在同一内部控制制度下新旧两种内部控制方式所造成的影响。此外企业不应仅仅注重对中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激励制度, 同时还应关注甚至是更加关注基层员工的激励制度的建立, 虽然基层员工创造的价值往往没有中高级人才创造的那么明显和突出, 但是基层员工才是整个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石, 如同制造类企业, 大规模的熟练操作工的流失对企业的质量和企业生产能力这一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1, (01) :24-31.[1]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1, (01) :24-31.
3.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分析 篇三
一、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一)培育并壮大资本市场,促进股权结构的改善
为确保外部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准确理解、客观评价内部控制,必须强化培育并进一步壮大资本市场,逐渐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创新企业的经营机制,上市公司应当进一步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使得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公开与透明度得到提高,让投资者的利益获得有效保障;充分借助国外证券市场,以加速中国的证券市场实现国际化的脚步;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促进股权结构的改善;进一步对交易规则加以完善,以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须对政府以及企业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加以明确。政府所需要承担的社会管理责任,就是应当负责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并推动该政策的实施,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行使国有资产管理(即国有资产所有者)权利的是政府,政府对企业的债务所需承担的是有限责任,但是不应当对国有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进行干预,因为企业应当是独立经营的法人以及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不应该处处依赖政府。
(2)建立科学高效的关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营以及监督管理体系。第一,创新管理模式,即实施分级所有与管理的新型。第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系。有两种模式可供参考的:一种为授权给大型企业以及集团公司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另外一种为设立国资委,并在原有的专业局的基础上组成公司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第三,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二、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加以完善
从转变股权结构开始入手,首先是加大我国上市公司(针对的是国有企业)国有股减持的力度,以降低股权的集中度,引入地机构以及关联企业的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的董事,加强董事会职能;其次,加大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调整的力度,利用增加自然人、经营管理者以及关联企业持股等措施,对董事会的结构进行调整。由于我们国家很多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集中度非常高(一股独大)所产生各种问题,应当推动股东大会高效运行,提高广大中小股东参与的积极性,需要采取的措施为:对现有的股东会投票制度进行改革,对股权结构进行优化,对待股东应当一视同仁。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
合理的组织结构其职位的层次清晰、意见的沟通渠道十分顺畅、高效的协调以及协作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得到贯彻并切实执行,进而为企业营造一种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在目前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组织结构的优化就显得愈发重要。应当按照组织结构由战略来决定,而组织结构也是为战略服务的基本原则,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与再造,转变部门的工作职能,朝网络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发展,从而减少中间管理层,节约管理成本,使得组织的个性也出现转变,朝自主管理型的方向发展,推动企业持续、高效、健康发展。
四、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
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对于创建并执行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有重要意义。所以,现代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对企业文化形成的理念加以制度化,使之成为一项系统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建立企业文化的执行、实施、监督以及评价反馈等相关制度。通过形成完善的制度能够让企业文化的理念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有效协调员工与企业利益产生的冲突。最关键的是要让企业文化的理念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应当符合企業的理念,从而增强企业的凝集力与向心力。努力营造出和先进的文化相适应的企业特色文化,切实从理念、行为以及制度方面强化对企业的特色文化进行建设。
五、让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起到的监督服务作用
企业的审计部门应当主动参加企业改制方面的审计工作,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承担相应的服务工作。在企业进行重组以及业务扩张时,审计部门应同步参与以便为企业进行资本运作搞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因为企业的审计部门非常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外部的相关资讯了解的也比较多,因此企业进行扩张的时候,内部的审计部门能够利用审计调查以及专项审计工作,通过审计意见书的方式为企业决策者做好参谋,以确保决策的可靠性。并且要需要搞好事中的配合以及相关服务工作,以确保能够顺利地实施决策计划。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是内审人员不但要善于找到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以供企业的管理者参考。
六、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以及保证企业的经济信息质量过程中管理者得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都不高,培养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就显得十分关键,所以,务必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比如,取消终身制,通过公开招聘以及解聘等相关制度,这是规范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关键;完善资格奖励、职务晋升、等级制度、末尾淘汰、注册吊销资格证以及培训等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海超.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当代经济.2007(9).
[2]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会计研究.2006(2).
4.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方案 篇四
为落实市委办公厅《关于城市环境卫生和绿化工作的会议纪要》文件精神,做好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的各项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召开的专项会议要求,街道办事处将在本地区范围内,组织,动员辖区企业内部做好自身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创建安全、卫生、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现将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将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经街道办事处研究,决定成立石油新村社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长:xxx 副组长:xxxx成员xxx
二、工作目标
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指导督促地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任务的落实,社区单位积极与物业公司沟通协调、督促整治“脏、乱、差、.二、工作任务
各单位、各物业服务企业对辖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认真负责,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投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任务,强化管理服务水平,积极配合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对环境卫生整治的检查考核工作,确保地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达标。
四、具体内容
1、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切实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不留卫生死角和薄弱环节,要按照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求,做好日常环节卫生保洁工作。认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
2、企业内部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要加大环卫设施配置,根据“加大环境卫生设施投入”的要求,做好企业内部主干道、巷道、居民院落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确保辖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达标。
3、各物业服务企业,对辖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自查工作,及时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各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能深入开展。
5.关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位思考 篇五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作为实现企业自我约束和管理要求的内部环境审计的作用愈发不可忽视。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位及职能进行探讨,并结合当代市场的发展对环境审计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改进措施,以期对企业对于环境审计有一个完整的论述。
关键词: 企业; 环境审计; 职能; 定位
在我国召开的十八大会议当中,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新的指导思想,由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被人们重新提起,而企业作为影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承担相当一部分环境责任,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就是这样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企业监督机制,其主要活动内容为监督、审查、咨询、管理企业内部各种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评价其是否合法适当、有效,从而督促企业在符合法规与各方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
环境审计工作对于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领域,而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岗位尚不完善。许多企业忽视自身的污染物排放,不设立专门的环境审计部门,导致政府机关对其采取措施,只得到一时的利益,却失去了长久的经营和美好的环境。因此企业应当与政府一同重点关注环境问题,重视自身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将其作为一切活动的首要考虑因素,以保证企业,社会和环境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位
(一)目标定位
企业环境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企业在保证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当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或者长久无法恢复的污染,这就需要环境审计部门深入到各个流程当中,使生产流程和排放合乎标准。
1.必要性分析
首先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近些年来的各项方针政策不再单单将任务指标划为经济指标,而是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能受到污染并且要逐步扩大绿化面积。上升到国际角度来看,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而中国作为全球大国,自然备受瞩目,因此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必须要落实的。
从企业的角度看来,各项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环境保护是个体以及群体必须要遵守的条例,尤其对于企业来说,这是必须遵守的义务。而作为一家企业,需要的发展目标是可持续的长期发展,并非短时间内的经济收益,所以必须要保证环境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才能够从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同。
2.成本分析
环境审计工作必然要付出一部分的资金来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括人力,设施等各种必须要具备的固有成本,在人员招聘上要求其具有环境审计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保证不出纰漏。审计部门的建设,日常各项审计活动的经费支出都需要相当的一笔费用;另外一项成本就是在审计过程当中,如遇到各种需要整改,或者审计工作的效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支出,这部分的费用是用来对审计工作的革新以及对于工作流程的修改。
3.效益分析
环境审计工作良好的展开同样可以给企业带来不菲的收益,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环境审计工作不仅仅是确保企业在工作流程中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样还可以对于流程进行优化改造,选购一些清洁高效的资源,使得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进而达到减少成本,保证收益而增加了利润。另一方面的收益是长期的,企业环境审计工作的完善可以使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当中更进一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企业可以更容易的获得投资者的关注。
4.文化分析
一个企业的长期运作必然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塑造的过程中也必然需要保证企业的遵纪守法。环境问题往往是一些公司的大问题,限制了许多制造流程的排放指标。环境审计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指标规定在法律条文的数字内,只有各项都符合法律法规,才能保证企业能够正常的运作,这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和团体意识,将他们凝聚到一起,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对外来说,企业形象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如若企业造成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公司形象会一落千丈,在行内的竞争力大幅下降,影响了整个公司的收益,使企业濒临破产。因此环境审计工作的展开能完善公司的公众形象,最终达到保证公司收益的目的。
(二)职能定位
实际上,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基本职能就定位在六个字上,监督、评价和完善。环境审计的职能定位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确立,此处只针对其职能定位做基本介绍,详细的职能将在下一章做具体介绍。
1.监督职能定位
环境审计所具有的监督职能可以督促企业按照合法的方式经营,创造有效价值,同时能对企业进行监督控制,防止企业内出现不良行为,从内部败坏企业的经营。环境审计发展至今,其监督职能对企业产生的效益越发凸显,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评价职能定位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评价职能,其基本内容涵盖评价企业内的环境决策是否科学,做出的具有导向性的决定是否正确等。在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是环境审计在进行评价之前,该评价对象首先要经过被审计的过程,以保证内部审计部门评价的准确性。原因在于,倘若没有经过审计,该评价对象可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一来没有评价的必要,二来哪怕过程再严谨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审计完全没有意义。除此之外,环境审计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套完整严谨的评价参考标准,涵盖企业可能涉及到的各类经济活动,且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此才能快速高效地进行环境审计的评价职能,对需评价的对象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促进企业的发展。
3.咨询职能定位
审计的咨询职能主要是为企业所咨询的问题提供建议,并为其提供与咨询问题相关的服务,换言之,咨询职能的工作内容与范围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
客观来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从一个相对客观独立的视角来看企业的经济活动,且在审计的前提下能确保其科学性与准确性,这一切都保证了环境审计的咨询职能可以为企业提出一个相对科学、严谨、全面的建议,且具有较高的可执行性。因此,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咨询职能是具有其必要性的。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几大主要职能定位之间是彼此关联的,监督职能是其他一切职能的基础,只有监督到位保证了企业活动的合法性,才能继续进行下面的活动。评价职能和咨询职能这两者都是在监督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服务,三者之间彼此区分又互相联系,形成环境审计职能体系,共同为有效提高企业效益而工作。
三、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问题分析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企业环境审计工作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环境相关的法律也逐步完善,但整体的发展还处于初期,因此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在我国,大多数人的环境观念还在萌芽阶段,一旦牵扯到经历利益,许多人会将环境问题抛之脑后。在许多的政府部门,只顾效益不管环境的人数不胜数。尤其是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地区,政府部门为了保证经济的效益,放任一些高污染企业的破坏行为,而环境审计工作也无处开展。
这需要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更加严格的执行落实,不能只作为一纸空文在少部分地区的环境保护中起作用。而是要更加广泛的普及到各个地区,让环境审计工作更好的开展进行。
(二)企业高层不够重视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自然是希望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于是很多的不良商人将自己的收益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基础,公司内部的环境审计部门形容虚设,为了迎合上司而做一些虚假的评测报告以愚弄政府愚弄社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级的管理者向上级谎报真实的环境测评,使一些并不到基层了解实情的股东或者CEO被蒙蔽,这也是许多强势公司逐步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三)法律缺少强制执行力
关于环境的法律是近年来才开始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的,在这几年当中也在慢慢的完善,但是在法律的制定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监管部门来保证法律的真正落实。尤其是在环境审计方面,在法律中几乎是只字未提,只是言道提倡促进,可并没有真正的推行到实际中,这种缺乏后劲的法律使得环境审计工作得不到大多数人的重视。
四、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改进
环境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改革,使得环境审计越发显得吃力,传统环境审计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环境审计需要做出新的改变,调整较为落后的工作模式,紧随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始终适应企业的需要,发挥环境审计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需要在观念上实现转变。一是确定好环境审计目标,完成目标定位,环境审计的目标主要完成向企业内部审核管理的转变,主要向企业提供完备的咨询与评价服务,实现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预警制度的完善;二是定位好环境审计,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企业的各类经济活动与经营活动中,而不是以一种独立于整个企业体制之外的姿态去进行环境审计的工作,环境审计也是企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三为环境审计方式的转型,要从传统的事后审计逐步走向企业活动全过程的审计监察控制,做到提前参与、过程中监控、事后审计;四为扩大环境审计职能,从最早仅有的事后审计逐步扩大,为企业提供咨询、活动综合评价等更多的服务,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环境审计的内涵;最后一点,环境审计应该改变最早的只重视数字结果的看法,转而注重多种表达方式,力求审计效果多元化与综合化,使环境审议摆脱单一价值,实现综合价值的转变。
实际上这五条环境审计转型是对环境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新确立环境审计的职能定位与目标定位,以新的审计方法在新划分的审计范围中去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评价与管理,要求环境审计人员的思想一定严把环境关,推动环境审计的转型。
五、结论
环境审计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在为企业提供监督、评价、咨询服务的基础上,保证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等经济活动,并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是企业获得最大效益。
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部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企业也应该为环境审计人员提供多种培训与外出交流的机会,促进其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6.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篇六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着力点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内部控制理论有一些探索和研究,直到现在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还不完善,再者我国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普遍存在控制失效现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环境越来越复杂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发布和实施,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再次呈现在我国企业的面前,迫切需要企业寻求解决之道。而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作为构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以及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采用“三会四权”的制衡机制,以期它们之间相互协同、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实际上却往往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三者的制约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致使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贯彻实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董事会形同虚设。首先,董事会成员一般由第一大股东提名当选,聘任程序不够规范;其次,内部执行董事偏多,而仅有的少数外部董事由于多为社会名流,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实践经验履行其职责;再次,董事长的权利过大,兼职总经理,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最后,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如目前很多企业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或者设立了却没有真正运作发挥其作用。(2)监事会不能有效履行监督职能。监事会成员来源于企业内部,由被监督对象——董事会选定,并决定其工作报酬、职务去留,这就使监事会的监督显得无力。而且,他们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较弱,不是财务、法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足够的专业素质。由此可以看出,监事会职责的履行受董事会权利和自身专业素质的制约,不能有效地发挥效力。(3)经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我国很多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经理层的激励制度,但是很少与企业的长期利益挂钩,致使他们只关注企业短期利益,忽略对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从而造成企业短期内繁荣,企业寿命远远低于国外企业。另外,经营层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如没有明确规定经理层成员之间的权利和职责。
(二)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方面由于企业管理理念落后和生产经营业务的限制,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创业型或职能型组织机构,鲜有企业采用事业部型、矩阵型、战略业务单位型、控股集团型和多国企业型等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类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导致许多企业出现了问题,具体体现在:(1)机构臃肿,运行效率低下。有些企业机构因人设岗、层次过多,不仅使企业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而且影响企业内部信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息的传递,造成企业运行效率低下,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动情况做出反应。(2)权责划分不明确。有些企业对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组织运行流程缺乏必要的书面说明和规定,没有将不相容职务或岗位相分离,造成关键职能缺位或职能交叉,关键岗位员工对自身权责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能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
(三)内部审计方面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辅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管理层对其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合理设置其组织机构,并且受限于一些员工对内部审计的抵触和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不足,使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实质上的独立性,无法客观、独立地出具内部审计意见和建议。此外,内部审计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财务部门的舞弊问题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审计中,没有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检查,严重缩小了其职能范围。
(四)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主要体现在人才招聘、人才培训、晋升渠道制度、考核与薪酬制度等方面。而目前我国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做得还不好,具体表现在:(1)人才管理理念落后。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人才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人力资源管理较薄弱,没有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的层次来研究并应用。只是象征地设置了一些微观管理措施,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2)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缺乏针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员工不能认识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联性,不能将个人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相结合,工作积极性较差,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必定或多或少的丧失一些成长机会,最终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3)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还停留在“只要有财力,不愁吸引不到人才,不愁留不住人才”的状态。而且企业采用简单粗放式的管理手段,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活力,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创造性为企业创造财富。
(五)企业文化方面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来讲是一种向心力,对企业外部表现的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虽然现代企业大都很重视文化建设,但是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具体体现在: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脱离;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机制”,没有认识到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一种错误的企业文化建设观念:企业文化就是领导者的文化。
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着力点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具体如下:(1)提高董事会运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首先,企业需要重视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作用,提高他们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重,给予一定的决策权力,从而优化董事会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然后,企业需要对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加强管理,增强其决策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优化独立董事的选聘方法和程序,改革独立董事选聘机制,使其高度透明,从而促进它监督作用的有效实施;改革优化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建立有激励作用的绩效机制,并且要对他们实施有效的约束,以便更好地实现董事会的权责利结合。(2)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企业需要适当引入债权人、企业投资者等企业利益关系人作为监事会成员,同时为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需要增加独立监事,并且加强监事会在财务及人事方面的独立性。二是提高监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事会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需要不断对监事会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加他们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工作技能。另外,企业要建立针对监事会成员的考评机制,并将其结果与薪酬挂钩,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到监督工作中,提高其工作效率。(3)健全经理层激励约束机制。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健全经理层的激励机制。设置激励机制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使经理层的利益和企业利益最大程度地趋同。为此企业可以将短期收入分配激励和长期财产分配激励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将经理层的收入和其工作绩效挂钩,促使其努力工作,而且还可以通过经理层分享企业部分股权的剩余收益,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可以实现对他们的长期激励,维持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经理层的约束机制。对经理层的约束,主要有契约约束、公司章程约束、监事会约束、期权约束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设置必要的约束机制,严格执行,规范经理层的工作。
(二)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体系具体有:(1)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首先,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组织结构,要充分考虑近期和未来和未来几年内的战略规划,并且还要保证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和增加信息传递的畅通性。此外,企业还要不断研究所处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保证及时、合理地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更好地适应各项管理环境,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然后,依据透明、牵制和效率的原则来构建组织结构。即正确划分企业公开组织结构的权责,使员工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职责以及整个组织的工作流程;分离不相容职务,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规避功能重复的问题,对重要的岗位实行定期轮岗,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进而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最后,要充分协调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分工有利于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但是企业的一些综合工作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所以,协调好企业各组织部门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常用的协调方法有层级间协调、部门间协调和权利协调。(2)构建合理有效的权责分配体系。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和规范的岗位管理措施。在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基础上,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建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关系。
(三)重视内部审计,发挥职能作用强调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性,加深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在企业内部设置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同时选择具备相应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作为内部审计人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要实现重点向事前和事中转移,改变过去只重视财务报表事后事实的分析,加强公司财务管理过程控制,完善公司财务风险体系,包括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预防、财务风险预警等方面,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系统。
(四)建设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有:(1)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在现代社会,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企业员工的发展直接影响企业本身的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可以使职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自身发展,尽量提供足够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赋予他们相配比的责任和权利,使他们自由发挥技能,顺利开展工作。此外,企业还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分析员工的共性和个别特征,将他们分配在最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特长,根据执行结果给予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发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更能为企业创造最大收益。(2)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具体如下:一是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需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并坚决保证执行。晋升职位要通过严格考核,结合员工的个人业绩及综合表现,以做到公正、有效,尽最大努力发挥员工的创造能力;二是聘用选拔时要考虑员工的综合素质,不仅要重视其专业技能,还要把道德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素质作为一个必要的把关标准,以保证人才的可靠性;三是建立培训制度,为保证员工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与发展,要经常性地对其进行综合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考核,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及员工在道德素养,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四是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及责任感,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目标定为和企业目标一致,从而促进于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体有:(1)注重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核心,是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每个员工应该遵守的信念,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的核心凝聚力,体现了一个企业整体的奋斗精神。它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行进,凝聚并发挥着大家的团体力量,实现企业的长远协调发展。(2)重视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应该以诚信为基础,致力于自主创新,严格要求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问题,重视销售及售后服务,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品牌建设,形成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及服务理念,创造让消费者喜欢、在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的品牌。(3)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条件,企业的文化建设要以人为基础,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依靠员工,发展员工,尊重员工。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从而使全体企业人员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行进。(4)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职责。企业领导需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确立自己第一责任人的地位。认真对待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体现企业正确的经营理念。此外,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还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7.浅析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 篇七
(一)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概念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是指影响政策或措施实施的各种因素, 反映了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控制的观念、看法和措施。包括企业结构、管理者权责、管理实施者观念态度、管理权责确定方法、管理措施、人事管理政策和方法、外部条件等很多方面。
(二)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作用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对管理控制的各组成要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是各要素在管理控制中发挥自身作用的重要基础。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影响了管理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影响了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 是企业内部控制中最核心的要素。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中, 管理控制环境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我国企业日益加入到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中, 这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和优化内部管理控制环境, 切实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水平和标准, 使其符合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 法规制度不完善
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法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不少还停留在传统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 特别是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 很多企业内部管理, 其实是以“人治”为主, 还没有形成“依法管理”的正确态度。法规制度的建立没有跟上企业经营发展的脚步, 造成在企业内部的很多地方, 存在着管理上的盲区和制度上的真空。同时, 对企业领导者的约束机制还不是很有效, 造成管理者工作的制度化和决策的科学性, 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 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 多数企业都是依靠企业内部审核部门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监督。但由于这些部门都是在企业财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的, 经常会受到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使监管工作的效果不能落到实处。科学的监督机制需要监督部门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以便对企业管理进行正确的监督监管, 但很多监管部门的领导既担负监管的职责, 又承担企业财务上的工作, 这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三) 企业管理者权力缺乏制约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要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实现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管理, 实现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在我国不少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 由于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 所负责的岗位又大多相互间存在利害关系, 如果管理者没有较强的职业操守, 很容易发生徇私舞弊现象。此外, 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 在企业中拥有着经营决策、人事任免、日常管理等很多权利, 同时, 这些企业中对管理者的监督机制经常形同虚设, 造成管理者的权力过大, 又没有很好的制约, 造成了任人唯亲、一意孤行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 审计部门功效存在缺失
很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存在机构设置不科学、权责不清晰的现象, 使得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 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独立性。审计工作应该是独立于企业生产经营之外而进行的, 但实际情况是, 不少企业的审计工作只有得到企业领导者的允许后才能开展, 即使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 也需要将检查情况汇报给企业领导层, 而不是针对审计结果, 发表独立的处理措施和意见, 这使得审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此外, 对审计人员权责的监管也存在不少问题, 经常出现审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影响审计效果的事件发生。
(五)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人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要素, 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部分企业中, 管理者往往把保证产品生产和销售量、实现最大利润放在首位, 而忽视了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素质不平衡, 高素质人才匮乏;人才进出关口不严, 人才上升通道不畅通;员工考核标准不科学, 考核流于形式;员工激励机制不完善, 人才待遇缺乏弹性, 这些都是企业缺乏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表现形式, 大大影响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效果。
(六) 缺少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
目前, 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 大量运用了现代化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 有效促进了企业对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管理, 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水平。我国虽已引入了这一概念, 但由于技术上的落后, 使我国企业研制的EPR系统水平还不是很高, 难以发挥其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实用价值。此外, EPR技术人才的缺乏, 也使得我国企业在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研制和应用上力不从心。
(七) 企业领导者素质不高
我国实行市场化经济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 虽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 但由于企业领导者的素质离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造成我国企业难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管理的有序进行。不少民营企业主, 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不能理解现代化管理理念对于企业的助推作用;有些国营企业主, 由于监督监管机制的漏洞, 在生产决策中, 习惯了“拍脑壳”决定, 听不进建议意见, 或带头贪污腐化, 损害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八) 企业文化未建立
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市场经济下, 企业间的竞争, 实际上比拼的是企业间的文化。缺乏正确的企业文化, 会使企业在竞争中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企业管理者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形成, 管理秩序混乱、管理理念陈旧, 会导致企业文化难以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缺少企业文化, 还会使员工缺乏归属感, 缺乏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为继。
(九) 企业员工素质不达标
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员工,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效果的好坏, 其最终实施者往往是企业员工, 员工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管理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但由于我国教育存在的历史原因, 长期重成绩轻素质, 使得企业中的员工素质离现代化企业的需要存在不少的差距。此外, 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差距, 也是影响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完善建议
(一)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机构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结构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基础, 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发挥企业董事会对企业治理的领导地位, 发挥董事会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核心作用。二是确保企业股权结构的合理性, 将企业股权有效分散至股东, 同时, 公司管理者应尊重股东的地位, 保证股东的权利, 在股东间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三是确保企业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时, 具备很强的独立性。并且, 还要促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并督促企业管理者和董事会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四是主动实行独立董事会机制, 通过董事会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人员形成必要的监督和制约。
(二) 完善企业内部审核机制
企业管理法规赋予了企业内部审核部门充分的自主性和监督监管的客观公正性。审计部门担负了对企业进行监督评价的功能, 因此:一是必须提高审计部门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规定, 企业必须设立监事会、审计部和审计委员会, 隶属于股东大会、总经理和董事会, 三者存在业务上的指导。二是扩展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除去担负传统审计工作外, 还应在上级领导下, 主动扩展工作范围。三是必须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关系着企业内部的审计质量是否达标, 因此, 必须将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的高素质人才, 及时补充至审计部门中。此外, 还应对现有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培养, 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四是必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的建立, 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法规化、制度化迈进, 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
(三) 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现代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具备组织结构明确、权责清晰的管理机构。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完善, 可以使企业内部各单位权利和职责得到明确, 有利于企业开展信息交流、风险评估等工作, 有利于对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在设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时, 应充分考虑到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需求, 使各单位和各管理者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既能够促进企业运转的正常, 又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得到实时的调整。在组织结构设置时, 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律规章制度, 保证决策、执行、监督三者间相互独立。同时, 还应从企业特点、性质、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管理需求等多方面为出发点, 合理设置企业内部组织机构, 促进良好工作机制的形成。另外, 企业还应根据设置好的内部机构的工作任务和特点, 对其进行合理任务分工, 确定好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明确其岗位职责和相互间的关系。企业在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设置时, 还应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明确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 使每名职工都能对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做到了然于胸, 并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使命, 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运转高效。
(四) 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的竞争, 实际上是企业间文化的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 企业文化已成为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 也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法。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企业长期的实践与积累。企业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培育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使企业的力量通过企业文化这一纽带聚合在一起, 发挥企业文化对加强企业管理的优势。企业只有下大力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才能不断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水平的提高,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五) 完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我国企业必须重视人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主体地位, 以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和制度, 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水平的发挥。现代企业的竞争, 更多的是表现在人力资源上的竞争,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人在发挥着关键因素, 脱离了人的因素, 任何管理都失去了意义。所以, 企业必须探索有效的人力资源制度, 确保每个人都能在企业中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一是建立企业岗位责任制, 保证每名员工和管理者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 同时, 岗位与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二是考虑在重要岗位人事任免上实行岗位竞聘制度, 公开对这些岗位人员进行选拔, 保证上岗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民意基础, 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态势。三是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岗位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同时, 还可定期对岗位进行轮换, 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四是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岗位素质考核制度, 考察员工的履职情况和业务能力, 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 促进员工事业心责任感的提升。五是建立弹性薪金制度, 用物质奖励促进员工改革创新、安于本职的信心, 形成能者多劳的管理制度, 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六)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理念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管理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 特别是决策者的能力和知识,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企业管理者素质对企业的影响, 直接表现在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的影响上。因此, 必须使管理者切实转变管理理念, 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重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性。一是严把重要管理岗位的入口关, 确保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符合岗位需求。对重要岗位的人事任免, 必须体现出公正性和透明性, 严防任人唯亲的现象发生。二是对于现有管理者, 企业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考核, 检查其岗位素质是否达到标准。对考核中成绩比较差或者民主评议中口碑不佳的管理者, 应坚决予以换岗或辞退, 通过这种严厉的督促措施, 促使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变化发展。三是定期组织企业管理者进行换岗轮训和基层锻炼, 积极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授课, 组织管理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 通过这些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另外, 企业还应该设置良好的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管理者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8.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环境 篇八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7月1日起国家正式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企业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1.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内容及特征
內部控制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对建立、加强或削弱某项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及职责权限配置、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职业道德修养与专业胜任能力、企业文化、以及法制观念①等。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具有社会性和可塑性
2.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存在的困难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为中国企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详细的规范要求与执行标准,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建立契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内部控制环境.操作起来却存在一定困难。
2.1企业内部对内部控制存在认识偏差
2.1.1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偏差: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以生产管理为中心,以利润为管理者业绩考核主要依据的传统理念尚未彻底改变,较多的企业管理层对于不能产生直接经济价值的内部控制工作一般不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之企业的管理层经营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导致企业管理层未能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在企业内部的垂范作用也未尽显现。
2.1.2企业内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淡薄: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需要根据企业内部流程,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不相容职责的分离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多设置人员岗位,为控制相关流程中作业活动的风险,需要增加流程环节和审批程序,相对于将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和营销上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而言,引起了一定的认识偏差。有的企业工作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控制自己的行为规范,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不利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的则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防止企业职工舞弊所采取的内部牵制措施,容易导致员工信任危机,造成企业内部矛盾;甚至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制度,只与财务等少数部门、人员有关。
存在认识偏差的企业管理层与内部人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涉及董事会、经理层、乃至全体员工在内的整个企业系统。
2.2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协调与制约能力差
组织结构是企业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的整体框架,这些职能具体体现在企业各机构之间及各机构内部职能设置、权限划分、责任的界定。组织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制约良好控制环境的建立。现实中,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时,普遍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的协调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各自为政、机构重叠、多头管理、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协调性差、办事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对于企业内部的重要部门和岗位的监督缺乏、缺位、不力,特别是在重大决策上不进行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存在以权谋私,独断专行,导致决策失误的现象。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环境的现状,是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需要直接面对的难题。
2.3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服务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机制保障,企业内部监督主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实现。内部审计监督、评价、服务职能的发挥好坏,是控制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审计内容、业务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内部审计职能归属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部分管并向其汇报工作,导致内部审计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二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忽视了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领域,并未完全履行内部涉及监督、评价、服务的职能;三是内部审计人员多由财务会计人员担任,专业胜任能力的不足,导致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4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力度不足
企业文化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种无形力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文化以企业的精神与价值观为核心和基础, 因此,企业文化始终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方式、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但是目前企业以利润为单一导向,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不足,未能形成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内部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主动性降低。
3. 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很多优秀企业已慢慢接受风险防范理念,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要发展,必须先树立风险意识,而风险意识是内部控制实施坏境的基础的基础,企业各职能部门必须克服困难,在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3.1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构,建立合理的权利制衡机制
企业需要按照相互牵制、相互协调的原则,使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体现相互控制、制约的要求,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各方面职责权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立企业管理、企业发展、安全生产、预算、审计、采购等专业委员会,形成有效的职责分工与权利制衡。
3.2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3.2.1细分业务流程,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根据企业运营业务划分为营运支出业务流程、收入和计费业务流程、货币资金管理流程等各控制节点,按照业务分类进行流程控制。将内部控制职能融入到企业岗位职责中,从制度上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全员参与。此外,引入并实施“控制自我评估”(CSA)的理念与方法,在企业控制矩阵的基础上,形成业务人员与管理层直接参与考察和评估內部控制效果的机制,从而实现业务的自闭环监督机制。
3.2.2以“3E”原则为导向,逐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
按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3E”原则为导向,从优化内审机构、扩大审计范围、主动履行审计职能、强化团队建设着手,逐步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内部审计。
(1)优化内部审计机构:为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成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经营安全、经营绩效的监督,并建立审计委员会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发现、内部控制缺陷、风险揭示等汇报,针对重大审计发现与风险问题,由审计委员会提交企业总经理办公室督促问题跟踪落实整改。
(2)扩大审计范围,主动履行审计职能:改变原有单一的财务监督,结合企业运营方向与重点,将审计关注点扩大到市场运营、综合管理、工程建设三大重要风险领域;主动开展内部控制遵循审计、定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建设项目审计、风险评价、审计调查等7大类项目,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评价、服务职能。
(3)组建虚拟审计团队: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从业务部门部门抽调业务骨干或专家,充实到审计团队中,组成虚拟审计大团队,为现场审计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重视对审计团队的培训:一是通过组织内审人员后续教育.不断提高效益审计的能力和理论水平;二是不定期邀请业务部门给审计人员讲授新业务或相关业务系统的操作;三是重视审前培训工作,确保每个审计人员了解审计的目标。
通过上述4方面锻造企业内部审计实力, 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3.3结合行业特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大力提倡和营“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向成员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使成员都能理解自身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可发挥的作用和应有的责任。
3.3.1企业管理层引导,全员参与:企业管理层是企业的领头羊,管理层带头加强内部控制知识学习,能够有效引导内部员工的参与。
3.3.2组织各类以“内部控制”为主题的活动,传播“控制文化”。一是在企业新员工入职前,统一进行入职培训,将企业文化及内部控制理念传授给每一位员工;二是开展企业内部控制认证活动,通过对内部控制知识及内控工作行为表现两个维度进行考核,授予相应级别的资格,同时培养和塑造企业内部控制团队。
结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防火墙”,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只有进一步夯实内部控制环境这一基础因素,内部控制才有可能得以建立和实施,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注释:
【企业内部环境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企业内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09-21
企业年末内部审计报告10-16
企业内部培训总结07-01
建筑企业内部合同07-15
企业内部沟通体系10-02
企业内部财务总监职责08-16
企业内部重大会审制度08-25
企业内部控制分析08-25
施工企业内部定额09-04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