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反思

2024-08-17

信息技术课反思(精选11篇)

1.信息技术课反思 篇一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刘雪梅的工作室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觉孩子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在中低年级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这样做,符合儿童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给中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学生刚刚认识键盘上的字母,却不熟练,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比较好。

三、教学方法生动灵活。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对电脑的学习兴趣逐日增强

教研活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2.信息技术课反思 篇二

一、要重视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中, 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 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 提问要注意时机, 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同一个问题, 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 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 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多给学生练的空间

1. 少讲多练, 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在实际教学中, 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 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 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 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 教师要少讲, 而学生要多练。少讲并不是不讲, 而是没有必要讲的就不要讲, 把那些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讲述, 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 基础也不同, 那么在初一年级的起点自然也不同, 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自然存在差别。显然, 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的。要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 在实践中多思考,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象空间, 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2. 精讲多练,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及延伸。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

由于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 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 同一年龄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 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很快分化, 这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初一年级的新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小学, 这些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同, 会造成同班同学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很大。家中有计算机的和家中没有计算机的学生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别。以上因素使得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水平, 比如操作水平、授受能力等, 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 对差生应耐心指导, 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多做尝试。

四、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 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给予表扬和鼓励, 会使学生有成功感, 感到莫大的欣喜, 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 他们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 这样, 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 他们会充满成就感。用成功的体验,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因材施教, 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1.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学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 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非常重要, 教师要用心选择, 灵活运用。比如, 在学习《网页制作》一章时, 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网页, 学生所做的网页各式各样, 各具特色。这时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的创作,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 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 使其更好地掌握制作要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肯定学生的创造性, 实际上即是鼓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

2. 因生施教, 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同一个班里, 肯定会有因学生学习程度、接受程度差异而导致的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 因此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当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 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来启发引导学生, 就会事半功倍。个性化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 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自信的工具。

3.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反思 篇三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指导思想就应从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而来。开展的信息教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与内容。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汲取。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新课标在我省已推行好几年了,新课程理念也已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主要目的与理念是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实践中,把握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行动中却背离了这一思想,只是一味地嗟叹学生忽视信息技术课程,浑然不知是自己先忽略了学生,忽略了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角色。所以,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时刻紧记的一件大事,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一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实施主要依靠的是我们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既不用高考,学校领导和学生也不重视,就得过且过,课堂上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年年“炒旧饭”,久而久之,信息技术就变得可有可无了。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我们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发展快、更新快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这一点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尤为重要。

失去了“高考”对学生的约束,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另辟蹊径,拉回学生的心。其实,不少学生对于各种各样的“考试”早就不堪重负,而对于不用高考的科目反而可以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去学习,信息技术教师大可以利用这一点,去引导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及学生丰富的个性,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教师更应破除陈旧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求新索异,活化新知,才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要最大程度地还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广阔空间,使其有充分的心力和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独特的定向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而且向学生真挚地证明它们才是从“未知”通向“新的已知”的桥梁。这样,我们的学生还会因为不用“高考”而放弃信息技术课程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会。因为,这里没有局限学生的标准答案,没有让学生头痛的统一评分尺度,只有可以让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

4.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四

表现得比较好的方面:

1、教学目标思路清晰,重难点明确。语速适中,平稳。

2、操作步骤多,比较详细。留给学生操作的时间多。

3、在课堂上有提到:会的同学帮一下不会的同学,不会的同学也要主动去问会的同学。互帮互助。

这节课好的地方,在以后的课堂中应当坚持,保持下去。

有待改进的方面:

1、在学生操作的时候,课堂巡视还比较拘谨。

2、文件提交的类型要提前说好。是文件夹,还是单个文件?

3、错误的演示应当多一些,这样学生在做错的时候知道怎么改过来。

4、PPT上的课堂作业应当将作业一和作业二分开;PPT的原图和效果图分开。

5、课堂上的素材可以选取学校的图片,与学生相关的图片。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5.信息技术课课后反思 篇五

一、激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尽可能的采用精美活泼的界面,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或让学生动手玩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新课学习上来,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次潮。

二、讲解。利用激趣中的高潮,紧接着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例如讲解在键盘操作与指法练习当中可以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习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练习。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练习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应用。练习可以采用游戏练习、创新练习、自主练习等形式。例如在讲解键盘操作中的指法练习时,可以使用游戏练习法进行指法训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哪些键成绩差,并把练习的成绩保存起来,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小学生就会象玩电子游戏机一样的着迷,学习兴趣极大,这样做就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6.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六

XXX中学XXX

在学习了《信息技术实施建议》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独有特点,进行了较深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课堂气氛的活跃,完全是教师这个主导作用发挥而来的。教师课程结构的设计、环节的策划、精密的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是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相配套,那么,在上理论课时,在课堂中要把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掌握好,攻破了重点,难点,其他的细小的知识情节也就迎韧而解了。简单的说,就是把每一节课的知识体系、知识情节的脉络把握好就可以说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了,并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那么,实践操作课又是怎样才能有所收获的呢?信息技术的实践课,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课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学生学习的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小组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优良品德,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在小组学习

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7.反思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境化问题 篇七

一、案例分析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信息技术教师执教“让幻灯片动起来”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一课, 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我们先一起欣赏几个获奖作品 (每个作品只浏览一个大概, 播放两个作品后, “啪”, 突然停止播放) 。

生:再看看嘛, 好漂亮!

师:为了让大家能通过例子了解更多技巧, 老师共享了这些获奖作品。

师:大家知道这个作品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生: (齐声) 用PPT做……

师:是的。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幻灯片动起来。

【评析】教师通过欣赏优秀作品,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但课后检查学生作品完成情况发现:有的做了简单的动画但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 有的作业没有按要求改名, 有的连作业都没有交。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兴趣点并不在学习内容上, 而在于“欣赏作品”上。如在学生演示操作环节中, 演示的同学操作比较慢, 其他学生都很着急。但这个着急不是因为学不好而着急, 而是为不能“欣赏作品”而着急, 甚至有学生在下面喊:“换人!换人!让×××来!”。因此, 如果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兴趣而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没有价值。

二、明确几个问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笔者以为, 应该明确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情境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信息技术课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创设的情境有价值。

1.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西安欧亚学院的吉雪亭, 刘琪两位老师在《情景教学内涵和外延的研究》一文中认为情景可以是真实或虚拟的, 它能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问题的方法, 提高同学们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钟启泉教授认为“情境教学是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 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 建构意义。……这里的情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 是与现实世界一致或类似的。”张新华老师则认为“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的情境出发,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以形象为主体, 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 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综上分析, 笔者认为, 所谓情境即是为学生参与学习所营造的教学环境, 情境教学法即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 把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中, 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 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2. 信息技术课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马宁、余胜泉两位老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一文中认为,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提供资源环境的工具、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 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重多的角色。笔者以为, 信息技术作既然为一种工具, 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操作方法, 学会学习, 通过一种应用软件的学习, 触类旁通, 会正确使用其他应用软件,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把学到的技术进行迁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断地操作, 如果纯粹在教师的安排下做作品, 课堂教学的内涵就显得不足, 好像是学生在山中转悠, 而没能到山顶, 体验“一览众山小。”

3. 信息技术课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具有引起注意、激发动机、促进迁移三种功能, 这三种功能是一种相互递进的关系。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自然、社会发展的实际, 以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 可以愉悦学生的心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乐学, 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中来,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错误观点, 使信息技术手段的形式与效果、情感与信息素养有机结合起来, 让课堂变得绚丽多姿、精彩纷呈。

三、信息技术课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在创设信息技术教学情境时如下策略值得采用:

1. 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 创设合理有效的、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才能使学生对情境所涉及的人和事产生移情作用, 产生学习的沉浸效果, 主动地建构知识, 达到信息技术课中从生活中来, 技术应用于生活的目的。脱离真实情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常常“沉淀”为不具备实践作用的“惰性知识”或“惰性技能”。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 留心收集、积累能设计或利用成为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 把生活融入教学, 使教学面向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 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并以此作为出发点, 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的已有经验。如《制作精美贺卡》一课, 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每个人都爱着自己的母亲, 母亲节来了, 同学们打算给母亲送什么礼物呢?送一张自制的贺卡给母亲怎么样?

2. 寻找学科间整合的有效切入点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以技术性知识的学习为主, 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为了学技术而讲技术的情况, 为此, 教师可以以学生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技术知识学习的有效载体。如八年级信息技术“字处理”的综合运用———《制作电子报刊》一课, 结合学生学习过的生物课《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创设情境:同学们, 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每天吃的食品是否有营养?是否安全?应该如何搭配一日三餐呢?接着, 允许同学们从网上查找资料, 并且请同学们以不同身份 (自己、父母、长辈、某类病人) 寻找资料, 制作一份电子报刊。又如前面所述案例中, 学习完《让幻灯片动起来》后, 可以结合生物、地理、政治等课程内容安排一些综合练习, 制作成电子报刊以宣传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 加深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操作的运用, 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还能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 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提供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现代社会, 沟通与协作的能力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在课堂中创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 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合作互动交流的快乐。在新课程背景下, 加强小组间分工合作不失为信息技术教学特别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学间的互帮互助, 弥补了学生间水平的差异, 提高了学习效率,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如学习《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一课, 新课伊始, 教师针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信息, 提出三个问题: (1) 如何保证信息安全? (2) 在使用信息时有哪些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 (3) 使用计算机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学生很难快速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 于是教师将同学们分成三个大组分别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从网上查找资料并在班级的QQ群内进行讨论交流, 最后让学生整理资料制作成宣传小报在全班或全级进行展示汇报。

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借助网上交流工具, 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促进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 并进一步提升学生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4.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去情境化”

“去情境化”是西方认知与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将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来, 从而超情境, 成为概括性的知识, 学生对概括性知识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 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郑毓信教授指出: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的关键是要有从超载问题的现实情境过度到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式过程即“却情境化”过程。扬州教育学院的潘胜洪老师在《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去情境化问题初探》一文中将情境教学的过程概括为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化 (创设数学情境) ———去情境化 (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 ———再情境化 (注重数学应用) 。这三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构成了数学情境教学的整体, 在教学中对任一环节的忽视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数学一样, 都被认为是一种工具型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过程, 学生在“情境”中获取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再适当地“去情境”以获得一般的技术思想和方法, 再创设“情境”, 让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情境中所涉及的问题, 如此反复, 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到自然地迁移与深化, 才能真正的学有所用。如在学习《制作精美贺卡》一课中, 为母亲制作完贺卡后, 还可以引申到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让学生知道学习“字处理”软件不只是编辑简单的文本, 还可以设计很多优秀的作品。这样的教学情境, 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又使所学知识得到的迁移运用, 同时, 教师可以承诺为每个学生打印一份他们所做的贺卡, 使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变成实物送给亲人或朋友,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 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教学情境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真实事件及其相关背景, 以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 “情”是指教师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只是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获得的技术、知识与技能更好地运用学习与生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吉雪亭, 刘琪.情景教学内涵和外延的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7 (1) .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张新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5) .

[4]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 .

[5]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2000 (11) .

[6]王林利.“去情境”, 让思维走向深刻和智慧[J].教育研究与评论 (小学教育教学版) , 2010 (2) .

[5]潘胜洪.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去情境化问题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9) .

8.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篇八

一、在备课方面得到的启示

1.在本课的教学中,要不要设置导入环节?如果要设置,怎样设置效果会更好?

刚入职的那两年,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其中困惑很深的一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不要设置导入环节,怎样设置?于是,因为名师在课堂上都设置了导入环节,强迫自己设计一段“导入”台词。总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迷障”,走不出来,有时就是纯粹为了“导入”而导入。也走出自己的课堂,听过其他老师的课。通过比较发现:导入环节设置得好,可以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但是,为了“导入”而导入,画蛇添足。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底气足了,敢于尝试不同,有时感觉一段优美的音乐就能顺利把学生引入信息技术的课堂,简单实效。

2.认识相似软件时,多采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并思考:两款软件的异同点,怎样设计可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要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小学阶段学生要了解的软件主要有:计算机画图软件、文字图形处理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光影魔术手等)、多媒体播放制作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Windows Movie Maker等)、网页制作软件(Microsoft FrontPage、Flash)等。学生在学习使用这些软件时,都有一个先认识后使用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设计较好的比较方式,顺利突破学生“怕生”的心理防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就可以运用之前学习的Word软件的知识进行迁移。通过两种软件的对比,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对Word软件知识也进行了复习。

3.哪些内容在本课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要不要展开讲解?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3册第5课《文件之家在哪里》这课中涉及了文件扩展名的知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扩展名”确实是个不太好理解的知识点,要不要在课堂中详细展开讲解,教师要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定。如果把握不好,就变成:教师“埋头苦干”,学生“云里雾里”。水平较好的班级,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件的图标等方式,引入文件扩展名的知识;水平一般的班级,建议教师可以把这个知识点避开,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等到高年级,再慢慢渗透。

4.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便于学生掌握,这节课的教材需不需要改动?

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第4册第8课《难忘的入队仪式》这一课中,有的教师把教材内容进行了微调,改成了学生最近经历过的感兴趣的《难忘的达标运动会》,改动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技能。当然,教材内容的改动要慎重,想要把这一课上好,教师就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素材,并且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在上课方面得到的启示

1.指导学生有效地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针对学习有差异的学生来划分,然后按部就班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每一课的课后都有一些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做一做”:1、2、3。在学生自主练习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水平进行划分: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完成全部练习;水平一般的和学困生,可以选择一道题目来完成。

2.有针对性地选择分小组形式展开教学。

在我的信息课堂中主要用到以下两种分组方式:

(1)自由组合:适用于学习内容难度小、任务分配之间的差异小、学习目标是以学生兴趣为主的合作学习。例如:上网查询资料可以选择这种分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效果较好。学生的个性、爱好、学习能力、基础是相接近的,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进行。

(2)教师指定:当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时,由教师指定分组效果要比学生自由组合好。当学习有一定难度时,学生往往会选择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一组,造成学困生没人要的不良局面。这时教师要主动出面干预,有针对性地均衡优等生、学困生的搭配,并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提倡互相帮助。

3.有选择性地采用竞赛闯关的方式讲授新知。

小组间竞赛的方式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使用不当也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慎用。较难的部分尽量不用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反思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式,一种自我提升的艺术。学习别人,反观自己,我思故我在。教育这个行业,更让我认识到创新、提升的重要性。我想,只有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我才能不断从启示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9.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九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的从教时间很短,现在来说是不到半年的时间,可在这个半年时间里,我认为我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经历很有意义,加之最近的国培,使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审视和开展自己的今后教学工作。我对半年来的工作反思如下:

1、补充和更新信息技术知识迫在眉睫。

我深深知道:学海无涯,在信息技术面前,我们只有不断的去学习信息技术,具有广博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面临今后教学的任何挑战。有的教师说:弄个信息技术证就可以了,可我知道,在学历满天飞的今天,我们教师更应注重真正、真实知识的积累,不能做一个没有真功夫的老师,与学生、与自己都是很不利的。我认为电脑本身就会给我们提供很多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靠我们自己取努力。在学懂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尽量要涉猎很多课外信息技术知识。这个方面我做的很不够。

2、更新教学方法。

这次培训,我深受启发:信息技术课同新课改同属一个步伐,我

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更要体现新课改的思想。自主、和作、探究,仍然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思想,决不允许教师独霸课堂,把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探索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前进,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我的一言堂仍然存在,很不符合新课改思想,应该加以改进和提高。今后要把所有的表现机会和发现机会让给学生,不要搞过去的权威教学。

3、教师要追求以“智”取胜。

本学期开学大约两个月了,信息技术课很正常,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国培”,教师上网,学生中止了电脑实践课。我们停了一段时间课,可后来我发现:我可以到多媒体室去上课,上课的方法很多:可以观看教学光盘,也可以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传授给学生等方法,学生做好笔记,也是很好的理论课。我发现:我发现这个新办法的时间拉得的过长,缺少教师应有的快速反应机智。作为一名教师,头脑要有“智”,要有新的思想和行为,才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出会创新的学生,这一点很重要。当然需要速度,如果我们的创新总是在时间上落后于别人,我们还不是创新,这个是我的特殊认识,仅供参考。

4、劳逸结合,学玩并进。

10.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十

朱严芳

一年来,我校轰轰烈烈地开展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活动,一些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做法。活动之初,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加之多年来在师生思想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是考试课,学不学都无所谓,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的头脑中也一直存在这种思想,以至于多年来形成了懒懒散散,不求上进的工作作风,能怎么上就怎么上,反正又不要质量,学生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玩。开展活动一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听课,由于总担心校长推门听课,所以我们也戴上了紧箍咒。但因为学科组人少,没有一节示范课,只能通过借鉴其它学科,不断摸索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逐渐实践杜郎口教学模式。下面是我一年来实践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几点反思。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家家都有电脑,学生应用电脑的水平有些方面甚至比教师都高一筹。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都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针对学校提出的目标问题化,问题要集中展示。我觉得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尽量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有趣,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也就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拥有学习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学期我们也试着这样做了,但有时感觉有点乱,因为学生水平确实是参差不齐,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任务太简单,完成之后,他们就想趁机干点别的;而对于一些学生任务又太难,感觉无从下手,他们就干脆放弃任务干了别的。本来设想要实现生帮生,可结果是学生们都玩起游戏来,事与愿违。这一方面是学科特点的原因,纪律问题一直是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头疼的事,另一方面也是新旧教学模式转换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学校一再强调教师讲课时间不能太长,要实现“10+35”分钟。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好问题,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自身实践去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这学期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将学生分成了小组,采用激励机制,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有不少学生也确实愿意学,总能发现一些新的操作方法,有些小组也会为了争夺一颗星星,互相帮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有所提高。但课后反思又觉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种不扎实的感觉,好像是为争星星而完成任务,也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为了一个问题争论不休,这可能是因为老师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的缘故,所以有必要在这方面予以改进和提高。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着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消除距离才会有什么问题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能及时交流。教师应随时随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远不如其它学科,学生一进电脑室,我们就为纪律问题感到头疼,很自然地就将自己置于管理者的角色,这样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不便。

以上四点,是我一年来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一些反思,反思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今后的思考。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真正学习实践杜郎口教学模式,必须注重学科特点,重视相关知识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加强探索总结,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 学 反 思

闫 雨 庆

1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之必要

(一)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常常反思,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个人是否已经做到最大努力,是否在混日子,是否爱学生,课堂时间是否充分灵活运用,教学内容是否与目标有关联,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教学内容。

(二)突破固有教学的要求。教师教学有着固有的模式,而一旦定格,难以改变,包括思维定势、权威定势和书本定势等。教师应该在反思中进行思维创新,寻求师生交流新方式及新的教学表达。

(三)个人完善的要求。教师在反思中进步,认清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教育,并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个人素质也会相形见长。反思能激发教师的学习追求,反思产生困惑,困惑推进学习进步,进而在书海中徜徉,得到知识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论述

(一)反思总要求

1.反思的寻本溯源。教学是个历史过程,教师应该从历史动态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结合学生意见,进行教学完善。

2.学习反思。教师应该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他人长处,开展听课交流,与自身缺陷作比较,去粗取精,提升自我。

3.讨论反思。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分享经验,总结技巧,到达共同提高。

(二)反思具体的操作办法

1.书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记录着教师当天教学情况,是教学主动探求自身教学不足的主要方式,应该真实记录,不偏不倚,直面错误更要肯定经验,做到持之以恒。

2.自我反思表格外化。教师可制作简单表格,以视觉形式外化,着重主管感觉,做到课后反思与周度反思结合。

3.互动讨论。相比与教师的自我反省、反思,通过自我寻找矛盾、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来说,互动讨论突破了反思的局限。教师们互动讨论借鉴,群体献智献策加强了交流,丰富了教学经验。

4.论文撰写和课题反思。教师应有写论文的思想准备,针对课堂提问、学习探究、课程引入、概念讲解等,自行撰写研究论文,这能从根本、大局上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更不可推卸。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做到教学的反思、改进、提高。这样的感受是撰写过论文的教师都有过的。课题研究指教师以小问题大处理的方式,对困难问题进行谈话、观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求问题产生根源,进行课题方案研究设计,集中众智,得到解决之道。虽然各种原因使得课题研究困难,所以有借鉴性数少。其实课题研究应该小问题大入手,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科技图像。对有条件的学校,保存着优秀教师教课录像,教师可以自行发掘,在观看过程中记录觉得该学习的地方,思考这样做的目的,为什么,以及换我该怎么做。对于自身的录像,应敢于直视,发现其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应该进行对整体有所把握,考虑是否应该更改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是否能进一步完善。

(三)反思需要内涵的提升

虽然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自我的提升,但反思大多只限于皮毛,难以根究其内涵。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经典教学课堂示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配合紧密,自学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无一不应用其中,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师与学生都大放光彩,为之激动。但是,在每年的教学实践中,此种课程少之又少,原因是因为这种只存在于教学参观与比赛中,教师内心上对此产生排弃。那么,教学不仅要反思,而且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做到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我认为内涵的提升应该做好几个方面问题。

反思正面性。根本目的是使教学行为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从感性的高度提升为理性认识,从各层面发挥反思闪光点。可以对下面几种情况进行思考:何种情景可以促使教学实践成功发挥;教学应该以何种理念作为支撑即理论性支持;应该怎么样进行教学;从成功教学案例中给我们的启发点等。

反思负面性。即对教学实践中缺点的反思,教学活动难免存在不足,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其归纳分析。应该进行以下思考:教学活动中的难处;难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即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下次教学我会怎样改正发挥;从中我学到了什么启发等。

反思对比性。即对不同的教学行为对比反思。如大部分老师都担任着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行为,进行正面与负面反思,然后理性对比,从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这种自我的对比反思,对教师个人要求较高,要有正面的勇气。因为同一教师的不同教学,主体的同一性决定了教师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应该冷静理性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推动自己教学成果的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进行理性反思,提升反思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顾志方.VB选择结构的教学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25,27.

[2]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J].成才之路,2011(23):5-5.

[3]林永胜.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实践与反思[J].文理导航,2011(8):86-86,83.endprint

【摘 要】“吾日三省吾身”。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在日常的反思中得到完善。同样,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进行日常分析,使其能满足教学实践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较好掌握信息技术,对将来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反思,做到在反思中发现不足,从反思中进步。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之必要

(一)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常常反思,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个人是否已经做到最大努力,是否在混日子,是否爱学生,课堂时间是否充分灵活运用,教学内容是否与目标有关联,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教学内容。

(二)突破固有教学的要求。教师教学有着固有的模式,而一旦定格,难以改变,包括思维定势、权威定势和书本定势等。教师应该在反思中进行思维创新,寻求师生交流新方式及新的教学表达。

(三)个人完善的要求。教师在反思中进步,认清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教育,并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个人素质也会相形见长。反思能激发教师的学习追求,反思产生困惑,困惑推进学习进步,进而在书海中徜徉,得到知识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论述

(一)反思总要求

1.反思的寻本溯源。教学是个历史过程,教师应该从历史动态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结合学生意见,进行教学完善。

2.学习反思。教师应该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他人长处,开展听课交流,与自身缺陷作比较,去粗取精,提升自我。

3.讨论反思。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分享经验,总结技巧,到达共同提高。

(二)反思具体的操作办法

1.书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记录着教师当天教学情况,是教学主动探求自身教学不足的主要方式,应该真实记录,不偏不倚,直面错误更要肯定经验,做到持之以恒。

2.自我反思表格外化。教师可制作简单表格,以视觉形式外化,着重主管感觉,做到课后反思与周度反思结合。

3.互动讨论。相比与教师的自我反省、反思,通过自我寻找矛盾、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来说,互动讨论突破了反思的局限。教师们互动讨论借鉴,群体献智献策加强了交流,丰富了教学经验。

4.论文撰写和课题反思。教师应有写论文的思想准备,针对课堂提问、学习探究、课程引入、概念讲解等,自行撰写研究论文,这能从根本、大局上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更不可推卸。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做到教学的反思、改进、提高。这样的感受是撰写过论文的教师都有过的。课题研究指教师以小问题大处理的方式,对困难问题进行谈话、观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求问题产生根源,进行课题方案研究设计,集中众智,得到解决之道。虽然各种原因使得课题研究困难,所以有借鉴性数少。其实课题研究应该小问题大入手,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科技图像。对有条件的学校,保存着优秀教师教课录像,教师可以自行发掘,在观看过程中记录觉得该学习的地方,思考这样做的目的,为什么,以及换我该怎么做。对于自身的录像,应敢于直视,发现其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应该进行对整体有所把握,考虑是否应该更改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是否能进一步完善。

(三)反思需要内涵的提升

虽然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自我的提升,但反思大多只限于皮毛,难以根究其内涵。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经典教学课堂示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配合紧密,自学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无一不应用其中,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师与学生都大放光彩,为之激动。但是,在每年的教学实践中,此种课程少之又少,原因是因为这种只存在于教学参观与比赛中,教师内心上对此产生排弃。那么,教学不仅要反思,而且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做到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我认为内涵的提升应该做好几个方面问题。

反思正面性。根本目的是使教学行为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从感性的高度提升为理性认识,从各层面发挥反思闪光点。可以对下面几种情况进行思考:何种情景可以促使教学实践成功发挥;教学应该以何种理念作为支撑即理论性支持;应该怎么样进行教学;从成功教学案例中给我们的启发点等。

反思负面性。即对教学实践中缺点的反思,教学活动难免存在不足,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其归纳分析。应该进行以下思考:教学活动中的难处;难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即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下次教学我会怎样改正发挥;从中我学到了什么启发等。

反思对比性。即对不同的教学行为对比反思。如大部分老师都担任着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行为,进行正面与负面反思,然后理性对比,从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这种自我的对比反思,对教师个人要求较高,要有正面的勇气。因为同一教师的不同教学,主体的同一性决定了教师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应该冷静理性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推动自己教学成果的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进行理性反思,提升反思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顾志方.VB选择结构的教学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25,27.

[2]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J].成才之路,2011(23):5-5.

[3]林永胜.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实践与反思[J].文理导航,2011(8):86-86,83.endprint

【摘 要】“吾日三省吾身”。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在日常的反思中得到完善。同样,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进行日常分析,使其能满足教学实践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较好掌握信息技术,对将来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反思,做到在反思中发现不足,从反思中进步。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之必要

(一)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常常反思,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个人是否已经做到最大努力,是否在混日子,是否爱学生,课堂时间是否充分灵活运用,教学内容是否与目标有关联,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教学内容。

(二)突破固有教学的要求。教师教学有着固有的模式,而一旦定格,难以改变,包括思维定势、权威定势和书本定势等。教师应该在反思中进行思维创新,寻求师生交流新方式及新的教学表达。

(三)个人完善的要求。教师在反思中进步,认清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教育,并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个人素质也会相形见长。反思能激发教师的学习追求,反思产生困惑,困惑推进学习进步,进而在书海中徜徉,得到知识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论述

(一)反思总要求

1.反思的寻本溯源。教学是个历史过程,教师应该从历史动态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结合学生意见,进行教学完善。

2.学习反思。教师应该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他人长处,开展听课交流,与自身缺陷作比较,去粗取精,提升自我。

3.讨论反思。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分享经验,总结技巧,到达共同提高。

(二)反思具体的操作办法

1.书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记录着教师当天教学情况,是教学主动探求自身教学不足的主要方式,应该真实记录,不偏不倚,直面错误更要肯定经验,做到持之以恒。

2.自我反思表格外化。教师可制作简单表格,以视觉形式外化,着重主管感觉,做到课后反思与周度反思结合。

3.互动讨论。相比与教师的自我反省、反思,通过自我寻找矛盾、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来说,互动讨论突破了反思的局限。教师们互动讨论借鉴,群体献智献策加强了交流,丰富了教学经验。

4.论文撰写和课题反思。教师应有写论文的思想准备,针对课堂提问、学习探究、课程引入、概念讲解等,自行撰写研究论文,这能从根本、大局上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更不可推卸。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做到教学的反思、改进、提高。这样的感受是撰写过论文的教师都有过的。课题研究指教师以小问题大处理的方式,对困难问题进行谈话、观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求问题产生根源,进行课题方案研究设计,集中众智,得到解决之道。虽然各种原因使得课题研究困难,所以有借鉴性数少。其实课题研究应该小问题大入手,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科技图像。对有条件的学校,保存着优秀教师教课录像,教师可以自行发掘,在观看过程中记录觉得该学习的地方,思考这样做的目的,为什么,以及换我该怎么做。对于自身的录像,应敢于直视,发现其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应该进行对整体有所把握,考虑是否应该更改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是否能进一步完善。

(三)反思需要内涵的提升

虽然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自我的提升,但反思大多只限于皮毛,难以根究其内涵。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经典教学课堂示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配合紧密,自学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无一不应用其中,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师与学生都大放光彩,为之激动。但是,在每年的教学实践中,此种课程少之又少,原因是因为这种只存在于教学参观与比赛中,教师内心上对此产生排弃。那么,教学不仅要反思,而且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做到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我认为内涵的提升应该做好几个方面问题。

反思正面性。根本目的是使教学行为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从感性的高度提升为理性认识,从各层面发挥反思闪光点。可以对下面几种情况进行思考:何种情景可以促使教学实践成功发挥;教学应该以何种理念作为支撑即理论性支持;应该怎么样进行教学;从成功教学案例中给我们的启发点等。

反思负面性。即对教学实践中缺点的反思,教学活动难免存在不足,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其归纳分析。应该进行以下思考:教学活动中的难处;难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即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下次教学我会怎样改正发挥;从中我学到了什么启发等。

反思对比性。即对不同的教学行为对比反思。如大部分老师都担任着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行为,进行正面与负面反思,然后理性对比,从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这种自我的对比反思,对教师个人要求较高,要有正面的勇气。因为同一教师的不同教学,主体的同一性决定了教师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应该冷静理性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推动自己教学成果的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进行理性反思,提升反思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顾志方.VB选择结构的教学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25,27.

[2]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J].成才之路,2011(23):5-5.

上一篇:党课考试复习党章部分下一篇:三招提高心理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