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2024-09-04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精选10篇)

1.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篇一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服务制度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或为隔离患者治疗护理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六)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七)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八)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三)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护士医疗保健服务相关规定

1、护士享有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医院无条件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卫生防护措施。

2、医院在防范护士职业健康危害的同时,还为护士提供医疗保健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的程度。如:在易感染传染病的工作岗位或者传染病高发期,给予必要的免疫接种或者采取提高免疫力的其他措施。

3、医院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按照法律、法规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补助。

4、医院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每季度进行一次个人剂量监测,每年体检一次。

5、护士工作中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6、职业病患者享有的权利

(1)职业病患者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2)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患者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3)职业病患者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有权向医院提出赔偿要求;

(4)职业病的确立应按照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执行。

7、建立、健全各类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确保一旦发生职业危害,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用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程度。

2.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 对供应室护理管理学习班人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随机选取了132人进行答题, 问卷内容涉及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方式是不记名。本次调研发出问卷132份, 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调查对象年龄24~47岁, 其中男12名, 女88名, 供应室工作年限1~28年。

1.2 方法

作者根据本次调研目的,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选取方式, 以访谈和问卷调研的方式对132名人员随机进行调查, 并加以分析。涉及到的内容有:对职业危险的认识;洗手情况;相关制剂的掌握程度;对加强职业防护学习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监控力度;防护措施应用较少原因;防护知识来源;防护措施的采用等。

2 结果

2.1 10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中, 45%能够掌握消毒剂的正确

使用方法;掌握正确洗手的仅占18%;正确掌握被利器刺伤后处理伤口的占70%;管理人员较少应用防护措施的原因为认为思想上不够重视、防护用品供应不上的原因占79%;高达82%的人员认为需要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课堂、教科书、实际工作经验是69名人员防护知识的来源。56名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职业存在危险。

2.2 防护措施应用较少的原因如下:⑴怕麻烦, 存在侥幸心

理;⑵防护用品供应不上;⑶思想上重视不够;⑷主观认为传染病患者少。

2.3 以下为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防护行为, 有95.8%的被

调查者经常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有90.2%的被调查者能够通过自己排解由工作所造成的压力, 有97.5%的被调查者在使用盛装化学消毒剂的容器时都会带盖。

3 讨论

调查对象都是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 他们大多是从事一线工作。虽然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看起来简单, 但实际上这些工作却是高风险的工作[4], 加之供应室特殊的工作环境, 工作人员处于高危环境。另外, 当席卷全球的SARS流行之后, 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供应室, 供应室也因此被称为感染控制关注的一个焦点, 也由此变成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部门。不过, 由于该部门与医院的其他临床部门有很大区别, 因此就不太被别人理解, 也造成了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工作压力非常大。为了能够减少心理压力对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造成的健康损害, 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3.1 严抓防护落实, 制定管理制度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狠抓职业防护措施的落实, 医院管理部门应将职业防护作为检查项目之一, 将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良好的防护行为贯彻到下属当中[5]。为了加强对这类物品的管理,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本院供应室根据ISO9001质量体系要求对再生医疗器械进行了回收-洗涤-分类-包装-灭菌-发放-监测的程序化、科学化的质量体系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2000年国家卫生部有明确规定,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洗手方法, 管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均应正确洗手。认真洗手与手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 必须提高认识、重视程度, 严格按程序执行。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要做到保证自己的安全, 维护患者的利益, 获得大家的认可。因此, 供应室人员应该保证能够熟练操作工作、工作技术, 避免用手对器具清洗, 以便降低皮肤被刺伤的概率;严格禁止对使用过的针头盖帽。供应室人员应知道刺伤后的危险性, 掌握挤压出血-清洗-消毒的程序, 上报并肌内注射疫苗。正确掌握、使用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作用范围、副作用, 这对进行消毒灭菌工作和注意消毒剂的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2 重点针对薄弱, 制订培训计划

10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中, 45%能够掌握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这可能够是与最近几年不断注重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有关。仅有18人完全掌握了洗手法的知识, 应关注于每一个细节, 建议针对重点薄弱环节, 制定出详尽的培训计划。作为供应室管理人员, 如果不能完全掌握上述知识, 就不能完善地做好工作, 就不能够很好的管理和教育下属。与此同时, 应该设立相关部门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做好职业防护的各项措施, 对去污区的工作应重视对待, 将知识欠缺的内容全部列入其中, 也可以通过将这方面内容制作成为宣传画等贴于供应室的宣传栏来提醒大家参照标准预防, 这样做, 就可以提醒被调查者参照一些标准预防的要求来做好职业防护, 比如说早一些污染的区域。这样就可以做到图有所示, 示有所依。

3.3 加强安全宣教, 提高监督力度

美国疾病控制监控预防中心对管理人员在职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提出如下观点, 医护人员应该按照程序, 依照规则执行隔离制度、充分利用工具、防护设备以减少危险的发生, 以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和患者安全。同样, 我们也必须重视供应室工作, 深刻认识危险性,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应该可以把国内外感染控制的信息动态、经验讨论、最新应用成果等先进内容在科室进行广泛宣教, 使大家充分了解危险因素, 以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对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的现状, 要制定相关措施进行有必要的改进, 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 我国应建立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范规定, 大力落实各项措施, 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调研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所面对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 从而可以了解防护的知识、行为, 以增强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 提高防护能力。方法:在2011年6月对100名供应室护理管理学习班人员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方式是不记名, 并加以分析。结果:10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中, 45%能够掌握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正确洗手的仅占18%;正确掌握被利器刺伤后处理伤口的占70%;管理人员较少应用防护措施的原因为认为思想上不够重视、防护用品供应不上的原因占79%;高达82%的人员觉得有必要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结论:供应室护理人员处于职业危害的环境中, 根据调研结果应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 严抓防护措施落实;重点针对薄弱环节, 制订合理培训计划;加强安全宣教培训, 提高防护监督力度。

关键词:供应室,职业危害,护理管理人员,防护行为

参考文献

[1]王丽芹, 刘怀霞, 于莹.医院内保洁人员自我保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2) :201-203.

[2]曾月莲.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28 (2) :331.

[3]武英, 张恩华, 周蕾蕾, 等.控制艾滋病在医院内的传播[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3 (1) :96-98.

[4]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92.

[5]张杰, 李新华, 张红.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8) :921.

3.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与对策 篇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①选择我院的79例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工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医师27例占34.10% ,护士48例占60.77% ,检验人员10例占12.65% ;工勤人员14例占17.72%发出问卷79份,回收79份,有效问卷100.00% 。②本院感染管理科2008~2011.6锐器伤登记统计资料。

1.2 调查方法

发放问卷,被调查者在充分理解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自愿接受调查,对每一项目作出回答,再作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基本防护现状 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活动时穿工作服、鞋,戴口罩、帽子63例占79.79% ;穿工作服、戴口罩10例占12.65% ;穿工作服8例占10.12% ;有时未穿工作服1例占1.01%。洗手情况按正确的六步洗手法者12例占15.19% ,有时按正确洗手法者9例占11.38% ,未按正确洗手法者58例占55.78% ;擦手情况不擦者70例占88.35% 。

2.2 医务人员工作中的防护情况。

2.3 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 2008~2011.6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人员锐器伤统计显示:共有21人发生职业暴露,医生3人、护士13人、检验人员1人、工勤人员4人。其中医生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未及时更换破损的手套,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己破损的皮肤,其次是被患有血源性传染病的病人抓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输液拔针时针刺伤、回套针、抽血时刺伤自己。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处理各种标本时被污染,临床采血针刺伤。工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在处理感染性废物时损伤了自己的皮肤。调查中得知,在发生针刺伤后,都能挤出伤口的血液,流动水冲洗,伤口处理,上报,预防接种。

3 讨论

3.1 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自觉落实职业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强调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均应遵守并严格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本次调查基本防护为79.79%,只穿工作服为10.12% ,1.01%有时还未穿工作服,其主要原因:(1)多年来,尽管开展了很多关于医务人员防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但他们更信赖多年穿戴习惯.认为大多数时间都未被感染上疾病:虽然经过2003年SARS的洗礼,我们吸取了惨痛的教训。但还有不少医务人员在执行时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忽视自身防护。(2)? 治疗操作过程不规范:传染病的治疗操作绝大多数在患者内进行,医生与病人直接接触,喷出的含病原体飞沫可直接进入对方的呼吸道,还可形成气溶胶,污染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和物品。直接或间接接触唾液或血液,使医务人员常处于致病微生物的危险环境中。(3)医院感染学知识缺乏:由于医院感染学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涉及较少,以及医院在职教育普及不到位,使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贫乏,以至于个人防护意识差。(4)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由于重诊疗轻预防思想作遂,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导致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出现有章难循现象。因此,建议医院投人资金给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提供工作中的基本防护用品,同时强化宣教、培训工作,并监督执行情况

3.2 受一 些因素影响,导致防护行为放弃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要求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等【3】。本凋查显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戴手套60.76% ,有时戴13.92% .未戴25.31% 。我院静脉穿刺多无戴于套习惯。其主要原因:临床:工作量大,在诊疗及操作中有时不能执行摘戴手套制度。多数医务人员感觉戴手套操作,手套尺码不合适,操作不方便。(2)接触诊断未明戴口罩40.51%,不能坚持戴口罩的医师多,认为其影响与患者的交流。(3)接触患者污物后能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79.75%,在忙碌时无时间洗手。病房门口无洗手设备.配置了快速手消毒剂,但有些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差,不能及时执行手消毒。(4)流行期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26.59%,如发热门诊和肺结核门诊,医务人员都知道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但部分医务人员仍然不愿意使用防护用品。

3.3 理论清楚,实际操作简化:《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要求规范洗手内容:“六步法”洗手。本调查显示,工作中按正确六步洗手法15.19%,不擦手88.35%,因工作繁忙,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不愿意擦手,干脆不擦或在工作服后腰部擦手。因此,要指导医务人员正确、规范的六步洗手方法,强调洗手的重要性,给予必要的投入,完善洗手设施 ,增设水池、改换成感应式水龙头,提供一次性纸巾擦手或干手物品。同时加大抽查、考核力度。

3.2.4 发生职业暴露最常见的是针刺伤,有文献报道为95.9%,以护士居多【1】。调查中得知医务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能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酊或清水冲洗伤口,及时上报,上报后也能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但这种上报流程还未能达到人人皆知,需要加强宣教。(1)从改变观念人手,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2)建议传染病区穿戴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制作时,应考虑季节问题,如热天,应制作薄而透气,又能符合医用标准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同时建议静脉穿刺戴手套,在缺乏清洁的水供应和无洗手设备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采取快速手消毒。(3)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同时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尽最大限度地防止职业危害和医院感染的发生【1】。

参考文献

[1]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42.

[2]劉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 J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65—667.

4.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篇四

一、职责

1.感染管理科、预防保健科共同负责医院感染性疾病相关的职业防护管理工作。

2.医院应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配置完整、充足。

3.医院有关科室与部门应加强对本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配置完整、充足、便于工作人员获取和使用。

4.医务人员应掌握相应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实施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5.住院部、护理部、门诊部、后勤保障部等负责相应人员与部门的职业安全防护的培训与督查工作。

二、职业防护原则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

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三、基本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 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 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 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

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2、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门诊小手术等有创操作前,应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下做“感染筛查”,如病人不同意做,应在“告知单上”签字,科室留存备查。

4、检验科接收到患者的血液标本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感染筛查”结果。对于HIV抗体初筛实验阳性的标本,检验科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病人所在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科室做好防护工作,同时相关人员要保护患者隐私。

四、发生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

洗干净。

4、发生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后,医务科及时组织院内相关学科专家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确定是否预防性用药,如需用药,制定具体的预防性用药方案。

5、发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后处理和随访。

五、报告、体检和随访

1、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在应急处理后,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

2、职业暴露当事人填写《职业暴露事件登记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3、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医务处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当事人立即进行职业暴露评估并确定体检项目和相关治疗,体验科协助实施体检,预防保健科负责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品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品保障及随访。

六、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戴手套、口罩,必要时穿防护衣,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容器加盖,对化学消毒剂原液要正确贮存。

七、化学治疗的防护:配药室经常自然通风,必要时安装排气扇。在配制化疗药及为病人进行化疗药物的穿刺注射时,应戴口罩、帽子及双层手套,配制化疗药后的垃圾按药物性医疗废物处理,盛垃圾的容器要加盖。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如果药液溢出到桌面,医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桌面。

八、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减少各种危险行为。

2、强化职业安全意识,建议医务人员接种乙肝疫苗。

3、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技术 和用品。

4、避免有可能造成医务人员伤害的操作,正确处理意外刺伤 事件:

5、正确处理病人使用后的设备、污染物品以及医疗废物。

6、当出现职业暴露伤害时,应遵循暴露后的处理原则,按规 定进行报告、登记、评估、预防性治疗和定期随访。

7、发生锐器伤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锐器伤后伤口紧急处理:

(1)捏住伤口近心端,以阻断静脉回流

(2)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向伤口部位方向持续推挤,挤出伤 口部位的污血,注意不要一挤一松,避免将污血倒吸入血循环(3)碘伏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 其他处理:

病人HIV(+)

(1)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服用双汰芝,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医务人员抽血检查Anti-HIV,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月定期追踪检查Anti-HIV 病人HbsAg(+):

(1)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不需要注射疫苗或HBIG

(2)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一周后接受HBV疫苗注射

(3)医务人员HbsAg(-)Anti-HBs(-)已完成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补一剂疫苗

(4)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正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继续完成疫苗注射

(5)暴露后六个月、一年,追踪HbsAg、Anti-HBs 病人Anti-HCV(+):

(1)医务人员Anti-HCV(+):继续追踪肝功能

5.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测试题 篇五

一、选择题:(单选)

1.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时间是:

① 4小时;

② 6小时;

③ 8小时;

④ 6-8小时。(√)

2、艾滋病预防性用药应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___小时。

①12小时;

② 24小时;(√)

③ 36小时;

④ 48小时。

3、艾滋病预防用药的方案是:

①基本用药程序;

②强化用药程序;

③基本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

④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在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诊疗、护理、卫生工作操作时,要戴:

①无菌手套;

②清洁手套;

③双层乳胶手套;(√)

④耐热手套。

5、HBV暴露,24小时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一支(400U),3-4周再加强注射一支(400U);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且乙肝抗体检查阴性者或较低者,于___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最迟24小时应接种完毕。

① 4小时,② 6小时,(√)

③ 8小时,④ 10小时。

6、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人员)清洗污染的锐器时的防护:除穿戴一次性隔离服(加强),一次性外科口罩(加强),一次性手术帽,护目镜(可能接触到血液 1

喷溅时),防水围裙外,要戴____。

① 一次性乳胶手套;

② 不锈钢网孔手套

③ 双层橡胶手套;(√)

④ 耐热手套。

二、选择题:(多选题)

1、锐器伤的处理流程是:(①②③④⑤)

① 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清洗冲洗污染的伤口和皮肤;

② 轻轻挤压伤口周边,让血从伤口向外流,尽量挤净,切忌将污染血挤入伤口深层,并不断用流动水冲洗;

③ 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皮肤;

④ 暴露的皮肤粘膜,如眼结膜要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避免揉搓眼睛;⑤ 污染衣物:按正规操作脱掉、洗手,用75%酒精或0.55碘伏消毒手。

2、手部卫生包括:(①②③)

① 洗手、② 手消毒、③ 外科洗手、④ 戴手套。

3、支气管镜(飞沫)检查,医务人员的防护有:(①②③④⑤)

①隔离服、外加防渗围裙,②一次性无菌手套,③防渗性医用口罩,④工作帽,⑤护目镜。

4、防保科或保健室应对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建立病历,进行详细登记,记录:(①②③④⑤⑥)

①暴露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

②暴露方式;暴露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③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④处理方法及经过;

⑤是否预防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依从性情况;⑥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5、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有以下方面:(①②③④⑤)

①物理危害的暴露;

②化学危害的暴露;

③生物危害的暴露;

④社会暴力危害的暴露;

⑤精神心理危害的暴露;

6、6步洗手法的步骤:(②③④⑤⑥)

①手背对掌心搓擦;

②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

③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

④两手互握互搓指背;

⑤拇指在长中转动搓擦;

⑥指尖在掌心中搓擦。、、。

7、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有:(①②③)

①破损皮肤;

②损伤的眼结膜;

③损伤的粘膜接触;

④手接触。

三、判断题

1、标准预防强调的主要是对医务人员负责的原则。(X)

2、当前国际上所共同采取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是标准预防+额外(基于传播途径)预防。(√)

3、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必须戴手套。(X)

4、空气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X)

5、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6、体液包括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唾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体内物质。(√)

6.加强检验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篇六

关键词:职业防护,检验科,医务人员

自1984年世界上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被报道以来, 医护人员在治疗或护理活动中血液暴露的危害一直受到关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血液体液标本, 其中不乏具有传染性的高危标本,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血源性职业感染的危险。随着当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 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然而, 有相当一部分检验人员认为医院感染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和医生身上, 对自身的职业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报道, 1984~2004年全美医务人员因血源性暴露发生HIV感染累计59人, 其中检验人员20人, 占总数的33.9%, 数字怵目惊心。我国也有许多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报道, 但所占比例相对临床护士和医生较低。如四川省人民医院2007年发生职业暴露的121名医务人员中, 检验技师有9人, 已占到总数的7.44%, 数字也相当惊人。因此, 检验科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检验工作中的职业危害, 并做好有效的职业防护。

1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危险性

目前, 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多种传染性疾病中以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艾滋病 (HIV) 、梅毒 (TP) 最为多见。这些病毒中的一种或几种在病人群体中出现的越多, 医务人员接触感染几率也越大。众所周知, 我国是HBV高发区, HBV表面抗原 (HBsAg) 的携带者占世界总数的1/3, HBV感染率达我国人口的15%, 居各类传染病之首;我国属HCV中等偏高流行地区, 近年来我国丙肝新报告的病例数以及与丙肝相关的肝癌发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HCV已“跻身”为我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和致死数的第五位;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 截至2010年9月30日, 卫生部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0393例, 其中病人132440例, 死亡68315例。然而实际感染病例远大于这个数字。因为在感染HIV的人群中, 仅10-15%的人被发现, 而85-90%的感染者表现轻微甚至症状全无, 但已具有传染性。有报道估计中国目前已有70多万人感染艾滋;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大幅上升, 梅毒发病率在局部地区性病监测中已位居第2位, 而且许多地区梅毒流行趋势正在发生变化:潜伏梅毒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这样一来, 梅毒的诊疗和预防就会越来越困难。如此看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已经越来越大了。

2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主要途径

2.1 针刺伤

针刺伤是引起血源性感染最主要的原因, 如在美国医务人员确诊感染HIV的59人中因皮肤刺伤造成感染的是48人, 已占到总数的84.2%。检验科采血室每天要静脉抽取或末梢采集大量的血液标本, 在采血过程中极有可能被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发生感染。如果被感染HBV血液的针头扎伤而又未及时处理, 感染HBV的几率为6-30%;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 如果该病人e抗体阳性, 感染的几率将是27-43%;如果被HIV污染的针头扎伤, 受感染的几率为0.27%;如果被HCV污染的针头扎伤, 感染的几率为2.7%。

2.2 皮肤或黏膜破损

由于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与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造成感染;或者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 使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 可能造成感染。

2.3 环境污染

检验科属医疗环境三类区域, 一般物体表面污染比较严重, 消毒质量难以保证, 而水龙头、门把手、办公电话等公用设施基本得不到消毒。检验人员接触污染的仪器、工作面、台电话等都可能造成感染。

2.4 其他途径

气溶胶吸入。检验科多种实验操作可使含病原微生物的液体形成气溶胶, 并随气溶胶而扩散, 引起感染的发生。

3当前检验人员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3.1 对职业防护认识不足

检验科人员在工作时普遍不戴口罩、帽子, 认为没有必要;接触感染性标本时很多人因操作不便而不戴手套, 认为注意点根本不会感染;还有的科室管理者认为戴手套增加医疗成本, 不要求带手套;此外, 很多检验科室都存在对环境消毒不够重视, 处理废液、清洗实验器材时消毒预处理都不够严格等问题。

3.2 医院职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1) 有的医院职业安全尚未列入医院管理之中; (2) 职业安全监管较滞后与不到位; (3) 用于职业防护的设施装备落后; (4)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

4检验人员职业防护的措施

4.1 从管理者的角度讲

医院领导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专职人员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加强职业暴露损伤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暴露防护保障体系。检验科领导要组织人员学习职业暴露“标准预防”和相关知识, 要求全科人员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法规和科室规章, 并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 对全科人员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导,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务必对新职工、进修人员或实习生进行岗前安全教育, 并进行考试。

4.2 从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角度讲

4.2.1 思想上高度重视

检验科工作人员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害, 坚决摒弃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 工作之前不管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是否具有传染性, 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4.2.2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美国CDC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系统”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发展起来的。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内容主要有:⑴ 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检验人员在常规操作工作完成后, 脱手套后, 在饮食、吸烟、化妆、及上厕所前, 在任何需要手与黏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必须认真洗手。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等情况下必须立即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洗手后一定要及时干手, 防止再污染。⑵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研究表明, 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针刺穿手套, 其有关人员所接触到的血液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液量低50%以上。注意:手套不能代替洗手。⑶ 应用操作控制:应用操作控制是指以将潜在的刺伤事故发生的可能降至最低的一种操作模式。具体指用过的采血针应立即丢入到适当的防刺、防渗漏的利器收集箱内;操作中针头等锐器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在给精神病患者、小孩等不合作患者操作时应取得其他同事的帮助等等。⑷ 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和护目镜可防止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体液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⑸ 环境控制:日常工作中保证定期对实验室内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如果在血液标本采集、运输、处理中血样外溅或发生各种操作意外造成了实验环境的污染, 如污染仪器、操作台面、办公用品等, 应立即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在血渍上, 15-30分钟后戴手套用抹布擦拭, 擦拭后立即彻底洗手;被血渍污染的工作服应先装在不透水的污物袋中, 然后消毒清洗。⑹ 进行疫苗接种预防免疫。

5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措施

检验人员一旦暴露于血液和体液后, 首先不要惊慌, 稳定情绪, 马上进行现场急救处理。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 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 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 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 包扎伤口, 并立即报告相关管理部门。对HBV、HIV、HCV等暴露后的预防应在4小时内开始, 并定期进行血清学跟踪检查;对暴露源不明者按阳性病例处理, 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6小结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不可完全避免, 但美国CDC评估表明62%-80%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以预防。检验人员一定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严格操作规程, 作足防护措施, 并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 避免和减少各种危害,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蜀岚, 陈先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 2008, 20 (4) :883-884.

[2]Puro V, Calri GD, Petrosilo N, et al.Risk of exposure tobloodborne infection for Italian healthcare workers, by jobcategory and work area[J].Infect Control Ho sp Epide-miol, 2001, 22 (4) :206-210.

[3]卫生部.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R].2009年1月

[4]卢和琨, 黄丽卿, 谭雪玲, 等.广东省江门市1998-2007年梅毒流行趋势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8 (3) :181-184.

[5]Preboth.Prevention of needlestick injuries.[J].Ameri-can, 2000, 61 (5) :1588.

[6]闵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皮肤针刺伤现状与对策[J].中华临床防治医学杂志, 2007, 2 (3) :77-79.

[7]CDC of America.Standard Precautions[S].1996.

[8]杨淑玲, 李亚洁, 张秀华, 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1) :1517.

7.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七

【关键词】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护理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13-0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护士面临的危险因素众多,同时也意味着护士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的机会显著增加。护士是最多经皮肤、粘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也是发生医疗锐器伤,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1]。有报道称,由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眼、鼻、口腔、皮肤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1%;暴露于含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或体液,其感染率为6%~30%;医务人员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几率为1.8%[2]。因此,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

1.1物理性因素

1.1.1锐器伤:针刺伤和安瓿划伤是目前急诊护士操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锐器伤多发生在手部,如手掰玻璃安瓿、输液结束拔针、用毕的注射器毁形、安装针头时、配合他人操作时等,其危害性不仅限于损伤本身,更在于病原体通过伤口进入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和血源性疾病[3]。

1.1.2各类环境进行紫外线、臭氧空气消毒、蓝光照射治疗等可造成眼灼伤、白内障、皮肤急性红斑反应。

1.2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主要与暴露接触种类、频率、时间长短、暴露方式、侵入途径有关。化学物质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化疗药物职业暴露方式,一是直接接触化疗药: 配制化疗药、执行化疗、化疗药溢出、处理化疗药污染物和处理患者排泄物等。二是间接接触抗癌药。化学药物职业暴露危害程度与暴露时间长短、频率和量成正比,化疗藥物接触时间长、频率多、量多则造成的危害重[4,5]。侵入途径,(1)直接侵入,主要有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2)间接侵入,用药患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唾液等处理不当,可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6]。

1.3 生物性因素

主要为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传染性媒介物如患儿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3]。

1.4 医护人员自身因素

第一,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和范围,不了解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不看清具体内容盲目签名。第二,业务素质差,对疾病的护理常规不熟,观察病情不细致,有的基本技能操作不熟练,给患者造成痛苦[7]。有的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延误抢救时机。第三,由于目前普遍存在护士严重缺编的情况,加之心理和生理的原因,因此,他们常在严重的疲惫状态下工作,导致服务态度不好,容易引发医院与患者纠纷,护理记录不认真,失去了它的准确性、真实性。

2 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2.1强化职业暴露损伤的安全教育,增强职业防范意识

除了认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要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的医疗规章制度,进一步掌握职业防范知识,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制定防范措施。加强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的宣传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预防职业暴露的知识水平及自我防护能力,端正态度,既不能过度恐惧,也不能无所谓。

2.2严格遵循操作前、中、后的防护措施

(1)操作前,严格遵循防护原则做好防护准备工作[8]。对各类仪器及物件严格消毒,严禁消毒时进入区域,进行空气检测时戴好防护镜,消毒完毕开窗通风。

(2) 操作中,①护士必须高度警惕防止针头、安瓿等锐器刺伤,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入针帽,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分离,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到专门存放锐器的盒子里。使用安瓿制剂要借助砂轮,可垫纱布或砂轮保护套,可戴手套以防损伤皮肤。②护士在配置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眼镜,及时处理破损的体温计、血压计,导管及时清洗晾干,使用一次性压舌板和面罩,避免和减少对皮肤、眼睛、呼吸道的损伤。

(3)操作后,加强对使用过的针器等锐器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上针帽,严禁双手回套针帽,以免损伤自己的手指,应将用过的针器放进硬质耐刺、加盖的专用容器中,集中送往指定地点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如果有发生针刺伤的可能,应取得他人的协助。妥善处理用过的物品:凡与治疗药物接触过物品应用标签清楚、密封严密的带盖容器收集,不能与普通垃圾等同处理。由受过防护培训的专业人员统一处理。污染物:化疗患者其污染的被服应放人有特殊标记的厚塑料袋中单独处理[8]。护士在给患者作治疗或护理时,如可能接触其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要戴口罩、手套,治疗护理结束后要用消毒液洗手。

2.3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护士要不断更新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灌输“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排除干扰专心投入的工作态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重视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从而在工作中寻找成功的乐趣[3]。医护管理人员应引导护士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减轻心理疲劳,摆脱心理困扰。护理人员的态度淡漠有很大的危害性,这使本来就不融合的护患关系更加对立。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理解患者、适应患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并要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和沟通的技巧性,认真履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前的告知制度,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使其主动配合护理操作。通过有效地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取得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理解,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9]。

2.4 加强医院管理[3]

2.4.1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三级监督组织的作用院领导高度重视,护士长负责奉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

2.4.2 合理配置人员的编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护士职业暴露的次数与病人接触的频率,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

2.4.3 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业余时间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消除护士的心身疲惫。培养良好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促使护士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定期体检及预防接种,保持健康的身体。

2.4.4加强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分层次对护士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9]。

3 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3.1 皮肤接触性污染处理

皮肤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肥皂清洗,随后用清水冲净。眼睛、口腔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在伤后48h内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并在伤后72h内酌情做病原的血清检测[10]。

3.2 针刺伤、锐器伤的处置

受到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意外伤害后应镇静,随后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并用消毒液(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酊或碘伏液)消毒,再用创可贴包裹伤口。意外伤害后应尽快(<48h>)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如实填写伤情报表,随后由医院感染科医师进行指导处理[10]。

3.3 对暴露者的处理

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进行药物预防,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并采用联合疗法(二种或三种药物)。对所有受到暴露损伤者均应进行跟踪,定期(伤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复查。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职业感染的危险,所以每位护理人员应将其作为工作职责之一,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并建议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制定有效的职业危害处置预案,以尽量减少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10][11]。

3.4 事故的报告和记录

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查找事故原因,并对事故过程和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损伤的程度、接触物的种类和感染病原的情况、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包括现场专家和领导的活动)、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及首次用药时间、药物的毒副作用情况及用药的依从性。此外,无论重大事故还是小型事故,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11]。

参考文献:

[1] Puro V,Calri GD.Petrosilo N,et a1.Riskof exposure to bloodborneinfection for Italian Health care workers,by job category and workareaJ.Infect Control Hos p pidemic,2001,22(4):206—210.

[2]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3] 赵志军.儿科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3)75.

[4] 賈晓燕,李荣香,许蕴琳,等.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OOl,15(2):74.

[5]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职业接触抗癌药对护士生殖结局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OOl,19(2):87.

[6] 黄信有,刘松影.职业性接触抗癌药对护工的急性影响[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1):52.

[7] 高国贞,刘桂卿,倪娟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J]. 论著,2006,12(18):1672-1674.

[8] 李丽娟.化学因素护理职业暴露危险与防范[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471-5473.

[9] 李建英.护理职业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 .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117-118.

[10] 杨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防范措施探讨[J]. 中国护理管理,2006,6(8):54-55.

8._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篇八

一、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及时将用过的针头与注射器分离;若针头带有血液或体液连同注射器一并弃入锐器盒中。

2、针头、安瓿等锐器应放在固定的坚硬的锐器盒内,禁止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

3、禁止将针帽套回用过的针头。

二、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一)护理人员如不慎被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或刺破皮肤时,按照以下步骤立即进行处理:

1、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2、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

3、污染眼部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

4、用0.5%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到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二)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当暴露源为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时,参考以下建议进行访视:

1、乙肝病毒(HB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丙肝病毒(HC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丙肝病毒(HCV)抗体,丙肝病毒(HCV)阳性者需要检测丙肝病毒(HCV)-RNA证实。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肝病毒(HCV)混合暴露者,延长访视至暴露后12个月。

(四)以上暴露也可根据感染科专家建议,制定个体访视计划和暴露后免疫防护方案。

三、艾滋病(AIDS)防护管理

1、加强护理人员有关预防知识的学习,掌握有效防护措施。

2、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和治疗工作时必须戴手套。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器具或物体表面时也必须戴手套。接触每一个患者后要更换手套。

3、脱手套后必须立即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4、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应先采取措施保护破损伤口,再戴双层手套。

5、在进行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飞溅的操作时要带口罩、眼罩或面罩,避免口、鼻、眼粘膜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当可能有大面积飞溅时,还应穿具有防渗功能的隔离衣。

6、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

7、使用后的空针、针头、输液器等单独存放在密闭、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外套黄色垃圾袋。

8、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禁止用手接触使用过的针头等锐器。

9、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渍,须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将血渍全部覆盖,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进行清洁处理,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擦拭。

10、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化验标本应放在带盖试管内,再放入密闭容器内送化验室,防止标本在运送过程中溅洒。标本运送遵循有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11、在运送阳性标本途中应携带消毒剂,以备意外。

12、如果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应按照医疗锐器伤处理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13、请感染科专家对伤口进行评估、处理及预防用药。

四、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一)总体要求:

1、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2、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或使用一次性围裙,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二)化疗药液的配置及临床应用:

1、配置化疗药须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

2、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

3、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取药液,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药液外溅。

4、操作时应确保空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液外漏。

5、不要将抽吸化疗药空针内的空气直接排到空气中。

6、在配制化疗药、输入化疗药物时,如药液接触皮肤或溅到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为患者更换输液时戴手套。

7、化疗药物应专人、专柜保管。药瓶有损坏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三)废弃物处理:

1、废弃化疗安瓿、小瓶。用完后立即放入带盖密闭的桶内,并及时处理。

2、安瓿中如有剩余药液,不可直接丢弃,应放入密闭容器后丢弃。

3、配制化疗药物后的垃圾应按有毒垃圾处理,装入黄色垃圾袋,盛垃圾容器要加盖并及时处理,防止化疗药物蒸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四)环境保护:

1、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次数。

2、对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工作台面、治疗车(盘)等用后及时用清水擦拭,防止残留药物挥发到空气中。

3、加强宣教,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要置于带盖容器中,如有遗洒应及时清理,并用清水反复擦洗。

9.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九

由于检验工作的特殊性,每天要处理许多不同种类的标本(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这些未知标本中不乏具有传染性的高危标本,无形中也增加了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

据统计,-笔者所在医院上报职业暴露医务工作者共82例,男40例,女42例,年龄19~56岁,平均32.6岁,护士45例,医生25例,检验员12例。

针刺暴露占65.9%(54/82),其次为破损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体液,占19.5%(16/82),刀伤占8.5%(7/82),咬伤占6.1%(5/82)。

1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危险性

检验科常见的血传播病原体为HBV、HCV、HIV、TP等。

每次暴露后感染的概率:HIV经破损皮肤为0.3%,经黏膜为0.09%,HCV经破损皮肤为1.8%,HBV经破损皮肤HBeAg+为37%~62%,HbeAg-为23%~37%;被污染的HBV利器刺伤受感染率达18%,针刺伤时,

只需0.4μl携带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HBV);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4%;丙型肝炎是输血后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肝炎,若被带有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利器刺伤,受伤者有3%~10%的概率感染丙型肝炎[1]。

2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主要途径

健康的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其次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以及吸入气溶胶等。

据报道在美国的医院注射器刺伤医务人员的事件每年高达80万例以上[2]。

检验科每天要静脉抽取或末梢采集血液标本,在工作中不注意被针头刺伤或其他锐器损伤,导致皮肤破损,破损的皮肤长时间和携带病毒的全血、血清、血浆接触[3];约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进行传播,其中最易导致严重后果的为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4]。

3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

3.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检验科室的布局,废弃物的消毒处理程序及负责人,个人防护用品的准备和健康监护等,保障检验人员的职业环境安全,出现暴露事故时要立即项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评估[5]。

3.2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平时要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工作中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

3.3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3.3.1手卫生洗手是预防职业暴露最简便的方法。

每次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尿、粪等)、分泌物(伤口和皮肤感染处)及污染的物品后均要洗手,即使当时带着手套,亦应在流水下或肥皂流水冲洗。

3.3.2个人防护设备(1)手套: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均应戴手套。

(2)口罩或防护眼镜:主要防止可能溅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检验人员的眼、口、鼻黏膜等。

(3)穿隔离衣和围裙:接触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时,检验人员的衣服有可能被他们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应穿隔离衣或围裙。

另外加强免疫接种,定期体检。

3.3.3正确使用和处理注射器及其他锐器物品不用的针头或锐器放入专盛锐器的容器;永不重复使用注射器、锐器、针头;绝不可以将使用过的针头再次套上针头套[6]。

3.3.4环境消毒如发现血液和体液溅出到物体的表面或地面时,要按下列程序及时清除:(1)戴手套;(2)用一次性纸巾或吸水性能好的物品清除血液和体液;(3)用次氯酸钠(1:10稀释,即有效氯约5000mg/L)消毒污染的表面后用清水洗净。

4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4.1暴露后的局部处理

4.1.1小损伤包括皮肤的破损、刺伤或锐器损伤等均可能与传染性物质接触,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1.2皮肤污染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如70%乙醇)浸泡。

4.1.3眼睛溅入液体必须迅速用生理盐水连续冲洗至少10min。

4.1.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衣物并立即将其浸入消毒剂浸泡消毒。

4.2登记和报告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医院组织相关专家对暴露发生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报告预防科并对暴露者及患者进行相关的血清学检查、随访及监控。

根据暴露病毒的种类和病毒载量,对暴露人员实行预防用药方案。

4.3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

4.3.1HBV暴露后的预防详见表1。

4.3.2HIV暴露后的预防详见表2。

4.3.3梅毒暴露后的.预防苯唑青霉素240U/次,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2~3次。

HCV暴露目前无推荐PEP方案,暴露者应进行适当的咨询、检测及随访。

4.4心理疏导由于发生职业暴露后,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创伤。

而对患者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剧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7]。

管理者要做好心理疏导,让受伤者正确面对和积极配合暴露后的预防,尽量减少职业感染的发生。

同时根据接触疾病的性质,定期检查及随访[8]。

综上所述,检验人员由于与患者的标本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直接接触,如果自我防护意识差,防护不当,血源性传染因子(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就可能通过损伤创口而对检验工作人员造成感染。

实验室的工作应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实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知识的培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以及丙型肝炎等,提高其自身的防御水平以及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出现问题时不过度惊恐,但也不可轻视,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江南,张晓灵.检验科职业暴露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7(12):2336-2337.

[2]邢颜超,高海莲,程维兴,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研究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7-30.

[3]丁原芳.血站检验人员的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66-367.

[4]刘云红.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状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2):1143-1144.

[5]杨永刚,陈松,童波.检验人员发生显性职业暴露的调查及对策[J].浙江检验医学,2012,10(2):48.

[6]张美丽.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基础医学论坛,2012,16(15):2029-2030.

[7]张丽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中外健康文摘,,10(14):356-357.

10.社区医院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篇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08

社区医院的口腔科与其他科室不同,患者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较多,其他疾病病情隐蔽(特别是传染病);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加上患者就诊时不可能做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液性传染病的筛查。而医护人员每天接触患者的大量血液、体液,处在一个高危的职业工作环境中,因此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不得不作为一个医学问题而被重视。

生物因素的防护

直接感染:我国的传染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口腔科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更属易感人群;加上我国又是乙肝高发区,其总感染率高达60%;据2011年上海的院感质控报到,每年锐器伤例数在23840例,其中因针刺伤导致感染乙肝的例数达到650例,丙肝的例数13.7例;83%以上的临床医护人员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针刺伤是血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口腔医护人员在双手操作过程中频繁使用锐利的器械、注射器,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戴手套可降低病原体双向传播的危险,明显减少被针头刺破皮肤的几率,保护不受血液性传染病的感染;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操作常规,禁止用手去拔注射器针头,禁止重复盖帽,针头使用后立即放入利器盒,严禁与其他医疗废物混放。清洗、整理、器械时应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如围好防水围裙、戴口罩、手套。分拣器械时,要养成用镊子拣锐利器械的习惯;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分类清洗灭菌。如工作中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应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大量流动水清洗污染的伤口,冲洗后用酒精、碘伏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最后上报主管部门。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进行HBV、HCV血清学指标检测;若证实被HIV阳性患者血液的锐器刺伤,由疾控中心提供相关预防药物。

间接感染:口腔治疗中患者的唾液、血液、致病菌在高速牙钻等器械旋转下,引起微小飞沫和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通过呼吸道使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或吸入含传染病原体的空气飞沫,增加感染机会,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工作时,最好穿立领工作服、工作裤,最好每天更换,污染时随时调换。操作时需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或面罩。一次性口罩需4小时更换,戴时有蓝色涂层面向外,并夹紧鼻夹。诊室内应开窗通风,紫外线灯消毒需注意离地面1~1.5米,其杀菌率可达80%;室内综合治疗台、椅、操作台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地面应湿拖,如被污染随时清理、消毒,有条件提倡使用一次性椅套。规范医务人员行为,治疗操作中禁止接电话、手机、吸烟等;各种治疗操作后均应按“六步法”洗手,应采用洗手液洗手,用流动清水冲洗,洗手可使自然菌清除率达99.5%。洗手时间要求超过15秒,洗完后应配备干手物品,避免二次污染。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物理因素的防护

噪音:口腔科使用的高速手机、治疗椅上的气泵和吸唾器等这些机器可产生高强度的噪音;另外,来社区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居多,询问病情时需反复、大声地问,这些多是噪音的来源。长期工作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引起医护人员思想不集中,精力分散,工作易出差错。另外,诊室内的噪音对患者也是一种不良刺激,容易产生恐惧,不能有效地与医生配合。因此,有条件医院尽量做到一室一椅或在治疗椅之间有隔离墙,这样一方面可减少室内噪音,另一方面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对一些噪音大的设备应及时检修或淘汰,尽量选择噪音小、功能好的设备;医护人员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合理安排就诊次序,确保就诊环境安静。另外医务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尽量做到“四轻”。

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主要来源于光固化仪,最大危害是对视网膜的损伤作用,操作时避免光源,可戴防护眼镜的方法;紫外线消毒灯开关应有明显标志,消毒尽量在诊疗结束时进行;对使用中仪器应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不合格时及时调换。

烫伤:口腔科目前使用的是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消毒人员应持证上岗,应经常检查压力表、安全阀运行情况;每日应做好日常保养容器的工作。在灭菌柜工作时,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在进行灭菌时,必须先将灭菌器的门关紧后才能启动;消毒结束后,压力表降至零、温度降至100℃以下,方可开门。为避免发生人身和设备事故,严禁带压开启灭菌器门。灭菌结束后打开门时,取放无菌物品戴上防护手套,避免烫伤。

化学性的防护

汞中毒:汞是口腔科常用的充填材料,在常温下易蒸发为蒸汽,在调制和充填过程中所产生的汞蒸气,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医务人员如长期暴露易可致慢性汞中毒,表现为情绪激动、烦躁、记忆力减退、失眠等;还有其他如过敏性皮炎、脱发、消化道症状。银汞调制必须在通风环境下调和,可降低室内空气中汞含量,医护人员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汞,充填多余汞储存于盛有饱和盐水或甘油的容器内,深度为17cm以上。工作人员每天多饮水,喝牛奶,能有效地促进汞的排泄,有条件每年体检一次。

化学消毒剂:我院已对口腔器械大部分首选高压蒸气灭菌,一方面提高灭菌效果的同时也减少了化学消毒剂使用,但少部分器械还在使用2%戊二醛。戊二醛是一种广谱、高效、不良反应大、有一定刺激性、腐蚀性的消毒剂;在用于浸泡消毒时容器应加盖,并存放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在使用这些器械前用0.9% NaCl反复冲洗,以减少器械上戊二醛消毒液的残存量;护理人员配制2%戊二醛,也应在良好的通风场所进行,做好必要自身安全防护。对于在使用中的2%戊二醛,为了保证消毒灭菌效果,在使用2周后至少要调换;另外应每星期监测其浓度,不合格时及时更换。

社会因素的防护

地处郊区的社区医院,一般离二、三级医院偏远,口腔医护人员少、患者多,加上患者对医务人员的高要求,致使广大医护工作者无形之中产生非常大的压力;除了要每天接诊大量的患者外,空余时要抽出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长时间易形成医护人员生理和心理疲劳。医院方面应增加医务人员,来减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医护人员也应认识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注意心理调节,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力,用医生这个特殊的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讨 论

增强全体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特别是对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即把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认为具有严重潜在感染危险,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危害的主要措施;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的知识培训,提供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完善各种安全防护制度,确保医务人员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2(2):198-199.

2 胡正英.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1996,6(4):238.

3 徐建鸣.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J].上海护理杂志,2010,7(4):92-95.

上一篇:电力电缆外力破坏下一篇:正视失败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