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2024-10-19

水环境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精选5篇)

1.水环境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篇一

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1、引水线路:

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2、交通线路选择: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图解法(图像法):图解法(图像法)是根据题干要求考生画出示意图来辅助解答选择题在应对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象等这些类型的考题时,可以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即以图再现题干要求,以图解文有助于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转换法:有时命题者会用同一事实的两种解说,来检查考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考生在解题时可将命题条件转换成与该条件意义相同的另一种说法,即转换形式

读图法:读图法与图解法有所不同,它是根据题干提供的相关示意图、表格或图像,分析题干要求的有关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是指改变思维角度来分析问题,有时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2.水环境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篇二

地球运动的综合考查是历年高考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光照图的应用在高考中占较大比重,且高考试题不断地推陈出新、灵活多变,因而地球运动便成为“考场杀手”,挫伤考生的自信心,影响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教师巧用“侧视光照图”分析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将隐含、抽象的文字或图像信息变得直观、具体、明朗化,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打开解题突破口。下面就两道例题简要说明“侧视光照图”的具体应用。

二、例题解析

例:2008年全国卷Ⅰ中的8—11题,对地球运动中的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考查。寻找解答第11题的突破口,要善用“侧视光照图”,将复杂、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简单的点、线、面,将其直观、具体地反映在图像中,分析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正确思维,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8—11题:

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高考考点:晨昏线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解析:由题中文字信息可知, Q点为日出或日落时刻, 下面以Q点为晨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即日出时刻为例进行分析。依题意, 假如选定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为5∶30, 春分过后, 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半球移动,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变大, 北半球昼渐长, 纬度越高昼越长。原来5∶30日出的地方逐渐提前到5∶30之前日出, 则Q点在北半球将沿经线向南移动。而在南半球地方时为5∶30的经线位于夜半球, 所以每年3月21日—6月22日, Q点在北半球沿经线向南移动,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同理每年6月22日—9月23日, Q点则沿经线向北移动。春秋分前后, Q点移动至最北, 在这段时间, Q点在北半球往返于一个区间, 如图甲所示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半球地方时为5∶30的经线位于夜半球, 而南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9月23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南移, Q点沿经线向北移动, 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 直射点返回,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变小, Q点沿经线向南移动。春秋分前后,Q点移动至最南,在这段时间,Q点在南半球往返于一个区间,如图乙所示:

从图乙可看出,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随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一个回归,该交点就沿该经线在赤道至极点之间移动。题目中强调6时、18时除外,而实际上只有6时、18时这两种情况可选B,即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从赤道到极点都可能出现, 而其他时间则不可能出现在赤道上。且时间越接近12时或0时, 其移动的范围越小, 在12时和0时的时候, 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移动范围就在极圈与极点之间了。 (参考答案:D)

三、方法点拔

地球运动的高频考点是其地理意义的灵活应用,如光照图的变形变式、昼夜现象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间计算问题,在解题时要抓住地球运动规律,理清答题思路,掌握基本技巧,可简单归纳为: (1) 地球运动要以“二分”、“二至”日的日照图为基础。在解题时把各种有效信息回置于日照图中,然后进行分析解答。 (2) 日照图中分析地理现象的动态变化要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为突破口,动态分析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以及晨昏线的周日与周年运动规律。

四、回顾反思

3.用数学知识解决高考中的地理问题 篇三

一、用数学中的方程解决地理问题

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高考试题地理部分中,有一组选择题,这一组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现出了学科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但用数学中的方程解决,就显得容易多了。现解析如下。

已知月球的公转周期为30天,并且月亮与太阳的位置在农历初一时最近。有一个在杭州的旅游团,他们正好看到“雷峰(塔)夕照”的同时还欣赏到了“月到中天,水面风来”的景致(月到中天是指月亮达到最大高度)。据此回答1—3题。

1.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2.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3. 若该旅游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期( )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具体分析:材料中给出的“月到中天”和月球公转周期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说明农历初一日月地在同一条线上,正午12时,日到中天,月也到中天,这是一个关键点,从这时开始计算,三小题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月到中天,这也说明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变,月球公转周期为30天,一天公转12度,12度相对地球自转只有0.8小时(地球自转一小时15度)。这样它们的对应关系就建立了,0.8小时对应一天。第1题的条件是,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这说明地球转过了4小时,1:0.8=X:4 得X=5 则月球转过了5天,应该是农历初五。第2题中的条件是,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 这说明地球转过了6小时40分,1:0.8=X:6.6 得X=8.3 则月球转过了8.3天,这一天应该是农历初八。第3题中若该旅游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 18时40分左右欣赏到“雷峰夕照”,说明杭州昼长夜短是夏季,应该是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二、用数学公式解决地理问题

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时区,区时,地方时,太阳高度等等都有公式可计算。如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中的一组题。

南极中山站(69°22′24″S,76°22′40″E)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80°25′01″S,70°06′58″E)正式开站。据此回答1—2题。

1.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 )

A.5时25分 B.6时25分 C.12时25分 D.13时25分

2.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 )

A.820千米 B.1020千米 C.1220千米 D.1420千米

具体分析: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测试了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在这道题中,需要我们运用到较好的计算能力来解答。因此,学生学好地理,数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锻炼,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地理计算题,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用数学图形解决地理问题

有些问题借助于数学上的几何知识,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大大简化学生的解题困难。如2013年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一组问题。

上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解答下题。

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具体分析:该题以我国人口问题为背景材料,以直角坐标图和文字信息为载体,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

题中,A、B两项比较两省的“迁入或迁出人口数量”。某省的迁出人口数量=该省人口总数×迁出人口比重,四川远大于贵州,广东远大于上海。A、B两项错误。D项条件不足。结合坐标图中给的信息,可确定浙江的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省,故C项正确。

四、用平移法解决地理问题

如2012年高考全国Ⅱ卷,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2题。

1.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

具体分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而图中向西距甲120千米的地区的风向,即为24小时后甲地主要风向。风向画法:(1)画原始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长江中下游在北半球,右偏,形成东南风,故B项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和图形分析,可知30—48小时该地受低压槽控制,出现阴雨天气,但由于运行速度较快,冷锋不会出现连续性阴雨天气,因此C项正确。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某些地理问题是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来思考和解决的,而且这样处理以后就变得更容易理解,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大众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这种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特别是高考题,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四

1、总括:

(1)东部沿海: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2)西部内陆:高原山地为主;

2、山脉:阿尔泰山(蒙古),昆仑山(中国),喜马拉雅山(中国);

3、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国);

二、东南亚:

1、总括: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三、南亚:

1、总括:

(1)北:喜马拉雅山南部;

(2)中:两大冲积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亚洲的高原);

2、山脉:西高止山(印度西部),东高止山(印度东部)

四、中亚:

1、总括:以丘陵平原为主;

2、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罗斯),图兰平原(乌兹别克斯坦);

3、丘陵:哈萨克丘陵(哈萨克斯坦);

五、西亚和北非:

1、总括: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

2、山脉: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尔及利亚),大高加索山脉(西亚,为亚洲和欧洲分界线),格罗斯山(西亚,伊朗);

3、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达米亚高原,

4、平原:尼罗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总括:

(1)以高原为主,东南向西北倾斜;

(2)第二大热带雨林分布区;

2、山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

3、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的盆地);

4、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欧:

1、总括:

(1)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

(2)以平原山地为主,南北分布,东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峡湾海峡;

2、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

3、盆地:巴黎盆地;

4、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总括:地势平坦,以平原高山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2、山脉:乌拉尔山(亚洲、欧洲分界线);

3、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九、北美:

1、总括:纵列分布,山脉与海平行;

(1)东部:高原山区;

(2)中部:平原区(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区;

2、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总括:

(1)北部:以高原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为主;

(3)东部以平原、高原为主(相间分布);

2、山脉:安第斯山脉,迪勒拉山系;

3、平原: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十一、大洋洲:

1、总括:

(1)东部:山地(大分水岭)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亚面积一半);

十二、南极:

1、总括:

(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2350m);

(2)90%大陆冰川;

5.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篇五

(1)意义:①昼夜更替 (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②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差1°=时间4分钟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例如:与河流侵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北极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

2、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0

3、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2)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实例: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4、地球公转

(1)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2)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3)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5)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H)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注意: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

6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⑤计算楼距。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⑥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⑧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气候、地势高低。

上一篇:产品营销手段下一篇:太极表演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