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4-10-22

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8篇)

1.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篇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呼唤一片净土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各地新闻不断的报道出各种环境污染的事例,环境污染的整治行动刻不容缓。然而环境污染整治时间长,见效时间慢,治理过程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难度之大,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艰辛。

关键字:环境污染雾霾酸雨水资源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一、大气污染之雾霾

(一)、雾霾现象

就以今年入冬以来全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来讲,中东部地区几近“全军覆没”。中央气象台将雾、霾双预警等级从橙色降为黄色,连续七天发布全国性的双预警。其中,6日霾预警升级为橙色,7日大雾预警升级为橙色,截至8日,雾霾橙色预警双发的情况持续了2天。中央气象台分析,此次大范围雾霾过程令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都未能幸免。河北中南部、天津、山东、河南中东部、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中部及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南部等部分地区出现的霾日数达6至7天。12月8日,随着北风到来,白天,华北地区在偏北风的带领下已脱离雾霾围困。中央气象台表示,华东地区也只需再忍受一夜,就可以在冷空气的帮助下,重新回归到晴冷干净的好天气。9日白天,江苏、安徽中东部、浙江中北部、山东南部、江苏西南部等地的雾和霾将减弱消散。中央气象台预计,随着冷空气势力较前期明显加强。12月中旬南方不会再出现前期这种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秋冬季节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弱,地面风速小,有利于水汽在大气低层积聚;暖湿空气活动偏强将丰沛的水汽输送到东部地区。同时水平方向静风增多,垂直方向出现逆温,相对湿度65%~85%,形成雾霾。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环保部监测司相关官员表示,从目前来看,长三角出现这么严重的雾霾也较为少见,“说明大气污染不仅仅是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也很厉害。”环保部负责环境应急的专家表示,雾霾应急主要还是各个省为单位做,难以做到更大范围的应急减排,比如,有很多车辆在各省之间日常运输,全部限行的话,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目前主要是各省细化方案,区分外地车辆和本地车辆,将限行集中在城区里面。

(二)、治理雾霾的对策

1、政府完善法律。国外治理大气污染立法先行,现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立法尚不完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通过立法修订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有力的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降低机动车的流动量,实行限行等措施。

2、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化石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而避免燃煤污染的治本之策,就是要使用清洁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3、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减少建筑渣土运输车在带有泥土的情况下上路行驶。

4、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加大环境保护林木的覆盖面积。环保林木能有效净化空气中的尘埃、有毒气体等,是大自然的空气净化器。多一些环保林木,我国环境的自净化能力就会强大起来。

5、提倡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是需要全民参与的事业,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减排意识。需要全面实施绿色转型,包括发展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就每个公民而言,环境的清新需要每个人的力量。从自己开始,努力做到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自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大气污染之酸雨

(一)、酸雨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享受物质财富极速膨胀的同时,越来越频繁地陷入生态与环境危机之中。数据显示,近百年全球能源消耗以平均 3%的速度递增,由于大量碳基能源的消耗而引发的温室效应、环境恶化和全球生态系统持续性退化,正使全球遭受更加严重的“生态赤字”。不要以为只有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发展中国家也一直在发展,我国是个燃煤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1980年全国煤炭消耗量还不过6亿吨,到了1995年就已达12.8亿吨,15年间增加了一倍还多。所以随着耗煤量的增加,我国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一直“名列前茅”。这样大的排放量,我们自然也可料想到酸雨形势是多么危急。

80年代初,重庆南山风景区就有2.7万亩马尾松突然死亡1万亩,这是我国首次发现酸雨造成的急性伤害事件。紧接着在1982 年的三个月内,西南某地区连续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值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但80年代,我国的酸雨也都还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黔和两广地区。到了90年代中期,酸雨已经攻陷了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沦陷范围达270多万平方公里。

据粗略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11个南方省区,因森林木材蓄积量减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亿元。其中,四川的森林死亡面积占5.7%,川贵两省按15年计算损失木材约63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特别是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相当的严重,像 2004 年,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 22.55 万吨,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几乎30%的中国区域遭受着酸雨的侵蚀。污染的加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决不能以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代价。

(二)、治理酸雨的措施

然而酸雨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做能实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但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认识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长期的战略政策,在制定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过程中增加对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制定合理有效的整治措施。在技术层面上,我国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增加资金、人力的投入,促使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实用的处理技术,面对比较薄弱的领域可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同时应加大这方面的技术革新,特别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熔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

其次,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加强全民的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真正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做到从传统道德观向生态文明道德观转变,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树立对自然的道德关怀。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能够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把利用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人类对自然界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三、水资源污染

(一)、水资源污染状况

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不顾环境的利益,常常采取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企业的高额利润,也使得现在的水资源受到污染。

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

“痛痛病”是由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废水引起的镉(C d)中毒。镉是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物质。人体中的镉主要是由被污染的水、食物、空气通过消化道与呼吸道摄入体内的,大量积蓄就会造成镉中毒。

莱茵河污染事件是指20世纪中期以来莱茵河水体遭到的一系列严重污染事件。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莱茵河曾一度成了欧洲最大的下水道。仅在德国段就有约300家工厂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镉、汞、去污剂、杀虫剂等上千种污染物倾人河中。此外,河中轮船排出的废油、两岸居民倒入的污水、废渣以及农场的化肥、农药,使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

这是世界上最著名三大水污染事件就是由于人们对于工业化进度的不断追求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所导致的。

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将近有一半的河流都受到了污染,其中以长江、黄河、辽河、淮河等较为严重。经检测报告显示,这些河流的污染水质中含有超标的高锰酸盐、氨氮和石油类物质。另外,还发现在这些河流中干流的水质要好于其之流的水质,没有流经城市的河段要比在城市内流经的河段水质要好。其中海河水洗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辽河、淮河、黄河属于重度污染程度,松花江属于轻度污染,水质较好的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就今年上半年而言,2012年12月31日7时40分山西长治苯胺泄露污染河流事件;2013年4月1日昆明东川小江变“牛奶河”事件;2013年2月24日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存在垃圾填埋坑,威胁水源水质;2013年3月9日到2013年3月12日黄浦江累计打捞死猪5916头,据不完全统计13日到17日15时,打捞起3544头,而最让人担心的不仅是死猪数量持续上涨,而且死猪身上检测出的猪圆环病毒,死猪打捞地正是黄浦江的上游,正是上海市饮用水的取水水源所在;2013年4月27日贵阳境内多条河流污染严重 危及贵阳母亲河;2013年5月2日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2013年7月1日至5日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短短半年的时间水污染事件被报道出来的就有七起,而那些还等待着人们发现的还是一个未知数。

水污染事件的频发,深刻的说明了目前水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水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环保部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去年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的4929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呈较差级及极差级的监测点一共占了57.3%。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的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大范围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并通过大气污染、渗透等方式,蔓延影响到饮用水水源,直接影响了饮用水源水质,威胁人们饮水安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表示,我国持续20年的水环境污染治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水污染防治不仅“刻不容缓”,而且还有待长期的坚持。

(二)、水资源保护对策

就国家而言,要积极采取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节约资源,利国利民,在这工业化的时代,水资源不论在生活还是生产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要在保护水资源方面要加大力度。将节约用水、治理水环境提上日程,加大力度建设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设备。在制度方面,要积极完善保护水资源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加强对水资源使用的管理,科学的利用水资源,促进优质水环境的建设。另外,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在有限的资源里发挥出无限的能量,这才是节约重点所在。水价方面也要有所侧重,民用水和商用水实行不同的价格管理制度,目的在于督促大家节约用水。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惩治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对社会公众进行公布,建立信访举报制度,对举报问题者在得到核实之后,实施奖励措施。

企业设立污水处理部门,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完善污水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之后再排放。

公民加强监督意识,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反馈树立全民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大多人们的心中,对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意识并不强烈,他们错误的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使用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节约意识。但是,我们知道水资源并不是真的就取之不尽的,它也会有枯竭的那一天。特别是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紧缺的中国,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势在必行。另外,还要注意水资源设备的检测盒维修,避免因设备的损坏而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公正合理的披露。

人类社会行为和对自然的加剧破坏改变了自然系统的平衡,导致自然环境加剧变化,就形成了难以处理的难题。我们要发扬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充分关注环境,加强环保意识,关注大气质量,自觉参与大气的防治工作,才能还人们以明净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博.生态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 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4,(9).[4] 广文,孙燕.气候与环保[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5] 李爱贞.生态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6] 王淑兰, 张远航, 钟流举等.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2): 133-137.[7] Shao Min, Tang Xiaoyan, ZhangYuanhang, et al.Citycluster in China: air and surface water pollution [J].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4:353-361.[8] 郝冉,李辉,孙丽梅.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5, 31(6): 27-28.[9] 於坛春, 许宁, 陈逊, 窦燕生.近年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及控制途径概论[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6, 5: 180-183.[10] 郑喜明.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途径探究[J].环保科技,2012,33: 305.[11] 王志娟.大气污染与防治[J].包钢科技, 2001, 27:83-86.[12] 吴丹, 张世秋.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策略与改进方向评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 1143-1150.

2.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篇二

1在经济发展大潮下我国的环境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走上正轨, 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我国已经将环境的治理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对环境一贯以来的不够重视, 导致目前的遗留问题严重。总体来看, 我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1环境保护政策不力

对于环境的保护活动, 想要得到重视并且顺利展开, 极大程度上有赖于有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但是我国国土广大, 且对于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相对落后, 这就决定了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以及法规方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落后。由于地域广大, 在已经得到确立的环境政策进行实施的过程中, 还有可能出现执行不到位难以落实的情况。而对政策落实的不到位, 直接会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 一旦水体、大气无法再承担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甚至是生存都会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 经济的发展终将失去其存在意义。

1.2环境污染遗留问题严重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充分关注经济的发展。但是鉴于发展初期的艰难背景和资金的严重不足, 我国在当时采取了一些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 对于能源和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大。初期的发展方式没有, 也没有力量对环境作出过多的考虑。但是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以往的人力资源密集型向资金以及知识密集型发展转变, 并且从经济发展角度看, 对于能源的依赖已经相对减轻。但是曾经相对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 已经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危害。水体污染, 对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气候和天气的变化都成为了目前不能忽视的环境问题, 甚至直接影响着我国居民生活的安全。

1.3绿色科技亟待发展

我国绿色科技的起步并不早,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约。一直到最近的二十年左右, 绿色科技才受到社会的关注, 而对于绿色科技的研发, 人们也投入了更多的目光, 吸引了很多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我国绿色科技相对落后的局面, 新能源的利用不足等问题仍然再继续, 同时绿色科技还基本上都掌握在政府的手里, 社会自发性对于技术的研发力量严重不足。

2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若干对策

通过上文对于我国在经济发展大潮下的环境状况特征分析,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塑造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2.1构建信息闭环, 加强环境保护政策落实

通常而言, 政策的出台都是晚于事件的发生。发生了一个事件, 为防止类似时间的发生, 出台相应的政策, 这是一个较为正常的流程。我国国土广大, 无论是事件的发生, 还是政策的落实, 自上而下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状况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环境保护行动, 有鉴于此, 应当着力于构建通畅的信息传输渠道, 确保最基层的数据以及信息流能够直接传达到较高层, 避免中间环节对于信息传达的疏漏和扭曲。在确保信息准确传达的基础上, 加速信息流动, 这样的信息通道, 在将来也必将会成为环境保护工作重要的宣传战线。

2.2加强宣传, 构建技术经济产业环境

绿色科技, 无疑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利武器。无论是改善目前已有的污染现状, 还是从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的角度尽最大可能降低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势看, 绿色科技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最主要的表现是绿色科技绝大部分仍然控制在政府以及研究机关手中, 这样的绿色科技在开始的时候就多多少少存在一些脱离市场需求的问题, 而当研发成功时候, 如何走入实际生产也是一个瓶颈。有鉴于此, 应当加强宣传, 充分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推动他们加入到绿色科技研发活动中来。必须看到, 绿色科技对于经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达成环保目标, 更在于其不可忽视的经济意义。目前我国处于极大的环境压力之下, 绿色科技必将飞速发展,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问题, 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问题同样存在, 因此不论谁, 只要能够走在科技前沿, 毕竟受到整个技术市场的追捧, 进而引发绿色科技自身的经济价值。

2.3构建完整产业环境

无论是有着极强地域特征的产业圈, 还是稳定供求上下游关系的产业链, 都十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同时同行业在更多相互交流的基础上, 不仅仅有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 对于环境保护方面同样意义重大。完整的产业环境, 有利于产业内部知识信息的流动, 因此无论是对于经济主体自身的成长还是绿色科技的进一步繁冗都意义重大。

3结论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柱, 因此环境保护工作必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需要依赖于环境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有助于维护环境质量。以我国目前的状况看, 只有对二者充分重视, 不能有所偏废, 才能维持经济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3.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 篇三

关键词:水稻保护;环境发展;环境友好;协调

1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的内涵

1.1 水稻保护水稻的保护是提高水稻总产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业上对于水稻作物的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对水稻进行保护,包括栽培、种植、生产等各个环节,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要主要水稻生长对外界环境和客观因素的要求,另外还要采取防御措施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证水稻的生长有稳定适宜的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极力地加大,对水稻进行有效的保护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了。此外国家和政府也采取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来对水稻进行保护,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水稻是我国国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只有合理有效地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水稻的措施,才能保证粮油业的蓬勃发展。

1.2 环境发展环境的发展和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环境的恶性发展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相关部门已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对保护环境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退耕还林还草的举措使得我国的可种耕地面积在逐渐地减少,这个举措虽然使得环境保护得以有效实施,但对于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来说,大大地减少了其生长的数量与面积,对水稻的产量增长是很不利的。因此说,环境发展和水稻保护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实现两者关系的权衡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2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2.1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互相制约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对于水稻的保护措施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合理地施肥来促进水稻的生长状况,这个过程中毋庸置疑地会对环境的友好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所以说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不是互相孤立的,其中的一方面在发展的同时势必会对另一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对水稻的保护中,很有可能会危害到环境的和谐发展;反过来,加大环境保护,则会大大减少水稻的种植和保护力度,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2.2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互相促进关于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外界的环境对其支持才能加速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另一方面,水稻本身作为一种农作物的生长,它能创造潜在的价值促进环境的友好发展,比如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可以加速空气的循环,可以促进地球的绿化等等,

3 实现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双丰收

3.1 采用新技术进行水稻保护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水稻进行保护,包括解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将这些问题加以改进,才能够实现水稻产量的飞跃。在水稻的耕种、生产的各个环节,要善于将新技术引入到水稻种植之中去,以机器的工业化代替人力的劳动,这样既能大大地提高水稻种植和保护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节省不必要的人力劳动,这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大大地节省了水稻种植的时间。采用新技术对水稻进行保护,这样的效果将更加明显,能保证面面俱到,不会产生遗漏,所以这对水稻的保护是很有利的。

3.2 注重水稻环境的改进水稻的生长环境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生长质量和水稻的总产量,因此要格外地关注水稻生长环境,做到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温度、阳光、水分,同时要合理地施肥,做到不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危害。外界环境对于水稻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可控的客观环境则一定要精准地把握好,让它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最优质的环境条件;对于不可控的外界环境,比如极端天气的出现,要努力地加强防御措施的改进,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重视水稻生长环境的改善,对于水稻的保护是至为关键的,说到底,水稻的生长环境就决定了水稻的生命。

3.3 协调好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此既要重视水稻保护和环境发展的同时进步,还要保证它们之间不会产生冲突,应努力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尽量地抑制制约关系,放大促进关系。在对待水稻的保护时不能苛求过量,而是要统筹兼顾,注意环境的发展;但也不能对环境有过多的发展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减少了可耕作的面积。因此,要努力地做到水稻的保护工作,同时要想尽办法来保护我国的环境发展。总之,协调好水稻保护和环境发展的关系,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发展的关键。

4 结语

4.公路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四

1.建设高速公路对环境的影响

建设高速公路可能会对高速公路沿线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甚至还有可能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破坏。具体来说,建设高速公路的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想要建设高速公路势必会导致部分居民拆迁,而拆迁活动的产生,则可能对居民原有的联系交往方式产生影响。不仅如此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可能破坏历史和文化遗迹,给自然景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的国家,各地区拥有自身独有的自然景观,而高速公路的建设很有可能破坏这些自然景观。高速公路的建设也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促进人员流动,实现物资的快速运输,并实现城乡一体化。

(2)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建设高速公路,扩大高速公路的服务范围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然而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建设高速公路势必会减少耕地和林地,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甚至还会加剧我国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水土流失严重。建设高速公路所必要的工作就是挖土时的爆破、采石,等等。这些工作对土壤结构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它有可能降低土壤的抗事能力,甚至加剧水土流失。除此之外,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如果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在遇到雨水天气下,就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4)导致严重的噪声污染。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噪声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往往需要运用挖掘机、平地机等各种机器,而这些机器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发出大量的噪声,给就近的居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还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导致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引出相关病症。

2.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是相关高速公路建设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加强环境保护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实现前期设计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高速公路前期设计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指在环境工程的实施必须在公路建设的各个阶段,例如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等。在设计公路的时候,公路线路应当尽可能的避免那些环境薄弱点,还应当尽可能的做到不要在文物保护区设置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设计应当在所有规范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的保护环境,避免出现环境破坏,做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一起。(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往往跟随着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保护法落实得并不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工程造价过高,投资规模过小等原因,这也是难以将环境保护与高速公路建设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条款列入的合同当中,将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责任到人,实现对环境保护的严格监管。(3)加强对噪声的防治。首先,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那些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其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有效避免夜间施工和运输,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装置来控制噪声。最后,在高速公路建设地区设置遮蔽物,有效阻隔噪声的传播。(4)建设大量的绿化工程。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建设大量的绿化工程,能够有效改变道路的景观,实现环境的美化、空气的净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设绿化工程必须有一个总体规划,应当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认真研究线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将高速公路建设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的特点,确定绿化现象。(5)防治大气污染。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粉尘,对于这些粉尘我们可以通过硬化施工便道的方式来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施工现场洒水来减少粉尘对大气的污染。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应当与相关标准所契合,对于那些严重超标的机动车,相关部门可以要求车主,限期整改,还可以发明一些新型能源汽车,例如太阳能汽车和电动汽车,等等。从而加强对环境得保护。

3.结论

5.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五

旅游1002张春阳2010110486

我国是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度不断加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海洋开发利用创造了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以专章的形式就“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阐述,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凸显了海洋在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沿海岛屿6500多个,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法》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km2的管辖海域。中国的海域处在中、低纬度地带,和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比较优越。沿海地区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对海岸带和海洋环境压力较大。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脆弱性明显。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据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日趋减少。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不同等级的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大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空间分布,并包含着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共存共生的生物与非生物组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各部分、内部结构、物能运动等才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生态系统才能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海洋中拥有庞大的生物体系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地球制造大量氧气,也可以供应蛋白质;海洋有取之不尽的海洋化学和巨大的矿物资源包括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和淡水以及丰富的动力、水力和热能资源;据科学家考证,在陆地是那个已发现的矿产,海洋里几乎都有,陆地上没有的海洋也有;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海洋成为一个药物王国。海洋的自净能力为地球分解大量有毒物质。海洋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很好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海洋生态环境还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都不可能

仅仅局限在产生的具体地点上,都有可能对邻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作用。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要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我国海洋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1.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2.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3.陆源入海污染严重

4.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5.渔业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

6.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

7.海平面和近海水温持续升高

海洋生态平衡的打破,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一类是不合理的、超强度的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例如近海区域的酷渔滥捕,使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另一类是海洋环境空间不适当地利用,致使海域污染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例如对沿海湿地的围垦必然改变海岸形态,降低海岸线的曲折度,危及红树林等生物资源,造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信号,这一趋势目前还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影响固然直接危及当代人的利益,但更为主要的是对后代人未来持续发展的积累性后果。因此,只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脆弱性十分明显。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基本上沿袭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使得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中国海洋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生态、灾害和资源四大生态环境问题共存,并且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呈现出异于发达国家传统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区域性和复合性。

从2000年开始,中国海洋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但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的揭制,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仍面临严峻形式:

1.陆源污染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中国海洋污染物中陆源入海污染物占80%以上。2005年全国陆源排海污水总量317t。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农田径流(化肥、农药流失)、水土流失,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禽畜养殖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也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漏等对近岸海域造成污染。

2.海岸带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

海岸带是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输移的重要净化带。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社

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岸带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国海岸带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组分逐渐减少,整体生态质量呈下降趋势,海岸带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缓冲、净化功能亦在下降,一些典型的海岸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3.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

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中国近海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传统捕捞对象的群体结构出现了明显的低龄化、小型化、劣质化的现象。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中华白海豚近年来数量骤减,已成为濒危物种,斑海豹、宽吻海豚、江豚、克氏海马、黄唇鱼等国家保护动物也遭到过度捕捞。

除此之外,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受损、渔业资源再生能力下降、海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海平面和近海水温持续升高也成为重要的海洋生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做出关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法律规定。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生态保护的责任、原则、方法、策略,整治和恢复海洋生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对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禁止毁坏海岸防护设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的活动,鼓励发展生态渔业建设,推广各种生态渔业生产方式,改善海洋生态状况,新建、改建、扩建海水养殖场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如何科学养殖,防止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它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过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强调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它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它的目标是不仅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而且还要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保护生态资源,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发展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的是,不再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导人类走向新的繁荣、新的文明的重要指南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海洋和海岸保护区通过控制干扰和物理 破坏活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的生产力,保护重要的生态过程。海洋保 护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遗传资源。为了海洋物种和生态系能够持续利用,必须既保护生态过程,又

保护遗传资源。

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四大危机:

●近海环境呈复合污染态势,危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

●近海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且正处于剧烈演变阶段,是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时期;

● 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洋开发潜在环境风险高;

● 沿海一级经济区环境债务沉重,次级沿海新兴经济区发展可能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实现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政策和措施。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统筹海洋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海洋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坚持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陆海统筹、河海一体的基本原则;统筹沿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有助于改善海洋—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保护和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鼓励和支持可持续的、安全的、健康的海洋开发活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跨越各部门之间的利益高层决策机构,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及部门之间的网络状对接与合力,激励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

第一,制定国家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新的我国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未来20年我国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提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养护的重点任务。

第二,设立国家海洋委员会。通过建立陆海统筹和国家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巩固和稳定齐抓共管的体制,形成政策合力,保障目前涉海政策和法律的有效执行。

第三,建立健全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基本法》,作为海洋管理的根本大法;起草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带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渤海区域环境管理法》。

第四,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建立围填海红线制度;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加强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恢复工作;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发展碳汇渔业新模式。

第五,制订防控流域对海洋负面影响的最优方案。为减少陆源污染和大型水利工程对河口和近海环境与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制订最优方案控制流域—河口污染,并加强流域水利工程对河口水沙调控的综合管理。

第六,加强长期、科学、陆海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和预测。相关涉海部门协力做好流域—河口—海域一体化的监测和对接,构建大气、流域、海洋/海岸带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建立以环境监测网络、野外台站观察和区域生态修复示范为一体的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和监测体系。

第七,健全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风险预警及应急响应制度。建立健全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风险预警及应急响应制度;建立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通报和区域潜在环境风险评估、预警及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区域突发海洋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第八,加强海洋意识宣传,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在沿海大开发背景下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在重大海洋开发活动决策过程中,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平台,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

让我们都来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构建健康海洋生态系统,促进和谐海洋可持续发展。

6.发展与保护并重环境与经济共赢 篇六

李百山

 2012-10-10 13:57:36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2年10月09日

今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分别作出了全面实施“工业强省”、“实业兴市”的战略部署。新一届富阳市委、市政府提出,高举“工业兴市”大旗不动摇,为描绘好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打牢产业基础。

作为富阳市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推动工业兴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双重效应。

坚定在发展中保护的信心和决心

环保部门要做工业兴市的推动者,必须正确领会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

首先,在发展中保护,是基于对富阳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富阳虽然是浙江省14个工业经济总量超千亿的县(市)之一,但产业基础还不够扎实。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依然是富阳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以工业兴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在发展中保护,是基于对当前宏观形势的正确把握。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富阳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在工业,实点抓项目,难点在企业。富阳正处于经济企稳趋升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做好强工业、兴实体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坚定在发展中保护不动摇。

第三,在发展中保护,是富阳打造杭州经济增长新蓝海的必由之路。现在的富阳正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巨大压力。如果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富阳毫无疑问应该在杭州的新一轮发展中首当其冲,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新蓝海。关键要靠绿色产业的发展,靠先进制造业、现代工业的支撑。

第四,在发展中保护,是富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目前,富阳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富阳工业经济的比重不到14。由于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和区域环境敏感性的制约,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对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促提升必然成为富阳市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

近年来,富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走上持续深化、科学发展的轨道。但必须看到,富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环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根本转变、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富阳提出,未来5年工业投入要超600个亿,到“十二五”末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并提出工业经济发展上“学萧山、赶余杭,建强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突破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刚性制约。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贯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工作方针。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时,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使环保成为“工业兴市”战略的重要保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要素和环境容量。同时要算好环境这笔账,摸清底数,有的放矢,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关停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与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路径相比,富阳现在的“工业兴市”新路径所创造的亩产GDP更高、单位GDP能耗更少,对环境的伤害更小、对环境的保护更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工业兴市是推动富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环保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主动把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并重、服务与监管一体、环保与经济共赢”的长效机制,在助力工业兴市、推进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中有更大作为。

坚持源头控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介入项目的前置评估,从源头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的引入。强化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指导作用,作为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准入基本依据,把有限的环境资源留给更好的企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落到实处。

坚持绿色发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腾出环境容量,增大发展空间。在实施前5轮造纸企业淘汰关停的基础上,继续加快造纸、电镀、化工等高污染产业的淘汰、整合、提升工作。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依靠科技减排,控制新污染,治理老污染,为工业兴市、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大生态市创建力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快重点区域环境整治进度,以“三江两岸”整治为契机,加快大源溪、苋浦河等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区、江南片工业、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的纳管率、处理率和达标率,确保富春江良好的水环境质量。

坚持依法行政,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恶意排污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大污染防治设施监管力度,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运用社会力量,建立全方位的社会环境监督体系,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

7.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七

1 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

1.1 生活污染

农业环境污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中最大的污染来源乃是生活污染。在农村的乡镇上, 人们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导致了垃圾的不断堆积, 给农业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垃圾产量不可小觑。除此之外, 污水的处理不当也会为农业环境的保护带来巨大的麻烦, 水是万物生长之根本, 污水的不当处理会为农业的生长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农村的乡镇城市, 很多家庭选着炊烟的方式进行烹饪, 长期以往会造成大气污染的加剧, 特别是每年到丰收阶段, 很多家庭直接将自家的稻秸秆进行焚烧处理, 严重污染了农业环境。

1.2 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依旧会带来污染, 化肥以及农药的污染最为常见, 在进行农业播种至其成熟收获期间需要对农业进行施肥。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污染, 例如化肥、农药、畜禽的粪便等等。

2 如何处理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1 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关乎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处于同等重要位置, 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首先, 为保农业的发展要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保证农业的发展与先进的科技以及我国的整体的经济实力水平共同进步。农业基础的设施的加强是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第一步, 健全的基础设施促进环境保护的管理。

2.2 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加强

现在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大度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 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未跟上科技创新的脚步。为处理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保护需要改变已有的农业发展模式,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科技上的创新, 将农业的发展与科技联系一起, 实现一个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 利用科技创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 真正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3 对农业环境加强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有了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农业的发展长久持续的进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从其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上入手, 从根源上解决这些污染的继续扩大,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垃圾的产生。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在当地建造垃圾处理中心、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沼气的循环系统等等, 同时在当地进行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这些措施的采取是为了农业的生态环境能够在根本上得到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为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2.4 走生物资源发展之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每年的年产量收入占据世界重要的位置, 面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也就意味着每年我国在农业生产上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就单纯从农业收割后稻秸秆的剩余量来说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这些秸秆的若是焚烧处理, 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污染, 更是造成了很大资源的浪费。中国特色的生物资源的发展道路为每年困扰农民的大问题带来了解决方案。秸秆通过生物的发酵作用可制的沼气, 将沼气通过管道的连接作用运送到家家户户, 用来代替秸秆的焚烧。这种解决方案不仅仅为环境的保护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也更是通过合理的利用节省了大量资源。为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各地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应对,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资源的发展道路。

3 结语

农业生态的发展已经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 农业作为生产的基本, 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每年农业产量数目庞大, 农业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成分, 但是农业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建国初期为追求经济的发展, 曾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树木的大肆砍伐导致我国各地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树木的盐碱化不断加剧, 这些造成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伴随着几十年的不断发展, 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 在稳定的生态环境中利用合理的管理模式、基础设施的建立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保证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脚步共同行进, 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发展是重中之重, 自从我国的经济开始发展以来,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我国而言, 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本篇文章将会针对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情况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状况。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8.浅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八

【摘 要】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在征服世界和发展社会、增长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相伴而来的是生态掠夺和环境破坏,对人类的生活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各族人们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和首要任务。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人类是当今地球环境中高度进化的智慧生物,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思维、学习、交流、研究和总结提高的能力,他们从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改善各种工具和操作方式、方法,不断地总结、提高和完善,然而,由于自然运动和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自然获取的资源也越来越多,随之,排放物也与日俱增,从而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诸如,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耕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过渡砍伐、水资源的短缺,物种的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所有这些已引起当今人们极大的关注。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概述

2.1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其类型多样,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1)自然灾害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界本身运动引起的,人们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但是人为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灾害的发生,加大或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各种自然灾害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灾害连锁反应,形成群发性灾害,其影响和危害更为惨重。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伴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而产生的,特别是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2环境保护的概念与任务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的任务是调控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在促使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运用各种措施(包括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科学技术的)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生态健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战略实施

可持续发展观念古来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则是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3.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如下三点:

(1)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地球上所有公民享有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得到美好生活的权利;代际公平:世世代代的地球公民应享有公平的权利,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权利。

(2)持续性原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人类应根据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调整生活方式,不能盲目地、过度地生产、消费。

(3)共同性原则:不同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由全球公民共同努力;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

3.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过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和各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措施,使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资源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2)资源战略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透过资源战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否可持续。

(3)环境战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使中国富强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始终把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但是生态环境恶化己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和杜会的持续发展。因此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之一。

4.结语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这恰恰为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指明了方向,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统一”的问题。 [科]

【参考文献】

[1]刘培桐,等.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2]刘常海,环境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3]刘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上一篇:降职通告下一篇:保险学者、专家支招保险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