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带一路战略

2024-08-02

分析一带一路战略(通用7篇)

1.分析一带一路战略 篇一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院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国内各区域布局分析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思路分析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5-2019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提到: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院

图表 “一带一路”战略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国内各区域布局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5-2019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西北、东北地区

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院

开放的重要窗口。

二、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三、沿海和港澳台地区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四、内陆地区

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院

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图表 “一带一路”战略各省份定位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4页

2.分析一带一路战略 篇二

一、山西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一条贯通亚欧大陆,连接中外世界的重要国际通道。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丝绸的重要产地,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源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纺织业有了大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丝织品送往京师,销往海外。生产自江南、山西的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进入欧洲、中亚市场,西方的珠宝、玻璃制品经过新疆、甘肃,进入河南、山西,再流入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山西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丝绸之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以山西为中心辐射四周的丝路文化圈。从汉、唐到元朝,再到明清时期,山西继续续写丝绸之路的神话,明末清初,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山西商人继续活跃于海上丝绸之路中,将山西的绸布、铁器、土产运往东南沿海出口,同时将海上进入东南沿海口岸的香料、水果、水产、木材等贩卖回内地。所以从历史上看,山西与丝绸之路并不陌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曾在丝绸之路中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山西地理区位与交通优势

山西作为内陆省份,通秦联豫、承东启西,自古以来就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互通互连的中间枢纽,是贯穿整个欧亚大陆的桥梁,“一带一路”建设中,山西可以继续传承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把山西建成真正承东启西的陆路交通、物流枢纽。

山西近年来在铁路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构建了山西省内发达的铁路交通网络。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规划中许多途经山西境内的新线路,即京包线、神黄线、青银线、新菏兖日线和侯月线、中南部铁路通道线,将使山西成为连接天津港、黄骅港、青岛港、在建中的董家口港、日照港等五条铁路南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通道。这五条海铁联运大通道将使山西成为联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介桥梁,也为山西外贸物流提供畅通便利的出海口。此外,途径山西腹地的“二陇海线”,即从日照,经兖州、晋城、侯马、韩城,到西安的铁路线,与陇海线呈平行走向,陇海线作为联通亚欧大陆的一条重要的铁路干线,近年来已处于饱和状态,二陇海线将逐渐成为国内优势运输线路之一(李书吉,《关于山西加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体系的几点建议》)。大秦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大通道等重载铁路的投入运营,已使山西成为中国重载铁路最密集最发达的省域,山西应立足交通密集、物流节点众多优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通行地域和投资地域。

在高速铁路方面,山西已进入高铁时代,特别是大西高铁通车打开了山西通往西部的南大门,运营1年来,其通道效益正在显现,将不断提高山西南部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通道能力。

在公路建设方面,山西目前已建成“三纵十二横”的高速公路网络。使从东三省、北京、河北、河南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线路更加便捷和多样。四通八达,贯通东西的交通网络将使山西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桥梁、中转、物资服务集散地等多功能作用。

三、山西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

山西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发挥经济产业优势,在“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中占具一席之地。

(一)强势产业优势

山西的强势产业——铁路装备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毋庸置疑的比较优势。山西的铁路装备制造业,从电力机车到牵引系统,再到轮、轴,已形成原材料、关键部件、整车组装等比较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列车的核心部件机头、牵引机、车轴、轮对乃至车厢的生产技术,完全可以通盘“拿下”。山西的铁路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整个产业链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在高铁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可以进行技术的输出。另外,山西在铁路装备制造领域拥有众多优秀的企业。在高等级钢铁制品制造领域,太钢就已经具有很大的优势。太钢已成功开发了用于时速大于200公里车辆的EA1N高速轴坯。太原重工是国内唯一能自主配套生产高速列车轮轴和轮对集成产品的企业,形成了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车轮、车轴和轮对的完整产业链,其控股子公司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高速动车组轮对生产和检修基地,为高铁列车、动车组列车、城轨车辆以及其他铁路车辆生产轮对、轮轴零部件及其关联件。中国北车集团永济新时速机电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占据了中国铁路大功率机车70%的市场份额。中国北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电力机车,已具备国际一流水平。

(二)丰富能源优势

山西作为中国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在发展煤炭产业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山西煤炭产业在经历一段时间高速发展后,已陷入发展瓶颈。近年来,山西开展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煤炭产业。

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现代煤化工和煤层气以及与之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新型煤化工产业作为绿色环保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目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原油及天然气的需求逐年增加的形势下,发展煤化工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实现能源多样化,促进后石油时代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煤层气资源居世界第三位,山西的煤层气又占全国储量的1/3,居全国第一位。但多年来山西的煤层气资源并没有被有效开发利用,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改造过程中,山西省越来越意识到煤层气资源以及派生的煤层气装备制造业是一项新兴清洁高效产业。2013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煤层气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实现山西转型,节能减排的目标,就要充分地利用煤层气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十三五”规划中,山西继续将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作为重要内容,继续发展煤层气产业。

可以看到,山西在历史渊源、地理区位、经济产业发展方面都有着自身的优势,正好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更好地融入未来“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中。

四、山西在“一带一路”发展中的前景分析

“一带一路”的战略大幕已经拉开,山西应该抓住机遇,主动参与其中,取得山西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抓住机遇,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作为资源型经济地区,山西近年来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2015年山西省GDP同比增长3.1%,在全国31个省的GDP排行榜中排名24位,经济发展形势严峻,“一煤独大”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经济产业的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即将在全国展开,随着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强对沿线省份的政策倾斜,大量的资本、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将从东部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也将会进一步协调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关系。山西正好可以借此良机,实现经济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山西经济结构的华丽转身。

(二)扩大开放,实现经济交流合作优势互补

山西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西亚、中亚国家一样,都是资源能源丰富的地区,在能源产业合作方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合作共同体。因为虽然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这些国家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山西作为中国的能源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在煤炭开采、机器设备制造领域具备绝对的优势。山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合作,充分利用国外市场,为山西新兴产业走出国门,占领世界市场提供机会。另外,山西在高铁设备制造业方面目前也是全国领先。“一带一路”就是要加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联通欧亚之间的高速经济走廊,让丝绸之路的陆上基础设施进入高铁时代。在未来沿线国家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山西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实现高铁设备和技术输出,重塑晋商雄风。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9月11日出席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时提出,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在这个过程中,山西正好可以将山西的产品和服务带入蒙古和俄罗斯,寻找投资机遇,共同发展。总之,通过不断的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可以提升山西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三)文化先行,打造山西的文化旅游名片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山西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大力提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山西旅游缺乏成熟的旅游产品,对外宣传的力度不足,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正好可以促进山西文化走出去,通过沿线国家间文化交流,为山西的旅游资源寻找广阔的海外市场。“一带一路”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历史上,山西与中亚各民族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当今时代,更应推动山西文化走出去,借助山西文化与中亚文化之间天然的亲切感,深化人文社会层面的认同,夯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社会文化基础。

3.分析一带一路战略 篇三

关键词:“一带一路”;青海省;SWOT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4;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27-02

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也相继提出。这一构想,给延续了千年的古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推进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加快“走出去”步伐,有利于我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互相开放、互利合作;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而创造的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有力手段,为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它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两部分的协调发展,也促进了我国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的合作。

习主席提出的这一战略在国际及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西北各个省区迅速行动,纷纷提出了本省区关于如何融入“一带一路”的思路和构想。青海作为我国西部大省,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一环,要准确找出自己在“一带一路”新格局中的定位,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作用,以此来凸显青海省的重大机遇。

二、SWOT分析法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加以研究,最终根据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这种分析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将问题按照轻重缓急次序进行分类,并一一列举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并匹配和分析各种相关因素,得出结论,为管理者制定决策和规划提供了基础。SWOT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实践性。

三、青海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

(一)青海省的优势分析

1.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区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青海虽远离全国人口密集区,处地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但却处于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上,在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文化往来发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青海是连接中东、中亚各国的重要结点,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在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中,青海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中枢位置,它是进藏之交通要道和建设西藏、巩固国防的重要基地,也是西藏最大的后方保障基地。所以青海省是“一带一路”沿线不可或缺的地区,对推进国家战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青海幅员辽阔、地势高峻,气候条件特殊,这让大自然赋予了它丰厚的自然资源,使它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这是青海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仅仅柴达木地区,就蕴藏着近百种矿产资源,相当于17万亿元的经济财富,占全国潜在经济价值的13%。青海省天然的自然优势,使其也成为了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主要发展地区,这些产业将会作为青海新兴战略型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

3.积淀深厚的人文优势。青海是历史上西域伊斯兰文明、西南佛教文明、中原儒家文明的交汇地,其中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在整个民族地区影响深远。在民族习俗方面,青海和中亚部分国家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所以青海与这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也源远流长,并且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传统友谊。近年来,在文化、教育、旅游、经济等方面,青海与中亚、南亚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为共建“一带一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桥梁与纽带作用日益凸显。

4.民族团结的政治优势。青海人民一直以来都追求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该省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同时也是我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核心,近年来,青海省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推进民族团结、共同进步贡献了力量。

(二)青海“一带一路”建设的劣势分析

青海省地广人稀,人口居住非常分散,人口密度只有全国人口密度的4.7%左右,特别是在广大的牧区和山区,人口更加分散,交通的不便、基础设施的落后、人才和技术的缺失、信息的不流通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无法顺利发展。

1.经济发展不平衡。西宁市无疑是青海省发展最快的地区,它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人才相对集中,又具有省会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优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宁周边的县域地区相比较而言则发展落后,受海拔、气候、交通等条件的影响,主要发展农业,但生产规模小,人地矛盾存在,基础设施也较落后,所以与中心城市西宁的联系不强。少数民族聚集区(以藏区为主),具有优质的天然草场,主要发展畜牧业。但劳动者一般素质较低,只能利用天然条件生存,无法改变靠天养畜的现状,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加上区域封闭性强,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该地区无法融入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中来。

2.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虽然青海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代价却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一方面,处于我国落后地区的青海要加大力度搞经济开发,发展压力沉重,另一方面,青海是我国“三江源头”和生态屏障,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脆弱和环境敏感地区,这就使得青海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3.科技发展水平较低、人才匮乏。限制青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科技发展水平低、人才匮乏。青海省的教育体系并未完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施教人员待遇差,人员不足,人们普遍缺乏教育意识,甚至认为教育无用,不让青少年进校学习,这些都是造成青海省缺乏人才的主观原因。

(三)青海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机会分析

1.全面推动青海省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青海省是“一带一路”途经的重要省份。战略提出之后,2014年,青海比其它西部省份率先举办丝绸之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圆桌会议,讨论并达成一批新的协议和合同,促进彼此政府之间、企业之间经济方面的合作;同年土库曼斯坦的大使向青海政府领导表示:“土库曼斯坦的大门,已向青海打开。”2015年,青海省在中亚的部分国家设立了经济贸易联络处,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的来往。同年,青海与沿线国家开展了40多个交流项目;并且,青海将完善经贸合作圆桌会议机制。青海省与中亚、南亚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紧密,推动青海省全面对外开放。

2.实现中东西部交通大联通,促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公路铁路航空枢纽通道将逐渐形成。青海是“一带一路”的交通枢纽,以此为节点,向东延伸至国内其他省份,向西延伸至中亚其他国家,交通大联通为以后青海人走出家门、走向全国甚至世界提供了便利条件;为青海与沿线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也推进了“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青海省的挑战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沿途地区的经济带来了众多发展机会,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相关省市都在凭借自身的优势,极力争取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发展目标虽然很宏伟,但实施过程却困难重重,面临风险。

“一带一路”联通了国内外众多地区,一方面各地纷纷利用自身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战略中,政府也以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相关项目建设,但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文化繁杂多样,宗教矛盾复杂,这就增加了沿线各地之间合作的难度。青海省聚集了数十个少数民族,我国56个民族中青海省就有54个,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怎样使各民族都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投入到国家的伟大发展战略中来,与其他地区共同发展,是青海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四、青海顺应“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注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青海省应借助自身藏毯的生产优势,利用此产业加强与世界其他主要藏毯生产国家的合作。并且青海省经常举办藏毯展,这些展会有利于青海藏毯加入国际展览联盟,同时要不断扩大展会的规模和影响力,将青海藏毯推向世界。清真食品及用品也属于青海的一大特色产业,近年来,青海省与土耳其等国的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与中东国家的深度合作,并借助其闻名遐迩的清真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加强与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必能推动青海省清真食品产业发展。

(二)积极引进外资,推动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为沿途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融资平台,吸引外资也是推动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青海可以借青洽会的平台,邀请沿线国家或地区相关机构的参与,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展示友好城市、旅游、文化等。目前,中亚部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均已确定参与青洽会并设立展位,向青海人民展示他们自己的风土人情,并展销本国商品,最终都与青海进行签约,期待与青海省的进一步合作。

(三)进一步完善战略规划,提升自身价值

青海省实施国际宏大的发展战略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面临着国家统一的发展规划,还需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对战略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量身定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实现与其他地区的完美对接。

参考文献:

〔1〕曹冬英.“一带一路”战略中广西的SWOT分析及发展途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5,(03):72-76.

〔2〕吴顺.“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J].现代交际,2015,(08):31-33.

〔3〕郭露露.“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省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463-464.

〔4〕林玟均.青海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圆桌会议在西宁召开[N].青海日报,2015-05-17001.

〔5〕强金融引擎促发展谱合作共赢新华章[N].青海日报,2015-06-12003.

4.一带一路战略风险(精选) 篇四

一带一路改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版图的战略,至少需要10年谋划、经营,战略风险是多重的:

一、中国的战略扩张。包括战略投入与战略补给两大风险。一带一路沿岸、沿途国家对美国霸权的失落,可能转而将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邀请中国战略介入中东、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对中国战略诱惑不小;丝绸之路经济带要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而战略资产易投不易守,这些都可能使中国陷入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警告的“过度扩张”的危险。丝路基金采用国际融资手段,也可能陷入杠杆化风险。如果这些投资都是中国人民银行托底,会出现又一个4万亿问题。

二、美国的战略围堵。一带一路是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才能建成的伟大事业,如何处理好与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体系及全球化关系?对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绝不可低估。美国还看不懂一带一路构想的意义,或不看好其前景,认定那是个“Illusion”(美梦),目前忙于应对两大中国挑战:一是以“亚洲新安全观”为风向,试图动摇美国亚太联盟体系,二是在现行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外另起炉灶,比如搞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但美国一旦醒悟过来,认定一带一路计划可能成功,并且对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产生重大挑战,一定会怂恿盟国和沿途国家进行反对或破坏。美国在加速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同时,可能重拾新丝绸之路计划并加以改造,从海陆两路进行搅局。

美国可能的破坏包括:一是美国的联盟体系破坏一带一路建设:与沙特的特殊关系怂恿3股势力搅局?二是为维护海上霸权,不断强化印太战略,加强亚太、印度洋军力,重点利用东亚海洋领土争端,挑唆声索国制造事端,企图“以邻制华”、“困龙浅滩”、遏阻中国“海洋崛起”。三是策动沿途国家(尤其是缅甸、越南、中亚国家)的颜色革命。四是加紧通过利益集团代言人对我施加影响,策划推动“五独”势力的合流,推动台湾加入TPP。五是与日本一道利用亚行阻止AIID,败坏一带一路声誉。

三、俄罗斯的战略猜疑。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俄罗斯、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密切相连。一带一路的关键挑战海上是美国,陆上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投入运营,其成员国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该组织还将吸纳新成员,亚美尼亚近期即将加入,吉尔吉斯斯坦则拟在今年5月加入。不排除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未来加入的可能性。如果算上吉尔吉斯斯坦,将有3个联盟成员国与中国接壤。其中哈、吉均为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普京曾表示,经济联盟将成为独联体地区的一个经济引擎,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因此,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带来的麻烦不只是以其主导的地区合作组织分化有关国家,更在于欧亚经济联盟的不接轨,不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与一带一路理念、体制不兼容——铁轨的不兼容还是技术层面的,观念上的不兼容更麻烦。

四、印度的战略不合作。印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谢刚称,印度未表态支持一带一路理由有3:一是成本巨大(要8万亿美元大规模投入),印度不愿投入,担心无法获益。二是所经地区争议、动荡,比如经过克什米尔地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经过缅甸不稳定地区,中巴经济走廊经过不稳定弧等。三是担心被中国包围,尤其是从海上、陆上恶化印度安全环境,担心美国的介入影响其独立自主性等。中国应效仿中日21世纪委员会建立与印度的二轨机制,争取印度支持。

五、日本的战略搅局。作为美国的盟国和中国的战略竞争者,日本一定不会坐视一带一路成功,可能成为美国联盟“使绊战略”的排头兵。日本在丝路沿途国家经营多年,一带一路动其奶酪,可能采取如下措施破坏:一是在中南半岛、孟加拉湾搞互联互通与我唱反调,二是利用其FDI优势搅局,三是通过非政府组织破坏我项目,四是利用亚行基建项目与我竞争。

六、地缘政治风险美俄战略。对抗影响一带一路沿途、沿岸地区稳定,相关国家可能成为美俄代理人对抗的牺牲品,尤其是乌克兰危机走势、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沙特对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影响,滋生种种地缘政治风险。此外,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3股势力”再度抬头;东亚海洋领土争端加剧,中国在海洋安全面临的严峻现实威胁对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颇为不利;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水资源冲突等也可能将中国搅进去。

一带一路沿途、沿岸64个国家中,目前表态支持的有50多个,但是无条件支持的并不多。多数国家指望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多多收益,并未准备好投入,一些国家甚至公开恐吓“支持不足而捣乱有余”,可能配合外界干扰一带一路建设。政局不稳或对华关系紧张,更导致立场的逆转。基础设施投资都是战略性、长期性的,有赖于沿途国家的政局稳定、对华关系稳定。要防止可能的颜色革命干扰和对华挑拨。

归纳起来,跨国投资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可有4个层次:

1.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一带一路可能涉及的派遣人员人身安全):主要是企业选择的投资和运营方式、企业文化(与投资流向的国家文化是否冲突)、企业处理风险的方式和能力等。就私人投资而言还需考虑企业经营者个人安全的因素,这主要与恐怖主义活动有关。

2.与相关国家内部治理有关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权稳定性,主要政治机构变更或更迭的可能性,是否有改革(反腐等)及改革强度、法治情况等,可有不同指标衡量。如中亚地区:长时期的独裁(领导人更迭时可能有风险)、经济自由度、法治指数、移民情况等。希腊:债务、政权更迭与党派间竞争。

3.国家间冲突造成的风险:乌克兰危机后俄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中国东海与南海的边界冲突,宗教、民族冲突,其他武装冲突愈加突出等。另有由美国撤军导致的地区安全形势恶化,跨国移民(尤其在欧洲地区,移民所导致的安全风险正在大幅增加)。

4.全球性问题:主要可提大宗商品价格、网络安全、海上安全。

如何应对风险

确立两容、两分、一抓的思路。

所谓“两容”,一是与当地已有合作架构的兼容,尽量不另起炉灶;二是与域外力量的包容,不是排挤俄美欧日等域外势力。美国的比较优势是军事联盟体系,中国的比较优势的人、技术、经验和地缘,可以参照北约与欧盟的合作模式——北约提供欧洲的硬安全,欧盟提供软安全服务,避免重复、竞争——实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一带一路的兼容。历史上,英国无法承担全球霸权体系,主动请美国帮忙;不久的将来,美国可能对中国提出类似请求。中国要做好准备。

所谓“两分”,就是分好工,分好责,不能全包。金融投资不能央行托底,安全风险不能解放军托底,必须让当地利益攸关方和社会力量对接上,把我要维护安全变成他们要维护安全,把我的风险变成他们的风险。

所谓“一抓”,就是抓住欧洲。一带一路并非我单向推,终点站是欧洲,需要西头来主动对接。尤其是要借助欧洲运筹好中美俄大三角关系,调停乌克兰危机。以中欧新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欧海洋合作、第三方合作、网络合作,共同致力于政策、交通、贸易、货币、民心等“五通”,管控好一带一路风险。推动欧盟加入“海上合作组织”;与欧洲国家合作共同经营中亚、中东、西亚、北非市场。提升互联网国际治理的话语权;抓住美国“放弃”在互联网域名权给私人公司的计划,联手欧洲推动ICANN民主化。

5.论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篇五

【摘 要】“一带一路”这一国家级顶层战略的提出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开放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潮流,得到了我国和全世界的重视。该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并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但每件事情都是具有双面性,有利有弊。“一带一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必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困难。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从挑战与机遇两方面对该战略进行利弊分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共赢;挑战;经济发展 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定义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该战略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秉承自由平等发展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建立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实现利益共赢与经济融合。

二、“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1.利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赢

“一带一路”旨在积极主动地建立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就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与经济往来。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一带一路”可以将多余的产能转移出去,通过境外转移,找寻更多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中国制造推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外汇储备庞大,而沿线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基础设施不完善,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使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同时推进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我国虽然处于世界的前端,但很多是靠制造业来支撑,缺少很多高端技术与核心产业,走出去可以使我国加强对高端技术的投资与建设。对于沿线国家来说,国与国之间联系加强就能充分利用联合国家之间的的经济积极发展自身经济,互帮互助实现共赢。“一带一路”利于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推动了与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同时推进了沿线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促进和谐共处。2.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涵盖了“两个核心、两个枢纽、7个高地、15个港口和18个省份”,东西部各个地区、省份都有不同的定位和任务。整个构想可以说真正体现了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思路,以开放战略为先导,调动整合国内资源,优化开放整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就旨在开发西部地区尚未发展的资源,使中西部地区吸收先进的资金与技术,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与增长点,使中西部地区成为新的经济推动者,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使两者之间经济能够协调,让我国经济发展更平稳。3.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带一路”能够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与企业的发展,符合这一战略的企业必将崛起,形成产业集聚,这样对于沿线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就会增加,给当地人民提供了更多国际化的机遇,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他们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民心得到稳定,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社会得到稳定,经济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互助互利的局面。4.有利于创建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 “一带一路”坚持和平、合作、共赢的精神以及平等、和谐、包容的内涵,在经济、文化、医疗、科技、旅游、学术等各个方面加强合作,加强不同国家间的民意基础,以达到国与国之间的民心相通,从而为我国发展创建一个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三

三、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实现全球化在平衡

“一带一路”战略把握全球发展问题的重点,直指世界经济格局的短板,为世界经济再平衡注入了新的动力。从丝绸之路的战略布局上看,“一带一路”的东端是全球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东亚地区,西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而在中间连接的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等广大地区则主要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这些地区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发展基础薄弱,发展要求十分迫切,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欧亚之间的“经济塌陷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通过基础设施、资源能源、投资贸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利益共享的区域资源保障体系和产业分工体系,涵盖了能源、金融、铁路、电力、港口等多行业、宽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巩固沿线国家的合作基础,促进彼此的相互支撑与扶持,有利于经济共同体的建设。

“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四、“一带一路”战略带给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力求各个国家能达到利益上的最大化,但利益是无法完全均衡的,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既有挑战又有机遇,首先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成为难题。比如美国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会较多地从政治和竞争的角度提出自己相应的想法与疑虑。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可能会在各方面阻止“一带一路”的发展,为此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为国家间的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一定要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美国的战略围堵、俄罗斯的猜疑、日本的阻碍等,主动取得并争取与欧洲的对接,使各国间加强合作,实现共通。参考文献

6.分析一带一路战略 篇六

关键词:东盟,技术性贸易措施,TBT/SPS,对策

1 引言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十国。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目前已成为消费人群最多、面积最广的自贸区,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和6万亿美元GDP。2014年,中国出口东盟2,720.55亿美元,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中国出口增长率(6.1%)[1]。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合作伙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作为传统贸易限制措施的关税壁垒得到大幅削减,在自贸区中尤为明显。由于名义上的合法性、手段上的隐蔽性、国际协调上的争议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内涵上的歧视性、形式上的复杂性、实施中的相对性与连锁性以及发展上的动态性,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利器,并越来越多地为发展中国家所应用,东盟也不例外。《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15年)》显示,中国企业出口东盟因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而产生的直接损失额614,682.2万美元、新增成本86,820.4万美元,分别占出口额8.1%和3.9%。

不同于欧共体等经济组织,东盟各成员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国际标准的引用和采纳差别大,部分国家甚至不接受中国的产品检验报告,急需加强研究,以帮扶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然而,当前中国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涉及东盟的研究少之又少,与其贸易地位极不相称。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东盟市场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加强东盟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有助于服务企业开拓东盟市场,加强中国东盟检验检疫互联互通,促进我国外贸健康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TBT/SPS -IMS官网提供的东盟十国1995~2014二十年的TBT/SPS通报数据进行分析,根据通报所涉及的产品对通报进行分类统计,依据的是HS编码分类。

3 东盟TBT/SPS通报情况分析

3.1 TBT通报总体情况[2]

3.1.1 通报数量及类型

自1995年协定实施以来至2014年12月31日, 东盟共提交了1,213件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新通报(包含17个修订),还有129件通报补遗和25件通报的勘误(如图1所示)。

3.1.2 通报国家及类型

自1995年协定实施以来至2014年12月31日, 东盟提交TBT通报数量前六位的国家依次是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新加坡。各国通报数量及通报类型详见表1。

3.1.3 通报目的和理由

自1995年协定实施以来至2014年12月31日,在“目的和理由”可统计的通报中,各成员提出了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286条)、防止欺诈行为和消费者保护(110条)、质量要求(86条)、环境保护(66条)、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和标签(33条)、贸易便利(30条)、节约成本和提高劳动力(11条)、其他(7条)、采用新的国内法律和技术(6条)、协调(5条)和保护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3条)等。

3.1.4 通报产品

自1995年协定实施以来至2014年12月31日,在“通报产品”可统计的通报中,机电仪器250件占37%,化矿金属189件占28%,农食产品102件占15%,塑胶皮革62件占9%,木材纸张非金属38件占5%,玩具家具26件占4%,纺织鞋帽14件占2%。

3.2 SPS通报总体情况[3]

3.2.1 通报数量及类型

自1995年协定实施以来至2014年12月31日, 东盟共提交了982件SPS通报,其中常规通报509件、紧急通报245件、补遗/勘误228件(如图2所示)。

3.2.2 通报国家及类型

自1995年协定实施以来至2014年12月31日, 东盟提交SPS通报数量最多的是菲律宾,占38.39%,其次是泰国,占30.75%。各国通报数量及通报类型详见表2。

3.2.3 通报领域

自1995年协定实施以来至2014年12月31日,在“通报领域”可统计的通报中,共有527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279件占32%、保护人类免受动/植物有害生物危害的271件占31%、动物健康222件占25%、保护国家免受动/植物有害生物危害的56件占6%、植物保护54件占6%。

3.3 TBT/SPS通报小结

(1)东盟TBT/SPS通报愈演愈烈态势亟待关注。2014年东盟通报202件,创下历史新高,近5年的通报占了近20年的36%,近10年占了近20年的三分之二。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国家近年才加入WTO,而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要求通报其他成员是WTO-TBT/SPS协议所推崇的“良好行为规范”。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和文莱是WTO的创始成员,柬埔寨2004年加入,老挝2012年加入,越南更是2013年才入世。以越南为例,其2008年才发出第一件TBT通报和第一件SPS。另一方面随着东盟自贸区关税的削减,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东盟不少国家实施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政策。而且,环境保护和尊重人权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技术性贸易措施已上升为非传统安全的战略高度,TBT/SPS通报持续增加。

(2)东盟TBT/SPS通报国家相对集中。通报数量最多的是泰国,占了通报总数的38.7%,其次是菲律宾,占了26.78%。文莱、柬埔寨、老挝和缅甸近20年仅通报12件,另外6个国家占了通报总数的99.5%。这与各国参与国家标准化工作程度有关。文莱、柬埔寨、缅甸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讯成员,老挝为ISO注册成员,其他国家为ISO成员体[4]。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为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全权成员,越南为IEC协作成员,其他未加入IEC[5]。东盟标准数据库信息系统收集东盟标准近3万条,标准数量前五位依次是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五国占了90%以上[6]。

(3)东盟通报产品各有侧重。大多数通报集中在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3个国家。机电仪器、农食产品和化矿金属是通报的主要产品。越南比较关注化矿金属,菲律宾比较关注橡胶皮革,纺织鞋帽的通报七成是印度尼西亚发出,新加坡虽然机电仪器通报总数不多,但绝对比重超过二分之一。各国通报的侧重点与物产资源、产业结构相关。

(4)仿效欧盟等发达国家趋势明显,关注点逐渐相互靠拢。新加坡80%以上的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泰国的农产品、文莱的清真食品和马来西亚的电子电器、农产品、石油基本采用国际标准。如2015年泰国发布的有关荧光灯镇流器能效法规采用欧盟(EC)No.245/2009指令的限值,压缩机、电风扇、单端荧光灯安全标准等效采用IEC标准。关注点也逐渐接近,如:机电仪器技术性贸易措施集中在强制的安全标准和认证要求、能效或资源消耗限量要求、电磁波限值或电磁兼容要求和有害物质限量等,农食产品集中在食品添加剂、食品标签、清真要求、包装和卫生检测标准。

(5)东盟有些技术性贸易措施超出中国强制性要求(或超前)。如2014年越南规定商用车车轮充气压力不小于车轮配套轮胎的标准胎压,而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汽车工作标准均只要求“不小于标准胎压,气压保持时间为30s”。2013年3月,印度尼西亚对包括不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纺织品制定了可萃取重金属Cd、Cu、Pb、Ni限量的要求,而欧、美、中等国除了生态纺织品外,一般只限制儿童纺织品服装的涂层、涂料印染和金属配件。部分技术性贸易措施实施比较超前,如菲律宾2000年8月就开始实施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法规,中国是2005年7月才开始实施。

(6)东盟部分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影响巨大。如印度尼西亚G/TBT/N/IDN/53号通报规定,2012年10月起所有国内生产及进口、在国内分销和销售的36个月以下婴幼儿服装纺织面料须满足SNI要求,并且将SNI标志安置在每个产品上。随后G/TBT/N/IDN/68号通报规定,2013年11月起强制执行在纺织材料和纺织产品的纤维中提取的甲醛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由于SN认证和重金属限量的苛刻要求,中国出口印度尼西亚纺织品服装的增长率从2011年的32.9%、2012年的43.6%一下滑落至2013年的1.1%、2014年的7.9%。

4 应对东盟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对策建议

4.1 做好通报咨询工作,建立预警和应对机制

政府应加强信息的收集与研究工作,建立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充分发挥WTO/TBT预警信息平台的信息快速处理和预警功能,建立东盟产品召回数据收集、翻译、分析、通报、培训的一条龙的产品质量风险分析和预警的长效工作机制,及时发布重要东盟贸易国的技术法规及技术壁垒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向企业提供WTO/TBT通报,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4.2 与国际接轨,合理规避,科学利用争端解决机制

组织深入研究WTO基本原则和TBT、SPS的具体规定,积极参与谈判协商,在积极促进公平合理国际贸易规则建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争取对我国有利的谈判结果。由于非歧视性原则,往往东盟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应鼓励企业勇于应诉,尽量团结受影响的其他国家,建立联合应诉机制,实现资料和有关证据的共享,抱团共同应对技术贸易壁垒,降低单个企业应诉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胜诉率。

4.3 加强区域互认,降低贸易成本

针对东盟各国的重复检验检疫、各国体制法规不同、检验认可标准不同造成的技术壁垒,按照TBT协议中等效和相互承认原则,政府应当鼓励与东盟开展相互认证,相互承认商品原产国的检验和合格评定结果,以避免重复检验和重复认证、认可,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减轻出口商和生产企业的负担,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4.4 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标准法规制定,发挥非政府部门的作用

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应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制定与国际接轨、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此外,按照TBT/SPS协议,行业协会还可以代表国家解决贸易争端,组织企业维权,通过非政府机构的互认、磋商、维权,有助于避免国与国的直接对立,树立我国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地位。

4.5 企业应练好内功,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力量和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和跨越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企业应当主动了解行业国际发展动态,全面掌握自身出口产品东盟的技术要求,积极“练好内功”。一是注重加快技术改造,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以技术创新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努力获取国际认证;二是企业应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努力改进产品以适应各种先进标准,使其能够达到贸易对象国的标准和法规的要求,变被动受限为主动调整;三是对于无法满足对方技术性贸易措施要求的,探索在成本可接受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购买国外专利和专利使用权,加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

5 结语

近20年来,东盟通报数量不断增长,通报范围不断扩大,仿效欧美等发达国家法规的趋势愈发明显,部分技术性贸易措施甚至超出中国强制性规定范围,如新加坡2011年开始实施家用洗衣机强制性用水效率标签计划,目前中国尚未有相关规定。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应对东盟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视角出发,研究东盟TBT及SPS通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并进行对策研究,以期合理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我国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推进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UN Comtrade Database[DB/OL].http://comtrade.un.org/data/,2015-09-01.

[2]WTO,TB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DB/OL].http://tbtims.wto.org/,2015-09-01.

[3]WTO,SP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DB/OL].http://spsims.wto.org/,2015-09-01.

[4]ISO,historical record of iso membership 1947 to 2015[EB/OL].http://www.iso.org/iso/home.htm,2015-09-01.

[5]IEC,List of Menbers[EB/OL].http://www.iec.ch/,2015-09-01.

7.分析一带一路战略 篇七

关键词: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混合支付;模型

一、 跨境并购的现状

2015年3月28日,我国“一带一路”纲领性指导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伴随着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推动我国企业海外跨境并购交易活动实现了强劲的增长。根据普华永道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海外并购交易活动的次数相较于2014年上涨38个百分点,并购交易的金额相较于2014年上涨了85%,交易总金额为7 300亿美元,其中超过100笔单次交易金额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并且这种增长的旺盛势头将得到延续。这为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让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布局与实施开了个好头,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在跨境并购交易中经验不足,并购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跨境并购中目标公司的选择、目标公司价值的评估、并购中支付方式的选择等重大决策过程存在问题,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并购的成功率,并且影响到了并购交易完成后的企业的生存和盈利。其中目标公司的选择和目标公司价值的评估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国际并购咨询决策机构来得到有效的解决。而并购中支付方式的的选择,我国企业当前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更多地采用的是单一的现金支付方式。现金支付方式对企业的资产流动性、现金头寸和融资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一般企业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企业海外跨境并购交易活动。

二、 并购中的支付方式

企业并购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方式、股票支付方式以及同时使用多种支付方式和手段进行并购交易的混合支付方式。主并购方应该根据目标公司的规模、价值和股权结构,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进行选择。通常采用混合支付方式可以避免单一支付方式给企业带来的各种不利的影响和结果。

1. 现金支付方式。现金支付方式是指并购交易活动中的主并购方以支付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等货币性资产为对价,支付给被收购的目标公司的一种并购支付方式。

对主并购公司来说,现金支付是并购活动中最简单而快速的一种收购方式。但是这种支付方式容易给主并购公司带来较大的现金支付压力,甚至使主并购公司陷入财务拮据状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主并购方不得不在获取现金额度及其相应的筹资能力范围内设计并购交易的规模。在并购实践活动中,主并购公司采取现金支付方式时,在使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以承担这种需要大宗并购资金的活动,通常是通过对外筹资举债来完成并购交易的。受到自有资金和筹资能力的限制,在大额并购活动中,采用单一的现金支付方式的情况较少。

对被收购的目标公司来说,原股东可以避免换股交易带来的证券公允价值下跌的风险,同时交易简单,有关交易成本和收益数据真实可靠,便于核算交易中获取的资本利得,因而是其乐意接受的一种交易方式。但是现金支付方式往往给目标公司的原有股东带来一次性的大量资本利得,相应的也会带来沉重的税负压力,根据现行的税法收和相关的财经法规,原有股东很难进行合理避税甚至是延迟纳税,这对目标公司股东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交易成本和损失,而且目标公司原有股东将完全失去对并购完成后的公司的控制力,不在是并购完成后的公司的股东了。

并购实践活动中能否采用现金支付方式要看主并购公司是否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资产的流动性是否充足。通常从选定目标公司并确定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时起,就要求主并购公司在未来某个确定的日期,向目标公司支付其部分或全部被收购的表决权资本份额等值的现金,这会给主并购公司带来巨大的现金支付压力,因此主并购公司必须考虑有无财务能力承受这样的一次性大宗现金的支付。此外,主并购公司还要兼顾企业资产的中长期流动性问题,因为公司完成现金支付并购后,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难以恢复资产的流动性,这将影响到并购完成后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主并购公司还必须考虑并购完成后现金资产收回的时间及速度,如果不满足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求,则应慎重考虑是否选择现金支付方式;第二,主并购公司的融资能力。在企业自有资金不满足现金支付要求时,或者勉强能够完成现金支付,但是将影响到企业后期生产经营活动时,主并购公司会向外融资来完成并购交易活动。在融资过程中,主并购公司既需要考虑当前举借债务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还需防止融资能力处于饱和状态,不能让公司为了完成这次并购活动而动用所有的融资渠道和潜力,使得公司其他活动需要融资时无法向外筹集到所需资金;第三,现金的流动性,主要是在跨国并购交易活动中,主并购公司的记账本位币和所持货币可否直接支付给目标公司或能否自由兑换为需要支付的货币。

2. 股票支付方式。股票支付方式是指主并购公司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为对价来置换目标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由主并购公司将其合并或变为主并购公司的子公司的一种并购方式。股票支付方式也稱为换股支付方式。

换股支付有其明显的优点。对主并购公司而言,可以避免现金支付给主并购公司带来巨大的现金支付压力,由于不需及时支付现金给目标公司,因而不会影响其资产的流动状况进而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同时由于不需为并购交易活动对外举借债务,所以也不会消耗主并购公司的融资潜力。对目标公司来说,其控股股东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并没有完全失去对新公司的控制,通常能对公司具有一定的控制和影响能力,能按新的持股比例在公司获取红利和公司价值增值的收益,并且这种红利和收益不是一次性大量的资本利得,是一种延迟的,长期的收益,可以进行合理避税或者延期纳税。尤其在主并购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良好,并购交易完成后公司有很好的发展和盈利前景的情况下,目标公司的原有控股方尤其接受换通过换股支付方式来进行并购交易活动。

对主并购公司而言,股票支付方式也会使原有股东对公司的股权份额和控制力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导致主并购公司原有股东对并购交易完成后的公司的控制力被降低和削弱。当然并购支付方式选择的主动权通常在主并购方,所以选择股票支付方式时,要详实了解和掌握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是较为分散或是相对集中,对主并购公司进行股票支付的决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 混合支付方式。混合支付方式是指在并购交易活动中,主并购公司以现金、股权、及其相关的非衍生和衍生金融工具来向目标公司进行支付,换取目标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的一种支付方式。

在并购交易活动中,采用多种支付方式和工具同时进行,可以极大地克服和消除单一支付方式和工具带来的不利和负面的效应,具体体现为:首先,克服了单一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导致的,主并购公司在并购交易活动中由于一次性大量支付现金而很可能陷入财务拮据状态,进而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和融资额度饱和,严重降低融资潜力等情况;其次,也可以减轻单一采用股票支付方式带来的,主并购公司原来的股东尤其是大股东对公司的股权遭受过度稀释,进而产生主并购公司大股东对并购完成后的公司的控制力被严重削弱甚至失去主要控制地位的情况。基于现金或股票等单一支付方式的极大缺陷,在并购实践中应该更多地采用由多种支付方式和工具共同支付的混合支付方式。具备发达资本市场的西方国家,在并购交易中通常选择混合支付方式,支付工具包括现金支付、换股支付、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和认股权证等,较好地达到了并购的目的而减少了单一支付方式的各种不利。

三、 混合支付方式的模型分析

尽管混合支付方式中的支付工具较多,但现金和股票是最重要而基础的支付工具。通常在一次并购交易活动中,由这两种方式进行组合,其他支付方式或工具如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最终也将以现金与股票的方式进行最后的支付,并且我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活动中更是主要采取现金和股票即换股这两种方式进行。

在混合支付方式中,现金和股票分别所占的份额不能随意安排,其对主并购公司而言是极其重大的决策问题。在决策过程中,要以并购完成后的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同时要多方面权衡考虑,既需考虑现金支付方式中当前主并购公司的财务承受能力,还要顾及股票支付方式中股东所能忍受的股权遭受最大稀释的程度。下文根据决策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建立模型,分析混合支付方式中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的最佳份额:

并购完成后,公司的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选择每股净收益EPS这个指标,使得EPS达到最大的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的份额就是各自的最佳支付份额。首先构建EPS:

显然,函数Z为每股净收益EPS的严格单调函数,因为P1>0。可知EPS与函数Z同时达到最大,模型中只需求得使函数Z达到最大的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的份额即可。

主并购公司在并购交易活动中,为了避免大股东对公司的股权份额遭受过度的稀释,导致对公司的控制力遭受过分的削弱甚至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所以会对换股支付额度加以限制,假设?茁为主并购公司大股东在并购发生前持有主并购公司股权的份额,主并购公司将设计一个上限参数R,来限制换股支付额度(N2.P2-Y)/P1。同理,主并购公司需要限制现金支付的最大额度,在综合权衡主并购公司当前的融资能力,以及并购完成后公司将来的获利和偿债能力等指标后,设计一个上限参数?酌,来对借款额度Y加以限制。

四、 模型结论分析及对跨境并购支付方式选择的启示

参数R要将股票支付额度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R的取值在主并购公司大股东股权份额既定的条件下,要根据目标公司的体量规模和公司价值以及目标公司的股权分布结构,同时还要结合并购完成后公司新的章程来确定。要避免发生主并购公司大股东控制权遭受过度稀释而失去对公司的主要控制力的情况出现,这种风险在换股支付下是存在的,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和体量规模等虽然比主并购公司小,但是公司规模越小,其股权结构通常就越集中,在换股交易发生后,在公司新的股权结构下,如果目标公司股东持股比例相对于主并购公司原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当甚至更大,则会分享甚至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对主并购公司原股东而言,则失去了对公司的主要控制权。

参数?酌主要是对现金支付额度进行约束,?酌的取值主要依据主并购公司的资产流动状况、当前和未来的融资能力、偿债能力、主并购公司对风险的偏好程度等来确定,在对?酌的取值决策中,主要是要防止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公司陷入财务拮据状态。

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跨境并购交易活动中,在进行支付决策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采用混合支付方式来进行交易支付,这样可以避免单一的现金支付或股票支付方式给从事海外跨境并购的企业带来的不利和负面的影响。在选择了混合支付方式后,不能仅凭有关决策人员的主观经验来安排和决定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在总支付对价中的比例和份额,应该按照前述方法,建立和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对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的最优份额进行分析。如前分析结果,只要模型中对股票支付额度进行限制的参数R,和对现金支付额度进行限制的参数?酌 设计合理,其决策结果是严密科学的,这将极大地降低决策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使决策结果更加值得信赖。

参考文献:

[1] 杨金鑫.财务管理视角下企业并购的风险和防范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

[2] 洪联英,陈思,韩峰.海外并购、组织控制与投资方式选择——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5,(9).

[3] 李梅.多元化并购与同行业并购短期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交易[J].财会通讯,2014,(33).

[4] 傅超,楊曾,傅代国.“同伴效应”影响了企业的并购商誉吗?——基于我国创业板高溢价并购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5,(11).

[5] 余鹏翼,王满四.国内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3).

[6] 葛结根.并购支付方式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沪深上市公司为收购目标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5,(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企业R&D投资行为研究”(项目号:14BJY083),项目负责人:刘胜强。

作者简介:詹学刚(1974-),男,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讲师,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并购、融资。

上一篇:我爱家乡美丽的冬天作文下一篇:介绍学校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