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2024-09-03

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共11篇)

1.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篇一

1、重阳糕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到了重阳节的时候有着吃重阳糕的习俗,但是重阳糕并没有固定品种,只要是在重阳节吃的糕类都可以叫重阳糕。古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形状像宝塔,顶部还要放两只小羊,以顺应重阳的意思。

2、菊花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在我国古代必须要做的,因为菊花酒被视为驱灾祈福的吉祥酒。其实,菊花酒就是药酒,味道微微偏苦,饮用后可以让人头脑清醒。

3、栗子糕

在北京,重阳节吃栗子糕也是一种传统习俗,农历九月正是板栗成熟的时候,而栗子糕就是用栗泥制作而成的,与京糕和澄沙馅一起做成栗子糕,最后可以用白糖和蜂蜜蘸着吃。

重阳节饮食注意事项

1、吃一些比较传统的主食。

2、带一些巧克力。

3、准备一些洗干净的蔬菜和水果。

4、带一点咸菜,但一定适量食用。

5、不带或少带肉类食品。

6、忌饮酒、食用辛辣食品、油炸食品和高糖高盐零食。

7、用餐忌过饱,切记用餐后不要马上登山或下山,要休息最少40分钟后才能运动。

8、不可以再饮用冰水了。

2.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篇二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所开发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 它不同于现代体育的枯燥乏味, 并且是一种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甚至参与的大众体育活动。而且, 它继承并融合了我国的民族文化, 也是我国民族的一种教育手段, 为了能够更好让人们认识民族文化, 发扬民族精神。

由于地理环境, 民族习俗的差异, 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也是各种各样的。然而, 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并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加追求高层次的体育运动, 便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 到最后很少有人问津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导致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停滞不前。

2、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2.1、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具有着特殊形式意义的体育活动, 因此,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范围太过于狭小, 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导致在体育界中, 更加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 而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其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但是, 由于发展中太过于个体化, 所以, 导致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2、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

民族传统体育包含了各个民族的不同特点, 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风俗、服装等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色, 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也就不同。就像北方多以个体化体育项目为主, 而南方多以集体性体育项目为主。由于地区、经济、气候的差异, 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也就各有不同。并且各有各自的特色, 因此, 在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方面, 就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3、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

3.1、政府不够重视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的能够促进人民的身心健康、增强人民的民族精神。但是,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政府部门不够重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上, 并未深入到实践中去, 在资金这一方面很难到位, 甚至组织竞赛太过于形式化, 这一系列的因素深刻的制约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2、城市与乡镇的发展不平衡

从城市的体育规模来看, 比赛的项目相对来说比较多, 并且内容十分丰富, 因此, 在活动的内容上就比较等级分明, 并且大多数的体育形式都是现代体育。而农村由于经济水平的有限, 因此, 只能开展一些对场地以及器材要求不高的民族传统体育, 从而导致了城市与乡镇之间的体育发展不平衡。

3.3、民族传统体育的消费观薄弱

由于体育科研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 并且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场地器材的短缺, 导致人们积极性不高, 甚至放弃民族传统体育, 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 人们更重视的更高层次的活动, 因此, 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甚至有的人觉得, 同样是消费, 为什么不选择高一层次的消费呢? 借此, 导致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消费观变得薄弱。

4、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

4.1、深入学校, 普及民族传统体育

为了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发展起来, 就要加大一定的普及力度, 深入到学校中来。通过教育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 形成一定的规模, 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并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结合教学内容, 因地制宜的展开一系列的民族特色体育活动, 通过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竞技的水平, 突出一定的民族特色。

4.2、加深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及研究

通过各个地区的民族特色, 进行实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改革创新, 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力度, 重点培养与制定相关计划, 在训练中, 严格的要求, 提高民族传统的竞技水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竞赛进行研究, 提高套路的规范化, 并且根据其原则制定评价标准。

4.3、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就要加大其宣传力度, 让人们都了解认识民族传统不体育, 通过一定的电视、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进行宣传。广泛的介绍民族传统体育, 使人们正确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 做到人人参与, 全民健身, 提高人们的民族精神, 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参考文献

[1]王岗, 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徐彩桐.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刘德琼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徐金尧.民族传统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3.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 篇三

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时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当中,它们层层积淀了并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永恒不变的祈福纳祥主题。考察各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与重要的节俗活动,几乎都与原始崇拜、巫术有关,春节的大傩,元宵节的太一神祭祀,清明节的禁火,端午节的插艾、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的祭月,重阳节的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腊八节的腊祭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人们远离灾疫的强烈愿望;传统八大节日中有元宵节、中秋节两个节日都以十五月圆为节期,以象征团圆美满的元宵、月饼为美食,再加上春节这一最隆重的节日,都以阖家团圆为主旋律;还有在节日中形成的一套吉祥语、祝福语,如“长命百岁”、“年年有余”、“步步登高”、“吉祥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无一不表达获得吉祥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成为中国老百姓千古不变的民族文化心态,缭绕萦回于节日民俗生活之中。

贯穿始终的伦理道德意识。传统节日活动中,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因素,它在传播道德规范、塑造人的品格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首先,传统节日中渗透着浓郁的敬老爱幼的家庭伦理意识,如年节中给年长者拜年,各种祭祀活动中对祖先的礼敬,节日宴席上长幼座次的排定,给孩子买新衣裳、给“压岁钱”,端午节给孩子系五彩线、香荷包,中秋节给孩子买“兔儿爷”等,无不表现出对年幼者的悉心关爱和体贴。七夕节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赞美和认同,反映了对爱情忠贞的美德的态度与观念。其次,传统节日中也渗透着浓厚的人际和谐的群体意识,不仅年节中有很强的亲戚朋友拜年问安的习俗活动,其他节中还以节令美食为人际往来的最佳馈赠,甚至到了现代人们还利用卡片、电话、手机短信、网络邮件等现代化工具进行节日问候。其三,传统节日中还渗透着浓重的社会道德情感意识,传统节日中有一类是以纪念古圣先贤为主题的节日,如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反映出强烈的爱国的道德理念;中秋节关于八月十五送月饼造反的传说,反映了反抗强敌、维护和平的社会道德理想;寒食节对介子推的纪念,反映了人们推崇居功不自傲的人格与美德。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儒家思想的教化当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儒家文化是精英文化,广大普通民众对这种精英文化能够心领神会的人恐怕很少,他们更多的是靠生活民俗的塑造和养成。而岁时节目具有这样的优势,它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它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因此,在道德教化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无法磨灭的农业文明印记。岁时节日具有中国农业文明的详明印记,反映了农业社会生活的规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度之一,传统岁节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应农业生产的需要确定的,与农事生产息息相关,是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丰富多彩的节日,也都具有鲜明农业文明印记。如八大传统节日中的春节源于上古时候丰收吉庆活动,清明节突出天气回暖,绿草萌生,具有提醒人安排春耕生产的意味,七夕节中两位主人公牛郎、织女,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传统农耕生活模式,腊八节祭祀的诸神,其职责都是保护人们农业生产顺利。其他节日如二月二龙头节,是乞求一年风调雨顺的节日,春秋的社日是专门祭祀土神与谷神的节日。古人还将从正月初一始,定为鸡、狗、猪、羊、牛、马、人、谷日,是家庭畜牧业和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写照。正因如此,我国从古至今广为流传的许多关于岁时节日的谚语,都鲜明表现了这一特点,如“干冬湿年,禾谷满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周而复始的心理调节契机。不难发现,我国各个传统节日不论它最初发源时出于什么目的,但在不断发展演变之后,沉积下来的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欢乐、放松、追求吉祥如意等,包含了丰富的娱乐、喜庆的内涵和永恒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即使像端午节祭屈、清明节扫墓祭祖这样以悼念死去的人为目标的节日,也被龙舟竞渡、郊野踏青这样的娱乐性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传统社会禁止男女之间的往来,限制自由恋爱,但是却在七夕节安排了一个闺中少女月下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机会;传统社会妇女生活在最底层,她们不仅不能人身独立,还要忍受来自丈夫、公婆、族人的虐待和折磨,但却在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安排女子回家休息,暂时得到修养生息;由于生产力低下,男男女女几乎天天在劳作之中,但却在正月里提出了做活的禁忌,使人们在民俗禁忌中得到休息和调养。总之,在这些节日中,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种种规范,都利用岁时节日进行了冲击,使人们得到暂时的放松和心理调节,缓和了紧张的情绪。

沉积于心灵深处的民族认同载体。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它是民族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承载体,是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心理模式的集中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是民族的文化标志和精神纽带,不仅生活在本土中的人们通过共同参与的节日风俗活动来证明自己是民族的一员,数千年没有改变,即使身居异国广大华侨,至今仍有许多人保持着它的深厚影响,成为他们心向祖国、不忘祖宗的强大精神动力。如美国许多城市的唐人街,始终保持着过中国传统的春节,他们也和国内的同胞一样,春节时守岁、放鞭炮、舞龙灯等等,这一切都是在向别人昭示自己是炎黄子孙。可以这样说,传统节日习俗带给他们的是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4.重阳节的传统美食及风俗 篇四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2、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西京杂记》记述,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南朝梁关均所撰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九月九日……,饮菊花酒”,这足以说明重阳饮菊花之普及。在当时,人们将菊花酒视为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菊花酒,是头一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九月九日这天,人们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之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来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到了明清时代,人们在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等中药。下面教你菊花酒的做法。

3、羊肉面

“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京城给九十九岁老人过生日叫“白寿”。有钱人家当日可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和猪肉、牛肉相比,羊肉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且脂肪、胆固醇含量少,很适合老人食用。想让羊肉面口感好,羊汤的熬制很重要,一定要熬到汤白如奶,肉要烂熟更利于老人消化。注重养生的古人讲究秋季进补,而羊肉是最好的进补食材,因而重阳要吃羊。

4、螃蟹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说重阳蟹最美有两层含义,一是重阳节前后,蟹肉肉质鲜美,蟹黄肥厚;二是重阳节是个孝心节,天渐凉了,给年迈的父母准备一套保暖衣,送上几只鲜美的阳澄湖大闸蟹,冲上一杯暖暖的姜茶,让老人家暖暖和和过秋冬。

重阳前后,也就是西北风起时,蟹才是最好的时候,雌蟹只只饱满,雄蟹只只膏肥。那么如何辨认阳澄湖大闸蟹呢?还是那8字真言:青背、白肚、全爪、金毛。因为阳澄湖的水草特别肥腴兼且是石质底,所以在阳澄湖爬过的大闸蟹肚腹洁白,蟹脚上长毛带金,而且腿脚有力。那肉质即使不蘸蟹醋,也照样甘甜美味。

5、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为花糕,一个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

5.民风民俗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篇五

农历九月九日也称为“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主要有饮菊花酒、登高和插茱萸等习俗。

(1)赏菊饮“菊花酒”可祛除百病、延年

益寿:农历九月亦称为菊月,是菊花盛开之时,人们会在这天相约欣赏菊花的优雅丰姿。酿制菊花酒需于前一年开始,放到次年的重阳节便可饮用,据说可祛除百病、延年益寿。

(2)登高可躲避灾祸:重阳节的应节食品是“重阳糕”,因“糕”与“高”谐音,象征“百事俱高”,有祝福之意。当天各地皆会举办登山活动,让全民共同参与。

(3)插茱萸祈求老人家福泰安康:当日每人挂一个红布袋,里面装些茱萸,把红布袋挂在手臂上,然后带着菊花酒爬到高山上品饮,除可家避邪外亦可解灾厄,祈求老人家福泰安康。

(4)放风筝希望长辈高寿:当日大人带小孩到教外“放风筝”,也是含有祈求高龄,希望长辈高寿之意思。

(5)尊天崇祖:在民间宗教信仰中,以尊天崇祖为最大的特色,九月初九是时序上的一个里程碑,借着祭拜自然现象的时间神,来提醒民众在生活上的季节适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作背景

诗人因离开家乡,去他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

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重阳节的传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6.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诗歌 篇六

《别董大》

之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之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2020重阳节诗歌二

多少年了,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习惯了流浪的日子,人在他乡

唯一遗憾的是:过多的忽略了亲情,友情

忽略了门前的黄栌,屋后的山岗

忽略了一年一度的登高望远

遍插茱萸的人,已经白发苍苍

然而,今年我将依旧的忽略,忽略

只有在心中默默地祈祷——

愿亲人健康长寿

愿友谊地久天长

2020重阳节诗歌三

《喜庆重阳节》 作者:诗文

九九重阳,

岁岁安康。

衣食住行,

美好憧憬。

养老保障,

医卡闪光。

娱乐欢畅,

长寿福享。

儿女孝敬,

共祝吉祥。

佳节喜庆,

万民欢腾。

2020重阳节诗歌四

旅中重阳

【唐】司空图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

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2020重阳节诗歌五

《九日醉吟》(唐)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7.浅析我国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篇七

1 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

在远古时期, 孝文化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尊老。早期纯农业的周部族地处“戎狄之间”, 为保卫收成不被游牧部落所掠夺, 只能依靠人多势众。因而形成繁生、聚居两大文化基因。聚居要以老人为核心, 以“尚齿”保持和顺。尊老当然极为重寿。最古的理论体系《洪范》中的五福, 竟有三福是寿的同义词, 可见远古人们对“寿”的重视程度。

西周时期孝道已基本成型, “孝”的表现和实践已不限于父子、兄弟之间, 孝的范围纵向可上溯至祖先, 横向可推至父系宗室。到了春秋战国, 孝文化已进入中华民族伦理意识的核心范畴。春秋后期, 被后人称为“圣人”的孔子提倡贵和重仁, 把孝与礼结合起来。孔子讲“仁”, 是主张由近及远地“爱人”, 父母兄弟是最亲近的人, 所以认为“爱人”必始于尊亲。孔子倡导孝悌, 以为是“仁”的基础。“孝”就是孝顺父母, “悌”就是敬爱兄长。

秦汉以后,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 “孝”被不断地强化和泛化, 成为政治伦理。孝道已越出了家庭、家族伦理的范围, 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在政治、文化乃至经济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意识。尤其是汉代, “孝”成了“天之经、地之义、德之本、民之行”。由此, 孝道便承担起协调家庭、社会内部的关系, 以及协调这两者间关系的功能。

孝道传统经魏晋、隋唐各代的继承、发展, 到两宋、明清时期, 理学统治了整个中国社会, 孝道也被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时间孝子辈出, 孝行表现惊人, 于是孝道教化变得绝对化、片面化, 出现了子女对父亲的绝对服从的现象, 甚至“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的愚孝行为。

至近代, 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半个世纪中, 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虽然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但人们对孝道的观念仍一如既往。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 一些年轻的思想家开始对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和封建家庭观念提出了质疑, 直至“五四”时期达到了高潮。尽管如此, 孝文化的积极思想仍为有识之土所首肯。

2 当代青年的孝观念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王祥卧冰求鲤、花木兰代父从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孝是美德。而如今, 当代青年对孝心的理解和实践却发生了偏差, 孝心正在慢慢遗失。主要表现如下。

2.1 孝文化误区——好成绩就是孝心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仍存在误区, 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希望孩子考上名校, 而忽略孩子的道德发展, 忽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从而, 也导致了孩子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对父母尽了最大的孝心。

2.2 关心与照顾单向性——父母不需要关怀

当今社会中, 为人父母的相当一部分是经历过文革动乱, 吃过苦的人。他们经历了太多苦难, 知道什么是辛苦, 了解什么是匮乏, 却不明白该给予孩子什么。只是一味地认为, 凡是他们所缺少的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地, 在孩子们身上给予补偿。没上过学的, 就拼命让孩子读书;没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 就一味地给予孩子金钱和物质等等。家长的种种表现, 让孩子们形成了“好成绩就是孝心”、“金钱万能论”的错误认识, 也造成了“不懂关心别人”的现象。

2.3 缺乏感恩教育——父母不需要回报

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 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 日月照临之恩, 国王水土之恩, 父母养育之恩。”人一生下来, 均不能免于父母之怀, 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这种感恩之情更为自然、真诚。传统孝道通过礼仪让人们对生命和父母生养之恩有所体察。父母养育不求回报, 但子女却不能不知, 不能不感, 不能不报。如今, 有些青年把父母的关怀看成是理所应当, 只知索取, 不知回报。感恩知报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孝就是感父母之恩, 并由此推广到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因此, 培养青年人善良的品质, 就应当培养他们感恩知报的道德感, 而且要从对父母的感恩教育开始。

3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对老年人的尊重与爱护, 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 不孝的现象古今有之。孟子曾总结了不孝的五种表现:“惰其四肢, 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好贷财, 私妻子, 不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 以为父母戮, 四不孝也;好勇斗狠, 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这些现象在现代社会依旧屡见不鲜:有些子女不愿赡养和照顾年老的父母, 甚至虐待父母;有的子女采取实用主义, 父母有钱便善待, 无钱一脚踢开;还有的把父母当作保姆, 包揽家务事。这一切都有悖于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 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所以, “孝道”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并不过时, 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尚大力提倡。

在学校教育方面, 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据报道, 浙江安吉县孝丰镇中心小学通过文艺等形式在校园大力拓展“孝文化”教育, 并将“孝文化”辐射到校外的家庭和社会。有的小学开设了《论语》、《孝经》的学习课, 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孝不仅是德之本, 也是一切教化之根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 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 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亲亲”教育是爱民、爱国教育的基础, 把它作为少儿道德启蒙教育和成人道德终身教育的必修课, 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

在当代社会, 人们似乎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 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中国古代则视“孝”为一切道德之基本。以此为鉴, 在对公民特别是青年进行道德教育时, 应注意培养孝德, 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 形成社会责任感, 这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措施之一。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他人、爱人民、爱国家, 多尽爱的责任, 那么就一定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必定会使社会风尚敦睦纯厚。

参考文献

[1]魏红卫.孝道教育——高校德育的切入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3]葛云.找回遗失的孝心[J].今日中学生·今日视窗.

[4]李配亮.孝与教育[J].读编.

8.我国传统体育媒体化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武林大会;传统体育;大众媒体;媒体化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90-03

Contempl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 going into media in China

——Taking “Wulin Assembly” on CCTV-5 for example

WANG Qing-ju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leading and prevailing of western sport going into media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its spreading,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China, which has native advantages and a national complex, has become a corner forgotten by mass media. By taking “Wulin Assembly” on CCTV-5 for example, the author performed an in-depth analysis on its modes by applying classical theories in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considered that it is the result of “cultural trueness” presented under the effect of its virtual environment that results in the success of “Wulin Assembly”, and proposed tha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or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China to go into media.

Key words: “Wulin Assembly”;traditional sport;mass media;going into media

为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打造民族体育赛事品牌,于2007年3月6日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推出、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全程推广的一档全新武术赛事《武林大会》至今已亮相一载有余。《武林大会》将目光锁定在以技击为灵魂的传统武术上,擂台争霸的形式,巧妙地融入各门派文化的介绍和武术家技能的展现。据权威调查机构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数据显示:“武林大会”开播3个月,即成为CCTV5晚间22:20后时间段的收视“擂主”,开播5个月,全国有3.4亿观众收看过《武林大会》,同时,赢得赞助商及欧美、韩国等国外电视传媒的高度关注。“武林大会”填补了当今中国电视节目没有传统武术栏目和没有传统武术格斗比赛的两项空白。所以,对“武林大会”模式进行研究,剖析其可借鉴的内在规律性,将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着现实和理论意义。

1媒体化:未来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的选择

1.1体育全球化: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挑战

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传播,使得体育文化最早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最具普遍意义的文化形态,并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成为全球化意义上最为显著的文化成果。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能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意义深远的文化互动和传播,为世界人民提供了观念和认知的透镜。然而,占世界体坛主宰地位的“全球化体育”,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的烙印。面对西方体育传播的强大压力,原本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基础的中国传统体育正在不断地被子孙遗忘,甚至是遗弃。全球化体育传播使民族体育文化的整理、发展和传播问题变得万分火急[1]。

1.2媒体体育:当下全球体育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

媒体体育是体育信息的媒体文化形态。具体说,它是大众认知体育现象和体育事件的中介,是大众媒体以体育为传播内容,以图象、音响、文字、色彩等系统符号为形式,囊括了与现代体育相关的所有新闻类、专题类、访谈类、娱乐类节目或报道的媒体文化形态[2]。国际体育运动能够成为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全球化的先驱,且至今仍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人类活动。其根本原因,正是强大经济实力及先进技术下超强的传播力度使然。无数的技术发明不断被转化为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接受方式的事实,信息时代的社会大众永远无法挣脱由林林总总的大众媒体所设下的包围圈,使得人们接触到的体育信息主要是媒体传播中的体育,即媒体体育。

1.3媒体化:传统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媒体化是指一种文化被动或主动融入现代媒体文化群落,而逐渐具有“媒体”特质的过程和结果。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的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其生存、传承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传播。所谓传统体育媒体化,即把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华、现象、形象及信息等内容转化为媒体文本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传统体育通过媒体这一中介传播时,应充分考虑媒体特性,以及表现出来的媒体印记。对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而言,传播失衡是非常突出的,其昔日的传播模式不能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生存在工业社会和大众传媒时代的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传播方式和环境决定了它的大众化趋势。可见,媒体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2央视“武林大会”节目剖析

2.1创新传播样式,彰显人文关怀

“武林大会”节目本身就是对逐步流失的民间武术文化的追寻和抢救,正如其制作人陈凡所说:“对中国自身的文化有着强烈的感情,在心底对她有一种深埋于心的眷念。”“武林大会”在回归中国武术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擂台比武的基础上,不仅首次将套路、格斗和功法3大武术运动形式融为一体,还将拳种文化、历史等融为一体,以短片拍摄、外景采访等电视手段,结合演播室、训练营等场外空间,点线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摄制组在每个拳种打擂之前,都要拍大量的有关拳种流变、拳术风格、技术特点、代表人物、选手情况等相关资料,制作成富有文化内涵的小片作为铺垫,放在主持人的解说词中,插播在播放的片花中,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还能了解很多相关武术门派的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在每场比赛之后,还安排专家评委“说武论技”,分析对战双方胜负的原因,对有些重点招式进行分析示范,技术含量很高,能使观众具体深入地了解传统武术技击方法的科学性、巧妙性[3]。

2.2央视“武林大会”节目的模式及理论诠释

正常情况下,现代大众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先有真实事件发生,再在媒体的广泛参与下,才有可能最终产生“媒体事件”,抑或“媒体奇观”。然而,在“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与现代社会渐行渐远的当下,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武林大会”是不可能再现江湖的。正如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所说:“‘武林大会’整个节目从创意到制作都是我们自主开发的,赛事是我们自己组织的,规则是我们自己制定的。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目。”可见,央视“武林大会”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关怀意识,以及它破天荒的传播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其传播基本按照“媒体化的策动→组织和导演赛事→媒体化加工(编码与把关:聚焦、放大、删减、扭曲)→媒体事件(媒体设计和刻意制造的伪事件)”这一范式进行。

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形象》一书中首次提出“假事件”概念,其认为“假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特点,用以表述的语言是“超越真伪”的,它们往往比真事件更加吸引人[4]。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5]在《媒介事件》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建构为极其狭义的操作化概念,把它直接界定为重大事件的电视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实际上可以用“电视事件”替换,另外,该书还将这种“特殊的电视事件”与一般的电视节目、电视新闻以及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区分开来,主要用来指称那些具有仪式性的电视直播事件,它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观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和文化表演。媒介通过组织关于政治、体育等“狂欢性”收视活动,目的是为了引导社会舆论、巩固既定社会规范、传承历史文化等。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者对媒体与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是建立在现代消费社会的基础上,无论是“伪事件”、“媒体事件”还是“奇观”,都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概念性描述,这种现象的出现依附于现代社会的物质文化生产水平以及大众传媒的大规模、制度化、深层次地介入生产过程以及社会生活,而造成了“文化真实性”的模糊,即媒介虚拟的“超真实”效应。可见,“武林大会”的成功正是基于其拟态环境效应下所呈现的“文化真实性”的效果。

3媒体化体育的本土化思考

3.1正确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博大的思想内涵、深厚的人文底蕴、悠久的历史积淀,能够兼收并蓄且博采众长。其去意识形态色彩,使其在当今的传播全球化时代具有跨越文化、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政治的传播能力,是对外传播我国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与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中国原创性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领域。但是,在传播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体育文化往往以影视产品、音响产品、图书报刊产品、美术工艺作品等及其衍生的娱乐休闲服务、设施等器物形式,直接作用于受众,不仅产生巨大的精神作用,而且产生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是地地道道的生产力。从这一点来说,它又表现为硬实力。因此,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并不是一种单纯“软实力”,而是一种不可忽视和多得的“软硬兼具”的新型实力。

3.2正确评估全球体育媒体化传播

在西方体育文化传播“一统天下”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在制定体育媒体化传播策略时,不能仅仅扮演他者文化的传声筒。我们既要借鉴西方体育全球化传播中文化组织特征、资本运作方式与媒介强大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又要对西方商业化主导的全球体育文化传播及其负面影响保持警醒。我们应该结合当代中国媒介的整体革新状况,立足本土,发挥当前央视和香港媒介的强势特征,加强内地与香港之间以电视、出版和报刊业为主的媒体体育文化合作,目标是建立强强联合、兼顾差异与内外共容的中国当代媒体体育文化的传播新格局。

3.3加强体育受众定位研究,养成跨文化传播意识

传播和宣传一定要有的放矢,从实际出发、需要和可能出发,避免图虚名而无实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了解受众,通晓他们的兴趣爱好,知悉他们的文化需求。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球的每个角落都生活着文化各异的人群,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日益成为各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双方存在着众多的差异性。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活动中,我们都应养成和保持清醒的跨文化意识。

3.4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全方位传播

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注重运用动漫和电子游戏这些泛大众传播媒介。学校教科书也是不容忽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领域。教科书是向儿童和青少年灌输文化立场、观点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了解体育世界、认识体育文化的启蒙渠道。大学教科书更是培养未来精英认识和研究传统体育文化的指南和参考。综合运用以上各种传播媒介,为世人提供认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途径是有待开拓、发展的领域。

3.5努力打造我国的跨国体育传媒集团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由于体育文化传播的去意识形态特征所呈现的天然合作方便,在我国体育传媒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媒体的投资、合资、联营和并购等方式,按照市场经济和体育文化传播的规律,逐步建立起我国自己的体育传媒集团,创建跨国体育传媒公司和世界著名体育传媒品牌。目前可以从电影、电视起步,逐步扩展到图书、杂志、报刊及互联网等领域,并做到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庆军,杨万友. 媒介全球化下我国媒体体育传播的自觉与发展对策[J]. 体育学刊,2008,15(1):62-66.

[2] 郭晴,郝勤. 媒介体育:现代社会体育的拟态图景[J]. 体育科学,2006,26(5):21-24,32.

[3] 张全亮. 央视《武林大会》开播之感[J]. 武当,2007(9):4-5.

[4] 黄顺铭. 新闻策划:多维的视野[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11):9-10.

[5] 戴扬,卡茨.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78.

9.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篇九

1.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尊重老人的意识和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解科学技术能拓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2.探究月亮的奥秘,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秋节和重阳节是秋季里的民族传统节日,了解月亮的一些基本概况和人类探索月亮的相关信息。

1.秋天里的节日有很多,你知道秋天里有哪些节日吗?

2.听歌曲《常回家看看》,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3.唱完这首歌,你有何感想?

4.看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吃月饼赏月亮?

5.说说自己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6.介绍中秋节的来历。

7.看图听故事:讲嫦娥奔月 回家给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

8.你知道月球上是什么样子吗?说一说。图片

9.教师介绍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情况。说一说嫦娥一号

1.小表演:谁是爷爷奶奶?

2.说一说,他们这样对待老人对吗?为什么?

3.说说自己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家里的老人的?

4.我们国家自古就有尊老的优良传统,你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5.教师介绍重阳节的来历。

6.看图:小朋友们是怎样给老人过节的?你打算怎样做?

7.小组交流:在平时我们应该如何照顾老人呢?

10.我国传统环保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篇十

事实上,以主权国家为基本管理单位的现代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是建立在领土边界的基础上的。其环境保护体制,包括水资源管理在内,其管理权的配置都是以地区分割为特征。然而,在复杂的气候、地理以及人文等复杂因素的作用下,这种以地理边界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必然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就以水资源管理为例,传统管理体制面对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水资源需求与供给的时间和空间矛盾。水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它严格受制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而水资源的社会属性要求它必须持续、稳定地满足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环境方面的要求。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水资源的水量分布在宏观上、从总量上看相对比较稳定,但对于微观的具体层面来说,水资源的供给却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同步和脱节现象。尤其是目前人类活动使地球气候发生异常,地球的自然、社会风险急剧增加,传统的机械、静态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风险社会的威胁。例如,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虽然有历史悠久的水资源管理历史经验,但这些年来区域性的、季节性的“水患”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如西北地区的长期干旱缺水,夏季的大面积水灾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的农业歉收等,目前有些城市和地区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说明了这个挑战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应对机制措施。

二是行政区划边界与水资源流域边界的交叉矛盾。水资源作为流动循环的自然资源,它的运作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和途径,需要从更大的系统来整体审视。而以国土边界为特征的主权国家和以行政区划作为权力分配单位的行政管理体制,却是严格受到管辖权边界的制约的。因此,水资源的整体流动特性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管辖权分割的难题,使一些行政机关的水资源管理无法对水的运动做全程的跟踪和全流域的管理,这样就无法杜绝管理失效。如一些地方性的水利工程,却对其他的地方造成影响;有些水利项目在某个地方是“水利”,对于下游地区却形成“水患”等,这在根源上说都是与管理边界与自然边际不相符的一种客观必然结果。

三是水资源活动的环境属性使单纯的水资源管理成为不可能。水资源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由土壤、生物(森林)、大气和水组成的“水文统一体”。水通过其循环过程连接着气候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全球各种过程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森林对涵养水源、防止洪涝是具有调节作用的;而土地永远是水在地球上的附着载体,水的系列问题也会导致土地的退化,如发生水浇地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水蚀、土壤酸化、湿地与河岸带退化等。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一般局限于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管理,但这种以开发、利用为主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在环境系统的视野中是有局限的。正如现实中显示的,离开物理环境去管理水,是不可能管理好水的;而水资源的不当管理,会危害到社会人类。如某些地区没有进行污水治理,利用污水进行农业灌溉,结果就会导致一些食品重金属超标问题。据农业部的统计,中国约有140万公顷的污水灌溉区,其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64.8%。这类现象严重影响食品安全。2000年对10个省会城市进行调查,就有7个城市郊区的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率在30%以上(苏德纯,2010)。这些现象充分表明,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在利用和享受水资源的同时,却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水资源承受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水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越来越趋于紧张。从环境权的角度上看,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四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主权国家和行政区划为管理依托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面临的最大挑战还在于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主要体现为水资源管理的“流域公共性”与“区域或部门个体性”之间的利益矛盾。由于流域水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其所有权是不明确的,以致各区域、各部门对其占有、收益及处分等派生权利也不明确,各地区、各部门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上,容易倾向有利于其地区和部门的利益。而对水环境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职能主要集中在区域各水行政主管部门,实际上就是区域无序占有了水权,导致区域间水资源开发纠纷、水资源保护工作弱化、水污染防治成效甚微等一系列问题。加上水资源管理本身就带有的经济外部性,所以很多水资源相关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之间无法一一对应,不同区域的人们在享受水资源权利和水环境权利之间就无法做到绝对公平。这种难题不仅在不同主权国家之间有所反映,就在同一个主权国家内出于不同河流区位的人们来说也无法求得公平合理。这样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水资源管理纠纷和社会矛盾和冲突,需要跳出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来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自然和人类关系日趋紧张及社会风险系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一下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及环境保护体制和模式。现行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体制,包括水资源管理体制,普遍存在技术局限、体制局限以及政策局限。具体表现为水资源需求与供给的时间和空间矛盾;行政区划边界与水资源流域边界的交叉矛盾;水资源活动的环境属性使单纯的水资源管理成为不可能;四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造就了洪水泛滥、水质污染、水量缺少(干旱)以及相应的一些水源争端、矛盾冲突等各种水资源管理失败问题,导致了环境保护效益低下和不断弱化的艰难处境。应该本着坚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完整性原则,公平性兼效率性原则和科学性的原则,沿着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的整体化发展趋向,为解决环境资源管理的诸多现实问题寻求答案。

11.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篇十一

一、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传统音乐在形成之初, 就已经有了不同的音乐等级制度。中国古代音乐分为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四类, 其中其中最正统、最“高贵”的就是宫廷音乐了。宫廷音乐是用于封建宫廷贵族各种礼仪庆典活动中的音乐, 依照其功能又有分为好几种不同等级的礼乐。在传统的礼乐制度中, 极其强调乐与礼的合乎。西周的统治者就把上层社会中的人分为许多不同的等级, 在按照等级规定所能施行的礼乐, 十分重视用乐的等级制度。孔子也十分赞同这种礼乐制度。其他的几种音乐相对于处在正统地位的宫廷音乐来说, 地位明显就低下得多, 但它们也有反映出那个阶级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也形成了独具那个阶级的特色。

二、传统音乐中表达出的主宾之“和”与“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封建礼乐制度下的必然产物, 反映出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等级。在皇宫、贵族宴会上使用的琴、瑟、笙奏出音乐发出的声音, 配合着融洽的和谐场面, 激发着君臣内心的“合乐”的体验。在间接上使得听众在内心建立起合乎标准的、合乎“礼”的伦理和道德观。与礼紧密结合的乐的使用, 包含着古代的传统伦理观念, 反映出了宗法等级制度和人们普遍的文化心理。音乐在宴饮中发挥着“亲亲之道, 宗法之义”的作用。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为了获得在社会生产中心理上的和谐、平衡, 使得人产生了对“和”的人际关系的渴望, 古代的大家孔子和孟子都有提出“和”的思想。古人常常用奏乐以求和, 音乐的演奏也起到了“和解”的作用。传统礼乐本身就包含了古人内心“和”的审美情感, 它不仅延伸到艺术活动领域, 也扩展到社会人生、政治伦理等方面。

“和”是传统音乐中重要的审美范畴。音乐有着能够使人感受到谐和、愉悦、幸福的功能。出于礼乐的要求的和政治目的需要, 传统音乐的歌舞表演, 产生了既是社会的、伦理的, 又是艺术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和”。

三、传统音乐中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自从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颁布后, 儒家“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也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人们把祭祀先祖和神灵, 看做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 专属祭祀的音乐也就有了极高的地位。在古人的祭祀仪式上, 常常采用庞大的乐队来表达祖宗与天帝合一的宗教观念, 统治者为了纪念先祖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也有在宫廷里设立庞大的祭祀乐队。古人将音乐视作为一种神秘的艺术, 用音乐将天地构成和谐的关系。宗教音乐的行乐过程, 就是利用音乐进行天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特有的文化认同的范围之内, 使古人在心理上因为人与天地同乐和谐的关系获得了情感的愉悦和审美的快乐。古代的行乐习俗, 凝聚着传统的宗教意识、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中国古代的主要社会活动当属农业活动了, 男耕女织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形态, 人们在耕种与收割的季节也都会进行农业的祭祀活动, 祈祷今年的大丰收以及来年的风调雨顺。人们在维系整个社会农业生产的农神祭祀仪式, 表达了人们对农神的崇拜、追求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农神祭祀礼上的宗教音乐, 也散发着宗法社会的农业生产气息。古代传统音乐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人与神的沟通, 以反映人从敬畏神灵中所获得的平安、欢欣和喜悦感, 并且通过音乐教化人们不走极端。帝王重视音乐, 也是因为音乐能唤起人们对神的敬仰、向往和寄托的感情。

我国传统音乐中了伦理思想, 是封建社会特定的产物, 受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这些思想无论好坏, 对我们今天的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于研究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也有痕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琴:《我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探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12) 。

上一篇:苦瓜的广告语下一篇:材料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