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优质公开课《找规律》有感

2024-08-09

听优质公开课《找规律》有感(8篇)

1.听优质公开课《找规律》有感 篇一

找规律

(数字的排列规律、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例3、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稍复杂的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能够发现数字的排列规律并能按规律填数。

2、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继续让学生经历发现数字规律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借助图形与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观察推理中探究数字的排列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推理能力,探寻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

2、“数字的排列规律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的差找规律”的方法的探究。

教学过程: 师:瞧,今天谁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做客?(机器猫)又有谁出现了?(胖虎)

师:这讨厌的胖虎把咱们机器猫的道具全偷走了,并把机器猫和大雄都变小了!怎么办呢?这时候机器猫说,只要帮我找回这三样道具,我就有办法恢复原来的样子,你们能帮帮我们吗? 师:我们用坐姿来回答它。2 师:首先我们先观察(1)图,他们的排列有些什么规律。(观察1分钟)如果让你接着摆,你会怎样摆呢?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师提问:谁来说说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学生汇报,老师边出示数字)

师:后面应该摆几个?为什么?(汇报,学生上台摆一摆)师追问:对着图形找一找数字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生汇报:相邻两个数字相差3。

展示PPT,6比3多3,9比6多3,12比9多3。那要你接着往后填,你会怎样填? 观察图(2)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看看下面这幅图,仔细观察,它又有些什么规律呢?(一个比一个少2个正方形)

追问:那么他们相应的数字是怎么变化的呢?(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相邻两个数字相差2)引导学生观察:跟第一幅图相比,这组图形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一样?(生汇报。一个是越来越多,一个是越来越少)

小结:越来越多的,它的数字也就越来越大,相反,越来越少的,它的数字也就越来越小。师:你们真棒,瞧,我们成功的夺回了时光机。师:接下来我们出发去寻找第二个道具吧!3 师:先观察数字的规律,(停顿半分钟)再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两题接下去分别该填什么?(学生汇报,说理由)

师:你们观察一下,是这样的规律吗?相邻两个数之间,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4(PPT播放)汇报:观察相邻的数字,进行对比,越来越大的用加,越来越小的用减。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我们又拿回了第二个道具,时光电视!师:还剩最后一个道具了,有信心夺回来的用你的眼睛告诉我。4 师:瞧,这些小草真神奇,你们能找到这每棵小草3个数字之间的秘密吗? 师: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汇报(随机点,PPT,板书同时展示)

师:利用你刚刚的发现,能填出这两颗小草上的数字吗?(学生汇报)

师:我们发现,这些数字既不是成行排列的数,也不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字,他们的变化规律需要怎样去找?

(需要从各部分之间加法或减法的关系去寻找)师:咱们班的孩子可真厉害,第3个道具也轻轻松松的拿了回来——竹蜻蜓。5 师:机器猫拿到道具以后f对咱们说:太感谢你们啦,通过你们的聪明才智快速的帮我找回了这三样道具,我和大雄将可以变回原样了。6 师:为了感谢你们,机器猫打算给大家送礼物。做完书上P87的同学将可以得到礼物。(汇报)

第2小题:多人汇报不同的答案后问,谁来总结一下,这里要填怎样的数? 7 师:看到今天大家表现都这么棒,熊老师也忍不住想给大家发奖品了。想要的用你的行动告诉我!师: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题目,只要你能回答出来,都能得到熊老师准备的奖品。按规律填数。先观察,再看看后面两个图该填什么数? 汇报 8 最后,看看谁是火眼金睛,这些数字中有一个不符合规律的,看看你能不能把它抓出来!并把它改正过来。汇报,说理由。

结束语:今天我们学习了找规律,你们开心吗?

2.听优质公开课《找规律》有感 篇二

以往我教这两首诗歌, 大部分情况是先让学生一首一首大声朗读, 接着老师讲解意思, 引导学生找重点句子, 然后体会作者的感情。这种做法老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么干脆“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读读背背就算过关了, 可又怕误人子弟, 总要零零总总地罗列出考点, 以备不时之需。所以经常陷入讲与不讲的两难境地。这两首诗, 前者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后者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编者把这两首诗并列, 一定有用意。这一次, 执教者抓住“望”字作为切入点, 两首诗整合教学, 始终让“读”贯穿整堂课, 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诵读———在情境诵读中感知《望岳》的内容

上课伊始, 老师激情导入之后, 一个学生和着古筝曲《高山流水》朗读《望岳》, 学生品评朗读情况, 老师重点引导从重音、节奏方面体会朗读情况。接着全体学生自读, 然后配乐朗读。在悠扬的乐曲中, 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 节奏和韵律也在音乐的配合下显得更加完美, 一种充满诗意的气氛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眼前出现的景象, 然后描绘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古诗, 只有短短几句, 蕴涵的内容却是远远超越了文字。因此, 要理解古诗, 自然离不开想象。执教者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到诗中去捕捉意象。然后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描写的画面, 感知诗歌的内容。

二、品读———在细细品读中体会《望岳》的情感

有了前面诵读的铺垫, 学生再读诗歌, 品读诗歌的词、句就不难了。《望岳》中杜甫“望”到了什么?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学生边读边就有人举手了, 说从“割”“钟”“青未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等词句, 读出了作者望到了“山”的高大秀美。从“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望到了一个登高远望、豪情万丈的杜甫, 望到了一个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杜甫, 望到了一个心胸开阔、激情满怀的杜甫……此时, 教师抓住时机, 介绍了开元盛世的背景, 并加以巧妙的渲染, 青年时代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爱国诗人形象便凸显在学生面前。然后留5 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背诵, 这对加深理解诗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5 分钟以后一半以上的学生完成了当堂背诵。

三、比较读———在对比中体会《望岳》与《春望》的异同

这主要是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抓住重点词句的品析, 比较《望岳》与《春望》中杜甫“望”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我们又分别“望”到一个怎样的诗人。 (学生合作学习5 分钟后有一个小组举手, 7 分钟后, 七个小组全部举手。)

生1:从“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望”到了国家破败, 凄凉的景象。

生2:我则从这句诗读到了草木茂盛的景象。

师:用“草木茂盛”合适吗?

生3:不合适, 应该是杂草丛生, 草木茂盛不能体现“国破”。

师:那你们从这首诗中“望”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生4:我们组从“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读到了一个爱国、思家的杜甫。

生5:我们组从“恨别鸟惊心”的“恨”字读出了诗人痛恨战争。

生6:我们从“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读出了诗人回家不成, 焦急而又悲伤的状态。

师: (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初期, 与《望岳》中开元盛世的背景形成强烈的反差, 你读出其中异同了吗?

生1:《望岳》中的杜甫“望”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生2:我“望”到了豪情万丈的诗人。

生3:“望”到了站在高山之巅, 激情澎湃的诗人。

生4:《春望》中杜甫“望”到的是破败、萧条的景象, 我们“望”到了一个悲伤、屈辱、愁白了头发的诗人。

师:你觉得两首诗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5:都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师:你们觉得这两首诗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吗?

生6:我觉得两首诗的朗读也应该是不同的, 《春望》应该读得低沉、悲伤点。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6: (邀请小组成员读两首诗)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 老师也想来试一试了。 (学生鼓掌)

师:吟唱《春望》 (学生热烈鼓掌)

师:想试一试吗?

生: (齐声) 想。

生吟唱, 教师指导。

诗味, 首先来自于音乐之味。在合作品读中学生对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这时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 听老师吟唱一遍, 用独特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押韵、平仄、相间、节奏等) 。在老师的示范引领下, 学生们也跟着逐句吟唱。教室里萦绕着杜甫《春望》凄凉哀伤的曲调, 和着曲调一个破败荒僻之景呈现在眼前, 师生的眼前浮现了这位饱经沧桑、忧国忧民而又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诗人形象, 感受到了乐声背后他屈辱哀痛的爱国情。与《望岳》中热情澎湃、豪情万丈相比, 同样是饱含浓浓爱国情的诗人却满是忧伤、饱受屈辱。

四、赏读———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首诗, 读出不同的情感

学完古诗, 在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然后各小组进行展示赛读。学生激情很高, 或大声诵读, 或沉思吟唱, 有的摇头晃脑, 有的踱来踱去, 真正读出了古诗的情感与意境, 读出了不同时期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 读出了古诗的美。

整堂课设置了四个环节, 每一环节都以“读”代析。我们知道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朱自清先生在《朗读与诗》一文中指出:“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老师正是基于课标, 立足诗词本位, 将教学法渗透于诵读、品读、吟唱的过程, 以“杜甫望到了什么?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为主线, 巧设角度, 让学生的朗读感悟层层递进, 由“读诗意”进而“读诗情”。教师在诵读、品读中融入了对诗词的比较鉴赏, 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 使学生感悟到读出诗味是有法可循的, 漫步诗林, 悠闲惬意;诗情诗味, 来自于文本, 也来自于教者、读者的内心。

千百年来,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是我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一朵绚丽的浪花, 它以其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给了人们愉悦的审美享受。因此, 在诗歌教学中, 我们应该多一点欣赏, 多一点品味, 多一点理解, 把古诗教出诗意, 也让学生从中学出诗味来。

摘要:“读”是诗歌教学乃至语文课堂的生命, 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 体会诗意。这节课以“望”字作为切入点, 巧设角度, 通过诵读、品读、比较读、赏读等环节让学生的朗读感悟层层递进, 由“读诗意”进而达到“悟诗情”的目的。明白诗情诗味来自于文本, 也来自于教者、读者的内心。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品读,比较读,赏读

参考文献

[1]冯善亮.入境, 古诗鉴赏教学的落点[J].语文教学通讯, 2012, (17) .

[2]胡礼仁.再谈朗读教学与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 2014, (8) .

3.听优质公开课《找规律》有感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1、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2、揭示新课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板书课题:乘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找规律”。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3)小组发言。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40×30 140×30(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 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课本第30页“试一试”的第1题。

四、反馈交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个别辅导。

五、当堂训练:

课本第30页“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六、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七、作业布置:

课本第30页“练一练”的第1,5题。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教学反思

找规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引导法,探究法 学法:练习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40×40= 30×80= 24×30= 15×50= 60×20= 50×20= 130×20= 18×50=

二、新知探究

1)活动一:探索3×20的算法

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教师揭示算理:把20先看成2,2×3=6,3乘的这个2表示2个十,那么6就表示6个十,6个十就是60 2)活动二:探索5×20的算法

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3)活动三:10×20 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 4)变式运用

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三、巩固提升:

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36 5×13=65()×30=360 5×()=650()×30=3600 5×()=6500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

2.填一填。(看谁填的多)

()×()=800()×()=1260 3.1盘能装下28个鸡蛋,那么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20盘呢?30盘呢?

四、总结 板书设计

找规律 3×20 5×20=100 10×20=200 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张平三 三(1)班 西潘楼学区中心学校

4.听优质公开课《找规律》有感 篇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图形,颜色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指示下一个物体。

2、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推理能力及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3、使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各种图形的纸张

2、媒体应用:PPT课件

活动过程:

1、放音乐师有规律跺脚,并给手势说请小朋友们起立和老师一起做。

(师拍头、肩、肚子各四下,重复三遍,停音乐)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都拍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拍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儿:拍头、肩、肚子。都拍了一样的次数。都是有规律的。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刚才做这些动作都是有规律的。由于你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这个舞会可是在魔仙堡召开,你们愿不愿意去呀?

幼儿:愿意。

教师:但是去魔仙堡的路途中会有很多的关卡,你们一定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闯关,才能到达魔仙堡参加舞会,否则你们就参加不了舞会见不到魔仙女王和小仙子们啦!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

幼儿:有。

教师:魔仙女王和老师说了,在闯关的时候,是有要求的,小朋友们在闯关的过程中要安静,自己思考,发现什么请举手回答,在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其他小朋友保持安静,如果不遵守,魔仙女王就取消你们参加舞会的资格了,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幼儿:记住了。

2、教师出示课件每一关引导幼儿,进行到最后一关的时候,给幼儿时间让幼儿自己用学具创造规律,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最后请几位幼儿到黑板前演示自己创造的规律。(附:找规律.PPT)

3、教师:祝贺你们闯关成功!小朋友们,看谁来欢迎我们了呀?(出示课件魔仙女王图片)我们可以一起参加舞会啦!放音乐,幼儿全体起来跳舞。

4、小结:小朋友们,其实生活中,不仅有图形、颜色、数量之间的规律,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规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下,看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什么规律,明天来了分享给大家!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5.听优质公开课《找规律》有感 篇五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6.听优质公开课《找规律》有感 篇六

一、活动目标

(一)知道小鸟秋秋和长颈鹿、企鹅、海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理解故事内容,能学说小鸟秋秋和长颈鹿、企鹅、海象的对话。

(三)愿意安静地聆听故事,感受秋秋小鸟和熊太太之间美好的情感。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故事情节图示、背景音乐

二、活动过程:

(一)引入故事

师出示秋秋小鸟:这是谁?

师:他的名字叫秋秋,他长什么样?脸蛋是什么样子的?(胖嘟嘟的脸蛋)身上的羽毛什么颜色的?(黄色)还长了什么?(动作提示,翅膀)脚长得怎么样?(一双有条纹的脚)。

师幼小结:这是一只长着黄色羽毛、胖嘟嘟脸蛋、有着一对翅膀和一双条纹脚的小鸟,秋秋。

师:你们觉得秋秋的心情怎么样?当你难过的时候,你会想起谁?

师:原来,秋秋是只孤单的小鸟,他没有妈妈。于是他决定要去找妈妈。我们一起来听这个故事——《秋秋找妈妈》。

(二)配合PPT分段讲述并提问

1.教师讲述第一段(开始至“我可不像你那样长着有条纹的脚”)并提问 师:秋秋找啊找,遇到了谁?(长颈鹿)师:秋秋大声喊了什么?

幼:长颈鹿太太,你是我的妈妈吗?

师:秋秋怎么会把长颈鹿当成自己的妈妈?(它们什么地方长得一样?)幼儿:因为他们都是黄颜色的。师:那么长颈鹿是秋秋的妈妈吗?为什么? 幼:不是,因为„„

师:它们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 幼:秋秋有一对翅膀,长颈鹿没有。

师: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长颈鹿是怎么对秋秋说的:真对不起,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一对翅膀呀。我们一起来学学长颈鹿吧!师幼一起学说:真对不起,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一对翅膀呀。

2、师:秋秋没有找到妈妈,继续向前走,遇到了谁?(企鹅)师:秋秋大声喊了什么?

幼:企鹅太太,你是我的妈妈吗?

师:秋秋怎么会把企鹅当成自己的妈妈?(它们什么地方长得一样?)幼儿:他们都有一对翅膀。

师:那么企鹅是秋秋的妈妈吗?为什么? 幼:不是。因为„„

师:它们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 幼:秋秋长着胖嘟嘟的脸蛋,企鹅没有。

师: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企鹅是怎么对秋秋说的:真对不起,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胖嘟嘟的脸蛋呀。我们一起来学学企鹅吧!师幼一起学说:真对不起,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胖嘟嘟的脸蛋呀。

3、师:秋秋没有找到妈妈,继续向前走。这一次,它遇到了海象,秋秋会怎么说?谁愿意来当秋秋?

幼:海象太太,你是我的妈妈吗?

师:秋秋怎么会把海象当作自己的妈妈?(它们什么地方长得一样?)师:这一次,秋秋找对了吗?为什么? 师:它们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 师:如果你是海象,你会对秋秋怎么说?

幼儿学说:真对不起,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有条纹的脚。

4、教师讲述第二段(“我可不像你那样长着有条纹的脚” 至最后)并提问 师:最后秋秋太难过了,他遇到了谁? 幼:熊太太。师:熊太太怎么说?

幼:秋秋,也许我能做你的妈妈。师:这时候,秋秋说了什么?

幼:可是你的毛不是黄色的,你也没有长着像我这样的翅膀,胖嘟嘟的脸蛋和有条纹的脚。

师:你觉得现在的秋秋心情怎样? 幼儿讨论。

(三)配合音乐完整讲述故事,并操作图示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并提问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封面,现在,你知道秋秋依靠在谁的身边睡着了吗?秋秋为什么会睡得这么香甜? 幼儿自由回答。

师:是呀,因为秋秋找到了妈妈,依偎在妈妈厚厚的,暖暖的背上,秋秋怎么能睡得不甜呢!虽然这个妈妈长得跟秋秋不一样,妈妈还是很爱秋秋,秋秋也很爱妈妈。

(四)幼儿操作图示,尝试讲故事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回到桌子边上,操作我们的图示,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好吗? 幼儿自主讲故事。(教师指导操作)

7.听优质公开课《找规律》有感 篇七

我们很庆幸地看到,语文课已走出“掌握生字新词──分段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教学沼泽。但是,我们又不无遗憾地发觉,语文课又陷入了过于拘泥教学参考书和课本知识点的新的教学泥潭,究竟──

某市中学语文青年教师研究会会员大会暨中学语文学科第三次教学研讨会正在举行,这次研究会设定的中心是记叙文的阅读和学法指导。会议的主要内容为听课,依次为《八只小猫》(两人先后上此课)、《白杨礼赞》、《过万重山漫想》、《致橡树》。前两篇为初中课文,后两篇为高中课文。五位老师或是市教坛新秀,或是曾在市优质课评比中获过奖,可谓都是全市中学语文教学的精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本地区中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在引入课题时,第一位先拿出四件工艺品让学生看了一眼,然后写下题目“八只小猫”,相当勉强,有一种油水分离的感觉。第二位由英语中的“中国”即“瓷器”说起,并展示五只瓷小猫,后板书课题,比较自然,却明显模仿别人。第三位大概是为了突出政治,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使馆”说到“白杨礼赞”,相当牵强。第四位提问《过万重山漫想》能否改为《过万重山》就算导入了。第五位说“美即诗”、“诗是文学的灵魂”,后板书“致橡树”。

可以说除了第二位老师的导入较为贴切一点之外,其他几位的引题纯粹是做做样子,成了一种游离于内容之外的形式。其实,作为公开课来说,学生们一般已经知道要讲的课文,还需要假惺惺绕圈子吗?一些文章把“导语”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不恰当地夸大了导语的功效,才使得有人绞尽脑汁地编排导语。

导入新课之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带着一连串的问题默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所提的问题,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段落,好让老师接下来讲解分析。找不到没关系,老师可以一步一步地引路,直至“入瓮”。

或许你打算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但一定会有人说你是十足的外行。可我们平时阅读时都带着问题吗?想必不是,也不可能,带着问题去听读课文却是语文课惯用的伎俩。学生边听读边思考,让学生开动脑筋,多好的愿望呀。可这样一来,听读时就难以仔细欣赏课文了。因为要回答老师的问题,要留意与问题有关的语句,这就难免要破坏文章的整体感,此时的课文已经被问题肢解得支离破碎。当然,听读课文是实实在在的必要,但一定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太急功近利了。从某种意义上也就难免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章的艺术性。

倒不如让学生放松心情,从容地把课文读下来,然后请学生自由地谈谈文章读后留下的.印象,比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哪些方面引起你的注意?听读课文时有无遇到疑难问题?指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分析。至于问题“怎样的八只小猫”、“找出作者写喜爱小猫的语句”、“划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句子”、“找一找,哪些句子表示作者过万重山展开联想的”、“‘致橡树’的爱情观”等,教师先入为主设计出的问题,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把学生引入已设定好的圈子里。也就是说,不容许学生有别的思想,只能顺着老师的思路去读课文。学生失去了阅读的个性,只能为应付老师而被动地阅读。幸好,我们平时的阅读随意而散漫,否则,天天带着问题去读书看报,也太累人了。

第三步很自然地要为落实教学目标进行重点语段的阅读和分析。《八只小猫》对小猫的描写在第二段,从直接描写到间接描写,从小猫的外形(大小、姿态、毛色),写到神韵(简直是个孩子),再写到情态(不可分割的一个集体),这样的分析好像抓住了重点,讲明了知识点。但为了讲深讲透某些关键字词,漏洞就出来了。教师问:“为什么八只小猫简直就是八个

8.听优质公开课《找规律》有感 篇八

花荡小学李婷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联系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圆周问题)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个游戏,听清楚了:两个手指夹一根小棒(师演示),看谁夹得最多?

生:4根

师:有5根手指,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档,所以只能夹4根小棒。看:一根手指,一根小棒,一根手指,一根小棒,它们排列有(规律),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再瞧瞧:两根手指之间夹着一根小棒,我们通常把夹着的小棒看作中间的物体,手指排在前面和后面,看作两端的物体。

师:还能不能夹得更多一些呢?

(PPT演示5根,9根,10根)

师:简单的夹小棒游戏蕴藏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规律。(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小兔们正热烈欢迎我们呢(出示情境图)

提问: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排列的物体吗?

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和()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

它们的个数分别是多少?(教师板书)

追问: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发现: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个

师:是不是所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发现兔子的耳朵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但红耳朵和白耳朵一样多。(在这里学生还可以找出兔子的衣服,头的方向)

小组讨论:为什么是相等的。

学生汇报时,教师引导。这样的排列是一一对应的。

小结: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相同时,比中间的物体多1.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一样多。

三、动手操作

1.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摆一摆,同桌之间合作把小棒和圆片一一间隔

排列(板演)2.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3.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4.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四、应用规律:(1)变式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插图:你发现电线杆和广告牌有什么规律?再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变一变:如果是25个广告牌,电线杆有多少? 2.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把木料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提问:锯的次数和锯的段数有什么关系?(2)圆周问题:沿圆形池塘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提示用小棒和圆片摆一摆)c:汇报小结: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相等。那在沿三角形的池塘栽75棵桃树,中间间隔着栽柳树,可以栽多少棵柳树? 小结: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封闭图形时,两种物体相等。d:实物巩固: 师:老师带来了花环,漂亮吗?红色和黄色一一间隔排列,红的和黄的关系是()。(操作将花环拉成一排)现在它们排列是一一对应的。(操作拿掉一个)现在两端物体相同,红的比黄的多一个。(操作围成一圈)红的比黄的多一个,但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不是)

五、总结评价:

上一篇:庄园项目可行性报告下一篇:syb创办你的企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