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2024-07-08

icu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共13篇)

1.icu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篇一

控制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总体方案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院感专职(兼职)管理人员三级监控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2、建立健全我院医院感染监控网,以住院病人和院内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监控的实施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3、院感科深入科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督促科室做好医院感染工作。

4、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调查,督促各科室如实上报院内感染病例,控制漏报率≤20%。

5、分析评价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

6、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对全院各类人员进行院感防控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及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7、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

8、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实践管理,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1

做好自我防护。

9、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积极应对。

10、结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医院感染监控的专题研究: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动态,并定期向全院通报。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例会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二次会议,由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及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参加;遇到紧急情况情况时召开会议。

2、每位参加会议的人员必须签到,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须提前向委员会主任请假:出席人员不得少于委员会总人数的3/4。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进行会议记录,并负责编写会议纪要,向有关部门通报。

4、医院感染监控员会议每季度召开1次,由院感科主持。

5、科室院感例会每季度1次,由科主任主持,科室人员及相关人员参加。

6、院感管理发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人员协助解决的,由院感科主持,相关科室人员参加。

三、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制度

为加强院感管理,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我院设立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临床及医技科 2

室医院感染小组,各级组织具体管理如下: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具体要求和对策,由分管院长任院感管理委员会主任。

2、院感科对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负责接受来自全院各科的业务咨询,协助院感管理委员会组织制订全院管理规章制度及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3、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负责科室内的医院感染上报、消毒隔离、无菌技术、保洁工作、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医疗废物管理、业务学习、专业培训等进行监督、检查,做好记录,并及时向院感科报告。

院感科

佛山市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

2.icu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篇二

1 临床资料

1.1 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 我院外科ICU共收治 253 例患者, 其中男155例, 女98例;年龄1岁~98岁, 平均年龄58岁, 其中有50 例发生院内感染, 发病率为19.7 %。

2 院内感染情况

2.1 一般情况

50例 院内感染的患者中,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5~93岁, 平均年龄64.5岁, 其中多器官功能障碍10例;多发外伤12例;多发脑梗、脑出血各3例;胆总管病变6例;腹主动脉瘤6例;食管癌术后3例, 重度烧伤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时间为2~32 d, 平均时间为12 d。

2.2 感染部位

在统计的所有感染中, 以呼吸道发生感染率最高, 其次为手术切口, 再次为血液 (败血症) 。详见表1。

2.3 病原菌

2.3.1 送检标本

送检标本共174 件, 其中气道分泌物99件, 尿液 5 件, 伤口分泌物 51 件, 血液标本18件。检出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 有15株, 革兰氏阳性球菌以屎肠球菌为主, 有22株;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居多, 有19株。在50例感染病例中, 有13例患者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部位的感染, 有12例患者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细菌感染 (详见表2) 。

2.3.2 药物敏感情况

G-菌中以肺炎克雷伯氏菌发生率最高, 发生率为21.7%, 与其他抗生素相比, 其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 为85%;G+菌中以屎肠球菌为主, 发生率为31.4%, 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其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最高, 为98%, 真菌感染仍以白色念株菌为主, 发生率为52.7%。 (详见表3、表4)

2.3.3

3 讨论

ICU中最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感染, Bochu dPY等[1]报道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率为50%以上, 本文发现外科ICU发生院内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也是呼吸道, 其发生率为56%[2]。考虑呼吸道发生感染率高的原因可能与ICU病人住院时间长, 长期带管,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能力下降有关, 同时发生院内感染的这50例患者年龄均较大, 平均年龄64.5岁, 均有较重的原发疾病。

本文发现, 综合ICU的致病菌中G+菌和G-菌感染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别, P>0.05。在G+菌中以屎肠球菌为主, 药物敏感性由低到高分别是庆大霉素 (4.9%) , 氧氟沙星 (8.3%) , 头孢唑啉 (10.6%) , 青霉素 (12.6%) , 哌拉西林 (22.8%) , 环丙沙星 (33.3%) , 氨苄西林/舒巴坦 (53.2%) , 万古霉素 (98%) 。在G-菌中以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 药物敏感性由低到高依次为氨苄青霉素 (0%) , 头孢唑啉 (20%) , 阿米卡星 (23.7%) 环丙沙星 (24.3%) , 庆大霉素 (28.5%) , 哌拉西林 (30%) , 头孢他啶 (45.2%) , 亚胺培南 (85%) 。

随着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耐药性已经成为困扰临床治疗的主要因素。美国已建立起以电子计算机联网为基础的监测网络 (TSD) , 从1995年至1997年9月的TSD资料分析, 屎肠球菌对氨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耐药耐药的分离株明显增加。1997年分离的1482株屎肠球菌中有771 (52%) 株耐万古霉素, 在1474株中有1220株 (83%) 耐氨苄青霉素。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抗生素相比, 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 虽然本研究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但不能因此而滥用万古霉素治疗肠球菌感染, 以免产生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医院内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3]。近年来,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步上升, 其中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 extende d - spectrum β-lactamase, ESBL) 的产生是其耐药机制之一。ESBL 能水解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4]。本研究结果表明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青霉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耐药情况较明显, 耐药率分别为100%、80%,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亦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耐药率为54.8%。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呈现交叉耐药, 耐药率分别为75.7%、76.3%。亚胺培南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率最低, 应作为治疗重症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由于各个地区所用抗生素的习惯不同, 所以细菌耐药性的地域性极强。对本地区的微生物耐药性进行连续监测和报告, 及时了解其对本地区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及其发展动态趋势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为尽早控制感染, 早期、适当地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在病原学检查报告出来之前, 如何根据病房细菌的感染率的多少, 有针对性的使用有效率高的抗生素, 成为临床治疗的关键。希望本文能为临床抗生素的选用提供一些依据。

摘要:目的对近年来我院外科ICU患者在医院内的感染进行调查分析, 探讨院内感染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 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2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了解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分析引起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状况等。结果在253例患者中, 有50例发生院内感染, 发生率为19·7%, 其中以呼吸道部感染率最高, 为56%, 在病原菌中以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屎肠球菌为主。结论外科ICU的院内感染中, 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屎肠球菌发生率较高, 与其他抗生素相比, 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高的分别为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

参考文献

[1]BochudPY, GlausterMP, CalandraT.Antibiotics in sepsis.Intensive CareMed, 2001, 27:S33-S48.

[2]杜斌, 陈德昌, 刘大为等, 综合加强医疗病房的获得性细菌感染.中华医学杂志, 1996, 76:262-266.

[3]姚闯, 蒋本春, 王晴欣, 等.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中国医学实践杂志, 2006, 5 (11) :1201-1203.

3.icu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篇三

ICU 病室是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因其病人多来自于院内各科室,且病情危重,致使院内感染发生率在 ICU相对增高。又因病人治愈后,又回散到原科室,使在 ICU的耐药菌株被携带到医院各处而引起流行。可见 ICU病室的感染控制十分必要,治疗医院感染的关键是重在"防"。只要提高认识,措施得当,ICU院内感染率是可以降低的。现从以下两面介绍ICU院内感染:

1.常见感染部位及原因:

1.1呼吸道感染: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多, ICU 病人常因昏迷、麻醉、咳嗽能力减弱 、误吸,气管切開、气管插管损伤了呼吸道正常防御机能,长期使用呼吸机,管道处理不当导致细菌繁殖,气管内吸痰操作不当等。 

1.2. 泌尿道感染:危重病人均需留置导尿,尿管留置时间长,无菌操作不严而 带入细菌,操作粗暴发生擦伤,导管过粗过细,都有可能为细菌的侵袭繁殖提供条件。 

1.3. 血行感染:静脉内反复输液和给药,尤其是静脉高价营养,需行深静脉置管,从而大大增加了血行感染的机会,加上三通、肝素帽的大量使用,可将细菌带入血液循环,也会造成严重的感染。 

1.4. 各种引流管的逆行感染: ICU 的危重病人因治疗需要经常放置多种引流管道,如胸腔闭塞引流、腹腔引流等。随着引流时间的延长和操作护理次数的增多,也会因细菌的侵入而引起感染。

2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1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对全科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各种措施,并运用于实际工作,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院感发生的目的。

2.2 开展目标性监测,控制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通过医院感染科及时发现和了解感染控制工作中的管理缺陷和薄弱环节,使医院感染管理更有针对性,降低了医院感染率的发生,促进了医院感染工作向深入发展,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水平。

2.3 加强ICU病房的环境管理 保持病房整洁,采用湿式清扫,经常通风。每日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患者用后的器械、物品均需消毒、灭菌处理,对参观探视人员加强管理,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等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达到医院感染管理卫生标准要求,控制和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2.4 设立专科性ICU病室以尽量减少综合性ICU病室的复杂性。ICU病室有三通道,分别为病人通道、医护人员通道以及家属探视走廊通道。进出ICU应更换工作衣、鞋,这一方面避免了院内其他细菌的带入,也避免了因地面走动扬起灰尘而沉浮在机器表面。ICU病室应设立单间,用以收治严重创伤、感染以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2.5 严格无菌操作及隔离技术,ICU侵袭性操作较多。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插胃管、胸管、尿管等应严格无菌操作原则,严防细菌借此"门户"而侵入体内。

2.6 严格落实洗手制度 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最主要媒介,做好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通过医务人员传播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80%是由手传播引起的,医务人员在8小时内洗手4次,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30%[1]。因此,手的清洁与消毒尤为重要。要求医务人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洗手习惯,正确掌握洗手指征、手消毒指征和规范的七步洗手法。

2.7 加强基础护理,强化护理措施的落实 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对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与清洁,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做好尿道口护理,定期更换尿袋及导尿管。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指征,对各种侵入性操作后置管的患者,保持各管道通畅,周围敷料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注意无菌操作。

2.8 合理应用抗生素,限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对感染患者必须送有关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减少预防用药。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生素及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要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2]。

参考文献

[1] 王荣芝,龚明勋,许淑清,等.医务人员手微生物检测及消毒方法.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1):46.

[2] 章小敏,叶爱菊,章丹洋.重症监护病房抗菌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关系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91-1293.

4.icu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篇四

一、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严格遵循 WS/T31—200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二、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或同病原同室隔离,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限制、减少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3)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4)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每班诊疗患者为一个护士、一个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吸痰时采用密闭式吸痰器;离开病房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等置黄色垃圾袋中,洗手。

(6)对于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7)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30min,持续动态空气消毒。

(8)病室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床头柜、床单元、监护仪等物体表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试。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加强清洁和消毒次数。抹布、拖把专用,并有隔离标志,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消毒处理。

(9)限制探视人群,家属应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10)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11)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先电话通知相关诊疗单位,以便做好隔离准备,防止感染扩散。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交班应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12)病人出院后,对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病人使用过的生活用品,需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三、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减轻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2)抗菌药物专家组成员进行会诊,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每季公布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结果,对耐药率>75%的药物予以暂停使用。

五、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置双层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锐器置锐器盒,贴上特殊感染标识,由专职人员集中收集后用防渗漏密闭容器送医疗废物存放处。

六、教育与培训:(1)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2)保洁工人: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5.登革热院内感染防控制度 篇五

登革热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基本要求

(一)根据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切实落实各项措施,有效开展防蚊隔离及灭蚊工作。

(二)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及首诊医生负责制,防止传染源扩散及避免误诊、漏诊。

(三)出现登革热暴发疫情时,按要求设立登革热隔离病房。

(四)加强防蚊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防蚊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

二、隔离技术

(一)隔离原则

登革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强,对疑似登革热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二)对登革热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防蚊隔离措施,个别的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单间隔离,挂蚊帐。患者的活动应当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进行。

(三)当启动登革热隔离病区时,疑似或确诊登革热患者应进行集中隔离。

1.隔离病区必须安装纱门、纱窗、驱蚊液、空调设备等防蚊设施及用品。2.隔离病区内每张病区必须挂蚊帐。

3.隔离病区的纱门、纱窗必须随时保持关闭,门口放置驱蚊剂。4.尽量减少进入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数量。

5.病人原则上不得请假,不得随意到隔离区以外的区域活动。6.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及探视时间。

7.隔离病区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8.对隔离病区患者进行登革热防治知识的教育,配合病区工作。

(四)防蚊隔离的终止

登革热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隔离。

三、防护技术

(一)防护原则

根据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及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的生活特性采取科学的防蚊防护措施。

(二)防护技术适用对象

疑似或确诊登革热病人、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区医务人员、探视家属。

(三)防护要求

1.正确使用蚊帐,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主要在白天进行叮咬及嗜血,在白天休息时及晚上均应挂蚊帐。

2.穿着长袖衣(长袖白大衣)、长裤、袜子。对探病家属做好宣教工作。3.在暴露皮肤、衣服表面喷洒或涂抹驱蚊剂,并根据驱蚊剂药效时间定期使用。

四、医院感染病例管理

(一)预防保健科及时向感染管理科发布收治及我院工作人员疑似或确诊感染登革热病例信息,感染管理科对病例进行监控,及时排查登革热院内感染疫情。

(二)医院工作人员感染登革热时,及时报告科主任、病区护长,并报告感染管理科,自觉隔离、及时治疗。

(三)当出现疑似院内感染暴发时,启动《XXX医院感染暴发处置预案》。

五、加强灭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一)后勤总务管理部门负责建设防蚊隔离设施及提供防蚊、灭蚊物资。

(二)做好院区内灭蚊工作,尤其在每年登革热流行季节增加灭蚊频率。

(三)全院职工及后勤管理部门应加强环境治理,清除积水,清除杂草、杂物,细小的水体(如水罐、花瓶、坛、树洞等),排查卫生死角。及时清理生活废物及医疗废物,避免伊蚊孳生。

(四)积极开展防蚊灭蚊的宣传工作。

六、登革热相关知识的培训

医务部负责对全院职工开展登革热病原学、流行病学、病例诊治、报告、院内感染防控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全院职工对登革热的认识,掌握诊疗原则,增强防蚊、灭蚊的意识,提高隔离防护的执行力,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科

6.医院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整改措施 篇六

在本次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中,对发现的问题我部门进行整改反馈,并感谢检查组对我们工作的指导。

具体整改内容:

一、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建设

按照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我院目前没有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不符合规范要求,感染管理科目前归属院办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加强科室职能,更好的为院内感染控制服务。

二、手术室内的内镜灭菌工作已由专人负责,新的灭菌及清洗消毒设备在按计划引进,消毒室、清洗间的划分也列入手术室建设的日程中来。

三、感染疾病科建设

正在建设中

四、科室内应用的小型灭菌器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已经做好了化学监测、确保了应用的安全。在化学监测的项目上,没有硬性指标要求小型灭菌器做B-D实验,为了安全工作,在全院小型灭菌器内按照上级检查部门的意见准备开展B-D实验,更为保障灭菌工作提供了依据。

五、在隔离手术室、隔离产房接疹的病人全部按照感染管理要求进行消毒及室内终末消毒,病人名单全为红笔标注,在今后的终末消毒记录上,逐步建立独立的感染病人消毒登记与记录,确保工作开展无遗漏。

六、我院在医疗废物管理上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医用废物,逐步作废自制利器盒,订购专用的利器盒,工作已经开展并落实到后勤部门进行订购。

对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我科进行积极整改,确保工作整改到位,并希望上级部门对我们的整改提出宝贵意见。

7.icu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2008年4月,我院ICU收治的脑外伤患者96例,男74例、女22例;年龄26~71岁,平均(47.4±12.7)岁。本组发生肺部感染者19例(感染率为19.79%),其中,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6.6±14.3)岁;未发生肺部感染者77例,其中,男51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42.9±16.1)岁。院内肺部感染的诊断依据卫生部(2001)印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1.2 方法

将发生肺部感染的19例患者作为感染组、未发生肺部感染的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在ICU停留时间、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合并伤、多发伤、低蛋白血症、血糖水平、格拉斯哥评分、应用激素、联用抗生素、手术治疗、置尿管、置胃管等15项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并以0.05作为检验显著水准。

2 结果

在15项因素中,年龄、在ICU停留时间、激素应用、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抗生素联用、格拉斯哥评分、置胃管8个因素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ICU中的脑外伤患者病情较重,因机体受到创伤以及救治环节多,致使多种因素均可引起院内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的发生。本文资料显示,我院ICU中脑外伤患者的院内肺部感染率为19.79%,而同期全院的院内肺部感染率为2.04%,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χ2=182.55, P<0.01)。院内肺部感染是引起脑外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探讨ICU中的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对救治患者的生命极为重要。

本文结果提示,患者高龄、在ICU停留时间、气管切开、多联抗生素应用、激素应用、机械通气、置胃管、格拉斯哥评分等均与院内肺部感染有关,说明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各因素之间有交互作用。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功能和抵抗力均下降,而且基础疾病增加,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有资料显示,气管切开者院内肺部感染率可高达89%,且多发生在气管切开后3~6 d[2]。由于气管导管的置入损害了气道的完整性及清除功能;外界的反复操作使细菌侵入的机会大大增加;误吸患者的误吸物坠积于肺部;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湿化、温化作用均消失,以致气道湿化不充分、分泌物结痂,这些因素均成为肺部感染的基础,而吸痰方法不当、器械污染、气管导管上端与咽部之间的分泌物排出不畅也是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3]。多联抗生素的应用除了易使细菌产生耐药外,其直接后果就是将条件致病菌变为致病菌,尤其是长时间应用更是如此。新近的研究表明,抗生素联用不当可使药效降低、毒副反应增加、细菌耐药严重[4]。所以有学者指出,对此类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相反容易发生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及细菌耐药性的增加[5]。因此,需要强化临床合理用药意识,减少药源性疾病。

为了减少ICU内脑外伤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应从各个细节做起,如严格掌握气管切开的指征,采用合理的切开方式并掌握好时机,同时做好气管切开护理;要严格掌握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应用范围、配伍禁忌,杜绝经验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加强机械通气的护理及气管切开后和置胃管、尿管后的护理。总之,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范围、指征,禁止滥用抗生素;严格掌握气管切开适应证及时机;做好机械通气的护理及气管切开后和置胃管后的护理;尽量缩短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对减少院内肺部感染极其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ICU收治的脑外伤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06年4月~2008年4月我院ICU收治的96例脑外伤患者按是否发生院内肺部感染分为两组, 比较两组患者在15个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96例患者中发生院内肺部感染19例, 感染率为19.79%;其中年龄、在ICU停留时间、激素应用、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抗生素联用、格拉斯哥评分、置胃管8个因素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 (P<0.05) 。结论: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范围、指征, 禁止滥用抗生素;严格掌握气管切开适应证及时机;做好机械通气的护理及气管切开后和置胃管、尿管后的护理;尽量缩短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 对减少院内肺部感染极其重要。

关键词:脑外伤,院内感染,监护室,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林小聪, 詹永忠, 谢扬.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监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5, 15 (7) :756-758.

[2]訾金芬, 朱德全.神经外科ICU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 2 (3) :207-210.

[3]高红贞.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J].陕西医学杂志, 2006, 6 (6) :734-735.

[4]李清皑.抗生素临床联合应用探讨[J].山西医学教育, 2006, 1:48-50.

8.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方案 篇八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等技术规范,加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医疗废物处理技术指导等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处置行为,努力提高我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工作水平,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特制订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方案如下: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各医疗机构应高度重单位自身内院感工作,要结合实际,成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切实加强院感控制工作的领导,协调好具体承担监测任务的院染科、防保所和临床科室之间的关系,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确保院感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院感控制机构、防保所要切实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2、积极开展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和评价。区疾控中心全面负责区直医疗机构、社区卫生中心、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消毒效果监测工作,切实制定监测计划方案,定期上门主动开展消毒效果监测。监测内容为使用中的消毒剂、从业人员手、空气、物表、紫外线消毒灯强度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等,并给予卫生学评价。各乡镇防保所积极配合区疾控中心做好社区服务站的消毒效果监测工作。

3、强化内部管理,开展自测工作。各乡镇防保所、区直医疗机构院感科定期开展单位内部院感抽样监测,对重点科室的紫外线消毒灯,供应室的压力蒸汽灭菌锅做到按月监测,紫外线消毒灯每根必测,主要监测内容紫外线消毒灯强度,压力蒸汽灭菌消毒效果,详细记录监测结果。

4、开展院感控制工作督查和技术指导。各乡镇防保所定期对本院内临床科室院感控制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重点对手术包、敷料包外是否贴有压力蒸汽灭菌胶带,包中心是否放置化学测试卡,每月不少于一次;定期检查消毒剂进货情况,“三证”是否齐全,标识标记等内容是否齐全,每月不少于一次。按时上报消毒质量监测月报表及消毒新产品使用经营单位卫生监督检查登记表,每月5日前上报到区疾控中心。同时做好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工作的督查和技术指导工作。区疾控中心重点对城区区直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督查和提供技术指导。

5、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各乡镇防保所要督促临床科室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使用后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消毒毁形。建立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登记制度,详细记录领用数量、消毒毁形数量,做到帐、物相符。医疗废物处理应使用黄色标志包装物。建立各科室医疗废物收集点和医疗废物暂存处,对医疗废物暂存设施定期进行消毒。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医源性污水处理后排放。各乡镇防保所要加强院内医疗废物处理、污水处理督查力度,发现问题,给予纠正。

6、狠抓硬件投入,保证消毒效果。各乡镇卫生院要在重点科室手术室、产房、抢救室、化验室、感染科、供应室、治疗室、疫苗接种室等科室装配足量的、固定的紫外线消毒灯。紫外线灯安装位置合理,高度为被消毒物表1.2-1.5米的垂直上方。并正常使用。建立紫外线消毒使用登记薄,详细记录消毒日期、消毒地点、消毒持续时间、消毒人等内容。

加强供应室基础设施建设,设置污染区、半清洁区、清洁区。流程合理,杜绝物品回流,防止交叉污染。从业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压力蒸汽灭菌做每锅必测。手术器械包、敷料包每包必测,包外应贴有压力蒸汽灭菌胶带,包内应中心放置指示卡。如实记录测验结果。

继续强化社区服务站和个体诊所等小型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管理,督促100%以上的单位年内配齐紫外线杀菌灯、高压锅等消毒设施,并规范使用。

7、强化医护人员院感控制专业知识培训

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院内感染控制的业务知识,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掌握有关消毒剂的性能、作用及使用方法,督促其严格执行操作技术规程。每年安排一期《医 院消毒与灭菌新进展》与《消毒管理办法》业务学习,学习结束进行考核,并写出书面小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降低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对发生的感染病例要登记报告,如系法定传染病,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上报。

8、加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力度,确保顺利过关

区疾控中心加大对区直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所的创卫工作的督查力度,严格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释义的要求,督促它们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医疗废物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要求,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收集行为,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加大一级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建设力度,保证医废和污水符合国家要求处置排放。

五、进度安排

1、第一季度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院感控制的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确保培训合格率100%; 2、4月对各医疗单位(包括城区小型医疗单位)的消毒质量进行一次检查督导; 3、3月-7月份对各医疗单位包括城区小型医疗机构及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消毒质量进行一次抽样监测,4、9月对各单位的院感控制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督导; 5、12月份对全年工作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并上报,发出通报。

6、按照国家卫生城市的要求,做好其它相关的监测与指导工作。

六、评价

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淮安市卫生局、楚州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的工作目标的要求,对全年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并将结果进行书面总结、上报及反馈。

9.ICU感染管理制度 篇九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心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一、布局设施:

1、布局合理: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

3、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并配备一次性独立包装洗手液、医用擦手纸。每床配速干手消毒剂。

二、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时,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不允许出现霉斑。每日用清水擦洗至少一次,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也可使用一次性抹布。

3、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三、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进入ICU工作区应着清洁的工作服、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加穿隔离衣。外出时应更换外出服、外出鞋。

(2)、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常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基本知识培训,工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等基本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

(3)、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卫生手消毒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2、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重症感染患者,应隔离于单独房间。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应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患者集中安置。

(3)、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4)、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5)、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获得性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3、访客管理:

(1)、限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探视者需更衣、换鞋、洗手,探视时间不超过30分钟。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应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四、医疗操作管理:

1、手卫生: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卫生手消毒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并落实。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4、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5、对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按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要求采取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五、物品管理

1、无菌物品放在无菌柜内,按照无菌物品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2、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

3、重复使用的物品,使用后按照《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4、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操作带各种阀门出口用75%酒精擦拭消毒。

5、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min后,再使用清水擦拭。

6、每个床单位所用的血压表、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和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单位交叉使用。病人转出后,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才可给他人使用。

7、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8、各种衣物分类清洗: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应单独消毒、清洗;隔离患者污染的衣物,置于黄色包装袋内密闭运输,袋外贴好标识,先消毒后清洗。

六、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我院有污水处理系统,患者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

3、各种废物分类收集、专人运送,统一处理。生活垃圾、外包装置于黑色包装袋内;未与病人接触的塑料袋、玻璃瓶等可回收废物置于绿色包装袋内;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便盆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5、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并加盖。

七、监测管理: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常规对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进行监测,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2、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医院感染暴发监测:做到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如短期内同种病原体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4、卫生学监测:每月对ICU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以及所有与呼吸机有关的医疗器械及物品进行卫生学监测。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改进措施,直至监测结果合格。监测结果存档备查。

感染管理科

10.icu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篇十

根据2017年津南区质控感染质控工作的要求结合我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我中心感染部门认真抓好中心内感染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特制定2017年中心内感染工作计划。

今年的感染质控工作:

1.落实天津市医疗机构手卫生、安全注射两项工作实施方案。2.完善健全中心内医院感染规范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3.发挥兼职院内感染监督员作用,督促指导医务人员落实工作规范,提高控制院内感染的自觉性。

4.加强院内感染培训考核:医务人员预防院内感染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培训、加强手卫生培训掌握手卫生知识、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及职业暴露伤害的处理措施。全年对中心新入职职工、全体职工、医疗废物运送收集人员及清洁卫生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考核4次,对手卫生进行操作考核一次,院感知识理论考核2次。

5.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有监测报告和灭菌锅化学监测、微生物监测),重点科室空培、物表、医务人员手每月监测一次,高压灭菌器每周生物监测一次。

津南妇儿中心感染部门

11.icu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篇十一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要求,制定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如下:

1、成立以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的院内感染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科院内感染工作。

2、院内感染小组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特点制定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对科内医院感染及感染环境进行监测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院感质控小组对科室院内感染落实情况每周检查一次,每季度汇报一次;对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3、组织本科室学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督促本科室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原则。

4、发现院内感染病历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历调查表》,按院内感染病历上报制度、流程要求准时上报。认真学习抗生素应用原则,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控制感染的发生。

5、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各治疗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桌、每床按院感原则执行一人一消毒制度。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6、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科主任为直接监管人;医疗废物分类标示、记录完整,去向明确,与医疗废物回收人员当面交接并记录。

7、每季度召开一次感染质控小组会,对上级、科室在感染质控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措施,写出书面材料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2.icu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篇十二

市卫生局:

为加强院内控感管理,全面完成这次自查工作,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州卫生局《关于加强妇幼保健机构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通知》和《妇幼保健院相关科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范》要求,我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组织科室相关人员认真学习,逐条领会,严格按要求认真检查,解决存在的问题,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市局。

2009年6月20日我中心控感科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重点科室进行了自查。先后对产科、儿科、手术室等科室的人员管理,科室布局,环境消毒,接生中的预防措施,隔离产房的管理、新生儿室消毒隔离防护、环境卫生学监测等方面进行了自查,自查情况如下:

一、产科:病室布局合理,设有生理产科和病理产科病室,所占床位20张,病区设置符合管理规范要求。产房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有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有刷手间、待产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有更衣室、产妇接受区、污染简、卫生间等。区内环境清洁,产房每日消毒1-2次,并有详细记录,接生中有严格的预防措施,所用接生器具均使用高压灭菌消毒,敷料一人一巾,一次性使用。产妇出院后病室均作终末消毒。

二、儿科:新生儿室布局合理,分设有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淋浴室、床位所占面积符合管理要求;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婴儿洗浴室为流动水,沐浴 1

用具均一婴一用,用后严格灭菌消毒。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均按要求作终末消毒,并有详细记录。

三、手术室:手术室符合“规范管理”要求布局,设有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区域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有明确标识。办公室、敷料室、洗涤室、器械室设在清洁区;手术间、洗手间、无菌存储室设在无菌区,两者有门相隔。手术室设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非相关人员一律不得入内,空间每次术后按常规严格清洁消毒,凡进入人体组织的各种手术器械、导管、内置器械一用一灭菌,麻醉用器具定期清洁、消毒;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识。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一次性物品用后先毁形、消毒浸泡、最后焚烧。

根据自查,由于条件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存在以下问题:

1、床位设置不足(只有20张床位);

2、产房无独立的更衣间,无污物通道;

3、新生儿室无独立的更衣间,无配奶室;

4、手术室无独立的复苏室。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中心领导表示,将尽力争取上级领导支持,改善环境,完善以上设施。

凯里市计妇中心质控科

13.icu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篇十三

2010年即将过去,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医技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团结一心,默默奉献,服务临床,服务患者,以院感法规为准则,以防控院感为目标,常规依托感染科进行消毒技术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无菌技术操作监测工作,协同临床科室,配合院领导做好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努力为全院中心工作服务,圆满完成了预定工作目标,为全院工作的正常开展发挥了保证作用。

一、牢记2008年西安交大一附院和2009年天津市蓟县妇幼院发生的新生儿院内感染事件教训,增强“医院感染无小事”的思想意识,提高医技科室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结合实际,完善医技科室院感制度。根据国家的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和《山西省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评价标准》,结合我院实际,针对我院就诊群体的专一性,制定了针对性强、有特色的医技科室院感制度,使我院的医技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初步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三、积极参加院感委员会和院感科组织的医院感染及传染病知识的教育培训,主动加强与院感及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的学习,增强消毒隔离意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和预防院感的积极性,防止院感在院内的发生。

四、医技科室院内感染的控制

1、检验科:采血脉压带和纸手垫一人一用一更换,静脉和微量采血一人一针一管或一片;废弃标本如尿、腹水、唾液等每100ml加漂白粉5克,搅匀后作用2-4小时后倒入厕所,对疑似艾滋病、性病、传染病患者的各类标本严加防范,工作人员穿隔离衣、帽子、眼罩、口罩、隔离鞋等进行操作检测;检测操作完后,按规范程序脱隔离衣物,并严格洗手和进行手的消毒。

2、B超室:检查仪器,非病人接触部位用清水抹擦,病人接触部位用酒精擦拭,遇传染病患者,B超探头套用保护隔膜,做到一用一更换,不能套用薄膜的部件及时消毒,未消毒不能用于下一个病人。诊察床单、枕套每天更换,传染病患者用一次性床单。

3、放射科: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内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调钡用具使用一次性口杯,做到一人一杯;X光摄影机外层应每天清洁,接触传染性患者后,接触部分应以酒精擦拭。

4、心电图室:检查台的床单定期更换,传染病患者用过的床单立即更换;每日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每两周紫外线灯管用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并记录消毒时间、灯管累计时间、消毒人签名;检查仪器,非病人接触部位用清水抹擦,病人接触部位用酒精擦拭。

5、医疗废物处理:一次性用品等医疗废物,收集于黄色塑料袋;检验标本收集于防渗漏的医疗废物容器,用后的一次性锐利器具放入锐器盒,微生物培养皿和菌种,先高压灭菌后,再放入医用垃圾袋,每天交接于医

疗废物管理人员并登记,送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销毁。

五、医技科室院内感染存在的问题

1、医技科室工作人员的院内感染防护意识普遍淡漠,存在疏忽大意。如B超和放射科检查操作时不宜打开门窗,病人多时室内空气混浊,菌尘密度增加;医技人员对病人连续操作不洗手或进行手消毒;进行标本离心和检验时不戴口罩帽子;检验采血人员戴着手套操作,从上班到下班不更换,将血液交叉污染于病人;B超探头、心电检测器具等不消毒,床单不每天更换。

上一篇:美容院企业文化模板下一篇:公司质量管理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