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024-07-24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用10篇)

1.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一

浅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来源:工业洗衣机 http://

【摘要】高职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各个岗位输送合格人才。当前社会经济日趋复杂,人才需求也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面对需求的转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如何突出技能优势,培养工作岗位上的多面手。文章从“三阶段”的培养模式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综合能力培养为重心.提出现代人才应该是“精一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人才现。

【关键词】工商管理;综合能力;模拟经营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综合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日趋明显,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向综合能力培养转移 对于工科类的专业,由于本身技能含量较高.精尖人才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然而,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其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在具体职业岗位上也非常明显 以会计岗位招聘为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往往是既是会计.也兼任文员的工作。在应聘这类岗位时,往往具有人力资源文秘技能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具有会计技能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人员或者简单的文秘专业 而会计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 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契机展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拓展问题展开实验 初步设想形成本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1.1 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 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 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 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如北京大学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

1、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并没有明确界限 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1.2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从上述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范围对应的综合能力,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故此,其对应的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 综合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计算机操作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 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培养方式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训练。

1.2.2 综合管理能力 主要体现在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 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 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培养。

1.2.3 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 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 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1.3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 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 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 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

计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2.1 理论积淀阶段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要求 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化”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2.2 校内实践阶段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技能。对于其他专业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培养.效果不十分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能够实践锻炼中进行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左右 通过反复不断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原理内涵,从而真正掌握本专业技能。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阶段教师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这样分项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页接线图及日光灯基本工作原理的认识。项目器材的准备和确定项目实旌步骤等内容

(3)组织项目实施 在这个阶段中.老师主要是组织好项目的各个活动.也可以参加到某个小组一起实践 学生应明确分工.按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各小组项目产品初步完成之后.应交老师检查无误后再通电调试或运行.否则应返还.要求他们主动分析发现错误并修正。在反复的运行调试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在实施目光灯电路项目时,各小组首先要能识别各器件并能判断其质量好坏 如果有损坏的应及时提请更换.这样做能够提高他们以后排查故障的能力.然后各组按照既定的接线图正确接线。接线后可以让各小组先自查、再各组交换互查.最后由老师总查.确保无误后方可通电试验

(4)检查评估总结。项目成功实施后。要对项目活动结果进行检查、评估和总结,当学生完成了项目产品.要求各小组先期进行自查与总结。然后各小组进行成果的汇报、交流与展示。再后由教师进行项目评价 评价应充分表扬鼓励每一个学生.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项目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完成目光灯电路项目后.要求各小组完成项目报告书.并通过下表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评估。总之.实施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革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2.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与此同时,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据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这也给酒店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和酒店业的繁荣,目前也出现了令人尴尬又矛盾的社会现象:一方面,酒店急需员工,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另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大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矛盾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存在问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探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意义重大。

一、加深校企合作

( 一) 学生方面

输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到酒店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采用“四段式”工学交替模式,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酒店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为手段,按照酒店职业基础能力培养→基本服务技能训练→酒店管理能力与发展能力培养→酒店综合能力提升的职业认知规律,参考酒店的用人需求,构建“四段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见表1) 。

( 二) 教师方面

教师到校企合作酒店进行企业实习,学习最前沿的酒店管理知识,搜集相关教学材料。从教学角度为学生组织更加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中丰富学生的知识,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 三) 学校方面

学校与酒店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结合酒店专业人员的意见传授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按照酒店需要培养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建设校内实训室及“校中厂”、“厂中校”。有效利用酒店的设施设备、场地、耗材等条件,深入到酒店拍摄教学视频。引进企业人才,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建立符合企业行业标准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订单班”的同学需要到该集团旗下的酒店进行实习,实现“零距离”岗位对接。同时可与企业合作,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

二、培养学生的“软技能”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大多停留在专业技能培养层面,建立了实训室,但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称之为“软技能”,它是衡量一个人处理事情能力的量标准,软技能能力值越高,则处理事情的能力就越强。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曾面向企业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希望员工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富于责任感、拥有创新思维能力、具备诚实的品质并且充满自信。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调查也显示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充满自信及高情商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茅。根据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要想让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仅仅具备硬性技能远远不够。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看,“软技能”成为企业更加看重的能力

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软技能”,可以采用“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课程开发模式,它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即以职业或岗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为从业能力的基础,以能力表现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的基准。注重“学”并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受时间和环境限制组织课程与实施教学的系统方法。

基于CBE体系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质是以酒店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为基础,酒店参与制定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课程地图。具体可以按五个步骤进行开发。

第一,专业负责人及教师深入酒店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 经过与企业人员的讨论,按照适合酒店行业的岗位设置及发展需要选取设置课程,绘制课程地图。

第二,制定符合行业标准的学生培养能力图表。将岗位标准引入课程当中,准确定位每一门课程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第三,“学习包”的开发,大量搜集酒店最新的各类资料,制作酒店案例库,酒店教学视频库,酒店常用表格库,酒店员工故事库等资料包,并将这些“学习包”分享到学校网站或微信平台上,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行业知识,分享行业故事。

第四,有效开展教学实施,转变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思维,设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活动设计的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趣味,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以单元为单位,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检验修改单元设计的各个环节,直到达到最佳效果。

第五,教学反馈与管理。制定符合行业标准的评估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试卷为主“一刀切”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考核方法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为更好地培养酒店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酒店业需要就必须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积极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与相关酒店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运用CBE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软技能”,帮助学生增强在酒店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达到真正的高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怡薇,孙莉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4(6).

[2]武俊梅.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职后培养研究——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三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业对知识和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科技和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广泛。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竞争也日趋激烈。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知识和技能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具有相当的优势,为培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才。目前,国内外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研究的比较多,高等教育处于一种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将决定人才的素质、能力及社会欢迎的程度,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高职院校生存竞争力,关键是实践教学环节。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更是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需要

从目前我国酒店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来看,不管多么高级的人才,在酒店管理行业都需要技能培养,经过3~5年技能锻炼提升为管理人员,这是旅游业的普遍做法,所以,酒店管理类毕业生的行业内就业技能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国际化发展趋势,酒店职业经理人或酒店管理从业人员单靠摸爬滚打已不能满足酒店企业要求,酒店行业急需培养高理论高技能人才,能将技能、活动策划付诸实施,并组织酒店人员从事准备工作和现场操作。因此就需要对酒店管理类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技能培养。

(三)实践能力培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在高职教育中,技术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教学。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最重要条件之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产业主战场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备较高职业素质,尤其是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育的基本功能是:完成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与酒店管理职业素质养成、职业技能训练,满足酒店企业类各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并且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可以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作用是重大的。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根据新时期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努力改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机制。

(一)知识与能力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酒店管理活动为主线,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酒店管理的理论及方法,使学生全面地酒店管理的实践内容,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处理和解决酒店管理中的一般性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统一,并采用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养成必须的职业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将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实践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服务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以及严谨的工作习惯。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与思路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要培养环节。培养过程需要一方面注重知识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既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餐饮业酒店管理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通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业务内容、工作标准,具备酒店管理服务意识与管理意识,做到动手能力强,管理意识强,具备酒店管理企业主要营业点督导的素质和管理能力。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与行业管理部门沟通与合作,并根据培养目标和酒店管理实际需要进行实践能力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从酒店管理服务技能入手,循序渐进地导入酒店管理服务与管理知识,并结合目前各大知名酒店的餐饮服务与管理案例,培养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实战型的管理能力。注重课程的知识性、实践性与适应性,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定位

从酒店行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岗位群的工作分析为依据,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与实训,培养既有酒店管理服务与管理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满足高星级酒店管理业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以围绕基本知识与技能及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紧紧围绕酒店管理目标和酒店业的发展趋势、酒店服务技能、酒店服务、酒店日常管理等实践内容进行实践能力培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通过酒店管理架构、管理方法、管理程序、餐厅管理、营销管理、活动策划与费用管理等实践内容培养,旨在培养学生胜任酒店日常管理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适应行业发展与职业变化的基本能力。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包括理论课与实训课,采用模块式教学。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酒店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共建。由酒店餐饮部经理、主管、培训师协助在现场实训教学,加强学生实习环节的管理,真正体现产学研横向互动。

五、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构建团队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

为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建设,适应团队化教学的需要,由具有丰富的酒店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负责人,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上以必须、够用为度,在实践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服务与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可以吸收国际通用的酒店职业培训技术,根据“告诉你、做给你看、跟我学、检查”四步骤的学习规律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传授体系,运用实物和多媒体演示,系统训练和模拟操作,以及项目测式和综合考核的“教、学、做、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法上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第一种方法,组织拍摄和收集实践录像,并在教学中应用,使实践内容更具可视性、直观性,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第二种方法,聘请省内、外知名行业人士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老师为学生授课,使学生了解最新的酒店业信息。第三种方法,采用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实践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酒店服务与管理知识。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种方法,采用示范、练习、指导、比赛、设计、见习、实习等实训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五种方法,建立了实践能力培养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三)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保证教学所需,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具体场所,方便学生进行模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模拟仿真的餐厅、宴会厅、酒吧进行实训、初步掌握操作技能后就会进入实习酒店进行见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以后进入酒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分布广泛,涉及不同的知名品牌酒店。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训环境,更加强化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酒店管理专业还可以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如与所在省内的酒店企业合作,采用定单式培养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这些酒店进行服务与管理的实习或接受现场教学。

通过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合理布点,学生大量进入这些酒店的营业点实习,很快成为这些酒店的服务生力军,既锻炼了学生的服务与管理能力,又对的酒店实践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能力培养,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通过理论教学,现场演示及项目测式和综合考核等,建立“教、学、做、验”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第二,加强工学结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高职院校院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进行实训教学,由企业管理者参与教学,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第三,创新教学手段,突出综合能力培养。通过订单式教学、“全程产学交叉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手段,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白翠兰. 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开发[J].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1): 71-73.

4.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考

通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分析,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构建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层次、目标、内容等体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作 者:杜建荣 张有录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传播系,甘肃张掖,734000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2.42 关键词:地方性   教育技术   学生能力   实践体系  

5.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五

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立以来,我们依托行业、企业,正式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由关心高等职业教育、支持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行业专家和学术水平高、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第一届专家指导委员会于5月成功召开,各位与会专家对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规划、学生的专业学习、休闲服务业从业者素质等问题展开广泛讨论,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许多可行化建议。在今后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继续发挥其在专业定位、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建立主动适应、自我调节的机制。

4.2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培养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对于专任教师,我们制定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或顶岗实习,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双师素质”培训,考取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考评员或茶艺师、调酒师、营销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对于兼职教师,我们通过校企合作,聘请来自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能工巧匠为学生授课和开展专题讲座,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校内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专兼结合、分工协作,术有专攻。

4.3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技能培养提供保障

实习实训基地对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已经能够满足茶艺、酒吧、康乐服务技能训练,设施设备力争达到行业规范和标准,为学生构建了职业岗位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将继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目前我们已经与大连森林动物园、大连金石滩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圣亚旅游控股有限公司等相关休闲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4.4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6.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六

一、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现状

(一)实践能力先天不足

河池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没有受过职业师资的专业训练,也未经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考核和标准的专业技能资格认定,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实践技能是造成该院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薄弱和创新意识欠缺的主要原因。

(二)实践教学环节偏少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属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国家财政投入,主要靠收取的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缺口较大。学院为了减少实验过程的消费,降低教育成本,保持学院的正常运转与发展,有意无意地减少实践教学环节,以至于使青年教师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巩固与提高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不完善和设备的落后,进一步导致了该院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的不足。

(三)考核评分机制欠缺

学院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分机制,没有把提高实践能力的内容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没有激励青年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相关政策,实践水平不作为考核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专项内容,实践教学的管理全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其结果使得青年教师对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危机感以及压力与动力。

(四)自身教学任务繁重

学院引进青年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是为了人才储备,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弥补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人才的不足。青年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青年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脱产去企业一线工作锻炼。一些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是利用寒暑假或带队顶岗实习的时间,时间较短,多是走马观花,专业实践技能水平提高不明显。

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对学院的影响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专门人才,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因此,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尤其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将使高职教育的目标任重道远。

(二)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而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已经相当高,由于他们没有工作经历,缺乏工作经验,不熟悉实际业务工作,实践动手能力普遍匮乏,因此严重影响到他们完成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严重制约了该地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再次,高职院校极为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导致了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不高,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效,限制了技能训练的手段、方法与策略,从而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

(一)教学实践能力

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首要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即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组织和传授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教学反思、监控和改进能力。

(二)职业岗位的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青年教师不仅应具有雄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应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功底;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而且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如机械专业教师,在学院是教师,到企业在较短期内可以成为工程师;物流专业教师,在学院是教师,进入企业在短期内就能转换为物流师的角色。同时,要强化实践意识,使青年教师对缺乏实践能力产生危机感,形成自觉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迫切愿望。另外,要明确实践能力内涵,确立具体达标要求。要以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职业能力分解为依据,将履行岗位职责的诸项综合能力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专项能力作为青年教师的基本实践能力标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则要达到该专业企业同级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强化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包括把行业或职业知识及职业实践能力如何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把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尝试。做到既能理论联系实际,依据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又能参与新产品、新技术等的开发、应用和推广[2]。同时,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向传统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从而培养积极迸取、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

四、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核心在于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务必做好如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淡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更要使青年教师在思想上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组织他们学习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的相关内容。在形式上要求他们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转变观念,自觉要求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搭建平台

1、营造环境。营造一个全新的实践教学环境。学院要为青年教师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建设上规模,有档次的实习实训基地,使青年教师具有掌握高新技术的物质条件,对青年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学院可以实行教学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要求青年教师在申报讲师专业技术资格前必须接受副教授或教授的指导,副教授在申报教授专业技术资格前,必须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和实践环节指导,使青年教师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完善知识体系,促使青年教师积极吸收先进的教研、教改成果,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学院要制订《青年教师职业能力达标规定》,参照国家和企业相关专业、工种的政策规定和技术标准,制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的基本标准和要求,组织教授、专家针对典型能力点和能力项目对青年教师进行达标考核。

2、参与建设。让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委派教师参加学院实习车间、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加快建立数字化、空间化实践教学资源库,加大多媒体等远程教学设备的投入,通过现场录制声像资料,大力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搭建校企互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及教师培训平台,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实践互动的做法,通过增任务,压担子的方式,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青年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

3、政策倾斜。制订科学的配套政策,如职称评审、评优推优、双师认定、绩效考核、访学进修、岗位聘任等方面优惠政策,激励教师投身到企业生产一线,变被动下企业为主动下企业。在绩效考核工作中要把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与教师工作量挂钩,激发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青年教师脱产工作实践锻炼期间工资和岗位津贴按在岗人员考核发放,到企业实践锻炼结束后,经考核若未能圆满完成实践锻炼任务的教师,一切费用自理,并根据情况酌情予以处理。安排青年教师在寒暑假进行工作实践锻炼的,可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加班补贴,根据工作实践锻炼教师所在地的距离远近和时间长短给予一次性交通与住宿补贴。对于半脱产非脱产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青年教师按照实际完成实践锻炼工作任务折算成教学工作量,超出规定教学工作量部分按规定享受超教学工作量待遇。

4、校企合作。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最直接的外部通道。近年来,企业对高职院校实用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直接促成了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自然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打造最为直接的外部通道,使其可以借助单位背景(而不是个人背景)顺利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创造性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技术性或管理性难题。这一点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成就感自然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参加竞赛。参加本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一方面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另一方面鼓励并支持青年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的职业技能竞赛赛活动,通过同行的竞技即可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可取长补短,查找不足,培养出大师级的领军人才。为各个专业的老师提供良好的锻炼、交流平台,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在指导学生参加或自己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定期考核

青年教师的考核评分机制要把技能考核等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要与奖金待遇挂钩。学院要采取措施,重视对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在准入制度上要求工科教师必须参加当地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能力考核,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一定的技能标准,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在现有青年教师中要限期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地把自己锻炼和培养为“双师素质”教师。

(四)强化培训

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头等重要的条件,而师资培训是建设高质量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解决的措施有:

1、青年教师直接到真实现场实习提高。挂钩锻炼,承担课题,走产学合作之路,利用企业的设备和真实的现场实施现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

2、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培训取证要求教师具有参与相关专业的经历,在实践中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通过“传、帮、带”机制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性教学和科研活动来提升实践能力铺设捷径。通过“以老带新”的“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途径,青年教师不仅可以向资深教师学习适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可以向资深教师学习实践课程的指导方法以及实习、实训和见习的指导手段与经验。

7.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涵义

会计职业能力是会计从业人员能够胜任职业职责所应具备的水准, 是能高质量地执业所需具备的职业品格、职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集合。会计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会计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

1. 会计工作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小而全,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上手快、知识全面。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符合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素质。一般可分为会计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 (1) 会计专业技能。会计专业技能是指在执业过程中与会计专业技能知识直接相关联的职业判断、处理方法等, 也可称为一般通用会计职业技能, 可以以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基本能力证明。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还应在理解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 熟练运用会计处理方法合理恰当地反映某一会计领域的会计现象和经济事件 (专业技能要求根据具体会计岗位的不同而不同) 。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只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般要求和具体原则, 但对记录的要求却不再明确规定。这就要求在会计选择与判断方法方面应合理把握、恰当运用。这方面的技能要求注重专业的针对性和专业的应用性。 (2) 通用技能。通用技能是指在执业过程中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不直接关联的重要技能, 例如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等等。这些技能是会计专业技能的辅助工具和载体。

2. 学习能力。

在各产业、各学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新纪元里, 用人单位不断变换着对员工素质的要求, 那些拥有深厚的专业造诣并能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及相关领域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备受青睐, 他们善于综合多个领域的技能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会计人才的高职会计专业则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 这样才使学生有发展的潜力, 才能令学生较为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的转化,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汲取新的技能与知识, 在面对不断更新会计法律法规和错综复杂的会计工作环境时, 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由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转向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性人才。

3. 其他社会能力。

会计工作的进行有广泛的行业背景, 专业性很强, 它需要与各方面及相关人员沟通协调。名副其实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等在内的各种社会能力。这种能力是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它具体表现为决策分析能力、社会认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时间安排能力、抗压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将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综合理解, 职业能力即是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是会计综合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是价值观及态度行为能力, 是会计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是铸就会计人格的能力。

二、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思考

1. 进一步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以服务为宗旨,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继续提高职业岗位操作能力的基础上,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性、适应性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工学结合”的片面理解, 使高职教育倾向于重技能轻素质的速成培训, 简单重复的账目登记使学生缺乏对实践操作环境的感知。充分认识和正确地理解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 对进一步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高职教育目标有着莫大的指导意义。

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特有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 (记账、算账、报账等技能) 和综合技能 (报税、财务分析、财务决算等技能) 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但有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并未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 仍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样传统的课程配置, 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还有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符合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人员知识和能力的需要, 但具体施行时又流于形式, 延长了学生毕业后对企业及工作岗位的熟悉周期, 弱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充分认识和正解地理解会计职业能力内涵, 能更加明确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 从而有效地实施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3.“双证制”———会计职业能力考核新标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采取的考核评价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均不适当, 使课程设置虚有其名。考核内容仍是教师讲过的教材内容, 助长了学生“上课抄笔记、考试考笔记”的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法;考评以课程成绩评定不利于学生对平时实践过程学习的重视。对于会计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只凭借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成绩及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情况来衡量, 难以常态反映学生应对实际操作环境的能力及应变能力。我国《会计法》中明确规定, 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这已经成为了我国会计相关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

4. 重练教学方法。

在会计专业理论讲授过程中使用案例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团结协作, 借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施行赏识性教学, 及时发现并鼓励学生正确面对问题, 鼓励求异认识的提出, 允许争议存在。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研究, 解决冲突和矛盾, 教师从旁辅助作有针对性的回答讲解, 培养学生职业品质, 使学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应正确面对非单纯的数字关系和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 因而在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师应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并且具备较高的实践教学水平, 既能授业解惑又可锤炼学生技能。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综上所述, 在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求创新”的培养思路, 重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均衡协调发展, 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使会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

摘要: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社会需求的不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会计人才, 而是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会计人才。重新审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 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会计专业,会计职业能力,会计职业资格证

参考文献

[1]李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职业能力再思考[J].财会通讯, 2009, (7) .

[2]郭剑媚.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模式研究——以高职会计教育为例[J].绿色财会, 2010, (2) .

8.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土建专业 应用型人才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94-02

近年来,国家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举措,对高职院校加大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创新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在高职土建专业方面,由于必须满足建筑物的稳定、安全和正常使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功能、实训师资、校企衔接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应用型土建专业人才,不仅要改变现有的培养观念,而且必须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突出以应用为主导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角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已大大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手段已多样化,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受到“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依然未走出偏理论下的实践,现实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重教轻评价,重理论知识轻自主创新,重教学环节轻规划、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教师根据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实践课程,实践教师只是理论课教师的执行者,对实践教学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体系。缺乏实践教学后的评价体系,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重视有无执行实践教学计划,而忽视对后续的考评,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能力不强。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或实训项目,使得学生对土建的实践缺乏系统性认识,与行业、企业生产脱节。

(二)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单一。土建专业毕业生需拥有独立的管理、施工等方面的技能,综合性较强。而在高职院校中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单项训练能力培训,缺乏系统性、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二是走马观花式的认识实训,虽有少数基础实验为单项能力培训,但涉及综合能力培养阶段是以参观为主、辅以介绍,没有真正进入现场动手实践。这样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达不到企业马上能用的程度,使得企业不得不花费较大精力、财力、物力去培养,同时还存在人才流失风险。由于实践技能培养受制于整个教学计划的牵制,学校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三)实训师资管理与引导不足。由于受教师体制的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服务多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指导。目前实训指导教师多数为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置专职实训指导教师,而由专任任课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导致专任教师精力不足,实训效果不佳。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与体制问题,无法吸引企业行业中的一些“能工巧匠”进来,达不到校企人力资源的共享,造成高水平实训指导师的缺乏。

(四)实践环境与基地建设还不够健全。工科的实践环境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资金需求量大,占地广,设备复杂且量多,维修需技术和人才,因此制约了工科实践环境的发展,同时达不到实践教学效果。现今多数院校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但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广度、力度还存在不足,没有完全融合,在制度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关键技能就是实践技能,而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有完善的培养体系。以特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校企深度合作为突破口,夯实土建类专业基本项目实训的基础,提高实训质量,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形成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土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多种上岗证书为目标,构建“一条主线、一个平台、四种能力、一个准则、多种证书”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技能培训过程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搭建实训平台,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实践培养方案并完成实训任务,形成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以及工程实践拓展技能等四种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以校企双方评价与考核为达标准则,并获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或现场专业人员岗位证书。从而形成“1141N”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逐步深化合作力度,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以“四能”带动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平台能实现常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实现校、企人员培训,实现企业上岗教育与实操,实现承揽业务与竞赛,形成教学、培训、上岗教育、业务开展及竞赛一体化合作新模式。

(二)建立多模块、多维度的技能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强强联合,在深度、广度、力度上进行深度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打造一个与企业接轨、工学结合、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技能培训平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采取多模块、多维度强化技能培养模式。以组为单位,通过参与竞赛制造影响,重点培养小部分人先动起来,学起来,走出去,带回来,以点带面转变现有实践技能培养窘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突破现今实践教学计划制定的壁垒,以理论教学计划制订为基础,突出专业性,单独制订各专业学习周期内必须完成的实践项目,并由实训中心制定一个单独实训期完成实践项目。实践教学计划的编制须由企业岗位能手、资深工程师和专任实训指导师进行编制,应充分论证,以实现实践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更新实训教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必须加大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思维性的实践项目,这就必须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做到较大比例,以实训课程开出为例,单列训练项目实训课时只占实训总课时的30%左右。实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以理论课程、生产过程及职业岗位为基础,遵循一线生产规律,分为单列实训课程、独立思考性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更新实训教材,加强教材创新,建立以应用型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融入企业先进教育,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国家提倡工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而行业、企业的技术更新是带动学校实践教学的动力。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必须紧跟行业动态,融入企业先进技术和手段,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聘请行业领域内的资深工程师,引入这一时期的行业动态,将先进技术、方法、工艺融入到实践教学体系内。二是将先进企业作为第二实训基地,有机结合校企资源,提高实践质量。三是将施工现场作为实践能力提升的场所,以互帮互助、施工员能手的传帮带精神,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室,而且还要把企业引入校园,联合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真正做到校中企,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运营中,同时在企业中建立设计性试验、创新型试验以及综合性试验项目。让企业资深工程师结合生产实际提出试验框架,学生自主完成,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向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财政倾斜制度,保障基地的高效运转;二是建立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包括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训指导管理制度、仪器场地运行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衔接与实践安排制度等。

(三)完善指导教师的考核机制与激励办法。指导教师的考核对促进实践教学计划是否真正落实的一大因素。新形势下的实践教学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应从指导过程、指导方式、指导力度、指导质量、指导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有针对性地加强过程监控,重在检验指导效果。在激励制度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达到良好以上的,给予学时奖励或奖金奖励;二是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当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时,根据实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达到良好以上者,对在校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四)实训效果与质量考评与监督。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应采取多方式考核,以提高实训质量,凸显实训效果。一是现场实际操作考核;二是现场抽查考核;三是理论结合实际考核;四是考评组对学生提问与交流考核;五是学生团队考核;六是竞赛考核。同时,对所有的实训实行三方面的监控:一是系部组织督导组对实训指导与实训操作进行不定期监督;二是教研室对实训进行监控;三是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能手对实训进行不定期的抽查,重在对实训项目的设置与指导方式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陈积光,李斌,童小龙,等.地方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多维培养平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

[2]刘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7)

【作者简介】马福荣(1978— ),男,广西资源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土木建筑系副教授。

9.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九

高职院校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数学教育围绕该目标注重于培养学生成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需要改革与研究的重点。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方法上以单一的讲授法为主,侧重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实训课程的比重由此导致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课程的学时不断减少,学生对高职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在下降,就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了,实质上这不但影响其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影响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为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综合素质。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手段。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能够使其综合地应用数学原理和方法及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非常好的载体,其主要由数学建模课程体系、数学建模竞赛及培训、数学建模知识系列讲座等组成。活动的特点表现为问题涉及实际,知识需求广泛,应用技术先进,解决方法多样。正因如此,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1.创新能力是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一个具体的数学建模问题,学生在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求解及验证模型中正在体验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可以说在数学建模中处处体现着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2.高职院校面向企业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数学建模活动是发挥与实现数学的应用功能的有效途径。首先,建模求解过程中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在操作计算机、应用数学软件的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数学建模问题来源于实际,解题方法结合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参与建模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视野得以拓宽,应用意识得到增强从而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是服务社会、应用于社会。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数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数学建模的工作是具有综合性的,数学建模问题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直觉思维、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整合多方面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同时学生的数学素养自然得到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得以增强。

三、基于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近几年我校试图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以建模活动为平台,对高职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加强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

长汽高专根据多年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总结的经验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建构“模块+应用”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五个“模块”包括:运筹学模块、微分方程模块、统计学模块、数值计算模块及其他模块。三个“应用”包括:Mathematica、VB 及统计软件应用。在课程建设方面,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工具,始终将数学的应用贯穿于教学之中,注重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不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通过建模课程构建科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立完善的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体系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非常好的载体,近年来我校尝试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建模竞赛培训体系。如:定期举办公益性数学建模知识讲座,意在向在校生普及数学建模知识;编写校本《数学建模》培训教材,分专题为学生讲解建模相关知识;利用暑假时间对参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注重建模真题的训练。通过这样较为完善的建模培训,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数学建模知识,快速提升建模能力。

(三)积极组织校内数学建模系列活动

依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积极开展数学建模系列活动,每年我校都定期举办校内数学建模比赛并抽调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赛题贴近实际,如:车灯设计方案、学校寝室的优化设计、奖学金名额分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体会数学的应用性;帮助学生成立建模协会、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建模社团活动;开放数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平台。通过积极参与建模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我校实践的初步成果

(一)我校近四年参赛取得的成绩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从1994 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之初就开始参赛,尤其是近四年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二)数学建模活动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影响随着数学建模活动的深入展开,我校学生对建模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参与其中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实践表明,参与建模活动的学生特别是参加国赛的学生其数学应用的意识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近日笔者对我校曾经参赛的毕业生做了回访调查,反馈的信息表明,数学建模经历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数受访者表示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及继续求学是有有益帮助的,这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终身受益。

10.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十

论文关键词:

普通话 应用能力 培养

论文摘要:

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从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目的着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方言的国家,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它能使我们国家各个地区的人民更好地进行沟通,从根本上使我们国家形成一个总体,促进经济、文化和各方面的发展。普通话水平的高低更是成为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上岗条件和师范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条件。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不光是要会说普通话,还要能说,说得得体、恰当。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说好普通话的必要性入手,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一)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将会接触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比如面向社会最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行业,如商业、铁路、民航、航运、交警、公共汽车、出租车、邮电、银行、保险、医院、旅游场所、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等,均是普通话语言环境的重要领域,普通话的使用是工作中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增进彼此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就业时,如果能将普通话应用自如,将会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占有优势。

(二)便于沟通交流

中国现在人口流动频繁,南下轻工业,北上重工业,西部支援,东部淘金,人群各种各样,方言形形色色,如果不会说普通话,简直寸步难行,金口难开。如果坚持说普通话,你会发现普通话越说越标准。在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对方听得更清楚,意思表达更准确,不易产生歧义。

(三)更能体现个人修养

中华民族的语言非常丰富,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共同语言库中的精华部分,它不但是由中华民族和各个民族的共同语言组成,吸纳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的语言的精华部分,甚至还吸纳了外国的词汇,并且根据外来的语言的意义产生了新的词汇。学好普通话,不但能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大大加强,而且扩大了个人的知识面,体现了个人修养。近几年来,人们的语言规范意识逐步提高,因为普通话更能体现公务活动的庄重性,所以许多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广播电视里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普通话说得好不好,都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可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有力地提升个人外在形象,表现出个人美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公众形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语言情况复杂

各高职院校生源遍布全国,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各地方言情况差异较大,以湖南为例,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查证,方言多达9种,语音面貌差别很大。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情况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不重视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普通话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他们甚至觉得学好英语比学好普通话更重要。在学校里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要过的专业证书已经够多了,普通话“不学也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堂上有要求,课外无所谓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使用普通话,可一下课就忘了,不管是教师和学生讲话,还是学生之间聊天,方言土语,语言不规范等现象就出来了。语言的学习需要好的环境,需要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好的语言习惯。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去营造的。

(四)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的力度不够

抓语言多,抓文字少,比如活动的安排更多偏重于普及普通话宣传教育而对用字规范化教育尚显不足。

三、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高职生对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认识

对于认为学“普通话无用”、“不学也会”的观点,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将学习使用普通话的作用、意义、国家关于推广普通话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学生进行全面介绍,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如果学生们意识到,普通话不达标会影响今后的就业,普通话不标准会影响到工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他们自然会重视普通话的学习,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可随着年龄增大,再加上自身的语言天赋较差,有较重的方音,因此羞于开口,怕自己说不好被同学讽刺、笑话。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在生活中更不敢练习,所以便干脆“方言到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来把握课堂气氛,调整授课进度,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粗至细的原则,如果学习材料远远超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这样的挑战就失去了乐趣,而只是让人感到丧气和痛苦,材料不恰当,破坏了学习者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鼓励学生敢说普通话,让学生情绪饱满和信心十足地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进行教材建设,根据高职专业特点编写普通话教材

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是“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普通话课程在高校可能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在高职院校,应该成为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围绕专业技能训练而展开。这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要在明确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定位的基础上,突出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与针对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普通话课程时,通常会自行选择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这类书是专门针对普通话测试的编写的,偏重于语音的基础训练,对口语表达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相对较薄弱,更谈不上与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学生固然可以通过此类教材的学习,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但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口语课程不是专为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而设置的,因无专业特色,学生学起来缺少职业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普通话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有理想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既要包括普通话语音的基础训练,又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编写案例进行实训,比如文秘专业的教材可以选择办公室内与领导、同事的场景对话,或是在接听电话时的口语表达;法律专业的教材可以编写模拟法庭的案例。总之,就是要将普通话的基础训练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编写对学生更有用处的指导用书。

(三)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高职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1.分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形式多样地开展教学

高职院校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了普通话训练这一课程,进行专门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情景模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设置职业场景,结合角色扮演,不但训练了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对专业技能进行了实训。比如文秘专业,可以设计一个领导来电交待工作的场景,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领导和秘书,这个模拟一方面要求双方普通话发音标准,语速语调恰当,同时对秘书人员应具备的语言组织能力、办事能力、礼仪礼节进行了实训。另外,故事接龙也是学生们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由老师先说一段故事的开头,交待故事的背景、人物和开头,然后让学生接着往下编,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很喜欢参与这样的`游戏,这样,师生都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参与者,学生受到学习基础或所处方言区的影响,普通话的水平会有差异,甚至可能两极分化较大,因此,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为提高效率,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也益于在课后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2.以语文课为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除了专门的普通话训练课以外,语文教学也是进行普通话训练的主要课堂,对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听、说、读、写四合一的,全方位的语言练习。因此,国家语委要求语文老师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甲水平方能上岗。学校应要求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使用普通话,板书字迹应工整清晰,写规范的汉字;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贯串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业中要有字、词、句练习及背诵、写作等内容,不论对何种语文作业的批改,教师都要在字、词、句或语法方面作出正确要求,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辅导,让语文课成为学校普及普通话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其他课程的老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在上课、板书、教案、作业、试卷、评语等教学活动中,坚持语言文字规范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四)丰富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学习语言,要有好的语言环境,需要天天听,天天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坚持使用普通话,不能上课“普通”下课“方言”,更不能只要求学生不要求自己,要身先垂范作表率。其次,通过课外训练,辅助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一是以宿舍为单位,成立普通话学习互助组,同学们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对方的语音错误,让使用普通话交流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二是借助学生社团。学校有许多社团,它们多多少少均会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发生联系,比如演讲社团,是对普通话语音语调、文字使用的综合性演练;合唱团,可以练习普通话的发声和用气;话剧社,不但能够学习发音,还要求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艺术表演,更加考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其他的还有书法社、文学社等等社团,他们的活动都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训息息相关。通过社团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他们影响带动众更多的学生讲好普通话。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征文、诗朗诵、讲故事、编小报、找错别字等系列活动。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学生们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令.对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5):19-20.

[2]袁钟瑞.关于城市普及普通话问题

[3]梁焰.提高高职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四法”[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9):23-25.

[4]江倩.浅议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j].才智,2009,(30):210.

[5]左晓丽.浅谈五年制高职学校普通话教学[j].科学教育,2009,(4):18-19.

[6]顾晶.浅谈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32-34.

[7]张丽红.抓住普通话教学的特点[j].时代文学,2008,(9).

上一篇:与法有关的征文下一篇:2016青岛市新年合唱音乐会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