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例研修报告

2024-09-27

高中课例研修报告(通用12篇)

1.高中课例研修报告 篇一

课例研修报告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朵基完小研修小组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口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口算教学所占的课时时间有一定的程度,足以说明口算教学的重要性。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口算题,口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口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口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口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逐步普及,数与计算中那些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基础的知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此,了解和研究这种变化,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事了十多年的数学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口算能力普遍较差,是数学成绩提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完小的所有班级,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我们都致力于口算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借课例研修的东风,确立本主题,旨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探求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加强口算训练、优化口算方法、培养口算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例研修的过程与方法1第一次备课,说课,上课要点和关于研修主题的反思,讨论情况记录(附件:第一次备课教案,讨论记录,观课表设计)。第一次课之前,我完小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教学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们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们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课后大家对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手操作的机会过少,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们发现数口算教学,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口算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口算教学是有价值的。

○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口算设计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口算练习的设计,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2第二次备课,说课,上课要点和关于研修主题的反思,讨论情况记录。(附件:第二次备课修改教案,说课讨论记录,观课表修改)

当前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建立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所以我们又精心修改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们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就设计了一些对于例题有关的口算练习,使其掌握的跟牢固,再让学生动手拆实物图,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的特点,一方面此活动直观、简便,利于学生操作,另一方面在轻松愉悦的口算氛围下也可以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一些常见图形和物体内化表面积的概念,此环节我们首先出示长方体实物图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是那些,再引导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物体的表面,层层递进的活动使学生体验表面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计算表面积的活动中,如果单凭学生个人逐一地去计算每一个面,那所需的时间无疑是漫长的,所以我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这样还能靠集体的智慧算出六个面的表面积总和的简便途径,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务实的学生基本功。在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含义与合作学习计算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测量水池让学生独立完成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敢于实践的精神。

(附件;第二次教案设计)

通过前一次的修改和经验的总结,这节课我们上的很成功,得到了教师的一致好评。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三研修结果陈述 《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口算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口算”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长方体

表面积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口算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计算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表面积的计算,如烟囱,水池,布衣柜,教室等;使每个计算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在合作探究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方法时,教师鼓励学生归类,例如“除了长方体有六个面的物体,还有哪些图形不需要计算六个面的”学生想到了水沟等,这都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们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们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2013年5月

2.高中课例研修报告 篇二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体验性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

1 课例说明:《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舞姿训练》

1.1 教材分析 古典舞身韵练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舞蹈"教材的第二章教学内容,是高职幼教专业学生学习舞蹈基础的重点。这节课主要以古典舞身韵训练为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為教学手段,围绕着“舞姿动作”训练;使学生懂得基本的舞蹈常识,训练基本的舞蹈体态,从中体会古典舞的“形、神、劲、律”美,并逐步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节奏性、协调性和表现力,同时也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1.2 学情分析 高职幼师班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舞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芭蕾舞学习,发现学生舞蹈功底较差;而古典舞的内容较倾向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因此,在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基本动作的学习和理解,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的提升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激发学生情绪情感的表达。

1.3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典舞的风格特点,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和责任。②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对“舞姿动作”的学习,体验古典舞的神韵,引导训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中国古典舞的手位、脚位及姿态。③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模仿、表演与合作创编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1.4 教学活动安排

学生听古典音乐<返璞归真>,做热身运动。&通过欣赏古典音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再通过热身预防和减少各关节损伤,促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克服人体活动上的生理惰性;同时,导入新课。&创设情趣

激趣铺垫&活动2:看一看

欣赏戏曲视频片段和舞蹈视频片段,同时思考问题。&通过视觉的刺激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古典舞的意义和其蕴含的特色。&欣赏体验

感受内涵&活动3:做一做

学生再次欣赏舞蹈视频片段,用肢体语言展示易于模仿的动作。&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动作,使本来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同时也初步体验舞姿神韵。&活动4:学一学

教师纠正,并补充讲解古典舞手位、脚位,示范单一动作连贯性;学生体验学习。&通过教师纠正、讲解,体验古典舞的“形、神、劲、律”,进一步强化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典舞的神韵同时也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教学。&创编达情

弘扬文化&活动5:编一编

根据提供的乐曲<琵琶雨>,进行有主题简单的动作创编。&教师遵循鼓励性、欣赏性、启发性的原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舞蹈知识分组合作,体验古典舞的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活动6:演一演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评析,点出亮点,最后共同表演舞姿训练。&在动作与情感获得统一后,抓住学生兴奋点进行最后的综合舞蹈训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获得自由想象和联想,增强学生的舞蹈美感与体验感。&]

2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堂教学时间明显不足,在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没有进一步细化;第二个环节也是浅尝,并没有充分展开。因此,部分环节的教学还需要做有效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整堂课上,老师讲的多,学生实践的少,没有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②问题设计不够深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教师应该更细致点。比如:手与头顶之间距离、身体的角度、眼睛看哪个方向等,同时舞姿神韵上也要在强调。③教学组织形式不够丰富,学生学习不积极。

经过第二轮的的教学实践,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些小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适他们创新和实践的机会。如在《舞姿训练》课例中学生从视频中找出动作,并模仿动作等都是学生自主创作实践行为。②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更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浓厚兴趣。并把体验活动这一主题贯穿于舞蹈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学中通过“跳、看、做、学、编、演”,使学生从不同的活动中获得多次愉悦的体验,能更好的把握舞蹈风格特点。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舞姿训练》这一课充分运用了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相互交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在欣赏的过程中对古典舞的神韵有所感悟。

3 教学评价

3.1 亮点 ①在舞蹈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动耳又动眼,动脑又动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许多新鲜的感受。②教学中运用了多种体验策略达成舞蹈的审美与创造,将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的渗透在舞蹈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3.2 不足 ①课程中设计的活动过多,不利于学生每次都掌握该活动的要领。②教学中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还不够多,总结部分应把动作用图片罗列出来。

3.课例研修报告 篇三

听了管蕾老师的课,我感觉她上的很出色,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秉着“生本”课堂的理念,本节课上的扎实而有语文味,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下面就来一一说说。

1. 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管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标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渡都很自然。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管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准备了“蓝天”、“月亮”、“星星”等素材,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3. 使用儿童化语言进行教学。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纪比较小,管老师使用儿童化语言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产生倾听的愿望。孩子愿意听,并且听得进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谜语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管老师用做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本课,这让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激趣是教学极其重要的手段,让新课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们能积极的参与到谜语当中来,高效实用。

当然,对于这节课,我们也有一点建议:

4.高中课例研修报告 篇四

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

题 目: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 姓 名:徐海燕 单 位:玉皇庙一小

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

一、研修背景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令人可喜的新气象: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习语文的空间扩大了,文本的阅读量增加了,拓展阅读的途径拓宽了,社会阅读的阅历丰富了。照理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应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小学生的作文学习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部分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作文能力提高较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下等学生“吃不了”、“吃不好”,作文语言贫乏,内容“假大空”,有的学生甚至因害怕作文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究其原因:

(1)从语文教材看:课文数量较一期课改有成倍的增加,阅读要求明确,有一定的训练体系;作文只是提供了一些训练题目,供教师选择使用,相对阅读而言,教师要明确把握作文训练的体系不太容易。(2)从语文教学看:还存在着读写脱节的现象。阅读和作文教学未能紧密结合。且教学课时中没有明确的作文课时,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教完数量颇多的课文,挤占了作文教学的时间。

(3)从语文教研活动的情况看:比较注重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且往往局限于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角度去加以研究。

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语文教学界有比较明确的认识。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有吸收才有倾吐。阅读丰富了写作,写作促进了阅读。

二、研究过程 1.过程:

(1)“读写”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以1-12册新教材为读本,找准文本阅读、拓展阅读和社会阅读中的读写结合点。以此为依据在课题组成员班中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练笔活动。在各年级“读写链”课例研究的基础上,与对照班进行比较,最后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测试,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2)人机一体化“读写”训练方式的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使声像语境成为“读写”的中介方式。指导学生运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的文字处理。

(3)主题式“读写”训练方式的研究。即围绕一个主题,寻找相关资料,进行“读写”训练。

(4)运用“读写”培养文学新苗。利用文学社团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在文学社团的活动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指导、培育文学新苗。(5)在教研活动中加强“读写”研究的意识和行动。

以课改精神为指导,围绕“读写”研究的精神,与镇教研组牵手,在镇级教研活动中开展“读写”研究。建立、提高“读写”意识,扩大“读写”影响,形成有效的“读写”辐射网;利用教研活动,提供课题交流的机会,学习“读写”成果,分享课题研究的快乐。具体措施:①在镇级教研活动中设立“读写”专题活动,向全区语文教师介绍“读写链”课题,征求更多老师的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②在镇级教研活动中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开课机会,并积极组织课后研讨活动,及时将评课意见反馈给课题组,为课题组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研究素材。2.方法:

(1)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到每位成员,制定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观察、反思和实践,在自我探究、公开教学、评议交流中总结、归纳、提炼、完善“读写链”的概念,探索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和特征等。

(2)教育实验法:编写《“读写”训练手册》,在课题组成员班中进行实验,并与对照班进行比较测试,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归纳出运用“读写链”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3)案例研究法:收集研究资料,积累“读写”研究中的一课一得,撰写“案例报告”。

三、问题讨论

我们认为,目前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的研究,都还仅仅局限于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本身进行研究,还没有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研究,还没有研究如何把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习得的语言文字、方法技能等,通过感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能力。我们认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只有用大语文的眼光去研究“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使之形成语文综合能力的长链——“读写”,并通过“读写”训练学生,使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和写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了研究小学语文“读写”的问题,我们所提出的“读写”是指:把“阅读”中学到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通过感悟、内化为“写作”中表达能力的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把文本阅读、拓展阅读和社会阅读三者组成的“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运用“读写”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途径和方法。探究两者的结合点,即内化过程,使之达到和谐统一。

四、研修结果

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首先提出了“阅读”和“写作”结合而形成的新概念——“读写”,从而扩大了读写结合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发展、完善已有的“读写结合”教学理论。有利于揭示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内在规律,并将其转化为外在训练形式,从理论上归纳,从实践中演绎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内化过程,从而有助于教师把握和学生感悟,由此探索一条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使语文教学的读和写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5.课例研修总结 篇五

我完小于2013年2月开展课例研修。半年多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中心小学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我们的课例研修,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课堂教学,针对教育教学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做到切实解决问题,并注重经验的积累,并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论文。在落实此项工作中,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如做好校本研修课题研究、教师互助: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新老教师导师制活动、开展读书活动等,实际效果显著,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提升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水平,初步构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保证了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平稳、有序、顺畅的开展起来,为将来形成办学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研修氛围,努力做好校本教研的新模式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完小现有13个教师都是50岁左右,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对新课改精神、新课标的理解不深,还没接触过课例研修,对本次的校本培训理解尚在起步阶段。而我完小的课例研修也处于摸索阶段。这些困素综合起来,给课例研修的规范化和课例研修水平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认为,克服这个困难就是要认真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我们把课例研修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每周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怎样做课例研修》内容,组织开展教学

专题研讨活动,学习课例研修理念,分析我完小教学现状,研讨教学方法,观摩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行为,使课例研修工作制度化、日常化。此次研修活动,探索出完小校本教研的新模式,构建完小校本教研新方法;探究教师专业成长新亮点。使参与研修教师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师能力、课例研修能力显著提高,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反思教学实践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1、校长重视,率先垂范。中心小学在开学的第一次教工大会上,就向全体教职培训了《怎样做课例研修》,强化强化了课例研修在今后校本教研中的地位,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完小校长也以此为契机,分析总结我完小教师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新教研活动的精神,发动全体教师积极投入课例研修工作中,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分层次的学习,全校教师对课例研修有了准确、全面的认识。为促进《怎样做课例研修》的学习和课例研修在我完小开展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专业引领,搭建平台。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举办课例研修活动前,跟同区域的莲花完小交流研修有关问题;举办课例研修活动时邀请的中心小学辅导员刘朝光、周海萍、高发有到现场,指导课例研修中的课前会、课堂实践、课后反思。

二、聚焦课堂——落实常规,提高研修质量。

围绕本次研修的重点工作“落实研修、聚焦课堂、提升教学水平”,我们倡导学校的课例研修活动必须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及时总结、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教研活动课题化、系列化,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以研修促教学”的转变。因此,除了抓教研组常规工作外,重点抓课例研究。

1、同伴互助,加强交流。要求各教师及时学习《怎样做课例研修》,按要求填写《怎样做课例研修》报告册;除积极参加完小组织的课例研修外各教师还可以自我研修,教师之间互相观课,面对面的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增强与教师信息交流和沟通;促进课例研修工作

2、立足岗位、扎实组织。学校组织的课例研修活动中,教研组严格按照中心小学的要求组织,各教师积极参与,精心备好第一稿教案,执教教师教学准备;课后反思时教师们结合课堂实践、结合完小研修主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不仅肯定上课的成功之处,而且更多地是能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争论、商榷和研讨。通过课例研修,教师的备课、说课、教学反思、研究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锤炼与提高;而且大家形成了共识,课例研修就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贯彻落实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使教研组工作成为教学研究和研究教学。

三、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研修活动。

教研组是开展校本研修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学校要求每一位要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并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分析。同时,学校将继续组织开展教学案例评比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

1、主题专题化、可研修性。在开展本次课例研修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主题为:参与式课堂教学关键问题时效性的研究。这一主题有可研究性,适用于各个学科、各教师的研修。在完小研修时选择有较大改进空间的课文四年级 17《触摸春天》。

2、探索备课制度化。总体思路是“个体备课、教学实践、集体评议、集体备课、注重反思”。即教师先独立备课,然后是教学实践观课,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践议课、修改第一稿教案,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等。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我完小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教研组具体抓、各教师积极自主研修的管理网络。

2、制度到位。完小有相应的研修常规制度、观课议课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反思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课例研修活动,提高研修质量。

3、经费到位。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

4、管理到位。校长办公室、教学处共同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日常管理。

五、成绩与今后努力方向

仅半年里,由于学校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视,注重引导教师适时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撰写经验论文,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学校汇总各教师的研修成果,选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中关键问题的实效性——关键问题的设计》等4人次教师的论文参与中心小学优秀论文评选。

总之,通过全校教师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初步探索出完小校本教研的新模式,构建完小校本教研新方法;探究教师专业成长新亮点。使参与研修教师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师能力、课例研修能力显著提高,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反思教学实践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但这仅仅是点滴成绩。今后,学校研修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还需改进。下学期校本研修工作重点依然是做好课例研修,继续把课例研修与课堂教学

紧密结合,努力寻找研究的突破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及教师的专技水平;进一步做实校本研修,更注重过程的管理,从而使学校课例研修工作不断的完善、发展、创新。

东华完小

6.高中课例研修报告 篇六

我校作为运河区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自2003年以来,坚持以课例为载体,多种形式开展校本研修,进行了示范课、自录课、会诊课等课例的研讨。课例研讨似一泉活水浸入了老师们的心田,解决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教师们分享和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从而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必备的实践性知识,增长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让教师在活动中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与教师、家长座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发现以往的课例研讨存在以下问题:⑴教研活动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尽管在开展活动前我们也学习了一些课改理论文章,尽可能运用新理念来引导教研活动的开展,但由于大家的教育理论水平欠缺,并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整个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教研更多的是从感性认识出发,从以往经验出发,不论是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还是课后反思评议,都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⑵实施过程各环节安排不尽合理,研究活动未能充分展开。各轮之间时间过于紧凑,每轮课后的评议与反思未能充分深入有效地开展。所以针对下一轮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未能充分展开讨论,没有实现最后一轮课形成一节精品课的最初目标。⑶课例的研究重点仍然是重教师、教学而轻学生、学习。每一节课后评议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还不够深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校的校本研修还处于“构建模式”和“入门”阶段,如何发挥课例的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代教育科研的主攻方向,也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二、构建的课例教学研究模式

1、一人同课多轮。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教学对象不断变化,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步骤:独立课,会诊课,反思课

2、多人同课循环(一课多轮的接龙式授课)。同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步骤:(1)同组教师通过学习交流,确定和本学科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设计课例。(2)选择一个比较典型的课例,集体备课并确立最初的教学设计。(3)由第一个教师按教学设计上课,同组教师听课,课后立即进行集体研究、反思原设计目标与实际效果间的差距和问题,再修改教学设计。(4)第二位教师按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再上公开课、集备组教师再听课、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再修改教学设计,⑸然后由第三位教师上课。如此步步深入研究、教师依次在新的基础上执教,最后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3、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步骤:(1)教研组(备课组)确定教学主题(内容)。(2)多位教师分别备课、上课。(3)教师集体听课、评课。

4、互助式观课。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目的是通过观课后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步骤:(1)双方在课前共同商定好观课的主题和重点;(2)观课者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3)开展课后的讨论,讨论要针对主题和重点,问题一定要具体;(4)后续行为,上课教师要把改进措施实施到后续课堂教学活动中。

5、邀请课。邀请课则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听课,是侧重于成果鉴定的课。步骤:(1)教师公布自己的上课内容和研究题;(2)发出邀请;(3)观课教师认真阅读相关资料;(4)观课教师进入课堂现场观察,并针对研究主题作出相对规范性的评价。

6、反思式观课。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带来实行的,让教师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直面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步骤:(1)学校在“纯自然”的状态下,为教师摄制“家常课”;(2)上课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实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

7、骨干引导——示范课。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将我校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组织成专家组,对全校教师上示范课。步骤:(1)将我校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组织成专家组;(2)每学期均安排一次示范课;(3)然后组织专家组讨论、反思形成意见,对示范课进行点评、指导。教师观摩整个过程,这样在较高水平上的示范、引导,使教师能站在较高的平台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差距,以便改进,提高学校整体水平。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多种校本研修形式,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让校本研修从高高在上变为脚踏实地,真正提高了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组也正因为拥有多种多样的课例研究形式而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研水平,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7.课例研修 篇七

一、课例研修背景

本人参加工作也有好几年了,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课堂上文章的剖析,即使教师把文本分析得再细,再清楚,练习题还是有学生不会写;还有的学生即便会说了,可是写在作业本上却又是另外的一番情形。有时,同样的回答,你换一种说法,有不少学生又不会了。同样的主题文章,换一篇来练习,不少学生又不会了,教师还得重新解析文本内涵。所以平时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时,似乎总有讲不完的内容,除了把课文解析完,还要解析练习册上的阅读,否则学生做出的题不尽如意。针对这种现象,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制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课例研修计划

第一步:每位老师用自己常规的方法上一堂阅读课。(在上课之前,要集体说课、备课,大家一致通过具有可行性,该老师方可上课)。

第二步:每上完一节课,大家一起评议这节课,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有哪些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哪些方法有待讨论,哪些方法运用不妥当等。教研组长把每位教师的发言及时记录下来,再整理成资料保存下来。

第三步: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上完课了之后,组长把所有可取的方法进行汇总,然后集体备一堂阅读课,把这些好方法备进去,最后由一位大家公认的课讲得精彩的老师,再进行试讲,看看教学效果如何。

三、课例研修来源:来自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21课《詹天佑》。

四、课例研修过程

第一步:每位老师根据自己所教年级不同制定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我教六年级语文,所以,我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涵咏能力;二是学习阅读的方法;三是提高理解文本内涵的能力。

第二步:我以本学期的课文为内容,确定一篇文章作为公开课来解析。我选的是《詹天佑》。

第三步:我认真钻研教材,多方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查阅其他优秀的教案设计及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如下教案: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竣工、隧道、勘测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 “人”字形的线路图

师生共同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和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指名说)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互相补充,扩大知识面。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说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些印象,那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他。(师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并及时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二、三自然段中自己感受深的部分。2.听写词语

勘测、坠落、要挟、轻蔑、竣工、开凿、隧道、庸俗、阻挠、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二、细读四──六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1.默读这三个段的重点句,想想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和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引导:我们可把这些句子分为两部分,一是修路遇到的困难,二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言、行、想法。请同学们抓住这两个部分体会。2.小组派代表汇报

(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塞外环境恶劣,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而詹天佑……,体会到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志气的爱国之心。)

(在开凿隧道的时候,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又采用了中部凿井法。用看线路图或画示意图的方式理解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和中部凿井法,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用演示方法体会“人”字形线路的巧妙、设计的大胆,让我们感悟到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从以上的句子和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师小结:爱国主义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新设计是他杰出才能的体现。詹天佑不愧是(齐答)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自主感情朗诵重点句想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4.交流这部分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试着背一背。

三、教师总结 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有利地回击。请试想帝国主义国家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指名说)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很久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齐答)詹天佑)。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关于中华爱国儿女的故事。2.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 詹天佑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青龙桥线路 杰出 爱国

第四步: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再进行讨论。那就是如何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准确地理解文章,对课后阅读题能较快地理解。

三、课例问题讨论

观点一:文章至少看两至三遍。第一遍:看大概内容;第二遍带着问题看,适当地勾画、标注;第三遍看重点句子和段落。

观点二:将各种文章进行归类,针对阅读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让学生一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应该把握哪些内容来回答。

四、课例研修结果

1、通过课例研修研究,我们组的教师一致认为,现在阅读教学要把握住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写这篇文章时所用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借鉴他人好的写作方法,试着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书面语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2、将各种阅读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例如: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埋下伏笔,做铺垫(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起下文,总结概括;

2)、文中:承上启下,自然过渡;总起句;概括性的句子;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3)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使内容更具体;

2、排比:增强语气,强调突出;

3、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4、对比:强调、突出

8.课例研修案例 篇八

云甸完小:王晓林

研修主题:“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数学目标的有效性研究”。

徐永明老师在这次课例研修中为我们展示了三节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的课例。结合我们的主题就这节课的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教具准备,作一个比较:

一度教案

教学目标:

长方体1、2、3、是学生在小组工作中总结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其特征。是学生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小黑板、长方体纸盒、课件

三度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

学习目标:1、2、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掌握长方体面、棱、的特点。认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学习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和长、宽、高。

学习难点:掌握长方体面、棱、的特点

教具准备:小黑板、长方体纸盒、课件

针对一度教案和三度教案的目标对比、分析如下:

从目标的第一点看,有了很大的变化,一度教案存在着目标宽,三度教案的目标直奔主题,修改的原因是目标不清晰。目标的第二点是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其特征。三度教案中的目标非常明确。一度目标中的第三点是情感目标而三度教案中的目标是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就说明目标的落实随意性大,实效性不强,只是流于形式,从教学的重点来看,修改得更多。原因是直接认识名称是顶点、面、棱和长、宽、高。难点是空间观念修改成面和棱的特点,也就是目标更加具体化。

9.课例研修心得 篇九

本次,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小学科学2班,感觉收获颇多!

培训中,我认真倾听了多位专家的视屏讲座,学习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与班上众多优秀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与他们一起进行了课例研修,受益匪浅!

一、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

为期两个多月的培训学习,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二.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并用之实践。

作为一线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之为我的教学工作服务。在培训中,我把自身对科学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 心。

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培训既紧张而忙碌,因为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这种严谨实效的氛围,让每听一课我都认真准备,精心揣摩,通过网络便捷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上。有句话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所以我们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水,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

10.课例研修方案 篇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可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我们必须强化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从实际出发,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以“学本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便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强者更强,弱者进步。研究、探讨和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交流课堂教学经验,体验如何才能做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人人参与,个个提高。

二、研修主题:如何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征选择最简捷的解法

实践课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三、主题一实践课研修目标

1、会解一元二次方程。

2、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选择适当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研修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

组长:段家能

副组长:李常源 马志平李金传

组员:谢春芳 朱富云 王赵春 杨双存 白光建

五、研修时间及地点、人员安排如下:

吕合中学数学教研组课例研修安排表(第三周)

六、主题一课例研修要求

1、以真实课例为研究对象,以教研组为研修团队,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按“备课、说课、上(观)课、议课、反思改进”的程序进行。

2、九年级数学教师每人上两节研讨课。

3、在讨论和议课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高度负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侧重于问题和建议。

4、由组长组织资料收交、整理、将书面材料交教科处。

七、课例研修应达到的目标

我们相信在教进校专家的指导下,我组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会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备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每个任务在操作之前都带领学生去分析任务,引导学生去思考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再去一个个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而不简单的教授“怎样去做”。会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自主意识,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习者培养创新精神,发展智力;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理想境界。

吕合中学数学教研组:段家能

11.课例研修总结 篇十一

一、静心“入磨”——三思后行

上周四,我校分管领导召开课例打磨动员会。要求老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进入课例打磨阶段,做到“三思后行”,即每个任务的提交必须做到:一思课程标准;二思目标任务;三思研究问题。

二、沉心“琢磨”——集思广益

我们按研修组分头召开研讨会,结合暑期进行的新课标远程研修,以及前两个周的专题学习,大家都沉下心来,琢磨、思考,寻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经过几轮的汇总、讨论、交流,集思广益,确立了各组的目标任务和研究课题,并制定出具体的磨课计划。

三、用心“研磨”——精益求精

12.课例研修 篇十二

教师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主要承担者,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各级教研机构通过组织教学研讨课、赛课、培训等多种方式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然而,由于研究人员的“研而不教”及一线教师的“教而不研”,往往会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问题的提出

课例研修是针对教研工作中“教”与“研”脱节的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它是以课例为载体,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对象,由教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合作完成的一种教学研修培训活动。课例研修是在大学与教师进修院校学科教育专家、研修人员的指导下,让中小学教研组的教师亲历的一次规范的、专业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改进的全过程。从教研方式上看,一些传统学科教研方式存在着“活动”色彩浓、“研究”氛围淡的现象。这种学科教研多以开展各种活动为主,包括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等,这些活动通常在时间上呈现出一次性的特点,不具连续性;在内容上主题多不鲜明,或口号化;在效果上多带有较浓厚的功利性,或显现出一定的形式主义。教师参加活动多碍于“情面”或各种“要求”,主动参加者少,有的地区的教研活动成了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的鸡肋。这种“鸡肋现象”的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研为活动而活动,脱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需求。作为教研员,需要降低教研工作重心,深入到学校,深入到课堂,发现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围绕问题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根据顾泠沅等学者对“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帮助最大?”问题的调查和对“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希望得到基于课例的、有专家参与的、贯穿备课、上课、议课全程的专业引领。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课例研修正是基于课例情境教学研究人员与教师展开专业对话,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教研员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课例研修流程与特点

一般而言,课例研修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成立研修小组,小组多以市学科研究培训组或学科教研团队为单位,学校也可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成立研修团队。团队成立后要确立研修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文献调研并组织培训学习。之后确定授课教师及课题,集体进行备课研修;课中阶段主要是授课教师上课及其他教师观课;课后阶段由上课教师说课并集体议课。

课例研修有不同的模式,不同模式流程略有不同。上述流程为一个课例研修过程,完成此轮研修后最好撰写课例研修报告进行总结反思,然后准备下一轮的研修,整个课例研修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与传统教研方式的研讨课相比:课例研修主题明确,以解决教学问题及改进课堂教学为目的;形式上将课前、课中、课后连为一体进行系统研究,在活动时间上围绕特定主题连续进行,类似小课题研究;观察对象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活动氛围较为宽松民主,参与者组成平等、互惠互利、互相学习的共同体;观课时围绕研修主题分配任务,且多采用技术手段,议课时重“证据”,围绕主题深入探讨。

“一课三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为了增强课例研修的可操作性,在教研实践中可将其简化为“一课三研修”模式,即备课研修、观(上)课研修、议课研修。下面以“探究教与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研修主题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首先,通过调研,教研员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已有所把握,但对如何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困惑,于是各学科研培组共同确立了“探究教与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的研修主题。接着,利用学科研培组开展系列研培活动,围绕各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及主要教与学方式进行多次学习及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掌握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分类、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探讨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策略。然后,教研员深入到提供课例的学校,与任课教师及其备课组共同进行备课研修,结合具体课例及学情、师情,探讨课例中不同的教学环节及内容所需采取的具体教与学方式,共同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教研员组织全市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研讨周活动,共同进行观(上)课研修及议课研修。

与传统研讨课相比,“一课三研修”一是增强了研究性。活动前教研员与教师在调研基础上确立研修主题,问题指向集中。课前教者及与会者知晓了观课主题并进行了多次的研修,重点围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了学习,备课研修时不仅研究“教什么”的问题,更注重研究“怎么教”及“如何学”的问题,研修结束时共同完成了一份详尽的教学设计。观课时与会者手持教学设计,带着任务研究教学进程,采用了技术手段进行记录。议课研修时根据主题及观课记录进行研讨,目标集中、方法科学。二是增强了合作性。在课例研修中参与者不是对执教者“建言”,而是所有团队成员共同的“学习”交流。备课研修阶段教研员与教师共同确定了研修主题,备课中共同分析课标、考纲、教材要求,分析教师及学生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将学科内容与教与学方式特点综合研究,根据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合作完成教学方案。观课时与会者分工观察学生及教师表现,议课时气氛民主,人人汇报观察的结果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围绕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进行研讨。三是增强了对学生的关注。备课研修时主讲教师要介绍学情,并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在完成教学方案中不仅有教学流程及主要活动,而且还有“预期的学生反应”及“教师对学生课堂反应的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观课时与会者由原来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观察教师讲课状态及学生背影,改为坐在教室两侧观察学生学习状态,观察教师及学生的一举一动,多感官获取信息,关注师生情态。议课研修时主要讨论

上一篇:大学基本素质评议范文下一篇:高中语文公开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