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精选10篇)
1.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 篇一
爱情心理学:深度解读爱情
心理导读:恋爱中的人为何心理会退化到婴儿时期?为何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之后会感觉越来越像呢?下面让我们用深度心理学的观点解答吧!——
在爱情中的人们,在心理上往往退化到婴孩时期
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里,这样方式行得通吗?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
深度心理学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候。当人的感情被触动时,就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的潜意识过程;爱情关系其实很像母亲与婴孩的关系,彼此恋慕、含情对视,都想把最好的献给对方,不在一起时会焦虑、不安,仿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爱的关系今与昔
唯有在恋爱中,人的二个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时得满足:一是:无条件被人接纳;二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别心里愈空虚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你脆弱的自我价值感。
不知不觉地,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无条件接纳你、随时随地把你摆在第一位;心理愈没有安全感的人,日后对伴侣的要求愈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我?
深度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剪不断,理还乱之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中,找出一些头绪,让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掌握较正确的方向。
所谓移情作用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希望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很多人因为从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匮乏,一旦得到相关的满足,不管人时地是否合宜,就掉进爱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个女儿,从小在家中常被忽视,有次与家人外出走丢了,父亲却浑然不觉。她从小自尊心低落,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渴望得到父亲珍爱,却未能如愿。上研究所时,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满有慈父形像的教授开始注意她,欣赏她时,她就觉得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教授,本无心要破坏别人家庭,却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许多外遇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每个人都情有可原,他们不是十恶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满了人性的软弱。
广角及望远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景。
这就像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又不一样了。食物像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但吃饱后你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变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对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许期望一个慈父般的伴侣,但当你被照顾、被关注的需求满足后,你很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心理需求,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人是会成长会改变的,冲突于是产生。
我们刚开始从爱情关系中可以得到满足,但因为我们的心理需求会随人生情况而改变,所以,两人结婚以后还要不断适应,不断学习才好。
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寻。按照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 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显性人格”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但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例如,男性成长过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影子人格”。
当先天人格成份中“阳刚”“分析”特性较强的男孩去念理工,毕业后又在要求一丝不苟,毫无变通的环境中工作(例如美国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而身具“阴柔”“感性”特质的女孩去念人文,学成后又在文艺界工作,此时男女先天加上后天的差异就变得更大了。
急惊风与慢郎中
上帝是最有幽默感的,就像祂在自然界中创造磁铁“异性相吸”的现象,研究人间爱情关系时,我们也常见“急惊风”与“慢郎中”,“外向”者与“内向”者,“活泼的”与“稳重的”,“分析型”与“感性型”之间,彼此强烈相吸的现象。
当一个人遇见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心中常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潜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质。例如,当 “分析型”的男性与“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时,彼此常会充满新鲜欢愉。她丰盈流畅的情意,往往会挑动他长久压抑心底感性部份的人格。与她在一起时,他那被深埋阴暗地窖的“影子人格”开始见到阳光,感受一股从外注入,活泼新鲜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觉得自己好似脱胎换骨一般,受桎梏的心灵,顿时得以自由释放。这个异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线生命契机,使自己尘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见天日,得到露水滋润,与自己“显性人格”整合,发展出一个较完全,较成熟人格之过程,我把它称为“完整之我”的追寻。
人要发展出一个“完整之我”是个非常艰巨,要付上惨痛代价的过程,所以慈爱又幽默的上帝就让这些异性相吸,一见钟情的男女在蜜月期中,先预尝了爱情天堂的甜蜜滋味,然后才让他们闭着眼睛心甘情愿地进入“磨合期”,在艰苦的“旷野”之中,让两人彼此在个性上“铁杵磨成绣花针”,继续发展“完整之我”。
在磨合期中,过去对方最吸引你的特质,现在却成为让你最受不了之处。过去你欣赏他的沉静,理智,现在却是沉默愚昧,不解风情。过去爱他的自信果断给你安全感,现在却成了自我中心,事事都要主宰。
如果正好相反,过去女方爱上的是他的细腻温柔,那么进入磨合期中,她很可能就要抱怨他缺乏男子气概。同理,如果过去男方被她的情感丰盈,活泼伶俐所吸引,现在就巴不得她停止“歇斯底里”,唠叨不停。在蜜月期中,人人都以为找到了完美的梦中人,在磨合期中却发觉自己过去瞎了眼才会爱上这个对象。
在磨合期中,我们都想努力改造对方,要对方变得完美,像自己心中所订之“理想形象”(Imago)一样,这是亲密关系中痛苦最大的来源。
终止恶性互动
人要如何才能在磨合期中少吃苦头,通过考验呢?唯一的办法,是了解并遵循上帝所创造的心理定律,放弃使对方变成完美的幻想,不要定睛在对方身上,而回头重新专注在自己“显性”与“隐性”人格之整合与成长。换句话说,“感性型”的不再逼“理性型”的也要和她一样善用诗词表达丰盈的情感,而专注扩展(Stretch)自身的影子人格,让自己也能擅长逻辑思考;“急惊风”型的,学习去容忍“慢郎中”的慢,同时学习让自己欣赏并享受影子人格中的轻松自然。
最有意思的,是当你观察一些感情好的老夫老妻时,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放弃改变对方时,对方竟然会愈来愈被影响,不知不觉中两人变得愈来愈像。
举个例子来说,有对夫妻,太太是“组织型”,非常有条理,先生却是“潇洒型”,凡事大而化之,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当初两人相识时,太太欣赏先生轻松自在,平稳幽默,好象天下没有甚么事能让他惊慌失措。太太因成长于一个父母要求完美的家庭,常被对自己过高的期许压得喘不过气来。刚交往时,紧张兮兮的她只要跟他在一起,就觉得有安全感,可以放松下来。而先生从没遇见过一个女孩子这么有条不紊,做每件事的效率都不知比他高出几倍,因而对她欣赏得不得了。
婚后问题来了,太太愈有条理,先生愈乱,太太愈要纠正,先生就愈胡涂。例如,先生每次连自己皮夹放哪里都不知道,而太太愈受不了,愈要他收好,先生就愈不去留意,愈常丢三忘四,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要处理这类恶性互动的关键,往往在于“过度负责”(Over-functioning)的一方在对方犯错或达不到自己标准时要学会去面对,忍受自己内心的焦虑,让对方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果真,先生这个毛病一直不改,直到有一天她痛下决心不再管这事。先生出差到机场时,竟找不到机票,这下不但要自掏腰包,还要付高好几倍的价钱,结果连这平日毫不在乎的先生都心痛了。这次教训之后,先生才开始警惕,慢慢有了改变。
持恒的亲密感
夫妻间有许多这类微妙的互动,处理这类你进我退,不断重复,难以改变的“亲密之舞”(Dance of Intimacy)时,一定要寻求智能来改善。
2.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 篇二
进化心理学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认为人类现在的心理状态, 是经过千百年进化而来的。我们现在的心理是人类祖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留下的。那些能成功地保留下来的心理是因为具有适应性和有助于人类的生存。虽然现代人生活环境和祖先的生活坏境有很大差异, 但是现代人依旧延续着祖先进化来的心理。如, 大多数人在面对蛇时都会产生恐惧心理, 但是面对枪支时却不会有恐惧心理。这是因为祖先的经验告诉我们, 蛇是危险的。虽然我们没有被蛇攻击, 但却害怕, 这就是祖先在生活中遇到蛇时保留下的心理。因为这种恐惧能使祖先们在过去生活的年代免受蛇的攻击, 具有生存的适应性, 所以就进化而来。进化心理学认为, 人类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生存和繁衍。凡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心理, 都会保留下来, 所以现代人的各种心理就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心理。但是, 由于男性和女性所面临的任务不同, 活动不同, 所以男性祖先和女性祖先进化出了不同的心理。如, 在远古时代, 男性一般要狩猎, 面对的是活动的物体, 所以男性的空间定向能力就发展得比较好;女性则需要采集和照顾小孩, 需要辨别各种植物的种类及和小孩子交流, 所以发展出较好的记忆力和言语能力。这些心理活动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 所以就保留下来。我们现在所具备的各种心理, 都是成功的男性祖先和成功的女性祖先的心理。而对于繁衍, 这个又一重大的关于种族延续的问题, 对于男性和女性, 所在的处境不同, 所以发展出不同的择偶心理。因为大多数物种都是体内受精, 那么对于男性来说, 最大的问题就是要确保妻子所生之子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对于女性的性忠诚就显得尤为关键。而为了得到更好的基因, 那么男性就偏向于寻求那些年轻、健康漂亮的女性作为配偶为自己繁衍后代。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 腰臀比例好的女性一般生育能力较好, 而皮肤富有弹性, 头发有光泽, 都代表一种潜在的生育能力。所以, 从古至今, 男人选择配偶的标准一直没有变。对于女性, 因为受孕期间不能获得充分的物质, 所以需要依靠男人。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男人会使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呢?那就是能为她和孩子最大投资的男人。来看看现代女性选择男性的标准:有房有车、有能力、个子高、头发浓密。在选择长期伴侣时, 女性在外貌和能力需要抉择的时候, 一般会舍弃外貌, 而选择能力强的男人作为自己的丈夫。因为能力强的男人能为自己提供必要的物质。
二、《婚姻法解释 (三) 》的主要内容
《婚姻法解释 (三) 》一共是十九条。其中有十三条是有关财产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 财产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是从来没有发生改变的。但为何这次的《婚姻法解释 (三) 》会引发如此之大的争议呢?人人网、各种微博、飞信、微信都有会谈论到婚解三的内容, 在法律专业网上就更不必说了。我们来看看《婚姻法解释 (三) 》的具体内容, 其第十条内容为: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 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 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 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 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 人民法院可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 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 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 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我们都知道, 在中国社会, 结婚一般都由男方购房, 而且也有“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的说法, 所以, 女方一般不会养大了姑娘嫁给了男方, 而且帮男方买好房子。当然, 这种情况在中国社会是常态。那么我们回到婚姻法解释第十条来看, 结合实际情况, 男方把房买了, 意味着, 若要离婚, 协议不成, 按法律规定这房子就是男方的, 而女方则只能拿到婚后还贷的一部分补偿。貌似很公平。但这只是用形式的公平掩盖了实质的公平。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角度看, 男孩从小就被社会赋予了坚强、能干、保护女性, 相应的游戏也为了培养这些特质, 比如男孩会玩刀弄枪。而女孩温柔体贴, 去玩洋娃娃。这种性别角色的教育, 将男孩发展为更适合去面对社会生活, 走向充满各种挫折与挑战的社会生活中的坚强男人, 而女孩则更适合“相夫教子”, 做一些柔性的工作。当然这个社会不泛那些女强人, 但毕竟是少数。我们的社会一开始便有意识地去培养男女不同的分工角色, 这里却硬生生企图用司法解释来规定所谓的男女平等。历史法学家萨维尼认为, “法律不是制定的, 而是被发现的”。而我们的这个司法解释它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及它的法理依据又是什么?
三、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分析《婚姻法解释 (三) 》
进化心理学认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人类关注的重点始终是生存和繁衍。为了生存, 我们的祖先以群居生活对抗其他物种的侵害;为了生存, 人类祖先学会了制造工具, 获取食物;直到现在, 我们不能不说自己没有为了生存而奔波, 除了少数的富二代、官二代不愁吃穿, 我们加班加点, 全职兼职、考证不还是为了生存, 为了获取更多的可以生存的资源吗?我们人类祖先在数千年的进化中形成了, 有了资源就有了生存的机会, 而这也正是我们每天奔波的心理机制。资源, 在现代社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钱, 就是财产。有了财产, 才能保证我们生存下去, 保证我们的后代延续下去。所以, 婚解三主要内容也脱离不了财产方面的问题。进化心理学更关注人类的繁衍。繁衍, 就要靠两性的结合完成。那么, 由于我们的男性祖先和女性祖先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同的适应问题, 所以他们进化出了不同的心理来应对这些问题。根据进化心理学, 我们现代人的心理是复演人类祖先的心理, 并且是成功地在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保留下的心理。在这里我们主要说到婚姻法的司法解释, 故此, 我们就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择偶的心理, 这里主要谈长期的择偶策略。因为结婚的最初愿望是希望两个异性男女能白头偕老, 共度一生。男性的择偶策略:男性在长期择偶策略中, 最关注的是性的繁衍价值,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喜欢选择年轻貌美的女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男人从古至今一直喜欢美貌的女人, 进化心理学认为, 年轻貌美的女性首先是因为年轻, 而年轻则意味着生育能力旺盛, 其次再看看那些美貌的标准:适当的腰臀比例、匀称的身材。从进化心理学来讲, 人体由细胞分裂生长而来, 假设细胞分裂的每一次都很完美, 那么就会形成一个身体每个部位都对称而均衡的人。所以, 对称就是优势的基因, 这种结果意味着对称的人更加完善, 同时也具备很好的繁衍生存能力。但是身体的对称性会受到环境和基因变异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显示, 具有对称体态的女性比身体不对称的女性有更高的怀孕概率。所以, 如果男性选择体态对称的女性作为配偶并与之繁衍后代, 那么其后代身体具有对称性的概率就要大得多。这样的后代抗压能力更强, 更容易生存下去。而好的腰臀比例意味着脂肪分布适当, 而经常患病的女性会改变身体的脂肪分布, 使这些女性不能维持满意的腰臀比例, 另外年轻的女性一般脂肪分布较好, 但随着年龄增长, 腰会越来越粗。所以男性在寻找好身材的女性, 其实潜在的心理意识是在寻找具有高生殖能力的女性。其他的特征, 如皮肤光洁, 具有一头光泽的秀发, 具有饱满的嘴唇, 分析潜在的因素, 都是因为具备这些特征的女性更年轻健康从而拥有更好的生育能力。所以男性爱美女的另外含义就是在追求女性的高生育潜力。我们再来看看女性的择偶标准:一般来讲男性择偶更注重的是女性的外貌, 而女性择偶注重的是男性的地位及拥有资源的多少。调查发现, 男性的经济条件及对投资资源的重视是大多数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不同女性选择伴侣的标准各异, 但是都离不开对资源的要求。如, 我们所熟知的“有房有车”就是对资源的要求。当然, 女性还会要求男性要较高的受教育水平, 工作能力强, 及要求男性具备坚毅、吃苦、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分析这些特征, 其实也是对资源的要求, 因为具备这些特征的男性具有获取资源的潜在能力。研究发现, 在人类社会早期, 由于女性在怀孕和抚养后代过程中, 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和子女的能力减弱, 所以, 她们需要将来的配偶能提供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因此, 拥有资源的男性更有可能被选中作配偶。这种心理得到了进化, 一直到现代女性的身上也体现并应用着。为了进行繁衍, 男性和女性的投资风险是不一样的。对于男性来说, 他短短几分钟的性行为就有可能获得一个后代, 就有可能将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而女性则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去怀孕, 并且在这期间, 不能再和别的男性有怀孕的可能, 并且女性还要抚育自己的孩子很长时间。所以, 她为了让自己和孩子生存下去, 就必须关注哪个异性可以为她提供资源并可以守护自己和孩子。这些差异, 就形成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择偶策略。进化论认为, 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都受进化规律制约, 都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演化而成的。而进化心理学假设是, 人类祖先在很长的进化过程中, 为了生存下来,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心理机制。就如男女不同的择偶策略, 也是进化的结果。但是, 我们再来看我们的《婚姻法解释 (三) 》的大多数条款, 披着公平正义的面纱, 而实质上, 违背了人类数万年的进化规律。虽然上面没有直接写着男方或女方, 但是我们中国社会习俗认可都知道男方买房娶妻的事实。如果不知道, 网络上也不会有着“《婚姻法解释 (三) 》让丈夫变成了房东”, 也就是说, 女性结婚后, 实质上也只是个房客, 从资源角度来讲, 房子是他们最大的资源, 但是却和女方无关。进化心理学我们人类的女性祖先进化来的这种择偶心理, 在今天不再适应, 那么《婚姻法解释 (三) 》引发的这种热议是对千百年来人类进化而来的心理的一种逆反。人类不晓得该如何面对这种事实, 因为人类祖先成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不再适应于这一情况。
基于上述论述, 我认为《婚姻法解释 (三) 》的内容应予以修订, 因为从社会大环境下观看, 女性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面对这样子的法律解释出台, 女性的根本权利不能得到维护。下面以这个例子予以解释:甲男与乙女结婚, 房子是婚前由男方按揭, 付了首付, 婚后甲乙两人共同还贷二十年 (房子比较大) 。这时甲男提出离婚。那么按照婚解三, 协议不成, 房子的产权属甲男。乙女只能得到共同还贷的一部分赔偿。假如现在甲男42岁, 乙女40岁。《黄帝内经》中有研究男女周期, 认为“女七男八”, 女人到了7个7年的周期, 也就是49岁, 就基本发展完了, 而男人, 要到8个8年的周期, 也就是64岁, 才会感到力不从心。那么由进化心理学男性的择偶心理机制来看, 这时候离婚了的女人几乎不会被选中当配偶, 因为她的生育能力已经丧失。而这时候的男性, 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财富、地位, 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beauty for status”规则, 他寻找一位年轻貌美的概率则很大。所以, 婚解三的第十条是不是应考虑一下结婚的年限呢?因为结婚的时间越久, 女性生理资源损耗就越多。同理, 对于《婚姻法解释 (三) 》的第六条规定的内容, 由于赠予合同是无偿合同, 赠予人有撤销的权利, 虽然有经公证或赠与财产转移或用于公益性的财产不得撤销三个限定条件。还是无法对女性进行很好的保护。故此, 出于真正的公平考虑, 这一条司法解释也应予以修改, 侧重保护女性的权利。比如, 人民法院应判令继续履行。
摘要:进化心理学认为男性在择偶方面注重女性的外貌身材, 其实质是关注女性的生育价值。而女性在择偶方面更多的是选择社会经济条件好的男性, 追其根源是为了保证其自己和后代能生存下去。《婚姻法解释 (三) 》主要是将结婚时双方对家庭的财产投资给予“平均化”, 而这与我们人类几千万年进化而来的心理相违背。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男女不同的择偶心理机制出发, 对现行的《婚姻法解释 (三) 》提出几点建议。
3.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 篇三
【关键词】梭罗 环境伦理学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要想经久不衰则必须拥有一种凌驾于时空的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所指向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根本问题,如人的自我认识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的处境问题(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价值问题)及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及人的根本困境问题等等”。而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则完全涵盖了这种终极关怀的所指内涵,尤其是在人的处境,人生价值意义等方面有着发人深省的论述,并且被西方誉为环境伦理文学的先驱。
一、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行为关系的科学。”环境伦理学所研究的经典问题也是摆在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人们面前最重要的道德使命:“什么是我们要做的?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子孙后代、其他国家的人们、所有生物乃至整个地球来说,我们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新世界的责任是什么?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提高大多数人的长远的、最大的福祉?”利益是牵动各个涉及者的主线。人们为了利益,罔顾自然的伦理道德,肆意改变生命的规律,从而造成了铺天盖地的地震,雪灾,洪水,冰冻,干旱,雾霾,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以及各种疾病肆虐横行……
在这种背景下,环境伦理学的经典问题成为了人类需要讨论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努力改善近来飞速发展的文明社会与自古以来不断进化的自然世界的关系过程中,我们将如何改变自己对人类美德、志向和自我实现的定义”? 关于这个问题,美国文坛巨匠梭罗用他朴实的一生阐述了自己的答案。
二、梭罗 《瓦尔登湖》的环境伦理学意义分析
1845年,梭罗独自带着一把斧子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树林里,他自建茅屋,自耕自食,并且没有停下写作,没有停下思考生命意义的脚步。“人类自己不也是大自、土地、泥土中的一部分吗?”没有什么人类高于自然之说,也没有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之说,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活着,能够享受生活的没好,不全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么,我们人类与自然不就是个整体么! 如果按照梭罗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我们作为新社会人类的一个责任就是尽可能的朴素生活:不仅要在生活上和经济上表现,最重要的是整个物质生活的简单化。他对人们所谓的“时尚”产生了怀疑,质疑那种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他呼吁人们不要因为贪图享受而破坏大自然的任何已有的平衡。“由于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摆脱掉贪婪、自私和卑辱的习惯,把土地看作财产,或者是获得财产的主要手段,风景给破坏了,农事跟我们一样变得低下,农民过着屈辱的生活。他们了解的大自然,无异于强盗所了解的那样。”他以语言为武器,形象的批判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无异于强盗似的强取豪夺,野蛮而无礼。“我要。我要!我要…”——这已经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心灵枷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为何不像梭罗所提出的那样,简单,简单些,再简单些呢!难道大自然赐予的美好不够我们心存敬畏的顶礼膜拜么?难道我们必须要用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改造来证明我们的能力么?难道必须将狐狸的尾巴围在脖子上才能显现出女人的美么?难道必须食用珍稀动物的身体才能获得我们所谓的健康,抑或是单纯为了享受么?
梭罗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环境伦理学所讨论的“人类的美德”:“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他认为金钱不是我们追逐的目标,它不是必需品,我们唯一要重视的只有自身最宝贵的财富:时间。而时间的价值,则在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了多少的精神财富,我们将自身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了哪里。用心去建立我们的精神家园吧,物质有什么用呢?去探索真理吧!在真理的国度,没有国王与平民的差别,没有富贵与贫穷的鸿沟,我们的精神世界,才是永恒。
过上简单化的生活——欲望少一点,奉献多一点;追求外在少一点,追求内心多一点;物质化的东西少一点,精神上的东西多一点,是否就不会有惨绝人寰的战争,是否就不会有雾霾的悲剧,是否就不会有自然的复仇出现了呢?答案是肯定的。空调可以开小一点,多享受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难道炙热与寒冷不是大自然賜给我们的另一种美么?
三、结语
在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的十九世纪,梭罗能够超越当时的物质条件的限制,提出了具有环境伦理学意义的思想,不仅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同时对当今社会,甚至未来人类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瓦尔登湖》中所表达的思想足够让后人们去仔细的咀嚼寻味,足够赢得后世人的反思与求索,指引着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单单从环境伦理学角度看其意义只是看到了梭罗精神体系的冰山一角。而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会越来越意识到自身思想提升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物质上经济上的增长,也会看到梭罗的确是精神的巨人——正像先人们告诉我们的那样:永恒的东西会因时光的洗礼而熠熠发光,虚无的东西则会被埋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飘渺不见踪影。
【参考文献】
[1] 邝福光 环境伦理学教程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65
[2] L. H. 牛顿 C. k.迪林汉姆 分水岭 环境伦理学的10个案例 [M] 吴晓东 翁端 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
4.从大学生的角度解读政府报告 篇四
今年的《报告》涉及民生、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内容,作为一名学习国际经济贸易的大学生,首先将目光投向的是国家经济政策,这是大学两年来新形成的习惯,尤其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数据与国际贸易政策,据此感测今年经济形势;然后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包括就业率、教育改革、国家支持产业等方面;最后对于《报告》中的政府新的改革政策,特别是使用的新的一些词汇,例如大数据时代,加上新的改革政策,这些《报告》让报告成为以后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一、贸易经济新趋势
“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扩展内陆沿边开放,让广袤大地成为对外开放的热土。”-----《报告》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路腾飞,中国已经是许多国家不可缺少的贸易贸易伙伴,在贸易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贸易大国”,但是,客观冷静地分析我国贸易的贸易特点就易得知,我国的贸易量是可观的,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也说明在放大镜下看我国的贸易经济还是存在许多的薄弱环节,这也是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绕不过去的障碍。
要在国际市场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就要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首先,自贸区的核心是自由贸易,即在这个区域之间的相关贸易管理是相对宽松的,自由化程度高。跨到这个自由贸易区,就等于走到了国际市场。因而一个地方设立自贸区,将给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辐射和聚集效应。其次,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最后,上海自贸区很可能以“一国之内”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它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优惠税收,对一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离岸金融和航运服务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会促使上海成为继伦敦、鹿特丹之后另一大转口贸易港,对我国的外贸也将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充分释放十几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报告》 网络营销是新兴产业,与之互补品是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国人口众多,藏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打造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从需求方面施策,从供给方面发力,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未来不仅是一个出行,沟通更加方便高效,物流也将是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邮政业将在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改善的基础上,实现业务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占GDP比重超过0.6%,达到国际上同期同等收入国家水平。其中快递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三番。快递业是中国经济的“黑马”,这对于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也是一个新的契机。
二、大学生就业前景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未来一年的就业率可以说和往年不相上下,2013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但2014有毕业生有727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国家采取各种政策,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个问题的本质是除了大学生学习的技能与工作所需要技能的不对称,还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我们能看到还有很多的基层工作招不到人,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让许多大学生,尤其是经管类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但是我们从数据中能看到,上海自由贸易区是增加了经济类岗位的需要,但是没有解决多少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因为作为一个国际化的贸易区,需要的是高精尖人才,大学生无论是从专业知识还是职业素养都不能达到要求,也就是说,上海自由贸易区将会是又一层的“过滤网”。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上年增长8.5%。”
对于政府的这一举措,我不持完全肯定态度。在我看来,虽然这是实行地区教育公平,让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方法,但是中国的教育的成本很大,就算是国家进行一系列的补助,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供读一个大学生仍然是不容易的,况且如今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这无形加重了家庭与学生的精神负担。再者,调查显示,很少的一部分的优秀农村大学生选择重返农村、建设贫困地区,很多都选择留在了大城市,所以这样的政策只是惠及贫困地区的少部分人。所以,除了这个政策,还应该加大中小学教育力度,用教育告诉他们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习惯,身心健康的成长才是关键。
三、“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
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第四代移动通信正式商用。”---《报告》在《报告》中很少能看到专门提到某一个行业,这说明《报告》紧跟时代的发展斌企鹅明确的看到时代发展的趋势---“大数据时代”。作为“90后”的大学生移动通信工具以及电子设备是不可或缺的,不过是高档与低挡之分。我们已经习惯用网络,无论是学习娱乐生活,网络正在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眼下3G还没落下帷幕,4G就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电子通信换代速度已经超过了钱包鼓起来的速度,不过越来越快的速度深的大学生的心意。所以未来网络信息更好的服务于各行各业。
5.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 篇五
班级:政教师范121 学号:1203012012 姓名:魏雪 历史上中华民族梦想的构建与破灭
政教师范121 1203012012 魏雪
【摘要】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经提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共鸣。中华民族的梦想不是现代才有的,它和历史一样古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就会造就不同的人,而他们就会有不同的梦想。中华民族的的梦想像一代人的的人出生和一代人的死亡一样,形成了,破灭了,继续重构。它生生不息,影响着五千年来华夏民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华民族 梦想 重建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经提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共鸣。其实,中国梦的说法由来已久。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出自宋末诗人郑思肖(12411318年)的诗《德枯二年岁旦二首》中的其一:“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这首诗表达的是一心梦想着要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当然,中华民族的梦想不是近现代才有的,它和历史一样古老。从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之初就有雏形,伴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华民族的梦想也在不断变化演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梦想。中华民族的的梦想像一代人的出生一代的人的死亡一样,形成了,破灭了,继续重构,生生不息,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影响着五千年来华夏民族的传承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中华民族梦
原始时代,女娲补天,有使华夏人种滋生繁衍的梦想;神农尝百草,有着使人免于饥饿贫困和疾病痛苦的梦想;黄帝有统一中原,一统华夏的梦;他们的梦虽然源于传说,但却是对历史上中华民族梦想的一种抽象与具体兼而有之的体现,他们的这些平凡而朴素的梦想影响着我们华夏民族的繁衍生存。原始社会中华民族梦想无疑都是十分具有中国民间和民生特色的梦,但却是宝贵的民族梦想之魂。
二、奴隶制社会中华民族的梦想 夏商周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夏朝的建立是中国第一次实现大一统,这次统一的实质是用血 辛向阳 《中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100732 脉传承替代禅让制。此时,国家已经出现,阶级已经形成。这时统治阶级的梦想是天命所归、天子独尊、统治万年,他们规定终身制和世袭制作为那个时代最高的天命、礼法和准则;他们说这就是天道,任何人都不得违反天命。当时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地全归王室所有,黎民百姓任其奴役宰割。但正是因为这种特权,历史上出现了夏桀、商纣、周幽这样极端腐败、实行暴政的君王。于是诸侯群起,争夺霸权,“治国平天下”成了那个时代最紧急、最迫切的政治课题。为了探索“治国平天下”的方法,“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格局就在华夏大地上应时出现、应运而生,一时间产生、出现了像老庄、孔孟、荀韩等众多圣哲贤能之士,对天下大事各抒己见。如果说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中国梦,那么天下大同应该是孔子的中国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则是孟轲的中国梦。他们积极推销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最终成一家之言。
三、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梦想
(一)大一统梦
自秦始皇结束春秋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起,封建制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为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也为多民族人民的融合提供了条件。秦朝灭亡后,汉朝为了休养生息,遵循黄老无为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代,迎来大一统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一套理论体系保持这大一统,董仲舒的理论便应运而生了。董仲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中国封建社会不管怎样改朝换代,儒家思想却一枚相传,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大一统。
(二)天朝之梦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作为一个大国,不可能完全断绝与外界来往;有些朝代甚至对外交往频繁。这些交往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天朝上国和文明中心自居,来者是臣服朝贡的蛮夷。但在看到交流盛况的同时,不能忘记它的思想底色是“万邦来朝”。这种关系是以儒家的华夷之辨为思想基础的。《论语·八佾》中言道:“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中也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学界公认,儒家建构的是文化民族主义。只要夷狄接受中华文明,就可以同化为诸夏的一部分。如果拒绝教化,那就永远是野蛮的夷狄。这些信条的作用是复杂的。一方面,它是最大的民族——汉族的思想融化剂,出自《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而且泽被东亚,提高了周边国家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它又是封闭的思想堡垒,使中国人丧失了多次接受外来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转型的机遇。如清乾隆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天朝上国观念经历了初步动摇、再次动摇、初步崩溃和彻底崩溃四个阶段。天朝上国观念在晚清的崩溃有其必然性:晚清自身的经济与政治条件的变化;在与外来文化发生接触中,出现了一个与原来文化完全不同的参照系统,人们由此发现了自身文化的弱点和不足;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割地赔款,造成了人们对自身文化信仰的动摇。
(三)救国图强梦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努力。其中有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导的维新救国运动、有农民阶级领导的扶清救国运动、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救国运动、有资产阶级实业派领导的实业救国运动、还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民主派尝试的思想救国。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五大救国运动中,我们不难看出:近代中国在没有民族独立的前提下,实现以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的近代化是不可能的;不论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由于自身的局限,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要实现中国人民富强文明的梦想,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总的来看,20世纪中华民族的梦想简单化、条理化、明朗化、系统化了,不像以前那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统治阶级自私而狂妄的梦想居于主流地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四、社会主义社会中华民族的梦想
(一)独立之梦
3543 张立胜 《试论天朝上国观念在晚清的崩溃》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第1471 } 1470页
辛向阳 《中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100732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因为,“无论是当时的国民党,还是其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给人民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中国产党成立后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踊姗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先后领导了土地革命,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后来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复兴之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口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将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更不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无动于衷。在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入侵下随之而兴的,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唤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提出。
总书记的话可以看出,中国梦是复兴的梦、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强国的梦、中国梦是富民的梦、中国梦是创新的梦、中国梦是攻坚的梦、中国梦是奋斗的梦、中国梦是出彩的梦。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开始,为了中 6
67《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人民日报》1981年6月27日
李捷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2013年1月4日《光明口报》17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81年6月27日
李捷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2013年1月4日《光明口报》17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汪金友 《十解“中国梦”》 [N] 人民公安报,2013-328.汪金友 《十解“中国梦”》 [N] 人民公安报,2013-328.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并把改革引向深入;大力发展高科技,走科教兴国之路;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搞好惠民工程建设;健全民主与法制,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人人都有梦想,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奢望,人人都想过上辛福美满、殷实富裕的生活。只有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不懈努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加快步伐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多为民生事业出一把力、建言献策、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强国之梦,也才能让中华大地上成千上亿个家庭实现各自心中所追求的梦想。【参考文献】
6.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 篇六
【摘 要】FTA 以及 WTO/GATT 等世界贸易体系,均是以合约的形式产生和发展形成的。文章从合约的一般性质出发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国内状况,得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结论。从另一个角度对 WTO/GATT 框架体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及当今国际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解读。
【关键词】WTO/GATT;FTA;承诺的方法;不完全合约理论
当前对贸易协定理论的经济学研究均与博弈论的方法结合,主要有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是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认为一国贸易政策制定是为了改善其贸易的外部条件,而根据贸易条件的外部性理论,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通常会使得他国的贸易条件变差。因此,各国在制定单边贸易政策的过程中,会陷入囚徒困境的。贸易协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各国摆脱这样的一种囚徒困境,主要有经济学方法和政治 - 经济的方法。另一个分支则是从合约的性质出发,认为无论是政府之间的博弈和政府与国内的私人部门博弈的过程中,双方均无从得知对方对于贸易政策的执行,以及之后贸易协定可能的改变等有关的信息,主要有承诺的方法和不完全合约理论。
一、承诺的方法
承诺的方法认为贸易协定是一种增强信誉的途径,主要研究政府与国内部门之间的博弈。在博弈过程中,政府选择贸易政策,国内各部门则做出相应的生产或投资决策,而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如果随意性太大,就会出现信誉问题。政府是在生产者的决策做出之后才制定其贸易政策,而此时政府会认为其关税选择只会影响消费者决策,这就造成了政府事前和事后关税选择偏好的区别。而当生产者理解政府的刺激意图而改变其原来的生产政策后,会改变其原来的生产政策,这种生产决策的扭曲就是贸易政策随意性的真实成本。承诺的方法实际上的区分了政府的事前偏好和均衡的事后偏好,此时,用承诺的方法来研究贸易协定的基本观点就是,政府根据事后偏好所作出的最优关税决策如果用事前的偏好来衡量,是次优的。因此,贸易协定能帮助一国政府承诺一种能更好的服从其事前真实偏好的关税选择。
麦格吉和诺德瑞古兹对承诺的方法,用效果模型做了解释。把关于贸易协定动机来源于贸易条件改善的理由剔除掉,并且允许两个部门中有一个部门能形成院外活动集团。此时,政府对国民福利和来自院外集团活动集团的捐助进行评估,而出于政治的目的组织起来的那个部门会比其在自由贸易时要大,以至于产生投资于该部门是为了获得他们的捐助所带来的保护。这就造成了对资源配置均衡的扭曲。而反过来,这种扭曲会带给政府一种承诺实施自由贸易的内在动力。因为,对于政府来说,承诺的利益在于投资的扭曲可以被事先遏制,成本是政治租金的损失。因此,政治作用的特殊成果关系到是否决定选择自由贸易的承诺,只有贸易在政府对院外活动集团而言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时是具有价值的。承诺的理论还可以用松山(Matsuyama)模型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如果一个行业的投资高于足以降低其成本的时候,政府就可能会设法消除对这一行业的保护。当时,私人部门此时往往会以不投资的手段,以此确保政府刺激政策的维持。而其贸易伙伴在政府不撤销保护政策时,往往会采取报复手段。因此,政府基于此种考虑,往往会在投资没有开始时偏向于自由化,而这种选择也会使得私人部门投资决策的合理性。
二、不完全合约理论在贸易协定中的应用
贸易协定作为一种合约形式的存在,具有合约的一般性质,因此一些学者从合约的角度展开了对贸易协定的研究。首先,WTO/GATT 作为当前国际贸易体系的核心,其本身就是不完全合约(在贸易协定中既包括许多固定不变的贸易自由化承诺,又存在一些部分受限制或根本没有限制的灵活性政策工具),认为在许多领域的贸易协定,必然均有不完全合约的性质。这是由于成员国政府都是以本国利益为核心,在没有第三方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只有在违约成本大于立约成本时,贸易协定才能得到履约。因此,他们认为 WTO 协议在制定中,实际上成为了一种鼓励效率违约,并阻止非效率违约的制度。不完全合约理论认为,贸易协定从结构上看,有对合约国有刚性约定的部分,也给合约国留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政府在设定国际贸易协定时,也面临着两个困难,一方面要调整当前国内的政策,使本国在国际贸易协定中占据有利位置;另一方面要使国际贸易协定能应对未来可能现在的变化。此时,合约制定的越完美,其成本越大。这是因为完美的贸易协定需要涉及太多的细节,这就使得相关的费用,如由于合约拖延的时间造成的机会成本的增加,律师费用以及多个国家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对争议以及突发时间的处理等。因此,在应对贸易条件外部性的问题时,为控制成本,国家往往不会选择签订一个最优的贸易协定来解决问题,而是会退而求其次,签订一个次优的贸易协定。此时贸易协定或者更具有刚性的,或者是给合约国留有更多自主决策权。
三、FTA 与 WTO/GATT
FTA 之于 WTO/GATT 是一个次优的选择,两者均是以签订贸易协定的方式解决贸易条件外部性的问题,帮助各国走出单边贸易体制下的“囚徒困境”。从承诺的方法来看,政府在签订贸易政策主要考虑与国内部门的博弈。一国加入 WTO 在享受相关出口的优惠条件的同时,也必须开放国内的市场,使得国内的一些产业会面临国际上的相关产业的冲击。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国),会最大限度的利用例外条款,对国内的一些部门提供优惠的政策,以保护和支持国内经济的发展。
这些措施在开放的初级阶段,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受到保护的产业通常也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受到保护的产业发展到不需要保护政策到时候,这些产业却已经形成了足够强大的场外利益集团,干预政府的政策,使得政府无法取消对其的优惠政策。显然,此时就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垄断造成的国内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同时也会对国际贸易的平衡产生不良影响(贸易失衡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贸易纠纷)。因此,从承诺的方法可以得出,政府是偏向于选择自由贸易政策,以避免上述出现的情况。而当政府决定参与区域自由贸易组织时,政府可以选择与本国产业结构互补或者不相冲同的国家或者地区签订贸易协定,那么政府就可以尽量减少本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而且可以利用加入 FTA 的契机,推动国内经济政策的改革,改善国内经济的运行状况。以上论述说明了为什么当前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发展迅速而多哈会谈进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原因。那么从不完全合约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不完全合约理论从贸易协定签订的成本以及违约成本的角度来解读贸易协定。从这个角度来看,WTO/GATT 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下,为节约谈判成本,达成的协定均给予协定签订国很大的自主权(例外条款),这种形式的贸易协定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贸易条件均发生较大的改变的情况以至于政府违约收益高于遵守约定时的收益,参与国会越来越多的使用例外条款甚至违约,这就使得最初达成的协定逐渐失去约束性,为了使得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有效,必须进行第二轮的谈判,达成一个新的贸易协定。但是随着参与 WTO 的国家逐渐增多,以及贸易量以及贸易的方式日渐丰富,贸易协定所需要涉及到了内容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为达成一个有效的贸易协定的成本是巨大的。当前多哈会谈进展缓慢,其原因就在由此。
但是对于 FTA,参与国家的数量较少,而且签订国可以有选择行的与特定国家和区域签订 FTA,这就使得签订有效的贸易协定的成本较低,因此能相对容易的达成贸易协定,并且在日后对贸易协定再谈判时,面对的困难也较小。
7.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 篇七
理查德·威尔伯评价:爱伦·坡在心理方面的研究, 那些心智之间的相互转变, 以及那些心智可能蕴含的含义以及内涵, 配合他对梦幻结构的运用, 以及他字斟句酌的措辞, 所有这一切造就了坡的卓越成就。在《泄密的心》当中, 不再见到传统哥特式小说中的古堡和特殊的背景, 而只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卧室。在他的小说里, 完全靠人物的心理纠结变换来抓取读者的眼球。他的小说刻画了很多变态的人物心理, 暗示了脱离正轨, 疯狂变态的心理可能就隐藏于我们的内心。
一、《泄密的心》简介
小说开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沉醉于自我的内心世界而无法自拔的恶人, 他满足于自己的想象, 将行凶的过程一遍又一遍地推导, 将细节品味了一次又一次, 被心理邪恶的一面所说服。他亢奋的心情急不可待地想向世人宣布自己即将实施的伟大计划, 整部小说完全是主人公自己的世界, 他在喃喃自语, 自导自演, 其他一切都是他的道具。被杀的老人拥有一双秃鹫般犀利的双眼, 仿佛看透了他一般, 因此他恨那双眼睛, 也恐惧那双眼睛发出的目光, 他觉得只有消灭它才可以让自己安心。他内心挣扎了七天, 偷偷进入了老人的房间七次, 直到第八次付诸了实际行动。而正是这双眼睛让他内心有了诉说的欲望, 当他将老人毁尸灭迹之后, 他仿佛还听到了老人的心跳声, 这让他的内心狂躁不安, 催促着他告知世人他所做的一切, 最终他向警察“泄密”了。
二、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读
整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诡异, 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 在不断进行内心挣扎, 陶醉于内心世界的享受。他变态的心理以及挣扎的过程吸引着读音, 整个厮杀与紧张的氛围完全来自于他的内心世界。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来讲, 所有的人都会存在心理冲突, 而这正是一些人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原因。分析可见, 精神分裂的主人公有一定的关系密切恐惧感, 并缺乏自我安全感。
1关系密切恐惧感
对于前者的分析, 在于主人公说他想要杀死老人, 但是他从未恨过老人, 因为老人既没有冤枉他, 也没有侮辱他, 并且他非常地热爱老人。因此可以认为他想要杀害老人是想要摆脱这种亲密的关系, 而老人犀利的鹰眼仿佛看透了他的内心, 于是他除了杀害老人毁尸灭迹之外, 别无他法。
2缺乏自我安全感
缺乏自我安全感在心理学中表示对自我的认识不够, 不信任自己, 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事情, 于是周围人的行为也会影响他, 别人的想法、行动都会让他们不自在, 胡思乱想, 觉得别人对自己没安好心, 最终引发犯罪。主人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 他只是想平复自己内心的不自在, 让狂躁的内心安静下来, 不让那双犀利的眼睛注视自己, 想要消除恐惧的来源。这种对自我没有安全感的心理刺激主人公杀害了无辜的老人。
3非理性角度解读
理性是正常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理智看待, 运用正常的思维生活。而非理性就是抛弃理智, 完全依赖自己的感觉、幻想进行思考, 进而导致变态的行为。主人公失去了理性, 但是他却不断证明自己的正常的, 喃喃自语着一切他所认为的事实。他幻想着老人犀利的眼睛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他认为那双眼睛非常可怕, 对他很不利, 他想要摆脱这种自己幻想出来的危险, 杀害了老人。但是最终他还是难逃内心的折磨, 听到老人的心跳声在不断响起, 无法得到正在的安宁。
4作者背景的角度解读
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也是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反应。爱伦·坡生平命运多舛, 遭遇亲生父亲的遗弃, 亲生母亲的过早离世, 而养父又对自己非常不好, 仅有的一些亲友又先后逝世, 这些让爱伦·坡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也对他后期的文学创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 我们清晰地可以感受到爱伦·坡的影子, 体会到爱伦·坡悲愤绝望的内心世界。
主人公这种不理性的心态肯定不是天生而来, 悲惨的过往经历让其内心不断煎熬, 外界的任何一个不平常的东西、行为都会触动他敏感的神经。爱伦·坡的创作也是源于生活的触动, 一个小小的心理活动都会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不同于主人公的变态心理与过激行为, 爱伦·坡将敏感的内心投入了文字的世界, 通过对文字的书写释放内心的狂躁。
主人公的内心反映了作者的内心, 沉浸于小说情节的描述过程中, 探测到作者讲述这个故事时的心理, 不是苦思冥想的情节, 而是内心的真实写照。作者无法控制的心情, 在小说中得以体现, 当最终“泄密”的时候, 主人公达到目的了, 他逃脱了犀利的鹰眼, 也将自己的“大作”告知了世人, 而作者也长舒一口气, 终于结束了, 好像经历完一场精神风暴, 终于可以休息了。
三、结语
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 空前的写作手法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犹如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撕裂陈列在读者的面前。《泄密的心》作为爱伦·坡的一部典型作品,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内心挣扎, 导致犯下恶行, 最终控制不了内心的不安, 而“泄密”的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分析的角度剖析之后, 我们深入地了解到主人公的变态心理的形成产生, 也解读到爱伦·坡本人的内心世界。
摘要: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对后世侦探小说的创造影响巨大, 他不同于之前哥特式小说的注重于传播教育内容, 而是把笔触投入于人物的内心世界, 极致地描绘扭曲的人性声音, 为读者展示一种全新的哥特式小说。本文以爱伦·坡的《泄密的心》为例,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读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式小说,心理分析,《泄密的心》
参考文献
[1]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旭炜, 王谦.从《黑猫》和《泄密的心》看爱伦坡哥特小说的美学思想[J].保定学院学报, 2012, 25 (4) :97-100.
8.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参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 儿童视角 解读教参 过程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28
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位资深的数学教师曾对我说:“要想上好数学课,一定要读透教参,因为它会告诉我们怎样教、教什么。”我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自己教学的座右铭,每一次上课前,自己都会把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看好多遍。这个习惯帮助我成功地上了好多节数学课,也使我对教参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在学校也成了一位老教师,自己也会对年轻的教师说:“要想上好数学课,一定要熟读教参。”然而,最近因执教“按不同标准分类”一课,自己对读教参的态度有了新的要求,即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教参。
“按不同标准分类”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按不同标准分类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按不同标准分类和记录、整理数据,体会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初步感受不同标准下数据分类整理的不同结果。而提出问题是这节课第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很明显,即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按不同标准分类的需要。那么,怎样来提出问题呢?
上课前,我详细解读了教参,教参中的一段话“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图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再提出‘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所以,我把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设计如下。
提问: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追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结: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物分类整理。
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没有条理,他们会这样表达“有的老师在看书,有的学生也在看书,有的老师在做游戏”,这是因为他们有条理的思维背景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没有针对性,学生会想到“他们姓什么”等非数学类问题,这样就会对后面的教学出现了干扰,因为学生并没有产生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想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按不同标准分类是一种实际的需要呢?我在教参上又读到了这样一句话“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分类标准”,我马上修改了这一教学环节。如下:
提问:图上有哪些人?(板书:教师 学生)他们分别在做什么?(板书:看书 下棋 做游戏)
再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记在作业本上。
小结: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物分类整理。你的问题是什么?选哪一个标准分类最有用?
我想,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记下来,再根据问题选择分类标准是最好的设计了,这样他们就能体会到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实际的需要了。而事实并非我想的那样,学生把问题记下来需要花几分钟时间,而且根据问题选择标准学生也有困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上遇到过多的挫折,对后面的学习就没有兴趣了。我不禁思考:“是不是我设计的问题太难了,不适合二年级的学生?”恰巧,睢宁县教育局的王保卫主任应邀到我校来指导教师上课,他听了我上的这一课后,直接指出:“教师预设的再好也没有用,课堂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感受;在守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一底线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因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他的指导下,我对这个教学环节又进行了一次新的设计。如下:
提问: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再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板书:教师 学生 看书 下棋 做游戏)
小结: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物分类整理。
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多为“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等,我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出关键词,这样既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总结,又为引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埋下伏笔。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告诉他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物分类整理。如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可以按参加不同的活动分为看书的、下棋的、做游戏的三类,还可以按性别分成男的和女的两类。”……这样设计,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很轻松,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这一个小环节的三次设计,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教材、教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因为只有学生能理解的、亲近的知识,他们才会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乐趣。
9.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篇九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黄二艳0941061031
前不久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受伤,18人步行或骑车路过,均未停下进行及时施救或叫救护车,不久医院宣布对小悦悦抢救无效。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的反思。对此,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了3场座谈会,探讨如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甚至有人建议见死不救立法。
事件发生后,18路人受到社会谴责,通过互联网上各网友的积极参与,新闻还被外国媒体报道,指责中国国民的冷漠,而“国民冷漠说”的始祖鲁迅也被大家记起并极力效仿。争相发表对冷漠国民的看法(其实不外乎就是谴责)。在此我们对此事中相关的路人来进行一场心理分析。
遭到众所矢的的路人,为什么会对一个受伤的小孩见死不救,视而不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大致不会脱离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二是小孩不是我撞的,我不负有必须救她的法律责任,在可救可不救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权衡之下选择不救。三是从这走过的人可能会救的,我装着没看见也没人知道。四是可能存在对生命漠视的情况(较少甚至可能不存在,在此只是为使分析尽量全面而作的假设)。五是这应该是他父母和肇事者的事,跟我无关。
现在我们对上述心里依次做简要分析:
存在第一种想法的人一般做事较为谨慎,考虑周详,同时也有点胆小和自私,不想惹事,怕节外生枝,自我保护心强。
第二种人重视法律规范,但较为忽视道德规范,比较注重荣誉与名分,利益心重。第三种人在生活中责任心一般不强,道德责任感也不强,做事可能总是存在侥幸心里,不能脚踏实地。
第四种,则可能是在生活中长期受到某些暴力对待,或曾受到过重大的心理或生理创伤,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生活态度消极,不过问也不关心周围事物(或者是没有能力去阻止而选择不理睬和忽视),活在自己的空间里,生人勿近。
第五种,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有相似的特点,即忽视道德规范,责任心也不强,但是非观念分的很清楚,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该是谁的责任就该谁担负起来,旁人没必要参合进去,这种人在生活中比较冷漠。
10.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 篇十
摘要:从经济学角度看,高职示范校建设的目的在于带动当地经济、拉动其他高职院校发展,发挥扩散效应,强调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突出专业群建设。从经济学视角,有助于理解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目的及建设标准,正确处理“示范校”与“非示范校”建设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扩散效应;工学结合;专业集群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意在通过示范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领全国11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动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建设必须符合教育经济学中的某些规律,而且国家对其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其建设理论也是源于经济学中某些理论。
一、从经济学角度解读“高职示范校建设”的相关政策与理论
(一)高职示范校建设目的――“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源于发展经济学。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在地理上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在地域上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的地区称为“增长极”。通过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带动周边更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增长极”的正面效应,也称之为“扩散效应”。高职示范校建设就是要先建立一批示范校,让他们成为区域高职教育和经济的“增长极”,然后通过对这些院校成功经验的推广、资源的共享来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水平,同时通过示范院校的建设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拉动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正如周济部长所说的要“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这就是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扩散效应”。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征――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做中学”(1earning by doing)思想,其核心观点是人的理性认识总是有局限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性认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深化理性认识。现实中,由于目前企业的技术引进普遍超前于学校的教学内容,所以学习相关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来补充校内理论教学的不足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学习,学生会很快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为以后快速适应企业的需要提供保证。因此,我们在“工学结合”模式中一定要理解其核心思想,不能受传统的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的约束。传统“2+1”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学生顶岗实习,而“工学结合”模式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延续,学生在企业是边学边工作,因此不仅应该有顶岗的机会,而且还应该选择企业部分骨干员工对我们的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并籍此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模式。
(三)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专业群建设”
专业集群也是示范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来源于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进行产业集群建设的直接经济效用则表现为范围经济和协同效用。所谓范围经济,就是通过扩大业务范围来缩小成本,直接减少群内的交易费用,这个和规模经济是有明显区别的;而协同效用就是通过发挥集群中核心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辐射作用来帮助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专业集群建设时,一定要把握以下原则:专业集群中,参与集群建设的专业之间,有没有共享资源,从而实现范围经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专业集群中,作为龙头的核心专业是否具备辐射其他专业的核心能力,并籍此实现协同效用。
二、从经济学角度认识“高职示范校建设”计划的意义
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教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最终也是降低办学成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出最大化”。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认识“高职示范校建设”计划的核心思想,有利于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要求,从而实现国家推行这项计划的目的。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示范校建设计划的目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国家推行这项计划最根本的`目的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此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高质量的人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能拉动人才的需求。所以高职示范校建设,不是投资的示范,而是理念、改革和管理的示范。
(二)深刻理解示范校建设的标准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一种优化分析的方法,包括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示范校建设标准的问题,我们可以牢牢把握示范校的核心思想――“教育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并且通过会计以及管理的方法来评价示范校建设前后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有利于正确处理“示范校”与“非示范校”建设问题
正如前面所提出的,示范校的建设关键在于形成高职教育的“增长极”,进而通过这些“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来带动非示范校的发展。但是“增长极”理论明确指出“增长极”尚未达到规模之前,它主要是吸引其他地方的资本、人才和技术,这就削弱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实力,加大了区域间的差距,这是“增长极”的负面效应,即“回浪效应”。在示范校建设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国家的教育资源肯定会偏向于这些学校,“增长极”理论告诉我们在强调示范校建设的“扩散效应”的同时,还应妥善处理这个过程中的“回浪效应”。
高职国家示范校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改进的过程。正像新古典派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所定义的创新――“创造性的毁灭”一样,高职示范校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胆地改革,同时更需要建设者深刻理解与把握这项工程的核心思想与精髓,严格把握教育经济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设规则,从而实现国家提出这项计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云.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解读与评审过程[J].大学・研究与评价,,(4)。
[2]王志勇.打造精品凝练特色跻身示范追求卓越[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金潇明,李树德,文益民.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及特征探析C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贺修炎.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6).
[5]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述评[J].南开经济研究,,(1).
[6]夏晓峰,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推荐阅读:
死亡实验电影心理学角度观后感09-11
心理学家解读郭美美炫富心理10-11
解读心理养生怎么做06-30
幸福从心理养生中来随笔07-29
心理健康课青春期爱情09-27
本科心理学论文06-15
心理学论文选题08-01
护理心理学论文09-29
政治心理学论文10-23
设计心理学最终论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