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里的乞丐的经典散文

2024-09-14

巷子里的乞丐的经典散文(共10篇)

1.巷子里的乞丐的经典散文 篇一

童年,是每个人最美好的时期,如果有一天能够回到过去,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能够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吧,近来总是想起我的童年。

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一条小巷子里度过的。

那条巷子并不是很宽敞。路面全是用青石砖铺成的,铺得井井有条,所以给人很古朴的感觉。墙面被粉刷得很白,颜色很单调,也显得空洞。一整天,巷子里除了住户人家出行,就再没别的动静。

但不久,一群孩子搬到了这条巷子里,从此,他们打破了整个巷子的宁静,而整条巷子也变得活泼起来,热闹起来。他们时不时地聚在一起做游戏。看到如此有趣的场面,幼小的我必然耐不住性子,也加入他们的行列。

跳房子是个很好玩的游戏。孩子们找来五颜六色的粉笔,橙色与白色的砖头碎片,仔仔细细地在地上画方格,而这方格却是方方正正的,难不成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要不然,怎会有如此精湛的画功!这时,巷子不再是单调的白色和青色,而是被心灵手巧的孩子们绘得绚丽缤纷。跳房子很简单,一个格子时,双脚夹紧踩在上面跳过去,而两个格子时,就叉开双脚跳过去。虽说着简单,但是若用极快的速度跳过去是很难的。大家一个一个排着队,顺序井然,跳过去的便高兴地喊一声:“我赢咯!”失败了的也不灰心,反而不服气地说:“下一次肯定能跳过去。”就这样,他们像一群活泼的小兔子般,不厌其烦地来回跳。而他们也常常是沐浴着夕阳回家,但似乎总是没有玩够。

而最有趣的还应属捉迷藏。巷子很长,转弯处很多,使游戏极富挑战性。抓的人先要在巷口闭眼20秒,而我们则就在那短短的时间里去躲藏。看看吧,别人的车下,电线杆后,围墙的另一边,别人的家里面,几乎都有人藏着。每当“猎手”靠近时,我们这些“猎物”都会屏住呼吸,面面相觑,并彼此做出不要说话的动作,但还互相轻轻哼了声“嘘……”,提示对方不要出声。脚步声消失了,我们轻轻呼了口气,可是突然,脚步声又折转回来,我们立即就又紧张起来。被抓到的一群人总是很失望,以为自己会像一个救世英雄般留到最后。可到了下一局,大家又找回了自己的信心和警惕心……

孩子们慢慢长大了,一个一个搬到了别的地方上学去了。而原来巷子的那片欢声笑语也早已不见了踪影,巷子又安静了起来。

无意间,路过小巷,却发现又有一群孩子在那里游戏,巷子又活泼起来了,一如童年时,我至爱的宝地。

2.以巷子里的老人为题的作文 篇二

每当我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常常会想起老家的山水风光,更会想起那条狭窄小巷,想起那狭小潮湿巷子里曾经独居的老人……

老人已经年过古稀,但身子看起来却很健康。平时喜欢蹲在门口抽旱烟,稀疏的头发已经花白,眼角旁爬满鱼尾纹,整个人挺干瘦,弓着腰,夏天穿着洗得发黄的背心,冬天也就套件颜色已经褪色到不能再褪的外套。起居的房子虽不大,但也算是那老屋子里较大的房间了。妻子秀英病逝之后就一直自己生活,儿子孙女就过年过节偶尔回来片刻。不过他也常说笑:“有时倒还挺想秀英那唠叨的,现耳朵清净太久了,都不习惯了。”虽然老人节俭,不过却是个热心肠,哪家有什么困难,都会去帮个忙,干起事来也毫不含糊。

那时候,父母带我去探访老人。老人有一双粗糙的.手,满手皱纹,厚厚的茧,觉得十分吓人,让我感到他是不好相处的人。但是我错了,因为经不住那干燥手中拿着闪闪糖果的诱惑,当糖果在我口中甜蜜地融化,我也改变了对老人的第一印象。之后便常常去老人那陪他,其实就是借机会讨糖。拿到糖后听老人讲过去的事,不知不觉度过一下午,直到母亲叫我回家,我才恋恋不舍忍住嘴馋和老人的故事回家。身后老人露出慈祥的笑容,挥手告别,然后一个人默默转过身进屋。让人说不出的沧桑和孤独。

有一次我吃掉了老人整整一小罐糖,母亲知道了,责备了一顿,并告诫我那些糖是老人留给他孙女吃的,我感到深深歉意。第二天便按母亲要求用零花钱去杂货店买了罐糖送给老人,老人不但没收,还说那罐糖就是给你吃的。我高兴极了,连忙打开糖罐拿出几颗和老人分享,老人开心地笑着拿在手里,看我吃完了又全部给回我吃。听着老人讲着以前的事情,我也咯咯地笑了。

老人又准备卷烟抽,看到我盯着烟,他问我知不知道为什么抽烟么?我摇头。他苦笑,不语。老人有时倒也奇怪,讲完以前的故事后,常常沉默着。

中秋节,老人的家人们回来了。也是他的孙女生日,邀请我们一起参加。这天老人特别高兴,从老柜子下面拿出来一瓶酒,并给大家都倒了点,大家也都很欢快。这时他儿子说,老人下周要搬去城里一起住。老人顿时沉静下来,慢慢的但很清晰的声音说:“搬什么搬,我在这挺好的,你妈还在这呢!”就这样,老人的一句话,大家安静下来沉闷地吃完饭。老人的儿子只能拜托我们照看好老人。

后来,听爸爸说,其实老人有时也希望和儿子孙女们一起住,一个人也会孤单。抽旱烟也是从结婚带到现在的***惯,她妻子还在的时候老唠叨他抽烟……听完后,我顿时明白了。

3.深山里的童趣经典散文 篇三

流年似水,过千山,涉万水,沿途风景匆匆而来,又悠悠而去,渐渐的都成过眼烟云。惟有那童年的往事,就象一页页散发着墨香的诗书,在我的心中不时地翻着,荡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而藏在深山里的童趣,就像家乡醇馥幽郁的千年湘西老酒,偶尔抿一口,迷香醉人的琼浆玉露,便消融了我那一路的疲惫。

处在雪峰山深处的家乡,四周青山环抱,一条潺潺的溪水常年清澈透底。春天里的家乡,犹如花的盛会,山坡上的拾梨花,杜鹃花争相斗艳,房前屋后的梨花,桃花就像一个个娉婷的女子,惊艳了烟雨朦胧的村巷。地里的油菜花一片片倾情怒放,宛如烂漫的金色海洋。

我赶着自己家里的十二只羊,和几个邻居家里也养着羊的小伙伴一起去山上放羊,山上开满了一丛丛各色各样的花,有鲜红欲滴的杜鹃,白如绸缎的拾黎花,形如腊梅的紫色刺蛊花,黄灿灿的迎春花;我们手拿着细棍子,赶着一群山羊,慢悠悠地走进云雾缠绕的谷雨坡。春天里的谷雨坡不仅繁花似锦,更有美味的山珍。汁多鲜甜的嫣红草泡是我们最爱吃的,在草丛里,在田坎上,我摘下几颗草泡就丢进嘴里,嘴角不时溢出鲜红的草泡汁;山坡上有几丛三月泡树,长着刺的树枝挂满了谈红的三月泡,含在嘴里,甜中略有一点酸味,我和小伙伴争先恐后的冲向山坡,谁先到,谁就可以摘到最大的三月泡,并且在后面的人就负责吆喝山上的羊,不要让羊跑得太远。谷雨坡的山沟里有一口泉水,泉水流经的的地方有一片水竹丛,我们钻进竹丛,窸窸窣窣的寻找鲜嫩的水竹笋,一会儿互相喊着“这里有好多哦,咦,那里还多一些”,竹笋多得扯都扯不赢,等到都钻出水竹丛,每人手里都拿着用细竹条困着两大捆笋子,看来今晚又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水竹笋子炒肉。

老家的小学堂是原先村里的庵堂改成的,据长辈人说,解放以后,一些旧习俗都被禁止,因而庵堂就没有什么香火,被村里人改修成学校。我高兴地背着母亲亲手缝的新书包,开始了人生的追梦。那时的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有时老师也教我们唱歌,但大部分时间是安排劳动,如给村集体摘茶叶,木姜籽,捡油茶籽,因而课余时间较多。记得那时候,大一点的小孩子都喜欢爬学校操坪里的竹竿,是一种两边用大木头固定,上面横着的木头挫几个孔,把细长的竹竿串过那个孔而固定起来的游乐器具。山里的孩子都象猴子一样敏捷,“嗖”“嗖”快的.很,谁爬的快,谁就是孩子王,其他孩子都听他的。小一点的小孩子就拿出自己的木陀螺,有胖矮的,有瘦高的。再把棕树叶撕成细丝梆到一条木棍上,制成一根粽叶鞭子。挥着棕鞭,“叭”“叭”地用力抽着木陀螺;互相对碰着,谁的被碰倒了,谁就输了。输了的说不定晚上就吵着,要自己的父亲削个更大更好的,第二天就会很神气的拿出自己的新陀螺,继续着无忧而快乐的童年。

村子周围的山上秋叶渐红,稻田里忙碌着收割稻子的村民。我背着竹篓子,跟着打禾的村民去捡禾线。那时还是集体生产队,劳累一年的村民把无偿上交的国家粮任务交足后,有时候还不够自己吃。这时我们小孩就跟着大人来捡点禾线,大人们看着弱小的我们,就会经常故意掉几根禾线,引得我们几个小伙伴都围着他们团团转,不一会而就都捡了满满的一篓子禾线,每个小孩的脸上都露出稚气的笑容。捡满了禾线,几个人又会在稻田里,找孔洞,那里面有泥鳅,还有黄鳝,胆子小的,还不敢抓黄鳝。有时不要多久,一人就能抓到十多条泥鳅,那可是一盘喷香香的下饭菜。

秋天里的山上,也是小时候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在放羊和砍柴火的时候,可以找野果吃。板栗,是一种野生的细板栗,有中指大一颗的,虽然板栗球刺人,但我们都有办法,用刀子,石头砸,取出刺球里面的板栗还是很快。野生猕猴桃,老家又叫藤力果,个小,酸甜味道浓,吃一颗,嘴留余香很久,至今似乎很难吃得到那么味道浓的猕猴桃。枞菌,又叫寒菌,老家又喊田花菇,味鲜,无论炒辣椒,还是打汤,味道鲜美,是真真的山珍,其生长环境非常挑剔,路边都没有,必须是深山老林,且只有秋天雨雾天才有,采摘时间也就一个月左右。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果,酸的,甜的,涩的,粉的,树上的,土里面的,只要你想吃,山上到处都有。大山就好像一个儿童乐园,不但赐予我们无数的美味,还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节日,而在我的童年印象里,除了焦香的法饼和香喷噴的葱姜鸭外,那更是我们小伙伴大显身手的节日。我们这里有个风俗,八月中秋,小孩可以乱“偷”东西。地里的花生,菜园里的玉米,凉薯,田埂上的木蓿篙篙;树上的金秋梨,柿话,中秋的晚上随小孩怎么“偷”吃,主人都不会骂你。记得我有一次去“偷”九阿公的梨子,被他看见了,只喊我慢一点,不要摔倒,还帮我摘了几个拿回家,淳朴的民风在我幼小心里烙上了深深的痕迹。当我满载而归时,几个兄弟早回到家里了,都跟父母一起坐在禾堂里赏月。仰望天上,那月宫里被吴刚砍了几千年的丹桂还是那么郁郁葱葱,耳边又响起了母亲经常哼唱的童谣:“三十夜,大月亮,有人偷我家的茄子样,聋子听见园门响,瞎子看见有人跑,哑巴喊着瘸子就去追......”

又过年了,这是山村里小孩一年以来最盼望的节日。杀年猪,打几桌年豆腐,冲年糍粑,都是过年必备的年货;村集体鱼塘的鱼在哗哗地跳跃着,大人们忙着抓鱼,我们小孩就站在塘边看热闹,胆子大一点的,则拿着一根竹棍夹着一半片蚌壳,捡着那些永远长不大的苦憋式鱼。年味渐渐变浓,没有压岁钱,没有电视,更不要说春晚,坐在敞开的灶屋的火坑边,闻着香喷喷的年锅,一家人其乐融融;等小孩睡觉了,母亲就会把给每个小孩所做的新衣裳放在床边,有时还会放几颗糖;新年第一天,穿上崭新的衣裳,都甭提有多高兴,走在村里,格外神气。

舞断颈龙灯是老家历史最悠久的新春文化活动之一,但小孩子也有自己专有的龙灯可舞,那就是老家独特的的香棍灯,又叫草把灯。用稻草做成一节节的灯身,每节用草绳相连,稻草上面插满了燃着的香,香就是敬菩萨用的那种香,有乐队,有报信的铜锣。正月的晚上,十几个小孩舞着插满了燃起的香龙灯,进到各家的堂屋里,给乡亲们送上新年的祝福,笑容满面的村民都递上准备好的糍粑和糖果,有时还会有红包。如果到外村去舞,则会提前给外村报信。舞灯队里面,还有一个专门讲祝福话的人,每到一家,都要由他大声地说,其他人则高声附和着,说得主人心里乐呵呵的,那么主人家就会送很多东西,如糍粑,糖果和红包一类的。也许,物质丰富的今天,这似乎不算什么,但那种快乐,那种过年的趣味,是很难再找得到的。

4.时光村落里的往事经典散文 篇四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我要补充说:在乡村中,时间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岁月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字。

在城市里,光阴是停滞的。城市没有季节,它的春天没有融雪和归来的候鸟,秋天没有落叶和收割的庄稼。只有敏感到时光流逝的人才有往事,可是,城里人整年被各种建筑物包围着,他对季节变化和岁月交替会有什么敏锐的感觉呢?

何况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活得愈来愈匆忙,哪里有工夫去注意草木发芽、树叶飘落这种小事!哪里有闲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钱和花钱。沉思未免奢侈,回味往事简直是浪费。一个古怪的矛盾: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真短。怎么会不短呢?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

5.老宅里的中秋节的经典散文 篇五

蟋蟀声稀,桂香渐浓,说明了岁月的脚步已经迈入了真正的秋天。

又是一年一度的月满中秋时,节日的氛围浓了江南,也浓了我的心海。望着蓝天云中月,细数流年月中水,情不自禁,情不自禁地回眸一眼那岁月深处的时光码头,月光最柔最美的还是在童年的中秋时节。

童年的中秋节,有着记忆里最香的那碗大米饭。前河口原是一个沿海盐碱滩涂之地,一直种植着高粱、玉米等旱作物,到了我七岁那年才开始种植水稻。老队长刻意安排一种叫着珍珠尔的水稻种,虽然相对产量较低,但它成熟得早,赶在中秋节的前几日就金谷飘香,恰恰不迟不早地舞上中秋节那天的餐桌上。无怪有着珍珠的美名,不仅每粒饭晶莹剔透,而且绵甜可口,老远就闻到诱人的香味。也因为我爱上了那碗大米饭,冥冥之中的那双手也把我送进并流连在江南的鱼米之乡。

在家乡港城,自古中秋节就有着团圆节的说法。农事再忙,生产队也会安排一天的休息时间,孩童们又恰逢秋假(那是农村的中小学都有一个十五天的秋季假期),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早早调休,大包小裹地回家过节。所以,前河口从大清早就会喧闹起来,家家户户都在忙活着。

清淡的早餐一过,主妇们就会烧上一些开水,准备去杀扣在笼子里的大公鸡,围在一起观看的孩童,不失时机地拔下一把自己认为漂亮的鸡毛,去做毽子。家主们总是要到集上去买上几斤猪肉回来,留下一部分做上一碗肥美的红烧肉外,余下的在一阵阵乒乒乓乓的刀砧声里,剁成为肉馅,准备做肉圆和馅饼。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家老宅前后就各有一个水塘,前面的养着鱼,后面的种植着荷藕。二哥拿出炫网,一个圆弧就在鱼塘里溅起了银白的花朵,须臾的功夫,就捞起了数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中秋时分,婆娑的荷叶已经被秋拿走了神韵,七零八落地卷曲在水面,塘水也显得清凉起来,可四哥不怕,举起一瓶云山白酒,咚咚两口,一个猛子潜下去,不一会就摸上一组臂膀粗的荷藕。左邻右舍的人,在笑声中要求再来一猛子,好让他们家的餐桌上也多上一碟下酒菜。

久居灌西盐场的三哥骑车回来了,一下车就慌忙地解下一个鱼篓子,倒出了蠕动的海虾和横行的海蟹,并亲自下厨,烹饪出地地道道海滩味。大哥是一个转业军人,一直在县城工作,他总是不紧不慢地坐上公交车,在中饭前赶到。老五是一个急性子,一大早他就担起水桶,去挑满两大缸水,再拿起斧头锯子,劈上一大推柴火,准备烧饭炒菜之用。只有我和妹妹两个人没有事,蜻蜓一般地一会儿东飞飞,西躲躲,准备着午餐的大快朵颐。

母亲从天一亮就开始忙碌着,菜园中拔起一把葱,砍来几棵菜,剥皮洗净,手上的水气还没有干,就和我两个姐姐一起忙里忙外。一会儿做红烧肉,一会儿做红烧鱼,这两盘菜一般是要首先烧好,然后放在蒸笼里保温。一会儿炸肉,一会儿炸藕饼,说起藕饼吃起来好吃,可做起来远比其它菜费事,首先要选择粗大而又内孔偏细的藕,去除二头不规则的地方,再切成为半公分厚的片,再用刀从中间破开到五分之四的位置,然后塞进肉馅,再放进装着蛋清的容器里浸一下,捞起后还要让外表再沾满生粉,并迅速地放进滚开的油锅里,炸透后又要迅速捞起,摊开存放,一连串的动作,基本上是在须臾之间完成的,只有掌握好火候的人做出的藕饼,才会外酥,中脆,内香。

袅娜的炊烟刚一停下舞步,午餐就开始了。如果有客人在,一般会分为两桌就餐,没有时父亲会直接安排:将两张八仙桌并在一起,一家人总是团聚一桌就餐。酒,是午餐少不了的`,而且不会是当地的云山白酒,常常是久负盛名的洋河大曲。一贯谈笑风生的父亲,此时往往是举着酒杯,笑而不语,一会儿看一眼这个,一会儿又望一眼那个,只有我们这些儿女向他敬酒时,他才慌忙地说:“好,好好……”六儿三女,真不知道,父母为我们花费了多少精力!

尽管中午吃得十分丰美,可,家乡一直有着包团圆饼的习俗。午餐一过,母亲还没有喘口气,又开始忙碌起来,刚刚揣完面后,又开始安排三位嫂子剁菜砧肉,然后将它们在和成为馅。一旦面发好,就得迅速去包团圆饼。团圆饼广义上包括了甜馅和咸馅圆形状的饼,而从我们家乡的寓意上讲,只是中秋节晚上用来赏月的那一大八小的糖饼,才能够称为团圆饼。

由于忙碌,中秋节的晚餐,大多是食用一些馅饼和稀米粥,就在家人都在用餐的时候,母亲还独自一人继续在厨房里炕团圆饼。团圆饼的馅就是绵白糖,条件好的人家会兑进一些芝麻糊,包着外面的皮就是发酵过的面,薄薄的,几乎可以看到馅,要保证馅融饼脆,更不能够有缺损,肯定要掌握好灶膛里的火候。所以每到此时,母亲总是打发别人去吃晚饭,小心翼翼地独自操作。

一旦用过晚餐,父亲让我们将八仙桌抬到庭院里,开始了拜月赏月仪式。首先将直径最大的、象征月亮的糖饼放在八仙桌的中间,四周围放着八块小糖饼,取义于众星捧月。然后将园田果树上摘下苹果、柿子、石榴和梨子端来,摆在四个桌面,供奉月神。一家人默默地围坐着,在心里许着愿。一旦玉轮般地月亮爬上树梢时,父亲立即站起来,点上一支烟,去点燃一条长长的鞭炮和八个爆竹。只要有一家的鞭炮响起,瞬间,前河口就会沸腾起来,电光炫目,欢天喜地。

当鞭炮的声音停止后,我伸手就想去拿糖饼吃,被眼疾手快的大姐一把拉住:“这团圆饼现在是不能够吃的,谁吃了会找不到媳妇的!”为了打岔,母亲赶紧拿出用油皮纸包着的月饼,每人发上一块,迅速地将团圆饼和水果端回厨房,悬挂在气死猫的篮子里。再端来预先准备好水果摆满了桌子,于是一家人又团聚八仙桌前,在如水的月光下,说说笑笑。说笑里还少不了带来关于月亮的那些传说:玉兔拜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说起月饼,当时应该属于城里人享受的,农村的孩童一般一年就能够见到一次,因此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是一种奢侈品,当时是绝不会立即吃掉它,不仅中秋夜会枕头月饼睡觉,甚至还会收藏数日。就是开始吃了,也会先从背面开始一层一层地剥下吃,因为正面当时都模压着嫦娥或者月兔的图案,只有在外皮吃尽后,才会小心翼翼地拨下一点,含在嘴里,慢慢品味着百果的韵味,味蕾享受后,才开始咀嚼。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第二天的早餐才是真正吃团圆饼的时光,那小的糖饼往往是一人一块,而那大的则是要用刀细心分开的,要做到人人有份,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6.一个幽深的巷子散文 篇六

前言:上古造字,玉王同字,三横乃天地人,一竖乃参透天地人者。于后世之千秋万代,挨家挨户,每一户人家的中梁鼎柱,与精神上的支柱,必是我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也,也必定兴之。我坚信。

山岳浮烟染,旧城烛火灭。喃喃叹昔时,笛声喧一夜。能生活在文化底蕴这么深厚的国家,其实我们都是非常幸运与幸福的,无论是袅袅的起伏,或悠扬与婉转旋律的浓淡相宜,又都恰似一杯杯给缓缓冲开的茶,清香氤氲,浸入心扉,致使纷乱的情节与心绪瞬间便能清净。

有的时候只是我也在想,若能找一个幽深的巷子,然后开上一家茶馆,品除对自己生活的独到之处以外,也卖一些自己心怡的诗词书法,文艺摄影等一些其他名人名家,大家与高人世外,名师还有前辈的作品。

无论亦师亦友亦或伯乐。亦或是开一家书店,只须一缕阳光,与一本陈皮泛黄的书,在放着网易云里头这么些年所日积月累,又都舍不得删除与丢弃掉的歌曲。但像古龙先生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这么些年那些清雅悠然,宛如天籁,心旷神怡,皆沉醉于其中的淡若尘风亦都历历在目。

皆了然于胸,也了如指掌,环绕茶香与门第书香。琴棋有书画,文房与四宝,字里行间“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可我也还是感受到了自己非常值得的庆幸、也就是还能于这壶中!细细品读着这人世间的百味。

也能笔低清吟,一字一句,写下这俗情的一字不落,无论是像《茶道人生》里所讲: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人没走,茶就凉,那是世态炎凉。

一杯茶,佛门看的是禅,而道家看的是气,儒家则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茶就说了: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也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人即茶,茶也即人也!

而我也始终相信,生命的迹象,所到之处,会有萌生,也会有枯萎;会有悲欢,也会有落寂。生命难免就会有阴暗的死角。我们既无法像一些伟大事迹的著全‘得失知寸心,劳燕凭双飞’,字句箴言,又何不学着做你自己真正潜在的修行。

山水为伍,草木相伴,田埂作息,古镇诗情,在掬一捧清凉的水露。鸟语花香,歌赋画意,作伴红尘,潇潇洒洒,也活的像一个智者这般存在。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野心的时候;当你的信仰还撑不起你梦想的时候;当你的潜意识里,还未真正进入到你意识里的时候。勤学苦练,谦卑至上,好生修行,立德修道。人穷志不穷,山穷地不荒,你就得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至少你的心是能由此而沉淀,变得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和蔼可亲,过好自己,这一辈子。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风儿缠缠,沙儿绵绵,千古文章透世事,不劳古月清风寻觅,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里必为邻。

为人还得多么赤诚,坦荡,与知书达理,通古论今。若是一个人的书房!若是一个人学识与渊博的无边瀚海!扪心再自问,仰不愧于天,府不怍于人;无愧于问心,无愧于己,无愧于双亲父母。

7.老巷子的变迁感概散文 篇七

我终于走近了这个叫红崖村老巷子的地方。

这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庄,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距隆德县城一公里,依山傍水,东靠六盘山,西邻清凉水,清凉河穿村而过,绿树环绕。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六百多年的历史里,一辈辈的村民在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中勾画着他们美好的日子,在一茬又一茬的生老病死中延长着他们彼此的情感。不管是苦乐,也不管是悲喜,他们认命于上苍赐予的这方水土,日子虽说清苦,但也悠然自得……

然而,在多年之后的某个秋日,寒风瑟瑟,凉气袭人,一个自由摄影家悄然出现在红崖村的山顶,秋阳下的红崖村显得洁净、纯粹,当村庄一览无余得被定格在虚幻的镜头时,一种质朴、粗狂的美触动了他的意念……经过几天的考察与论证,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遗迹和文人景观深深吸引了他。

于是,百年老巷子不再宁静。也正因这个人的独特创意,使这个百年老巷子起死回生,焕发出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勃勃生机。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愚笨的人,似乎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但当慢慢靠近百年老巷子时,我有些激动。透过百年的风雨浸淋,你随时随地都能领略到这里文化的苍茫与浑厚、渊博与凝重。当然,我不是老巷子的始作俑者。老巷子以她的包容和开放,接纳着天南地北的人,让更多的人来探寻她的酣畅与凄美。

顺着百年石阶上去,拱形石门映入眼帘,顶端有一杆“酒”字旌旗随风摇曳,左侧“六盘第一村”的题字遒劲有力。通过红崖村的拱形石门,一股水流从崖面飞泻而下,这股潺潺流水就是源自红崖村的一口百年老井,艺术家用几块石头改变了它的流径,也就赋予了这口百年老井的艺术生命。

听着百年老井的潺潺流水流,在古树下解读这个老村的历史人文,耳边传来悠扬的钟声,把人们引入长达200多米的百年老巷……

一面浓缩了的文化墙,百家姓、门神、老树根、蜂窝、羊圈、毛上炕等,让我看到了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在毛上炕前,我注意到了一根木质的炕沿上有六个碗状的小窝,这是苦难岁月的积淀和再现。其实,这几个小窝就是吃饭的碗,那个年代生活窘况,聪明的村民就在炕沿上凿个坑当碗吃饭……

很奇怪的是,这倒让我想起大人们曾经议论的关于桂琴婶与孙瘸子的风流韵事——夜黑如盲人眼里的世界,院门吱的一声响,一个黑影轻盈地向孙瘸子住的毛上炕靠近,一些轻微而深远的响动后,世界变得温馨宁静如初,像屏住了呼吸一般……

当我想起这件事的时候,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仍旧是那些空洞而感人的瞬间,也就是说,许多的事都是从一个幽深的眼神切入,叠印,展开的。正如老巷子一样,因一位自由摄影家的一次意外发现,找到了千年农耕文化的灵感,才迎来了她今天的新生。

漫步在古老的石板道上,感受老巷子的乡村文明,浓厚的文化气息不断温润着我的视觉——苍劲有力的书法、细腻多姿的剪纸、雕工精细的砖雕、栩栩如生的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展示于此,技术精湛,巧夺天工,无不凝结着老巷子人的辛勤与智慧。在老巷子1号院,石磨、木犁、连枷等农具重现眼前,尽管现代文明让她们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她们的品质和精神,就像渐远的村庄一样,会永远烙在每个人的骨子里。

吃着农家菜,看着农家景,抛却了都市的喧嚣与争鸣,享受山野来风的干净与浸润,岂不惬意?这里,就是一首春的田园诗,一副秋的丰收图。

坐在凉亭内的`木凳上,看着眼前这些青瓦泥墙、飞檐翘角、茅草凉亭以及老戏台、老磨坊、老水井,无不透露着古朴与典雅;再仔细琢磨老巷子“修旧如旧”改造理念,还真的是前卫与环保。如果老巷子推到重建,不但要毁掉珍贵的历史遗迹,仅这个50多户的人家院落至少要花费300万元,而政府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费用就完成了老巷子的改造重生。

从北向南细细看去,土墙上的一句话“我在老巷子等你”让我驻足良久。尽管它是一句看似平常的商业广告语,但意境深远,让我想到了情人的如水眼眸,朋友的神情邀约,等等。从设计者的初衷看,老巷子也是一个采风、摄影和写生基地,她将等待更多的文化名流走进她,调戏她,以及宣传她。其实,生命里有很多假象恰似老巷子那般虚幻和不可捉摸,她在远处诱惑我们一点点靠近,靠近时却发现她比我们最初的所在之处更加荒凉。

然而,没有诱惑的生命又是何等的无趣与苍白?

老巷子的尽头,是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先遣团团部遗址。如今的老巷子消失了往昔的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声声。沿着红军的脚印追忆那段红色的历史,红军长征的脚步声似乎穿越时光隧道仍然在这篇古老的大地上回响,厚重而清晰。

这里,驰骋纵横着一股英雄气。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于1935年7月15日进入隆德,配合中央红军长征……

静静地倾听那段历史,我的思绪穿透缭绕的雾气,耳畔传来当年长征路上的马嘶枪鸣,细细地阅读这段秣马厉兵岁月,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浸透纸背……

8.那些年我手心里的宝经典散文 篇八

那些年我手心里的宝经典散文

在我难过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会想起你们 感谢你们还是我的依靠,你们是我最大的财富 回忆过去,多么庆幸有你们爱我 幸福的,浪漫的,一起分享 心痛的,难过的,一起悲伤 所以尽管经历了那么多,就算会伤心难过,却从不曾害怕 那些开心,那些我一辈子都不能忘的你们 我懂你们的爱,谢谢你们爱我 很久以前我未想过有这样一个你陪我一起哭 也曾感动过,吵闹过,疯狂过 多么幸运,人海中遇见你 是你让我相信,在最孤单的时候觉得不是一个人 是你形影不离连去厕所也要一起 是你在我做错事时大声骂我:傻瓜! 然后从身后紧紧抱着我,陪我一起哭;‘没事有我’!

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可以有什么说什么,不起必担心哪句说错你就会不理我 即便有时候我任性,你嘴上说着不理我,可一会彼此又一起嬉皮笑脸 都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那么我们就是万年修得姐妹情 “同舟共济”那个岁月,是我们永远的无法忘怀 如果很多年后,有人问我 你人生什么时候最快乐 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十多岁的`时候 那些有你们的日子 那时候没有责任 那时候爱情还没到来 那时候,你们是掏心掏肺 如今的难过,只要风轻云淡,就早已微不足道! 那些难过只会让你们担心,让那么好的你们担心,我又怎么舍得! 对不起亲爱的你们,最近又让你们担心了! 这是我没说过,却一直想说的话;‘有你们真的很好’!

9.一个乞丐的阅读散文随笔 篇九

今天回家,在街边的绿化带旁,我看见一个乞丐趴在地上看书。他大约十二三岁的样子,蓬头垢面,一身污垢。他之所以要趴在地上,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下肢不仅异常干瘪和扭曲,而且完全站立不起来。

我不知道他已经在这里趴多久了,我看见他的时候,他就趴在地上聚精会神的看书。他看着看着,脸上不时路出会意的笑容,显得很开心的样子。

看书看出笑容来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过的。这种笑,是一种心领神会的笑,是怡然自得的笑,这种笑虽然很孤独,很寂静,却是发自骨子里的本能的笑,是真笑。让我倍感奇怪的是,这样的笑居然荡漾在一个残疾乞丐的脸上,而且是那么悠然,那么闲适。

按理说,此刻正是吃晚饭的时候,他不太应该有这样的笑,因为他是个残疾乞丐,他得努力沿街乞讨,得拼命做出可怜的神情来才对,但是,他没有这样,而是旁若无人地看着书,那么专注,那么怡然,而且还露出了惟有将整个身心融入到书本之中后才能有的会心笑意。

在他的身边,有一个很旧的铁皮罐子,里面有些零钞,不多,估计还不到十元钱。我想,这些零钱多半是他一天的乞讨所得。这一天的所得还不到十元,我估计他要维持一天的生计,可能有些困难。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艰难困苦中,他却旁若无人地趴在地上看书。从他看书露出笑容的神态来看,他完全把乞讨一事撂在一边了,完全把饥肠辘辘的事抛诸脑后了。否则,他不可能如此休闲地看书,更不可能随着书中的描述而发出会心的.笑意。

他捧着的书,很厚,如果按字数计算,我估计起码有四十万字。这样一本厚厚的书,按如今的市场价,起码要三十元。他是乞丐,我想他不可能花三十元去购买一本书的,因为他一天的所得还不到十元钱。那么,是他偷的?但这个闪念立即被我否决。理由是,他根本站立不起来,哪里还有灵敏的动作去偷书?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本书是被人丢弃的。那么,是什么人把这本书丢弃了呢?那丢弃书的人,一定想不到自己扔掉的书现在正被一个残疾乞丐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阅读着。

那么,他读着的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出于好奇,我蹲下来看。不看不要紧,一看,我吃惊不小,他读着的居然是一部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

在这一瞬间,我被眼前的情景彻底震撼了。眼前这个聚精会神捧读世界名著的,不是富家子弟,不是大学学生,不是学者教授,不是白领金领,不是业界精英,不是机关职员,而是一个蓬头垢面的残疾乞丐!

一个十二三岁的残疾乞丐在捧读世界名著,是乞丐们的文化水准提高了吗?显然不是。是如今的鲍鱼已经低贱到田螺的地步了吗?当然也不是。那是什么?我想,合乎情理的解释应该是他太寂寞了,惟有用看书来打发时光,消解饥饿。

从他那铁皮罐子里的几张零钞就知道,他的乞讨,其实是受尽了冷漠,尝尽了艰辛。既然不能在经济上获得维持生计的基本要求,那就在寂寞与无聊中给心灵补充一点养分。

正是这样一种心灵养分的补充,让我陷入沉思。就算他受尽冷漠,百无聊奈,他可以选择躺在街边睡大觉呀,或者,即便想读一点什么,在街边捡一张报纸读读,也是不错的呀,何至于手捧一本沉甸甸的书,还趴着阅读?但是,他选择了这本沉甸甸的书,而且把书置于头的前面,用一种朝圣者匍匐的姿态潜心地读着。

另一个让我深感奇怪的是,他如此残疾,又是乞丐,他是从哪里学来的识字本领的呢?于是我问他是不是上过学,他抬眼看看我,慢吞吞地说没有上过。他说自己之所以能识几个字,是家乡的同伴教的。我问他能读懂书中的内容吗?他说大致能读懂。我又问他书是哪里来的,他说是在垃圾桶边捡的。

10.展览馆里的母女经典散文 篇十

今天是一定要去展览馆的。尽管早上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去鸟语花香的渭河公园进行了晨练,可是吃完早饭我就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停当了。

母亲求之不得。她总是喜欢由我领着去转悠的,尤其在这种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试想,天气不冷不热,四处繁花盛开暗香盈袖,还能看到在家里看不到的东西,远比待在家里看电视打发时间强多了,当然喜欢出去了。

出门后感到阳光有点刺眼,于是我给母亲戴上了我的太阳镜。起初她担心戴上会看不清路,后来发现一切都还好,就兴奋起来,还忍不住在路旁的汽车窗户里照了照自己的样子,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我一直想尽力做一个好女儿,能够更孝顺些,对母亲多些理解,能够领着她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我也想让她渐渐卸下沉重的生活包袱,不要总是下意识地还挑着重担前行。母亲需要放松点儿了,因为我和弟弟都已经长大好久了。

此时此刻,我们坐车到达了目的地。当我还在用眼睛搜寻展览馆所在的8号楼时,母亲自作主张要往某个方向去找,于是我顺从地跟着她走,就像小时候那样,不发出任何质疑之声。等我们走到没有头绪的时候,我才出手。这是种再磨合,是在母亲年迈而我真正成熟之后的再次磨合。我们都需要依靠这种磨合后的默契来互相依赖,从而为继剩下的岁月。

一进到展览馆里,看到那些美术作品,“就是这样的吗?”母亲声音有点大,我笑着告诉她慢慢看吧。可能跟她想象的不一样,或者干脆说这些作品,她是看不懂的,所以感到有点失望吧。我也没有多少艺术细胞,从遗传上说没有,从后天训练上也没有,但我就是喜欢艺术,所以经常给自己生搬硬套些艺术细胞,权且作为自己生命的营养,久而久之我感到我迫切需要它们来滋养,不然会活不下去。

我从小钟爱写作,创作对我来说是种莫大的乐趣,一直乐此不疲。对于艺术执着追求,对于生活无比热爱,对于自己毫不懈怠。只要能够提升自己,我都想去尝试。

虽然写作和画画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行文和构图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有浓墨重彩之处,也该有留白遐想之处,不可太满亦不可缺乏华彩之处。我始终认为,不论哪种艺术形式,好作品总是会让人流连忘返,甚至发人深思的,也是对心灵成长有所启迪的。

母亲和我在充满艺术氛围的展览馆里渐渐各自投入进去,在无声中平静下来。其间我们曾互相偷偷看过几眼,不知道母亲看我是在看什么,我看她是因为认真欣赏作品的母亲很动人,我的目光会不由自主被她全神贯注的样子吸引。我用手机拍了几幅感兴趣的画,发了条朋友圈。我这么做是想让那些关注我的朋友们偶尔会有我的消息,就像我偶尔也会有他们的消息,这是种成年人世界里的平衡,不可否认我们需要这样。

母亲在后来快结束观赏的时候,真的看懂了几幅作品,因为她小声给我讲述着她看出来的故事,眼睛里有闪烁的小星星在一眨一眨。因为她开心,所以我也更开心了,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你想去广场看看吗?”出了展览馆后我问母亲。

“好啊,我早就想去了。”母亲继续笑逐颜开,精神矍铄这个词语也不足以形容她的状态,七十岁的母亲的精神就像六十岁不到。也许在儿女的眼里母亲永远也不会老,也根本不希望母亲老去。

“想去高铁站看看吗?”转完广场,我看母亲意犹未尽,又抛出一个计划。

“远不远?”

“很近了,所以才问你想不想去。”

“好啊,那就去看看吧。”

很快我们的身影就出现在了高铁站,母亲的状态持续高昂,就像上扬的股票,一路飘红。而我呢,就像激发了一波行情的项目负责人,既自豪又兴奋。

在售票大厅,我把母亲领到自助售票机跟前,假装要买票来给她演示如何操作。母亲竟然非常配合的跟我开起玩笑来,在我进行到付款阶段时,母亲的旁白是“这下你给人家付钱吧。”

“不用了,我取消订单就行了。”我点了取消。“那人家看见了不说吗,逗别人玩啊?!”“不会啊,又没有真的造成麻烦,给你看看而已。”

母亲有时候真是异常聪明,她知道我是为了让她开心,她于是就开心起来。我却不知道她到底是不是真的开心到了还是为了不使我失望,这真是一个谜。

回来的路上,我们去吃了米线,在一家有名的网红店。母亲一如既往地吃光喝尽,而我却剩下了大半碗汤。

“服务员肯定特喜欢收你的碗,干净,不浪费一滴粮食。”我每次跟母亲在外面吃饭结束时都会说这句话,母亲确实是习惯使然,没有一次让我和服务员失望过。

母亲觉得这又没什么,不这样还能怎样,像我那样每次都剩个底儿(我从小就这样),她是做不到的,结束就该有个结束的样子。

当我们回到家的时候,母亲终于累了,躺床上不一会就睡着了。而我却在反思自己,我错过了多少能使母亲更开心的`日子,我又对母亲产生过多少误解。我是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的,我说话语气经常不够友好,而且我总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她,滔滔不绝一大堆,其实可能她一句都没有听懂。

看起来是这样没错,母亲并不需要你做出多大的成就来,好像只有那样才能为她过去所受的苦难扬眉吐气(那真的只是自己的误解),只要你有努力向上的状态,经常露出微笑,那就够了。

总说两代人之间观念不同,时代也不一样了,好像这样就可以忽略沟通的方式和效果了,那是偷懒的想法。就是要好好的沟通,找到对方能接受的方式,然后一起面对和接受现实的种种不顺利,从而对人生释怀。

我们是最好的母亲和女儿,但却不是最好的母女。错在于我,我低估了母亲,我过于自负。那么今后我该如何修正自己身为女儿这个角色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呢?

思考过后应该得出结论,并且落实到点点滴滴的言行当中去。既然能做到对写作不离不弃,一定也能做到对母亲不愠不恼。如果能拿出对于创作的热情和恒心来对待最爱的人,以她所需要的方式来对待她,就不会留下任何遗憾。

做自己,要先找到自己。爱母亲,要先学会什么是爱,要先找到母亲所真正期望的是什么。不要以为母亲老了,只剩下唠叨了;母亲落伍了,只剩下回忆了;母亲对你催婚了,只剩下跟亲戚攀比了;母亲不理解你了,只剩下惹你不开心了。母亲就是母亲,她永远比你站得高看得远,是你自己跑得太远了所以觉得她跟不上节奏了。

上一篇:税务申请增值税开票下一篇: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