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实施方案(8篇)
1.美术教学实施方案 篇一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小学教育健康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途径
1.在美术教学中有机渗透想象力教育。
美术教学是开展学生想象力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用新课程基本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努力让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成为有效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想象、比较活动,拓宽活动领域,在活动中扩大眼界,增加感性认识,积累生活经验,减少机械模仿和思维定势,激发想象力的发挥。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本身特点和固有优势,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开展创造性活动、撰写带有幻想色彩的小论文等形式,促进想象力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学会表达自己的想象。
2.组织培养学生想象力兴趣小组活动。
各学校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组织好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多种兴趣小组活动,张扬学生个性,凸显学生特长,以兴趣小组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3.加强学生想象力教育研究。
要强化学生想象力教育研究,收集有关学生想象力教育的信息,了解学生想象力教育的前沿理论,汲取学生想象力教育的先进经验,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想象力教育的基
本策略,有效开展学生想象力教育活动。
三、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根据方案要求拟定具体工作计划,将各项工作分工到人,开展研讨活动,明确工作方向。
2.实施阶段。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理论体系对想象力培养的方法的研究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想象创作研究。
3.总结评价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进行工作总结和成果鉴定。
2.美术教学实施方案 篇二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 当语言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而他又能够将注意力放在对语言的意义或信息的理解时, 学习效果就能达成。英文电影教学符合这一学习理论。观看电影的过程是语言输入的过程, 而电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效果比单纯的课堂讲授输入要更加明显。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纯正的英语口语表达和在日常交流中正确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电影教学符合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应保持平衡这一观点。电影教学有生动的情节和吸引人的画面, 同时具有用于阅读的字幕;这为英语阅读和英语视听的语言输入提供了保障, 同时也把语言和文化的具体应用展示给学生。生活化的语言交流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和交际模式,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纯英语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 并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英语电影教学可以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是促进和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英语电影在语言和画面的有机结合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类似英语母语的语言环境;电影将学生置于真实生活化的语言环境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感官, 提高学习效果。观看并赏析英文电影, 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 也有助于改善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 使学生“活学活用”地学习英语。
二、英语电影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目前电影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选材困难、普及困难与欣赏与学习之间的矛盾。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材困难。
电影教学比较耗费精力, 首先体现在电影素材的选择。如果语速太快, 学生难以听懂, 常常会在电影开始15-25分钟后陷入单纯的注意电影情节之中, 而忽略了电影语言。有些电影中的语言不适合学生学习, 体现在大量俚语、俗语、谚语的引用上, 甚至是脏话, 即所谓的“四字母单词” (four-lettered Words) , 如damn, hel1, fuck, dick等等。学生在听力这些话之后可能会盲目的模仿, 在不适合的地方使用所学到的俚语, 谚语等等。电影资源的选择不容易得到全部学生的认可, 学生的喜好不一, 而当选择的电影内容晦涩时, 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电影教学的效果更是无法保证。
2. 普及困难。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英语的教学时数普遍不是很多, 甚至是很少, 远远没有达到学习一门语言和一种文化的课时数。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大都是在进行阅读、听力、和考试培训的教学。这为英语电影教学的开展产生了极大的阻力。因此, 尽管目前高校普遍设有多媒体课室, 但大范围开设电影课的条件尚不成熟。另外, 某些大学英语教师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习惯于传统的授课模式, 不愿意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 或不愿意花时间进行电影教学的备课活动;多媒体教室只是进行听力课的场所, 而没有得到综合利用或充分利用。这是造成电影教学普遍推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欣赏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源于学生本身。一个班级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的觉悟和意识也各不相同, 想要利用电影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有一定的难度。英语底子好、思想端正的学生可以借助英文电影来提高自己的词汇、听力、口语、文化等一系列英语综合水平;而底子较差的学生只能理解一些较为简单的单词、句子或者电影片断, 一旦脱离了汉语字幕, 英文电影对他们来说犹如天书, 久而久之, 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情节上, 而忽视了英语语言的学习, 这样电影教学的教学目的就不能得以实现。
三、英文电影教学的优势
英语教师应综合考虑英语电影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取长补短的利用这一教学手段, 转变观念, 将英语电影教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改善课堂效果, 培养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1. 真实语境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电影中的场景很多都是生活化的, 这就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和生活化的交际场景。另外电影情节辅助可以增加电影的感染力, 使语言更加生动真实, 这可以改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学习。在观摩电影的同时, 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练习, 如背诵经典台词, 角色扮演活动, 口头回答关于电影的问题, 写电影观后感等等。学生在观摩电影时所输入的语言知识可以在活动在得到语言输出的机会, 在活动中学习纯正的语音, 地道的语言表达, 练习口语和写作能力。
2. 学习文化知识,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电影中学习到异域文化, 以及生活化的地道表达实用的文化知识。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对于文化的了解会对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了解西方文化, 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可以更好的学习其文化知识, 才能更好的了解和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为与西方人沟通和交流打下良好基础。东西方文化差异会很大程度地体现在电影语言中, 学生可以在电影所设置的真实的英语环境中, 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扩充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
英语电影是异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学生了解西方传统、风俗、人情、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便捷渠道。英文电影中的故事叙述、情节发展、人物对话等都是文化的承担者, 学生通过观摩电影, 在了解的基础上再加上教师的补充、个人阅读相关书籍资料, 会有更大的收获;反过来, 在电影中去验证自己所学到、听到的知识可以加深印象, 巩固知识。这样, 学生不但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 还能在电影中了解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 提高文化素养。
四、电影教学的方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应参考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 选取电影难度适当, 内容通俗易懂, 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的电影, 并在学生观看电影之前和之后分别布置学习任务, 以巩固学习效果。
1. 选择适当的电影。
英文电影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所以教师在选择电影时要慎重。所谓适当电影,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影的时间长度合适, 如果下课时电影为播放结束, 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打断, 学习的效果势必会受到不好的影响;二是电影的题材和内容要合适, 教师应尽可能选择口语表达清晰简练, 语速适中或较快, 内容贴近生活, 故事情节吸引人的电影。
2. 观影之前做好准备。
在进行电影教学前后, 教师都要有“事”可做。在播放英语电影之前,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关于电影背景的作业, 让学生提前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电影之中的台词、习语、短语或单词, 让学生提前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加强学习的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包括关于电影细节的问题、情节理解性问题和书面写作的问题, 让学生有目的的观看和学习。这样会使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 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
3. 观片之后做好总结。
针对不同的电影, 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的后续让学生加强对电影的理解, 所学知识的强化和运用。比如, 电影情节复述、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片段配音等活动, 这些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除了口头任务,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做笔头作业, 观后感或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和就业市场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要来越高, 大学教育和培养目标越来越严格, 大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应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交流能力。英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育和教学工作。英语电影可以将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带入课堂, 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大学生英语知识文化水平教学手段。英语电影有着地道的生活化口语表达、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 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的同时, 给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带来极大的成效, 值得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Muller, Theron.The Influence of Situation on Languages of Cooperation:How Movie Language Coding Influences Audience Cooperation in Japan[J].Asian EFL Journal, 2004.
[2]Krashen, Stephen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 1985.
3.农村初中美术协作学习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农村初中 美术教学 协作学习
一、问题背景
美术新课程在川西部农村实施已好几个年头,并不能让人十分满意,突出表现在课堂效率低下。造成原因固然有地方教育政策偏颇问题、评价机制问题及教师本身素质和生源等因素。实践证明,新教材本身优越性毋庸置疑,就造成低效美术课堂原因,在此我不想妄谈政策与机制,仅从教学操作层面上看看。
实际教学中,在课堂学习用品的准备、课堂的组织、学习任务的落实、学习效果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等方面,问题集中表现在“四难”。
1.纪律难
课堂纪律比较涣散。学生不要说“自律”与干部管理,连老师也不大“镇”得住,这样的美术课堂在我地有不少。以前,课堂纪律让我真的伤透了脑筋,只有发气才能维持。像我这样的美术教师在我地也绝非个别现象。美术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但只要教师“压一压”,整个课堂就死气沉沉,学生变成看客。前些时候,我带了一个实习生,上《大家动手制条龙》,“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了解龙文化”这一知识点是本课的一个兴奋点,这下可不得了,学生炸开了锅,安排“龙图腾、龙风俗、龙成语”接力,应当说是一个很好的活动设计,但过度的兴奋浇昏了学生的头脑,接力活动变成喧闹的、疯狂的、无序的学生抢答,对老师一再提醒充耳不闻,同学们的“放肆”可彻底激怒我们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老师,大吼一声,眼镜险些从鼻梁上掉下来,“老师生气了......”同学们相互传递老师愤怒的信息,课堂立即由“沸点”降为“冰点”,接下来的情况我想大家都估计出来了。课后我们交流时,我专门提到这个问题,他也一脸无奈,哎,“放也不是,收也不是”!
2.准备难
新教材在学习内容、材料工具、资料收集上比较注重丰富性,因此在学习材料工具准备上更为烦琐、多样,学习成本相对提高,比如在13册《面具设计制作》这课,学生应当准备剪刀、小刀、乳胶、卡纸、颜料、皱纹纸、排笔……估算成本约为25元(类似课在13~18册中,不少于30课,加之其它内容也需要花消,算下来三年学习成本千余元)。教材中的一些课目,信息涵盖量大,学生课前准备网络资料、图文资料是必须的,这也有相当的难度。这样的学习准备,无论在成本,还是收集亦或在携带上,对农村学生来说,难度大,真正上课能做到材料与工具齐备的学生寥寥无几!
3.学习难
农村初中生源素质相对薄弱,学生学习基础和美术素养令人深感任重而道远。
初中开篇第一课,赏评名画《格尔尼卡》,这是立体主义画派毕加索先生的代表作,这种立体主义风格让同学们好不吃惊,我来了一个“恶作剧”:“看得懂吗?谈谈看到此画的第一感受”。典型答案有:看不懂、灰色、恐怖......相信同学们的这些感受是绝对真实的,赏评这件作品,有相当难度,如果不采取一定的学习方式,到最后,还真的“看不懂”。人教版15册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问题:“三件原始岩画作品创作动机,试着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结果能提供合理解释的学生少之又少!近几年的新课实践中,对农村学生来说,“欣赏·评述”、“综合·探究”为主的课程,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个体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只好任凭老师捏着脖子,使劲往里“灌”。迫切需要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解决学生学习难的问题。
4.评价难
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评价更多看重作业效果,这样评价放在新课背景下,显然十分偏颇,但又十分普遍,学生的美术学期考评,无一例外都是技能操作成绩。从教学“三维”目标看,这种评价的偏颇性是显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知目标”怎样落实(这不是本文探讨重点)。对一节完整的美术课堂学习,是否有一种可操作、能量化、见实效的评判方式?这种迫切性显而易见。
“四难”现象可以说像卡住瓶颈的塞子一样,让农村初中美术课堂窒息,扭曲,滞步不前,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落后农村初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为此,近几年来,我也进行了一些摸索,尝试实践协作学习方式,效果还真不错,在此呈上,以期共享。
二、界定
美术协作学习不完全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与合作学习相比,均是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都是主要通过学习小组这一载体来实现意图。在“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大方向上是相同的,但在操作层面上,还是有较大区别,它主要表现在协作学习组织结构、任务分配、目标达成、小组评价等方面,学习过程中,成员借助于对方材料、工具、技能、评述、智慧等,完成个人的和小组的任务、目标,从而达到取长补短、有利于克服美术课堂的“四难”现象和促成教学多维目标的达成。
概而述之:合为大段,分为小组;聚为小组,散为个人;小组为主,个人为辅;灵活分合,互助共赢;活动承载,参与实现;多维评价,目标锁定。
三、协作学习的目的
1.通过对学习用品进行分解,便于准备、方便携带工具材料,降低学习成本。比如上面提到的《面具设计制作》这课,按照5人的学习小组均摊,人均不过几元钱,且分头准备、携带,负担大大降低。
2.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尝试与他人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操作质量,降低学习难度。
3.节省操作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4.有利于反饋学习效果。
5.有利于控制课堂纪律。
6.有利于实现自觉参与。
四、协作学习的实施
(一)协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自愿原则(贴近的关系有利于小组稳固持久及团结协作);
搭配尽量考虑到男女、优差等因素(对工具材料的准备、携带及学习任务的完成有利);
组员5人一组为宜(各组人数大致相等,便于活动开展和公平考评);
选一名组长,确定一名记录员,取一个激励性的组名;
汇总后教师进行集体编号,并将若干小组编为一个段。
(二)职责
1.协作学习段长
纪律分段、分组管理,实行纪律组段“承包责任制”。段长主要负责相邻几个小组的纪律情况。学习小组纪律得分主要由段长完成。
2.协作学习小组长
负责布置学习工具材料的分头准备;
负责分配学习任务,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参与;
收拢和初步整理好本小组作业(品),交科代表处;
维持本组纪律;
对不服从安排者,报美术教师处;
3.记录员
对本小组“学习参与性”得分进行统计、上报。
4.科代表
按照美术教师的要求,安排、督促小组准备工具材料;
协助美术教师成立协作学习小组;
收发作业、循环使用教材;
布置班内小型展览;
5.教师在协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学生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融入学生群体,成为其中一员,在学生协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具体地说,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活动设计、规范行为、发现亮点、排除障碍、引导深化、学习考评。
(三)协作学习评价内容
“三维”目标(应知、应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线(个人加小组)四维”评价法
1.“四维”评价项目
①学习工具材料的准备情况;
②纪律情况;
③学习参与性;
④小组及成员完成任务情况。
2.评价的落实
(1)段长检查各小组学习用品准备情况,完成“评价①”并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到“评价②”落实;
(2)在课堂学习中,主要完成“评价②”“评价③”(记录员和教师完成);
(3)课堂作业展评及教师作业批改中完成“评价④”;
(4)每节课花一定的时间通报学生前一堂课小组得分情况,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双线”“四维”评价落实示意图
(四)具体实施
1.协作学习小组的落实
(1)第一周内迅速组建好协作学习小组,在一个月内可作适当调整。
(2)课前,小组成员坐到一起,摆好学习用品。
(3)必要的培训(非常重要)。
对小组长、记录员、段长职责及其履行工作技巧进行指导;
对小组评价、个人评价方式和内容在班上作必要的说明,让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充分了解;
2.设计好便操作的课堂学习考评表、学期协作学习考评表。
3.做好“两备”。
精心合理的备课,也就成功了一半,这对美术教学来说,一点也不为过。这当中以活动设计和评价设计为重。
备活动。将书本知识灵活转化为易操作、富趣味的学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成教学目标达成,也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能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掀起学习小高潮,并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活动的设计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可操作性;
(2)趣味性;
(3)不要脱离学习主题。围绕课程内容,针对性强,提倡按一定比例糅合进乡土内容。
活动类型要丰富但不能花哨,贴近教材但不游离生活,针对强但不能呆板,激趣但非一味迎合。
备评价。针对当堂学习的内容,制订行之有效、直观明了、简便易操作的考评量表,其涉及内容要充分涵盖“协作学习评价内容”中的四个方面,这之中,可能“学习参与性”、“小组纪律情况”是容易被忽视的,所以,务必留心。
五、美术协作学习方案适用情况
1.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
2.生源素质相对薄弱学校。
4.美术教学实施方案 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班班通” 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后形成的产物,其实施是一项包括硬件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师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班班通”已经构建了较好的支撑环境,建设了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极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学应用环境,已经初步形成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心的资源应用体系。“班班通”应用也初见成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常规应用,数字资源开始真正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班班通”教学应用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一是教学理念陈旧,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而对“班班通”教学不以为然,甚至存有抵触情绪;其二是教师的“班班通”教学设计能力低,教学流于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为了使用而使用;其三是教师的“班班通”使用技能不高,无法发挥“班班通”教学的优势。不可否认,传统教学形式具有经济、高效等优点,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在这种背景下,对“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探究整合的一般模式显得十分必要。
二、课题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整合“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构建整合利用的一般模式,丰富了“班班通”教学理论,为开展“班班通”应用研究提
供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整合传统教学和“班班通”教学本身就是“班班通”教学应用实践的有益尝试,而在实践中总结的结论,又有利于对“班班通”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总结传统教学与“班班通”教学的教学理论基础,比较分析及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和劣势;
2、理清“班班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总结新形势下教师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的模式,并建立评价整合模式的评价标准;
3、将“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应用于教学,检验其是否能够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比较“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班班通”作为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资源利用、教学交互手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对传统教学结构提出了挑战,在教学环境构建、教学资源利用、教学交互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凡事具有双面性,在“班班通”教学应用中也凸显出不少的问题。以此同时,以黑板粉笔为媒介,教学用书为蓝本,面对面交流为主的传统教学历经长期的发展,已成为教师习惯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
组织、传授知识、交互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重点比较两种教学方式,得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探究进行整合的可行性。
2、调查分析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需求、学生学习需求
调查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存在哪些障碍,以探究克服障碍的策略和方法。新时期,各方面竞争加剧,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培养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体现为教师教学的需求,而如何成为时代的精英、不被社会所抛弃则体现为学生学习的需求。探究教师教学需求与学生学习需求,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交互手段,采用有效的教学结构。
3、构建“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
教学方式整合: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以书本为蓝本,利用“班班通”搜索相关的资源,并做好预习记录;课中以书本知识为主线,借助“班班通”构建教学环境,并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通过网络在线搜索、补充相关的学习资源;课后,学生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也不再受地域限制,可借助“班班通”设备,进行线上生生交互与师生交互,交流学习心得、解决学习问题。
学习方式整合:探究基于“班班通”教学环境的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式学习、开放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结构整合:信息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是转变师生关系,让
学生能够深度参与课堂,在参与中解决问题、内化知识和训练表达。“班班通”作为一种“常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进一步夯实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物质基础,可以更好地满足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需求。对于教学内容,“教材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更加真切。现代教学媒体不仅可以作为表现工具优化呈现教材知识,更能将整个世界带到学生面前。对于教师,现代教学媒体可以作为有效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具,承担很多常规工作,逐步实现教师角色由单纯的知识“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转变。对于学生,当他们拥有了充分应用技术的机会,不仅可以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获取知识,拓展认知,开阔视野,更能极大提升信息素养,为弥补“数字鸿沟”,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4、分析案例,实证探究整合模式的可行性,优化整合模式
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整合模式实施的可行性,探究实施的具体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整合模式,使其具有可推广性。
五、课题的实施
(一)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与需求分析法:比较传统教学与“班班通”教学的优势和劣势,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探究传统教学与“班班通”教学整合的可行性及策略。实际调查教师利用“班班通”教学存在的障碍、教师开展教学的需求,在建构主义
理论、情境教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构建“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的一般模式。
案例研究、实证研究:在不同的学科中开展传统教学与“班班通”整合教学,验证利用“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一般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并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模型。
(二)实施步骤
1、文献研究
2014年3月至5月,查找阅读“班班通“教学、传统教学、建构主义、情境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形成文献综述;通过分析文献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现状、教学需求、软硬件环境,提出研究课题,形成研究思路,撰写课题申报书。徐福连负责。
2、“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研究
2014年5月至6月,在已有相关文献基础上,对“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互整合构想,初步研究整合的前提条件、设计整合模式。邓历根负责。
3、“班班通”教学开展存在的障碍调查研究
2014年5月至6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本校所有老师中开展调查研究,调查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存在的障碍,汇总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总结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的突出障碍。邓历根负责。
4、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需求调查研究
2014年6月至7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本校所有老师中开展调查研究,调查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存在的需求,汇总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总结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的突出需求。邹志文负责。
5、“班班通”教学学生学习需求调查研究
2014年6月至7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本校各年级学生中选取一定样本开展调查研究,3-4年级随机选择40名学生,5-6年级随机选择70名学生开展调查研究,选择3-6年级共40名学生开展访谈,调查学生学习需求,汇总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总结学生学习需求。邹志文负责。
6、“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构建
2014年7月至10月,在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结合本校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需求及存在的障碍,以及学生学习需求,构建“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张优金负责。
7、“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应用
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根据“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每门设计3-4次实践教学。陈美逢负责。
8、分析应用案例,优化整合模式
2015年3月至6月,对实践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访谈开展实践教学的老师,验证“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是否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是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对模式进行完善,形成研究论文。邹志文负责。
(补充说明:本学年因课题研究的主要参加者有一位已经调出到外乡任教,有一位将要休产假,所以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和具体研究成果的负责人作了适当的调整。原来参与课题研究的赖小琴因调出到外乡任教不再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另选邹志文作为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之一。)
六、课题研究成果
5.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篇五
一、“分层教学”提出的背景
为了让学生公平享受现有教育资源,解决新生入学择班、择师的问题,江川县在2013年秋季推行 “阳光分班”方案。“阳光分班”重点考虑的是班级学生的性别均衡,而不是传统的考试分班模式,保证了各个班级学生的质量均衡,体现了阳光教育的理念,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这种分班模式所带来的客观现实是:每个班级的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在教学中不去认真思考应对措施,势必会产生好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正是考虑到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学校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设想,研究探讨如何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信心,看到希望,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实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要求,从而大面积提高班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他主张“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推进。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1、发展优等生:
这一层次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扎实,学习习惯良好,因此主要目标是培养提高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2、提高中等生:
分层教学的重点是中等生,他们的进步与否决定了一个班级分层教学是否成功。这部分学生一般在学习习惯上有欠缺,不少都有懒惰思想,学习缺少恒心和毅力,不愿意做更深入的思考,人数在班级所占比例也最大。因此主要目标就是要采用各种方法,引导他们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探究能力,最终使学习成绩更上一个新台阶。
3、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不仅表现为基础差,成绩不理想,而且缺少必要的学习信心与向上的动力。因此,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心理疏通,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应成为主要目标。
四、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认真调查研究,实施科学分组。
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为优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差生。这一工作可以放在期中考试后,结合考试分数进行。
分组原则: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着学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二)、落实分层思想,优化教学环节
1、备课。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2、课堂教学。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对优生以鼓励创新为主;对中等生以激发兴趣为主,对后进生以增强信心为主。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学生作业分必做、选做两类。必做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较基础的题。选做作业主要指拔尖提高题,根据优等生和中等生学习水平设计,要求优等生必做,并要求一题多解。鼓励中等生都能去做,并要求他们比一比谁做的多,谁做的好。对后进生一般只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4评价:在作业批改,学期总评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主要是表扬,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5、辅导:对优生的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注重思维的培养。并提供一些课外思考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中等生辅导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困生辅导重点放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最基本的题型的解决上,以打好基础为目标。在辅导形式上,除采用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互助小组等,开展互帮互学,使学生整体优化。
四、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始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特别是做到不排挤、歧视后进生。
2、标准性原则
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但绝不是要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最终还必须保证后进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3、发展性原则
6.教学常规实施方案 篇六
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落实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更好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计划。每学期开学以后两周内,任课教师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教研组长制定好教研活动计划并附活动安排,备课组长制定好学期集体备课计划。
二、备课。首先要废弃“应付式”教案,防止只求数量的形式主义做法;其次,要有丰富的备课内容,备课除了在教学设计上备,教师还可以在书上用注、圈、画的方法,强调一点的是,丰富备课内容,不是不要教学设计,而是要更高质量的备课,要突出备课的重点,即要突出“六备”:备课标和教材,把握好课标要求;备教学内容,要注意知识的联系和衔接;备学习方法,要充分了解学情;备教学方法,注意把握好教材重难点;备教学手段(实验、教具、学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备作业及练习的设计。
三、上课。上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负责。既教书又育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育手段,尽可能使用探究式、发现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目的明确,内容准确,教法灵活,能达到实际效果。不能离岗,杜绝“放羊式”教学。
四、作业。作业要分层布置,题量要精当,设计做到灵活、精练、新颖,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能达到既相对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检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达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作业要求学生依次编号并做到“独立、按时、规范、整洁”;作业批改要求及时、认真,应有订正、有分数或等级(作文应有眉批和总批),有批改日期,写好鼓励性批语,做好批改记录,应及时认真讲评,注重作业训练实效。
五、辅导。要按时下班辅导,早读早自习教师应把早读内容、要求、任务写在黑板上,下自习前要抽查早读早自习效果;晚自习练字时间,语文教师必须下班指导,布置练字任务及要求,检查落实完成情况。晚自习下班教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磨尖、扶优、治拐、帮后”。结合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好各项活动,活动要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的目的。
六、考试。重视单元总结和测试工作,坚持月考制度,每次考试要有成绩统计、质量分析、试卷讲评,要针对学生答卷情况“对症下药”。
七、教研。加强教学研究,抓好教研活动。成立备课组,各学科组长要组织本组教师不断学习外地或本校经验,提高教研水平,搞好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认真搞好集体备课活动。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开展各种形式活动,使学生的特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研组认真搞好一个教改专题,专题要有方案、实验班、试改教师。出好教研专栏,加强教师间交流。
八、学法指导。要抓好学生的学习常规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先预习,后学习;先复习,后练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九、音体美教学。认真抓好音体美教工作学,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特长生,完成学校的各项音体美竞赛任务,体育教师除上好体育课外,还要落实好“两操”,抓好就寝纪律。
十、加强检查督促。教务处对常规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每次检查应突出重点,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十一、各种教学教研常规量化情况:
1、备课数量=实际周次×周任课数量
2、作业数量:按实际课时每课一练(语文作业含练字)
3、听课:行政领导听课数以教育局要求为准,教师一学期听课不少于16节课;新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4、教师笔记: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写好一篇教学案例,每周学一篇理论文章,每月记一次教育故事,每篇课文或章节记一篇教学反思(教育专著、理论文章学习笔记应有题目、内容摘录或心得体会等)。
5、教研常规:教研组活动总数不少于16次,集体备课每周一次,公开教学、评课不少于8次,教研组常规检查不少于8次。
十二、教学常规管理的考核办法(总分100分)
(一)、制定教学计划与撰写教学总结(10分)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内,教师根据本人所任的学科,按年级,分学科,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学期结束前一周总结好本学期工作,要符合编写要求和自身实际,以书面形式交教务处。不按时上交扣5分,凡雷同的一律扣3分,编写不具体的扣2分,不交者不得分。
(二)教案(25分)
1、教案应具备有以下七项内容(①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②教学重、难点;③教学方法; ④教学内容;⑤教学设计;⑥作业布置;⑦教学反思)。每少一项内容扣1分。
2、教案详写,面向全体学生,有实用性,整洁美观。未按要求一次扣1分。
3、不完成教务处规定的教案量,每少一次扣2分。每查一次未交教案扣5分。
(三)作业布置和批改(25分)
1、书面作业未按教务处规定作业次数和批改要求,每少一次扣2分。
2、作业精心设计,作业量适中,难易要适度。未按要求扣1分。
(四)测验(15分)
1、按时测验,并进行批改和讲评,认真写试卷分析,如未按要求完成本学科的单元测试,每少一次扣5分;按时测验,面向全体学生讲评,但不批改,不写试卷分析,每次扣2分。
(五)听课(15分)
按教务处规定每学期15次,不够15次每少1次扣1分。
(六)读书笔记(5分)
按要求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写好一篇教学案例,每周学一篇理论文章,每月记一次教育故事,每篇课文或章节记一篇教学反思(教育专著、理论文章学习笔记应有题目、内容摘录或心得体会等)。缺一次扣1分
(六)学生评价(5分)
由科任教师选定一个班级对该教师进行评价,分为“好”和“较好”两个等级,“好”得5分,“较好”得3分。
(七)临时任务分(10分)
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完成临时工作任务一次,加2分,但每学期每人不能超过10分。
十三、考核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考核。
7.美术教学实施方案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课题批准号:GS[2008]Z046号
一、课题背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 使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农村中小学课堂, 改变了农村教学环境, 丰富了农村教学资源。然而调查表明, 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 也仅限于简单的显示信息, 增强课堂表面气氛, 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 而不是主动去发现、去探索。
二、课题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 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 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使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创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我们将研究如何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 探索并总结利用农远项目资源, 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模式。具体达成以下三个目标:
1.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艺术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充分、合理地运用农远项目资源, 改进教学信息传递的方法、手段,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的新策略、新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教育科研, 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四、研究内容
1. 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 如何通过教育科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探索出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
3.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以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2.民主性原则。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 才能有真正的师生平等, 学生才敢于质疑权威, 表述自己的创新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互动性原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丰富他们的认知, 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 在同社会、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学会选择、判断, 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让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 获得反馈信息, 使学生得到创造的体验。
4.独立学习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核心, 使学生在基于因特网的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5.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原则。“鼠标代粉笔、屏幕替黑板”确实是教育的一大进步, 但鼠标不能完全代替粉笔、屏幕不能完全代替黑板, 就像电脑不能代替人脑一样。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 更需要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 从而避免农村教育由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
六、实验范围、对象
1.本校3~9年级学生, 各级随机抽出一个实验班, 其余为对照班。
2.在实验班探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研究如何合理、充分地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 发挥其最大效能, 实施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的研究,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七、课题思路
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优化教学过程, 改进学习方式。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 参与研究和实践, 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 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 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同时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相结合。
九、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适应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需要。
1.具有革新性, 强调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革新。
2.具有系统性, 要求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整合。从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彰显人文精神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3.紧紧抓住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这一农村教育发展机遇, 构建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十、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两年, 分四个阶段完成:
(一) 准备阶段 (2008年.4月至2008年.5月)
1.成立课题组, 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选择、确立实验教师和班级。
3.制订实验研究方案。
4.参加一级课题组的培训。
(二) 第一轮研究与实验阶段 (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
自2008年5月起, 在实验班级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的实验研究教学并接受课题组的评估。
(三) 课题研究的推广阶段 (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
1.扩大实验规模, 进行具有验证性的实验班级第二阶段实验研究教学。
2.实验教师分学科进行实验总结。
(四) 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 (2010年1月至2010年4月)
1.课题组进行实验研究工作总结, 撰写研究报告。
2.汇编实验教师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设计的优秀教案、撰写的论文, 形成专著;汇编自制教学课件等。
3.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体会及创新能力的展示。
4.填写实验研究成果鉴定表, 申报成果鉴定。
十一、课题保障
校长直接参与课题研究, 同时学区将课题研究纳入统一管理, 这样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经费, 并可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开展课题研究, 进行业务指导。理科教研组组长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研究人员, 电教专干对课题研究进行技术支撑, 分工明确, 各司其责。每学期制订一次研究计划和做好学期小结,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及时收集课题研究成果和反思阶段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校农远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际交流活动, 每学期从学校、教研组及各实验教师三个层面填写阶段性实验情况报表, 通过总结达到巩固实验成绩、深化实验程度、培养实验骨干的三大效应。另外, 通过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竞赛活动及邀请城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交流活动, 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十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最大的成果应体现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所建构的多种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上, 让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开端, 成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 成为教学活动的归宿。另外, 课题研究预计还有以下一些成果:
1.实验研究阶段性总结;
2.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3.课堂教学实录及公开课展示、电脑课件、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十三、课题组分工
王瓛全面负责、课题论证、课题申报, 撰写开题报告与研究报告;在九年级进行化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刘忠整理资料、完成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初探》、课例录像、在七年级进行品德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郭维岐负责对课题研究的领导与课题经费的开支审核、终审课题研究经验论文集。
王宏负责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联络、课题研究经验系列论文的整理、在三年级进行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王凯辉负责在九年级进行数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形成《信息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的经验论文。
十四、课题研究计划访问的专家
许大仁陇南师专科研处主任
王钦定西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维国定西电大校长
周建业通渭县教研室主任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组
2008年4月20日
8.美术教学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 自制教具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室的实验器材配备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大大改善这一现状,并能够较大程度地根据教师的教学思想开发实验仪器,甚至通过学生自己制作实验器具,更大程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高效利用自制教具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呢?
一、实施高效利用自制教具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理念
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在千方百计开足开齐教材中的实验的同时,还要敢于创新,设计各种有利于教学的自制教具,课堂上能够用实验说明的问题尽量不要只从理论上解释,而要让实验来说明,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设计能力、实验分析处理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各种实验来解释身边的问题。
(二)发挥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主动性
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不仅仅是操作上的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根据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地改进已有实验,甚至自己设计实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点拨的作用。
(三)注重实验的“过程探究”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传统课本的很多结论验证性实验已经改为注重过程探究的探究性实验,这并不只是名称上的改变,而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理念注重让学生经历物理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各种实验现象,培养他们通过现象分析、归纳事物本质特征的科学思想。而自制教具能够很好地符合这一探究过程。
(四)实验后及时反思总结与评估,提高实验误差分析能力
物理实验结束后的误差分析和评估是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物理实验教学中自制教具的高效运用
(一)利用自制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教学过程里,诸多的导入方式即便也能成功的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欲望,但与利用教具导入相比,还是教具能够更加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为了说明力的相互性,课本上举了很多例子,如“人推墙,墙也推人”“马拉车,车也拉马”,但学生对力的相互性还是理解不到位。为了显示出力的这种相互性,我做了如下教具:从实验室借了两个实验小车,在一个小车上固定一个小电机和一个电池盒,在另一个小车上加适当的砝码,使两个小车的质量相等,用一条细绳一端拴在电机的轴上,另一端拴住另一小车,接通电源,电机转动,细绳就缠绕在电机轴上,产生了对乙车的拉力,可以看到乙车被拉动的同时甲车也被拉动了,说明甲车拉乙车的同时,乙车也拉了甲车。这一简单的教具使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比只用嘴讲、用手在黑板上画效果好得多。
(二)以教具为纽带,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教学效果好
教具的使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教具能够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因为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往往是渗透着一些原理或者本质规律,用一个个教具来突破这些重点、难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例如:通过自制教具《物体的惯性演示》,让学生体会物体“惯性”这一基本性质,当小车向左加速运动时,铁球相对水而向右运动;而乒乓球相对水向左运动,两球好像相“吸”。同理,当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故两球又好像相“斥”。本实验是一个深刻理解“惯性”作用的明显实验,能够较强的激起学生的疑问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制作获得邢台市自制教具一等奖。
(三)利用自制教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改变学习方式
1.自制教具《电磁波系列实验演示仪》在高中物理电学部分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被评为2014年河北省自制教具一等奖。
2.《涡流的探究》利用强磁性磁铁、自制的涡流阻尼驱动摆、厚铜片、薄铜片、薄铝片、厚锌片,探究涡流的存在,了解电磁阻尼、电磁驱动。当磁体和金属片发生相对运动时,穿过金属片的磁通量发生改变,使金属片中产生涡流,于是磁体和金属片之间有了力的作用,便可产生电磁阻尼、电磁驱动。通过实验,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实验效果很明显。本实验获得邢台市首届教学实验设计一等奖。
(四)适时启发学生自制教具进行探究
学生在动手制作、探究过程中就会初步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也能将学过的物理知识与感性认识联系起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掌握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提供了纽带和连接点。
我们深知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运用自制教具完成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我校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自制教具校本开发和利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040279。
【美术教学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方案优秀方案10-29
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实施体验式学习07-27
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管理方案(试行)11-21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操》培训课程教学大纲10-28
美术教学理论08-28
儿童美术教学09-13
美术绘画教学反思07-03
美术素描教学叙事08-02
谈美术欣赏教学10-28
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反思11-25